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鱼类中数量最多的鱼类

世界鱼类之最
我的图书馆
世界鱼类之最
世界鱼类之最
最大的淡水鱼:俄国第聂伯河19世纪捕获的一条大鲶鱼,体长4.57米,体重326.88公斤。&
最大的海水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温暖水域的鲸鲨,1949年11月11日捕获一条体长 12.65米,体重15254.4公斤。
最大的食肉鱼:最大的食肉鱼(不包括浮游动物)是那种数量比较稀少的大白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又称“吃人鱼”。
最小的海水鱼:是小虾虎鱼,生活在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岛附近海域,成年雄体平均长度0.86厘米。成年雌体平均长度为0.89厘米。 &&& 最小的淡水鱼:是小虾虎鱼。这种鱼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湖和溪流中近乎透明的没有颜色的鱼,成年雄体长度仅为0.7至1厘米,体重4至5毫克。 &&& 最毒的鱼:是生息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水域的石鱼,这种鱼背鳍上的刺中间含有很强的毒害神经的毒素,直接接触往往致命。 速度最快的鱼:目前世界上确认旗鱼是所有鱼类中游速最快的鱼,每小时109公里。& &&& 寿命最长的鱼:据考察,南美的湖鲟可能是最长寿者,一般能活80年以上。&&& 寿命最短的鱼:寿命最短的鱼是非洲和南美洲的属于鲤鱼亚目的几种鲤鱼。这种鱼在野生条件下一般寿命为8月左右。
数量最多的鱼:鱼类之中数量最多的鱼大概要算生活在深海中7.62厘米长的圆罩鱼(Cyclothone elongata)了,这种鱼在全世界的海洋中都有。
产卵最多和最少的鱼:海洋翻车鱼(Mola mola)一次产卵多达3亿个,每个卵直径1.27 毫米。产卵最少的是美国佛罗里达的tooth carp齿鲤鱼(Jordanella florida),在几天的产卵期中只产大约20个鱼卵。
变色能力最强的鱼:变色能力最强的鱼要属比目鱼(鲽、鲆等鱼的统称),比如在鲽鱼身上的桔红色斑点, 当它游到有白色卵石的水底时,那些桔红色的斑点回马上变成白色斑点以便能和环境统一起来。 有位学者拿牙鲆作实验,他把一条牙鲆陆续放在白、黑、灰、褐、蓝、绿、粉红和黄色的背景上,只见牙鲆竟会魔术般随着背景的颜色迅速变幻着自己的体色。
最值钱的鱼:俄国鲟鱼(Huso huso),1924年在齐格赫雅,索那河捕到一条重达1,228.52公斤、长达8.5米的雌鲟鱼,产出了245.61公斤鲟鱼子,这些鱼子在1986年要值184500美元,合到每公斤748.9美元。
发表评论:
馆藏&1023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十大最危险的海洋动物 最令人恐惧的海洋动物-精华10大网
按模块条件查看
摘要:据美国《生活科学》杂志日报道,十大最危险的海洋动物排行榜虽然有点主观,但却建立在相关研究基础之上。这些研究旨在寻找最令人恐惧的海洋动物。它们均具有非常可怕的进攻性,能够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甚至于死亡。通常情况下,这种伤害和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在跻身排行榜的海洋动物中,其中有两种动物的主要“行凶”场所是家中的鱼缸和饭馆,而非它们的老家海洋,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避免此类悲剧发生。
NO.1 箱形水母
生活在海洋的箱水母种类繁多,虽然没有正式记录,但大量轶事证据显示,每年有数十人甚至100多人命丧箱水母之手。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的数据,单是在菲律宾,每年就有20至40人死于箱水母的毒刺。科学基金会表示:“在很多国家,箱水母酿成的悲剧并不需要签发死亡证明,因此,全世界的箱水母致人死亡事件发生数量可能在很大程度人被低估。”
NO.2 虎鲨
虎鲨是鲨鱼家族中仅次于噬人鲨的凶猛残忍的食肉动物。一岁的虎鲨就已有38厘米长了。成年虎鲨最大可以长到9米左右,当饥饿的虎鲨胃口很大,只要发现移动的物体,它就会紧追不舍,伺机发动攻击。虎鲨的食性很复杂。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1目。本目仅有虎鲨科1科,虎鲨属1属,约8种。体粗大而短,头高近方形。眶上突起显著,吻短钝,眼小,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鼻孔具鼻口沟。口平横,上、下唇褶发达。上、下颌牙同型,每颌前、后牙异型,前部牙细尖,3~5齿头;后部牙平扁,臼齿状。喷水孔小,位于眼后下方。鳃孔5个,最后3~4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具臀鳍;尾鳍宽短,帚形,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尾基无凹洼;胸鳍宽大。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各热带与温带海区。中国现有2种,宽纹虎鲨和狭纹虎鲨。
虎鲨类早在古生代石炭纪就有化石记录,中生代最为繁盛,到新生代渐衰落。是一类中小型鲨鱼,长可达1.5米,体笨重。栖息底层,食贝类及甲壳类动物。用背鳍棘御敌害。体黄色并具黑色横纹,是避免敌害的警戒色。虎鲨每次产卵2枚,卵具螺旋瓣的圆锥形角质囊,卵囊末端曳有长丝,借以固着于附着物上。
NO.3 石鱼
石鱼,又名绣花针。为庐山著名特产“三石”之一。因为它生长在石涧和因瀑布造成的涧穴中,利用它特有的功能——吸盘,栖附在水中的岩石上,或涧崖的石缝间,故名“石鱼”。又因体形小如针,故又名“绣花针”。石鱼的高度恰好是现在水文观测的零刻度,极高的科学价值。除此之外,在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市、北票市,锦州市义县等地也有一种名为石鱼的化石,该石为白鲟、狼鳍鱼等鱼类化石,《石雅》载之为“石鱼”。
NO.4 河豚
河豚鱼又名气泡鱼,俗称:河鱼豚、挺巴鱼、气鼓子。学名:Fugn rubripes T&S(红鳍东方鲀)Fugupssedommus Chu(假晴东方鲀)Fugu obscurus Abe(暗纹东方鲀), 属硬骨鱼纲,鲀形目,鲀亚目,鲀科,是暖水性海洋底栖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各大海区都有捕获,假睛东方豚还经常进入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水域,而暗纹东方豚亦可进入江河或定居于淡水湖中。一般于每年清明节前后从大海游至长江中下游。河豚鱼的品种很多,鲀科中最常见的有虫纹东方豚、紫色东方豚、黄鳍东方豚、红鳍东方豚、假睛东方豚和暗纹东方豚等8种,一般体长70--500毫米,其中红鳍东方豚已见最大体长为750毫米。 河豚鱼味道极为鲜美,与鲥鱼、刀鱼并称为“长江三鲜”。
NO.5 海蛇
海蛇(Pelamis platurus),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与眼镜蛇亚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本亚科有13属、38种。西起波斯湾东至日本,南达澳大利亚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大西洋中没有海蛇。
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 胎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中国沿海有23种海蛇,其中广东、福建沿海蛇资源丰富,以北部湾最多,每年可到5万多公斤。福建平潭、惠安、东山等各沿海县每年捕获可达1万多公斤。
海蛇在海中能驾驭波涛,能潜游水下,能捕捉鱼虾,能生儿育女。在距今7千万至2亿3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晚期,两栖类动物中的一部分终于彻底告别水乡,完完全全在陆上定居了,从而进化为爬行动物——蛇。可是,还有一部分蛇却依然怀恋故乡,再一次返回哺育过它们古老前辈的摇篮,变成我们今天所说的海蛇了。
在蛇类演化的早期阶段,地球上曾出现过巨大的海蛇,这些大海蛇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就灭绝了,仅留下为数不多的的化石,作为它们旧日曾活在世上的见证。
NO.6 蓑鲉
鲉形目鲉科蓑鲉属鱼类的通称。约有9种。中国产5种 。蓑鲉又称狮子鱼,
在海水鱼类 中属鲉科,多产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体延长,侧扁,头侧扁,具棘棱和皮瓣。吻长而狭,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狭而凹入。口端位,斜裂,上颌中央有一凹刻。上下颌和犁骨具牙,腭骨无牙。鳃盖骨具一扁棘;鳃孔宽大。体被圆鳞或栉鳞。侧线高位。背鳍很高 ,鳍棘细长 ,鳍膜深裂 ;胸鳍甚长大 ,伸越尾鳍基,鳍膜深裂;腹鳍胸位。尾鳍圆形。体色华丽,多为红色,具暗色横带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 ,为小型海洋鱼类 。 栖息于岩礁或珊瑚丛中 ,有的见于深水 。常成对游泳,遇敌时,即侧身以背鳍鳍棘向对方冲刺。鳍棘具毒腺,人被刺后剧痛,严重者呼吸困难,甚至晕厥。夏季产卵,卵浮性,粘连。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蓑鲉的肉可食用。
蓑鲉的鳍很大,但不善于游泳,往往躲在礁缝中,等猎物接近时便立刻捕捉。背鳍有毒刺,平常由一层薄膜包围着,当遇到敌害时,膜便破裂,而用毒刺攻击对方。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系的研究人员已经培育出一种蓑鲉新品种,这种蓑鲉能用改变自身颜色的方法来显示水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从而提醒人们:水受到了污染.
NO.7 鳄鱼
鳄目(Crocodilia)所有爬虫类动物的统称。通常为体形巨大、笨重的爬行动物,外表上和蜥蜴稍类似,属肉食性动物。鳄强而有力,长有许多锥形齿,腿短,有爪,趾间有蹼。尾长且厚重,皮厚带有鳞甲。目前公认鳄的品种共23种。
本群之所以引起特别关注乃因其在进化史上的地位:鳄是现存生物中与史前时代似恐龙的爬虫类动物相联结的最後纽带。同时,鳄又是鸟类现存的最近亲缘种。大量的各种鳄化石已被发现;4个亚目中有3个已经绝灭。根据这些广泛的化石纪录,有可能建立起鳄和其他脊椎动物间的明确关系。
NO.8 刺鳐
刺鳐属于软骨鱼类,它们的身体扁平,尾巴细长,有些种类的刺鳐的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被刺鳐刺死,在海洋生物专家眼中相当罕见。悉尼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代理主任柯曼表示,刺鳐攻击人是“相当罕见”的海底事故。
刺鳐俗称黄貂鱼,它的招牌动作是状如翅膀的胸鳍波浪般在海里摆动,尾部软骨组织细长如鞭带有毒刺。已知的刺鳐约480种,据1995年的《危险海洋生物─野外急救指南》,刺鳐是目前所知体型最大的有毒鱼类,尾部可达37公分长。如被刺到胸腔,会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特别是心脏部位受伤的话,需紧急开刀,不过伤及心脏通常都难逃一死。
NO.9 海狮
中文名:北海狮
中文别名:北太平洋海狮、海驴、斯氏海狮
其它俗名:Lion de mer de Steller (法语)
Lobo marino de Steller(西班牙语)
Steller sea lion(英语)
Steller zeeleeuw (荷兰语)
拉丁文学名:Eumetopias jubatus (Schreber, 1776)
英文名:Steller sea lion
物种分类:
域:真核生物域 Eukaryotes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Phylum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鳍足目 Pinnipedia
科:海狮科 Otariidae
属:北海狮属 Eumetopias
保护等级:非国际公约附录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NO.10 海鳗
体呈长圆筒形,尾部侧扁。尾长大于头和躯干长度之和。头尖长。 眼椭圆形。口大, 舌附于口底。上颌牙强大锐利,3行; 犁骨中间具10~15个侧扁大牙。体无鳞,具侧线孔140~153个。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体黄褐色, 大型个体沿背鳍基部两侧各具1暗褐色条纹。脊椎骨142~154个。
凶猛肉食性鱼类。游泳迅速。栖息于水深50~80米的泥沙或沙泥底海区。多栖居泥洞内,在浪大水浊时常出动觅食,傍晚和凌晨更为活跃。喜摄食虾、蟹、鱼类和乌贼等。摄食强度以7~9月较高。生殖期4~7月。 怀卵量18~120万粒。卵球形,卵径1.64~1.67毫米。仔、稚鱼的发育有显著变态,从叶状体变为幼鳗在水温20℃约15天完成,这时的体长约70毫米。成鱼一般体长约 600毫米,重1~1.5千克。
有明显洄游现象,在东海和黄海的中国近海,可分为3群。第1群为黄、渤海群,洄游于济州岛西南越冬场与海州湾及渤海之间,5~6月进入海州湾北上,10月以后向东南洄游。第 2群是洄游于长江口与济州岛西南越冬场之间的鱼群。第 3群是沿浙江沿海作南北洄游的鱼群,鱼群的数量较大。这 3个鱼群之间具有相当复杂的季节性交互重合现象。分布于南海的鱼群仅作短距离的季节洄游。
海鳗肉厚、质细、味美、含脂量高,可供鲜食、制咸干品或罐头。海鳗肉与其他鱼肉掺和制成鱼丸和鱼香肠,味更鲜美而富有弹性。晒干品“鳗鱼鲞”和干制海鳗鳔均为食用佳品。
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内容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开心娱乐,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您可能关心的: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XXX"的知识/资讯/名人/访谈等文章,均由企业/经销商/用户自行通过本网站系统平台投稿编辑整理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学习与参考等非商业用途性质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提交说明:
注册登录发布:
行业精彩推荐
月关注排行榜
最新加入文章
历史关注排行
321555人关注
189219人关注
165413人关注
122963人关注
1500人关注
1759人关注
321555人关注
189219人关注
165413人关注
122963人关注
按条件查看: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地址:北京石景山路甲16号 100040
市场合作:010-288;新闻内容:010-288;法律事务:010-288;电子邮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10-92233 监督邮件:.cn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京ICP证号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海洋鱼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74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海里鱼很多,鱼类却不是海洋的霸主,忧伤
为什么自中生代以来海洋的高阶生态位大部分时间并不是由鱼类把持?
为什么爬行类和哺乳类作为重新进入海洋的后来者,却能击败鱼类占据海洋的高阶生态位?
知乎用户,地质喵
#长文预警,3400 余字
#中 - 多图预警,12 张
#深夜发吃预警(!!!)
结论前置:
1. 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趋势造就运动能力的升级&&技术升级
2. 脑的复杂化带来生存策略的全面优化&&比你聪明
3. 五次大灭绝清空了各自时代的高生态位,舞台重置,优胜劣汰&&屌丝逆袭
4.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当代史也是历史的重演(什么鬼,2333)
Part 1 军备升级。
虽然总是有一种声音告诉大家,生物发生的是&演化&而不是&进化&、所有现存生物都具有同等的地位,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随着演化的不断进行,生物的功能和结构也在进行着越来越复杂、精密的方向变化。此种功能、结构的复杂化,是为&进&。
哺乳动物较之爬行动物更为复杂,而爬行动物较之两栖更为复杂,两栖较之鱼类也更为复杂。这一点无需多言,比如氧气的获得方式,鱼鳃 vs 皮肤 + 鳃 + 简单肺 vs 复杂的肺;比如心脏的房室结构;比如脊椎的全向弯折能力:人可以前弯可以侧弯,盘子里的武昌鱼只能侧弯等。这些解剖结构上的逐渐复杂化带来运动能力的全方位升级。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这就代表生与死的距离。
虽然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下的生物往往发生趋同演化,但体型和运动方式的趋同无法掩盖运动能力的全面升级,也无法掩饰身体内部各项能力的全面碾压&&鲨鱼和虎鲸都是现代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然而鲨鱼必须依靠游动才可以呼吸,虎鲸上浮呼吸一次就可以潜水数小时。
Part 2 比你聪明。
大脑是自然造物产生的最神秘事物,而大脑的演化也是生物演化史上最有趣的篇章之一。从鲫鱼黄豆般的大脑,到抹香鲸巨大无鹏的硕脑,有些时候不需要计算脑容量 / 体型比,也能知道谁更聪明,谁具有更复杂的思维能力,谁的学习能力更强,谁能拥有更高效的生存策略。
Part 3 屌丝逆袭。
屌丝物种的逆袭,建立在大灭绝摧毁高级生态位的基础上。 @李雷 的回答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
先建立一个五次大灭绝的概念,如图:
所有的大灭绝都有一个类似的地方&&食物链上层全灭,留下一群食物链低端的渣渣。哺乳动物被高生态位的爬行动物,大型肉食性爬行类,压制了几亿年。如果没有 6500 万年前的大灭绝,这种来自高生态位的变态压制不知还将持续多久。鸟类脱胎于小型肉食性恐龙,白垩末的大灭绝清空了绝大部分不同生态位的恐龙,却开玩笑般的留下了位于中级生态位的鸟类。鸟类青出于蓝,在恐龙灭绝后很快占据了高生态位,一度出现了大型肉食性恐鸟这种极端变态的存在&&生存在 6000 万年前的 Kelenken guillermoi,这一类大型恐鸟生存到 200 万年前。
Wait a sec
【想起祖先曾被巨型的&鸡&追杀,心中顿时充满来自远古的怒火&&我决定明天去吃点它们的不肖子孙,以表达食物链顶端物种的优越感】
有多少人知道,海洋其实还有一个被巨型的螺和大型的虫豸统治的年代呢?
早在鱼类占据统治地位前,海洋里的霸主是巨型房角石 Cameroceras 和巨型广翅鲎 Jaekelopterus
在距今 4.8-4.4 亿年前的奥陶纪海洋里,这种巨大的头足类动物曾经占据食物链顶层。彼时,原始的早期鱼类只是如同渣渣般的存在,搞不好这种海中霸主都懒得吃它们。然而,奥陶 - 志留大灭绝(第一次大灭绝)之后,它们雄伟的身姿却只能在海相沉积岩中才能找到了。
奥陶纪种晚期开始,逐渐演化出了另一大类中 - 高生态位猎食者,广翅鲎。有人推测,它们可能是房角石的捕食对象之一。广翅鲎发达的年代,恰恰是房角石灭绝后的志留纪。
虽然我们不好评价早已分道扬镳、平行演化的头足类动物和节肢类动物孰优孰略,但有一点却是明确的:房角石的消失,为广翅鲎一度走上食物链上层铺平了道路。在志留纪(4.4-4.2 亿年)之后的泥盆纪(4.2-3.6 亿年),长达 2.5-3 米的莱茵耶克尔鲎走上了这个物种的巅峰。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房角石消失的同时,也为另一类怪兽铺平了演化的道路:脊椎动物,有颌类,鱼(盾皮鱼、软骨鱼、硬骨鱼)。
作为奥陶纪早期原始无颌类脊椎动物的后裔,有颌鱼类在许多方面比无脊椎动物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脊椎提供了优秀的运动能力,比起头足动物的喷水式运动更敏捷,比起节肢动物的划水更高效;鱼鳔提供了优秀的浮动能力,比起节肢动物只能依靠游动调节深度的方式更为高效;颌骨提供了可上下开合的血盆大口,可以高效破坏头足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壳等。在经过奥陶纪和志留纪漫长的被压制岁月后,终于在泥盆纪迎来了爆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邓氏鱼&Dunkleosteus。
【前面都是根据化石做的复原图,这次看看真的化石】
相信我,长这么大个头的家伙,一定可以做成好吃的剁椒鱼头&&这货生活的年代,海洋里没有生态位比他更高的物种。它所代表的这类生物,就是鱼类的第一个巅峰,泥盆纪海洋的食物链顶端,吃个当时的鲨鱼轻松随意。顺便说一下,刚才不可一世的广翅鲎在泥盆纪,就是被这货吃的对象&&
然而随着泥盆纪末期(3.65 亿年前)全球气候变冷,海洋生物遭受重大的灭绝事件,被认为是第二次古生物大灭绝事件。
这次大灭绝带走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盾皮鱼类,其中就包括不可一世的邓氏鱼。如同房角石及更早的巨型奇虾和巨型三叶虫一样,生态链的高层再一次在大灭绝中遭受血洗。
强行岔开话题
为什么每次大灭绝都会导致高生态位物种的大量死亡?
这也许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高生态位物种,也被称作顶级捕食者。它们永远是数量稀少的。如同一个金字塔,生产者拥有数量无穷的低层,中级消费者占据数量庞大的中层,而顶层的数量只会比中层更少。只有这样,生态结构才是平衡的。
大灭绝到来之际,由于能量级别高,任何低能级环节的崩溃都容易导致全局垮掉;数量稀少则意味着无力在物种遭受重创后重新恢复种群;而顶级捕食者往往具有极端化、特化的倾向,如巨大的体积(历史上所有的巨兽)、变差的繁殖力(我猜的)等,高度特化的物种在环境突变面前往往都是无力的。
岔开话题结束
所以,在泥盆纪末期大灭绝导致巨型掠食性盾甲鱼类消亡后,海洋生态系统空出了大量了生态位,一场各物种之间的赛跑就此拉开帷幕。而鱼类却未能在中生代找回古生代的辉煌,他们被更加复杂、更加聪明的物种碾压了。
Part 4 历史总是相似的。
就如同所有的灭绝后时代一样,具有更强军备、更智慧大脑的复杂生物往往在演化中快速脱颖而出,牢牢掌控高级生态位。对于鱼类而言,它们中的一部分走上陆地,另一部分留在水中继续演化。水里的分支,软骨鱼和真骨鱼演化至今,依然占据了海洋生态系统的中高部位(鲨鱼、魟鱼、大型鲟鱼、旗鱼、箭鱼等);陆上的分支,经历了向两栖 - 爬行 - 鸟类 / 哺乳类的演化后,一部分又以高级复杂生物的面貌重返海洋。它们带来了全新演化出的军备和生存策略,在海洋残酷的肉搏森林里杀出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置。
然而曾经有那么一个回合,鱼类又稍微占据了上风&&如果那会有知乎,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新生代以来海洋高生态位都由鱼类把持&。
绿色为大白鲨,灰色为巨齿鲨,Megalodon,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掠食性鱼类。虽然从体型来说,生活在侏罗纪中期的(约 1.6 亿年前)利兹鱼可能要更长一些(有研究认为可达 27m,但也有研究认为最大 10m),但这货是个温柔的滤食性鱼类,无视掉。
鲨鱼这个物种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早,目前发现的最古老鲨鱼化石,是生活在泥盆纪(约 4.2-3.6 亿年前)的裂齿鲨,也许和邓氏鱼同台竞技过。漫长的恐龙时代,鲨鱼惨遭海生爬行动物蹂躏;新生代以后,鲨鱼终于在巨型爬行动物灭绝后的海洋里迎来了第二春。经过漫长的演化后,终于在约 1600 万年前出现了巨齿鲨,并且,这货的食性被证实包括鲸类和大型海龟。
作为最有实力竞争新生代头号海洋掠食者位置的另一群种子选手是鲸。它们也没有令人失望,龙王鲸(Basilosaurus,3900 万 - 3400 万年)、利维坦鲸(Livyatan melvillei,1300 万 -1200 万年前)都是可能拥有 20m 左右体长的超级掠食者,其中利维坦鲸是鲸类演化史上已知的最可怕杀手&&牙齿超过 30cm,以其他体型小些的鲸类为食。
然而,虽然利维坦鲸曾与巨齿鲨同台竞技过,但终究没有人家存在时间长&&1600 万 - 260 万年。也许,正是因为包括龙王鲸、利维坦鲸的相继灭绝(可能与环境波动有关),才最终将巨齿鲨推向海生顶级掠食者的位置吧&&也许你活着的时候我干不过你,但我活的比你久就是胜利。小道消息,现在已经发现 40cm 长的鲸类牙齿,也许巨齿鲨要王位不保了&&巨齿鲨是鱼类最后的辉煌,而它成为第一也许和龙王鲸类、巨型齿鲸的相继灭绝有关&&更能打的死绝了,食物链顶端的位置又留了出来,巨齿鲨及其祖先们暂时取得先手。
可是蛮力终究还是输给了更高的&军事技术&和智慧。在巨齿鲨灭绝后的现代海洋里,大白鲨在虎鲸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其他小型齿鲸、小型海洋哺乳动物都在虎鲸的食谱上。研究者们在抹香鲸尸体上常常发现虎鲸的咬痕,也曾在虎鲸体内发现抹香鲸的尸骸。2013 年,斯里兰卡海域,人们目击了 5 条虎鲸组团强杀 6 条抹香鲸。在可预见的未来,具有声呐系统、更优越的呼吸方式、更大脑容量 / 体重比、更高智慧和学习能力的虎鲸必将彻底击败鱼雷一般的鲨鱼,成为未来海洋生态链的顶点。
但鲨鱼这种极具韧性的古老生物,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趁&鲸&落平阳时反咬一口。
生物演化的事情,谁说的好呢~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洋鱼类的图片及名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