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语文课堂内容的把握教学课外延伸的“度”

把握语文教学课外延展的度(教师中心稿)
把握语文教学课外延展的度(教师中心稿)
&&北京小学 特级教师 吉春亚
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要求我们须借助课内外的衔接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才能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新课标》提倡的“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其目的即在于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何以使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即不是勿达目的缺乏火候,,也不是失之偏颇的过犹不及,而是达到准而有度呢?
一、 留住语文的“根”--标度
我们来看《太阳》教学过程的案例:
(一)学习课文。(1)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2)了解太阳的特点--形体大、温度高、距离远。(3)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杀灭病菌、形成风云雨雪等。
(二)延伸课外。先放一段太阳活动的录相,而后问学生还知道有关太阳其他什么知识。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如下知识点。(1)太阳的大家庭中九大行星;(2)太阳也会熄灭,大约要到50亿年以后;(3)日食现象;(4)太阳的自转和公转;(5)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最后,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出一期“太阳”知识的报纸。
这样的课外延伸无疑使语文课异化为常识课。不能否认,语文课确有知识教育的作用,也即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得语言、文学知识、某些文化知识。但是,语文教学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折本求末、喧兵夺主从来就是愚蠢的行为。当然教科书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并非都是具有浓烈文学和人文信息的文学作品,(像《太阳》便是常识性知识的说明文)但是,无论是何类课文,我们在课外延伸时均应考虑如何使课外材料的拓展为达成语文学科的目标服务。如果不是从是否具有语文价值出发去延伸语文材料,必然失去对语文教学的语文化的控制,使语文课丧失语文的本质特征。“交叉、渗透和整合”时切记:实现“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和提高,“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的积极形成,“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全面优化的目标才是语文教学之“根”。
二、 瞄准衔接的“靶”--准度
课外延伸的“靶”心何在?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
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惟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切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为了促使学生掌握一种言语形式,我们不妨把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表达。如《趵突泉》的小泉部分,借助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得栩栩如生:
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冒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像攒得很整齐的珠花,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
在品读这一段语言材料后,可提供一段录象材料,让学习学习文章组合语言之妙进行描摹,用美的语言尝试美的表达。
(2)内容难以理解品味之处。
在北京版的第十册教材中出现了这么一个“例子”,
①绿竹别具三分景
②松竹梅岁寒三友
③红梅正报万家春
④芳草春来依旧绿
⑤春夏秋冬春为首
⑥梅花到时自然红
⑦桃梨杏春风一家
⑧梅花李杏梅争先
让学生把这些混乱的上下联区分开来。简单的教学,可以是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大家一读了事。其实这儿是一个很好的知识衔接之处-。一是通过读几组“对韵歌”了解“对”之义,明白词性相同才能“对”;二是通过读对联和小组讨论,知道对联特点:字数相等,意思相关,音韵相谐--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为“仄”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音调为“平声”,即“第一声”和“第二声”。瞄准了这样“衔接”的“靶心”,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言语积累面,又使难题迎刃而解,岂不是有一石三鸟之效?
(3)情感难以达成共鸣之处。
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极为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这就需要教者延伸一部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如〈〈落花生〉〉一文中,有一段话学生难以认同:
所以,我们要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无闻,对他人有用的人。
学生认为,父亲干吗要孩子做花生一样的人啊,做一个像桃子、苹果一样的人,即体面,又对人类有贡献不是更好吗?
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地发展。但是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文本,我们撷取了文化精髓时,并相应地获得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及实践能力。 面对文本,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它原有的意蕴。为了让学生真正地体会父亲教育孩子的一番良苦用心,必须补充许地山的家庭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有关资料,促使学生明白父亲希望孩子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跟家庭所经历的风波有关。是因为家庭经历了从盛况到衰落的变化,父亲更要提醒孩子,不要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做人要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朴朴实实的人。学生终于与文中的父亲达成共识:当时的那种情况下,父亲建议孩子做花生一样做朴实无华的人,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 选好延伸的“材”--效度
就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延伸的方向而言,可供延伸的材料可谓星罗棋布。面对众多的课外材料,我们作如何选择呢?随随便便顺手拈来,显然过于草率,只有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中挑选出能促进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的材料作为延伸的对象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理想的彼岸。
《台湾蝴蝶甲天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教材。它的第二段先是总述了台湾蝴蝶有不少是珍品,而后例举了四种极为少见的品种,有凤尾蝶、蛇头蝶、阴阳蝶等。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品味这一段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后,随即出示了拓展延伸的图文并茂的材料:梦露蝶、88蝶、枯叶蝶、皇帝蝶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三种蝴蝶,仿照课文组合材料的方法,连接这三段文字,使语言表达通畅。这样的延伸材料的选择极有益处:一是这些材料的延伸,能使学生拓展视野的基础上“得意”而不“忘言”--目的不仅在其负载、传达的内容(意),更在语文本身,言语表达的形式(言)利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二是与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一致。若要选择诸如台湾的其他特产或者是大陆的许多的名胜古迹作为延伸的材料,训练学生运用课文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当然也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但是,情感的一致性就不能体现,会给人一种“断线”的感觉。
四、 拓宽延伸的“路”--广度
课外延伸的“路”有很多。从延伸的主体来说,可以是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搜索有关材料,更不要忽视学习的主体--学生。课前,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加深对课文言语的感悟,更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新课文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课中,唤醒相关积累,让它作为语言解读的原始材料。让它成为随时听从调遣的运用材料,以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课后,学生可以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从延伸的材料来说,可以是音响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影像资料。从资料的来源来说,可以是从网上下载而来,可以从图书馆寻觅而来,可以从不同学科中来不断拓宽延伸的“路” 密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您的位置: &
小学语文教学应把握课外延伸的“度”
优质期刊推荐浅谈如何将小学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_参考网
浅谈如何将小学语文课堂向课外延伸
姜林【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作放射式拓展。那么,全面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努力拓展渠道是关键。可通过收集信息、撰写调查报告、办手抄报、成立班级“图书角”、 让学生体验生活、多参加户外活动、“勤动口,勤动手”、上网查询信息等方面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拓宽课外语文学习渠道,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关键词】拓展 延伸 实践 提高【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8-0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切实将课堂所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这里的延伸是指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理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及课外实验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具有延伸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应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作放射式拓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那么如何让学生把语文课上所学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又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呢?那么努力拓展渠道,全面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是关键。我认为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1.收集信息让学生在课余多听新闻、读报刊、听广播、阅读产品说明、积成语。名言、好词佳句和身边的新鲜事,从多种渠道收集课堂以外的信息。收集的资料作适当保存,以便口语交际课时或课前五分钟栏目交流汇报。2.撰写调查报告在组织的专题实践活动课“收集家乡变化的资料”时,我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查阅图书资料,采访有关人员,然后把看到的事实和收集到的材料加以选择和整理。调查报告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图表、照片、剪贴图片……首先把学生们分成小组:A组:让学生走家串户,向家人、邻居了解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家庭收入以及对家庭生活的看法。老师事先设计好表格印发给学生,由小组同学合作探讨共同填写。B组:观察街道建设,绿化美化,商店数量,居民区年龄较大的人,剪贴反映家乡变化的图片和文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然后互相交流。最后分类装订成册,以便保留。3.办手抄报以各大节日或特殊纪念日(如元旦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为主题,让学生个人或几个人自愿合作办小报。提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老师做适当指导,办好后交流评价,再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欣赏,互相借鉴,谈感想,不断提高办报能力和鉴赏能力。4.成立班级“图书角”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允许学生利用下课或课外活动时间在班图书保管员处借书看。书的来源是班上集体订阅和学生自愿捐献,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扩大了知识面,也解决了班上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主张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汇报会上谈读书心得,交流思想,推荐佳作。5.让学生体验生活要求学生每天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家长的辛劳,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积累素材以便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写出的文章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处处耐人寻味。6.主张户外活动,回归自然,关注社会学生可以三五成群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索、讨论,将结果讲给自己身边的人听。这些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动员学生种植一种植物,养一只动物,使它们成为自己离不开的伙伴,进而让自己成为自然的关爱者,使自己的业余生活过得充实也充满童趣。7.勤动口,勤动手如果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了难题,多鼓励他们动口问,动手实践。有一次在口语交际中,一位学生说到,他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实验:将活鱼放在冰箱冷冻室里结冰后再解冻,鱼会活过来。他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于是我让全班同学一起做这个实验,谜底不攻自破。8.上网查阅,收集和筛选信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加速到来,而互联网的作用在于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因此老师要鼓勵学生学会在网上去获取健康、积极向上的知识,做一个知识的开拓者,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实践活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获得更为广阔的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交流、沟通、互助、分享,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语文的学习范围明显扩大,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以前做练习,背答案的时间都转移到了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上,学生阅读的作文类书大量减少,经典名著上了书桌。其次,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将语文学习的视野扩大到社会、自然等更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3期
课程教育研究的其它文章河南省中牟县刁家乡宋家小学&&& 刘芳芳
【摘要】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注意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堂教学中好的拓展点也许是这节课的生命线。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
&&&&&&&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注意跨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拓展点也许是这节课的生命线。但是,如何拓展才是合理、高效的呢?
&&&&&&& 从途径而言,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种:把课外资源引人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显示教师功力;后者可以让学生加深课内所学,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 一、为突破难点而拓展
&&&&&&& 这样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差距时,教师应不遗余力,为突破难点而拓展。
&&&&&&& 《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无私、伟大、让人震撼的母亲形象。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啊!母亲不顾一切地扑过来,跪倒在儿子跟前,紧紧抓住儿子双手,苦苦央求儿子所说的那番话,以及那一连串的动作,究竟体现母亲怎样的情怀?如此深刻、厚重的母爱,学生因缺少亲身体验而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读懂母亲的不顾一切,深刻感受母亲那颗颤抖的、滴血的心,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窦桂梅老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这句话后,出示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关片断:&&&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 这段生动、鲜活、感人的文字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当学生理解了这份厚重的母爱后再朗读课文,自然声情并茂。
&&&&&&& 二、为充实留白而拓展
&&&&&&& 文字是一种符号,而文字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有时,作者因为特殊需要而含蓄表达甚至留白。如果在留白处进行拓展,既开拓了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 《圆明园的毁灭》介绍了这场浩劫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圆明园被毁前后的那段真实历史是文本的空白。
王裕舟老师执教这课时,课尾和学生一起看纪录片,并出示了吕厚龙《告别圆明园》、樊美平《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再现当时的有关片断&&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此时,学生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时不仅仅是自豪,还有的是愤怒,它成了&压在学生心中的一块石头&、&永远抹不掉的耻辱&、&中国人民的警示牌&&&由此教师引领学生沿着更多的视角,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 三、为品味语言而拓展
&&&&&&& 语文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品味语言,绝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有时课后的拓展更能促使学生涵咏良久,达到余音绕梁之意蕴。
&&&&&&& 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这课时,通过和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着意体会&林冲&与&洪教头&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最后,他请学生写一写:柴进上前,笑着对林冲说:&众庄客望着洪教头远去的背影,纷纷议论道:&为了写好,学生要再次与课文&会晤&,去把握人物的特点。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理解在进一步品味关键语言时得以提炼、深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受其启发,笔者在执教《半截蜡烛》一课时,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拓展训练点:二战结束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一份奖状,你想象这张奖状上会写些什么呢?一时间,学生兴趣再次高涨,又一次静下心来品味语言,并尝试将自己感悟到的人物特点用评价的语气写下来。这个尝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两篇课文类型一致,在写法上都是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品质)。而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品味语言的平台。
&&&&&&& 四、为发展能力而拓展
&&&&&&& 记得李吉林老师的著名教例《海底世界》中,选了两篇课外材料在课堂上同步学习:《人类的秘密仓库》和《海底的冷灯》。教学中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外相互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信息在教学中形成了合力,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的拓展方式,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语文素养&包含丰富,除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之外,&听说读写&的能力显得越发重要。其实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半截蜡烛》这两课的拓展中,就既注重了语言的感悟,又落实了能力训练。
&&&&&&& 《赶海》一课,妙&趣&横生,笔者没有让学生止于体会赶海之趣,而是试着又往前走了两步:仿照课文的写法,说说自己在海边的趣事,继而再写写自己在生活中的其他趣事。这样&说&和&写&的拓展,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 五、为人文燕陶而拓展
&&&&&&&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应有强烈的人文意识,不仅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更要将人文熏陶延伸至课外。
&&&&&&& 《雪儿》是一篇很优美的课文,文中流露出人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在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笔者试着让孩子也来讲讲自己和小动物的情感故事。说的孩子动情,听的孩子动心。还有学生主动推荐屠格涅夫的&&&&&&& 《麻雀》,也许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还很难,不过,把孩子从课内带到课外,在更广阔的世界里经受人文的熏陶,这一点我们做到了。
&&&&&&& 总之,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行进在教改征途上,面对林林总总、新鲜高深的理论和独特诱人的方法,我们应冷静思考,钻研透彻;明确目的,投身实践;人乎其内,出乎其外,把握好&度&,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中游刃有余,走向成功。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如何把握语文教学课外延伸的“度”--《华章(教学探索)》2007年Z2期
如何把握语文教学课外延伸的“度”
【摘要】:正《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而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要求教师必须借助于课内外的衔接,拓宽语文的教学渠道,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
【分类号】:G623.2【正文快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龚肇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王焕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张鸿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J];安徽教育;1980年01期
陈之忠;[J];安徽教育;1980年01期
;[J];安徽教育;1980年02期
陈之忠;[J];安徽教育;1980年02期
陈之忠;[J];安徽教育;1980年04期
邵永坤;[J];安徽教育;1980年07期
黄巧玲;[J];安徽教育;198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永久;;[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王彦玲;;[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杜军琦;;[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冯燕萍;;[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韩凤海;陈艳杰;;[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刘铭;;[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康德基;;[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宫本幸子;;[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张清常;;[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陈志诚;;[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金建斌;[N];安徽经济报;2000年
艾方容;[N];北京日报;2000年
逸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浙江省台州市峰江上蔡小学
孙福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于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王畬(广东省东莞市沙田镇东方明珠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黄小英;[N];福建日报;2000年
;[N];光明日报;2000年
李树喜;[N];光明日报;2000年
高慧斌;[N];辽宁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裕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张良田;[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何更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史成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慕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任桂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曾毅;[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张炜炜;[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歆;[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张彤辉;[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陈欣;[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余迅;[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潘龙刚;[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黄文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王学明;[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浦涛;[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周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张艳琳;[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扩展延伸类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