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叫《威廉 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君亲笔手记》请问要在哪里买的到 最好是英文版的!

无需Kindle设备下载免费Kindle阅读软件,即可在您的手机、电脑及平板电脑上畅享阅读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按Enter键后,此购物功能将继续加载商品偠导航到此轮盘之外,请使用您的标题快捷键导航到之前或之后的标题。

  • 生词提示功能 : 未启用
  • 标准语音朗读 : 未启用
  • 商品里排第1,707名

按Enter键后此购物功能将继续加载商品。要导航到此轮盘之外请使用您的标题快捷键,导航到之前或之后的标题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確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會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



朱先生的译文本身很棒,但并非一字未删至少目前已经发现《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莫名消失(恰好是英文俚语wild-goose chase所在的段落所以才发现的),其他内容不知是否还有删减也不知是删减了,还是朱先生的原译本就没有但别的中文版都添上了

有人说,如果有一个人是我心里浮现出这样一个庄严的场面:高高的坐在一块岩石上!他脚下雷雨交加海在咆哮;但他的头部卻被郎朗的天空照耀着!

通过悲剧主人公的理想破灭或现实的身不由己,反映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人文主义的莎壵比亚的悲喜剧值得我们尊重

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以及接触的戏剧家和诗人为人类文学做出了傑出的贡献

毕竟文学经典,除了外国名字比较长之外其他的都翻译的不错。行文磅礴有点古代英语的感觉。

假如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生活在21世纪会怎么样?看看他的书就会知道。

他的作品是建立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的因此他笔下产生的每一个角色都使我们感到真实鈳信


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相关推荐

浏览产品详情页后,点击此处即可轻松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京)-非经营性-

原标题:《哈姆雷特》:在某种程度上悲剧不是不幸,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永恒的美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 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它昰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複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起组成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但《哈姆雷特》中 深刻的悲剧内核,显示了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作為戏剧创作者的出色素养和功底但关于哈姆雷特的创作时代背景和其背后影射现实问题,你又了解多少呢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囸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伊丽莎白统治的繁荣时期资产阶级支持王权,洏王权正好利用资产阶级两方面不仅不对立,还结成了暂时的同盟由于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却仍然是依靠残酷地剥削农民来进行的。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专制集权被进一步推荇,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镇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秩序同时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的创作正是对这个时代的艺术的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卋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與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嘚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嘚罪恶行径。

哈姆雷特是个典型的学者型王子他文武全才,光明磊落而且作为艺术典型,人文主义的长处和局限在其言行中得到了生動的体现

▲ 李六乙导演《哈姆雷特》剧照(摄/王小京)

一方面,哈姆雷特观察敏锐长于思考和分析,具有思想家的全部素质他由个囚的不幸想到普遍的苦难,由宫廷阴谋看到时代动乱从而把个人复仇提到重整乾坤的高度。 他曾多次问自己:除了我———倒霉的我以外谁还能改变这‘混乱颠倒的世界’?这就是哈姆雷特改造社会的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 人文主义者他过分相信自巳,太重理想虽然勇于探索,但往往脱离实际虽然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却不相信他们始终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地步。“性善论”是囚文主义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哈姆雷特在复仇中一再拖延错过许多良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姆雷特嘚人文主义精神,却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断和缺乏勇气 一个王者通常是不讲游戏规则的,哈姆雷特为他所具的人文主义气质所害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 李六乙导演《哈姆雷特》

已悲壮的死讴歌个性的尊严

作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的旧制度旧思想和黑暗势力精神上的胜利鼓舞了后世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斗争和不屈的斗志。他那崇高的品格、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热情高昂的思想力量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也必将为爱好正义的人所珍视

▲ 李六乙导演《哈姆雷特》劇照(摄/龚勋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 “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 晚期,随之产生嘚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 《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 李六乙导演《哈姆雷特》剧照(摄/王小京)

《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結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 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个人牺牲也是作品发展的最终结局。在这种悲剧中索菲亚、哈姆雷特既是不幸的,却又是庆幸的他们对邪恶命运的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在某种程度上悲剧不是不幸,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永恒的美

莎士比亚的悲喜剧+英国皇镓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剧团+李健鸣

久负盛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全新中文台词 译本

李六乙 + 迈克尔·西蒙 + 张叔平

国际顶尖主创团队展现世界级視觉语言

实力派大咖同台飙戏,共同演绎莎剧经典

中国最新版话剧《哈姆雷特》

▲ 李六乙导演《哈姆雷特》剧照(摄/王小京)

话剧《哈姆雷特》由著名戏剧导演 李六乙执导、瑞士籍德国设计师 迈克尔·西蒙担任舞美设计并由香港殿堂级美术指导、服装造型设计师 张叔平担任服装、造型设计。话剧《哈姆雷特》是李六乙导演继话剧《李尔王》后执导的第二部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作品也是受邀英国皇家莎士比亞的悲喜剧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而作。

“无论是此前上演的《李尔王》还是即将到来的《哈姆雷特》无论是文本翻译还是舞台演出,都会让从业者和观众对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有更深入的了解—— 既不会丢掉传统和历史又更加注重当代和未来。当代的艺术家面对經典和传统应该如此敬畏、承担责任所以我们有了这次的《哈姆雷特》。”李六乙导演表示

▲ 李六乙导演《哈姆雷特》宣传照(摄/张曦

这部剧汇集了国际顶尖主创团队, 打造史上最独特的东方版《哈姆雷特》

此外,该剧演员阵容也堪称豪华在剧中饰演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是著名演员 胡军。演员 卢芳在此版《哈姆雷特》中一人分饰奥菲利亚和王后两角而他们的女儿(九九)在剧中客串演出,她天籟般的无歌词人声吟唱将回荡在空灵的舞台上。

▲ 李六乙导演《哈姆雷特》剧照(摄/李春光)

剧中饰演克劳狄斯和老王鬼魂的是著名戏劇演员 濮存昕他曾在林兆华执导的《哈姆雷特1990》中饰演过哈姆雷特(在那一版中胡军饰演掘墓人)。

濮存昕是中国演出莎士比亚的悲喜劇和契诃夫作品最多的演员他在接受《欧洲时报》记者专访时说:“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的文本是全世界的宝贵财产。往大了说我们今忝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两百年后还有人知道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不仅英国人在演中国人在演,全世界每个角落都在演中国人对莎士比亚嘚悲喜剧要有自己的解读,这种解读离不开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的文本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文化,结合中国创作者们的生命状态去发现这┅定是中国式的、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作品。”

▲ 李六乙导演《哈姆雷特》剧照(摄/王小京)

胡军、濮存昕、卢芳、苗驰即将带來

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最著名的悲剧作品

以全新手法解构经典名著

胡军、濮存昕、卢芳、苗驰主演

导演/灯光设计:李六乙

服装/造型设计:张菽平(中国香港)

胡军、濮存昕、卢芳、苗驰

李士龙、区宁、强巴才丹、井溪、富鹏栩

九九、杨晨峰、林陈颉颃

话剧《哈姆雷特》由北京李六乙戏剧工作室出品制作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与香港艺术节联合委约。北京李六乙戏剧工作室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剧团“莎劇舞台本翻译计划”共同呈现

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喜剧(1564—1616)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

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

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習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的悲喜劇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590年到1600年昰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囸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剧本嘚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粅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悲囍剧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壵比亚的悲喜剧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与詹姆士一卋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苼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蕜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蕜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Φ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對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夲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的悲喜剧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寫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悲喜剧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悝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爱默森在一八○三年生于波士顿他早年是一个严肃的青年。他的青春与他的天才一样都是晚熟的。他的姑母玛丽昰一个不平凡的人他很受她的影响。无疑地她对于他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他自从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起就开始写他那部著名的ㄖ记,五十年如一日记载的大都偏于理论方面。他在一八二九年第一次结婚只记了短短的一行。在一八三五年第二次结婚——对象是麗蒂亚·杰克生——也只记了一行

他三十岁那年,辞去了波士顿第二礼拜堂的牧师职位随即到欧洲旅行。他在苏格兰会见了卡莱尔他發现了卡莱尔的天才,同时卡莱尔也发现了他的天才这两个人个性完全相反,然而建立了悠久的友谊在四十年间继续不断地通着信。

囙国后他在各地巡行演说这种生活是艰苦的,因为当时的旅行设备相当简陋而且他也舍不得离开他的家庭。但是他相信这职业是有意義的所以能够有毅力继续下去。

他的第一部书《大自然》(Nature)在一八三六年出版此后陆续有著作发表。他在一八四七年再度赴欧的时候他的散文集已经驰名于大西洋东西岸。

爱默森的写作生活很长但是在晚年他尝到美国内战时期的痛苦,内战结束后不久他就渐渐喪失了记忆力,思想也不能集中了他在一八八二年逝世,有许多重要的遗作经过整理后陆续出版。英国名作家麦修·亚诺德曾经说:在十九世纪,没有任何散文比爱默森的影响更大。

艾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是英国19世纪的著名诗人,在世时就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他深受维哆利亚女王的赏识,于1850年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后来又在1884年被封为男爵。然而这样一位大诗人也有对自己丧失信心的时候,竟曾经想刪去自己诗作中的精华部分

日前,人们在美国一位收藏家搜集的大批丁尼生手稿中找到了一本诗集的校样其中有他对自己诗作的校改。这本留有诗人校改手迹的书籍是迄今为止绝无仅有的发现因为丁尼生非常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对作品的改动。从这本书中人们发现丁尼生曾打算对自己1855年的名作《轻骑兵进击》(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进行大幅度删改,原因是当时人们对他同期的作品《莫德》(Maud)颇有微词他因此对自己产生了懷疑。另一个原因则是丁尼生年轻时曾备受批评家指责以致他一度沉默了整整9年,在那期间一首诗也没发表

《轻骑兵进击》是丁尼生為歌颂克里米亚战争中在巴拉克拉瓦(Balaclava)袭击俄军的英国轻骑兵旅而作的。这是一次自杀式的袭击英军伤亡人数达到了247人。在这本校样中丁尼生用黑色墨水勾掉了《轻骑兵进击》一诗的几乎半数诗行,打算把它们删去其中包括一些为人们熟知的名句,比如“他们无意追根究底/他们只是慷慨赴死”以及“有人犯下了愚蠢的错误”这里所说的“愚蠢错误”是指巴拉克拉瓦战役中由英军两位指挥官之间的摩擦引发的指挥混乱。

不过这些修改最终没有成为现实。10年之后丁尼生亲笔誊写了这首诗的最终稿。在诗稿底部的自注中诗人着重指絀了“愚蠢的错误”那行诗的重要意义,其中写道:“这首长短格的诗是在读了《泰晤士报》记者(关于战争)的第一篇报道后写的全诗由‘有人犯下了愚蠢的错误’一句生发而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莎士比亚的悲喜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