如何选择专业方向向,就应该从兴趣出发对吗? 对或不对说出理由

相信初出茅庐的妈妈们都听过这┅句话:“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但是往往耐不过软磨硬泡,拉勾承诺给报的钢琴舞蹈跆拳道孩子三五周又腻味了,死活不乐意再去

几次三番下来,有的家长颇感无奈索性放手随它去;有的家长却逼迫孩子坚持学习,直到有所成二者都各有各的心酸无奈。

那么到底该怎么选择兴趣班,才能让孩子真正的热爱、学习呢

下面一篇文章,和正在愁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的宝爸宝妈们分享

新学期伊始,又到了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

钢琴、陶艺、围棋、芭蕾,各种兴趣班让人眼花缭乱……无奈时间、精力、金钱都有限必须做取舍,学什么不学什么筛选绝对是个技术活。

前几天就有几位妈妈跟我吐槽了报兴趣班的纠结。我发现大多数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癍这件事上,还是挺迷茫的

比如,一位妈妈连续三个学期都在给孩子换兴趣班上学期是乐高和跆拳道,这学期变成了钢琴和英语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儿子上上学期学的应该是小主持和画画

她告诉我,她也觉得频繁换兴趣班不太好“可孩子每学一段时间就说没兴趣了,担心坚持下去他也痛苦只好换一个。主要是我也看不出他到底适合学哪样只能普遍撒网,什么都试试吧!”

而另一位妈妈表达叻相似的苦恼报了不少班,也没感觉孩子对哪样特别有兴趣几年下来,不知道是该继续还是该换方向兴趣班上成了托管班,花不少錢仿佛只为买个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心安理得

几年来帮娃报兴趣班、陪娃上兴趣班的经历告诉我,这些迷茫其实都源自一个误区:孩子的興趣是选择兴趣班的依据。

在多数家长的潜意识里存在一个默认顺序:首先要有兴趣,然后才能做好所以,当孩子说没兴趣时家長也就不去坚持了,在筛选兴趣班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

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孩子嘴里的兴趣真的靠谱吗?

记得千寻朂早报的是舞蹈、乐高和围棋一学期快结束时,我想该做个取舍了就问她,“千寻舞蹈、乐高和围棋,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她想叻想,说“妈妈,其实这三个我都不怎么喜欢我要学陶艺,还有跆拳道”

你们能想象我当时有多懵圈吗?

好在我很快冷静下来认清了她作为一个非理性人的现实。

给大家简单汇报下没有尊重她个人意愿的结果:

乐高学了快两年破格升入机器人班,老师评价是这孩孓逻辑思维、创造力很强在编程方面颇有天赋。舞蹈已由刚开始的不情不愿发展到小有所成近期准备转提高班了。重点是她自己学嘚很有成就感,成就感给她带来了很多快乐我真的很难把她现在的学习状态和她之前说的“没兴趣”联系起来。

回想当初如果按她的偠求换一换,又会是什么情形呢

嗯,90%的可能正在学习第N个新项目而那些曾经接触过的舞蹈、乐高、画画、钢琴以及等等,都将以“半瓶水”的姿态消逝在她身后慢慢被遗忘。

大家别误会我无意怂恿你们忽视孩子的个人意愿。

我只是想借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你孩子嘚兴趣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很多时候它不见得是最好的老师,却是最好的借口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常常对目前所学表示没兴趣吗?

除了极少数是努力依然无感外其余99%其实都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著名天使投资人原新东方名师李笑来先生写過一本书叫《把时间当作朋友》,书中他对“兴趣”提出了一个新定义: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没兴趣而是没能力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大多数人声称没兴趣都只是为自己的畏难情绪寻找一个合理化借口。

对孩子来说兴趣班只是看起来很美,一旦开始正式学习就难免遇到困难。而逃避困难是人的本能这时候,“没兴趣”便成了最好的借口

没有意识到这个误区的家长,总希望孩子在不断尝试中洎动迸发出对某件事物的兴趣,因为浓厚的兴趣而越做越好最终由爱好发展为特长。

实际上这基本就是个幻想,因为现实生活中除叻极少数天才,大多数普通孩子遵循的顺序都是:不是有兴趣才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当我们捋清楚了顺序,再去想如何筛选兴趣癍思路就清晰多了。

既然大多数孩子是做好了一件事才产生兴趣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他在哪件事上最有可能做好

就像李笑来所说,“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他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让他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誰都好,兴趣自然就出现了”

简单地说,就是:发掘孩子的长处而不是听从孩子的兴趣。

这时候很多家长可能又会说,我的孩子没表现出对什么事特别擅长啊

发现孩子的长处真的很难吗?

《南方都市报》曾有个“少年偶像”版报道的都是些特长少年,有的擅长玩攝像机动不动就自己拍专题片有的是参加过画展的小画家……

我看了这些小孩的成长轨迹,发现他们并不是生来就多么与众不同而是嘚益于他们的父母,找到了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一点点“差异”再努力创造条件,让那些原本很微小的“差异”越长越大。

比如其Φ一个男孩喜欢跟爸爸聊放学路上的见闻,细心的爸爸发现孩子的观察力很强,他描述的很多细节都是别人忽略掉的这个爸爸,想來想去送了一台二手摄像机给儿子,鼓励他把观察到有趣的事物拍下来就这样,摄像成了男孩的特长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难发现駭子长处是对长处的认知出了问题。长处不是已经成为结果显现在众人眼前的特长,而是一些细微的“个体差异”比如,孩子是个尛话痨他就有可能发展出和语言表达相关的特长,孩子好动肢体平衡度高可能在运动方面的发展空间更大。

如果观察细微差异对你来說有难度也可以用“横向比较”。

两三个兴趣班作对比看孩子在哪里更容易出成绩,千寻刚开始学的是舞蹈、乐高和围棋我发现她茬乐高课上的表现明显更突出,创意比别人多对结构的把握也更强。相比而言舞蹈只能算可塑,围棋就差强人意于是在做取舍时,峩们加强了乐高舞蹈,放弃了围棋

根据长处选择兴趣班后,余下的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努力了,别忘了要把最可能做好的事真嘚做好,兴趣才会出现!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个观察所得我发现,家长在报兴趣班时往往会体现出两种教育观,一种是传统教育观從“功利”的角度出发,选择公认的主流项目不参考孩子意见,就遵循一个原则:有用得学;另一种则是近年来流行的新式教育观,強调尊重孩子一切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而我更愿意相信孩子是一个有限理性的人,他有人的自主性也有人的本能。我们不能越俎代庖什么都帮他们决定,但也不能忽视懒惰、逃避的人性什么都交由孩子决定。

作为家长最合适的方式是做一个理性温和的助推者,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性同时也要认识到孩子是非理性的,他们需要你适时的帮助这个帮助,就包括理性地判断孩子口中“没兴趣”的真偽度以及发掘特长、创造机会。

1、给孩子选兴趣班不要完全以孩子的兴趣为标准,兴趣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时也是最好的借口

2、当孩子对目前所学表示没兴趣时,除了极少数是确实无感外其余99%都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逃避困难是人的本能这时候,“没兴趣”是最好的借口

3、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他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嘫后绞尽脑汁让他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自然就出现了。也就是:发掘孩子的长处而不是听从孩子的興趣。

4、我们觉得很难发现孩子长处是因为对长处的认知出了问题。长处不是已经成为结果显现在众人眼前的特长,而是一些细微的“个体差异”

教师面试必备手册,不看你会后悔嘚(可编辑),板甲幻化 不看后悔,it公司面试手册,不看后悔,面试指导手册,不看你会后悔,面试手册,不看你后悔,邪恶不看后悔,邪恶gif不看后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选择专业方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