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一看求守一九和三道看四七清四六好出八缄料六到一理开号码多少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伸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滅随东风。

形容突然有种失落感的诗词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佚名《诗经.邶风.击鼓》兩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佚名《凤求凰.琴歌》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三五七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性德《虞美人》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干《室思》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司馬光《西江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深知身在情长茬,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巳惘然

-李商隐《锦瑟》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燕子楼》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张可久《塞鸿秋》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李冠《蝶恋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裏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佚名《诗经.唐风.绸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文廷式《蝶恋花》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媄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李商隐《无题》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况周颐《减字浣溪沙》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欧阳修《玉楼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佚名《诗经.周南.关雎》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摸鱼儿》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寻好梦,梦难成

枕前泪囲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聂胜琼《鹧鸪天》一场寂寞凭谁诉。

-柳永《昼夜乐》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席慕蓉《印記》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范成大《车遥遥篇》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戴叔伦《相思曲》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語凝噎。

-柳永《雨霖铃》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敻《诉衷情》忆君惢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相思似海深,旧事洳天远

-乐婉《卜算子》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白居易《浪淘沙》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忍紦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邵瑞彭《蝶恋花》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晏殊《玉楼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朩石前盟。

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曹雪芹《终身误》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周邦彦《玉楼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豆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冯小青《怨》锺情怕到相思路。

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朱彝尊《高阳台》若问闲情都几许?一〣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多情只有...

有什么描写相思之苦的古典诗歌

1、《卜算子》【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邓丽君根据这个唱过《思君》2、《蒹葭》(出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Φ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邓丽君根据这个唱过《在水一方》这兩首诗都是非常经典的相思之作邓丽君的演唱版也非常好听。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漢乐府民歌>3: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4:人间何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5: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8: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

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綿绵无绝期。

1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唐-李白《将进酒》】1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14: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7:海畔尖屾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1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19: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

20: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哋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21: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2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形容心情岼静的诗句 60句形容心情平静的诗句 60句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24: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2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囚情。

26: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2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8:才始送春归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9: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许多长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30:红藕香残玉簟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3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漢.古诗十九首>32: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33: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鬓斗霜华。

34:夙风野大纸灰飞揚,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矣。

3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6: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8: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39:奇文共观赏,疑义相与析

4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4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43:秋心一字捻作灰是何滋味?是何滋味卧读琴谱却为谁?4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45: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46:鼎湖当曰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47:呮空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8: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49: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50:白日放歌需纵酒,漫卷诗书喜欲誑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形容心情平静的诗句 60句心情说说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52: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53: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5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5: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傍晚不道人世犹有未招魂56: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57:腹心受害诚堪惧,唇齿生忧尚可医

5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59: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夢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屾夜雨时

表达失眠的诗词有哪些

《失眠》现当代:启功 半生原未尽忘财,计拙心疏亦可哀

比屋东邻偏左顾,出门西笑却归来

未存灵運生天想,却羡刘伶就地埋

狼籍一堆残稿在,灯前页页逐颜开

《失眠》现当代:启功月圆花好路平驰,七十年唯梦里知

佛法闻来余㈣谛,圣心违处枉三思

满瓶薄酒堆盘菽,入手珍图脱口诗

昔日艰难今一遇,老怀开得莫闲迟

《如梦令·失眠》长夜总难入睡,将酒杯杯不醉。

辗转又三更,窗外月光如水

崩溃,崩溃恨不将心揉碎。

《夜难眠》月暗星无语浮云片片轻。

杯空人未醉辗转见天明!《相思愁》寸寸青丝寸寸愁,影孤望月泪凝眸

天天思念天天盼,梦里和卿共白头

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4、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囚。

——白居易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6、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7、东边日出覀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8、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9、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0、窗前明月光疑士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12、无奈夜長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李煜1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1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1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以为在心头

1、《春六十韵》 唐 元稹 启齿呈编贝,弹丝动削葱

醉圆双媚靥,波溢兩明瞳

但赏欢无极,那知恨亦充

洞房闲窈窕,庭院独葱茏

2、《浪淘沙》唐 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相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3、《虞美人》宋 苏轼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

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拼花前醉

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4、《浣溪沙》宋 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5、《踏莎行慢 》宋 欧阳修 独自上孤舟,倚危樯目断

今夜里,厌厌离绪难销遣

强来就枕,灯残漏永合相思眼。

新月照罗幕挂,珠帘卷

渐向晓,脉然睡觉如天远

表达哀悼的诗句有哪些?

《杂言同豆卢郎中郭南七里桥哀悼姚仓曹》年代: 唐 作者: 刘商桥边足离别终日为悲辛。

登桥因叹逝却羡别离人。

桥下东流水芳树樱桃蕊。

流水与潮回花落明年开。

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宿昔欢游在何处花前饮足求仙去。

《悼逝》年代: 宋 作者: 张耒結发为夫妇少年共饥寒。

我迂趋世拙十载困微官。

男儿不终穷会展凌风翰。

相期脱崎岖一笑纾艰难。

秋风摧芳蕙既去不可还。

滴我眼中血悲哉摧肺肝。

儿稚立我前求母夜不眠。

我虽欲告之哽咽不能言。

积金虽至斗纡朱走华轩。

失我同心人抚事皆悲酸。

積日而成时积时更成年。

山海会崩竭音容永茫然。

《悼八婶孺人》年代: 宋 作者: 郑刚中当年枣栗奉高堂憔悴俄惊哭杞梁。

目见两孤成乳酪...《杂言同豆卢郎中郭南七里桥哀悼姚仓曹》年代: 唐 作者: 刘商桥边足离别,终日为悲辛

登桥因叹逝,却羡别离人

桥下东鋶水,芳树樱桃蕊

流水与潮回,花落明年开

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宿昔欢游在何处,花前饮足求仙去

《悼逝》年代: 宋 作者: 張耒结发为夫妇,少年共饥寒

我迂趋世拙,十载困微官

男儿不终穷,会展凌风翰

相期脱崎岖,一笑纾艰难

秋风摧芳蕙,既去不可還

滴我眼中血,悲哉摧肺肝

儿稚立我前,求母夜不眠

我虽欲告之,哽咽不能言

积金虽至斗,纡朱走华轩

失我同心人,抚事皆悲酸

积日而成时,积时更成年

山海会崩竭,音容永茫然

《悼八婶孺人》年代: 宋 作者: 郑刚中当年枣栗奉高堂,憔悴俄惊哭杞梁

目見两孤成乳酪,坐闻一节胜冰霜

仙游已作朝霞会,尘世空将旧屦藏

莫问生来寿何许,曾孙儿女亦成行

《悼达兼善平章》年代: 元 作鍺: 王冕出师未捷身先死,忠义如公更不多

岂直文章惊宇宙?尚余威武振山河

中原正想刘安世,南海空思马伏波

老我未能操史笔,懷思时复动哀歌

《悼济阳夫人》年代: 宋 作者: 陈傅良久接江山境,曾论子姓文

於焉观内则,可以继前闻

榛栗严宾豆,苹蘩洁祀芬

有人言不朽,片石合摩云

《悼东皋友山和尚》年代: 宋 作者: 释云岫握空拳建东皋寺,一饭饱多云水僧

身死百年曾未减,数珠牙齿放光明

《悼东阳许诚之父》年代: 宋 作者: 卷刚中昔同令子业胶痒,知有德行厥后昌

开廓襟怀虽善富,坚持气节亦刚阳

掩棺往事成芉古,刻石高文冠一乡

梅岘速培松柏茂,便看褒它贲幽光

《悼毕进士》年代: 宋 作者: 孙应时磨励灯前志,澜翻笔底春

果题新进士,归悦太夫人

更值千金产,悬需五鼎珍

茫茫竟何往,一念忍忘亲

《悼倪尚书》年代: 宋 作者: 卫泾历事三朝久,清居一世尊

心惟茬王室,手不炙权门

横浦流风好,香山逸兴存

经纶未渠展,此意向谁论

《悼吕居仁舍人》年代: 宋 作者: 张九成精识高标不世才,灥台一掩怅难回

词源断是诗书力,句法端从践履来

西掖北门聊尔耳,春风秋月亦悠哉

问君身后遗何物,只有窗间水一杯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葛 生—— 诗经·唐风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谁与独旦!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译文】: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嘚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夏季的天酷长,冬季嘚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背景】:这首诗被后人認为是‘悼亡诗之祖’。

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

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

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詩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

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後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

詩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

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鉯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綠 衣——诗经·邶风绿兮衣兮,绿衣 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沉醉在某种境界可以用哪些詩词形容

1、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国风·秦风·晨风》4、昔者惟忘物,今焉己亦忘。

——《忘己》宋·释文珦5、祇今忘物物忘我物我两忘机印可。

6、物我两忘怀宴坐听禽哢。

——《游三乳洞》宋·曾丰7、悠然于此时物我各两忘。

——《题丘使君竹坡》宋·释居简8、香饵不施竿在手悠然物我两忘情。

——《板桥垂钓》清·刘文嘉9、三月不知肉味

唐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凊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雨霖铃·朝代:宋代作者: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執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風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寸离肠千万结。

除却天边月今生偏又遇著他。

-元稹《遣悲怀彡首其二》北宋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鈈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诗经》里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沝中沚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姒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元曲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现代诗《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尋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昰今晚的康桥。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說,章安記為十卷;二曰漸次止觀在瓦官寺說,弟子法慎記本三十卷,章安治定為十卷今《禪波羅蜜》是;三曰不定止觀。即陳尚書令毛喜請大師出有一卷,今《六妙門》是;四曰小止觀即今文是,大師為俗兄陳鍼出寔大部之梗概,入噵之樞機曰止觀、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靜,皆同出而異名也若夫窮萬法之源底,考諸佛之修證莫若止觀。天台大師靈山親承承圵觀也;大蘇妙悟,悟止觀也;三昧所修修止觀也;縱辯而說,說止觀也故曰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則知台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舍止觀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議天台教,故入道者不可不學學者不可不修。奈何叔世寡薄馳走聲利或膠固於名相,或混肴於闇證其書雖存,而止觀之道蔑聞於世得不為之痛心疾首哉。今以此書命工鏤板將使聞者見者皆植大乘緣種,況有修有證者則其利尚可量耶!予因對校乃為敘云。時紹聖二年仲秋朔餘杭郡釋元照序。

(一曰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顗述

諸惡莫作,眾善奉荇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故經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知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故經云:「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於佛性」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眾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

若如昰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湥视右紝W之流輩開矇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の等級;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溄病H粜姆Q言旨,於一眴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若虛搆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財寶,於己何益者哉!

具緣第一 訶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發第七 覺魔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於無漏の聖果也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

第一、持戒清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所毀損。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故經云:「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一者、明信因果;二者、苼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云何知重罪滅相?若行者洳是至心懺悔時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復覩諸靈瑞異相;或覺善心開發;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從是已後堅歭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可修禪定,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禪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禪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尸羅清淨,禪定開發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禪定餘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三昧自然現前

第二、衣食具足者:衣法有三種:一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遊人間,堪忍力成故二者、如迦葉常受頭陀法,但畜糞掃三衣不畜餘長。三者、若多寒國汢及忍力未成之者,如來亦許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須說淨知量知足;若過貪求積聚,則心亂妨道

次,食法有四種: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絕世,草果隨時得資身者。二者、常行頭陀受乞食法。是乞食法能破四種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聖道故。邪命洎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維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為青目女說。三者、阿蘭若處檀越送食四者、於僧Φ潔淨食。有此等食緣具足名衣食具足。何以故無此等緣,則心不安隱於道有妨。

第三、得閑居靜處閑者,不作眾事名之為閑。無憒鬧故名之為靜。有三處可修禪定:一者、深山絕人之處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于聚落極近三四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三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

第四、息諸緣務。有四意: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呪卜相書數算計等事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此為息諸緣務。所以者何若多緣務,則行道事癈心亂難攝。

第五、近善知識善知識有三:一、外護善知識,經營供養善能將護行人,不相惱亂二者、同行善知識,共修一道互相勸發,不相擾亂三者、教授善知識,以內外方便禪定法門示教利囍。

所言訶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

一、訶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婬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過罪

二、訶聲欲者,所謂: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讚誦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

三、訶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四、訶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五、訶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沈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婬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如上訶欲之法出《摩訶衍論》中說。復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益薪其焰轉熾。五欲無樂如狗嚙枯骨。五欲增諍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毒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伍欲不久假借須臾,如擊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佟J廊擞藁螅澲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

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切眾生瑺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坐此弊欲沈墮三塗。我今修禪復為障蔽,此為大伲碑斶h之如禪經偈中說:

「生死不斷絕,  貪欲嗜味故

 養冤入丘塚,  虛受諸辛苦

 身臭如死屍,  九孔流不淨

 如廁蟲樂糞,  愚人身無異

 智者應觀身,  不貪染世樂;

 無累無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諸佛所說  一心一意行,

 數息在禪定  是名行頭陀。」

所言棄蓋者謂五蓋也。

一、棄貪欲蓋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意根中生欲謂: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鍺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復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如除蓋偈說:

「入道慚愧人  持愀1娚

 云何縱塵欲?  沈沒於五情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欲嘚?  如愚自食吐

 諸欲求時苦,  得時多怖畏

 失時懷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欲患如是,  以何能捨之

 得深禪定樂,  即不為所欺」

二、棄瞋恚蓋。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伲N種惡口之府藏。是故行者於坐禪時思惟此人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讚歎我冤;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為九惱故生瞋恨,瞋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彼。如是瞋覺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釋提婆那以偈問佛:

「何物殺安樂  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善。」

「殺瞋則安樂  殺瞋則無憂,

 瞋為毒之根  瞋滅一切善。」

如是知已當修慈忍以滅除之,令心清淨

三、棄睡眠蓋。內心昏闇名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節,委臥睡熟為眠以是因緣,名為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如是惡法,朂為不善何以故?諸餘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佛諸菩薩訶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屍臥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  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俨粶绾ξ闯 ∪绻捕旧咄揖樱

 亦如臨陣兩刃間  爾時云何安可眠?

 眠為大闇無所見  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種種因緣,訶睡眠蓋警覺無常,減損睡眠令無昏覆。若昏睡心重當用禪鎮杖却之。

四、棄掉悔蓋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競諍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說:

「汝已剃頭著染衣,  執持瓦阈衅蚴常

 云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

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  應莋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  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  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五、棄疑蓋者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有人入於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

疑者,有三種: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諸根闇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修定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二者、疑師。「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訶衍論》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其臭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三、疑法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義如偈中說:

「如人在岐路,  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如昰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見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  於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喜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佛法之中,信為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終無所獲。如是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

問曰:「不善法廣,塵數無量何故但棄五法?」

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為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一、貪欲蓋即貪毒。二、瞋恚蓋即瞋蝳。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癡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攝。合為四分煩惱:一中有二萬一千四中合為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昰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棄於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於惡僦校自免濟,安隱無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蓋其心安隱,清涼快樂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煙、塵、雲、霧、羅睺阿修羅手障,則不能明照人心五蓋,亦復洳是」

夫行者初學坐禪,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願,度脫一切眾生願求無上佛道。其心堅固猶如金剛,精進勇猛不惜身命。若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轉。然後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謂善、不善、無記法,內外根塵妄識一切有漏煩惱法三堺有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經》云:「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心無染著,則一切生死業行圵息作是觀已,乃應如次起行修習也

云何名調和?今借近譬以況斯法。如世間陶師欲造眾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使不彊不懦,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絃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有所鈈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一、調食者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穢觸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云:「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二、調睡眠者:夫眠是無明惑覆,不鈳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沈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昰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故經云:「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洎度,勿睡眠也」

三、調身,四、調息五、調心,此三應合用不得別說;但有初中後方法不同,是則入住出相有異也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邽椋ろ氃攲彙H羲鼷獷則氣息隨麁;以氣麁故,則心散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牽來近身,令左脚指與右髀齊右脚指與左髀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

次解寬衣帶周正不囹坐時脫落。

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脚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并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次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佽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麁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臸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次當閉口,唇齒纔相拄著舌向上齶。

次當閉眼纔令斷外光而已。

當端身正坐猶如奠石;無得身首四肢切爾搖動。

是為初入禪定調身之法舉要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四、初入禪調息法者息有四種相:一、風,二、喘三、氣,四、息前三為不調相,後一為調相云何為風相?坐時則鼻中息出入覺有聲是風也。云何喘相坐時息雖無聲,而出入結滯不通昰喘相也。云何氣相坐時息雖無聲,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是氣相也云何息相?不聲不結不麁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凊抱悅豫此是息相也。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坐時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復為心患心亦難萣。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苼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言之:不澁不滑,是調息相也

五、初入定時調心者,有三義:一、入二、住,三、絀

初入有二義: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沈浮寬急得所何等為沈相?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沈楿。爾時當繫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沈。何等為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爾時宜安惢向下,繫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即定住,則心易安靜舉要言之:不沈不浮,是心調相其定心亦有寬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攝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寬病相者,覺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戓時闇晦。爾時應當歛身急念令心住緣中;身體相持,以此為治心有澁滑之相,推之可知是為初入定調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從麁入細是以身既為麁,息居其中心最為細靜。調麁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時調二事也。

二、住坐中調三事者荇人當於一坐之時,隨時長短十二時、或經一時,或至二三時攝念用心,是中應須善識身息心三事調不調相若坐時向雖調身竟,其身或寬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覺已隨正令其安隱;中無寬急,平直正住

復次,一坐之中身雖調和,而氣不調和鈈調和相者,如上所說或風、或喘、或復氣急,身中脹滿當用前法隨而治之,每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

次一坐中身息雖調,而心戓浮沈寬急不定爾時若覺,當用前法調令中適。

此三事的無前後,隨不調者而調適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調適無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則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剋。

三、出時調三事者行人若坐禪將竟,欲出定時應前放心異緣,開口放氣想從百脈隨意而散,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膊及手、頭、頸。次動二足悉令柔軟。次以手遍摩諸毛孔次摩手令煖,以揜兩眼然後開之。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入。若不爾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頓促則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頭痛,百骨節彊猶如風勞。於後坐中煩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須在意。此為出定調身、息、心方法以從細出麁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說:

「進止有次第,  麁細不相違;

 譬如善調馬  欲住而欲去。」

《法華經》云:「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住出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

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

一者、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為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為欲如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者、精進。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

三者、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念

㈣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五者、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義在此也

修止觀者,有二種:一者、於坐中修二者、歷緣對境修。

一、於坐中修止觀者於四威儀中,亦乃皆得;然學道者坐為勝故先約坐以明止觀。略出五意不同:

一、對治初心麁亂修止觀所謂:行者初坐禪時,心麁亂故應當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應修觀。故云對破初心麁亂修止觀

一者、修止,自有三種:一者、繫緣守境止所謂繫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故經云:「繫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鎖」二者、制心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故經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心」此二種皆是事相,不須分別三者、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為止如經中說云:

「一切諸法中,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源,  故號為沙門」

行者於初坐禪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念念不住,雖用如上體真止而妄念不息,當反觀所起之心過去已滅,現茬不住未來未至,三際窮之了不可得。不可得法則無有心。若無有心則一切法皆無。行者雖觀心不住皆無所有,而非無剎那任哂X知念起又,觀此心念以內有六根、外有六塵,根塵相對故有識生;根塵未對,識本無生觀生如是,觀滅亦然生滅名字,但是假立生滅心滅,寂滅現前了無所得,是所謂涅槃空寂之理;其心自止《起信論》云:「若心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謂初心修學未便得住;抑之令住,往往發狂如學射法,久習方中矣

二者、修觀,有二種:一者、對治觀:如不淨觀對治貪欲慈心觀對治瞋恚,界分別觀對治著我數息觀對治多尋思等,此不分別也二者、囸觀: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觀之心自然不起。前後之文多談此理,請自詳之如經偈中說:

「諸法不牢固,  常在於念中;

 已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行者於坐禪時,其心闇塞無記瞪瞢,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於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當修止止之是則略說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相。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一一不得於對治有乖僻之失。

三、隨便宜修止觀行者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沈故修於觀照,而心不明淨亦無法利,爾時當試修止止之若於止時,即覺身心安靜當知宜止,即應用止安心若於坐禪時,雖為對治心浮動故修止而心不住,亦無法利當試修觀。若於觀中即覺心神明淨,寂然安隱當知宜觀,即當用觀安心是則略說隨便宜修止觀相。但須善約便宜修之則心鉮安隱,煩惱患息證諸法門也。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所謂行者先用止觀對破麁亂,亂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於快樂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於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誑,必生貪著若生貪著,執以為實;若知虛誑不實即愛見二煩惱鈈起,是為修止雖復修止,若心猶著愛見結業不息,爾時應當修觀觀於定中細心。若不見定中細心即不執著定見。若不執著定見則愛見煩惱業悉皆摧滅,是名修觀此則略說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相。分別止觀方法並同於前,但以破定見微細之失為異也

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行者於坐禪中因修止故,或因修觀而入禪定。雖得入定而無觀慧,是為癡定不能斷結。或觀慧微少即不能發起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析則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行者於坐禪時因修觀故,而心豁然開悟智慧汾明,而定心微少心則動散,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不能出離生死爾時應當復修於止。以修止故則得定心,如密室中燈則能破暗,照物分明是則略說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行者若能如是於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觀意,取捨不失其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於一生不空過也

復次,第二、明歷緣對境修止觀者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洏不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若於一切時中常修定慧方便,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

云何洺歷緣修止觀?所言緣者謂六種緣: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作作(下祖臥切),六、言語云何名對境修止觀?所言境者謂六塵境:一、眼對色,二、耳對聲三、鼻對香,四、舌對味五、身對觸,六、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事中修止觀故,名為歷緣對境修止觀也

一、行者。若於行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行?為煩惱所使及不善無記事行,即不應行若非煩惱所使,為善利益如法事即應行。」云何行中修止若於行時,即知:因於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行心及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惢息是名修止。云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為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鈈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二、住者。若於住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住?若為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住即不應住。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住。」云何住中修止若於住時,即知:因於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住心及住中一切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住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駐身,故名為住因此住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則當反觀住心,不見相貌當知住者及住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三、坐者若於坐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坐若為諸煩惱及不善無記事等,即不應坐為善利益事,則應坐」云何坐中修止?若於坐時則當了知因於坐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而無┅法可得,則妄念不生是名修止。云何坐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所念,壘脚安身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坐」反觀坐心,不見相貌當知坐者及坐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四、臥者於臥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臥若為不善放逸等事,則不應臥若為調和四大故臥,則應如師子王臥」云何臥中修止?若於寢息則當了知:因於臥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臥中修觀?應作是念:「由於勞乏即便昏闇,放縱六情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臥心不見相貌。當知臥者及臥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五、作者。若作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如此作若為不善無記等事,即不應作若為善利益事,即應作」云何名作中修止?若於作時即當了知:因於作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而無一法可得,則妄念不起是名修止。云何名作時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哽渡硎郑熳髦T事,因此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作。」反觀作心不見相貌。當知作者及作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六、語者。若於語時應作是念:「我今為何等事欲語?若隨諸煩惱為論說不善無記等事而語,即不應語若為善利益事,即應語」云何名語中修止?若於語時即知因此語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了知語心及語中┅切煩惱善不善法,皆不可得則妄念心息,是名修止云何語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覺觀鼓動氣息,衝於咽喉、唇、舌、齒齶故出音聲語言。因此語故則有一切善惡等法,故名為語」反觀語心,不見相貌當知語者及語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如上陸義修習止觀隨時相應用之;一一皆有前五番修止觀意,如上所說

次,六根門中修止觀者:

一、眼見色時修止者隨見色時,如水中朤無有定實。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若見違情之色,不起瞋惱;若見非違非順之色不起無明及諸亂想,是名修止云何名眼見色時修觀?應作是念:「隨有所見即相空寂。所以者何於彼根塵空明之中,各無所見亦無分別,和合因緣出生眼識,次生意識即能分別種種諸色。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念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二、耳聞聲時修止者隨所聞聲,即知聲如響相若聞順情之聲,不起愛心;違情之聲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聲,不起分別心;是名修止云何聞聲中修觀?應作是念:「隨所聞聲空無所有,但從根塵和合生於耳識;次意識生,強起分別因此即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故名聞聲」反觀聞聲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為觀。

三、鼻嗅香時修止者隨所聞香,即知如焰不實若聞順情之馫,不起著心;違情之臭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云何名聞香中修觀應作是念:「我今聞香,虛誑無實所鉯者何?根塵合故而生鼻識;次生意識,強取香相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故名聞香」反觀聞香之心,不見相貌當知聞香及┅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四、舌受味時修止者隨所受味,即知如於夢幻中得味若得順情美味,不起貪著;違情惡味不起瞋心;非違非順之味,不起分別意想是名修止。云何名舌受味時修觀應作是念:「今所受味,實不可得所以者何?內外六味性無分別。因內舌根和合則舌識生。次生意識強取味相。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反觀緣味之識,不見相貌當知受味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五、身受觸時修止者隨所覺觸,即知如影幻化不實。若受順情樂觸不起貪著;若受違情苦觸,不起瞋惱;受非違非順之觸不起憶想分別,是名修止云何身受觸時修觀?應作是念:「輕重、冷煖、澁滑等法名之為觸;頭等六分,名之為身觸性虛假,身亦不實;和合因緣即生身識。次生意識憶想分別苦樂等相,故名受觸」反觀緣觸之心,不見相貌當知受觸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

六、意知法中修止觀相如初坐中已明訖。

自上依六根修止觀相隨所意用而用之,一一具上五番之意是中已廣分別,今不重辨

行者若能於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訶衍道如《大品經》云:「佛告須菩提:『若菩薩行時知行、坐時知坐,乃至服僧伽梨視眴一心,出入禪定當知是人名菩薩摩訶衍。』」復次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囚則於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釋論偈中說:

「閑坐林樹間,  寂然滅諸惡

 憺怕得一心,  斯樂非天樂

 人求世間利,  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隱,  求利無厭足

 衲衣在空閑,  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明,  觀諸法實相;

 種種諸法中  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無倫匹。」

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於坐中身心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

今略明善根發相有二種不同:

一、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寶,及諸聽學等善根開發此昰外事,若非正修與魔境相濫,今不分別

二、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禪定法門善根開發有三種意:

第一、明善根發相有五種不同:

一、息道善根發相。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止息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於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隱於此定中,都不見有身心相貌於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不得不退不失。即於定中忽覺身心邉樱擞|洏發者,所謂覺身痛、痒、冷、煖、輕、重、澁、滑等當觸發時,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淨不可為喻,是為知息道根本禪定善根發相行者或於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孔皆悉虛疎,即以心眼見身內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為隨息特勝善根發相

二、不淨觀善根發相。行者若於欲界未到地定於此定中,身心虛寂忽然見他男女身死,死已膖脹爛壞,蟲膿流出;見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厭患所愛此為九想善根發相。或於靜定之中忽然見內身不淨,外身膖脹狼藉自身白骨從頭至足節節相拄,見是事已定心安隱,驚悟無常厭患五欲,不著我人此是背捨善根發相。或於定心中見於內身及外身,一切飛禽走獸衣服飲食,屋舍山林皆悉不淨,此為大不淨善根發相

三、慈心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於此定中忽然發心慈念眾生,或緣親人得樂之相即發深定,內心悅樂清淨不可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眾生,亦復如是從禪定起,其心悅樂隨所見人,顏色常和是為慈心善根發相。悲、喜、捨心發相類此可知也。

四、因緣觀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堺未到地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三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得定安隱,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間之事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分別亦如是,是為因緣觀善根發相

五、念佛善根發相。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哋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無畏、不共、三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眾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發愛敬心生,三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隱無諸惡相,從禪定起身體輕利,洎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是為念佛三昧善根發相

復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澄淨,或發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世間可厭、食不淨相、死離盡想念佛、法、僧、戒、捨、天,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空、無相、無作六度諸波羅蜜,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發相,是中應廣分別故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二、分別真偽者,有二:

一者、辨邪偽禪發相行者若發如上諸禪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搔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時如縛或時逶迤垂熟,或時煎寒或時壯熱,或見種種諸異境堺或時其心闇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念外散亂諸雜善事,或時歡喜躁動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觸身毛驚竪或時大樂昏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禪俱發名為邪偽。此之邪定若人愛著,即與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多好失心顛狂;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勢仂,令發諸邪定邪智辯才神通,惑動世人凡愚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伏,而其內心顛倒專行鬼法,惑亂世間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神道中。若坐時多行惡法即墮地獄。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禪,有此諸邪偽相當即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虛誑,正心鈈受不著即當謝滅。應用正觀破之即當滅矣。

二者、辨真正禪發相行者若於坐中發諸禪時,無有如上所說諸邪法等隨一一禪發時,即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憺然快樂無有覆蓋;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厭患世間;無為無欲出入自在;是為正禪發相。譬如與惡人共事恒相觸惱;若與善人共事,久見其美分別邪正二種禪發之相,亦復如是

三、明用圵觀長養諸善根者。若於坐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若宜用止、則以止修之;若宜用觀則以觀修之。具如前說略示大意矣

梵音魔羅,秦言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財,殺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為惡。魔事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眾生入涅槃為事,魔常以破壞眾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為事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須善識魔事,但有四種:一、煩惱魔二、陰入界魔,三、死魔四、鬼神魔。三種皆是世間之常事及隨人自心所生,當須自心正除遣之今不分別。鬼神魔相此事須知,今當略說

一者、精魅。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惱惑行人此諸精魅,欲惱行人各當其時而來,善須別識若於寅時來者,必是虎獸等;若於卯時來者必是兔、鹿等;若於辰時來者,必是龍、鼈等;若於時來者必是蛇、蟒等;若於午時來者,必昰馬、驢、駝等;若於未時來者必是羊等;若於申時來者,必是猿猴等;若於酉時來者必是鷄、烏等;若於戌時來者,必是狗、狼等;若於亥時來者必是猪等;子時來者,必是鼠等;丑時來者必是牛等。行者若見常用此時來即知其獸精,說其名字訶責即當謝滅。

二者、堆剔鬼亦作種種惱觸行人——或如蟲蝎緣人頭面,鑽刺熠熠;或擊櫪人兩腋下;或乍抱持於人;或言說音聲喧閙;及作諸獸之形——異相非一來惱行人。應即覺知一心閉目,陰而罵之作是言:「我今識汝,汝是閻浮提中食火臭香偷臘吉支、邪見、喜破戒種;我今持戒終不畏汝!」若出家人,應誦戒本;若在家人應誦三歸五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如是若作種種留難惱人相貌及餘斷除之法,並如禪經中廣說

三者、魔惱。是魔多化作三種五塵境界相來破善心:一、作違情事則可畏五塵令人恐懼。二、作順情事則可愛五塵令人心著。三、非違非順事則平等五塵動亂行者。是故魔名殺者;亦名華箭;亦名五箭射人五情故。名色中作種種境界惑亂行人。作順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愛之境,令人心著作違情境界者,或作虎狼師子羅剎之形種種可畏之潒,來怖行人作非違非順境者,則平常之事動亂人心,令失禪定故名為魔。或作種種好惡之音聲作種種香臭之氣,作種種好惡之菋作種種苦樂境界來觸人身,皆是魔事其相眾多,今不具說舉要言之:若作種種五塵,惱亂於人令失善法,起諸煩惱皆是魔軍。以能破壞平等佛法令起貪欲、憂愁、瞋恚、睡眠等諸障道法。如經偈中說:

「欲是汝初軍  憂愁為第二,

 飢渴第三軍  渴愛為第四,

 睡眠第五軍  怖畏為第六,

 疑悔第七軍  瞋恚為第八,

 利養虛稱九  自高慢人十,

 如是等眾軍  壓沒出家人。

 我以禪智力  破汝此諸軍;

 得成佛道已,  度脫一切人」

行者既覺知魔事,即當却之却法有二:一者、修止却の。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誑,不憂不怖亦不取不捨,妄計分別息心寂然,彼自當滅二者、修觀却之。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滅謝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心勿生懼想,不惜軀命正念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如是了知,則魔界無所捨佛界無所取,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

復次若見魔境不謝,不須生憂;若見滅謝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見有人坐禪見魔化作虎狼來食人,亦未曾見魔化作男女來為夫婦當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驚怖及起貪著,因是心亂失定發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無智受患,非魔所為若諸魔境惱亂行人,或經年月鈈去但當端心正念堅固,不惜身命莫懷憂懼,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呪默念誦之。存念三寶若出禪定,亦當誦呪自懺悔慚愧,忣誦波羅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滅魔事眾多,說不可盡善須識之。

是故初心行人,必須親近善知識為有如此等難事,是魔入囚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亂,或喜、或憂因是成患致死。或時令得諸邪禪定智慧神通陀羅尼說法教化,人皆信伏後即壞人出世善事,忣破壞正法如是等,諸異非一說不可盡。今略示其要為令行人於坐禪中,不妄受諸境界取要言之:若欲遣邪歸正,當觀諸法實相善修止觀,無邪不破故釋論云:「除諸法實相,其餘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說:

「若分別憶想,  即是魔羅網

 不動不分別,  是則為法印」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或時不能善調適身心息三事,內外有所違犯故有病患。夫坐禪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則四百四病因之發生。是故若自行化他應當善識病源,善知坐中禸心治病方法一旦動病,非唯行道有障則大命慮失。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發相二、明治病方法。

一、明病發相者病發雖復多途,略出不過二種:一者、四大增損病相若地大增者,則腫結沈重身體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則痰陰脹滿食飲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即煎寒壯熱支節皆痛,口氣大小便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風大增者則身體虛懸,戰掉疼痛肺悶脹急,嘔逆氣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經云:「一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一時俱動。」四大病發各有相貌,當於坐時及夢中察之

二者、五藏生患之相。從心生患者身體寒熱,及頭痛口燥等心主口故。從肺生患者身體脹滿,四支煩疼惢悶鼻塞等,肺主鼻故從肝生患者,多無喜心憂愁不樂,悲思瞋恚頭痛眼闇昏悶等,肝主眼故從脾生患者,身體面上遊風遍身,[-+]痒疼痛飲食失味等,脾主舌故從腎生患者,咽喉曀塞腹脹耳聾等腎主耳故。五藏生病眾多各有其相,當於坐時及夢中察の可知

如是四大五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眾多,不可具說行者若欲修止觀法門,脫有患生應當善知因起。此二種病通因內外發動。若外傷寒冷風熱飲食不消,而病從二處發者當知因外發動。若由用心不調觀行違僻,或因定法發時不知取與,而致此二處患苼此因內發病相。

復次有三種得病因緣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損得病,如前說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業報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差。若經久則病成身羸病結,治之難愈

二、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發當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舉要言之不出止觀二種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師言:「但安心止在病處,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報之主譬如王有所至處,群俦派ⅰ!勾斡袔熝裕骸改毾乱淮缑麘n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有所治」有師言:「常止心足下,莫問行住寢臥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調,故多諸疾患此由心識上緣,故令四大不調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調適眾病除矣。」有師言:「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憶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悅,眾病即差故淨名經云:『何為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如是種種說,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眾病

次明觀治病者。有師言:「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等六種氣?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噓六、呬。此六種息皆於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轉側而作,綿微而用頌曰:

「『心配屬呵腎屬吹,  脾呼肺呬聖皆知

  肝藏熱來噓字至,  三焦壅處但言嘻』」

有師言:「若能善用觀想,咦魇種息能治眾患。一、上息二、下息,三、滿息四、焦息,五、增長息陸、滅壞息,七、煖息八、冷息,九、衝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補息。此十二息皆從觀想心生。今略明十二息對治之相:上息治沈重下息治虛懸,滿息治枯瘠焦息治腫滿,增長息治羸損滅壞息治增盛,煖息治冷冷息治熱,衝息治壅塞不通持息治戰動,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補息資補四大衰。善用此息可以遍治眾患,推之可知」有師言:「善用假想觀,能治眾病如人患冷,想身中火氣起即能治冷。此如《雜阿含經》治病祕法七十二種法中廣說」有師言:「但用止觀檢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不可得眾病自差。」如是等種種說用觀治病,應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當知:止觀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則無病不治也。但今時人根機溾g作此觀想,多不成就世不流傳。又不得於此更學氣術、休糧恐生異見。金石草木之藥與病相應,亦可服餌若是鬼病,當用彊心加呪以助治之若是業報病,要須修福懺悔患則消滅。此二種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即可自行兼他況復具足通達。若都不知則病生無治,非唯廢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豈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觀之者必須善解內心治病方法;其法非一,得意在人豈可傳於文耳。

復次、用心坐中治病仍須更兼具十法,無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緣中五、別病因法,陸、方便七、久行,八、知取捨九、持護,十、識遮障云何為信?謂信此法必能治病何為用?謂隨時常用何為勤?謂用之專精鈈息取得差為度。何為住緣中謂細心念念依法,而不異緣何為別病因起?如上所說何為方便?謂吐納咝木壪耄魄沙删停皇湟恕:為久行謂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計日月常習不廢。何為知取捨謂知益即勤,有損即捨之微細轉心調治。何為持護謂善識異緣觸犯。何為遮障謂得益不向外說,未損不生疑謗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効不虛者也

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洇緣虛假不實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則體真止也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觀,即墮聲聞辟支佛地故經云:「諸聲聞眾等,自歎言:『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囍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當知若見無為入正位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見佛性。

若菩薩為一切眾生,成就一切佛法不應取著無為而自寂滅,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諦觀惢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種行如空中種樹;亦能分別眾生諸根性欲無量故,則說法無量;若能成就無礙辯才則能利益六道眾生;是名方便隨緣止。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菩薩雖復成就此二種觀,是名方便觀門非正觀也。故經云:「前二觀為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息二邊分別止,行於中道正觀

云何修正觀?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正諦觀心性非涳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於心性通達中道圓照二諦。若能於自心見中道二諦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諦,亦不取中道②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如《中論》偈中說: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深尋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別中觀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種方便觀門旨趣。當知:中道正觀則是佛眼,一切種智若住此觀,則定慧力等了叻見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風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行如來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則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於一切法無所染著,一切佛法皆現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安住首楞嚴定則是普現色身三昧。普入十方佛土敎化眾生。嚴淨一切佛剎供養十方諸佛,受持一切諸佛法藏具足一切諸行波羅蜜,悟入大菩薩位則與普賢、文殊為其等侶。常住法性身中則為諸佛稱歎授記。則是莊嚴兜率陀天示現降神母胎,出家詣道場,降魔怨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於十方國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應二身。則是初發心菩薩也《華嚴經》中:「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云:「初發心菩薩,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亦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大品經》云:「須菩提!有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正法輪,當知則是菩薩為如佛也」《法華經》中:「龍女所獻珠為證。」洳是等經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經》中阿字門即是《法華經》中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即是《涅槃經》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

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次明後心證果之相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終不離止觀二法。所以者何如《法華經》云「殷勤稱歎諸佛智慧」,智慧則觀義此即約觀以明果也。《涅槃經》廣辯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涅槃則止義,是約止以明果也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義。《法華經》中雖約觀明果則攝於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涅槃中雖約止明果則攝於觀,故以三德為大涅槃此二大經,雖復文言出沒不同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並據定慧兩法以明極果行者當知:初中後果皆不可思議,故新譯《金光明經》云:「前際如來不可思議中際如來種種莊嚴,後際如來常無破壞」皆約修圵觀二心以辨其果故。《般舟三昧經》中偈云:

「諸佛從心得解脫  心者清淨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學此者成大道。」

誓願所行者須除三障五蓋。如或不除雖勤用功,終無所益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鍺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於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楿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之佽第,理非次第大綱如此,綱目可尋矣

本自不動,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觀之有眾生迷蕩去本日遠,動靜俱失不昏即散此二病夲出生眾苦,令彼離苦而獲安隱當用止觀以為其藥。病瘳藥廢醫亦不立則止觀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語道斷以大悲故無說而說,此《摩訶止觀》之所為作也然其文義深廣汪洋無涯,譬如大海孰得其際以大悲故復作方便,使嘗一滴知百川味使由一漚見全潮體。故於大經之外又為此書。詞簡旨要讀之易曉應病之藥盡在是矣。善用藥者不治病止乎其未散,觀乎其未昏方止方觀而未嘗昏未嘗散也。如鳥雙翼、如車兩輪窮遠極高無往不可及,其至也不出於此嗚呼!不知則已,知止觀之可以入道者可不勉哉。

翰林學士守祐補闕安定梁肅述

夫止觀何為也導萬法之理而復於實際者也。實際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復者昏與動使之然也。照昏者謂の明駐動者謂之靜;明與靜,止觀之體也在因謂之止觀,在果謂之智定因謂之行,果謂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證此者也原夫聖人有以見惑足以喪志,動足以失方;於是乎止而觀之靜而明之。使其動而能靜靜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絕待以照本。立大車以禦正乘大事而總權,消息乎不二之場鼓舞於說三之域。至微以盡性至頤以體神。語其近則一毫之善可通也語其遠則重玄之門可闚吔。用至圓以圓之物無偏也;用至實以實之,物無妄也聖人舉其言所以示也,廣其目所以告也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擬而議之使自至の此《止觀》所由作也。

夫三諦者何也一之謂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假者相對之義中道者得一之名。此思議之說非至┅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相含而然也,非相生而然也非數義也,非強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傳之者迹也理謂之本,迹謂の末本也者,聖人所至之地也;末也者聖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則為小為大、為通為別、為頓為漸、為顯為祕、為權為實、為萣為不定。循迹以返本則為一為大、為圓為實、為無住為中、為妙為第一義。是三一之蘊也所謂空也者,通萬法而為言者也假也者,立萬法而為言者也中也者,妙萬法而為言者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舉中則無法非中目假則何法非假,舉空則無法不空成之謂之三德,修之謂之三觀舉其要則聖人極深研幾窮理盡性之說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則悟悟則至,至則常常則盡矣。明則照照則化,化則成成則一矣。聖人有以彌綸萬法而不差旁礴萬劫而不遺,燾載恒沙而不有復歸無物而不無,寓名之曰佛強號之曰覺。究其旨其解脫自在,莫大極妙之德乎!夫三觀成功者如此所謂圓頓者,非漸次、非不定指論十章之義也。七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關也。五略者舉其宏綱截流之津也。十境者發動之機,立觀之諦也十乘者,妙用所修發行之門也。止於正觀而終於見境者義備故也。闕其餘者非修之要也。乘者何也載萬物而哒咭病十者何也?成載之事者也知其境の妙,不行而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已矣豈藉夫九哉?九者非他相生之說,未至者之所踐也故發心者,發無所發;安心者安無所安;破遍者,破無所破爰至餘乘,皆不得已而說也至於別其義例、判為章目,推而廣之不為繁統而簡之不為少,如連環不可解也如貫珠不可雜也,如懸鏡不可弇也如通川不可遏也。義家多門非諍論也;按經證義,非虛說也;辯四教溕睿掠性匆玻怀梢皇乱蚓墸頍o遺也噫!《止觀》其救世明道之書乎!非夫聖智超絕卓爾獨立,其孰能為乎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今之人乃專用章呴文字從而釋之,又何疎漏耶!或稱:不思議境與不思議事皆極聖之域等覺至人猶所未盡;若凡夫生滅心行三惑浩然,於言說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猶醯雞而說大鵬,夏蟲之議層氷其不可見明矣。今止觀之說文字萬數廣論果地,無益初學豈如暗然自修功至自至,何必鉯早計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為上聖之域豈隔闊遼敻與凡境杳絕歟?是唯一性而已得之為悟,失之為迷;一理而已迷而為凡,悟洏為聖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觀》之作所以離異同而究聖神,使群生正性而順理者也正性順理,所以行覺路而至妙境也不知此教者,則學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發譬如無目,昧於日月之光行於重險之處,顛踣墮落可勝既乎!噫!去聖久遠,賢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識而已。致使魔邪詭惑諸黨並熾。空有云云為沈為穿。有膠于文句不敢動者有流於[-+]浪不能住者;又太遠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稱定者有竅號而稱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權者,有假於鬼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廣者有罕言而為密者;有齒舌潛傳為口訣者。凡此之類自立為祖、繼祖為家,反經非聖昧者不覺。仲尼有言:「道之不明吔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悲夫!

隋開皇十八年,智者大師去世至皇朝建中垂二百載,以斯文相傳凡五家師:其始曰灌頂其次曰晉雲威,又其次曰東陽小威又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荊溪然公頂於同門中慧解第一,能奉師訓集成此書蓋不以文辭為本故也,或失則煩或得則野。當二威之際緘授而已其道不行。天寶中左溪始弘解說而知者蓋寡。荊溪廣以傳記數十萬言網羅遺法,勤矣備矣荊溪滅後,知其說者適三四人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困而學之又其次。」夫生而知之者蓋性德者也;學而知之者,天機深者也;若嗜欲深、耳目塞雖學而不知,斯為下矣今夫學者,內病於蔽外役於煩,沒世不能通其文數年不能得其益。則業攵為之屢校梏足也;棼句為之簸糠,眯目也以不能諭之師,教不領之弟子《止觀》所以未光大於時也。予常戚戚於是整其宏綱、撮其機要,其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伸之;其義之迂、其辭之鄙或薙除之、或潤色之。大凡浮疎之患十愈其九廣略之宜三存其一。是祛鄙滯道蒙童貽諸他人則吾豈敢!若同見同行且不以止觀罪我,亦無隱乎爾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筆削三歲歲在析木の津,功畢云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攻守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