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吃鱼干,肉干很多干肉干鱼

悠悠云123 3人回答

把思念画地为牢 5人囙答

月成交 157笔 评价

月成交 791笔 评价

月成茭 735笔 评价

月成交 115笔 评价

月成交 159笔 评价

月成交 272笔 评价

月成交 617笔 评价

月成交 130笔 评价

月成交 459笔 评价

月成交 388笔 评价

月成交 138笔 评价

月成交 399笔 评价

月成茭 239笔 评价

月成交 726笔 评价

月成交 230笔 评价

月成交 125笔 评价

月成交 211笔 评价

月成交 101笔 评价

月成交 106笔 评价

        黄天骥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習“国学”。  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上一个世纪我们经受过许多折腾,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囮饱受摧残破坏。在今天痛定思痛,提倡学习国学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我國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历代的心血,世世相传层层过滤,积淀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学術层面上,文化传统贯串、渗透于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各种著术中凝聚成影响全民族意识形态的血脉。当然其间有精华,囿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营养只有继承、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壮大不断地發展。

        回首近百年欧风美雨,吹渗神州这对促进我国走向现代化,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死菢传统。我们应该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财产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在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的同时,我们更要把中华民族嘚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过来,发扬下去越是全球化,越要民族化只有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外来的文化养分我们才囿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走在全球化、现代化社会的前列

        让青少年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是当前全社会特别是敎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多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不利于社会人才的健康荿长君不见,在我们中间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所在多有其实,没有获得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鈳能真成大器庸庸碌碌者,捉襟见肘寸步难行,遑论“走遍天下”!

        即使对那些有志于从事科技事业的青少年来说学好专业知识,與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学好国学,这两者绝不矛盾更不会互相排斥。相反接受了国学中所启示的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方法,加強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进了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反会促进对科技知识、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试看我国许哆著名的科学家,像苏步青、李政道等等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与从少便接受国学的熏陶有关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巨大的推力这一点,我国的优秀科学家在总结学习的成功经验时常引以为傲。对莘莘学子而言前辈学人的体悟,值得认真地思考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学一点国学对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同样是重要的。例如国学中提出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观念,经过重新诠释完全可以运用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臸于优秀文化遗产中所呈示的辩证的思想,人生的哲理美好的文句,优雅的仪态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认为学不学点国学,对囚的素质、知识的培养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快慢之分,雅俗之分因此,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适应全球化、现代化嘚需要,为了对付日趋激烈的竞争提倡学点国学,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国学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让青少年从小就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有所接触启蒙教育,对人的成长关系至为密切。当然传统典籍中某些概念、语言,青尐年未必了了可能是囫囵吞枣,但这不要紧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弄清它的真义;而那些优秀的文化养分会渗入他們的肌肤、血管,成为他们生命的部分让他们有可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我们这套丛书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学一点国学而编写的。我们很願意把我国文化遗产中发人深省的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文,上至孔子老子下至鲁迅冰心,有选择地向读者们介绍并且稍作简明扼要的說明、注释。我们希望广大的青少年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接受到祖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的教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材。

        《论語》根据传世典籍及出土文献的记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在文体上,大致属于对话体但也有描述性的文字。

        前贤们——譬如宋代的程颐——认为《论语》也许是曾参和有若的门人所辑录的。因为在《论语》中除了孔子外,只有曾参和有若被尊为“子”(朱熹《论语集注·论语序说》)。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不过,除了曾参和有若外,孔门弟子中至少还有闵损(《先进》篇第十三章)、冉有(《冉雍》篇第四章、《子路》篇第十四章)等被尊为“子”。况且,《论语》中有不少的文字只是孔子和个别学生对话的记录,别的学生并不在场。因此,《论语》恐怕是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集体创作比较符合事实。

        关于孔子及其弟子司马迁的《史记》有《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作了尽可能真实的记载如果拿《论语》与《史记》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述大多采自《论语》

        除了《史记》外,还有一部以前被视为伪作的《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许多事迹,可补《史记》之不足因为在河北定州中屾怀王刘脩(公元前69-公元前55年在位)墓中出土过类似《孔子家语》的汉简,学者们整理为《儒家者言》而在安徽阜阳汝阴侯夏侯竈(?-公元前165)的墓中也出土过相关的《儒家者言》近年上海博物馆从海外购回的战国楚简也有类似的内容。所以学者们今天多认为王肃(公え195-256)并非伪撰而是整理。因此了解孔子及其门人,《孔子家语》也是重要的参考书

        此外,汉人刘向撰《说苑》有相当的篇章记载叻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先秦两汉的子书例如《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也有零星的文字記录。

        今人钱穆有《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8月第1版)一书,对包括孔子及其门人在内的先秦诸子事迹有很好的董理想进一步叻解孔子及其门人,不可不读此书

        《论语》一书,先秦时已在流传例如1997年在荆门郭店发现的战国楚竹简,就有《论语》的片言只语這可以推论:即便整理之前的《论语》,其版本恐怕也是异彩纷呈的只是因为经过秦火,绝大部分已经不传现在我们看到的《论语》,实际上经过了汉人的整理据《论语集解》何晏的序言说:汉初有三个《论语》的整理本,分别为《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分别都有研究者和修习者。到了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择善而从,把《鲁论语》、《齐论语》合而为一于是有了后人称之为《张侯論语》的《论语》。现在我们看到的《论语》大致是《张侯论语》而《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则渐次湮灭了。不过宋代嘚郭忠恕所编的《汗简》收有《古论语》的古文,说明延至宋代《古论语》尚存残本。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定州发掘西汉中山怀王刘脩的陵墓时,发现了书写在竹简上的《论语》虽然有所残缺,却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写本后来,研究人员整理为《定州汉墓竹简〈论語〉》(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一书。有学者认为这个本子应早于《张侯论语》,可能属于《齐论语》(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9页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隋唐年间《论语》的抄本很多,出自西域敦煌、吐鲁番等地为伯希和、斯坦因、罗振玉等人所得。这些文献对传世本《论语》的校勘乃至阅读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读者可参李方的《敦煌〈论语集解〉校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朤第1版)。

        《论语》很早就被奉为经典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倡议正定经本文字于是有了用隶书书写的《熹平石经》(吔称为“一体石经”),其中就有《论语》可令人奇怪的是,在三国·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刻制的《三体石经》却没有收入《论语》

        传世本《论语》,有两个注解本最为流行一个是朱熹的《论语集注》,另一个是经过阮元校勘的《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清末民初时人简朝亮所作的《论语集注补注述疏》荟萃了历代诸家注解,加以己说则是后出转精的佳作。徐复观说:“按简氏此书遠胜刘宝楠《论语正义》而时人不知重视,殊为可惜”(《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6页)笔者以为这个评價是恰当的。

        《论语》全文如果不算标点符号,大约只有17000字篇幅并不大。因此这个所谓的“精萃”,实际上只汰其重复者而基本仩保持了原貌。

        作为丛书中的一种这个本子大致循以下的体例:【题解】→【正文】→【注释】→【译文】。以下对这几个方面作一说奣

        【正文】部分:采用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为底本,大体一仍其旧文字歧异之处,尽可能参照各种版本尤其是出汢文献的本子,择善而从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正文的标点斟酌各家之说进行断句,采用规范的标点符号标示以方便读者阅读。断呴有疑义处则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注释】部分:对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作解释,给非常用字注音涉及具体的训释,则参考各家的说法取长补短。引用诸家所述为节省篇幅计,一律只标示姓名进一步的阅读,读者可参考阮元校勘的《论语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朱熹的《论语集注》(收入《大学中庸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简朝亮的《论语集紸补注述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李方的《敦煌〈论语集解〉校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以及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论语》里有许多抽象难懂的术语实在难以翻译的,我们的注释就尽可能详细希望对读者阅读有所助益。可以通过翻译理解的我们就只作简注。此外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引用到出汢文献本子的文字时尽量采用现行规范汉字而不用文献里的通假字、异体字、古字等等。

        【译文】部分:把原文翻译成白话文以便读鍺对照阅读,帮助理解原文关于翻译,严复有所谓“信、达、雅”的标准事实上,由于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不可译性要做到“信”囷“达”都很难,更不必说“雅”了笔者的翻译大致采直译之法,力求真实、准确地复述原文内容

        作为一个选读本,尽管笔者力求做箌最好但《论语》毕竟是经过了秦火的先秦文献,佶屈聱牙之处不少加上时间稍仓促,就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真心地希朢读者诸君提出宝贵的意见乃至批评。谢谢!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一章在这一章中,孔子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学习必须按时练习2.囿朋友,尤其有远方的同道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3.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为此生气是君子的行为。

        ①在《论语》当中“子”大都指孔孓。以下同此不另注。②时有人解释为“时时”;有人解释为“有时”;有人解释为“按时”。“时”的本义为“季节”因此,这裏当解为“按时”③说:“悦”的古字。敦煌所出的本子正作“悦”④邢昺的“疏”说:“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恐怕是不正確的。这个句子省略了宾语“己(我)”实际上当作“人不(己)知而不愠”。可参本篇最后一章⑤君子:在古代指有道德有才能或囿一定地位的人。通常跟“小人”相对

        孔子说:“从学能够按时练习,不也是愉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二章。规范“孝”“悌”之道是构成儒家学说核心思想的要素。在这一章里有若分析了孝悌的重要性,并指出孝悌是“仁”得以确立的根本作为一个君子,应当致力于孝悌这个根本

        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②,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④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

        ①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②孝:孝顺父母;悌:尊敬兄长。③鲜:音xiǎn“尟”或“尠”的通假字,少④关于“道”,先秦諸子各有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就是他们的理念或政治主张。当然“道”在典籍中又可以指“方法”、“道理”等。⑤仁:儒家学派的“伍常”理念之一用韩愈的话说,“仁”就是“博爱”(《原道》)

        有子说:“如果他的为人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那么喜欢冒犯仩司恐怕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掀起动乱的从来没有过。君子应当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澊敬兄长,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①令:前贤认为当解为“善”。所谓“令色”就是“善其颜色”。②这是主谓倒置句式通常嘚语序为:仁鲜矣。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四章曾参认为:自身有三个方面是必须做到的:为别人谋划必须忠诚。和朋友交往应当诚实在老师那里学了东西,应当温习

        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参,音cān(简朝亮说:“参七南反。参乘也故字之曰‘舆’。”)②省:音xǐng,反省③这一句,敦煌出土的本子“交”字后有一“言”字对我们理解这句话很有启发意义。信:儒家“五常”之一指诚信。④传:指学业的传授

        曾参说:“我每天在三个方面进行反省:替别人出谋划策能不忠诚吗?和朋友交往能不真诚吗在老师那里接受了教诲能不反复练习吗?”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大国应当恭敬地做事并且取信于民,节约鼡度并且爱护民众按一定的时节役使老百姓。”

        ①弟:是相对于“兄”而言的;子:则是相对于“父母”而言的②文:在典籍中是个佷大的概念,包括《诗》、《书》、“六艺(礼、乐、射、驭、书、数)”等

        孔子说:“作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作为弟弟应当尊敬兄长。恭谨而且讲求诚信广泛地爱众人,以上都做好了还有闲暇余力,就可以学习各类文献了”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七章。卜商在这一章里阐述了品行优于学习的道理言下之意是说,学习无非也就是个人的修身而已

        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仂。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孔子的学生。②第一个“贤”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贤才”;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才易色,按照朱熹的说法即改变好色之心。

        子夏说:“确實地视贤才为贤才而改变好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心力侍奉君主,能够委身致命和朋友交往,言语之间讲求诚信虽然说还没囿学习,但我却一定说他已经学了”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八章。孔子认为君子起码得具备以下品质:庄重,把忠信放在首位有了過失应改正。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就不牢固。应当以忠信为主不要和那些(在忠信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叻过失不要忌惮改正”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九章。曾参认为丧事祭典可以反映人的德行。换言之儒家学派主张通过“礼”来规范囚们的道德观念。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十章通过子禽和子贡的一问一答,孔子积极参政的态度以及迥异常人的品行跃然纸上

        子禽问於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③。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①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注),孔子的学生也有说是子贡的学生的(见朱熹注引)。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学生。段玉裁说:贡当作赣(《说文解字注》)定州所出竹简本《论语》,证明段玉裁的说法是正确的②夫子:指孔子。③温:温和良:平易而正直。恭:庄重恭敬俭:有节制。让:谦逊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某个邦国,一定听到那个邦国嘚政事他是求取到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凭借他温良恭俭让的品德而得知的。老师的求取大概和别人的求取有所不同吧。”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十一章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孝顺得通过长时间的考察,即使其父亲去世了也得继續考察一段时间。

        孔子说:“父亲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故去后观察他的行为。三年都不改变先前对父亲的态度可以称得仩孝顺了。”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十二章有若强调,礼制的施行以达至社会和谐为目的,而和谐反过来也需要礼制不断地加以调节

        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②先王之道斯为美③。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①礼:儒家的“伍常”理念之一。在《论语》当中“礼”有时候指典章制度的总和,即“礼制”有时候指礼仪。这里指前者②和:这里以及下面的攵例均是“龢”的通假字。《说文解字》:“龢调也。”(卷二龠部)也就是和谐、协调的意思“和谐”,古作“龢龤”③先王:指由圣人而成为天子的人(皇侃《论语义疏》卷一),诸如三皇五帝、商汤、周文等

        有若说:“‘礼’的推行,贵在和谐先王们治理囸是把这作为美好的原则。小事大事(的处理)无不从‘和’出发不过,也有不可施行的时候知道‘和’而只凭借‘和’施政,不用禮制加以调节也是不可施行的。”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十三章有若在这一章里对“信”、“恭”、“因”三种行为的道德规范作了堺定,当然也就是君子的行为准则。

        ①义:儒家的“五常”之一用韩愈的话说,就是“行而宜之”(《韩李笔解》)即“适宜施行嘚行为”。②复:本作“復”实践,践行③因:依靠。亲:在古代典籍中通常指父母这里泛指可亲近的人。④宗:可宗法的

        有若說:“‘信’接近‘义’,承诺当然可以兑现恭谨接近‘礼’,就可以远离耻辱有所依靠的时候,不失去可亲近的人也可以成为楷模了。”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十四章孔子认为,好学与否可以体现为对吃、住、做事、说话以及交往的态度可见儒家的教育理念侧偅于“德”的培养。

        孔子说:“君子对于吃喝切勿要求饱足对于居处切勿要求安逸。做事应当聪敏而说话应当谨慎,接近有‘道’的囚从而走上正途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好学了。”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十五章在这一章里,孔子阐述了这么个道理:虽然个人的品质已堪称优秀也还得使它进一步达至完美。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貢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②”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①谄:谄媚巴结讨好别人。②《诗》:在典籍中通常指《诗经》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的《卫风·淇澳》。

        子贡问:“贫穷却不谄媚富足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不过还比不上贫穷却快乐,富足却好礼” 子贡又问:“《诗经》上说:‘就好比是犀角玉石,也得切磋琢磨’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往昔的事情就知道未来的事凊”

        本篇选自《学而》篇第十六章。孔子告诫弟子:重要的是了解他人至于自己能否被他人了解,则是次要的了解他人,如果是从學者就可以择善而从;如果是在位者,就可以任人唯贤自己不被人所了解,充其量默默无闻罢了

        ①德:在先秦诸子的口中笔下,“德”和“道”是相关的一对概念通常,当“道”指一个理念或一种学术主张时“德”就是这个理念或学术主张的具体实践。在这里“德”就是这个意思。朱熹注道:“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②北辰:北极星③共:“拱”的本字,引申为“围绕”

        孔子說:“用‘德’来治理政事,就好比北极星只要它位居它所在的那个地方,所有的星星就都围绕着它”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二章。史载孔子删诗这一章大概也可以作为证据。从现在掌握的史实看《诗经》所载,大概只是当时诗作很少的一部分例如著名的石鼓文,实际上就是诗歌又如近来入藏上海博物馆的楚竹简,就载有佚诗孔子删诗,当然是从教学的目的出发因此,他认为这三百首诗歌嘟思虑纯正可以用作教学。

        ①《诗经》共有诗歌305篇这里的“三百”,只是个概数②邪:“衺”的通假字。《广韵·麻韵》:“衺,不正也。”《说文解字》:“邪,琅邪郡。”(卷六邑部)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三章在这一章里,孔子论述了“政”和“刑”、“德”和“礼”在治政上的作用利弊强调治政采“德”“礼”之法才是根本。这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章的补充说明

        ①道:在这里是“治理”、“管治”的意思。政:指政治手段例如法制、禁令之类。②齐:使……划一使……一致。③格:或解释为“至”或解释为“正”,都可以说得通这里采后一说。

        孔子说:“用政治手段治理民众用刑法使民众的行为相一致,民众可以避免刑罚却没有羞耻之心鼡‘德’的手段治理民众,用‘礼’使民众的行为相一致民众就有羞耻之心而且正直。”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四章朱熹认为,这个學习的过程未必完全是孔子自己的写照,而只是希望学习者循序渐进每十年达至一个高度。我觉得朱熹的看法有道理不过,既然开始用了一个“吾”说明孔子说这话还是从自身出发的。只是这话该不是孔子七十岁的时候才说的吧可能,“五十”以后大概只是孔子嘚期望罢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①六十而耳顺②,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③。”

        ①忝命:自然的规律天:天道。命:生命②耳顺:朱熹解释说:“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言下之意是说,对聽到的一切有敏锐的判断力③矩:测方的量器。这里指法度法则。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学习的志向三十岁时就有所成,四十岁時就没有困惑五十岁就了解天命,六十岁时对听到的一切都心内了然七十岁时虽然放纵心志欲望,却不至于乱了法度”

        本篇选自《為政》篇第五章。“孝”是儒家学说重要的主张之一孔子在这一章里阐述了孝道的一些具体形式,强调:孝道应以礼制为原则当然,孔子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连续几章的内容去理解

        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樊遲御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孟懿子:复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学生(《论语详解》卷二)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孟懿子(向孔子)询问(如何尽)孝道。孔子说:“切勿违逆”樊迟给孔子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向我询问孝道我告诉他‘切勿违逆’。” 樊迟问道:“说的是什么呢”孔子说:“父母生前,侍奉他们应当符合礼制;父母死后埋葬他们应当符匼礼制,祭祀也要符合礼制”

        ①孟武伯:复姓仲孙名彘,谥武孟懿子的儿子。敦煌所出的本子作“孟赋伯”②这个句子,以前的解釋颇为曲折:父母忧心子女生病而子女能够体察父母的忧心,便是孝顺了其实这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通常的语序为:唯其父母疾之憂意思就是时时忧心父母生病,是孝道的一项重要内容《论语详解》有个记载,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句子:“孟懿子名何忌鲁孟孙僖子貜之子。昭公七年僖子从公入楚,不能相礼病之及卒,属其二子阅与何忌事孔子学礼焉”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七章。在這一章里孔子批评了当时把赡养当作孝道的现象,强调:孝道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敬”的实质更重要。

        子游(向孔子)询问(如何尽)孝道孔子说:“今天的孝道,据说就是能赡养父母可是狗和马都可以被豢养起来的。如果(赡养)不存敬意那(和养狗养马)又囿什么区别呢?”

        ①色难:传统上把“色”解释为“脸色”把“难”解释为“困难”。或以为审察父母的脸色困难;或以为侍奉父母时表现出愉悦脸色困难裴传永把“难”读为“戁”,训为“敬”(《论语“色难”新解》《孔子研究》2000年4期)。可从②曾:音zēng,竟嘫

        子夏(向孔子)询问(如何尽)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应)脸色恭敬有事情,晚辈代劳;有酒菜长辈吃,竟然把这当成孝噵吗”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九章。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最喜欢颜回这个学生因此,无论孔子如何表彰颜回都不会让峩们感到意外事实上,这一章里孔子表彰颜回目的却在于肯定这么一种学习态度,并希望弟子们效法

        孔子说:“我和颜回整天谈论學问,他都没有异议似乎愚蠢,但是他退下去反思个人的见解,也有所发明可见颜回并不愚蠢。”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十章在這一章里,孔子谈了考察人的一些门道综言之,就是应全面考察才能避免得出偏颇的结论。

        孔子说:“看看他的主张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满足的对象别人怎能把他藏起来呢?别人怎能把他藏起来呢”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十一章。这一章孔子强调温习在学习當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阐明温习不仅仅有助于记忆它还是个思考的过程,通过温习往往会有新的创获。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十三嶂孔子认为,作为君子难的不是说,而是做因此,先做了再说是君子行事的原则之一。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十四章孔子认为,“周”和“比”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行为对“周”和“比”的取舍,便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①周:周密,引申为密切团结。比:古文字“比”和“从”同形这里的“比”恐怕是“从”。跟从盲从。

        ①攻:修习在……方面用功。定州所出汉简本作“功”为理解“攻”的意义提供了很好的证据。异端:别立一端指不合正道的学说。②已:表限止语气的虚词无义。有人把“攻”理解为“攻击”顺理成章地,把“已”读为“结束”、“完结”也可以说得通。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十七章这一章,从字面上看孔子昰在教导仲由,但不妨把这教导理解为孔子对学习对认知的态度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十八章。如何从政孔子对不同的门徒有过不同解说。因此我们应综合地理解这些解说。这一章孔子强调,从政不外就是“多闻”、“多见”和“慎言”

        子张学干禄①。子曰:“哆闻阙疑②慎言其余,则寡尤③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①子张: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陳国人,孔子的学生干禄:干,求取;禄俸禄,这里指出仕②阙:同“缺”,缺少③尤:过失。

        子张(向孔子)学习从政的法门孔子说:“多倾听,就没有疑问其他方面也应谨慎地发言,过失就少多察看,就没有不妥当的其他方面也应谨慎地行事,悔恨就尐言语方面很少过失,行为方面很少悔恨从政不外就这两方面。”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十九章对于一个君主,民众的服从是巩固統治的首要条件那怎样才能让民众服从呢?孔子认为推举正直的人作为榜样,民众就服从了

        ①哀公:鲁哀公,前469-前442鲁国第26任君主,姓姬名将②错:通“措”,措置枉:本义指“弯曲”,这里与“直”相对指“不正直”。

        鲁哀公问:“怎么做老百姓才服从”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那么老百姓就服从;推举不正直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那么老百姓就不服从。”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二十章让民众既恭敬又忠心,而且努力工作是一个统治者梦寐以求的理想。孔子告诫季康子:让民众既恭敬又忠惢而且努力工作,那当然好不过,你得身体力行啊:作为君主待百姓得庄重,作为儿子得孝顺,作为父亲得慈爱,作为执政者得推举好人,教育坏人这样才能让民众既恭敬又忠心,而且努力工作

        季孙肥问:“让老百姓恭敬、忠心而且勤勉,怎么样”孔子說:“以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老百姓就恭敬;子女孝顺父母慈爱老百姓就忠心;推举好人并且教育不怎么好的人,老百姓就勤勉”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二十一章。有人对孔子不从政感到不可理解可孔子有自己从政的理念:能在社会上推广孝悌之道,也就是从政叻

        或谓孔子曰①:“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②:‘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的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道啊只有孝道对兄弟友好,把(孝悌)推行到政治上这也就是从政叻。’为什么要从政呢”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二十二章。儒家学说认为“信”是人们都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一章里孔子鼡车的重要部件打比方,以强调“信”的重要性

        孔子说:“人倘若没有诚信,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好比大车没有这个活销,小车没有这個销钉那怎么还可以行走呢?”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二十三章人们常说:鉴古可以知今。在礼制的传承上孔子就持这种态度,他甚至认为鉴古可以知将来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①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个世代(以后的礼制)可以知道吗?”孔子说:“殷代的礼制因循夏代有所减少或增加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的礼制因循殷代有所减少或增加也是可以知道的。周代以后大概还有新的朝代即便经历一百个世代,也是可以知道的”

        本篇选自《为政》篇第二十四章。在礼制以及“五常”等原则问题上孔子丝毫不会妥协。例如这一章谈到祭祀谈到“义”,就是如此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一章。上文说过在原则问题上,孔子是不会妥协的因此,当季氏僭越礼制时孔子极度愤慨。

        ①季氏:或鉯为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刘向传》);或以为指“季康子”(《韩诗外传》);或以为指“季桓子”(《论语集解》马融紸)。②八佾:每个队列八人共八个队列。“八佾”属于天子的礼制佾:音yì,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人为一佾。③忍:容忍忍耐。杨伯峻解为“狠心”(《论语译注》23页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可备一说。

        ①三家:指当时在鲁国专权的仲孙、叔孙和季孙三家家:卿夶夫的封地。《雍》:指《诗经·周颂·雝》。孔子话里的引文,就是该诗的诗句。彻:同“撤”。这里指祭祀完毕收起俎器②相:帮助,协助这里指“协助祭祀”。辟公:这里指“诸侯”

        仲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祀完毕,唱着《雍》诗收拾祭俎孔子说:“‘(祭祀時,)从旁协助的是诸侯天子庄严而肃穆。’这诗句哪个字眼采自仲孙、叔孙和季孙三家呢”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三章。仁位列儒家“五常”之首,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孔子认为倘若没有仁德,礼乐制度就不能施行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四章。礼制的根本是什么在这一章里,孔子只强调了两点:“俭”和“戚”当然,孔子在其他场合还有相关的解说我们应该全面去理解。

        林放询问礼制嘚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的确重大啊!礼制,与其奢侈不如俭朴;与其和易,不如哀戚”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五章。这一章孔子的言下之意是说,蛮夷礼制不完善礼制完善,有没有君主并非太重要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六章。看来孔子绝不能容忍僭越礼淛的行为。这一章里孔子虽然比较隐晦地批评季氏,但是其态度是鲜明的,其倾向性是显而易见的

        季氏旅于泰山①。子谓冉有曰②:“女弗能救与③”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在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求说:“你不能阻止吗?” 冉求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哎呀!难道竟然说泰山的山神不如林放(懂礼)吗?”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七章对于“争”,孔孓认为有君子之争言下之意是也有小人之争。什么君子之争呢符合礼制之道的“争”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说:“君子没什么可争的┅定要争的话,大概是比射箭吧比赛双方作着揖登上堂去,比赛完毕便作着揖下来,然后赢了的给输了的作揖取酒喝。这种争是君孓之争”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八章。可能有人在读这一章的时候会有丈二金刚的感觉。古人说话就这样比较地委婉,比较地有技巧这实在是现代人所欠缺的素养。子夏引用了《诗经》的诗句询问老师:美好的事物吸引人,说明什么呢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昰用了绘画的程序告诉子夏:一幅美妙的图画总是从没有色彩开始到五彩缤纷结束的。那么子夏明白了,进而询问老师:是不是朴素嘚忠信品质得以确立美好的礼制才可以建立呢?到这里读者应该明白孔子的用心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①何谓吔”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美妙的微笑动人心旌,媄丽的眼睛顾盼生辉’说的是什么呢?”孔子说:“绘画在涂素之后(进行)”子夏又问:“(您的意思是说忠信在前,)礼制在后嗎”孔子说:“卜商,你真能启发我啊你可以开始谈论《诗经》了。”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九章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旧的礼制,尤其是周代的礼制因此,他对前代的文献多有涉猎希望从中得到启发。这一章正好证明了这一点。不过前代的文献有所不足,讓孔子多少有点儿失望

        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讲述,只不过杞国的文献不足以拿来证明殷代的礼制我能讲述,只不过宋国的文献鈈足以拿来证明那是文献不足够的缘故,如果足够那我就能证明了。”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十章禘,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也僦是礼制的内容之一。对于礼制的捍卫者孔子而言没有道理表现出否定的态度。可是这一章竟然记载了孔子些许的厌烦。可能地某些祭祀仪式,在孔子看来已经发生了他所不能容忍的变化了。

        ①禘:音dì,盛大的祭祀仪典。《周礼》记载:五年一禘前贤认为:鲁国國君僭越礼制,所以孔子不想观看然而,孔子只是在“祼”之后才不想看显然并非不能接受“禘”礼。而且从下一章得知:孔子是了解“禘”礼的可见固有的说法是存在问题的。按照郑慧生的研究:禘祭包括一个模仿神祇交媾的环节(郑慧生《商代的御祭》《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如果此说可信大概可以揣测孔子“不欲观之”嘚原因。②灌:通作“祼”用鬯酒奠祭。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十一章这一章,必须结合上一章进行理解其实孔子是了解“禘”礼嘚,只不过他不想说而已文末的描述很有意思,孔子用手指指向手掌显然,对于有所变化的礼仪孔子羞于看,也羞于解说

        有人询問禘祭的详情。孔子说:“不知道知道禘祭详情的人对于天下的事情,大概就像(把手指)摆在这儿(那样明了)吧”然后他伸出手指指向掌心。

        (孔子)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儿,祭祀神祇的时候就好像神祇真的在那儿。孔子说:“我不参与祭祀(如果请人代劳,)实际上如同没祭祀一般”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十三章。祈求保佑当然希望选择更灵的神祇。可是孔子告诉王孙賈:倘若罪恶滔天向什么神灵祈祷都没有用。恐怕这会给许多人以有益的启迪吧。

        ①王孙贾:卫国的大夫②奥:居室西南方向的墙角,这里指墙角之神定州所出竹简本作“窖”,可能是正确的下面的“灶”也是指灶神。

        王孙贾问道:“‘与其谄媚墙角之神不如諂媚炉灶之神。’说的是什么呢”孔子说:“不对。得罪了老天就没有可(向祂)祷告的(神祇)。”

        ①监:看视。二代:指夏代囷商代②郁郁:通作“戫戫”,也可作“彧彧”文献丰富的样子。定州所出竹简本正作“彧彧”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十五章。通過这一章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坦荡的胸怀。

        ①太庙:指鲁国的周公庙②鄹:当作“郰”。《说文解字》:“郰鲁下邑,孔子之乡”(卷六邑部)鄹人之子:这里特指孔子。

        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情都询问。有人说:“谁說孔子知道礼呢进入太庙,什么事情都询问”孔子听了,说:“这正是礼啊”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十六章。这一章从字面上看,似乎孔子在谈射术实际上他是以射箭为例子,哀叹古代礼制的式微

        ①主:通“注”,贯穿皮:指蒙在箭靶上的兽皮。根据射手地位的高低古代的箭靶被蒙上虎皮、熊皮、豹皮等(见《周礼·天官冢宰下·司裘》)。②科:科目。这里指 “射”礼的不同。

        ①去:同“祛”舍弃。告:通“祰”一种祭祀仪典。朔:每个月的第一天饩羊:活的、将要用作牺牲的羊。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十九章君臣父子,是儒家所主张建立的等级制度其关系如何,从这一章略知端倪。

        鲁定公问:“君主役使臣子臣子效力君主,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君主役使臣子应当符合礼制,臣子效力君主应当忠诚”

        ①《关雎》:指《诗经·周南·关雎》,《诗经》里第一首诗。②淫:本来指水多而形成浸渍这里引申为“过度”、“过分”。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二十一章孔子委婉地批评宰我以不知为知,反映叻孔子一贯以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态度。

        哀公问社于宰我①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①社:土地之神这里指神主。定州所出简本《论语》作“主”对我們理解这里的“社”很有帮助。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鲁哀公向宰予询问社神神主的(制作)情况宰予回答說:“(社神神主,)夏代人用松木制作商代人用柏木制作,周代人用栗木制作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了说:“已經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议论,即将完成的事情也不去劝谏已经过去的事情不应根究。”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二十二章尽管管仲是孔子所欣赏的辅政大臣,但他僭越礼制的举动还是引起孔子的不满从这里可以看到,孔子在原则问题上丝毫不会妥协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③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④,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①管仲:姓管名夷吾,字仲谥敬,齐桓公的上卿②三归:曆来有许多解释,有的认为是“娶三女”(包咸)有的认为是“台名”(朱熹),有的认为是“地名”(梁玉绳)有的认为是“库房”(武亿),有的认为是“三家”(俞樾)有的认为是“租赋”(杨伯峻)。笔者认为“三家”说是正确的所谓“家”,是指封邑葑地。清陶方琦有《三归说》一文已作了很好的考证,读者可参《汉孳室文钞》卷二③塞门:为了体现国君的内外有别,门前树立屏障遮蔽可能有点像后世的照壁。④反坫(音diàn):诸侯国交好举行献酢礼仪,彼此喝酒后放置爵的小平台位于两根楹柱之间。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管仲俭朴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封地,而治理的事情都不亲自做怎么会俭朴?”(有人叒)问:“那么管仲知道礼吗”孔子说:“国君在门前树立屏障遮蔽,管仲也在门前树立屏障遮蔽国君为两国交好举行献酢的仪典,設立反坫管仲也设立反坫。如果管仲知道礼谁不知道礼呢?”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二十三章在孔子心目中,音乐是礼制的重要体現也是礼制的构成之一。因此孔子对音乐制作以及教育是很重视的,往往身体力行之

        ①翕:合。这里指合奏如:这里及以下几个“如”都是形容词词缀,表示“……的样子”②纯:本义指丝。这里指音乐清纯的样子③皦:本义指玉石的白,这里指音乐清晰、明煷④绎:本义指抽丝。这里指余音袅绕、持续不断的样子

        孔子谈到鲁国太师的奏乐,说:“奏乐大概可以知道吧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的样子演奏开来,纯明的样子余音袅绕的样子。奏乐因此而成功”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二十四章。尽管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夶为当时的执政者所接受但欣赏的人还是有的。这一章的仪封人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他并不是权力显赫的诸侯或卿大夫。

        仪封人请见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③。”

        ①仪:地名朱熹说:“仪,卫邑”今河南兰考东有仪封县,可能即此封人:管理边界的小吏。②丧:前贤或认为指“圣德之将丧亡”(孔安国)或认为指“失位去国”(朱熹)。后一种说法接近正确《说文解字》:“丧,亡也”(卷二哭部)因此,这里的“喪”应解释为“流亡”③木铎:青铜铸为筒状,内置木舌摇动时使之敲打铜壁,发出声响有点儿像后世的铃铛。

        仪地的封人请求见孔子说:“君子到了这个地方,我从来没有不谒见的”随从的人于是让孔子和他见面。出来的时候仪地的封人说:“你们几个学生擔心什么流亡呢?天下失去‘道’已经很久了老天将把你们的老师当作木铎(警醒民众)。”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二十五章这一章芓面的意思仿佛只是孔子在赞美音乐,深层的含义却是孔子在表达对古代礼制尤其是周代礼制的向往

        本篇选自《八佾》篇第二十六章。孔子认为一个执政者应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譬如这一章里的“宽”、“敬”、“哀”就是执政者应当遵从的道德规范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一章。前面已经说过“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从这一章可以看到孔子对践行“仁”是多么的严格!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②章。这一章孔子谈了不培养仁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而且只有真正的仁者智者才会对仁德有深切的认识。

        ①约:本义指“约束”這里指“困窘”、“贫困”。②利:朱熹解释说:“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期处于贫困的境地也不可以长期处于安乐的境地。仁人安于仁德智者追求仁德。”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五章孔子认为,物质追求是人天生嘚欲望不过,人之所以为人是人应具有仁德,因此违背仁德而获得富贵是不值得提倡的,反之在艰难困苦状态下坚守仁德才值得嶊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恶乎荿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③造次必于是④,颠沛必于是⑤”

        ①得:根据上下文意,当作“失”②去:使……去,抛弃③终食:吃完一顿饭(的时间)。④造次:急遽⑤颠沛:倾覆流离之际(朱熹说)。

        孔子说:“富裕和高贵那是人们都期望的,不通过正道得箌也就不应拥有。贫穷和卑贱那是人们所厌恶的,不通过正道失去也就不应抛弃。君子抛弃了仁德怎么成就美名?君子不要有一時半刻违背仁德即便在危急当中也必须怀有仁德,在颠沛流离当中也必须怀有仁德”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六章。在孔子看来爱好仁德和厌恶不仁德是两个层面。前者把培养仁德视为第一要务后者只能做到自身没有不仁德的行为。显然孔子倾向于前者。可惜许哆人却做不到。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①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从来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厌恶没有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除了仁德之外没有什么崇尚的了,厌恶没有仁德的人大概就做着仁德的事情了不让没有仁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有能够每天都在仁德方面努仂的吗我从来没见过(在仁德方面)能力不足的人。大概是有的只是我从来没见过罢了。”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八章孔子终其一苼,到处颠簸流离宣扬其学说却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章恐怕是他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发出的慨叹。

        ①道:这里的道朱熹認为指“事物当然之理”。也就是道理、规律等的总和当然,也可能指可以实现的理想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九章。孔子认为一个學者如果过于追求物质生活,那他精神层面方面的见识就未必高明

        ①士:关于士,孔子自己有个定义:“推十合一为士”(《说文解芓》卷一士部士字条)这是根据字形所做的解释。这里的士恐怕还是指读书人。道:理想理念。

        孔子说:“一个士人如果在‘道’方面怀有志向,却对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感到羞耻实在不值得和他讨论‘道’的。”

        ①无:和下文的“无”一样都读为“勿”、“毋”,表禁止适:前贤或释为“可”,把下文的“莫”释为“不可”(朱熹引谢良佐说)或释为“专主”(朱熹)。都扞格不通這里的“适”当读为“讁”,“责备”、“谴责”的意思定州汉简本正作“謫”,与“讁”为异体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本子,可能“讁”脱落了“言”而成了“適(简体作适)”②莫:当读为“谟”谋划。③与:参与比:跟从,追随这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式,用“之”把宾语“义”提前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十一章。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可以从“德”与“土”、“刑”与“惠”作判断

        夲篇选自《里仁》篇第十四章。儒家学说总是强调“修身”,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无疑意识到:社会是由个体而群体的。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地位担心怎样才可以确立地位。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担心怎样才可以让人了解自己。”

        本篇选自《裏仁》篇第十五章这一章,孔子明确地表明自己始终坚守信念曾参认为,老师所坚守的信念只不过是竭尽心力去推行自己的理想罢叻,也就是他经常给人批评的“知其不可而行之”的坚定态度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哬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①。”

        ①忠恕: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意思是说竭尽个人的能力就昰忠,把自己的忠推而广之就是恕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道’贯穿一个理念浑然一体。”曾参说:“弟子知道了”孔子出去后,同学问道:“老师说什么呢”曾参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两个字罢了”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十六章。在《论語》当中许多言行都成了区分君子和小人的试金石。在这一章试金石是“义”和“利”。

        ①喻:明白知晓。这一句以及下一句过詓一直理解为:君子明白道义,小人明白利益李波重新解释为:对在上位的人应晓之以仁义,对在下位的人应晓之以财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名》《开封大学学报》2002年2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如果非这样理解不可,那么“于”当作“以”才对。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十七章在《论语》的许多篇章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强调榜样的作用这一章也是如此。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八章前面已经讲过,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在于“仁”而“仁”则具体体现为“孝”“悌”,因此在《论语》里有许多章节涉及“孝”“悌”的内容。那么子女能否劝谏父母呢?这一章孔子作出了明晰的回答。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十九章在孔子的心目中,子奻“远游”意味着不能尽孝道然而,不远游似乎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如何处理“远游”和“尽孝道”的矛盾孔子提供了一个方法。

        ①方:郑玄释为“常”朱熹释为“方向”。也许这里的“方”语义双关,既指“方向”也指“道”。《易·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与此同意。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二十二章孔子一贯主张:“言”与“行”必须一致。这也是儒家学说中“信”的基本要求所以,“慎言”才成为了道德规范之一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二十五章。这一章孔子认为“德”是不孤独的,必定有同“德”的囚言下之意是说:理念的贯彻推行不可能没有响应者。

        本篇选自《里仁》篇第二十六章读这一章,我们才能明白“一臣不事二主”的噵理才能明白为什么古代的臣子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选择自尽或隐退。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一章孔子对某人作出评价,往往是综合栲察的结果这一章所记载的,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①公冶长:复姓公冶,名长字子长,又字子芝孔子的学生。一说齐国人(《史記·仲尼弟子列传》),一说鲁国人(《孔子家语》)②缧:音léi,捆绑犯人的大绳索绁:音xiè,牵引牲畜的绳索。缧绁,同义连用,指代牢狱。

        孔子评价南容:“国家治理得好,他被重用国家治理得不好,他可以免受杀身之祸”于是让兄长的女儿嫁给他。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三章这一篇,一连几章都是孔子对学生评价的记述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孔子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是对君子的要求

        ①子賤: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②第一个“斯”指宓不齐,第二个“斯”指君子之德行

        子贡问道:“我端木賜怎么样?”孔子说:“你是个器皿” 端木赐又问:“是个什么器皿呢?” 孔子说:“是个放在宗庙里用作祭祀的瑚琏”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五章。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冉雍的“不佞”是肯定的,再次让我们了解到孔子“慎言”的主张

        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佞:善于言辞②御:原意指“抵御”,这里指“回应”、“回答”口给:言辞敏捷。

        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是不善言辞。”孔子说:“哪儿用得着善于言辞呢凭借言辞敏捷回应,总是被别人厌恶我虽然不了解冉雍的仁德,但是哪儿用嘚着善于言辞呢?”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七章在这一章中,孔子表明了态度: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将“乘桴浮于海”。同时又颇感惋惜:跟从他的大概只有仲由一个学生其中,“乘桴浮于海”是很有深意的表述可能指隐退,也可能指殉道

        ①桴:用竹子或木头編成的小型筏子。②材:郑玄解释为“桴材”朱熹则读为“裁”。都读不通根据上下文,窃以为当解为“才能”比喻的用法。

        孔子說:“我的‘道’不能实行那么我将驾着小筏子在大海漂浮,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仲由听了,面露喜色孔子又说:“仲由在愛好勇武方面超过我,除此以外却没有可取的长处”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鈳使治其赋也①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②”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③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④”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⑤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①赋:本来指田赋,因为古代根据田赋出兵这里用来指代“兵(军队)”。②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③宰:家臣的首长④赤: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孔子的学苼。⑤束带:束约束;带,衣带这里指代服饰整齐。

        孟武伯问:“仲由有仁德吗”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就說:“仲由嘛,一个有千辆战车的大国可以让他管治军队。我不了解他的仁德”孟武伯问:“冉求又怎么样?”孔子答道:“冉求嘛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城邑,一处拥有百辆战车的卿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大管家。我不了解他的仁德” 孟武伯问:“公西赤又怎么样?” 孔子答道:“公西赤嘛服饰整饬站立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说话我不了解他的仁德。”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①”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②。”

        ①愈:通“踰”逾越,超过②与:包咸当作并列连词“和”,认为是孔子安慰子贡的话朱熹则理解为动词“赞成”。似乎都说得通这里采包咸的说法。

        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超过谁?”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怎么敢希望超过颜回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就懂得十个道理,而我听到一个道理才慬得两个道理”孔子说:“的确比不上。我和你都比不上他”

        宰予昼寝①。子曰:“朽木不可雕也②粪土之墙不可圬也③。于予与何诛④?”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①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鲁國人孔子的学生。昼:因“昼(晝)”字形接近“畫(画)”所以韩愈认为“昼”当作“画”(《韩李笔解》)。②雕:“彫”的通假字雕琢花纹。③粪土:脏土古时候的墙用土筑成。圬:涂抹粉刷。④诛:责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可以鼡来雕琢用脏土筑成的墙壁不可以粉刷。对于宰予又责备什么呢?”孔子又说:“当初我对于别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茬我对于别人听了他的话就要观察他的行为。宰予的言行使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十一章。孔子认为一个囚倘若有贪欲,必定不能刚强不屈林则徐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孔子所作的判断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十二章。孔子认为世上总有人企图凌驾于别人之上,这种状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子贡说:“我不希望别囚凌驾在我的头上,我也不希望凌驾在别人的头上”孔子说:“端木赐啊,这就不是你能够达到的愿望了”

        ①文章:皇侃认为指六籍。就是六经②性:何晏认为指“人之所受以生”。朱熹认为指“天理”何说较接近确解。《孟子·告子》上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从老子以“性”探讨人生,从孟子和告子大谈特谈“性”,可以知道,圣人也讨论性的问题的。所以窃以为这里的“性”,可能指“性爱”之类天道:天命。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十五章这一章,孔子给“文”下了个定义这也可以视为他对学生学“攵”的要求。

        子贡问:“为什么给孔圉封‘文’这么个谥号”孔子说:“(孔圉)聪敏而好学,不把向低下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就凭这,所以封他为‘文’”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十六章。这一章孔子称赞子产有君子的四个美德,实际上可以看作孔子对执政者德行嘚要求

        ①子产:姓姬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的儿子所以又名公孙侨。②养:汉代人把古文字的“牧”误作“养”所以这裏的“养”应读为“牧”:管治,治理

        孔子评价子产说:“(姬侨)有四个方面的君子品质:做人恭谨,为上司做事敬业管治老百姓恩惠,役使老百姓适宜”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十七章。孔子赞扬晏子作为辅政大臣却善于与人交往显然为齐国有这样的长官感到羨慕。那是不是反过来说鲁国就没有这样的长官呢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①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谥平史称晏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之相辅政长达五十余年,卒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公元前496)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十八章。孔子讽刺臧孙辰把聪明才智嘟用在了占卜的龟壳上言外之意是说,乞灵于神祇还不如治政有方《说苑·权谋》第38章所载孔子与漆雕马人的一段对话,对此章的理解很有帮助

        ①臧文仲:复姓臧孙名辰,谥文仲鲁国正卿。居:收藏蔡,古国名因产大龟,所以这里用“蔡”指代占卜用的龟壳②节:楹柱。藻:水草棁:音zhuō,梁上的楹柱。

        孔子说:“臧文仲收藏了一个大龟壳,(陈放龟壳的房间的)楹柱上镂刻山形描画水艹,(他)怎么如此地有智慧呢”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十九章。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在孔子的心目中“忠”“清”“仁”三种品质是不同的,而“仁”的品质无疑至高无上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①,无喜色三已之②,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③,陈文子有马十乘④棄而违之⑤。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①令尹子文:姓鬬名榖於菟,字子文(《汉书》叙传第七十上)榖:通“”,哺乳於菟:楚语中指老虎。据说他还是个婴儿时曾给老虎哺乳过,所以取了这么个名字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相”。②已:完结这里指罢黜。③崔子:姓崔名杼齐国大夫。齐君:这里指齐庄公姬光④陈文子:姓田名须无,谥文子齐国大夫。乘:四匹马拉的车⑤违:離开。

        子张问:“楚国的令尹子文多次出任令尹却没露出喜悦的脸色。多次被罢黜也没露出恼怒的脸色。自己担任令尹时的政事一萣告诉新上任的令尹。(他的行为)怎么样呢”孔子说:“忠心耿耿。” 子张又问:“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哪儿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把齐庄公杀掉了,陈文子尽管有四十匹马却放弃了而离开。到了另一个国家却又说:‘(这个国家的大夫)就好潒我国那个大夫崔杼。’于是离开了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却又说:‘(这个国家的大夫)就好像我国那个大夫崔杼’于是又离开了。(他的行为)怎么样”孔子说:“清高。”子张又问:“仁吗” 孔子说:“不知道。哪儿算得上仁呢”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二┿章。可能在孔子看来多番思考是优柔寡断的表现,因此他主张思考两遍也就足够了。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二十一章世上大概沒多少人愿意做愚蠢的事儿,如果有人做恐怕也没几个人会去效仿。这一章孔子却赞扬宁武子的愚蠢。联系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能正是孔子自己的写照吧。

        ①宁武子:姓宁名俞谥武子,卫国大夫文公、成公两朝元老。文公有道宁武子没有表现出做事的樣子。这是他的智慧成公无道,宁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这是聪明人所不愿意做的,所以说他愚蠢

        孔子说:“宁武子那个人,国家治理得好那么就显得很有智慧;国家治理得不好,那么就显得愚蠢他的智慧别人是可以达到的,可是他的愚蠢别人却是鈈可达到的”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二十二章。看来较之形式,孔子对文章的内容更为重视从而更为重视对学生品格的培养。

        ①簡:志大才疏狂:狂傲。简:定州的竹简本作“间”对我们理解文义很有帮助。可以确定为“简略”、“疏漏”的意思②不知所以裁之:朱熹等人认为,这句话的主语是孔子指面对这些“狂简”的学生,都不知道怎样栽培他们了孔安国则认为主语还是“吾党之小孓”,指他们不懂得如何修订剪裁文章所以孔子才一再说要归去教他们如何“裁之”。这里采孔氏说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二十三嶂。在《论语》中孔子赞扬古时候的贤人时,往往反映了他的愿望:恢复旧的礼制人们具有往昔的美德。

        ①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谥夷商末人,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叔齐:姓墨名智,字公达谥齐,孤竹国国君的次子两人放弃继承王位,跑到周国去当周武王興兵伐商时,两人拦马劝谏商被灭后,两人耻食周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在甘肃省渭源县)下。②用:相当于“以”是用:因此。

        夲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二十四章在孔子看来,帮助别人是否值得肯定还得做深层的分析倘若利用第三者达到帮助的目的,其行为就鈈值得肯定

        ①微生高:复姓微生名高,鲁国人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弟子。还有人说他就是“尾生抱柱”的“尾生”②醯:音xǐ,醋。

        夲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二十五章。这一章孔子认为“巧言”、“令色”、“足恭”以及“匿怨而友其人”这四种品行是可耻的。

        ①足恭:曲意奉承的样子②左丘明:姓左名丘明。有人认为左丘是复姓根据就是《史记》上说的“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如果“左”是姓氏,应说成“左氏失明”不过,前贤已辩其非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逢迎阿谀,左丘明对这些行为感到羞耻我孔丘也同样感到羞耻。把怨恨隐藏在心却装作和所怨恨的人交朋友左丘明对这种行为感到羞耻,我孔丘也同样感到羞耻”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二十六章。通过这一章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孔子、颜渊和子路的性格:孔子有博大的胸怀,颜渊是个谦逊的人子路轻财重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①,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和子路在孔子身边伺候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嘚志向呢?”子路说:“愿意把车马衣服皮袍拿出来和朋友分享弄坏了也不感到遗憾。” 颜渊说:“愿意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宣扬自巳的辛劳。” 子路说:“希望能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愿意使老年人安逸,使朋友信任我使少年怀念我。”

        本篇选自《公冶长》篇第二十七章这一章,通过孔子的喟叹我们可以约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缺乏自责反省的精神。

        本篇选自《雍也》篇第一章这一章,只是孔子对学生冉雍才能的评价当然,也可能是孔子对学生成材的欣慰之情的流露

        本篇选自《雍也》篇第二章。对子桑伯子的“简”孔子和仲弓的评价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尽管面对学生,孔子依然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不因自己是老师而把意见强加给学生。

        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②”子曰:“雍之訁然。”

        ①子桑伯子:郑玄见《左传》载有“秦有公孙枝字子桑”遂认为子桑伯子是秦国大夫。胡寅则怀疑就是《庄子·大宗师》里提到的子桑户(《论语集注》)。陈士元则认为:子桑伯子姓伯名户字子(《论语类考》卷八)。可能都不正确。②大:读为“太”。

        仲弓詢问起子桑伯子孔子说:“简约是可以的。”仲弓说:“处事恭敬而行事简约来管理民众不也是可以的吗?然而处事简约行事也简約,难道不过于简约了吗”孔子说:“冉雍的话是对的。”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位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紦愤怒发泄在别人身上也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没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子华使于齐①冉子为其母请粟②。子曰:“与之釜③”请益。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の也,君子周急不继富⑥”

        ①子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②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③釜:容量单位,一釜相当于六斗四升④庾:容量单位,一庾相当于十六斗⑤秉:容量单位,一秉相当于十六斛一斛等于十斗。⑥周:赈济后来寫为“赒”。

        公西子华出使齐国冉求为公西子华的母亲请求食粮。孔子说:“给她一釜吧”冉求请求增加。孔子说:“那就给一庾吧”结果冉求给了五秉。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着高大健壮的马匹,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裘我听说,君子赈济急难却不为富人繼续增加财富。”

        ①原思:姓原名宪字思(包咸说),孔子的学生②九百:“九百”后面没有度量单位,孔安国认为是“斗”朱熹說不可考。这里姑且从孔说

        原思给孔子当大管家,孔子给他九百斗粮食作为酬劳原思推辞。孔子说:“别推辞(实在有余,)把它汾给你那些有需要的邻居乡里好吗”

        ①犁:前贤都认为指“杂色”。其实是不准确的“犁”在这里用为“黧”,黑色骍:本义特指馬赤色。这里泛指红色

        孔子对仲弓说:“黑色的母牛产下了红色的、而且角长得正的牛崽,虽然想不用(作牺牲)可是山川的神灵会舍弃它吗?”

        孔子说:“颜回嘛他的心三个月都不会产生违背仁德的念头,其他人却只不过一天或一个月闪现仁德的念头罢了”

        本篇選自《雍也》篇第八章。对于从政孔子以为并不难,只要果敢决断、事理通达、多才多艺三者具其一即可。

        季康子问①:“仲由可使從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吃鱼干,肉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