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快三交流裙——穿越火线樱的裙中连杀时说的英语是什么什么意思

辽宁日报讯 记者丁冬报道 1月21日記者从沈阳市沈河区获悉,日前沈阳中街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重庆的解放碑等全国10条步行街一道,成为首批国家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这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今年沈阳中街步行街将进行大规模提升改造,让中街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据介绍,为了将中街逐步建成独具魅力的国际知名商业街今年,中街将启动步行街硬件改造提升工程包括修复区域内历史建筑,改造和修缮破旧的现代建筑整治户外广告、牌匾,增设城市小品和城市家具;实施沈阳路、北通天街、朝阳街及正阳街4条辅助街路提升工程;改造⑨门路文创步行街路面及沿街立面设置公共空间;改造纸行巷、铜行巷、王府后巷、红袍巷、玫瑰酒店后巷、皮行巷等6条特色胡同。同時中街步行街将进行软件的提升,深挖盛京非遗文化资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标韩国首尔明洞商业步行街的环境、功能、业态進行提升改造。

此外中街还将重点支持盾安新一城三、四层引进以儿童幼教为主的整体外包项目;商业城将以潮流时尚为新定位,增加配套餐饮项目加大特色品类的经营,并增加超市、影院项目;皇城恒隆广场三楼将整体引进儿童幼教娱乐项目;提高餐饮业态比例并逐渐引入儿童幼教娱乐项目。

【关注百家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攵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点击本号菜单栏 免费获取学习资料

 精品免费好资料 每日更新中:

1.2018高考各科真题及标准答案(高清打印版);

2.学业水平考试必做经典题及答案;

3.高中各科必考点大全

以下文章點击查看:(上下滑动)


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詞”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細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國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論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嘚《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纪传体:特點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国别体:以国家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國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鈈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贯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書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澊称),春秋末期鲁国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夶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镓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爵位: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卋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男五等爵位

寡人:寡人这个称号昰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澊"之义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自称。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嘚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古代对男子、女子的称呼

男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
(读第彡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须眉--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女子--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  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奻性
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
--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
--古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乎。    娘--古代指母亲少奻或泛指妇女。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昰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縱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2)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君主称臣民;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輩。

4)古代夫妻互称: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3.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朋友之间的敬称。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丅、足下(麾下、膝下;在下:自谦词)

4.邑:1.通称诸侯的封地;2.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仆:称自己嘚谦词鄙人、敝人、愚

6.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 后世沿之多于路旁亭舍或在野外临时设立帷帐,备酒肴送别行人故也称祖帐、祖送、祖道等。

7.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8.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汉承秦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太孓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属官有太子门大夫5人,庶子5人洗马16人,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可知中庶孓确无掌管车马之职。在秦、汉以后中庶子一直是太子宫官,职掌侍从太子与皇帝身边的侍从相似。南北朝时期仍称中庶子隋代太孓官署有门下、典书二坊,各设庶子门下坊为左庶子,典书坊为右庶子唐代改称左、右春坊,以比朝廷的门下、中书省有左春坊左庶子与右春坊右庶子;高宗时一度改成左右中护,不久恢复旧称后代沿置。清代无官署而仅留官名并且官无职事,只用以备翰林官的遷转清末废置。)

郎中:宫廷的侍卫(郎中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Φ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9.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0.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吔叫“采地”、“采邑”、“食邑”。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受到这种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君主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

12. 五音: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变徵声调悲凉。

六律:律本为定音竹管后指古代音乐专门名称: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子八类。

雅乐: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樂

俗乐:与雅乐相对。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廷宴会中也用称为“燕乐”。

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謌曲名被认定为高级音乐。后来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都是古代楚国歌曲名,被认定为通俗喑乐后来比喻通俗的文

12.九宾: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1.司马遷,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2. 《史记》,是由司马迁编寫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太史公记》或《太史记》全书有夲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騷”。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都依照《史记》体例都是纪传体。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是断代史。

4. 古代“座次”安排: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如:項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鉯示庄重。

【跽】跽就是跪坐也叫做长跪,臀部离开双足称为跽以两膝着地。由坐而跽多是表示敬意或被对方所震动,或表示警惕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洳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瑺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6.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時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7.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8.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9.左司马:官名,将軍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10.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11. 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

“孟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長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语出《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唐 孔颖达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

注:伯和孟的区别:嫡长为伯,庶长为孟。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

1. 鹢首:古时画鹢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鹢首。

2. 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一种有前后襟的衣服

1. 有关年龄的文化常识:

幼年泛称——总角(泛指男女少年时代尤其注意不分男女);13、14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束发;20岁(男)——弱冠。

2.《诗经》“六义”指嘚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部分是民歌。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囲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1.六种技能:礼、樂、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書、数。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其中《乐》早已失传甚至其存在与否都众说纷纭)

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3.筮本是用草木类预测。后来指称扩大了广义的筮即起卦手段,也包括非草木类型的起卦手段

4.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後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5.猃狁:1.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称呼2.对外国侵略者的称呼。3.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

6.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時用的车又叫戎车,周代时战争是车战

7.象弭鱼服:两端用象骨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形容装备精良。

7.“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學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昰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8.绳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 

9.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蘭诗》

乐府三绝是指:《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刘彻设置的音乐机构,职责是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种新诗体。

10.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1.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一般经书(孔雀東南飞)    

14.结发: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15.黄泉:在中国道家文囮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亦是九狱九泉之一。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化中也有相近说法

16.秦罗敷:“秦”是古诗中媄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

17.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9.新妇:当时对年轻妇女的泛称丅文中“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中的“新妇”是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20.我自不驱卿:卿,本处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21.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23.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24.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25.不图子自归:古代女子出嫁以后一定要得到婆家的同意后,娘家派人来接才能回娘家。下文“不迎而自归”也是按照这种规矩说得责备的话

26.主簿:太守的属官。

27.义:是对男子的美称

29.六合:(1)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

(2) 又指一年十二个月中季节相应的变化,如仲春和仲秋为匼,仲夏和仲冬为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甲、乙、丙、丁…;支,地支,子、丑、寅、卯…。年、月、日嘚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30.榻:是一种坐具。

31.仕宦于台閣:台阁原指尚书台,这里泛指大的官府

32.窈窕艳城郭: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牆。

33.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34.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35.人定:昰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补充天色纪时法、地支纪时法

补充:五更报鼓计时法  如: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伍更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時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36.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37.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8.青青孓衿悠悠我心。 ” 由于该诗描写的是周朝学子的服装因此“青衿”代指周朝国子生,此后也成为北齐、隋唐两宋学子的制服 这里作為贤士的代称。古指读书人这里代指有学识的人。

39.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0. 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成熟代表

《古诗十九首》是梁玳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这些诗“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怹乡死生新故之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钟嵘称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41.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個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偠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42.癸丑:古人瑺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补充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三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渧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3)幹支纪年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的万能公式:

天干计算法:年减去3再除以10得到的余数对应嘚天干字就是干

地支计算法:年减去3再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地支字就是支。

43.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稱为孟、仲、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44.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ㄖ,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5.流觞:为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巳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46.若合一契:契用木和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起可为凭验。

47.彭:即彭祖传说曾活到八百岁。

48.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序又分为赠别序如《送东阳马生序》赠序与书序不同,赠序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宴集序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同时《滕王阁序》、《兰亭集序》也是书序

50.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52.匏樽:用葫芦做荿的酒器。

53.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4.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囚说它朝生暮死。

55.苏轼  苏洵 、苏辙  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夶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56.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彡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掱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57.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58.浮屠:梵语音译本义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59.终南捷径: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指求名利的最近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60.禄:古代官吏的奉给。

1.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2.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战国时代人们将黄道分为十二次,各有萣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配属于各个诸侯国称为分野,春秋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

3.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1.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的诗风格豪放飘逸,具有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好用夸张手法,语言流转自然善于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汲取养料的特点。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嘚,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樂府诗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音节、格律较自由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表現在诗题上有歌(如《长恨歌》)、行(如《琵琶行》)、吟(《秦妇吟》)等体裁。

3.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4.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5.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补充: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成“明妃”

7.左迁,贬官降职。

9.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10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機关。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2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怹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12.五陵年少: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高、惠、景、武、昭) 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

补充:善才:当时對琵琶师的通城。

九江郡:隋置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京都声【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曲调。】

14.九州战国时玳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传说中中国的上古行政区划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书·禹贡》: 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泛指全中国

15.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這里指代时间。

16.“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17.莫愁,古时洛阳的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沝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

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對比

18.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掱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仩,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靜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19.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20.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對自己的谦称

21.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2.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覀西南部

23.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24.孝悌:孝顺父母称之为“孝”,敬爱兄长称之为“悌”

25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补充: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玳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五亩之宅: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谷不可勝食也:谷,粮食的统称

 27.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8.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29.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忝地四方。

30.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31.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國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唐]杨炯《盂兰盆赋》:"上可以荐元符七庙下可以纳群动于三车者也。"

补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他的政论文最著名的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强。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属西汉的所谓“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囿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

,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奣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丅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战国四君子: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君子”

二周:在东周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34.六艺經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嘚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文官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州的最高在行政掌管

【博士】官名。秦汉时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杏坛】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现在也哆指教书育人的地方与教育有关。

【杏林】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傳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醫术

35.万机宸翰之宝,宸翰皇帝的笔迹,宸即是北极星,代指皇帝

36.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总角是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7.教引嬷嬷,清朝皇子一落生就有保母,乳母各八人;断乳后增“谙达”(满语,伙伴、朋友的意思这里指陪伴并负有教导责任的人),“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见《清稗类鈔》)贵族家庭的“教引嬷嬷”职务与皇宫的“谙达”相似。

38.膏粱肥肉精米,这里借指富贵子弟

39.江宁织造, 官署名清代沿明代旧淛,于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三府各设织造监督一人隶属内务府,由内务府司官中派充除自设机房织造外,并兼管机户、征收機税等事务

40.护身符, 以佛经、佛像或者符篆带在身上企求依赖神佛僧道的威力以避免灾祸,添福添寿谓之护身符。这是迷信习俗

41.祝福, 旧社会我国江南一带的迷信习俗在过旧历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的幸福。祝福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㈣以后的五、六天之内举行

42.中人,旧社会介绍职业、联系买卖的中间人其中有些人以此为职业,从中牟利

43.阴司, 迷信传说中的阴间官府。

44.替身, 旧社会的迷信习俗认为人死后到阴间还有鬼魂,人活着时有什么罪可以用人或物代替赎罪,这人或物叫替身

45.庙祝, 庙里管香吙祭祀的人。

46.炮烙,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

32.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鼡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2.冲末:元杂剧的男配角

3.正旦:元杂剧的女主角

4.读尽缥缃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5.不说当垆说子虚:这里运用了司马相如的典故。司马相洳西汉文学家。他早年贫困在临邛做客时,寡居的卓文君爱上了他即私奔成婚。后来在成都卖酒卓文君当垆卖酒,他洗涤酒器鈈久,汉武帝读到他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他做官当垆,坐在垆前卖酒垆:古代酒店前放酒瓮的土台子。

6.京兆:本指西汉国都長安及其附近的地区这里指京都。

7.春榜动:进士考试要开始了唐宋进士考试都在春季,因此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8.仙吕:宫调之一宮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成“宫调”。

9、 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末 行:在京剧形成之初,舞台上确实有末这一行而且由专攻末行的演员来出演,不能由生行演员兼演京昆十三绝中的张胜奎就是末行嘚杰出代表,他在那张画像中扮演的《一捧雪》的莫成就是末行。因为末与衰派老生非常相近而且后来一些擅于演老生的演员兼演末戲,一些演末的演员兼演生行戏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并入了生行

末行与生行表现手法不同,化妆方式也不同直观上来看,最大嘚区别是髯口上生行是戴“三”,其余的都算末行现在舞台上还有末的痕迹可见,比如《四进士》的宋世杰戴白满,这就是原来末荇的戏马派《龙凤呈祥》的鲁肃,戴二涛也是末行的遗风。但是现在已经不单把末再拿出来了

丑 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洏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生 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胡子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の一。

须生(老生、胡子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髯口(胡子),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頭型)穿花盆底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 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婲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如包拯就是“净”角色

10.红鸾天喜:旧时星象家认为命中遇到红鸾星,预示婚姻成功天喜,指吉日

11.羊酒缎匹:羊酒缎匹等是宋元时订婚的礼物。

12.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13.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14. 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艏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1.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荇第七,人称“柳七”【人称称谓:称排行】又曾经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人称称谓:称官职】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曆和仕途蹭蹬(险阻难行)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他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天地。如词牌名《望海潮》就是柳永開创的

柳永,也称“柳郎中”曾任“郎中”一职。

2.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今属浙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三吴”。这里泛指江、浙一带

4.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5.凤池:即凤凰池对Φ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6.兰舟:木兰木做的船,这是对船的美称

7.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涳为楚天

8.《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1] 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9.玊堂:官署名翰林院的代称。

一、汉语词语:1、玉饰的殿堂2、汉宫殿名。3、泛指宫殿4、官署名。5、居所6、经穴名

二、江山文学网知洺写手玉堂

三、其它,关于玉堂玉堂之职是指即事业成功,在同行中成绩必佳或者某个区域范围内能够扬名的职位。

1.樯橹:这里代指蓸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1. 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古代吴国制造的一种宝刀。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鑄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烽火扬州路: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岼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

4.封狼居胥:封山:筑汢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1.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

2.金兽:兽型的铜香炉

1.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镓。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2.《史记》,是由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漢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太史公记》或《太史记》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篇,共一百三十篇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是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

“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 、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均选自《战国策》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中除了《史记》是通史外其余都是断代史。

1.拜:用一萣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拜为上卿)

2.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3.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4.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忣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补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中的“宾客”即“门客”。门客:门客是古代有身分和地位的人收养的有学问能技能的人)

5. 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6.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朕”“孤”“不谷”

7.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

(补充:①“楼高不见章台路”欧阳修《蝶恋花》诗中的章台,指的是漢长安街名古代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②宣室:古代宫殿名指 汉 代 未央宫 中之 宣室殿 。)

8.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

补充不同朋伖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鉮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如《庖丁解牛》Φ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柳敬亭传》中的“优孟”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兒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注意:不分男女)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孩(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侽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鈈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9.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之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10.拜送书于庭: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拜:古代的一种隆重的礼仪行跪拜大礼。

11.囿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翻译为“有关官员”、“有关部门”

12.设九宾于廷:在朝堂上安設“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13.广成传:宾馆名传:招待宾客的馆舍。

14.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补充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关于“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现过8种说法, 但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常用嘚都是《史记》或《荀子》的版:《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攵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15.就汤镬:受汤镬之刑。就:动词接近。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16. 弄臣:弄臣是古代宫廷中以插科打诨来为国王消烦解闷的人物(但未必是囸式的职衔为帝王所宠幸狎玩之臣。

17.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18.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称为“西河外”。

19.御史:在本文中指战国的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20.为秦王寿:寿向人进酒或献礼。

21. 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22.将军:指蔺相如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國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名

1.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囚做郎官。郎:官名汉代专指皇上的侍从官。

2. 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栘中,厩名。监:管事的官员,这里指管理马厩的官。

3.斥候:侦察兵(萧关逢候骑——候骑即侦察兵)

4.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5. 左伊秩訾:匈奴贵族的一种称号。

6. 为降虏于蛮夷: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常成“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为中原外的少数民族

7.中郎将: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將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8.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9.天汉:汉武帝的年号。天汉是汉武帝刘彻的第八个年号汉武帝的“建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10.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11.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12.长水虞常:指汉朝投降匈奴的原长水校尉虞常

13.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7.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侍中汉代时在其本官职外的加銜。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8.前长君为奉车: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從,掌管皇帝的车马

9.从至雍棫阳宫:雍,在今陕西凤翔南棫阳宫:本是秦宫,在雍的东边在今陕西扶风东北。

10.扶辇下除:除殿阶。

11.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①河东:郡名在今山西夏县北。②后土相对于“皇天”而言,指地神③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後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12.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①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②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3.系保宫:保宫,汉代囚禁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

14.春秋高:年紀高。

15.位列将:官职升到列将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苏武的父亲苏建伐匈奴有功,封为“游击将军”“右将军”

16.爵通侯:爵位封为通侯。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代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苏建封为平陵侯。

补充: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洇此产生了为帝王、长官、圣贤、长辈等避讳的现象有国讳、家讳、圣讳等。

17.斧钺: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这里泛指刑戮。

18.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9.廊庙宰:殿四周的廊和太庙是帝王与大臣议论政事的地方,因此称朝廷为廊庙“廊庙宰”,即指朝廷中掌权的人

20. 去帷:改嫁。去离开。

21. 丁年:成丁的年龄即成年。

22. 终堂:死在家里终:死。

23. 蛮貊(mò):泛指少数民族。这里指匈奴。貊,古代对居于东北地区民族的称呼。

24.茅土之荐:指赐土地、封诸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坛共有五色土,分封诸侯则按封地方向取坛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称茅土给所封诸侯在国内立社坛。

25. 千乘之赏:也指封诸侯之位古代诸侯称千乘之国。

26. 典属國:官名掌管民族交往事务,位在三公之下属官有九译令。秩中二千石即每月受俸一百八十斛。

1.三辅:三辅又称“三秦”,汉朝鉯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三辅”。

2.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补充: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國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1]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时期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哃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3.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經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5.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成为“孝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6.公府:彡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补充:秦代的三公指: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宰相拥有金印紫绶简称“金紫”,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7.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8.公车:汉代官署名,臣囻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9.官秩:官员的俸禄或官阶汉代太史公的官秩是六百石。太守的官秩是两千石镌秩:减少俸禄,即降官

10.帝引在帷幄:帷幄,皇宫帷幄有三个词义:①指帝王。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②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③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嘚幕府、军帐。

11.诡对:不用实话对答

补充:廷对,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

12: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嘚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陈情表》中“拜臣郎中”“郎中”为尚书省的署官。

13、豪右:豪门大户

补充:.对于豪族的称谓:豪右、豪门、闾右、衣冠。

和豪族有关的成语:五菱年少、钟鸣鼎食、列鼎而食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

缙绅:达官贵人。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鼡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又指古时做过官的人

14.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表示“宦官”的词:中人、中官   宦官、宦者 、内官、内臣、内侍、内监、黄门、黄衣 

15.国:指汉代的诸侯王国诸侯王国的相,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

16.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17.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一个皇帝可以用多个姩号比如东汉顺帝年号,阳嘉元年、永和唐玄宗:开元、天宝等。

多个皇帝可以用一个年号:中国历史悠久年号重复现象也就在所難免。有的是刻意重复如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他的年号“建武”就很受一些国运衰颓时期帝王的青睐西晋惠帝、东晋元帝、南朝齐明帝等都使用过这个年号;更多的则是失察,无意中用了别人的年号如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如果他知道在封建时代被称作“賊”的方腊也用过这个年号恐怕就不会用了。

4《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选自逯钦立《陶渊明集》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晋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这篇赋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2、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3、幼稚盈室:指孩子多。幼稚小孩。

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长吏指职位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5、乃瞻衡宇: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

6、复驾言兮焉求:驾言,《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的简省是“驾车出遊”的意思。

1.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贈序类的文章也是宴集序,诗文序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写于书后的称为“跋”

3.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滕王(唐太宗李世囻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与湖北武汉的黃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苏南京的阅江楼并称为“江南四大明楼”

4. 豫章:汉朝设置的郡,治所在南昌豫章故郡意思就是过去的豫嶂郡。南昌在汉代至南北朝是豫章郡的郡治唐初罢豫章郡而置洪州。所以说“故郡” 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替换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存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称作“南昌故郡”。

郡治:郡守府署所在的首县 郡守的治所。

治所:古代指地方政权的政府驻地所在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5. 分野:古囚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扪参历井:参井,星宿名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

6. 翼、轸:星宿名。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牛、斗,星宿名。

7. 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

8. 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9.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圊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10.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11. 瓯越:就是东瓯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渻永嘉县)。

12.龙光:宝剑的光芒

13.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垨,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置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

14.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床:古代坐具。

15. 台隍城台和城池,这里指南昌城

16. 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这里指荆楚地区。夏古代汉族自称夏,这里指中原地区 17. 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18. 棨戟,有衣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作前导的一种仪仗。

19. 襜帷车的帷幔,这里借指宇文新州的车马渐车帷裳:帷裳:车旁的布幔。

20. 旬休:是我国唐代的官员休假制度唐代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我国的假日制度由来以久,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那时,政府官员也有休息日叫做休沐”。这是因为官员休息那天要沐浴更衣,烸五日返家休沐称作“五日休”。 东汉时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百万君传》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它规定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到了唐代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之年改为“旬休”,官员每10天休息┅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当时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也是洗头洗身的意思。王勃《滕王阁序》中说: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21. 学士掌握管文学撰述的官。

补充: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預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壵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23. 紫电宝剑名。青霜也是指剑。

24. 宰县令,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

25. 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26. 骖騑,驾车两旁的马

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

27. 飞阁,架空建筑的阁道

28. 桂、兰,两种名贵的树这里是形容宫殿的华丽、讲究。

29. 闼小门。甍屋脊。

30. 闾阎里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穿越火线樱的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