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英国剑桥大学申请条件雾霾天适度运动利大于弊的研究

李培根在剑桥大学演讲:今天的中国呼唤理性_学术前沿_人民论坛网
李培根在剑桥大学演讲:今天的中国呼唤理性
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在剑桥跟诸位剑桥的高材生们交流,我感到很高兴。
当得知我能够在这里做一场演讲的时候,我在想讲什么内容,考虑大家总归还是会关心国内很多事情,如祖国的发展,工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也会有人关心教育以及其他等等内容。但是,我发现国内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现在国内方方面面的事情似乎缺少一个东西,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理性。所以,我就决定选择这么一个话题:《呼唤理性》。
最近几年国内非理性的声音在变大,我不知道诸位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声音存在于方方面面,可以说充斥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间乃至于最近在网络上看到的与南海有关的一些言论。这些非理性的声音当然不代表政府、不代表官方的观点,但是这种非理性的声音变大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觉得海外的华人学子也需要去关注这一问题,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更需要理性。&
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东方的理性主义
人们一般认为,西方文化中似乎更强调理性,实际上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讲,&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换句话说,人和其他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理性。启蒙运动时期就更强调理性。康德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这里关键是什么?是理性,以及可以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讲到西方理性,我们学校(编者注:华中科技大学)有一位哲学家叫邓晓芒,他对德国的古典哲学,尤其是康德的哲学有非常深的研究。 他说到西方理性的内涵,主要是两大原则。一是逻各斯原则,强调逻辑的规范性。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这点的确欠缺一些,为什么咱们自然科学落后,肯定和这点是有关系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强调自由意志的超越。仔细想想这两大原则其实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来讲比较欠缺的。当然不是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一点理性没有,但理性表现不足应是事实。
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有人甚至称其为&现代化之父&,可见他对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是非常有贡献的。他曾做过世界宗教的比较研究。他在比较儒教和基督教尤其是新教之后讲到,他不否认儒家伦理也包含一些理性的因素,但主要是强调世人的生活之道,这个我们大家都有体会。韦伯认为,儒教尽管包含了理性主义的因素,但还是很难摆脱传统的束缚,缺乏进步和发展。对此,我们国内也有人批评,说他有些说法不太严密,这点我也相信。
有人(编者注:何爱国)比较东方的理性主义和西方的理性主义,尤其是新教的理性主义后,谈到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东方的理性主义主要强调&理性的适应&,即怎么去适应这个社会。我觉得说得还是有道理的。几千年来,中国多数读书人的行为似乎都是如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西方理性对社会强调的是&理性的征服&,始终和社会保持一种紧张状态&&就是对社会采取批判的态度。想一想理性的这两种形式,&征服&和&适应&,显然&理性的征服&总体来讲对推动社会进步更有意义。
理性看待&中国梦&
下面回到今天的中国社会,首先从&中国梦&讲起。今天这个时代, 中国官方也好,民间也好,大家都关注&中国梦&。但我发现,在解读&中国梦&的时候,有一些人不是很理性。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梦&是很理性的,大家看一看他讲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在强调什么呢?强调每个老百姓的梦。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包括在主流媒体上讲话的重要人士,在解读&中国梦&的时候,主要把它说成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国家崛起的梦。不能说&中国梦&不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但是最重要、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每个老百姓的梦。应该是老百姓的梦在前面,其次才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这个次序是不能够颠倒的。我觉得主流媒体上宣传的多是把这些东西给颠倒了。&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先生叫朱继东,他写过一篇文章,讲 &中国梦&和&美国梦&有七大方面的差异,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呢?第三个差异&&根本价值观不同。他认为&美国梦&是强调个人价值,体现的是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中国梦&强调什么呢?集体主义。这个好像令我们很自豪。的的确确,我们有很多人,学者也好,老百姓也好,还是有一种&国家主义&的情怀的。我这个年纪小时候受的教育就是这样,国家好了你才好,所谓&大河不满小河干&之类的话。其实理性地想一想,这种话是有问题的。&中国梦&的理性首先表现在是老百姓的梦,所以我说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是很好的,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头再看看习近平 2013年6月的讲话(与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时)。朱继东那篇文章是在习近平这一讲话之前。习近平同志强调什么?我不妨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他强调中国梦和美国梦实际上是相通的,我觉得总书记的这些话是非常有理性的,并非如朱继东所言&中国梦&表现出与&美国梦&在根本价值观上的区别。&
再看看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讲也是理性的。这里头包括24个字、12个词,每一个词表现的都是好东西。但是问题是什么?我们怎么实现?实现的途径是什么,却需要中国人进行理性的思考。&
发展呼唤理性:&人的意义&才是硬道理
说一说发展的理性。大概是前年还是大前年,我在人大会上有一个发言,说的是&别把发展的道理说得太硬&。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就讲&发展是硬道理&,当然我认为邓小平当年讲&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太落后了。但是随着我们持续地发展了很多年, 而且后来这个&发展是硬道理&在实践中变成了&GDP是硬道理&。 近年来雾霾给中国人民一个很大的警醒。然而,保护环境这些话,包括&绿色经济& 、 &循环经济& 、 &低碳经济&等等这些话没少说,不是这几年才说的, 早就说过了,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因为那是软道理。我们讲优先发展教育,这些很有道理的话不是没讲,但是那些个道理,在&GDP是硬道理&的实质下都变成了软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因此发展呼唤理性。
雾霾是不是罩住了中国的美丽,遮蔽了人们栖居的诗意?顺便说一下,这里讲栖居的诗意是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 &人,诗意地栖居&中的话。他讲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然不是讲住房,而是关乎人的存在、生存。德国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引用了荷尔德林诗中的话,所以《人,诗意地栖居》这首诗变得很有名。雾霾使我们的生活还有多少诗意?诗意没有了。 其实现在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理性思考。前年我退下来之后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普通的学生班。 有一次我带他们到农村去看,主要看两个内容,一是部分贫穷农民的生活状况,另外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的是高楼大厦,但实际上这里头也有问题,农民有些也有抱怨。为什么?我们自己想一想,如果这里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比较容易明白,以前乡间的池塘、菜园、猪圈等等那些东西,突然消失在水泥的森林中,乡村的美丽、栖居的诗意在哪里?我们想过没有?所以,实际上未来的城镇化,我觉得有些东西也需要我们理性地思考。&
一个星期前,我们来的前几天,武汉(武汉是我生活、工作的地方)大水围城。如果纯粹只是老天爷的问题的话也就罢了,但是这里头的确存在着城市建设的非理性成分。当城市建设的理性被淹没的时候,暴雨导致的城市被淹没就绝对不是稀罕的事情了。
大家对比一下武汉的沙湖,2016年比2000年时面积小了许多,就是填湖所致。新华社也报道了,据说刚解放的时候,武汉的湖是127 个,目前武汉城区的湖泊有38个,减少了多少?顺带说一下,如果怪罪武汉市现在的领导,那就太不公平了。这是长期以来所存在的发展中的非理性因素所导致的结果。类似的非理性因素的例子,太多了,有一定的普遍性。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我们不能不承认近30年来中国的确发展得非常快,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不是说不愁吃、不愁穿,我们的生活就有诗意。其实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感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法制等,不能够仅仅是纸上的宣示,应该如何?应该让核心价值观中间的那些美丽、理性浸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间,这才是主要的。&
我讲那么多,说发展的理性最关键的是什么?很简单,人的意义。发展的真正硬道理应该是基于&人的意义&的,这才是发展的理性所在。&
[责任编辑:孙易恒]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849 次赞同|||||||||||||||||
&>>&&&&&正文
剑桥与麻省理工大学加入北京雾霾技术研究
  新京报讯 (记者许路阳)昨日,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教授介绍,三校将发挥互补优势,重点从技术层面研究如何治理北京雾霾。
  2009年11月,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即成立三校间的低碳能源大学联盟,而昨日成立的未来交通研究中心就是这一框架下的结晶。昨日,吴建平介绍,2014年中心将主要开展两方面活动,其中之一便是多方面研究如何治理北京雾霾问题。目前,清华大学和中国工程院已经研究出“蓝天计划”,从技术上总结如何治理雾霾,“已经通过双方联合向北京市政府领导推荐。”
  吴建平称,清华大学的优势是探究具体工程和原理问题,而剑桥大学特别关注空气质量、污染和大气气候变化,麻省理工学院的优势在于关注城市模型,总结怎样的城市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既能满足市民交通需求,又不会造成过度污染和拥堵。
  吴建平介绍,研究中心还会同时与企业合作,让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 部分研究方向
  ●让车辆应用先进的原油材料,使用电动动力,提高发动机效率等
  ●可以吸附大气污染颗粒物的建筑材料,如涂层
  ●对交通进行整体管理,以令城市交通运行更为平稳,减少污染物排放
  ●通过智能交通技术限制车辆进入重污染区
责任编辑:李念觉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专访牛津大学Laurence Wroe:不会踢足球的物理学家,不是好队长
7月2日下午两点,2017年世界名校足球赛“牛津大学vs剑桥大学”的季军赛在清华大学东大操场准时开始。提到英国最强“德比”,非剑桥VS牛津两所大学莫属,除了学术界的大PK,腐国引以为傲的足球比赛更是两校“兵家必争之地”。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时常被合称为“牛剑”,可能正是因为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的名校光环和它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相爱相杀,这场比赛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围观。
本期采访的主人公就是来自牛津大学足球俱乐部Blues球队队长LaurenceWroe。Laurence目前是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大三的物理学专业学生,正在研究离子阱项目。明年,Laurence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粒子物理,激光物理和量子信息处理(laser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这样一个未来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个全能型运动健将。他带领学院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取得了好成绩,比如桌球、板球、飞镖等等。 但是他的主要运动是足球,在彭布罗克足球俱乐部(PCFC)期间,Laurence见证了这支球队变得越来越强大,一次次晋升并进入决赛。去年,他作为Blues队长的队长,他带领球队战胜了他们的老对手剑桥大学。
1启蒙:足球路背后的鼓励与支持
Laurence的家庭对于他踢球非常支持,比他大两岁的哥哥也在踢球。“爸爸经常开车带我去训练。每当我训练时,他会在站在球场边上等我,看我训练。” Laurence说道父亲时不自觉带着一丝自豪的语气。“我爸爸应该算是我足球的启蒙教练,基本的足球技巧是他教我的。直到我六岁那年进入了我家当地的足球俱乐部,开始正式学踢球。”这一踢就是12年。18岁那年,Laurence离开家乡,来到了牛津大学。
2大学:一次次胜利背后的伤病和疼痛
Laurence来到牛津大学之后,有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每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都会举办大学生足球联赛(Varsity Football Match),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赛事。但是赛前我的韧带拉伤了,这不仅让我错过了那届比赛,而且我还花了将近八个月的时间来恢复和养伤。”尽管Laurence用平淡的语气将他的伤病一语带过,但是实际上,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ACL)是每一个足球运动员都不想遭遇的伤病,除了身体上的极大痛苦,还意味着长时间不能参加训练和比赛,有些人甚至因此终结了自己的运动生涯。
当时正值训练期,作为队长,即使负伤不能上场,但还是一次次鼓舞着这只年轻的队伍。他现在已经可以很平静地看待伤病了,他说道,“作为一个旁观者时,也可以产生不一样的视角。和我的教练一起观看比赛,我能得到更多的经验,获得更专业的看法,懂得如何获胜,以及战术性的一些问题。”对于Laurence来说,伤病何尝不是一个契机,让他重新观察比赛,研磨技术战术。
幸运地是,Laurence还是坚持了下来,也让他收获了更多。
除了精湛的足球技巧, “足球锻炼了我的管理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作为队长,Laurence要管理球队里的20多个大男孩。每场比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上场机会,不能上场的球员难免会沮丧、愤怒,这就需要他去沟通。他必须要清除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决不能影响到他们的发挥。
3北京:长城很震撼!
“Great!”“Incredible!”Laurence对今年夏天第二届世界名校足球赛的北京之行简直赞不绝口。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城,“再去北京之前我还在担心雾霾,但是我非常幸运,我去的时候天气很好。去北京之前一月份我去了印度新德里,那里的天气就很糟糕,当时我还是很担心的,但真的来到北京之后,简直让我大为惊喜,在北京的那一个月简直太开心了!”Laurence说道。
1个小时过得很快,采访很快就接近了尾声。我们知道这个月的29号是Laurence的生日,所以再采访快要结束时,提前跟Laurence道了一声生日快乐。被问道生日准备怎么过 ,Laurence说“那天早晨我准备踢场球好好庆祝一下!”我们也禁不住被他独特的庆生方式逗得笑了出来。聊到最后,Laurence也越来越放松,甚至跟我们开起了英式的冷笑话。对比他生日早10天的记者说道,“你准备怎么过生日,要不也去踢场球?”
快 速 问 答
你是如何平衡学习和踢足球的时间的呢?
我们一周训练三次,每次训练大概要三个小时,周三还有一场比赛,但是除此之外还会有很多自己的时间用于学习和社交。比如,在英国你会发现很多人在公交车上看书或者做自己的工作,这样时间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足球和学习都不会耽误。”
在牛津大学读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个人很喜欢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感觉,首先我觉得牛津大学有很多奇怪但是又很有趣的传统,比如,学校会在让新生在开学第一周必须要穿着牛津大学统一的制服(男生是西服领带,女生是上衣和短裙)到牛津大学的一个教学楼,这样才表示你真正成为了牛津大学的学生。第二点就是你可以在这里获得机会、甚至金钱去做研究、去学习。比如,我在这里还得到了一份位于瑞士日内瓦的实习工作,如果我在别的普通的大学,可能我没办法得到这么多资助和机会。所以,能在这里学习真的很可贵,在学术上,你的研究项目会得到很多资金支持,还有世界一流的导师指导你学习。”
牛津大学足球俱乐部简介
牛津大学足球俱乐部成立于1872年,同年2月10日与英国雷德利学院踢响了第一场比赛。牛津大学足球俱乐部是全世界大学中最古老的且最出众的俱乐部之一。在1872年—1880年期间,连续五次打进足总杯决赛,并且于1874年取得了联赛的冠军。
牛津大学俱乐部有三支男子球队,并且都在英国大学联赛里进行各种比赛。第一梯队the Blues,第二梯队Centaurs,第三梯队Colts。每一年,牛津大学足球俱乐部都会在客场与剑桥大学足球俱乐部进行比赛。这场比赛从1873年开始延续至今,目前两个联赛队伍的比分十分接近。
记者:窦一鸣
编辑:李琦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剑桥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