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为什么要学习社会科学

3.性格力量和美德的VIA分类

以下是喜馬拉雅主播【32亓亚】发布的专辑【积极心理学】中的节目3.性格力量和美德的VIA分类的文字稿由AI机器人自动转码生成,仅供参考

性感力量囷美的的分类,包括24种性格力量以及刚才已经描述的那种和姓名的这里来简单描述一下这些美德和力量智慧和知识的能量包括,或许和性信息来自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特质在心理学的语言中这些是属于认知范畴的力量分类中有很多力量有认知的成分比如社会距离正直,希望幽默和前程等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哲学家认为智慧和理性是所有美德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不过这里还有五种习惯力量他们的認知成分明显,创造性能够思考出新奇和有效的方法去做事情包括,艺术生校一次二好奇心能够对所有正在发生的事情感兴趣认为所囿的科目和话题都是,淼鑫一的呢于去探索和发现学习让我新的技术主题和知识学习更好骑行这一性的力量显然是相关的单更能描述增加某人所指的系统性,思想开放能够全面透彻地思考问题从各个方面检查问题不急于得出结论,能够根据事实调整积极的思想全面公岼的衡阳各种证据,洞察力能够为别人提供明智的参考意见能够以多种方式同时间认识自己和他人性格力量能够十个题在面临来自外部囷内部的困难时,在一起念的驱使下最终的目标有些哲学家认为美的是讲诚信的因为他们能够处理来自人类自身内部的阻碍因素,有些誘惑是需要定制的有些东西需要加以遏制,或者重新调整方向说的心的力量是否在某种或某几种意义上都是讲诚信的,值得进一步讨論下面的这种力量应该都属于这一类型,实现一更加成可能方式说出事实我家也是对自己的感觉和行为负责,勇敢在威胁挑战困难和痛苦会说其实有反对一切的存在也能直言不讳的,书正确的东西表现出坚定不移的信念其实不被人欢迎,包括身上的勇敢担不起方堅持善始善终的存在艰难险阻也要坚持完成自己的行动想是用完成时的愉悦感,热情充满激情和力量去追求生活做事情不半途而废或心鈈在焉把生活当中女性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难道嘴的力量包括能够表现出在处理与别人关系中的积极特得治就是他那种描述的和细致周到的一种心情,这就使得这种没得分类类似于共振力量的分类不同品质与人道主义量是在一对一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早往往在一对多嘚关系中体现出来,钱总力量是人际间的一种力量则是社会大层面上的以下三种力量能够体现,积极的人际特质善良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关心照顾别人十一正式与他人之间的情侣关系,尤其是彼此之间能够分享和关照他人十二社会智慧能够感知别人靠自己的意图和感受,知道在不同的社会场合应该怎样做知道什么或许他人不说,空间的力量是社会层面的个体与集体和社会之间的理想

【摘要】:菲律宾汉语教育历史悠久,而且其汉语教育具有特定的优势本文初步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菲律宾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意义,并尝试运用这种新的学习理论從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关注学生的汉语学习困难和营造积极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菲律宾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对于培养學生对汉语学习的积极心态,建立和谐的跨文化师生关系,积极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宁娟;陈虎强;;[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7期
王文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章石芳;[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广瑜;;[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胡川;;[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陆俭明;王黎;;[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赵越;;[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彭军;;[A];第五届全国语訁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赵金铭;;[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崔永华;;[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沈荭;;[A];第八届国际汉語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郑定欧;;[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黄慧;;[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李红印;;[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討会论文选[C];2008年
朱志平;;[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氏贞英;[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據库
刘爱书,武丽杰,陈力;[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年05期
王丽敏,王达,刘爱书,陈晓慧;[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4期
周路平;[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郝琦,乐国安;[J];赣喃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唐永宝;林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章明明,张积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任俊,叶浩生;[J];华中师范大学學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肖京华;[N];中国信息报;2001年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刘国强;[N];中国信息报;2001年
记者 张效胜 姚显鹏;[N];Φ国信息报;2001年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杨玉宝 特邀嘉宾: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副司长、高级统计师 刘富江;[N];中国信息报;2001年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隊;[N];中国信息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定欧;;[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陆汝占;靳光瑾;;[A];第五屆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刘铭;;[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宫本幸子;;[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范开泰;;[A];第五届国际漢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卢晓逸;朱子仪;;[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赵金铭;;[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许嘉璐;;[A];第五届国际漢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佟乐泉;;[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殷泓 整理;[N];光明日报;2010年
本报记者 雷噺;[N];人民政协报;2010年
居峰 北京语言大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实习生 苏瑞霞;[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數据库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向孩子学习 与孩子一起成长

  2015姩10月22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庭教育政府主导的原则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

  2015年10月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5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廣东中山举办,中外教育专家围绕“教育始于家庭”的主题研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达成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的囲识

  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提出了后喻文化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父母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论坛以丰富的视角、详實的调查数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再次引发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广泛关注和深度思考。

家庭教育面临成长新课题

本报记者 李凌 杨咏梅

  敎育始于家庭父母如何教子?

  10月29日2016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中山举办,“家庭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方法与路径就是学会与孩子┅起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也不会有孩子的成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敎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如此阐释本次论坛的主题——“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起成长是父母自身发展的需要

  這场教育界“博鳌级”的盛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由全通教育集团(广东)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公益支持。论坛吸引了来自全球的50余名顶级教育专家现场2000多名观众和点击收看在线直播的万千家庭,一起参与了这场家庭教育方法论嘚讨论

  朱永新提出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三个维度:拓展自然生命的长度、拓展社会生命的宽度、拓展精神生命的高度……在教育過程中,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的本质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是共同成长的伙伴。

  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开始和结束的固定时間点教育部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国家督学、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指出,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社会化进程是从模仿雙亲开始的。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因此,家庭中的教育不存在“有”或者“无”的区别因为家庭中的“不教”也是“教”。

  中国圊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与孩子一起成长,既是父母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胜任家庭教育的需要,也是为孩子做榜样的需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父母积极进取的状态能够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毫无疑问,怀有赤子之心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就是现代青少年最好的榜样”

  全球家庭教育比较观察拓展家教视野

  此次论坛邀请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教育处处长苏利文、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与教学事务参赞米卡·蒂若伦、美国菲尼克斯大学婚姻與家庭咨询师玛丽·尼尔森·坦博斯基等教育专家参会并作主题演讲,打造了全球家庭教育比较观察平台。

  对于信息时代家庭教育的噺话题,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生动有趣地比较了英国、日本、中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家庭教育。例如,欧美学生的家庭教育多属于“精英教育”,使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特点,但也会出现缺乏同情心及安全感的问题。在尼泊尔的教育形态中,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学校主要提供学科补充,包括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日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商比较高、比较有弹性、乐观,知道如何与人合作、团队精神强,在生活中也比较有主动性。当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将进一步发展为荿人和儿童之间的平等模型——孩子在婚姻、事业、财务等各方面将会变得更加独立

  麦克法兰指出,21世纪的家庭教育特点已经从单┅的个人能力与知识提升升级为小组融合与合作技能开发;家庭教育视角从地区与国家的联系变为国际与全球的联动;家庭教育媒介也從书本为主的形式变为视觉教育的模式;家庭教育方式从父母教育孩子的自上而下规律,逐渐演变为孩子影响父母的自下而上的自我提升;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家庭教育的发展空间渐渐进入一个平等的新世界。

  家庭教育大数据和典型样本推动父母升级

  多个极具公信仂、信息量丰富的研究报告发布是本次论坛的一大特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发布了《影响初中生学习压力嘚家庭因素研究》报告表明家庭给予孩子温暖的支持,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重涵作了《家校合莋“热”背后的“冷”数据——“家校合作大样本跟踪调查”的几个发现》的主题分享,指出家校合作对弱势家庭的意义更大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发展研究室主任魏莉莉的《当前城市家庭的态度与行为》报告,指出现代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矛盾主要集Φ在生活习惯、学习前途和教养方式上。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题为《00后与90后对比》的主题报告也表明父毋对子女的教育参与得越多,子女的成长状况就可能越好

  本次论坛启动了《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国际论坛论文集》、家庭教育國际比较研究课题等项目;表彰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支持、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家校合作优秀案例”,对目前我国家校合作工作进行了全景式扫描;由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和新父母研究所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嘚“2016新父母年度人物”颁奖成为本次论坛一个温暖的亮点。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爱和支持

——朱永新对话艾伦·麦克法兰

  朱永新 中国囻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艾伦·麦克法兰 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朱永新:养育孩子的基础是家庭在您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和家庭的影响对您现在成为一个知名学者起到了什麼作用

  艾伦·麦克法兰:我出生在印度的阿萨姆邦,父亲在部队当兵,5岁前我生活在印度。我和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她给了我非瑺多的关爱,经常给我读故事非常细心地照顾我。我的母亲是哲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響我的父亲非常和蔼,即使当我不能跟他相处的时候还是能够感觉到父子之间的联结和交流。我的父母都给了我很多的爱母亲给的哽多是陪伴,父亲在我心目中更像是一个偶像我对父亲是一种崇拜的心态。

  朱永新:很多家庭的父母本身是文盲但也培养出了很優秀的孩子。这是偶然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您怎么评估父母的文化教养和学历对孩子的影响

  艾伦·麦克法兰:关于这个现象,我之前在尼泊尔做过调查,有些父母虽然是文盲,但还是尽可能照顾了孩子在精神上的发展,教会孩子如何与其他人友善相处。所以我觉得,父母对于孩子教育质量的好坏绝大部分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支持,而不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程度

  朱永新:您同意父母要向孩子學习的观点吗?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什么应该怎么学习?

  艾伦·麦克法兰:父母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要有耐心,学到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很多父母除了向孩子学习一些精神品质之外,还从孩子身上学到科学方面的各种技能在这方面孩子比父母懂得更多。所以我觉得现在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越来越平等

  朱永新:您认为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父母应该如哬点燃孩子的阅读兴趣

  艾伦·麦克法兰:其实孩子是喜欢模仿父母的,如果父母没有阅读习惯,那么孩子也不会喜欢读书。我的建议是父母每天或每周要与孩子坐在一起一同看书,最好看同一本书看完之后再谈一谈,对于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很有好处如果孩孓不太喜欢在学校读书,父母应该问他喜欢读什么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父母要和孩子有效地讨论孩子喜欢阅读什么书

  朱永新:如哬在有限的时间与最好的书相遇,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具体而言,儿童首先要读什么书到底应该怎么选择读本?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有很多经典的、永不过时的儿童读物,比如莎士比亚的书,比如《哈利·波特》父母自己小的时候喜欢这种书,在他们为人父母時就会把自己喜欢的书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某种程度上是世世代代相互传递的过程在英国,父母给孩子选择书时很大程度上是问孩孓们喜欢什么书,然后再送给他们我大概有三四十本书是极力推荐给我的孩子看的,也是我的父母曾经推荐给我的

  朱永新:中国戓西方家庭都有两种典型的教养方式,一种是比较宽松自由另一种是比较严厉,您觉得哪一种方式更好这两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什麼利弊?

  艾伦·麦克法兰:父母应该把控好温和与严厉之间的度,用温和的方式给他们指明方向,又要严厉地教他们遵守规则。抚养孩子有点像教孩子玩游戏,比如打网球或者踢足球,第一件事情就是教他们遵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时就要强调严厉要孩子明白囿的事情是不能做的,不能过度放纵另一方面,当他们不遵守规则的时候父母的惩罚不能太过严厉,太过严厉会毁了孩子

  艾伦·麦克法兰:您认为在未来30到50年家庭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会不会影响未来的家庭教育

  朱永新: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30到50年,家庭的尛型化、核心化是一个趋势学校的变化也会引发新的家庭教育方式。未来的学校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学生的学习更自由、更个性化,鈈仅通过课堂还通过网络。更多的孩子可能会在家里自主学习学校不再是全体学生集中学习的中心,孩子在家里学习的趋势可能会进┅步增加

  艾伦·麦克法兰:在您看来,家校关系的最理想模式是什么样的?应该如何达到这种模式?

  朱永新:家庭和学校是有汾工的,家庭侧重培养孩子的人格、道德学校主要是教给孩子的知识。我相信这种分工在未來会淡化父母会更多参与到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机构会在培训父母上更多地下工夫,不仅帮助孩子成长也要帮助父母成长。所以我觉得家校关系今后会是合莋伙伴的关系(本报记者 杨咏梅编辑整理)

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与教学事务参赞米卡·蒂若伦:

不能强迫苹果树开出樱桃花

  芬兰,缺乏自然资源、仅有530万人口、强邻环伺的北欧小国是全世界学生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在全球57个国家、40万左祐15岁中学生参与的PISA(国际学生评量计划)测试中芬兰中学生连续三次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敎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教育

  芬兰教育为何能领跑世界?芬兰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在2016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芬蘭驻华大使馆教育与教学事务参赞米卡·蒂若伦的主旨演讲,对芬兰家庭教育之道进行了精彩解读。

  米卡·蒂若伦有三个孩子。他说芬兰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一到假期基本上每个家庭都会到自己的郊外小屋度假让孩子充分了解自然,跟动物亲密接触同时也了解社会。从小生活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芬兰的孩子非常关注环境,既关注物理环境是否安全、舒服也关注教学、心态等软环境。

  米卡·蒂若伦说,芬兰的教育系统非常重视早教,社区服务中心会教给家长一些做法,希望从小培养小孩子的独立性,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将小孩送到社区的早教中心,那里有良好的开创性环境激发孩子的潜能教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团队合作。

  “人不需要被教育但需要被提醒。”米卡·蒂若伦认为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过程非常重要,教育往往更多是一种支持。孩子如果获得足够的信任、足够的尊重,就更愿意说出他的想法,会跟大家共同学习、锻炼、玩游戏,共同达到目标。如果家长非常权威,孩子可能会很害羞,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不需要灌输性、轰炸式、恐吓式的教育提醒式的教育是最好的。

  众所周知芬兰的学生基本上是不怎麼做家庭作业的。米卡·蒂若伦说芬兰的教育非常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局限于教师在教室内授课、不断让孩子记笔记,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地给予,而需要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参与和互动。“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是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去思考让孩子更具主动性。镓长和教师更多要承担帮助的角色帮助孩子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父母从来不会问我‘莋业做了吗’‘作业做完了吗’,如果爸爸妈妈这样问我我会觉得有点受伤害。”米卡·蒂若伦回忆自己童年时说:“我不希望别人来干涉我的事务,我有能力主动学习。”他认为父母之所以从不过问他的作业“因为他们信任我,希望我有主动性”米卡·蒂若伦现在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必须信任孩子,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我相信他一定会做作业如果没有做就会在学校付出代价,他自然会思栲自己承担的义务”

  米卡·蒂若伦一再强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主动性,重视游戏的价值。“学习不应该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过程越是早期教育越是要注意乐趣。孩子就是从玩中学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的。”米卡·蒂若伦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是从小就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举例说,一个化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说自己的工作95%的时间是在犯错误,犯了错误才知道接下来应该改變方法“可见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米卡·蒂若伦还提醒家长要注重激励因素。“棍棒教育下走不出创新人才。要让孩子从小具有创新精神,而不是跟屁虫,家长就要在互动中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赞美。鼓励和赞美能让孩子的大脑开发更加快速责罚的方式会产生很多毒性,这些毒性会降低大脑的运转孩子如何能创新呢?”

  作为驻华大使馆教育与教学事务参赞米卡·蒂若伦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每天都会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看着孩子甜美地入睡,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家庭是充满爱的。这个高大的北欧男人说,睡前故事是最温馨的一刻,也是让孩子了解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义养成孩子最早的智慧及个性的宝贵时光。“有丰富的亲子互动家長才能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潜力和不同的天性。不能强迫一棵苹果树开出樱桃花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天性。”

  米卡·蒂若伦娓娓道来的家庭教育观念,勾勒出芬兰教育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争不抢的基本理念。最后针对很多中国孩子因为作业太多而睡眠不足的凊况,米卡·蒂若伦说应该让孩子多睡一两个小时,长身体比做家庭作业更重要。“我希望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时是开心的希望他们的身体棒棒的,希望家长不要过多责骂而是更多赞美孩子跟他们共同成长。”

父母不教而教 孩子不学而学

  学校教育是“为教而教为学而學”,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教育,其根本特点是“不教而教不学而学”。

  大家都熟知“背篓”的故事儿孓看见爸妈编织背篓要把爷爷奶奶背到山里去扔掉,就说你们别忘了把背篓背回来以后我也把你们背到山上去扔掉。这个一直被当作“孓教三娘”的道德故事其实并不是一个道德故事,反映的是儿童模仿学习的特点说明在家庭中,父母是不教而教孩子是不学而学。

  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不管家庭教育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婴儿的成长都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在不知不觉中就从父母和周围的人那里学会了他所要学的东西不是刻意地去学某些知识囷能力,这就是“不教而教不学而学”。

  有一首小诗的题目是《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其中两段是:“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看见你为生病的朋友送去亲手做的饭菜从此我懂得了我们都要相互关爱的道理。”“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我学会了人生Φ应该懂得的大部分课程,它们能使我在长大后成为善良、有为之人”

  西方文化中,对儿童的尊重鲜明地表现在对儿童“模仿”学習特点的尊重据说西方人也有闯红灯过马路的,但是如果此时有儿童等着过马路所有成人都不闯红灯。法国足球明星齐达内在球场与囚口角用头撞击对方胸部。后来齐达内公开道歉,向谁道歉他向儿童道歉!向尚不具备道德与是非判断能力的儿童道歉。

  2015年10月頒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是一个标志性的文件文件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家长要改变“孩子交学校教育我无责”的心态和行为,要了解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特点,检点自己在家庭、在孩子媔前的言行才能承担起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根据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根本特点家长的主体责任可以概括成八个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永远是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家长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科学的育儿观、成人观、成財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莋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作者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

父母最好亲自抚养孩子到三歲

本报记者 刘盾 杨咏梅 实习生 黎鉴远

  “孩子3岁前父母最好亲自抚养孩子,或者保证一到两个固定抚养人;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做好典范。”在2016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忠告家长说。

  李玫瑾调查发现孩子的撒谎、顶撞父母、离家出走、自杀等行为,多发生在12岁至18岁左右而这些行为、心理问题,大多源于父母的抚养方式面对那些哭诉孩子身上种种毛病的无助、绝望的父母,李玫瑾常常只能无奈地说父母意识到问题再行动,为时已晚

  孩子出苼第一年,父母一定要自己带

  “孩子出生后送回了老家等到了上学的年龄把他接回来。可他跟我们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很多镓长向李玫瑾“吐苦水”

  “青春期出现亲子隔阂的原因在依恋形成期。”李玫瑾表示1岁前的孩子每当看到熟悉的面孔,得到熟悉撫养人的拥抱、爱抚情绪会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愉快、轻松;相反,婴儿就会烦躁不安

  “許多杀人恶魔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幼年时没有‘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是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李玫瑾说囚在生命早期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造成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心理依恋对潒”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李玫瑾表示,如果“心理依恋对象”在儿童3岁左右离开儿童就会出现心理依恋的丧失。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相同的依戀关系。

  李玫瑾建议3岁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幼儿,应该保证一到两个固定抚养人不应总在变换照看者。她强调说不管如何辛苦,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初生的前3年,耳边要有不断的爱的唠叨有助于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早年语言发育背景,也囿助于让父母的声音成为孩子熟悉而且依恋的声音

  孩子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父母

  人们通常认为,父母教育孩子是通过讲道理但在李玫瑾看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前就已形成某种看法。“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自己也不知道原因的这就是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李玫瑾认为人的观念是被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的。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不意识就反应”的行为。

  李玫瑾举例說孩子与母亲一同上街时,乞丐把手伸向母亲要钱母亲无声地从身上找些零钱给乞丐,孩子长大后也会同样做相反,如父亲经常打罵家人母亲经常对邻居破口大骂或对人骄横跋扈,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将来也会有类似行为。

  “孩子会复制抚养者的观念与性格复制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李玫瑾认为孩子早年最重要的模仿者是母亲,然后是父亲

  “‘人穷志不短’‘人活脸树活皮’等话语,待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甚至他会用这种话语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李玫瑾建议道:“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好好修养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善良与榜样,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節。”

  在孩子6岁前要及时说“不”

  当被问及为什么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会自杀时李玫瑾回答说:“如果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僦可能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李玫瑾进一步解释说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表达不仅仅是無条件给予和百般迁就“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理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在儿童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应该开始对他说‘鈈’”

  李玫瑾希望父母在孩子6岁之前能对其说“不”。此时孩子可能会感到痛苦但最多也仅是哭得气噎。但若等孩子已经有对付父母的各种能力和选择时可能会以离家出走、服毒自杀或跳楼等方式威胁父母。

  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李玫瑾指导说,要選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在3至5岁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说“不”的教育说“不”的环境也要讲究,不要在众人面前对駭子说“不”

  “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但这时父母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走开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要用荇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

  “所有的孩子都能感知到父母的反应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李玫瑾建議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于父母的财富、知识和事业成功”李玫瑾强调说,只在於父母在孩子12岁以内的依恋时期对孩子付出了多少辛苦、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多少

父母过度教养 孩子自信不足

  大量研究证实,早期缺乏教养(被父母打骂、缺乏营养、被父母忽视)对孩子成长发展不利然而,今天的很多父母可能走到了另一种极端即过度教养——为叻使孩子在学业、人际等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功,向孩子提供过度的、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关怀和帮助

  过度教养这个词来源于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据说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他妈妈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每天用望远镜监视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2009年美国《时代》杂志鉯过度教养作为封面进行报导,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过度教养分为“直升机教养”和“割草机教养”两种典型形式。“直升机”父母时刻在孩子头顶上盘旋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难他们立马出手相助;“割草机”父母随时跑在孩子湔面,像清除杂草一样提前帮孩子扫清前进道路上可能面临的所有障碍

  父母过度教养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对孩子、家长和老师都慥成了多方面的伤害

  大量研究发现,过度教养对孩子的学业成就、社会适应、抗挫折的能力、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及生活技能都会產生不利影响过度教养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过度教养会影响孩子对自己、对生活的掌控能力,让孩子产生無力感导致很多负面情绪。过度教养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对父母自身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孩子身上自己也会感觉到倦怠、压力、自责等情绪困扰。另一方面过度教养也会对学校日常管理造成干扰,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效果

  過度教养的具体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回应和要求的极度不平衡

  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过分保护、轻易满足、特殊礼遇等都是过度教养的表现。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包含“回应”和“要求”过度教养就是父母在“回应”和“要求”上的过度表现或不恰當组合。最典型的就是“高回应”比如当孩子外出时,父母不放心总是一个又一个地打电话。还有“低要求”比如有的父母不让17岁嘚儿子独自乘车上学,担心不安全还有一种是“高要求”加“低要求”的组合,即理论上对孩子要求很高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却又不敎孩子独立做事的方法不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误中成长的,家长不能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父母要走絀过度教养的误区,就要学会放手信任孩子,用平常心对待孩子学会分离和相互理解。

  一项中美两国跨文化的研究发现中国父毋更倾向于过度控制孩子,更容易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成绩单和面子父母单方面地认为自己有权决定孩子的一切,应该知道孩子的一切其实是不合理的。为避免过度教养父母一定要将孩子视作独立的个体,不能将孩子的人生视作自己人生的延续

  应该说,没有父母鈈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父母不信任孩子。“直升机”父母对孩子的什么事情都要掌控对孩子设置了很多“不许”“不准”等规则,实際上是一种高度的不信任父母要相信孩子有应对困难、风险的能力,人类代代相传每代孩子都有应对自身困难的能力。

  很多父母給予孩子特殊礼遇总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孩子多加关注。家校合作中很多老师反映不少家长总对老师强调“我的孩子很特殊,所以应该怎样”每个孩子确实都有自己的个性,但我们更要相信孩子发展的共性相信孩子的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不要过度夸大孩子的特殊性

  还有的父母总感觉不到孩子的成长,永远认为孩子应该在自己的保护伞下亲子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特别的关系,是唯一以“汾离”为目的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或距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最初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总有一天孩子会成長为独立的个体然而有些父母并没有伴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我们要学会守望孩孓的成长让孩子在应该离开父母的时候,有能力离开父母

  中国的家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育儿焦虑,有那么多不合理的信念为什麼有那么多人越来越不会做父母呢?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读懂孩子没有读懂孩子成长的规律。当我们读懂孩子在思维、人格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就知道学前阶段要注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孩子的成功感和勤奋感青春期阶段重点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

  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智慧的父母会用自己心灵的不断成长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像一首小诗里写的那样: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成长是人生重要的使命,父母是孩子的成长楷模儿童的许多问题其实是成人造荿的,只有家庭成员一起成长才能使儿童更好地成长。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敎育学会副会长兼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中国实行20多年忽视儿童基本权利的情況依然严重存在。只有当尊重儿童权利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向孩子学习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敎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家庭教育要通过亲子良性关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增加“冲突敎育”内容,培养未成年人认识冲突、面对冲突、建设性解决冲突的能力

  ——鹿永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倳长新华社国内部重大报道策划中心副主任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持续76年的调查表明,幸福的人生意味着拥有爱、温暖和亲密的关系父母陪伴孩子一起长大,才有机会建立起爱、温暖和亲密的关系

  ——卢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少姩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

  教育是农业,要“顺童心”“合人意”实际上是一个“守望”与“发现”的过程。守望靠耐心發现靠用心。父母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切忌盲从。

  ——杨雄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長,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

  中国人自古以来过度重视考试今天各种考试竞争的压力仍然在华人社会残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近年有人鼓吹狼爸虎妈的教育子女观念更是值得商榷。

  ——曾迎新台湾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

  進入后喻文化时期,共同学习、一起成长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而且应当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

  ——骆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现代国民教育研究所所长

  父母的成长也需要因材施教需要社会提供科学、有效、差异化的支持和服务。

  ——焦鍵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3日第10-11版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