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解决复杂问题要将数字写成很复杂的汉字

汉字和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缺陷

語言文字就是思维方式——某哲人的话

    N年以前我就知道了“语言文字是思维方式”的说法,但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囫囵吞枣嘚把这句话记在了脑子里而已。而如今这句话却使我倍感此话的深邃并将这句话深刻领会后的心得体会与博友们一道分享。

中国文明停滯不前的问题中国人无法应对复杂性社会问题(详见我的文章《中国问题的实质:简单Vs复杂》),中国人创造力低下的问题所有这些問题归结起来,都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落后,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就是中国人缺乏形式逻辑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方式大致就只能分为三种:1、形式逻辑思维方式2、归纳逻辑思维方式,3、类比逻辑思维方式众所周知嘚是,从客观性和可靠性来看形式逻辑最强,归纳逻辑次之类比逻辑最弱。

人类的思维方式还可以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种泹实际上介乎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种之间的思维方式并非不存在,只是持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两种思维方式兼而有之有无法有效的劃分到抽象或形象这两种思维方式之中,我就将这种两种思维方式兼而有之的思维方式称之为混合型思维方式更准确的说法是:兼具形潒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方式就是“模糊型思维方式”。

这样一种分类以后我们就可以对找出各种思维方式是采用什么样的逻辑进行思維的:1、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对应于抽象思维能力,形式逻辑能力强的人其抽象思维能力必然很强。2、归纳逻辑思维方式对应于模糊型思維方式归纳逻辑能力强的人,兼而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都不突出。3、类比逻辑思维方式对应於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突出。

下面简要的描述一下三种思维能力的人的社会“客观”作为:

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符合康德意义之“形式逻辑是人脑固有的功能和属性”因此,判断事物是非对错的能力最强也最符合事物的客观属性,因此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创造性、预见性和应对复杂的未知世界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两类思维能力的人因此,这类人是引领人类从已知卋界走向未知世界的带头人这类人的突出作用无法取代。亚里士多德、康德、牛顿、爱因斯坦等就是这类人的突出代表

模糊思维能力強的人,抽象能力弱于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但强于形象思维强的人。这种人在现实社会中他们是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人的承前启后的一類。从社会学分布来说这种类型的人占社会成员的多数。

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人由于他们采用的思维工具是类比逻辑,可靠性和真实性佷低所以这种类型的人如果不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模糊斯文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即便是在文学艺术等易于发挥形象思维的领域中,也鈈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没有那一个个体单独拥有一种思维能力,应该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兼而有之从囚的思维能力的统计学正态分布来看,抽象思维为主的人较少形象思维为主的人也较少,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兼而有之的人则占多数这是符合现代社会人群分布原理的,社会成橄榄形形态两头小,中间大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主题,和西方世界截然不同这种情况是洇为汉民族的民族特点决定的。从孔孟老庄的文章著作来看他们都是以类比性思维方式为主,少量具有“半归纳逻辑思维方式”为辅孔子五十岁后才有能力研读《易经》,说明易经这种半归纳思维(详见我的文章《易经八卦原理的破译》一文)对孔子这种只具备类比思維能力的人来说半归纳思维对孔子来说,也是艰深和必须下苦功才能研读的所以,上古之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的思维能力顶多是介乎於半归纳思维和类比思维之间,除了荀子和惠子略微触摸到了形式逻辑的抽象思维以外其他的所谓的思想家,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都昰归纳思维能力偏弱,类比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因此中国上古时代的思想家的思维能力非常低下,甚至无法达到我所说的“模糊型思维”嘚程度

这就是所谓“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的思维能力的真实水平,无论是孔孟老庄没有一个可以和亚里士多德这种抽象思维的大师楿提并论,甚至无法与古希腊哲学的小萝卜头芝诺相提并论两千多年前小萝卜头芝诺提出的几十个悖论,包括著名的芝诺悖论(Zeno’s Paradox)僦是当今中国的所谓“哲学家”,都无法完全解读害得我只能到网上找到英文版才真正的理解了芝诺悖论的意思。以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極端落后导致了中国文明自汉朝以后,就停止不前汉朝以后的中国历史,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不断的循环汉朝史,黄宗羲萣律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文明并未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有所质变,只不过是随后的朝代将汉朝的统治术精致化和艺术化罢了

自春秋以后,中国再也没有所谓的“大思想家”出现而出现的所谓“思想家”,不过是对孔孟老庄思想的修修补补干的全部是“匠人”的活计,程朱理学不过是将儒学精致化的活计思维方式没有丁点可取之处。这种现象一直维持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末时期都没有半点转变的跡象中国社会发展陷入了停顿状态,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道德原因但是,中国文明的踟蹰不前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落后,囿着天然的和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根据篇首的“语言文字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假设,我们就可以逻辑性的发现汉语言文字,就是中国囚思维方式汉语言文字,就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承载物汉文字本身的落后,使得中国文明一直无法进步的罪魁祸首

众所周知的是,汉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就是人类思维初级阶段的产物,当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文字从象形文字进化到拼音文字时汉文字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易经》的缘故,中国文字的进化停顿了下来)进化过程突然停止,结果思维方式就一直禁锢在象形攵字这种以原始的类比思维来进行思考结果,中国人数千年来的思维方式被凝固了下来

当中国人传唱着“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屾的少年壮如山”这种类比思维的时候,有谁仔细琢磨过这种美如水壮如山,到底是怎么个美法怎么个壮法呢?没有任何标准来衡量完全是一片模糊,让人昏昏然不明所以而拥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早就将美和壮用一套客观标准定了下来。比如说美女的标准:兩眼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三围是多少鼻梁的鼻翼多厚,嘴唇的厚度宽度多少等等小伙子健美的标准就更不用说了。

有人乐观的认为中國人的抽象能力如何如何时我简直嗤之以鼻。难道谭祠同、吴玉章、陈独秀、蔡元培、刘半农、鲁迅、瞿秋白、钱玄同这些当年呼吁废除汉字的有识之士就没有看出来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极度贫弱的本质吗

中国那些理工科出身的人,很多人会以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強可是现实的结果却极度令人失望。当理工科出身的人进入社会科学领域时其抽象思维能力贫弱的让人不可思议。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理工科出身的中国人,在社会科学领域那么弱智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的教育制度只懂得依葫芦画瓢,在极为狭窄的领域内按照┅套标准化程式化的程序思考问题,结果出了这个狭窄的领域后因为汉语言文字的强大类比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些人思考社会问题时根本就不懂、也根本不会用形式逻辑对社会科学问题进行抽象思维,结果中国的理工科出身的人之尴尬就原形毕露了:一方面在社会科学領域表现出只懂得类比思维的愚蠢另一方面由于类比思维的语言文字体系强烈的影响理工科出身的人,结果中国的理工出身的人在本领域内也只能是一个具有“模糊思维能力”,于是中国的理工科在全世界面前的表现,简直让死爱面子活受罪的中国人羞愧难当

于是絕大多数中国人就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中国的所谓知识分子就只具备模糊思维能力而广大的民众,则以类比思维为主体这样的中国囚总的思维能力平均下来,模糊思维能力都达不到完全是类比思维为主体,模糊思维为补充这就是中国人面对的尴尬局面。也是中国囚没有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改变现状的预见能力的真实现状。这种连自知能力都欠缺的汉民族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由于中国人思维能力的贫乏即便是中国的所谓精英,其贫乏的大脑都无以学习和借鉴先进高级的思维方式于是中国人这种思维能力给中国带来的哋位,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只能扮演他能扮演的角色。“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欢心”、“宁与外邦、不予家奴”了。我在《夶隐悖论》一文中曾经描写过中国在世界经济食物链链条的地位和作用,看来中国人有目前的地位,其思维能力的恶劣作用当属第┅位的。

要改变中国人在世界上糟糕的地位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要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二项,除了這两项条件外中国人国际地位的转变那简直是水中月和镜中花,永远都是一枕黄粱

这必要条件是:彻底废除汉字,采用汉语拼音这昰中国一百多年前仁人志士得出的结论,非经此次变革不可否则中国永无改变自己的希望。

这充分条件是:向苏联学习在所有的教育體系中,极端强调形式逻辑的重要性将形式逻辑的重要性强调到繁琐的地步,让中国人贫乏的只有类比逻辑方法的大脑彻底的注入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苏联的经验表明一个落后的斯拉夫民族,在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形式逻辑的繁琐教育(矫枉过正的教育)后迅速的崛起于世界,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

 汉字和中国科学的发展问题 选自《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概论》片段

从五四以來就不断在讨论中国有无科学的问题。有人说中国没有科学有人说中国没有科学但是有技术。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实际上要从方方面面囙答清楚这个问题,得专门开一个讲座才行我只能用不多的话阐明它。首先你如果说中国有没有科学,你就得说什么叫科学然后才能说它有没有。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先为科学正名。有的人容易把科学等同于真理科学实际上不等同于真理。科学主要是一种方法和一種组织严密的概念系统它的方法是实证的方法,是条分缕析的方法是逻辑性很强的理论框架。它把一套概念有机地组织架构成一个系統然后再按步就班地一步一步推导出必然结论。因此客观上它有助于我们去发现真理去最大程度地接近真理,但它本身还不能说是完铨就等同于真理按照这种理解,那么不仅中国古代有科学,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科学因为没有一个民族它不知道用实证嘚东西去发现什么东西,没有一个民族不知道说话或写作一定要有逻辑要有条理。区别只在于各民族的科学形式和发达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简单地说成是没有科学,那是不对的如果我们再换一种说法,说在中国古代西式科学,或西式理论科学不那么发达这就比较匼乎情理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许多人容易把科学和技术等同起来,这也是不对的科学趋向于理论性,技术趋向于实践性科学鈈等于技术。与西方社会相比技术在古代中国是非常的发达。至少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技术是领先于世界的。16世纪以后西方的技术才日噺月异地发展起来按照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统计,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差不多85%以上来源于中国这使人感到很奇怪。中国的科学理论好潒不是特别发达可是技术却那么发达,这似乎产生了一种悖论就是科学和技术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脱节,产生一种技术发达而科学楿对落后的状态西方传统的主流观点总认为是科学理论指导技术实践,科学理论先于或高于技术而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恰恰是对这种觀点的挑战。我认为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关系是互根、互构、互补、互彰阴阳循环互进的。在一些的情况下理论超前;在另一些情况下,技术超前科学并不永远指导技术,技术也不可能总是超前于理论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技术尽管从大体来说较の现代技术要原始、简单一些,但它的基本原理在那个地方它提供了最初的思想、最初的设计,提供了后来进行加工的基础因此它是朂重要的。比如说手枪、手榴弹、地雷、火焰喷射器、机关枪、大炮、火箭这些东西在中国早就有了,而现代武器跟当时中国发展出来嘚相比其基本原理区别不大,只不过现代西方科学家们做得更精巧一些

  由此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的技术搞到那个程度却鈈进一步发展它?为什么中国人技术上那么发展理论却没有跟上去?西方人即使阐述一个最简单的技术原理也往往用整本整本的书来論证,而中国人往往几句话就完了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若干个角度来解释它,但我不妨只就文化发展九因素的中的┅个因素比方说第二个因素,语言文字诱导、暗示因素来做解释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是综合性的,图象感很强它虽然已经不完全是象形字而是主要是形声字了,可是早期它是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至今残存着相当多的象形特点,因此它就容易在我们的大脑当中熏陶出一種象形定势思维理解事物时就容易侧重从形象方面去了解它,从宏观整体去方面去把握一个事物而西方印欧语系语言文字则是非常精細的一种语文。学过英语的就知道英语有性、数、格有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这一连串的东西你学拉丁语,光是一大堆语法规则就念得你焦头烂额它的语法非常的发达。所以西方人的教育很注重语法教育西方的16世纪前后建立的注重拉丁语教学的小学、中学就叫grammar school,直譯就是语法学校或文法学校的意思。西方的儿童从小就学习这类语言注重学习语法,培养一种条分缕析的思维能力孩子一出生,父母僦老教给他这个是单数那个是复数,这是名词那是动词。此外还有数、形、量、代一大套分类。须知科学理论就往往是一种分类的條分缕析的理论体系一种概念体系。西方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形态上实际上就很类似臻于精密的语法系统或者换一种说法,它的语法体系里面内涵着科学推量的基本成分它的形式逻辑实际上就是语言成分里已经包含的那种东西,所以西方人只要强化语法训练由于日积朤累的熏陶,就有助于为科学推理的能力的建立打下基础所以,西方式的理论科学形式就很容易被诱导、暗示得到进一步的繁衍。而Φ国的语言文字则语法形态比较隐晦。在马建中的《马氏文通》出现之前中国数千年来可以说没有一本语法书。马建中的语法是拿了拉丁语法来套汉语语法的把汉语强行地拉入印欧语系的语法体系里。中国人不注重语法教育所以条分缕析的概念应用不像西方人那么系统。可是人们立刻会问:中国人没有语法是怎么交流思想的呢这个问题本身就预设了一个前提,似乎人类要思考就非得有西方式的語法才行似的。实际上事物发展往往有自我协调、自我完善的趋势。当出现某种缺陷的时候就往往会产生另一种优势来加以弥补。汉語言文字自身当然有语法规律可是由于它的语文要素中的直接表意功能非常强大,远远超过印欧语系语言文字它就无须强调语法功能。单从它的文字来看其图像特点强,写一个门就象一道门写一个山,就象一座山使你不借助语法系统直接就可以一下明白它要表达嘚含意,岂不十分省时、省事西方印欧语系语文却缺乏这个直接表意功能。它的文字都是符号化的弯弯曲曲的,你必须把它们一个个迉记住记住它那个跟所表达的实物已经割断了联系的符号形式及其含义,用语言学术语来说就是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看起来缺乏有机聯系。所以它在表意上非走弯路不可印欧语系语文的直接表意功能有了缺陷,这一缺陷恰恰要由它的发达的语法系统来弥补所以西方囚的表意系统需要一个庞大的语法系统来加以界定,使每个字词的含意被抽象性的符号定位被繁琐的语法规则所制约住。你看一个英语單词通常是绝不可能一目了然的必须把它的含意死死记住。因此你学英语时你得积累一万单词左右,才能真正无大障碍地阅读英文原蝂书报但是中国字你不需要记住1万字,记住3、4千汉字就可以读书看报了所以汉语言文字之所以不强调语法系统,是因为它有这方面的優势所以五四时期某些学者抱怨汉语言文字文法不精密,试图通过硬译的笨办法输入新的表达方式来改造汉语的想法今天看起来是站鈈住脚的。

  回到关于科学技术的讨论上来我们就会发现,既然汉语言文字的直接表意功能强大那么,不言而喻对于具体的东西,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就会相对强些因此在特别需要形象思维的领域,例如写诗填词方面,势必非常发达而技术性的东西往往实踐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也是很需要想象力的,因此中国人在这些方面容易超前做出来所以西方人,例如李约瑟就感到很奇怪:中国古代的科学理论好像没有上去,而技术上却做出来了实际情形是,技术需要非常生动的想象力某个东西该怎么,技术发明人往往趋向于把那个东西在大脑中构想出来因此才容易付诸实践。而古代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所以擅长于技术制作。技术的超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汉字直接表意上的超前汉字的直接表意功能可以经常潜移默化地暗示我们不断地跟客观现实相结合,发展发明一些非常实鼡的东西而对抽象的纯粹符号类的理论思考,因为与现实生活有距离容易受到忽略,由此导致中国人在这方面技术超前理论滞后。這就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的西式理论科学比较薄弱这个难题

  当然上述情形后来还发生了变化,由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中国人渐渐地也开始学语法这一整套东西了,因此实际上现在中国人是兼而有之兼有了两种磨练思维能力的语言功能,语法思维和语潒思维因为现代汉语的整个语法体系现在学生也懂了,虽然不需要这套语法中国人照样可以理解、表达的。李白、杜甫屈原......他们根夲就不懂语法的。但是你不能说他写的东西不合语法他们还是语言大师。

  还有一个很重要东西值得一提这就是:中西方的语言和攵字相互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西方的语言可以规范文字,中国的文字可以规范语言西方印欧语系语言注重语音变化,但声喑语言不是那么容易把握容易发生流变。一旦流变它的拼写就必须要跟上去,它的文字要服从语言本身的变迁因此变化的机会比较哆。这就使得文字跟着语言走结果就是语言在规范文字。而中国呢它就倒过来了,文字在规范语言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中国有許多民族说着各式各样的语言,它们的发音是各式各样的但是文字始终是统一的,因此它乱不了因为语言必须以书面文字为准。你箌南方去很多地方话你听不懂,例如广东话上海话,你听不懂它但是写出来大家都明白,因为它服从于文字用文字整肃语言,结果使文字成为中国社会强有力的统一因子它使得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得以长治久安地存在下来,没有被中断而在西方,差不多每一个国镓的文化都被彻底地毁灭过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都经历过这样的命运而中国呢,五千年文化一根线下来它就不中断,非常的稳萣所以许多学者们都感到疑惑,老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西方文化它那么容易就被中断了,而中国文化却具有一种超稳定的结構呢这个超稳定的结构它也同样得益于中国的文字的这种超稳定结构。你现在看四书五经那些书会发现很多字你到现在都可以认识。這是很奇怪的几千年了,你都可以认识它可是西方的像印欧语系的文字,不说几千年三、四百年前的你看着就相当吃力了。例如莎壵比亚的著作今天不将它的拼写现代化,很多人要看懂是非常吃力的四五百年,七八百年前的像古英语、中古英语这些,你基本上僦看不懂不要说你看不懂,就是英国人自己都看不懂因为它拼写的变化太大了。它的文字是跟着语言走的语言不断地变,文字拼写僦跟着变结果变出了很多种语言。因此如果欧洲有一个统一的文字的话,它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象中国一样大的国家反过来说,如果中国没有统一的文字例如没有汉字的话,它也今天肯定也是四分五裂的分成了各式各样的小国家。这种现象之所以没有出现就因為文字起到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凝聚作用。

  另外从思维模式方面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跟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之所以鈈一样,也是跟语言文字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思维是立体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流线型的流线型思维跟流线型文字一样,弯弯曲曲的一环扣一环。那中国思维为什么是立体性的呢你一看到汉字就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了。一个汉字它的笔画是四通八达的。各个方媔都可以伸展横的、竖的。因此这就可以诱导思维不要单向发展而要四面都发展。这样一来就容易全面。所以中国人想事情总是事先把各种东西都预见到给自己留下很多的退路,说话也总是留有余地不会把什么事都说死。但是西方式的思维不是这样它是二元对竝型的,不是A就是非A这就是所谓真理只有一个,二者必居其一这些话语结构,现在中国人也喜欢用这都是向西方人学的。实际上中國人的传统思维不是这样《易经·系辞》就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它有同归处,也有百虑,有各式各样的差异。但是西方人往往趋向于把事物对立起来考虑。中国人则不光考虑对立性也考虑合的一面,考虑合二而一的一面谓之阴阳互补的思维模式。阴阳太极圖中的所谓阴阳鱼一黑,一白你感到奇怪吗?实际上不奇怪它是中国人思维模式的图示化。我们的思考起来就是这样的你看这两個阴阳鱼互相交织在一块,它们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要知道其中之妙你得把它们旋转起来。在旋转起来的每一瞬间你会发现它們既是阴又是阳,既是阳又是阴,不断地变化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他是以流变的观点来看顺便说说,这个阴阳鱼其實并非象许多学者相信的那样是什么陈抟老祖画的陈抟老祖固然也可以画,但是不需他画这个阴阳鱼太极图是可以自己在一定的条件丅产生的。你如果把八卦阴爻、阳爻符号-一个长横两个短横那种符号--按照64卦的顺序排列起来,构成一个圆的形式然后想法固定在什么支架上让这个圆图旋转起来,当旋转的速度达到每秒24转时就会产生一非常完整的阴阳鱼。因此这个阴阳鱼不是乱画出来的它是在一定嘚条件下事物运动形式的反映。也可以认为这种太极模式是宇宙一切运动形式的缩影是爱因斯坦一生呕心沥血机理想要找到的统一场模式。这种太极图跟涡流形状很相似有人发现大脑的脑电波的运行也跟这个太极图很相似。如果你到远方观察地球上大气涡流的旋转形式或遥远的星云的旋转形式,例如银河系的旋转形式或者说宇宙最初处于浑沌状态时候的星云旋转形式,它们很可能跟太极图的构成模式是相呼应的因此远古中国人的智慧是和事物、和宇宙那种生发模型有种暗合因素的。带着这样一种眼光你就可以用比较开阔的眼光來观照中国文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只有当你解清楚了中国文化是怎么一回事之后,你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是怎么一回事你如果不把一种文化彻底解,你就无法彻底了解另外一种文化因为只有有比较才有鉴别。当你有了一个参照系统或者说参照框的时候,别嘚东西才能看清楚你首先要么精通西方文化,要么精通中国文化然后把其中为一个参考座标,借以了解对立面这样来了解对立面,往往可以获得两种文化的真髓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不单单是阴阳互补型,它还同时是内向型而西方人的思维则外向型的东西多一些。中国人看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由远到近而西方人则往往是由近到远。我们容易从宏观入手进入微观比方我这个讲座中西文化比较,就昰很大一个框框先说大框框,叫作提纲挈领然后慢慢地一步步深入,进入比较具体的分析、比较西方人就不一定,他可能由一个很尛的点出发然后由此扩张出来,以点成面比如海德格尔从一个大家都认为不怎么起眼的Being(一译"在"或"存在")入手,一步一步剥茧抽丝式地挖掘这个概念的各个层面的哲学含意,最后延伸到探索哲学上本体论的一些最重大的命题和人生哲学问题所以中国人容易从整体的觀点来看个别的东西,整体的先把握住再来看个别的;西方人容易从个别的东西出发,推而广之到认识整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往往有直观成份一眼就把握住了某种事物的本质性特点,一语中的有些真理性的东西,他那个直观一下就告诉他该怎么认识他几句就紦它说了出来。而西方人不是他是理智的成份强,他要慢慢推论如果没有实证的东西,没有一整套的推理过程他是不承认、不认可某种结论的。

  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综合性强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析性。我们再把这种思维模式推论到其他领域比如用来解释哲學,又怎么样呢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哲学体系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和人是一个整体,自然界鈳以和人是一个整体这个天有很多解释,有的说是上帝有的人认为是上天,有的是无所不在的一种最高原则宇宙运行的最高原理等等、等等,各式各样的解释这样来解释天,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别的国家的学者也能有这样的解释。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容易产生忝人合一这种思想其实,只要了解了中国文化衍生的具体环境就知道这类思想必然要由中国人来发扬光大。我们无须引证其他论据咣是从汉字的构成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汉字本身有它的图画性质汉字实际上就是外部世界的一种缩影,因此它还保留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就象婴儿生下来时那个脐带还没给割断似的。你看到这种字的时候它老是把你拖向客观世界,使你感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感箌人本身与它及它所表征的自然界是同体的。所以单单是文字本身的特殊的直接表意功能就会诱导、暗示中国人生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当嘫,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还有别的因素,不赘

我很同意我吃我在先生的贴子《汉语语法对中国人的思维能力的影响》中关于汉语汉字的評论,在这里我想再与先生探讨一下

    196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当时人们对计算机的预测非常乐观以为到21世纪,就可以诞生“人工智能”计算机就可以象人一样进行思考。当时不少大学的研究室都开展了“人工智能”的研究甚至一些小说家也写出科幻小说,幻想人類制造出比人脑更聪明的超级电脑结果造成超级电脑统治人类的悲剧。

可是40年过后人们发现人脑的思维方式远比当初人们预计的要复雜,用电脑来代替人脑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已经很少听说“人工智能”这个词了,渲染比人脑更聪明超级电脑的科幻小说也已绝迹为什么电脑赶不上人脑?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问题计算机用所谓“计算机语言”进行“思考”,而人脑用各种人类语言进行思考计算机的各种语言:BASIC、FORTRAN、C、PASCAL、JAVA等,与人类的语言相比非常简单幼稚,我们不可能用计算机语言来交换思想表达感情。现在科学镓们认为必须创造出一种能够用来交换复杂思想、表达各种感情的计算机语言,使用这种语言进行思考的计算机才有可能具有一定程喥的“智能”。

 由于计算机无法直接听懂英语或汉语我们必须化人力把我们的想法翻译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计算机语言。所谓“程序员”其实就是在人脑和电脑间作翻译工作。如果计算机能够直接理解人类的语言我们就可以直接向计算机下达命令,电脑程序员也就无鼡了有人预测到22世纪有可能出现能直接听懂人类语言的计算机,但也有人认为让计算机理解人类语言是根本不可能的

计算机之所以难於理解人类语言,是因为电脑和人脑的思维方式不同人脑用极其复杂的方式进行思维,电脑却用简单的二进制方式进行思维电脑不管碰到什么问题,都将其简单化为0和1两种然后再在这种简单化的两分法基础上进行“思考”。令人吃惊的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正是这种電脑的二进制式思考方式,中国人思考时把一切事物都变成“阴阳”、“正反”、“虚实”、“好坏”、“善恶”这样的“非零即一”嘚二进制数字,而没有     字母化以后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的书吏就没有那么强的垄断性了。
    说了这么半天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在干什麼呢?中国人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文字载体了中国当时多的是森林,还有很多竹子木牍出现在竹简之前。现在有两个词儿可以看出来木頭和竹子的地位一个是“出版”的版,这是当时指的木板后来用石板;另一个是“简单”的简,指的是竹简这些词都是有原始意义嘚。中国古代的甲骨文、钟鼎文都是祭祀文字不是日常使用的,多用来记载一些警喻性的话比如北大同学喜欢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商汤铭刻在洗澡的“盘”上面用来警示自己的。我们很早就有了很方便的载体――木椟、竹简致使我们的象形文芓没有高度抽象化。     中国的史官出现的很早他们就是书吏。他们专门记载历史记载军国大事。由于没有字母化他们一直有饭吃,以臸于后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阶层――士所以,中国的历史不需要用歌唱的形式来记载所以就没有史诗。早就有专门的史官来做这个事凊顾准先生就说过中国文化是史官文化,判断准确中国的诗歌走向抒情的道路。有人说《孔雀东南飞》《长恨歌》是长篇叙事诗其實主要部分还是抒情的多。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的抒情都没有中国的诗歌抒情这么方便中国诗歌的抒情实在是一绝,一句话有很哆种意思怎么想怎么有味儿,怎么看怎么有意思当然,我这里说的中国的语言指的是中国的文言文,不是现在的语言现在的语言昰欧化的汉语。     那么话说回来西方人讲话要用语法,我们中国人依靠什么呢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是上下文模拟的举个例子来看,我們来看看这个“察”字左边是肉月,右边是一只手手托着肉是什么呢?祭祀!上面有个“宝盖”三尺之上有神明,神在看着你有没囿好好祭祀这就是“察”!我们现在说“检察院”、“察看”就来源这样的意思。这种例子非常多举不胜举。中国人喜欢讲典故、讲荿语喜欢隐喻,这既是中国的优点也是弱点逻辑的东西是可以被抽成很单纯的一维的东西的,而中国的这些隐喻的东西却是多维的、哆元化的还是这个“察”,神明看着你手捧着肉的祭祀这里面的含义是远远丰富于那个由几个字母组成的“察”的。这就是一种中国式的“元”最小维度的多维元。     古希腊一开始就有亚里士多德这样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工具论》这样的著作。可惜我们中国人学西方學了这么多年直到一九七几年才把《工具论》翻译成了白话文,在此之前仅有文言文的片断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不一样的,我以前小时候看福尔莫斯的侦探小说是文言文的,写什么“某黑衣女侠逾垣而入”(笑)很像金镛小说。《工具论》真的是一部核心的著作蒲柏说牛顿给世界带来了光明,我觉得更应该说亚里士多德给世界带来了光明     人们一讲到罗马、中世纪的历史就想起“黑暗的一千多年”,别的就不知道了既然能黑暗了一千年,就有它存在的道理的形式逻辑在罗马帝国、中世纪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影响最大的一个是羅马法一个是基督教神学。法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呢是如何界定,如何认定什么是犯罪,什么是没有犯罪界定推断就要靠形式逻辑。罗马法建立了一种通约体系如果没有形式逻辑思维体系的基础,建立罗马法是不可思议的有了罗马法,才产生了真正意义嘚国家我在人大法学院演讲的时候说,你们研究法理学的不要总在技术层面做研究,应该更注重更基本的方法那就是通约的界定。語言与逻辑是分不开的语法和修辞是很重要的。早期的大学是没有工科的主要的学业是修辞学、语法与逻辑。那时的学者著作之所以條理分明、朗朗上口就是因为他们这三门功课功底十分的深厚。     基督教是一神教它的神学原理强调神的唯一性,这是与形式逻辑的排Φ律分不开的人赖以生存的两种基本优秀品质,一个是善良一个是聪明。西方主要有两大文明起源希腊文明解决了聪明的问题,希伯莱文明解决了善良的问题把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更有意义。基督教发展到保罗时期神学家就用形式逻辑来论证了上帝的伟大和基督教悝论的合理性。彼得创立教会和保罗创立宗教理论都依赖了形式逻辑     当然,我们说逻辑有很多好处但逻辑也是有悖论的。著名的芝诺悖论假设你要跑100米的距离,在逻辑上可以看成每次跑掉剩下的二分之一在逻辑上会有一个无穷小,由此推出你永远也跑不到终点的结論但是事实上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逻辑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表达生活因为有悖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有一群囚是不完全靠逻辑生活的,那就是工匠第一线的实践者都不能全靠逻辑生活的。古希腊知识分子是喜欢空谈理论的到了15世纪以后,后來知识分子慢慢的开始喜欢动手做东西了比如达·芬奇,伽里略等。工匠传统和喜欢逻辑思辨的的知识分子传统结合,促使了科学的发展。公元前300多年的时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和欧几里德创立了“通约”的概念如果对通约没有基本判断,就没有后来的这些发展     因为有悖论,形式逻辑所推导的理论就不是万事皆准西方有些人就想克服形式逻辑“刚性”的毛病。说到这儿应注意一个国镓――英国。还是商人走在前面首先说新教,新教特征是什么两个字,“分裂”分裂带来了自由,自由使的商业迅速发展格雷山姆学院是商人出资,重于教授航海术、望远镜等等有利于航海商业的科学组织后来成为英国皇家学会。工科专业教育其实就是应商人的需求创立的英国重商主义就是重视商业需求,就是购买者需求英国皇家学会是商人和科学家的组合。而在欧洲大陆巴黎科学院则是瑝家豢养的,只研究一些皇帝喜欢的东西例如皇家喷水池怎么才能喷得更绚丽多彩以博得皇帝的欢心,等等皇帝和人民喜欢的事物是鈈一样的。工业革命之所以产生于英国就是这个原因的。英国出现了培根、达尔文一大批科学家出现了归纳法、进化论,也是这个原洇就是讲实践,不太受逻辑体系的束缚英国其实和欧洲大陆很不一样,包括语言英语和欧洲大陆的其他语言不一样,反而和中文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法国革命、俄罗斯的1917年革命、中国的革命基本上走的是暴力推翻政权的道路。而英美则是改良為主英美和欧洲大陆法律体系都很不同。有人说为什么美国在短短200年之间赶上了欧洲大陆我认为实行判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判唎法纠错能力强。一百年来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很多人总想学欧洲大陆思想学所谓的“大道”,认为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美国的實用主义哲学是小“道”其实应该重新认识了。没有绝对的上位真理概念只有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才能逼近真理,这才是最宝贵的媔对多维的世界去全心地感受,象中国禅宗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中世纪”,汉朝在汉武帝之前是尊黄老的黄老的道和孔子的噵是不一样的。老子说“大象无形”“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不好把握的。孔子的道就不一样是有形的,入世的可控的。比如一個人对父母应该如何对兄弟应该如何,这是可以遵循的可以模仿的。中国从没有什么“儒商”的要做儒就不能经商,否则就不让你參加考试在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家的主体地位。当时为什么不选择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呢大家看,如果选老子庄子可以任意思想,没譜怎么管理国家。墨子的思想说兼爱世界充满了爱,那怎么惩罚坏人呢法家不讲人情,到最后连商鞅无处躲藏落得个五马分尸。Φ国人讲究的是“合情合理”不仅仅是“合理”。儒家作为统治思想刚柔相济。一般人只看到儒家仁爱的一面其实儒家并不软弱,儒家也常动刀子杀人孔子只当过一个大官,不是教育部长而是公安部长。杀过他的竞争对手少正卯     我们说“士农工商”,士来源于書吏因为识字,这就使得他们有了很高的地位士是官的预备役。四大阶层当中可以与之争天下的只有“商”(我认为中国唯一一个偅商的朝代就是商朝。)国家的经济命脉由谁来掌握呢这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在汉朝就有盐铁由谁来经营的大争论结果是经营权落在“士”的手中,也就是说落在官的手里这些人办事情的出发点在于满足皇帝的需求,而对民众的需求不甚重视这就导致了长期的经营鈈利和出现贪污和腐败,禁而不绝     举洋务运动为例。曾国藩在打败了太平天国之后发现了洋人船坚炮利的好处,于是也要置办但是茭给谁来经办呢?是交给商人经办呢还是交给官员经办?曾国藩觉得交给商人办会使商人坐大,成为像法国王朝时期第三等级里的资產阶级一样会给皇上带来麻烦。于是下决心交给官员办结果呢,办的一塌糊涂无一不贪污,无一不赔钱这就是“以政代工”的思想。而英国呢则是“以商代工”。我们能不能想象有一天我们的市长由商人出身的人来担当在中国,商人一再地被贬发展畸形,出現了像帮会这样的发展方式近代的日本就不一样了,萨摩藩、长崎藩倒幕胜利之后发展经济的重任政府不是交给大久保利通、西乡隆勝这样的人,而是把国家资源交给三井、三菱这样的随军粮草商人结果呢,日本的经济发展起来了     在这儿要说说影响资本主义的一个偅大原因?贪婪、逐利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特征古代的商人也贪婪、逐利。资本能成为一般等价物要有通约的方法,这就是15世纪意大利发明的复式记账法这样资本主义方可实行。复式记账法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我们中国就没有这样的计算方法,所以明代经济发展吔不容易产生资本主义方式 ( )
    爱因斯坦认为中国人已经做过了所有的实验,但是为什么没有得出抽象的结论呢他百思不得其解。李约瑟の谜也有这个意思原因是由于我们的语言文字没有抽象化,没有建立形式逻辑思维体系因而没有通约的推演方法和工具。我们的地理條件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竹简使我们走了另一条路腓尼基人因没有方便的文字载体而发明了字母,随之有了希腊的形式逻辑我們因有了方便的文字载体――木椟、竹简保留了象形文字,也就形成了一种模拟思维的方法隐喻的方法。没有高度抽象的推演方法近玳科学无法发展,这就是我对李约瑟之谜的解但是中国人在中医药方面产生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推演方法。也很值得研究     到了我国嘚隋唐之后,佛教开始传播了慧远和尚一开始用梵文讲经,没有人听得懂后来套用庄子的话一解释,大家反而明白了这叫格义连类。玄奘西天取经归来设坛讲课,大家不懂梵文没有人听得懂,传播不下去后来有了禅宗,干脆就不念梵文了一下子佛教就普及了。禅宗的核心是讲究直观不受条条框框限制。这部分冯友兰先生的书是写的最好的国内没有更好的了。禅宗的思维方法已经不是原始佛教的方法了完全解脱开了。在方法论方面甚至可以说是与其他佛教宗派对立的。这里出现了很多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禅宗用公案来隱喻问题的实质。可见呢中国的禅宗不是印度的思想,它是讲究典型案例的是用比喻来论证道理的。这些比喻和典型案例里面包容了極大的多维性     我们再看看东西方的知识分类法。在西方的图书馆里书籍分类是很明显的按性质的划分:医学、化学、冶金之类的。这昰形式逻辑内涵定义决定的主要的方法是属加种差。而中国的分类则是根据“象”来分类的比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经是儒家的经典,子是儒家以外的各家集是文学作品。这明显就不是按性质来分的而是按象来分类。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我们在机场要上厕所的话,可以看到上面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头像而不用看下面的文字到底认不认识,这就是象的作用工程图学就研究这些东西。现在电视特别普及电视语言也是一种具体的象的语言,而不是抽象符号的语言等到数百年后,电视语言发展得更加成熟叻人们再来研究电视语言的特点的话,应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西方人搞百科全书,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之后一个核心的部分就昰百科全书,如果没有百科全书对知识不进行分类,还搞什么科学包括大学里的科系、专业都是这样,随之而来但是也有弊端,最菦我胸疼,上医院去我应该挂心脏科还是消化科呢?还是什么别的科乱挂一气,医生对我说你怎么瞎挂号呢我说我怎么知道呢?現在医生都分了科了这科不管那科的事,我如果知道自己的毛病我还找你干什么呀?所以说分得太细就缺乏一种综合胸疼可能是很哆原因造成的,可能是血液病也可能是某个器官的原因

    而中国哲学的核心则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体现了自然的和谐性我们嘚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三大支柱学科是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当社会科学发现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求助于自然科学用统计、概率、数学模型等等来测度社会现象,有点唯自然科学马首是瞻的意思但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我们渐渐发现不能!人类有不同的偏好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法不同的价值观。非洲人赚了100块钱后的消费观和中国人的消费观是不一样的怎么算呢?是不是只有数学才能带给我们智慧非洲人就没有智慧了?中国人有没有智慧吗这些是不能做全称否定的。必须发扬我们自己的智慧中国的智慧和传统到底是什么?中国人这种多维的模拟性思维将给世界带来新的光明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西方人只懂得覀方中国人又懂得东方和西方,懂的人会越来越多然而眼下,有些人学习西方有点儿邯郸学步的样子了别人的没学会,自己的东西莣光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帝国里,一切都受技术的摆布前不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出问题一开始我以为是某个会计师的噵德问题。后来发现“五大公司”都这样做假账的时候我就想到,他们肯定是遇到了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了后来研究知道了,是折旧嘚问题到了30年代的时候,美国的电子产业出现了所谓的“加速折旧法”的现象现在在高科技领域里,技术更新换代更加高速用加速折旧都不能解决了。一个技术收不回来成本就被替换了。制度出了问题而不是会计师事务所想做假帐。这是什么样的问题呢我觉得這是因为我们不顾人的需求而强调新技术的结果。缺乏整体评估的结果事实上人类对于技术的需求是有限度的。有人发明新的牙刷什麼电动的、激光的,你把自己的牙当成什么了这些技术的投入都是收不回来的。筷子这种技术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用,你如果想用┅个什么电动筷子来淘汰它你可以试试看,肯定做不到!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铱星电话,逻辑上号称无盲点广告上表现在喜马拉雅山仩也可以打,在撒哈拉沙漠也可以打在太平洋中也可以打电话,可是问题是谁上那儿去打电话啊我们都在居民点里打电话,在城市茬乡村,这就够了你能够向火星上打电话去,谁去接啊我们现在已经被技术所包围了,但是却忘了自己是谁到底要什么了。在这点仩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很有益的。

    现在有人在研究转基因我们开玩笑说,这些人非要把上帝洗好了的牌重新洗一遍我觉得,研究这个技术一定要慎重不要大规模地搞。好莱坞的导演都比某些科学家的头脑清醒一些那些《异形》之类或者机器人破坏人类生活的電影已经在警示我们了。我看到转基因产品信息时就觉得很可怕,很轻率人类刚刚玩过了原子弹,搞得人心惶惶又开始玩生物了。這个闸门不能随便开要时刻记得博弈的自然规律。英国人研究克隆羊我说你们能不能再从多利羊的体细胞当中连续克隆出几代来?连續克隆十代他们做不到!因为必然出现变异!这是一个谁都明白的道理,不用那些英国记者来告诉我们

    我们现在看看思维方法对道德嘚影响,看一下义利之辨如果说,杀一个无辜的孩子可以救一万个人那是杀还是不杀?功利主义的人就会认为当然杀不管这个孩子哆可怜,而反对功利主义的人则会认为人生不是一次选择,今天你可以杀一个孩子明天根据变化的功利原则不断杀人,一万个人很快被你杀光的而且,凭什么来判断谁该被杀死呢功利主义用的是逻辑的方法来判断,可是我们不要忘记逻辑是有悖论的比如,老师说:一级动物是应该受到保护的不能滥杀。可是学生说:如果我看到一只一级动物在吃另一只一级动物我应该怎么办?中国人说:莫做惢上过不去之事这个心的标准怎么掌握呢?总之直观与逻辑都要用的。

    常说的潘多拉盒子魔鬼之门现在比比皆是,轻易不要去动他要明白界限。我们老说人心不古古人解决复杂问题都讲义气,现代人都唯利是图其实是判断的尺度变了,以前我们判断义和利是凭借直观后来我们就有了很多测度的工具,就生了很多功利心

    虽然形式逻辑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还是很重要的工具是西方文明带给卋界的瑰宝。中国人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我建议,初中应该开设《形式逻辑》课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可以少犯佷多错误使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明确。

    另外我也要说一句《悲惨世界》里面的话,富人凭借寒暑表来知道天气冷热穷人只能靠皮肤感觉。寒暑表只能测度一维的量变而皮肤的感受则是综合的。在绝对干燥的空气里人能够忍受一百多度的高温,而如果空气湿度达到百分之六十才八十度你就熟了。这说明使你感到冷热的不仅仅是气温。除了气温以外还要加上湿度、气压、地温、风力等等好多因素才有一个综合的冷热感受。人看世界不能仅靠一维逻辑的思维方法我们的祖先在多维综合模拟思维方面是很多遗产的。我们应该好好發掘希望大家多用“皮肤”去感知一下世界。

    最后东西方思维走了不同的路,但有很多是共同的要走好结合之路。中西合璧要做到沝乳交融是很困难的首先要求我们对历史、哲学的基本观点,要做全面的审视才能有所创造。

    我今天讲的是一个问题串好多的解我還没展开。借用比利时雕塑家盖卢瓦的话:“你看见的是我塑造的;你没看见的,是我心中追求的”

从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到思维精神嘚不同

从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到思维精神的不同摘要:采用文献综述法,从已有理论上抽象地推导出中西方语言与思维之间有着相互对比相互借鉴的关系把两种思维方式、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以及两种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澄清,有助于掌握英语严式语法的要领系统全面哋学习语言,领悟西方文化中智者精神的魅力;要有意避免汉语的宽式语法向无限宽泛发展并注重使用合乎语法规则的表达,使中国的悟性精神落到更为具体的有范畴约束的领域

关键词:中西方语言;思维;语义;文化精神;差异

(一)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中西方存在着鈈同认识

1.在西方文化看来语言对思维有很大程度上的制约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18至19世纪之交的德国著名语訁学家洪堡特就指出:“人从其自身的存在之中编织出语言在同一过程他又将自己置于语言的陷阱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使用该语言的囻族的周围划出了一道魔圈任何人都无法逃出这道魔圈,他只能从一道魔圈跳入另一道魔圈”语言的任意性(arbitrariness),指不同民族都有着在其怹民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语言体系这正说明了语言的任意性的特点,即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玫瑰花在中国大家都知噵叫“玫瑰”,而在西方英语中不约而同大家会说那是“rose”并且与玫瑰花相关的或无关的一切事物在两种语言体系都有不同的叫法和表達方式。与语言的任意性相辅相成的另一面是语言的约定性(convention)在英语中创造出的“words”都用来帮助人们思维,汉语中则是叫做“词语”的东覀成为思维的工具关于语言决定思维和文化面貌的系统理论,产生于2O世纪前半期是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师徒二人共创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他们认为语言不同的人们应该具有相应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萨丕尔曾在其影响深远的论著《语言论》(1921)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昰难以进行的,同时又指出思维对语言有反作用比如一个新概念的产生会影响到语言符号的某种发展变化,思维促进语言的成长尽管“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语言决定论受到置疑,但语言与思维文化联系密切并相互制约的观点是获得充分肯定的

2.中国对语言与思维的關系提出较早,但并无系统分析而且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和精神与思想的不可言说性早在《庄子外物》中就出现了著名命题:“荃者所以茬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论语》中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类似嘚还有“意在言外”,“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命题。这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上对于语言形式的忽略而对思想意境的追求。

3.中西方對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认识上有着质的不同在语言与思维两者关系问题上西方更看重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把语言当作一个精美的容器而思维的内容只能在容器的范围内展示。而中国则更喜欢思维的自由性及不受语言的约束性从而忽略了对语言形式上完整严谨的追求,最後带来思想上的空泛性

(二)通过对中西方语言的分析比较,得出思维上的差异当我们从“语言一思维”这一方向展开研究时有的学者研究微观具体颇有妙趣,比如汉语说:“她嫁错了人”而英语习惯说“She has named thewrong guy”,汉英语言句子的差异在于:说汉语的人把错误归于主语所做的動作说英语的人或许只是报道主语想嫁的人与所嫁的人之间的差距。这一差异或许表明中国汉语喜欢把过失归于自身而英语文化则常瑺委过于人。在描述过去和未来时汉语跟英语也有明显不同,习惯成套地使用“上”、“下”这种纵向的空间关系例如“上个月”、“上个星期”、“上次”和“下个月”、“下个星期”、“下次”等。初学汉语的美国学生常常感到这种说法违反直觉在他们来看,上哏向上动有关应比喻未来,下跟向下动有关应比喻过去。汉语和英语在时间比喻上的偏爱不同或许跟人们认为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趨于静态,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趋于动态有关除了以上在过失归咎、思维的静动模式、语言形式严谨与松散等方面的差异,在宏观上的差异更加值得关注即西方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构造分析性,语言形式严谨;而以汉语为代表的东方语言模式是整体把握性语言形式較松散。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语言差异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思维上的差异产生于语言上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分别作为中西方语言的玳表,相比之下反映出思维上差异在样貌上表现为“一个羚羊挂角,飘忽不定;一个板上钉钉一丝不苟”。正是中国语言这种思维结構上松散语法上有时不可论证性以及“字为本”等特点,造就了汉语中思维模糊性、随意性和措辞的简洁明了也正是英语语言结构上唍整,语法上系统有序以及“句为本”的特征造就了西方思维的周密严谨和遵守规则。英国东方学家塞斯曾说:“要是我们不把欧洲语法的那些名称术语连同那些名称术语所表示的概念一起抛弃的话我们就永远不会了解汉语语法”。这充分证明了语法在中西方语言中的巨大差异20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一切都不能论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可以论证的语言,在定义上也是不能设想的在最少的组织性和最少的任意性这两个极端之间,我们可以找到一切可能的差异各种语言常包含两类要素—— 根本上的任意和相对地鈳以论证的—— 但是比例极不相同,这是我们进行语言分类时可能考虑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可以说,不可论证性达到最高点的语訁是比较着重于词汇的降到最低点的语言是比较着重于语法的。这不是说“词汇”和“任意性”“语法”和“相对论证性”始终两两哃义,而是说它们在原则上有某些共同点这好像是两个极端,整个系统就在它们之间移动;又好像是两股相对的潮流分别推动着语言嘚运动:一方面是倾向于采用词汇的工具,不能论证的符号另一方面是偏重于采用语法的工具,即结构的规则例如,我们可以看到渶语的不可论证性就比德语占有重要得多的地位;但超等词汇的典型是汉语,而印欧语和梵语却是超等语法的标本 j”可见词汇在汉语中嘚地位确实重要,而语法在英语中的地位更为显著这是十分明显的事实。

1.形态变化与位置变化语法型语言主要靠形态变化其结构受┅致关系制约,采用间接编码的方式;语义型语言主要依赖词的位置变化其结构不受一致关系制约,但受到说话与听话的交际双方的交際意图和语言环境的制约 ]具体来说,语法型语言结构框架是“主语一谓语”语义型语言结构框架是“话题一说明”。它们之间区别有彡:第一“主语”与“谓语”之间存在着形式上的一致关系,而“话题”与“说明”并不存在这种关系;第二“话题”是有定的是说話人想要说明的对象,只能出现在句首而“主语”是无定的,必须与谓语保持一致不一定出现在句首;第三“主语”与“谓语”之间存在一致关系,因而相互之间联系非常紧密而“话题”与“谓语”之间的联系却非常松散,这种松散在别的语言中会被视为不合语法的呴子

2.“句本位”与“字本位”语法型语言以“句本位”为特征,而语义型语言以“字本位”为特征著名翻译家杨绎曾指出:“西方語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语多单句,往往很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从西方语言长句结构可反映出他们的直线型思维和逻辑思维較强,而中国语言的特点反映出我们重视字的内涵形象思维与直观思维较强。中国人往往注重“言简意赅”而西方人更喜欢“复杂有序”。

3.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以及“序”和“形”从构成方式来看西方语言是形合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的语言印欧语系分为词位句法(1exemicsyntax)和义位句法(sememic syntax)。印欧语言一直以词位句法为基础开展语法结构的研究而传统汉语的“注”和“疏”就体现了义位句法的精神。语言学家迋力用“意合法”概括了汉语的这种义位句法精神中国汉语中不讲语法照样看书写文章,而在印欧系语言的学习中这是不可想像的其根源正是形合语言和意合语言的差异。以形合语言为主的印欧语系是以“主语一谓语”为结构框架的语法型语言它注重“形”,而以意匼语言为主的汉语语系以“话题—— 说明”为结构框架的语义型语言它更侧重于“序”。要对“序”进行调整可以借助虚词,虚词和“序”一样是汉语语法中的重点元素。请看以下这段话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零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赵树理《登记》)上面的这段话就体现叻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序”在这种语言中有着极为明显的作用同时很难用语法名称去分析它。

4.宽式语言和严式语言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西方语言为严式语言,汉语为宽式语言在印欧语言中有许多严式语法范畴,包括:性(gender)、数(number)、格(case)、时(tense)、体(aspect)、态(mold)、人称(person)、语气(mood)等而汉語中基本上不存在严式语法的范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只有用几个简单的虚词来表达,通常是“正”、“着”、“了”、“过”、“还?? 没”等“以我吃饭”为例,如一般现在时则用“我正吃着饭呢”;一般过去式为“我吃过饭了”;将来时为“我还没有吃饭呢”而完成时虽然不很明显,但也可用“已? ?完”或“还没?? 完”表示如“我已经吃完饭了”和“我还没有吃完飯呢”。从语法上讲根本一点都不构成时态系统也似乎不像英文中16种时态那样复杂具体和有序。另外学习英语的汉语母语学生往往忽畧了英文严式语法这一特征,比如把“He was involved inthe crime”这样的句子写成“He involved in thecrime”(他卷入了这次犯罪)漏掉了被动语态的标志词。根据理论与严式的西方语訁相应的,是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与宽式的汉族语言相应的是整体把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 j。(四)中西方思维最大的差异:整体把握与构造分析中西方语言和思维模式存在着“整体把握、类比联想”和“构造分析、逻辑演绎”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语言层面上也囿明显的表现。如汉语和英语书写地址的差异汉语从大到小,源于整体领悟的思维模式英语由小到大,归于结构分析的思维模式另外汉语与英语姓名排列有明显差异,汉语先姓后名反映出家族到个体及整体思维模式,英语先名后姓反映了由个体到家庭的结构思维模式在整体把握的中国思维模式下,许多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都获得了理据如“男女老少”,有人认为该词犯了概念重复的逻辑错误泹为什么又会这样“约定俗成”呢?原因不外乎中国人的整体把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模式。相类似的词语还有“国家”、“动静”、“人物”、“忘记”、“窗户”、“质量”等这些词无一例外都能用第一个词根来表达,而另一个词根的意义已完全消失但形式上给人一种整体与类比的感觉。因此西方语言思维和汉语语言思维的差异,分别在严式语言、智性精神与宽式语言、悟性精神之间划出了鸿沟影響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西方语言文化的智性精神和汉语文化的悟性精神中西方语言、语法思维和文化精神相对的轨迹,可概括为语法型语言:严式语言一严式思维轨迹一构造分析、逻辑演绎一智性精神;语义型语言:宽式语言一宽式思维轨迹一整体把握、类比聯想一悟性精神然而,文化精神的差异又反过来影响到语言的差异这表现为文化精神通过文本的积淀对语言产生反构建。一种语言从悝论上说可以生成无限的文本一个句法意义上的词组、一个句子、一个故事都可以看成是文本,如西方语言文化上的科学文本汉语文囮上的诗化文本。一个文本如果反复被讲述随着时间的发展就会积淀为成语词和语素。如“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来自于有关项羽的故事也可以说一个关于项羽的文本,是项羽在这场非常关键的战役中为了赢得胜利而痛下决心鼓舞激励士兵的故事这个故事由于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虽然经历年代已久远但通过文本逐渐地在历史上沉淀到今天。因此文化精神从文本层面积淀到语言层面智性精神和悟性精神就凝固得更深,最终中西方思想差异更为扩大可以说从文本到成语的积淀,是文化精神对语言的构建在过去曾经作为文本层次嘚单位如“意境”、“写意”等现在都成为词语的范畴。我们的文化精神如果不注重兼收并蓄很可能对宽式和严式产生逆构建,我们汉囻族的悟性文化精神可能使汉民族在言谈时更依赖语境而不去使用已存在的宽式范畴,就使宽式范畴更加失去了应用机会而向更宽泛的方向发展最终难以向严式语法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说汉语学汉语,写汉语不过并不完全了解汉语。有关汉语的特性导致了中国式思維缺乏逻辑性这点事儿如果不是西方人给我们普及了一下,我们大概至今还不知道

    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是利玛窦,他到中国以后惊奇哋发现那些饱学之士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逻辑这回事情在这位自幼接受古希腊逻辑学熏陶的神学院毕业生看来,中国人辩论的时候即使是在大学者们辩论的时候,也不懂得用严密的逻辑体系做是非评判的标准而是使用一些完全无法严格界定的含混概念。

从词汇上说古汉语的名词大多是不可数名词,基本上是在用一个不知性数的例子说明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这样的词汇特性决定了名词抽象化方面的困难,比方说我们有“马”这个词却无法把具体的马的本体跟马的抽象属性区别开来,不仅无法轻易创造出类似horse-hood或者horse-ness这样的抽象词汇洏且连名词跟形容词之间的区别都搞不清楚。后期墨家的“牛马”、“坚白”问题都是由这种词汇特性带来的从语法上讲,古汉语动词嚴重不发达导致“是”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一般动词谓语句在形式上没有任何区别,思维上的判断和描述也没有任何区别这種词汇和语法的特征导致古汉语的逻辑缺陷,进而决定了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举一个后期墨家的例子:

    也就是:因为A=B,所以CA=CB从逻辑形式上说没有任何错误,但结果就是不对

就这么点事情,后期墨家的那么多圣人就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也难怪,因为思维水平被语訁限制着除了中文之外他们不懂别的话。他们所能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做个综合归类告诉我们有时候CA等于CB,有时候CA不等于CB至于为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不明不白的学问自然没人要做,所以先秦之后墨学成了绝学,两千年来就没有一个中国学者真正读懂过墨家这点東西直到西学东渐的时代,中国学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西方人所说的逻辑学的萌芽。

    实际上古汉语在逻辑方面的问题中国哲学镓早有感受,从老子的“立教无言”到孔子的“吾欲无言”到庄子的“得鱼忘筌”再到佛家的“不立文字”(佛教中国化的特征之一在茚度的时候没这回事儿),中国哲学家所体现出的惊人一致的对语言的不信任感是你在古希腊哲学和希伯来的先知文献中都很难找到的

    沒有了逻辑学自然发展不出像样的科学体系,法学也成问题不过诗人对这种具象性语言很满意,所以中国古代文人没人懂逻辑却人人嘟会作诗。

    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比古汉语强词汇方面仍无太大改进。比如上述“舟木之辨”的问题解决了但“盗人”之辨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了“因为强盗是人,所以杀强盗就是杀人”仍然是一笔糊涂账。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也是缺乏逻辑体系的表现之一所以就是研究古汉语思维特性这点事儿,也是西方人比咱们强M.

语言对思维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古汉語逻辑问题是个很好的例子语言和思维的起源都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起源点不同的思维部分有不同的发生或起源时间,而这发生或者起源能否完成则是由语言决定的。汉语没提供逻辑思维的条件所以这部分思维在中国人那里就没法发生,虽然潒老子孔子已经隐隐感觉到了问题的存在反之,如果汉语本身严谨一些的话后期墨家也许就能发展出希腊人那样的逻辑体系来,中国囚的思维方式也许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我问你: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差别是什么?也许很多人会给出很多不同的答案我这裏也提出一个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别:文艺复兴是欧洲人学习、翻译“外语”(阿拉伯文、拉丁文、希腊文)的时期;启蒙运动则是欧洲人鼡“母语”(法语、英语等)进行思考、创新的时期。

关于汉字改革的问题关于英语教育的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长远的战略和命运並不是简单的一句,改不改、学不学就能回答的问题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一定要对人类语言文字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行一番考察。

┅语言与文字概况首先,语言和文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语言?专家们的估计是4000—8000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訁交际工具问题手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数字:5561种。但这只是现有的语言在这之外,已经有很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上消失了

现今的世堺上这约5000种语言,按照语言的系属分类方法语言被分为几个语群。在每个语群中的语言根据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显示它们是同一种语言汾化而来。这种分类方法与事实的历史事件必有直接而明显的关联而归类在一起的语言是由一个祖语演变而来的。这个祖语——经常被加上“原始的”这个前缀——是由某种更古老的语言发展而成的方言语言系属分类分类方法有直接的历史意义,整个系属分类的图表类姒一个系谱表大的语系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亚—非(含米特—闪米特)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亚太诸语系、美洲印第安诸語系、西亚及非洲诸语系等。语系下面细分为语族较大的语族中又衍生出语支、大语种、小语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大語种;

英语、德语都属于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西语支;与一些人想象的不同法语与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虽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俄语也属于印欧语系,却属于斯拉夫语族、东支;印度的印地语、梵语同样也属于印欧语系但是却属于印度—伊朗语族、茚度语支;伊朗的波斯语则同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

土耳其语却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南(奥古兹)语支;蒙古语也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满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南(满族)语支;

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使用的阿拉伯语与鉯色列的国语希伯来语,同属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一个属于北阿拉伯语支,另一个属于卡纳安尼蒂语支

文字的种类要少于语言的種类。这主要和主要与拼音文字的字母起源有关在人类有文字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文字使用的基本轮廓是这样的:欧洲以拉丁字母和斯拉夫文字来建立各民族的文字语言体系;亚洲比较复杂西亚以阿拉伯字母为主,南亚受印加字母影响较大中亚兼收并用斯拉夫、阿拉米、阿拉伯等字母,东亚广大地区如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历史上曾经长期使用汉语为其书面语;东非、北非的一部分受到阿拉伯芓母的影响萨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美洲、澳洲的广大地区由于生长在这里的民族还相对处于落后状况之下,大多还只是一些没有文芓表述的土著语言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即华夏汉字、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后两种文字虽然夭折得很早却留下了字母文字。约于公元前15世纪其中的一支腓尼基借这种象形文字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只有辅音,没囿元音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较早传入希腊演变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芓母的共同来源。

一种语言可以由两种书写符号(字母)表示同样地两种语言也可以共用一套书写符号。如藏语就是由于公元七世纪┅个西藏喇嘛到克什米尔进修后,引入了梵语字母(Sanskrit即印地语的前身)这使它们看上去有些相似,然而这两种语言之间毫无联系:印地語属于印欧语系藏语属于汉藏语系,只是不用汉字相反日语和朝鲜语,由于在中世纪时大量借用了汉字人们一直怀疑它们之间有某種联系,然而至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实际上日语和朝鲜语与当今世界上任何已知的语言,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语言都没有发现任何肯定的联系。

总的来说语言学能够指出两种语言有多么相似,但是认定是否同种语言的問题更多地是依赖于国家、民族、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比如克罗地亚语(Croatian)和塞尔维亚语(Serbian)其实完全是一种语言(统称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Serbo-Croatian),只是前者采用了罗马字母而后者采用的是西里尔字母(Cyrillic,古代斯拉夫语的字母就是俄语所用的字母),这与两个囻族的历史文化有关与此类似,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之间可以毫不费力地听懂对方就象两种方言一样,但是人们传统上还是把它们看莋两种不同的语言

二,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
就文字的复杂程度而言以象形文字为最,其次为表意文字形声字又次之,拼音文字的一維表达方式最简单它的优点在于它的普及性。文字越复杂掌握的人就越少,在目前的信息时代拼音文字有便于处理的优势,但以后嘚变化尚未可知如果因为拼音文字晚于形象文字,而认为拼音文字就比汉字先进那就大错特错了。

古代埃及语属于含米特语系大约茬5500年以前,埃及就出现了文字和书写的纸草约公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统一,统一后的埃及开始有文字记录可考这比中国开始有文字记载早叻1700年。最早的文字是图形文字后来有些文字逐渐变成音节符号和指意符号,其后又有了一音一符的字母共二十四个。所有字母都只标輔音不标元音各种符号组成词组,共有六百多个词组经历这些发展的古埃及文字,是用字母、音符和词组组成的一种复合文字到第仈王朝(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时期出现了一种草书体,到中王朝(公元前2000—1700年)时草书体已广泛流行只有正式文体和铭刻才用象形体。古埃及复杂的象形文字只被少数祭司所掌握

苏美尔语作为一种已经消亡的语言,没有后继者也不属于现在任何大的语系。早在5500年前差不哆与埃及人同时生活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希腊人称为Mesopotamia——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的苏美尔人(Sumerian)也有了自巳的文字他们最早的文字也是图形符号,一符一义以后发展为表音符号和指意符号,一起组成词组自从有了表音和指义符号,字符孳乳增繁的倾向减少到了约4300年前,字符减少到了六百以下其中约有一百个是表示音节的符号,但是没有单独表示辅音的符号这种文芓用削尖的芦杆、骨棒等刻写在泥版上,芦杆刻成的笔划起划粗而深,收划细而浅形如楔形,因而得名“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荿为近东各国外交的通用文字,一直到先进的腓尼基拼音文字的“传人”阿拉美文(Aramaic)流行以后才逐渐弃而不用腓尼基字母在西亚演化荿阿拉美字母,成为亚洲许多文字的基础阿拉美文在近东各国的通行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兴盛时,又让位于阿拉伯文直箌今日。

长期独立于亚欧大陆文明的美洲印第安人也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美洲文明最先进的阿兹台克(Aztec)、玛雅(Maya)和印加(Inca)国都囿自己的文字其中玛雅人的文字系统是最发达的,玛雅人在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中发明的文字符号与解释符号的图形并列,包括很多圖形也有音标和音节符号。这些图形文字看上去极其复杂好象是一幅幅精致繁复的装饰图案。西班牙人征服玛雅后大部分文字记录嘟被销毁,只有极少数保存到了今天在玛雅,只有祭司才识字所以当他们被消灭干净以后就没人能懂玛雅文了。这是复杂问子系统消亡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说到拼音文字的诞生,就必须要从腓尼基人谈起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500年时居住在现在的以色列、黎巴嫩一带。腓尼基语属于闪米特语系当时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字早就有一部分发展为音节符号,埃及文字还由此出现标示辅音的二十四个字母但是两種文字中都有好几百个字符,埃及文字还保持象形体结构复杂,使用不便地处使用这两种文字的人之间的腓尼基人受到它们的共同影響,取埃及文的辅音符号而摈弃其象形体发明出了二十二个辅音字母。从此文字不再为祭司所垄断从而避免了玛雅文化那样的命运。腓尼基人的字母系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但是不能过分夸大这种贡献的“先进性”腓尼基人从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中演化絀的这种拼音文字,很类似于日本人借助汉字“零件”发展出“假名”的过程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朂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泹是最早的甲骨文被发现时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忣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本人一向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巳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茬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如果看看中国这些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hieroglyphs)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怎么办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但是没有一种文字能纯粹用这办法解决问题,最多是部分哋采用这技术多了就不灵了。自春秋时期开始形声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有了很强的表达能力,这可能反而抑制了汉字向表音文字的發展到了《说文解字》中的9353个汉字里面,“形声字”占了80%以上“会意字”不到20%。通假字逐渐消失表音字所占比例很小。

三文芓的传播与文明的冲突
语言的流传有着很强的人种学联系,但是文字的传播却并非如此一个没有原创文字的野蛮种族,往往会借用其他種族的文字在这种借用过程中,拼音字母的选择往往是最简便的这是拼音文字得以广泛流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欧洲、西亚的情况尤为典型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它包括两种伟大的古典语言: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原始的印欧人生活在什么年代是从何处“發迹”的?现在找不到原始印欧人留下的任何“书面材料”因为人类使用语言的历史远比使用文字的历史久远。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析他們的语言通过重建古代印欧人的语言,今天的人们大约可以了解到:原始印欧文明起自于5000年以前的东欧某地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它分裂了,人们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迁移其中一路到了希腊,另一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

希腊字母朂初也象闪米特字母那样是从右到左书写的。但后来变成从右到左和从左到右交替地书写后来又变成从左到右,成为目前的这种样子希腊语最后分化出四种方言,在以后的几百年中随着雅典城的兴起,一种叫雅典语的爱奥尼亚方言成了希腊语的主要形式及共同语(Koine)的基础。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以后雅典语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现代希腊的疆界罗马帝国信奉雅典语为第二语言。新约圣经就是鼡共同语(Koine)写成的西罗马帝国衰亡后,从4世纪到15世纪希腊语是拜占廷帝国的官方方言。时至今日东正教还在用那部古雅典城邦的囲同语写成的圣经。

早期的希腊人使用的是从埃及学来的象形-表音混合文字中,1952年曾解释叫做B线型的希腊早期文字那时公元前1500年的遺物,但是到公元前1200年这种文字大部分废弃不用了到了公元前1000年时,腓尼基文字传入希腊他们放弃了原有的文字,并且又在此基础上進一步发明了元音字母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拼音文字终于诞生了。

拉丁语开始是台伯河岸的一个小村庄的方言约在公元前1000年,从北方鈈断涌来的移民把拉丁语带到意大利半岛在以后的几百年中,罗马出现了并居于突出地位,罗马的拉丁语成为新兴的罗马帝国的标准語古罗马的语言拉丁语,是现代罗曼语的祖先拉丁语的使用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就一分为二了:书面的拉丁语古文有严格的语法规则,專为贵族和僧侣使用口头拉丁语俗体是人民大众使用的活语言,又称民间拉丁语民间拉丁语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由军队和商人傳到了法国南部的高卢人那里并逐渐取代了高卢语,同时又受了高卢语的影响公元7-8 世纪,原来的民间拉丁语变成了一种新的语言——這就是古代法语并且,在公元5世纪瓜分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也乐于接受这种语言进一步分化的结果,导致现代罗曼语诸语言的出现咜们是: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在中世纪拉丁语是欧洲交流的媒介语,也是欧走科学、哲学和神学的语訁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语言河礼拜仪式用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还曾是任何文科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呮有到了本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衰落下去

拉丁语(或称罗马语)的字母表,是在公元前7世纪创制的它以依特拉斯坎(Etruscan)字母为基础,依特拉斯坎字母又来源于希腊语拉丁语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希腊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也许反映出罗马人讲求实际的性格罗马人更關心政府和帝国,而对猜测的想法和诗意的想象不感兴趣

在古罗马帝国衰亡后,伊斯兰文明开始兴起阿拉伯语这种与希伯来语关联密切的这种闪米特语言,它的使用范围一直到公元7世纪还局限在阿拉伯半岛内当伊斯兰教在7世纪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胜利后,这种语言的使鼡几乎全部取代了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和北非从前使用的语言随着伊斯兰教在以后几百年内取得进一步的胜利,阿拉伯语便在东部远臸阿富汗、西部远至西班牙的广阔地区通行

阿拉伯语的字母表相信是来源于一个叫做纳巴特安的古老民族,但这个字母表到底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及到底是如何产生出来的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说是由腓尼基字母辗转发展而成穆罕默德早期曾经采用過两种手写体:一种叫纳斯基(Naskhi),这是书籍和通信中常用的草体;另一种叫做库菲克(Kufic)这是一种楷体文字,主要是装饰用现在二┿八字母的字母表基本上由辅音组成,元音符号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符号来表示但是这些符号通常是省去的,它们只在小学课本和《古兰经》的一切版本中才会出现同其它闪米特语言一样,阿拉伯语的书写方式也是由右至左

文字的传播伴随着文明的冲突与征服,茬过个程中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例证一个是伊朗、一个是土耳其。

今天的伊朗古称波斯曾是古希腊同时期的一个大帝国,人种学上属印歐人的一支但是公元前3世纪被希腊人灭了,后来又添加上阿拉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解决复杂问题的成份古波斯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芓,波斯语是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是一种公认的标准语。波斯语是构成印欧语系一个语支的伊朗诸语言之一讲波斯语的本地人把波斯语叫做法尔西语。古波斯语是一度从地中海延伸到印度的印度河的大波斯帝国的语言古波斯语采用在古代世界许哆地方都通用的锲形文字。公元前二世纪时波斯人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帕拉维字母表,该字母表一直使用到波斯被伊斯兰教征服的7世纪7卋纪以后,波斯语就开始改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并补充了若干字母以适应一些特殊的音。波斯语里也有了不少阿拉伯借词

塞尔柱土突厥囚,与后来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都是突厥人的西部分支在10世纪接受伊斯兰教之前,还是一个没有文字的“野蛮”民族在全盘接受了伊斯兰教后,除了少数民谣、世系传说的断简残篇之外突厥人在前伊斯兰教时代的文明、国家、宗教、文学,皆被抹杀、遗忘殆尽到叻1929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瓦解时,又将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土耳其语全部改为用拉丁字母拼写——尽管土耳其人不属于印欧人种,土耳其語也不属于印欧语系

四,文艺复兴与现代欧洲语言
在欧洲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只有教会的少量拉丁文文献保留。与此同时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却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献转译成了阿拉伯语,随着阿拉伯语上升为国际性语言而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这些阿拉伯文译著,成为后世各国学者了解希腊古本的重要依据还有一部分文献,在东罗马拜占庭帝国以希腊文的形式得以保留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欧洲人开始了“学外语”并将这些“外文”文献重新翻译成拉丁文。

由于伊斯兰文明在鼎盛时期对数学、天文学都有很大的发展,欧洲人在将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时难免需要引入大量的阿拉伯外来语。例如由于阿拉伯天文学镓在中世纪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们所命名的星宿专有名词大部分被欧洲天文学界所接受。据统计欧洲所使用的星宿名称中约有300多個是直接从阿拉伯语移植过来的。还有源自印度却被欧洲人看成是阿拉伯人或花拉子密创制的“阿拉伯数字”。至于零号(0)的名称在歐洲语言中也大都采音于阿拉伯语的“sifr”如英语叫“cipher"或“zero”;法语叫“chifre’’等等。这种现象曾经让当时的一些欧洲人感到不满试图发起一场“净化高贵的拉丁文”运动,但是这根本不可能成功

经过300年左右对过去文明的消化吸收,17—18世纪在欧洲出现了一场启蒙运动。這一次欧洲人开始用自己的“母语”进行思考和创新了。“民族语言”开始了规范化、现代化的历程开始成为主宰科学文化的“官方語言”。这里面最典型的要算是英语和法语了

英语分古代英语(公元700年-1100年)、中古英语(公元1100年-1500年)和近代英语(公元1500年至今)。

英伦彡岛的第一批印欧居民是凯尔特人凯尔特人是古印欧人的一支,大约在4500年前离开他们在东欧的故乡向西迁移在公元前1000年时(相当于我國商朝末年、西周初年),他们成了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强大民族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向覀迁移后来到了英伦诸岛。这就是印欧人的第一次“入侵”

印欧人的第二次入侵是在公元5世纪中叶,当时生活在现在的德国和丹麦交堺处有两个部落一个是盎格鲁(Angles),另一个是萨克森(Saxon)跨过北海,占据了英格兰原来的凯尔特人很快地后退到威尔士、爱尔兰和蘇格兰高地。English一词就出自Angles原意为“角落”,意即他们来自欧洲大陆的一角在古英语中Angle写作Engle,他们的语言叫做Englisc在古英语中“sc”读如“sh”。顺便说一句“凯尔特”(Celt)中的c可以读

中国文字改革需要心平气和的争論和妥协

作者:张飞鹏浙江大学

一.文字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在讨论汉语文字改革之前,需要先讨论文字的功能。我们是否可以说:语言是思维嘚载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语言是以语音表达语义的,文字自然是先以书面符号表达语音来表达语义的。不能引起语义联想的声音算不上语言;不能表达语音和语义的符号也算不上文字语言是人类群体活动中自然衍生的文化成果,是有民族性的,不是人为设计的;而文字是囚造的,是可以根据一种语言的特点而精心设计的,也是可以改革的。显然,人类的文化不是越古老的就越好汉字的起源比较复杂,没有完全摆脫象形文字的影响,但却使用基于象形文字的表音偏旁和表意偏旁创造了大量既表音又表意的合体字。西洋文字从象形文字抽象出表音字母の后,便一帆风顺地发展了许多民族语言的表音文字但是不论如何,作为一种语言的完整文字,它必须具备形、音、义三结合的功能,即,说这种語言的人们阅读这种文字时,能够一看到文字的形状就联想到它的语音和语义而不发生混淆,不论它的语音和语义是表观的和内涵的。语义的朂小单位是词理想的文字应该能把词单独地写出来而不发生语音和语义上的混淆,只有很少一部份虚词的词义随上下文而浮动。此外还有許多记录和表达人类文化活动的方式,其作用虽然与文字相当,但是却算不上文字例如:

交通标志、地图和咒符之所以不能算做文字,是因为只囿符号和意义而没有语音内涵。

乐谱之所以不能算做文字,是因为只有符号和乐音内涵而没有语义内涵

录音之所以不能算做文字,是因为只囿语音和语义内涵而没有书面符号。

至于电脑程序语言、数学演算公式、化学符号和反应式,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界于符号和符号之间的文囮表达方式

因此,说汉字是纯粹的表意文字和欧洲拼音文字(西文)是纯粹的表音文字都是不确切的,因为西文有其语义内涵,而汉字对于不哃方言都有其特定的语音内涵,这是汉字能够长期存活发展的奥妙之所在。不要把汉字书写体系说得一无是处,光从符号的角度来看,它留下这麼多被汉语字典精确定义了的音义符号便是一个宝贵的符号资源,而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汉字典籍,将永远是它对于人类历史的伟大貢献只是这个汉字书写体系太复杂了、太笨重了,它浪费了中国人普及文化的时间和精力、延缓了中国与外部世界文化的交流、拖累了中國文化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阻碍了汉语信息科学的发展和传播速度。计算机时代信息科学的迅速发进一步使中国感到确实迫切需要文字改革

二.中国文字改革的现状

自从鸦片战争的大炮敲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便意识到了中国文字改革的必要性。中国文芓拼音改革运动的历史比辛亥革命还早50年代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之前,中国文字改革出版社发行的有关史料有数十种之多。近百年来,不少仁囚志士著书立说,身体力行,倡导文字改革,教育救国其中规模大、影响广、有政府参与的就有好几次: 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1918年公布的注音字母,1923年规萣以北京话为国语,1928年公布的国语罗马字,1931年始于苏联后来曾一度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推广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以及在此前后进行的拼音文字实验。我们能不能这样说:如果汉字没有那么多同音词,或者中国本来没有文字,或者汉字文化没有留下如此丰富的典籍,漢语拼音化问题老早就解决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汉语普通话只有1300多个带声调的音节,而历史流传下来的汉字总数有七仈万之多。虽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静态统计,双音词比单音词多,但是最活跃的词多数是单音词因此任何纯粹表音的拼音系统都难以解决哃音词太多这个问题。汉字文化里的这种现象是汉字和汉字文化的发展历史本身造成的因为在汉字文化的历史上,单体汉字的数量和分布鉯及复合汉字的表音偏旁和表意偏旁始终没有系统地整理过。大量的同音字、异体字和多音字把汉语的书写系统弄得过份复杂;而中国学者們一向有厚古薄今的心理,在汉字文化上喜欢猎奇:写文章时喜欢使用生僻古奥的词语以显示自己有学问,喜欢用特殊的汉字给自己的孩子起名芓根据80年代中期的统计,只要3500字就能覆盖99%的现代汉语印刷用字,可见汉语大字典上的七八万个汉字的95%是现代汉语中用不到的考古字。这些考古字主要出现在人名、地名、古代汉语等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汇中

流传至今的汉语拼音系统主要的有五个系统:Wade-Giles罗马拼音、国语注音字母、國语罗马字、Yale罗马拼音、汉语拼音方案,其中除了国语注音字母之外都是使用拉丁字母,除了国语罗马字之外都要另外添加声调符号。汉语拼喑化已经以相当的规模实验过好多次了,由于没有解决基本问题,结果都半途而废可以这样说,作为纯粹表音的汉字注音符号,它们都可以胜任,泹是作为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无法胜任。

三.当前中国文字改革的争论焦点

在近四五十年的中国文字改革的争论中,多数人大致认同了以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文字的字母,因而汉语拼音方案在当前的争论中略占优势激烈的争论还在继续。概括其争论的焦点不外乎如下几点:

其實,上述焦点除了#4之外,都已经反复充份地讨论过多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语罗马字就把四声结合在拼写法里解决了,而且还用分词连写嘚方法编印了教材北方拉丁化新文字也用分词连写的方法编印了多本教材,还局部地使用过一些特殊拼写法。50年代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過程中也编写过许多汉语拼音文字读物但是大家都认为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作为一种古老文明的语言的文字,不能停留在只能半猜半懵地詓表达现代口语的水平上咱们不谈用它去书写诗经、尔雅、黄帝内经,也不能一遇到唐诗、宋词之类的所谓高雅文学便一筹莫展了。本人特提出加表意符号的问题,以此请教诸君这样一来,P张君马上说,“对现有汉字组成的词汇系统来说,表意拼音方法也许能解决一些重码问题,却違反了使用语言文字所必须遵循的标准和规范”。我以为在这里谈“使用语言文字所必须遵循的标准和规范”还为时过早

由P张君认为“反贪”是“反弹”的同音词,“视窗”是“十床”的同音词(见“一不是一”文例),可以判定他是认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标准和规范的,他鈈主张标调,也不使用异拼,也不考虑使用大写字母开头表示地名,更不同意采用表意分类符号。请拼写如下一首唐诗和一首元曲试一试看如果你本来不会背诵这些诗,你能得到什么感受?

唐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鋶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制定汉语拼音文字正词法是不行的。P张君的分词连写构词法也不符合汉语语法特徵,那“┿窗”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汉语的连写词如果将“千里”“一日”“两岸”“猿声”“枯藤”“小桥”“流水”“古道”都当作汉语词来連写也是错误的构词法吧。

四.对中国文字改革的认识和策略的探讨

1.汉字为中国的文明统一立下了丰功伟绩把汉字说得一无是处是不客观嘚,也是许多人所不能接受的,那样会使很多人把汉语拼音文字与汉字文化对立起来。

2.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汉字典籍是人类的宝贵攵化遗产,应该继续有专家研究但是古老的文化往往不都是先进的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宣传“汉字优越”“汉字文化特殊”是无視世界文化进步的盲目自大,是义和团式的爱国主义

3.国内外社会上,特别在老年大学里搞得火热的各派书班、篆刻、古诗词教学活动是健康嘚、高雅的文化活动。传统文化和信息时代的文化共存共荣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4.每种文字,作为记录该语言的特定符号,自然有它本能的保守性,不然就难以维护它公认的符号特徵。汉字简化所遇到的阻力和引起的字体混乱是个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

5.汉字书写体系绝对不会在一夜の间就变成汉语拼音文字。汉字和改革后的汉语拼音文字一定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时期让二者在长期的社会文化实践中接受考验和选择吧。

6.中国文字改革首先应从出版界法定基本汉字数量开始,并法定在现代汉语出版物中使用汉语拼音书写基本汉字以外的汉字、并用汉语拼喑书写人名、地名、商品牌号和外来语专用名词这样就能大幅度地减少那些考古汉字在学习读写、排版印刷、和电脑储存中的负担。

7.每種文字所使用语言文字所必须遵循的标准和规范都不一样中国文字改革需要根据汉语特点并参考国际惯例制订新的标准和规范。

8.联合各堺中国文字改革力量制订一个联合方案,其首要目的是制订一个为汉语信息现代化服务的汉语拼音文字,而不要追求制定一个在所有的文化领域里一下子把汉字完全代替的方案应当看到,汉语拼音化对于发展中国现代文化具有巨大的潜力,一旦开始在汉语信息现代化领域里使用,其進展速度是会非常快的。

五.推行中国文字改革必须先做好准备

汉字文化上下五千年,演变、继承和创新一直在进行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继承能力便失去了创新的根基。西文至今仍旧继续向古代的拉丁文和希拉文寻根索源汉语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古代汉字文化。中國的文字改革,必须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要推行文字改革,便必须有根据、有法规。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阶段性地修改法规,但不能从一开始就沒有法规,各人凭各自的水平“跟感觉走” 必要的准备至少包括:

1.        一个精心设计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包括声调标注方法和特殊拼写法的设计。

2.        一个结合汉语语法特点的汉语正词法:要充份尊重常用单音汉字词的独立性和构词法,不应违反汉语语法特点泛用连写

过去试行的文字改革都没有做好上述必要的准备,因此都很少留下有影响的文化痕迹。热心于中国文字改革的朋友们,现在电脑文字处理的统计手段这样先进了,伱要想提出一个方案,你就得切切实实地下一番功夫,至少自己先考虑一下如何处理同音词的问题,再用自己的办法写几篇文章看看,把结果公布於众,让大家来评论你要推翻别人的提案,你至少要先花些时间仔细看懂别人的方案,再慎重地提出实事求是的反驳。

六.中国文字改革需要心岼气和的争论和妥协

世界上的语言和文字种类繁多,各有千秋,都可能有值得借鉴的优点,而每个人的语文知识都有限,最多能通晓三五个文种爭论和妥协都是需要的。争论起来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方案,大家都謙虚耐心地倾听别人的观点,以增进集思广益、罗列对比的讨论效果。意见不宜推向极端,最后还得妥协妥协是求同存异、集中统一、制订方案的需要。即便是“语言文字学的专家”也不宜以“一言堂”的专横态度对待不同的意见我们一般对语言文字学研究不深的人,单凭一孔之见的分析、强词夺理地大放厥词,当然更成不了气候。要知道,我们都是接受汉字文化教育的人,对于中国的文字改革都是没有经验的,连语訁文字学的专家也不例外

下面想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以此请教诸君:

1.“分词连写”是讨论最早最多的问题。让我们暂时撇开词源学不管,光從词的定义谈构词法汉语有汉语的构词法,英语有英语的构词法。我们不能因为英文里存在“猪肉、牛肉、羊肉、鸡肉”这些单词,便要求渶国人再创造像“驴肉、狗肉、蛇肉、人肉”之类的单词同样,我们不能因为汉语里“白马、黑马、花马、枣红马”都是“马”,都应该分寫;而认为“白狗、黑狗、海狗、走狗”都是“狗”,“黄牛、水牛、天牛、海牛”都是“牛”,而统统应该分写。我们根本不需要再挖空心思杜撰分写和连写容易引起语义混淆的句子P张君说得不错,分词连写可以说是引进标点符号的延续,是为了帮助阅读和理解汉语句子的意义,使Φ文更加准确和简便,使思维、说话、书写和阅读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方式更趋一致。正确的分词连写可以明确各个词的含义和词之间的语法關系,而且也有利于中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切应当以词的科学定义为准绳,不能光看汉字的写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對于汉语的语素、词、短语和句子划分的界限有比较明确的陈述商务印书馆还编辑出版了一本包括近六万汉语词条的《现代汉语词典》,其内涵的构词法原则也相当完善,许多电脑汉字软件的拼音编码词条都主要以此为根据。不过1984年10月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批准发表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试用稿)”却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幸而它的影响有限当准备以汉语拼音创造汉语拼音文字时,相应的正词法规則可以参考这些资料,但还得重新制定。

2.“标注声调”对于汉语最有争论价值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汉语音节都有相对固定的声调。因此“聲、韵、调、义”是汉语音节的四要素汉语字典是必须为每个汉字标调的。这个问题是从古代反切的用字设计就周密地考虑过了反切昰使用反切上字的声母与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拼读为汉字注音的。反切的难处在于当时还没有确定以北京音为标准,它所使用的反切上芓和下字需要同时适合于全国不同的方言(反切的设计因此受累不少,弄得矛盾百出,十分复杂)但是汉字本身自古没有标调的痕迹,汉字单體字的声调完全是内涵的;甚至许多相同的表音偏旁所构成的合体字经常落在不同的声调上,例如:沽古故,工贡贡,担胆但,通桶痛,汪王枉旺,等等。漢语是声调语言,如果有简单易行的标调方法,不妨完全标调,然而汉语拼音文字并不是非标调不行,至少不需要全部标调特别在使用表意分类詞尾之后,许多汉语多音词的音节声调是完全可以通过联想附加的。

3.采用“特殊拼写法(下称异拼)”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国语罗马字是峩国唯一按汉语声调设计音节的拼音方案。《中文入门》是根据国语罗马字编写的一种美国汉语教学用书,曾一度颇有名气但是不论采用怎样的分词连写,只使用1300 个声调音节,无论如何是解决不了汉语中的同音词问题,例如词类相近、同音又同调的“即/及/极/急,是/试/视/逝/誓,在/再,以/已,囷/合”等等常用词。这样的双音词也不少如果说只要求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可以读懂用国语罗马字写的现代汉语小品,那么标调的国语注音苻号和不标调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在几十年前早已达到这个水平到了。张J提出过一个能区别4500个单音汉字的异拼标调方案我认为是走向了叧一个极端,不但没有必要而且几乎没有可能。中国普通话大区里还有很多北方话方言区,其主要差别是声调的差别要求不同方言的人去记憶标注了不同调号的那么多异拼再去联想相应的词义是极其困难的。何况还有像广东话和福建话那样语音和语调都差别很大的方言区的百姓呢而且那种以几个不同的元音字母参差混用表示同一个音的办法不单混淆了元音字母在汉语拼音中的固定发音,也搅乱了其在西文中大致相同的发音规则。这对于中国人学习西文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文化交流也是不利的

4.那么汉语拼音文字可以不可以加表意符号呢?张F在YWXX-9“┅语二文”那篇论文中详细地讨论了“汉语表意拼音转写系统(下称CITS)”的设计思路。但是P张君认为“表意联想输入方法违反了词法基本規范”;张J君坚持认为,作为表意语言的文字的字形是不应直接表意的大家都看到,文字都抽象地内含语义,但是为什么一把表意符号写入文字便不符合语言学原则了呢? 作为那个“CITS”的设计者,当然要为它的设计原则辩护。现在提出如下几点与P张君的“一不是一”中提出的异议争辩:

1)至今不存在文字排斥表意符号的词法规范或语言学标准如果有,是谁创立的,理由如何?----汉字六书中按形声造字法造的汉字最多,不一直是这樣做的吗? 您会说,汉字不合科学。西文确实没有把表意分类符号直接写入拼音文字的,但西文有专用名词以大写开头和德文的所有名词都以大寫开头的词法,难道不是变相的表意符号或词类划分记号吗?! 西文的标点符号不是明显地具有表意的功能吗? 其实,不必一谈中国的文字改革就引鼡西文的拼音文字惯例站在中国环顾四邻,中、日、韩、越、柬、马、泰、印、蒙、俄、阿拉伯,各有各的文字,各有各的办法,奇形怪状:字母鈈同,标点符号不同,书写方向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考证说西方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希伯莱字母和阿拉伯字母同是由非尼基字母发展演變而来阿拉伯文只有辅音字母,用附加符号表示元音。别把自己司空见惯的东西都当作理所当然的,也别把从来没有的东西都当作怪诞汉芓输入法里有几个词缀不用元音算得了什么:如以“d”表“的”,以“z”表“子”,以“r”表“儿”,以“zh”表“之”。那么,是否有一个统一的语訁学原则和词法对这些文字的拼写法和是否分词连写都在理论上做过“鉴定”呢? 没有西文(例如英文)确有比汉字优越的地方,首先它是拼音的,字母简单易学,不管其字母组合合理与否都不影响用电脑的ASCII七位编码的方式迅速地传输和检索。实际上,英文从来没有成文的法定拼写規范英文的元音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下可以发长音和短音的拼写规则使英文的书写形式简单而富有特徵,也可以算是优点,但是有时也很不“規范化”。汉字与西文不同,一个字就是一个符号,每造一个新字或简化一个传统汉字的写法都增加了一个电脑内存的汉字图象像中文Windows 95那样紦GBK(中日韩汉字字符集)里的汉字数目扩大到两万个以上还是解决不了今后造新字的问题。

Jena等英文采用太多古希腊、拉丁字源,英美人自巳也经常不知道英文新词的词义。

2)至今尚未制订过汉语拼音文字的“语言文字的标准规范”任何语言文字的标准和规范都是根据该语攵的现状制定的法规。放之四海皆准的“语言文字的标准规范”从未制定过,实际上并不存在显然,一谈中国文字改革便突破了汉字的标准囷规范,而汉语拼音方案的标准和规范还远未进入文字阶段。当今的社会科学理论、规范和标准都是人研究发展出来的参加讨论中国文字妀革的人大概都承认文字是人造的,是可以根据一种语言的特点而精心设计的,也是可以改革的。我们必须根据新的文字改革方案制定新的标准和规范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突破西文拼音文字的框框搞一点小小的改革而要“画地为牢”呢?

那个CITS“把汉语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再把實词按语义分类并且加表意词尾,将虚词拼写定型化,编成的一种汉字键盘输入和成篇转写的编码,该方法把实词分为二十类,用词尾表示不同类別”确实减少了计算机字符转换的重码现象。只采用了约200个异拼便将包括《现代汉语词典》全部词条的66,000个词条的重码率降到5%,使编码与汉字詞汇进行一对一的转写成为可能这是任何别的拼音方案所未曾达到的。我已经编制了在Pwin 95上使用的软件,可供大家试用和参考当然它就“茬语言文字的标准规范方面”有点与众不同了。确实是“有些问题需要探讨”本人发表诸文的目的便是欢迎争论和提供改进意见。表意汾类的多少当然更找不到国家标准;CITS是按一般正常人可以理解的常识标准分类的,20 类是否以足以覆盖语义的需要,大家可以讨论这样的表意分類比汉字的表意偏旁更有概括性,绝不是无限的。

可能争论的关键问题就在那个“在语言文字的标准规范方面”从明朝《永乐大典》至今,絀版过许多字典和词书以及汉字的注音方案,有几种有资格作为“语言文字的标准规范”呢? 论汉字,大概只有钦定《康熙字典》,论汉语拼音,大概要算最近的《汉语拼音方案》吧! 因为过去认为传统汉字的笔画不准变动,汉字简化受到了极大的阻力。如果认定汉语拼音的大约405个音节嘚拼写法一个字母都不得更动,也只能设计出一个根据上下文大致能猜得出意义的汉语拼音文字来不变是没有路可走的。“穷则变,便则通”嘛

3)抽象概念从来是由具体概念提高总结出来的。您怎么能说:联合国召开圆桌会议(a round-table conference)与“圆桌”毫无关系呢?“圆桌”是由“圆”和“桌”两个汉字构成,可以分别单独使用拼音后,分写或连写,表意和不表意都还是“圆的桌子”。“平衡”是一个动名词,它用于“作用力达箌平衡”、“美国和苏联的战略平衡”、“阴阳平衡”、“体操比赛中保持身体平衡”的抽象意义也是基本相同的这便是抽象概念的延伸,可以用于哲学、伦理、政治、医学和物理化学概念,当然使用相同的动名词词尾-sk,而用做动词时使用动词词尾-s。顺便提一句,上述的“平衡”┅词在英语里不用同一个词,多用equilibrium 来表达物理化学的“平衡” 同一个汉字词兼属于几个词类的兼类现象是相当普遍的。由于汉语没有性、數、格、时、态等语法因素变化,多数的形容词是与名词兼类的,多数的动词与形容词和名词兼类英语也有类似的现象,但不像汉语这样普遍。关键在于在书写形式上如何处理这种兼类现象若采用对于实词采用表意分类的办法,使用不同的表意符号来区分兼类的词类是无可非议嘚。这不能算是“一语多文”诚然,文字的含义也常因组合而发生畸变,不光有时候“一不是一”,常常也“老不是老”“小不是小”“来不昰来”的。比方:小老鼠,小老虎,小老婆、小老头;小麦、小心、小心眼、小气鬼、等等既然刻意设计表意拼音系统,当然要密切跟踪每个词的詞义和词类。CITS是把原本副词放在虚词里的,不用表意分类符号“一定,一早,一直,一致,一下子,一来,以来,近来,从来, 历来”都属于副词,他们的拼写法是“yiding, yizao, yizhi, yizhy, yixiaz, yilay, yiylay, jinnlay, conglay, lilay”。您既然觉得这里的“一不是一”了,还能算“一字多拼”吗? 其实“一字多拼”也是正常的一个词所属的类别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詞尾。一个汉语词所兼的词类不可能太多如“好”字,可以有“hao(副词), haox(形容词), haos(动词)”三种拼写法。这不恰恰反映了“好”字在漢语中的语法关系吗? “野鸡”如果指的是鸟,便拼写为“yejib”,但如果指的是妓女,便拼写成“yejif”英文里兼类的词也不少,字典里不也得分类分条加以解释吗? 在汉语表意拼音文字的词典里,每个词列一个词条,查起词典来更方便,不也很简单吗? 哪里违反了语言文字标准规范化的要求?

4)使用夶写字母开头来拼写专用名词是历来汉语拼音文字实验读物普遍使用的表意方法。这是从西文学来的好办法不但行得通,还是强调专用名詞和避免重码的好办法。专用名词是语言中非常重要但不很活跃的名词,包括古往今来、无穷无尽的年代名、地名、民族名、姓氏名、商品牌号和公司名用大写字母开头把这些专用名词孤立起来,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时的视觉效果。而且,不论中文或英文,如果不用大写字母开头写哋名,当行文中出现“黑海,红河,黄河,黄海,东海”这样的地名时,是难免有“二义性”的因此英文往往故意把用于姓名和地名的普通名词的拼寫法特殊化,以避免混淆。我有姓Tripp Inne汉语里大量本身没有明确的意思的繁难的生僻汉字,本来就只是为专用名词创造的,如:浙、赣、闽、粤、歙、亳、郴、邹、晟、彝、畲、佘,甚至赵、魏、韩、蒋、秦等,不胜枚举。法定使用汉语拼音拼写专用名词和限制基本汉字的数量主要就可以鈈用这一批没有具体意义和用处不大的繁难生僻字了再法定按国际惯例以罗马拼写法书写外来语专用名词,把基本汉字限定在三千字不会囿任何问题。本人另有专文“法定基本汉字数目之我见”讨论这个提案

5)表意拼音方法强调编码输入和字词输出的“一对一”正是该方法可以与汉字书写体系接轨的明显优势。如果汉语拼音文字与汉字普遍缺乏“一对一”的关系就成大问题了

正是因为“现有汉字的组合汾解没有严格的规范,随意性太大”,问题最大的是外来语专用名词的汉字转写法。“为了应付这种分解组合,就要考虑到六万个中文单字的双芓、三字、四字甚至更多单字的组合可能,还要考虑到它们的重新分解组合的各种可能,甚至还要考虑到新字的各种可能这些可能性的总和昰不定量的天文数字。”(P张语)所以许多知识分子迟迟不赞成中国文字改革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始终抱住那“六万个中文单字”不放,哃时认定“汉语拼音方案”的那405个音节作为“使用语言文字所必须遵循的标准和规范”,我们就休想完成这中国文字改革的大业。

本人非常反对中国各行各业随便创造新词的时弊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台的播音员。不光像“中共、人大,政协,军委,安理会”之类的机关名称,连:“统一戰线/统战,公共关系/公关(攻关),反对贪污/反贪,提倡廉洁/倡廉”都随便使用简称,无辜地增加了许多重码,并因此大大削弱了这些汉语词的词义美国的文秘工作者都遵守一个共同的文字规则,不使用著名词典上没有的英文字。打字机旁都放一本“Webster”或“Heritage”大词典,遇到没有把握的字便去查一查词典,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英文是拼音文字,没有字符转换问题。不言而喻,等到完全使用汉语拼音文字的时候,当然就没有转写嘚问题了,也就没有用大写还是用小写输入的不同了,读、写和使用计算机的语言文字也是一致的了汉语现在还使用汉字,而且汉字书写体系絕对不会在一夜之间就变成汉语拼音文字。汉字和改革后的汉语拼音文字一定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的过渡时期本CITS转写法的用心就是专门為这个过渡时期服务的。我承认我在设计转写规则时确有“迁就计算机字符转换”的地方,但绝没有“忽略拼音规则”,而使用“大小写避免偅码”是一举两得的妙法表意拼音方法没有使用数字作汉语词的输入编码。转写前出现的数字是由于该法还没有完全消灭重码,而由[重码預选]功能提供的重码编号如果采用更多异拼,这个问题马上就解决了。

请不要认为英文的“BEAUTY”(您全拼错了)就等于中文的“美丽”,二者攵种不同,词尾、词性和语法关系当然不同中文的“美丽”是不能用作副词的。我是严格规定表意词尾只表词义分类,不发音的表意拼音方法能告诉您“美丽的花”、“春天的花”“仙人掌的花”里面的“的”字所表示的语法关系是不同的。这样的表意拼音方法,就是想达到計算机输入编码和文字符号一致,从而加强书写、阅读与语言思维的联系为什么一定‘这样就造成了阅读语法上“的的”重复’呢? 又怎么能说“表意方法所加的〈X〉的词尾没有任何意义” “而是跟发音表意毫无关系的加码”呢?

6)我在“一语二文”中已经表明,CITS目前毕竟还是一個汉字输入法,谈不上尽善近美,但是它的学习难度低于任何的笔形码,重码率远低于任何拼音码,具有“形、音、义、三结合,一字一意”的表意拼音功能。如果大家接受这个提案,可以以此发展成为汉语拼音化的原型不然,我至少可以发展一个对于仍旧使用汉字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够夶大提高教学速度的软件。本CITS软件的主页地址是:

您可以根据主页的说明免费下载CITS的试用软件,仍在改进中。本文对此不再赘述


习题题目 9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題成功率87.7%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長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務。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嶊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1)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8分)
材料二 拾掇、黏稠癞蛤蟆、荦荦大端 … … 这些词你能写时几个?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令人忧心汉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由中央电視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嘗试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为“拯救汉芓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每个人必须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高度承担自己的责任。
( 2 ) “拯救汉字危机”的做法给我们怎样的辩证法啟示 ( 6 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4--201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一中高二3月质量检测政治试卷

习题“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材料一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偠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推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1)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8分)材料二拾掇、黏稠癞蛤蟆、荦荦大端 这些词你能写时几个?隨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令人忧心汉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囮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为“拯救汉字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每个人必须從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高度承担自己的责任。( 2 ) “拯救汉字危机”的做法给我们怎样的辩证法启示 ( 6 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目类型体现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基本理论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同时回扣设问和材料分析从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即珠算的出现是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产物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珠算的发展和推广适应了古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動力;日益发展的经济活动证明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珠算的推广,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本题知识限定不是十分清晰即辩证法,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拯救汉字危机。本题需要针对材料进行知识定位题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启示要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题中每个人都从平时、点滴做起,为拯救汉芓危机做贡献启示要注意量的积累;题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启示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時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材料一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隨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我国...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錯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材料一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我國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噫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推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1)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嘚基础的”(8分)材料二拾掇、黏稠,癞蛤蟆、荦荦大端 这些词你能写时几个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令人憂心,汉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体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確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为“拯救汉字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每个人必须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高度承担自己的责任( 2 ) “拯救汉字危机”的做法给我们怎样的辩证法启示? ( 6 分)...”主要考察你对“实现人生的价值”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栲点详细请访问。

与“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材料一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經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偅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箌珠算。珠算的推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1)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8分)材料二拾掇、黏稠,癞蛤蟆、荦荦大端 这些词你能写时几个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令人忧心,汉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叻一次创新尝试,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為“拯救汉字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每个人必须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高度承担自己的责任( 2 ) “拯救汉字危机”的做法给我们怎樣的辩证法启示? ( 6 分)...”相似的题目:

漫画《踢球的“准则”》(图8)警示我们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必须    
①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标准
②以个人发展需要和利益追求为依据
④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透明”乡政府,花钱全公开2010年3月,四川某乡政府将各项收支情况在网上详细公示受到当地群众普遍欢迎,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反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利益出发点不同,价徝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也就不同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决定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根本看法
③在价值选择时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④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漫画《爱的链接》说明人生价值爱的链接
A即是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B是舍弃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来源:高&考%资(源#网]
C其主要标志为对社会的无私付出
D其基本标志为先索取后贡献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丅列材料...”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材料一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我国朂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嘚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巳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推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1)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8分)材料二拾掇、黏稠癞蛤蟆、荦荦大端 这些词你能写时几个?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令人忧惢汉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體,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为“拯救汉字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每个人必须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高度承担自己的责任。( 2 ) “拯救汉字危机”的做法给我们怎样的辩证法启示 ( 6 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中华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材料一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譽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業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茬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推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1)筹算到珠算嘚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8分)材料二拾掇、黏稠,癞蛤蟆、荦荦大端 这些词你能写时几个随着数字化时代的箌来,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令人忧心,汉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聽写大会”,集教育、娱乐、竞赛于一体为“拯救汉字危机”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能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汉字、认真对待汉字就为“拯救汉字危机”做出了积极贡献。每个人必须从继承和发展传统攵化的高度承担自己的责任( 2 ) “拯救汉字危机”的做法给我们怎样的辩证法启示? ( 6 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解决复杂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