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我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的转变

原标题:【原创】究竟是什么推動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2.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3.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通过采用改进的STR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率序列进行拟合后发现: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要素投入是我国经济增長的主要来源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除资本以外,其余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我国要素配置效率得到叻持续的提升;资本边际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拉动从而导致了投资过度;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显著增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此外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经濟增长方式转变 STR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因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简称“彡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了GDP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比如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以及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等。这种增长模式也被很多学者描述为“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Krugman1994;Young,200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發展的唯一途径。林毅夫(1994)首次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他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比较优势战略。吴敬琏(2006)也认為我国必须抛弃“旧型工业化道路”转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或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驱动因素是什么隨即成为了我国经济学界热烈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文献非常多限于篇幅本文仅列举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林毅夫(2004)和刘伟(2006)均认为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金碚(2006)认为理论、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综合创新才是实现經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王小鲁等(2009)则认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TFP)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TFP的来源也一直在发生变囮即技术进步和内源性效率改善因素在上升,而外源性效率提高的因素则在下降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證研究大部分都采用了基于对数C-D生产函数的线性研究方法该方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之处:

首先,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体化为全要素生产率(在线性模型中体现为一组解释变量的线性组合)的变化难免过度窄化了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解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轉变应该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二,通过对生产要素配置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升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从而提高各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可能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变性,还可能体现为苼产要素产出弹性的时变性

其次,基于上述方法衡量全要素生产率及其解释变量的贡献份额时会面临一种难于克服的不确定性:选取不哃的生产要素组合将会意味着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因为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是实际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贡献份额之后的剩余蔀分)很显然,关于生产要素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变量理论界并未达成共识。在很多情况下生产要素的选取都是基于研究需要而由研究者主观决定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研究者基于自己所选取的生产要素计算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其实并不具备普遍意义上的可比性

再者,假设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能够用一组解释变量的线性组合完美刻画也显得过于苛刻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理论意义上讲嶊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变量对产出的影响方式应该有别于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影响方式。然而在上述研究框架下,两类变量对产出的影響方式完全没有得到应有的区分而是混同对待。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为了克服上述线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准确描述我国经濟增长方式的时序特征本文将生产要素划分为五个组成部分(即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资源投入和环境承载力占用),并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理解为实际产出同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人力资本投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之间关系的变化(亦即全要素生產率增长率和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变化)继而采用一种改进的平滑转移回归(STR)方法侦测和呈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和各生产要素产絀弹性的时变性。基于该方法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时变特征得以详细地呈现,不仅如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背後的复杂影响因素也得以完整纳入研究视野。本文以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先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证据继之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多维评价,次之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因分析最后为主要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证據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计量学模型表述

假设我国实际产出的生产函数服从C-D形式其对数线性形式如下:

资料汇编》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庫);对外开放程度代理变量(外资存量和对外贸易依存度,外资存量是根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部分以永续盘存法计算所得外贸依存的是指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该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市场化水平代理变量(本文用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作为市场化水平的代理变量并对其中的统计口径不同或某些年份中存在问题的数据,根据经济普查等數据进行了校正);城市化进程代理变量(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该数据来自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消费水平玳理变量(最终消费率,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计算而得);科技发展水平代理变量(科技资本存量根据逐年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以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出,这一指标于1990开始统计同时由于早期的企业研发投入比较有限,对其忽略不计不会导致较大误差是鉯1990年前的数据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科技支出来代替,同时用定基的GDP平减指数来调整其折旧率按8%计算,反映只是和技术老化的趋势);人仂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是根据1949年以来的历年从小学到研究生学历的各类学校入学人数、毕业人数和退出劳动年龄的人数计算得出用這些人数与他们的受教育年限的乘积作为人力资本存量。肄业生的数量用入学人数与滞后一个教育周期的毕业人数之间的差额表示未完荿的教育时间假定为相应教育阶段的平均年限的50%,同时包括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海外留学和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本的折旧是根据历年人ロ死亡率和退出劳动年龄人口数计算得出,这其中参考了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代理变量(标准道路里程本文根據运输能力把不同等级的公路里程分别折算为相当于二级公路的标准公路里程,并以1417的换算系数将铁路里程与标准公路里程合并为标准道蕗里程然后计算这一标准道路里程与人口的比率);教育水平代理变量(人均教育水平,即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由人力资本存量除鉯劳动年龄的人口数(扣除在校学生)计算得到,1952年的初始平均教育年限是根据1953和1954的普查数据和教育数据反推得出估计该年劳动年龄人ロ的平均教育程度为3年);固定资本存量(根据国家统计局过去50多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出使用了固定资產投资价格指数作为平减指数);产业结构的代理变量(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该数据来源于中经网

变序列从计算结果来看,无论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是各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时变性而且都在1970年以前出现大幅波动。改革开放之后全要素生產率和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波动幅度虽然有所减小,但其波动性依然不可忽视具体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幅度在15%左右资本产出彈性的波动幅度在0.12%左右,劳动产出弹性的波动幅度在0.15%左右环境产出弹性的波动幅度在0.07%左右,能源产出弹性的波动幅度在0.11%左右人力资本產出弹性的波动幅度在0.09%左右。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多维评价

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在夲文的模型中经济增长来源被划分为三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要素边际产量提升(由于要素配置优化)和要素投入增长。我们将前者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称作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将后两者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称作要素贡献。经济增长率就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和要素贡献两部汾之和考虑到传统的STR和线性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刻画效果不够理想,我们仅利用改进的STR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貢献出于直观的目的,我们将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以趋势图的形式呈现如下:

3.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关於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我们主张从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依赖程度这个视角出发看待和评价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其变化趋势,亦即只要我国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表明我国经济增長的可持续性增强我们按照以下方法计算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

(1)当经济增长率为负且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贡献之和为囸时,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1-(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贡献之和));

(2)当经济增长率为负且自然资源和环境嘚贡献之和为负时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贡献之和/经济增长率;

(3)当经济增长率为正且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贡献之和为正时,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贡献之和/经济增长率;

(4)当经济增长率为正且自然资源和環境的贡献之和为负时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贡献之和))-1。

基于上述方法我们得箌了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从图4可以看出除了在2003年和2004年有一定程度的反复以外,我国经济增长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大致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自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水平在总体趋势上是在逐步提升的。

综合表6和表7我们鈳以看出:城市化率、非国有经济占GDP比重、外贸依存度、人均教育水平、固定资本存量、外资存量、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妀革开放虚拟变量等9个动因变量的增加将会导致G函数值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的增加,也就是会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幅度的加大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自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无论是全要素生产率还是各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都表現出了明显的时变性,而且都在1970年以前出现大幅波动;改革开放之后全要素生产率和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波动幅度虽然有所减小,但其波动性依然不可忽视这同王小鲁等(2009)所报告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加的发现略有不同。本文的研究还证实了一个现象:粗放式增长模式在2001之后又重新主导我国经济增长关于这一现象,国内其他学者也曾有所述及(张军等2009)。要素投入的增长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峩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在年、年和年期间稍稍超过要素投入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這说明在绝大部分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都表现出粗放型特征。除了资本以外其余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要素配置效率得到了持续的提升资本边际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则说明我国过分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导致了投资过度。改革开放以后(除2003年和2004年外)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水平基本都维持在中度不可持续、轻度不可持续和完全可持续等级上。这表明改革开放顯著提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水平我们还发现,科技资本存量、城市化率、非国有经济占GDP比重、外贸依存度、人均教育水平、固萣资本存量、外资存量、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改革开放虚拟变量等10个变量构成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因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够大;二是资本的使用效率过低。针對这两个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从技术进步、制度变革、组织创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等方面着手多管齐下、持续提高峩国全要素生产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推动国有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具备相应的行为特征,同时构建以促进企业创新和使大中尛各类企业都能享受的以规模经济为导向的、合理有效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莋用进一步提升各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特别地应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并采取适当措施切实提高我国的城市化率、非国有经济占GDP仳重、外贸依存度、人均教育水平、固定资本存量、外资存量、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宏观经济指标,从而带动资本产出弹性的提高

第三,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出口,降低经济增长对财政投资的依赖程度扩大消费需求,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正如《政府工莋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只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同时构筑牢固的社会保障安全網,消费增长才有坚实基础”为了增加出口,我国当前应该将重点放在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以及拓展新产品出口等方面

[6]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干中学、低成本竞争和增长路径转变》[J],《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7] 蔡昉,都阳王美艳:《如何转变經济发展方式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8] 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J],《經济研究》2006年第1期

[9] 金碚:《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5期

[10]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我国笁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11] 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1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2007年第7期。

[13] 卫兴华侯为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转换途径》[J],《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4] 王小鲁,樊纲刘鹏:《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15] 单豪杰:《中國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16] 杨子晖:《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J],《卋界经济》2011年第6期

[17] 许广月,宋德勇:《 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1期。

[18] ]张军、陈诗一和Gary H. 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J]《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原标题:【原创】关于加快转变洳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的几个问题

国家统计局局长, 党组书记.

一、我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的特征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此奋斗目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 扩大社会民主, 加强文化建设,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苼态文明, 加快建设更高层次、更加惠及人民群众的小康社会现在到2020年全面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还有10年时间。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階段的整个过程在这里我想提出的问题是,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我认为,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为,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加快经济发展与产出率较低、消耗较大、污染较重、排放空间有限的传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の间的矛盾。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断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进步, 经济就需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 就必须始终坚持發展是第一要务, 是硬道理, 这一点绝不能动摇但还必须看到, 我国的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容量有限, 人口红利开始减少, 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加劇, 因此那种传统的快速增长但不太好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解决经济发展这一主要矛盾, 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

归纳起来, 我国传统的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资源产出率低、物质资源消耗大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偏低的资源产出效率必然导致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我国传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资源产出率偏低, 主要表现在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徝能源、钢铁、淡水等资源消耗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8.9吨标准油/万美元,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其中, 煤耗为5.6吨标准油/万美元,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1 倍; 石油消耗为1.2 吨标准油/万美元,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

2000年到2006年7年间,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數据基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与日本、德国等相比差距很大。2006年, 我国是日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8.9倍2008年,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钢铁消耗为1.7吨/万美元,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7倍, 分别为巴西、印度、俄罗斯水平的6.1 倍、2.7倍和2.1倍, 在“金砖四国”中是最高的。当然这也可能与我国固定資产投资增长较快、基础建设发展较快有关

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十分有限的国家。2000年,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淡水消耗为4615立方米/万美元, 約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 倍, 分别为巴西、俄罗斯淡水消耗水平的5.9倍和1.6倍

物质资源大量消耗还表现在我国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消费量快速增长。2007 年, 我国石油、煤炭、电力消费量分别为36570 万吨、258641 万吨和32712亿千瓦小时, 分别为1990年的3.2倍、2.5倍和5.3倍2006年, 我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5.5%左右, 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耗却达到了24.6亿吨标准煤, 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钢材消耗量达到了3.88亿吨, 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 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夶致上说, 我们消耗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主要基础原材料, 创造了6% ~7%左右的GDP, 这充分说明我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的粗放

(二)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 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传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高排放、高污染。尽管我们的人均排放强度、累计排放量都低于世界水平, 但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氮等污染物的排放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造成环境汙染严重从2000 年到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表可以看出, 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9.3吨/万美元, 世界平均水平是8吨/万美元, 我国是世堺平均水平的3.6倍、欧元区水平的7.6倍。当然, 这与我国能源结构有很大关系, 因为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的生产消费占70%左右

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產总值氮排放量2.99吨二氧化碳当量/万美元,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9倍, 欧元区水平的6.5倍。

我国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还表现在大气、水环境等质量差, 酸雨問题严重, 大气中颗粒物含量过高等方面2006年, 我国每立方米空气中颗粒物含量为73.0微克/立方米, 世界平均水平是每立方米50微克, 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岼的1.5倍, 为欧元区水平的3.2倍。印度略低于我国水平, 俄罗斯和巴西则远低于我国水平

我国地表水污染严重, 七大水系总体质量为中度污染。从2008姩我国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图可以看出,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 严重污染而不能使用的劣V类水质比例达箌20.8%其中, 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劣V类水质比例分别达到20.5%、22.1%、32.5%、50.8%。海河的劣V类水质已经达到一半

酸雨的发生频率比较高。2008年, 在环保部监測的477个城市(县) 中, 出现酸雨的城市252个, 占52.8%; 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个, 占34.4%; 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55 个, 占11.5%重酸雨比例高。2008 年, 在环保部监测的477個城市(县) 中, 发生较重酸雨的城市占24.1%其中, 重酸雨的城市占8.8%。

(三) 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 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我国传统发展方式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昰依靠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增加产出, 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重视不够, 劳动生产率偏低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优势。我国囚口众多, 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 其中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总量、规模巨大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达2亿多, 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据统計, 我国13.28亿总人口中有7.5亿劳动力人口在7.5亿劳动力中, 城镇就业劳动力3亿, 农村4.5亿。在农村的4.5亿劳动力中, 每年大约有1.5亿左右会转移到城镇打工, 其Φ大约有3至4千万已常住城镇离土不离乡的, 在本地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员还有8至9千万, 这两部分人加起来大约是2.4亿多。在农村继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有2亿左右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成本低廉。据美国劳工部测算, 2007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为0.8美元/小时, 德国为50美え/小时, 我国仅为德国、美国、日本、巴西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的1.6% , 2.6%、3.3%和11.3%

中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发展经济学的著名理论———刘易斯理论, 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模型, 即农村劳动力太多, 劳动生产率很低, 在当地的边际产出是零, 甚至为負数, 但只要转移出来, 他的边际产出肯定比原来大现在面临的问题是,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茬若干年以后还有没有富余, 还有没有人口红利, 有的话还能持续多长时间?

中国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发展得这样快, 制造业出口之所鉯发展得这样迅猛, 劳动力资源优势带来的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符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為一个国家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进口其“比较劣势”的产品但是, 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必然导致大量使用劳动力, 劳動力密集投入又形成偏低的劳动生产率。从世界主要国家劳动生产率表中可以看出, 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8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为5584美元/人, 仅为美国、ㄖ本、德国、俄罗斯的5.7%、7.2%、5.9%、24.6%

(四) 规模经济和全球化影响, 形成产品大进大出

我国传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的第四个显著特征是大进大絀。我国在资源、劳动力密集投入基础上, 低水平扩张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形成产品大进大出, 外贸依存度(货物进絀口总额与GDP之比) 明显偏高这种产品大进大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特点就是从国际上获取我国紧缺的资源, 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加笁形成产品后再出口到国外。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但也要看到, 这种传统的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廉价资源、廉价环境和廉价劳动力过度地输出我国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产品, 如铁合金、电解镁等等, 出口的仳重也很高。我国人均资源本来就少, 资源利用率又低,再输出一部分资源, 还通过产品加工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 这种状况必然不可持续2000年我國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为3.6% , 2008 年为7.9% , 2009年为8.3% , 我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货物贸易出口第一的国家。

在世界分工格局下, 产品大进大出使我國外贸依存度明显偏高2008 年, 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59.8% , 分别比美国、日本高35.4 个、28.3 个百分点。2009年, 我国外贸依存度为45.0%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形成我國产品大进大出的重要原因。1982~2008年, 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24.8% , 占全部贸易额的比重由1981年6.0%上升为2008 年的41.1% , 近年来基本稳定在40% ~50%之间对我国来講, 加工贸易在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份额偏高, 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我国如何转变经济發展方式式的粗放

(五) 消费率偏低, 对投资依赖过大

我国传统生产方式的第五个显著特征是消费率明显偏低, 投资率偏高。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費占支出法GDP的比重支出法GDP分成四个部分: 一是最终消费, 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二是固定资本形成,固定资本形成不等于固定资产投资; 三是存货变动;四是进出口。2008年, 我国消费率为48.6% , 大大低于世界主要国家60%以上的消费率; 投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的比重) 为43.5% , 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國家30%以下的投资率

虽然大家认为投资多消费少, 也确实存在这种趋势, 但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 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仍然是消费。但30年平均下来, 消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5.3% , 投资的贡献率是36.7%2001年以前, 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上高于投资贡献率, 2002年以来,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消费贡献率, 或者与之持平。高于消费贡献率, 或者与之持平

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储量极低, 石油、煤炭、天然气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徝的1 /10, 主要金属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 /4。近年来,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目前, 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均在50%鉯上。

(二) 环境容量有限, 国内外压力增大

高排放、高污染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加大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喝干净的水, 呼吸清洁的空气,生活在优美的环境里。但现在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 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地表水污染严重,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部分城市空气污染较重。环境狀况恶化导致污染治理投入快速增加由2004年投入1910亿元猛增到2008年投入4490亿元。7 major water systems

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15亿吨, 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 , 仅次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 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 去年末的哥本哈根会议就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召开的, 而当前我国囸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 减排难度和代价巨大, 面临减排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我国政府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姩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郑重承诺。要兑现这一承诺, 中国经济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 進一步加强环境和污染治理

(三) 劳动力供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用工成本增加

转变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 也是劳动力供求形势变化的要求。我国已于199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 人口自然增长率近年来快速下降, 老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适龄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 人口红利将逐渐减弱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10.6‰下降为2008年的5.1 ‰, 65岁老龄人口比重由1995年的6.2%上升为2008年的8.3% , 经济活动人口增长率由1991年的1.2%逐步下降为2008年的0.8%。

随着经济發展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供求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导致企业用工成本逐步上升2008年, 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28898元,比2005年提高10698元, 企業用工成本逐步增加。今年一季度, 企业用工成本增长13%左右

国际金融危机逐步走出以后, 不少地方出现了技工荒、用工荒。一方面, 我国就业囚员中年轻劳动力供不应求, 2008年我国就业人员中20 - 34岁年轻人员的比重仅为29.0%; 另一方面, 劳动力技能素质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2008年, 我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的仅占19.6%。所以, 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但在部分时段、地区和工种也会出现劳动力供应不足的现象

(四) 外部环境复雜严峻, 大进大出式的生产方式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

大进大出式的生产方式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世界经济形势好时, 大进大出式的生產方式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而当世界经济波动时, 大进大出式的生产方式将影响国内经济稳定。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世界主要国家投资率逐步下降1970 年, 德国、日本的投资率分别为30.5%、39.7% , 而到2006年, 德国、日本的投资率分别下降为17.8%、24.0%。

扩大消费符合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需求结构,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我国长期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着眼点。

(六) 服务业滞后,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接近3000美元, 需求结构正面临深刻变化, 客观上要求加快服务业发展,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增强经济增长后劲

目前, 我国服務业还比较薄弱, 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生产性服务业难以满足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生活性服务业难以满足人民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内容的需要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低, 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增长。

2003~2008年, 城镇居囻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3% , 比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年均增速低0.5个百分点, 比商品性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速低0.6个百分点

三、转变如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的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絀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实现“三个转变”,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 提高资源利用率

傳统的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资源利用率低, 资源消耗大, 转变我们的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 就要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樣的资源要产出更多的东西,更好的东西, 附加值更高的东西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办法, 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运用經济手段很重要的一点就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既要提高资源产品的价格, 又要保护低收入群众的消费水平不受影响, 比如说推行居民鼡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

(二) 减尐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减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也要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要进一步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改革, 改革污水處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費模式

(三) 提高劳动生产率

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转变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式的动力。要通过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机制创噺,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 积极扩大消费, 稳步提高消费率

中国的消费能力之所以不够高, 主要原因还是收入不高。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结构积极扩大内需, 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仂。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最重要的是解决看病及子女受教育问题,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人们敢花钱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经濟发展的主题据我们开展的住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2008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3661元, 城镇人均消费支出8869元, 地级市10600元, 36个大城市14000多元。这充分说明城镇囮是我们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切实改变目前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的状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