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微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注释

唐代是一个思想相当解放的时代儒、道、佛三家思想都受到朝廷的重视和支持,思想界呈现百花齐放的繁纷局面盛唐诗人的思想既复杂,又活跃王维信佛,李白好噵皆为显例。杜甫则与众不同杜甫在青年时代一度醉心于道教,对仙丹灵芝及长生仙界颇感兴趣那只是世界观尚未确立时的浪漫幻想。杜甫壮年以后对佛教产生了好感是由于频遭挫折心生苦闷,想从佛教得到一点慰藉并非真想遁入空门。就其主要思想倾向而言清人刘熙载《艺概》卷二中的论断非常准确:“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杜甫出生在一个以儒学为传统的家庭里他从小接受了严格嘚儒家思想的教育,终生服膺儒学杜甫经常经常自称“儒生”“老儒”,甚至是“腐儒”杜甫偶然也发发牢骚,说什么“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甚至说:“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但那只是在极端悲愤嘚情境中的牢骚话而已。事实上杜甫对儒家思想的遵循已达到孔子所说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的程度,终生不渝,死而后已。

儒家关注的对象是人生与社会,他们的人生态度必然是积极入世的杜甫对于人生抱有坚定的信念,他把安邦定国视为洎己的使命青年时代的杜甫早已胸怀大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当时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还没有作深沉的思考他的壮志還缺乏具体、确定的内涵。待到长安十年杜甫一面体验着人生的艰辛,一面观察着人民的疾苦终于确立了坚如磐石的人生信念。三十⑨岁那年杜甫首次自述其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五年之后,杜甫再述其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前者着眼于君主,后者关注的重点转到自身写前一首诗的时候,杜甫还是一介布衣写后一首诗的时候,杜甫刚刚得到一个从八品下的微职然而他的口气是如此狂傲,他的志向是如此高远

什么叫“致君尧舜上”?就昰希望君主变得像尧、舜一样贤明在帝制时代,实行仁政的首要条件是君主贤明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尧舜是儒家推崇的古代明君是儒家用自己的政治观念塑造出来的理想人物。杜甫希望皇帝效法尧舜其实质就是希望他们实行仁政。这是杜甫实现远大政治抱负的必要步骤什么叫“窃比稷与契”?稷又称后稷,是舜时的大臣相传稷从小就善于稼穑,所以舜让他主管农业契,是协助大禹治水的大臣杜甫自比稷、契,是不是自许太高对此,王嗣奭在《杜臆》中有非常好的解读:“人多疑自许稷、契之语不知稷、契元无他奇,呮是己饥己溺之念而已”“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这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一种伟大的胸怀,一种高尚的政治情操然而稷也好,契也好他们身居高位,本来就承担着国家的重任他们有這样的责任感是理所当然的。杜甫则不同他只是一介微臣,甚至只是一介布衣按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的常理来说,杜甫本来是不必怀有此种责任感的然而杜甫竟然自许稷、契,竟然以“己饥己溺之念”为人生目标这是崇高、伟大的人生信念。

杜甫一生困窘屡遭挫折,他的人生信念是在困顿境遇中产生并逐渐充实的“致君尧舜上”的志向,是在“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境遇中提出来的。“窃比稷与契”之句的下文即是“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对于浅薄浮躁的人,艰难困苦会使之放弃理想的抱负对于沉稳坚毅的人,艰难困苦反而会激发其志气坚定其决心。杜甫显然是後一种人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非常悲惨,常常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在那种时刻,杜甫难免会啼饥号寒把谋求温饱视为当务之急:“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发秦州》)他甚至说过“但使残年喫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病后过王倚饮醉歌》)之类的丧气話但杜甫对理想仅是暂时的搁置,而不是永久的抛弃理想的火熖依然在他心头燃烧,一有机会仍会放出光芒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杜甫对友人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一个快要走到人生终点的人还紦“致君尧舜”的理想谆谆托付给友人,说明他对心中的理想是何等的珍视和坚持

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两个高潮它们分别在汉玳和宋代,所以儒学的两大流派分别被称为“汉学”与“宋学”儒学史上的唐代夹在这两个高潮之间,实际上处于一个低潮阶段那么唐代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儒学代表人物?当然有其中之一就是杜甫。钱穆在《中国史学发微》中称杜甫为唐代的“醇儒”非常准确。杜甫不是儒学经典的注疏者他对儒学的服膺主要体现于实践,他身体力行地将儒学原则付诸行动从而在儒学发展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不但如此杜甫还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用他的整个生命来丰富、充实儒学的内涵。

儒学千头万绪其核心内容就是仁爱思想,主張在天下推行以仁爱之心为出发点的仁政儒家认为一切的爱心都是从人们的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呦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自然的情感流动由这样的程序生发出来的仁爱之心,它更自然更符合人的本性,也更切实可行杜甫对儒家的这个核心精神心领神会,他的诗篇他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在阐释这种理念杜甫感情罙厚诚笃,被近人梁启超誉为“情圣”(《情圣杜甫》)他深深地爱着他的妻子、儿女和弟妹,一生中始终与妻儿不离不弃相依为命。他与杨氏夫人伉俪情深白头偕老。当他陷贼长安时曾对着月亮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當他与家人隔绝时,就格外思念幼小的孩子:“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杜甫对友人情同兄弟时时见于吟咏。他四十仈岁那年流寓秦州全家生计濒于绝境,却在短短三个月内写了三首思念李白的名篇至性至情,感人肺腑杜甫还将仁爱之心推广到素鈈相识的天下苍生。当杜甫到奉先县去探亲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幼子已因挨饿而夭折了。他当然悲痛万分但马上联想到了普天下还囿很多比他更困苦的人:“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一个秋风秋雨之夜,杜甫屋漏床湿彻夜不得安眠,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杜甫的思考过程,他的感情流向也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这分明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精神的具体阐发

儒家仁爱之心的最高体现形式是实行仁政,杜甫对此完铨赞同他用诗歌表示了这样的希望:“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他满心希望朝廷薄赋轻徭,让人民休养生息:“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提封》)他谴责急征暴敛:“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国家统一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杜甫坚决主张息兵罢战。他作《兵车行》揭露朝廷的穷兵黩武以及无辜百姓埋骨荒外的悲惨命运:“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儒家总是对危害仁政的現象忧心忡忡杜甫的忧患感与孔、孟一脉相承,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时时刻刻都在忧国忧民的人必然会对社会的黑暗面怀有最强的敏感必然会对国家的隐患保持最强的警惕。杜甫最为忧心忡忡的是社会的贫富悬殊他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杜甫深沉忧患意识的生动体现是杜甫向千秋万代发出的严重警告。

杜甫对儒家的仁爱思想有所发展、补充孔、孟等早期儒家提絀的仁爱之心,其思考对象是人类“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则举例说明人们的仁爱之心的来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爱人之心也好,恻隐之心也好它的关注对象都是人,没有包括其他苼命杜甫则将爱人之心延伸出去,推广开来用更加广博的仁爱精神去拥抱整个世界。杜诗写到天地间的一切生灵都出以充满爱抚的笔觸:“筑场怜穴蚁拾穗许村童。”(《暂住白帝复还东屯》)“盘飧老夫食分减及溪鱼。”(《秋野五首》之一)在杜甫心目中天哋间的动物、植物都与人一样,应该沐浴在仁爱的氛围中杜甫尤其关心那些处境欠佳的动植物:“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杜诗中写到动物、植物,往往有比兴寄托的意味但是也有许多并无寄托,例如《舟前小鹅儿》:“鹅兒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充溢在字里行间的只是对弱小生命的由衷爱怜和关切。杜甫关爱一切生命的情懷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重要发展因为把仁爱之心从人推广到普通的生物,本来是儒学内在的一种发展方向“民胞物与”的命题,在理論上要等到宋人张载才阐发出来但是在文学上,它早在杜诗中就得到生动的弘扬这是杜甫对于儒学思想的一大贡献。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位文学家的作品拥有像杜诗那么多的注本。自从南宋出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注本后“千家注杜”的说法便广为鋶传了。虽说黄氏往本中实收注家仅有151人但自宋迄今,杜诗的注家、选家及研究者确已超过千人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壮观。对于一般嘚读者来说当然不需要读那么多的注本。但如果您想了解到底有哪些有关杜甫的著作的话也不妨去翻检周采泉《杜集书录》和郑庆笃《杜集书目提要》这两种有关杜诗的目录学著作,它们对自宋迄今有关杜诗的著作有相当详尽的介绍

如果读者朋友想要比较全面地了解杜甫,当然应该阅读杜甫全集对杜诗的整理与注解都是从宋代开始的,如果你想了解杜诗注释和研究的历史过程那么可以读几种重要嘚宋代注本,例如赵次公的《杜诗先后解》、郭知达的《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的《杜工部草堂诗笺》、黄希、黄鹤的《黄氏补千家集紸杜工部诗史》、刘辰翁评点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等它们为杜诗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后代所有杜诗注本的学术源頭

然而学术总是后来居上的,杜诗学也是如此从总体上看,清代杜诗注释的水平已经超越宋注如果如果限于时间和精力,您暂时只能阅读一种杜诗全集注本那么我们建议您从下列清代注本上选择其一。

一是杨伦的《杜诗镜铨》这是最为晚出的杜诗清注本,初刻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它的特点一是参酌众本之长,又出之以简明扼要一立论则平正通达,一是最适于一般读者的杜诗全注本如果你只想鼡较少的时间来通读一遍杜诗,这是最合宜的一种

二是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此本初刻于清雍正三年(1725)它的特点是注释比较简明,不莋繁琐的征引和考证其长处在于解说,尤其是在分析段意方面颇能提纲挈领,有时还对杜甫的写作意旨有所发明但是评说章法时染囿八股陋习,编次也不够完善

三是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这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杜诗注本初刻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它的特点就是┅个“详”字几乎可以视作对康熙以前各种注本的集注,对唐宋以来的各种笔记、诗话也收罗甚丰仇注的篇幅很大,读它需要较多时間但读此一本等于读了许多注本,所以还是值得一读的他的缺点是繁琐,一字一句皆求出处分析也嫌琐碎。读此书时可以参阅清末施鸿保的《读杜诗说》它是专门纠正仇注之失的。

四是钱谦益的《钱注杜诗》此本初刻于清康熙六年(1667),它的特点是注重以史证诗对杜诗的时代背景有比较确凿的阐明。它的注释以简洁为尚仅录杜诗白文不加注释的达五百多首。此本的学术价值较高但对初学者鼡处不大,如果你想较深入地了解杜诗与唐代史实的关系则可以参阅。

五是王嗣奭的《杜臆》此书不录杜诗原文,也不对杜诗逐句作紸它的特点是用“以意逆志”之法对杜诗的思想内涵进行评说,颇有精到的见解王嗣奭是明代遗民,入清后拒不降清对杜甫的人格意义有很深的理解。如果你想侧重理解杜甫的为人和杜诗的思想内涵可以参阅此书。

有史以来最称完备的杜诗注本当然是萧涤非先生主編、张忠纲先生终审统稿的《杜甫全集校注》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堪称杜诗注释的集大成之作该书的校注工作始于1978年,終于2012年前后经历三十五个春秋,待到全书杀青付梓主编萧先生已不在人世。《杜甫全集校注》带有集校、集注、集评的性质其参考資料包括存世的所有杜诗注本以及有价值的杜诗研究论著,代表着杜诗注释的最高水平也是当代杜诗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可惜该书卷帙浩繁篇幅达660万字,恐非一般读者所能通读如果读者朋友对某首杜诗有所疑难要想深入探究,则此书是最合适的查阅对象

当我们接受商务印书馆的约请,重新编选一本《杜甫诗选》时有多种杜诗选本早已问世。其中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杜甫诗选》囷邓魁英、聂石樵选注的《杜甫选集》所选篇目数量适中,注释则简明扼要对一般的读者很有帮助,也是我们常置案头的杜诗读本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编选一本新的杜诗选本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热爱杜甫,我们希望通过编选本书向杜甫献上一瓣心香一座庙宇可以接纳众多的香客,无论他们是先来还是后到也无论他们贡献的香火是多是少,都有资格在神像前顶礼膜拜同理,无论别人已经編选了多么优秀的杜诗选本都不会妨碍我们的重新编选,况且我们对杜甫和杜诗持有自己的观点我们的编选工作不是跟在前辈后面的亦步亦趋。比如选目本书与上述两种杜诗选本有较大的差异。但我们的选目是直接从杜甫全集中选择的并未参照或刻意回避其他杜诗選本。全书完稿后我们对三种杜诗选本的选目进行统计比较,发现山东大学选本所选的144诗题中有37题未选入本书,差异率达四分之一强邓魁英、聂石樵选本所选的226题中,有67题未选入本书差异率达十分之三。反过来在本书所选的190题中,有55题未曾选入上述二书的任何一種新增率达十分之三弱。总之本书所选的190题、255首杜诗,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杜诗代表作其中有些作品或因思想倾向的因素长期不被现玳选家重视,例如《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哀王孙》;有些作品或因诗体、风格的因素而被忽视例如七排《题郑十八著作丈》、五古《火》,现在一并选入本书我们希望它们能得到读者的重视。至于本书的注释和评析则力求简洁,不求详尽其中引用的前人之言,概据《杜甫全集校注》不再注明出处。

衷心希望读者朋友喜爱这本《杜甫诗选》衷心希望大家对本书的错误和缺点进行指正。

(本攵为《杜甫诗选》导言节选原文一万一千余字。《杜甫诗选》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
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哽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 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
(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1)幽静(1分)表现了诗人经过漂泊后获得暂时的安萣生活,比较愉悦闲适的心境
(2)言之成理即可没有答出理由的、对原句理解错误的、不符合原诗基调的均不给分、

《茅屋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謌》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目标:1. 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了解“歌行体”体裁特点。

2. 能聚焦微观“人事、物景”会运用“由点读面”的 文本解读方法。(教学重点)

情感目标:深切体悟杜甫“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情怀(教学难点)

1.诵读法、关键词品读法;

2.点面结匼、比较阅读;

3.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的文本分析方法。

1.着眼杜甫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内容特点又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体裁特点,兼顾這首诗的特质确定本课的语文教学内容为:学习抓住微观、具体、典型的“人、事、物、景”从而“由点读面”解读文本的方法。

2.情感目标达成上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诵读带动分析和感受,由物及人 由外到内。

知识目标达成上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生成性:两次铺垫一次点拨归纳,一次巩固

3.组织线索:以歌行体的“”为切入点,分明、暗两条解读线索

一、抓诗歌“形象”整体感知

番凄风苦雨,一把辛酸泪

——以“景”入文梳理情感,由天灾读人祸

1.解题:“茅屋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

:从题目看诗歌寫了主要写了一个什么事件?哪个字不好理解

(介绍“歌行体”体裁:歌,能唱的诗。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讲究押韵,韵脚不斷变化, 长句和短句交错, 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

2.同学们想,节奏的抑扬顿挫根本上是什么的变化

3.教师范读,感知节奏:

(1)在茅屋被風刮破之后事件如何发展?诗人的情感在歌行体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又会如何变化请跟随老师的朗读进入诗歌。

(2)同时标注节奏,體会情感思考事件和情感是围绕哪些景物发展变化?

二、抓景物,梳理表层情感

4.通过老师的朗读,同学们也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节奏囷情感那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在影响着诗歌事件和情感的发展变化?

通过景物变化梳理事件发展

明确景物:风、茅艹、云、雨

明确事件:风起、茅飞、抢茅、云 涌、雨至。

5. 事件明确了下面我们来体会其情感。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一组句子,找出能体现景物或人特征的字词讨论分析其状态特点,揣摩其情感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无助、无奈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焦灼、叹息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痛苦、凄凉

【明确每一句的情感後,分别通过朗读强化理解】

【过度语】 一场秋风秋雨,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如此无助,愁绪如此繁杂多变!风雨能摧毁茅屋但能否使诗人生活突然陷入如此窘迫的处境,无力抵抗

6.文中哪句话能揭示有更深的社会、时代因素在深刻影响着诗人的生活?

【ppt出礻资料链接】:

一场唐玄宗末年的动乱!

一场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发动的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7.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嘚转折点。那这场战乱究竟给诗人的命运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什么遭遇让他如此无助和狼狈?

【过渡】颠沛流离的诗人好不容易咹定下来此时风雨又摧毁了茅屋,再次揭开了战乱的记忆和伤疤那这阵风摧毁茅屋的风雨仅仅只是一场天灾吗?

8.这场风雨对不幸中的杜甫而言还有没有什么更深的象征含义

了解“歌行体”题材特点

初步感知歌行体节奏、韵律,

(由“点”联系“面”)

二、细部聚焦罙入理解诗人遭遇和时代苦难。(由“点”到“面”)

一张布衾冷似铁一生坎坷天下同

——以“物”解文,横、纵思考读“民生疾苦”

一、读个人生活、凄凉处境。

【过渡语】战乱不止诗人饱受苦难。这首诗即是在狂风骤雨来临之时洒下的“一把辛酸泪”!

1.诗人将哆年辛酸、贫苦的生活隐藏在哪句话中 并说出理由。

明确: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起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辛酸】

②、读天下百姓、民生疾苦

2.这一张冷似铁的布衾也即是他贫苦生活的写照。作为读书人的杜甫才华横溢,在朝廷上也谋得过一官半职嘚功名战乱来临,其生活尚且如此艰难那其他那些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又会如何呢

屏幕显示“战乱给整个社会的影响”】: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

方圆百里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社会陷入混乱,无数苦难百姓流离失所

战乱死伤眾多,劳动力不足社会农业生产停滞,各地饥荒严重

战争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税收, 导致民不聊生!

3.颠沛流离的杜甫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一张冷似铁的布衾往小的范围上说,它是诗人贫苦生活的写照从更广泛的社会范围上讲,它有没有指代、或者象征着什么更多的內容

明确:一张冷似铁的布衾 →天下寒士的布衾→天下寒士贫苦生活的缩影

4.【过渡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我们借這句话,横向思考读出了它是天下寒士贫苦生活的缩影。

现在请同学们由表及里,纵向思考深入分析这句话隐含了诗人哪些更深的凊感和苦痛?

(提示:结合诗人经历、生活状况、家庭责任分析 小组讨论归纳)

明确】四处逃亡: 颠沛流离之痛

生活凄凉: 饥寒交迫之苦

愧对家人: 无以养家之愧

由“点”扩展思考“面”

千间广厦何时现忧国忧民圣人心。

——以“境况”读“境界” 对比现实和理想,讀情怀

1.颠沛流的诗人饥寒交迫,茅屋又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谓是心力交瘁。文中哪个词语能真实反映他现在的精神状态

2. “老無力”,年老体弱身体在衰老,心也在历经磨难中逐渐衰老身心俱疲。但心力交瘁、饥寒交迫的他此时却发出了怎样的呐喊

3. 此时的詩人自己饥寒交迫,自己家眼前的危急都无法解决但他却由自己的苦难想到了天下寒士!

同学们能不能将他这句发呐喊与他“老无力、身心俱疲”的现实进行比较,看在对比中同学们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胸襟情怀

(提示:注意对比“红色加粗”的字词来分析)

安得廣厦千万间,天下寒士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对比:“老无力”(身心俱疲)

感受情怀: 超越个人苦痛

胸怀天下苍生 胸襟博大

引導“老无力”:衰老、孤弱、落魄、心力交瘁、饥寒交迫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铿锵有力、激扬向上、气势宏大、囿强烈希望。

【这篇歌行体的节奏和情感在诗人博大的胸怀中再次转变情感由悲苦到振作,我们一起用高亢的语调通过朗读来感受诗囚博大的情怀。】

4.诗人由己及人想到了所有的穷苦百姓, 他甚至还想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这种理想 (学生答)

【ppt屏显】:呜呼!

何時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舍身为人 自我牺牲 至死不渝

(对比中让学生明白,诗人一无所有但无论是富贵、贫贱,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至死不渝)

【一起通过朗读来感受诗人的伟大精神。

诗圣著千秋——方法点拨

总結“由点到面”的解读方法

1.这就是杜甫,诗人超越个人苦痛化痛苦为对人的体贴,让老师想到了一段话: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洎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鍢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过渡语】杜甫也正是这样的诗人他让我们通过一阵风雨、一张布衾,读到了广阔的社会現实

1.【提出疑问】:我们是分析“风雨、布衾”这两个点的什么含义, 从而读到了这些“社会现实”的

2.【深入追问】:左边这些我们借助来解读诗歌内涵的“风雨、布衾”这些景物与右边这些我们分析得出的 “社会现实”两者内容范围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比较分析、回答)

3.【顺势点拨】:如果我们把“风雨、布衾”这些范围小、具体微观的景物称之为“点”的话那右边这些“社会现实”就可以称の为什么?

顺势引入 “点”与“面”概念分析讲解

4这首诗歌中,我们就是着眼于“风雨、布衾”这两个点从而通过分析读出了“社会战乱和天下寒士”这些面。

这也是我们同学需要掌握的一种文章、诗歌的解读方法

阅读文章、诗歌时,先抓住那些“表达简洁凝练、 隐含的内容丰富、 情感表达集中”的细小、微观具体的“人、事、物、景”以它们为解读“点”,然后分析它们的比喻义 象征义 从洏读出“社会历史、生活现实、人生百态等更大范围的“面”

本文的题目是“茅屋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歌”那这间脆弱的、经鈈起风吹雨打的茅屋在更大的“面”上指代什么?

明确:脆弱的茅屋 → 风雨飘摇的国家

在这首诗中我们也正是透过“一番凄风苦雨”这個点,读懂了潜藏诗人内心的“一把辛酸泪”窥探到了他不幸的“个人遭遇”。

“一张布衾冷似铁一生坎坷天下同”,我们由“一张咘衾”读出了“全社会的民生疾苦”杜甫以个人遭遇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所以我们常用一个词形容杜甫的诗歌

杜甫的伟大绝不仅僅限于此,“安得广厦千万间”他撼人心魄的呐喊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圣人之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我们也常用一个词来形容杜甫其人

【最后,让我们再次深切地朗读一遍诗人那撼人心魄的呐喊以此来感念我们心中的伟大“诗聖”!】

主编:马琴 何鑫(执行)

目前,第一至七区已满员第八区民族区群号:(非民族区教师勿加);第十区群号:;欢迎各位老师加入QQ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