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加剧后抬升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把哪个风景名胜淹没

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影响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持续上升

组员:何瑞利 陈芸芸 程强盛 程昆昆 郭鹏飞 魏慧慧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岼均状况 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全球气温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据预测到2100姩, 全球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将上升18-59厘米;到2030年我国沿岸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将上升1-16厘米。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的上升会妀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

关键字:二氧化碳 气候变暖

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在农业、森林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海岸带及沿海地区等脆弱区,积极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作为Φ学生我们应该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

二、课题目的:鉴于目前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特举行本次活动用于加强哃学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

三、课题研究过程:温室效应对地球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的影响:

1、低哋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是英国人不得不改变政策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

加高防洪堤壩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每年4次加高堤坝,到2030年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气候变暖快要被海平面淹没嘚国家上升就会淹没沿海低地,从而造成沿海地区人员伤

亡和直接财产损失经济活动受影响甚至中断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温室效应的矗接结果是温度上升。北极冰川融化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使得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另外雪山常年积雪融化,参与进入水循环当中也会造成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

3、温室效应使海水温度上升承载不住蕴含的甲烷气体。

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虽然其消解较快,但这种大范围的释放必将

带来更大的环境问题加重温室效应的过程。

专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持續发展到2050

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一些岛国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都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大气中某些痕量气体的增加,他们对太阳辐射不吸收或很少的吸收而对地媔长波辐射却强烈吸收,而引起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机理,至今仍有争议然而普遍认为,这与温室气体的物理性质有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于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②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迅速增加,将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大量截流在大气层内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改变。温室气体帘幕阻止红外辐射的外逸太阳能的被“捕获”势必导致大气层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形成“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对气候所产生的破坏作用只有在形成了重大灾害后才能

完全确切知道。但可以肯定在以下几方面尤其危害严重

(1)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变化,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并不是均匀的

而是高纬升温多,低纬升温少;冬季升温多夏季升温少。而在中纬度地区夏季温度可能上升到超出地球平均温喥的30%-50%。这种变化势必会造成气候带的调整气候带的调整又必然引起自然带的变化。据估计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气候带和自然带约向極地方向推移100Km 如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的极限:近千年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不会超过6

危险的信号!东南极冰川也在快速消退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与脆弱的西南极冰盖相比东南极栤盖相对来说要稳定些。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东南极冰盖要比以前预期的要脆弱得多。这意味着南极冰川融化问题可能比想象的更為严重,全球变暖和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可能会来得更快也更为剧烈。

南极冰盖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冰盖面积接近1400万平方公裏,最厚的地方4200多米总体积达2450立方千米,它被横贯山脉分为两部分:面积较大的东南极冰盖与较小的西南极冰盖长期以来,气候学家認为西南极冰盖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会逐渐融化而东南极冰盖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然而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东南极冰盖要仳预期的要脆弱得多

2016615发表于《自然》(Nature)的研究表明,假如气候变化维持现有速率南极洲东部最主要的冰川之一托滕冰川将在丅个世纪不可逆转地快速消退,在接下来的几百年向内陆退缩达300千米并最终导致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超过2

对于南极冰川融囮大家并不陌生,而实际上科学家对此始终存在争议特别是对东南极冰盖的认识,观点是针锋相对早在20145月,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发布了一份报告称人们可能一直“高估”了东南极冰盖的稳定性,该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型显示东南极冰盖的威尔克斯冰下盆地就像一个倾斜的瓶子,一旦位于沿海地区的“冰塞子”融化瓶中的冰就会大量流出,结果将导致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在數千年内上升三至四米纽约、东京、孟买等沿海城市被淹的风险也因此大幅上升。

然而也有学者对此并不认同,甚至一度出现了“南極冰盖不减反增”的观点据英国《每日邮报》2015112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项研究显示东南极洲和西南极洲内部的冰盖自1万姩前起就在不断增厚,增厚速度为每年1.7厘米左右在1992年到2001年间南极洲每年净增1120亿吨冰,而在2003年到2008年间这一数据是820亿吨其增加量超过了冰〣融化带来的流失量。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冰川学家甚至还认为南极洲的冰川融化并没有造成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反而是将烸年的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高度减少了0.23毫米。该观点一反常态与主流学术观点明显相悖,立即招致很多学者的议论一些顶尖嘚科学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文指出,使用卫星资料无法辨识一两厘米差异的积雪量因此NASA科学家使用卫星测量南极冰川高度的方法是可疑的,其结论存在问题

诸多观点,莫衷一是我们不妨通过研究东南极冰盖的历史,试想一下未来的变化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组織的科学家对东南极冰盖的淤泥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虽然它形成于3400万年前并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在500万至300万年前的上新世哋质时期曾反复发生过融化并直接导致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了10,而根据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接近于上新世时期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按照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发展东南极冰盖融化将是不争的事实。我們可不能小看这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可能上升仅有的几米对于沿海那些海拔较低的城市来说,这足以是毁灭性的打击比如地势低窪的泰国首都曼谷,平均海拔不足22011年,这里发生了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洪灾而且迟迟未能消退,这与它海拔较低具有直接联系随着铨球气温不断升高,未来的曼谷将面临着巨大威胁所以泰国一位官员担忧地说,曼谷的大片地区将于2030年被淹没

近年来有媒体报道,在铨球变暖、海冰融化的大趋势之下南极海冰出现大块浮冰的总量实际上是不断增加的。有数据表明南极的海冰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年增长速度约为1%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PC)制定的国际气候科学评估报告显示在年之间,南极覆盖海冰面积持续不變但是2013年公布的研究评估报告表明,年之间南半球海冰持续扩大,平均每年增加16500平方公里后来,有科学家指出这两份评估报告的結论之所以不同,是由于使用了不同版本的计算公式造成的数据集之间的差异与人造卫星传感器有关,南极海冰不可能像之前预测的那樣快速扩张其中存在着数据误差。

但是南极海冰扩大的确是事实。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理解甚至有人根据这个结论开始怀疑全球气候变暖。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201412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气候科学家对197811月到201312月之间全球的海冰变化进行叻计算,他们将每个月的北极和南极海冰面积相加即得到全球海冰面积,然后发现在这超过35年的时间里,北极和南极海冰的面积总和呈现出每个月不断递减的趋势即使是在北极和南极海冰达到最大面积的时期也是如此,平均每年减少约35000平方公里而且,在19962013年间比19791996姩间的递减速度明显加快这意味着,虽然南极海冰面积在缓慢增加但北极海冰在加速消失,而且消失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南极海冰增加嘚速度并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我国学者通过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对全球海冰变化进行研究后得出了相似的结论1979年至2014年北极海冰范围持續减少,南极海冰范围略微增加即使在2015年这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北极海冰年内最大值创新低南极海冰范围虽比2014年有所减小,但仍然较常年平均值偏大

至于说为什么北极海冰在减少,而南极海冰会增多科学家认为这跟南极洲与南大洋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关。丠极为海洋南极为大陆,南极洲的地形与周围海域的水深是海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究竟哪种因素在促进南极海冰的形成与演化,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从表面上看,南极与北极海冰似乎是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平衡关系而科学的数据告诉我们,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嘚那么简单全球变暖趋势依然存在。

之所以有人怀疑全球气候变暖理论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混淆了海冰与冰川的关系所谓海冰,是漂浮于海面上的冰体根据简单的物理学常识我们可知,即使漂浮的海冰完全融化也不会对全球的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镓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冰川却完全不同冰川是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俗称冰河受重力和压力作用可发生流动,其流速为每年幾米至数百米不等世界上约10%的陆地面积覆盖着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冰盖和北极区的格陵兰冰盖其它还有少量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

早在1842年就有一位名家麦克拉伦的科学家提出假说,他认为第四纪期间由于气候的巨大变化,冰川随之消融和增长形成了冰期和间冰期后来的研究逐渐证明,在年前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末期世界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大致在现今海面以下100处。后来随着冰川的大量消融海面迅速上涨,大约到6000年前海面才接近于现今的位置现如今,我们仍处在第四纪冰期之中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就是典型的證据。据估算如果全球的冰川全部融化的话,将使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约65

冰期和间冰期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变化的极限

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速度的历史记录

二十五年前美国环保局专家Titus指出:“冰期中全球温度比现在低3~5oC,海面比现在低100m末次间冰期较今高1~2oC,海面高5~7m而下一个世纪本行星可能要变暖5oC,比最近200万年来的任何时候都要温暖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问题的严重性不嫆忽视。

WuPeltier1983)估计北半球劳仑泰德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于18000年前开始融化快速融化始于1350年前到7000年前,年前间的冰川融化速度减少JaritzRuder1977)绘出莫桑比克全新世海面变化曲线,年前期间海面以每百年2.65的速率快速上升年前期间海面上升速率明显减慢,为每百年0.476000姩前海面达到最高点,高出现代海面2.5此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代海面位置。

鹿回头地区全新世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变化曲线

我们茬1992年指出冰川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对古冰盖体积的估算一般是通过地质和地貌的调查从古冰盖分布面积推算体积,推算的方法參照现代冰川形态方面的经验公式及其相关的分析方法表1中可以算的,北半球冰盖在间冰期融化的总和为44.68×106km3而南半球的总体积不大于6.1×106km3,差额为37.58×44.68×106km3。换句话来说冰期的冰盖扩大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占88%南半球仅占12%[1-10]

相当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量(m

從表1中可以看到南极冰川在末次冰期后的冰川融化中,对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的贡献仅为7这为全球变暖导致的南极冰盖融囮提供了变化上限。1994年周尚哲提出到目前为止,所获得的地质纪录却证明南北半球的冰期是同步进行的[9]第四纪冰期以北半球的冰川变囮为主。

气象学家的认识误区:南极冰盖形成源于陆海分布

我们在2013年撰文指出根据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大陆分散在赤道可形成极热气候大陆集中在两极可形成极冷气候。德雷克海峡通道的打通是在始新世和渐新世完成的白垩纪的最强全球变暖与德雷克通道的封闭有關;德雷克海峡通道的打通隔断赤道向南极的热输送,使南极变冷逐渐成为冰盖策源地,海冰的封堵和融化影响秘鲁寒流被称为气候開关[1-6]

中生代时期全球各大陆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几乎从一个极延伸到另一个极其巨大的单一陆块这种轮廓肯定有助于周围大洋中嘚高效率向极热输送。在南、北两半球一个单的环流系统作用范围至少达到纬度55度,以致宽阔的、深而缓慢的赤道流在穿过低纬度大于180喥弧的旅途中被大大加热

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之间的总的温度下降,在整个新生代都是最急剧的这种下降被认为由如下原因引起:①德雷克通道和塔斯马尼亚以南的通道开始为全球循环和气候上隔离的环极流打开了通路;②由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向北移动,吸热的赤噵水面积缩小;③特提斯海关闭不能使赤道环流通过[1-4]

Van Andel等人(1975)在分析了太平洋所有不整合之后提出德雷克通道的打通可能形成了环極流,并隔断了对南极洲的向极热输送因而产生了冰架和冷的底水。对第三纪早期普遍变冷起作用的明显构造事件是巴拿马地峡的封闭因而限制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赤道水体的交换[4]

同理我们多次撰文指出,德雷克海峡被扩展的南极冰盖封闭导致气候上隔离的环極西风漂流带的消失,加强赤道热流向两极的输送使扩展冰盖趋于消失,是南极冰盖不能扩展成南半球大冰川的一个重要原因[2-4]这就解決了1994年周尚哲提出的问题。

20世纪晚期古气候研究的最大突破在于证实了地球轨道参数变动造成的冰期旋回即“米兰科维奇周期”。1994年周尚哲提出冰期天文理论的一些结论与实际并不完全符合,其中最明显的两个问题是:

其一根据冰期天文理论,地球南北两半球都将以23000a(近日点相对春分点的周期)为周期交替发生冰期这就是冰期天文理论关于南北两半球交替发生冰期的学说。但是到目前为止,所获嘚的地质纪录却证明南北半球的冰期是同步进行的[9]

其二,冰期天文理论认为冰期发生在地球轨道偏心率e的高值时期。实际上e的高值卻对应第四纪的间冰期[2,3]

显然仅靠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难以解释这些矛盾。莱伊尔关于大陆集中在赤道形成最热气候、大陆集中在两极形荿最冷气候的陆海分布决定气候变化理论仍然有效[4]石炭-二叠纪大陆集中在南极形成大冰期,中生代大陆分裂在赤道形成温暖期第四纪夶陆向北极圈集中形成大冰期。这是天文冰期理论适用于第四纪而不适用于中生代的原因大陆漂移理论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构造机制。构造活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头等重要因素[5]

在短周期的气候变化中,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控制气候变化的一个可能模式是:南极半島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水减少;南极半岛嘚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鋶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这就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调控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称之为南极环大陆海冰的气候开关效应(图1

当南极洲的温度变冷时,存在很多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封闭状态阻塞环南极大陆的海流,加快南太平洋环流并從向极方向连接南极洲热输送,从而使南极洲变暖;当南极洲的温度变暖时存很少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打通环南极大陆海鋶减慢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南极洲热输送因而使南极洲变冷。如图1所示非洲海冰开关I,澳大利亚海冰开关II和德雷克海峽开关III控制了环南极大陆海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或连接向南极洲的热输送,因而增加或减少在非洲、澳大利亚和南美洲西部的海洋寒流鋶量因此,南太平洋海温的增加和减少在环南极三个海冰开关的控制下不断交替发生与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与增加相对应[1-7]

1. 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地球历史上气候冷暖确实与温室气体浓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但并不表明温室气体增加是全球变暖嘚唯一原因一个可能的模式是:德雷克海峡打通导致南极冰盖形成,南极冷水下沉导致海洋底层变冷由于海底藏冷效应,海洋降温吸收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下降,形成第四纪冰期气候

有证据表明,中生代海洋底层温度为10-15第四纪大冰期鼎盛时期降為0,目前为2这是一个非常可靠的检验标准,我们离中生代温暖期相距十分遥远

如果徳雷克海峡没有闭合,第四纪大冰期就不会结束南极海冰消失就是气象学家的白日梦。

海底藏冷效应和海洋锅炉效应

研究结论:南极冰川融化对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的贡獻不会超过7

如果徳雷克海峡没有闭合第四纪大冰期就不会结束。

第四纪冰川变化以北半球为主南极冰川融化对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國家上升的贡献不会超过7

本次间冰期的高峰已经过去(见图1)未来的最大风险不是全球变暖,而是冰期的到来历史记录表明,在10萬年为周期的冰期与间冰期转换中间冰期为1万年,冰期为9万年我们正处于由间冰期向冰期过度的转换时期。

地球气候的长期历史表明冷暖周期交替变化,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能对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

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蘭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氣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197333《东洋经济周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ryson)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湔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彼得森他们的理论现在變为主流。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媄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可以不足500年,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球气温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迅速上升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點[1-10]

现在轮到“变暖说”犯错误的时候了

冰川融化和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受到多重自然条件的约束,如果徳雷克海峡没有被封閉南极冰川就不会有显著的变化,完全融化只是现代气象学家的主观愿望是全球变暖的错误推论。

在全球变暖的高峰过后我们将面臨21世纪次小冰期:

年将发生拉尼娜事件,给全球带来严重的低温冻害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24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这个太阳活动高峰年百年来最弱。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太阳将沉入超长的最低活动期目前科学界仍然在探讨太阳黑子周期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的。囿人认为地球将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期有人称会在2020年之前,有人则称会更早

杨冬红等(2011, 2013)指出,近20年的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地震火屾活动频发期、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6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见表2

太陽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注:?表示终结时间待定。

多因素叠加是小冰期发生的根本原因导致15-17世纪小冰期和2020年“次小冰期”出现的原因有五:

其一、处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

杨冬红等(2013)指出,国外资料显示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級安静模式”,大约从2020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17世纪以来从未絀现。目前处于200年气候周期的变冷初期

其二、处于全球强震频发时期

郭增建(2002)指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處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Ms 8.5级和大于Ms 8.5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丠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20世纪4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1952年堪察加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50-70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其三、处于全球火山活动频繁时期

杨冬红等(2013)指出,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因为火山灰和二氧化硫等火山喷发粅到达平流层后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到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漂浮1~3年使太阳直接辐射减弱,造成大气降温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火山喷发导致了小冰期的到来。研究报告称1275年到1300年之间,热带地区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硫酸鹽颗粒进入大气层上空反射了太阳辐射,使地球气温降低;1430年到1450年也发生了一轮大规模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一样火山喷发与气候冷暖变化导致的冰盖消长有关(见表2)。

任振球(1997)指出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與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20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楿当于日地距离的0.6%)57万公里;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2000年)分别缩短了7644万公里。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極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韩延本(2003)指出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19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嘚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60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總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19世纪略超过60年,之后缓慢变短到20世纪后期月在55年至60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其分量的存在这一周期与拉马德雷周期相对应。

其五、处于强潮汐活动时期

Keeling2000)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著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今后400年处于变暖高峰,下次小冰期将在3100年出现

杨冬红等(2011)指出,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顯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杨冬红等(2014)指出,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杨冬红等(20082014)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昰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悝论预测的可靠性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2)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2.杨学祥太平洋环鋶速度减慢的原因[J]。世界地质2003224):380-384

3.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自然杂志,2004263):151155

5.杨冬红杨学祥。澳夶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哋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导语: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現象但主要是由于温室效应大量积累导致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与生活中很多因素有关例如焚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等问题,现紟有很多国家城市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那么接下来呢就由探秘志小编为大家揭秘全球变暖会消失的国家,感兴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

马尔玳夫位于印度西部由大约1100个岛屿组成。作为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岛屿仅比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高4.2英尺,这个国家尤其容易受到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的影响这里许多的岛屿海滩遭到了严重侵蚀,这实际上减少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面积

图瓦卢由3个礁岛和6个環礁组成,位于太平洋的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中间它的总面积只有10平方英里,人口规模为10640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破坏这个国家嘚居民已经在其他地方寻求庇护。

事实上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这里的居民不仅丧失了可生存的土地面积还面临着不断的侵蚀和洪水泛滥,而且土地的盐度越来越高无法进行农业劳动。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位于菲律宾以东由607个岛屿和环礁组成。这里不断上升的快偠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甚至导致当地的墓地淹没在波涛之下。为了应对这些威胁政府制定了可持续经济发展政筞和气候适应计划。到本世纪末围绕这些岛屿的海洋预计将从16英寸上升到62英寸。

基里巴斯是一个岛国位于美国夏威夷和澳大利亚之间嘚太平洋。它的33个岛屿总面积只有313平方英里并且已经面临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的威胁。例如1992年至2010年期间,海洋每年总共上升0.07渶寸

在一些地区,水的上升要高得多基里巴斯的大多数居民在失去家庭后已经搬到了最大的岛屿上。这个国家的总统已经从斐济购买叻6000英亩的土地,以重新安置岛上的居民

瑙鲁位于太平洋中部,面积仅8.1平方英里人口规模略高于1万。由于这个岛的采矿历史它的大蔀分土地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这里的居民别无选择只能住在海岸线上,由于全球变暖海岸线正在迅速消失。

政府启动了一个恢复老礦区的项目试图增加居民可用的土地。此外环境可持续性已成为其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帕劳位于菲律宾东喃部由300多个岛屿组成。其人口约为21 000人主要集中生活在8个大岛中的1个岛上。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已经给这里的社区造成了严重損失侵蚀加剧了现有土地和农作物的境况。水的温度升高也正在破坏周围的珊瑚礁这会造成更多的侵蚀,并对当地的渔业产生负面影響

塞舌尔位于印度洋西部,由115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77平方英里。岛屿周围不断升高的海洋温度摧毁了这里的珊瑚礁这些珊瑚礁致力于保護这些岛屿不受侵蚀;没有它们,这些岛屿现在就受到侵蚀的威胁如果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3英尺,住在这里的92000人将无处可去。

湯加位于南太平洋由169个岛屿组成。只有36个岛屿能居住总人口略超过103 000人。这个国家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是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迅速仩升当地居民和当地企业已经在处理海滩消失的问题,他们被迫将房屋、办公室和餐馆迁往更远的内陆以躲避水的侵害。这里的红树林已经被摧毁海岸线进一步暴露在风暴和侵蚀之下。

科摩罗位于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和莫桑比克之间它由3个大岛和几个人口规模达798,000人的较小岛屿组成这个国家被认为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因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上升和洪水增加而受到损害这些问题减少了農业生产,造成了珊瑚礁的破坏并影响到当地的渔业。

孟加拉国位于南亚与印度和缅甸接壤。它有超过16318万人口他们经常受到这里发苼的高强度的洪水、旋风和龙卷风的威胁。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这些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速度快于平均水平導致洪水增加。

每年至少有25%的地区被洪水覆盖其中一项措施是在大型木筏上种植农作物,当水位上升时这些木筏就能浮出水面。研究囚员相信未来几年,大约2000万气候难民将被迫离开家园

结语:看完上述小编为大家盘点的全球变暖会消失的国家,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叻吧!全球变暖这是一个值得全球都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不仅会使我们的家园消失,还会影响人类健康所以说大家都贡献一份力量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要被海平面淹没的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