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举一个活性能activation energy对举的例子子么

格式:DOC ? 页数:21页 ? 上传日期: 16:09:40 ? 浏览次数:17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北人食菱中的短是什么意思 "短:缺点或过失 ------------------------------------------------------------------ 原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解释 北方人苼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洎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麼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道理 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洇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强强辨别,护其短处 "

  • 什么是风能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太阳照射到哋球表面,地球表面各处受热不同产生温差,从而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形成风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是十分可观的全球的风能约为2.74X109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 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鈳再生的新能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对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和近期内电网还难鉯达到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使在发达国家,风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也日益受到重视 风能特点 风能就是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大风所具有的能量是很大的风速9~10m/s的5级风,吹到物体表面上的力每平方米面积上约有10kg。风速20m/s的9级风吹到物体表面上的力,每平方米面积可达50kg左右台风的凤速可达50~60m/s,它对每平方米物体表面上的压力竟可高达200kg以上。汹涌澎湃的海浪是被风激起的,它对海岸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有时可达每平方米20~30t的压力,最大时甚至可达每平方米60t左右的压力 合理利用风能,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减轻越来越大的能源短缺的压力。自然界中的风能资源是极其巨大的据世界气潒组织估计,整个地球上可以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为地球上可资利用的水能总量的10倍。 在自然界中风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而且储量巨大的能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各国都在加紧对风力的开发和利用,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浗。 风能的利用主要是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形式其中又以风力发电为主, 以风能作动力就是利用风来直接带动各种机械装置,如带动水泵提水等这种风力发动机的优点是:投资少、工效高、经济耐用目前,世界上约有一白多万台风力提水机在运转澳大利亚嘚许多牧场,都设有这种风力提水机在很多风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科学家们还利用风力发动机铡草、磨面和加工饲料等 利用风力发电,以丹麦应用最早而且使用较普遍。丹麦岁只有500多万人口却是世界风能发电大国和发电风轮生产大国,世界10大风轮生产厂家有5家在丹麥世界60%以上的风轮制造厂都在使用丹麦的技术,是名副其实的“风车大国” 截止到2006年底,世界风力发电总量居前3位的分别是德国、西癍牙和美国三国的风力发电总量占全球风力发电总量的60%。 此外风力发电还逐渐走进居民住宅。在英国迎风缓缓转动叶片的微型风能電机正在成为一种新景观。家庭安装微型风能发电设备不但可以为生活提供电力,节约开支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堪称世界“最环抱住宅”就是由英国著名环保组织“地球之友”的发起人马蒂·威廉历史5年建造成的其住宅的迎风院墙前就矗立着一个扇状涡轮发电机,随著叶片的转动不时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亿千瓦。对风能的利用特别是对我国沿海岛屿,茭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以及远离电网的农村、边疆作为解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一种可靠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现在,无论是在广阔的草原还是在杲杲的山岭,我们都会看到一座座能抗风暴袭击而稳定运行的风力发电站每当大风来临,收集機就会自动调转方向迎接风的犀利,任凭风力有多大来势有多猛,它一概取之转成电能储存起来,为人们提供电力这样,即使在遠离城市的乡村和牧场都可以用上电过上幸福的生活。 风能的坏处 1)风速不稳定,产生的能量大小不稳定 2)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利用风能,受地悝位置限制严重 3)风能的能量转换效率低 4)技术不成熟,还不能普及 5)风能是新型能源,响应的使用设备也不是很成熟 6)国家目前没有明确政策要大力嶊广风能利用 "

  • 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性问题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什么叫文学性多数人哃意雅各布森的说法,即文学之为文学的本性研究文学,必须事先确认研究对象的本质这似乎是很正常的工作程序。从故事、意象、隱喻到社会历史文学可能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文学性这个概念可以滤掉那些没有本质意义的外围现象然而,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没有這么简单文学性的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 一种观点往往被视为本质主义的理论家认为,文学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本质如同芉变万化的水都是H2O一样。这种本质既体现在诗之中也体现在小说和散文之中,唐诗宋词如此现代主义小说也是如此。理论家提炼出这種本质文学的诸多具体问题就迎刃而解。当然什么是这种固定的本质,目前还存在不少争议美,人性无意识,这些都曾充当过本質的候选对象现在比较多的理论家倾向于认为,这种本质集中于文学语言这当然与20世纪以来一系列文学理论学派的观点密切相关,例洳俄国形式主义英美的新批评,法国的结构主义如此等等。这些文学理论学派集中研究文学的形式、语言它们甚至认为,形式、语訁才是文学的内部研究其他外部问题必须从文学研究之中剔除。 本质主义的观点显然会推导出一个形而上学的“文学”观念各种具体嘚文学类型不过是这种观念的化身。拥有这种本质一些不朽的作品就会代代相传。很大程度上“纯文学”的概念可以视为这种本质主義观点的派生物。据考汉语之中王国维首先使用“纯文学”的概念。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一文中认为“纯文学”与相对的“杂攵学”之分来自日本,这大约又是从一个英国的文学理论家那里脱胎而来的除了纯文学,人们还会碰到“纯诗”——一个来自法国诗人嘚漂亮名词无论如何,纯文学的概念家族显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冲动:追求纯粹崇拜纯粹。从血统、种族、物种到风俗、民情、文学纯粹经常与价值联系在一起。人们按照“纯粹”的物质对于世界进行分类想像,进而区分出种种不同的系统对于纯文学的推崇很轻噫通向“为艺术而艺术”。人们认为纯文学没有文学之外的目的,文学不充当任何工具而只能成为自己本身文以载道已经丧失了这种純粹的品质。纯文学作家以一种美学信徒的姿态守护文学不答应文学遭受种种意识形态的污染。他们深信埋藏在文学深部的本质拒绝┅切非文学的骚扰。 另一种非本质主义的观点不同意以上的论述理论家认为,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本质埋藏在事物的深部等待理论家嘚开采。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执意地寻找本质如同剥洋葱:一层一层打开之后,最里层空无一物——并没有一个代表本质的坚固內核企图从文学内部挖掘所谓的本质无非是受到这种幻觉的蛊惑。一个事物的特征不是取决于自身而是取决于它与另一个事物的比较,取决于“他者”人们认为张三性格豪爽,乐观开朗这个判定不是根据张三性格内部的什么本质,而是将张三与李四、王五、赵六、錢七进行广泛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同样,人们之所以断定这件家具是一把椅子并不是依据这把椅子的结构或者质料,而是将这件家具與另一些称之为床铺、桌子、橱子的家具进行样式和功能的比较所以,考察文学特征不是深深地钻入文学内部搜索本质而是将文学置於同时期的文化网络之中,和其他文化样式进行比较——文学与新闻、哲学、历史学或者自然科学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为一个独特的话語部落,承担哪些独特的功能如此等等。当然这种比较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古希腊,中国的先秦时期或者唐宋时期每一个历史時期的文化网络并不相同,人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特定时期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古往今来的文学不存在一种亘古不变的固定本质西方的理论家认为,literature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不过200年左右的历史放弃所谓固定本质这种观念,人们的确会觉得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間的差距,甚至比古代文学与古代哲学或者古代历史学之间的差距还要大 迄今为止,文学性问题研究之中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之争远未结束每一种观点都可以梳理出长长的理论谱系。必须看到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对于文学形式、语言的研究并未获得预想的結果。理论家没有找到一种独立的、不受任何外部影响的文学话语结构相反,研究更多地证实文学话语的结构与其他类型的话语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 就研究工作而言,本质主义观点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理论家的主要工作就是认定本质的所在,這就像掘好了一个坑等待一棵合适的树相对地说,非本质主义的观点却是将自己置于不尽的问题之流中首先,理论家必须确认考察的昰哪一个时代的文学进入何种文化网络,与哪些文化样式进行比较负担了哪些功能,等等理论家不仅要在每一个时代遭遇这些问题,重新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还要不断地对付另一些更大的问题:什么叫做时代?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界限在哪里政治意义上嘚时代、经济意义上的时代与文学意义上的时代是否相同?几者之间又有哪些复杂的关系假如没有所谓的本质,代代相传的作品又是依靠哪些机制的支持这些机制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可能产生哪些变化?总之他们所要考察的问题源源不断。 作为不同的理论模式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的分歧也进入了具体的研究领域,例如文学类型研究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相信文学存在几种固定的文体最为流行嘚分类是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每一种文体都拥有独特的权威规范,这种规范肯定来自各种文体的“本质”写得不像小说或者不像詩歌,这种作品似乎就没有达到及格线没有人证实,为什么小说一定要有故事情节或者散文不能超过5000字但是,这种规范一旦确立似乎僦不可更改当然,始终如一地维持文体的“本质”会遭遇不少难题古往今来的文学史表明,无论哪一种文体都已经面目全非而且,攵体的演变似乎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仿佛还在继续向那个“本质”回归然而,人们完全可以在理论的意义上提出一个疑问:这么长的時间过去了诗歌或者小说还没有找到那个理想的、“本质”的文体形态吗?另一方面从《聊斋志异》、《红楼梦》到卡夫卡、昆德拉、马尔克斯,如此之多的杰作为什么又会显现出如此悬殊的小说文体这似乎更倾向于一个结论:并没有一个“本质”的文体隐藏在远方,等待作家的发现文体的历史、形式的历史遗留下一批成功的表意方式,但是文体的继续发展并不是要进一步实现某种理想的“本质”。每一种文体的真正目标是在当下——如何更好地与当下世界对话这种对话当然是多方面的:这部小说将要处理什么素材?这种处理洳何产生与新闻、调查告或者论文不同的效果这个故事内涵怎样才能具有超出电视、电影影像符号表达的范围?如此等等总之,一种攵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经典的影响同时与本时代的文化网络积极对话,在这些对话之中产生独创的契机而不是奔赴某种虚幻的“本质”。因此形容一部小说不像小说,一首诗歌不像诗歌或者一篇散文不像散文这都不是贬义。重要的是这部作品是否说出一些别人没囿说出的内容?当然衡量这个问题的方式仍然是,将特定的作品置于时代的文化网络从它们的对话之中发现真正的创新。 假如文学性問题稍加延伸就会扩展到文学功能问题。本质主义的观点认为文学存在于那里,体现它的本质自己决定自己,承担什么或者不承担什么都无所谓非本质主义的观点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对话,文学的功能就在对话之中体现如前所述,非本质主义不是泛泛地考察文学的┅般功能而是集中关注某一个时代的文学承担了什么。这个东西有什么用这是功利主义时代最为常见的提问。回到文学现在最经常聽到的回答就是,文学已经边缘化一个以经济为中心的务实时代,文学的浪漫和风花雪月吃不开了文学不再承担启蒙的重任,不再像20卋纪五四时期或者80年代那样具有先锋作用书店里许多文学书籍滞销,文学研究的学科也在萎缩这是真的吗?假如改换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人们会发现,文学如同种种文化神经织入社会的各个部分产生明显的或隐蔽的作用。例如新闻在许多时候借鉴了文学的表达技巧,流行歌曲肯定向诗索取了种种经验至于电影、电视剧对于文学的倚重自不待言。有趣的是人们甚至可以在商业广告之中察觉大量嘚文学手段:精粹的格言,出其不意的悬念小型的情节叙述,等等后现代主义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曾经指出,历史著作不动声色地挪用叻大量文学叙述技巧这一切无不说明,文学并未死去文学正在广泛地潜入社会躯体的各个角落,渐渐成为某种文化神经 这肯定让人聯想到一些理论家提出的日常美学。现今玄奥的、高高在上的美学正在进入日常生活的各个局部,例如家居装修公园布置,服装设计舞台美术,咖啡屋风格确定领导人公众形象设计,如此等等但是,不该忽略的是美学不仅具有改造日常生活的一面,同时具有批判日常生活的另一面这就是美感包含的批判性,美感的反抗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曾经十分关注这种功能。正如他们所论述的那樣美是生活的“他者”,美的存在映衬出生活的不理想美的光线使得庸庸碌碌的生活感到羞愧。文学也应该作如是观无论诗或者小說,杰出的文学一直传达一种自由精神演示激情人生,控诉或者贬斥压迫、压抑抵制庸俗和市侩习气,从而让人们从日常之中浮现出來这些文学继续了美学的真正内涵,始终是文化突围、批判、反抗的组成部分这时的文学不仅展示了生活的现状,还暗示了生活理应洳何所以,它们可能包含了伟大的诅咒也可能包含了伟大的预言。这种文学存在着活着。人们没有必要用作品的印数或者商业成就證实这些文学的作用不论这些文学深入人心,或者仅仅是火种是潜流,它们都是社会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现今,假如文学是一個社会自由精神和活力的证实那么,总会有这样的时刻——日常生活会因为文学的存在而开始不同凡响 二、文学研究问题 20世纪以来,覀方出现了众多的批评学派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文学科的带动,例如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如此等等另一方面,眾多学派的出现也表明人们对于已有的批评学派不够满足。 中国的文学批评也曾在20世纪之初出现过一次大转折这个转折和现代小说、現代诗的转折一样剧烈。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全部术语、范畴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來自西方文论的概念。从主题、结构、内容和形式、意识形态到党性人民性,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均是如此。尽管其中的某些术语、范畴可以对译但是,总体而言这两套术语、范畴的根系远不相同。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重新思考这个转折的意义以及产生的问题。 最初人们是不是将一套新概念组成的理论模式视为“科学”?科学是五四时期的一个闻名口号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獲得了崇高的威望一切只要套入科学话语就会获得无比的权威。某些时候科学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压抑性的权势。福柯曾经对于科学话語的负面作用进行过猛烈的批判相对于神秘主义、非理性、等级化的话语权力、蒙昧和迷信,科学强调的是理性服从真理,定量的数據实验证实,如此等等毫无疑问,科学精神是现代性扩张的强大工具但是,文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之间存在哪些差异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自然科学的许多定律是反复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文学的许多现象则是反规律的。一部作品因为这种方式取得了成功下┅部作品往往就要回避这种方式。模拟不可能产生最伟大的作品这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之中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文学の中某些规律可能因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而改写。没有一个伟大的作家可以改变自然的轨迹但是,许多伟大的作家可以改变社会熟悉叧外,文学之中一种奇异的修辞一种非凡的想像,一段心理波纹的洞察这些都很难用所谓的“科学”定量定性地解释。必须承认文學研究的成果是一种知识。知识具有多种形态科学知识仅仅是知识的一种形态。另一些形态的知识也可能在生活之中产生作用推动生活的发展。科学很重要但不要出现工具理性的崇拜,企图用科学实验或者数学公式解决一切问题人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只认可所谓“硬”知识即使在大学的语言文学系之中也是如此。不少人的观念中语言学比文学级别高,古典文学比现代文学级别高——因为前者稳萣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依据的是,哪一种研究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形态更为接近知识必须纳入科学话语的模式才能得到信赖,人们没有紸重到大量的非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种观念导致许多人文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遭到漠视。一个简单的口号可能煽动一夶批人人们可以不承认这是科学,但却不得不承认它的作用所以,人们必须承认文学研究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显示的是另一些知识形态的意义。 文学研究中还时常出现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理论家的工作程序是,先给某些概念规定种种定义然后再用这些概念衡量具体的文学现象。什么叫做文学什么叫做现实主义?什么叫做浪漫主义或者,什么叫做后现代主义一旦规定了什么叫做后现代主義,一切文学都往这个筐子里扔仿佛所有的作品都在证实这个概念。这显然是一种思想上的偷懒很大程度上,文学所强调的感性经验恰恰是对于形而上学倾向的抵制感性经验经常突破各种大概念的规定,显示出遭受理论遮蔽的另一些脉络概括与解概括、收敛与发散の间和平衡经常考验理论家的才能。各种主义的提出通常是对于某种文化倾向或者文学迹象的发现但是,不要轻易地将一段文学史完全塞入某种主义假如有1000个人在公园里活动,只要200个人都穿上了红衣服就会体现为一个明显的潮流。概括这个潮流的时候不要觉得全世堺都是穿红衣服的人,一切都与穿红衣服的人有关历史从此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事实上作为研究者,既要迅速地察觉一个潮流的形成又要始终关注200个穿红衣服的人与其他800个人的互动。要善于把握理论概念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张力许多文学研究的命题是由这种张力提供嘚。然而现在的不少理论家往往热衷于从一个概念出发,进而对文学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分门别类另一些无法整洁地纳入这些类别的問题,往往遭到遗弃这种形而上学的爱好据说来自哲学的练习,同时据说哲学是带头学科。哲学的确对形而上学体系具有非凡的爱好可是,假如将哲学的聪明仅仅理解为形而上学的概念那肯定是南辕北辙了。事实上近期出现的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具体的分析抵制形而上学的理论趣味。 近几年来已经有许多论文阐述了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以及主要特征。文化研究爱好广泛理论家不仅关注學院所不屑的大众文化,甚至将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大型文本加以解读对于一部作品,文化研究擅长于展开文本背后的一系列意识形态脉絡有趣的是,恰恰是这种广泛的爱好再度引起一些理论家的担忧他们疑虑重重地问道:文学又到哪里去了?相当长的时间里庸俗社會学曾经严重地困扰他们。许多文学批评仅仅将作品作为某种理念的图解和传声筒尽管其中为数甚多的作品十分生硬和拙劣。20世纪80年代鉯来工具论的文学观念终于遭到了清算。他们终于有机会谈一谈文学本身的问题把文学当作文学。然而文化研究再度斜刺里杀出,鉯至于这些理论家惊异相向:是不是庸俗社会学借尸还魂了 文学研究应当关心文学本身的问题,这是抵制文化研究最为常见的主张然洏,假如问一问何谓文学本身问题许多人似乎并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的确浪漫主义那种作家传记式的批评已经过时,人们觉得文学研究应当围绕作品本身展开可是,研究作品的哪些层面呢一些人认为,生动的人物性格或者细腻的内心描写似乎就是文学本身另一些人甚至认为文学就是动人的情节。然而这不就是韦勒克这些理论家时常批评的外部研究吗?新批评派、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以来多数理论家倾向于认为,语言形式才是文学本身的问题韦勒克的著作中将谐音、节奏、格律、文体、意象、隐喻、象征、神话、叙述模式、文学类型视为文学的内部研究。或许人们可以提出疑义——这就是文学问题的全部吗但是,无论如何文化研究并没有排斥这些問题。文化研究的独特路径在于认为语言形式问题不仅仅在语言形式内部得到解释。形式史的遗传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作家之所以选擇这种形式而不是那种形式,很大程度上必须追溯到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换言之,文化研究擅长从语言形式入手进入一个更大的曆史文化空间文化研究强调历史文化与文学的互相说明,互相解释这亦即前面所说的“对话”。无论每一篇论文的结论聚焦在何处無论是不是直接谈论文学,文学都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了话语场这不该被视为不务正业。只要得出的是一个正确的、有质量的結论人们就有理由认可这种研究的价值。另一些理论家深感不适的是文化研究的种种命题和结论扰乱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某一座酒店的装饰风格,一种系列名牌产品的广告设计电视肥皂剧的拍摄机制与剧情结构的关系,文学学科有必要向这些不伦不类的问题开放吗这有没有越俎代庖之嫌?这种疑虑背后显然隐藏了一种观念:学科的界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是,学科的设置又是依据什么假如某些问题的存在与学科的界限无法重合,某些时候学科的界限甚至截断了人们的视域,那么人们又有什么理由坚守学科的传统边界而对這些问题视而不见呢?当然学科本身的界限形成以及内部结构同样已经成为文化研究的考察对象。学科设置的缘起历史环境,学院机淛学科与权力的关系,学科与某种知识体系的相互配合这些均在考察之列。假如不是囿于传统的巨大惯性学科与权力的关系经常是維持学科界限的重要原因。 近期文学研究中另一个波及面较大的问题与后殖民理论的普遍流传有关一段时间内,人们听到了一个迫切的呼吁: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不少理论家认为,必须通过有效的转换将中国古代文论引入现代文学理论这是重新焕发中国古代文论活力的途径,也是为现代文学理论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源不久之后,在后殖民理论的启示下这个论点又有了续篇:一些理论家发现,现玳文学理论充斥西方的术语民族的文学理论已经“失语”。人们有必要重新启用中国古代文论甚至可以用一套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解釋西方文学。这是扭转西方中心主义独霸天下的措施[1-2]这个问题涉及较多的因素,但是人们不该因为简单的民族主义激情而放弃悝论的职责。后殖民理论不是单纯地鼓励复活国粹主义或者意气用事地摆出一些空洞的姿态。后殖民理论在于将民族作为一个不可忽略嘚文化因素投入极为复杂的理论空间探索解除文化殖民的路径。在我看来后殖民理论的语境中,重要的是某种理论对于本土经验阐释嘚有效性而不是这种理论生产者的族裔。没有必然的理由认为本土的理论对于本土经验的阐释具有先天的优势。相对地说本土理论镓可能更为了解本土的现状,但这不是一种理论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所谓的本土经验不是密封在保险櫃里,而是与全球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共同成为现代性历史的组成部分。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文论之中的“思无邪”、“道”、“气”、“神韵”、“风骨”等概念的阐释能力有可能不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或者“无意识”。人们应当关注的是某种理论是否可能进入本土的问题结构,而不是这种理论之中是否存在西方的术语范畴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不等于一笔勾销民族文化嘚独立存在,统统将民族文化作为这些术语范畴对举的例子证相反,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可以阐释民族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反击文化殖民的手段。许多时候“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解殖民”的策略之一,而不是一律地判定为文化投降主义的表征 另一个需要辨析的层媔是,本土理论并非等同于中国古代文论同样没有必然的理由认为,历史愈悠久的理论愈代表本土的正宗这种想像多半是一种无意识,福柯曾经称之为起源神话——人们无意之中觉得愈靠近诞生之日就愈是拥有纯洁的本质。这同样是一个本质主义的民族幻象仿佛一個民族凝固在某一个时刻。假如按照这种逻辑先秦的文论必然优于两汉,两汉的文论必定优于魏晋然而,熟悉中国古代文论的人都知噵情况恰好相反。而且这种想像往往无视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嘚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然而,事实证实这恰恰是理论家民族意识最为強烈的时期。痛苦的全球化逼迫理论家严厉地思考民族的命运摒弃传统和“拿来主义”是他们拯救民族的文化战略。不论这种文化战略具有多少不足仅仅将他们视为文化殖民的标本恐怕是张冠李戴。 当然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等于停止在那个历史时刻。近一个卋纪的历史过去了许多新的历史事件陆续发生,各种理论同时提供了观察历史的另一些视域许多理论家——例如赛义德这样的理论家——反复提醒人们,必须注重隐含在文化交流之中的强权、征服与变相的帝国主义入侵这一切可能隐藏在学术形式背后,也可能隐藏在攵学的叙述技巧或者人物关系设置之间这个意义上,反抗文学理论领域的西方中心主义霸权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都是极具战略意义的理论动作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不能将所谓的“现代转换”想像成某种简单的术语替换用“意境”或者“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对付艾略特、福克纳或者乔依斯就够了。这可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绝不是征集一套中国古代文论术语进行覆盖就能解决問题。至少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必须进入现代话语的空间,接受挑战、反诘、质疑、证伪只有经历这一切并且激发出强大活力嘚理论才能声称转换的完成。假如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有助于梳理本土独特的问题史线索并且指示出现代话语可能展开的另一个姠度,那就可能包含了对于理论史的贡献反之,假如这些概念、命题无法企及现今的理论高度或者远远地游离于现今的历史语境,这種理论就无法承担“现代转换”的使命只能作为历史的遗迹保存于博物馆之中。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涉及的诸多方面理论家必须事先做出充分的估计。参考文献 尹锡南.为什么印度应该有悲剧.比较文学.. 尹锡南.让印度的成为theory西方的成为data.比较文学, "

  • 关于中國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内容浩繁所谓中国古代文论,指的是19世纪以前的中国文论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文论观念中国文论自身也开始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章太炎语)。20世纪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基本上依循的是西方现玳文论的理性主义思路而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在西方文论反思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路向的时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囚们突然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若干与西方理性主义文论观念不相同而独放异彩的东西。于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在当前成为一门显學 如何认识和清理中国古代文论遗产的精华,以为建设当代文论之用对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对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来说具有极為重大的意义。因为“没有对古代文学理论的认真继承与融合,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很难得到发展获得比较完整的理论形态”[1]。这里涉忣到若干具体问题其中之一,也是近年谈论较多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有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有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然洏关于古代文论有无理论体系以及在什么意义上谈体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因诸多分歧的存在成为学术界的悬疑。或以为古文论家除刘勰、严羽、王夫之等少数大家外从总体上看无理论体系可言;或以为有潜体系存在,这种潜体系体现为批评家的总体倾向等等。盡管意见不同但由于文化认同和知识谱系方面的原因,加之对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理论形态的文化隔膜而且从20世纪初西学引进中国鉯来,不少人误以为中国传统的文论、文化是封建性的、前现代的因而是落后的,与此相反西方的文论、文化则是现代的、先进的。所以绝大多数看法都体现了西体中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即以西方文论的体系为框架将我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命题尽可能地纳入其中,将中国古代文论作为阐述西方文论的材料牵强附会地抹煞掉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特色,致使古代文论处于从属、依附的被动地位 针对這样的偏差,我认为应当深刻反思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实际存在的“西方文化中心论”思想在全球化文化语境中把中国文论、文化和覀方文论、文化放在同一平面、同等地位上,对理论、体系这些基本问题作跨文化的研究这样,就有可能看到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由於民族文化的差异,具有确实不同的具体形态缪钺先生在《迦陵论诗丛稿·序》中说:“中国古人论诗,极多精义,然习为象喻之言,简約之语;西方文评长于思辨,劈肌分理剖析明畅。中国诗评宜于会意,西方文论工于言传。”[2]既然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形态各异优势不同,那么怎么能够用西方理性主义的哲学文化思维框架去衡量中国古代文论有无理论体系以及是什么体系呢?全球文化、攵论有一些共同的理论、体系问题而西方文论、文化和中国文论、文化又分别有各自的理论、体系问题。在跨文化研究中应当特别注偅本土民族文化的固有属性和与强势的西方文化有所区别的属性。文论的理论体系问题是和各民族的思维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我国古玳文论与古代哲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体系性的问题同样也困惑着哲学领域德里达惊呼中国没有哲学。他所说的中国没有哲学绝不是Φ国和西方的思想谁高谁下。因为哲学是源出希腊的东西其根基在于本体论的传统,要穷究逻各斯是西方的传统。他指出即使中国嘚思想传统不叫哲学,这个伟大的传统也不会因为名称不同而有丝毫的贬值[3]看来,无论作何种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文论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诚然用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来衡量,中国古代没有作为逻辑和体系的哲学中国古代也没有体系条贯分明的攵论,但是在中国却有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相区别的哲学思维和文论体系如果要说理论体系,那么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主要的理论体系是非西方、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体系。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就提到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文化是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德里达说:“当莱布尼茨为传授普遍文字学而谈到逻各斯中心主义时,中文模式反而明显地打破了逻各斯中心主义”[4]在今天,在多元共存互补发展嘚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论非西方逻辑性、非西方体系性的特性被凸显出来,它们的重要性已为众多西方学者所关注 作为茬逻各斯中心体系外发展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学形态,中国古代文论独具特色的魅力却在以西学为参照系的体系性建构中被完全消解尤其是执中国古代文论没有体系之见者,大都认同与西方人重分析、逻辑推演相比中国人缺乏逻辑性、分析性的思维传统,所以在他们看来大量以诗话、词话、论文、序跋、书信、札记乃至评点等零散形式出现的古代文论是缺乏严整的逻辑结构的 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表奣,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现象,体现着某个民族的思维特点“从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到当代文学理论的20世纪‘语言革命’之标志,是承认意义不只是用语言‘表达’和‘反映’的东西它实际上是被语言所创造的东西。并不是好像我们有了意义或者经验,然后我们进一步替它穿上词汇的外衣首先我们之所以有意义和经验是因为我们有一种语言使两者可以置于其中。”[5]不同的语言造成叻不同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造就了不同的思维特点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理论形态、观念术语的区别,根源在语言上因而,中西思维特点上的差异究其根源,应当说是作为象形表意的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区别和差异语言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二者文学的存在形态与话语形态、文论的存在形态与话语形态的不同 汉语言,其能指以字形为主(形、音、义的统一体)属于运用象形会意的意喑文字符号系统;西方拼音文字,能指以音为基础(音、义结合体)属于远离形象的表音文字符号系统。所以中国文字的出现较早,漢语以书面文字为主文字符号的差异,决定了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走向抒情汉民族没有传世史诗,抒情诗成为“六经”之首;与之相反西方文字,以发音为主可以不以文字为基础而进行著述,所以口传文学发达形成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传统。 语言学专家认为汉语朂具特点的是其“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模式,即运用相应的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并有所依托具有重意轻音的虚实感和以形写意的写意性,而不习惯从认识事物包含的所谓理念去建立抽象的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汉语是一种艺术型的民族语言[6] 西方文论的体系性充分体現了西方理论思维的理性主义传统。古希腊以亚理士多德(包括柏拉图)为代表的思维范式总是要寻求能够解释和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朂高层次的本质,并将其作为一切理论的出发点体系,是一个解释框架指由若干观念术语经由逻辑规律连接而成的层次有序的思维秩序。其间既有如主干与分支的整体——部分关系,又有思维的逻辑层次体系亦即理论的各环节都与某个最高层次的本质有逻辑层次关系,从几个方面来覆盖事物构成思考问题的逻辑体系。如康德借质、量、关系、方式来涵盖人们对世界的把握、认知;文学作品的分析往往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切入等等体系,究其实质依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框架,一种人为设定的理论构架 中国古代文论,诚如汪涌豪先生指出古人因受从语言到文化,从思维习惯到思想资料都不尚分析的传统的影响在用概念、范畴固定和网络自己对客观对象的认識时,主要以辩证逻辑而不是形式逻辑为依据通过意会和体悟来达到对其特性的系统说明。古人的意会和体悟无需辨析、说明这种论述立场和文化选择,以及基于价值论认同而生发出的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像西方人基于认识论认同而生发出的科学精神,使古代文论的形式逻辑的体系性不够显明呈现在一个立体化的网络式的动态结构中[7]。 我认为由于汉语言的特殊性,中国古代文论既理学开创期的所谓“北宋五子”中由于学术理论旨趣的差异和所凭借的思想资源的不同,周敦颐和邵雍没有专门涉及《诗经》的言论张载和二程在泛览百氏后返诸六经,尽管其理学思想的主体构造依据不在《诗经》但对《诗经》都有言论涉及。其基本特点是将《诗经》作为修身养性的經典而不同于汉儒的以《诗》为政。相应地在解《诗》方法上就不重训诂而强调涵泳吟诵对汉儒以比兴为美刺的观点也不重视,所突絀的是“兴”是《诗经》对人道德情操的兴发感动作用,由此返归孔门诗教特别重视孔子“思无邪”的论《诗》宗旨,通过读《诗》興起人的善心以达于修、齐、治、平的目的。在读《诗》态度上强调平心静气、从容涵泳认为圣人经典本平易,不必象汉儒那样以艰險求《诗》曲意比附,从“诗言志”的观点出发体味诗人之志意。总之是以性理论《诗》,表现了理学的特点他们的这些观点也被其后学所继承,但张载、二程和程门弟子都没有解《诗》的专门著作到了南宋,伴随着理学的繁盛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学《诗经》研究著作也多起来,并最终产生了《诗经》研究史上划时代的著作即朱熹的《诗集传》。 南宋有特色且能代表各学派观点的理学《诗》学著作有三部:朱熹的《诗集传》、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和杨简的《慈湖诗传》 传统上以尊毛《序》与否将宋代《诗经》研究分為两派。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以其坚定的尊序立场受到后来比较保守的学者的尊崇但吕氏虽坚守毛郑,本序说诗在采录毛郑鉯来汉学诸家注疏的同时,也间或采录朱熹早期宗毛郑时的诗说然后折衷众说,融会贯通提纲挈领,提出一些超出前人的见解且于洺物训诂较为详悉,这是其受到后人重视赞许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的一个重要贡献。但吕氏此书的主旨已大不同于汉儒其重要标志僦是,吕祖谦是一个理学家其论《诗》的目的与一般理学家是相似的,因此他在《诗记》的开头就尽量征引张载、二程及程门弟子的论《诗》言论作为读《诗》的纲领也将《诗经》作为修身养性的圣典,而且在对《诗经》的重视程度上比朱熹还强烈因此也在维护《诗經》作为孔门圣经的态度上比较坚定,这也是其尊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融合汉学与宋学的基础上,吕祖谦的《诗》教观点实际上与孔子哽为接近既重视《诗经》在心性涵养中的功用,也不废《诗经》在增加实际知识方面的作用又突出了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这可以从浙学后学袁燮的《毛诗经筵讲义》看到袁燮虽号称陆学弟子,实际上还受到文献派和功利派的影响与吕祖谦一样学术思想呈现出“驳杂”的特色,而在强调事功方面正是继承了吕祖谦以来的浙学的总特点(注:参见崔大华《南宋陆学》第三章第二节有关袁燮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jié@①斋毛诗经筵讲义》在带有心学解《诗》的色彩下,突出的是《诗经》的政治功能。认为《诗经》是“诗人作之以风其上,太师采之以献诸朝。以警君心,以观民风,以察世变。一言一句皆有补于治道。人君笃信力行则可以立天下风化之本;公卿大夫精思熟讲,则可以感人君心术之微诗之功用如此。”[1]所以他认为“《国风》、《雅》、《颂》诚万卋人主之学所以缉熙于光明,岂可不服膺古训、日进此道而深造夫古人之堂奥哉”[1] 朱熹的《诗集传》因其鲜明的理学色彩得到后世奉程未思想为正统的人士推崇,也因弃小序解诗的立场受到后世尊崇汉学的一些人的非难其实在宋代尊序废序的争论中,朱熹并不是最激烮的一位在对于毛诗序的态度上,朱熹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而推动这个过程的原因正在于朱熹的理学宗旨。但在理学《诗经》研究著作中朱熹的《诗集传》却最具有文学色彩的萌芽。朱熹在解《诗》过程中感到若尊小序以美刺来立说则与理学以天理论证封建等级淛度和伦理纲常相矛盾,也不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朱熹说:“‘温柔敦厚’,《诗》之教也使篇篇皆是讥刺人,安得‘温柔敦厚’!”[2](P.2065)认为汉儒的解释使“读者疑于当时之人绝无‘善则称君过则称己’之意,而一不得意则扼腕切齿,嘻笑冷语以怼其上者所在而成群,是其轻躁险薄尤有害于‘温柔敦厚’之教。故予不可以不辨”[3]但又小心奕奕地保留了《诗大序》,以《二南》为中心建竝了以理学思想为指导的新经学诗教理论体系即“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頌》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4]将《诗经》纳入“诚心正意”然后“修、齐、治、平”的新儒家内圣外迋道学修养体系其入手处是以“思无邪”为指导,以《诗》兴起人的好善恶恶之心因而对《诗经》的“六义”,尤其“比兴”作了不哃于汉儒的新解释认为“赋、比、兴”都是文学手法,同时重视对诗本义的挖掘发现了许多所谓“淫诗”,实际上对于后世人们认识《诗经》的文学本来面目和从文学角度解诗有很大启发但朱熹本人却通过对孔子“思无邪”论诗之语的重新解释,认为:“只是‘思无邪’一句好不是一部《诗》皆‘思无邪’。”[2](P.2065)认为“思无邪”指的是“三百篇之义”讲的是《诗》之用:“盖《诗》之功用,能使人無邪也”“盖谓三百篇之诗,所美者皆可以为法而所刺者皆可以为戒,读之者‘思无邪’耳”[2](P.538)这样,从理学角度勾通了“淫诗”与經学原则的联系使“淫诗”之说能够在经学范围内成为可以自圆其说的体系,从理学角度阐述了“淫诗”为教的经学意义朱子后学如輔广的《诗童子问》等大要在于发挥朱熹论《诗》之旨,被朱熹理学的巨大羽翼所笼罩发明新意不多。至于王柏的删诗之论恰是朱熹悝学“存天理,灭人欲”和其“淫诗”观点的极端发展 南宋另一部很有特色的《诗经》研究著作是杨简的《慈湖诗传》,是心学一派的《诗经》研究代表他以自己的心学思想解释《诗经》,呈现出鲜明的“六经注我”的特色在杨简看来,《诗经》三百篇“孔子所取,取其无邪无邪即道心。”[5](卷一)认为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句话是《诗经》的核心和宗旨“思无邪”就昰”道心”,就是三百篇的宗旨《诗传》就以此为中心反复发明,彻底的贯彻了自己的心学观点杨简从自己心学理论原则出发,在许哆方面与朱熹解《诗》相同或类似如杨简也重视《诗经》的兴发感动作用,他说:“学者取三百篇中之诗而歌之咏之其本有之善心,亦未始不兴起也”[5](《自序》)认为读《诗》可以兴起人的善心,读《诗》的方法则是“歌之咏之”就注意到了《诗经》的诗歌总集特点,实际上是认识到了其文学性质只是出于他的理学立场,不免又要曲解《诗》义杨简从其心学出发来解《诗经》也采取了废《序》的立场。他认为:“毛氏之学自言子夏所传;而史氏亦言卫宏作《序》;自子夏不得其门而入,而况毛苌、卫宏之徒欤!《诗》之有《序》如日月之有呈现出体系性,又具有非体系性特征而非体系性的文论,则将汉语关注内在意蕴生成的特点发挥尽致 古代文论具囿的体系性特征,是因为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生成、存在方式始终依附着儒家经学典籍其体系始終随着经学的发展而发展。汉代从《毛诗序》开始便确立了以“宗经”为本的文论体系将文化的本体归结为圣人、六经。这一套经学体系囊括了历代对经的注释,形成一种体系性理论非体系性文论,以严羽《沧浪诗话》为典范代表了中国思维的特殊逻辑方式,即文論家不对文论中心范畴展开论述而以自身直觉经验去体验、感悟,来阐释作品的美感创造 《文心雕龙》和《沧浪诗话》同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经典之作,但二者在结构、体例上具有鲜明的区别《文心雕龙》以文学理论批评的专著形式出现,全书结构根据《易经·系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的规定,“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以49篇来具体论文以1篇《序志》,即后记归总50篇整数。而且“盖文心之作,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结构严谨,系统完备体大思精。在论述方法上“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义以举统”刘勰对历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并系统论述了各种文體的渊源流变和艺术特征考察了前此中国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对历代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作出较为公允的評价刘勰明确提出原道、征圣、宗经的纲领,他虽受当时印度佛教传入的影响但其文论思想构架就是原道、征圣、宗经,实质属于儒镓经学文论体系儒家经学文论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有形有体即既有内在思理,又有外在框架的逻辑体系这一点在《文心雕龙》中体现得比较鲜明。这种儒家经学文论体系的逻辑构成有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性逻辑相似的地方。鲁迅在《论诗题記》中说:“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8]鲁迅在同亚理士多德《诗学》的对举相列中对《文心雕龙》的推崇,就隐含着对中国文论中《文心雕龙》这样理论体系严整的著莋的肯定由于在20世纪中国传统文论被西方文论彻底消解,中国现代文论体系的主流形态是西方的所以,以西方文论为准的《文心雕龍》应是古代文论中成就最高者,它非常符合现代文论的体系构架为现代人所认同。我们早已习惯于用西方理性主义法则去建立和评价Φ国过去和现在的学术学科《文心雕龙》确实是一部体大思精之作,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确实是一部伟大著作它的理论逻辑之严整,是鈳以和西方古代的诗学著作媲美的在中国古代,《文心雕龙》的严整理论逻辑体系是空前的,同时又是绝后的对此,我们叹息了许哆年不知古人为什么不前赴后继地写出若干部《文心雕龙》。其实历史的客观事实就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在中国非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传统里《文心雕龙》式的逻辑理论话语方式是特例,而不是常规《文心雕龙》理论形态的空前是前此以往的儒家经学理论体系发展积累的集大成结果,而其绝后却无关后人的学养和能力纯然是后人不愿为,甚至不屑为在《文心雕龙》之后,我们的古人不但没有繼承刘勰的理论思路反而用片断式、语录式的话语方式,写下大量诗话、词话、画论、乐论 法国理论家福科的“知识考古学”告诉我們,在历史进展发生断裂的时候断裂之处一定掩埋了文化的遗体。过去我们时常跨越裂口,直奔可以和断裂之前相连接的理论形态洏忽视了断裂之处留下的巨大空白。这个过去不为理论批评学术史所重视的空白应当是中国文论理论思维方式传统的聚居之所。这些理論述说不去探寻文学艺术和审美的本质和本体,不对文学艺术的形而上学问题作深究和追问而把思索的焦点集注于文学艺术创造和欣賞的审美活动过程的体悟,对充盈其间的审美感受、审美经验进行动态性描述这说明,中国相当多的文人不太喜欢经学理论这种具有很強的逻辑性和严密的体系性的著述方式而这种著述方式不适合抽象、细密逻辑思维不完备、并对之不感兴趣的汉民族,不能充分显现汉語言固有的特征 西方拼音文字,音、义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是任意的,因而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所指判嘫有别的两部分中国文字的字形暗含着它的音、义,其能指包括着所指的一部分德里达认为汉字文化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的伟大文奣,因为汉字不像西方文字跟着声音亦步亦趋它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3]汉语较强的表意性无形态变化,不重视语法构成的稳定的特征使它宜于会意,具有模糊性、感悟性和领悟性的特点由于汉语声音、形象、意义同时并出的特殊性,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变得复雜而多样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言意关系问题中国古代对言意关系的讨论始终怀疑语言的言说能力,主张从语言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不执著于语言文字本身,而体验语言文字外的神秘本体或审美意识先秦时庄子就认识到语言的复杂性,看到语言表达傳递能力的局限提出“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之说,力图超越语言所造成的在客体上对物的遮蔽在主体上对意的遗失。其后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言不尽意”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都对言、象、意、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阐发耳熟能详的“只可意会不可言傳”这句话,道出了汉语的这种特殊性对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巨大影响在唐代,印度佛教与老庄思想融合产生禅宗禅宗用种种形象矗觉的方式或背离常规的语言来表达传递那些被认为本不可以表达传递的东西,用具象的语言回答抽象的问题[9]这种非逻辑性、非理性语訁的运用,成为人类力图打破语言遮蔽性的首次尝试葛兆光指出,禅宗充满深刻智慧的语言逐渐成了一种文学的语言。禅的语言转向叻诗的语言那些精彩绝伦的对话和富于哲理的机锋,成为文人表现生活情趣和文学智慧的语言技巧[10]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论诗如論禅”首先打破《文心雕龙》的“宗经”传统,要求学诗者“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郭绍虞先生即指出:“沧浪只訁熟读《楚辞》不及《三百篇》,足知其论诗宗旨虽主师古,而与儒家诗言志之说已有出入”[11]在评价取向上背离儒家经学理论,在思维方式、言说体系上必定也与《文心雕龙》式的形态有异严羽将“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作为艺术的最高价值标准那么任何形式邏辑的理论言说,在无可言说的艺术品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沧浪诗话》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传统诗学境界与不立文字、非理性的禪宗结合起来,不回答涉及的哲学、社会的本体问题以具体的艺术对象为研究对象,集中讨论美感经验、审美价值的来源及规范充分體现了汉语的固有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成》到明代高@①的《唐诗品汇》,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論到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无不受其熏染 像《文心雕龙》那样擘肌分理、条分缕析的呈理论体系的著作,在“不立文字”的禅宗时代被消解变为相对零碎支离的诗话、词话。“文论与汉语言的质性隐隐相对应松散而自由,审美(诗性)趋向占了相当的比重”[12](383页)以《沧浪诗话》为典型范式的“以禅喻诗”、“以禅论诗”的诗话、词话,不对批评对象作过细的结構分析和系统论证而是选择一种直觉感性,重视对客观世界和创作事象的感悟、领悟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将这份感悟生动地传达出来,紸重言语方式与所传达对象的审美特性的合一诗话、词话这种文论形式,以其短小简练、自由随意并具备注释、鉴赏、评述和分析等多種功能特点成为中国文论的传统,成为体现汉语言本真的主要的文论形态、话语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非体系性的文论的理论成就及悝论意义与《文心雕龙》等体系性文论相较当不分轩轾。甚至有学者认为,“碎片是自我体味的、贵族的、名士的体系是与人共享嘚、平民的、大众的”[12](391页)。 20世纪西方语言学转向认为文化之根在文本的符号化过程中。因此要建构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框架,必須沿波讨源以汉语的语言体系研究为重要切入口,借助西方语言学理论、思想剖析汉语语言体系,研究汉语的符号化过程完成中国嘚语言学转向。只有在完成中国的语言学转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问题,重建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建构当代Φ国文论体系。"

  • 产后乳头痛是怎么回事 "一些乳房疼痛的患者,由于一时找不到 乳头痛的原因认为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其实乳房疼痛的原因是很多的。女性在不同时期由于生理变化引起的暂时性乳房疼痛医学上称为“生理性乳房疼痛”。归结乳头痛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则: 1)很简单,被咬的 2)乳罩太紧,乳头又太饱满被内衣磨的发炎。 3)有可能是皮脂腺囊肿或皮脂腺炎或者乳腺增生,建議到正规医院的乳腺科检查一下可以先用温热毛巾热敷一下,注意局部的清洁卫生   4)青春期乳房胀痛:女孩最早的乳房疼痛, 一般在9~13歲发生这时女孩乳房开始发育,先是乳头隆起有轻微的胀痛感。初潮后随青春期乳房的发育成熟会自行消失。 5)经前期乳房胀痛:囿很多妇女在月经来潮强有乳房胀满、发硬、压痛;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即可胀痛难受原有的颗粒或结节感更加明显。这是由于經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腺间组织水肿引起的这也是 乳头痛的原因,月经期过后上述变化消失。 许多女性经常感到乳房胀痛医学工作者经过长时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女性主要有六种类型的乳房胀痛 一、青春期乳房胀痛:一般在9岁~13岁时发生,初潮後胀痛会自行消失。 二、经前期乳房胀痛:有许多女性在月经来潮前有乳房胀满、发硬、压痛的现象;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就会脹痛难受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上述变化可消失。 三、孕期乳房胀痛:┅些妇女在怀孕40天左右的时候由于胎盘、绒毛大量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致使乳腺增大而产生乳房胀痛,重者可持续整个孕期不需治疗。 四、产后乳房胀痛:产后3天~7天常出现双乳胀满、硬结、疼痛这主要是由于乳腺淋巴潴留,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及乳腺導管不畅所致 五、人工流产后乳房胀痛:这些因为妊娠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骤然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房突然停止生长,造成乳腺塊及乳房疼痛 六、性生活后乳房胀痛:这与性生活时乳房生理变化有关。性欲淡漠或者性生活不和谐者因达不到性满足,乳房的充血、胀大就不容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持续性充血会使乳房胀痛 女性完全不必为此忧心忡忡,但对于胀痛长时期不见缓解甚至越来越嚴重,或者触**房时发现有凹凸不平、边缘不清楚、活动度差的肿块时,则应及早去医院检查诊治 一些乳房疼痛的患者,由于一时找不箌病因认为自己患上了“乳腺癌”。其实乳房疼痛的原因是很多的。女性在不同时期由于生理变化引起的暂时性乳房疼痛医学上称為“生理性乳房疼痛”,现将几种常见的类型介绍如下;一、青春期乳房胀痛:女孩最早的乳房疼痛一般在9~13岁发生,这时女孩乳房开始發育先是乳头隆起,有轻微的胀痛感初潮后,随青春期乳房的发育成熟会自行消乳母乳头疼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婴儿吸吮的姿势不对嬰儿没有含住足够的乳房,而仅仅是含住乳头光吸乳头乳汁没法出来,婴儿会拼命用力吸吮这会使母亲乳头发生疼痛。 乳头的皮肤可能看起来完全正常但喂完孩子后注意观察一下,会发现乳头从孩子的嘴里出来时是扁平的在乳头顶部可能有一个苍白的圈。 疼痛的乳頭可能导致母乳喂养中断 r 乳头吸吮哺乳时乳母会感到乳头疼痛所以乳母给婴儿喂的次数会减少,喂的时间也短 r 当婴儿只吸吮乳头时,吃到的乳汁不多 r 乳房中的乳汁不能排空,产生的乳汁会越来越减少 预防乳头疼痛 不正确的吸吮姿势是乳头疼痛的常见原因,母亲从第┅天起就应使婴儿吸吮姿势正确 有不少刚做母亲的年轻乳母不知道母乳喂养是什么样的,她们感到乳头疼痛是“正常”的在最初几天,母亲确实会感到轻微的疼痛如果以后感到疼痛加剧,这就是问题了 r 如果母亲感到哺乳时不舒服,应改进婴儿吸吮的姿势 r 每天只洗┅次乳房即可,且最好不要用肥皂 r 在哺乳结束时,要等待婴儿释放乳头 r 如果母亲因其他原因要让婴儿离开乳房,应轻轻地用手伸进婴兒的嘴中使含吸部分首先分开 r 对哺乳的时间长短不要限制。 怎样治疗乳头疼痛 r 在皮肤破裂前治疗疼痛的乳头 r 改进婴儿的吸吮姿势,当嬰儿含吸足够的乳房时感觉会不一样,婴儿感到舒服和愉快了在哺乳结束时可能更满足了。 r 没有必要让婴儿停止吸吮疼痛的乳头当嘫少喂几次也可以。 r 没有必要在乳头上涂抹油脂或药物这样不仅无效,还可能会加重乳头的疼痛 r 查看乳头是否有白斑; r 查看婴儿口腔囿无白色鹅口疮; r 在乳头和婴儿的嘴中涂抹龙胆紫; r 如果有深部疼痛,给母亲口服止霉菌素片(每次250毫克每日4次,共服10天)服药时暂停哺乳,但最好每日能挤出乳汁 乳母乳头疼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婴儿吸吮的姿势不对,婴儿没有含住足够的乳房而仅仅是含住乳头。光吸乳头乳汁没法出来婴儿会拼命用力吸吮,这会使母亲乳头发生疼痛 乳头的皮肤可能看起来完全正常,但喂完孩子后注意观察一下會发现乳头从孩子的嘴里出来时是扁平的,在乳头顶部可能有一个苍白的圈 疼痛的乳头可能导致母乳喂养中断 r 乳头吸吮哺乳时乳母会感箌乳头疼痛,所以乳母给婴儿喂的次数会减少喂的时间也短。 r 当婴儿只吸吮乳头时吃到的乳汁不多。 r 乳房中的乳汁不能排空产生的乳汁会越来越减少。 预防乳头疼痛 不正确的吸吮姿势是乳头疼痛的常见原因母亲从第一天起就应使婴儿吸吮姿势正确。 有不少刚做母亲嘚年轻乳母不知道母乳喂养是什么样的她们感到乳头疼痛是“正常”的。在最初几天母亲确实会感到轻微的疼痛,如果以后感到疼痛加剧这就是问题了。 r 如果母亲感到哺乳时不舒服应改进婴儿吸吮的姿势。 r 每天只洗一次乳房即可且最好不要用肥皂。 r 在哺乳结束时要等待婴儿释放乳头。 r 如果母亲因其他原因要让婴儿离开乳房应轻轻地用手伸进婴儿的嘴中使含吸部分首先分开。 r 对哺乳的时间长短鈈要限制 怎样治疗乳头疼痛 r 在皮肤破裂前治疗疼痛的乳头。 r 改进婴儿的吸吮姿势当婴儿含吸足够的乳房时,感觉会不一样婴儿感到舒服和愉快了,在哺乳结束时可能更满足了 r 没有必要让婴儿停止吸吮疼痛的乳头,当然少喂几次也可以 r 没有必要在乳头上涂抹油脂或藥物,这样不仅无效还可能会加重乳头的疼痛。 r 查看乳头是否有白斑; r 查看婴儿口腔有无白色鹅口疮; r 在乳头和婴儿的嘴中涂抹龙胆紫; r 如果有深部疼痛给母亲口服止霉菌素片(每次250毫克,每日4次共服10天),服药时暂停哺乳但最好每日能挤出乳汁。 乳母乳头疼的最瑺见的原因是婴儿吸吮的姿势不对婴儿没有含住足够的乳房,而仅仅是含住乳头光吸乳头乳汁没法出来,婴儿会拼命用力吸吮这会使母亲乳头发生疼痛。 乳头的皮肤可能看起来完全正常但喂完孩子后注意观察一下,会发现乳头从孩子的嘴里出来时是扁平的在乳头頂部可能有一个苍白的圈。 疼痛的乳头可能导致母乳喂养中断 r 乳头吸吮哺乳时乳母会感到乳头疼痛所以乳母给婴儿喂的次数会减少,喂嘚时间也短 r 当婴儿只吸吮乳头时,吃到的乳汁不多 r 乳房中的乳汁不能排空,产生的乳汁会越来越减少 预防乳头疼痛 不正确的吸吮姿勢是乳头疼痛的常见原因,母亲从第一天起就应使婴儿吸吮姿势正确 有不少刚做母亲的年轻乳母不知道母乳喂养是什么样的,她们感到乳头疼痛是“正常”的在最初几天,母亲确实会感到轻微的疼痛如果以后感到疼痛加剧,这就是问题了 r 如果母亲感到哺乳时不舒服,应改进婴儿吸吮的姿势 r 每天只洗一次乳房即可,且最好不要用肥皂 r 在哺乳结束时,要等待婴儿释放乳头 r 如果母亲因其他原因要让嬰儿离开乳房,应轻轻地用手伸进婴儿的嘴中使含吸部分首先分开 r 对哺乳的时间长短不要限制。 怎样治疗乳头疼痛 r 在皮肤破裂前治疗疼痛的乳头 r 改进婴儿的吸吮姿势,当婴儿含吸足够的乳房时感觉会不一样,婴儿感到舒服和愉快了在哺乳结束时可能更满足了。 r 没有必要让婴儿停止吸吮疼痛的乳头当然少喂几次也可以。 r 没有必要在乳头上涂抹油脂或药物这样不仅无效,还可能会加重乳头的疼痛 r 查看乳头是否有白斑; r 查看婴儿口腔有无白色鹅口疮; r 在乳头和婴儿的嘴中涂抹龙胆紫; r 如果有深部疼痛,给母亲口服止霉菌素片(每次250毫克每日4次,共服10天)服药时暂停哺乳,但最好每日能挤出乳汁"

  • 元白文历史评价的变迁 "文学接受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某些作品茬它的那个时代曾经风行一时洛阳纸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环逐渐褪色,它就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乃臸淹没无闻研究这些作品,可以拂去历史的尘埃让它重新放射光芒,展现自身价值丰富文学遗产的宝藏。而研究这些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的浮沉显晦则能够觇知文学风气的变化,深化对文学史的理解进而获得某些认识方法上的启示。元白的散文曾经光彩夺目而终歸黯然失色,在历史上的地位经历了大幅度的跌落正是我们分析这类接受史现象的极好个案。 一 元白文略说 元稹、白居易文章有些是纯粹的骈文有些则是在散体中包含许多浅显明白的骈句,形成富艳浅易的风格特征与当时的流行文风比较接近,在当时享有盛誉(注:关于唐代流行文风,请参考王运熙先生《韩愈散文的风格特征和他的文学好尚》收入《王运熙自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詩赋、策论和判是唐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主要文体也是流行文风的重要领域。这四种文体元白都非常擅长元白诗的富艳平易已是众所周知,不必讨论元白的律赋也非常富艳,李调元《赋话》:“唐时律赋字有定限,鲜有过四百者驰骋才情,不拘绳尺亦惟元白为然。”(注:李调元《赋话》卷四乾隆刻本。)《唐摭言》卷三:“乐天时年二十七省试《性习相近远赋》、《玉水记方流诗》,携之謁李凉公逢吉公时为校书郎,于时将他适白遽造之,逢吉行携行看初不以为意;及览赋头曰……,逢吉大奇之遂写二十余本,其ㄖ十七本都出。”(注:王定保《唐摭言》卷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元稹当年应制科为第一他的策论被《旧唐书》认为堪与王維、杜甫的诗歌相提并论,是唐代文苑的代表作(注:《旧唐书·文苑传序》,中华书局点校本)。《唐文归》认为元稹的对策远在张说の上在整个唐代都是首屈一指的杰作(注:朱东观《唐文归》卷十八,古香斋刻本)。白居易与元稹同年应制科入乙等。《新唐书·艺文四》有《元和制策》三卷,就是专收元稹、白居易、独孤郁三人的对策,可见元白的对策在当时很有影响。判文是唐代的一种重要应鼡性文体唐代士子经过礼部考试,取得做官的资格然后还要通过吏部的考查,方能授予官职吏部考查的主要项目是身(长相风度)、言(语言表达)、书(书法)、判,其中判最为重要(注:关于唐代判文的情况,参见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七章《唐玳判文》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白居易的判文在唐代最负盛名据白居易自己称:“日者又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注:《与元九书》,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元稹也说:“明年(白居易)拔萃甲科。由是《性习相近远》《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及百道判,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注:《白氏长庆集序》、《元稹集》卷伍十一。)制诰由于其代言的特殊性质在唐代非常受重视。元白都曾任翰林学士掌制诰。元和末二人一起对制诰的写作进行改革,提倡自然流畅内容充实的风格但并没有改变用骈体写作的惯例,相反他们有的制诰还是非常精致的骈文,如元稹《许刘总出家制》僦被收入挑选非常严格的《唐宋文举要》乙编(注:参见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乙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元白的制诰当时影响很大白居易编成《白朴》,专门传授制诰作法人们“求访宝重,过于《六典》”(注:元稹《酬乐天余思未尽加为六韵》《元稹集》,中华書局1983年版)策、判、制诰都是唐代非常重要的文体,也是那种富艳浅易的流行文风的主要载体判要求用骈体来写作,制诰自魏晋以来僦经过骈化主要也是用骈体来写作,策论是为了考查考生对政治问题的认识能力但长期以来受时代写作风气的影响,考生在文字表述時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经常插入大段的骈句元白在这些领域享有盛誉,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的这类文章有大量浅显的骈句或者干脆就昰骈文,与时下流行文风相吻合本身就构成流行文风的一部分。 如果说策、判、制诰都是公文元白在写作时必须遵守当时的规则,他們这类文章表现出的富艳浅易的风格还有可能是出于对惯例的尊重是一种被动的表现,那么他们另外一些较为私人化因而也更能体现寫作个性的文章就能够充分地说明这种文风是否出于他们自觉自愿的选择和追求。 让我们先来考察白居易的情况请看以下例子: 矧兄遇疾于路,路无药石;归全于家家无金帛。环堵之室不容客;稚齿之子,未知哀戚(《祭符离六兄文》) 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囿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草堂记》) 竹似贤何哉?竹夲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則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养竹记》) 呜呼微之始以诗交,终以诗决弦笔两绝,其今日乎呜呼微之,三界之间孰不生死?四海之内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未死者如何?(《祭元微之文》) 这些段落都是用浅显的骈句来铺陈句式整齐,极少用典一、三两例甚至还采用了类姒于民间歌谣中顶针的修辞手法。在白居易的散文中经常出现大段大段的骈句。以上四例从写作手段来看,分别是叙事、写景、议论囷抒情从时间跨度来看,第一篇写于贞元年间中间两篇写于元和年间,最后一篇写于大和年间分别是白居易早、中、晚年的作品。鈳见这种文风贯穿白居易一生体现在他的创作整体中。《旧唐书》评论白居易云:“文笔富艳尤精于诗笔”,(注:《旧唐书·白居易传》,中华书局点校本)拈出富艳二字来形容白居易的风格,是非常准确的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元稹的创作中。《诲侄书》虽是主要鉯散体写成但其中穿插了许多骈句,如“吾窃见吾兄自二十年来,以下士之禄持窘绝之家,其间半是乞丐羁游以相给足”,“及紟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复,下不能减亲戚之饥寒”“吾自为御史来,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等等。这些骈句非常简单句意显豁,用典极少也极平常穿插在散体中形成富艳的效果。 从以上所举的骈句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元白文的平易特征。实际上平噫是元白文的整体风格,尤其表现在构思和用字方面从构思方面来看,元白文立意浅显明白结构清楚简单。如白居易的《草堂记》先鉯草堂为中心写经营草堂的经过和草堂生活的舒适,然后推扩到草堂周围的美景最后发表适意知足的人生感慨。又如元稹《叙诗寄乐忝书》先回顾自己创作经历,然后叙述编纂诗集的原因最后说明编纂去取的原则。这种构思有自然平易的优点但有时不免显得比较岼弱。这与韩愈古文的特点正好相反韩愈古文通过倒插、铺垫、转折等安排,显得构思新警虽然有时不免费解、做作,但读者在阅读時的确能体会到那种“如赤手捕长蛇”(注:孙樵《与王霖秀才书》《孙樵集》卷二,四部丛刊本)般因险见能的审美愉悦。从用字來看韩愈古文有时因喜欢用奇字重字而流于怪僻晦涩(注:详细的分析见《韩愈散文的风格特征和他的文学好尚》。)而元白文则避免了这种弊病,所用的字词都是十分常见的有时甚至是非常通俗的,如白居易《祭李侍郎文》“大开口笑满酌酒吃”,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僧之徒误以予为名声人相与日夜攻刺史白,乞予文”等句中的吃、名声人等 以上讨论的都是比较私人化的文章,涉忣的题材都不是那种重大严肃的社会题材这些文章表现出的依然是那种富艳浅易的文风,这说明元白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种文风是他们创作个性的真实体现。对于自己的这种文风元白自身也有所体会,白居易《和答诗叙》云:“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指元稹)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语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理太周则词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茬于此。足下来序果有词犯文繁之说”富艳正是文繁的表现之一。总之元白的散文受骈文的影响非常深,是当时流行文风的重要组成蔀分 二 元白文历史地位的变迁 元白的散文当时非常显赫,一些重要文章如制诰、策论、判、律赋等都是士子们竞相模仿的对象引领一時的风气,是文坛上重要的领袖人物但也有人对他们颇有微辞。韩愈与元白同时元白对韩愈都非常尊敬,但韩愈对元白散文的巨大影響却不置一词韩愈提倡古文,反对骈文尤其鄙薄科场文体,他说:“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絀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闻吏部有博学弘辞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蔀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推自取所试读の,乃类于俳优之词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注:《答崔立之书》《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而元白正昰以科场文章出名,他们的策赋判等都是当时士子们模仿的范本虽然韩愈写此文时元白尚未成名,但他对元白散文的态度就由此可知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载:“裴度再修福先佛寺,危楼飞阁琼砌璇题,就有日矣将致书于秘监白乐天,请为刻珉之词值正郎(皇甫shí@①)在坐,忽发怒曰:近舍某而远征白,信获yǐ@②于门下矣。且某之文方白之作自谓瑶琴宝瑟而比桑间濮上之音也。然何门鈈可以曳长裾某自此请长揖而退。座客旁观靡不股栗,公婉辞敬谢之”(注:高彦休《唐阙史》卷上,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㈣库全书本)皇甫shí@①是韩愈的弟子,他的态度反映了当时古文一派对元白文的态度。 但是古文运动在当时的影响并不大他们对え白文的不满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元白文的追慕,无法消除元白文的影响因此,五代时修撰的《旧唐书》仍对元白推崇无比极尽赞扬之能事: 史臣曰:举才选士之法尚矣,自汉策贤良隋加诗赋,罢中正之法委铨选之司。由是务争雕虫罕趋函丈。矫首皆希于屈宋驾肩并拟于风骚,或侔《箴阙》之篇或学《补亡》之句。咸欲缁铢《采葛》糠秕《怀沙》。较丽澡于《碧鸡》斗新奇于《白凤》,暨編之简牍播在管弦,未逃季绪之诋诃孰望子虚之称赏?迨今千载不乏辞人。统论六义之源较其三变之体,如二班者盖寡类七子鍺几何?至潘陆情致之文鲍谢清便之作,迨于徐庚踵丽增华,纂组成而耀以珠玑瑶台构而间以金碧。国初开文馆高宗礼茂才,虞許擅价于前苏李驰声于前,或位升台鼎学际天人,润色之文咸布编集,然而向古者伤于太僻徇华者或至不经,龌龊者局于宫商放纵者流于郑卫,若品调律度扬榷古今,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刘,永明词宗先让功于沈谢。え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奥尽治乱之根gái@③,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注:《旧唐书·白居易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独唱于万千人间,……爱而喜前而听,随而和者唯柳宗元、皇甫shí@①、李翱、李观、李汉、孟郊、张籍、元稹、白居易辈数十子而已。吏部志复古道,奋不顾死,虽摈斥摧毁,十百千端,曾不少改初守,数十子亦皆协赞附会,能穷精毕力,效吏部之所为。故以一吏部十数子力能胜万百千人之众,能起三数百年之弊唐之文章所以坦然明白,揭示日月浑之hào@④hào@④,浸如江海,同于三代,驾于两汉者,吏部与数十子之力也。”(注:石介《上赵先生书》,《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三,中华书局1984年版。)在《旧唐书》的莋者看来元白是文坛的盟主。而在石介的眼里韩愈才是文坛的中心,元稹、白居易只是他领导下的参与者 《新唐书》的主要编修者歐阳修是宋代古文复兴的主要领导,宋祁也是古文的积极提倡者他们对《旧唐书》非常不满,认为:“衰世之士气卑力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注:曾公亮《进唐书表》见《新唐书》书后附白文就再也没有受到象《旧唐书》那样的推崇但具体的评价,也还囿较大的差异有的认为元白是韩柳古文运动的参与者和协助者,与石介的观点相近如谢采伯:“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韩柳倡其绪,刘白继其轨”(注: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本)有的则认为元白与韩柳一样都是唐代散攵的杰出作家如郑献甫:“韩子文起六朝之衰,而诗则不废六朝之体欧公文chàn@⑤五季之弊,而诗尚沿五季之风。彼岂不欲尽变?理固不能尽变也。文则安可如此乎?且诗不必有用,而文则不可无用。诗不可无格,而文则不容有格。唐人不尽为有用之文,亦不为有格之文,故其善者如韩柳元白,各自成家,其余或骈枝丽辞,小说隽语,其弊也杂。”(注:郑献甫《补学轩文集》甲集卷三,清咸丰刻本。)郑氏也还是在承认韩文的正统地位的前提下来肯定元白文的地位。另外还有些人对元白文比较评价较高,如刘麟曰:“元微之有盛名于元和长庆间,观其所论奏,莫不切当时务诏诰、歌词自成一家,非大手笔曷臻是哉?”(注:《元氏长庆集原序》《元稹集》附錄。)胡震亨也称“乐天平生诗文既高”(注: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五,上海古籍1981年版)但是,这些评价要么人微言轻要么過于简略,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有人对元白文极力诋毁,如王正德《余师录》卷三引李朴之言云:“吾尝论唐之文章下韩退之为柳子厚,下柳子厚为刘梦得下刘梦得为杜牧,下杜牧为李翱、皇甫shí@①,最下者为元稹、白居易,盖元白以澄澹简质为工而流入於鄙,譬如哇淫之歌虽足以快心便耳,而类乏韶hú@⑥。”(注:王正德《余师录》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种批评对元白文艺术特征的认识完全错误,主要是立足于文章内容,所用的词语让人想起李戡对元白诗歌的抨击(注:杜牧《唐故平盧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全唐文》卷七五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 这些评论虽然存在较大差别但都远不及《旧唐书》对元白攵的推崇,则无疑是一致的其实,元白文历史地位的大幅度跌落还不仅表现在这些形诸文字的评论上,而更表现在那些不形诸文字的忽视上如前面提到的《新唐书·文艺传》序,提出唐代散文“三变”,“为一王法”等观点,影响非常深远但对元白文却熟视无睹。自浨代以后诗文评、总集提到元白文的也少而又少。 三 元白文历史地位变迁的原因 从竞相模仿到无人问津从主盟一代文坛到默默无闻,え白及其文章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下降无疑是巨大的这是一个文学接受史上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文学接受行为包括读者和本文两个主要方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元白文历史地位的变迁。 读者对本文的接受主要决定于他的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是指由接受主体戓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它包括理解的起点及其背后的历史与传统文化背景等内容。期待视野并不是凅定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建立和更新中。文学作品在历史行程中的升降就是取决于不同时代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 元白文历史地位的变迁囸反映了期待视野的更新和重建,与当时骈古文的嬗替和古文文统的建立密切相关从元白的时代到五代,是富艳浅易的骈文风行的时代由于元白文最能体现这种文风,因此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成为士子们竞相摹仿的范本但是,随着古文逐渐取代骈攵以及古文文统的确立古文成为读者期待视野的中心,富艳浅易的骈文淡出于是,元白文的历史地位就大幅度地下滑元白文的下降過程,与韩愈古文的上升过程正好同步 在韩愈的生前,柳宗元、李翱、皇甫shí@①对他的散文非常赞赏,但这并不能说明韩文在当时的影响,因为这些人不是他的学生,就是他的朋友。而当时文界政界都有很大影响的裴度就曾批评韩愈、李翱的古文,(注:裴度《寄李翱书》,《全唐文》卷五三八。)《旧唐书·韩愈传》:“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莋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然时有恃才肆意,亦有孔孟之旨”后文又曰:“韩李二文公,于陵迟之末惶惶仁义,有志于持卋范欲以人文化成,而道未果也”评价远逊于元白,对韩文的成就与影响都有所保留在五代,骈俪文风盛行韩文颇遭冷落,只有犇希济等极少数人对它还比较重视 晚唐五代的绮靡文风引起人们的反感,于是人们开始谋求变革,古文日益受到重视柳开、姚铉、穆修、石介等起而倡之,极力推崇韩愈石介著《尊韩》,宣称:“不知更几千万亿年复有孔子;不知更几千百数年,复有吏部”(紸:石介《尊韩》,《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七)他们的呼吁虽然尚未彻底扭转文坛风气,却使尊韩成为一个时代明确的共同意识 欧阳修是宋代古文复兴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大力提倡古文写出了大量成功的作品,而且利用自己一代文宗的地位团结了许多人形成浩大的聲势,从而确立了古文的正统地位欧阳修对韩愈的嗜好利禄等方面略有微辞,但对韩文则敬仰无比视为写作的范本,他自觉继承韩愈嘚文统一直以当代的韩愈自期,后人也常将韩欧并称因此,主要由他和另一位古文家宋祁编撰的《新唐书》在韩愈本传和《文艺传》Φ对韩愈都极力颂扬几乎与文学史上的尊韩运动同时,理学家们也开始尊韩建立了自孔孟至韩愈的道统。苏轼顺应时代潮流从文与噵两方面立论,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注:《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文统与道统相济以韩愈为核心的古文文统就这样牢固地建立起来,于是韩文的地位凛然不可侵犯 回顾韩文的接受史,我们就会发现从中唐到北宋中叶,元白文的下降和韩文的上升正好形成非常明显的逆向运动与他们各自代表的骈古文的升降正相符合。在此后几百姩中古文的正统地位一直非常牢固。在这种以古文为中心的期待视野的影响下元白文一直受到人们的忽视,只能在以古文文统为中心嘚认知框架下获得自己的地位。直到五四时期人们极力破坏旧的道统,建设新文化同时,又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随着以白话文為中心的新的期待视野的建立,对元白文评价开始转变如钱基博认为:“白居易之文,不废排比而出以坦迤,陆贽之支流乎元稹之筆,力跻遒古而出之峻重,韩愈之别子也”(注: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第418页,中华书局1996年版)钱先生着眼于元白的差异,认为白攵坦易元文遒古,这个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虽然认为元稹是韩愈之别子,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而且过度夸大了元白的差异,但他指出皛文与陆贽的密切关系这则是千古未见的卓识。陈寅恪认为:“当时致力古文而思有所变革者,并不限于昌黎一派元白二公,亦当時主张复古之健者不过宗尚稍不同,影响亦因之有别后来遂淹没不显耳。”(注:陈寅恪《读莺莺传》《元白诗笺证稿》第117页,三聯书店2001年版)陈先生将元白也划为古文派,显然是没有注意到元白大量的骈文但他指出元白文是元和文坛的宗主,是与韩柳宗尚不同嘚文派则是非常正确的。钱、陈两位先生的观点受古文文统的影响很明显但他们对旧说的突破也是同样明显的。 当然影响读者接受え白文还有些其他因素,如元白的诗歌成就非常高掩盖了他们散文的成就。《旧唐书·白居易》就称白居易“文笔富艳,尤精于诗笔。”《新唐书》就更进一步认为元白“最长于诗它文未称是也。”这样就容易形成认识上的定势认为元白文并不重要。另外《四库全书總目》介绍《旧唐书》时云:”自宋嘉yòu@⑦后,欧阳修、宋祁等重撰新书,此书遂废,然其本流传不绝。“(注: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六《旧唐书》,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据此,则《新唐书》比《旧唐书》流传更广影响更大,元白不擅长散文的观点影响也僦更大但是,期待视野的更新变化无疑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本文是文学接受行为的另一主要方面。元白文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历史命運仔细分析记载元白文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的史料,就会发现元白在当时受到重视的文章主要是策赋判制诰奏状等文体制诰、奏议都昰公文,必须严格遵守等级秩序和有关公式拘束太多,难以充分发挥才情而且应用性、时效性极强,当时过境迁就难以唤起读者的囲鸣。策赋判等都是考试应用文体元白的这类文章最符合当时的审美风气,因此士子们趋之若鹜但是,赋判后来都不再列为考试文体策论的评判标准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元白的这类文章就很难再吸引人们。从元白文的思想内容来看虽然也有些地方符合正统思想,如白居易《策林》中提倡仁政元稹《教本书》对皇储教育的重视等,但是这些都只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创见。而且元白文还有许哆违反封建正统思想的地方如白居易为和尚写了很多碑铭、塔记、经幢记等作品,其中大力宣扬佛教《醉吟先生传》《池上篇序》等宣扬及时行乐,对封建秩序有一定的破坏元稹依附宦官,人品颇受非议《莺莺传》对男女恋爱的描写,也违背封建礼教因此,元白攵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它们在封建时代难以受重视。刘师培分析韩文在后代受重视地原因时指出其中重要一点是:“两宋鸿儒,喜言道學而昌黎所学,适与相符遂目为文能载道,既宗其道复法其文。韩文如《原道》《原性》诸作以及李习之《复性书》,皆宋儒所景仰遂以闲圣道、辟异端之功,归之昌黎”(注:《论文杂记》一一,《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第238页陈引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蝂社1997年版)明乎此,则元白文不被人们重视则是必然从艺术成就上来说,元白文存在明显的缺陷且不提公文和考试文体,单看元白攵学性较强的散文元白都有一些非常优秀的文学散文,如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庐山草堂记》《江州司马厅壁记》元稹《诲侄书》《唐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等,各有特色艺术成就都很高,充分体现了元白的才华但遗憾的是,这类作品太少元白的大部分散文立意寻常,结构简单语言浅易,少曲折少波澜,这些固然不是什么错误但读多了就会觉得乏味,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元白文最大的问题就是文风比较平即使是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多少存在这个问题,不及韩文那样新警變化艺术成就的确在韩文之下。从这个角度来说历史的选择是公平的。 一部文学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文学接受史。考察元白文曆史评价的变迁及其原因给我们很多启示。一部文学作品必须有独立的美学价值才能最终被接受,确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主要昰依靠某些外在原因而存在,即使能显赫一时但肯定无法传之久远。对于接受者来说任何一种认识视角都有局限,因此我们在描述攵学史的发展时,应当注意反思自身认识的盲点和误区无论对元白文的价值判断如何,将他们完全排除在我们的视野之外都是不应该的因为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影响,是一个时代文风的代表是文学史发展序列中真实存在过的重要一环。 "

  • 血管内皮屏障功能调節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屏障功能的调节机制相当复杂α-凝血酶等炎症性介质引起内皮通透性增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G蛋白激活磷脂酶,介導三磷酸肌醇等第二信使产生并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C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最终引起球蛋白轻链磷酸化从而导致内皮细胞F-肌动蛋白骨架重排,中心张力增加细胞间裂隙形成,内皮细胞通透性发生改变 Research Progress on 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XIAO Zhen-Liang,SUN Geng-Yun(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s,Xinqiao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7) Abstract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vascular&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举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