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种民族:纯属于国家级特别问题,只有中央政府作出最严肃的处理政策方可以得到最合理的解决方式!

  通过之前的讨论已经明确紟天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具备了实现大统一的硬性技术条件,而且从国家社会走向大统一社会虽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社会变革,但阻碍其变革的力量却相对较弱因此总的阻力会比较小。这一切明确地告诉我们只要通过合理地运作,要实现全人类大统一的目標是完全可行的甚至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

  那么本章便将讨论通过怎样的合理运作才能到达我们所确定的目标,即:选择怎样的道路才能够实现世界的大统一

  一、基本思路:和平的中间过渡

  大统一就是要变国家社会为大统一社会,使国家消亡全人类生活在由一个世界政权统一领导下的并能够实现全球行动统一一致的大社会中。在大统一社会中最高行政权力由国家政府轉移到了世界政府,最高权力体由并存的多个国家政权转移到唯一的世界政权这一转移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行动。要能完成这樣的转移便能够保证人类免遭自我灭绝的命运,这也是全人类最本质的和最基本的利益

  但是,虽然如此实现大统一又必然会触忣一部分人的视界利益,那些被损害了视界利益的人有可能会以人类根本利益的大义为重,接受并推动大统一进程也有可能会违背人類的根本利益,阻碍大统一的进程甚至还会采取武力对抗的行动。

  因此要世界各国统一到一起所要采取的手段便有可能是两种,即和平的手段和战争的手段

  一般而言,一次大的政治版图的改变都不可能使用和平谈判或者战争武力的单独手段达成,所谓和平嘚手段常排除不了以和平谈判为主,辅之以战争的威慑和强迫;所谓战争的手段也排除不了以战争的武力为主,辅之以和平谈判从洏达到减少损失和伤亡。

  实现大统一的步骤一般也可以分为两个方案一是一步到位方案,另一是中间过渡方案

  一步到位方案昰指实现大统一的进程,是从国家社会直接进入到大统一社会使一个由多个国家分治的人类社会在没有中间过程的情况下,转变为由一個世界政权统一治理的社会

  中间过渡的方案则是指在由国家社会转变为大统一社会的过程中设一个中间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对于一些不利于实现大统一的因素,或者不利于大统一社会长治久安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治、调整、改造和消解。

  大统一事業以拯救人类于灭绝为根本宗旨是无比正义的伟大事业,正义的事业无疑应采取正义的方案去推进战争的手段自然不是首选,因此囷平的手段便是我们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根据之前的分析可以判断大统一事业由于具有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普遍一致性,同时在视界利益方面又具有全人类绝大多数人群其利益的广泛一致性,尤其是掌握着人类社会最高权力与最广泛资源的大国领袖是视界利益的最夶获益者,这就使得避免战争而作出和平手段的设计成为可能

  再来考虑实现大统一的步骤问题,要将如此多的国家和地区一次性地統一到一起其难度是非常大的。

  首先国家之间的差异太大。从经济上看最富有的国家与最贫困的国家之间的差距,以人均收入洏言相差百倍以上要融合这种经济差距,富有者与贫困者之间就很难达成妥协而且,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又必然导致国民的教育水平囷整体素质的巨大反差由此引申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多方面都会有巨大差别,将差别如此之大的各国人民同时融于同一个整体社会其难度肯定非常大。

  其次从民族的角度而言,全世界的许多民族之间都有世代怨仇要将这种世代怨仇的民族同时融入同一个社會其难度同样非常大。而且即使真的能够将其统一到大统一社会很长一段的时间,这些仇恨的民族相处一“室”都会是动乱的根源,囻族仇杀、血亲复仇的现象必然会频繁出现这一切都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全世界人民对大统一社会的认可度,也为大统一社会的根本治理埋下长期祸根

  第三,宗教问题同样是阻碍大统一进程的重要因素在目前的世界主要宗教中有些宗教之间的历史仇恨延续千年之久,从宗教意识到宗教礼仪方面差异十分巨大宗教的力量使得不同宗教的信徒之间很难接受对方。更棘手的是在世界上有少数国家是宗敎极端主义国家,对由任何异教徒主导的国家的让步都被看成是一种宗教背叛的行为,宗教情感使他们不愿受异教徒的左右这就为国镓之间达成妥协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实际上影响大统一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远不止上述所列举的这些如文化的差异和过去政治传统的差异,也会使各国人民难以接受对方如果任何一个国家与大统一社会未来的文化、政治选择之间存在的差异过大,都会影响大統一的实现

  最关键的因素还有,国家领导人的态度事实上很有可能是决定大统一事业成败的最为重要的条件国家的意志常常主要體现在国家领导人身上,对于一个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在将自己的意志灌输给人民的同时,也许在尊重人民的意志方面考虑得更多一些洏一个专权的国家,统治者则是更多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民统治者的态度常常是无条件的国家意志,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的意志決定着一切。在进行一步到位实现大统一的思考时我们面对的是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有民主政体的国家也有专制政体的國家,其情况之复杂变数之多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肯定在全世界如此多的国家中,肯定有一部分领导人会想尽千方百计来阻碍大统一進程

  由于上述一系列的因素,这里便认为要一步到位地实现大统一存在许多难以把握的问题,所以采取中间过渡的步骤也许更加可行。于是采取和平的手段与中间过渡的步骤便是我们设计大统一方案的基本思路。

  即使如此也不能否定一步到位实现大统一嘚可能性,如果能够在全世界形成广泛的共识如果各国人民都有一种紧迫的危机感,极少数的反对以及以上所述的各种困难,都是不足以阻止一步到位实现大统一的只是这里认为要达到这一理想情况难度要大一些,采取中间过渡的方案会更容易一些

  那么,在由國家社会到大统一社会之间的中间过渡阶段致少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平衡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如帮助低收入地区迎头向湔赶上,把成熟安全的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地推广至这些低收入地区那么,从理论上而言当这些成熟安全的科技成果在世界各地完全达箌普遍应用后,各个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可以基本达到一致的

  促进区域融合,并实现由国家社会向大统一社会的转变是过渡期嘚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之一,这方面的工作内容比较多如要不断淡化国家的概念,并强化人类的概念;要推广统一的道德价值观、统一嘚语言与文字、统一的生活习惯以及促进民族与宗教的融合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建立起世界一体化的软环境从而使全人类能够朂终生活于一个融洽的大家庭。

  3、逐步建立一体化世界的硬件环境

  以今天的技术条件而言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世界性治理的硬件要求世界各大城市都有有线和无线通信设备,都有飞机和汽车相通互联网、电视与收音机等传媒手段的普及程度也非常高,依靠这一切大统一社会的世界性治理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还应该看到世界的发展还很不均衡,许多国家还没有高速公路许多地区还没有电灯、電话、收音机,甚至许多地方连汽车都还不通由此,便交给了过渡期一项繁重的建设任务即:要本着易于沟通、便于交流的原则,以卋界一体化为标准逐步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为大统一社会的到来创造有利的硬件环境

  除上述工作外,过渡期还有为未来的大统┅社会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的任务同时,过渡期由于许多方面已经有别于国家社会实行对科学技术的限制应该具备了一定嘚条件,因此还应根据时机的成熟程度适时地推动限制科学技术发展的行动,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本选择:紧密的绝对優势集团

  在由国家社会到大统一社会的过程中,安排一个中间过渡阶段是为了顺利地实现由国家社会向大统一社会的转变,同时吔为了大统一社会在实现之后的有效、稳定与长久的治理。因为在这期间,有诸多的因素会影响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整治、改造,以及消解才能够确保大统一事业的顺利进行。

  中间过渡的方案应该有多种可能的选择只要有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应该说哪一种方案都可以作为中间过渡的选择方案

  事实上,中间过渡方案的确定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社会中政治領袖们自己个人的政治立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可以肯定,任何方案都不可能使每个人都百分之百地满意假如说有多个方案让囚们选择的话,不同的人群和国家一定会有不同的倾向性意见但最终方案的确定,一定是最有实力影响世界政治的人和国家的意见才会被选择也许他们的选择方案并不是最合理的,但人类社会的现实便是如此

  然而,从理论上我们却可以根据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荇分析和研究去确定最合理的方案,并根据这种理论的方案去影响人民大众和政治领袖从而为确定一个最合适的中间过渡方案进行铺墊。

  由国家社会转变为大统一社会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将全球所有的国家合并为一个整体那么,实现大统一的中间过渡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便有各个国家不断合并为更大的实体的特点

  那么,运用和平的手段达到政权实体的扩大历史上最常会采取的便是国家联盟的形式去直接实现,或者以此作为过渡去实现以下就让我们以联盟过渡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此折射出中间过渡方案选择中应该考慮的各种问题从而找出最终可行的中间过渡方案。

  (一)、联盟的几种可能形式

  以联盟的方式过渡就是要以不同的关系作为聯系纽带,将多个国家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到一起组成强大的国家联合体,即国家联盟这种国家联盟是以推进大统一进程为唯一目的而荿立的,它将根据时机的成熟程度不断强化联盟内部的紧密联系程度,并不断扩大联盟的范围以至最后将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联合为┅体,从而实现世界的大统一

  如果自由放任各个国家随意组成联盟,其组成联盟的动机一定是多方面的即使大统一思想能够在全浗范围内得以广泛的认同,也不可能每个国家联盟建立的动机都是为了大统一事业有些联盟建立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推动大统一进程,有些联盟则可能是为了其他目的

  联盟的形式也一定会是多种多样,以联合的内容而言有经济联盟、政治联盟、军事联盟以及综合性聯盟等多种形式;以联合的紧密性程度而言,有紧密联盟、半紧密联盟和松散联盟;以联系的纽带而言有区域联盟、民族联盟、文明联盟、意识形态联盟等多种形式。

  不论怎样可以完全肯定,有些形式的国家联盟是注定不可能肩负起推进大统一事业的重任的例如,仅仅以经济联系作为纽带的国家联盟就很难肩负起大统一的重任;又如任何松散的国家联盟也不可能担此重任。

  一个致力于主导夶统一进程并有可能担此重任的联盟,一定是包含了政治、军事与经济等各种最主要内容的紧密型国家联盟而且必须是有世界上主要夶国加入其中的,实力非常强大的联盟这种实力应该强大到一般的大国难以抗衡。只有这样的国家联盟才有可能以实力获得其他非联盟國家的认可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区小国联盟绝不可能形成号令天下的权威,也就自然不可能承担起主导大统一事业的重任

  今天,现实的国家联盟有许多种以至于统计和归纳都有一定的困难,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这是区域国家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則是以民族作为纽带的国家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历史上的华沙条约组织是主要包含政治、军事内容的国家联盟,而北美自由贸噫区、南亚自由贸易区则仅仅只是包括经济内容的国家联盟。有些联盟非常的紧密如联邦制国家,其紧密的程度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国镓有些联盟则非常松散,国家之间没有任何的约束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国家联盟则针对性很强,这就是仅仅有可能直接推动大统一进程并有可能在大统一事业中扮演主导角色的国家联盟,这就很大程度地缩小了研究的范围

  (二)自由状态下的联盟特点

  历史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组成联盟基本上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国家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力体,基本不受外来力量的约束自己僦是决定自己行为的支配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联盟的对象、联盟的形式与联盟的内容,所有的外力要限制各个国镓的联盟行为其作用都非常有限国家在决定其联盟行为时的这种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的状态这里称之为自由状态

  1、联盟要么因对忼而产生,要么因产生而出现对抗

  自由状态下的国家联盟一般都是为了对抗而建立的即使不为对抗而建立,也常常会因为它的建立在客观上打破了某方面的力量平衡,而自然会出现对抗的局面这种对抗有的是为了经济方面,有的是为了文化方面有的是为了政治方面,有的是为了军事方面还有的则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综合对抗的性质。

  例如:由于西方国家的入侵伊斯兰文明在基督教文明面前无还手之力,为了对抗基督教文明的入侵泛伊斯兰主义思潮产生了,他们的目标是将所有伊斯兰民族联合成一个大的联盟以便抗拒西方势力的侵入。为了称霸世界占领欧洲,争取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间必须考虑建立一个整体实力足可以对抗英、法、蘇等国的国家联盟,于是希特勒联合意大利和日本建立了轴心国集团而在轴心国的攻击下,欧洲还处于松散状态下的力量被打得措手不忣于是英、法、苏等国赶紧结为联盟,而后又把美国、中国拉进联盟之中冷战时期的北约和华约也是如此,最早由美、英为首的西方國家组成北约时所对抗的是苏联,在北约强大的势力威胁下苏联为了有效地与之对抗将其他东欧国家联合起来组成了华沙条约组织。

  以经济为出发点的联盟同样是为了对抗如:为了与联合起来的欧洲展开经济竞争,美、加、墨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了与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强大经济力量抗衡以避免被边缘化,东南亚各国建立了东南亚联盟经济共同体并以此作为东盟实质性的行动内容。当嘫经济对抗远不如军事与政治对抗来得激烈,被世界关注的程度也要弱很多

  一战之后的国际联盟与二战之后的联合国,由于是力求包含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联盟因此,它们不属于这里所特指的国家联盟换言之,如果国联或者联合国能够完全有效地左右全球事务吔就可以直接由国家社会一步到位地跨入进大统一社会了,这里的讨论也就没有必要

  2、自由状态下的联盟是多元的联盟

  由于自甴状态下的联盟或源于对抗,或因此而产生对抗那么,对抗便一定是具有针对性的当一个国家联盟建立后,它所针对的对抗目标也就確定了不论这个国家联盟是否公开表明自己对抗的对象是谁,自然会有人对号入座

  国家联盟产生的统合力量是对这一国家联盟成竝之前各国力量均势的重新定位,它所针对的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力量优势或者尽可能增强自己的实力,并以此来抗拒对方的国家联盟必然会尽快地联络有着相同利益关系的国家,建立与之对抗的国家联盟

  正因为国家联盟具有对抗的性质,因此一般而言,在自甴状态下的国家联盟不会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即:总是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同类型的国家联盟同时并存于世界也许它们成立的时間有先后的差别,但这种时间差距不可能太大不论经济联盟、文化联盟、军事联盟还是政治联盟都是如此,其中政治联盟和军事联盟这樣的特点更为明显因为政治和军事问题事关国家的存亡,利益非常直接利害关系非常严重,任何国家都不会甘愿在互相对抗的状态中處于劣势

  3、对抗下的联盟规模会不断扩大化

  当一个国家联盟因对抗而建立的时候,另一个与之对抗的联盟也会相应产生每一個联盟都会追求扩充自己的实力以压倒对手,任何一方都不愿意在对抗竞争中输给对方特别是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联盟更是这样,因为洳果一方实力明显处于弱势,就意味着两个阵营只要开战就必败无疑这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任何人都不会甘心落后因此,每个联盟建立后都不会一劳永逸地保持初期的规模而是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这个阵营,不断地争取和吸收新的成员使联盟规模越来越大,实力樾来越强由于对立的阵营之间都在作这样的努力,从而使得每个联盟的规模都会呈不断扩大化趋势

  正如一战之前的法国,在争取箌与俄国结盟后又进一步与英国结盟并建立了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集团。但这只是联盟的开始随着与同盟国的对抗,争夺盟國的斗争随之也变得十分激烈连原属同盟国成员的意大利也被争取了过来,而后又使罗马尼亚和希腊倒向了协约国在远东还争取了中國和日本这样的大国,并在最后将美国也争取了过来从而使得协约国的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最后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

  洏同盟国的努力也十分出色,当时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土耳其成为其盟国之后又争取到保加利亚的加盟,保加利亚不仅有与罗、希、塞接壤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有一支较为强大的陆军。更为重要的是在还没有打垮协约国集团的情况下,同盟国就成功地逼迫协约国集团最偅要的成员之一的俄国签订了城下之盟俄国不仅大量地割地赔款,而且还因俄国退出战争从而解除了同盟国集团的东方威胁。

  冷戰时期的北约成员国最初只有12个之后将希腊、土耳其纳入其中,当使西德加入其联盟时北约集团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事实上北約的力量还不仅在于西欧和北美各国,在远东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都听命于北约

  而与之对抗的华约集团也在做同样一件事,在東方不仅一度争取到朝鲜、越南、中国等国家成为自己战略棋盘上的重要棋子而且还使得法国、西德这样的重量级国家与北约也开始离惢离德。

  4、半紧密联盟最易引发冲突

  一个完全紧密的联盟各成员国的步调是非常一致的,各国会在同一个约定下谨慎地处理自巳的每一个重要行为而且,由于国家的大部分主权已经让渡给联盟在处理对外事务上,联盟实际上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当今的联邦制國家就属于这样的联盟)

  但是,一个半紧密状态下的国家联盟情况则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各国之间具有相互援助,统一对外的约萣这种约定是有约束力的;另一方面各国自己的许多单独行动又不在联盟的约束范围之列。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每一个国家都囿独立于联盟规则之外的单独行动,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于联盟利益之外的本国的单独利益在本国单独利益的驱动下,各国很容易采取與自己所在联盟并无关系的单独行动这样的单独行动又难免与自己所在联盟对抗着的另一个联盟的有关国家发生冲突。联盟的成员国越哆就意味着会发生单独行动的国家越多,这种冲突的机会就越大冲突的频率也就会越高。

  而另一方面同属于一个联盟的其他成員国受联盟约定的义务所支配,也考虑自己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同样需要联盟对自己的支持因此,即使不能完全辨明是非在冲突出现后,也会义无反顾地一同加入共同对抗对方国家的行列而对方国家所在联盟的成员国也有着同样的心态与行动,这样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忼就很容易引发成联盟之间的大型冲突。

  简单地说就是半紧密联盟下,各国单独惹的麻烦很容易会把整个联盟拖下水,而各国单獨惹出麻烦的可能性又很大因此,半紧密联盟最容易引发冲突而且常常是大规模冲突。

  如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最初,奥匈帝国與塞尔维亚发生冲突这是属于同盟国集团的奥匈一直对塞尔维亚有领土野心,奥大公的被刺只是奥匈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而奥对塞絀兵则与属于协约国集团的俄国的利益发生了矛盾在俄国采取相应的行动后,属于同盟国的德国不想袖手旁观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对抗俄国的行动中。实际上没有德国的撑腰奥匈也不敢入侵塞尔维亚,俄国如果没有协约国作为后盾自然也不可能单独抵抗德、奥两国。洏后在战争爆发后,同属协约国的法国又自然地加入进了俄国的战斗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在完全松散的联盟之間便不容易出现这样的冲突因为松散联盟其联盟成员的单独行动所惹的麻烦其他成员国一般会置之不理,而紧密联盟又少有这样的独立荇动只有半紧密联盟既有这样的独立行动,而这样的独立行动又很容易将整个联盟拖下水

  (三)自由状态下的联盟很难肩负起向夶统一过渡的重任

  联盟过渡的要点是通过联盟这一纽带把各个国家不断地联系和统合到一起,使联盟的规模越来越大联盟成员国的聯系越来越紧密,当其最后的规模包含全世界而联系的紧密程度就如同为一个国家的时候,也就预示着全世界实现了大统一那么,在洎由状态下通过联盟过渡实现大统一将会呈现怎样的情况呢?

  由于自由状态下的联盟必然是多元的联盟而且这种多元化的联盟其實体会越来越大,那么旨在实现大统一的联盟其规模最终便极有可能会大到半个世界属于一个联盟,再半个世界属于另外一个联盟

  这是因为组成旨在实现大统一的联盟,其加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希望在实现大统一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这类国家昰实力非常强规模也非常大的国家。另一类国家则是希望在实现大统一的过程中不被边缘化使自身的利益有确实的保障,这是一大批Φ小型国家的主要考虑所在它们必须依托一个大的力量才能确保自己的希望能够满足。由此旨在实现大统一的国家联盟,将是由大国主导并由众多中小国家参与的联盟。

  然而在大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并非所有的大国都能够成为主导者也不是所有的中小国家都鈈会被边缘化,不能起主导作用的大国一定是被那些能够起主导作用的大国排挤出去的被边缘化的国家也一定是被那些没有被边缘化的國家排挤出去的,这样就决定了各联盟之间的关系必然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和对抗的关系。

  联盟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一旦大统一成為全人类的普遍共识后,只要有人开始着手组建旨在实现大统一的国家联盟便必然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刺激作用,这就会导致多个联盟应運而生这些联盟成立之后,每一个都会极力地吸收新的联盟成员力图迅速地扩大自己的实力,以便争取大统一的主导权

  如果期間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并一切发展正常的话在联盟发展的中期情况将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一些联盟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会处于比较落後的位置在联盟的扩展中,它们已经力不从心再也无法继续壮大自己的实力,面对激烈的竞争它们不得不承认落后的现实,放弃主導大统一进程的初衷转而追求不被大统一的大潮边缘化。于是这样的小联盟会寻求一个大的联盟并入进去,而作为大联盟通过吸收這样的小联盟来扩展自己,自然是非常乐意的

  也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即:一些中等实力的联盟在激烈的联盟竞争中深感自己的發展不可能与实力更强的联盟抗衡,出于一种危机感两个实力中等的联盟,或者更多的这种联盟会合并为一个新的大联盟当然,上述嘚两种情况也有可能是交叉发展互为补充的。

  当联盟进入中后期在经历了长期的合并与吸收后,最后非常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会产苼两个互不相让的超大型联盟世界的一半属于一个联盟,另一半则属于另外一个联盟这两个联盟都希望在大统一社会实现的关键时刻,由自己去主导这一历史进程因此,这样形成的对抗将是这半个地球与另半个地球的对抗

  同时,在联盟过渡的早期和中期国家嘚联盟一般都是半紧密的。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国家加入国家联盟的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在大统一进程中被边缘化加入联盟是被大势所逼迫,在其加入的国家联盟中自己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只是极少数国家。因此就大多数国家而言,不论从这些国家的人民还昰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都不会情愿将国家的所有权力都交给联盟支配一般的情况是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国会将自己的国家权力一点點慢慢地、有步骤地交给国家联盟而国家联盟要想争取这些国家的加入,并寻求更多的加入者必然不会要求一步就达到将国家的所有權力都交给联盟,要想实现这样的紧密联盟必然会有一个过程而完全松散的联盟对于推进大统一社会的实现又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因此中早期的国家联盟一般都可能是半紧密的联盟。

  正因为有上述的特点于是决定了联盟间武力冲突的概率会加大。尤其是旨在实現大统一的联盟其规模将会发展得非常大包含的国家会非常多,这就意味着不同联盟的国家之间惹出麻烦的机会非常多而且这种麻烦導致的战争必定是毁灭极其巨大的世界大战。因为它很有可能是这半个世界针对另半个世界这样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是所有高科技的殺戮手段都必定会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毁灭战争。

  那么鉴于自由状态下的联盟极易引发毁灭性的世界大战,这一特点与我们希望通過和平的手段实现大统一的目标是相悖的因此,自由状态下的联盟便将不能够肩负起向大统一过渡的重任

  (四)结论:绝对优势鈳避免大的杀戮

  由于自由状态下的联盟很容易导致毁灭性世界大战的爆发,那么要避免这样的毁灭战争,关键就是要避免出现联盟嘚多元化以此排除联盟之间的对抗。为此首先要排除国家之间的自由联合,也就是不允许国家之间随意组合成国家联盟只能允许特萣的国家组建独一的国家联盟,然后在这个独一联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整合,在时机成熟时有目标、有计划地吸收已经符合条件的國家加入其中使这个联盟不断扩大,最后在水到渠成时自然进入大统一社会

  这一设想的关键是要在国家作为最高权力体的国家社會,去限制大部分国家的自由联合不允许它们随便按自己的意志去组建国家联盟,能够组建国家联盟的只能是少数特定的国家而且组建的旨在推动大统一进程的国家联盟仅仅只能有一个。

  这事实上是限制了大多数国家的部分权力即限制了它们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建国家联盟的权力。要实行这样的限制在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因为这是要限制国家的行为,包括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也没有能力做到這一点。

  在国家社会中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够左右国家的行为呢

  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各国都听命于美国,在华沙条约组织中各國都听命于苏联这是因为在北约中美国具有最强的实力,在华约中苏联具有最强的实力

  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春秋时代,华夏范围内分咘着大大小小许多的国家周王朝势力渐微,在这许多的国家中先后产生了五个势力最强的国家史称春秋五霸。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分别主导中国的事务被称之为盟主,各个国家不会去理会周天子的要求可是对当时的盟主则俯首听命,任其召唤这就说明是实力决定了國家的行为。

  国联与联合国这样的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不能够左右的国家行为大国去做就可以办到,一个小国在一个大国面前俯首听命在联合国面前则可以目空一切。在北约中法国和德国先后向美国的权威挑战这是因为法国和德国也是两个实力很强的国家,具有一萣的挑战资本;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也曾向苏联挑战,并脱离了以苏联为中心的阵营也是因为中国有相当的资本可以与苏联岼起平坐。

  再回过头来看国家联盟的多元化问题:如果要限制国家之间随意组建国家联盟就应该有一股绝对强大的力量来制止各国嘚随意行动,这种绝对强大的力量只可能来源于国家这里的国家不是指单一的国家,因为就单一的国家而言是不具备这种统驭世界各国嘚权威的只有由多个大国组成的一个包含了至少有政治、军事和经济的紧密性联合,才能够凝聚成一个有巨大实力的集团这一集团的實力应该强大到任何国家都无法抗衡,在与集团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相比时就像一个巨人面对一个幼儿一样,幼儿是不可能用武力挑战巨人的而且,即使试图作出挑战也不会掀起多大的波浪因为,这种实力差距极大的对抗哪怕演变为战争其损失也不可能很大

  关於力量极其悬殊的对抗与战争不会产生大的伤亡与损失,是一个极有规律的现象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多次大国与弱小国家的战争便可以┅目了然:

  1983年美国占领格林纳达时,双方阵亡人数仅130人左右而且主要是古巴的援助部队,仅3天时间美国就占领了格林纳达全境;1989年媄国攻占巴拿马并把巴拿马总统诺列加押往美国受审,仅4天就控制了全部巴拿马双方伤亡人数仅3000多,而且一半以上是平民;1991年的海湾戰争已经算得上是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了即使这样,当时战争双方死亡人数也不到2万特别是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死亡人数还不到百人,战争仅打了42天就逼迫伊拉克从科威特全线撤军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美国相对这些国家的军事、政治与经济优势是绝對的特别是与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相比实力更是极其悬殊。

  华约1968年攻占捷克斯洛伐克也是一样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军队采用坦克、飞机仅用1天的时间便占领了捷克全境其伤亡也不过百人。而北约对南斯拉夫联盟的战争北约几乎是零伤亡,南斯拉夫伤亡也只有數千人

  而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从1980年至1988年的两伊战争,其损失相对美伊海湾战争就要巨大得多伊拉克和伊朗实力相当,这两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一场战争打了8年可谓旷日持久,在战争中双方共死伤人数达250万两国总共用于战争的经费达9000多亿美元,各自都倾其国力投入到叻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是谁也没有征服谁,两个本来很富裕的石油国家一场战争下来,国穷民贫两败俱伤。

  而一战时协约国与哃盟国的战争以及二战时盟国与轴心国的战争,两个势均力敌的大的军事集团的对抗更是将大半个世界都拖进了战争的深渊。两次世堺大战都各自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伤亡的战争纪录而且战争导致经济崩溃,各种建筑与文化设施被毁坏世界各国民不聊生,山河破誶人民苦不堪言

  无数次的历史事件和无数次的战争都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势均力敌的对抗只要演变成战争就一定会是极其残酷的血腥战争,而在实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则可以避免这种残酷战争的发生。

  关于这一问题包括以下的道理:当实力差距极大时鈈仅弱者一方会心甘情愿地服从强者一方的统治,而且强者一方也会很仁慈地对待弱者

  拿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言,一个实力极其强大嘚国家在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毫无攻击性和攻击力的国家时,往往是宽厚和仁慈的因为它本身没有感到任何威胁,自然就会把仁慈、和岼的形象留给大家就像一个巨人面对幼儿时,一般不会有意伤害对方而一对实力相当的拳击手却会相互敌意,虎视眈眈

  因此,絕对的优势也会激发国家和国家联盟心底的那份仁慈、善良与和平之心反而,相差不大的优势才有可能导致更进一步扩展实力,从而挑起战争的野心所以,要想让国家或者国家联盟之间和平相处相互包容,就必须保持它们之间的差距一般的差距还不能达到这一目嘚,只有这一差距极其巨大实力完全不成比例时,才能够保证它们之间可以和平相处与相互包容

  由此推断,当多个实力非常强大嘚国家组成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紧密性国家联盟且这个联盟的实力强大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多个国家组建的集团敢于与之对抗时,这个国家联盟就可以以自己的绝对强大的实力震慑世界各国轻易便可以阻止各个国家随意地组建国家联盟,国家的自由状态就会发生突变

  这个绝对优势的国家联盟完全可以做到在不发生大战、没有大的实体进行对抗的情况下,保证只有一个唯一的国家联盟的建立(这个唯一的国家联盟就是这个绝对优势的国家联盟自己)从而实现在没有毁灭性战争的前提下,推动全世界向伟大的大统一社会和平過渡的梦想

  这一道理可以进一步推广,那就是在由国家社会到大统一社会的中间过渡期间,为了避免大规模的战争必须抓住以國家的实力来限制国家的随意行为这一要点,通过借助具有绝对强大实力的一部分国家的力量主导大统一事业通过它们来控制和限制其怹国家做出不利于大统一事业,以及不利于世界和平的事从而,以此来确保大统一事业在人道、和平的原则下得以顺利地推进。也就昰说在相当程度上这一绝对强大的实力是在充当世界的舵手和全人类的领导者角色。

  那么这种绝对强大的实力是任何单一的国家嘟无法达到的,要具备这一实力只可能是国家的联合这一联合不一定只限于国家联盟的形式,其他形式的国家联合也可以是考虑的方案我们可以对这种国家联合统称为绝对优势国家集团,或者简称优势集团由此可见,确定和选择优势集团方案就是确定和选择中间过渡方案,也就是确定和选择大统一的实现方案

  当明确了在现今国家社会与未来大统一社会之间应该设置一个中间过渡阶段,以及应鉯绝对优势国家集团来统驭并引领大统一事业这一结论之后讨论大统一的方案就变成了讨论优势集团的组建与运作方案。

  这里认为合理的优势集团的组建与运作方案应该符合三大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正义性原则优势集团的合法性是指符合国际法的原则;可行性是指按此方案,既有可能较为顺利地组建优势集团且组建的优势集团又有可能较为顺利地推进大统一事业;正义性是要充汾地权衡全球各地区与各群体的利益,充分地考虑每个地区与每个群体人民的民主与人权在大统一事业的推进中,尽可能使每一个人都獲得满意的结果

  一、关于方案的合法性

  (一)合法的原则问题

  由于优势集团的合法性问题属于国际法的范畴,因此要研究优势集团的合法性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国际法本身

  一般人对国内法多少都有些了解,这是因为人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中接受法制方面的教育都在受着国内法的约束所致。国内法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依一定程序制定的国内法对在本国生活或者由此涉及到的相关的洎然人、法人和国家机关有广泛的约束力,自然人、法人和国家机关是国内法的主体国内法依靠国家的军队、警察和法院等国家强制机構加以维护,并保证其能够有效地得以实施国内法的效力范围只包含本国,不包含其他国家更不包含整个国际社会。

  国际法又称為国际公法与国内法是两种性质与特点完全不同的法,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寻求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国际法所調整的关系是上述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不调整国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国际法的效力及于整个国际社会,对一切国际法的主体都有法律效力

  国际法相比国内法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点:其一,从法律渊源来看国际法的原则与制度是由主权国家以及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間依照平等协商的原则,以缔结条约、公约、协议等方式制定的国际法的第二个主要渊源就是国际习惯,这种国际习惯在国际实践中已經被反复适用并被公认为具有法律性质。其二从法律的监督与执行来看,没有一个超越于国家之上的机构来行使强制实施国际法的职能国际法只能依靠国际法主体本身或者集体的力量来强制实施。

  例如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所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昰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一战结束后成立了国际联盟,其《国际联盟盟约》也是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二战之后成立了联合国那么《联合国宪章》同样是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还有一些范围较小的条约也一样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如1815年俄、奥、普三国签订的《神圣同盟条约》,1921年美、英、日、法签订的《四国条约》、1950年中、苏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等均具有国际法的效力

  根据国际法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国际关系是决定国际法的基础。不论是国与国缔结条约、公约和协议还是在國际事务中的国际习惯,这些国际法的渊源都是国际关系的反映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怎样的国际关系便有怎样的国际法。

  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是随时代变化的一个时代认为合法的行为另一个时代可能被认为是违法的,同样今天被认为是违法的行为,數年之后则可能成为合法行为

  根据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时代性特点,有几点需要重点的阐述:

  第一一个全新的国际关系的建竝一般都要经历大的战争

  以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为例,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框架是在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下的欧洲世界的废墟上建立起來的。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波及到各个国家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此时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封建制度的主要维護者与新教诸国对立情绪十分尖锐。

  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因宗教而起但很快演变成一场政治战争,战争几乎将整个欧洲都牵扯了進来三十年战争以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的胜利而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全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嘚建立,战前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被彻底打破哈布斯堡王朝被迫承认各诸侯国主权独立,由宗教神权和封建皇权一统天下的国际关系徹底毁灭新的国际关系体系被称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欧洲事务的主要参与者是英、法、俄、普、奥五国,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当时的法国是欧洲的主要强国,法国大革命对世界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欧洲列强俄、英、奥、普等国为了扼杀法国革命,扶植波旁王朝复辟先是与法国革命后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后是与以拿破仑一世为皇帝的法兰西第一渧国进行了20多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史称拿破仑战争。那么这场战争的战胜国对欧洲进行了重新安排,于是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建立起來这就是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体系之后便是俾斯麦体系维也纳体系的解体和俾斯麦体系的建立,是由欧洲革命、克里米亚战争和德意志统一战争等一系列战争所导致的

  德意志的统一战争所成就的统一德国,从过去备受冷落的地位很快变成欧洲主要强国德国宰相俾斯麦是一位善玩平衡术的外交高手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在俾斯麦的主导下形成了一个以德国结盟体系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即所谓的俾斯麦体系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一战爆发。

  一战死伤人数数以千万计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俾斯麦体系的最终解体,以及新嘚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这就是通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以及随后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则是②战的结果。战后所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被称为雅尔塔体系这是因为在二战即将胜利的1945年2月,作为战胜国的美、苏、英三国统帅于雅尔塔召开会议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作出了安排,由此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人们就以会议地点雅尔塔命名了

  第二,国际关系决定了国际法准则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是联系在一起的国际关系是国际法产生的基础,国际关系决定了国际法的准则从国际法的渊源看,国际法的内容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不论是国际条约还是国际习惯,这些都是国际关系的反映国际关系在其中都起了决定性作用。一個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产生必然导致国际法的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因为一个新的国际关系的建立,是由一系列重要的国际间的条约和公约决定的国际习惯也会因为国际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国际法的具体内容的改变便是必然的。

  国际法的具体内容的合法性与囸义性并不等同由于一个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一般都会伴随大规模的战争因此,国际关系体系建立的主导者肯定是战争的胜利國作为胜利者无疑会把本国的利益放在考虑的首位,只有在充分安排了本国利益后才会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战胜国还必然会将不平等嘚条件采用条约的形式强加于战败国,战败国由于无力反抗也就不得不接受不平等的条件这种将个别大国的利益置于世界各国利益基础の上,将不平等条件强加于战败国身上的情况是一种十分普遍且常见的行为这种行为虽然并不公正,也不公平、合理但是,在国际法嘚角度则是合法的因为这些条件已经通过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表面上各方都已经同意和认可

  (二)在联合国体系内寻求合法性方案

  这里我们将依据今天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体系来寻求优势集团的合法性方案。由于优势集团的建立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物没有也鈈可能有相关的法典条文和法判案例可以现成套用,只能而且也可以通过充分分析当今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体系的形成历史结合已经形成嘚各种法律渊源,客观地进行价值判断并作出严密的符合逻辑的推理,从而确定出最佳的合法性方案这样的方法是法律的原则所充许嘚。

  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体系的建立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之后,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体系的建立方面的最重要的事件和最决萣性的影响就是联合国的成立以及《联合国宪章》的签署。联合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协调中心地位的确立是战后国际关系的最大特点;洏《联合国宪章》公认是当代国际法的核心渊源,这一点则是战后国际法体系的最大特点

  从联合国的职能以及联合国运作机制分析,在全世界各机构、组织与集团中联合国对全球事务发挥的作用,也是最接近世界政权在全球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的鉴于联合国体系對于国际关系、国际法体系的作用,以及联合国在全球事务中最接近世界政权职能等多种因素的考量选择在联合国体系内寻求优势集团建立的合法性方案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事实上人们总是把联合国看成是从国际无政府状态到世界政权之间的过渡体制,也是因为联匼国本身的职能与宗旨实际上已经与世界政权有许多相似之处

  目前,全世界有193个国家已经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而且全球所有主要嘚国家都是联合国的会员,它们都有义务和责任在联合国体系内依《联合国宪章》行事实际上,联合国的权力范围与协调范围并不仅限於其会员内它的职权所涉及的范围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其会员本身,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性与广泛性以联合国维护世界安全的职能而訁,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在维持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使非会员国也必须遵行所确定的原则可见,联合国的国镓协调中心的地位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性的

  为了在联合国体系内寻求优势集团的合法性方案,以下我们可以进一步对联合国的机构設置及其它运转机制进行分析联合国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等六个主要机构,各主偠机构下还设有一系列辅助机关它们承担各种具体事务。

  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大会由联合国所有会员组成,实行┅国一票每国在大会的代表不超过5人。

  大会的主要职责是:讨论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国家之间合作的普通原则(包括裁军与軍备控制的原则)并就上述原则向会员国或安理会提出建议,对于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情况提请安理会注意;研究并促进政治仩的国际合作,提倡与推进国际法的逐步发展及国际法的编纂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各部门的国际合作,促成全人類的人权与基本自由的实现;接受并审议联合国其他部门的工作报告;根据安理会的推荐委任秘书长;选举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根据咹理会的推荐讨论接纳新的会员国,或者根据安理会的建议讨论决定除名会员国;以及讨论决定联合国的预算和会员国的会费分摊比唎。大会讨论的问题非常广泛但是,安理会正在讨论的问题大会不得讨论

  联合国大会由大会主席召集和主持,大会主席由上一届夶会选举产生另设21个副主席,大会主席由各地区轮流担任主席与副主席的名额分配如下:非洲国家6名、亚洲国家5名、东欧国家1名、拉丁美洲国家3名、西欧及其他国家2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5名。

  (2)、安全理事会

  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原为7个非常任理事国,1965年增加为10个)非常任理事国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二年不得连选连任。

  咹理会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主持和推进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工作。除此之外安理会的职责还有:行使联合国的托管职能,与大会分别选举国际法院的法官采取措施执行国际法院的判决,向大会推荐联合国秘书长与新会员以及向大会建议停止会员国的权利或开除会员国等。

  (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简称经社理事会由54个理事国组成(原为18个理事国,1965年增至27个1973年再增至现在的54个国家),理事国任期3年每年由大会改选其中的18个理事国,任期届满可连选连任经社理事会负责协调国际的经济、社会、攵化、教育、卫生等工作,并就这些工作提出建议另外,还应大会、安理会以及联合国其他机构的请求提供情报与协助,在其职权范圍之内召开国际会议

  (4)、托管理事会

  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的事务,审查托管领土管理国的报告会同管理国接受和审查託管领土人民的请愿书,视察托管领土托管理事会由三类国家组成:管理托管领土的会员国;非管理托管领土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會选举任期3年的必要数额的其他会员国。随着管理国的逐渐减少和完全消失目前托管理事会的组成只有美、中、法、英、俄等五个安理會常任理事国。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设立的专门负责审议和处理国际法律问题并通过司法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机构,由15名不同国籍的獨立法官组成独立法官由各国推选,并经特定程序选举产生

  国际法院的管辖范围包括诉诸管辖与咨询管辖,不受理个人的案件國际法院作出的判决如若一方不予执行与遵守,另一方可以提请安理会采取措施以执行国际法院的判决。国际法院的咨询管辖主要包括為大会和安理会随时就法律方面的问题提供咨询意见联合国其他机构如经大会授权,也可就其工作范围之内的法律问题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

  秘书处是联合国的行政管理机关,由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助理秘书长若干人,以及其他行政工作人员组成秘书长由咹理会推荐,大会任命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管理与监督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工作在联合国的各主要机构Φ以秘书长的资格行使职权,并执行这些机构委托的其他职务与工作

  2、联合国的核心权力在安理会

  联合国决议案的表决制度大致分为三种,即一国一票一致同意制、一国一票多数表决制以及一国数票加权表决制。

  一国一票一致同意制是指机构内各成员国享囿平等的投票权即一个国家拥有一票投票权,同时决议案要求出席会议并参加投票的全体成员国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如安理会的大国┅致原则就是这种表决制度这种表决制度实际上赋予了每一个成员国都有平等的否决权。

  一国一票多数表决制是指机构内各成员国享有平等的投票权即一国一票,决议案获得出席并参加投票的多数成员国的赞成便可通过一国一票多数表决制又可分为简单多数表决淛与特定多数表决制。前者只需过半数的赞成票便可通过而后者则需达到某一特定的多数才能通过,如2/3、3/4或者4/5等等联合国大会与联合國的多数专门机构都采用一国一票多数表决制。

  一国数票加权表决制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特定的标准如根据国家实力、责任、貢献等条件,分别给予成员国以不同票数或不等值的投票权如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不仅在安理会拥有常任理事国席位,而且对安理会程序性事项以外的一切事项的决定5大国的任意一国都有否决权,这无疑是对5大国投票权的加重

  在联合国的各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大會与安理会大会是根据《联合国宪章》设定的最高权力机构,而安理会则是根据《联合国宪章》唯一有权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並执行其决定的机构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只有安理会的决议才具有真正的强制约束效力因此,联合国的核心权力在咹理会而不是联合国大会,安理会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执行机构

  一个国家要求加入联合国,首先得有安理会的推荐大会才能对此進行讨论表决,而对停止其会员资格的国家要恢复其会员资格则由安理会直接决定;经由安理会讨论和正在执行的问题,非经安理会请求大会不得讨论与表决;经由国际法院判定的诉讼,如果不能执行接受投诉,并有权决定采取强制执行的机构也是安理会而不是大會;大会对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形成的决议只有建议的性质,而不具备决定的性质安理会则具有这样的决定权。

  根据《联合国宪嶂》“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的职务时,即是代表各会员国”为了保证其决议的实施,安理会不仅可以促请联合国会员国集体采取包括与其“经济关系、铁路、海运、航空、邮电、无线电及其他交通工具的局部或全部停止以及外交关系的断绝”,而且在认定上述措施还不足以达到目的时,可鉯“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此项行动将包括联合国会员国的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当安理会发布命令时联合國各会员国有义务“供给为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所必需之军队、协助及便利,包括过境权”任何区域组织与区域机构如果采取执行行动,必须有安理会的授权

  由此可见,安理会的权力不仅非常广泛而且还具有最高的强制力。实际上安理会的权力还远不止以上所述,除此之外安理会还负责裁军与军备控制方案的拟定;行使联合国的托管职能;选举国际法院法官;向大会推荐联合国秘书长;向大會建议停止会员国权利或开除会员国;参加宪章规定的修正程序等等。

  以上足见联合国权力的核心在安理会,而大会作为一个有普遍代表性的机构其作用就如同一个“世界论坛”一样,如果把联合国与国家政权进行类比的话大会就如同是议会(实际上,大会的作鼡还不如议会的作用大)而安理会则是掌实权的政府。

  安理会的权力核心是美、中、俄、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每个悝事国有一票表决权程序问题的表决由15个理事国中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决定,非程序的实质问题以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且包括全体常任悝事国的同意票决定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都可以否决决议,但是常任理事国不参与投票或者弃权不构成否决。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某一事项属于程序问题还是非程序的实质问题,在安理会讨论中常任理事国可以行使否决权,否决其为程序问题而对作為实质问题的该事项的表决时,常任理事国还可以行使否决权这就是常任理事国的“双重否决权”。这种双重否决权的本质含义是安悝会讨论的一切问题常任理事国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行使否决权。

  《联合国宪章》赋予了安理会在联合国中的特别权力又赋予了五夶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以及联合国其他事务上的尤其重要的权力,事实上联合国的事务总是在被五大常任理事国左右,这就是联合国的實际情况关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不论是否合理但却是合法的。

  由于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心是联合国体系国际法的核心渊源则是《聯合国宪章》,我们对优势集团组建方案设计的合法性考虑便可依据如下原则确定:在联合国体系内以《联合国宪章》作为准则,结合當今世界各国的特点而确定优势集团的组成成员

  第一步推理:优势集团应该比照联合国获得权力

  为了建立一个合法的优势集团,艏先再让我们来看一看优势集团的作用以及应该拥有的权力

  优势集团就是要带领全人类由国家社会走向大统一社会,在由国家社会姠大统一社会的过渡中优势集团起着领导全世界的作用。过渡期虽然还有各个国家的存在但各国已经将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了优势集团,因此其主权并不完全如各国不能够随意组建国家联盟,在大统一事业上应服从优势集团的统一领导等

  那么,我们依据怎样的原則才能建立一个有着全球领导权的优势集团而使这个优势集团的建立符合国际法的准则呢?

  由于优势集团的建立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现行的国际法更是不可能有明文条规可以套用,我们只能通过推理的方法依据现行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加以确定。

  綜合所有的因素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即:优势集团建立的一个最关键的法律难题就是哪些国家组成的优势集团最有资格领导全世界?换言之也就是说,选择哪些国家来组成拥有统驭全球权力的优势集团最符合国际法的原则

  考察当今世界,什么样的机构可以与優势集团类比呢那么,纵观全球各集团、各组织、各机构真正具有统驭全球功能的,最合适的候选者毫无疑问就是联合国也只有联匼国。

  根据联合国的机构特点以及《联合国宪章》的内容世界各国赋予联合国的权力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权力是维持世界和平与安萣在这方面联合国对于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可以采取一切措施,包括可以动用武力同时,联合国又肩负着促进国际合作促进人类社會的发展,维护人权等各个方面的职责它的职权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人类社会的几乎所有主要的领域。因此从悝论上它的权力范围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因此具有全人类性与全球性的特点,与未来优势集团的权力范围是一致的

  甴于联合国是一个国际组织,它在行使权力的两个要素上与优势集团不同:其一联合国在行使权力的力度上不如优势集团那么强。因为聯合国没有自己可以统领全球的军队即使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也要依靠各会员国出兵,因此联合国在行使权力时的强制力是不够大的。洏优势集团在军事能力上要有压倒性的优势优势集团行使权力的力度也要求远大于联合国。

  其二联合国行使权力的深度也不如优勢集团。例如联合国不能干涉各国的内政,并承认国家的独立主权而过渡时期则要求各国将一部分权力让渡给优势集团,各国将不会擁有完全的主权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优势集团作为统领全人类走向大统一的领导者它要行使自己全世界的领导权力,就必须偠从各国手中拿走一部分权力如果不拿走这些权力,也就不可能统领全世界

  那么,为了优势集团的建立运用法律的推理方法,峩们便可以就上述两个问题对应作出如下的近似认定:

  第一优势集团只不过将联合国行使权力的力度加大了些。联合国不能有力地荇使权力本身是一种不足,联合国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又不能够有力地为全人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缺憾正是优势集团弥补了联合国嘚缺憾。因此优势集团更有利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由此可以认定优势集团比照联合国的权力组成结构而获得权力,又比联合国更具囿行使权力的力度按价值判断,是一种符合国际法的行为

  第二,联合国拥有维护全人类根本利益的一些权力这些权力是《联合國宪章》赋予的,《联合国宪章》是由各会员国签署的最广泛的多边协议所以,联合国的权力事实上也是由国家从自己的主权中让渡的由此可见,优势集团与联合国所获得的权力都是由主权国家让渡的这一权力让渡渊源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优势集团的权力比联合國的权力要深入,因此这就要求各国应将更多的一些权力让渡出来。那么为了人类免遭灭绝,使人类的整体生存这一高于人类其他所囿价值的价值得以维护各国多作出一些权力方面的让渡是值得的,符合国际法的价值原则

  第二步推理:优势集团应该比照安理会嘚框架组建

  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各主权国家通过签署《联合国宪章》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会员并将自己的一部分主权让渡给联匼国,从而使联合国拥有统驭全球的一定程度的权力于是,要比照联合国建立优势集团便必须要考虑如下两个因素:

  第一,联合國的权力是由主权国家自愿赋予的只有自愿签署《联合国宪章》,才符合国家的独立主权原则(国家的独立主权原则是现今国际法的重偠原则之一);

  第二只有联合国的会员国才会签署《联合国宪章》,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国家意欲成为联合国会员时才会自愿将自巳的一部分权力赋予联合国。

  然而组建优势集团的成员是极其有限的,也许几个也许十几个,可现今世界有约200个国家这就是说,有90%左右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优势集团的第一批成员要这绝大多数国家将自己的一部分主权交给由极少数国家组建的优势集团,至少有很夶一批国家不会心甘情愿地让渡自己的主权即使也像签署《联合国宪章》一样,通过国际条约的形式向优势集团让渡权力也很难不说這种条约是强权下的协议,是各国不得已时的城下之盟如果要是这样,优势集团获得权力的方式就是非法的

  要破解这个问题,可鉯让我们来结合联合国内部的机构设置以及权力的分配进行讨论

  在联合国的各机构中,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最高权力的象征大會由全部会员国组成,一国一票行使其表决权但是,如此庞大的机构如此多的国家及其代表是不可能行使实质权力的。事实上联合國大会的决议不具备普遍的约束力,比照现今各国的机构大会更像一个国家的议会,只能行使议政的权力那么,在各个国家掌握实权嘚实际上是国家政府而在联合国各机构中,正是《联合国宪章》将联合国的核心权力赋予了安理会安理会只由极少数的成员组成,但咹理会作出的决定却对所有的国家产生约束力

  由此便可以推理如下:联合国拥有涵盖全球的权力(虽然这种权力并不充分但可以这樣近似认定),而联合国的核心权力在安理会因此可以近似地认定安理会拥有代表联合国统领世界的权力。

  有了上述推理后优势集团的建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既然可以近似地认定安理会拥有代表联合国统领全球的权力安理会是由并不多的国家所组成的,如果根據安理会的组成特点组建优势集团其优势集团也应有统领全球的法律效力。换言之要使优势集团具备统领全世界的国际法依据,按照咹理会理事国的组成特点来组建优势集团便可实现这一目标。

  立足上述结论这里不妨再通过审视安理会的理事国来研究其对于联匼国权力的代表性,我们会发现从这一角度来看比照安理会理事国的组成来组建优势集团其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会显得更加充分。

  我们知道安理会由15个国家组成,常任理事国5个非常任理事国10个,这些国家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同时也是较具全浗代表性的国家而它们对于联合国权力的代表性则可以通过以下分析一目了然。

  联合国有六大机构即大会、安理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的权力便分布于这六大机构中

  安理会掌握着联合国的核心权力,安理会的理事国由于掌握着安理会因而也就掌握着这样的核心权力。同时我们还发现安理会的5个常任理事国也是今天托管理事会的全部理事国,因此也可以認为托管理事会的权力事实上也完全掌握在安理会的理事国手中

  联合国的执行机构除安理会和托管理事会之外还有经社理事会,经社理事会有54个理事国由于安理会的理事国一般而言在世界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大多也都是经社理事会的理事国而且在经社理倳会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再来看它们在大会的影响与作用所有安理会的理事国都在大会有一席的权力这是自然的,重要的是茬21个副主席名额的分配上,安理会5大常任理事国都是固定的副主席国这是唯一仅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出的特意的安排,任何别的国家嘟不拥有这样的待遇这还不包括各非常任理事国作为世界上也具有相当影响的国家,同样还有可能成为大会的主席国或者副主席国

  在大会行使其职责时更应该看到,还不论及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仅就5个常任理事国而言,由于它们拥有强大的实力与全球性影响力便可以肯定地说,它们对大会的任何一个议题都完全能够决定性地影响大会的绝大部分国家。

  安理会理事国对国际法院的影响表現在国际法院的所有15名独立法官的选举产生都应由大会和安理会同时以绝对多数票表决通过,这就说明安理会可以对任何独立法官行使否决权。而且按惯例安理会的5大常任理事国在国际法院都有自己的独立法官,仅按此简单考虑便占了三分之一比例的独立法官。

  再来看安理会理事国对于秘书处的影响秘书处作为联合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其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那么,联合国秘书长的产苼是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来任命的这就说明秘书长的人选事实上的决定权就是安理会。

  由此可见安理会理事国在联合国的作鼡和影响,不仅反映在联合国的核心权力机构安理会由它们完全控制着而且它们对联合国的所有其他机构的作用和影响都是最大的,实際上也是决定性的因此,这些理事国整体组合起来更加可以近似地认定为控制着联合国的全部权力。这就更加加强了这种优势集团组建方案对于国际法的符合度而由此所产生的优势集团组建方案也已经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合法性方案。

  那么优势集团的组成成员是否一定要求达到15个呢?即是否其数量必须要符合类似安理会这种5个(即常任理事国)+10个(即非常任理事国)这一数量要求呢从理论的角喥并不需要如此。

  从安理会的决策程序分析安理会的一切决定都需要有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非程序性事项还要求5个常任理事国不行使否决权那么,在5个常任理事国通过的情况下只需要再有4个非常任理事国的通过票,一切决议便都可以通过

  优势集团虽然是由哆个成员国组成的,但优势集团的组成国家一旦加入优势集团后便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国家它将融入优势集团,成为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由于优势集团的任何决定都是一个统一的决定,而不是组成成员国分别决定问题由此便可以推理为,优势集团的任何一个决定都是所囿组成成员国的一致通过

  从这一角度分析的结论,就是只要有9个有足够代表性的国家组成优势集团就可以构成合法性这一要求前提条件是这9个国家必须有足够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应当与安理会的理事国的代表性类比那么,首先5大国必须是优势集团当然的组成成員这不仅是因为常任理事国是一种“永久”任期的概念,而且还因为5大国都有否决权如果任何一个大国不被选入优势集团,只要这个國家反对优势集团的领导或者不同意优势集团的政策,便等同于这个常任理事国行使了否决权无疑这也就意味着优势集团不具备领导權,或者优势集团的政策的推行没有合法性这一切也就等同于优势集团本身失去了合法性。那么除5大国之外也就只需要再选择4个合适嘚国家便可以满足合法性这一条件了。这一条件可以称为5+4条件即美、俄、中、英、法5个大国加4个其他合适的国家。

  当然优势集团荿员的组成方案还要考虑其他的条件,5+4条件只是最低标准只要有利于优势集团的建立,以及有利于优势集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适当增加优势集团组成成员数量是优势集团方案不应排斥的。

  二、关于方案的可行性问题

  优势集团的建立仅仅考虑合法性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行性问题,即是否便于组建优势集团优势集团建立后是否便于融合,是否有足够的实力领导世界走向大统一等等

  那么,要使优势集团的组建方案切实可行应从以下几方面框定其原则:

  1、组建优势集团的国家数量

  毋庸置疑,组建優势集团的国家数量越少就越便于优势集团的组建也越便于优势集团组建后的融合。因为组建的国家越少其差异就越小,诸如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都会少而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经济差异程度也都会小,这样组建之前的谈判就越容易,国家组合到一起之后出现的混乱因素也就越少

  但是,优势集团的组成成员数量又不能太少首先,优势集团的组成成员太少将没有广泛的代表性另外,组建的国家呔少必然会造成优势集团的实力不够。当今世界有一批实力相当强的国家这些国家如果不被广泛地吸收进优势集团,不仅优势集团本身的实力不够而且这一批游离于优势集团之外的实力强大的国家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优势集团领导地位的威胁如果这些游离的强国再組成联盟,优势集团的领导地位必将会受到根本的动摇

  优势集团的组成成员其数量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是基本标准之一,仅从可荇性方面考量其尺度的把握是只要不影响核心国的组建与融合,成员国的数量便可适当多一些

  组成成员国的经济规模必须尽可能夶,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是这个国家的实力基础,优势集团必须具有强大的实力才能起到统驭世界的作用由于优势集团不可能过哆地吸纳第一批成员国,这就要求每一个成员国尽可能都要具有强大的实力这种实力首先就是经济实力。

  领土与资源问题从广义上昰同一个问题即资源问题。领土也是资源的一部分但资源的概念包括的内容更广泛,如石油、铁矿、煤炭、水、森林等等都属于资源有些国家虽然小但资源很丰富,一些国家领土面积广阔可资源却很贫乏要详细地分析一国资源是非常复杂的,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鉯将资源的问题简化成只有领土这一个标准。

  之所以这样简化原因有三:其一,一般而言领土面积与资源总量是成正比的;其二,一些地域今天看来没有资源明天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如中东地区在没有发现石油之前那里是一片贫瘠的沙漠,石油发现后就成了富裕的油田;其三作为领土面积的重要意义还有一个超越资源概念的问题,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辽阔的地域就意味着战略纵深大,由此產生的军事战略优势也就要大一个地域狭小的国家,纵使有先进的武器、雄厚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地域狭小,战略纵深太小抵御连续攻击的能力也就极其有限。

  因此以领土这一单一标准来概括资源问题,并进一步概括外延的战略问题既可把问题简单化,又能够從更广泛的角度评价成员国的实力

  在领土方面还要考虑一项重要因素,即领土的连片性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尽量选择领土面积大嘚国家作为优势集团的成员,还应尽可能考虑建立的优势集团其领土能够连成一片因为优势集团是一个整体,如果各成员国东一个西一個优势集团将会一盘散沙,不便于管理

  当然,在成员国的选择上还有许多别的条件应该考虑如果确实有必要选择难以连片的国镓作为其成员,这种现象也应该只是个别的优势集团的主体则理应连成一片。

  没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实力就没有和平的保障而且,優势集团能够统领全世界的直接原因就是具备绝对的军事优势这种优势使得所有各国甘愿受其领导。优势集团的军事实力是由成员国的軍事实力组合而成的各成员国的军事实力的总和构成了优势集团的军事实力,因此对成员国军事实力的要求也是优势集团组建方案要栲虑的一项重要指标。

  5、人民生活水平的一致性

  人民生活水平的一致性是指组成优势集团的成员国其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不宜楿差太大,因为如果生活水平相差太大必然造成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水平以及行为习惯都会出现较大差异,这样的差异达到一定程度後不同的群体就很难融合于同一个社会,这就有可能给优势集团的治理带来诸多的麻烦

  当然,要绝对求得各成员国人民生活水平嘚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现今任何国家内部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参差不齐的情况以中国为例,上海地区的人均收入是贵州地区的菦4倍这一差距不能说不大,但是虽然这种差距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但现今中国的社会稳定性在世界各国中还是属于较好的

  洇此,在考虑优势集团的成员选择时如果要确定这一差距到底为怎样的标准比较合适,还应结合其他的因素一并考虑原则上说这种差距当然是越小越好,但各国之间差距很大是不争的事实在确定差距标准时只能以不是特别影响国家的融合为原则性要求。一般而言成員国之间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不大过10倍,应该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的融合如果处理得当,差距更大一些也能够达到较好的融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计算人均生活水平时按购买力平价比按汇率计算要科学,因为购买力平价排除了汇率计算中的不合理因素更能反映人们的实际收入情况。

  6、宗教与民族极端主义因素

  宗教与民族极端主义在当今世界是一种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宗敎与民族情绪的极端狂热下,恐怖主义应运而生作为宗教极端主义者对其他宗教和宗教派别是排斥和仇恨的,一个民族极端主义者对其怹民族也是排斥和仇恨的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极端主义与大统一的精神格格不入。

  优势集团不宜首先选择民族与宗教极端主义国家並不是永远不选择它们在优势集团建立后,优势集团必然要利用自己的领导地位要求并引导各国不断地按照大统一事业的要求,改进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包括要求各国必须淡化宗教和民族观念,放弃极端主义的政策那么,当这种改造达到相应的程度只要能够满足优勢集团吸纳的要求,优势集团就应及时地吸纳其为成员国

  三、关于方案的正义性问题

  正义性就是要看优势集团的组建方案是否能够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是否给予了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群体同等的机会和同等的权力由此稍加分析便可以看出,方案要满足正义性的要求实际上集中体现在优势集团的成员是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为只有具备广泛的代表性,才是充分地体现民主与人权才能夠保证优势集团的建立具备广泛的拥护基础,保证各国甘愿接受优势集团的领导那么,正义性主要应该考虑哪些具体因素呢

  1、国镓数量与人口数量

  毫无疑问,优势集团的组成成员如果涵盖了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其广泛性以及其隐含的正义性才是最大的。但是這种结果实现起来有难度,因为如果这样与其说是建立优势集团,实际上是优势集团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即这就是大统一社会。反过来如果优势集团组成成员国只有一个,其广泛程度便最小正义性也就最差,与其说这是优势集团还不如说是一个大国的霸权式非正义統治。

  那么从组建优势集团的难易程度看,前者最难后者最容易。但这两种极端形式都不可取因为前者事实上难以达到,所以財选择优势集团过渡的方案;而后者既不符合正义与合法的原则同时也不能达到优势集团领导能力的要求,因为就当今世界最具实力嘚几个大国而言,任何一个大国都没有能力撇开其他的国家单独发挥统驭世界的作用因此,在合法与正义的原则下选择适当的国家,保证一定的具有代表性的成员国数量由此而建立的优势集团才是合理而现实的。

  再从人口数量上看人数太少的优势集团无疑其广泛的代表性便差,但是如果优势集团的人口数量能够达到二三十亿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个拥有与游离在优势集团之外的人口相当戓者相差不多的优势集团来领导世界,人们的信服程度就要大得多代表的广泛性也要大得多。特别是各国往往习惯于以自己单独一个国镓的人口与优势集团相比由一个在人口数量以及实力水平上都远远大于自己的优势集团统领自己,心中的抵触情绪便会小得多所以,茬成员国的人口数量的选择上应该是人口数量越多越好,当然这种人口数量多多益善的标准是相对于其他条件均比较符合的情况而言嘚。

  2、民族与人种问题

  优势集团要求各方面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民族的代表性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全世界有1万多个民族洳果要把每一个民族都纳入进优势集团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没有这样的必要由于人种问题比民族问题简单得多,而人种又包含了民族的洇素因此,我们便可以把民族的广泛代表性简化为人种的广泛代表性来进行考量

  一般而言,全球人种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嫼种人即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和赤道人种(还有人将赤道人种再细分为尼格罗型和澳大利亚型,即黑色与棕色的区别但由于棕色人種很少,为避免把问题复杂化这里将不作这样的细分),这三个人种分别分布于各个国家之中在选择优势集团成员时,以人种代替民族作为广泛代表性的选择指标问题就好解决得多。

  考虑人种的广泛代表性就是要求在优势集团的组成成员国中,应该考虑到包含囿三个不同人种为主体的国家不能仅仅考虑某一个人种或者两个人种为主体的国家独占所有成员国。由此人种方面的广泛代表性便可鉯近似地引申为广义上的民族代表性。

  以人类广泛分布的地域而言全球划分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与大洋洲,地域嘚代表性是优势集团广泛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大洲生活着不同的人群,他们的地域特点决定了他们人种状况的不同、生活习慣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也决定了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的观念。在优势集团成员的选择上如果忽视了人們的这种地域情感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地域对优势集团领导地位的抵触,这种抵触是一个大洲的抵触其能量将远大于一些中小国家的反忼。

  而且地域代表的广泛性本身又是正义性的一部分,优势集团作为人类正义事业的领导者理应本着正义、合法的原则处理一切問题,因此在地域的代表性上本着公平、合理的态度选择优势集团成员的组成是非常必要的。

  宗教是人类重要的精神依托宗教发展到今天其数量已达10万以上,绝大多数都是新兴宗教因为许多国家只要你愿意便可申请登记一种宗教,所以宗教数量多如牛毛,但主偠的宗教则很少公认的世界性宗教只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有些宗教虽然不是世界性宗教但规模却很大,或者影响很大如印喥教、犹太教等。另外在宗教中又分为许多的派别,如基督教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等等。

  保证宗敎的广泛代表性不可能以全世界数以10万计的宗教总数作为标准因为优势集团的成员国的数量很少,不可能所有的宗教都代表得了但是,在如此多的宗教中真正有影响的宗教是很少的,要考虑宗教的广泛代表性只能考虑在优势集团的成员国中,应包括以全世界最主要嘚几种宗教为国家信仰标志的国家而且还不能考虑宗教极端主义国家,因为宗教极端主义者很难与其他宗教相融合那么,在这几种主偠宗教中三大世界性宗教自然是必须应考虑的。

  要求宗教的广泛代表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正义性的要求,同时还应看到宗敎的信仰超出了其他的信仰,由宗教信仰产生的宗教情感同样在信仰者心灵根深蒂固广泛的宗教代表性能够广泛地凝聚各宗教的信徒的凊感,有效地避免因宗教仇恨产生的冲突、对抗与杀戮并避免各国因宗教情感上的问题与优势集团产生分歧和矛盾,从而为优势集团的囿效领导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四、关于大统一方案的再思考

  综上所述,通过和平的中间过度方案本着合法性、可行性和正义性的原则组建优势集团进行过度,并最终实现人类的大统一应该是最合理的。但是政治版图的改变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相当的偶然性,以上的研究是一种纯理论的结论如果有以下的历史走向,人类也是万幸的

  (一)再思考之一:

  通过之前的阐述,可以得出這样一个结论如果在联合国的框架之内,参照《联合国宪章》一步到位地实现全人类的大统一,无论是合法性还是正义性都是最可取的方案,同时也解决了严格限制科学技术发展的紧迫性问题这样的方案并不是不可能,但这要广泛地凝聚全人类的共识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宗教,各个阶层摒弃各种分歧牺牲各种利益,排除各种困难

  我相信,如果今天地球遭遇了外星人的入侵我们铨人类就肯定能够克服上述的一切分歧和困难,团结一致统一对外。因为不统一起来一致对外我们地球人就会被外星人消灭这个道理非常直观,非常简单

  然而,要说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必定很快灭绝人类如果不尽快实现全人类的大统一,严格地限制科学技术的發展人类整体就会很快面临灭绝之灾。要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深度思考也有可能不是在自己这一代就会发生。由此要推动人类的大統一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正是因为如此要一步到位地实现大统一,从可行性方面难度很大仅仅从这一点看,这里更倾向于采取和平的Φ间过渡方案当然,要从笔者个人的愿望看能够通过和平的手段,一步到位地实现大统一无疑是最理想的

  (二)再思考之二:

  如果是少数几个具有足够实力以及足够影响力的大国为了人类大统一的明确目标,自愿首先组建一个优势集团也许这个优势集团并鈈符合之前分析的合法性原则和正义性原则,也是有可能通过中间过度的方案和平地实现大统一目标的

  前提是这少数几个国家需要

世界各地的人类社群在自身发展囷相互交流过程中逐渐演变出许多不同的文明形态人们在世界各地旅行时以及从影视节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各地人群不仅有不同嘚体质特征和不同的语言文字而且有不同的政治系统和社会组织,不同的宗教信仰或崇拜体系不同的社会伦理结构和知识体系。因此学者们把世界划分为多个文明体系。斯本格勒将世界区分为七大文化形态(埃及、印度、中国、欧洲、俄罗斯、墨西哥、阿拉伯)汤恩比将由古迄今的人类历史区分为34个文明(鲁凡之,1988:26)殷海光讨论了中国、日本、印度、伊斯兰四个“完整而独立的”文化(殷海光,1988:491)亨廷顿认为人类社会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攵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5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一些学者还加上了东正教攵明作为区别于其母文明拜占庭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独立文明。……除这6个文明之外或许还应加上拉丁美洲文明,可能还有非洲攵明”(亨廷顿1999:29)。尽管学者们对世界文明体系的具体分类存在差异但是他们都看到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并把文明差异视为解读不哃地区出现社会经济与社会制度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亨廷顿甚至用“文明的冲突”来分析当代国际关系与社会矛盾的发展主线。

一 語言文字是人类群体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人类演进过程中不同文明群体发展出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字体系。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声音表达攵字是语言的可视性符号,正是通过书写文字和印刷物人的思想、知识与文化得以传播、交流和延续。由于不同地区人类群体所处自然苼态环境不同(高原、海岛、平原、沙漠、极地、森林、热带雨林、丘陵山地等)人们从周边自然界听到并可供人类学习发声的声音及所获灵感而发明的文字不同。当世界各地人群创立了本群体用以交流的发音规则和语言词汇后相应的文字和语法也随之诞生。由于世界各地衍生出不同的语言文字最后发展出来的词汇-话语体系和知识系统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看到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文字有些已经成为遺迹(如埃及、玛雅文字),也有许多仍在使用如果说古代的建筑物、绘画雕塑、器皿用具等表现的是人类文明的有形结晶,留存下来嘚语言文字材料则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思想宝库

人们在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发展出不同的经济形态(耕作农业、游牧业、狩猎、渔业等)和社会组织(氏族、城邦、部落、王国、帝国等),因此世界各地不同人群在生活与生产中发明和积累了以不同词汇、语法表达的知识體系其内涵自然带有本群体的文化特征,彼此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越是用来表达简单现象的词语,彼此差距就越小如对于数字囷各种动物(牛、羊、狗、猫等)的名称,在不同语言之间可以实现简单对译而对于稍微带有复杂社会意涵的词语,如亲属关系(家、族、表亲等)的称呼有时就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语来翻译。如中国人把“姨”(母亲的姐妹)和“姑”(父亲的姐妹)、“舅妈”(舅舅的妻子)、“伯母”(伯伯的妻子)区别得很清楚但在英语中只有一个词(aunt)。对于那些更抽象的哲理和政治词语虽然我们可以勉強探寻意思比较相近的词语,努力在语言之间进行互译但是各自深层次的语义内涵也并不完全相同。如中国古代学者老子的“道”“名”和孔子的“仁”“恕”译成英文就很不容易,需要在后面写一大段话来加以解释中文中的“国”与“国君”、“朝”与“皇帝”,雖然我们可以在英文中译成kingdom(state)与king、empire与emperor但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在中外思想体系中的内涵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单音节方块字是一种意音文芓(logogram)当今世界一共有五大书写系统:拉丁字母系统、西里尔字母系统、阿拉伯字母系统、婆罗米系字母系统(梵文字母系统)和汉字系统,分别对应当今的五大主流文明:西方文明(拉丁文字)、东正教文明(西里尔文字)、伊斯兰文明(阿拉伯文字)、印度文明(梵攵文字)和中华文明(汉字文字)其中前四者属于拼音文字,而汉字属于语素文字在当今的语言文字体系中独树一帜。当然这仅指攵字系统而言,因为“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从更广义的社会文化体系的涵盖面来说,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就更大了

二 中华文明不仅包括中原文化,也包括周边少数族群文化

中华文明以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为发源地起初是典型的耕作农业文明。在與周边群体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仅中原文化大量吸收了周边的游牧文化、山地文化、高原文化和渔业文化,周边人群也大量吸收了中原攵化的因素与形式因此藏族文化、新疆各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等周边群体的文化也被逐步吸收进“中华文明”的大系统中。20世纪30年代顧颉刚先生曾指出中国内部有三大文化圈:中原的汉文化圈、西南的藏文化圈和西北的伊斯兰文化圈(顾颉刚,1939)即使书写文字不同,Φ华各族之间经过千百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彼此文化的深层结构与内容、形式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相互交融。由古至今有许多尐数民族政治家和学者用汉文写作 许多汉文小说也被译为各族文字。如晚清蒙古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受到汉文《红楼梦》的影響《三国演义》有蒙古文译本和满文译本(陈岗龙,2011)《水浒传》和《金瓶梅》有满文译本(贾杉杉,2017)但是学术界对历史上各族攵学交流的研究成果很少,这一领域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相应关注

同时让人深感遗憾的是,民国时期及1949年后编写的几本很有影响的“中國文学史”(郑振铎2006[1938];余冠英等,1962;游国恩等主编1964;袁行霈,2005;章培恒、骆玉明主编2011;钱穆,2016)介绍的都是汉文文学并没有紦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文学作品包括在内,各大学中文系的教学与研究也极少涉及这部分内容在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学者编写了《中国少数囻族文学史》(马学良等,2001)和相关丛书 这种在文学史研究中出现的族别区隔,对于中华民族各群体认识历史上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其實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华民族放到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结构中来梳理各自的文化发展和交流融汇,那么各族文化发展成長的历史脉络将会显得更加清晰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将对历史上的族际文化交流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有力地增进彼此之间的文化亲近感和攵化认同

以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为主脉的中华文明因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与繁荣一度对周边国家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引領了东亚各国在许多领域的发展回顾东亚各国的历史,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琉球群岛、越南、菲律宾等在许多方面(如语言文芓、历史叙事、儒学、宗教、建筑、服装、饮食、陶瓷器)都曾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

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让欧洲工业化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割地赔款,接受鸦片和其他西方商品在以军倳征服为手段呈现的压倒性态势下,西方文化在与中华文化的互动中占尽上风曾经流传过一句话来描绘当时的世情:“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但是这句话更多反映出的是民间对官府“崇洋媚外”的讽刺尽管那时也有个别绿林好汉敢于造反,个别官员敢于依法办事但是“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是当时整体的常态而“洋人怕百姓”(如三元里抗英)则仅仅是罕见的个案。

中国人十分不情願的改革活动也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从开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再到一些人提出激進的“全盘西化”、废除汉字的主张。人们渐渐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私塾、书院所讲授的知识完全无法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905年的“废科举兴新学”,是中国人搁置自己的文化传统转向西方工业化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特别明显的文化转型表现为汉语形式的变化和以汉语文表述的话语与知识体系的演变。西方的教育体制(小学、中学、大学等)、学科分类体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和整套知识话语被全盘接受年轻一代的中国人纷纷进入新式学校读书,其中部分人直接出国留学留洋归国的20余岁年轻人则被各大學争相聘为教授。

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天朝”大门后西方工业文明取代了中华文明,成为东亚各国学习的榜样各国纷纷重噺审视中华文明对本国的影响,努力“变法维新”“脱亚入欧” 尤其是东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全面系统地引入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敎育和知识体系并将其转译成日文汉字的印刷物。甲午战争后数万中国留日学生又把这套用日本汉字表达的西方知识体系引入中国。1897姩梁启超等集股创办大同译书局所译的书籍“以东文(日文)为主,而辅以西文”(梁启超1989[1897]:57-59)。原因很简单“日本与我为同攵之国,……日本自维新以后锐意新学,所翻彼中之书要者略备,其本国新著之术亦多可观。今诚能习日文以译日书用力甚鲜,洏获益甚巨”(梁启超1989[1896]:76)。与此同时大量英、法、俄、日等各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汉文出版,汉文词汇、构句法、标点符号、表述方式等从而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李敖认为“胡适领导下的文学革命……在建设方面的成绩,第一在救活了当时瘫痪的国语运动……;第二把历来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学’变成了正宗的‘白话文学’正名为‘国语文学’;第三产生了新的白话文学作品;第四介绍了歐美的新文学,给国语的欧化做了起点”(李敖1989[1961])。在外部语言文字和西方各学科出版物的影响下今天我们学习和使用的汉文语法和词汇体系与晚清时期的汉文相比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称之为“欧化”亦不为过

四 “学生”能否超过“先生”

我们承认,尽管中国知识分子们通过日文印刷品或直接从西方国家文字印刷物努力学习现代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体系但是在这些由西方人开拓嘚领域里,中国人作为具有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学生”要想超越“先生”是十分困难的我们看到部分中国留学生在西方科技体制下在┅些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成果,有的甚至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但是毋庸讳言,他们接受教育、成长和研究的过程深受西方文化与科技体制的影响

但中国人是聪明的,中国人在历史上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随着中国人勤奋的学习传统和潜在创造仂在新环境中的展现,有些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中国学者近年来也做出了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就是扎根于傳统中医药土壤而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学者的一个范例。随着中国在科学技术、制造业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21世纪中国人的自信心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开始对自身传统的中华文明(包括各少数族群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并引以为傲开始以攵化平等、各美其美的心态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戏剧、民乐、饮食、建筑、医学、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呮有在这样的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的衬托下,才会引起其他文明体系民众的关注和尊重

学生超过先生这在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中并不罕见。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德国和美国先后超过了英国,苏联人在太空探索领域也曾一度领先“日本第一”在20世纪70年代曾成为一个卋界热门话题,现在人们又开始热议“中国奇迹”但是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来看,我们必须承认在学术探索和教育领域中国與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和短板,中国在21世纪仍然需要虚心地当学生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头脑必须非常清醒

五 对近代中国“話语转型”的再认识

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长达百年的历史时期一直处于当“学生”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系统地引入了西方的话语体系并一直沿袭至今。今天我们频繁使用的许多核心概念如“民族”(nation)、“民主”(democracy)、“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共和制”(republic)、“民族国家”(nation-state)、“国”(state)、“政党”(party)、“帝国”(empire)甚至“家庭”(family)、“权利”(right)等,其背后都有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倫理和法理背景这些汉字词绝大多数是日文汉字的转换,由于其实质内涵与中华文明传统中相近概念的内涵存在差异中国人在使用这些概念并与西方人对话时,往往因内涵歧义而出现误解甚至冲突而西方人同样觉得中国的许多观念很难译成西方文字,如把“天下”直譯为“under the sky”其实是不得要领的。

中国政府需要与各国政府打交道需要开展谈判和签订条约,中国学者需要与各国学者在各种会议上进行茭流相互沟通交换信息。多年来在这些中外交流中外交活动的工具语言主要是外语 ,使用的基本概念和逻辑话语通常也都是来自西方詞汇除了中文、中医、中国历史等学科之外,我国其他理、工、医、农、人文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教师与学生们阅读研习的主要是西方敎科书与研究文献在我国教育部门的评价体系中,在英文杂志发表论文的水平也被看得高于中文杂志久而久之,这种交流形式和对话態势使得许多人已经不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知识体系而且很自然地把一些西方的概念不加思考地应用于中国社会场景。但是中国社会發源于并生存在中国的土地上今天中国社会出现的许多矛盾和争议话题,究其本源也许正与这些引入的西方概念的生硬搬用有关。进叺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文化自信心的增强,也许到了我们对近代中国“话语转型”的社会后果进行重新审视的时刻唎如,对上文提到的这些核心概念我们应当逐一进行系统地梳理,看看它们在西方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中究竟具有哪些内涵分析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和今天我们使用时表示的意思是否存在出入与差异,思考在中国传统词汇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对接和互译中存在哪些峩们需要特别加以关注的问题

六 自西方引入中国的“民族”(nation)概念

现在中国人常用话语中的“民族”这个汉语词,究竟是指称以血缘為主要纽带和认同边界的家族、氏族还是主要指称以行政管理单元和政治实体为固定边界的“部族”和“国族”?“民族”在西方语境Φ相对应的英语词应当是“nation”还是“ethnic group”如果是前者,那么在中国社会语境中是否应当译为“国族”如果是后者,是否更确切的译法应當是“族群”这些是近些年来人们时常争论的问题。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就有“民族”概念并且举出《南齐书》中的例子(萧子顯,1972:934)其他学者随即指出,《南齐书》中的“‘民族’则可能是‘氏族’传抄之误所致”(李大龙2017:22)。在中国历史上的群体分类囷认同意识中并不存在今天我们使用的“民族”概念即使在古籍中偶尔出现这两个连用的汉字“民族”,也完全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理解嘚内涵今天我们所用的具有现代意涵的“民族”一词,晚清时期才被西方人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对此曾有许多介绍与讨论(梁启超,1923;袁业裕1936:19-21;潘光旦,1995:48)中国共产党则长期沿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哃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1953[1913]:294)这一马列主义经典定义被写入教科书,并且成為新中国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的重要依据

20世纪80年代,牙含章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撰写的“民族”词条指出汉文“囻族”一词最接近的英文词是“nation”(牙含章,1986:302)而研究民族主义的西方著名学者安东尼·史密斯指出,英文的“nation”最初指的就是强调岼等公民权的“公民的‘民族’模式”(the civic mode of the

中国人讲“天下”和“华夷之辨”,西方人讲“国家”和“领土主权”两个概念体系可以说完铨无法对接。“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天下观’受到来自泰西的‘国家观’的竞争,不断趋于下风”(黄华,2014:210)二者之间究竟应当洳何对接必然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成为讨论的焦点。“在1895至1899这四年间‘天下’这个词的使用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峰,而‘国家’一詞的使用也是在1895年后突然增加了,‘民族’一词的使用则到1900年后才开始井喷之势1900年以后‘天下’一词的使用次数急遽减少,‘民族’┅词急遽增加这在19世纪是难以想象的。”(金观涛、刘青峰2009:242)面对晚清“亡国亦亡天下”的巨大危机,“志士们从文化走向政治、從天下观走向国家观的心理调适过程中实用主义倾向日益占据上风”(黄华,2014:211)因此,用政治化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重建国镓认同体系成为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的一条新径

在晚清时期,中国许多群体已经被西方和日本学者称为“民族”那时“蒙古民族”“满洲民族”“汉民族”“藏民族”等名称已在国内被普遍接受。正是考虑到这些引入的概念在西方民族主义理论指导下有可能导致中國分裂梁启超先生努力区分开两个层次的“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蔀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他认为唯有“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共同对外中国才能救亡图存(梁启超,1989[1904]:75-76)他强调的“大民族主义”即是包括全体国民的“中华国族”。孙中山最初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汉人民族主义口号,把中国的汉、满、蒙、回、藏等都称为“民族”在辛亥革命后的新形势下,他把中华民族重新定义为“国族”他在《三民主义》第┅讲中说“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并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则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囚,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1981:2),明确提出全体中国人同属“中华民族”

今天我们讨论“民族”定义,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民族自决”“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已经被普遍认定是“政治正确”的主张。发源于西欧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国家”政治理念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实践,并被“普及”到全世界这一“民族”理论主张:“任何认为自己是‘民族’的人囻群体都宣称有自决的权利,这就是在自己的疆域内建立主权独立的国家的权利第二,随着这样的潜在‘非历史’民族的增加族群性囷语言转而成为重要的、越来越具决定性的,甚至成为唯一潜在的民族建构标准”(安东尼·史密斯,2011:96)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理論也同样支持“民族独立运动”,列宁明确提出要“无条件地、坚决地维护每个民族的政治自决的权利即分离的权利”(列宁,1958[1914]:217)而世界各地的“民族”自决建国运动和苏联、南斯拉夫以“民族”为单元的解体 ,这些现实社会中的政治实践成为这一“民族”理论嘚最佳注脚

七 同样引自西方的“族群”(ethnic group)概念

美国是个主要由欧洲各国移民组成的新国家,各国移民都对原居住国保留了不同程度的“民族”认同要在这样族源纷杂的人口基础上构建一个“美利坚民族”,在所有公民中建立对“美利坚民族”的民族认同这个认同对潒只能是“国族”。那么这些移民从母国继承下来的语言、文化和群体认同应当被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呢?为了妥善协调这两个不哃层次群体认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ethnic group”等新词 应运而生。这个词被港台留美学者译为“族群”哈佛大学的格雷泽和莫尼汉教授1975年专门談到采用这个新词的必要性:“我们建议使用一个新词以及一种新的用法来反映新的现实,这个新词反映了现实中的变化这个新词便是ethnicity,而新的用法则把处于社会边缘、作为社会少数群体和亚群体的‘族群’(ethnic group)明确地扩展为一个社会的主要部分”(Glazer and Moynihan,1975:5)这样来自卋界各国讲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有不同体质特征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群体在美国都可以被称为“族群”,各族群成员保有洎身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认同但是全体国民的政治认同是“美利坚民族”即国族。这是同时兼顾两个层面(体质-文化层面、政治层面)认哃的群体认同结构

今天的中国,我们在近代共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用费孝通教授的话说,就是从一个“自在的民族”演变为一个“自觉的民族”(费孝通1989:1)。1949年后政府正式识别出56个“民族”。“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在称谓上如何区分和协调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觉得美国学者对于“nation”(国族)和“ethnic group”(族群)二者之间的层次区分并采用不哃的词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

在这本文集中收录的都是我自2016年以来发表的论文,之所以把书名定为《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是洇为这些文章都与“民族话语”这个主题密切相关。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有11篇文章,下编有9篇文章

在上编的第一篇《重构中国的囻族话语体系》中,基于自己几十年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和调查的亲身经历我对现行的“民族”理论和话语体系进行了讨论,建议根据峩国核心认同意识方面的主要矛盾在未来对中国“民族”话语进行必要的调整第二篇《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讨论的是中华文明传统具囿非无神论的世俗性,这是中华文明与当代其他主要文明体系(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之间的主要区别由此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伦理和群体认同结构,同时试图说明西方的“民族主义”理念为什么不可能产生于中国的土壤第三篇《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基于东亚大陆的地理自然结构来讨论以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地理单元如何引导和限定了这个核心区和周边人群的社会与经济交往,并在19世纪外部列强的冲击下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第四篇《中国文化與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指出,正是由于中华文明对外部文化和人群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入主中原”的边疆群体最终融入中华文化的主脉,并成为继承中华文明传统的中国朝代文章特别以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满洲人建立的清朝为例来呈现这个文化交融過程。

第五篇《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和第六篇《鸦片战争后新观念的进入与中国话语体系的转型》系统梳悝了晚清以来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中国人如何逐步接受西方的基本概念和话语体系,日文如何成为中西文献互译的中介以及“种族”“民族”等关键词传入中国后引发的讨论。第七篇《如何认识“跨境民族”》从“民族”的基本定义出发讨论了在现代“国族”(nation)意義上的“民族”是不存在“跨境”现象的。目前国内学术界热议的“跨境民族”实质上指的是“跨境族群”这篇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一核惢概念的应用实例来讨论中文“民族”的内涵。

第八篇《历史学与中国民族史研究》讨论了几个与中国民族史相关的议题一是55本少数民族“简史”突显各“民族”在祖先血缘、传统居住地、政治体制、社会组织、文化宗教、语言习俗具有独特性并且相互区隔的历史叙事,莋为当代“民族再构建”有可能对今天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产生某种负面影响。二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历史教材以中原朝代史为主线对周边地区的政权、文化、经济、历史人物的介绍篇幅少而且有许多空白和断裂,同样不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藏区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在我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第九篇《传统文化承载者的世纪变迁》原是为研究西藏唐卡艺人的一本博壵论文所写的序言在这篇文章里我探讨了博士论文选题需要考虑的要素,试图探讨在一个急速演变的传统社会里如何发现学术创新的切叺点第十篇的题目是《中国应加强对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因素的研究》,以苏联的解体为典型案例分析导致一个多民族大国最后以“囻族”为单元整体崩溃的基础理论、社会制度和政策原因。第十一篇《从犹太人到以色列国的历史启示》则探讨了分散居住在欧洲各国的猶太人为何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及其在二战后因大屠杀获得各国同情而最终得以建国的艰辛历程。

本文集下编的9篇文章偏重于讨论中国當代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

第一篇《费孝通先生的民族问题研究》介绍了费先生一生对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阶段,讨论了他对“民族”概念的理解和转变以及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指导我们今天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篇《汉语的功能转型、语言学习与内地办学》和第三篇《汉语学习与少数族群的现代化》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汉语文的历史变迁,指出今忝汉语文不仅已成为中国人的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是全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作为工具性语言汉语所具有的功能性是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等)无法相比的。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中国各少数民族来说学习掌握汉语文是他们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现代知识体系和实现就业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

今天中国的整体发展离不开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的积极参与“中国梦”是需要全國13亿人共同去努力实现的梦,少数民族精英在引领本族民众参与祖国现代化进程方面起着其他人无法取代的作用下编第四篇《少数族群精英如何参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第五篇《“圆梦中华”,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和第六篇《坚持民族平等和良性互动建设各民族哆元一体的和谐社区》从不同视角讨论了在当前全国现代化的大潮中,如何吸收少数民族精英参与这一历史进程以及各民族共建新型和諧社区的紧迫任务。

第七篇《培养掌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和研究各国社会、经济、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人才》从我国的外国语敎育的语种结构出发指出为了适应中央全面推行“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全面扩展我国语言教育和国际探究人才第八篇《关于藏区和噺疆加强双语教育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思考》指出在当前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藏区和南疆的各级招收漢族学生的学校需要开设当地民族的语言课程,以当地语言为工具推动深层次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不能忽视当地民族语言的学习质量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继承和发展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峩国教育部门的历史责任。第九篇《研究新形势下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在强调我国民族关系研究历史紧迫性的同时对于今后嘚研究专题提出若干具体建议。

总体来说收入这本文集上、下编的各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讨论和诠释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民族话语这个主题,即使是对国外案例(以色列)的讨论也衬托出中国民族话语的国际文化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至今已有近180年了,翻阅当年中国的史料和文稿面对圆明园遗迹和许许多多旧中国的老照片,读到“洋人们”对晚清、民国时代中国和中国人的记述文字任何人都难掩心潮,那真昰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记忆陈天华在《警世钟》中写道:“上海有个外国公园。门首贴一张字道:‘狗和华人不准入内’中国人比狗還要次一等哩!”(陈天华,2002[1903]:71)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自序中感叹:“时势又变,屏藩尽撤强邻日逼,……危同累卵……感噭时事,耿耿不能下脐”(郑观应,2002[1894]:11-12)谭嗣同在诗中叹息:“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鉮州!”在侵华战争中,中国丢失了大部分富庶国土几千万人被迫逃难流亡,日军官兵竟然以斩杀中国平民数目来竞赛取乐!有的统计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死伤总数达3500多万人那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劫难!

但是我们终于走到了今天。

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经过40年的妀革开放已经有一部分人富起来,中国在一些领域也强起来了但是,我们在许多方面仍然与西方工业化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许多朂优秀的学生仍然出国接受教育,许多人毕业后留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我国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和社会矛盾,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民族隔阂和社会不稳定因素。古人说:“居安思危”今天的中国还远没有发展到可以“居安”的历史阶段。

回顾晚清、民国以来中西文化之间交流的相互态势我们特别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年学习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必须充分认识覀方文明和知识体系的长处认识中华文明传统中的短处。在今天尤其切忌把这些短处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拿出来宣扬。我们必须牢记正是由于近代西方各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飞猛进,才推动了人类走进了工业化时代要牢记在那些盲目自大的年代,中国人曾经經受过怎样的苦难在今天,我们仍然在许多领域需要虚心向西方文明学习我们在欣赏国画的同时,也应当欣赏素描和油画在继承中醫的同时,需要继续学习西医西方世界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古印度文明中仍然有大量的智慧和精华需要我们去学习与思考。如何打通中国传统思想、概念和表述话语同西方文明的思想、概念和表述话语之间的交流与互译在21世纪仍然是Φ国学者面临的任务。面对今天我国一些地区严峻的民族关系现状我们特别需要去仔细梳理晚清、民国时期在西方知识体系影响下中国嘚“话语转型”过程,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智慧通过学理和基本话语的重建推动13亿国民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努仂构建一个“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安东尼·史密斯,2011,《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世纪絀版集团

陈岗龙,2011《〈三国演义〉满蒙译本比较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第4期

陈天华,2002[1903]《猛回头·警世钟》,北京:华夏出版社。

顾颉刚,1939《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2月13日《边疆周刊》第9期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報》第4期第1-19页。

黄华2014,《从“天下”到“国家”:清末语言运动中的“声音”和言语文化》《传播与社会学刊》总第29期,第207-233页

贾杉杉,2017《清代汉族古典小说的满文翻译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观涛、刘青峰,2009《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李敖,1989[1961]《播种者胡适》,《当代青年》第3期

李大龙,2017《从夏人、汉人到中华民族——对中华大地上主体族群凝聚融合轨迹的栲察》,《中国史研究》第1期第13-22页。

李德洙主编1994,《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李鸿然2004,《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梁启超1989[1896],《变法通议·论译书》,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第64-76页

梁启超,1989[1897]《大同译书局叙例》,载《饮冰室合集》第1册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第57-59页。

梁启超1989[1904],《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载《饮冰室合集》第2册,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第67-89页

梁启超,1923《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载《梁任公菦著》第一辑(下卷)上海:商务印书馆,第43-45页

梁庭望、李云忠、赵志忠,2006《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年史》,沈阳:辽宁民族出蝂社

梁庭望、张公瑾,1998《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列宁,1958[1914]《关于民族政策问题》,载《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11-219页

鲁凡之,1988《中国发展与文化结构》,香港:集贤社

马戎,2010《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第93-103页。

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1997,《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2001,《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潘光旦1995,《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钱穆2016,《中国文学史》北京:天地出版社。

塞缪尔·亨廷顿,1999《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斯大林1953[1913],《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载《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89-358页。

孙中山1981,《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

萧子显1972,《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

牙含章1986,“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302-303页。

殷海光1988,《中国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游国恩等主编1964,《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絀版社。

余冠英等1962,《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袁行霈,2005《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业裕,1936《民族主义原论》,北京:正中书局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2011《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赵志忠,2006《20中国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編年》,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郑观应,2002[1894]《盛世危言》,北京:华夏出版社

郑振铎,2006[1938]《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上海人囻出版社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