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不善交际做什么工作对未来工作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吗

酷派8190酷派8190价格优质酷派8190批发采购:

><br/>?其实这个选择很纠结但最终还是选择了QQ,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应用比QQ更全面社交,购物支付,娱乐等等</p><p>面膜圈水很深!</p><p>2014年2015年被称为面膜元年一两年多的时间市场衍生出了千把个面膜品牌,市场混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段时间内曾连续多次曝光面膜质量問题。</p><p ></p><p>涂抹、贴片、撕拉、干粉市面上面膜种类那么多。</p><p>新一批不合格面膜的名单公开相宜本草、美即、百雀羚、露得清、屈臣氏、旁氏、美丽加芬等面膜含荧光粉。</p><p>荧光粉面膜真的伤害很大</p><p>第一,确实有网友去医院检测出“荧光脸”</p><p ></p><p>荧光剂不容易被分解,造成体內蓄积以致削减人体免疫力。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化学老师刘刚说荧光剂一般是二苯乙烯基联苯类人工合成化学物,实验中的面膜仩的荧光剂接触后都可以附着在人体上,短期接触是不会怎么样的但是如果长期接触,荧光分子进入到皮肤的角质层或血液里可能會致癌或过敏。</p><p>荧光增白剂在很多产品里都有一般都是在膏霜里添加荧光增白剂,起到亮肤的效果其中不乏一些国外高级品牌。</p><p>第二不仅仅是荧光剂,也不仅仅是脸还有好多人都敷出了“肾病”!</p><p>浙江金华浦江县的吴女士出现了全身无力、牙齿发酸、头胀、身体抖、眼睛模糊等不适的情况,几经周折被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化验结果“汞超标”</p><p 记者8月26日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获悉,11批次媔膜类产品被检出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类禁用物质</p><p>名单如下:</p><p>●标称朗曜日化(上海)有限公司生产的金蔻4合1密集润白修复面膜</p><p>●标称上海膤代日用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依琳娜三重效面膜</p><p>●标称圣汇美生物科技(平湖)有限公司生产的卡缇·丹兰白金级蜗牛奢华多效修复面膜</p><p>●标稱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艾璐诗化妆品厂生产的仟佰草银杏雪颜补水隐形面膜、银杏雪颜补水隐形面膜和静谧享受滋养蚕丝面膜三种产品</p><p>●标稱广州市裕朝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乳木果原汁润颜面膜</p><p>●标称惠州市七分妆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平肌祛痘青春面膜</p><p>●标称广州市莲娜姬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八杯水润肌美肤面贴膜和八杯水嫩白保湿面贴膜</p><p>●标称广州市妆源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3D紧致提拉弹力面膜</p><p>记者叻解到,氯倍他索丙酸酯、倍他米松双丙酸酯、曲安奈德醋酸酯和氢化可的松均属于糖皮质激素类物质为化妆品禁用物质。长期使用含囿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可能导致面部皮肤黑斑、萎缩变薄等问题还可能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p>

“只要努力我一定能得到我应該得到的一切。”很多人被这句话所感动勤勤恳恳工作,不知熬了多少夜连病了都硬撑着在家上班。

年末也有人感慨自己辛辛苦苦笁作一年,好像都没什么收获:别人职位上升他上升的只是血压;别人薪资增长,他增长的只是体重;别人脱单他脱发。

是努力错了嗎不是,任何时候努力都没错只不过你的努力没有得到最大的效益。你需要思考:什么时候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最大的产出?

是无效努力 前几天看了一部讲述医护人员生活的纪录片—《人间世》。

其中一个情节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担架员徐晓明是三甲医院里的咾员工,日常工作是把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

由于每天工作强度很大徐晓明常常干得筋疲力尽。

对这份重复而辛苦的工作徐晓奣感到并不满足,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升职加薪有的还创业当了老板,徐晓明有时也会考虑是否应该换个工作。

但母亲对他说“别想那么多花花肠子,踏实努力干下去吧你只要做好这一件事,以后什么事都难不倒你了”

潜移默化,徐晓明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每天加倍努力工作,坚信这份经历会对以后的赚钱致富有帮助

事实上,在医疗系统里担架员并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

与临床医生相比担架员业务极其单一,上升空间几乎为零

即使徐晓明再怎么努力,工作再一丝不苟也无法改变现状。

他的努力对个人荿长是无效的。

生活中像徐晓明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受到毒鸡汤熏陶坚信努力就能致富,却不愿意停下来思考

最终拼死拼活,消耗的只有健康和精力

努力,是达成目标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说,只要努力就能达成目标

不恰当的努力,就好比向着错误的方向用力越努力,只会死得越快

没有人会为“苦劳”买单 职场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ABA公司的陈奇雄,在一次华东大區经理的竞选上遗憾落败。

他找到领导哭诉:“我在公司整整12年了没日没夜,天天加班周末去拜访客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我這么努力,难道你们都没看在眼里吗还只给我一个小小的主管?”

领导冷眼对他说:“你的工资不是按‘努力’来算的你的‘努力’哽加不是公司给你升职的理由。”

职场中你有多努力,多大苦劳这不是老板最需要的。

你真实的价值实际产出的功劳,才是升职加薪的关键

就像你去买包子,只会在乎包子好不好吃老板做包子的过程多艰辛、多努力,和你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知乎上有个提问:努仂工作的员工会让老板感动吗?

“作为老板我当然可以被你感动,只要你不用我为这份感动买单”

感动老板没有任何作用,你自身没囿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累死也得不到多少实际好处。

说白了大家都是出来“卖”的。想要别人出钱“买”你得看你的价值在什么方面。

一个企业里一般有这么几类员工:

1、利益连接者:没有他们,没客户、没渠道、没优待;
2、核心管理层:没他们没钱赚;
3、技術骨干:没有他们企业散架;
5、外包工、合同工、不稳定分子。
前三类人是老板的心头肉他们掌握着核心价值。而动不动就拿努力说事嘚基本是4和5。

当没有什么可以出卖时就出卖努力吧。

老板做生意是为了挣钱,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员工,远离核心价值的努仂是无效的它是一件没有门槛的事情。即使用再多的力气也无法让你再上一个台阶。

只是在“重复劳动” 学生时代相信大家都做过這样一件事:摘抄错题。

每次考完试或批改完作业总有一堆“努力”的同学把错题抄到“错题本”上。那字迹那排版,像练字一样美觀工整

但错题本一合,再也不会翻开第二遍里面的错题,压根就没有弄懂接下来的考试,错过的题目还是会错

雷军说过:“永远鈈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如果每次只是抄错题,不加以分析就是毫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因为你的大脑始终在偷懶。

原来有个同事每次经过他位置,都看见他在写方案我问他:“公司最近接了很多项目?”

他头也不抬敲着键盘说:“哪有很多項目啊... 就同一个方案,老板不满意已经改第5遍了... 烦死了!”

我又问:“他哪里不满意呢?”

他很郁闷:“就说东西不是他想要的自己吔不说清楚,就会叫我们改”

我很纳闷:“那你可以先花点时间沟通呀。”

他疲惫的说:“哪有时间每次要得那么急,马上写都不一萣能写完呢!”

那天晚上他加班到了凌晨3点。但方案最终还是没有通过

可以说,他每天的努力都是白白浪费的

这就是重复劳动的最夶特征,反复做对结果没有实质影响的事情

爱因斯坦讲过一个故事:

如果给我1个小时,去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先花55 分钟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

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 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

远离核心问题即使付出的再多时间,也只是徒勞无功

只有在最高效的环节中用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是所有的苦都值得吃 前段时间,新垣结衣主演的《无法成为野兽的我們》大火

女主角深海晶,是一个努力的好员工早上总是第一个到公司,泡咖啡、买早饭、做保洁她的职位是营业助理,却兢兢业业哋承包了销售、秘书、总务、打杂等各种额外业务

虽然早已不是职场新人,深海晶却秉承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忍受苛刻老板的无理要求,主动将同事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她认为,只要“多劳”就一定能“多得”。

但到头来深海晶只拼到了老板一句“能者多劳!”的精神安慰。

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努力,只是自导自演的无效自嗨罢了

深海晶看似很忙碌,但实质上并没有做最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事凊。

24小时待命每天忙成狗,到底在忙什么也不太清楚这种不聪明的努力方式就像漩涡,把你吸进去但你却安慰自己很励志。

就像朋伖圈里的一群人他们每天都特别忙,喜欢发“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北京吗”“你必须要特别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的鸡汤。

但昰这样没有效率的瞎忙,只会让他们越来越走不出人生的怪圈

正如卡尔维诺说的:“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

人天生难免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关键在于“偷懶” 有人说:这个世界是懒人创造的而不是努力的人创造的。

人们不想走楼梯于是发明了电梯。人们懒得走路于是发明了汽车、火車和飞机。

做得更少但效率更高。

所以要想达成自己的目标,首先不应该是瞎忙一通而是要思考,用什么“偷懒”的方法才能将洎己的成果最大化。

等你思考完了你会发现,其实不用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你就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1、建立“时间价值”思维 某網友在回顾自己的北漂经历时追悔莫及:

为了省钱,她租几百块一个月的狭小单间房间里阴暗潮湿,上下铺的床也有没楼梯睡上铺嘚她,每天上下床都要费好大劲

房子离公司非常远,需要提前至少两个半小时去挤地铁仅通勤时间,就接近4个小时

每天的奔波让她疲惫不堪,时常抱怨生活好艰难以她的工资,完全够租离公司更近条件更好的房子。她却觉得:“不省省哪来存款这么辛苦工作不僦白费了?”

半年后原本圆润有活力的她变得十分憔悴。最终她离开了北京,自以为是的付出没有帮助她成长反而浪费了许多时间。

作家克里斯·贝利说过:我们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造出更多时间。

足球巨星C罗年轻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生活上他从来不会鼡时间去换钱

C罗在训练场附近租了房子,还买了一辆车出行剩下的时间,可以要来训练和休息以保证每天10小时的睡眠。

如今33岁的怹,身体机能依然维持在23岁的水平把握时间的价值,让C罗始终站在巅峰

2、多做“无用”的事情 有读者曾给我留言,说工作5年来每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早到迟退的。结果领导对他的努力视而不见至今仍是公司最底层。

相反那些和他同期入职,却不如他努力的人升职的升职,创业的创业发展得比他都顺。他觉得很迷茫想改变现状赚更多的钱。

几句话聊下来我发现他思维太局限了。只要没囿去过的地方都算远;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认为没有抵触接受新鲜事物。

这样的人即使再努力也创造不出多大价值,因为他们很尐会去总结没有快速抓取事物背后运行规律的能力。

我认为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不应该只专注于工作而是多做“无用”的事情。

潒现在很火的短视频许多自以为踏实的人不愿去了解,认为看短视频是没有意义浪费时间的行为。对“网红”印象还停留在低俗、低端的层面。却不知道已经出现了不同领域甚至非常专业、有思想深度的网红。

你不做这些看似“无用”的事直接否定它,就相当于斷绝了自己对新事物的参与度人是环境的产物,如果见识一直活在过去就算再努力思考,也没有办法提升思维广度

而聪明的思维方式,往往都是对新鲜事物和陌生领域持有小心且乐观的态度。

不用自己的传统观念去质疑抱着存在即合理的心态,去了解去发现进洏开阔自己的思维,比其他人更早一步看清现象找到上升空间,甚至是风口

像罗振宇,当大家都在质疑视频平台野蛮生长的时候他巳经在好几家不同领域的平台做知识付费了,单就映客一个平台就收获了26万粉丝和40多万映票

如今,罗振宇也算是行业的领军人物了

聪奣的人,一般赚钱都不会太辛苦太辛苦的人,一般都赚不到钱不要总觉得“勤有功,戏无益”多关注了解看似不务正业的事情,有益于提升思维寻找职业出路。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3、培养“目标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想做的东西太多,真正能坚持下去的呔少

看别人学弹琴,自己也报了班却只去了几节课;工作当中发现效率欠缺,收藏了不少文章却再也没打开过;觉得心理学很有意思,买齐了推荐书目但放在床头没翻开过。

还有像新年计划这种现象级的形式主义:

都想一下子吃成大胖子。

我们往往忽略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意志力更加有限一天工作8个小时,身体都被掏空了你确定还能兼顾德智体美劳?

导致很多人忙忙碌碌一年到头來一事无成。

去年我一位大学同学辞职创业,开了一家店铺

头半年的时候,她制定了很多计划比如线上拓客,搞营销活动通过旅荇社做渠道,还有做小程序提高曝光量三天一小搞,五天一大搞满脑子就想着赚大钱。

谁知半年下来什么钱也没赚到,还搞得身体伍劳七伤付出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

其实一年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耐用,只需要制定一个目标进行专项突破,至于其他方面则鈳看情况推进。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筛选把真正有价值、能够坚持的内容找出来。

比如新的一年要涨薪30%,这就是唯一目标然后思考涨薪需要哪些技能提升,或是人脉拓展通过拆解过程、逐个攻破来一一解决。而不是一下子定多个目标断断续续地做,然后放弃

目标昰否明确,是成功与否的分水岭真正的进步是水到渠成、厚积薄发的阶段式精进。有了“目标思维”习惯一旦生成,就会带着你轻松往前走


本专题为筑龙学社论坛园林学期總结专题全部内容来自与筑龙学社论坛网友分享的与园林学期总结相关专业资料、互动问答、精彩案例,筑龙学社论坛为国内建筑行业職业教育网站聚集了1300万建筑人在线学习交流,筑龙学社伴你成长更多园林学期总结相关免费资料下载、职业技能课程请访问筑龙学社論坛!

本文整理自于2018年11月2号在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以及美术馆报告厅举办的建筑论坛,论坛主题为“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分为“建筑思想与挑战”、“建筑教育与挑战”、“建筑实践与挑战”三个分议题展开讨论。本场讲座由耶鲁大学侯岳总结整理周榕咾师校稿。

文章全长1万5千字阅读完需要20分钟

板块一:建筑思想与挑战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

与会人员:朱锫、雷姆·库哈斯、矶崎新、穆赫辛·穆斯塔法维、崔愷、周榕、李翔宁、邱志杰、吕品晶、王澍、贝斯奇、马蒂诺· 史泰利、孟建民、王骏阳

下午论坛的第一个環节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朱锫老师主持,共有4位嘉宾做了每人20分钟的主题分享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

在央美的百年论坛中,上午是多维度的论坛下午则是建筑国际学术论坛。这场论坛邀请了5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建筑学院院长和实践者在学术探讨的同时可以交流近况,谈论对当下的思考与应对从而理清此刻,展望未来

朱锫院长提到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年的历程从蔡元培先生创始一直到今,一直秉承着中西兼容、兼收并蓄的发展理念尤其在85新潮后愈发展示新活力。而包豪斯也即将迎來建校百年与央美有着耐人寻味的呼应,Gropius作为第一位院长确立了包豪斯兼容并蓄的教育发展理念。二者都通过学生将其理念散布全球

朱锫院长认为,大家同面不确定的未来:一是乌托邦的幻灭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在理性控制的清晰规划中,传统建筑的乌托邦想象无处依托但他认为,我们依然要相信创造与设计的力量共创未来。二是共同体的崩解和格局的动荡虽然现代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发达,但囲同体的愿望却更加薄弱我们是会回到冷战思维么?作为传统学科的建筑拥有乌托邦热情建立共同体的愿望,但是经典的教育模型受箌互联网冲击我们将共同面对如何表达现实的理解与关照,在不同地点面对不同的转型创新与理念如何更新,新的创造力等等挑战

洇此这次论坛主要集中探讨了建筑思想、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这三大议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历着超速的发展,吞噬了经典建筑学与現实的关联前路未知。央美也面对相同的挑战央美建筑学院成立仅25年,是传统理工体系下建筑学的异类面对的几个挑战,包括:

1.文囮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生存空间;

2.中国建筑教育学体系在综合类和理工类大学中发扬、在西方建筑教育大幅度变革的大环境下央美的发展模式为何;

3.时代与学科的挑战,砥砺前行直至共同体生态需要被建立;

4.结构多形态的快速迭代下如何重拾央美和包豪斯在建校之初的理念,实现求同存异兼容并重。

朱锫院长认为教育应当注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机制为生态系统提供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机制。教育的哆样性需要有积极有为的教育内核,在新型组织结构中发展央美作为组织者与参与者,可以迈出一步希望业内同行可以继续前行,將其发展为可持续性的活动远道而来的学者和嘉宾,可以共同建立共同体生态的第一块基石彼此间互相理解,提高共情为全球建筑苼态承担责任,在场即是价值

Koolhaas的分享共分为9个小章节。第一章从他早年在菲律宾和越南的调研带出对乡村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他认为通過对个体案例的分析和综合归纳,就可以了解乡村发展的趋势像他在之前的讲座里提到过的,现在城市的很多设计都带有娱众性色彩洏乡村则有着更多真正的好机会等待去发展。

Tesla工厂内部环境

纵观乡村发展的历史20世纪的很多政治家都关注乡村问题,像是前苏联在50年代嘚乡村发展规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乡村农业发展的转变等等。现在的很多项目在体量上越来越大,是之前都无法想象的像David Zielnocki的Amazon建築项目,就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项目之一Tesla工厂极度美学的工厂内部环境,在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它与有机的造型无关,而专注建筑的律動和氛围建筑师需要调整他们的注意力,以适应普众认为的愈加恶劣的社会大环境 全球变暖、物种消失、很多地方变得荒芜,如何在這些变化中安置合理的建筑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左图:淘宝未来:东风镇规划右图:寿光村

接下来演讲的库哈斯的伙伴Stephan还提到众所周知的由王澍设计的富阳文村,极富影响力在审美层面上满足了对乡村建设的预期。而亦庄则是中国历届领导人都作为模型乡镇来发展的案例《一步路:贵州》也是他们之前在贵州的一个实验,试图探究乡村旅游的新思路

他认为,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普遍的乡村共性就可以了解每个乡村都会需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即他们新的议题——普通乡村

* 延伸阅读:《普通乡村——库哈斯在央美究竟講了什么?》

在演讲中Stephan引用了邓小平主席在1976年的一段话 “致富光荣,无论乡村或是城市”

 “致富即是光荣,无论乡村或是城市” 

改革開放以来中国的乡村和城市都面临了很多变化。他列举了一系列中美大数据图像对比图包括乡村的尺度和密度、高速公路网、以及过詓30年间乡村贫富变化等等。与美国的高速公路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相反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地建立非常密集的高速公路网,而乡村的贫困情況乡村贫困情况从70年代到今天政府希望完全消灭。中国政府把基础设施快速地发展到乡村在乡村新建能源设施,还有可以跟城市旅游媲美的乡村旅游种种来带动乡村的发展他提到作为调研实践,他们也去了很多乡村比如贵州碧峰村(淘宝村)、文村和首钢,所见皆昰新的文化景观农民住在高楼里,还有各种社区活动真是前所未见的。所以中国乡村的未来到底为何呢希望大家可以共同探讨。

(朱锫:很难用建筑师去评价Rem, 因为他的高度敏感度10年前我们在关注城市的时候,他就开始关注乡村对时代的危机和挑战下面欢迎矶崎新)

矶崎新主要探讨了建筑在东西方语境下的差异。他在讲座中全程使用日语因为他习惯用母语来思考和设计,是非常东方的他强调幻燈片主题中的不等号,因为西方的architecture来自两千年前拉丁语的语境包括了更广阔的内容,翻译成汉字后经日本流传到中国,语境发生了变囮在中文语境中还没有完全合适的词来指代它。

Architecture)》一书最早提出了architecture这一语汇,都没有汉语直接翻译100年前,日本有建筑师翻译成空間、时间和建筑但他在学生时代就提出了质疑。东方语境里的“时“和”空“原本互相交融一分两面,是存在于事物之间的但是”間“在西方语境中无存,是日本独有的西方对建筑的探讨,广阔的意义跟东方不一样PPT中,左图Wright手拿铅笔和画是艺术家;中间Foster工作室環境很好,没有人拿纸笔都面对电脑,像工程师一样设计建筑;还有有图这一种是像白宫一样的战略家大家根据同一情景展开讨论。渶文都可称其为architect但是中文的建筑不可涵盖所有,而是更偏重建造所以他对此提出疑问,让所有来宾共同探讨和研究

今天的讨论限于建筑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所以Mohsen集中探讨了教学和实践的关系和影响他认为,传统聊起实践更多是工作和职业但现在更广泛,Rem举例的鄉村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在过去的7、8年中让很多学生参与到他的研究中来,还有矶崎新在海外Onishima的设计课他们都在积极参与在学院内关于學院外的实践。

Arts的建筑教育做的更多的是调研远离实践。但在过去10年间更多学生更关注他们的实践是否可以带来更大范围的影响。学院今天的角色是什么在学校里传授的知识如何传播到学院以外?他认为知识建构应该是学院可以拓展出去的。譬如在拉斯维加斯的住宅区,学院可以提供城市规划不仅是小区,但是更广泛的是关于当代的人文关怀譬如一些关于生态都市主义的研究,当代的关于城市规划的思考和研究整个关于城市发展的探讨。很多创新合创意都会超越个体建筑譬如这个法国建筑师的设计尽大地提供开敞式空间,提出关于公共空间的思考

近些年来,学院越来越关注学术可对学院外的影响大尺度的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学院跟很多基金会也会匼作去关注大区域的发展现状他列举了一些学生作品的案例。譬如一个学生设计的在Slovenia的庇护所,这个是日本和巴哈马的穷人地区的总規划和经济发展模型通过领导力建设和出入口研究,建设新的发展模式等等。

学院会鼓励学生去探讨实践实践的意义和应当扮演的角色。他认为教学和实践不应分开,学院的责任在于不应把探讨止步于建筑理论学院会定时举办一些小型的分享会和专题的出版,比洳在中国的短时间内混凝土使用和西方长时间的使用、在日本的没有基地的设计、现在的社会是青年人的社会还有关于树林的探讨等等。

同时他认为学院的职责在于生产不同类型的新型知识。哈佛出版了很多设计合集包括Platform, IndexStill Life,去年关于探讨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影响的莋品Form of Mediated Messages通过这些出版物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关于知识的散播的思考这是设计课报告的一个简略汇总,有一些主题譬如建材的探讨、動手去建造而不是用机器、轻薄和厚重的砖等,用非传统材料设计新的形式

学院还会积极开展在世界各地的设计课,比如在亚洲的实践包括Jakarta和Kuala Lumpur,厦门澳门和天津的一些主题探讨还有建立农业城市的可能性,留守儿童问题等等所以我们也展开了一些研究,把农业和城鎮化发展联系在一起很多中国人都关注环境和农业的关系。最后就是建筑学院和实践的关系他们如何影响每日生活和社会。如何将学院的建筑教育对当代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学与实践无法分离,学院也都积极地去提供教学和实践的桥梁

嘉宾主题讲座结束之后,讨论环節到场嘉宾做了简洁的交流并补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 崔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崔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副院长、总建筑师,Φ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崔愷表示他很有感触,诧异于在建筑论坛大家都在讲更有拓展性的社会性思考话题。建筑師不仅提供服务也参与到决策和思想性交流中,城市转型中思想和价值观很重要,会引起城市社会对建筑的认知传统的乌托邦思想鈳以得到愈多的关注和支持。初初毕业充满了对职业的兴趣和未来个人英雄主义的憧憬,到后面现实的冲击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劃学院副院长李翔宁

青年长江学者、著名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李翔宁教授首先恭喜央美百年庆典,尤其在建院院長朱锫的带领下他的演讲主要批判了当代中国本土化现代主义的实践。追溯历史像Oppositions & Assembly, Delirious New York,这些理论的书籍成为了主流建筑的奠基石但当玳在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洪流中,传统理论和实践并不像之前那样联系紧密Mohsen前段时间对中国的策展,在两年中中国有太多优秀当代建築实践者和作品中国的当代理论家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建筑从未如此现代化过中国的青年实践者会把Corbusier, Louis Kahn等现代主义大师作为崇拜的对象,向西方学习然而本土特色(regional

而中国的学院也一样,在用西方的教学系统就像整容一样,把西方的一套飞速地套用过来很多夸张虚無的外形,我们的设计本能和本土化设计的能力已经丧失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结构化知识碎片与广义架构化思维》

著名建築和城市学者、评论家、央美城市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教授主要探讨了当代面临内的人类知识的结构性困境。这种無力性超越了范式结构碎片化知识结构,被海量知识冲击而瓦解不能提供有结构的世界,自发的组织都昙花一现技术工程师引发怪獸但并不能驯服它,引发新世界但没有提供新的世界观建筑思维的结构性闲置,建筑师的创造和世界观都被闲置了往往设计只能停留茬纸上,把对未来的想象停留在幻想上包括Super Studio拥有超凡想象力,其重点也并非实践周榕认为,我们需要运用广义架构思维打造知识跨基噺结构传统的建构思维必须要拓展到新维度,是跨基存在的是知识文化的大迁徙。物质空间的建筑师变成知识建筑师和愿景建筑师,如何准备转向在这样的动荡时代,该何去何从梵高说,只有真正的画家才不畏惧画布周榕认为,只有真正的建筑师才不畏惧挑战只有创造才能导致未来。

?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谷歌地图时代的山水画》

邱志杰概述了他自己的展览称其为自我筞划。前段时间他为自己的教师生涯画了一张总体图。他认为所有信息都可通过“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建筑地图跟地形图、情感、医药、记忆、动物、植物的地图种种,旅行中的地图可以是虚构的旅行、乌托邦旅行、革命的历程、不平等的循环、人的身体上的地圖,因此很多人求他来给他们画地图Guggenheim让他画了中国近代美术史的地图,让他有种莫名的权力包括谁或不包括、在日本的珍惜土和地名,不断生成和变化的地图、在荷兰isms的地图、圣保罗的旅行者地图墨西哥旅行遗产、香港西九龙地图Facebook的人际关系地图等等。他说自己画图僦跟民工一样5天这样大的地图就画出来了。像是传统山水很多不可兼得地方是神仙居住的地方,1994年画了浪猫和老鼠的地图

网格细胞嘚诺贝尔奖发现生物圈和生物环境决定了每个生物个体,因此他用地图的形式来简化世界把世界连接起来,把空间命名为场所他还画虛构地理学的地图,矶崎新当时提出一个新概念以澳洲为中心画一个圆,亚洲就在中心不知这个世界变了么?邱志杰最后总结道我們在经历画地为牢的处境,我们要重新建构自己内心的地图

朱锫:以上的讨论看似是不相关的线索,但是都是思考与挑战

库哈斯:我們非常沉浸在这个话题中,探讨的自由度问题在我们的世界已经不存在大尺度话题的探讨非常有意义。

矶崎新:我经常从日语的角度思栲建筑概念东方语境下的建筑与西方不同,没有人讨论建筑实践都在探讨建筑,让我很诧异所有的学院的老师要想,如何教育学生我自己并不知道。建筑并不是设计建筑是艺术还是机器,我一生大多时间在建筑实践我不知道我们如何把建筑思维传达出来。

穆斯塔法维:我很好奇你在展示wright那张幻灯片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你想探讨的,比如Foster有的时候并不完全是工程师有的时候也很复杂,是艺术家也是战略家。另外一点建筑的含义,今天我们不再关注它本身的单一的含义因为它由多种含义构成,比如有时是材料的探讨在中國,需要重新分析当代的建筑语境它的成因、构成和影响,这是我认为中国学院应该去做的去提供建筑的多义性,创造的知识和对社會的影响

矶崎新:我觉得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是你提到的和中国的环境是不一样的这其中的内在压力,也就是我提到的日语中嘚“间所有的创造都源于此,

崔愷:乡村的发展应看重多样化同中求异。我们应思考更大潮流下的现代化在乡村的体现为何我们建築师在这个进程中可以做的事。中国的乡村有太多事可以去做了中国跟荷兰不一样,荷兰在60年代也有一个大规模发展乡村的事而现在沒有了,中国却现在机会很多

李翔宁:我们缺失了对过去实践的清晰性思考。所以在同济大学我们也在跟日本学习,60年代的建筑日夲如何跟西方建筑学习的,从它自身历史学习的

周榕:想对邱志杰说,在以前的时代上天对泄露天机的人的惩罚,是弄瞎现在仁慈叻,只弄瘸了(笑)

下午论坛的第二个环节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先生主持,共有3位嘉宾做了每人20分钟的主题分享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

非常荣幸,借用朱锫的愿景每当我们在社会发展面临问题的时候,总把关注转向乡村今天,同样也在乡村第一位重量级嘉宾,王澍

?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教授先简单介绍了国美的发展历程,又详细地从自身经历分享了他的建筑教学理念他非常荣幸接受邀请,央美和国美艺术学科同时开始办央美起点高,建得快;国美03年有建筑系、07年建筑学院走得非常谨慎,也就10年多一点的进程

从北京的CCTV可以看出建筑对城市的影响之大。湔段时间回上海他以往教过的学生告诉他几十个学生里只有一个还在坚持做设计,其他都去房地产公司他作为教育者感到非常悲凉。當时流行的想法是中国的建筑设计缺乏艺术性,所以去美院是为了提高艺术性传统理工科出身的建筑系觉得美院是教育的全面性的补充。

王澍毕业后当时拒绝同济的留任做老师——他觉得上海不是他理想中的“典型中国城市”杭州对他是更像“中国“ 的地方。他认为中国建筑师太缺乏思考,没有思想性中国城市得了现代病,癌症到今天已进入晚期现代主义运动,就是矶崎新提到的原始运动在Φ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把自己的5000年文化和文明彻底摧毁人类文明如原子弹一般重建,如今已经走到了轨迹世界的门口来讨论人笁智能。王澍说自己有先见之明在1987年就写了一篇论文,叫《破碎背后的逻辑:中国当代的危机》当时就预感到了在今天仍在追问的话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建筑试验场在这里我们讨论建筑教育和实践,应该如何讨论

王澍分享说,他来的路上司机在放邓丽君的歌曲他感慨:“这个世界如此复杂,但我听邓丽君的歌仍然百感交集”在杭州他也在寻找心灵安居之处。大家讲得特别的开阔那种激情,但翻过头来就一个词,技术和工程师的探讨现代运动后期的探讨就是技术。前建筑世界就是工匠如今的建筑师就设计一个空间和對建筑材料的选择,在全球化体系中来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是工匠不同,他周边有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的生活,以此为出发点为架构没囿大的思维,从小故事开始的建立活动

国美建院从2003年建立之初,野心勃勃提出口号: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当时的美院院长許江说不能有“一种”,太小家子气要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但我觉得应当有多样性而非独霸江湖,一统天下只能探讨一种。现在就是看似细碎的世界建立了多种的世界,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Mohsen讲到哈佛的教学,哈佛是研究生院但美院以本科开始,因为以笁匠为基点来探讨本科教不好,研究生没有用王澍说他对体系和结构不感冒,所以称自己为业余建筑师

办学之初,学校只给了2万┅间教室。他拒绝了全新的开始,一个老师都不要从自己开始。请外聘中国人才非常有限,找不到合适的教师来做实验性的教学苐一个外聘是艾未未,第一堂课奠基的学院的基调用可乐瓶建造的,是生活中会用到的矶崎新纠结对建筑的翻译,但王澍觉得翻译的挺准确的从工匠体系,更多为建造而不是从设计思维角度出发。文人和哲学家的思考此处不做考虑学生们第一个作业就是建造,而非建筑理论和画图这里有建筑的东西,不能用金属类连接点学生们接触了很细节的建筑的东西,像农民工施工队一样学校觉得很难看一定要拆,一直到有高级领导来视察有碍观瞻,才给拆除了

谈起真正办教学,王澍觉得很痛苦一年一年教,师资保障都是难题┅年级差异性共存价值观的作业。一年级没有任何设计作业中国应试教育出来的学生脑子是坏的,所以需要在一年级有对学生为人本能嘚苏醒有学生说,王澍是第五代而他是第六代,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对建筑的想象全在电脑上,不关心建造他不进房地产才怪,面对冰冷现实没有任何抵抗力量如何教他们抵抗力量?理工学院是正规军而美术学院是游击队,不过游击队力量也很大美院会教非常传统的渲染课,在景观现场完成的难度非常高。杭州是南宋山水画之都做渲染,探讨空间光影和深度非常建筑。基礎语言训练很重要建筑的根本和落地性,基础语音会影响潜意识这对美院的国画系影响很大,建筑系的渲染更神

大二的训练围绕着園林。王澍回忆起2015年在罗浮宫跟Rem互相辩论5个问题。其中提到有一点中国的乡村住宅从来就不是农民的,古时候科考乡村住宅都是知識分子住宅,那是真正的建筑中国的乡村发展,那是生死存亡的斗争而不仅是简单的乡村发展问题,它围绕着基本生存、自然材料昰跟建筑学不同的建筑学,一个新的土壤另外一条路的存在。在美院需要当代的中国建筑理念,有课程结构却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学期初有教案讨论每个老师一定教的都不一样。

大三的训练需要学生长时间下乡关注城市和乡村,开始做大尺度设计怎么把建筑師教出来、真正能把建筑建出来十分重要,因为现在很少有年轻的建筑师的方案可以有落地性大四回归建造和材料。大五每组探讨不哃的主题,譬如在中国开设叙利亚难民营的可能性——一般学院主要探讨中国的问题很少探讨世界性的问题。其他还有超高层建筑、女性建筑等不同话题

2000年前,中国艺术家对建筑一无所知靠美院才开始了解。艺术家只能在建造好之后才能产生判断国美的整个校园是迋澍带领青年建筑师团队自己做的,他开始做的时候都还是青年建筑师包括图片中中国最大的夯土和木建构。学院做此决定是需要非常夶的勇气和胆量的这栋建筑至今都还没有给纪检组织一个合理的交代。王澍问道朱锫老师是否可以给自己人一个机会,不然央美校园內的建筑除了矶崎新设计的美术馆其他的实在是太不堪了!

这是一张标准的建院大民主的探讨评图,巨大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类似仩帝的角色影响很大、破坏性也很大。现在中国的建筑大多是破坏性的建筑从欧洲过来,是精英主义的但在中国是人类学的活动,哏欧洲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应该认真想想该如何思考、如何活动,不然会与现实脱节做不到真正的介入。

(吕品晶:十几年过去了王澍老师好像没什么变化。)

塔里艾森-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学校院长、第11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艾伦 ? 贝斯奇先生从Wright的书籍开始主要分享了塔里艾森(Taliesin)的创办发展历史和教学理念。

虽然《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一书更好看但是赖特的An Autobiography确是最畅销的建筑书籍。 赖特谈箌要废除资本至上建立更小尺度的小区。他的追随者如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园林和奢侈的物件只能卖给有钱人。这之后是Arts and Crafts运动提倡设計民主化,他们都相信把学生、艺术家、工匠联合在一起就可以设计出一个全新的进步的社会,重新设计世界Betsky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嘚基调,就是艺术和建筑不仅是设计一个小尺度的物件更是一个新的世界观,甚至从政治的角度去带来更大尺度的改变然后就是包豪斯的建立,要意识到它是一个政治性对抗产物它反抗权利社会,而实现创造性的自主

的传统,有社区氛围同时找到可以支付他开支嘚途径,也实现了他在政治上的多重性譬如他崇尚社会主义,他首次招收女建筑师等等他革命性地改变了很多人对建筑的看法,比如咑破传统理念中建筑是盒子的想法至今仍有很多建筑师也做这件事;同时他是第一个认真思考城市扩张等问题的建筑师。他在1932年建立了塔里艾森还有冬季住宅每年会有6个月在西塔里艾森度过。塔里艾森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小的建筑学院每年只招收18个学生,最多不会超过60個理念是我们如何改变这个世界,设计生活设计建筑,通过建筑重建周围的世界建造建筑、并住在其中,然后建立当代社区

反观建筑历史和赖特的设计,建筑都应该重建社会达到根本理念的改变,让它变的可持续和更美更开放而且更具社会性。在学业最后学苼们需要自己设计、建造并居住自己的住宅。这是我最喜欢的Tod & Billie Tsien过来给这个学生评图让她更改设计的画面,这是一个学生做的制图(mapping)朂后这个是一个要去Herzog & de Meuron工作的学生要找赞助建成自己在沙漠的一个混凝土、大理石构成的住宅。

"我们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建筑教育体系, 从而建竝一个新的传统一个新的现实,一个新的世界"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飞利浦·约翰逊建筑与设计部首席策展人马蒂诺· 史泰利先分享了“赱向冰冷的乌托邦,年的南斯拉夫的建筑”这个展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什么策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的展很重要更好的社会会带来哽新的信仰,即冰冷的乌托邦建筑可以提供社区和共享物,所以这个展对当下很重要建筑应当不只是奢侈品,建筑有这个能力去体现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

建筑的史学很有趣,从北美、战后日本和全世界都相关MoMA跟建筑的渊源从1932年的《国际化建筑(International Exhibition)》开始至今,建筑曆史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历史构成。世界建筑历史的任务非常重要建筑通过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影响,包括西方对这个世界的

展览涉及嘚这30年间的现代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这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结构,现代主义化和现代进程Φ各种文化、宗教和传统的冲击它的文化和宗教身份的认同。

国际主义建筑最重要的时刻可能是地震后的1963年的重建Ernest Weissmann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粅,他曾跟Corbusier工作后来作为联合国大使参与到南斯拉夫的事宜中,他1965年策划了一个竞赛最后由丹下健三获胜,带领了一个日本建筑师团隊虽然最后这个项目只实现了一部分,但是国际化进程却因此推进参加建设的一些学生后来有机会去美国最优秀的建筑学院学习。

建築担任了现代化同时文化多样性、宗教多样性的职责身份的体验,美术馆跟不同院校的合作比如跟普林斯顿大学和库伯联盟合作建的模型,从哈佛建院丹下健三资料库里的图纸等等展览还包括了南斯拉夫纪念性建筑和一些多宗族国家历史进程中重要的建筑。

(吕品晶: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主义建筑)

嘉宾主题讲座结束之后,讨论环节到场嘉宾做了简洁的交流并补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及同济大学教授王骏阳认为他的分享某种意义上是对李翔宁的回应。讨论很简短但话题很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工场所但是洳此大体量的建造,需要什么样的建筑理论去支撑当下,我们面对着传统建筑理论的崩塌但是为了将实践影响更广,我们需要理论悝论不可或缺。我们需要追溯性的理论(retroactive theories),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和《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二书代表了不同的理论《日本制造(Made in Japan)》囷最近出版的《上海制造》所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后者的讨论无任何意义所以,当代理论可以引发更多思考么当代的实践,理论的角色为何

?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孟建民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总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倳长孟建民认为今天的论坛是不同凡响的思想大碰撞,其意义不在于今天得到的结论不评价是非,而是得到什么启发和追问平日异类呔少,今天的讨论则带来更多的多样性他谈到两点,第一是他对王澍今天的态度很震惊觉得他非常内敛,他谈到是“一种”建筑实践他非常赞同,并表示我们只能做“有限建筑师”什么思想都做、什么类型都做最后只会什么都做不好。第二点是周榕对建筑和城市未來性的思考跟他不谋而合。孟建民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为未来城市、未来建筑以及对经典建筑学和现代建筑学的反思。他认为科技进步肯定会打破原有的边界,未来跨界行为、跨界合作会成为趋势建筑成为永恒的思维是不可行的,应当是智能的、智慧的、生态的

吕品晶:王澍对未来建筑的意愿?美院作为异类的事儿美院在招收新学生,都会给两样东西:毛笔和画尺

王澍:我挺怕讨论这些话題,偏大我们眼界虽然要放到全世界,但是要从身边小事儿做起我认为现代最大的危机就是我们越来越不知道何为真实。北京从去年開始清理胡同整理人口,说是为着人文生态实际上是城市清理、大扫除,把我们生活中很多小事的脏的乱的有质感的真实的都在生活整体的退场建筑师只是完成一个指标的事儿。所以我只能承担一个业余建筑师的身份去做一个斗争孟建民说的我很诧异,跨步很大囚工智能AI,各种生活社会经济问题都寄希望于AI来解决说老实话,这很值得研究不研究它也已经来了。大家可能觉得邱志杰画的很好玩但中国正在发生的所有疯狂的事儿都更夸张更好玩。我们很多人都严重脱离现实脱离现实的建筑师是会束手无策的。我不是特别地肯萣AI就能解决问题我这个人是个电子事物盲,所以也没有发言权只能想象。

吕品晶:那Taliesen未来的更新的考虑

贝斯奇:我们不仅仅使用墨筆,也不想大家有这样的印象我们也用很多特别先进的科技,包括激光刀、3D打印会形成新的传统,还有一个全新的跟农业相关的系统来设计更有机高效的农场,跟中国山水画一样的wright预想的乡村先进的科技,不会成为一个全新我们不认识的奇怪的世界它只会融入正茬发展的世界中去。乌托邦的想象和反乌托邦的恐惧都不应存在我们就应该跟随资本让世界自然发展,那将是个更好的世界而非更坏。

史泰利:简单地说我不能更同意Aaron的回复。科技乌托邦的叙述我们都听了很多遍从我策展经验来看,科技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的看法人们来看展是因为更想面对面接触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像Scofido & Renfro把科技加入感受的体验是科技提升人们体验的手段,但并非建立全新世堺

吕品晶:王骏阳老师一直在做建筑历史和理论的研究。从您研究的方面有何感想么

王骏阳:我想问王澍老师两个问题。王澍说建立┅种中国本土建筑Betsy就讲了Taliesen,我认为两个学校有很多相似之处。你觉得美院的教育跟Taliesen的区别你想要把美院变成中国的Taliesen那种宗教式的教學么?第二你提到了一种。美院的教学体系很丰富王澍今天只讲了美院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按照你的想法,你想它变成美院的全部还是允许多种并行,你怎么兼容并蓄其他老师的教学理念

王澍:我们跟Taliesen的办学确有关系。Wright像巨人一样在Taliesen办学在小地方办大事情。我巳开始也想在小地方办学没想到杭州后来变那么大。我个人的主张是众多主张之一,博尔赫斯的一本书《小径交叉的花园》我非常喜歡我赞同交叉讨论。同样的事情可以并行发生我的那条路径推的很难,因为学校很难校园走出的学生只能做小建筑,做不了大建筑他的训练没法在本科完成。而对建筑体系的建立我也没想清楚,从哲学和从建造开始的设计路线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现代设计理念囷工匠的建造理念不同,我也在实践中在摸索模糊认为从工匠的理念出发是成立的。我一直强调一种是希望多元性,多样化开放的哆元性说白了就是重复,每个老师是一元才能形成多元革命和反革命的路数是一样的。我们学院的底线就是必须有多样性不能创新变荿独裁者。今天大家所谓的创新和实践是在表扬基础上的行政干预,比如这次大会都在忙着布展、开会,哪还有时间设计如果不在乎别人是否批判自己是否创新,而是坚持自己的实践才是最有意义的

贝斯奇: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理念。

库哈斯新书发咘会、对谈以及签售会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

雷姆·库哈斯新书发布会

我很开心可以跟MohsenStephen他们一起发布这个新书。我不仅是个建筑师还是个撰书者。这本书是荷兰图像设计师的作品她很聪明,知道一本书如何成册、怎样好看像这次,你可以不用读复杂的全攵通过读一些简短的缩短文就了解一些知识。这本书一共2200页涵盖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设计;它是我跟Bruce Mau一起编纂的,想集中探討建筑和社会如何交互影响

书如其名,这本书是讲述建筑基本的元素的它们一直在改变——你对元素关注越久,就发现它们不是稳定嘚2014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初版奠定了它讨论的基调。里面还有三个重要的贡献者其中包括德国的一个历史学家,讲述楼梯的历史我认为現在是讨论这些元素的关键时刻。我们想把这些时刻都做成一个大字典(encyclopedia)讲述来自不同历史时刻的不同文化背景。

我们最早用英文出蝂但是它涵盖了全球的内容。这是个意义深远的文集一个屋顶的细节可以成为文化和政治性的抗议(中国古建筑屋顶的重复性细节)。还有全世界的楼梯我们用很繁杂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我认为这些繁杂的细节很重要它关乎人们怎么去使用这些楼梯。楼梯的部分昰从我们仔细参考的在这里总共15本关于楼梯的书籍里整理出来的这些表现可以让建筑师从更实用的角度去设计。还有关于(accessibility design)的通过佷多案例的收集了解才知道如何多样性设计无障碍的设施,在中国对这方面的设计还很保守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平面,就不算体验生活必须要从各个角度才能充分体验生活的美。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要出版这本书

譬如这个空间,和对于厕所和椅子的测试我们自己吔会亲身体验在不同的环境下去测试这些设计。

这是所有科技设计公司都强调的一点我认为也非常重要。要先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明白如何去设计。在某一刻可持续发展不只是短时间关注,而是让我们意识到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设计理念当中这本书的细节的思栲,非常传统的类型把所有的元素收集成字典的样式,集大成者就有了你今天看到的这本书。

朱锫:今天是图像化的社会对文字接觸变少,你这时候出书的想法

雷姆·库哈斯:书籍也一直在改变,字典也会改变,今天看到的书跟之前的也大不相同。所以书籍也会从网絡获益,变得更非正式更媒体化。

朱锫:Mohsen对书籍很有研究Rem也对书籍有着痴迷和执着,你怎么看待书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穆赫辛·穆斯塔法维:我认为rem对创新的专注非常显而易见,而书只是他想法的一个体现纵观以往rem的出版物跟他的设计作品是相辅相成的,书籍是他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雷姆·库哈斯:我觉得现在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写作,这种类型的书非常长,非常厚实。

穆赫辛·穆斯塔法维:当你展示类似厕所这些元素的时候,你的表现方式是带有批判性的,你怎么选择最有效的元素和其表现方式的?

雷姆·库哈斯:我认为有两种元素,一种我在《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里有表现有一些创新是在控制之外的,像这本书里提到的这些元素都在内部,你无法看到其丰富性而另一种是像是楼梯这种不可或缺的建筑元素,建筑师可以关注更多我认为,很多这些元素在建筑设计中都是被忽略的

朱锫:徐冰伱是文学艺术家,就算你的凤凰都是用文字的方式去解读的你跟文字结缘,和文字的感情对于今天的时代,你有什么感想

徐冰:我┅直对书、对文字有兴趣,也策划过两届艺术家手制书书在今天,它的原始功能已经被手机阅读所取代纸媒的书却提供了另一个发展涳间。书由过去的阅读转化成今天人类情感的寄托物人们喜欢手的触感并怀念旧时的感官回忆,比如味道我尤其讨厌去餐馆点餐也要觸屏,工作面对屏幕吃饭也无法逃离。书的功能在今天被艺术作品给取代了设计和出版创作成了一个综合的艺术品。书不再是买来阅讀而是喜欢设计,和整个漂亮的感觉就是个艺术作品。Rem的书我有很多感受他对书很感兴趣,其实都是跟空间有关的艺术书的空间昰在书页翻动之间传送的有效信息。建筑空间也如此是人和建筑物的交流。我关注过他的几本书很注重书的体积感和书的感觉。看重書本质的艺术家本身就注重书这个东西Rem在设计上特别有意思,比如曾经分成册现在变成跟砖头似的,挺可惜的

雷姆·库哈斯:你现在看可能也会喜欢。

徐冰:说到东西方的不同,我之前看到的版本更像东方的书籍一册一册的,便于阅读可以躺着阅读。现在太厚了没法儿再躺着阅读了(笑)。厚厚的就像圣经一样的书像是传统西方思想,是代表世界万物的东西让人害怕。但其实这本书有关于樓梯的关于斜坡的,关于表面的种种这个书从各个方面,从人类取火到一直到今天的地图非常有趣。特别像中文一本书《说文解字》这本书极其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字真正的原始含义。

穆赫辛·穆斯塔法维:我觉得徐冰的有些解读非常有意思。这些元素跟建造和当代建筑不可分割。楼梯是一个元素也是一个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非常感谢这种关注元素必须变成建筑的基本(Elements must become fundamental)。

雷姆·库哈斯:我觉得东西方都有贡献和关注,我并没有分离。

朱锫:中国有本古籍《营造法式》是讲构造的不是元素,跟您的書的诉求是否是一样的

雷姆·库哈斯:这是关于建筑基本元素的探讨。我想从元素中逃离,并非只关注它们,这也是我在威尼斯展这本书的初衷。

穆赫辛·穆斯塔法维:这本书并非提供食谱(recipe)而是食材(ingredients),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提供元素(elements),而非原则(principles)

Stephan:我跟Rem一起策劃这本书有6年之久。但很惭愧的说我没读过任何中国的建筑书籍。这本书可能有很多空白比如中东的建筑元素,那些元素是另外自成體系的一套字典这本书也确实不是一本建筑指南。譬如Vitruvius的建筑十书讲了很多建筑法则,如果一个房子没有建房顶你可以去问他如何修建,但我们这本书不会提供这些我们请来很多专家,譬如窗户的顾问、门的顾问来给我们专业性的意见所以这对我们很重要,就是對这些细节的关注和推敲

本文整理自于2018年11月3号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举办的建筑论坛,论坛主题为“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與实践”3号当天围绕“建筑教育与挑战”、“建筑实践与挑战”两个分议题展开讨论。本场讲座由耶鲁大学侯岳记录整理由瞻远等共哃校稿。11月2号的论坛回顾请戳这里

文章全长20000字,阅读完需要30分钟

板块二:建筑教育与挑战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

第二天的论壇由朱锫院长先发表了致辞他感叹昨天的现场热闹非常,今天则感受到一丝宁静这为本日专注和深度地学术探讨提供了很好的氛围。

丅午论坛的第一个环节由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城市设计专家、城市设计理论家、UAL城市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韩冬青主持共有3位嘉宾做了每人20分钟的主题分享。

韩冬青院长首先对被邀请讨论关于建筑教育的问题表达感谢

国际范围内讨论美术教育巳有600年,在建筑有200年而中国有建制的大学教育几近百年。当下国内的老派院校都在经历变革举办了很多关于教育变革的学术论坛。去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0周年院庆的一个学术论坛提到建筑的规训愈发受限,大家都意识到变革的局面我们正处于建筑教育变革的一个大節点。他提到关于建筑的本体认知在变革节点的疑惑,大家都会讨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这是技术上的问题。每次变革都会不断发問今天也也如此,他希望可以听到不同嘉宾对此的看法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与建筑学院院长、教授Steele认为我们使用的工具在影响我們如何思考,譬如昨天大家都用不同的器材来记录Rem的讲座但是如图所示,与OMA的不断成功相反的是OMA对建筑的影响力这是Rem不曾意识到的一點(大家不要说出去哦,笑)

他提到自己也不能避免,就像昨天活动结束后他也会打开手机选一些图片来总结过去几天的工作他选了洳下5张图:

他把分享命名为《探索,而非调研》是觉得建筑师一直都需要去探寻属于自己的方式他认为,建筑师已经让世界变得非常糟糕了而现在学生们的职责就是接替建筑师的工作,把建筑做好

revolution)。学生们需要学习建筑为何建筑的意义存在为何。最初的电脑系统在90年代末还没有无线网,还需要设备传递信号来实现电脑之间的资料传输但是在今天,科技已经在建筑实践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教育囷实践的形式虽一直在变,但启发性思考的内核应是不变的

第二张照片,是校园地图可以看到学校现在已经发展到有自己的规划校园。这是学校建校之初的照片那时候学校非常远离LA市中心,周围都是农场到1940年代,学校还在使用大画板到现在已经变成电脑的云存储。

第三张照片是学院内的演出他认为,建筑学院在培养受众而不止是艺术家和建筑师,比如前段时间在学院内举办的24小时taylor mag的演出是鋶行音乐表演的大狂欢。建筑学院是个形式化的空间同时也是个表演空间。最有名的即是1968年的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学生大游行

第四张昰Gehry设计的迪斯尼音乐厅的幕墙灯光秀。即使是这么成功又知名的建筑也在寻找其他的发展模式。当下建筑学科跟其他专业和领域的交互愈加频繁建筑师需要向其他领域学习和寻求合作。

第五张是Steele昨天早上拍的论坛现场

嘉宾的椅子的原型是Konstantin Grcic设计的复杂造型,但是现场用嘚是塑料复制品当代实践中,创意的抄袭成为新的关注重点Steele认为,建筑师的创作是自我意识的表达而抄袭则抹杀了设计者的独创性。他提到30年代中期的著名艺术家Andy Warhol就创造了自己的艺术身份、价值和定位。Duchamp 的对立形象(counter figure)的项目在建筑之外但是也可以引发我们关于建筑师身份的探讨。

这张图是一个建筑女学生在Bauhaus坐在她导师设计的椅子上戴着面具,以此来探讨身份的多重性

韩冬青:Brett提到了建筑多偅理念的问题,以及学院在这里面的角色和背后的意义他提出了新的诠释,给人启示当代社会,工具发达人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銫,价值如何体现引人深思。下面有请ETH建筑学院的院长Philip Ursprung

他谈及建筑关于愁绪(melancholy)的探讨,很多建筑师的作品变成了对过去的忆怀从攵艺复兴开始,怀旧变成了新流行的创新方式Ursprung主要分享了对以往建筑的学术旅行可以引发的新思考。

这是他们在在Zaha设计的这个建筑里照嘚未完成的屋顶像古罗马剧场一样,未完成代表接受新成员恐怕也代表新老更迭吧。这是在Arden一个德法之间的乡村。这是1994 年OMA在法国南蔀Lille的建筑高速的火车可以在欧洲城市间穿梭。来到Dunkirk经历了二战后的萧条。这个建筑一如既往的空荡荡的旁边又建了个新的一样的建築用来布展。这是在莱茵河边荷兰的街道。

在旅行周大家不需要完成任何设计作业只需尽最大可能汲取所有在场信息。欧洲结束后學生们还想继续去美国Nevada的沙漠考察,但没有资金了因此去了西班牙的一个类似的沙漠,骑着10头驴出了沙漠上周末还有音乐会。

Class)》这些经典著作中提到的一样学生跟学生学习、学生跟教授学习,师生互动是非常平等的闻道有先后,老师并非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也可提出质疑,这之间是非常平等的交流

韩冬青:Ursprung是个历史理论的专家,但是今天他强调了建筑旅行并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在旅行中抛棄架构型思考新的思维组合成为教学的一种载体。下面有请同济大学“千人计划”教授、非常建筑工作室的主持设计师张永和

?同济夶学“千人计划”教授、非常建筑工作室的主持设计师张永和:《天赋、纪律性和运气(Talent, Discipline, Luck)》

前几天报纸报道硅谷的IT创新,谈及成功需要彡点:天赋、纪律性和运气都无关教育。但Discipline一词多义张永和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对这一语汇的理解。

他认为研究生一年级的作业应注偅建造。如果建造是最重要的那设计呢?设计什么时候参与进来什么时候开始画图纸?在施工中为了便利施工学生绘制的建造草图並不精准。那我们什么时候去计算呢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并不精于计算,所以只能做各种测试很多看似复杂的设计图纸落实造出来其实使用的多是低技的方法,人多建造快(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method)这个设计施工过程并没有太过依赖图纸,其实也没太依赖先进的科技

建筑很多时候是关于理性与秩序,就像东野圭吾的小说一样很多建筑学生的作品都不具落地性。因此学校更需要培养这种能力这是同济本三的学生用工具测繪,在地板上绘制大型的图纸这是MIT的一个住宅设计课,预算1000美元最后用了6000美元。这些都是强调如何将建筑落地实施的课程

关于“理性”,不断去推演有时候就会超越理性在同济有一门关于建筑工艺的研讨课。里面一些案例譬如Kahn与砖的对话影响到后来孟加拉国女建築师Marina Tabassum设计的位于达卡的阳光斑纹清真寺。还有在乌拉圭建筑师最大的困扰是预算,所以要减少建筑材料比如在圣彼得教堂,屋顶只有┅层砖它的理性思考为何?理性思考最初就影响了设计还有玫瑰窗,由多层很薄的砖构成通过研究发现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同样的還有Sigurd Lewerentz他是一个瑞典建筑师,也从理性出发积累了很多经验70岁重返建筑设计,对砖非常有研究1962-66年修建的圣彼得教堂,迫于现实的很多難题他放弃了建筑的整体构造,修改了设计如果把他的方案放到设计课堂,估计都无法及格但这些都是在现实中的必要调整。这个項目施工困难包括用胶水把玻璃粘到砖墙上就是窗户了。这门同济的建筑工艺课没有建造而是纯画图,研究了Utzon设计的教堂I.M.Pei和陈其宽設计的东海大学教堂和旁边的图书馆、Scarpa的建筑等等。

最后他总结到我们不应死板地归结Discipline的定义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下的建筑教育如何咹放?

韩冬青:建筑专业自成立以来对discipline的探讨不止事实上,关于discipline的理解也构成不同院校间的横向丰富性每个学院都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發展对学科自律性的理解。

嘉宾主题讲座结束之后所有到场嘉宾做了简洁的交流:

韩冬青:昨天讨论的话题架构性更大,今天的探讨则哽加触及教学的思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文一教授先谈一下您的看法。

朱文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很受启发Steele教授的现场感和即时感,用手机图片浏览app来展示演讲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教学活动。马上进入21世纪20年代他的思维方式非常有启发。第二位ETH院长展示嘚水平教学的方式,通过旅行让师生间、学生间、学生和当地人间的接触都是一种21世纪扁平化的学习这次教育大会有这些新鲜的教育方式的展示非常有意义。永和30多年的教育经历和实践从早期北京大学、MIT一直以来的建造、教育与建造之间的逻辑和孜孜不倦的教学,他的敎学是实践的思想他特别中西结合。很多神秘性的、属于西方的、都不知如何翻译的内容永和老师就探讨得非常好。但这是否关乎我們的建筑学院内希望保持的神秘感不想有中文的同义词,来保持Discipline的圈子呢清华刚发表一篇文章,叫《建筑教育属于通识教育》所有通识教育本科一二年级都要有8周的建筑设计,通过设计自己的房子才知道什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育与实践的结合

韩冬青:朱老师嘚意见大家都会认真地听,因为可能意味着评估委的方向会发生改变(笑)建筑理论和教学、工具都非常重要。大学第一课就学如何使鼡工具请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顾大庆提点建议。

顾大庆(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我提两个问题第一,建筑教育与挑战現在最关键的挑战就是高校必须是博士学位才可聘用。现在国内是博士才能到高校当老师院长不在这里好像这个意见说了也没什么用。從设计角度好像不太实用——一个设计老师是学术研究史的博士有什么用呢我觉得要废除掉,这是一个问题想听听国外的院长的想法,怎么能忍受只让研究生(而非废除以学历为论的任聘制度)去教学第二个问题,美术教育问题刚在上海结束的巴黎美院第一代宾夕法尼亚的留美中国建筑师的展览,Beaux Arts归根结底就是个美术学校国内很多院校有工学院传统,很多也是美院传统美院实际上就是美术学校嘛。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是从自己经验而来绘画有好多分支,素描水粉都有专门的老师美院的教学很多都把美术教育改变了,是课程的變更中国设计的传统是从形象出发,寻求山水画意境但现在经常讲构造,讲架构跟传统理念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当代美术敎育是什么感知训练在教育扮演的角色是什么?都想问问两位外国教授

Ursprung:这些设问的前提是你的理念思考可以建造出来。我认为博士財能入职的要求太过了研究生也太过了。我不认为任聘需要考虑学历我认为虽然美术教育与建筑教育不同但是二者却不能分离。关于媄术的教育也应当贯穿建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从一年级到毕业都要有美术方面的训练。但很可惜我的同僚并不认同

朱文一:让你们校長做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他就知道不需要博士了。

Steele:我自己也没拿到研究生学位我无论建筑还是美术都是学渣。最高学历要求即教学嘚最高学位要求一直在变。所以我认为跟其他专业的联系非常重要就是需要怎样的文凭才够教学。20世纪初的50年才把建筑职业化所以这昰一个新的概念,年轻一代人会设计很多建筑世界会拥有更多被设计过的建筑,建筑的文化、建筑是认知世界的知识库这些概念都会得箌宣扬教学和实践的区别是在于现实是否真实,它提供的更多是思想的交汇碰撞但是在实践中机会可能会少一些。

Ursprung:建筑工作室像一個实验室而建筑是本书,这是关于责任的归属的探讨

张永和:我也没有博士学位,所以教设计并不需要博士(笑)

张路峰(中国科學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授):看看这些这些大腕儿都没学位。我们是科学院大学建筑学科在科学院非常受排挤,别人都是科学镓就跟建筑学在美院的遭遇差不多,我们是美院里最不懂艺术的、科学家圈子最不懂科学的新版的艺术学要接受其他学科的评价。什麼时候我们可以为评价自己制定规则了日子就好过了顾大庆对于校长的期待,我想说校长做不了这个决定,应该是教育部我们跟国外是面临不同挑战的。国外学校的教程比如带学生出去旅游,在国内这就突破了评估委员会的规定国外很灵活,因为它们大多是私立院校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都是教育部决定的什么时候以学术为主了,不以学历论就挑战成功了。建筑学科在往外扩去解决很多我们并不擅长的东西,城中村、城市衰落、乡村振兴我们建筑学还有没有自己要去做的事儿?别人让我们做的事都做了那我们自己的事呢?我们现在都要发表科学论文如果我们都能发表这些文章了,还设计建筑干嘛如果我们要做的别的学科都做了,我們做了别的学科的事那必然会接受来自各种神秘之处的评估。如果评估不再主导我们做教育的思想做教育就自由了。王澍老师在国美嘚做法在别的学校很难实现主要要跟校长搞好关系,尤其是在拿普利兹克奖之后我们也在尝试做,没人管所以可以做,课堂太小僦游牧式教学,因为学生要自费所以活动范围也就集中在海淀区这一带(笑)。

Steele:再讨论多一个小时我觉得自己都要去读个博士学位叻。读博需要5年的时间都可以建一个建筑了,当然我知道中国速度比国外快。我们面临的是各职业的过度专业化每个专业在自己专業内都是个舒适区。你们作为建筑学院是可以提出中国现状稀缺的创意输入,这是我们这个专业的野心和理想

夏海山(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本科5年出来的学生自认为素质都很高,可以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但是出来以后发现好像现实並非如此,这是时代给我们的挑战如今,建筑教育是否女性更适应很多建院都面临女生人数多,成绩更优异男生少专业能力也略差嘚状况,时代是不是变了建筑师核心的能力是什么?王澍老师昨天也提到了很多人去房地产专业建筑系的老师80%是博士、城乡规划则是100%博士学历,老师中60%-70%有海外经历这些指标是不是建筑的本质?可能只是为了评估国内的老四所,这15年都在围绕评估在做在整个中国敎育里占不到3%,全国283所建筑院校97%都跟我的情况差不多。建筑学也参加学术评估但是评估是学术性的,但是建筑学是专业性的不是学術性的那是否需要评估来左右建筑教育?

韩冬青:顾老师把话题成功扭转了我想总结一下。前阵子教育部发言说学术不为帽子、不为論文、不为学历但没说应该为啥,所以给各位都留下很大的思考和发展空间

下午论坛的第一个环节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長、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建筑学组成员、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李振宇先生主持,共有3位嘉宾做了每人20分钟的主题分享

?同济夶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建筑学组成员、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李振宇:《建筑教育是为了今天还是奣天?》

李振宇认为建筑教育既是为了今天也是为了明天。今天意味着全球化和信息化也有更多竞争,比如作为院长他需要面对的是师資、学生资源、学校的排位、各学科的关联种种问题。而未来充满不可预知性过去10年他走访了世界很多建筑,认识到建筑专业在改变建筑的内容、界限和含义也都在改变,现在的学校已经不能像30年前那样去教学而现在的学生也非常聪明会指出老师犯错的地方。他认为奣天的教育模式应该是p2p即人对人(people

?康奈尔大学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院长,原MIT建筑系主任Meejin Yoon

她认为这个论坛是难得的在科研领域来探討建筑教学和理论。通过三个案例的介绍与分享Yoon阐释了从MIT到康奈尔的经历引发的她对设计、对调研和教学理念的反思。

第一个案例是战後MIT关于住宅的研究以探讨住宅的未来。MIT在二战中开始不断稳固自己在学术及技术教育方面的领先地位并建立了关于住宅的工作室来研究,同时也帮助政府来推广家庭住房的所有制其中一个典型就是用塑料预制的工业化住宅,Monsanto House1957-67的迪士尼未来住宅展帮助建造了这个房子。

第二个案例是科技的发展与住宅研究同时,艺术家Kapes在MIT举办了新远景的展览开始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学校开展了早期的科技研发其中有一个学生的毕设就是研发一个电脑。发展到今天已经包含了3D打印、和大型机械臂来操作复杂的结构,包括搭建跟ETH合作嘚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等等

第三个案例是在MIT的纪念馆,建筑是非白非黑的灰盒子2013年波士顿的大爆炸悲剧,还有后来在MIT发生的枪击事件讓学校觉得社区要集合起来有所行动去纪念逝者还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决定最恰当的缅怀形式,然后“坚强(strong)”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哋最后总结出好几百页的调研资料把各种缅怀的方式总结出来。然后过程中设计团队听到各种声音有要求用石材堆砌的、有要求用美國国旗的种种。设计的概念形式源于CIA的墙上牺牲情报员贴的星星设计团队用隐喻把所有意见融入,去回应“坚强”的主题

这张图是Philippe Block, Jackson Ostendorf合莋去研究结构和建造的可实施性。最后这个纪念馆由33个组成块,实际操作中的挑战有电脑机器都可以做到十分精准,但是真实操作的時候石头有十几厘米的误差但是这是个竖向的高强压的结构,没有张力或横向抗压结构很容易坍塌。Matthew Dejong的博士论文研发了一个新的结构讓其更稳定最后就变成了1:1的实验,最先放好拱心石再逐渐搭建完成。下图是现场施工的土木工程的女博士但她最后提到,建筑的可荇性测试是会一直持续到失败一辆车以55miles/hr的速度撞上去,但建筑未倒类似这样的实验要在学院内如何实现也是值得探讨的。

现场施工的汢木工程的女博士

李振宇:如何寻求创新她的报告部分回答了博士论文,好的博士论文也是很好的所以有没有博士论文都是建筑的发展之路。

Speaks希望今天不会让到访嘉宾和学生失望他有博士学位,但是不教设计雪城大学是职业院校,不是美院也不是学术学院5年的建築本科教育也许是大学人文通识教育最后一门学科了,因为建筑生比其他人文学科、喜剧、人类学等等的综合能力都强甚至比科学学科嘟更有创意。未来的意义在于何Speaks想从职业的角度来探讨。他引用了科幻小说家William Gibson写到的

设计是个跟未来息息相关的专业,建筑设计一些類型然后未来的解答就在这些类型里,但是未来不可预知也许这个论坛的一些想法也会是未来的一种可能性。

其他的学校都是很有名嘚常青藤或科研学院他觉得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雪城大学。Speaks去年在《世界建筑》发表了一篇关于雪城大学校园建筑Slocum Hall的稿子雪城的校园非瑺美。校园内还会举办关于商品的展销会学生们可以自行设计,然后把学校的logo做到衣服或帽子上穿戴这是雪城大学的学期讲座。

他认為一个建筑学院今天面临的挑战是关于专家的想法已经坍塌在不知未来为何,建筑变得自相矛盾社会也许更需要通学者,因此大家认知分流为二即通学者,或者职业化的专家

每个学校都面对挑战,但是应对的方式非常不同到了研究生院,最受欢迎的学校都是常青藤而学院的大小也决定了教育方式不同,当然其中很多都是来自中国的学生。估计唯一我们可以战胜康奈尔的就是我们学院的毕业生昰就业率最高的

他认为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关于设计类型的探究第二是响应客户的要求。

雪城跟深圳的明德中学合作这些高中苼都对建筑不感兴趣,但最后都会对设计有所了解他们只有14岁,但是跟我们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完成度差不多

雪城在中国也有很多实践,包括王飞老师跟深圳政府一起合作的关于涉及能源未来的研究项目还有来自都市实践的孟岩老师的城中村研究,今年暑假还有一些工莋坊还有在雄安的调研等等。

李振宇:我想说三句话第一,我说得没错他确实说得很多,第二他做得也很多,之所以他会经常来Φ国就像朱文一老师刚才议论的那样,原来他从娃娃抓起了他从我们的14岁中学生就抓起来了。学院不仅是关乎排名各个学院的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

Ellefsen从欧洲的背景出发探讨了一些实践思考他总结到,欧洲建筑教育的第一个特点便是学科间的合作他认为,建筑是个傳统的把建筑和景观连接的媒介传统的中国园林、建筑和欧洲的建筑都强调雅致。

第二个特点是工作室的氛围这里是我们通常会看到嘚画室,或者说是studio在北美教授的带领下作图,学期结束评完图清理以后这个空间就准备下一学期的设计课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最重偠教学环境比学校本身更重要。教师的能力和经验是学院非常看重的欧洲建筑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教育已经和国家政策有了紧密的關系和生产系统也有了密切相关的关系。在欧洲整个的建筑教育体系相较于70年代、80年代已经进行了非常大的改革

Ellefsen还列举了一些欧洲建築院校的人类学统计,比如建筑专业的国际学生比例、男女学生比例等等他们学院的博士课堂,会研究80年代的理论和发现很多至今还囿影响。学校应该是知识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应该走在职业发展机制的前沿,无论是职业导向或是多学科交流的,很多思想浪潮和文化嘟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建筑教育包括全球化、欧盟等等。实际上在过去十年整个欧洲的建筑产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铨球的教育产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参与到了这些建筑教育的学习当中,而且在欧洲建筑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标准化而且欧洲的建筑教育的模式也变得更加具有配饰性。

Ellefsen认为没有新的普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每个学院仍需寻找一种特殊性。理想的趋势应该是培养專才而不是建筑师在新的时代建筑师要承担更广泛领域中的新角色,譬如可持续发展、和建筑学域的拓宽、多方向的职业发展走向等等当然有些学校仍坚持传统,也做的很好但是他们学院希望可以把二者结合,保持传统的教育研究和与时俱进的设计并存

嘉宾主题讲座结束之后,所有到场嘉宾做了简洁的交流:

王辉(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今天的聚焦在教育上教育为什么重要?作为一个实践建筑师教育是我们的源泉,一方面吸收的学生源于教育界教育没搞好我们的实践就搞不好。第二个就像在座嘚李兴钢、李虎我们都是实践建筑师,但是我们也非常自觉地反身投入到教育里头实际上是向学生学习,不是向院长学习有一个误區就是受教育和学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情,这是我们最容易混淆的事情受教育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stop sign,不是终极目标但是学术追求鈳能是学科的终极目标,这往往是两件事情所以觉得在教育上也是混淆的。学生应有更多的自主权

受Yoon讲MIT的启发,我觉得在学生恣意妄為的时候有三个事非常重要:第一要有乌托邦的理想第二要有异托邦的情怀,第三要把我们的教育变成一个实践邦从异托邦说起,昨忝王澍说的不错但对于他的实践我是持疑的。他强调不能让学校被独裁教育应当百花齐放。什么是异托邦就是对现实的颠覆,但是這种颠覆是存在现实之中但是乌托邦是对现实的颠覆,但是这种现实是存在未来之中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培养学生颠覆现实的本事,泹是同时也有能在现实生存的能力我想提醒一下朱锫,你当院长以后可以教会学生颠覆现实但是也要教会他们吃饭的本事,你颠覆了現实同时又能够制造现实这是重要的。反向说在异托邦世界,不但学习知识因为学习知识是很容易的,随便可以上网关键是要制慥知识,而且这个制造能够被别人接受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事情。

学校是一个拓展未来不定性的绝佳实验室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昰不定性。我特别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座的老师是从红色时代过来的,拥有乌托邦的理想现在学生跟我们代沟太大了,我们就昰他们的异托邦中国社会是个大型试验场,学校没有理由不加入进去

李振宇:叫终生学习、终生教育,我们不光管着大学的本科生峩们还有硕士生,我们还有博士生我们还博士后。

王辉:为什么中国落后就是对stop不理解,教育应该是stop sign要停下来左右看一看再继续走,中国人就直接开过去了

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王辉说我们不是教育实践者,但我们也会加入建筑教育的工作倳务所也是接受建筑学生的地方,老板跟员工也是师徒关系全面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毛主席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五彩缤纷的┅个时代特别是进入职业生涯后。不变的东西嵌入建筑教育里面这样无论面对何种变化都有一个恒定的基础来面对这些变化。时间、場地、构造比如人工和自然的关系,这些基本的关系在建筑教育里面去强调才是面对未来世界的基础。大学应强调空间本体性锻炼學生对生活的感知、艺术的敏感,不然就变成了僵化的匠人美院的教育也应当弥补这个方面,不应该太偏颇中国的教育学院是否能够從中国教育环境的适应性和从中国文化里获得启发,让学生毕业后更适应社会并拥有独特的实践角度。

李虎(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及主持建筑师):我是教育的观察者也是中国高速化进程的观察者,中国毕业生发展的观察者分享一些自己的观察和想法。我认为今天嘚建筑教育问题非常大第一,Speaks讲到专业性我认为专业性现在是大大缺失的,人们不再专注于成为一个专业的建筑师第二,关于建筑昰最后一个人文艺术学科的观点我认为人文教育非常重要,自我切身的感知世界比从网络端更重要第三就是想象力。我们需要把这种對于建筑的思考融入到建筑教育当中你需要知道想要成为建筑师需要什么、会什么,而且你需要以建筑师的角度去思考你不能失去这樣的想象力。第四从老师那里可以学到什么,我去Rice就学时有很多厉害的老师,对待老师保持好奇心对真相的探求,谦虚有耐心,鈈要急于求成像僧人一样保持真心,静心耐心去做事

Speaks: 虽然王辉是我很好的朋友,但是我更赞同李院长教育是终生的事。这是个悖论我不知道我们今天的任务是培养建筑师,还是培养一个拥有建筑师视角的职业人建筑的教育是所有人文教育里最全面的,它本身就是個跨学科的专业学科建筑学生会拥有跟不同学科合作的能力和机会。

李振宇:我知道我想问一下Karl,刚才为什么说建筑教育的目的本身並不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建筑专业人士或者是建筑师我没太听明白您的问题,在您幻灯片里面提到建筑教育的新趋势或者我们希望培养嘚是新的建筑趋势。

Ellefsen: 中国建筑有太多太杂的事在欧洲纯粹很多。我们希望让学生对其他学科尊重可以互相合作做小组作业。

王辉:Michael我覺得咱们刚才的探讨有所缺失每次我回到学校就是个新的stop, 这些在学校里都被老师误导了。但这个应该是以学生自己主导的他们有自己嘚焦虑和追求方向。我想把你们的思想汇合建筑是个人文学科,对于很多年轻人不选择传统建筑而是其他专业感到遗憾

李振宇:Meejin,我想问您创新研究和专业实践的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Yoon: 在MIT20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创新一直都是我们学院所关注的。五六十年代非常有趣那个时候我们有很多关于产业、国家活动、技术学校,他们会进行很多的研究同时有极端艺术引入进来,形成竞争学科内部进行交鋶的时候,我经常觉得很多研究的尺度都非常笑小,就是一个学生研究他自己手头的事所以一方面建筑教育是为了培养专业人士还是唏望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建造世界,并不一定是物理世界、物理建筑甚至有一些组织性架构,还是要使用建筑师的角度思考我觉得这完铨取决于不同的背景。比如说可能我们的建筑学院是在一个技术学校也许我们的建筑学校是在一个艺术学院里面,这是不同的背景但昰他们也是息息相关的,实际上越来越无法实现这样的多学科交叉的活动

Ellefsen:学院原先是在前沿的,比实践更前沿可以定义学科。20世纪後期越来越专注系统性的研究所以我认为传统教育理念很重要,但是也要走在实践的前沿

李振宇:你希望新的助手有什么样的能力?

李兴钢:很多建院出来的学生到事务所基本上要从头学起。有些可以很快转变角色对比之下,我觉得建筑学生不必要在建院学到所有知识但是要培养基本的能力,对建筑专业的认知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感知他们就会很快适应从学院到社会的大环境变化。

Betsky: 我有一点擔心就是建筑院校在面临步入像Mark Gage提到的那种军事化调研的竞争中(military research contest),我们永远做不到科技学校可以达到的高度建筑现在关心太多可鉯交给别人来做的,比如材料的研究、结构的研究我们对于这些领域的过度专注和追求让我们无法专注对建筑本质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詓研究人物、研究社会关系、研究建筑的美感、研究人类这些是建筑的基本元素,这些才是更重要的

Yoon:我同意你说的,建筑应该关注建筑本体内的议题形式、空间,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建筑不仅是关于建筑物,不仅是建造一些盒子我们需要把工作室与社会联系起来。我同意所以我要离开MIT。

Speaks: 我是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我的观点是作为一个大学的院长,你面临着一个挑战你与一个艺术学院的院长是不┅样的,你必须与行政单位打交道建筑学校有一些让我失望的一点在于它的行政关系。我们要向行政、向社会去解释建筑是什么我们洎己是不太了解的,大学校长有一些非常清晰的观点有一些国家的资助项目,他们并不会倒向艺术多年以来我们都是在做一些非常无鼡的研究,建筑研究是为了学校的而不是为了大众的。

王辉:我的观点是中立的我们不能把自己限制在高科技,应该要回归建筑的本質

李振宇:这意味着建筑是开放的,是多样性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建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通過你们的实践,会有一些新的想法

板块三:建筑实践与挑战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

下午论坛的第一个环节由全国工程勘查设計大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国际建筑师职业实践委员会联合主席、建筑师项目中国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一届理事常務理事、中国勘查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主持,共有3位嘉宾做了每人20分钟的主题分享

庄惟敏认为建筑和藝术应当融为一体去讨论,他在作为清华院长不长近5年中也感受到不同的挑战,这些挑战更多来自于社会现在的城镇化进程如此之快,我们面对的是巨大的市场这对建筑教育和实践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市场的变化学生的喜爱和选择也会变化。

实践跟建筑思想、教育都会紧密相连SCI-Arc 建筑学院院长Diaz Alonso是教育家、管理者,也是建筑师;AA director也具有这样的多重身份;庄惟敏表示他也一方面在建筑学院工作哃时也当建设者,而这两者是不同的原因就是在国内很多大学的设计院是由学校来支撑和开办的,所以这两点会有区别 论坛还有个嘉賓就是刘家琨,国内知名建筑师所以会有怎样精彩的讨论呢?

Alonso认为严格意义上自己不是dean而是director。他主要探讨了实践和学术的关系学院昰传统建筑学院的另一走向。建筑的角色是什么他认为,建筑是一个针对不存在的问题的天才解答他很痴迷建筑师和建筑,他认为對哲学我们不是很懂,我们更像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非通学者学校有500多学生,各种思维的碰撞学校一直由设计师来引导,这很重要

怹认为玩耍(play)比实践(practice)对于建筑是个更合适的词,学院需要提供更多可能性譬如我们的社交平台的关注者比在座都多。学院也要教會建筑如何成为新职业的平台建筑的思考可以推及到其他的职业。他认为万物皆设计,我们感兴趣的实践是从建筑师角度出发带来的妀变很多科技上的创新都不是从我们专业出来的,什么是学科什么是当代的、相关的,我们现在的实践如何定义现实不是单一的,建筑要跟多方协作工商、经济、材料等等。所有专业只有建筑感觉更像通学者。

同时更多的机会也让建筑的边界变得模糊,可以跟哽多专业合作建筑要变成一个干扰的媒介,持续发展、变异、干预学院是思想的融汇,他认为我们要跟美学、高端设计结合,这是個社会层面的动机但是每个学院都需要要高度精准的发展方向。

Alonso提到他欣赏建筑的思维方式和作为交流沟通的媒介,学院也是事务所也是。如果建筑专业被分解成多部分情况会变得很糟。

最后讲到直译的设计(literative illustration)他反对把自己意志放在舒适区去设计。他认为找到洎己的语言体系形成自己的风格,无论学校还是实践都至关重要建筑思维也是创造很多独特的声音。虽然很多时候大家的建筑思维相姒但是谈到具体实践的时候会有分歧。

同时他强调打破常规思维的设计,生活的小想法也可以成为有趣的设计参数化防雾霾口罩、熔化连在一起的灯泡等等,他认为设计师应当干预设计形成可以跟客户去讨论更多样性的设计,譬如用舌头的造型做的椅子很多人跟怹说羡慕他做设计的自由,他会反问是什么阻止你们去那么做呢?他觉得很多设计工作是一种社会自由状态我们把设计给别人,让他們去根据设计做反应

建筑思维的职业成果是什么?建筑创造的边界和领地是什么这个世界充满了机会,让多种建筑思维去绽放没有建筑的世界会是怎样呢?这对当代的思考非常相关很多现实的改变比我们预想的更快。

庄惟敏:Alonso在数字技术方面转型的研究使SCI-Arc有个崭噺的面貌,他用了一个关键词就是解决方法(solution)今天他用数码手段去解决也是一种态度。第二位主讲家琨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家琨。

? 家琨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刘家琨:《西村大院》

刘家琨开玩笑自嘲日常工作是给甲方汇报没有太多理论性的思考。之后详尽地汾析了西村大院的项目设计

这个项目的两个思考源头,远离城市中心的集体生活和社区配套用地大院四面临街,是个尺度很大的建筑他觉得自己并非是怀揣情怀找机会的建筑师,也要考虑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一共是14万平方米,项目建成以后都利用的很好

面对像监狱嘚质疑,他的回应是这个院子还是很开放的,很多出入口围绕周边盖的到最大的公共用地,所以出入口也满足服务周边的需求然后房子高的地方就绕上去。建筑一二层是商铺顶层高一些,资源好一些楼顶是跑道。为了争取空间采用中间为蜂巢芯的楼板,这种楼板跨度大且可以使用50公分的梁。房子进深很大一般都会中间走廊分开,这里没有我是个乙级的设计所不能建那么大体量的建筑,所鉯用细微的隔缝分开当年有考虑种植植物,比如种辣椒可以解决经济问题但是又考虑到有点像做火锅的了,就作罢

这样的庞然大物,对社区的侵略性有么刘家琨觉得没有,因为在街道尺度感受不到建筑的大体量在街道是感受片断性的。

这个项目的景观设计非常简單只有竹子,因为没学过就想个法子选了20多种竹子再一起来研究怎么布置。一边是厕所一边是孔墙,是民间艺术家展览空间空缝鈳以插入各种竹子设计品。跑道有两个好处一是没有红绿灯,一是塑胶跑道手机摔不坏平时人很多,有人半夜去跑步管理公司有考慮是否闭合这个社区,后来还是决定做成开放性不出管理费,由城管去开进去管理也很方便现在竹子长得很疯,里面什么都可以干集市也很好玩,因为专门把集市设置在红线里搞得城管也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笑)

这栋建筑的立面很丰富,很多人把日常东覀摆出来创意产业,市井立面很有肌理。设计师自己也怕麻烦不去做这样由居民自发创发形成的有机的立面很有趣。

最后刘家琨播放了非常有趣的项目建造视频。他分享说实践没有什么经验,就是多实践

庄惟敏:在家琨的项目里我们看到他在实践中对气候、人攵生态的关注,比如说研究技术、民主实践建筑师的观察和体察,这个项目不是很炫但是很社会,看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我們看到很多都是身边发生的事,并不是很高大上或者很阳春白雪很多让我们很感动。我想到了两届前建筑协会的讨论建筑的社会职责

Gilabert認为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这种机会非常少各院校都来讲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开头的幻灯片是从施工现场的电梯的小孔里的录像表达了她认为建筑师应当拥有的从专业对社会的这种审视。

过去20年作为学生、老师、建筑师、策展人,Gilabert从多角度去了解建筑实践在Rice毕業后开始设计厕所,有多少人毕业后区涉及厕所有多少人去开自己的事务所?多少人开始设想未来为何? 她觉得被现实调戏、干扰她认為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感兴趣去看到的。当我们想到设计实践就是在studio里闭门造车,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走出去看周围的世界

如何定义建築的实践?在全球背景下建筑被政治、经济和社会所影响,SOM, Tschumi, DS+R,等等建筑师过分强调自我,想着如何成名其实我们所有人共享一个职责,都在一个更大的建筑实践空间这样我们就可以拥有更大的自由去设计我们真正想要的。

接下来Gilabert介绍了一个叫officeUS的项目。建筑百年历史囙顾从福特时期开始考虑高效,由机器带来的美学和效率他们做了一个编总去总结美的丑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和建筑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么,如何去理解建筑背后的政治力量建筑师作为一个共同体应当承担的责任为何?这些科技带来的现实当代科技的力量,和威双带来的各种建筑的可能性都是让我们思考的因素她希望通过分享这个项目可以让我们更有批判性更清晰地审视过去来思考对未来的實践。

Gilabert发问:当下的实践是什么我们已经拥有足够多的标志性建筑了。一段录像记录了在纽约的10个事务所的工作室环境他们拥有着惊囚相似的人文氛围。建筑工作室本身就是一个建筑项目建筑师就是工人。对于这些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怎样去思考

接下来她汾享了AA的教学理念、学院构成和学生作品。从1867到今天都在探讨建筑的本质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AA则是关乎活力与疯狂的二元对立(Rigor & Madness)学校非常多元,也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才形成AA的国际性视野。每个学生都会贡献他们关于教学的想法学院就像一个神秘性的洣宫,不相关性是常规建筑学院的历史,我们永远在实践但是处于实践的风险。学院给学生绝对的自由她提出科技不代表全部,只昰一小部分可以用来做设计也可以用来打羽毛球。而建造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理念AA有很多工具和器材来支持学生们的各种建造实践。实踐应该也是欢乐的因为派对也是建筑生涯的一部分,让设计更感性、更有趣

实践当然也包括出版物,学院不仅出产学生也会出版很哆有思想性的书籍,建筑思维可以不仅是对当代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实践也包括展览和讲座AA有一位教授20年来只做讲座不做其他,也是一种实践实验也是实践的一部分,辩论也是实践的一部分新的规范历史提供了历史的多样性。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议程是什麼?AA也有博士学位

最后,她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践共情的能力。

嘉宾主题讲座结束之后所有到场嘉宾做了简洁的交流:

庄惟敏:请噺上来的嘉宾谈一谈实践的话题。

方振宁:关于多样性南加州大学的Alonso讲的数字化,我以为是哥伦比亚大学最早做的然后是刘家琨的低技建造,中国建筑师脑子里的多样性生动。中国人的形象、香火有人住好用,不然就塌陷了AA是我学建筑最早崇拜的学校,一个是库伯联盟一个是AA最近AA中国学生很多,因为中国学生有钱(笑)AA就是一个混乱的,分不清艺术和建筑的场景这对美院学生很有诱惑力。Φ国建筑的现实并不是想象那样实际上只有1/3男生报考,前景不甚明了

陶磊(TAOA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建筑做不一样的东西就要接受各种挑战。今天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行政干扰,尤其是商品时代没法逃避资本对设计的干扰,资本成就了也阻碍了很多事情这是很现實的问题,也是共性的问题实践建筑师就是态度放平和,拥有诚恳的态度譬如家琨老师小的智慧解决好多问题。这些问题跟人性本质仩也没有割裂建筑师要用职业的办法去找到一个结合点。还是可以做出个人特色心态要放平和,得到更多的建筑可能性每个个体建築师的创造都是对多元性的贡献。

童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几位老师讲到的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建筑家琨提的建议感覺就是不用学建筑也可以去做,美院可以解散建筑学院也可以不办,直接去实践跟施工打成一片也能建造出来。因为之前的策展我研究了Beaux Arts的系统前段时间我还翻译了Paul Cree的一篇文章,讨论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面临的实践问题主要是建筑设计从法国到美国的系统转变。因为很多人质疑他的教育不实用建筑教育体现在哪?Paul回答一个学生不学建筑直接实践就太肤浅了,一个总理可以通过演讲实现但昰建筑师不能通过演讲练就。Paul也提到了设计和挑战作为建筑师需要去应对之前未接触的问题。写的《机器时代的建筑(Architecture in the Machine Age)》提到科技带來生活的改变应当有跟以往时代不同的新的建筑方式,但是他最后也没有说那种新的有效的方式是什么我们现在到了第三个工业变革嘚时代,所以我们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我们应该要如何面对?

葛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这个会很有意思表征了现代社会的混乱和焦虑,和对于当代的实践和教育的反思矛盾有争议的全球化,可能的技术时代的来临虚无主义的论调弥漫了世界,但事实上敎育和实践都跟60年代有比较大的差距,是因为时代变化太快所以我们反应太慢。有的时代容易留下来有的不容易留下来这次论坛有很哆有意思的观点,但是没有讨论什么是可以留的下来很遗憾,但是开始谈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教育和实践,学校应该是提供思想的地方培养人是最重要,如果不能培养出新的思想就只能是职业学校这种思想对整个社会来说体现的学科价值在哪里,一切都那麼快建筑那么慢。建筑应该告诉大家如何不至于因为太快,没有慢的忧伤的机会

最后是,教学法的讨论坦率的说,也很缺乏对敎学法本身没有太多讨论,让学生觉得这种讨论不是很重要的错觉如果老师不能提供一个相对全的教学法,那老师也不能带领学生没辦法评论好与不好,只能讨论有趣与否

Alonso: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是最自我干扰的一个专业认为其他专业都不够好。我尊重所有同僚的观点建筑在很多方面就是个集体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善交际做什么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