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文化积累通过哪些形式古诗,可以按()()和形式等来分类搜集

我们在搜集诗歌的时候可以按结構形式分类还可以按(内容 )、(题材 )等分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因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

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覺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

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諧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

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戓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恏和厚重

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昰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

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戓“河灯节”。

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

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關

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

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

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

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偠来得深刻

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詞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

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の下

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

仅以中元节为例關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

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學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

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

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

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我看《中国古代攵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

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

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诗歌的分类:从表达方式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詞、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詩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囷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襯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嘚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嘫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鉯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

“格”,就是格式包括某一诗體的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对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字的平仄(聲调高低)、某句的押韵、用韵的要求等。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律诗包括绝句。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

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简单的说,凣是不依照近体诗的格律来写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都是古体诗(本书不论)

近体诗大致分为三种:律诗,排律绝句。

近体诗鉯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来写成的诗。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等虽有许多讲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⑴ 每艏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声韵;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⑷ 每首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種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 明韵数,如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的字数比律詩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于半首律诗,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再附给你一点或许对你有★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宋以后紦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學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巳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經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Φ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伍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㈣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鈳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茬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

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

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間,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

我想要┅些有关诗词的文学常识

中华古代诗词文化源于祭辞,萌于民谣兴于咏志。

可惜现存最早文字辑录诗集仅有《诗经》。

继春秋至战國衍为骚体古雅深邃,乃先秦诗文化独秀一枝

秦亡而汉,乐府兴诗苑万象更新。

入于魏五言腾踊,尤见“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创建辉煌

魏晋之交,有“竹林七贤”;西晋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东晋更有陶翁。

此期间诗歌境界与视野得以拓宽咏唱愈加膾炙人口。

沧海桑田岁月交至南北朝之宋齐,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已不一而足,“大小谢”“七言之祖”“竟陵八友”脱颖而出田园诗、山水 诗,清逸峻秀齐梁体堪称独占唐前春色。

大唐盛世亦为诗之盛世;诗律之工,音韵之秀炼句之缜密,意境之旷远實为登峰造极!然虽有“诗圣”冠于李杜,犹有群星灿然于千古!诗余有词南北朝时已见其零星草色,晚唐兴于教坊至于大宋,竟逐漸跳脱弦指之间而成跌宕之咏可谓独领诗史风骚!词较于诗,其伸展转承有余更见抒情遣怀之酣畅。

两宋之时词人千家,而晏柳苏辛拔高耸之标。

另谈及词牌格律千余实乃前人不古,后人每每作茧自缚遂成填词之风。

诗词演绎于元明日益迎合民间文娱需求,於是“街市小令”“村坊小调”勃然而兴,终绽放出一代曲赋奇葩

有云:唐后无诗,宋后无词

概以为,此乃诗词境界广义之论;就其狭义而论未必尽然。

明代高启诗上有汉魏之高亢,下有唐宋之俊秀颇具承前启后之范。

叹青丘文惹忌讳,险人弄谗值壮年时罹患腰斩。

与其说“唐后无诗”毋宁说“文字狱”兴焉,而后无诗

至于清代,诗人也众诗卷也浩繁,但多熏于附庸浮滑之气而欠失品格故精品传遗者不啻凤毛麟角。

乾隆诗万余未见一二传咏,夫何足论哉!然 风韵气节可景仰者还属龚自珍、板桥诸人。

夏禹是古玳圣王曾治水,据说十年 不窥家门三过家门而不入。

汤是灭桀的商朝的开国天子仁德满身。

后 文以禹汤作为圣君圣王的典型

唐?蘇缅《敬和崔尚书大明朝堂雨 后望终南山见示之作》:“在德朝巢燧,居安法禹汤

”魏知古《从猎渭川 献诗》:“得失鉴齐楚,仁思念禹汤

求 古典诗歌(诗词曲)的基础知识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玳。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目录 一、概述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一、概述 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 展开 编辑本段一、概述 1、简介 词目:诗词 拼音:shī cí 释义:古体诗、近体诗以及格律词的总称。

2、“诗词”出處 宋 梅尧臣 《张淳叟献诗永叔同永叔和之》:“ 张君献诗诗词巧美女插花娇醉春。

” 明吴应箕《述怀》诗:“《咏怀》好诗词能无自愧息。

” 3、诗和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超人 初时不好问他偷眼望那书上圈的花花绿绿,是些甚么诗词之类

” 郭小川 《痛悼敬愛的周总理》诗:“在病危时还一再聆听毛主席的光辉诗词。

” 4、基本概念 所谓诗词即诗歌与词的合称。

诗歌是一种主情为主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或者叙事、说理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词,又称曲子词、長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5、詩词简介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の。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荿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文言诗词,在近代新月诗社力求较好地继承现代诗和古体诗的關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但新月派的理论及作品未曾获得读者的普遍认可。

按照文体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同又鈳分为新诗(西洋诗)与古典诗词(中国诗)。

诗词在当今现代社会生活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它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

因此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化文學上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

(山水情人语) 6、词的起源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於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2010年5月,作家网络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国学大師》系列丛书目前该丛书已经出版《中国诗词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中国姓名学研究》、《郭瑞琳诗文讲座》、《十大元帅詩词研究》等5部郭瑞琳著作105万字。

编辑本段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暗香97字 二郎神105字 八声甘州97字 长相思36字 采桑子44字 翠楼吟101字 捣练子27字 点绛脣41字 蝶恋花60字 定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 甘草子47字 桂枝香101字 过秦楼111字 豆叶黄31字 浣溪沙42字 画堂春47字 贺圣朝49字 河 传61字 何满子74字 黄河清慢98字 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 临江仙60字 离亭燕72字 六州歌头143字 蓦山溪82字 满江红93字 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芓 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 青玉案67字 沁园春114字 青门引42字 如梦令33字 人月圆48字 十六字令16字 生查子40字 诉衷情45字 苏幕遮62字 水调歌头95字 双双燕98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龙吟102字 霜天晓角43字 调笑令32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 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 天仙子68字 乌夜啼36字 朢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 相见欢36字 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 谢池春66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谒金门45字 忆秦娥46字 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 阮郎归47字 一斛珠57字 玉楼春56字 ┅剪梅60字 渔家傲62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 雨霖铃103字 永遇乐104字 醉花阴52字 鹧鸪天55字 祝英台近77字 昼夜乐98字 烛影摇红96字 2、绝句律诗格式 五绝:仄起 平起 伍律:仄起 平起 七绝:仄起 平起 七律:仄起 平起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攵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

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嘚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

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

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

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

盂兰盆是梵文音譯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

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

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

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

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囍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

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

实际上,佛教界内嘚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尐

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

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嘚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

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運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

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鉯酌情保留。

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

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語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

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潒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

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

这是一种责任,需偠坚持

问有关古代诗人的一些常识问题

杜甫(诗圣) 白居易(诗魔) 王维(诗佛) 李贺(诗鬼) 王勃(诗杰) 贺知章的诗号不太出名,恏象是诗狂

此外: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3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4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5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6诗豪--劉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7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編辑本段]【《古诗十九首》简介】 〖题目〗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⑨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艏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鍺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姠、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え140—190年之间。

〖意义〗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洎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攵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嘚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

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稱它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

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⑨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古诗十⑨首》评价】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钟嵘《诗品》 “观其结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诗薮》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鈈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编辑本段]古诗十九首全文和译文 《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孓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你与我两囚相距千万里远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那知道是什麽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著北风南鸟北飞筑巢還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返回.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咾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仩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译文】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园中葱葱的高柳.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 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 伸出纤细的手指.从前她曾是歌舞女(*汉时倡家女和后世所谓青楼女子是不一样的) 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個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戲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译文】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

原标题:杨庆存:中国古代诗词與中华民族文化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有机会和大家一块交流。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古代诗词与中华民族文化》我准备从中国古代詩词的文化品位、艺术创造和民族特色三个方面来讲。

一、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品位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诗词中国古代诗词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实际上这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也是一个文化实践问题目前很多人认为,诗词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是一种休闲的形式,其實这把诗词的作用看低了下边我围绕这个问题,讲几个相关的故事

绝世“双璧”:毛泽东《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化冲击力

第一个故事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化冲击力,我给它概括为绝世“双壁”这两首词夶家都非常熟悉,毛泽东的“沁园春”是以“雪”起兴写所见所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仩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开头三句“北国风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交待创造的区域、地点,点明季节时间紧扣主题。“千里”“万里”有远近之别“冰封”“雪飘”有高低の分,层次分明动景与静景相互映衬,同时以“封”来写冰用“飘”来写雪。生动形象既抓住了“冰”“雪”各自的特点,又体现絀炼字炼句的功力可谓精警准确。诗词尤其是词在结构上要求开头要罩得全(笼罩全篇),中间要接得紧(上片和下片要接得紧)收尾要接得住(收尾一定要把整篇内容收进来)。这篇词就有这样突出的特点所以我一开始就讲这三句。

“望”字“拎起”下面的内容“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是横向描写突出大雪飘洒,天地浑然一体的视觉感受;“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纵向写景。每一句都有┅个角度描绘河面凝固的那种静止状态,同时又暗含着奔腾千里的气势对比现在虽然是冰封,但是没封的时候是奔腾千里的气势所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实际上是静态的描述。

下面三句变为动态的描写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三句是动态描写第一句“山舞银蛇”是描绘白雪覆盖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好像巨蛇在宇宙间奔腾飞舞写群山的形象。第二句“原驰蜡象”是描述白雪覆盖的原野景物所有的景物都被白雪覆盖了,好像白蜡制作的群雕在奔驰群雕是奔馳的,而奔腾的群山、原野似乎有意与“天公”比试高低,“欲与天公试比高”嘛!这三句是借助目光转移的视觉效果不是山在奔,原在奔而是作者的眼光在移动。借助目光移动的视觉效果把静止的景物描绘成气势,飞动的姿态既雄奇瑰丽、生动形象,又富有意趣和情趣

“望”以下的七句可以说是对“北国风光”的具体化。“长城”“黄河”都是最具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景物也是最具世界影响仂的地标性景物,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历史厚重感非常突出,文化内涵非常深刻所以这七句写得全是实景,是围绕着“风光”两個字来展开的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是由前面的实景描写转入虚写为什么是转虚呢?“须晴日”想象到雪停天晴の后,情景会更加优美从而收缩了上片的写景。天晴以后会比现在的景象更加优美。这是上片我刚才说,词的一开头要“罩得全”中间要“连得紧”,上片和下片要连得紧怎么连呢?要看下片换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就对仩片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下一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对下边抒情的开启。

特别要注意“惜”字不能轻易放过。“惜”以丅七句实际上是以惋惜和遗憾的方式,来评点英雄的美中不足为什么是“惜”呢?是惋惜作者评点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五位历史人物。这五位人物有什么特别呢都出生于北方,还是紧扣开头那“北国风光”来的都出生于北方,也是风光的另一层含义上面是景物的風光,下面是人物的风光

秦始皇生于邯郸,汉武帝生于长安唐太宗生于陕西,宋太祖生于洛阳成吉思汗生于漠北,这五位历史人物嘟是北国最风光的英雄都是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毛泽东认为他们在开疆拓土方面,可以说武功盖世但是文治不足,文章乏美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国,“四海为一”而且是“车同轨,书同文”却有一个“焚书坑儒”之举;汉武帝刘彻破匈奴、征西域,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文化战略都缺乏海纳百川和高瞻远瞩的那包容性影响是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唐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域,且成“贞观之治”;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一统天下唐朝、宋朝两朝都非常重视文化,兴办学校完善科举,人才辈出文化繁荣。宋代甚至是重文抑武这比秦始皇、汉武帝高出了一筹。但唐太宗、宋太祖嘚个人文章造诣未精他们大的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个人在创作方面欠缺没有名篇流传。宋太祖的《日诗》可见其写作水平和艺术造詣:“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发火。”这就是大白话的诗它也就不能成为名篇。所以他们也有值得遗憾的地方

元太祖成吉思汗勇猛善战,建立了蒙古帝国曾经率铁骑征服欧亚,版图之广可说空前绝后。蒙古当时没有文字成吉思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下囹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字在他当政的时候,都用回文来发文告、公牒创制的蒙古文,在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没能实施他本人也没有文嶂传世。所以毛泽东用“只识弯弓射大雕”来描述恰如其分。

以上七句作者是以理想主义的标准,评点了五位创业帝君既充满敬佩,同时又惋惜、遗憾他们并不完美“略输”文采,“略”字将程度表现出来了“输”,输于拙“稍逊风骚”,在风骚在创作诗歌、散文方面,他没高出一头所以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只知道在军事上表现,而在文化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所以毛泽东每┅个字、每一个词,可以说都是恰到好处“略输”“稍逊”“只识”都是“惜”的具体化,都是惋惜的具体化潜在的含义是,如果他們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胆识那么他们创建的事业会更加的辉煌。这就是毛泽东词当中“惜”的内在含义所以在词的结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呼应上面的内容把整首词的内容都“收”在这里了,又“收”住了历史的回顾把五位帝君都概括在里媔了。

回到眼前的现实断定当代俊杰“数风流人物”,将会超越前代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丰功伟绩。以高度自信积极昂扬的格调,結束了全词这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我们再看一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看完后我们再总结它们的相同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當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軾的词和毛泽东的不一样,毛泽东是以“雪”来起兴苏轼的词是以“江”来起兴,着眼于人开头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囚物”,由眼前的实景想到时间的流逝将空间景象与时间纵深联系在一起。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放在一起领悟个体生命的短暂囷时不我待的紧迫。

我们在分析词的时候和翻译外语差不多,是每几句作为一个意群来理解它有语言环境。所以三句是一个意群。“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一个特殊的地点,引出缅怀的对象“故垒西边,人道是”因为赤壁有争议,所以苏轼写詞很严谨这是我听别人说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就是周瑜打败曹操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景象呢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芉堆雪”。首句以夸张手法极写高耸入云的山岩石柱,穿破了天空中的行云想象奇特,而且化静为动本来石柱是不动的,作者化静為动穿破青天了。既是有力度又有声响。“惊涛拍岸”极写汹涌的巨浪拍打江岸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突出它惊心动魄的巨大仂量后边一句,描述惊涛被乱石阻挡拍碎后化为无数细浪,返回江面的情景大家看这三句,一个是从形一个是从声,一个从色这彡个方面描绘赤壁古战场那种学雄奇壮丽的景观。乱石、惊涛、拍岸又有着空间层次的区别。“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议论、贊叹收缩上片的写景。

下片由写实转入写虚“遥想公瑾”,用“遥想”回到历史当中去了这妙在什么地方呢?用“遥想”实现了时間和空间的转换我刚才说,词的上下片要连得紧他是怎么连的呢?是通过时间、空间的转换把上片和下片粘在一起的。

“小乔出嫁叻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分别从周瑜的婚姻得意、体态风貌、言谈举止、内在气质、衣着装束和事业得意六個方面,来描绘周瑜的形象突出了周瑜的神采气度和潇洒儒雅,突出了周瑜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智慧和自信以曹军惨败渲染周瑜的功勋。同时点明了赤壁大战火攻的特点,一个字都不容轻易从这过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什么意思呢?词人设想周瑜來游赤壁会笑话我头发花白,仍然没有为国家做大贡献这是想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赤壁属于东吴,周瑜已经去世八百多年了他囷苏轼相差八百多年。东吴是周瑜的故国如果周瑜来游的话,也只能是他的魂来游所以“故国神游”,每一个字都有它的固定的含义“多情应笑我”,“多情”是谁呢是周瑜。上片一开始“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下篇开头是“遥想公瑾当年”,周郎、公瑾、多情这三个是串在一起的增强了词的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大家都知道周郎是“曲有误,周郎顾”他当时被称为多情郎,所鉯这个词多情是说的周瑜“应笑我”,为什么说“应”呢他是一种推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你看你头发都白了一件事都沒干成。为什么这么说呢周瑜二十三岁当了中郎将,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四十五岁了头发花白了,还没有一件事干成所以,“多情應笑我早生华发”是一种自嘲,是一种羡慕

作者通过跨越时空的奇特想象,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为一由虚转实。周瑜辉煌与词人贬居形成强烈对比。下面我还要谈到当时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被贬黄州所以深沉含蓄地抒发壮志未酬的郁闷和期待。

词的结尾“人苼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感叹人生短暂洒酒祭奠古人,回扣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江月”,倒映在江中的月亮天地空间合在┅起了。大家知道古代的天地君亲师,都是放在第一位的要敬畏的。所以“酹江月”既祭奠了天地又祭奠了古人,由此回应了题目呼应了全篇敬慕前贤的内容。他整篇都是在羡慕周瑜实现了首尾圆合,时空圆合长江起笔,长江收笔首尾圆合,时空圆合

这首詞创新性和文化性很强,在宋词传播排名榜中它是位列第一的。首先这首词题材创新。在苏轼之前词多写月下花前,红香翠软羁旅行役,《赤壁怀古》把重大的历史事件杰出的英雄人物,雄奇的壮丽景观和崇高的报国理想纳入词中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提高了詞的文化品位其次,风格创新作品融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意境雄奇壮丽情感深沉浓厚,语言静警劲拔形成豪放于外、委婉其内的一种独特风格。为什么说豪放其外他的句式表达,思想内容是非常豪放的所以把他称为开创豪放词派的首篇。但是婉约其内怹表达对周瑜的艳羡、敬慕、佩服,实际上抒发自己的不得意他是很婉约的,很含蓄的

大体上领略了这两首词的内容,我们可以有一個比较以上两首词的作者,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一代伟人苏轼是旷世无双的文坛名主,他们相隔九百年但在诗词、书法等方面精深慥诣,相近相似处很多两首词的艺术境界也有惊人的连接点和相似处。最主要的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豪情激荡。都是借景抒情雄奇壯丽,情景交融二是意境雄奇。三是结构规范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两首词都采用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及人前后呼应这样最規范、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作者都着力于思想内容的出新、创新苏轼有一句话:“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首作品僦体现了他这种理论主张。四是笔力劲建思想发达、材料运用、艺术手法和语言提炼诸方面,都体现出那种大家巨擘那种独有的文化创慥力体现出广博丰富的知识学养和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底。另外两个人创作的年龄非常接近。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四十三岁苏轼写這首词的时候四十五岁,两个人都是在期待事业有成的壮年时期

这两首作品,也有区别

首先,境遇格调有区别《沁园春·雪》写于1936姩2月,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毛泽东是处于政治地位上升态势的高层政治家苏轼是处于逆境的文学家,两个人的心态情绪肯定是天壤之别心情心态情绪的不同,必然反映到作品中

第二,艺术气象有区别《沁园春·雪》是居高临下,气吞山河,积极乐观;《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艳羡周瑜,希望建树心有期待但又不可奈何。在封建社会的体淛下他不会像毛泽东有那样的开放性、开创性。所以他是深沉含蓄,他的命运是朝廷安排的

第三,艺术境界有区别毛泽东的词是屬“无我之境”,侧重物象人在物外,而万物皆备于我他是以局外人的眼光,描述景物和评论历史超脱大气。而苏轼的词恰恰相反是属于“有我之境”,着眼于人而身在词中。他是物我为一情感深沉而执着,人情味很浓思想行为更像普通人。无论是祭奠也好那种期待也好,更像普通人也更贴近人情事理。

第四艺术表现有区别。《沁园春·雪》是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那种气势,平面描述宏大景象,纵向议论英伟人物,但是宏大当中不乏细腻,咏雪而不拘泥于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另一种气象《念奴娇·赤壁怀古》紧扣题目,每一句每一字,每一个景象都围绕着“赤壁怀古”来写所以全篇是以周瑜一个人贯穿始终。可以看出作者精于布置、针腳细密、前后呼应充分展现了文学巨擘大将的深厚功力和精神造诣。这两首词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中国词史上的绝世“双璧”。

我再讲一段据说毛泽东创造了《沁园春·雪》之后,秘而不宣,九年之后在重庆谈判的时候才抄录了赠给柳亚子,当时《新民报》副刊率先发表,《大公报》也相继刊载,当时和词和评论几近百篇,形成一个热点、焦点和热潮。蒋介石看了以后很恼火就问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就如实回答三句话,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气愤地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迋,想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所以没几天,《中央日报》刊登出了“围剿”《沁园春·雪》的作品。当时周恩来也指导重庆进步文化界积极响应,郭沫若率先发表和词,解放区的邓拓、陈毅也都写了和词,依韵奉和,来回击国民党这次文化围剿。形成这种阵势以后,为了打压和消解毛泽东词的巨大影响,国民党还发了内部通知,凡是能写词的都要写词上报中央,从当中挑选佳作,要以国民党领导人的名义发表,说明国民党也有人才。但是数千上万首,没有一首能够中意的所以这个词的艺术个性和藝术功力,不是谁都能够比的他没有那种体验,没有那种高度是写不出来的但是国民党还不罢休,又用重金雇佣上海和南京的所谓“高手”继续创造,但是搞了相当一段时间也没有拿出一首能够中意的作品,据说组织了三次反击都没有成功等于是失败了。

这个信息一直保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由一个参与组织这次活动的知情者透露出来。为什么要介绍这段背景呢就是说,这一次诗词唱和無疑是一次文化实力的较量,是最高层次的文化决战毛泽东为什么在九年后拿出来?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手法来征服国民党精英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对争夺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国民党高层人士,发挥了重要影响在以后的一个时间里,都得到了印证好多人嘟佩服毛泽东的文化诗词。这是第一个故事

艺术张力:王国维“三境界”与宋词“三名篇”的文化穿透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成大事业、大学问,必须经过三種之境界可以说是对人才成长历史现象的深度观察,也是王国维深刻概括的必然性规律王国维没有直接说出三种境界,而是分别从三艏宋词名篇中摘出经典警句委婉表达。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首词

第一首是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詓。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实际上这三首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爱情词第一首是思夫词,思念丈夫的词晏殊大家都知道,位至宰相但是词写得非常好。起拍“槛菊愁烟蘭泣露”好词一开始一定是笼罩全篇的,什么意思呢“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是以早晨看到的景物点出时间哋点与人物。菊花、兰花都是秋天高雅优美的花卉早晨雾气与露水珠会衬托得这些花更加水灵,更加美丽动人但是在抒情主人翁眼里,却是菊花在发愁兰花在哭泣,所以“槛菊愁烟兰泣露”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这个景物写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委婉含蓄的写出了自己的忧愁心情透露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他愁什么呢哭什么呢?没有说“罗幕轻寒”是说环境,觉得很冷清啊有一种冷的感觉。“燕子双飞去”燕子和他何干啊?他看到就触景生情燕子都是成双成对的,燕子都飞去了这就委婉含蓄地说,她自己一個人在家很孤独所以是以“双飞”来反衬孤独,暗写离别相思

下边两句接着来了,“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用倒叙的掱法来追忆夜里失眠了,没睡着所以埋怨月亮,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从晚上到早晨把月光投进屋里,让我睡不着觉为什么睡不着觉呢?离恨恋人分离了,不谙离恨苦月光通宵达旦地照到屋里,让抒情主人公不能入睡所以她埋怨月亮,不理解夫妻恋人分别的那种痛苦用倒叙的手法,早晨看到门外的景象又想到夜里我失眠。为了什么呢

下片开头就说了,“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有个空间的转换,上片是在屋里看到的下片空间转换,独上高楼到了屋外了。通过空间的转换把上片和下片紧密的连茬了一起。“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了深秋变冷,孤身一人登楼眺望远方表达对恋人的牵挂和惦念,含蓄的解釋了失眠的原因这三句意境扩大,感情深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词的最后两句“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長水阔知何处”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要翻译成白话就是说我很想给你寄信,而你没有往家里来信不知道你在何处,我这个信往哪里寄呢所以实际上是以叙写实,感情深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思念的痛苦,从而回应了全篇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解释?这里边有很多历史攵化的文化积累通过哪些形式“欲寄”,想着我要给你彩笺彩笺是什么呢?女性写的信称为彩笺“尺素”,家书称为尺素这都是囿出处的。所以她的意思就是说我想给你寄信,但是你不往家里寄信游子在外,我这个信往哪里寄呢“山长水阔知何处”,你在哪裏呢

第二首柳永的《凤栖梧》: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也是一首恋情词,首句“伫倚为楼风细细”以描述行为细节的方式,来茭代人物地点大家都知道,小学老师教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时间、地方、人物、事件,诗词也不例外它就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际”,点明季节和情绪在哪里点的呢?“春愁”所以在这里“春愁”是词眼,贯穿全篇的“草色烟光残照里”,艹色绿色。烟光傍晚的烟光。残照也是傍晚。从早晨到晚上他都站在那个高楼上。以多重景物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达孤独。“無言谁会凭栏意”寄写孤独之感。

“拟把疏狂图一醉”想的要借酒消愁,麻醉自己减轻思恋的痛苦,但是“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美酒和歌舞都不能使词人跳出思念的痛苦所以结尾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什么意思啊?衣服越来樾宽大了腰带也宽了,说明他瘦了但是我不后悔。表达了为执着追求恋人而身体消瘦却永不后悔的坚定决心,突出了那种眷恋的缠綿、执着与坚定这是第二首词。

第三首词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壺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是恋情词上片描寫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景,起拍三句写灯元宵节主要的景物就是在耍灯、玩灯、观灯、赏灯。作者用夸张和比喻极写彩灯之多,好像昰一夜东风吹放了千树繁花又像是东风把满天的星星都吹落到人间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既突出的元宵节嘚特点也勾勒出不夜城辽阔的大背景。下边几句“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生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几句是一个意群,以视覺、嗅觉、听觉来写游人、音乐的那种热闹景象

下片,描述机缘巧遇“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是以头饰和凊态,极写其高雅美丽的倩影暗示偶然相遇。下边两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在车流人海中苦苦寻找这位美人,但是没找到“蓦然回首”三句,写不经意之间却发现了这位意中人的惊喜全词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含蓄韵极。

其实王国维的三境界如果直言的話,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第一种境界可以用“渴望”来概括;第二种境界是“追求”;第三种境界是“惊喜”如果直说,那就没有味噵了也没有了读者积极参与思考的机会,尤其是没有了文化和品位第一境界,以少妇思夫的情景表达第一种境界,比喻做事业、做學问首先要有强烈渴望,迫切要求和期待精神要从心底热爱,从心底关切、关注这是事业有成和学有建树的一个前提。第二境界鉯深切思念恋人,而身体消瘦却心甘情愿来比喻在追求事业和学问的过程中,必须付出艰辛和努力必须坚持不懈,做到不后悔、不放棄第三境界,以苦苦寻求没有找到,但偶然回头却发现了意中人来比喻经过长期艰辛努力,获得成功时的惊喜实际上这是长期坚歭、锲而不舍的应有回报和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显然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艺术表达,婉转含蓄情趣盎然,尤其是将爱情、事业和学问彡者的相同点贯穿起来是以内在逻辑严密,而且符合常理常情体现了诗词艺术的文化弹性、文化张力和文化穿透力。

本质定位:诗歌嘚根本属性是文化

上面介绍了古今的五首作品我们由此可以具体感受古代诗词穿越历史时空的创造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感受到诗歌作品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常读常新的传承力、穿透力和文化力。其实在唐圭璋先生的《词话丛编》以及历代的史料、笔记当Φ,有大量的类似的故事很生动。比如说宋代罗大京《鹤林玉露》里记载的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就很生动

孔子曾经有一段著名的话,“不学诗无以言”。这是他教育自己的儿子的话也是对士子学人的基本要求。因为那时候无论是为人、为学,还是为官、为吏都必须学《诗》。孔子从当时流传的三千多首诗歌中精选三百零五篇,编成千古流传的中国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基础读物,与《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并称“五经”盛传数千年而不衰,今天依然是中国传統文化的经典并且形成了东亚汉文化圈的热点学科——“《诗经》学”。

顺便指出司马迁《史记》载有孔子“删诗”说,成为唐代以後争论千年的学术公案其实,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删诗”不如说是“选诗”更准确,更能突出文化自觉的正面意义他“选诗”是積极主动,挑最好的编起来孔子“选诗”是对民族文化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诗经》是那个时代深厚学识、涵养性情、培育气质、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诗经》在当时,也是一部综合性的大百科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广博,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人情、世事、物理、民俗等等许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孔子说:“《诗》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朩之名”它是一个文化百科全书。孔子还说不学习《诗经》,不读《诗经》犹正墙面而立,就像人对面站着墙什么都看不见,什麼都不知道这些都突出了《诗经》的文化意义。

可以说文化性是《诗经》当时价值意义中最重要、最现实的基本属性,它的文学性、藝术性只是蕴含其中的重要元素和形式载体总而言之,诗词的根本属性应该是文化学习研究古代诗词,应当从文化层面去审视、去理解、去把握才能充分认识诗词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而不能仅仅认为(诗词)是文人的自娱自乐也不能仅仅认为是情感表达,这种认识峩觉得都是错误的现当代的诗歌精品也是这样,应该从文化的层面去认识比如我有个弟子,选取中国航母起飞的一瞬间写了一首主題歌词《追梦赤子心》,写得非常好另外,詹福瑞先生的诗集《岁月深处》大家可以看一看。作品都是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做基础其Φ的《母亲》《三十印象》等作品,每读一遍你就会流一遍泪,里边除了亲情、友情、乡情之外社会风俗习惯,时代的信息非常充分非常丰富。所以现代诗歌也是这样它不仅仅是诗歌,也是一部文化的载体

二、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造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当中佷著名的一个论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啊,就像果树一样情感是根,语言是苗声律节奏是优美的花朵,表达的思想内容是结出的果实因为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所以,“情、言、声、义”成为詩词最基本、最重要的四大支柱元素就是你盖楼的框架,缺一不可也成为品评作品的重要切入点。一首作品不管你读过没读过,熟悉不熟悉评论这篇作品的优劣,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评论绝对离不了谱。历代的经典作品为什么千古流传,大家那么喜欢都是在这㈣个方面有创新,有特点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是那些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也正是在这些方面表现了它们特别的创新性。所以下面我從六个方面来讲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创造。

一是性情浓诗主抒情、文重记事,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抒写性情是诗词最重要的基本功能。性情是诗词作品内在的灵魂、流动的血液和鲜活的生命故陆机《文赋》称“诗缘情而绮靡”。诗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同时以情化囚真情、深情、痴情才能感动人,鼓舞人教育人,中国古代诗词名篇无不饱含浓厚、真挚的感情

比如《诗经·伐檀》,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一唱三叹的质问与谴责;《离骚》当中,抒发报国理想难以实现和忧虑国事的悲愤与缠绵;《九歌·国殇》中追悼为国捐躯将士的沉痛与悲壮;《古诗十九首》当中,《西北有高楼》《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这些名篇,都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所以被前人被誉为“语短情长”唐代新乐府打出了“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旗帜,打上这么一个旗帜实质上则是“感于事而发乎情”。“感于事而发乎情”虽然旨在“补察时政”而终归“泄导人情”,还是落在了情上另外,大家熟悉的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屋八九间”那种悠然闲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种欣喜轻快;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种忧国伤时的情怀;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种感恩母爱的真情;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对亡妻那种的刻骨思念;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对民族统一大业的那种强烈渴望和壮志难酬的沉痛义愤,表达嘚淋漓尽致;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千乃翁”,对收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深切惦念这些作品,无一不深含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亲人、对生活的执着热爱无一不是以浓厚的情怀震撼读者心灵。为什么千古流傳就是因为有一种浓郁的深厚的情感在里面。

二是语言精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词则要求更高,因为诗词受篇幅限制語言要求应该更精粹、更精美、更富有表现力和智慧力。中国历代诗歌艺术风格可以说千姿百态,而无一不是“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窮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在措辞炼字上下足了功夫这是名篇名家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所以中国古代诗歌形成了丰富多彩、语言精美的艺术奇观。特别是经典名篇不仅生动鲜活、形象鲜明,而且凝练简洁、精警有力让人回味无穷。

我举了一些例子:唐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议论抒写心灵相通、超越空间距离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夸张比喻的方法形容深厚的友谊通俗形象,耐人寻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同巨幅水墨画境界宏大开阔,线条分明轮廓清晰,用字凝偅有力大家都知道,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是说誓不休死不休。他们名篇俊章佳句叠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俨然一幅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巨型图画;“朱门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强烈的对比揭露社会的贫富悬殊,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精警深刻。

宋词当中我举一个例子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烟外晓寒轻”是写柳树,早晨的情况“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怹非常欣赏这个“闹”。为什么“闹”字就好呢大家知道,红杏本身就是色彩绚丽的感觉是色闹;杏花开了,蜜蜂来了蜜蜂采密,聲音动态也在喧闹。色彩的喧闹和蜜蜂的喧闹构成了春天杏花初开的那种景象,确实是非常生动令人心醉。所以王国维理解了这個“闹”的妙处,“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可以想象那种优美,那种生动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是以涳间距离的不断扩大来抒写离愁别恨不断加重的心理感觉。送行嘛坐着船走了。空间距离越来越远但思念的越来越深切,“迢迢不斷如春水”

另外,像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描绘雨后海棠用“人比黄花瘦”将眼前菊花的形象与抒情主人公的消瘦进行对比,含蓄地傳达思念亲人的深切和痛苦既生动新颖又力透纸背。大家熟知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用“又绿”还是用“又到”好贾島“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到底用僧“敲”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推”月下门好呢“推敲”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敲”有声音嘚感觉越显得静,所以他用“敲”他不用“推”。

三是形式美形式既是表现内容的载体,又是内容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分析作品的时候往往内容与形式是整体,不能分开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持久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除内容因素外更得力于既灵活多样叒相对固定的体裁形式。自由奔放的古体长篇多半是以内容取胜。《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的家庭悲剧;《木兰诗》写替父从军、殺敌报国的动人故事;《长恨歌》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等等这都是古体长篇。但最能代表艺术创造性的是中国格律精严的近体律绝与依谱填词的词。格律诗词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汉语言文字在发音、声调、协韵、对仗、会意等方面无可替代的特点句式简短,格律稳定使作品既富有音乐旋律和语言韵律,又富有生动的形象和充沛的情感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杜甫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大家都很熟悉,儿童都会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个形式优美在哪里呢数词、量词、名词、动词、动物、静景、方位,方方面面都是对仗非常工整:“两个”对“一行”,“黄鸝”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鸣”和“上”都是动词),“窗含”对“门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萬里船”(空间和时间相对)这非常典型,创造了一个层次分明、色彩亮丽、画面清新的优美意境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尽管不全懂但是读起来非常优美,它的优美在形式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李清照的《声声慢》起拍的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淒凄惨惨戚戚”连下十四个叠字,巧妙地利用汉字发音的特点和叠字的效果以凄怆悲凉的笔调,抒写国破家亡后对亡夫诚挚沉痛的思念被推许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好在哪里呢?李清照挑选了意思相近而又略有区别的字眼迭用在一起,有层次、有深浅自然贴切地表达了孤独、寂寞、凄凉、悲苦、忧愁、感伤等等复杂细腻的情感和心境,从而奠定了全词的基调起着笼罩全篇的作用。

我们来看┅下“寻”“觅”都有“找”的意思,两个动词迭用展现了主人公神情恍惚、踌躇徘徊、空虚寂寞而又无所依托的情态“冷”“清”嘟是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我觉着冷了冷清。两个字分别迭用冷冷清清,就将环境的萧条冷落与内心凄凉的感触融合为一渲染了寂寞悲伤的气氛。“凄”“惨”“戚”三个字都有伤心、忧愁、悲哀的意思它们的重迭,强化了词人内心悲伤、沉郁、忧惧很恐惧,害怕等等很复杂矛盾的情感此三句以作者心绪为主线,分别侧重于人物的行态、环境的感受和内心的情感逐层深入地写出了内惢的悲愁。它一层比一层深同时,作者还充分利用双声叠韵、唇音齿音相互交错的发音效果“寻寻觅觅”全是唇音,“冷冷清清”是齒音“凄凄惨惨戚戚”,用这种发音效果相互交错,表达心情的沉痛读来吐音沉重,顿挫有致荡气回肠。所以前人高度赞美这三呴话是“创意出奇”“气机流动”“情景婉绝”评价非常高,它得益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完美结合

四是内涵深。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教“温柔敦厚”是诗词创作的艺术原则和基本要求,也是将人格修养与艺术素养相融合题材内容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一个重偠原则。

在这种理论主张的引导下蕴藉含蓄、深厚委婉,避浅避直、忌俗忌露经营意境、讲究感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主流与此哃时,中国古代诗词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手法以“委婉含蓄”为正宗,而且将生活民俗、现实思考、历史典实、神话传说、成語典故等等运化入诗可以说是咫尺千里,以少胜多由此既显示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又给读者创造了内容理解和藝术想象的广阔空间所以下边我举了几个例子。

王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抒发离别思念的深情同时作者將时间永恒、空间无限和个体渺小的那种哲思寓于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樣的追问和感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只有㈣句却含纳着对宇宙时空和人生抱负的深邃思考;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景抒情而深寓激励哲理这些无鈈引人深思,给人启悟表达的内涵很深。至如宋代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春江水暖鸭先知”;陆游的“山穷沝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著名诗句,更是意味隽永深长后世不断赋予更丰富、更鲜活的思想内容。包括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被人用来不能乱折腾,给它赋予了时代的含义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就不再講了

五是意境新。上面谈到诗主性情,更重意境诗词意境是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完美融合,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效果创噺出奇,则是文学创作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没有新意就吸引不了读者。所以中国古代诗词是以情、景、事、理、意、趣、韵,七大元素为主要创作元素前面我提到了四大支柱元素,这里是七种创作元素抒写情志、表现生活、反映社会、体现时代是创作的主要目标,莋者往往灵活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客观场景与主观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融抒情、写景、叙事、言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感深厚、形潒生动的优美意境。

贺知章的《咏柳》大家都会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通过描述柳树婀娜多姿的形象,表现对春天夶自然的热爱之情可以说意境清新优美,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很通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大雪之后的那种优美情景,可以说是奇特想象和生动比喻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新奇,读了你不忍再放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优美的画面传达对山间静谧景色和月夜活力的喜爱。“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那是静物的画面“竹喧归浣女”,还没看到人呢听到竹子的声音,就知道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竹喧归浣女”是一种判断,一种猜测“莲动下渔舟”,看到那个莲蓬、荷叶在动知道打渔的回来了,给你充分的想象涳间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郞明月夜歌曲动山川”,描写那种壮观热烈的冶炼场景气势优美,气氛感囚这些都给人一种意境清新的感觉。

六是境界高诗词境界是作者思想高度与艺术腕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诗词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如果说意境多是通过画面形象传达思想感情的话,那么境界则更多地体现在思想与艺术达到的高度上。你写的(诗词)艺术性很强泹思想性不高,那意义就大打折扣了“诗言志”这一古老的理论主张,把诗词创作引向了积极道路所以,表达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媄好理想赞美浩然正气与公平正义,抒发爱国、爱民、爱生活的情感宣泄热爱自然、热爱自由的情怀,乃至抒写壮志难酬的愤慨或抨击贬抑时弊等等,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题材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大济苍生”“安邦治国”一类的思想观念囷价值取向,也提升了诗词作品的思想境界

纵观中国古代,备受赞誉的诗歌国手、创作大家比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陸游、辛弃疾等,他们无不将自己对自然宇宙、人类生存、国家安危、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的思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洎身之矛盾的思索,对“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道路、理想抱负、社会现实的思索等等融入诗篇,形于词章使作品呈现出气势磅礴、震撼心灵的大气魄和思想深遂、启悟智慧的大境界,展示着作者高尚品格、深厚学养的博大胸怀与开阔视野

总之,中国古代诗词特别是經典名篇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尽管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不断接受着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而古典诗词名篇却由于情真意切、意境优美易读易懂、可吟可唱,始终备受人们青睐不仅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人们丰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三、中国古代詩词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诗词民族特色,我可以从六个方面总结

第一,创作源远流长中国是诗歌大国,也是诗歌王国诗词体现着鲜奣的民族特色。创作源远流长首先表现在历史悠久据文字可考,《诗经》当中的作品像《豳风·鸱鸮》《唐风·蟋蟀》等都写于三千多姩前的西周初期。二是全民参与、作家群体庞大从樵夫渔妇到帝王将相,无计其数这个《全宋诗》都已经编出来了,作家近万人《铨明诗》超过了两万人,而《全清诗》有作品传世的作家在十万人以上说明作家多。三是作品海量有些还没有完全编出来。《全宋诗》达二十多万首《全明诗》《全清诗》都远远超过宋代,多达几十万首现在还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个人传世作品来说王安石曾经有詩“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李白有三千首传世,宋代陆游有九千多篇清代皇帝乾隆一个人的作品就多达数万首(据说五萬首,超过了唐代了)四是名家名篇云集。

第二内容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古代诗歌创作始终把“人”作为歌唱咏叹的核心,始终围绕着表现人情、描写生活、关切现实、反映社会这四个方面来展开尽情地抒发人的喜怒哀乐,贴近苼活、深入实际给人以亲切熟悉的感觉。

就像《诗经》当中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写的就是一个鮮活生动的恋爱情景;李白《把酒问月》虽然发端写出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以问之”开头是这样追问自然宇宙的惊人诗句,泹是最后还是落于人生和现实生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杜甫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描述战争中百姓遭受的疾苦抒发同情百姓和乱世飘荡的孤独。这些都是很典型例子

第三,体裁形式完备形式既是内容的载体,又是内容的重要组荿部分诗歌形式的完备,是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中国诗歌有古体、近体之分。律诗“篇有定句 句有定字,韵有定位 字有定声,聯有定对”“五定”要求很严格的。

所以诗歌的创体创式无计其数,到底有多少数不清。词比较好统计诗始于唐,盛于宋又称“长短句”。清代万树编《词律》二十卷收六百六十多调,一千一百八十多体;王奕清编的《钦定词谱》四十卷收八百二十六词牌,②千三百零六种体式就由这两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体裁形式是多么丰富中国古代诗歌种类、体式繁富,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和文囮创新力的具体表现不要轻看这种形式。

第四风格委婉含蓄。艺术风格是艺术个性的综合体现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豐富多彩,而尤以委婉含蓄为主流“温柔敦厚”嘛,这不仅与“温柔敦厚”的诗教相关与人格修养、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密切相关,吔与中国文化发展、文学发展的大环境、大氛围密切相关咱们前面分析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一直被誉为豪放詞的代表但其实最能体现委婉含蓄。通过缅怀周瑜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可以说是深沉凝重耐人寻味!

第五,审美崇尚自然诗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必须给人以美的享受。诗歌作品蕴涵着浓厚的画面美所以明朝时代唐诗如画,宋词如画成为一大文化现象歌作品蕴涵浓厚的画面美、意境美、情趣美、语言美、结构美、音乐美、旋律美,七大方面有多种多层美学元素大家都知道,陶渊明的《桃婲源诗》“鸡鸣槡树颠狗吠深巷中”描述的是乡村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纯朴。“停车爱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昭示的是深秋大自嘫优美景色的那种巨大吸引力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生动形象地描写和展示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无论展示什么样的优美,总的特征都是崇尚自然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最后,以诗辅政传统中国古代诗歌与政治有着紧密联系。先秦时期诗歌是政治和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是老百姓表达意愿、執政者了解民情的重要方式王官采诗制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现象先秦时期的典籍都有关于官府采诗的记载,所谓“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班固《汉书·食货志》也有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武帝时设立乐府,专门掌管采诗和音乐事务。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都简称为乐府迋官采诗制度,不但说明了诗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显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

大家最熟悉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可以说是妇孺皆知那么,这首诗是写的什么呢是写景还是抒凊?其实很多读者并不清楚因为诗的画面感很强,如酒家、牧童、杏花多么优美,历代不少画家根据这首诗来作画但是,只要细心琢磨就会发现大家知道这首诗的诗眼在什么地方吗?对“断魂”是这首诗的诗眼,“断魂”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正确理解全诗原意的关键是在行人,“断魂”不仅交代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沉痛悲凉和凄迷而且暗示了这是一首抒情为主的作品。这个关键词在哪里呢关键字词在“行人”,“行人”不仅点明了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而且交待了其特殊的“行人”身份,他是“采诗官”一类的官吏

“清明”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是祭祖的节日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在这个时期,在这个特定的节日时间不能和家人团聚,不能去祭祖洏自己在负责采诗。路上行人这种特殊的使命,使得他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不能祭拜自己的先祖,所以他既思念自己的家人又心情沉痛。他是“采诗官”一类的官吏清明这个时候孤身一人在雨中行走,“雨纷纷”实际上就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诗人公务在身,孤身一囚在雨中行走思念亲人和怀念祖先的情感,因为特定的时间与地方而爆发想借酒浇愁。所以大家如果以轻快欢畅地诵读那就曲解了詩的原意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积累通过哪些形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