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患者测试你的抑郁程度度进行分组属于什么实验设计

这个在我看来,适合大学生或者刚入学的研究生学习,主要为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以及一些研究设计中要考虑的很多细节问题。虽然里面没有很多高超的方法,而且课程也是十年前的,但是里面对于科学的理解以及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确实值得刚进入科研这条不归路的人学习。

  1. 标题格式都按照markdown排版的,但是标题之间的关系可能没有排好,主要是参考了原课程网站的标题设计
  2. 书中一些专有名词或者大牛们说的话都没有翻译,以防止因为我的问题导致误解
  3. 名人名言和我自己的理解都是用引言格式标注的,不同的是,大牛们的话是英文,我自己的理解是中文
  4. 因为课程中有问答环节,问题我会用加粗来标识,问题的答案一般会用斜体来标识

因为本人英文水平有限,有些话翻译得可能很别扭,有能力的话建议大家去看原网址。

在第四课(实验设计)中,我们介绍了潜在的自变量问题:可能会有一些导致因变量变化的非受控因素。这些因素被称为研究的内部有效性威胁(threats to the internal validity)。因此,内部效度与研究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使我们将因果性归因于自变量并排除了潜在的其他解释。研究者的任务是设计研究,排除合理的替代解释,以确定是造成这一效应的自变量。

内部有效性就是说,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因变量的变化只受自变量影响,排除其他的不受控因素。国内也有人翻译为内部效度是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实性程度,是实验结论的真实性。

研究有效性的第二个方面涉及研究设计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我们将结果推广到非抽样样本的人群,或不同环境或不同时间的类似人群。这被称为外部或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外部效度是关于应用于现实世界的结果是否有意义。

外部有效性,或者叫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是指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或普遍性。具体说来,就是指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类似情景中去的程度。

内部有效性Internal validity):研究设计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将因变量的变化归因于自变量的变化?

外部有效性External validity):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将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人或环境?

在本课中,我们将详细研究有效性面对的主要威胁以及不同的研究设计如何对其进行控制。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到,需要考虑研究的特定环境来评估不同有效性威胁的可能性。在某些情况下,特定威胁可能根本不适用。

对有效性的威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与时间流逝(passage of time)相关的威胁,与参与者选择( selection of participants)相关的威胁以及与测试和操纵相关的威胁。后一类包括反应性安排,将分开处理的多种威胁。

与时间的流逝相关的威胁无论何时使用重复的措施设计都是潜在的问题。

这种威胁与时间的推移有关,例如发展变化,衰老,饥饿,疲劳等。例如,假设一位教育研究人员有兴趣评估8岁儿童使用新的阅读方法的效果。 研究者考虑使用一个单一的组,前测(pretest)后测(posttest)设计:

O1??????????????????X??????????????????O2

对一类儿童的阅读能力先进行评估测量,进行一段时间的新方法阅读的课程,再对阅读能力进行评估测量。 这个设计有什么问题?

很明显,不论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何,孩子的阅读能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 因此,在前后测量之间观察到的任何改善可能是由于人本身成熟:儿童自身认知的变化。 新方法可能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的影响与那些已经发生的影响区分开来。

意识到他的错误后,研究人员决定采用随机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

RO1XO2RO3XO4

儿童被随机分配到两组中的一组。 一组接受阅读课程,另一组接受“标准”教学方法。对这两个组的阅读能力进行前测试和后测试。 这是如何控制成熟的影响?

假设结果提示新的教学方法优于标准方法:

两组阅读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接受新教学方法的实验组提高得更多。由于孩子是随机分组的,所以应该在阅读能力和其他相关因素上应该是相同的。因此,任何发生的成熟的变化将同样适用于这两个群体。对照组的改善是由于正常的年龄变化,而实验组的更大的改善则可归因于新的教学方法,只要在操作中没有其他潜在的自变量(有效性威胁)。例如,管理新教学方法的人只是一个更好的老师,或者比使用标准方法课程的人更有动力,更热衷于使用新方法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实验组的人员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那你怎么能避免这些潜在的影响因素呢?

要想完全避免是很困难的!当然,你可以让同一位老师使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但是再一次,他们可能会更有动力使用新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医药领域建立的研究可以使实验者不知道他们正在提供哪种治疗以避免上述提到的问题。例如,在评估新药疗效的医学研究中,采用双盲(double-blind)程序是正常的:参与者本身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参与者是否正在接受药物(或药物的剂量)还是安慰剂(即没有药效的试剂)。但是显然,在这个例子中你不能用这个方法。 老师怎么会不知道他们使用了哪种教学方法? 如果你能想到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设计问题,你将会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

成熟(Maturation)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实验的人自身的年龄的变化会导致认知等的变化,如果试验周期长,这种变化是研究者无法避免的。现在面对这个问题,主要的方法就是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 model),就是第二个改进的设计。这在预测问题中经常出现,比如我们要考虑汽车的销量,那么我们第一个要避免的就是随着年份的增长,经济形势的好转,汽车销量自然是增长的,首先要将这个原因排除在外。

历史是指除了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实验操作之外,在事前和事后测试之间发生的事件。成熟(maturation )效应是参与者自身发生的事件(happening within participants),历史效应是除了实验人员的干预因素外,发生在参与者身上的事件(happening **to **participants)。

举一个例子,假设一家大公司决定推广健康饮食,减少吸烟和增加劳动力的体力活动。为推行这些与健康有关的行为而给予工人财政奖励。该方案通过测量实验之前和之后随机抽取的工人样本的饮食,吸烟和活动习惯来评估。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单一的组,再次进行前测后测设计。假设在该计划运行的同时,地方卫生当局开展了针对整个社区的重大健康促进举措。这些举措包括提供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信息和建议,通过当地超市,休闲中心,媒体等宣传。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可能影响公司方案结果的历史事件。劳动力队伍中的任何健康行为的改善都可能是由于他们所面对的更广泛的社会的健康促进举措,而不是公司的财务激励。

随机对照组设计(有或没有预先测试)的历史威胁完全相同,正如他们控制成熟的影响一样。如果这些组通过随机分配进行了前测,那么任何历史效应都应该平等地影响这些实验组。因此,除了由于历史事件而在对照组中观察到的任何变化之外,实验组中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归因于自变量。

这个已经不算是什么大问题了,随机对照组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死亡威胁与前期和后期测试之间实验参与人员的退出有关。我们已经在采样课上遇到了这个问题。退出可能与留在研究中的参与者有着系统的不同。因此,当参与者退出时,样本的性质发生变化。在一个单独的小组研究中,这意味着在预测试开始的样本至少可以合理地代表感兴趣的人群,但是在后测中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例如,假设进行一项研究来检查激励强化治疗对坚持使用单一组的锻炼计划的效果,即前测后测设计。没有动力的参与者可能会退出,留下更多积极的参与者。任何明显的锻炼增加都可能是因为最后离开的参与者无论如何都有强烈的动机去坚持这个计划,与治疗可能无关。

但是,我们已经讨论了单组设计薄弱的两个原因,还有更多的原因。一个随机前测后测的对照组设计成什么样?在这里,和前两次的威胁一样,随机化也是为了弥补这个问题。如果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组,那么他们应该在动机和任何其他可能导致推出的因素上是相同的。因此,如果有推出的情况,同一类人应该会从两个群体中推出。

然而,死亡仍然可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如果治疗费时或需要代表参与者的努力。假设我们使用随机前测 - 后测对照组设计实施了研究,以评估动机治疗对于坚持锻炼的有效性,并且使用包括参加四个一小时长的激励增强课程,另外还提供了一个遵守数据的锻炼课程。对照组不需要参加任何这样的课程,仅仅是练习课程。尽管这两组在初始随机化方面动机因素是等同的,但由于涉及的时间和精力,动力较小的参与者可能会退出治疗组。因此,治疗组缩小的方式与对照组无法比拟。对照组中有更多或更少动力的个体在后测中保持混合,但实验组仅包含更多有动力的个体。因此,在后测中治疗的任何明显的优势可能仅仅是由于参与者的动力而不是治疗。

所以,死亡率只有在群体之间没有差别死亡(differential mortality)(即不同类别的人从不同群体中退出)时才被控制。如果你做了这项研究,想想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而且你遇到了退出,但没有差别死亡率。这可能导致其他的问题吗?

这里的问题是,虽然这些群体的性质可能没有差别,但它们将会发生变化。 假设有些人从两组中推出,人数相似,因为他们觉得练习课太难了。 现在对操控变量的任何明显的优势只适用于那些没有发现这些课程太难的人(比如更有动机的人,更合适的人,或者已经习惯了的人等等)。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把结果推广到为动机不强,不适应,不活跃的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一个外部效度的问题:不能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推广到其他类型的人。

通常情况下,这是一个更直接的威胁。当测量因变量的方式在试验前和试验后或者在不同组之间有变化时,这是一个问题。这可能是由于仪器的校准错误,使用不同的仪器,或者由实验者以不同方式使用仪器所致。

在我以前作为医院手术室技术员时,我曾经测试过五个电子血压计,都是同样的品牌。他们给了五个不同的读数,变化多达10毫米汞柱!假设我在研究中使用它们来评估放松对血压的影响。我使用一个组,前测后测设计。在预测试中,我碰巧使用了一个低于在正确的值5毫米汞柱的测量仪,而在后测中我使用了一个测量值超过正确值的5毫米汞柱的测量仪。即使实际上治疗已经使血压降低了5毫米汞柱,我也不得不得出结论,放松实际上会增加血压!因此,教训是,确保您使用的是正确校准的仪器。

如同观察性研究,当研究人员本身就是仪器时,仪器也可能是一种威胁。假设进行一项研究来评估训练教练是否给予正面的反馈,实际上是增加了他们对正面反馈的使用的机会。我们通过观察员在训练期间记录实例来评估提供的积极反馈,然后我们给予治疗,并再次观察教练,看看他们是否使用更积极的反馈。假设实际上培训没有效果,教练对积极反馈的使用不会增加。你能想出为什么观察者可能会在后测中记录更多正面反馈实例的原因吗?

观察员可以更加熟练地注意和记录正面反馈的情况,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观察教练的经验,因此即使实际上没有变化,他们在后测中也会比在前测中记录更多的实例。 由于这个原因,观察性研究通常使用多个的观察者,并在观察中训练他们,直到他们达到预定的一致性水平(回顾测量课的评价者间信度)。

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数据分析中,特别是如果你的代码中需要随机值(比如在切分训练集和测试集时),请确保每次实验的随机值是一致的。另外,如果你需要记录实验时间,请确保你的计算机两次实验都在相同或类似的资源使用条件下。

这是一个复杂的统计现象,可能发生在试验前后测量设计中。每当我们进行试验前测量时,因为某些在后测中不会出现的因素,有些人会在变量上得分较低或较高。那么当你采取后测方法时,那些人不会再得分那么低或者高。例如,假设我在本课中给了“研究方法”课多选题测验。你们中的一些人会做一些幸运的猜测,并给出你不知道答案的问题的正确答案,所以你的分数将被夸大(即蒙对答案了)。这样做的效果就是把课程的平均分数向上拖动。如果我稍后再给你们进行第二次相同的测试,那么第一次碰运气的人不太可能再做对。所以在后测中班级的平均值会更低(运气没有那么好,不可能每次都蒙对)。

许多因素可以产生这种回归假象。对于个人,可能只是觉得这一天很糟糕天,心情不好,没有集中注意力或者什么的,而且可能很难确定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当在一些准实验设计中根据前测的极端分数选择组时,统计回归极可能发生。回想一下,我们在前一课中讨论了这种方法(the regression-discontinuity or cutoff design)。这里的问题是,一些参与者只会在前测中得到极高的分数,这只是由于在后测中不会运行的因素(比如,运气)。当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组中时,回归不会是一个问题(提供随机化的工作),因为导致“误导性”极端分数的因素将随机分布在组中。

不幸的是,随机化并不总是奏效。我们曾进行过一项研究,评估松弛治疗对术前焦虑和麻醉困难的影响。将松弛治疗与在相似时间段中听短文(注意控制条件;稍后更多)和使用随机前测后测对照组设计的无治疗对照条件进行比较。当绘制时,放松和不治疗组状态焦虑的变化结果如下所示:

为清楚起见,我在这里省略了注意控制条件的结果。 他们一直在中间。 只要你看到这样的结果,就应该想起这些警告。 显然,尽管随机分配,这些群体在试验前的测试中焦虑并不相同。 因此治疗组的焦虑明显减少和对照组的增加可能归因于统计回归。 当我们把这项研究提交出版的时候,我们很快就指出了这一点。 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其他数据来解释,并且这篇文章发表了。

这些威胁涉及在多个小组研究中给参与者分配治疗条件时引入的偏差。

这种威胁涉及将参与者分配给群体时由差异选择产生的偏差。 如果一开始这些小组是不同的,那么在对其中一个小组实施治疗之后,无论治疗是否有效,他们很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假设在我们放松术前焦虑研究中,我们将更多焦虑的参与者分配给控制条件,而不那么焦虑的参与者放松治疗条件,并使用静态组比较设计:

NXO1NXO2

我们可能会发现,放松组治疗后焦虑不如对照组。 显然,这可能是因为放松小组无论如何都不那么焦虑。 很显然,随机分配到组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因为这些组在预测试中是相等的。

在多组研究中,选择偏差可能与我们已经遇到的以及未来的威胁相互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X为成熟。 在这里,如果存在差别选择,则因变量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一些群组中的成熟变化而不影响其他群组。 例如,如果一个治疗组的成员比对照组年轻,那么治疗组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是由于成熟,而不是治疗本身。 或者我们可以选择X为历史。 在这里,如果存在差别选择,则因变量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在另一组中经历的历史事件而导致的。 如果一组在预测试中是极端的(相对于总体均值),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X回归,而其他组则不是。

选择X互动是相当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操纵的效果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的抽样。因此这是对外部有用性的威胁。例如,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已经使用本科生作为参与者,只是因为他们很容易掌握。然而,本科生与普通人群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例如,人们希望他们比一般人更聪明,受教育程度更高。那么,我们可能会质疑,从本科生获得的结果是否适用于一般人群。

同样,在体育科学方面,大量的研究都使用竞技表现较低的体育表演者,因为很难有更多精英表演参与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假设我们发现当与较低水平的表演者进行测试时,一些干预“有效”。我们无法知道,除非我们继续用这种人群进行测试,否则同样的干预措施是否会对精英运动员有效。更进一步。如果我们继续在英超球员上测试干预措施,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同样的干预措施对顶级短跑运动员来说同样适用呢?无论内部有效性如何强大,没有设计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的的普遍的外部效度问题。从逻辑上讲,我们不能将内部有效研究的结果推广到与用于测试干预的人群不同的人群( intervention)。但是,我们通常没有资源对每一个可能的人口采取干预措施。在结束的时候,我们必须对我们的发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广到不同的人群进行一般化的判断。这就成了一个有效性的问题:从不同的人群中获得同样的结果是否合理?

采样结果能够视为普遍结果,在样本人群上的研究结果能否视为普遍结果。现在人们说大数据可以不用采样了,我们可以获取全部的信息,但是你确定你获取的是大数据?你的大数据是全部信息吗?

这些威胁与测试参与者的行为有关,而且与那些预期行为不同的操纵的潜在影响。

测试效果与在前测对于后测成绩的影响有关。后测分数可能受到前测行为的影响,即在记忆、熟悉测试设置等方面获得的练习的影响。 例如,提高智商分数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智商测试! 通常情况下,从第一次IQ测试到第二次测试,分数提高了大约3-5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进行智商测试会提高你的智力!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显然会面临这种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明显的变化可能只是由于采取了预先测试的行为,而不是由于任何干预。 那么随机前测 - 后测对照组设计怎么样?

希望现在你已经得到了技能! 如果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组中,那么测试效果将在所有组中均等地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操纵对实验组的影响,超过了测试本身的影响。

前测可以以更微妙的方式改变人们面对后测反应的方式。例如,假设我们让一些年轻运动员完成关于体育运动中毒品的态度问卷。填写问卷的行为可能会让他们离开,对体育药物的思考比以前更加深入。然后,如果您在以后再次提交同样的调查问卷,他们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回答预先测试的问题,而不考虑旨在改变态度的任何干预措施的效果。这也被称为预测试敏感性:预测试使参与者对干预敏感,以便他们以不同于没有参与预测的应答的方式做出反应。测试的反应效果实际上是预测试和干预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对外部效度的威胁,因为如果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认定我们的干预是有效的,那么当我们外出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干预时,我们通常不会预先测试个人。你能想到一个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的设计吗?

随机后测只控制组设计控制测试效果和测试的反应效果,因为没有预测试!因此,它可以比随机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因为没有预测试致敏的可能性)提供显着的优势,当然,随机化将在预测试中的组视为等同的。

RO1XO2RO3O4RXO5RO6

也控制了测试的反应性效应,而且由于有一些小组既??可以进行前期测试,也可以进行后期测试,因此可以确定干预前后干预期间是否有任何变化,没有干预(即由于时间的推移)。正如前面所讨论的,这是随机的只有后测试的对照组设计不可能的,因为用这种设计,我们不能说出对照组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随时间变化了多少,因为没有预先测试。*

但是,正如前一课所述,所罗门设计的实施费用昂贵且耗时。

反应性安排不应与测试的反应性影响相混淆。这些是与参与者对研究背景的反应有关的更普遍的一类威胁。本质上,问题归结为:研究环境不是自然的情况,所以我们可能期望研究的参与者表现不自然。换句话说,研究设置可能会影响到参与者做出和现实生活中的不同的反应。

研究是一项涉及研究人员和参与者之间复杂的人际交往的社交活动。因此,反应安排有时被称为对有效性的社会威胁。与豚鼠或实验室老鼠不同的是,人类研究参与者正在思考,合理化生物,他们总是试图理解他们的情况,解释他们正在发生的事情,并预测他们的期望。这在心理社会研究情况下变得特别成问题。那么,社会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关注的是由于研究背景中固有的社会因素而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化。

举例来说,多年来一直有很多争论,是否有可能让人们在催眠下进行一些不催眠情况下的正常表现的行为。六十年代初期的一项研究似乎支持这一观点是可能的。催眠的参与者被告知要拿起毒蛇来玩耍,他们正是这样做的。当然,毒液之前已经从蛇身上移开,但参与者不知道这一点。 Orne和Evans(1965)然后复制这个研究,但没有催眠并且得到相同的作用!当被问到为什么他们做了这么看似危险的事时,与会者回答说,他们知道实验者是负责任的人,他们不会真的把他们置于危险之中。在类似的研究中,奥恩和他的同事设法让参与者犯下各种显然危险甚至是暴力的行为,比如向他人的脸上扔“酸”(实际上只是水)。参与者在实验环境中的表现往往不像平时那样行事,早期实验的结果可能不是由于操纵(催眠)而是由于参与者对情况的认识。

重要的是要指出,反应性安排不仅是实验研究中的潜在问题。任何研究设置是不寻常的,可能会提示参与者的非特征性反应。如果我拦下了High Street的人们并要求他们填写一份问卷,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情况,他们可能以不寻常的方式行事。

实验参与的人既然已经知道了他们是在实验中,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做出一些与正常生活中不同的事情。

每当参与的研究耗费时间,乏味,涉及厌恶的程序,需要经过努力等时,参与者在研究过程中可能失去动机或失去动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反应。此外,涉及威胁个人自我的程序或需要披露个人信息的程序可能导致他们以不完全诚实的方式作出回应。

bias)。这是一个衡量问题。人们通常倾向于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描绘自己。他们可能不愿透露自己的恐惧或弱点。所以他们可以用他们认为是社会上可取的或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回应。如果我要问“研究方法”课程,你们中有多少人会挖鼻孔,我敢打赌,你们当中的所有挖鼻孔的人都不会承认。作为一个更严肃的例子,运动员可能不愿意表现出竞争焦虑的感觉。因此,当给予焦虑问卷时,他们的得分可能低于他们真实情况。同样,当被要求汇报身体活动水平时,个体倾向于高估他们自己。他们也许不希望被视为懒惰。在重复测量的随机多组研究中,如果我们假设过度或者低估的倾向是随机分布在群体之间,那么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尽管获得的绝对分数是不准确的,但我们仍然应该能够检测到不同时间的差异性变化,因为不同组别的人可能会在不同的场合高估或低估。

社会适宜性反应偏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倾向。有些人比其他人有更好的社会回应的倾向。调查问卷受社会需求响应影响的可能性可以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评估。量表可用于衡量以社会期望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最显着的是Marlowe-Crowne量表。这要求个人对一系列陈述作出真实或错误的回答。对于一些声明,期望任何人如实或积极地作出回应是极不可能或不合理的。例如,一个声明说“我从不生气”。由于大多数人在某些场合都会生气,因此期望有人对此陈述作出“真实”回应是不合理的。如果他们这样做,那么他们很可能会以社会愿望回应的偏见作出回应。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使用这个量表。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问卷来管理它,并将这两个方法的分数联系起来。一个显着的相关性表明新的问卷容易出现这种反应偏差。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管理Marlowe-Crowne量表来识别那些倾向于以社会期望的方式做出反应的人,并将他们从我们的研究中消除。为了这个目的,许多人格库存都包含了类似的物品,称为撒谎量表(

没有设计本身可以控制动机和反应的偏见因素。我们只能尽量减少它们。经常用来维持动机的方法是为参与者提供奖励,例如金钱,学生参与者的课程学分或者参加抽奖的机会。你能想到这个问题吗?

参与者可能会以不同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反应的方式回应,因为他们正在为奖励或奖励而努力! 所以这样的激励措施可能会引入反应安排威胁

set),可以用来向他们保证他们的答复将被严格保密,除了用于回答研究问题之外别无他用。理想情况下,应该在匿名的情况下进行问卷调查和其他措施:没有名字被采纳,受访者清楚,数据收集者不知道谁在填写哪一份问卷小册子,就像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我们收集您的模块评估一样。问卷的教学集通常还包括一个声明,让受访者放心,该文书不是测试,也没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们感觉到他们被放在现场,或者他们应该以特定的方式作出反应。

如果你在自己的研究中使用教学集,注意说话的方式。我曾经有一个最后一年的项目学生告诉她的参与者:“这不是一个测试,也没有正确或错误的答案,我们只是想知道你对锻炼情况的感觉,你的答复将以最严格的信心不会泄露给除了研究人员的任何人。“

subject)。在设计研究时,我们需要确保我们最小化(即使我们不能完全消除)需求特征。

需求特征可能非常微妙,但容易忽视。我曾经研究过增强锻炼的目标设定训练的效果。参加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目标设定的训练组或一个没有接受目标设定训练的注意控制组(稍后,更多的是关注控制)。在研究结束时,两组都给了一个问卷,用来衡量他们是否设定了有效的目标。这包括评估他们设定具体,困难,可衡量,现实和有时间限制的目标的程度。目标设定训练组在这些尺度上得分显着提高。然而,独立的定量和定性数据表明,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设定更有效的目标。当然,在制定目标的培训计划中,我曾经训练参与者制定具体的,困难的,可衡量的,现实的,有时限的目标。在后测后,我问他们是否设定了具体的,困难的,可衡量的,现实的,有时限的目标。他们这样汇报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他们预料到那正是我期待的!我不得不得出结论,实验组明显更好的目标设定表现很可能是由于研究情况的需求特征而非培训。

另一个反应性威胁是参与者对研究目的的理解。首先,他们可能只是误解了给他们的指示。显然,清楚明确地提出指示是很重要的。在开展研究之前进行试点测试有助于发现问题。

但是,还有一个更为微妙的问题,参与者遵循需求特征或者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参与者知道这个假设是什么,他们可以做以下两件事之一:遵守他们所期望的(所谓的“好”的参与者),或者反抗,故意破坏研究(坏的’参与者)。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他们都会以通常不会表现的方式行事。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通常会隐瞒参与者的研究目的,尽管出于道德的原因,他们应该事后听取汇报。不过,这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总是试图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人类参与者往往会试图猜测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并考虑到情况中的任何线索(包括需求特征)。他们可能会猜测错误,但无论如何,他们可能会做出遵守或蔑视他们认为的研究目的的反应,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的行为。

被分配到无治疗对照组的参与者可能会导致自己的问题。首先,总是有一个棘手的伦理问题,阻止研究人员认为会有好处的治疗。这在医学和其他关键应用领域的研究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我们相信一种新的治疗会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或者患有严重临床抑郁症的患者,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利仅仅因为他们是我们研究的参与者而拒绝某些人的治疗呢?通常的答案是最终通过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治疗实际上是有效的,或比现有的治疗更有效,我们可以排除有害的副作用。此外,如果我们发现治疗有效,我们随时可以把它交给对照组参加者,尽管对其中的一些来说可能太迟了。所以最后的“更大的好处”胜过了某些个人对待治疗的压力。

然而,对非治疗控制条件的分配也会对有效性构成威胁,因为个体可能会因为知道自己不会得到治疗而作出反应。假设我在当地的新闻媒体上宣传志愿者参加一项研究,使用饮食改变和体力活动的特定组合研究新的减肥方法的功效。许多超重的人热切地报名参加这项研究。然后我告诉他们其中一半他们实际上不会得到治疗。相反,我希望他们继续正常的饮食和活动模式。你可以想象,他们可能会相当失望。已经显示,对照组参与者可以以两种不同方式中的一种进行响应。首先,令人失望的是,他们可能变得失去活力,实际上吃得多,活动少于平时。这被称为愤怒的士气低落。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治疗似乎比实际效果更好。或者,参与者可能会认为“嗯,我会告诉他们我想到的是什么”,并严格地进行更多的运动和比平常更严格的饮食,以获得自己的回归。这就是所谓的补偿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可能看起来效果不如实际。

避免这些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等待列表控制条件。未治疗组的参与者被提供了在晚些时候接受治疗的前景,经常被告知研究人员没有资源立即对所有自愿参加研究的人实施治疗。因此他们被列入等候名单。这样,至少他们知道他们会得到什么时候的治疗。这个程序可以加强研究设计,因为你有第二波干预,可以看到你是否在第一波再次观察到任何效果。

在评估治疗效果的研究中对内部效度的主要威胁是非特异性的治疗效果。这些是治疗方案的一些方面,通常是不可避免的,除了治疗本身的细节之外。例如,我的目标设定培训计划涉及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与参与者。治疗对他们坚持锻炼的任何影响可能与目标设定的训练无关,但由于他们从我那里得到的时间和关注。这可能使他们觉得特别,也许对我有义务,并使他们加倍努力,定期进行锻炼。

这些效应通常被称为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s),这是从上个世纪初期进行的一系列经典研究中得来的。研究人员正在芝加哥西部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以确定工作人员的最佳工作条件,以提高生产力。总的来说,无论条件如何变化,生产力都有所提高。在一系列研究中,照明逐渐增加,生产力提高。然后,照明逐渐减少到几乎没有光线的地步,生产力也得到了改善!尽管对这些发现的解释仍然存在争议,但一个普遍的结论是,研究人员给予工人的时间,关注和鼓励导致了奇怪的结果。

霍桑效应与医学研究中的安慰剂效应相当类似。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在评估新药或其他疗法的功效时,一些参与者被给予药物,而另一些则接受一种看起来像药物但没有活性成分的惰性物质。目的是能够确定药物是否在任何安慰剂效应之上有效。安慰剂发挥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毫无疑问,它们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这样的研究中,使用双盲设计:研究人员和参与者都不知道谁获得了真正的治疗,谁获得了安慰剂。这样的设计有时用于运动科学研究,例如在检查像磷酸肌酸这样的有效助剂的效果时。霍桑效应与安慰剂效应非常相似,但是由于研究者和参与者之间的社会互动方面的原因。

另一个与非特异性治疗效果相关的方面涉及参与者对于效益的期望。如果治疗似乎是可信的,并且可能对参与者有效,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期望从中受益,他们可能会这样做,而不管干预的实际效果。顺便提一下,虽然这可能是安慰剂效应的一种解释,但是有研究表明,即使参与者不相信治疗效果,安慰剂也可以起作用。

心理社会干预的问题是,双盲程序通常是不可能的。我怎么可能在不知道哪些参与者正在接受培训的情况下进行目标设定的培训?此外,如果我将目标设定训练与不治疗条件进行比较,则参与者自己将知道他们是否正在接受治疗。但是,通过使用注意控制条件,可以试图控制非特定的治疗效果。这与安慰剂相似。它涉及到随机分配一些参与者的替代疗法,以符合实验干预的时间和参与者收到的关注,但没有任何有效成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如果可能的话,参与者应该是一个可信的待遇,将工作。当使用可信的注意控制条件时,可以实现单盲设计:虽然研究人员知道哪个组正在接受实验性治疗,但参与者不知道。

在目标设定研究中,我的注意力控制小组接受了我所描述的“激励性培训”。这需要与参与者在目标设定小组中进行相同的时间,培训他们自我监控他们的健康水平和完成决策资产负债表:自我评估锻炼的利弊。我选择了这些程序,因为当时的文献表明他们不会对运动坚持有持久的影响。然而,我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些程序应该起作用,以便参与者认为它们是可信和有效的。问题是,尽管文献说了什么,这种治疗方法几乎和加强锻炼依从性的目标设定训练一样有效!这是一个普遍的概念。

实验者的效果与研究人员自己偏差有关。研究人员通常非常致力于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工作或晋升前景往往依赖于良好的研究。他们可能受到名望前景的驱使(尽管不是通常的财富,至少在英国学术界是如此!)。因此,他们希望他们的实验“工作”。这可能导致调查人员在他们的研究中引入偏差,即使他们实际上没有编写他们的数据,他们的研究也会倾向于支持他们的假设。不幸的是,在科学史上有许多故意偏差和数据制造的例子,尽管最终发现了这些匪徒(culprits)。

然而,一个更微妙的问题是研究人员不经意间或潜意识地引入的偏见。例如,一个研究人员可能比对照组参与者更友善地对待实验组参与者,或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或关注。在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深入研究这一现象之后,这就是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在一项研究中,罗森塔尔让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参加了一个实验室,他们让老鼠在迷宫中跑步。学生们不知道,但他们实际上是实验参与者。他们中的一半人被告知,他们的老鼠“迷宫明亮”:一种特殊的品种,已经被培育成擅长跑迷宫。另一半被告知,他们的老鼠“迷宫迟钝”:一种在迷宫跑的时候不好。事实上,老鼠都是一样的,但发现明亮的鼠类比对迷宫迟钝的鼠类更快地跑迷宫。随后的观察表明,那些被给予所谓的光明老鼠的学生比那些沉闷的老鼠更仔细和温和地对待他们的动物。因此,愚蠢的老鼠比明亮的老鼠更害怕,因此花费更长的时间来跑迷宫。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在一个着名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个类似的实验,在一个着名的研究中被称为Pygmalion的课堂。为了缩短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教师们被告知,他们的一些学生是“大器晚成”,然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有显着的提高。事实上,这些“特殊”的学生是随机抽取的,与同学没有什么不同。在学期结束时,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测试,发现后期的“大器晚成” 的学生不仅根据教师的评价表现得更好,而且在标准化的智商测验中得分也明显提高。老师们的期望似乎转化成了他们一年四季如何对待学生,导致这些学生比那些未经标记的同学们有更大的改进。你可以在阅读有关这个里程碑式的研究的更多内容。

所以研究人员很容易对实验的结果不自觉地产生偏见。想象一下,进行一项研究来评估咖啡因或其他有害物质对跑步机跑步表现的影响。鼓励实验组比对照组运行更快或更长时间是非常容易的。正因为如此,尽可能使用双盲程序。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很多情况下,以这种方式来控制实验者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就像预期效应一样,实验者的效果可以被测量,以确保不同的群体被实验者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你可以给所有的组织一个问卷调查,以了解参与者认识到实验者鼓励他们的程度,建立了融洽关系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有希望的是,调查问卷中各组之间的差异不会显着,说明实验者平等对待所有参与者。

我们现在已经详细介绍了内部和外部有效性的主要威胁以及不同类型的设计能否控制它们。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这种设计控制了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只要:

  • 随机化工作(群体相当于预先测试)
  • 所有潜在的自变量,包括反应安排和非特定处理效应等都保持不变
  • 与时间的流逝有关的威胁是受到控制的,因为它们应该在每个群体中平等地表现出来
  • 与选择有关的威胁是受控制的,因为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群体,所以他们应该相等于任何潜在的自变量。
  • 由于没有预先测试,因此测试威胁被控制。

这种设计还可以控制对内部有效性的威胁,前提是:

  • 随机化工作(在前测中群体相同)
  • 所有潜在的独立变量,包括反应安排和非特定治疗效果等都保持不变
  • 与时间的流逝有关的威胁是受到控制的,因为它们应该在每个群体中平等地表现出来
  • 与选择有关的威胁是受控制的,因为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群体,所以他们应该相等于任何潜在的自变量。
  • 由于没有预先测试,因此测试威胁被控制。

我们无法控制对外部有效性的威胁。在一项内部有效的研究中,我们只能证明在特定的研究条件下治疗的效果是成立的。我们只能肯定地说,在这个特定的地方,这个时间点的特定人群的预先测试的参与者的治疗效果是如此等等。

医学卫生资格考试正副主任医师高级职称《急诊医》考试大纲、考试动态、经验技巧暨模拟题库、无忧通关辅导课程课件、押题密卷、面审答辩……

咨询热线:微信 或 QQ同号

【急诊医学正高考试大纲】

1.熟练掌握急诊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并掌握与急危重症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临床生化、临床免疫、医学统计学等基本理论。

2.掌握心肺复苏术、心脏电复律、辅助机械通气、急诊常见心电图和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专业技术知识。

3.掌握急诊人工心脏起搏及相关电生理知识。

1.掌握临床各专业如内科、外科、妇科、神经内科、感染科和传染病分级管理等与急诊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

2.熟悉与急诊医学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

3.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及相关的医学救援知识,熟悉有关的法规。

4.熟悉科室、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

1.熟悉急诊医学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心肺脑复苏、中毒、休克、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等研究进展,并用于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

2.了解相关学科近年来的主要进展。

1.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的处理原则和抢救方法,掌握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了解少见病急症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2.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气道管理、心肺复苏技术、气管内给药、环甲膜穿刺、电复律等急救技术。掌握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及中心静脉压监测,熟悉有创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及应用。熟悉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的适应证和基本原理。掌握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呼吸机的使用和参数的调整。

3.熟练掌握急救常用药品适应证、副作用及合理用药;熟悉上述药物的药理及药代动力学。

4.掌握急危重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判断。

四、急诊医学病种及临床症候群

()常见病种及症候群

11.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肠系膜动、静脉血栓

【急诊医学副高考试大纲

1.熟练掌握急诊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并掌握与急危重症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临床生化、临床免疫、医学统计学等基本理论。

2.掌握心肺复苏术、心脏电复律、辅助机械通气、急诊常见心电图和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专业技术知识。

3.熟悉急诊人工心脏起搏及相关电生理知识。

1.掌握临床各专业包括内科、外科、妇科、神经内科、感染科和传染病分级管理等与急诊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

2.了解与急诊医学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

3.具备一定的科研教学管理能力。

1.了解急诊医学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心肺脑复苏、中毒、休克、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等研究进展,并用于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

2.对相关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1.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的处理原则和抢救方法,掌握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了解少见病急症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

2.熟练掌握气管插管、CPR术、气管内给药、环甲膜穿刺、电复律等急救技术。掌握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及中心静脉压监测,了解有创和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技术及应用。了解床旁血液净化技术的适应证和基本原理。了解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呼吸机的使用和参数的调整。

3.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品的适应证、副作用及合理用药。

4.掌握急危重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判断。

四、急诊医学病种及临床症候群

()常见病种及临床症候群

11.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肠系膜动、静脉血栓

咨询热线:微信 或 QQ同号

【正副高级考试经验技巧】

高级技术职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必要途径。近几年来,我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晋升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申报条件、专业答辩、论文审查、评委库建立及评审程序等几个主要方面都有较大地完善和提高,卫生系列的职称晋升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公正、公平、透明。但对申报者来说无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使申报者能比较顺利地通过专业评审,根据近几年申报者在准备评审材料、专业答辩等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申报高级职称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高级职称的评审材料由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量化考核表、评审论文及相关证件等组成。评审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评审结果,因此必须认真准备申报材料。在上述申报材料中,除了部分由人事(职改)、评审部门填写外,多数是由申报者填写和提供的。申报者在填写各种表格、提供评审论文及相关证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填写的内容、提供材料一定要客观、真实、可靠地反映任现职以来的业务技术工作,业务述职中不能随意拔高自己,不能不适当地夸大自己在某项业务工作中的作用,更不能弄虚作假。但也不必过分谦虚,有意掩饰自己取得的成绩。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地把自己任现职以来的情况反映到申报材料中才是正确的做法。

2、业务述职的重点是尽可能地叙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充分展现自己任现职以来在业务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陈述的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相一致,不能过多地陈述非专业、非技术性的内容。

3、业务述职中应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措辞得当,切忌杂乱无章,词不达意。

专业论文在高级职称晋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综合反映申报者的业务技术能力。申报者报考高级技术职称时提交的评审论文应该是他任现职以来所发表论文的代表作。评委通常在认真阅读论文的基础上,要对评审论文赋予合理的分数。因此申报者选择评审论文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本专业比较著名的、影响因子较高的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杂志和核心期刊中挑选自己的评审论文,通常情况下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质量。

2、论文的结构要完整。除了论文标题和署名外,还应具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组成部分。

3、篇幅应达到1500字以上。预防医学专业的评审论文篇幅较短或在期刊的简报、短篇报道、经验交流等栏目中发表的论文不宜选为评审论文。

4、论文应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尤其是申报正高者,提交的论文应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深度或创新点。论文的质量关系到评委的打分。

5、无国际统一刊号(ISSN)或国内统一刊号(CN)的论文,一律不能选为评审论文。增刊、特刊、专刊、学术会议论文集和在境外、港澳出版的中文刊物及繁体字印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也不能作为参评论文。综述性的论文不能选为评审论文。

按照有关规定,在答辩、面试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测试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所讲的基础理论是指与预防医学各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申报者应在考前作充分的准备。从近几年答辩的情况看,基础理论较差是大多数申报者存在的通病,尤其是基层工作者。疾病控制专业的申报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1、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地方病学、寄生虫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中流行病学重点是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地理学、临床诊断学、营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3、卫生统计学。重点掌握疾病控制方面常用的卫生统计学方法。申报正高的考生,应掌握病因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

4、申报正高的考生,应熟悉社会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

5、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专业知识是答辩、面试的重点内容,申报者考前应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全面、系统地做好准备。

1、熟练掌握传染病的病原学知识及病媒生物控制技术,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病因,熟悉病因不明疾病的病因学说。

2、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尤其是病因不明疾病的发病机理。

3、掌握各种疾病的临床特征。

4、熟悉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5、熟悉各种疾病治疗方法及控制技术。

6、申报正高的考生,应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本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

教学及指导下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能反映一个人的业务水平,是评委评判时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但是,在近几年的评审过程中一些申报者不太注意这一方面。在提交的评审材料中有的写得不详细,有的甚至未填写此项内容。有些申报者述职时也不提及教学方面的情况,每当问到时才补述这一方面的情况,这一现象应引起申报者注意。

自由答辩旨在测试申报者技术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它是申报者在评委面前再次展示自己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机会,对命题答辩成绩不理想的申报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补救机会。因此,申报者要重视自由答辩的准备。

自由答辩的关键是选好题。在以往的自由答辩中,一些申报者未能抓住自由答辩的机会,为自己挽回“败局”,多数是选题不当造成的。自由答辩的选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目不能太大。自由答辩是有时间限制的,题目太大势必造成时间已到、问题仍未讲清楚的尴尬局面。

2、题目不能太难。学术界尚未定论、尚未搞清楚的问题不宜选为自由答辩题,此类题目不利于申报者自由发挥。

3、题目不能太简单。过于简单的题目难以展示申报者的专业才能,达不到获取高分的目的。

4、认真备题。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选好自由答辩的题目后,一定要做好答题的准备工作。首先要通过查阅资料搞清题目近几年的新进展,既要掌握选题的基本内容,又要熟悉与选题相关的内容,以防评委问及。

在专业答辩中,自由答辩与命题答辩同等重要(分数相等)。由于题目是自选的,只要申报者认真准备,应该说这一半分数可以稳拿。答辩中申报者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从理论和实践上把选题讲清楚,不能只讲理论,更不能背教科书的相关内容。

【高级职称人机对话考试经验】

咨询热线:微信 或 QQ同号

我报考的是外科护理副主任护师,现谈一下如何应对人机对话考试的一些方法,希望对参加人机对话形式考试的朋友有所帮助!

人机对话是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考试进行实施、管理的一种测试形式;它可以根据考试设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命题、组卷,并完成试题呈现、接受答案、计分、数据分析以及结果解释等一系列环节。简单地说,考生在以前的纸笔考试中需要阅读纸质试卷,而后在答题卡上填涂答案;而人机对话考试实施后,考生在计算机屏幕上阅读试题,并通过鼠标和键盘操作完成作答。

副高级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和案例分析题3种,正高级题型为多选题和案例分析题2种。考试时间为2个小时(卫生管理单独加试1小时),试卷总分为100分。

与纸笔考试不同的是,在人机对话考试中的某些特定情形下,考生作答操作是“不可逆”的。在进行“专业知识”科目考试时,在某一题型(如“单选题”)的测试过程中,考生是可以随时查看、修改此题型内任何一题的选择答案的,而一旦确认完成作答、进入新的题型时(如结束“单选题”,进入“共用题干单选题”),考生将不能退回到前一测试题型(“单选题”)进行查看和修改答案。对每道案例分析题,只有完成前一个问题才能看到下一问题,并且在确定进入下一问题后是无法对前面问题的作答进行查看和修改的(如当确认完成“第1问”,进入“第2问”后,考生无法查看或修改其“第1问”的选择)。这种情况下,考生既要认真作出回答,也要特别注意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在人机对话考试整个过程中,计算机屏幕下方会显示答题进度和考试剩余时间,方便考生控制答题速度和掌握时间。具体题型及题量以实际考试为准。

最新版本的本专业本科教科书和最近几年的中华牌专业杂志的有关新技术新进展方面的内容。

感想一:人机对话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在临床环境中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不是书本的死记硬背。试题题干内容多数以病例描述为主,考生通过阅读病例,在病例中提取重要信息,然后进行分析诊断作答。所以题目比较灵活,概念模糊得分就不会高,很容易出错。

感想二:三遍复习法,第一遍粗看,快速阅读全书内空,知道大致几个方面。第二遍一字不漏细看,并理解其目的和意义,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知道每项操作的目的,如考有关T字管护理从不同的角度考到三个题目:放置T字管的目的、针对某一病人的个体放T字管的目的、拨T字管的指征。又如考到低血钾病人的心电图知识,一般护理人员只记住低血钾病人的心电图有哪些变化就不错了,但考到低血钾病人最早出现心电图变化是哪一项?通过这次考试才知道看书什么叫细看了!第三遍是重点看和记 在看第二遍时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上标记,第三遍就只看重点内容了。还可以配合做些练习题,加深理解,这些练习题网上可以买到电子版的,非常方便。浙江省2008、2009外科护理非常喜欢考恶性肿瘤的题目,案例分析题恶性肿瘤占了将近一半题目主要集中在肺、脑肿瘤方面。

感想三:合理安排时间,考试前听了前几年参加人机对话考试的同事都说考试时间紧张不够用,所以我前面部份做得太急,没有仔细分析,做完全部题目后,离交卷时间还有30分钟,又不能上回到前面重新检查,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

【卫生晋高考试解题技巧浅析】

咨询热线:微信 或 QQ同号

平时遇上一些考生,询问有何技巧能提高计算机辅助考试成绩。考试本无何决窍可言,关键还在平日努力学习,勤于劳作,注意积累知识和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考试的知识和他人的经验与教训,注意到考试中容易疏忽的问题,掌握正确的考试方法,对提高考试成绩是颇有裨益的。

计算机辅助考试的题型有多种,实际上不论考试的题型怎样变化,其目的都是考查应试者对本专业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仅就具有普遍代表性“系列多项多选题”题型为例,将这几年在组织考试工作中,耳闻目睹调查研究的体会,积累起来谈几点浅见,以飨考生。

一、要紧密围绕试题所提供的资料,不要追究那些未知的条件,试题中每一问能提供给考生参考分析的文字就几百字,就在这数百字的字里行间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是解答问题的依据,是正确思路形成的源头。因此,精读这数百字至关重要。错误最常出在没有理解好资料的内容就开始作答。笔者在与一些考生交谈中发现,某些考生的精力并不完全集中在分析理解试题中现有的条件,而是把部分精力用于考虑可能存在的条件,这是非常致命的错误。笔者认为,一般来说,试题所提供给考生的资料是完全可以满足答题需要的,且命题者所提供的条件在所有考生面前都是平等的,考生的唯一任务应是集中精力吃透病历摘要和提示中所提供的资料,千万不要研究那些潜在的条件。正确的思路是利用试题中现有条件,尽可能及时把零散的资料归纳出特点,以便抓纲辨目,准确地回答问题。

二、要从临床工作的实际出发,不要脱离临床凭空想象。临床专业水平计算机辅助考试是一种模拟临床实际的考试方法,因此,当一道病例试题显示在考生面前时,考生应将自己置身于实际临床工作之中,面对试题如同对待真实的病人,这样回答问题时更能接近实际。例如某试题实例,第一问“急诊最好应先进行哪些检查?”考生应从夜间22时接诊一位老年男性病人,主诉排尿不出16小时,有脱水的表现去考虑选择检查项目。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规范化的工作方法。各个考生所在医院的条件不同,要求不同和传统习惯也不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有所区别。但作为考生不要只强调自己所在医院的习惯,而疏忽规范的要求,这是非常致命的错误。据了解,在临床上很可能有些医生考虑到夜深了,做尿液培养和尿液涂片革兰氏染色不方便,次日再做也未免不可。这种认识和习惯做法是不妥的。因为,尿液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查,可以在培养和药敏结果未报告之前,很快地初步指导临床较正确地应用抗生素。否则,应用抗生素会带有盲目性。此外,如果不同时进行尿液培养,一旦先用了抗生素再作尿液培养,培养结果就难以准确。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浅显、为人所知的例子。笔者只是想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一下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规范化的工作方法。这是因为试题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的缘故。

三、要准确理解提问,不要答非所问。答题之前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提问,准确领会命题者的思想,从中找出回答问题的要素。例如“急诊最好应先进行哪些检查?”这12个字中,关键是“急诊”、“最好”、“先”、“哪些检查”这9个字。命题人员限定了某一病人是在“急诊”的情况下,而不是普通门诊或住院病房;“最好”、“先”检查的项目,而不是可以进行的任何检查项目,因为在急诊的情况下,首先要求医师用最简单、快速的检查对病人的疾病作出诊断;“哪些检查”指的是两种以上的检查,而不是一种检查。考生应根据问题中的要素结合病历摘要和提示形成自己的思路。在理解提问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要注意区别提问中常见的限定性词。如“哪些检查”与“哪(何)种检查”,“哪些诊断”与“哪(何)种诊断”,“哪些治疗”与“哪(何)种治疗”,“最好先进行”与“可进行”或“最好采取”与“可采取”,“主要原因”与“可能的原因”或“主要诊断”与“考虑哪些诊断”,“最佳”与“一般”,“首先考虑”与“可考虑”等。

2.要注意提问中非限定性词。如“什么检查”、“什么诊断”、“什么治疗”、“怎样治疗”、“怎样选择检查项目”等,这些提问可能是一种也可能是两种以上。

3.要注意区别提问是泛指或是特指。提问中出现“该病人”、“本病例”明确是指当前的病人,答题时则要紧密围绕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例如基础篇中试题实例第5问“对该病人下列哪些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心脏功能?”答案是该病人不能做“踏车试验”,如果非指该病人,答题的结果就截然不同了。因为,该病人有明显的心肌缺血表现,此项检查属禁忌证。有时提问并没有明确写出“该病人”、“本病例”,则需从上下文来理解提问的含意。有些提问是泛指,如试题实例第10问,“下述哪些是前列腺增生手术的适应证?”回答时应根据所列出的备选答案,只考虑与前列腺增生手术有关的适应证,而不仅仅是考虑与当前病例有关的问题。这种提问在试题中是常见的。

4.要注意相反的提问。提问中大多数是针对正确的问题如何选择。但有时命题人员则有意提出一些错误问题供考生选择。如“下述哪些是错误的”。在回答时,要特别小心,否则,就会将所有正确的答案选择了,而没选错误答案。

5.要注意两种问题并存的提问。两种问题是指在一问中,同时问检查和诊断,检查和治疗,诊断和治疗。此时,考生应针对提问全面回答,千万不要疏忽了其中一方面的问题。

四、要慎重作答,不要掉以轻心。从试题结构来看,备选答案有正确、错误和无效三种选择。从考试评分来看,选了正确答案得分,选了错误答案扣分,漏选正确答案不给分。从考试方式来看,考试是程序化的,一旦考生作出检查、诊断和处理的选择并按了“P”键之后便不能退回进行修改。这是模仿临床实际所设计的。例如一位有严重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医师疏忽了,下达医嘱肌注青霉素,护士不加判别严格按医嘱执行,青霉素针剂巳注入病人体内。此时的问题不应是改变过去巳执行的医嘱,而是实施新的抢救医嘱,故考试中凡是执行完(按了“P”键)的问题均不能返回修改。认识系列多解选择题的结构,掌握考试的评分方法和树立程序化考试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每一个正确答案都占有一定的分数,因此要力求多答;由于答了错误选项要扣分,因此要慎重;又由于程序化考试只能朝前走,不能向后退,因此又要三思而行。笔者与许多考生进行过深入的交谈,并对许多考卷进行过分析,发现成绩低的原因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分谨慎,小心翼翼唯恐失误,因而只作很少的选择。这类考生漏答很多(失分多),但错答则很少(扣分少)。另一种是过分粗心,粗枝大叶,因而作了大量的错误选择,这类考生较少犯该做而未做的错误(失分少),但错答则很多(扣分多)。无论是漏答(失分)或错答(扣分)在临床上都是非常有害的。漏答意味着诊断漏诊了,或该用的治疗措施未用。而错答则意味着误诊,或用了不该用的检查和治疗措施,致使临床检查、诊断和治疗失去良机,给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或致命的伤害。显而易见,出现这些情况考分必定是低的。

五、要掌握好考试时间,不要误失良机。考试时间一般是按平均每问2分钟计算。掌握好考试时间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分配好考试总时间。考试过程中,在总时间范围内每问是没有具体时间限制的。试题的难易排列,是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因此,先出现的病例试题一般是较容易的题,故容易的题应适当加快一些速度,节省一些时间留给后面解答难题。但是在考试一开始时不要急于作答,因为,此时往往还没进入情况,急于答题容易出现错误。速度应该是建立在进入情况的基础上。随着试题的难度增加,答题的速度再逐渐减慢。在考试中超时是常见的,超时的考生大多是开始的答题速度太慢。以致后面时间不够,此时再增加速度有两种危害,第一种是急于作答错误多;第二种是时间不够失分多。故在考试过程中,要随时注意屏幕上的时间提示,把有效时间分配好。另一层含义是“丢卒保车”。在考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平时少处理的情况,少见的诊断,一些数据记不清等不太熟悉的问题。如何对待这种情况?笔者与许多考生交谈过,包括一些考试成绩好的考生,他们大多有一共同的看法是,遇到上述情况,最好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去思考,因为,在临床上不熟悉的事情,在考试答题中是很难解决的,即使花费很多时间也未必有好结果,因此,相对而言,放弃这类问题是上策,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解答其它的问题。

【卫生系列高级职称晋升注意事项】 

咨询热线:微信 或 QQ同号

根据规定,“凡晋升卫生系列各专业正高和副高级资格均需参加专业答辩,答辩成绩作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评判的依据之一,答辩不合格者单项淘汰。”可见,答辩在职称晋升中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发现有许多考生由于答辩成绩不理想,直接影响职称晋升。2013年我省卫生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中,参加中医综合组评委会的许多考生,就是由于答辩不合格被淘汰。为了使考生们在答辩中能正常发挥自己已经具备的水平,我想谈谈如下几个问题,属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答辩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命题答辩,主要考察申报晋升者(以下简称考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及本专业新进展。具体方法是,在考生所申报的专业范围内由评委统一命题,每套试题包括基础理论题和专业题各一道。考生随机抽取一套试题,进行答辩,同时回答评委围绕所抽取试题的提问。第二部分是自由答辩,根据考生所申报的专业,就本人熟悉的某一内容、病种、技术或方法,自己选定范围和题目,先由考生论述,再由评委进行提问,考生回答。命题答辩和自由答辩的分值各占50%。凡考生参评论文的内容,不能作为答辩的内容。

近年来,我们发现许多考生不清楚这个程序和方法。特别是自由答辩部分,由于不清楚其程序和方法,往往出现不知道怎样选题,怎样论述。其实,陕西省卫生厅职改办近年来编印了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指导手册》,并且经常在各地市举办培训班,给申报晋升职称者讲解晋升的程序、要求、注意事项等,很可能许多考生就没有参加培训学习。因此,有的考生在自由答辩时还问评委,“我不知道说啥内容好”,“说这个内容行不行”;还有的考生对所选的内容不知道怎样命个题目;还有的考生自由答辩三言两句了之;还有的考生自由答辩时滔滔不绝,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等等。其实,自由答辩一是要选好题目,提前做好准备,只要能说明一个代表自己专业水平的问题即可;二是要组织好内容,简明扼要,因为自由答辩时间大约是10分钟,考生自己论述时间占5分钟为宜,因为评委还要就考生论述的情况进行提问。

二、要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

平时知识积累是比较大的一个话题,但是不能不讲。因为在答辩过程中,我们发现,凡答辩满意者基本概念都比较清楚;而答辩不满意者,无论评委怎样提问(甚或是提示),考生就是答不到知识点上,这就反映出平时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是当医生的,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大家都知道,在学校里所学的医学知识,仅仅是医学入门。而真正的“三基”训练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获得的。常能听到有的考生说,“我在基层医院,没有条件”,或者“我平时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等等,这绝对不是放松平时知识积累的理由。因为无论在那个级别的医院从医,没有扎实的“三基”功底,就不是一个好医生。同时“三基”功底不扎实,就无法应对答辩。应该说,无论是要当一名好医生,还是应对职称晋升答辩,都必须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只要自己平时坚持学习,勤于思考,就能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关键是“持之以恒”。

三、要抓住要点进行答辩

我们发现,有些考生在答辩时,论述和回答问题漫无边际,还有的所答非所问,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讲清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要点。要抓住要点回答问题,首先是抽到试题后,弄清楚试题所问,根据所问,在10-20分钟的准备时间内理清思路,针对所问回答问题。其次在回答时一定要抓住要点,例如对“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原理”一题的回答,只要讲清楚三个力就行了,一是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二是固定垫对骨折断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三是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内动力。无须回答操作过程,因为试题问的是原理。

按理讲,对于考生而言,似乎自由答辩要比命题答辩容易一些。但是我们发现,有些考生事先就没有准备;有些考生所选内容存在问题,不能反映出考生的专业水平;有些考生准备不充足,也不了解自由答辩的程序和方法,只是按自己思路陈述,当评委们提问时,就不知所措,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等等。要使自由答辩满意,首先要充分准备,就是在答辩之前,一定选定能代表自己专业水平的内容,并就所选内容收集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和文献资料,根据内容拟定一个题目。其次在自由答辩选题时,一定要注意其实用性和创新性,也就是既要有自己的独创,又要有先进性和实用性,选题宜小不宜大。尽管选题宜小不宜大,但在准备时一定把知识面放宽,也就是说,根据自己的选题为主线,充分做好评委提问的准备。

五、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要说考生在答辩过程中一点不紧张,是不可能的。就我本人来说,多年来,人考我,我考人,每当我考人时,是一个心态;但当人考我时,又是另一个心态,这很自然。不过,如果心态不平静,压力过大,过于紧张,肯定会影响答辩成绩。近年来,发现有的考生一进答辩考场就浑身发抖;有的考生表述前言不答后语;还有的考生问题已经回答正确了,但在评委提问时又把自己已经回答过的正确内容修正了。如此等等都是心态不好,压力过大,过于紧张的原因。对于答辩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是要正确对待申报晋升,既要有晋升成功的想法,又要有晋升不成功的思想准备。千万不能因为欲望过高,思想压力太大,而影响答辩。其次,是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做到胸有成竹,“艺高人胆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还要善于应对,如果所抽取的试题比较生疏,一定不要慌乱,不要紧张,应该沉着冷静,知道多少答多少,起码不至于一道题一分都不得。

咨询热线:微信 或 QQ同号

【卫生高级职称考试八步复习法操作步骤】

第一步:准备工作。把所有的复习资料书目找齐,并制定一个复习时间计划表;时间充裕的可以制定一个半年计划,时间较短的可以采用季度计划。并留出一定的时间准备考前冲刺。

第二步:体会原卷。启动复习前,将近几年真题或模拟真题规规矩矩做一遍(完全凭自己的基础答题,不要翻书),不仅要评估分数,了解自身差距还有多大等,更要关注考试如何出题,题型是什么样的,出题的方式,总的侧重点,目的是培养看书的压力和兴趣。

第三步:背考点。按照计划开始分科复习,直接背考点,争取掌握70%的考点。不要钻牛角尖,一些偏题、怪题可以不用下太大工夫,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四步:做真题,把握命题规律。做对了某道题说明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注意:蒙对的不算),错题无疑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另外把握本章出题的重点、难点也是这一步的关键。

第五步:研究教材。根据总结真题练习的结果,按照指定复习指导书开始复习,既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要突出重点和薄弱环节。考题涉及的知识点很细,书要细看,按照过去背条条框框的复习方法根本答不好题。

第六步:把历年真题涉及到的考点在教材或指导上画出来。切记:没有做对的题(包括蒙对答案的题)要做好标记。通过系统复习(记住是仔细的过一遍而不是走马观花)和勾划考点,重点注意的应该是那些通过作题发现没有掌握的知识。调整复习方向和方式,适应考试的命题方式,越到后面越轻松。

第七步:整理错题。复习一遍后,切忌又从头再来,因为时间已经不多,这时是最紧张和关键的时候。把前面没有做对的题都做好了标记(错题除了在习题书上做好标记外,还记住一定要在课本相应的知识点处做好标记)。即算当时重点注意了这些错题,但做第二遍差错照样还很多,这就是复习关键所在:只需要认真整理错题和相关知识点,节省时间,效率提高。

第八步:模拟测试。考试前两周内找三至四套模拟试题练习,切记:还有不明白或记忆不准确之处务必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牢固掌握。这一步的关键是要选好一套模拟试卷,否则适得其反。最后准备考试阶段可提高10分左右。

【 正副高职称论文写作和发表】 

  职称评定大致可分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和高级职称。而职称论文便是为了获得职称而撰写的论文。其中副高职称论文写作应该注意什么?

  1、副高职称的评定过程中,副高职称论文发表的数量也是评价标准之一。我们知道每个地区在副高职称评定时所需要的职称论文发表数量与质量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是不论数量多少,质量高低,都需要我们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研究方向一致的专业学术论文。

  2、对于具备规定学历、资历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需论文2(申报医学科研副研究员须提供3);不具备规定学历,副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需论文3(申报医学科研副研究员须提供4)。再如山西,要求如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研究方向一致的专业学术论文一篇。

  (2)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研究方向一致的专业学术论文二篇以上。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减少一篇论文,但要求提供一篇能够完全反映本人任现职以来专业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应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的本专业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数量指标应从专业技术人员任现职以来的工作业绩数量来体现;专业工作质量应通过专业工作取得的效果、做出的贡献、社会、同行的认可程度来衡量。

  (3)国家专业出版社出版的本专业科技着作一部,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3万字,并同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研究方向一致的专业学术论文一篇以上。

  (4)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及以上奖一项(为额定获奖人员,并有一级证书)或相关荣誉奖项,并同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研究方向一致的专业学术论文一篇以上。

  3、 论文应结合具体项目,有一定的创新性、理论性和前瞻性。理论上有独到见解,技术上有新观点,应用上有新体会,指明技术发展方向,对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或对促进指挥部科技进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论文内容立题明确、技术性强,资料可靠,论据充分,结论正确,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理通顺,图表清晰,计量标准,参阅文献详尽,文本格式规范。

  5、 论文写作的评审,按总体技术水平、指导作用、应用价值,社会、经济效益,以及撰写质量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价。

  6、 总体技术水平具有独到见解,创新观点,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有前瞻性,对本行业技术有积极促进作用。 达到指挥部先进水平,有一定的新意、新观点,解决了生产实际中的较重大问题。

  7、 论文字数要求在30006000字以内,一律按要求的文本格式打印,并提供论文写作的电子版。论文可以由1人撰写,也可几人合著,但不超过3人,第一撰写人必须是指挥部内部员工。

  二、职称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1、明确职称评定时间

  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因为一般论文发表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长的则半年甚至一年,而职称评定时,有的要求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到,论文发表出刊后,几个数据库一般 2个月后才能收录进去,因此,还有考虑2个月的收录时间。鉴于此,我们提醒您,发表职称论文,一定要首先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一般情况下,提前一年做准备才是合理的。(至少提前半年开始沟通准备。)

  2、期刊的慎重选择

  因为地域及单位的不同,职称评定的要求也不同,所以评什么样的职称,需要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提醒作者,写作论文前一定要弄清楚本单位对于评职称的明文要求,选择期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因为发表论文对于作者晋升职非常重要,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要慎重再慎重,现在很多假刊,套刊横行,让很多作者真假难辨,花了钱没评上职称,且错过评审时间。我们在此,给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在期刊选择的时候,做些参考。

  常见的假刊的陷阱:?套刊。这是最难甄别的,明明有一本刊物,正常发行,且知网已经全文收录,但是,又冒出一个一摸一样的刊物,刊号刊物名完全一样,就是不上任何的数据库,不能在任何一家数据库检索到,这样的就是套刊。是自己冒名刊物名自己印刷的刊物。

  假刊。所谓假刊,就是压根在新闻出版总署没有备案,而是自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然后自己印刷的刊物,这样的刊物新闻出版总署查不到,数据库也没有收录。

  电子版期刊。这样的期刊也是在玩文字游戏,明明备案的是电子版期刊,但是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于是大力宣传,说的天花烂坠,说什么电子版期刊其实也出版的,这其实是在混淆概念,玩文字游戏,电子版期刊,和正规的期刊是有很大区别的,一定要警惕这种陷阱,作者听到刊物名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备案情况,如果名字后面还有“电子版”字样,则要谨慎处理。

  三.审核论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术期刊对来稿论文的审核时间至少也有一两个月, 长则半年或者一年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一般是采用三审制。每篇稿件均需经编辑部初审,专家专业审稿、执行编委会议复审,通过的稿件方可进入排版程序。

医学论文是推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医学科学研研和临床工作总结;是促进医学科研成果的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具,一篇好的医学论文,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①医学科研论文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②写作技巧上注意文字简洁、观点鲜明、数据准确、内容真实、具有实验的重复性、符合国家标准的计量单位。

一篇医学论文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论文所介绍的方法、论点,是否可以使用科学方法来证实,多次实验具有实验结果的重复性。这就要求:

⑴进行科研设计时具有周密的考虑,排除一切对实验结果可能干扰的不利因素;

⑵设立必要的对照组,甚至双盲对照研究;

⑶对实验和观察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处理;

⑷无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对其结果的分析要从实际资料出发,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空谈假设。

医学论文的先进性,实际上指这篇论文是否达到一定的科学水准,一篇论文尽管具备了科学性,但不一定具备先进性,对医学论文的先进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医学理论水平,如原理探讨,疗效机制等是否有新的突破;二是实践水平,如诊断水平及治疗水平高于一般的医疗技术。

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紧密联系,具有可重复性。最终目的解决临床上的疑难病症、如:对癌症发病机制、及对癌症的诊断治疗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

一般医学刊物中刊用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述评、论著、病例报告、临床病例讨论、学术交流、综述、专题笔谈、经验介绍、讲座、简讯等。

五、医学论文的基础结构:

医学论文的具体撰写,一般可分为题目、序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项。

题目:医学论文的题目必须符合内容而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明确表达论文的性质和目的。题目一般都采用主要由名词组成的词组来表达,且标题不宜过长、一般少于20字。

摘要:全文必须描述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资料及数据来源,提出的结论。具体按四要素来书写中、英文摘要:目的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Results)、中英文内容要一致。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关键词或主题词35条。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作者应列出前3位,3位以上加“etal”。序言:过去研究的情况、方法、目的和所获得的主要成果或特点。文字不宜超过100200字。

材料和方法:这是执行科研的关键部分,对于要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在事先:

⑴选择好合适的即合乎一定条件的、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

⑵采用一定的实验、诊断或治疗方法(包括实验步骤、方法、器材试剂、药品);

⑶经过一定时期的观察,相同条件下的对照组,与他人结果比较并综合分析。这部分内容要求简明准确、材料完整及可信。

结果:把全部原始资料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在处理这些原始资料时,应是随机地,客观地加以分析。

讨论:是一篇论文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结果”的意义。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⑶本人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突出新的发现及新发明;

⑷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偶然性与必然性;

⑸尚未定论之处,相反的理论;

⑹急需研究的方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的内容也以精简为原则,要能讲清楚主要的论点,已经谈过的不宜在这一节里予以重复。在结论的问题中避免以假设来“证明”假设,以未知来说明未知,并依次循环推论。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在于引证资料的来源,不可从别人的论文中转抄过来。内部资料,非经正式发表者,一般不作文献引用,为此一般要求引用文献者必须用阅读过的重要的、近年的文献为准。论著10条左右,论著摘要35条,综述20条左右。

【卫生高级职称晋升考试经验之谈】

咨询热线:微信 或 QQ同号

考试之前,有专门的专业培训指导参考人员熟悉考试环境,也有不少教材和光盘为大家提供练习的机会——各类题目几千个,内容广泛。通过听课和练习做题,基本能适应考试环境,不会临场紧张。

考试场上,有各类专业人员同场参加考试,最好保持冷静,不要受他人干扰。比如,一进场就有人发问:如果没有点击结束怎么办?这个最基本的常识问题有必要到考试场上闹笑话吗?考试过了几十分钟,又有人举手发问:这个题怎么选择啊?(案例分析题有15道大题,只要选8道或者12道就行了)……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做自己的题目,被别人的干扰打断思路,那么,有可能就会前功尽弃,把会做的题目也做错了。所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只能面对自己的电脑屏幕,认真地浏览和思考题目,选择正确答案。

副高题型与正高题型不同,正高只有多选题和案例分析题,没有最佳单选题和共用题干单选题。多选题可以选2-5个答案,其中选错一个就不得分;案例分析题是给出一个案例,然后一步步提问题,每个问题后面有6-12个备选答案,选错答案要倒扣分,扣分至本问题分数为0。因此,考试难度是很大的,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行。

考试时,必须看清题目,弄清题意。比如,多选题可以选2-5个答案,有“正确”或者“错误”的是什么,必须弄清正确的,排除错误的;护理诊断(问题)有哪些?护理措施有哪些?健康指导有哪些?等等。案例分析题是给出一个实例,根据病情、体征及检查一步步提问题,如诊断是什么?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需要做哪些检查和处理?如何护理?……因为没看清题目或者把题意理解错了,就会选错答案,倒扣分是很“痛苦”的,因为零点几分在关键时刻都有用啊!

要想考出理想的成绩,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考试前做好充分准备。一般情况下,考试内容是紧扣本专业教材的。考试之前,要花时间认真看书、做笔记。要反复思考、理解,不能死记。本次考试,报考什么专业,就考什么专业内容,比较单一。只要平时认真复习巩固了,就不会考得太差。同时,充分的准备,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信心倍增,有效应对考试。因为考前看书不够,知识掌握不牢靠,面对考题内容模棱两可,就最容易失分。有些题目刚刚答完进入下一题,知道答错了,也知道正确的答案的是什么,可是,不能回退检查修改的案例分析题,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扣分!后悔也没有用,谁教你平时学习不扎实、不认真,对考试不重视呢!

考试时间是固定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一定要把题目做完。容易的尽量节省时间,难的尽量花些时间思考。开始,以为有各种题型,一看到先出现的就是多选题,再仔细看,只有多选题和案例分析题两种题型,心里想,真的难啊,不能掉以轻心!多选题做完后,可以回退检查、修改,做题和检查各用了30分钟时间,这样,给后面的难题就造成了压力。最后7个题基本上是快速点击完成的,因为只有15分钟了……所以,合理分配时间,让每个题目都有适当的当时间思考和作答,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时间到了,还有题目没做完,这不是更遗憾吗?

学习考试的目的是更好地运用知识,为临床服务。这次考试的内容都是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什么样的病人?应该如何去治疗护理病人?这些病人发生病情变化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如果在看书的时候,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多动脑思考,多动笔记录;在临床工作的时候,多替病人着想:病人的病情怎样?做了哪些检查,结果如何?病人存在哪些健康问题或者需要?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把病人治疗好,让病人及其家属满意?……

每一次考试,都有它的不同。考试内容、要求、目的、场所都在变化,如何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积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不管考试结果如何,能对大家提供借鉴,就是好的。

咨询热线:微信 或 QQ同号

【考试题库暨课程推荐】咨询有优惠哦

原标题:抑郁症患者到底是怎么想的?看了这个实验你就全明白了

来源:知呼日报 题图:《时时刻刻》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有的会抑郁到自杀?

知友:Iris Pan(16000+ 赞同,哈佛大学设计学硕士在读)

2013 年,两位神经科学的 PHD 给老鼠做了一个实验。

而被实验的老鼠,长这样:

老鼠头上被植入的不是电极,而是激光发射器+光导纤维,会将蓝光直接打到小鼠的特定神经细胞上。

作用是——激活某些记忆

如果已知某些神经细胞跟某段记忆/某种功能有关,那么只要在这些神经细胞上「装上蓝光开关」,就能通过发射蓝光来激活某段记忆/某种功能了。

比如下面这只老鼠,科学家已经发现它的某些神经元与老鼠「跑步」这个功能有关,所以就在上面装了蓝光开关。让我们看一看,对那些神经元发射蓝光会怎么样。

蓝光 ON 老鼠跑,蓝光 OFF 老鼠停,效果简直立竿见影。

第一步: 找到跟你要激活的记忆/功能相关的神经细胞

第二步:在上面装上蓝光发射器

第三步:通过发射蓝光来激活那段记忆/那种功能

一个人(一只老鼠)一旦抑郁了,很难让它再自己体会人间的快乐,也就是说,日常的疗法是没用的。带它看看花草树木,看看猫咪,对病情的恢复没啥用,该自杀还是会自杀。这时候,就需要釜底抽薪,用蓝光直接激活它们以前的快乐记忆,「强行」让它快乐起来。

首先,在让它受苦之前,科学家给这只老鼠创造一些快乐的记忆。怎么制造呢?很简单,这是一只男老鼠,只要把它和女老鼠关在一起,让它们自由恋爱就行了。

当老鼠的大脑在「制造快乐的记忆」时,一定是有些对应的神经细胞在工作的。

这时,科学家们通过某种生物 + 化学的技术让正在工作的神经细胞发出某种颜色的光,就能识别出它们,于是就知道了哪些神经细胞是负责制造和储存这段快乐记忆的。

下面就是老鼠的脑细胞图: 科学家发现,红色部分的神经细胞 =「和女老鼠在一起的快乐回忆」

于是他们把蓝光开关接到这些神经细胞上,这样必要的时候,只要发射蓝光,这些神经细胞就会被激活,男老鼠就会回忆起他和女老鼠之间的快乐。

然后,科学家把这只老鼠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狭窄小管子里,不出几天,这只老鼠就抑郁了。

老鼠抑郁的表现是:生无可恋。

1. 以前爱吃的也不再爱吃了。

具体的说,通常情况下,让老鼠在白开水和蔗糖水(图片里错了,是蔗糖)里面选择,80% 的情况下会选择蔗糖水,因为老鼠天然喜欢吃甜的。但是抑郁症的老鼠,吃什么都一个味。所以选择蔗糖水和选择白开水的概率各 50%。

把一只正常的老鼠吊起来,它会挣扎反抗,直到没有力气为止。这是基本的求生欲。

但是抑郁的老鼠,就懒得反抗,静静的被倒吊着。

其他指标还有「是不是对异性感兴趣」等等。但前两者(是否更喜欢蔗糖水,被吊起来是否会反抗)是最常见的在实验室里判断老鼠是否抑郁的指标。

刚才说到,科学家先让一只老鼠产生了一些快乐记忆,然后找到跟这些记忆相关的神经细胞,装上了蓝光开关,(获得了启动这些快乐记忆的「钥匙」)。

然后,把这只老鼠困在狭小阴暗的空间,几天之后,把老鼠倒吊起来,它也不反抗了。如科学家所期待的,老鼠抑郁了。

这时,科学家打开蓝光开关,把老鼠之前的快乐记忆激活。这时,被倒吊的老鼠开始挣扎了!

这意味着,本来毫无斗志的老鼠又开始重燃对生活的热情了,好歹也开始求生了。

一开始,这种治疗效果是暂时的。也就是说,蓝光开关开一次,老鼠被吊起来的时候就反抗一次。但没有蓝光之后,老鼠被吊起来又懒得反抗了。

但是连续对老鼠进行「蓝光治疗」5 天之后,科学家发现,这次的治疗效果持续了至少 24 小时。也就是,第二天,老鼠被吊起来,依然会反抗。激活快乐的记忆,对减轻抑郁的效果,有希望是长久性的。

科学家还发现,激活老鼠的快乐记忆,可以让老鼠脑中产生更多的新生神经元。

而抑郁症的一大后果,就是神经元再生的速度减慢。

我们可以理解成,大脑也是需要新陈代谢的,如果神经元再生速度减慢,人的大脑反应就会变慢,过去的回忆就会久久不能消散,新的记忆难以形成。

也就是说,人会被困于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和纠结中,无法拥抱新的生活。

其实这个老鼠实验,最大的启示不是技术性的。

老鼠,尚且需要积极的记忆(positive memory)来抵御生活中的磨难,我们人难道不是吗?

很多人幸运的出生在幸福的家庭,童年累积了很多快乐的回忆。这样的人,大多坚强乐观。

因为像这只老鼠一样,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里,遇到痛苦、挫折,都会回忆起以前的快乐,从而支持他们克服暂时的困境。童年快乐的积极的回忆,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而且这个实验还有一个对比组,不是用蓝光来激活过去和女老鼠的美好回忆,而是当男老鼠很抑郁,被吊起来的时候,在笼子里放进那只他喜欢的女老鼠,试图通过重新「制造快乐体验」来让男老鼠摆脱抑郁。但是结果是失败的。

为什么用蓝光激活过去的快乐回忆,就可以抵抗抑郁,而重新试图制造快乐,却不行呢?

科学家的解释是,当你真正抑郁的时候,是没法快乐的。你当下的心(和大脑),已经完全被抑郁所占据,哪怕把曾经让你开心的东西放在你面前,你也没法快乐。

唯一的办法,就是直接用蓝光,强行「唤醒」你记忆深处曾经的美好,因为这些美好的记忆,你以为你忘了,其实只是被储存在了一个很深很隐蔽的地方,原封未动。当它们被唤醒的时候,才有治愈抑郁的可能。

写到这里,突然很理解那些「亲密育儿」的家长了。也许人真的需要在早期储存很多很多的美好,才能抵御人生未来的挫折和痛苦。

最后,关于这个技术何时能被用在人身上,Ramirez 上次说目前已经在人体实验阶段了。毕竟在人脑中放入激光开关太过危险,MIT 的另一组研究者用了一个奇特的替代法。

著名神经学家蔡理慧教授带领的 Lab 用特定频率的 LED 灯在人眼上闪烁,希望可以达到直接用蓝光开关刺激神经通路一样的效果。这个技术,之前被她的 Lab 用来治疗小鼠的阿兹海默。

其实抑郁和阿兹海默,是有很大关联的。本质上都是大脑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新生的神经元跟不上陈腐的速度了。

我本人的家族,就有抑郁和阿兹海默的家族史,(但是同时也有很多高智商的人士,不明白是否这中间有关联)。

就目前这些技术来说,我相信在 10 年内,抑郁和阿兹海默的治疗会有质的突破。而突破绝对不是来自药物(很多药企研发治疗阿兹海默的药物实验都宣告失败了),一定是来自其他的疗法。个人很看好蔡教授的团队未来的成果。

感谢很多人的点赞,由于评论里出现了很多有抑郁症状的同学询问怎么缓解。所以添加这个部分。

首先,如果已经到了开始想自杀的地步(轻则偶尔闪过自杀念头,重则有了具体的自杀打算),应该去你能负担的起的最好的精神科医院就诊,一分钱一分货,找你能负担的起的最贵的医生,然后遵医嘱,该吃药就吃药,该电疗就电疗。

其次,对于日常有抑郁情绪,但是还没有自杀等打算的人,有一些方法可以缓解。这些方法我与波士顿大学、MIT 研究心理治疗和神经学的同学探讨过,虽然老生常谈但确实有效。

1. 不要呆在狭小阴暗的地方

人是动物,动物被困在狭小阴暗的地方久了,一定会发狂。所以非必须的话,不要老呆在室内。抑郁比较严重的人,通常都不想出门。

这时候,必须让周围的人督促自己,一大早起床就出门。不管出门干嘛都比呆在室内好。

如果不得不长时间呆在室内工作的,要尽量选择面积大,层高比较高的空间。且要有大面积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自然景观或者车水马龙的,以及光线充足的地方。这样可以让你有处在「半室外」的幻觉。

2. 必须自私,必须放弃,远离让你不舒服的人或事物

抑郁症都有诱因,或者一个导火索。比如一个整天打压你的父母,一个整天刻薄你的领导,一份你不能应付的工作等等。

这时候,该离开父母就离开父母,老死不相往来。该辞职就辞职。总之,在你的神经没有强大到可以对付这些污染源之前,放弃,远离是最好的做法。

等你有一天,精神强大了,可以再回来。就算永远不能强大到与这些共处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不可能战胜所有东西,要有所取舍,choose your battle wisely。

为什么要社交?因为抑郁症的人,总是自己脑中不断自言自语,自我否定等等。而出去与人社交,你的大脑就被迫被别的东西占据了。

当别人跟你说话时,你总不能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怨自艾吧?总得分神听一听别人说的,才能对答吧? 所以就被迫让你的思维暂时离开自己设置的负面的牢笼,能「正常」一会儿。

而我接触过一些深度抑郁的人,确实是完全没法走出自己的世界的。你跟她说话,她基本只是重复自己的那一套,不会听你说的。这样她的思维其实完全没有走出自己的怪圈。

有氧无氧都行。对抑郁症来说,能让自己轻微出汗的最佳。身心是一体的,身体非常有活力时,精神很难不健康。

具体怎么冥想,大家可以去搜其他答案。冥想跟社交一样,都可以改变你的 neural plasticity(神经的可塑性)。

也就是说,一个沉溺在自己世界里的抑郁病人,整天想相似的负面事物,神经通路都固化了,就像被一条河流冲刷了很久很久的深深的河道一样。

而冥想,就像突然来了新的水源,可以冲刷出新的神经通路。

每天晚上睡前,在你的日记本上,写下今天你要感谢的 5 件事物。

比如,今天家里的花开的很漂亮呢。今天的芝士蛋糕特别好吃。今天我的肚子好像小了呢。今天天空特别蓝等等。

这个练习的意义是让你发现,即便看起来多么糟糕,生活中依然有许多我们可以珍惜和感谢的东西。有些是外界的(他人和自然界)。有些是关于你自己的。

每天学一点东西,什么都可以。学习的好处是,它是一件付出必然有回报的事情。

比如你今天开始看一本书,那么到了晚上,哪怕看了一个字,你也多收获了一个字的知识。如果纯粹以收获知识来衡量,那么学习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受挫」的事情。

对于那些对学习有恐惧心理的人,学习的定义很广,学习怎么整理房间是学习,琢磨怎么玩一个新潮的 app 是学习,看一本经济学的书是学习,看视频研究怎么化妆、扎一个好看的马尾,也是学习。所以选择你感兴趣的,容易上手的,开始尝试就行。

8. 然后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分享给别人

比如开一个自己的博客(知乎,简书等等),上传自己每次扎的马尾照片,或者看的每一部电影,下的每一个 app 等等,当你有了这一份仪式感,会发现生活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过程。而且自己的分享的经验,很可能会启发其他人。

学心理治疗的室友和我一致认为,现代人抑郁这么多,很大原因是脱离了自然界。

当我们整日被人工的物体包围的时候,亿万年来习惯了生活在自然界里的生物本能,让我们很不适应,很焦虑。就像一个在中国生活到 80 岁的老人,突然有一天被送到美国生活一样。

如果没法生活在自然界里,唯一的办法是尽量多接触自然,每天早晚去公园走走,和动植物接触一阵,入神的观察植物和动物。在家里养一些动植物等等。让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有所依托。

10. 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这个问题,往往是很多人抑郁的根源。而这个问题也很难一句话说清楚,我以后会专门写一些文章,探讨怎么寻找人生的意义。

但是最重要的是,哪怕你暂时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觉得自己目前为止,来到人世只是来受苦的,也要相信,终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I see something in you, even though I don't know what it is.」人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有种不假思索的信仰,只有这种信仰,才可能经得起人生苦难的考验。哪怕暂时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好的,也要相信,有一天会知道的。

关于上一条,最简单做法就是,想一想,如果明天就要死了,今天还有什么遗憾的,就去做那件事就行。比如「还有一家一直想吃的餐厅没吃过呢」,「还有一个女孩没有追到」等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测试你的抑郁程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