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燃是遇见引火源手抄报图片大全会一闪即灭,如何理解

第一篇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燃烧生成气体一般指(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A.氧气   B.一氧化碳   C.氮气   D.氨气   【答案】B  【解析】大部分可燃物属于有机化合物,它们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磷等元素组成,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有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对于t2火灾的类型,国际标准《火灾安全工程第4部分:设定火灾场景和设定火灾的选择》(IS0/TS l6733),根据火灾增长系数a的值,定义了4种标准t2火灾:慢速火、中速火、快速火和超快速火,它们分别在一定时间内可达到1MW的火灾规模,其中中速火达到1MW的火灾规模所需时间为(  )。   A.600s  B.300s  C.150s   D.75s  【答案】B  【解析】t2模型描述火灾过程中火源热释放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当不考虑火灾的初期点燃过程时,可用公式Q=at2表示,其中Q为火源热释放速率,kw;a为火灾发展系数,a=Q。/t2,kW/S2;t为火灾的发展时间,s;to为火源热释放速率Q0=1MW时所需要的时间,S。根据火灾发展系数a,火灾发展阶段可分为极快、快速、中速和慢速四种类型,表l给出了火灾发展系数仅与美国消防协会标准中示例材料的对应关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引起物质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  )。   A.沸点   B.闪点   C.燃点   D.自然点   【答案】C  【解析】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4.下列属于引火源的是(  )。   A.电火花   B.纸   C.空气   D.煤炭   【答案】A  【解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电弧、电火花是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5.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气体,其爆炸下限为(  )。   A.&10%   B.&10%   C.≤l0%   D.≥l0%   【答案】A  【解析】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6.可燃液体表面的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遇到引火源时,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称为(  )。   A.自燃   B.闪燃   C.爆炸   D.蒸发   【答案】B  【解析】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引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7.下列属于B类火灾的是(  )。   A.天然气火灾   B.木材火灾   C.汽油火灾   D.变压器火灾   【答案】C  【解析】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例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8.阴燃是(  )燃烧的一种燃烧形式。   A.气体   B.液体   C.固体   D.气体、液体、固体   【答案】C  【解析】可燃固体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成分较少或逸散较快、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往往发生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这就是熏烟燃烧,又称阴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9.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是(  )。   A.较大压力持续时问较短   B.连续性爆炸   C.爆炸所需点火能量小   D.爆炸压力上升较快   【答案】B  【解析】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物而再次爆炸。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0.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为(  )。   A.&28℃  B.≤28℃  C.&28℃  D.≥280C  【答案】A  【解析】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闪点&28℃的液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将闪点≥28℃且&60℃的液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将闪点≥60℃的液体归为丙类火险物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11.若采用冷却灭火,对于汽油燃烧,将其冷却到(  )之下时,燃烧就可能会中止。   A.燃点   B.自燃点   C.0℃   D.闪点   【答案】D  【解析】对于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在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在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可能会中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2.木材燃烧属于(  )。   A.蒸发燃烧   B.表面燃烧   C.分解燃烧   D.熏烟燃烧   【答案】C  【解析】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成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3.窒息灭火的灭火机理是(  )。   A.降低温度   B.降低燃点   C.减少可燃物   D.降低氧浓度   【答案】D  【解析】可燃物的燃烧是氧化作用,需要在最低氧浓度以上才能进行,低于最低氧浓度,燃烧不能进行,火灾即被扑灭。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在着火场所内,可以通过灌注不燃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等,来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4.下列属于不完全燃烧产物的是(  )。   A.CO  B.C02  C.H20   D.S02  【答案】A  【解析】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的C02(气)、H被氧化生成的H20(液)、S被氧化生成的S02(气)等。而C0、NH3、醇类、醛类、醚类等是不完全燃烧产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15.某建筑发生火灾,造成15人死亡,60人重伤,直接财产损失达8000万元,该火灾属于(  )。   A.特别重大火灾   B.重大火灾   C.较大火灾   D.一般火灾   【答案】B  【解析】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6.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的人大约75%属于(  )。   A.直接烧死   B.烟气窒息致死   C.跳楼或惊吓致死   D.吸入毒性气体致死   【答案】D  【解析】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员中的大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7.(  )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A.自燃点   B.燃点   C.闪点   D.氧指数   【答案】C  【解析】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8.没有熄灭的烟头温度可达(  ),它超过了棉、麻、毛织物、纸张等可燃物的燃点,若乱扔烟头接触到这些可燃物,容易引起燃烧,甚至酿成火灾。   A.700℃  B.300℃  C.2000C   D.800℃  【答案】D  【解析】烟蒂和点燃烟后未熄灭的火柴梗温度可达到800℃,能引起许多可燃物质燃烧,在起火原因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9.下列属于蒸发燃烧的是(  )。   A.焦炭的燃烧   B.沥青的燃烧   C.煤的燃烧   D.铁的燃烧   【答案】B  【解析】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可燃固体,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蒸发燃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0.影响初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D.热交换   【答案】B  【解析】热对流又称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引起热量传递的方式。所以热对流中热量的传递与流体流动有密切的关系。当然,由于流体中存在温度差,所以也必然存在导热现象,但导热在整个传热中处于次要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1.纸张火灾属于(  )。   A.A类火灾   B.B类火灾   C.C类火灾   D.D类火灾   【答案】A  【解析】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例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2.易于自燃的下列物质中属于发火物质的是(  )。   A.油纸   B.潮湿的棉花   C.白磷   D.赛璐珞碎屑   【答案】C  【解析】发火物质是指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与空气接触,在不到5min内便燃烧的物质,包括混合物和溶液(液体和固体),如白磷、三氯化钛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3.液化气钢瓶受热爆炸属于(  )。   A.化学爆炸   B.气体爆炸   C.物理爆炸   D.蒸气爆炸   【答案】C  【解析】物质因状态变化导致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称为物理爆炸。物理爆柞的特点是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4.引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火源能量越大,爆炸极限(  )。   A.上下限之间范围越小   B.上下限之间范围越大   C.上限越高   D.下限越低   【答案】B  【解析】引燃可燃混气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气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5.下列可能发生轰燃的是(  )。   A.橡胶   B.蜡烛   C.聚氨酯   D.塑料   【答案】C  【解析】轰燃是指可燃固体由于受热分解或不完全燃烧析出可燃气体,当其以适当比例与空气混合后再遇火源时,发生的爆炸式预混燃烧。例如,能析出一氧化碳的赛璐珞、能析出氰化氢的聚氨酯等,在大量堆积燃烧时,常会产生轰燃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6.(  )主要是靠冷却作用灭火。   A.干粉灭火剂   B.砂土   C.卤代烷灭火剂   D.水   【答案】D  【解析】用水扑灭一般固体物质引起的火灾,主要是通过冷却作用来实现的,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和很高的汽化热,冷却性能很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7.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  )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   B.物理、生物   C.化学、生物   D.生物、物理、化学   【答案】D  【解析】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8.高聚物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  )等有害气体,威胁火场人员的生命安全。   A.碳、氢、硫的氧化物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蒸气、甲酸及某些可燃气体   D.氯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硫   【答案】D  【解析】高聚物在燃烧(或分解)过程中,会产生C0、N0x(氮氧化物)、HCl、HF、S02及COCl2(光气)等有害气体,对火场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9.热辐射是以(  )形式传递热量的。   A.光波   B.电磁波   C.介质流动   D.物体接触   【答案】B  【解析】辐射是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热辐射是因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0.燃烧通常伴有(  )现象。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答案】D  【解析】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1.烟气在建筑物内沿垂直方向流动时,流速通常为(  )。   A.0.3m/s  B.0.5~0.8m/s  C.1~5m/s   D.6m/s  【答案】C  【解析】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1~5 m/s。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2.爆炸性混合物在不同浓度时发生爆炸所产生的压力和放出的热量不同,当(  )时,爆炸放出的热量最多,产生的压力最大。   A.处于爆炸浓度上限   B.处于爆炸浓度下限   C.可燃物质的浓度增加到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   I).可燃物质的浓度远远超过化学计量浓度   【答案】C  【解析】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的浓度增加到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充分反应,所以爆炸放出的热量最多,产生的压力最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3.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先蒸发为蒸气,蒸气受热后再发生(  ),温度达到燃点再燃烧。   A.裂变   B.分解、氧化   C.链引发   D.链传递   【答案】B  【解析】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4.可燃物质燃烧中,燃烧速率最快的是(  )。   A.气体   B.液体   C.胶体   D.固体   【答案】A  【解析】可燃气体的燃烧不需像固体、液体那样经熔化、蒸发过程,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5.下列属于机械火源的是(  )。   A.撞击、摩擦   B.电火花   C.日光照射   D.明火   【答案】A  【解析】撞击、摩擦产生火花,如机器上转动部分的摩擦,铁器的互相撞击或铁制工具打击混凝土地面,带压管道或铁制容器的开裂等,都可能产生高温或火花,成为爆炸的起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6.以下不属于二级氧化性物质的是(  )。   A.亚硝酸钠   B.氧化银   C.重铬酸钠   D.过氧化钠   【答案】D  【解析】一级主要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过氧化物和盐类,如过氧化钠、高氯酸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等。除一级外的所有无机氧化剂均为二级氧化性物质,如亚硝酸钠、亚氯酸钠、连二硫酸钠、重铬酸钠、氧化银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7.建筑火灾中热传播的途径不包括(  )。   A.热感应   B.热传导   C.热对流   D.热辐射   【答案】A  【解析】热量传递有3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建筑火灾中,燃烧物质所放出的热能,通常是以上述3种方式来传播,并影响火势蔓延扩大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33网校将及时更新动态,考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233网校APP,随时随地获取第一手考试资讯!
  相关推荐:
  名师精解教材:
  考试交流区:
  (一级消防群8:)
责编:zhaojingan  1.燃烧生成气体一般指(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A.氧气   B.一氧化碳   C.氮气   D.氨气   【答案】B  【解析】大部分可燃物属于有机化合物,它们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磷等元素组成,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有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对于t2火灾的类型,国际标准《火灾安全工程第4部分:设定火灾场景和设定火灾的选择》(IS0/TS l6733),根据火灾增长系数a的值,定义了4种标准t2火灾:慢速火、中速火、快速火和超快速火,它们分别在一定时间内可达到1MW的火灾规模,其中中速火达到1MW的火灾规模所需时间为(  )。   A.600s  B.300s  C.150s   D.75s  【答案】B  【解析】t2模型描述火灾过程中火源热释放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当不考虑火灾的初期点燃过程时,可用公式Q=at2表示,其中Q为火源热释放速率,kw;a为火灾发展系数,a=Q。/t2,kW/S2;t为火灾的发展时间,s;to为火源热释放速率Q0=1MW时所需要的时间,S。根据火灾发展系数a,火灾发展阶段可分为极快、快速、中速和慢速四种类型,表l给出了火灾发展系数仅与美国消防协会标准中示例材料的对应关系。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引起物质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  )。   A.沸点   B.闪点   C.燃点   D.自然点   【答案】C  【解析】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4.下列属于引火源的是(  )。   A.电火花   B.纸   C.空气   D.煤炭   【答案】A  【解析】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电弧、电火花是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5.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气体,其爆炸下限为(  )。   A.&10%   B.&10%   C.≤l0%   D.≥l0%   【答案】A  【解析】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6.可燃液体表面的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遇到引火源时,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称为(  )。   A.自燃   B.闪燃   C.爆炸   D.蒸发   【答案】B  【解析】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引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7.下列属于B类火灾的是(  )。   A.天然气火灾   B.木材火灾   C.汽油火灾   D.变压器火灾   【答案】C  【解析】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例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8.阴燃是(  )燃烧的一种燃烧形式。   A.气体   B.液体   C.固体   D.气体、液体、固体   【答案】C  【解析】可燃固体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成分较少或逸散较快、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往往发生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这就是熏烟燃烧,又称阴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9.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是(  )。   A.较大压力持续时问较短   B.连续性爆炸   C.爆炸所需点火能量小   D.爆炸压力上升较快   【答案】B  【解析】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因初始爆炸将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中形成更多的爆炸性混合物而再次爆炸。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0.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为(  )。   A.&28℃  B.≤28℃  C.&28℃  D.≥280C  【答案】A  【解析】实际应用中,通常将闪点&28℃的液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将闪点≥28℃且&60℃的液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将闪点≥60℃的液体归为丙类火险物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11.若采用冷却灭火,对于汽油燃烧,将其冷却到(  )之下时,燃烧就可能会中止。   A.燃点   B.自燃点   C.0℃   D.闪点   【答案】D  【解析】对于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在燃点以下;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在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可能会中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2.木材燃烧属于(  )。   A.蒸发燃烧   B.表面燃烧   C.分解燃烧   D.熏烟燃烧   【答案】C  【解析】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成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3.窒息灭火的灭火机理是(  )。   A.降低温度   B.降低燃点   C.减少可燃物   D.降低氧浓度   【答案】D  【解析】可燃物的燃烧是氧化作用,需要在最低氧浓度以上才能进行,低于最低氧浓度,燃烧不能进行,火灾即被扑灭。一般氧浓度低于15%时,就不能维持燃烧。在着火场所内,可以通过灌注不燃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等,来降低空间的氧浓度,从而达到窒息灭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4.下列属于不完全燃烧产物的是(  )。   A.CO  B.C02  C.H20   D.S02  【答案】A  【解析】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的C02(气)、H被氧化生成的H20(液)、S被氧化生成的S02(气)等。而C0、NH3、醇类、醛类、醚类等是不完全燃烧产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15.某建筑发生火灾,造成15人死亡,60人重伤,直接财产损失达8000万元,该火灾属于(  )。   A.特别重大火灾   B.重大火灾   C.较大火灾   D.一般火灾   【答案】B16.挡烟垂壁装于建筑顶棚、横梁或吊顶下,能对烟气的扩散流动造成障碍的垂直分隔体。用不燃材料制成,从顶棚下垂高度不小于(  )固定的或活动的挡烟设施。   A.40cm  B.50cm  C.60cm   D.70cm  【答案】B  【解析】挡烟垂壁是用不燃材料制成,垂直安装在建筑顶棚、横梁或吊顶下,能在火灾时形成一定的蓄烟空间的挡烟分隔设施。挡烟垂壁常设置在烟气扩散流动的路线上烟气控制区域的分界处,和排烟设备配合进行有效的排烟。其从顶棚下垂的高度一般应距顶棚面50cm以上,称为有效高度。当室内发生火灾时,所产生的烟气由于浮力作用而积聚在顶棚下,只要烟层的厚度小于挡烟垂壁的有效高度,烟气就不会向其他场所扩散。挡烟垂壁分固   定式和活动式两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7.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A  【解析】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应根据其建筑高度、使用功能、重要性和火灾扑救难度等确定。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因此,本题的   正确答案是A。   18.建筑高度大于100 m的民用建筑,其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   A.1.00h  B.0.75h  C.2.00 h   D.1.50h  【答案】C  【解析】参见《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58页: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其楼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9.一、二级耐火等级民用建筑的屋面板应采用(  ),但屋面防水层可采用(  )。   A.不燃材料,易燃材料   B.难燃材料,可燃材料   C.难燃材料,易燃材料   D.不燃材料,可燃材料   【答案】D  【解析】参见《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58页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板应采用不燃料,但屋面防水层可采用可燃材料。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0.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是(  )。   A.闪点   B.燃点   C.蒸气压   D.爆炸极限   【答案】A  【解析】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评定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最直接的指标是蒸气压,蒸气压越高,越易挥发,闪点也越低,由于蒸气压很难测量,所以世界各国都是根据液体的闪点来确定其危险性)。闪点越低的液体,越易挥发而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燃也越容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1.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是(  )。   A.自燃点   B.熔点和燃点   C.燃点和自燃点   D.熔点   【答案】B  【解析】对于绝大多数可燃固体来说,熔点和燃点是评定其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标志参数。熔点低的固体易蒸发或气化,燃点也较低,燃烧速度也较快。许多低熔点的易燃同体还有闪燃现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2.以下属于生产的火灾危险性为乙类的物质特征的是(  )。   A.闪点小于28℃的液体   B.闪点大于或等于60℃的液体   C.可燃固体   D.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气体   【答案】D  【解析】生产的火灾危险性为乙类时生产使用或产生的物质特征包括:①28%≤闪点&60℃的液体;②爆炸下限≥l0%的气体;③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④不属于甲类的易燃固体;⑤助燃气体;⑥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60℃的液体雾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3.以下属于建筑物的是(  )。   A.水塔   B.堤坝   C.学校   D.烟囱   【答案】C  【解析】建筑也是一个通称,通常将供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居住以及从事生产和各种文化、社会活动的房屋称为建筑物,如住宅、学校、影剧院等;而人们不在其中生产、生活的建筑,则叫作构筑物,如水塔、烟囱、堤坝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4.属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的是(  )。   A.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   B.建筑高度大于40m的公共建筑   C.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   D.藏书超过50万册的图书馆   【答案】A  【解析】民用建筑的分类见表4。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5.按照《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我国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为(  )级。   A.A、 A1、 B1 B1  B,Al、A2、B1、B2  C.A、B、B1、B2  D.A、B1、B2、B3  【答案】D  【解析】国外(欧盟)在火灾科学基础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相关分级体系,分为Al、A2、B、C、D、E、F七个等级。按照GB ,我国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的基本分级为A、B1、B2、B3,规范中还明确了该分级与欧盟标准分级的对应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6.以下建筑构件属于难燃性构件的是(  )。   A.钢材   B.竹子   C.沥青混凝土   D.石膏板   【答案】C  【解析】凡用难燃烧性材料做成的构件或用燃烧性材料做成而用非燃烧性材料做保护层的构件统称为难燃性构件。难燃烧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碳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如沥青混凝土、经阻燃处理后的木材、塑料、水泥、刨花板、板条抹灰墙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7.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以(  )的耐火极限为基准。   A.柱   B.楼板   C.梁   D.吊顶   【答案】B  【解析】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是以楼板的耐火极限为基准,再根据其他构件在建筑物中的重要性以及耐火性能可能的目标值调整后确定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8.一级建筑物楼板的耐火极限为(  ),二级建筑物楼板的耐火极限为(  )。   A.3.0h,2.5h  B.1.5h,1h  C.2.0h,1.5h   D.0.75h,0.50h  【答案】B  【解析】根据火灾的统计数据来看,88%的火灾可在1.5h之内扑灭,80%的火灾可在1h之内扑灭,因此将一级建筑物楼板的耐火极限定为l.5h,二级建筑物楼板的耐火极限定为lh,以下级别的则相应降低要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9.液化石油气储罐区宜布置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  )。   A.上风侧   B.下风侧   C.侧风向   D.上风或侧风向   【答案】A  【解析】液化石油气储罐区宜布置在本单位或本地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选择通风良好的地点独立设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0.乙炔站严禁布置在(  )的地方。   A.地势较高   B.多面环山   C.附近无建筑物   D.被水淹没   【答案】D
31.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  )。  A.石蜡火灾  B.火药火灾  C.沥青火灾  D.电气火灾  【答案】B  【解析】参见《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226页: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氰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2.泡沫灭火系统一般由泡沫液、泡沫消防水泵、泡沫混合液泵、泡沫液泵、泡沫比例混合器(装置)、压力容器、(  )、火灾探测与启动控制装置、控制阀门及管道等系统组件组成。  A.泡沫产生装置  B.报警阀  C.水流报警装置  D.驱动气体瓶组  【答案】A  【解析】参见《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240页:泡沫灭火系统一般由泡沫液、泡沫消防水泵、泡沫混合液泵、泡沫液泵、泡沫比例混合器(装置)、压力容器、泡沫产生装置、火灾探测与启动控制装置、控制阀门及管道等系统组件组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3.泡沫从储罐底部注入,并通过软管浮升到液体燃料表面进行灭火的泡沫灭火系统称为(  )。  A.液上喷射系统  B.液下喷射系统  C.半液下喷射系统  D.泡沫喷淋灭火系统  【答案】C  【解析】半液下喷射系统是指泡沫从储罐底部注入,并通过软管浮升到液体燃料表面进行灭火的泡沫灭火系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4.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宜选用的泡沫灭火系统是(  )。  A.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  B.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  C.高倍数泡沫灭火系统  D.全淹没泡沫灭火系统  【答案】A  【解析】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宜选用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单罐容量不大于5000m3的甲、乙类固定顶与内浮顶油罐和单罐容量不大于10000m3的丙类固定顶与内浮顶油罐,可选用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5.移动式高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可用于(  )。  A.发生火灾的部位难以确定或人员难以接近的较小火灾场所  B.流散的B类火灾场所  C.不大于100m2的流淌B类火灾场所  D.发生火灾时需要排烟、降温或排除有害气体的封闭空间  【答案】D  【解析】移动式高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可用于下列场所:①发生火灾的部位难以确定或人员难以接近的火灾场所;②流淌B类火灾场所;③发生火灾时需要排烟、降温或排除有害气体的封闭空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6.属于BC干粉灭火剂的是(  )。  A.以磷酸盐为基料的干粉灭火剂  B.以碳酸氢钾为基料的紫钾干粉灭火剂  C.以聚磷酸铵为基料的干粉灭火剂  D.氯化钠类干粉灭火剂  【答案】B  【解析】属于BC类的干粉灭火剂有:①以碳酸氢钠为基料的钠盐干粉灭火剂(小苏打干粉);②以碳酸氢钾为基料的紫钾干粉灭火剂;③以氯化钾为基料的超级钾盐干粉灭火剂;④以硫酸钾为基料的钾盐于粉灭火剂;⑤以碳酸氢钠和钾盐为基料的混合型干粉灭火剂;⑥以尿素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的反应物为基料的氨基干粉灭火剂(毛耐克斯Mon-nex干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7.将驱动气体(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单独储存在储气瓶中,灭火使用时,再将驱动气体充人干粉储罐,进而携带驱动干粉喷射实施灭火的干粉灭火系统称为(  )。  A.储气式干粉灭火系统  B.燃气式干粉灭火系统  C.储压式干粉灭火系统  D.全淹没式干粉灭火系统  【答案】A  【解析】储气式干粉灭火系统是指将驱动气体(氮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单独储存在储气瓶中,灭火使用时,再将驱动气体充入干粉储罐,进而携带驱动干粉喷射实施灭火。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8.干粉灭火系统不适用(  )火灾。  A.油罐  B.变压器油箱  C.金属钠  D.煤气站  【答案】C  【解析】干粉灭火系统不适用于下列物质火灾:①火灾中产生含有氧的化学物质,例如硝酸纤维;②可燃金属,例如钠、钾、镁等;③固体深位火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  39.用以接收、显示和传递火灾报警信号,并能发出控制信号和具有其他辅助功能的控制指示设备称为(  )。  A.火灾警报装置  B.火灾报警按钮  C.火灾探测器  D.火灾报警装置  【答案】D  【解析】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用以接收、显示和传递火灾报警信号,并能发出控制信号和具有其他辅助功能的控制指示设备称为火灾报警装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4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适用于仅需要报警,不需要联动自动消防设备的保护对象的报警系统是(  )。  A.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B.区域报警系统  C.集中报警系统  D.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答案】B  【解析】区域报警系统适用于仅需要报警,不需要联动自动消防设备的保护对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1.响应某一连续路线附近的火灾特征参数的火灾探测器是(  )。  A.点型火灾探测器  B.可复位探测器  C.可拆卸探测器  D.线型火灾探测器  【答案】D  【解析】参见《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265页:线型火灾探测器:响应某一连续路线附近的火灾特征参数的探测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42.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选用的火灾探测器是(  )。  A.感温火灾探测器   B.感烟火灾探测器  C.火焰探测器  D.气体火灾探测器  【答案】B  【解析】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选择感烟火灾探测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3.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  )。  A.10m  B.15m  C.20m   D.30m  【答案】D  【解析】每个防火分区应至少设置一只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从一个防火分区内的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30m。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44.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  )。  A.2%  B.3%  C.4%  D.5%  【答案】A  【解析】参见《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296页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其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避难层(间)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有效面积不应小于2.00m2。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45.排烟窗设置在外墙上时,应在储烟仓以内或室内净高度的(  )以上。  A.1/2  B.1/3  C.1/4   D.1/5  【答案】A  【解析】排烟窗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当设置在外墙上时,排烟窗应在储烟仓以内或室内净高度的1/2以上,并应沿火灾烟气的气流方向开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46.发生火灾时,高层建筑内四个安全区进行机械加压送风的压力比较正确的是(  )。  A.防烟楼梯问压力&走道压力&前室压力&房间压力  B.防烟楼梯间压力&房间压力&走道压力&前室压力  C.防烟楼梯间压力&前室压力&走道压力&房间压力  D.防烟楼梯间压力&走道压力&房间压力&前室压力  【答案】C  【解析】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是通过送风机所产生的气体流动和压力差来控制烟气流动的,即在建筑内发生火灾时,对着火区以外的有关区域进行送风加压,使其保持一定正压,以防止烟气侵入的防烟方式。为保证疏散通道不受烟气侵害以及使人员安全疏散,发生火灾时,从安全性的角度出发,高层建筑内可分为四个安全区:第一类安全区为防烟楼梯间、避难层;第二类安全区为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第三类安全区为走道;第四类安全区为房间。依据上述原则,加压送风时应使防烟楼梯问压力&前室压力&走道压力&房间压力,同时还要保证各部分之间的压差不要过大,以免造成开门困难影响疏散。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47.人防工程中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的部位是(  )。  A.甲、乙类生产车间  B.电影放映间、舞台  C.总长度大于15m的疏散走道  D.建筑面积小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大厅  【答案】B  【解析】人防工程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①建筑面积大于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大厅;②丙、丁类生产车间;③总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④电影放映间、舞台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8.用于指示疏散出口、疏散路径、消防设施位置等重要信息的灯具是(  )。  A.消防应急照明标志灯具  B.消防应急照明标志复合灯具  C.持续型消防应急灯具  D.消防应急标志灯具  【答案】D  【解析】消防应急标志灯具是用于指示疏散出口、疏散路径、消防设施位置等重要信息的灯具,一般均用图形加以标示,有时会有辅助的文字信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49.系统连接的消防应急灯具均为自带电源型,灯具内部自带蓄电池,但是消防应急灯具的应急转换由应急照明控制器控制的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是(  )。  A.自带电源非集中控制型系统  B.自带电源集中控制型系统  C.集中电源非集中控制型系统  D.集中电源集中控制型系统  【答案】B  【解析】自带电源集中控制型系统连接的消防应急灯具均为自带电源型,灯具内部自带蓄电池,但是消防应急灯具的应急转换由应急照明控制器控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50.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的应急转换时间不应大于(  ),高危险区域的应急转换时间不应大于(  )。  A.10s.0.5s  B.10s,0.25s  C.5s,0.25s   D.5s,0.5s  【答案】C  相关推荐: 
  题库练习:
  名师精解教材:
  考试交流区:
  (一级消防群8:)
责编:zhaojinga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边的引火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