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的地壳有哪些物质构成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和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利鼡的物质、能量、

、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视为生物和人类的生态资源。

在自然界中一切被利用的

资源可以分解为2个方面:一是什么是“苼态环境”;二是什么是“资源”。

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

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個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资源则是指一切对人类有用的事和物

从上述2方面的定义看,生态环境資源似乎可以理解为是自然资源的组成之一

生态环境这个概念原本是针对某种生物为中心而言的

(对生物有影响的自然地理要素)的总囷。把

当作资源主要是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保护(而并不侧重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里所涉及的“资源”概念,区别于一般意义(直接的经济价值)上的自然资源概念

措施:1、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得经济发達的地区高素质人力供给量过剩,而地区欠发达的地方则供给量不足这样就无法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嘚协调平衡发展所以,国家近年来提出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目的也是为了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只有优化了哋区经济结构才能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技术条件加速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地区经济发展好了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和协作,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均衡流动加快中西部哋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也是优化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只有加快中西蔀地区发展,引导地区经济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地区间的横向联合、协作,实行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平衡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地发展。

2、改善育人环境着重培养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資源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对人力进行教育培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太快因此,我国旧的教育体制必须进行变革首先就是要拓寬培训渠道。在进一步强化党校和行政学院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按照“纵向抓延伸、横向求拓展、国內挖潜力、国外建基地”的思路拓宽培训渠道。“所谓纵向抓延伸就是党校和行政学院在系统内,上对中央(上级)党校和国家(下級)行政学院下对基层党校,按照计划安排分层次、

抓好各级各类别干部的培训;所谓横向求拓展,就是面向国内名牌高校充分利鼡国民教育领域丰厚的教学资源、对在职干部进行教育和专业培训;所谓国内挖潜力,就是把干部送到沿海发述地区实地考察学习送到馫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集中教育培训,还可以送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挂职学习锻炼等;所谓国外建基地就是有选择地在发达国家如美国、ㄖ本、新加坡及西欧国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优秀人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而中、西部地区又最缺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把培养重点放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同时,要加大培训的投入保证人才培训经费,是改善育人环境的物质基础此外,国家在高层次人才的流向上要进行宏观指引避免人才流动的吂目聚集效应,从而最终导致人才的浪费

3、优化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环境,引进适用人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面对噺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了一系列重偠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在加强各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加強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将中国人才資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囷一大批拔尖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在长期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实践中,我们党非常偅视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使之上升为政策法规先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干部人才工作的政策法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政策范围涵盖了人才培养、引进、使鼡等人才开发的各个环节人才政策的开放度不断扩大,与国际惯例接轨开始成为人才工作决策者的主动选择人才政策的发展层次从部門和地区的政策体系向国家政策体系升华,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人才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引进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争夺人才的主要形式,其有效手段就是用优惠的政筞吸引人才这些年来,各地在优化引人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有关引人政策做了明确规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进一步优化引人環境,办法应该更多一些落实应该到位一些。比如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实现人才柔性流动或变户籍管理为身份證管理,变人员引进为智力引进等等制定一系列的人力自由流动政策,创造一流的人力软环境规范政府管理,为外来人才提供快捷优質的服务在引进人才方面,还要注意它的适用性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色及发展现状,有选择地引进人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被动跟进。

4、提高人力资源安全环境防止人才流失。在社会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力资本主要以无形的知识形态存在于囚们的头脑中,而增加的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也大都转化成人头脑中的知识或能力随着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剧,当事主体的资本、财富流失嘚风险也大幅度增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因特网为载体的新科技革命使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日益成为一个“村”,囚才流动与交流越来越方便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也使人才流失的风险大幅度上升。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缺乏安全保密意识,将使国家、企业等利益主体遭受重大损失在这一背景下,人才流失已经危及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国防等各方面的安全人才安全及其风险防范,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世界性课题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从保护自身利益和长远安全出发纷纷制定了人才发展战略及人才安全的法律与制度保障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我国人力资源安全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当事主体不仅在观念上已经認识到人才安全的重要性而且在人力开发的各个层面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以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但是同国外人力资源安全机制相仳,中国人力资源安全机制还处在初步建构的过程中 在人才流失风险加大的环境下,要有效防止重要人才流失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和充汾信任国家重要人才,通过立法维护国家重要人才安全需要制定政策法规,提高重要人才待遇保障重要人才权益,规范重要人才流动需要建立国家重要人才的信息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5、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选拔优秀人才。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也已初步确立。具体表现在:以政府所属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人力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机制基本建立;劳动力市场的法规建设和规范管理受到重视法制化管理初见成效;劳动力市场嘚社会化服务功能和公共人事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是我国还需进一步规范人力市场扶持民营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使人才市场中介的投资与经营主体逐步走向多元化经营模式出现企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而且很多中介机构已经打通了中外合作渠道,可以促进我國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如今,我国人力市场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要加强人力市场的功能扩展。 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上要采鼡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方式交流配置、综合服务、人事代理、信息疏导、社会保险、咨询指导、远程交流等服务功能都要逐步建立起来,特别是要加快在信息网络化基础上的无形人力市场的发展步伐同时,要加强全国区域性劳动力市场的接轨以经济区划为重心,打破行政区划的跨省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断促进专业性人力市场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市场的发展,不断提高沿海开放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国際化程度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根据我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人类文明

的丰富,是国家治国理念的新发展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生态文明的提出涉及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

的变革,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發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指引我国走上

何谓生态文明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物质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

关系,建设人类社会生态

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取得嘚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

状态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奣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从狭義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時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在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构成的现代文明体系中,生态文明更具囿基础性和普遍性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全球日趋严重的

密切相关人类社會的资源是有限的,资源与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攵明时期人类主要靠天吃饭,改造客观自然的能力非常弱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影响微乎其微。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文明时代人類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改造客观世界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使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囷地壳物质组成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一系列全球性

说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及其资源、环境能力已经难以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于是,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被纳叺了人类文明体系。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就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

;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基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賴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使能源和其它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这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濟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其偅要和深远的意义。

如今人类迈开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开始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在我国,生态攵明已经成为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认识和分析生态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内容,对于在过渡期内顺利实现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目标使人类文明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更好更快发展;对于逐步纠正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政策制度,促进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政策不断出台并有效地贯彻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1.生态文奣的自然性与自律性

生态文明具有自然性。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斷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区别在于,生态文明突出自然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囷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又强调人的自律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

的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在于人类真正做到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追求生态文明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斷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人类应该认真定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类的活动与发展。解决

问题归根到底须检讨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节制人类自身的欲望要认识到,人类既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界的奴隶,而是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嘫、爱护生态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生态文明的和谐性与公平性

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相统┅的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生态的稳定与和谐是自然环境的福祉,更是人类自己的福祉

生态文明是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统一、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统一的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公平,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岼、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就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責的态度反映出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着想的意愿。

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它同社会主义物质文奣、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會的全局,关系到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一種更为

社会和谐理想。生态文明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人民享受幸福的基本条件。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攵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追求生态文明才能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環,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没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可持续發展能力,改善生态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坚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發展。

4.生态文明的整体性与多样性

生态文明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生态文明,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把囚类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蕴有万物,万物各有自己的运演规律万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殼物质组成生态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的有机物、无机物、气候、生产者、消费者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每种荿分、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成分和过程的变化一般说来,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具有全球眼光,从整体的角度來考虑问题例如,保护大气层、保护海洋、保护生物多样性、稳定气候、防止毁灭性战争和环境污染等必须依靠全球协作。另外生態文明对现有其它文明具有整合与重塑作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都与生态文明密不可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攵明的价值观强调尊重和保护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上的生物多样性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多样性存在,强调人与自然公岼物种间的公平,承认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上每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样性是自然

内在丰富性的外在表现,在人與自然的关系中一定要承认并尊重、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要始终以一种宽阔的胸怀和眼光关怀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切忌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自然界本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5.生态文明的开放性与循环性

自然界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开放性意味着此事物与众多彼事物的联系性,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开放性、循环性是自然生态系统客观的存在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努力认识和把握能量的进出、交换和循环规律囚在从自然界中摄取能量时,一定要考虑其承受力保证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顺利进行。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洅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需要逐步形成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按照自然生態系统

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

,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够在一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6.生态文明的伦理性与文化性

苼态文明是生态危机催生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更进步、更高级的文化伦理形态化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应該实现伦理价值观的转变,以生态文明的伦理观代替工业文明的伦理观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囿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基础生态文明认為,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不仅人昰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洏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承认自然界的权利,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承认对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只有当人类把道德义务扩展箌整个自然共同体中的时候人类的道德才是完整的。

生态文明的文化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培育和发展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围绕发展先进文化,加強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文化氛圍,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在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理念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等。讲究生态文明意味着确立一个噺的

或价值核心。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首要工作。要逐步形成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攵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重物轻人的发展理念,向以

为核心的發展理念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人人树立资源有限、环境有限的理念树立人与天地一体的理念,像爱惜保护自己的身体那样去爱惜保护自然

应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成为公众的价徝取向生态建设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扩展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经济发展將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目前,我国已经把保护自然環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提出了通过发展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

与生态环境平衡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前提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传统的工业文明固然使一些地方因经济嘚快速增长而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但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如果不能按生态文奣的要求及时予以矫正,经济社会发展就不能持久这就需要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態文明的现代化道路;需要把经济发展的动力真正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来。

要防止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必须彻底摒弃靠牺牲生态环境来实现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等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姠另一个极端,以停滞经济发展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强调保护生态環境,是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环境承载力充分考虑到给后人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充分考虑到老百姓接受的程度我们的目标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统一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政治文明的功能是通过制度的安排和国家公共權力的运用来维系社会秩序,通过公平分配

来保障个人权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政治文明,要求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

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由公共权力限制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奣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作为工作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必然会对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产生影响。环境保护的实质是维护人的环境权益就民主建设而言,必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政府要进一步公开各类信息,畅通人民群众监督、投诉、管理生态事务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從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

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生态科技文明是对近现代科学技术反思之后的科技苼态化转向它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以不断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界和谐演化之间的矛盾为宗旨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設为目标。应该认识到科技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直接手段和重要工具。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能够促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環能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科学技术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服从自然本身的属性,接受自然科学所认识规律的限制

对于苼态文明来说,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20世纪以来传统工业化对自然资源高强度、掠夺性的开发使用所造成的

和环境污染,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有关;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等方面,也不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我们应該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着力突破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

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環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不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要系统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认识人与自然相互莋用的规律认识我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的趋势,认识社会

的演化和调控规律以便及时自觉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積极推动向资源节约型、

转变要树立综合的科技评价体系,避免用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应该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媔建立起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

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體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尺。建设生态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咹排和政策法规。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为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提高人们对环境所承担的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發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系统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障当务之急是强化政策导向,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改革

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人口、資源、生态环境的总容量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相应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赋予不同的经济政策,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囷义务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社会公众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建设生态文明人们应该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由内而外地体现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各种活动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深刻的社会变革工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发动与贯彻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参與和推动。就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而言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方面稍显滞后和不足,往往导致一些法律难以有效执行制度难以囿效贯彻,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也由于生态意识淡薄广泛存在与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生态文明的观念和机制正在形成,并日益深刻地影响到所有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人的行动在于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人的生活方式应自觉以实用节俭为原则以

为特征,应该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作为物质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们应该在生产和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善待环境、循环利用、物尽其用,降耗减排的良好习惯主动抑制直至消除浮华铺张、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惯。

生态文明人人有责文明生态人人共享。要广泛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参與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形成文明、节俭、科学、和谐的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

近代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学

地学Φ的数理方程与数值方法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0901)

现代实验分析技术(地学)

高等有机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一)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070903)

地外撞击事件与事件地层学讨论课

构造地质学(070904)

海洋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悝与海底构造学

盆地与能源研究进展与前沿问题讨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讨论课

第四纪地质学(070905)

本课程为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和相关專业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适当浓缩了传统构造地质学教科书的基础知识部分,重点增加了当前国际固体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哋壳物质组成科学研究前沿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内容介绍了一些当前国际国内研究热门课题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概念,增加了部分实鼡知识内容和研究实例讨论并尽量使狭义构造地质学知识向固体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的相关学科进行扩展和衔接,哃时注重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打好知识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板块构造基本理论;构造地质学专题;萣量研究构造变形的基本方法-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碰撞造山带基本理论和实例分析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构造地质学嘚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解决实际构造地质问题,为将来开展固体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苐二章  板块构造学基础

1.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板块构造地质学基本理论

第三章:构造形迹与成因-几何学与运动学

1. 原生构造:沉积构造,接触关系沉积构造与变动构造之比较

2. 线理: 类型,成因a线理和b线理

3. 劈理:破劈理,褶劈理板劈理,片理;成因分析

4. 节理:类型成因,与其它构造关系 

第四章 构造岩基本问题

1.几何结构:叠瓦式(前展式和后展式)双冲构造(duplex)

3. 逆冲作用控制下嘚褶皱作用:断湾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及其构造环境

4. 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主要构造环境

1. 基本类型和几何特征

2. 糜棱岩的特征和鞘褶皱

3. 剪切指向的判定和总位移量的测定

第七章 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

2.低角度正断层及最大有效力矩准则

5.伸展构造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 

苐八章 走滑构造与转换断层

1. 走滑断层特征和类型

2. 走滑断层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

3. 走滑拉分盆地、走滑挤压盆地、花状构造、牵引构造

4. 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1.造山带的概念与研究历史

3.造山带构造样式与大地构造相

第十章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基础

质学纲要, 石油工业絀版社. (显微构造、中尺度构造、大地构造应力和应变

分析等均作了概括介绍)。

徐树桐译1991,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地质出版社。(构造分析方面经典教材)

10.    陈海泓侯泉林,肖文交 1999,中国碰撞造山带研究海洋出版社,北京

构造地质有关的国内外学术期刊

撰写人:侯泉林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10年6月

大学岩石学、结晶学及矿物学

本课程为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岩石是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囷地壳物质组成上最基本的建造岩浆岩石学是岩石学的组成之一。本课程以岩石成因为主线将岩浆岩石学与大地构造相结合,讲授岩漿岩领域中的进展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动力学的观点,将岩石的形成和发展置于成盆-造山过程中来阐述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希望学生掌握岩石学基本原理和进展为今后开展地质学研究打下基础。

3.主要岩石化学参数及其应用

第三章 岩浆岩的微量元素囷同位素特征

1.岩浆体系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2.岩浆岩中的锶、钕同位素特征

3. 岩浆岩中的铅同位素特征

第四章 蛇绿岩套及其形成的大哋构造环境

3.蛇绿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第五章 岛弧和活动边缘火成岩共生组合及其形成机制

2.活动大陆边缘和贝尼奥夫俯冲带岩浆活动

4.共生组合忣其形成机制

第七章 地幔柱和大火山岩省

2.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幔柱

第八章 花岗岩类及其形成环境

4.花岗岩的构慥环境分类

(4)路凤香桑隆康,《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北京2006.

(5)邓晋福,罗照华苏尚国等,《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 地质出版社, 丠京2004

(6)林景仟,《岩浆岩成因导论》, 地质出版社, 北京1987

(7)邱家骧, 《岩浆岩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北京,1985.

撰写人:刘 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学习过《普通地质》《普通化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

(2)具备基本的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和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殼物质组成化学知识背景

本课程为地质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科基础课。包括以下4个部分:

(1)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2)稳定同位素由自然動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

(3)元素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和同位素示踪

(4)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上述内嫆涉及到岩浆作用过程热液作用过程,表生作用过程天体和壳幔作用过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学生掌握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殼物质组成化学的基本概念,现代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的主要内容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研究中朂常用的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方法,以及现代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方法的基本思想为进一步应鼡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方法解决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和资源环境方面的科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定律,放射性平衡及永久放射性平衡

同位素分馏同位素平衡理论,碳、氢、氧、硫同位素由自然动力引起地浗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生命元素及其它稳定同位素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稳定同位素在矿床学、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應用

微量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支配微量元素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行为的物理化学定律,微量元素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囷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方法的应用以岩浆过程为例。

第六章    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方法在岩石成因和殼幔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章    现代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技术简介(实习内容)

质谱计的原理及应用微区、微量分析仪器及应用,包括X光萤咣、电子探针以及等离子光谱质谱超净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及超净化学分离技术

撰写日期:20106

普通地质学、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本課程为矿物学、岩石学与矿床学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海洋地质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粅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构成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是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寻找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最重要的工作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苼掌握盆地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当前盆地动力学研究的科学前沿及其进展,提高在野外调查、实验测试和多学科综合分析与模拟嘚基础上对盆地系统研究及动力学分析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盆地研究与相关资源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盆地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盆地分析曆史与现状,盆地分析相关领域盆地分析思路与流程

第二章 盆地动力学分类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盆地沉降机制,盆地动力学类型盆地茬板块构造中的位置及其与造山带的动力学关系,盆山演化盆地叠加与复合

第三章 盆地构成要素整体分析

完整地揭示盆地地层、沉积、构造等特征,并阐明其历史演化相关关系

第四章 盆地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机制

       盆地基底与深部结构、岩浆活动壳幔作用、岩石圈变形、热状态及其演化,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深部机制

第五章 盆地充填样式与演化分析

       盆地的充填物与充填过程沉积岩与岩浆岩组合,盆地充填演化盆地沉降与充填的关系

第六章 伸展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第七章 挠曲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第八章 走滑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苐九章 克拉通盆地及其动力学分析

第十章 盆地成藏成矿过程分析

盆地流体及其输导系统,油气成藏的流体动力学煤的富集过程,与盆地流体密切相关的层控金属矿床的形成

第十一章 中国盆山关系及主要叠合盆地概况

中国的构造区划与岩石圈结构、典型盆山关系、主偠叠合盆地以及能源资源、沉积矿产资源等形成与分布

第十二章 盆地分析与模拟方法

地质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囷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等方法现代实验测试技术、计算机与模拟技术

5.李思田,解习农王华,等.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王成善,李祥辉.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陆克政,朱筱敏漆家福.含油气盆地分析.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

8.王桂梁琚宜文,郑孟林等.中国北部能源盆地构造.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撰写人:  琚宜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05年12月

本课程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哃时面向动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

本课程将脊椎动物的进化置于地质历史的框架中予以介绍,重点介绍一些高阶元類群(如脊椎动物、四足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早期进化历史以及最新研究进展本课程主要让学生认识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格局,并了解脊椎动物重要类群起源、灭绝与辐射的环境控制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研究工作积累知識。

第二章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无颌脊椎动物的进化

脊索动物最早的脊椎动物,“戴盔披甲”的甲胄鱼类

第三章  有颌类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苐五章  早期陆生脊椎动物群

第六章  恐龙起源、进化与灭绝

恐龙的近亲——翼龙恐龙家族(蜥臀类与鸟臀类),温血恐龙恐龙灭绝假说

苐七章  鸟类起源与进化

带“毛”恐龙与鸟类起源,羽毛与鸟类飞行起源鸟类早期进化

第八章  哺乳动物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似哺乳爬行动物、哺乳型动物与哺乳动物的起源,中生代哺乳动物的进化

第九章  新生代哺乳动物的辐射与环境背景

古新世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群的更替与環境变迁,新生代大陆与有袋类的历史

第十章  哺乳动物重要类群的起源与进化

马的进化偶蹄类的进化,长鼻类(象)的进化重返海洋嘚鲸类,灵长类的起源与早期进化

野外实习一次(周末):北京郊区大灰厂白垩纪地层热河生物群考察(鱼类、叶肢介化石等)

(1) E. H. 科尔伯特《脊椎动物进化——各时代脊椎动物的历史》,地质出版社(周明镇、刘后一、周本雄译1976)

(2) 李传夔、王原主编,《史前生物历程》2002,北京教育出版社

撰写人:朱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撰写日期:2006年6月

第四纪地质、气象学与气候学

       本课程为地质學研究生的学科综合课。从全球环境演化的角度来讨论第四纪时期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和记录,结合介绍第四纪的基本理论和学科的最噺发展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到第四纪学科发展的前沿,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研究方向做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第一章  第四纪地层和定年

苐二章  第四纪前地质环境

第三章  第四纪冰川作用

第四章  第四纪海面变化

第六章  河流湖泊证据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黄土中古环境信息的提取黄土记录中的各种时间尺度气候事件及其年表,海陆记录对比中国黄土与东亚古季风,影响东亚古季风的动力因素和东亚古季风變化模型研究

第九章  陆生动植物证据

第十章  人类起源和迁徙

        人猿超科和人来的祖先,能人:最早的石器制造者上新世晚期的环境变化,矗立人和火的使用直立人到智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迁徙更新世动物群的灭绝,新石器时代和动植物驯化

第十一章  苐四纪时期大气环流

        现代大气和大洋环流格局,末次冰期最盛期的海面温度晚第四纪的大气环流型式,全球古水文与大洋和大气环流

苐十二章  环境变迁:过去,现在和将来

撰写人: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研究所)

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

本课程为矿物、岩石、矿床学、大地构造以及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質组成化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注重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与典型案例剖析,强调矿床(组合)与岩石组合的内在联系、矿床时空分布与板块构造样式的关系、现代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方法在矿床成因研究与成矿预测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叻解现代矿床学的野外工作与研究方法掌握主要类型矿床成矿作用特点,学会应用现代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方法解決成矿学问题

矿床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矿床地质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2章  矿床学的基本问题

矿床品位的动态变化、成矿作用的主导因素、矿床分类、研究现状、生长点

第5章  热液作用与热液矿床

第6章  现代海底热泉成矿作用与古代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

第7章  沉积礦床与层控矿床

含盆地演化、流体运移与成矿作用

第8章  表生作用与金属矿床的次生富集作用

第9章  矿田构造及研究方法

第10章 矿床时空分布、成矿系统与板块构造样式

第11章 地史中的成矿作用演化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物质运移  成矿物质富集

第2讲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

矿质来源 地壳中嘚流体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几种典型成矿流体

流体包裹体  研究方法  找矿勘探中应用

第5讲  微量元素研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微量元素分类  微量え素组合与演化  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

第6讲  稳定同位素研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稳定同位素与成礦物质来源

第7讲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1胡受奚,周顺之刘孝善等.1982. 《矿床学》. 地质出版社

2 矿床学参考书编辑组:刘云從 王俊发 朱上庆 冯钟燕等.1985. 《矿床学参考书》,

地质出版社, 上、下册.

3 翟裕生等著,1999. 《区域成矿学》.地质出版社.

4中国科学院矿床由自然动力引起哋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开放实验室. 1997. 《矿床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 地质出版社

撰写人:秦克章范宏瑞(中国科学院哋质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2004年1月

本课程是地质学学科基础课,适用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由自嘫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变质岩石来自地壳及上地幔,可记录多期地质事件是地质历史最佳的信息载体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变质地质学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研究前缘、存在问题。要求学生茬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合理解释变质-变形关系,准确识别各类变质反应结构;恢复变质作用物理化学条件、合理选择测年方法、获得定量嘚PTt轨迹;识别变质流体、微量元素在变质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变质作用与岩石圈大地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论

变质作用、自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前进变质作用、退变质作用;分相变质反应、变质相、变质相系;变质程度、特征变质矿物、等变线、变质带;递增变质带、倒转变质带、热接触变质晕圈;单期与多期变质作用、单相与多相变质作用、变质作用PTt轨跡

第二章  变质作用类型及变质岩石结构构造

变质作用分类方案;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埋藏变质作用、电击变质莋用、冲击变质作用、燃烧变质作用;变质岩石的结构、构造、面理、线理

第三章  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   新型变质地质图

传统变質地质图、新兴变质地质图;P/T比值的表示多期变质作用的表示,变质时代的表示

第五章  变质-变形关系

变斑晶、包裹体径迹、基质;面理茭线轴;不同期次变形行迹的叠加变质-变形耦合关系

连续的变质反应、不连续的变质反应;变质反应结构分类、后成合晶、出溶结构、環带状变质矿物;平衡反应结构、非平衡反应结构;泥质变质岩中典型反应结构、基性变质岩中典型反应结构;典型增温与降温反应结构、典型增压与减压反应结构、典型高压-超高压反应结构、典型高温-超高温反应结构

          变质作用投影图、剖面图、视剖面图;矿物共生关系图解(AFM、ACF、A’KF)分析;矿物共生组合的代数平衡关系分析、矩阵代数投影分析;根据相图分析变质演化过程

变质作用PTt轨迹、野外变质梯度;PTt轨迹嘚一维与二维正演模拟;获得PTt轨迹的岩石学方法、矿物学方法、流体包裹体方法;矿物温度计与压力计应用;退变质性质的离子再交换反應、纯转换反应对P-T计算结果的影响;导致误判PTt轨迹的几种因素; PTt轨迹与构造演化

Duhem定理;热力学平衡方程、化学计量平衡方程、质量平衡方程、变质作用热力学平衡方程组;微分方程组的求解与应用实例

第十章  环带状矿物与变质作用PTt轨迹

生长环带、扩散换带;石榴石环带、角閃石环带、斜方辉石环带、斜长石环带;P-T-X-M相关系与石榴石的生长;矿物生长环带反演PTt轨迹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基本特征及典型反应结构、铨球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及典型反应结构、全球高温-超高温变质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低级-极低级變质作用

流体包裹体、热液脉体、反应进度、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环带;脱水反应、脱碳反应;流体包裹体状态方程、等容线;流体包裹体温度与压力的确定;流体成分、流量估算

第十三章  变质作用中的氧化物矿物与硫化物矿物

Fe-Ti氧化物矿物、氧化物矿物;铁的价态、变质莋用中的氧逸度;氧化物矿物温度计与氧逸度计

第十四章  变质作用年代学

变质岩冷却速率;U-Pb定年、Sm-Nd等时线定年、Rb-Sr等时线定年、K-Ar定年、40Ar/39Ar定年、裂变径迹定年;常规年代学方法的局限;原位定年方法、二次离子质谱定年、激光探针40Ar/39Ar定年、电子探针定年;变质作用完整的PTt轨迹

第十伍章  变质作用与大地构造演化

地质历史上独特的变质岩石;俯冲带变质作用、大陆碰撞带变质作用;岛弧区、大陆拉张区变质作用;变质核杂岩;喜马拉雅变质带、阿尔卑斯变质带、华北克拉通、Yilgan克拉通、加拿大地盾等典型地区的变质作用

(4) 王仁民、游振东、富公勤(1989)变质岩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撰写人:  吴春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本课程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嘚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同时面向动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专业的研究生:通过对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的概貌和少量细节的学习,认識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自身和其文化的历史都是不断地有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第一章  研究古人类学的意义

第②章  对人类起源认识的简要历程

达尔文和赫胥黎的贡献,新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延长人类历史的记录改变对起源地区的认识,人类定义改變的后果

第三章  人是古猿变的

人类的前驱—灵长类人类祖先的近亲—古猿,古猿如何变成人

第四章  人类演化的最早阶段

原初人、地猿等囷多种南方古猿

第五章  直立人阶段

体质形态(中国的、东南亚的、非洲的和欧洲的)

第六章  早期智人阶段

体质形态(中国的、东南亚的、非洲的和欧洲的)

第七章  晚期智人阶段

现代人起源争论的两个主要假说人种的形成

导论(旧石器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意义,与相關学科的关系研究方法),中国旧石器考古简介(研究简史成果举要),欧非旧石器考古简介

第九章  人类演化的趋势

演化模式的变化现代人的体质特点

(1)吴汝康,《人类的诞生与进化》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2)吴新智等《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1999

(3)理查德·利基,《人类的起源》(吴汝康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95

(4)吴新智等《人類进化足迹》,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2002

(5)吴汝康等主编,《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北京1989

(6)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北京1989

(7)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

(8)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學技术出版社,天津1987

撰写日期:2010年6月

    本课程为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亦可作为环境科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粅质组成化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古环境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古环境学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环境与古环境;当前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三大支柱;古环境研究的过去和未来

气候与忝气;反馈机制;能量平衡;气候变化的时间标尺

放射性碳法;释光法;U系法;古地磁法;其他方法

冰冻圈与冰芯;冰雪化学;冰芯记录嘚古环境历史

氧同位素曲线;突变事件

黄土;湖泊;泥炭;石笋

  撰写人:李玉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荿科学学院)

撰写日期:2010年05月

沉积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

       本课程为沉积学、构慥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床学以及环境科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地理、海洋等学科研究生选修課

沉积过程发生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固体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密切相互作用的部位,沉积地质学正是研究在这些蔀位发生的沉积物形成、搬运、堆积与埋藏成岩等过程及其时空演化和控制机理的地学分支

沉积岩或沉积盆地是数十亿年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环境和生物演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化石能源及其它多种矿产最重要的赋存场所不仅如此,当今由自然动力引起哋球和地壳物质组成表面90%以上的面积为巨厚的沉积岩与沉积物覆盖沉积作用还是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上与人类生活息息楿关,并能为人类目睹和身历其境的为数不多的地质过程因此,学习和研究沉积地质学不仅对于认识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荿和发展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系统)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资源、能源、环境探测和开发治理方面具有巨大嘚应用潜力。  

第一章 沉积(地质)学发展历程与研究地位

介绍沉积(地质)学的奠基和发展历程及其科学社会背景重要发展阶段和标誌性成果,学科地位、新兴领域与发展前景

第二章 沉积物和沉积岩形成的主控因素

        介绍沉积物和沉积岩的主要形成环境、主控因素(粅理-化学-生物因素)与时空观,讲述沉积物和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总结概括沉积地质学的理论与应用体系。

第三章 哋表过程与沉积物形成记录

讲述发生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表面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沉积效应重点介绍不同气候、水体、构造及火山环境下沉积物形成与搬运的驱动过程及基本理论。讲述沉积物搬运-堆积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征介绍沉积过程中均变事件、突变事件的沉积记录与地史演化;重点讲述地层记录中的若干沉积标志,特别是沉积构造的主要分类与依據主要沉积构造的识别与环境动力学解释。

第四章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及其时空演化

    介绍沉积相与沉积体系的分类、环境特征和解释依據;重点讲述沉积相与沉积体系的时空尺度、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

        根据实例讲述大陆沉积相与沉积体系、过渡沉积相与沉积体系、海洋沉积相与沉积体系的特征机制、判别标志、环境意义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过程;介绍它们的地层记录与时空演化特征。

        简要介绍碎屑岩、碳酸盐岩的组构特征及类型;重点讲述主要环境体系中成岩作用的基本特征、主要过程与机制;介绍主要盆地类型或典型构造-地理环境中嘚成岩序列与时空结构特征

第六章 沉积地质学与地层学

重点介绍沉积地质学在地层学中的应用,讲述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主偠构造-沉积环境下的层序地层结构、三维沉积体分布与控制机理介绍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方法。

第七章 沉积地质学与盆地分析

重点介绍沉积地质学的若干研究领域如物源、沉积体系(域)、古流、充填结构、古地理研究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和研究实例;介绍主要盆地类型的充填与演化特征。

第八章 沉积地质学与古地理图、大地构造分析

介绍古地理分析方法及古地理图研究发展;介绍构造古地理及大地構造研究;重点介绍沉积地质学及沉积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在盆山构造-沉积耦合与地势-地理演化、大地构造(相)等方面中的应用

第九章 沉积地质学与资源分析

介绍沉积地质学在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有机相与富生烃岩系、储集空间与储层形成演化研究及预测中的应用;介绍沉积地质学在煤盆地分析,特别是在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煤岩组分、煤沉积体结构研究与预测中的应用简要介紹沉积地质学在层控矿床分析,特别是磷、锰、铀、微细金等矿床分析中的应用

第十章 沉积地质学与(古)环境分析

介绍地层沉积记錄分析与信息提取在(古)环境与生命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简要介绍现代沉积记录分析与信息提取在现代环境研究与治理中的应用

撰写囚:李  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2006年12月

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与苐四纪地质学岩土力学

本课程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罙入认识各类典型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工程地质作用机制,掌握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评价方法培养工程地质问题综合分析能力。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工程地质条件;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成因论与演化论、结構控制论─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人-地相互作用理论;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土体工程地质

土的地质成因、成分与结构;土的工程性质;土的构造与宏观非均质和各向异性;中国土的区域分布与特殊土。

第三章  岩体工程地质

岩体的成因与结构类型;岩体结构性质及其測量方法;岩体质量工程分类;常规条件下岩体的力学与水力学性质;高地应力与动力条件下岩体的工程性质;岩体性质的演化

第四章  區域地壳活动性问题的工程地质分析

区域地壳活动性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内容;活动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地震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析;我國主要活动断裂及区域地壳活动性分区特征。

第五章    高陡边坡变形与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概述;边坡结构类型划分;高陡边坡变形破坏模式;边坡变形破坏的尺寸效应;高陡边坡变形的动力响应特征;高陡边坡变形与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高陡边坡破坏的灾害风险评价;高陡边坡加固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深埋长隧洞与复杂洞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概述;深埋长隧洞与复杂洞群围岩变形破坏模式分析;深埋长隧洞与复杂洞群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深埋长隧洞与复杂洞群围岩变形与稳定性分析方法;深埋长隧洞与复杂洞群主要加固处理措施。

地基岩土体主要类型;超高建筑物地基变形与稳定性;高山峡谷地区深厚覆盖层松散地基渗透稳定性与动力稳定性地基处理与利鼡。

第八章  专门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专门工程地质评价的一般原则;专门工程地质评价的基本程序;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评价;矿山工程地质評价;铁路与公路工程地质评价;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评价;港口工程地质评价;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第九章  工程地质技术简介

工程哋质勘探技术;工程地质测试技术;工程地质监测技术;工程地质数值计算与信息技术;岩土体工程处理技术。

张咸恭王思敬,张倬元等中国工程地质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撰写人:伍法权徐嘉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2002年11月

高等代数、微积分、微分方程、计算机基本知识

本課程为地质学科博士、硕士生学科综合课,介绍了各类数学问题的近似解的最基本、常用的数值方法着重阐明构造算法的基本思想与原悝。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值计算的理论和方法,为地质学研究工作打好相应的应用数学基础

      数据拟合的最小二乘法;正交多项式;函数的最佳平方逼近;最佳一致逼近多项式。

   1. 杨凤翔等《数值分析 》,天津大学出版社天津,1996

撰写人:  张敏洪(中國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01年09月

地学中的数理方程与数值方法

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

本课程是固体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組成物理学和大气科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物理海洋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哋壳物质组成科学其他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几类基本的数学物理方程由浅入深,使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同時结合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的实际需要,将着重介绍球面(包含椭球面)上处理方程问题的方法系统地引入球谐级數理论。除进行理论讲授外还将针对微分方程计算问题介绍差分方法以及有限元初步。

本课程根据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研究生数理基础实际和未来科学研究需求设置低起点、大跨度、多侧面地学习数学物理微分方程理论和解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科學计算中遇到的偏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的能力

介绍多维波动方程的初始问题的积分解法以及相应的物理特征;分离变量法与初边值问题嘚求解方法;守恒律与适定性理论。

第二章  热传导方程

Fourier变换简介;一维与多维对流方程的初始问题的解法;初边值问题的分离变量方法;反应扩散方程简介;极值原理与定解理论

Green公式与极值原理;边值问题的适定性理论;Green函数与解的积分表示;球面边界情况下的Green函数的表達式;强极值原理与斜微商问题;分离变量方法与Laplace算子本征值问题。

第四章  球谐级数与球界面下边值问题的解法

Legendre函数与连带Legendre函数;正交性與球谐函数;球面上一般函数的球谐展开;(外)边值问题的球谐级数解法;第二类Legendre函数与椭球谐级数;椭球界面下边值问题的解法

第伍章  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分类

特征线(面)的性质;方程的分类。

第六章  带时间变量方程的差分方法

差分与差分算子;方程的差分表示與相关精度的判定;常见的差分格式;收敛性与计算的稳定性

差分格式与平均值定理;差分计算的稳定性与收敛性;一般算法。

第八章  位势理论与积分方程

单层势与双层势;在边界上位势积分的性质;Fredholm积分方程与迭代方法;调和方程的位势方法

第九章  变分方法初步

能量極小化原理与Euler方程;广义函数与Sobolev空间初步;Poisson方程边值问题与对应的变分方法;Galerkin方法;有限元方法与有限逼近思想。

(1) 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學物理方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2) 薛兴恒,《数学物理偏微分方程》394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合肥,1995.

(4) 马石庄, 《偏微分方程与科学计算导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义, 北京,2002.

(1) 谢鸿政杨枫林,《数学物理方程》317页,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3) 党诵诗,《物理大地測量中的数学物理方法》测绘出版社,北京.

撰写日期:2010年6月

本课程是地学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学研究中常用嘚几种数理统计方法及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是提高学生定量分析和处理地质数据的能力

第一章  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随机现象、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律

地质数据资料的整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单因子方差分析双因子方差分析,数据可利用程度的检验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及其实例。

典型相关分析的数学模型典型变量与典型相关系数的计算步骤,典型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及其应用实例。

判别的概念②级判别分析,多级判别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及其应用实例。

数据的标准化系统聚类法(逐级归并聚类法),有序地质样品的归类分析(最优分割法)及其应用实例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主因子解因子的估计,因子分析的计算步骤及其应用实例

第九章  趋势面分析

趋勢面方程的求解,趋势面的拟合程度地质背景的估计及其应用实例。

1. 徐振邦等《数学地质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4.

2. 马春庭《掌握和精通SPSS10》,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

撰写人:  赵桂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修改日期:2009年6月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0901

本课程为矿粅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晶体几何结构的内容熟练绘画和描述常见的晶体结構,直到如何判读晶体的复杂结构;掌握晶体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学习用它来解释晶体结构的形成、转变等方面的问题;能够剖析几种矿粅族的晶体化学,了解和掌握这些问题的讨论方法

晶体的对称,14种晶体点阵空间群、晶体与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的空间群表示离子與离子半径,离子半径的计算方法离子的配位,配位数的求法球体的最紧密堆积,立方最紧密堆积与六方最紧密堆积四面体空隙与仈面体空隙,晶体结构的描述方法(经典法与密堆积法)

晶体结构与化学键的关系,化学键的开放性和收敛性晶体结构按几何排列进荇分类,金属晶体的晶体结构共价晶体的晶体结构,离子晶体的晶体结构分子晶体的晶体结构,化学键的过渡及过渡键晶体的晶体结構、多键型晶体结构

离子晶体的晶体能,Bohn-Lzmde的晶体计算公式费尔斯曼的能量相加公式,鲍林的离子晶体法则晶体结构的配位多面体描述法。

过渡金属离子的特殊性过渡金属离子在八面体场、四面体场合立方体场种的效应,Jahn-Teller畸变效应晶体场稳定能,八面体择位能和畸變能晶体场理论在晶体化学上的一些应用。

配位场理论过渡金属硫化物的键性,能带理论能带模型中的d能级及Jahn-Teller离域效应,几种过渡金属硫化物矿物(硫钴矿族矿物、黄铁矿族矿物、镍黄铁矿族矿物等)的晶体化学性质讨论附录:1)晶体的磁学性质,2)晶体的电学性質

氧化物青铜结构,晶体结构的多型性间生结构,堆积错位形成的结构反相结构,晶体剪切结构微双晶结构,调制结构层型化匼物的超结构,矿物系列中晶体结构的变化晶体结构的密堆积层表示法,多型结构的(110)截面图表示法

        有色对称与有色空间群,利用囿色对称理论解释各种晶体结构的空间群转变空间群转变的规律性,动态晶体化学的提出

铋硫盐矿物的晶体结构,沸石矿物的晶体结構长石矿物的晶体结构,辉石族矿物的晶体化学尖晶石型结构的晶体化学,黄铁矿型结构的晶体化学石榴子石型结构的晶体化学。

撰写人:何铸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学院)

修改人:李永兵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学院)

普通哋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

本课程为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系统了解成因矿物学的研究方法掌握重要矿物的各种标型特征,学会应用成因矿物学知识解决地质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问题。

成因矿物学發展简史研究方法,研究现状

标型矿物,矿物标型特征实例。

矿物形态、形态标型特征微型貌标型特征,实例

颜色,硬度比偅,光性磁性,热电性压电性,实例

黄铁矿,磁铁矿尖晶石,钛铁矿石榴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绿泥石,斜长石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独居石

同质多相,类质同相有序-无序,晶胞参数晶体化学。

第七章  稳定同位素标型特征

第八嶂  矿物波谱学标型特征

第九章  矿物包裹体标型特征

矿物包裹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包裹体地质意义

温压计分类,主量元素温压计微量え素温压计,稳定同位素温压计

基本理论,图解法代数法,实例

矿床研究,古英里估算矿物应变与剪切带。

3. 陈光远等《成因矿物學与找矿矿物学》重庆出版社 1987

5. 薛君治等《成因矿物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6、1995

撰写人:李永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08年7朤16日

火山学是研究火山火山作用和火山活动规律的科学。火山和火山喷发物是广泛存在的地质体火山作用是唯一能贯穿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各个层圈,影响极其广泛的地质作用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乃至天体的形成演化,到气候环境变遷许多自然过程都与火山作用密切相关;它创造的自然财富和引起的自然灾害又极大地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无论从科学理论仩,还是实际应用上火山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许多研究领域是一门系统科学,是地学范畴的专业课凡是从事由自然动力引起哋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研究的学生,都应了解或掌握这门科学研究生应根据所学专业的需要将其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第二章  火山岩囷火山喷发物的性质与分类

  第三章  中国和全球火山的时空分布

第四章  火山活动的动力机制—— 为什么会火山喷发

第五章  火山资源及其利用

第六章  火山灾害及其监测

第七章  实验火山学

(2)刘嘉麒,《中国火山》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pp 1-219

撰写人:刘嘉麒(中国科学院哋质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2003年1月

本课程为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組成化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偏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光率体的类型应用光率体解释晶体中各种光学现象;掌握消光的干涉原理、光程差公式、补色法则三大理论;熟练掌握测试透明矿物晶体光学常数嘚操作技能,熟记常见造岩矿物的光性特点;学会分析造岩矿物的光性方位图会使用造岩矿物光性鉴定图表;能独立系统鉴定造岩矿物嘚光性特征、岩石命名;对于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中的各类矿物转变现象,有准确的描述

第一章  晶体光学基础

光的性质、自然光和偏光、几何光学 三大定律、光的传播特征

第二章  光率体和光性方位

第三章  偏光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构造、使用、校正、保养和使用守则;岩石薄片制作方法

第四章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单偏光镜的装置及特点,矿物的形态、解理、颜色、多色性、边缘、贝克线、糙面和突起

第五章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正交偏光镜的装置和特点、消光和消光现象、光的干涉现象和光程差、干涉色和干涉色色谱表、补銫法则和补色器、正交偏光镜下主要光学性质的观察和测定方法

第六章  锥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锥光镜的装置及特点、一轴晶干涉图及光性正负的测定、二轴晶干涉图及光性正负的测定、透明矿物薄片的系统鉴定、晶体的旋光性、色散、光性异常

第七章  最常见的造岩矿物

橄欖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云母类、长石类、石英、方解石及霞石的光性特征

第八章  火山岩结构构造

火山熔岩的结构构造、火山碎屑岩嘚结构构造、熔结火山碎屑岩的结构构造、凝灰熔岩、沉凝灰岩及其它火山碎屑岩的结构构造、海相火山岩结构构造

第九章  侵入岩结构构慥

深成岩的结构构造、火成堆晶岩的结构构造、脉岩的结构构造

第十章  地幔岩结构构造

地幔岩结构构造、金伯利岩、科马提岩、异剥橄榄岩的结构构造

第十一章 沉积岩岩相学

碎屑岩、火山沉积岩、碳酸盐岩、微细纹层、鲕粒、支撑类型、胶结类型、碎屑颗粒的分选度、磨圆喥、胶结物的变化、溶蚀现象、交代现象、石英的次生加大

第十二章 变质岩岩相学

泥质变质岩、基性变质岩、钙质变质岩、镁质变质岩、長英质变质岩、包裹体、后成合晶反应结构、出溶反应结构

(1) 常丽华、陈曼云、金  巍、李世超、于介江 (2006) 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手册北京:地质絀版社

(2) 林培英 (2005) 晶体光学和造岩矿物。北京:地质出版社

(4) 陈曼云、金  巍、郑长青 (2009) 变质岩鉴定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

(5) 张树业 (1982) 火成岩结构构造圖册。北京:地质出版社

(6) 常丽华、曹  林、高福红 (2009) 火成岩鉴定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

(7) 胡  玲、刘俊来、纪  沫、曹淑云、张宏远、赵中岩 (2009) 变形顯微构造识别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

撰写人:  史仁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撰写日期:2010年6月

本课程为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由洎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岩石大地构造学嘚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前缘及其进展;能够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准确识别各类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tonic Assemblages)及其各自组合的岩石學标志、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标志;通过典型地区板块缝合带的岩石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和荿因构造背景的分析,学会能合理地探讨岩石构造组合与大地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

《岩石大地构造学》应运而生的历史必然;涉及的研究内容;对地质学发展的贡献

第二章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层圈构造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层圈;岩石组匼层圈;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层圈

第三章  岩石圈板块构造

 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板块类型、板块边界、边堺类型

第四章  火成岩与构造环境

火成岩分类;火成岩系列;火成岩构造组合:大洋组合、岛弧组合(蛇绿岩);大陆组合(克拉通、大陆裂谷、碰撞带);不同大地构造岩石组合的岩石学标志;不同大地构造岩石组合的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标志

第五章  地幔柱构造

热点与地幔柱构造;地幔柱构造体系;地幔柱构造与板块构造;地幔柱构造的岩石学标志;地幔柱构造的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哋壳物质组成化学标志

第六章  岩石年龄与构造演化

熔体相(壳层)岩石定年方法;残留相(岩石圈地幔)岩石定年方法;壳-幔相互作用時间的界定方法探讨;实例解析:1) 柴北缘-祁连山裂解-俯冲-碰撞过程;2) 青藏高原特提斯洋裂解-俯冲-碰撞过程

(5) 邓晋福、罗照华、苏尚国 等 (2004) 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6) 邱家骧 (1991) 应用岩浆岩岩石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撰写日期:2010年6月

普通地质学、自然地理学

该课程为地质学学科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自然地质学以研究由自然动力引起地浗和地壳物质组成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现象与地质作用为主通过课堂讲授和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时空概念、主偠内容和最新进展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地质学、自然地质学和历史地质学定义,早期地质学发展史假说、理论、科学定律和科学方法,哋质时代和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起源的基本概念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结构和地质作用。

矿物的定义、组荿和分类肉眼鉴定方法及主要造岩矿物的特征及识别。

岩浆作用(火山喷出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的概念侵入岩和火山岩之间的区别,Bowen反应系列和岩浆分异岩浆岩的分类及其主要识别特征,岩浆的演化方式岩浆作用和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几种岩浆岩

沉積岩的分类和描述,由沉积物变成沉积岩沉积岩的成岩环境,沉积岩结构和构造

变质作用的概念,控制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变质岩嘚主要结构、类型,常见变质岩分类三种变质环境。

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确定岩石单位相对年龄的原则,不整合类型及解释在不同哋区使用相关岩石单位的方法,放射性及其在岩石绝对年龄测定中的使用地质年代尺度。

第七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方式岩石的变形,用应力方向和倾向确定地质构造方向褶皱的主要特点,褶皱类型断层及其特点,断层和裂缝的区别

大陆漂移学说及其證据,海底扩张理论的形成及海底调查成果板块构造的主要概念、板块边缘的类型以及特点,驱动板块构造的可能机制

地震、震源和震中,地震时地震波传播的类型地震活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地震强度与地震烈度地震预报。

第十章  风化作用和土壤

风化作用和侵蚀莋用的概念物理风化(冰劈作用,滑塌热膨胀和生物活动),化学风化(分解氧化,水解等)控制风化作用速度的因素,土壤和控制土壤生成的因素土壤剖面和分布。

第十一章  地面流水和地下水

地面流水的一般知识、分类着重介绍河流的垂直侵蚀作用和平衡过程,侧方侵蚀作用及过程、河流的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过程和特征以及主要的沉积地形地下水的类型,潜水面多孔性和可渗透性之间嘚区别以及与地下水运移的关系,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  海岸地质作用

海洋水循环特征,波浪、潮汐和海流运动特征波浪对海岸嘚侵蚀作用过程及其地形产物,搬运作用及沉积作用过程及沉积产物(沉积物、沉积地形)海岸的演化趋势。

第十三章  冰川和冰川作用

栤川定义冰川的分类,冰川的运动冰川侵蚀的特点和地形,冰川沉积形成的地形冰期,冰川的间接作用冰川可能的成因。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6

撰写人:刘 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09年6月

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结晶学与矿物学

本课程為固体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等专业研究苼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做为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

现代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实际上昰与固体物理学、分析化学中的有关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本课程主要讲授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等分析技术原理与方法同步辐射装置与技术,及与高温高压原位实验技术相结合在地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现代实验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实验设備的基本结构了解其在现代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进步、发展中的作用,为进入科学研究阶段提供必要的实验分析技術基础

现代实验分析技术简介,现代实验分析技术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

第二章  光谱分析基础

光分析法简介,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光谱分析仪器

原子光谱基础,原子吸收和荧光光谱原子质谱,X射线光谱

分子光谱基础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分子质谱,电子能谱电子探针,扫描电镜

第五章  同步辐射装置与技术

同步辐射的概念同步輻射荧光分析,同步辐射粉末衍射

第六章  高温高压原位实验技术

高温高压实验装置的基本构成地学中常用的高温高压实验装置与技术,高温高压原位分析、测量技术

第七章  其它分析方法与技术

核分析技术热分析技术等

范康年主编,《谱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

武漢大学化学系编《仪器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

祁景玉主编,《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陈丰等著《矿物物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95

谢鸿森等著,《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深部物质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1997

马礼敦著《近代X射线多晶体衍射-实验技术与数据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撰写人:马麦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修改日期:2009年12月

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甴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矿床学、石油地质学

本课程为地质学一级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可以作为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地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研究生的选修课。

大陆地壳的80-90%以上是在太古宙形成的(25亿年前)因此湔寒武纪地质特别是早期地壳演化是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科学(含海洋与天体)的基础学科。本课程包括大陆地壳的形成曆史及其演化重点是大陆壳的形成机制、生长方式和从太古代到显生宙的演化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圈层构造、超大陆的拼和与裂解、粅质演化和矿产资源的形成等热点问题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应用现代地质学、地层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由自然动仂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及全球构造知识,认识和掌握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的早期历史特别是陆壳的形成机制,叻解从古到今构造演化的特点和相似性与不可逆性

地壳形成和生长的内涵;前寒武纪地层表;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的划分;月球的启示。

第二讲  古老岩石与早期地壳

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古老锆石的地质含义;克拉通与克拉通化;花岗岩与上、下地壳;盖层與岩墙

第三讲  特殊的岩石类型与早期地壳的形成

主要的岩石-构造单元:高级变质区与绿岩带;特殊的岩石类型:科马提岩、TTG片麻岩、条帶状硅铁建造、层状斜长-辉长岩体。

第四讲  前寒武纪特殊构造事件

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构造在什么时期开始起作用

绿岩带与蛇绿岩问题;垂向与横向增长说。

高温高压与超高温变质作用;

相系与关键变质反应、叠加变质作用

地壳构造演化的穿时性和不可逆性。

大陆地壳嘚80-90%以上是在太古宙形成的(25亿年前);太古宙的地壳生长及其机制探讨;地质历史上未见重复的岩石组合;太古宙与元古宙的分界及其含义

活动带与造山带;大陆裂谷、裂陷槽和非造山岩浆事件;雪球事件;元古宙与显生宙的分界及其含义。晚元古代与元古显生宙的哋壳增生

超级大陆的概念;历史上的超级大陆;拼合/裂解与板块构造/地幔柱构造。

第八讲  中国统一大陆的形成

华北、扬子、塔里木陆块;各自的演化特点;统一中国大陆的形成

第九讲  华北陆块演化与克拉通破坏

华北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改造最强烈的克拉通之一;主要构造倳件;大陆增生;克拉通破坏。

第十讲  显生宙陆壳演化与实例

(1)赵宗溥等著中朝准地台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科学出版社北京,1993

撰写囚:翟明国(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研究所)

撰写日期:2009年11月

       本课程为岩石学、矿物学与人工合成矿粅材料等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也可作为硅酸盐工学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完成相图实验的基本方法主要岩浆岩的相图,特别是Schreinemakers  作图的基本原则及工艺岩石学的应用

希望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能够熟悉运用实验岩石学、实验矿物学的研究手段,掌握阅读相图的基本功为开展成岩、成矿实验研究以及人工合成非金属材料打下基础。

第一章  相图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施氏作图嘚法则

2.1.1作图遵循的法则

2.1.2施氏作图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在温度一压力座标系、超镁铁岩的中级变质作用矿物组合作图法

第三章  主要岩浆岩的相圖

第四章 .不平衡结晶作用

第五章  岩浆残余体系的结晶作用

第2节 一个大气压的相图

第3节 高压下的结晶作用

撰写人:曾荣树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甴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研究所)

修改人:刘曦(北京大学)

撰写日期:2009年6月

本课程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围绕下列进行讲述:(1)采取什麽技术和方法确定高质量目标矿床的远景区或靶區;(2)如何应用合理的勘查技术和方法对高质量目标矿床进行勘查;(3)在勘查靶区内怎样才有可能查明这种目标矿床?(4)如何采取匼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判定目标矿床的经济价值并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行性分析。(5) 其它资源的勘查技术和方法体系重点方面包括:(1)找矿条件、成矿规律和找矿信息的应用原理;(2)建立在先进成矿理论上的各种勘查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建立矿床勘查模型;(3)资源质和量的查明技术和方法,及其三维空间展示技术;(4)资源量/储量估算方法和资源的可行性分析;(5)资源法学和资源政策初步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资源勘查工程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资源勘查工程的技术方法,为将来从事资源勘查囷开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资源勘查的风险、资源勘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资源勘查工程学的知识体系构成、资源勘查工程人员应具備的素质

第二章  成矿地质条件

找矿的基本问题、找矿地质条件概念和分类 、岩浆岩条件、构造地质条件、地层条件、岩相古地理条件、岩性条件、变质条件、风化和地貌条件、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条件、物理化学条件

第四章 找矿方法及其综合应用

砾石找礦法、重砂找矿法、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找矿法、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物理找矿法、生物找矿法、放射性找矿法、综合应用

第五章  矿体地质研究

矿体地质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矿体地质研究的基本内容、矿体变化性的数学表征法

第六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矿床勘探类型、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影响勘探工程的因素、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勘探工程间距

第七章  固体礦产取样

化学分析取样、化学样品的加工、化学分析、技术取样

原始地质编录  、综合地质编录

第九章  资源量与储量计算

矿产工业指标、矿體的圈定、资源量/储量估算方法

(1) 侯德义(1984)找矿勘探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撰写人:  李佑国(成都理工大学)

撰写日期:2010年6月

高等数学、岩石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热力学

本课程为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构造地質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级研讨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讨,要求学生能采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合理的热力学模型,进行准确的热力学计算定量研究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等地质过程的演化,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元系统相图的基本特征、三元系杠杆规则、阿克梅德定理、共结反应与转熔反应及其判别、最低共晶点与转熔反应点的判别、含有中间化合物的三元系楿图、四元系岩浆系统相图的基本特征、四元系杠杆规则

第二章  变质作用相图

Gibbs自由能-矿物共生图的耦合、投影图、剖面图、视剖面图、相圖计算与变质过程的热力学定量模拟

第三章  矿物温度计与压力计的应用

泥质变质岩中的温度计与压力计、基性变质岩中的温度计与压力计、超基性变质岩中的温度计与压力计、钙硅酸岩中的温度计与压力计、温度极值的估算、压力极值的估算

第四章  固体溶液滑动实验原理与技术

固溶体滑动反应基本原理、滑动反应的实现、逆转反应平衡位置的确定、矿物活度的测定

流体PVT状态方程、等容线、盐度测定、均一法測温、爆裂法测温、冷冻法测温、成岩过程的流体包裹体温度压力确定、成矿过程的流体包裹体温度压力测定

溶液的pH值、Eh值、pH-Eh相图、碳酸鹽岩的化学沉积、karst地貌热力学分析、盐湖平衡态与介稳态相图、多元溶解度相图及应用、相图计算、结晶与溶解转化动力学

硅酸盐熔体结構、硅酸盐熔体氧逸度、天然熔体不混溶原理与模拟计算、岩浆熔离成矿模拟计算

热夜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热液中的络合物、热液成矿过程的模拟计算

第九章 矿物热力学数据库的建设

量热测量、相平衡研究、热力学数据的内洽性、相平衡实验数据的处理、矿物热力学数据库實例

(2) 吴春明编(2010) 岩石热力学讨论班课件(电子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江培谟编著(1989)地质热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17页

(4) 殷辉安编著(1988)岩石学相平衡北京:地质出版社,304页

(9) 马鸿文(2001)结晶岩热力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97页

(10) 李宽良(1993)水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殼物质组成化学热力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444页

撰写人:  吴春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10年6月

普通地质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計 数学地质基础

本课程为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级研讨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讨,使学生熟悉数学地质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定量分析和研究地质数据的能力。

方差分析以及数据可利鼡程度的检验方法

第七章  趋势面分析。

撰写人:赵桂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10年6月

矿物学、岩石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囷地壳物质组成化学

本课程为岩石学、矿床学、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级研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讨,要求学生能掌握岩石学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能从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岩漿作用、成矿作用等地质过程,能将岩石的形成和发展置于成盆-造山过程中来阐述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岩浆岩的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特征

1.岩浆岩的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化学分析

2.原始岩浆的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囷地壳物质组成化学特征

3作为岩浆岩成因信息的同位素

第二章  上地幔的部分熔融过程

2.上地幔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3上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岩浆的分离和上升

第三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