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粉盒那个朝代的??吉州窑粉和值多少钱钱?

陶瓷中的名瓷揽萃  ●白陶 白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使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中国制陶工艺发展史上的新成就。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们说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

  白陶器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做工考究而成为奴隶主贵族的专有物品。商代后期的白陶制作过程更趋精细繁琐,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于这一时期。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消失。

  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黑陶双系罐,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黑陶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并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制陶工艺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堪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成就。

  黑陶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前代"釉下彩"等工艺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并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到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青花瓷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瓷器中的主要产品。

  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点。常见的器形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等,这种造型继承了唐宋(公元7~14世纪)以来的传统风格。由于当时的旋削技术较差,器身上常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也多有旋纹。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在淘洗技术上不如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细致,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等污迹,底足和缩釉处常呈现出一种火石红斑。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般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为重,可能是当时施釉较厚和釉料中含铁量较多的缘故。

  在制作工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节状凸起的弦纹,器身与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用胎接方式。在装饰上,元青花一般多装饰莲瓣纹,器物肩部绘有垂云纹,中间主题部分填以各种花卉,纹饰繁密,层次较多。这种繁密饰纹的手法,不仅表现在青花瓷器上,也表现在元代织锦和石雕工艺上,成为当时的独特风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产地是中国中部江西省的景德镇。此外在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和西南部的云南省,也有烧造青花瓷器的瓷窑。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 ●素三彩

  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巳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素三彩”。

  此品种创烧始见于明代成化朝。但是它与成化斗彩一佯,不但不见干明清文献记载,早期也不见专门论述。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当以明代成化制品为早,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洒脱自然,有明一代,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极负盛名,对成化、正德两朝的三彩瓷和嘉靖、万历色地重叠工艺多有继承,还烧成了釉上蓝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此外还发明出在素胎上刻划出纹饰轮线,绘以图画,涂以釉彩,其工艺标新立异,品种丰富多样,质朴雅洁,黄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复交替使用,变化莫测而颇具匠心。

  明清素三彩的区别在于:明代三彩瓷高温烧胎前,在需画纹饰的地方暗刻纹饰并不涂釉,其余地涂釉后高温烧出白瓷,在无釉的地方彩绘纹饰,低温第二次烧成;而清代的素三彩一般先刻暗纹,全器罩白釉后高温烧成,彩绘纹饰后低温再烧。此外,康熙时还有少量作品是在高温烧好的素白胎(有的先刻暗纹)上涂低温并回彩,再低温烧,因为是以低温釉为地,白釉极薄,牙黄色,没有高温釉肥润似玉的效果。

  另外,和五彩斗彩一样,清代的素三彩彩色比明代丰富得多,出现釉上蓝、水绿、淡黄等色,色彩多但纹饰淡雅、疏朗、清秀,即使纹饰繁密,亦布局合理得当,边饰讲究,绘画精细,和明代的相比有天壤之别。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较多,以后各朝少有烧造,清末民国多有仿制,终无法与真品相媲美。与五彩瓷相比,素三彩瓷略少红颜,但工艺讲究,色彩搭配沉静雅素,既不失富丽之态,又更显成熟稳重之气。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

  『景德镇四大名瓷』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由于它的色调淡雅柔和有粉润之美,故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制作时,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国画技法以彩料绘画纹样,再用炉火烘烤而成。

  康熙年间的粉彩制品很少,彩绘也简单,图案以花卉和云龙为主。雍正时,粉彩瓷有了很大发展,制品胎薄透光,釉面白润如玉,绘画精致,笔线纤细有力,极为精美。粉彩吸取了各类绘画的技巧,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器型除了盘、碗之外,尚有杯、碟、罐、坛、瓶、觚、壶等。图案纹饰以花蝶为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尚有蝙蝠和鹿等图案。

  乾隆时的粉彩,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往往在白瓷上加绘一种色地,如绿色、黄色、蓝色、胭脂红、紫色等,此时粉彩已不能与雍正时精细、莹润、鲜艳相比。嘉庆、道光时的粉彩,除继承前人传统外,没有多大发展。当时的釉料较粗,色彩较浓。

  咸丰、同治时的粉彩画面繁复,而绘画却简单,彩料粗糙,釉层显薄,色调较淡,为使色彩华丽,往往在粉彩上再描绘金彩。这些都是在鉴别时的依据。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据有关研究所分析,是一种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它是采用一种叫"白信石"或"亚砒霜"的天然矿物,配入铅熔块、硝钾等熔剂中制成的,景德镇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与康熙硬彩(五彩)相对,亦称"软彩"。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以后,在瓷器上面绘画时,先在所需要的纹饰部分施一层玻璃白,如同纸上粉本一样,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颜料。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康熙晚期粉彩由于初创,原料依赖进口,画意较为简单,传世器物极为少见。雍正六年(1782),粉彩所需的原料已能自己生产,粉彩技艺也已日臻成熟,有时一件器物上的用色达二十多种。粉彩取代了五彩地位,跃居于釉上彩绘榜首。不仅官窑制品以粉彩为主要装饰,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民窑。到了乾隆年间,粉彩瓷器的烧制更进入了黄金时代。粉彩的渐趋繁缛,不仅能自如流畅地着上一切颜色,同时能细腻地表达意象。其表现手法被誉为清朝官窑中典型代表,成为景德镇的主要生产制品。嘉庆朝的前期,粉彩基本保留着乾隆朝的遗风,但已远逊于乾隆盛世。到了道光、咸丰朝,已趋衰落,粉彩瓷器的数量虽多,但品种、造型已大为减少,而且上乘佳品上少。同治、光绪两朝,由于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败,除少量官窑粉彩器外,景德镇制瓷业已无特珠精致的粉彩作品。

  清代粉彩的器形主要有壶、瓶、樽、罐、盆、盘、洗、缸、盒等。乾隆年间,瓷器的器形比雍正时期更为繁多,别具一格的陈设品层出不穷。清代粉彩的纹饰品种除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精代粉彩的纹饰品种除白釉地粉彩与色地粉彩外,还有釉下青花或是琢器上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地或色地开光的粉彩。彩绘图案多以龙凤、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这主题画面,并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兼容西方绘画技法。常见的花卉有月季、牡丹、玉兰、蔷薇、菊花、海棠等。清代粉彩瓷器的纪年款式一般为6字:"大清某某年制",或4字"某某年制"字款。字型:顺治、康熙时盛行楷书,雍正时楷书于多于篆书,乾隆时流行篆书,而到嘉庆以后又以楷书为主。格式有单圈、双圈、无圈栏、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青花书款为主流,乾隆后期多用红字款。

  被称之为 [米通] [镶玻璃的瓷器] 的玲珑瓷,以玲珑剔透、晶莹雅致而蜚声中外。如今青花玲珑不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运用,而且已扩展到各种花瓶、花插、花钵、以及吊灯、壁灯、皮灯等各式灯具。[玲珑眼]的形状也已从传统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规则、不规则的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玲珑眼]的釉色也由原来的单一碧绿色发展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 [五彩玲珑] 、更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青花玲珑瓷在世界瓷坛上独树一帜,它与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合称为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玲珑瓷始创于明代,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据记载,清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玲珑瓷就已具较高水平,但产量甚少,仅供宫廷使用。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景德镇的青花玲珑瓷制作工艺已有巨大的创新,它在装饰的瓷型上越来越广,装饰的题材上越来越多,装饰的部位已起了许多的变化,创立了青色玲珑青花、五彩玲珑等优质产品,使这传统的名瓷更活泼隽秀,意趣盎然。

  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传统名瓷。古人说:"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虽然色泽单一,但看来并不觉得单调。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都使人感到美不可言。

  青花瓷历史悠久,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唐代时河南省的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已能生产装饰精致的产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朝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名于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经常提出对质地、画面的改进意见,而且改善了景德镇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青翠光艳,清新明快,层次清晰,尤其是蓝色像蓝宝石一样鲜艳明亮,晶莹光润。然而到了乾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艺制作日益衰落。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爱好者的欢迎。早年通过古道"丝绸之路",陆续远销地中海沿岸各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又带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马来半岛的30多个国家。至今东南亚各国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舍不得丢掉,用黄金将它镶嵌后,藏在宝库里。

  明朝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光禄寺设宴,招待外国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把这些外国人逗引得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装进礼服口袋,宴席散后,清点餐具,据说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见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各个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色料、瓷质、图案花纹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元代青花瓷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色彩鲜艳、构图繁密,采用多层装饰,当时青料是进口的。花纹以人物故事、鱼藻纹、缠枝花居多,尤其是叶子在绘制时呈葫芦状。

  明代永乐、宣德是我国青花瓷制作的黄金时代。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构图较元代疏朗,花纹以瓜果、缠枝纹、束莲为多。

  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泽淡雅,当时很少厚重、大器件产品制作。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纹。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

  正德、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泽浓艳。嘉靖帝尊崇道教,图案花纹以云鹤、八卦、八仙等为多见。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泽鲜艳青翠,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康熙青花浓淡有层次,且有指印纹。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为主。图案花纹以龙、凤、缠枝莲、山水、花卉居多。民窑的图案也丰富多彩,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如岁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厢记、三国演义等故事内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雍正青花的色泽幽静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晕散现象。图案花纹除缠枝莲、云龙、龙凤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团花、竹石、三果、花鸟为多见。

  乾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难与雍正朝区分。中期以后偏于青亮而无晕散感。除了制作碗、盘外,还生产印盒、水盂、笔筒、笔插等各类文房用具。图案除了传统的云龙、云凤、缠枝莲外,以串枝莲、三果、婴戏、松鹤、竹石为多见。当时除了白地青花外,还盛行豆青地青花、黄地青花、天蓝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

  至嘉庆时青花瓷质量有所下降,但当时上等的青花器仍与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较浅淡。

  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显得生机勃发。当时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较多,图案纹饰以八吉祥、龙凤呈祥、万寿无疆、玉堂富贵、群仙祝寿、福禄寿喜为。光绪晚期由于战乱频仍,使刚复苏的官窑青花瓷制作又一蹶不振。

   洒蓝釉描金花卉纹带盖糊斗

  被人们誉为 [人造宝石] 的颜色釉瓷,蕴含丰厚,光彩照人。但 [千窑难得一宝] 、[寸金窑烧寸金瓷]。现在采用新的科学方法进行配料和控制窑温,不仅提高了色釉的质量、找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烧成条件的配方,还陆续创造了诸如红灯芯釉、宝石红、景红、锰红、铁红、火焰红、钛黄、钛花、络绿、绿郎窑、芒果、彩霞、紫罗兰等100多种颜色釉和多种无光色釉。

  之后又成功研制出羽毛花釉、凤凰衣釉、雨丝花釉、希土变色釉和彩虹釉等高温色釉。

  异彩粉呈的颜色釉的价值不仅在其本身,更可贵的是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多优美材质,促进了色釉彩、综合彩、色釉瓷雕等多种陶瓷装饰艺术形式和品类的孕育新生。

  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等。

  一般来讲,我们将颜色釉分如下几个大类,如青釉、酱釉、黑釉、白釉、黄釉、绿釉、青白釉等等。其实每种颜色还可以再细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种。要注意的是颜色釉的划分并不是根据肉眼对釉面颜色的判断来确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窑的一些青白釉,直观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于其所含各种微量元素的比例,决定了他仍是属于青白釉。窑变釉和结晶釉色应纳入色釉瓷范围之内。

  单纯以釉色来装饰瓷器其实难度相当大,但是好的色釉器却正是以它的单纯、清丽、隽永而著称于世。如宋代汝窑天青釉、官窑粉青釉、龙泉窑梅子青等等。中国陶瓷艺人在宋代所达到的制瓷成就是至今无人能及的,而宋器主要就是各种颜色釉瓷。这里面除了工艺技术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单纯的色釉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儒雅的美学观、道德观。

  清代康、雍、乾三朝曾大力仿制各式单色宋器,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一些新创烧的色釉器也是有极高的艺术品味的。清·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御厂窑烧制的颜色釉就有35种之多。唐熙的郎窑红,其红如牛血,釉厚而润泽。缸豆红,又称美人醉,特点在于红釉面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绿苔。雍正朝的仿官釉、天青釉、天蓝釉,釉色明净清丽,优雅而华贵。乾隆窑器过多的装饰反而使得制瓷艺术走入一种误区,过份的夸张及渲染反映了当时皇室及国人的浮华、漂移的心态,这也正是大清帝国由盛转衰的起点。

 上海御世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五角场万达广场A座7楼
吉州窑玳瑁釉茶盏香港拍卖成交率高吗?

宋官窑瓷而言,它从设计制作到烧成遴选虽然是由许多人共同来完成的,但是他们有着基于同一思想根源的默契,他们把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基因完美地移植到了瓷器上。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造型和装饰极为简约和单纯的瓷器上体味到一种纯粹的审美,一种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在这些瓷器上我们宛然可以看到一个宋人的理想品格。
宋代统治者非常重视陶瓷的烧造,宋代皇帝的文化品位本身就很高,象赵佶就是一个很有艺术修养的工笔画家和书法家。被推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就是在他的授意下建立起来的。因此,我国从宋代开始出现观赏陶瓷,即精神成果超过实用价值的那类陶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中国的陶瓷艺术也应该说从那时起步入了真正精神的殿堂。我们不妨从宋官窑瓷的造型、装饰和瓷质釉色三方面来分析一下宋官窑瓷的风格特征和历史传承关系。
上海瑀博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卓立推出的瑀博艺术品展览中心在上海这片全球的投资热土上应运而生,联合北京,港澳台等地众多大型优质拍卖机构,为中国艺术收藏品爱好者提供一个集展览,拍卖,评估和销售的艺术品交易平台。
联系人;孙总 联系电话

造型。官窑仿玉器、仿青铜器,同时也有许多碗、盘、瓶、洗等造型。官窑造型单纯、简练、求正不求奇,线形不张不驰,对形式美法则的控制非常讲究。从比例、尺度、均衡、韵律等方面反复推敲,让人感觉到一种毫不张扬的、含蓄典雅的、静态的、内在的美,对器形的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对度的把握可谓恰倒好处。宋前陶瓷造型相比而言多不太严格,兴之所至,心之所专,做出的东西多少缺乏一些理性的控制。或各具情态,或大同小异,尤其器皿型陶瓷器器形的演变痕迹比较明显。这至少说明这些造型虽然生动活泼,但可以修改的地方还颇多,还没到“定型”的程度。而宋代官窑的许多造型已经千锤百炼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从隋唐开始也有一些造型比较严格的,但也是就其个体而言,很难看到某一类陶瓷整体造型的严谨,而且也找不到其它任何一类陶瓷,让人能感觉到这种严谨的造型是某种精神要求的表达。宋后瓷器由于青花的兴起造型语言本身的重要性降低了,它的造型要同青花装饰相适应,甚至造型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青花的装饰美,所以单纯就造型而言它易显得不足,那种形式感后面的内容几乎无存。相比之下宋官窑瓷造型虽单纯,但那种用心和刻苦却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1987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宝丰县清凉寺首次试掘,“总共发现了典型御用汝瓷10余件,于是确定宝丰清凉寺窑为官汝窑遗址。1988年对外宣布,官汝窑遗址已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找到”《宋代官窑瓷器》李辉柄。
清凉寺古窑址分布范围很广,为河南瓷窑址所罕见;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共分为四个发掘区,这次发掘仅限于约4800平方米的汝官窑烧造区的西北部。根据《华夏考古》2001年第3期《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新发现》提供的考古资料可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队2000年6月至12月正式发掘,共布5米×5米探方48个,揭露探方2个,面积500余平方米,清理出窑炉15座请记住“15座”——笔者,作坊2座,过滤池,澄泥池各1处,,排列有序的陶瓮、大口缸20余个,釉料坑4个,灰坑22个和水井1眼,并获得多组重要的地层叠压关系,出土一批形制比较完整且品种丰富的天青釉汝瓷和匣钵、垫饼、垫圈等窑具,对揭示天青釉汝瓷的特征、性质以及烧造工艺等相关问题都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取得了汝瓷考古的重大收获。
特别是在5号窑炉的火膛内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天青釉汝瓷占99%以上,釉色纯净,器形有圈足洗、平底深腹洗、碗、盘、盏、盏托、钵、套盒、盆、方壶、椭圆水仙盆、梅瓶、盘口折肩瓶、细颈瓶、鹅颈瓶等。更重要的是在1号釉料堆积的最下层清理出1枚宋哲宗时期的“元符通宝”钱币,为1号釉料堆积地层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宋哲宗元符时期为公元1098——1100年,不久,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被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吉州窑玳瑁釉茶盏香港拍卖成交率高吗?

联系我时请说明来自志趣网,谢谢!

给我留言,我会立即联系您,谢谢!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香港天都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高古瓷器哪里可以收购瓷器?

高古瓷器哪里好出手合理的价格,今年国内高古瓷器市场走势较好的市场,高古瓷器交易 联系人市场部负责人:刘总 手机(经理)QQ

面向全国各地征集藏品与以往买家只关注古代瓷器不同,在今年春拍中,瓷器亦受到追捧,尤其是五大名窑 瓷器,成为受市场追捧主流。

高古瓷器国内市场哪里较火热古代瓷器国内拍卖哪里成交率较高

古代瓷器哪里能出手合理的价格,今年国内古代瓷器市场走势较好的市场。古代瓷器鉴定 拍卖  私下交易  市场部负责人 咨询电话:(经理)QQ

高古瓷是指唐以前的瓷器,但仍有不同的看法分歧:一种看法认为瓷器在我国东汉时期就已经具备了,高古瓷器存在的各种条件,瓷器的产生年代应定在东汉。因此高古瓷器;是指包括东汉在内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唐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另一种意见认为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还没有真正达到科学意义上的瓷器标准,是处于半瓷半陶的性质。到隋代才有了真正瓷器出现。因此高古瓷应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在内,而是仅指隋唐五代唐宋时期的制作烧成的瓷器。另外还有一种顺应市场需要而生发的内涵更少的观点认为,高古瓷就是宋元瓷器。因为近两年来宋元瓷器更频繁地亮相在国际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会上,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元宋唐瓷器时代早,高于明清之上,且存世稀少,所以称之为高古瓷。但不管哪一种观点,大家都一致地认同高古瓷至少是明清以前各朝代烧制的瓷器,并以此术语统称之,从而与明清瓷器在各个方面区别开来。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7000万收藏者。近年来,国内古玩市场日益兴旺,电视上的鉴宝节目也越来越多,个人收藏的藏品价值牵动人心。论坛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表示,随着古玩市场繁荣,很多新问题出现了。拿陶瓷来说,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正在被大量充实。以元青花瓷为例,李辉柄认为,“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存世的元青花远不止300件”。

据介绍,2005年,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州窑粉和值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