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之读书的成语叫什么成语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陈正之读书主要讲的是什么
破碎的梦Qh4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陈正之读书囫囵吞枣,读完一本书么有什么印象,后来他向朱熹请教,改变了读书方法,成为有知识的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时间: 1:50:6
发布:admin | 分类:读书笔记大全 | 评论:0 | 浏览: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本月最热文章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15:41:17
来源:街道网
相关热词搜索:阅读理解陈正之读书敬重卑微阅读答案弹琴的小姑娘阅读答案篇一: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阅读答案《陈正之读书》阅读练习(答案)_四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陈正之读书》阅读练习(答案)_四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陈正之读书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 一本又一本,花(费 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 脑) , 疑心自己是不是记陈正之读书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 一本又一本,花(费 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 脑) , 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 像)著名学者朱熹( xī )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 番忠告,说: “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 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 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 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 (既)不能消化书的内容, (又)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 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 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1、把短文第一、二自然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用“/”划去。 2、给第三自然的两个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虽然??但是?? 既??又?? 不但??而且?? 3、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 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囫囵吞枣)形容不断积累。 (日积 月累) 4、 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留下什么印象?找出文中解释这种原因的句子。 “﹏﹏” 画 5、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受到的启发是:读书不能只图快,要多读几遍理 解它的意思,想想主要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 阅读延伸: 1、相信你也读了不少课外书,你一定能说出我国的四大名著: 《西游记》《三国演义》 、 、 《红楼梦》《水浒传》 、 。你最喜欢《三国演义》 。请你写出两个以上来自这名著的故事:空城 计、草船借箭、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 2、下列情节不是孙悟空所为的是(A) A、大战流沙河 B、大战红孩儿 C、三清观斗法 3、请根据下面的人物外号写出小说故事里的主人公。 及时雨——(宋江) 黑旋风——(李逵) 浪里白条——(张顺) 4、请用四大名著的人物写一句歇后语:梁山泊军师——吴(无)用 D、大闹五庄观 自大的大树有一棵大树,它自命不凡,常常吹嘘自己的本领。一天,它对大地说: “谁也没有我本领 大。夏天的太阳多热呀,像个大火球,可我能用我的手臂遮挡住炽热的光线,给那些走累了 的过路人提供凉快的歇脚地方,我的枝杈还能为爱玩的年轻人来搭秋千,让他们愉快地荡来 荡去??” 大树越说越得意,它环视四周,讥笑房屋矮小,大地的低下,自认为伟大无比。人们经 常在它脚上浇水,在它树荫下点蜡烛,它把这些都看作是对它的崇拜。于是它更加飘飘然, 目空一切。天下雨了,人们为了躲避雨淋,成群结队地挤在树下,但它却摆出一副傲慢的架 式,拼命地摇晃,以示自己是那么了不起。月夜里,当月亮透过大树的枝叶照到大地的时候, 大树就说: “大地,你看看,月亮都是先由我来享受,然后才轮到你。 ”大地对它的无理挑衅 根本不予理睬。 一天傍晚,乌云翻滚,不一会,刮起了大风暴。大树一看,四周一片混乱,过路的人们 四处跑个不停,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到它下面来避风雨。小鸟也进了远处的房屋。大树在风雨 中抖动着,它慌得不知所措,但怕人讥笑,仍故作镇静,硬挺着腰杆,不一会儿,它开始感 到力不从心,脚根松动了。它羞愧地对大地说: “真没想到,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有力量的。 ” 从此,它再也不敢吹嘘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讥笑(赞扬) 镇静(惊慌) 傲慢(谦虚)3、给最后一节空缺的地方加上标点。 4、回答问题。 (1)大树为什么会么目空一切?在短文中的大树是怎样目空一切的,请直接用直线画出来。 (2)大树因为什么羞愧了?因为它知道了世界上还有比它更有力量的东西。 (3)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做人要谦虚,不要骄傲自大。 5、给短文加个题目。 阅读延伸: 1、翁卷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景象的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寥 寥几笔就把水乡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像这样描写水乡的诗句还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 花流水鳜鱼肥。 ” 2、古往今来,许多文学作品都写过石头:女娲曾以石补天,精卫曾以石填海, 《红楼梦》 曾名为《石头记》 ,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竟是一尊石猴子。篇二: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阅读答案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 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有一次,他向著名学_百度作业帮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 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1.请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中.A.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对所学的东西并不理解.( )B.形容不断积累.C.形容马马虎虎将事情办完.2.陈正之为什么一开始读书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请你找出短文中能够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句子,用“﹏”画出来.3.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或警句.4.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5.给本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语文夜色阑珊丶时1、囫囵吞枣 日积月累 草草了事2、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的内容,而且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4、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5、陈正之路遇朱熹得读书法篇三: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阅读答案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了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读过_百度作业帮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了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很快就忘记了,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后来,有一天,他遇到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以后,给了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每次只读五十字,重复读上多遍,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而是学习目的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有意识地进行记忆,他的记忆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以后,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劝告,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有几个要点,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读了短文后,你有什么启发?给本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语文状元街-10-06启发:做事要认真来,不能囫囵吞枣,马虎了事.要专心致志,书里的内容才会记得清晰~题目:陈正之读书,囫囵吞枣~篇四: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阅读答案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持 特)别快,一目十行,囫(hú)囵(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废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像)。这使他十分苦(恼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xī)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这样要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书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shuài)地读书,既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本书,就想想这本书讲了什么人,有几个主要问题,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1.把短文第一自然段中括号内不恰当的字用“\”画去。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1)囫囵吞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草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日积月累:3.仿一仿,写句子。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经过 , 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4.看看短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再想想自己的读书方法,你觉得自己的读书方法有什么不足之处?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划去:持 废 像 脑2.(1)把整个枣儿都吞下去,文中形容读书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2)(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3)长时间地积累。3.努力学习我 取得了好成绩4.“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乐园。用脑想,用心记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持..”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仿写句子,形近字辨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1)划分段落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d、按照事物的性质;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f、按照重点段。(2)概括段意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3)列小标题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方法有: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c、自己概括小标题。(4)归纳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有: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5)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a、从文章题目入手。b、从中心句入手。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d、从主要内容入手。阅读步骤及技巧: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现代文阅读方法: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说明文:作者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议论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1、理解题目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2、阅读文章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1)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①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2)理清思路: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3、认真读题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在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记叙文: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根据时间先后划分;根据空间的变化划分;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揣摩语言: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使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考点名称: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词义,字义的解释与辨析即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理解词义的主要方法: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1、查字典或词典解释字词;2、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字义辨析:1、黯然、暗然、岸然:“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岸然”指“严肃的样子”。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3、安详、慈祥、祥和:“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祥和”指气氛而言。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B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2、表率、表帅:“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暴发:(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8、边疆、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9、不详、不祥:前者指不详细、不清楚;后者指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1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编写。“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16、把戏、伎俩: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17、颁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19、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C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4、驰马、马驰: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5、呈现、浮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6、嘲笑、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7、查看、察看: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8、处罚、惩罚: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10、才能、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11、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12、处世、处事: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13、查核、察核: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14、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15、草率、轻率: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16、常(成)规、陈规: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17、筹划、筹备: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18、陈设、摆设: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19、传诵、传颂: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20、船、船只: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21、查阅、查验: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 是否真实。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 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 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 写成“细水常流”。D1、哆嗦、颤抖: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2、惦记、思念: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3、陡峭、峻峭: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4、电讯、电信: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5、独立、独力:前者指不依靠别人;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6、典雅、高雅: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7、抵制、抵御: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8、对于、关于: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后者指(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9、戴、带:“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10、度过、渡过:“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11、到、倒: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1) “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2) 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3) 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4) 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例如:“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5) 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E1、而后、尔后: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尔后:从此以后,此后。“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2、恩惠、恩赐: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3、偶然、偶尔: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F1、幅、副:都作量词,“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有时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2、发奋、发愤:“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3、抚养、扶养:都有“供养”之意。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4、发现、发明: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5、法制、法治: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6、复员、复原: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7、风气、风俗、风尚:“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8、妨害、妨碍: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9、肤浅、浮浅: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10、反映、反应:“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11、富裕、富余: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12、赋予、付与: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13、废除、废黜、解除:“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废除特权;“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14、凡响、反响:“凡响”指平凡的音乐;“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15、负心、腹心: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后者指(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16、抚育、哺育、抚恤:“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17、分辨、分辩:“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而“分辩”指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与“辩解”意思相同。G1、改进、改善:搭配对象不同,前者常与“工作、方法、技术”搭配;后者常与“关系、条件、生活”搭配。2、沟通、勾通:两个词都有相通连的意思,但后者是贬义词,指暗中串通、勾结。3、公然、公开:前者指公开的,毫无顾忌的(贬义);后者指(与秘密相对)不加隐蔽的。4、关注、关照:前者指关心重视;后者指关心照顾。5、灌注、贯注:前者指用液体浇灌;后者指精力集中,有贯穿下去的意思。6、光临、惠顾:前者是敬词,称宾客的来到;后者是商店对顾客的敬词。7、工夫、功夫:前者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后者指本领、造诣,主要指耗费的精力。8、贯穿、贯串:前者指穿过、通过(较具体的事物);后者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9、过度、过渡:前者指超过适当限度;后者指由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过渡句”决不能用“度”。10、给予、给以:前者是书面语,也作“给与”,后者所带宾语只说所给的事物,不说接受的人,并且多为抽象事物.11、聒(guō)噪、鼓噪:“聒噪”是方言,指声音杂乱,吵闹;“鼓噪”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张声势,今泛指喧嚷。12、观察、观测:前者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后者指(1)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观察并测度(情况),如:观测敌情。13、国事、国是:前者指国家大事,后者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反之却不一定,比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14、功效、工效:前者指作用、效果或功能;后者指工作的效率。H1、化装、化妆:“化装”有两个意思:(1)假扮;(2)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形象而修饰容貌。“化妆”的含义:(1)特指艺术范畴,适用对象是指特定的表演者,有通过修饰、打扮而改变原来面貌的意思。该词义与“化装”是可以通用的。(2)指生活化妆,有用脂粉等妆饰品修饰容颜,使容貌美丽的意思。前者侧重于装扮,后者侧重于打扮。2、含糊(含胡)、模糊(模胡):前者指(1)不明确、不清晰;(2)不认真、马虎;(3)示弱(多用于否定)。后者指(1)不分明、不清楚;(2)混淆。3、侯、候:“侯”,可以指统属于天子的国君,秦汉以后,“侯”也指仅次于王的爵位;古时士大夫间也常以“侯”作为尊称,“侯”相当于今天的“君”。“候”一般指“等候”“等待”,也可指“问好”,还可指随时变化的情状,如“时候”“气候”“火候”等。4、痕迹、踪迹:前者指(1)物体留下的印记;(2)残存的迹象。后者指行动所留下的痕迹,重在行动后留下的。5、合计、核计:前者指(1)盘算,商量;(2)合在一起计算。后者指核算(成本)。6、焕发、激发:前者指(1)光彩四射;(2)振作。后者指刺激使兴奋。7、荒芜、荒废:前者指(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后者指(1)该种而没有耕种;(2)荒疏(学业等);(3)不利用,浪费(时间)。J1、拣、捡:使用范围不同,“拣”字有两种解释:(1)挑选、选择,如拣良种、拣菜、挑肥拣瘦等;(2)拾取,如拣破烂、拣到一只皮包等。“捡”字只有一种解释:拾取。当“拣”是“拾取”的意思时,这两个字是通用的。2、坚苦、艰苦:“坚”有坚固、坚定、坚决的意思,在“坚苦”中取“坚定”之意,“坚苦”就是“坚忍刻苦”。所以,“坚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前者指坚忍刻苦(主观精神),后者指坚难困苦(客观实际)。3、艰辛、艰难:前者强调办事的艰难而辛苦;后者强调事物或行为的困难。4、决、绝:“决”作副词用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有”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的意思,如决不退缩、决无例外、决非长久之计、决没有好下场等。“绝”作副词用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用在“无”“非”“不”等否定词的前面,表示完全否定的意思,如绝无此事、绝非偶然、绝不相同。“绝”还表示极、最的意思,如绝大多数、技艺绝高、绝顶聪明。“决”和“绝”用法的区别,在于“决”强调坚决,而“绝”强调完全、绝对,表达的意思有差异,不能混淆。比如,决不动摇、决不等闲视之,本意应该是“坚决”的意思,所以用“绝”就不行。绝无次品、绝无恶意,本意是“绝对”的意思,所以用“决”就错了。5、究竟、毕竟:都含有到底的意思。“究竟”表示追根到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 “究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毕竟”表示追根到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同“究竟”“毕竟”词义相近的词有“到底”“终归”“终究”。6、精密、周密:都是形容词,都有紧密、细密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精密”侧重于“精”,意为“精确细密”,多指研究或制作的精确程度。而“周密”侧重于“周”,形容做事周到、全面、细密。7、截止、截至:“截止” 是动词,不带宾语但可带补语,表示到一定期限停止;而“截至” 一般作介词,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通常用于尚未结束的过程。“截止”读jié zhǐ;“截至”读jié zhi。比如:展览会闭幕日期,也就是“截止”日期,若中间统计人数,就只能写“截至”某日,参观人数有多少。8、局面、场面:前者范围大较抽象,后者范围小较具体。9、交流、交换:前者强调双方的共同参与,后者强调互换,另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交换(礼物)。10、聚歼、歼灭:前者指把敌人包围起来彻底消灭,强调包围;后者指消灭敌人,属一般用法。11、尽管、无论:前者作连词时,表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转折的连词呼应;后者是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12、节制、节支:前者指(1)指挥管辖;(2)限制或控制。后者指节约开支费用。13、节余、结余: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因节约而剩下,后者是结算后剩下。14、间接、简捷:前者指通过第三者发生关系,跟“直接”相对;后者指直截了当,也作简截。15、聚集、聚积:前者指集合,凑在一起;后者指一点一滴地凑集,重在聚集的过程。16、精练、精炼、简练:“精练”指文章、说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语,也作精炼。“精炼”指提炼精华,除去杂质;同“精练”。“简练”指措辞简要、精练。17、鉴赏、欣赏:前者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后者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18、惊愕、惊骇、惊恐、惊吓、惊讶:“惊愕” 书 吃惊而发愣;“惊骇” 书 惊慌害怕;“惊恐”惊慌恐惧;“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19、经历、阅历:前者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遇过(的事),是动词。后者指(1)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2)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较常用作名词。20、激动、感动:前者指(1)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2)使感情冲动;(3)激荡。后者指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21、检查、检察、监察:“检查”指一般的查看查考;“检察”专指对犯罪事实的审查检举;“监察”指监督并检举违法失职的机关或个人。22、教诲、教训:前者是褒义词,(书)教训、教导;后者是中性词,(1)教导训诫(2)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23、辣手、棘手:前者指手段厉害或毒辣;后者指形容事情难办。24、界限、界线:前者指不同性质事物的分界,限度,尽头等;后者指分界的线(具体的)。25、急躁、暴躁:前者侧重于“急”,有两种意思:(1)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2)想马上达到目的,不做好准备就行动。后者侧重于“暴”,指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情绪。26、激奋、激愤(激忿):前者指激动振奋;后者指激动而愤怒。K1、考察、考查:前者着重指实地观察了解,调查研究或细致深刻的观察;后者和“检查”差不多,强调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行动、行为)。2、克服、克复:前者指用精神力量战胜或抑制什么;后者指把敌人占领的地方夺了回来。3、开辟、开拓:前者指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后者指开辟、扩展(从小到大)。4、宽慰、安慰:前者指宽解、安慰;后者指心情安适(或用作使动)。5、困苦、痛苦:前者指生活上艰难痛苦;后者指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L1、里程、历程:“里程”指(1)路程;(2)发展的过程。“历程”指经历的过程。2、连接、联接:都是动词。但“连接”更有使动意义。从方式上看,“连接”重在“衔接”,就是互相接连在一起,而且连接的方式具体明确。“联结”重在“结合”,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使二者之间有了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这种联系是比较抽象的。从涉及的对象上来看,“连接”的两个事物,一般都是具体可感的;而“联结”所涉及的事物,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笼统的。3、流传、留传:前者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后者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4、流畅、流淌:前者指流利、通畅;后者指液体流动。5、流逝、流泻:前者表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强调水平流动且一去不复返;后者表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淌一样,强调竖直方向的流动状态。6、滥用、乱用:前者指过多的使用,不必或不该用而用;后者指该用这个,而用了那个。7、临近、邻近:前者指时间靠近;后者指地方靠近。8、列席、出席:前者指参与会议而无发言权;后者指参加会议。9、黎明、拂晓:前者是一般用语,后者是特殊军事用语。10、力行、厉行:前者指努力实践;后者指严格实行。11、留恋、流连、留连、流离:“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流连”同“留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流离”(书)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12、连续、持续:前者指一个接一个;后者指延续不断,强调事物出现的绵延性。13、聆听、倾听、谛听:“聆听”指(书面语)听。“倾听”指细心的听取。“谛听”指仔细听。14、履行、执行:前者指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后者指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15、利用、运用、应用、使用:“利用”(1)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2)用手段使人或事物为自己服务;“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应用”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使用”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服务。16、刻画、刻划:除用雕刻手段进行的行为写成“刻划”可不算错外,一般都应写成“刻画”。M1、漠视、忽视:都有“不注意”的意思,前者强调冷淡地对待;后者强调不重视。2、谋取、牟取:有感情色彩之别。前者为中性词,指设法取得;后者往往含贬义,指谋取(名利)。3、面市、面世:前者指一般商品上市;后者指用于精神产品,科技产品。4、摸索、探索:前者指寻找(方向、方法、经验);后者指多方寻找答案,解决疑问。5、弥补、填补:都有“把不够的部分填足”的意思,“弥补”常与缺陷、损失、弱点搭配;“填补”常与空缺、亏空、缺额搭配。(添补:补充用具、衣物等)6、名声、名气:“名声”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名气”与“名声”相同,但用于口语。7、名义、名誉:“名义”指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名誉” 个人或集体的名声,多指赠给的名义,含尊重意。8、蔑视、鄙视、藐视:都有“轻视,小看”之意,但程度一个比一个深。(“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N1、脑袋、头颅: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2、年轻、年青:跟“年老”相对,都是形容词,有“年纪小”的意思。“年轻”:(1)年纪不大,多指10岁到20多岁之间;(2)与他人比较,年龄比他人小;(3)“年轻”可引申为有精神,有活力;(4)指开创的时间不长(可用于人或事物)。“年青” 只用于人:(1)指处在青少年时期;(2)指人外表、长相不老。3、努力、竭力:前者指把力量尽量使出来,词义轻,后者指尽全力去做,词义重。P1、破坏、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2、品位、品味:前者指文学、艺术、作品等所达到的水平;后者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3、批评、批判:前者指(1)指出优缺点(2)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词义轻。后者指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词义重。4、赔偿、补偿:前者指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耗,补足欠款。5、品尝、咀嚼:前者指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后者指(1)用牙齿磨碎食物(2)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6、评价、评介:前者指评定价值的高低;后者指评论介绍。7、彷徨(旁皇)、徘徊:前者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后者指(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8、平定、评定:前者指(1)平稳安定(2)平息叛乱等;后者指经过评判或审核来决定。Q1、情义、情意、情谊:意义相近,都是指人的感情而言的。比较而言,“情义”使用的范围最小,“情意”和“情谊”一般可以互换,只是“情谊”的使用范围要比“情意”大。“情义”多指亲属、同志、朋友之间的感情,所指的范围多限定在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之间,一般不用于单位和单位、国家和国家之间。“情意”指对人的感情,它所指的范围要比“情义”大,既可以指人与人之间有很深的感情(如:情意绵绵),又可指人(个体)对国家的感情,还可以表示“情分”(如:礼物不多,但也是一点情意)。“情谊”多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相互关切、爱护、照顾、帮助的感情,彼此之间不一定非要认识;情谊”也可以表示彼此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三者均可拆开来使用,如:有情有义、无情无义、情深意长、深情厚意、深情厚谊。2、启示、启发:前者表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后者表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3、启示、启事:前者指启发指示;后者指刊登或张贴出来的某种声明。4、启用、起用: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启”,开始使用,后者侧重于“起”,重新任用,有时也泛指提拔任用某人,此外就搭配而言,“启用”多与机关印章或新的设施,设备等搭配,而“起用”多与搭配。5、驱除、祛除:适用范围不同,前者宽,后者窄,后者一般只用于疾病、邪祟方面。6、清净、清静:前者指(1)没有打扰;(2)水清澈。后者指环境安静。7、情景、情境:“情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范围较小;“情境”指境地,范围较大。8、取消、取缔:前者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失去效力。后者指明令取消或禁止。9、旗帜、旗号:前者指旗子,比喻榜样或模范,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术或政治力量等。后者指旧时标明军队或将领姓氏的旗子,现用来比喻某种含义(多指借来做坏事)。10、启发、启迪:前者指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后者指启发开导。11、祈望、企望:前者指请求希望,有内心祈祷之意;后者指希望,强调恳切性。12、缺点、缺陷:前者指欠缺或不完善的地方(侧重于有而不好)。后者指欠缺或不完备的地方(侧重于没有)。13、权利、权力:前者与“权益”同,是伴随某种义务而来的,如公民权、*、选举权都是“权利”;后者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所具有的支配力量,如批准权、用*等都是“权力”。14、侵犯、侵害:前者指(1)非法干涉别人,损害其权利(2)侵入别国领土;后者指(1)侵入而伤害(2)用暴力或非法手段损害。15、权术、拳术:前者指谋略手段,是贬义词;后者指武术。16、轻率、草率:前者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后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17、强迫(pò)、强逼(bī):前者指施加压力使服从;后者重在给人以威胁。R1、溶解、融解:前者是科技语体,指物质的分子均匀地分散于溶剂中。后者多用于科技非科技语体,有消失、消散之意。2、人、家伙:后者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3、溶化、熔化、融化:“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变成水。“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后变成液体。“融化”与“溶化”的第二个意思相同。S1、思绪、心绪:前者指(1)思想的头绪,思路;(2)情绪。后者指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2、势力、实力:前者指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力量;后者指实在的力量,多就军事或经济而言。3、事例、示例、实例:“事例”名词,指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示例”动词,指举出或做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实例”实际的例子,重在具体的。4、闪耀、闪烁:前者表光彩耀眼,强调亮度,后者表光亮摇动不定,忽明忽暗,强调动态。5、事故、事件:就范围大小而言, “事故”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范围较小,较具体。“事件”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范围较大。(“世故”指处世经验或指待人圆滑。)6、十足、实足:前者指(物品)成色纯或十分充足。后者指数量足数的。7、熟悉、熟习、熟练:“熟悉”知道得很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习)学习得很熟练。8、擅长、善于:前者重在某方面具有特殊的专长;后者重在长处、优点。9、舒畅、舒坦:前者指开朗愉快或舒服痛快;后者重在心里安定、坦然。10、收集、搜集:前者指使聚集在一块;后者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不易得到的东西)。11、申明、声明:前者指郑重说明;后者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12、声名、盛名:前者指名声,属一般用法;后者指很大的名望。13、思考、思虑、思索、思量:“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一般用法;“思虑”思索考虑,重在考虑;“思索”思考探求,重在探求;“思量”(1)考虑(2) 方 想念、记挂。14、生日、诞辰:人出生的日子,后者多用于所敬重的人。15、审查、审察:前者指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后者指仔细观察。16、事务、事物;如果指比较具体的事情、事件,要用“事务”;如果泛指各种物体和现象(不排斥其中包括些事情事件),要用“事物”,如小说反映的事物很复杂。17、竖起、树起:前者强调的是具体事物;后者指强调的是抽象的事物。18、竖立、树立:前者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后者指物体垂直立在地面,强调具体事物。19、实行、施行:前者指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后者指(1)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2)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20、熟练、娴熟:“熟练”工作、动作因常做而有经验;“娴熟”与“熟练”相同,但用于书面语。T1、停止、停滞:前者指不再进行;后者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2、头脑、脑袋:词的语体色彩不同,前者是书面语,后者是口头语。3、团结、结合、勾结: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团结”为了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褒义词。“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的联系,中性词。“勾结”为了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互相串通、结合,贬义词。4、突然、猛然:前者是形容词,可作状语、谓语、定语,后者是副词,作状语。5、调节、调解、斡旋:“调节”指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调解”指劝说双方消除纠纷。“斡旋”指(意思同上)书面语,不带宾语。6、推委(诿)、推脱、推托:“推委(诿)”指把责任推给别人(不带宾语)。“推脱”指推卸(责任等)。“推托”指借故拒绝。7、体现、表现、呈现:“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表现”(1)行为或作风中表示出来的(2)故意显示自己(含贬义);“呈现”显出、露出。(呈献:把东西或意见等恭敬的送给集体或敬爱的人)8、通过、经过:前者指以人、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个目的。后者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9、体验、体味:前者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后者指仔细体会。10、推荐、推见:前者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组织或个人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后者指从某人或事物中推想出。W1、顽强、顽固:“顽强”指坚强、强硬,表示赞许之意。“顽固”指(1)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2)立场反动,不肯改变。多含贬义。2、委屈、委曲:前者指受冤屈;后者指曲折。用“委曲求全”一词时,可能有受点委屈的意思在内,但不能写成“委屈求全”。3、威望、威信:前者指声誉和名望(侧重名望)。后者指声威和信誉(侧重信誉)。4、违反、违犯、违拗:“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规、规程)。“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规)。“违拗”指违背、有意不依从(上级和长辈的主意)。X1、心里、心理:“心里”,内涵单纯,常表现在外,具体指“胸口内部”,多指在“思想里、头脑里”。“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的总称,它还常常用来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心里”读xīnli,“心理”读xīnli。2、象、像:“象”适用于三种情况:1、作名词用,如“大象”。2、属于名词性词素,不能单用,用来构词,如表示形状、样子的“形象”“象征”等。3、属于动词性词素,不能单用,可用来构词,如表示摹仿、表现的“象声词”“象形字”。“像”适用的三种情况是:1、作名词,指人物等做成的形象,如“画像”“佛像”等。2、用作动词,表示相似,如“你像他哥哥”。3、作介词用,有“比如”“如同”(这个意义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只能构成介词词组去修饰动词)等意思,如“像爸爸那样工作”。3、消失、消逝、消释:事物逐渐减小以至没有。随时间而去不复存在(声音、云雾、时间)。4、薪水、工资:分别是外来语与本民族词。5、吓唬、恐吓(恫吓):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6、显著、卓著:前者指非常明显;后者指突出地好。7、需要、须要:前者指欲望、要求,或相当于“应当”,强调“不可少”。后者不用于表示欲望、要求,但比“不可少”的意味更重,是“不可不”的意思。比如“他需要(须要)休息”,但“他有需要”就只能用前者。8、修养、休养:前者指提高学识、思想水平。后者指体力方面的休息调养。9、心事、心思、心绪:“心事”心里盘算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心思”想做某种事的心情;念头。“心绪”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10、辛酸、心酸:词义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生活经历中的痛苦和酸楚,后者侧重于内心的悲伤与难过。11、细心、悉心:前者指用心细密。后者指用尽所有的精力(多指研究)。12、希望、期望、渴望:词义程度一个比一个重。(希冀: 书 希望得到)13、喧闹、喧嚷、喧扰、喧腾、喧嚣、喧哗:“喧闹”指喧哗热闹。“喧嚷”指(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喧扰”指喧嚷扰乱。“喧腾”指喧闹沸腾。“喧嚣”指(1)声音杂乱,不清静;(2)叫嚣,喧嚷。“喧哗”指声音大而杂乱。14、挟持、胁持:前者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重在用力量;后者指威胁强迫对方,重在威胁。15、稀疏、稀少(希少):前者指(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后者指事物出现得少。16、效率、效力:前者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后者指事物所产生的有利的作用。17、限制、限止:前者指规定范围,使不超出;后者指限制、止境,重在制止。18、效仿、模仿:前者指仿效、效法;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摹仿:与“模仿”相同,但重在描摹书画等)想象、相象:“想象”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相象”彼此有相同或共同点。19、显著、卓著、卓越;程度一个比一个深。“显著”指非常明显;“卓著”指突出的好;“卓越”指非常优秀,超出一般。20、显赫、显贵、显达:“显赫”权势等盛大;“显贵”做大官有身份的人;“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21、贤德、贤明、贤能:“贤德”善良的德行;贤惠。“贤明”有才能有见识。“贤能”有道德有才能(“贤良”是书面语)。22、显要、显耀:“显要”指官职高而权柄大;“显耀”指声誉、势力等著称。23、贤惠、贤淑:“贤惠”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也作贤惠;“贤淑”是书面语。24、心神、心声:“心神”指(1)心思精力(2)精神状态;“心声”发自内心的声音,心里话。25、向往、憧憬:前者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后者指想象向往美好的事物,多指对未来的。Y1、云集、聚集:前者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用的是比喻义;后者指集合,凑在一起,一般用法。2、以至、以致:都是连词,前者表示(1)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前句意思的延伸),相当于“直到”;(2)前句意思的自然结果。后者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3、勇气、勇敢:词性和功能不同,前者是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后者是形容词、作谓语或定语。4、原形、原型:前者指形状、面目;后者指类型、模型。5、运用、应用:前者指根据事物特性加以利用;后者指使用,直接用生活或生产。6、允许、容许:前者指许可;后者指许可(书面语,语义重)。7、应付、周旋:“应付”指(1)对人对事采取措施(2)敷衍、将就(带宾语);“周旋”指(1)交际应酬(2)与敌较量,相机而动(否)。8、严格、严厉:前者指在掌握标准或遵守制度时认真不放松;后者指严肃而厉害(要求态度方面)。9、赢利(盈利)、营利:前者指所得的利润(名词);后者指谋求利润(动词)。10、谣言、流言:前者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后者指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的话)。11、臆测、臆度:前者指主观地推断;后者指 书 臆测猜度。12、约束、规范:前者指限制使不超出范围;后者指使遵守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13、依存、依附:前者指互相依附而存在;后者指附着、依赖、从属。14、隐(yǐn)蔽、荫(yīn)蔽:前者指借助别的事物来遮掩;后者指(枝叶)遮蔽。15、引见、引荐:前者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后者指推荐别人。16、一律、一概:副词,适用于全体,前者强调无一例外;后者强调没有例外。17、衣服、衬衫:“衣服” 是概括性的,指所有衣服,而“衬衫”是具体的,可以指长袖衬衫或短袖衬衫,男式衬衫或女式衬衫等。18、义气、意气:前者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如:“重义气、义气千秋”等;后者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用事、意气风发”等。Z1、赞叹、赞扬:前者只有“称赞”之意;后者既有“称赞”之意,又有“表扬”之意。2、准确、正确:前者指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与“误差、偏差”相反。后者指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标准,与“错误”相反。3、贞洁、贞节:前者指妇女在节操上没有污点;后者指(1)坚贞的节操(2)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一种伦理道德。4、侦察、侦查:前者指为了弄清敌情而进行的军事活动。后者专指司法机关为了确认犯罪事实而进行的活动。5、追忆、追溯、追索:“追忆”指回忆。“追溯、追索”指探索事物的由来。前者确指,后跟无选择性。后者不确指,后跟有选择性。6、终止、中止:前者指结束、停止,表示事情全部结束。后者指中途停止,侧重于事情末做完。7、专程、专诚:前者指专为某事而到某地。后者指特地(心意诚恳)。8、指责、指摘:前者指责问(可褒可贬)。后者指挑出错误,加以批评。9、专长、特长:前者指专门的学问技能、特长。后者指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10、震动、振动:前者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里不平静;后者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11、震荡、振荡:前者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后者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不要把它和“振作、振奋”联系起来,如“山谷震荡、人心震荡”都不可写成“振荡”。12、震慑、震撼:前者指震动得使人害怕;后者指震动、摇撼。13、战争、战斗、战事:“战争”范围大,指民族、国家、阶级、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战斗”范围小,一般指具体的武装冲突;“战事”指有关战争的各种活动。14、战果、成果、结果、后果、恶果:“战果”战斗中获得的成果;“成果”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褒义词;“结果”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中性词;“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恶果”坏结果或坏的下场。15、障碍、阻碍:前者指阻挡前进的东西,使不能顺利通过,名词;后者指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动词。16、做客、作客:前者指造访亲朋好友。后者指寄居在异地。17、拯救、赈济:“拯救”救助;“赈济”用钱或衣服、粮食等救济(灾民)。18、知觉、直觉:前者指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比感觉复杂、完整;后者指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直觉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并非一种天赋的认识能力。19、直接、直截:前者指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后者指(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直截了当,也作直捷。20、整顿、整饬、整治、整理:“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或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整饬”(1)使有条理,整顿(2)整齐,有条理;“整治”为了管束、惩罚、打击等,使之吃苦头;“整理”上有条理,有秩序。21、蒸汽、蒸气:前者指水蒸气;后者指液体或固体因蒸发、沸腾或升华而变成的气体。22、追击、狙击:前者指追赶着攻击;后者指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23、阻击、阻截:前者指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后者指阻挡,阻拦。24、蛰居、谪居:前者指 书 象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后者指被贬谪后住在某个地方。25、资力、资历:前者指财力;后者指资格和经历。26、肢解、支解:古代割去四肢的酷刑。前者多用本义,后者多用比喻义。27、着眼、着意:前者指从某个方面观察、考虑;后者侧重于用心。考点名称:仿写句子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仿写句子时注意事项:1话题要一致;2结构、句式要统一;3注意例句的手法,像修辞手法、对偶、排比等。例如: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真诚____,____;真诚____,_____。〔误例〕真诚犹如一颗渺小的尘土,它带领着我们漫游天际;真诚如同一道溪流,激情就是溪流中的鹅卵石。〔分析〕运用比喻,喻体必须恰当;另外,从给定的两个句子来看,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如将“人生”比作“爱出谜语的顽童”下面紧接着就写出其“爱出难题”;如将“人生”比作“旅行”,“理解是前进的火把”,说出了理解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而误例中第一分句比喻不成立,忽略了比喻的可比性;第二分句比喻成立,但解释语不搭配,因而不合要求。〔参考答案〕真诚好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4.词性要相当。仿写句子禁忌:一、忌话题脱离话题,一指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否则便会不合要求,"失之一词,谬以千里"。话题还指文段所给定的中心主旨,仿写时应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把握主旨,循旨联想,遵旨选材,按旨索句。例如: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和"海鸥"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枝头斗妍的年龄最理想;月亮说: ;海鸥说: ;太阳说:燃烧的青春最辉煌。[误例]月亮说:我放射的光芒最皎洁。海鸥说:我雄健的舞姿最美好。[分析]在给定的例句中,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并在回答的例句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月亮”和“海鸥”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仿写时应以“心灵”和“人生”作为陈述对象。而误例中“月亮”“海鸥”回答的是“光芒”和“舞姿”,这样就和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不合,这就是脱离话题。[参考答案]月亮说:我坦荡的心灵最明亮;海鸥说:搏击风雨的人生最美好。二、忌结构不一仿写句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形式上的约束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句型甚至语气,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或常式或变式,或陈述或疑问,或祈使或感叹;还要弄清楚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或转折或递进,或因果或假设。或总分或并列等,都必须合规格。例如:仿照例句的格式,任写一种事物。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误例]父亲额头上淌着汗水,啊,那是辛勤的汗水,那难道不是父亲辛苦劳作的见证吗?[分析]首先分析给定的结构形式,然后确定内容。例句的结构格式是"事物+否定+想象",并且最后一个分句用了比喻的形式,且有其象征意义。而误例中首先没有用否定形式,并且后一分句没有用比喻形式,再次,后一分句用一反问句,也不符合例句中的陈述语气,因而仿写不符合要求。[参考答案]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农民的脚下泛着黄泥巴,不,那不是黄泥巴,那是农民播下的希望的种子。学生的面前堆着厚厚的一摞书,不,那不是一摞书,那是学生砌下的通向成功的阶梯。三、忌修辞不符修辞作为一种表达手段,仅仅限于能够识别某些修辞格,显然是不够的,而仿写句子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格,也正符合《考试说明》中提出的"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内容,对促进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仿写前应分析给定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或比喻或比拟,或借代或夸张,或对偶或排比等,必须严格遵守。例如: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真诚____,____;真诚____,_____。[误例]真诚犹如一颗渺小的尘土,它带领着我们漫游天际;真诚如同一道溪流,激情就是溪流中的鹅卵石。[分析]运用比喻,喻体必须恰当;另外,从给定的两个句子来看,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在每一个比喻句的内部,前后的语意又必须衔接。如将"人生"比作"爱出谜语的顽童"下面紧接着就写出其"爱出难题";如将"人生"比作"旅行","理解是前进的火把",说出了理解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而误例中第一分句比喻不成立,忽略了比喻的可比性;第二分句比喻成立,但解释语不搭配,因而不合要求。[参考答案]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四、忌色调不合色调,即色彩和格调。仿写的句子同例句要色彩和谐,不论语境色彩还是感情色彩;除此之外,仿写的句子立意境界要高,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要求内容的哲理性和启发性。相对于前三项要求而言,这是一项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操作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例如:依照例句的格式,根据提供的开头,仿写句子。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如要没有理想,人生就像____,____ ,______。[误例]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哼哼嗡嗡,到处乱撞。[分析]仿写的句子结构形式一致,属于假设关系的复句,并且也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点明了理想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但是整个句子缺乏美感,趣味不高,因而不合适。仿写技巧:仿写句子是目前语文考试的一大热点。由于此种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提供的新语境仿造句式,进行创造性发挥,思维力度大,符合当今培养创新思维的方向,是一种综合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主题观。答好仿写句至少需要三方面的能力:一、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汉语语法修辞运用能力;三、较强的联想能力。还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形式的束缚性,即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不可另起炉灶;二是内容上的创造性,内容上不能再去重复原来的内容,要尽量开拓境界。在这诸多项要求中,至关重要的是敏捷而丰富的联想能力。只有联想丰富,思维发散面广,答题方能得心应手;否则思路阻塞,笔下干枯,甚至无从下手。可以这样说:仿写句子“形式为仿,关键在想”。(一)从形似角度联想。例:模仿例句,把句子写完整。例句:O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O是一只漂流圈,让弱者随波逐流;仿句:O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O与镜子、漂流圈形状相似,因此答者要调动生活积累从形似的角度展开广泛的联想跟O形状相似的物体如满月、太阳、车轮……再从句子形式看,“让你认识自己”“让弱者随波逐流”是根据镜子能成像,漂流圈能漂浮水面的特点而成句的;最后从语法修辞角度看,例句用的是比喻手法。因此仿句可以这样表达:O是一面战鼓,催强者奋勇前进;O是一只车轮,使勇士滚滚向前。(二)从神似角度联想例:根据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造三句话,再在后面加一句话,作为前面四句话的总结。如果你是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仿写三句话后还要有一句总结句,则前面四句话之间必然要有内在联系,有一致性,这样总结起来才方便。从例句来看,可理解为歌颂“奉献精神”,而歌颂的对象是自然界常见物象。因此,可这样仿写。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春色;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轮明月,就呈现一天银辉。总结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三)从相反角度联想。例:依照例句,以“当”开头,另写三句话组成围绕中心的排比句。当狂风在耳边呼啸时,你只当它是微风拂面;当暴雨在头顶倾泄时,你只当它是屋檐滴水;当闪电在眼前肆虐时,你只当它是一丝光亮;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低下头。分析:句中的“狂风”“暴雨”“闪电”比喻逆境中的困难,“微风拂面”“屋檐滴水”“一丝光亮”则是藐视困难的积极乐观态度。解题时可以从相反角度入手联想:当鲜花在眼前闪现时,你只当它是烟云过眼;当美酒在面前飘香时,你只当它是风送荷香;当掌声在耳边响起时,你只当它是几声蛙鸣;人决不能在成功面前忘乎所以。仿写句子集锦:1.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2.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月亮说,纯洁的心灵晶莹透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海燕说,奋斗的人生快乐无穷。3.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我梦想:来到海边的沙滩,从波涛的澎湃中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心动魄。我梦想:来到白雪皑皑的高山,在朝阳的艳丽中,领略“红装素裹”的分外妖娆。4.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追求。5.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简爱说过:“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白朗宁说过:“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裴多菲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自由的价值。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反抗精神的可贵。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6.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7.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幸福是母亲一声温柔的叮咛,幸福是老师一次亲切的问候。8.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春天里的一场细雨使心灵枯萎的人特别感到情感的滋润。爱心是夏日里的一阵清风使心急如焚的人感到无比的凉爽。爱心是黑夜里的一座灯塔使迷失方向的航船找到停靠的港湾。9.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奋斗说:人生就是与风浪搏击的双浆。勤奋说:人生就是耕耘大自然的老黄牛。困难说:人生就是在暗礁中行进的船。挫折说:人生就是那条坎坷曲折的小路。10. 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阴凉);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假如生命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11.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海中似的自由遨游。12.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13. 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人们都爱莲花,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不蔓不枝,爱她的香远益清。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14. 古往今来,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不是临渊之后退而结网者。如果哥伦布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辟风斩浪,扬帆远航,他又怎么会有发现新大陆的壮举?如果哥白尼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苦心观测,创立新说,他又怎么会写出《天体运行》这部巨著?如果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开通丝绸之路,张骞怎会有通西域那鞍前的潇洒?如果只是“临渊羡鱼”,而不去开辟海上航线,鉴真又怎么会东海那水上风流?15.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假如当初蔡桓公虚心听取扁鹊的意见,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假若当初项羽能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的结局呢?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谏讽,又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如果当初唐太宗不采纳魏征的劝告,怎么能创造“贞观之治”的局面呢?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16. 风从水上走过,留下了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温暖;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蹄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了声声欢韵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了什么呢?17. 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承诺不是水面上的一叶浮萍,飘游不定;承诺不是清晨绿草尖上的露珠,晶亮而短暂。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河蚌痛苦的代价,也是河蚌的荣耀;承诺如同蜂蜜,它的甘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蜜蜂的骄傲;承诺如同流星,它的灿烂是陨石悲壮的付出,也是陨石的辉煌;承诺如同金子,它的光耀是淘金者辛劳的价值,也是淘金者的喜悦。18. 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条长河,奔腾不息,淘尽人间善恶;生活是一首启锚的航船,确定了航向,便不再畏惧狂风恶浪;生活是一幕人人皆可做主角的戏剧,你刚舞罢他登场,尽显风流。19. 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美丽的风景。潇洒的内涵包罗万象,“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一种自信的潇洒;“独钓寒江雪”是一种高洁的潇洒;“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种悲壮的潇洒。珠光宝气.浓妆艳抹不是潇洒;盲目从众.追逐时髦不是潇洒;信口开河.油腔滑调不是潇洒;自吹自擂.相互攀比不是潇洒;挥霍无度.公款吃喝不是潇洒;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不是潇洒。20.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我们有曲径通幽.亭台轩榭的苏州园林,有绵延万里.气势磅礴的明长城,有纵贯南北的京杭运河,有金碧辉煌.气势恢弘的紫禁城。考点名称:形近字辨析形近字:就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形近字的搭配有一定的规律,并有各自的特点。形近字搭配规律、特点:(1)笔画相同,位置不同,如“人和入”。(2)字形相近,笔形不同,如“己、已、巳”。(3)字形相近,偏旁不同,如“读和续”。(4)字形相近,笔画不同,如“木和本”。(5)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如“眯和咪”。(6)字形相近,读音不同,如“胶和狡”。(7)部首相同,位置不同,如“旯和旮”。形近字的区别:(1)从字音上区别。(2)从字形上区别。(3)从字义上区别。(4)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形近字集录:案 àn 图案 方案 熬 áo 煎熬 熬药傲 ào 骄傲 傲慢采 cǎi 采取 采购 彩 cǎi 彩霞 彩虹菜 cài 白菜 菜园岔 chà 岔路 出岔 忿 fèn 忿忿 不忿盆 pén 盆栽 花盆待 dài 待遇 待业 侍 shì 服侍 侍奉持 chí 持久 持续臂 bì 臂膀 臂力 避 bì 避雨 逃避壁 bì 墙壁 峭壁 襞 bì 白璧无瑕撤 chè 撤职 撤销 澈 chè 清澈 澄澈撒 sā 撒野 撒谎忱 chén 热忱 谢忱 枕 zhěn 枕头 枕木沈 shěn 沈阳傍 bànɡ 傍晚 依山傍水 膀 bǎnɡ 肩膀 膀子榜 bǎnɡ 榜样 光荣榜偏 piān 偏见 偏向 篇 piān 篇幅 篇章捕 bǔ 逮捕 摘获 哺 bǔ 哺育 哺乳铺 pū 铺床 铺路 脯 pú 胸脯 脯子蒲 pú 蒲包 蒲草抱 bào 拥抱 抱歉 胞 bāo 同胞 细胞饱 bǎo 饱满 吃饱 刨 páo 刨坑 刨土辩 biàn 辩护 辩论 瓣 bàn 豆瓣 花瓣辨 biàn 辨别 辨识 辫 biàn 辫子 发辫匾 biǎn 匾额 挂匾 遍 biàn 遍布 遍地城 chénɡ 城市 城镇 诚 chénɡ 真诚 诚意爆 bào 爆发 爆炸 暴 bào 暴动 暴露瀑 pù 瀑布 飞瀑般 bān 一般 般配 舰 jiàn 军舰 舰队船 chuán 造船 船厂裁 cái 裁剪 裁判 栽 zāi 栽培 栽种载 zǎi 记载 转载端 duān 端正 端详 瑞 ruì 璐雪 祥瑞喘 chuǎn 喘气 气喘吁吁被 bèi 被子 被迫 彼 bǐ 彼此 彼岸波 bō 波涛 波浪 玻 bō 玻璃 玻璃丝坡 pō 坡度 上坡 破 pò 破除 破坏听 tīng 听见 听说 近 jìn 近邻 远近拆 chāi 拆除 拆洗 折 zhé 折旧 折磨析 xī 分析 解析 折 zhé 折断 折叠堆 duī 土堆 堆积 推 tuī 推敲 推荐难 nán 难受 难过 谁 shuí 谁的 你是谁淮 huái 淮河盯 dīnɡ 盯梢 盯着 叮 dīnɡ 叮嘱 叮咛钉 dìnɡ 钉子 钉帽份 fèn 股份 份额 扮 bɑn 扮演 打扮盼 pàn 盼望 期盼旦 dàn 元旦 花旦 且 qiě 而且 并且亘 ɡèn 横亘 亘古逢 fénɡ 相逢 重逢 缝 fénɡ 缝补 缝纫蓬 pénɡ 蓬莱 蓬松篷 pénɡ 帐篷 篷子刀 dāo 小刀 刀口 叼 diāo 叼着 叼走刁 diāo 刁难 刁钻 叨 dāo 唠叨 念明该 ɡāi 应该 活该 核 hé 核心 核对咳 hāi 咳嗽 干咳 刻 kè 立刻 刻苦形近字辨析:极易混淆的形近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1.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2.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3.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4.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5.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又比如“大拇指”错成“大姆指”。【形近字记忆口诀】戌戍戊戎戒:横戌(xū)点戍(shù)戍(wù)中空,划个十字就念戎(róng),两竖一横念戒(jiè)那才成。掇缀辍啜:用手拾掇房子,用线连缀裙子,用车接回辍学的孩子,用嘴啜泣伤心的日子。已巳己:封了一半已,堵了整个巳,不封不堵是自己。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阅读乐园。用脑想,用心记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篇五: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阅读答案《陈正之读书》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陈正之读书》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_百度作业帮《陈正之读书》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陈正之读书》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陈正之读书》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 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陈正之读书》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很快,但总是囫囵(húlún)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很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xī)请教。朱熹询问他的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说:“以后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忆力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草草了事般读书,既不能消化书的内容,又不能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的效果很差。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什么,有几个要求,并留心把重点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cshaieb-08-25
赞助商广告: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成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