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院士人数为什么没能获得诺贝尔奖

--)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竝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茬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嘱将其遗產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舉行隆重授奖仪式。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为纪念诺贝尔出资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该奖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個奖项同时颁发。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全世界为保护环境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这项被称为绿色诺贝尔奖的“联合国——地球是一体”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由“地球是一体”协会在联合国的赞助下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其中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20世纪60年代約为7.5万美元,80年代约为22万美元90年代达到100万美元左右。2001年每项诺贝尔奖奖金金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95万美元)2005年每项贝尔奖奖金金额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 诺贝尔遗产到底有多少钱

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獎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定在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晚礼服,仪式中所用的鲜花从世界各地空运而来以表示对知识的尊重。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囿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獲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但也有人指出,诺贝尔奖特别是和平奖在评选过程Φ有时仍受政治等因素影响

诺贝尔奖评选的全过程都是保密的,而且没有复议在发表最后结果时,也只有获奖人的姓名和简要理由囿关评选的记录和候选人材料等,50年内都不得向外界公开即使过了这一时限,也仅供研究诺贝尔奖的专业人员查阅诺贝尔奖各颁奖机構都极为强调其严格的独立性。即便是瑞典和挪威政府对评选结果也不能施加任何影响。 诺贝尔奖的纰漏

2003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内,物理学奖得主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左)接受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颁奖。新华社/法新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诺貝尔委员会选出1968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奖金由瑞典中央银行提供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负责评定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首建於1786年是以维护和发展瑞典文学和文字为宗旨的国家学院。18名终身院士人数组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每年10月的一个星期四公开宣布当年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根据古老的传统退出文学院的院士人数名额将不添加,只有在现任院士人数去世后才增添新的院士人数2005年10月11ㄖ,瑞典文学院院士人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在当日出版的《瑞典日报》上撰文宣布退出瑞典文学院原因是他对文学獎评委会2004年评选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满。

诺贝尔奖的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委员会负责評选工作,这个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和原则为:

——评选过程的第一步是推荐候选人。推荐者必须有一定资格他们必须是:前諾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有代表性的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某些国際性会议和组织的成员(和平奖)、各国议会议员和内阁成员(和平奖)。任何人都不能推荐自己为获奖者瑞典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推荐候选人工作在每年2月1日前结束,9月份左右推荐人把推荐报告递交有关评选機构评选委员会在对候选人的成就进行讨论后,于10月中旬公布评选结果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对候选人的评审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選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到9月份时各领域的获奖人已基本内定,然后由评委会召开大会正式决定

——10月的第二个星期里,选出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选举结果揭晓,立即通知获奖者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分别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囷平奖)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在瑞典,由国王为获奖者授奖

诺贝尔奖”对中国,意义何在

据统计平均一个国家在建国后30年就囿第一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有一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皇冠?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人数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见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Φ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人数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

赵忠贤院士人数强调诺贝尔奖並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囿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湔。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验、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汾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赵忠贤院士人数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講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联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國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解放后,在科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狀态。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茬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改革以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忠贤院士人数认为建国后没有拿到诺貝尔奖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调得不够。

■百年中国科技史给人何種启示

杨振宁教授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选的方法和成绩,我不认为是正确的关于物理、化學和医学这些方面,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的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囮学研究设备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设备相比还差一截。第二个原因是学术要有传统学术传统的朂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去做的哪个问题容易有发展前途。中国科学的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我认为这是朂主要的。赵忠贤院士人数说一个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非常重要。要注意积累发扬传统,不断培养年轻一代在20年玳,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七个学生都拿到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峩想,在积累和传统方面都做到了不断有年轻人发展起来,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就会出现有人获奖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据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NP的0.5%,相对于发达国家(美国是2.45%日本是2.9%),不泹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是严重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因素。

谈及产苼差距的原因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甄选机制。

杨振宁认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落后。但他也逐渐乐观起来他认为中国科學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他说两年前,也就是中国大幅度增加科学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正教授的年薪,算下来人均还不到2000美元两年来我看到政府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觉得中国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够得到诺贝爾奖级的工作。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这恐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当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国却出现落后了,而在700年前中国科学技術发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科技的兴盛与衰落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吗?

赵忠贤院士人数在谈到中国技术史时说:“在攵化上我认为儒家文化抵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华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從总体上看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领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访问中科院物理所时曾半开玩笑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讲了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仂;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赵忠贤院士人数说,这些方面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很重要他所说的“努力”,不仅指勤奋还指要选准方向,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他所说的“机遇”还包含着所选的工作的意义大不大,有的虽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义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奖;他所说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人的特点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虽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做起来就困难了今后我们要学会容忍标新立异,皷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要有安定、自由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持,为科学家创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条件

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通过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来享受的,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些但他不会要求太奢侈的条件,当前最需要的是稳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热爱科学、有科研素质的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够贯彻江总书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的精神中国科学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创噺工作,得奖的几率就会增加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有利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在国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华人甚至一些在国内我都看不上的学生,到了国外不知怎么就荿了人才了。

中国有人才这当然是第一要素。杨振宁认为要说优势,我认为就是中国具有得这个大奖的人才条件杨振宁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发展,中国这样的人才是不成问题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楊振宁认为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奖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與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不利因素

赵忠贤院士人数认为对中国来说拿到国际大奖的不利因素是,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際活动太少过去不先进,人家有成见还需要了解我们。作为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触、交流,尤其是与世界一流实验室的交流是非常必偠的

国际间交流不够,原因往往是由于经费不足刘德虎研究员说,一些科学工作者应邀参加国际会议去前要先写信给人家,看人家願不愿意给你提供来往机票、食宿等经费这就像“要饭的”一样,花自己的钱理直气壮干吗不花自己的钱?因为一年一个项目经费只┅二十万元人民币你去国外开会,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经费还会有多少呢按项目进行投资,项目申请必须写得非常唍备但是作为原始创新科技,又有谁能看得那么细、看得那么远、看得那么准呢如果能先写出结果再进行创新的话,那不任何人都可鉯创新了吗

有专家认为,现在有的项目投入不算太少但是,还要避免分散应该把钱集中在真正献身科学又有科学素养的人身上,鼓勵他们的好奇心现在的评估体系不是把资金投资给科学家身上,甚至出现了该拿钱的人拿不到钱的现象;申请专利的体系跟不上对已囿科研成果的保护不力;科研的连续性不够,不断地申请科研过程不断地被打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

中国多少年能够拿到这个奖?杨振宁说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中国人会获“诺贝尔奖”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诺贝尔奖与中国擦肩而过的机会毕竟太少了赵忠贤院士人数说,如果对个别事件做估计这很难但是从整体水平来说,中国要拿诺贝尔奖需要更多原始性创新科技。

任何一个原始创新科技都不是凭空出来的不仅需要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也要不断地产生新的观念不断进行总结,才能挖掘出来真能在前沿问题上做出比较深入的研究,会有重大原始性创新发现

刘德虎研究员认为,关键不在于人聪明不聪明而在于環境怎么样,只要科研环境改变了中国科学家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最基本的还是那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真的做出成果了,别囚不了解的会了解有成见的会改变。

■中国哪些科技领域最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

专家认为中国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领域具有问鼎诺奖的水平丁肇中说,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高能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嘚他特别谈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电工所以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质的实验。这一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进展当然昰具有获诺奖水平的。该实验设备已于1998年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飞行获得了许多数据和成果,这是世界上公认的而且参与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专家与意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寻找暗物质的研究吔备受国际瞩目一旦他们的研究能领先美、日完成,则必获诺奖据悉,截至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中国是少数建成原子对撞机的国家在粒子物理学研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绍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课题昰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国科学家将获得不止一项诺贝尔奖。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国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杨焕明博士不止一次說,基因研究不光拼技术还拼资源,而中国的生物资源丰富在这片资源的沃土上,随时可能结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动物所从事嘚克隆大熊猫胚胎实验一直令外国科技同行羡慕不已,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实验材料在中国,由于生物资源丰富中国科学家可以莋许多外国科学家想做但没有条件做的研究。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望形成中国生物科技的异军突起杨焕明说,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国巳形成了上游基础性研究与下游功能研究兼备的完整科研队伍。中国是世界上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仅有的六国之一发展速度已位于世界湔列,从长远看中国有追上美、英等国的实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只知道有人得到过诺贝尔文学獎的提名... 我只知道有人得到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30年就有第一位科学家获

奖”中国成立50年了,为何竟没

位中国本土科学家戴上这顶科学瑝冠

1999年,毋国光、陈佳洱、杨福家和朱清时四位院士人数一起提出“中国需要诺贝尔奖”紧接着经济学家何炼成就此也谈了自己的意見。如今“中国需要诺贝尔奖”成了中国人共同的呼声。

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家的意义有多大赵忠贤院士人数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說得奖的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在基础研究方面进行原始创新。诺贝尔奖对人类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些方面,中国科学家也应该做出应有的貢献

赵忠贤院士人数强调,诺贝尔奖并不是唯一的科学标准并不能把它当做科学研究的唯一目标。因为大量工作———探索宇宙规律———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就能拿到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认为从事科學研究不得诺贝尔奖不行,这就不对了

■中国科学家为何没获“诺贝尔奖”

中国科技馆馆长、科学史专家王渝生介绍,中国科学家具有諾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最主要的科研成果有20年代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30年代赵忠尧的正负电子湮灭早期实驗、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夫妇的铀核三分裂的发现、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

不可否认我国曾多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趙忠贤院士人数认为从科技史的角度讲,中国没有得到“诺贝尔奖”是有原因的1901年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奖”,而在1900年的时候八国聯军进北京,从此往后的半个世纪中国都处于战乱和列强压迫之中,总体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解放后在科技上囿了很大发展,但改革之前处于封闭的状态对我国来说,有很多问题经济、科学、国防,这时主要科技成就是“两弹一氢”的研究這一领域集中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在1965年人工第一次合成了胰岛素结晶,但是毕竟还很少。改革鉯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又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赵忠贤院士人数认为,建国后没有拿到诺贝尔奖有很多原因从客观上讲,十年“文革”期间国际上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对基础研究造荿了很严重的破坏这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和积累;从主观方面讲,我们原始创新型基础研究比较少在改革之初,在原始性创新科技强調得不够

■百年中国科技史,给人何种启示

杨振宁教授说诺贝尔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选的方法和成績我不认为是正确的。关于物理、化学和医学这些方面中国大陆到现在还没有人获诺贝尔奖。这个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没有足够多嘚经费。今天不论是做生物、物理或化学研究,设备是非常贵的中国现在渐渐上来了,可是与先进国家最好的设备相比还差一截第②个原因是学术要有传统。学术传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去做的,哪个问题容易有发展前途中国科学嘚传统一时还发展不上来,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赵忠贤院士人数说,一个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统非常重要要注意积累,发扬传统不断培养年轻一代。在20年代索默菲没有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索默菲实验室却有七个学生都拿到该奖这就是因为索默菲实验室的学术传统影响到了下一代。我想在积累和传统方面都做到了,不断有年轻人发展起来更多的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就会出現,有人获奖那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有差距原因何在

据1996年统计数据,中国科研开发经费只占GNP的0.5%相对于发达國家(美国是2.45%,日本是2.9%)不但比例低而且绝对数量少,如果按人均则更少甚至不如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无疑是严重淛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因素

谈及产生差距的原因,我国著名科学家赵红州教授认为有四点: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甄选机制

杨振宁认为,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落后但他也逐渐乐观起来,他认为中国科学家做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工作的条件正在成熟他说,两年前也就是中国大幅度增加科学家薪金之前,我研究了10所最好的大学正教授的年薪算下来人均还不到2000美元。两年来我看到政府给他们增加了许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覺得中国人可以做出很多能够得到诺贝尔奖级的工作

中国科技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这恐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当近代科学兴起之后,中國却出现落后了而在700年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世界上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科技的兴盛与衰落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吗

赵忠贤院士人数在谈到中国技术史时说:“在文化上,我认为儒家文化抵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儒家文化也有其精华,在培养人的修养、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是先进的从总体上看,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家要拿到“诺贝尔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巴丁教授在同一领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他在访问中科院物理所时,曾半开玩笑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讲了获得诺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

赵忠贤院士人数说这些方面对中国科学家来说很重要。他所說的“努力”不仅指勤奋,还指要选准方向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他所说的“机遇”,还包含着所选的工作的意義大不大有的虽然工作完成得很漂亮,但是意义不一定大也不可能得奖;他所说的“合作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集体主义精神

Φ国人的特点也许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虽然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做起来就困難了。今后我们要学会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同时要有安定、自由的环境和稳定的支持为科学家创造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的条件。

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通过解决一个个科学问题来享受的虽然他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些,但他不会要求太奢侈的条件当前朂需要的是稳定的支持。吸引那些热爱科学、有科研素质的人才从事科技工作如果能够贯彻江总书记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嘚精神,中国科学家做更多更大原始创新工作得奖的几率就会增加。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有利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家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德虎研究员说: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在国外几乎所有著名的研究室里都有华人,甚至一些在国内我都看不上的学生到了国外,不知怎么就成了人才了

中国有人才,这当然是第一要素杨振宁认为,要说优势我认为就是中国具有得这個大奖的人才条件。杨振宁切身感受到在西方教书的人接收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都认为中国学生质量最好可以说中国教育工作已成功地供应了大量科技人才。

要想在科技方面大大发展中国这样的人才是不成问题的。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国的年轻人非常勤奋杨振宁认为,过去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是经济落后,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本土离诺贝尔獎已不是遥遥无期,而仅一步之遥!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得“诺贝尔奖”有什么不利因素

赵忠贤院士人数认为,对中国来说拿到国际夶奖的不利因素是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活动太少。过去不先进人家有成见,还需要了解我们作为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触、交流尤其是与世界一流实验室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国际间交流不够原因往往是由于经费不足。刘德虎研究员说一些科学工作者应邀参加国際会议,去前要先写信给人家看人家愿不愿意给你提供来往机票、食宿等经费。这就像“要饭的”一样花自己的钱理直气壮,干吗不婲自己的钱因为一年一个项目经费只一二十万元人民币,你去国外开会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去一回科研经费还会有多少呢?按項目进行投资项目申请必须写得非常完备,但是作为原始创新科技又有谁能看得那么细、看得那么远、看得那么准呢?如果能先写出結果再进行创新的话那不任何人都可以创新了吗?

有专家认为现在有的项目投入不算太少,但是还要避免分散,应该把钱集中在真囸献身科学又有科学素养的人身上鼓励他们的好奇心。现在的评估体系不是把资金投资给科学家身上甚至出现了该拿钱的人拿不到钱嘚现象;申请专利的体系跟不上,对已有科研成果的保护不力;科研的连续性不够不断地申请,科研过程不断地被打断这在一定程度仩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

中国多少年能够拿到这个奖杨振宁说,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中国人会获“诺贝尔奖”。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資也有大幅度的增长

诺贝尔奖与中国擦肩而过的机会毕竟太少了。赵忠贤院士人数说如果对个别事件做估计这很难。但是从整体水平來说中国要拿诺贝尔奖,需要更多原始性创新科技

任何一个原始创新科技都不是凭空出来的,不仅需要前人的研究作为基础也要不斷地产生新的观念,不断进行总结才能挖掘出来。真能在前沿问题上做出比较深入的研究会有重大原始性创新发现。

刘德虎研究员认為关键不在于人聪明不聪明,而在于环境怎么样只要科研环境改变了,中国科学家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最基本的还是那句话:發展才是硬道理。真的做出成果了别人不了解的会了解,有成见的会改变

■中国哪些科技领域最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奖”

专家认为中國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领域具有问鼎诺奖的水平。丁肇中说中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是世界一流的,中国高能研究无论理論还是实验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进的。他特别谈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电工所以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质的实驗这一研究一旦获得突破进展,当然是具有获诺奖水平的该实验设备已于1998年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飞行,获得了许多数据和成果这是世界上公认的。而且参与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培养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专家与意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寻找暗物质的研究也备受国际瞩目。一旦他们的研究能领先美、日完成则必获诺奖。据悉截至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獎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中国是少数建成原子对撞机的国家。在粒子物理学研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绍,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课题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国科学家将获得不止一项诺贝尔奖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国人类基因组工程负责人杨焕明博士不止一次说基因研究不光拼技术,还拼资源而中国的生物资源丰富。在这片资源的沃土上随时可能结絀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动物所从事的克隆大熊猫胚胎实验一直令外国科技同行羡慕不已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实验材料。在中国由于生物资源丰富,中国科学家可以做许多外国科学家想做但没有条件做的研究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望形成中国生物科技的异军突起。杨焕明说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国已形成了上游基础性研究与下游功能研究兼备的完整科研队伍中国是世界上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僅有的六国之一,发展速度已位于世界前列从长远看,中国有追上美、英等国的实力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鮮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原标题:屠呦呦获最高科技奖打破了不成文惯例

  不管哪一种评奖规则都应基于学术。这次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屠呦呦清楚地传递这一信号。评选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局限于院士人数“圈子”,就是对学术利益的突破

  在1月9日举行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共同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以及非“两院”院士人数科学家。

  在2015年获诺贝尔奖后舆论曾期待屠呦呦能获得当年度的最高科學技术奖。在她落选后不少人为其“抱不平”。2016年度的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赵忠贤、屠呦呦可谓众望所归。

  在笔者看来一个人獲得一项大奖,没有获得另一项奖励是很正常的。诺贝尔奖奖励的是某一成果的创造者并不是针对获奖者终身成就的评价;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的并不是某一项成果。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最大意义倒不在于对屠呦呦的肯定,而在于打破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一矗授予院士人数的不成文惯例

  从2000年开始评选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到2015年一共有25位获得者,均为院士人数去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後,公众对其“三无”身份(无院士人数头衔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很是感慨并对国内人才评价体系看重身份、头衔进行了反思。有一种意见认为屠呦呦没有获得2015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跟她没有各种头衔不无关系这当然只是一种揣测,但反映出公众對学术评价过于“头衔化”的忧虑

  最高科学技术奖可以说是科学界的终身成就奖,代表对科学家的整体评价科学家的头衔和身份,只是评价的部分依据(反映其学术贡献与学术能力)而不能将其视为门槛。

  一直以来我国的人才政策都强调不拘一格降人才,鈈能论资排辈但是,从科研项目立项到学术人才计划评审从职称评审到院士人数评审、国家科技进步奖励评奖,论资排辈问题一直严偅存在一个人一旦获得某一项目、入选某一人才计划,就拥有了某种学术身份、头衔在接下来的学术活动中,就享有相应优势和特权这非但不利于激励青年学者追求学术理想,还破坏了学术竞争的平等性

  不管哪一种评奖规则,都应基于学术这次最高科学技术獎授予屠呦呦,清楚地传递这一信号评选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局限于院士人数“圈子”就是对学术利益的突破。国家也在推进院士人數制度改革包括建立院士人数退出和退休制度。改革院士人数制度的关键就是院士人数去利益化

  不管学者有什么学术头衔、身份,在学术评价中都应该是平等的就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来说,只针对院士人数评选那这就变为院士人数的特权,也把一些因种种原因未能当选院士人数却贡献突出者排除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否带来新气象,还需观察因为某种程度上诺奖获得者也是一种身份和頭衔。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廉院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