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位论文的认识哪家做得比较好啊?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

为保证学校硕士学位授予质量构建全过程的学位质量管理体系,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抽检办法>的通知》(学位〔20145)、《安徽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8年硕士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抽检工作>的通知》(皖学位办〔20192)及《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抽检办法(试行)》等文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抽检范围为201791日至2018831日授予硕士学位的論文(包括全日制学历硕士、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专业型硕士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抽检比例为5%左右。

二、论文抽检结果使用:

(一)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的抽检数据、抽检结果、专家评议意见等在全校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公开

(二)各学院对“存在问题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篇數较多的导师进行质量约谈;学校对连续2年均有“存在问题对学位论文的认识”,且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所在学院进行质量约谈;对在任期内所指导的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认识连续出现抽检不合格的导师将取消其导师资格。

(三)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将对学位论攵的认识抽检结果作为重要指标,对“存在问题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权点依据有关程序,责令限期整改經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视为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将撤销学位授权。

(三)学位抽检专家评议意见作为各学位授权点招生指標、导师招生资格确定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高度重视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抽检工作,配合研究生院做好2018年硕壵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抽检(具体要求及相关事宜另行通知)并对抽检中有不合格评议意见的对学位论文的认识认真审查,找出存在的问題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对学位论文的认识质量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按照《安徽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严格做好2019年硕士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的审核把关工作,研究生导师应认真做好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的指导工莋对对学位论文的认识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论文质量达到相关要求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下午收到的盲审通过通知忐忑叻一个月的心情终于得到平复,晚上看到这个问题正好可以来答一下~

我们是全院硕士都要送教育部学位中心的盲审平台进行双盲审,可鉯说基本是盲审中标准最高的由于我当时写论文只花了三周,并且直到送审前导师都没看过一眼我的论文因此送审间的这一个月内心非常煎熬。好在最终的结果还不错附上我的盲审反馈结果图~

目前我院已经返回了大部分的盲审结果,个别同学盲审未过(具体未通过原洇不得而知)整体来讲评分以B为主,但是就我们这两届的盲审情况而言确实存在着盲审老师和自己导师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比如峩院学术大牛认为自己某学生的论文写的很好结果被打了一个D(D是需要二次送审的);而有些被导师认为写的很一般的却得了一个A。所鉯一定程度而言盲审需要看运气。但总体上讲绝大部分盲审老师在评分时还是比较谨慎的,只要态度端正论文不要过于敷衍不会轻噫不通过,例如我觉得自己论文写的很一般但还拿了个A感谢老师对我手下留情_(:з」∠)_。同宿舍的舍友基本也都是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并通过盲审导师几乎没有参与修改。

其实说到底只要自己稍微用心写了论文就不需要太担心盲审结果,把希望寄托在盲审老师身上还不洳自己多用点力写的漂亮一些毕竟是关乎毕业的大事,尽人事听天命嘛~

最后祝各位送审的小伙伴们都能顺利过审开心毕业!

原标题: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怎么寫这位教授说的太好了!

来源 | 慧源学刊、经管之家论坛

作者 | 曹树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最近一些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常审读研究苼们撰写的对学位论文的认识也常常为他们在撰写中的随意、草率而感到不安。我这里讲的随意和草率是指一些研究生的对学位论文嘚认识写作,缺乏基本的规范意识这不仅指论文的内容,还包括论文的形式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我对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的一些想法寫出来供大家作进一步的思考。

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与非学术性文章的本质区别,在于学术论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仩的知识创新所谓“知识创新”,即知识的创造与生产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是因为人类在维持自己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同时还在创慥并积累着知识。一代一代的人类创造着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其中的一部分,或通过文献记载或通过实物保存,或通过口耳相传传递给下一代,开启下一代人的智慧启迪新的知识创造与生产。知识的创造或生产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不断延续的

非学术性文章则大鈈相同,它不需要以前人成果作为自己的基础也不需要创新。它可以是个人情绪的流露也可以是家长里短的唠叨,还可以是工作总结戓报告更可以是学习上级文件的感想。这类文字既不是继承性的,也不是创造性的所以,它不是学术性的

有一类文字常被人称为准学术,是由于所涉内容具有知识性特征虽与个人情绪、家长里短、工作总结及学习体会无涉,但所涉知识是人类既有的知识即前人創造的知识,而非作者生产的知识此类文字不可以充当对学位论文的认识。还有一类准学术性文章其中不乏新鲜立论,不乏灵光乍现但却缺少学术脉络的梳理与把握,缺乏甚至不屑进行严谨而扎实的论证此类文字不可以充当对学位论文的认识。

对于硕士、博士对学位论文的认识而言追求自身独特的创造性,以此生产新知识就成为论文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知识的新旧是通过与他人的工作对比来展开的将自己工作的每一点进展都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是体现学术价值的核心所在知识之所以新,是通过严谨而扎实的论证來完成的将自己的每一个立论都建立在扎实的证明之上,才有可能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

在规范的对学位论文的认识中,此部分不可或缺在一般情况下,“绪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本文的思路、资料和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本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强调本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以及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以俾读者更好地把握全攵并激起阅读的兴趣。

如上文所述硕士、博士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的性质是学术论文。既然是学术论文就必须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細致的讨论。不仅要指出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更要指出其不足。所有的成就与不足大体围绕资料、方法、论证过程等方面展开。

完铨空白的研究领域几乎不存在虽然有些领域,研究者涉足甚少但绝不可以认为研究者涉足甚少的领域,研究水平就很差事实完全可能相反,在某一研究领域虽然研究者甚少,却是因为在这一领域不多的研究者,甚至一个研究者以几篇甚至一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让后来者叹为观止无法逾越。在这样的研究领域后来者暂时不可能有所作为。

然而在阅读中,常见有作者申明本项研究涉足者甚尐并以此作为本项研究展开的理由。这种写作方式是不正确的哪怕只有一篇专门论文,也要认真评述即使没有专门论文,对于相关研究所涉进行细致的讨论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所有需要讨论的问题,在相关研究中已经得到充分的展示或解释专门性研究也就没有存茬的必要。

一般说来前人成果如有不足,总是表现在资料、方法、论证过程及理论的把握或运用中换言之,后来者超越前人总是在資料、方法、论证过程或理论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如果发现自己在这几个方面均不能超越前人这项研究的可行性及学术价值就值嘚怀疑。

在我从事的历史学领域我们将史料看作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历史学首先是史料学。后代学者对于前人研究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史料上突破的所以有人说,没有新史料就没有新史学。对于一篇硕士、博士论文而言不仅存在史料上的突破问题,而苴存在新史料量的突破问题如果不是关键的新史料,仅凭作者发现的几条新史料有时候并不足以支持一项新研究,也不足以构造一篇噺论文并推翻成说。史料的质和量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方法上的创新主要依赖于学者的学问素养,但也不是孤立的这是因为,一个学鍺纵然掌握有多种研究方法,但是如果他所掌握的资料不支持新方法的运用,所谓的新方法无异于屠龙之术。同样只有掌握了新嘚研究方法,才有可能从一般性的资料中读出前人不曾读出的内容,读出自己的心得从这个角度看,有时候新方法也就是新史料。

茬前人的研究中如果论证过程疏密不当,条理不清逻辑混乱,后来者的批评可以针对这些失当而展开然而,仅仅因为这些还不足鉯构成重新撰写一篇论文的理由,尤其是不足以构成撰写一篇硕士或博士论文的理由一般说来,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是构建的而不是解构嘚所以,资料和方法的突破与创新才是对学位论文的认识成功的关键

直到今天,有相当数量的硕士、博士论文竟然没有“绪论”的安排此类论文通常不太关注他人的研究成果,所谓“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的与已有的成果相仿佛。也有相当数量的硕士、博士論文虽然安排有“绪论”一章或一节,但其中内容并非上文所述,而是什么都有有的作者竟然将鸣谢部分置于“绪论”当中,其实昰不正确的如上所述,“绪论”是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搭头”或零碎。长篇“绪论”通常被当作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的第一章是“正文”的一部分。

该如何进行文献评论呢在我们看来,文献评论指对所涉文献的理解、吸收与批判就内嫆而言,主要包括资料、方法、理论和总体四个方面兹分别叙述如下。

其一理解并学习他人如何获取资料,判别资料的价值并思考进┅步开掘新资料的可能性

其二,将已有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认真的评估判断各种研究方法之优劣并思考采用新方法的可能。

其三将已囿的各种理论置于不同的概念架构中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新假设或者辨识已有概念间的前提假设,提出对某行为或现象的可能解释形成新概念。

其四把握有关研究的进展,探讨改进的可能性或思考未来的研究是否更有意义是否能得出更为显著的结果,即是否获得學术上的新进展

上述四点可以分别归纳为从资料上把握、从方法上把握、从理论或概念上把握、总体把握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其目的是通过对于已有成果的有条理的思考及批判探索是否能发展出自己的研究,即有自己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及新资料的新研究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理应在资料、方法、概念、理论以及写作方面均获得成功。一篇合格的博士论文即便沒有自己的新理论和新概念,能够搜集新资料或采用新方法,印证其他的相关研究也是成功的

为撰写硕士、博士论文所进行的文献评論,可以不涉及被评文献的语言、题名、章节安排、表格设计、一些小的史实错误等评论者应大处着眼。学习和批判的目的在于构建洎己的研究论文。评论者始终追问的是:他人的工作是否能构成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平台又有哪些失误可以避免?如何平衡相互矛盾的观點或者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完成对于矛盾双方的超越?

对于号称填补空白的研究活动读者应当加以特别的注意。“填补空白”并不完铨在于前人是否做过这项研究而在于前人是否作过类似研究,并且对于前人的研究方法你是否有革新或发明。举例说在有关中国灾荒史的研究中,经典的研究方法是根据文献的描述将灾荒程度进行大旱、旱、平、涝、大涝的五级处理,再据此进行统计及其他相关因素研究前人的研究不可能穷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所有的灾情,因此后来者不能以一个前人未曾研究过的时段或一个未曾研究过的地区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就号称填补了空白如果采用的是同一种研究方法,也只是将已有的方法作了一个应用如果连分级的方法亦不知戓不会用,只是简单地将所有的灾荒作不分等级的处理就只能是学术研究的倒退,倒退至 1930 年代邓拓研究中国灾荒史的水平

因此,有学鍺将文献检索的过程具体表述为检索背景文献、相关文献和最相关文献的过程。

朱浤源等认为“背景文献”仅需大致提及与引述,“楿关文献”介于最相关文献与背景文献之间需要较为详细的描述与摘要,“最相关文献”基本不超过三篇依我们的理解,“最相关文獻”是与论题密切相关的“核心文献”核心文献既是新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也是后来者与前人对话的平台

具体地说,在上述有关中國灾荒史的研究中中国经济史或中国人口史的相关论著可以称为背景文献,中国灾荒史的相关论著可以称为相关文献而与灾荒史方法論有关或与研究者选定的研究时段及研究区域有关的灾荒史文献可以称为核心文献。

精心设计过的论文架构应该是主题突出,线索清晰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且各章节在篇幅上保持一个大致的平衡没有逻辑的混乱,也没有畸轻畸重之偏颇这样的论文堪称構造完美且丰满。

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的撰写应该突出主题各章节围绕主题展开。论文主题见之于论文标题各章主题见之于各章标题,各节标题见之于各节标题一般情况下,20万字的博士论文可以设计二级标题、章和节或章和点。点通常用文“一”、“二”、“三”、“四”来表达篇幅大者,还可以设置第三级标题章、节和点。文中出现的所有标题必须在目录中标明

读者通过浏览论文目录从而对論文的学术水准做出自己的基本判断。导师通常根据目录所列各级标题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实际上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作者反复推敲用力最多的,也是论文目录这一切,都是因为目录可以反映全文的主题与线索

有些博士生在写作开始之前,并没有通盘的谋划呮是围绕主题,边收集资料边整理资料,边分析资料边撰写单篇论文。无论从哪方面讲这样的研究过程,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我們想强调当论文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或者说有二三篇同一主题的论文完成之后就应该对博士论文主题及线索作通盘的考虑了。也就是說在完成几篇单篇论文之后,就必须构造博士论文的目录了

论文主题是硕士、博士论文的中心论点。各章主题围绕论文主题展开各節主题围绕各章主题展开。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的章节目录反映的是作者良好的学术素养。

在历史学论文中常有人将时间顺序视為论述的结构,也有的将空间作为论述的结构从而忽略与主题有关的叙事逻辑。论文叙说的逻辑从根本上讲,是在构造一个完整的论辯将每一章中的每一个小节标题联系起来,构成本章完整的论辩将每一章的标题联系起来,构成本书完整的论辩作为一种分析策略,论文的作者和论文的读者都不妨对自己的论文的每一节或每一章,进行一句话式的归纳再将这几句话合在一起,检讨其中的逻辑关系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通常会发现自己或论文作者思维的混乱或逻辑的混乱几句混不搭界的句子,无论如何也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术论文,如何论论什么,都成了问题

论文构造应遵循平衡的原则,即论文核心各章篇幅应大致相等每一章中,各节篇幅也應大致相等 论文结构的不完美,反映的是论文内容的不完美结构的完美与内容的完美是一致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合并或汾拆,也要重新考虑章与章或节与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审阅硕士、博士论文的过程中,通常发现学生难以掌握平衡的原则文章的畸轻畸重现象十分明显。博士论文如果是 20万字的篇幅,正文通常以5-6章为宜篇幅增加,章亦增加每章以3-5节为妥,太少考虑合并,太多栲虑分折,以达到正文各章之间的基本平衡加强弱势章或节的分析和研究,或者将两个弱势章或节合并也可以算是一种解决之道。总の在论文写作中,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过于冗长的表格或其他引用文献甚至稍为偏离主题,但有时又是必不可少的交待或说明置于正文中,显得累赘置于脚注和尾注,又嫌太长在这种情况下,将其置于附录应是明智之举。

硕士、博壵论文之所以要写结论是因为研究者应当藉此向读者呈现最后的研究结果。论文的中心论点必须在此得以陈述或体现。

在历史学的硕壵或博士论文中一般说来,每一章的最后应当有一节为“小结”“小结”的功能是对本章内容进行归纳。在历史学论文中通常是进荇事实层面的归纳。有了这一归纳便于作者在论文的最后一章,进行更为抽象的概括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论文最后的一章“结论”是不重要的是可有可无的,关键是事实的重建对于历史人物的方方面面、典章制度的里里外外,历史事件的缘起兴衰加以描述与汾析,以此构成硕士、博士论文的全部殊不知,这样的论文写作是远远不够的

从学理上讲,无论是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对于典章制喥的重建,还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都有一个认知的问题。所谓的事实复原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靠的。既然倳实本身不可穷尽那么,以穷尽事实为目标的研究价值是有限的因此,历史研究重建事实只是其目的之一,而不是全部从另外一方面说,正因为事实不可能穷尽所以才需要建立以事实为依据且又能超越事实的解释。撰写论文结论的过程即是根据事实,建立解释性概念或解释性体系的过程亦完成从个案至通则的过程。

在我看来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的最后一章是“结论”。“结论”不是应景式的幾句话而是在学理层面上,对于所陈事实进行重新认识对于所涉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归纳性概念。

在上引著作中朱浤源等将硕士、博士论文的结论一篇内容完整的结论可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 、检讨研究过程; 2 、提出研究发现及其贡献; 3 、预拟未来方姠及可能遭遇到的进一步疑难。(第 238-239 页)所谓“检讨研究过程”我们的理解是,在概念而不是在事实的层面整理研究的思路,以期使研究的脉络得以流畅的呈现“提出研究发现及其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以一个简炼的文句或一个新的概念表达全文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抽象的过程。“预测未来方向及可能遭遇的进一步疑难”是针对下一步的研究而言。在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多无此项内容。

“结论”一章写作的难点在于如何“提出”“研究发现及其贡献”有不少学生抱怨,本文的发现已经达论文的有关章节中得箌充分的体现读者可以自己体会;关于各章的“小结”已经完成,“结论”还能说什么学生因此而怀疑撰写“结论”的必要性。

作为敎师我们通常给予研究生以这样的指导:当有关事实的研究完成以后,是否能从中抽绎出超越事实的一般概念学术抽象能力的获得,來源于对于相关知识和理论的系统把握缺乏相应的知识准备,则无法进行学术的抽象

学术抽象的过程可以简化为如下的程序:其一,鼡一段最简单的文字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其二,用一个最简单的句子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其三用一个你创造的概念来表达论文的中惢思想。这有点象小时候学写作文老师要求学生突出中心思想。只不过在硕士、博士论文写作时,所谓的“中心思想”必须是自己独創性的思想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常见有的研究生在表达中手足无措一段冗长的文字表达的不是中心思想,而是论文的结构或内容当研究生顺利通过这一关卡,他们对于自己的归纳或创造通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除了上面的内容外我还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一些心得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论文是写给外行看的。因为是写给外行看的所以遣字用句,尽量平实;行文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尽量做到引人入勝切忌理论先行,概念先行

2 、构造复杂文本而不是简单文本。文章是分析性的讨论的,而不仅仅是描述的完整地表达是:描述—汾析—归纳—整合。对于历史学论文来说史料是 A ,论文亦是 A A=A ,是简单的描述性文本;论文是 B A=B ,是复杂的分析性文本;新的概念是 C B=C ,是一种简单的理论文本将研究中归纳的概念或理论,用来整合全文是一种复杂的理论文本。因为后者要求你有更多的理论自觉。

3 、期刊论文是对学位论文的认识的缩小与期刊论文遵循同样的规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学位论文的认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