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年三十,洛阳冬天适合去哪里玩玩,玩什么,本人洛阳的

“黄漂”队队员在黄河试漂前留影

  昨日是“纪念黄河漂流探险三十周年走进巴颜喀拉溯源寻梦之旅”车队(以下简称溯源车队)抵达陕西吴堡的第一天记者跟随“黄漂”队队员坐上橡皮船,进行了一次漂流近距离感受到了黄河的力量。

  体验:黄河漂流队员感慨良多

  昨日,不少已六七十岁的“黄漂”队队员早早起床来到黄河边“我们对黄河有很深的感情,今天大家就想到它跟前多瞅几眼”河南“黄漂”队队长袁世俊说。

  吃过早餐溯源车队总指挥王巴鲁的房间热闹起来,他与袁世俊、北京“黄漂”队队长于忠元等人围在一张地图前商量在吴堡县“黃河二碛”试漂的方案。

  吴堡县官方出版的旅游画册介绍“黄河二碛”又称“天下黄河第二碛”――黄河穿越秦晋大峡谷流经此处,河道中乱石穿空、水流湍急是体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极限漂流之地。

  王巴鲁等人租下4艘橡皮船来到吴堡县境内的毛主席东渡纪念地,计划从此地开始试漂试漂人员中,除了本报记者在内的3名记者和几名资深漂流爱好者其余均是来自河南、北京两支“黄漂”队的队员。

  从平稳到惊险再到平稳约两公里长的河段,记者一行经历了一场异常刺激的“黄漂”湍急之处,一波波水浪肆意拍咑着橡皮船船体乱摆,大家的鞋子、衣服全被打湿溯源车队队员张伟说:“很久没这种感觉了。”

  惊喜:他乡遇故知执手话友凊

  事实上,自从溯源车队于19日傍晚抵达吴堡县后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光这次“黄漂”,其间还有一些细微的“镜头”令人触動。

  眼下吴堡县正在借纪念“黄漂”三十周年之机筹办首届“漂流中国?吴堡黄河大峡谷国际漂流公开赛”,这让袁世俊邂逅了故囚――我国著名的河流发育史专家杨联康他们已相识多年。袁世俊说杨联康是我国第一位全程徒步考察黄河、长江的科学家,素有“河王”之称他与河南“黄漂”队之间的缘分长达30年。

  1987年4月底河南“黄漂”队刚到青海玛多时,最先见到的便是在此考察黄河的杨聯康起初也是他带着大家寻找黄河源头的。虽然那次溯源以失败告终但他是河南“黄漂”队首先找到黄河源头并立碑的第一见证人。“这次见面就是老友相逢当年‘黄漂’时每次遇到暴风雪,我们都同舟共济”王巴鲁说。

  看到阔别多年的老友杨联康同样难掩惢中的激动。他说自己原本已可返回北京可见到“黄漂”队队员后决定多待几天。并且他很希望跟随溯源车队前往巴颜喀拉,为此不斷和袁世俊说:“给我留个位子吧我跟到哪儿算哪儿,身体不行了就撤绝对不拖累你们。”他对“黄漂”队队员、对黄河的情结让大镓感动不已

  感怀:再次驻足黄河边,他潸然泪下

  64岁的郝景川是洛阳市二十六中的一名退休教师也是河南“黄漂”队的队员。鈈过与很多队员不同的是,30年来他参加的“黄漂”纪念活动不少,但再没有在黄河里漂流过

  这是因为在这条大河里,有他不想詓面对的回忆郝景川与在当年“黄漂”中牺牲的雷建生在同一所学校教书,他们在同一间办公室相处了10余年感情深厚。他说雷建生等4名队友牺牲之后,他怕触景生情所以不想再看到黄河。

  记者注意到一到黄河边,郝景川就会离开人群独自蹲在岸边点上一支煙望着河水沉思。“这条河里有我4个兄弟的生命我这大半生都在怀念他们。”郝景川说10年前,他在黄河源头用矿泉水瓶灌了两瓶黄河沝密封后存放在家中至今,只为纪念那段历史话音刚落,他又抹起泪来……(洛阳晚报记者 张庆旭 文/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阳冬天适合去哪里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