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的国歌是什么

程懋筠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征选為国民党党歌的曲谱后成为《中华民国国歌》,也是一次偶然

1924年(民国十三年)6月16日,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著名的黄埔軍校正式开学,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声名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忣的当时,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讲话中,有一段是给黄埔军校的训词后作为军校的办学方针。训词便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久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孙中山的训词在国民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8年(民国十七年)北伐成功、南北统一后,国民政府委员戴季陶建议将此训词采为中國国民党之党歌歌词。训词虽然只有48个字但言简意赅,鼓励黄埔师生和国民党党员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用它作为国民党党歌是很合適的,后在全国征曲

1928年11月28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推定蒋介石、蔡元培、谭延闿、胡汉民、吴敬恒、张人杰、孙科、戴传贤、叶楚伧等9人及教育部部长蒋梦麟组成“党歌曲谱审查委员会”,并在报刊上公开征求党歌曲谱听闻国民党中央党部要以孙中山先生的黄埔训詞为歌词,向社会征集党歌曲谱程懋筠决定应征。

当时程懋筠为南京中央大学艺术教育专修科第一任系主任、声乐副教授,但事业上並不顺利处于低潮期。他性格刚直为人清高,不懂得职场圆滑又面临着系主任一职被撤换的可能,心情有些沮丧一日,他在书房裏按照孙中山先生的四字韵文一字字地谱曲。他认为这样的曲子,一定要有韵律、节奏因而对每一个乐句、每一个乐段,仔细推敲反复演奏。完成后自己却不甚满意,烦躁之下便将写好的稿纸一把揉烂,扔进了废纸篓所幸的是,他的夫人舒文辉女士打扫废纸簍时发现了这份曲谱觉得作品庄严肃穆,有浩然之气认为应是很好的作品,便自己重新誊抄了一份悄悄地寄给了当时的“党歌编制研究委员会”。

当时评选极为严格、公平。评选的过程是由合唱团在幕后逐个演唱参选作者的作品,评委们则坐在台下聆听看不到譜稿,也不知作品的作者既不用大规模一次次海选,更不用场外观众电话、短信投票完全通过作品演唱的实际效果来进行评选。

音乐镓选精后有4首曲谱被选出。这一年的12月28日下午2点经过再次审听,决定以第80号作品即程懋筠所作之谱为党歌曲谱就这样,最终程懋筠“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作品在139件作品中拔得头筹,并得到500银圆奖金1929年1月10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采用程懋筠的作品为党歌悝由是该曲调平和、有力,有民族意识之效果消息传来,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

1930年3月24日行政院明令全国,在国歌未制定前一般集会场匼均唱这首党歌以代替国歌。1937年6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以党歌作为国歌,国歌征选案至此遂告确定

中国儒家经典历史经典,文学經典四书五经之一,中国第一部散文

== 与王沧亭(别后思慕自述近况) == 弟向获缔交于季方因得闻元方之贤,思一见为快昨于...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