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l用法 change 在IC设计中是什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哽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IC前端设计(逻辑设计)和后端设計(物理设计)的区分:

以设计是否与工艺有关来区分二者;从设计程度上来讲前端设计的结果就是得到了芯片的门级网表电路。


前端設计的流程及使用的EDA工具

按照要求对整体的设计划分模块。
架构模型的仿真可以使用Synopsys公司的CoCentric软件它是基于System C的仿真工具。

设计输入方法囿:HDL语言(Verilog或VHDL)输入、电路图输入、状态转移图输入

3、前仿真工具(功能仿真)

初步验证设计是否满足规格要求。

将HDL语言转换成门级网表Netlist综合需要设定约束条件,就是你希望综合出来的电路在面积时序等目标参数上达到的标准;逻辑综合需要指定基于的库,使用不同嘚综合库在时序和面积上会有差异。逻辑综合之前的仿真为前仿真之后的仿真为后仿真。

5、静态时序分析工具(STA)

在时序上检查电蕗的建立时间(Setuptime)和保持时间(Hold time)是否有违例(Violation)。

在功能上对综合后的网表进行验证。常用的就是等价性检查(Equivalence Check)方法以功能验证後的HDL设计为参考,对比综合后的网表功能他们是否在功能上存在等价性。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在逻辑综合过程中没有改变原先HDL描述的电路功能


后端设计的流程及使用的EDA工具

对于 CDN 的 Silicon Ensemble而言后端设计所需的数据主要有是Foundry厂提供的标准单元、宏单元和I/O Pad的库文件,它包括物理库、时序庫及网表库,分别以.lef、.tlf和.v的形式给出。前端的芯片设计经过综合后生成的门级网表,具有时序约束和时钟定义的脚本文件和由此产生的.gcf约束文件以及定义电源Pad的DEF(Design Exchange

主要是标准单元、I/O Pad和宏单元的布局I/OPad预先给出了位置,而宏单元则根据时序要求进行摆放,标准单元则是给出了一定的区域由工具自动摆放。布局规划后,芯片的大小,Core的面积,Row的形式、电源及地线的Ring和Strip都确定下来了如果必要 在自动放置标准单元和宏单元之后, 你鈳以先做一次PNA(power network analysis)--IR

布局规划后,宏单元、I/O Pad的位置和放置标准单元的区域都已确定,这些信息SE(Silicon Ensemble)会通过DEF文件传递给PC(Physical Compiler),PC根据由综合给出的.DB文件获得网表和时序约束信息进行自动放置标准单元,同时进行时序检查和单元放置优化。如果你用的是PC +Astro那你可用write_milkway,

芯片中的时钟网络要驱动电路中所有嘚时序单元,所以时钟源端门单元带载很多,其负载延时很大并且不平衡,需要插入缓冲器减小负载和平衡延时时钟网络及其上的缓冲器构成叻时钟树。一般要反复几次才可以做出一个比较理想的时钟树---Clock skew.

时钟树插入后,每个单元的位置都确定下来了,工具可以提出Global Route形式的连线寄生參数,此时对延时参数的提取就比较准确了。SE把.V和.SDF文件传递给PrimeTime做静态时序分析确认没有时序违规后,将这来两个文件传递给前端人员做后仿嫃。对Astro 而言,在detail routing 之后,用starRC XT 参数提取,生成的E.V和.SDF文件传递给PrimeTime做静态时序分析,那将会更准确

针对静态时序分析和后仿真中出现的问题,对电路和单元咘局进行小范围的改动.

Filler指的是标准单元库和I/O Pad库中定义的与逻辑无关的填充物,用来填充标准单元和标准单元之间,I/O Pad和I/O Pad之间的间隙,它主要是把扩散层连接起来,满足DRC规则和设计需要。

的条件下进行的,保证关键时序路径上的连线长度能够最小--Timing report clear

Foundry厂都有对金属密度的规定,使其金属密度不偠低于一定的值,以防在芯片制造过程中的刻蚀阶段对连线的金属层过度刻蚀从而降低电路的性能。加入Dummy metal用法是为了增加金属的密度

在所囿检查和验证都正确无误的情况下把最后的版图GDSⅡ文件传递给Foundry厂进行掩膜制造。

指半导体类之各种主动性集成电蕗器或晶体管相对另有Passive﹣Parts被动零件,如电阻器、电容器等

系指通孔的孔位,或表面黏装的焊垫以方格交点式着落在板面上(即矩阵式)嘚数组情形。常见"针脚格点式排列"的插装零件称为PGA(PinGridArray)另一种"球脚格点矩阵式排列"的贴装零件,则称为BGA(BallGridArray)

3、ASIC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器

指传统圆柱式电阻器或电容器,均自两端中心有接脚引出用以插装在板子通孔中,以完成其整体功能

是一种大型组件的引脚封装方式,与QFP的四媔引脚相似都是利用SMT锡膏焊接与电路板相连。其不同处是罗列在四周的"一度空间"单排式引脚如鸥翼形伸脚、平伸脚、或缩回腹底的J型腳等;改变成腹底全面数组或局部数组,采行二度空间面积性的焊锡球脚分布做为芯片封装体对电路板的焊接互连工具。BGA是1986年Motorola公司所开發的封装法先期是以BT有机板材制做成双面载板(Substrate),代替传统的金属脚架(LeadFrame)对IC进行封装BGA最大的好处是脚距(LeadPitch)比起QFP要宽松很多,目前许多QFP的脚距巳紧缩到12.5mil甚至9.8mil之密距(如P5笔记型计算机所用DaughterCard上320脚CPU的焊垫即是其裸铜垫面上的焊料现采SuperSolder法施工),使得PCB的制做与下游组装都非常困难但同功能的CPU若改成腹底全面方阵列脚的BGA方式时,其脚距可放松到50或60mil大大舒缓了上下游的技术困难。目前BGA约可分五类即:(1)塑料载板(BT)的P-BGA(有双面及哆层),此类国内已开始量产(2)陶瓷载板的C-BGA(3)以TAB方式封装的T-BGA(4)只比原芯片稍大一些的超小型m-BGA(5)其它特殊BGA,如Kyocera公司的D-Bga(Dimpled),olin的M-BGA及Prolinx公司的V-BGA等后者特别值得一提,因其产品首先在国内生产且十分困难。做法是以银膏做为层间互连的导电物料采增层法(BuildUp)制做的V-BGA(Viper),此载板中因有两层厚达10mil以上的铜爿充任散热层故可做为高功率(5~6W)大型IC的封装用途。

从已完工的晶圆(Water)上切下的芯片不按传统之IC先行封装成体,而将芯片直接组装在电路板上谓之BareChipAssembly。早期的COB(ChiponBoard)做法就是裸体芯片的具体使用不过COB是采芯片的背面黏贴在板子上,再行打线及胶封而新一代的BareChip却连打线也省掉,昰以芯片正面的各电极点直接反扣熔焊在板面各配合点上,称为FlipChip法或以芯片的凸块扣接在TAB的内脚上,再以其外脚连接在PCB上此二种新式组装法皆称为"裸体芯片"组装,可节省整体成本约30%左右

7、BeamLead光芒式的平行密集引脚

是指"卷带自动结合"(TAB)式的载体引脚,可将裸体芯片直接焊接在TAB的内脚上并再利用其外脚焊接在电路板上,这种做为芯片载体的梁式平行密集排列引脚称为BeamLead。

指从IC内藏的芯片与引脚整间完成电性结合的金属细线而言常用者有金线及铝线,直径在1-2mil之间

指各种突起的小块,如杜邦公司一种SSD制程(SelectiveSolderDeposit)中的各种SolderBump法即"突块"的一种用途(详見电路板信息杂志第48期P.72)。又TAB之组装制程中,芯片(Chip)上线路面的四周外围亦做有许多小型的焊锡或黄金"突块"(面积约1μ2),可用以反扣覆接在TAB嘚对应内脚上以完成"晶粒"(Chip)与"载板"(PCB)各焊垫的互连。此"突块"之角色至为重要此制程目前国内尚未推广。

指在线路完工的晶圆表面再制做仩微小的焊锡凸块(或黄金凸块),以方便下游进行TAB与FlipChip等封装与组装制程这种尺寸在1mm左右的微小凸块,其制作技术非常困难国内至今尚未投入生产。

利用锡铅之共融合金(63/37)做成可高温软塌的凸球并定构于芯片背面或线路正面,对下游电路板进行"直接安装"(DCA)谓之芯片焊接。C4为IBM公司二十多年前所开故的制程原指"对芯片进行可控制软塌的芯片焊接"(ControlledCollapsedChipConnection),现又广用于P-BGA对主机板上的组装焊接是芯片连接以外的另一领域塌焊法。

当两导体间有电位差存在时其介质之中会集蓄电能量,些时将会有"电容"出现其数学表达方式C=Q/V,即电容(法拉)=电量(库伦)/電压(伏特)若两导体为平行之平板(面积A),而相距d且该物质之介质常数(DielectricConstant)为ε时,则C=εA/d。故知当A、d不变时介质常数愈低,则其间所出現的电容也将愈小

是一种无引脚大型芯片(VLSI)的瓷质封装体,可利用其各垛口中的金属垫与对应板面上的焊垫进行焊接此种堡型IC较少用于┅般性商用电子产品,只有在大型计算机或军用产品上才有用途

指半导体集成电路(IC)内心脏部份之芯片(Chip),在进行封装成为完整零件前之互連作业传统芯片互连法,是在其各电极点与引脚之间采打线方式(WireBonding)进行;后有"卷带自动结合"(TAB)法;以及最先进困难的"覆晶法"(FlipChip)后者是近乎裸晶大小的封装法(CSP),精密度非常高

是将集成电路之芯片,以含银的环氧树脂胶直接贴合黏着在电路板上,并经由引脚之"打线"(WireBonding)后再加以適当抗垂流性的环氧树脂或硅烷(Silicone)树脂,将COB区予以密封如此可省掉集成电路的封装成本。一些消费级的电子表笔或电子表以及各种定时器等,皆可利用此方式制造该次微米级的超细线路是来自铝膜真空蒸着(VacuumDeposit),精密光阻及精密电浆蚀刻(PlasmaEtching)法所制得的晶圆。再将晶圆切割而嘚单独芯片后并续使晶粒在定架中心完成焊装(DieBond)后,再经接脚打线、封装、弯脚成型即可得到常见的IC其中四面接脚的大型IC(VLSI)又称"ChipCarrier芯片载体",而新式的TAB也是一种无需先行封装的"芯片载体"又自SMT盛行以来,原应插装的电阻器及电容器等为节省板面组装空间及方便自动化起见,巳将其卧式轴心引脚的封装法更改而为小型片状体,故亦称为片状电阻器ChipResistor或片状电容器ChipCapacitor等。又Chips是指钻针上钻尖部份之第一面切削刃ロ之崩坏,谓之Chips

液晶显像器(LCD)玻璃电路中,其各ITO(IndiumTinOxide)电极须与电路板上的多种驱动IC互连,才能发挥显像的功能目前各类大型IC仍广采QFP封装方式,故须先将QFP安装在PCB上然后再用导电胶(如Ag/Pd膏、Ag膏、单向导电胶等)与玻璃电路板互连结合。新开故的做法是把驱动用大型IC(DriverLSI)的Chip直接用"覆晶"方式扣装在玻璃板的ITO电极点上,称为COG法是一很先进的组装技术。类似的说法尚有COF(ChiponFilm)等ConformalCoating贴护层,护形完成零件装配的板子为使整片板子外形受到仔细的保护起见,再以绝缘性的涂料予以封护涂装使有更好的信赖性。一般军用或较高层次的装配板才会用到这种外形贴护層。

17、Chip晶粒、芯片、片状

各种集成电路(IC)封装体的心脏位置处皆装有线路密集的晶粒(Dies)或芯片(Chip),此种小型的"线路片"是从多片集合的晶圆(Wafer)上所切割而来。

指由四周"矩垫"紧密排列所组成之方环状设计如同菊瓣依序罗列而成的花环。常见者如芯片外围之电极垫或板面各式QFP之焊墊均是。

是指在一独立个体上可执行独立运作的功能,且非经破坏无法再进一步区分其用途的基本电子零件

指将半导体晶圆(Wafer),以钻石刀逐一切割成电路体系完整的芯片(Chip)或晶粒(Die)单位其分割之过程称为Dicing。

将完成测试与切割后的良好晶粒以各种方法安装在向外互连的引线架体系上(如传统的LeadFrame或新型的BGA载板),称为"安晶"然后再自晶粒各输出点(Output)与脚架引线间打线互连,或直接以凸块(Bump)进行覆晶法(FlipChip)结合完成IC的封装。上述之"晶粒安装"早期是以芯片背面的镀金层配合脚架上的镀金层,采高温结合(T.C.Bond)或超音波结合(U.C.Bond)下完成结合故称为DieBond。但目前为了节省镀金与因应板面"直接晶粒安装"(DCA或COB)之新制程起见已改用含银导热胶之接着,代替镀金层熔接故改称为"DieAttach"。

Die亦指集成电路之心脏部份,系自晶圆(Wafer)仩所切下一小片有线路的"晶粒"以其背面的金层,与定架(LeadFrame)中央的镀金面做瞬间高温之机械压迫式熔接(ThermoCompressionBonding,T.C.Bonding)。或以环氧树脂之接着方式予以固萣称为DieBond,完成IC内部线路封装的第一步

为半导体组件"晶体管"(Transistor)之一种,有两端点接在一母体上当所施加电压的极性大小不同时,亦将展現不同导体性质另一种"发光二极管"可代替仪表板上各种颜色的发光点,比一般灯泡省电又耐用目前二极管已多半改成SMT形式,图中所示鍺即为SOT-23之解剖图

指具有双排对称接脚的零件,可在电路板的双排对称脚孔中进行插焊此种外形的零件以早期的各式IC居多,而部份"网状電阻器"亦采用之

指一般小型被动式的电阻器或电容器,有别于主动零件功能集中的集成电路

为了防水或防止空气影响,对某些物品加鉯封包而与外界隔绝之谓

指SMD一些小型片状电阻器或片状电容器,其两端可做为导电及焊接的金属部份称为EndCap。

指薄形零件如小型特殊嘚IC类,其两侧有引脚平行伸出可平贴焊接在板面,使组装品的体积或厚度得以大幅降低多用于军品,是SMT的先河

芯片在板面上的反扣矗接结合,早期称为FacedownBonding是以凸出式金属接点(如GoldBump或SolderBump)做连接工具。此种凸起状接点可安置在芯片上或承接的板面上,再用C4焊接法完成互连昰一种芯片在板面直接封装兼组装之技术(DCA或COB)。

本法是针对一些黏焊在板面上的大型QFP欲了解其各焊点强度如何的一种外力试验法。即在板孓的两对角处设置支撑点而于其它两对角处施加压力,强迫板子扭曲变形并从其变形量与压力大小关系上,观察各焊点的强度

是常見半导体线路的一种基板材料,其化学符号为GaAs可用以制造高速IC组件,其速度要比以硅为芯片基材者更快

是半导体产品的基本要素,指控制讯号入口之电极习惯上称之为"闸"。

指芯片直接安装于板面(Chip-On-Board)的一种圆弧外形胶封体(Encapsulant)或其施工法而言所用的封胶剂有环氧树脂、硅树脂(Silicone,又称聚硅酮)或其等混合胶类

此种小型向外伸出的双排脚,是专为表面黏装SOIC封装之用系1971年由荷兰Philips公司所首先开发。此种本体与引脚結合的外形很像海鸥展翅的样子,故名"鸥翼脚"其外形尺寸目前在JEDEC的MS-012及-013规范下,已经完成标准化

在多层次的同一薄片基材上(硅材),布置许多微小的电子组件(如电阻、电容、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等)以及各种微小的互连(Interconnection)导体线路等,所集合而成的综合性主动零件简稱为I.C.。

是PLCC(PlasticLeadedChipCarrier)"塑料晶(芯)片载体"(即VLSI)的标准接脚方式由于这种双面接脚或四面脚接之中大型表面黏装组件,具有相当节省板子的面积及焊后容易清洗的优点且未焊装前各引脚强度也甚良好不易变形,比另一种鸥翼接脚(GullWingLead)法更容易维持"共面性"(Coplanarity)已成为高脚数SMD在封装(Packaging)及组装(Assembly)上的最佳方式。

电子组件欲在电路板上生根组装时必须具有各式引脚而用以完成焊接与互连的工作。早期的引脚多采插孔焊接式近年来由于组装密度的增加,而渐改成表面黏装式(SMD)的贴焊引脚且亦有"无引脚"却以零件封装体上特定的焊点,进行表面黏焊者是为Leadless零件。

IC之芯片可称为Chip戓Die完工的晶圆(Wafer)上有许多芯片存在,其等品质有好有坏继续经过寿命试验后(Burn-inTest亦称老化试验),其已知电性良好的芯片称为KGD不过KGD的定义相當分歧,即使同一公司对不同产品或同一产品又有不同客户时其定义也都难以一致。一种代表性说法是:「某种芯片经老化与电测后而囿良好的电性品质续经封装与组装之量产一年以上,仍能维持其良率在99.5%以上者这种芯片方可称KGD」。

各种有密封主体及多只引脚的电孓组件如集成电路器(IC),网状电阻器或简单的二极管三极体等其主体与各引脚在封装前所暂时固定的金属架,称成LeadFrame此词亦被称为定架戓脚架。其封装过程是将中心部份的芯片(Die或Chip芯片),以其背面的金层或银层利用高温熔接法与脚架中心的镀金层加以固定,称为DieBond。再另金線或铝线从已牢固的芯片与各引脚之间予以打线连通称为LeadBond。然后再将整个主体以塑料或陶瓷予以封牢并剪去脚架外框,及进一步弯脚荿形即可得到所需的组件。故知"脚架"在电子封装工业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其合金材料常用者有Kovar、Alloy42以及磷青铜等,其成形的方式有模具冲切法及化学蚀刻法等

这是从90年才开始发展的另一种微电子产品,类似目前小型电路板的IC卡或Smart卡等不过MCM所不同者,是把各种尚未封装成體的IC以"裸体芯片"(BareChips)方式,直接用传统"DieBond"或新式的FlipChip或TAB之方式组装在电路板上。如同早期在板子上直接装一枚芯片的电子表笔那样还需打线忣封胶,称为COB(ChipOnBond)做法但如今的MCM却复杂了许多,不仅在多层板上装有多枚芯片且直接以"凸块"结合而不再"打线"。是一种高层次(HighEnd)的微电子组装MCM的定义是仅在小板面上,进行裸体芯片无需打线的直接组装其芯片所占全板面积在70%以上。这种典型的MCM共有三种型式即(目前看来以D型朂具潜力):MCM-L:系仍采用PCB各种材质的基板(Laminates)其制造设傋及方法也与PCB完全相同,只是较为轻薄短小而已目前国内能做IC卡,线宽在5mil孔径到10mil者將可生产此类MCM。但因需打芯片及打线或反扣焊接的关系致使其镀金"凸块"(Bump)的纯度须达99.99%,且面积更小到1微米见方此点则比较困难。MCM-C:基材已改用混成电路(Hybrid)的陶瓷板(Ceramic)是一种瓷质的多层板(MLC),其线路与Hybrid类似皆用厚膜印刷法的金膏或钯膏银膏等做成线路,芯片的组装也采用反扣覆晶法MCM-D:其线路层及介质层的多层结构,是采用蒸着方式(Deposited)的薄膜法或GreenTape的线路转移法,将导体及介质逐次迭层在瓷质或高分子质的底材上而成为多层板的组合,此种MCM-D为三种中之最精密者

是"卷带自动结合"TAB(TapeAutomaticBonding)技术中的一个制程站是指TAB组合体外围四面向外的引脚,可分别与電路板上所对应的焊垫进行焊接称为"外引脚结合"。这种TAB组合体亦另有四面向内的引脚是做为向内连接集成电路芯片(Chip或称芯片)用的,称為内引脚接合(ILB)事实上内脚与外脚本来就是一体。故知TAB技术简单的说就是把四面密集的内外接脚当成"桥梁",而以OLB方式把复杂的IC芯片半成品直接结合在电路板上,省去传统IC事先封装的麻烦

此词简单的说是指各种电子零件,完成其"密封"及"成型"的系列制程而言但若扩大延伸其意义时,那幺直到大型计算机的完工上市前凡各种制造工作都可称之为"InterconncetedPackaging互连构装"。若将电子王国分成许多层次的阶级制度时(Hierarchy)则电孓组装或构装的各种等级,按规模从小到大将有:Chip(芯片、芯片制造)ChipCarrier(集成电路器之单独成品封装),Card(小型电路板之组装)及Board(正规电路板之组裝)等四级,再加"系统构装"则共有五级

这是微电子工业所用的术语,是指半导体晶圆(Wafer)在感光成像时所用的玻璃底片其暗区之遮光剂可能昰一般底片的乳胶,也可能是极薄的金属膜(如铬)此种光罩可用在涂有光阻剂的"硅晶圆片"面上进行成像,其做法与PCB很相似只是线路宽度哽缩细至微米(1~2μm)级,甚至次微米级(0.5μm)的精度比电路板上最细的线还要小100倍。(1mil=25.4μm)

是指一种复杂的封装体,其反面是采矩阵式格点之針状直立接脚能分别插装在电路板之通孔中。正面则有中间下陷之多层式芯片封装互连区比起"双排插脚封装体"(DIP)更能布置较多的I/OPins。附图即为其示意及实物图

原指以塑料外体所封装的IC,因其芯片安装所用的银膏会吸水一旦未加防范而径行封牢塑体后,在下游组装焊接遭遇高温时其水分将因汽化压力而造成封体的爆裂,同时还会发出有如爆米花般的声响故而得名。近来十分盛行P-BGA的封装组件不但其中銀胶会吸水,且连载板之BT基材也会吸水管理不良时也常出现爆米花现象。

指将容易变形受损或必须隔绝的各种电子组装体,先置于特萣的模具或凹穴中以液态的树脂加以浇注灌满,待硬化后即可将线路组体固封在内并可将其中空隙皆予以填满,以做为隔绝性的保护如TAB电路、集成电路,或其它电路组件等之封装即可采用Potting法。Potting与Encapsulating很类似但前者更强调固封之内部不可出现空洞(Voids)的缺陷。

指可将电功供應给另一单元的装置如变压器(Transfomer)、整流器(Rectifier)、滤波器(Filter)等皆属之,能将交流电变成直流电或在某一极限内,维持其输入电压的恒定等装置

瑺指各种封装原料或焊接金属等,为方便施工起见特将其原料先做成某种容易操控掌握的形状,如将热熔胶先做成小片或小块以方便稱取重量进行熔化调配。或将瓷质IC熔封用的玻璃先做成小珠状,或将焊锡先做成小球小珠状以利调成锡膏(SolderPaste)等,皆称为Preform

当金与铝彼此長久紧密的接触,并曝露于湿气以及高温(350℃以上)之环境中时其接口间生成的一种紫色的共化物谓之PurplePlague。此种"紫疫"具有脆性会使金与铝之間的"接合"出现崩坏的情形,且此现象当其附近有硅(Silicone)存在时更容易生成"三元性"(Ternary)的共化物而加速恶化。因而当金层必须与铝层密切接触时其间即应另加一种"屏障层"(Barrier),以阻止共化物的生成故在TAB上游的"凸块"(Bumping)制程中,其芯片(Chip)表面的各铝垫上必须要先蒸着一层或两层的钛、钨、鉻、镍等做为屏障层,以保障其凸块的固着力(详见电路板信息杂志第66期P.55)。

是指具有方型之本体又有四面接脚之"大规模集成电路器"(VLSI)的一般性通称。此类用于表面黏装之大型IC其引脚型态可分成J型脚(也可用于两面伸脚的SOIC,较易保持各引脚之共面性Coplanarity)、鸥翼脚(GullWing)、平伸脚以及堡型無接脚等方式平常口语或文字表达时,皆以QFP为简称亦有口语称为QuadPack。大陆业界称之为"大型积成块"

指零件的引脚是从本体侧面散射而出,如各种DIP或QFP等与自零件两端点伸出的轴心引脚(Axiallead)不同。

是一种如同活动接点的特殊控制组件当通过之电流超过某一"定值"时,该接点会断開(或接通)而让电流出现"中断及续通"的动作,以刻意影响同一电路或其它电路中组件之工作按其制造之原理与结构,而制作成电磁圈、半导体、压力式、双金属之感热、感光式及簧片开关等各种方式的继电器是电机工程中的重要组件。

指固态物质(例如Silicon)其电阻系数(Resistivity)是介乎导体与电阻体之间者,称为半导体

指在主要机体上的零件或附件,其等与主体之间没有化学结合力存在且亦未另加保护皮膜、焊接戓密封材料(PottingCompound)等补强措施;使得随时可以拆离,称为"可分离式零件"

是一种黑色晶体状的非金属原素,原子序14原子量28,约占地表物质总重量比的25%其氧化物之二氧化硅即砂土主要成份。纯硅之商业化制程系将SiO2经由复杂程序的多次还原反应,而得到99.97%的纯硅晶体切成薄爿后可用于半导体"晶圆"的制造,是近代电子工业中最重要的材料

是一种只有一直排针柱状插脚,或金属线式插脚的零件封装体谓之SIP

芯爿(Chip)可直接在电路板面上进行反扣焊接(FilpChiponBoard),以完成芯片与电路板的组装互连这种反扣式的COB覆晶法,可以省掉芯片许多先行封装(Package)的制程及成本但其与板面之各接点,除PCB需先备妥对应之焊接基地外芯片本身之外围各对应点,也须先做上各种圆形或方形的微型"焊锡凸块"当其凸塊只安置在"芯片"四周外围时称为FCOB,若芯片全表面各处都有凸块皆布时则其覆晶反扣焊法特称为"ControlledCollapsedChipConnection"简称C4法。

是IBM公司所开发的制程系陶瓷封裝体C-BGA以其高柱型锡脚在电路板上进行焊接组装之方法。此种焊锡柱脚之锡铅比为90/10高度约150mil,可在柱基加印锡膏完成熔焊此锡柱居于PCB与C-BGAの间,有分散应力及散热的功效对大型陶瓷零件(边长达35mm~64mm)十分有利。

半导体晶圆(Wafer)面上光阻剂之涂布多采自转式涂布法。系将晶圆装设茬自转盘上以感光乳胶液小心浇在圆面中心,然后利用离心力(CentrifugalForce)与附着力两者较劲后的平衡而在圆面上留下一层均匀光阻皮膜的涂布法稱之。此法亦可用于其它场合的涂布施工

是一种将多接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IC)的芯片(Chip),不再先进行传统封装成为完整的个体而改用TAB载体,直接将未封芯片黏装在板面上即采"聚亚醯胺"(Polyimide)之软质卷带,及所附铜箔蚀成的内外引脚当成载体让大型芯片先结合在"内引脚"上。经自動测试后再以"外引脚"对电路板面进行结合而完成组装这种将封装及组装合而为一的新式构装法,即称为TAB法此TAB法不但可节省IC事前封装的荿本,且对300脚以上的多脚VLSI在其采行SMT组装而困难重重之际,TAB将是多脚大零件组装的新希望(详见电路板信息杂志第66期之专文)

是IC的一种封装方法,即将很细的金线或铝线以加温加压的方式将其等两线端分别结合在芯片(芯片)的各电极点与脚架(LeadFrame)各对应的内脚上,完成其功能的结匼称为"热压结合",简称T.C.Bond

指集成电路器中,其芯片与引脚间"打线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利用加热与超音波两种能量合并进行,谓之ThermosonicBonding简称TSBond。

小型两侧外伸鸥翼脚之"IC"(SOIC)其脚数的约20~48脚,含脚在内之宽度6~12mm脚距0.5mil。若用于PCMCIA或其它手执型电子产品时则还要进一步将厚度减薄一半,称为TSOP此种又薄又小的双排脚IC可分为两型;TypeⅠ是从两短边向外伸脚,TypeⅡ是从两长边向外伸脚

这是指"卷带自动结合"(TAB)式"芯片载体"的基材结構情形,由薄片状之树脂层(通常用聚亚醯胺之薄膜)、铜箔及居于其间的接着剂层等三层所共同组成,故称为Three-LayerCarrier相对有"两层式载体",即除掉中间接着剂层的TAB产品

卷带自动结合式的芯片载体,其内引脚与芯片之结合必须要在芯片各定点处,先做上所需的焊锡突块或黄金的突块当成结合点与导电点。其做法之一就是在其它载体上先备妥突块于进行芯片结合前再将突块转移到各内脚上,以便继续与芯片完荿结合这种先做好的突块即称为"移用式突块"。

是一种半导体式的动态零件(ActiveComponents)具有三个以上的电极,能执行整流及放大的功能其中芯片の原物料主要是用到锗及硅元素,并刻意加入少许杂质以形成负型(nType)及正型(pType)等不同的简单半导体,称之为"晶体管"此种Transistor有引脚插装或SMT黏装等方式。

是利用超音波频率(约10KHz)振荡的能量及机械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可将金线或铝线在IC半导体芯片上完成打线的操作。

这也是"卷带式芯片载体"的一种新材料与业界一向所使用的三层式载体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取消了中间的接着剂层只剩下"Polyimide"的树脂层及铜箔层等两層直接密贴,不但在厚度上变薄及更具柔软性外其它性能也多有改进,只是目前尚未达到量产化的地步

凡在单一晶粒(Die)上所容纳的半导體(Transistor)其数量在8万个以上,且其间互联机路的宽度在1.5μ(60μin)以下而将此种极大容量的晶粒封装成为四面多接脚的方型IC者,称为VLSI按其接脚方式嘚不同,此等VLSI有J型脚、鸥翼脚、扁平长脚、堡型垫脚等多种封装方式。目前容量更大接脚更多(如250脚以上)的IC由于在电路上的SMT安装日渐困難,于是又改将裸体晶粒先装在TAB载架的内脚上再转装于PCB上;以及直接将晶粒反扣覆装,或正贴焊装在板面上不过目前皆尚未在一般电孓性工业量产中流行。

是半导体组件"晶粒"或"芯片"的基材从拉伸长出的高纯度硅元素晶柱(CrystalIngot)上,所切下之圆形薄片称为"晶圆"之后采用精密"咣罩"经感光制程得到所需的"光阻",再对硅材进行精密的蚀刻凹槽及续以金属之真空蒸着制程,而在各自独立的"晶粒或芯片"(DieChip)上完成其各種微型组件及微细线路。至于晶圆背面则还需另行蒸着上黄金层以做为晶粒固着(DieAttach)于脚架上的用途。以上流程称为WaferFabrication早期在小集成电路时玳,每一个6吋的晶圆上制作数以千计的晶粒现在次微米线宽的大型VLSI,每一个8吋的晶圆上也只能完成一两百个大型芯片Wafer的制造虽动辄投資数百亿,但却是所有电子工业的基础

半导体封装工程中,在芯片与引脚间进行各种打线;如热压打线TCBond、热超音波打线TSBond、及超音波打线UCBond等打牢结合后须将金线末端压扁拉断,以便另在其它区域继续打线此种压扁与拉断的第二点称为WedgeBond。至于打线头在芯片上起点处先行壓缩打上的另一种球形结合点,则称为BallBond左四图分别为两种结合点的侧视图与俯视图,以及其等之实物体Welding熔接也是属于一种金属的结合(Bonding)方法,与软焊(soldering或称锡焊)、硬焊(Brazing)同属"冶金式"(metal用法lugical)的结合法熔接法的强度虽很好,但接点之施工温度亦极高须超过被接合金属的熔点,故較少用于电子工业

系半导体IC封装制程的一站,是自IC晶粒(Die或Chip)各电极上以金线或铝线(直径3μ)进行各式打线结合,再牵线至脚架(LeadFrame)的各内脚处續行打线以完成回路这种两端打线的工作称为WireBond。

凡电子零件之封装体具有单排脚之结构且其单排脚又采不对称"交错型式"的安排,如同拉链左右交错之链齿般故称为Zig-Zag式。ZIP是一种低脚数插焊小零件的封装法也可做成表面黏装型式。不过此种封装法只在日本业界中较为流荇

特定用途之集成电路器是依照客户特定的需求与功能而设计及制造的IC,是一种可进行小量生产快速变更生产机种,并能维持低成本嘚IC

矩阵式球垫表面黏装组件(与PGA类似,但为SMD)

已有突块的自动结合卷带指TAB卷带的各内脚上已转移有突块可用以与裸体得片进行自动结合。

瓷质双祭脚封装体(多用于IC)

可总握高度的裸体芯片反扣熔塌焊接

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融合P通路及N通路在同一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上的技术)

芯片在电路板上直接组装是一种早期将裸体芯片在PCB上直接组装的方式。系以芯片的背面采胶黏方式结合在小型镀金的PCB上再进行打線及胶封即完成组装,可省掉IC本身封装的制程及费用早期的电子表笔与LED电子表等均将采COB法。不过这与近年裸体芯片反扣组装法(FlipChip)不同新式的反扣法不但能自动化且连打线(WireBond)也省掉,而其品质与可靠度也都比早期的COB要更好

双排脚封装体(多指早期插孔组装的集成电路器)

场效晶體管利用输入电压所形成的电场,可对输出电流加以控制一种半导体组件,能执行放大、振荡及开关等功能一般分为"接面闸型"场效晶體管,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等两类

砷化半导体是由砷(As)与(Ga)所化合而成的半导体其能隙宽度为1.4电子伏特,可用在晶体管之组件其温度上限可达400℃。通常在砷化半导体中其电子的移动速度要比硅半导体中快六倍。GaAs将可发展成高频高速用的"集成电路"对超高速计算機及微波通信之用途将有很好的远景。

混合集成电路将电阻、电容与配线采厚膜糊印在瓷板上另将二极管与晶体管以硅片为材料,再结匼于瓷板上如此混合组成的组件称为HIC。

集成电路器是将许多主动组件(晶体管、二极管)和被动组件(电阻、电容、配线)等互连成为列阵而苼长在一片半导体基片上(如硅或砷化等),是一种微型组件的集合体可执行完整的电子电路功能。亦称为单石电路(MonolihicCircuits)

内引脚结合是指将TAB的內引脚与芯片上的突块(Bump;镀锡铅或镀金者),或内引脚上的突块与芯片所进行反扣结合的制程

无脚芯片载体(是大型IC的一种)

瓷质无脚芯片载(大型IC的一种)

焊垫格点排列指矩阵式排列之引脚焊垫,如BGA"球脚数组封装体"或CGA"柱脚数组封装体"等皆属之。

大规模集成电路指一片硅半导体的芯爿上具有上千个基本逻辑闸和晶体管等各种独立微型之组件者,称为LSI

多芯片模块是指一片小型电路板上,组装多枚裸体芯片且约占表面积70%以上者称为MCM。此种MCM共有L、C及D等三型L型(Laminates)是指由树脂积层板所制作的多层板。C(Co-Fired)是指由瓷质板材及厚膜糊印刷所共烧的混成电路板D(Deposited)则采集成电路的真空蒸着技术在瓷材上所制作的电路板。

有脚塑料封装芯片载体(胶封大型IC)

四面督平接脚封装体(指大型芯片载体之瓷封及胶封兩种IC)

小型外贴脚集成电路器指双排引脚之小型表面黏装IC有鸥翼脚及J型脚两种。

卷带自动结合技术是先将裸体芯片以镀金或镀锡铅的"突块"(Bump)反扣结合在"卷带脚架"的内脚上(ILB)经自动测试后,再以卷带架的外脚结合在电路板的焊垫上(OLB)这种以卷带式脚架为中间载体,而将裸体芯片矗接组装在PCB上的技术称为"TAB技术"。

卷带载体封装(此为日式说法与美式说法TAB"卷带自动结合"相同)

薄膜式晶体管可用于大面积LCD之彩色显像,对未来之薄型电视非常有用

薄超型外引脚封装体是一种又薄又小双排脚表面黏装的微小IC,其厚度仅1.27mm为正统SOJ高度的四分之一而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etal用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