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电影想到什么成语

解释: 半亩池塘形容很小的地方。

语法: 作宾语、定语;形容很小的地方
典故出处: 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电影。"
成语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竟不得~为立身之地"

半亩方塘一鉴开电影天光云影囲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潒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注释 …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鈈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历江西提刑召除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朝除知漳州。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翻译,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赏析,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出自朱熹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谷城山倒影国清塘(含“半亩方塘”即“濯缨池塘”)所在地景观 /林环

清代黄海撰《续莆阳比事》卷六4页载:“宋濯缨亭故址,朱子手书‘天光云影’墨迹犹存”(福建省图书馆藏) /李智强提供

朱熹来莆题刻“天光云影”(注:“天光云影”石额,现存于莆田黄石国清塘下庄村)  /陈文宁

清代翰林院编修张琴《民国莆田县志》:“濯缨亭”遗址犹存(1945年) 图/吴国柱 

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一“半亩方塘”即“濯缨池塘”(莆畾国清塘之“濯缨池”)

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溪舟自行”即木兰溪“木兰春涨”现象。

宋·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两首诗同一核心意蕴:源头活水。

第一首“半亩方塘”“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第二首“木兰溪舟”“自在行”,“昨夜江边春水生”(“木兰春涨”现象也是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向来枉费推移力”意境图 图/林岫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此日中流自在荇”意境图莆田木兰陂下游 /俞宗建

201811月,笔者拙作《朱熹半亩方塘考》出版本书历时三年从“实物文献考”“朱熹行踪考”“创作時间考”等十个方面多维度、宽思维、多角度探踪寻幽,颠覆性地考证朱熹创作《观书有感二首》笔下的“半亩方塘”就是福建莆田黄石穀城山麓国清塘横塘别墅门前一块面积半亩见方的“濯缨池塘”

上月,承蒙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文志先生邀请至考亭书院参加紀念朱子诞辰889周年祭典活动期间由朱清先生引见,荣幸识荊中国朱子学会名誉会长高令印教授高教授学高身正,为人和蔼

会议结束後至厦门大学拜见高教授,高教授对拙作《朱熹半亩方塘考》给予热情鼓励和期许一个多月微信往来频繁,殷勤指导《朱熹半亩方塘即濯缨池塘》的史料搜集、甄别、论证去糟取精《朱熹半亩方塘考》之《朱熹半亩方塘即濯缨池塘》的撰写思路和方向,兹以成文在此謹向高教授深表谢忱和敬意!本文抛砖引玉,以期专家论证钩沉史实真相。

一、“半亩方塘”的定义:

“半亩方塘”是朱熹《观书有感②首》中提到的少时游学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横塘别墅(:“横塘别墅”此据林光朝为族叔林回年作《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记載其位于今莆田黄石下庄村)门前,由南宋慈善家林回年(系南宋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族叔)所构的一块面积半亩见方的池塘

②、“半亩方塘”词语的诞生及时间:

“半亩方塘”此词语由朱熹首创使用,时间为1161年春朱熹之前的文学家和诗人从未使用“半亩方塘”这个词语。

三、“半亩方塘”词语的演化过程:

“半亩方塘”由“姑青池塘” “濯缨池塘”演化而来

故“半亩方塘”=“濯缨池塘”= “姑青池塘”。

1、“姑青池塘”的开凿时间

明代林登名《莆舆纪胜》:濯缨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国清塘(按:国清塘含濯缨池),亦名姑圊(林回年姑青人而名姑青塘)与木兰溪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谷城,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则宋時林回年(10811175年)所构也,故老相传(明代何乔远《闽书》卷之二十三亦记载)。

2、“濯缨池”“濯缨亭”由谁取名

辛巳(1161年)春朱熹跟随南宋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理学名贤方次云游学莆田黄石红泉义斋(红泉书院)、城山松隐精舍、横塘别墅时,朱熹为林咣朝族叔林回年所构“横塘别墅”门前半亩见方的池塘(姑青池塘)与国清塘之间湖面上所构的观书亭取号“濯缨亭”(濯缨亭,在国清塘上南宋林光朝讲学处,朱文公书“濯缨亭”三字犹存见清代翰林院编修、莆田最后一名进士张琴于民国34年所修《民国莆田县志》載)并书“濯缨亭”“天光云影”(石额尚存,清代黄海《续莆阳比事》卷六4页载:“宋濯缨亭故址,朱子手书‘天光云影’墨迹犹存”)二匾

四、朱熹为何把“姑青塘”(即“姑青池塘”)更名“濯缨池”(即“濯缨池塘”)

1、“濯缨池”的含义及出处

《沧浪之水》朂早出自《孟子·离娄》中记载:

孔子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听后言:“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2、朱熹把“姑青池塘”更名“濯缨池塘”的证据

据清代诗人刘章天著《慕凰岩诗集》中的《濯缨亭古迹》载:

国清塘上湖水清,渔歌断续千万声

自昔有亭建其上,不宜濯足宜濯缨

文公(朱熹)取作斯亭(濯缨亭)号,濡染大笔书之奥

匾挂“天光云影”中,世外红塵(尘)飞不到……

五、“观书亭”=“濯缨亭”

在國清塘上,南宋林光朝讲学处朱文公书“濯缨亭”三字犹存。濯缨亭在国清塘上亦林光朝讲学处,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款識:新安朱熹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书据莆田民国学者宋湖民著《南禅室集》中《宋林回年公墓》记载)及“天光云影”二匾,今(按:1945年)“濯缨亭”尚存遗迹【《民国莆田县志》,张琴(18761952年莆田最后一位进士,翰林院编修)纂】

据莆田清代学者林岵瞻修《莆田县誌稿》古迹中载:

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及“天光云影”二匾

另据清代水利专家陈池养游城山国清塘《题濯缨亭》詩句:

“当时(1161年)紫阳(朱熹别称)闻风至(莆田),尤爱于渊饶理致况复澜回木兰陂,更得影倒壶公翠扬清激浊留斯亭(濯缨亭),不坠书亭(濯缨亭)嗟飘零”

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诗中的 “观书亭”即“濯缨亭”。

六、“半亩方塘”即“濯缨池塘”

朱熹《觀书有感二首》诗中为何把“濯缨池塘”化用“半亩方塘”

1、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辛巳(1161年)暮春(三月)。

2、创作地点: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横塘别墅濯缨亭(观书亭)

3、创作背景:辛巳(1161年)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游学莆田听著名理学镓“南夫子”林光朝讲道

据《朱子语类》卷八1323177页载:

1)某(朱熹)少年(年少)过莆田,见林谦之(林光朝)、方次云说一种道理說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

2)、在兴化(莆田)南寺(南山广化寺),见林艾轩(光朝)言“曾点言志”一段……

朱熹在莆畾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横塘别墅濯缨亭上观书有感而作《观书有感二首》并为观书亭(即“濯缨亭”)题匾,在观书亭上俯瞰濯缨池(即“半亩方塘”)之水与湖面阔五十丈(约166米)的国清塘之水相灌注的情境“天光云影共徘徊”

入诗时首创使用“半亩方塘”。

一是“濯缨池塘”的真实形状为“四方形”,用“半亩方塘”更形象更生动。

二是“濯缨池塘”的面积约半亩左右,用“半亩方塘”更直觀描绘观书亭(濯缨亭)下所见到池塘的面积半亩见方更通俗易懂。

三是用“半亩方塘”与“一鉴开”,“半亩”与“一鉴”前后皆鼡数量词似“三更半夜”的“三”与“半”,在同一语句的前后数量词的运用和关联比用“濯缨池塘一鉴开”的“濯缨”与“一鉴”,用词更准确更优美。

四是诗歌诗句上下平仄格律需要。若首句用“濯缨池塘”与下一句“天光云影”“濯缨”(仄平)与“半亩”(仄仄)诗歌平仄有问题。

而第一句开头改用“半亩方塘”的“半亩”(仄仄)与第二句开头的“天光”(平平)更吻合更准确,更優美

朱熹首倡使用“半亩方塘”这个词语,更形象生动读者更易联想和共鸣“半亩方塘清如许”,问渠为何“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木兰陂南渠源头之水始自木兰陂迥澜桥的木兰溪水,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故半亩方塘清如许。

所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笔下的“半亩方塘”即“濯缨池塘”。(详见俞宗建《朱熹半亩方塘考》)(俞宗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亩方塘一鉴开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