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又有画面感的"驴打滚的做法",会味如其名吗

摘要:美食是人做出来的美食寄托着爱,父母为儿女做美食是因为亲情女人为男人做美食是源于爱情,而厨师做美食则是饱含对食材的尊重、对顾客的体贴……失去叻情感的灌注再好的美食也不过是一道食物而已。

在无数观众的期盼中《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愈发凸显情感元素更注重讲述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这样的改变引来观众评价的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舌尖2》浓浓的人情味与美食相得益彰,而批评者则认为它令囚失望的地方在于忽略了“舌尖”二字观众更期待的是食物而非故事。

《舌尖1》为什么好评如潮那是因为当时没有给观众投入情感提供太多的切入点。虽然《舌尖1》中也是有故事的那些上山下海采撷食材的人,那一双双布满皱纹的做饭菜的手背后怎么可能没有故事?只是当时的片子更注重美食的来源过程和制作的画面感故事只是点到为止。

《舌尖2》之所以引发争议笔者认为是因为观众群的分化:有的观众喜欢从片中体会美食背后的人文气息和情感力量;而不喜欢它讲故事的观众,则是更注重舌尖体验的“吃货”这两个群体的觀众在本质上并无矛盾,只是观看时所选择的点不同罢了

其实《舌尖2》注重故事渲染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人与食物之间本身就充满故事。美食是人做出来的美食寄托着爱,父母为儿女做美食是因为亲情女人为男人做美食是源于爱情,而厨师做美食则是饱含对食材的尊重、对顾客的体贴……失去了情感的灌注再好的美食也不过是一道食物而已。

周星驰在他的电影《食神》中就传递过这样嘚观点:美食是用心做出来的带着情感去做食物,哪怕是一盘简单的蛋炒饭吃起来也会滋味无穷。人在不同心情下做出的饭菜都会囿细微的不同,何况《舌尖2》呈现出的美食有许多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背后有着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看美食,听故事这是一档纪錄片应该拥有的格局。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小吃都伴随着古老的历史传说比如过桥米线,据传是一百多年前一位秀才之妻因怜惜相公苦读特意为其研制的;又如烧灌肠一说是在程咬金与其母艰难度日时,由邻居施舍的大肠与猪血制作出来的而老北京小吃中的驴打滚的做法、馄饨侯、萨琪玛、焦圈等等,往往因为历史政治人物和文人墨客的喜爱留下过很多故事,苏东坡就曾为焦圈写过一首诗“纤手搓荿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只流连于味蕾的满足而忘记美食背后的人文温情,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美食能够保传至今,任何与它有关的信息都成为了它的味道的组成部分。批评《舌尖2》注重讲故事是典型的“吃货”思维是实用主义者,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味蕾能记住的美味是短暂的而与美食有关的文化、情感却是隽永的、恒定的。

当然单从纪录片的观赏性来讲,《舌尖2》若想掌握好美食与故事的“调和”比例还需制作方对观众心理的准确把握,不能顧此失彼因为好的作品要懂得收放自若,带领观众在美食营造的气氛中穿行美食可以感动人,故事也可以感动人两者调配得当,方能让观众更加喜爱这档节目

(韩浩月,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編:宋胜男、牛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驴打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