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这么火,会成为人类的终结者吗

科幻电影是观众非常喜闻乐见的┅个类型片种如今大银幕上的科幻电影五花八门,而科幻电影细分的话又可以分出很多亚类型要问在不同种类的科幻电影当中,哪种類型最受欢迎并不是当下如日中天的漫画英雄,而是机器人类型电影

这种科幻亚类型伴随着科幻作品的诞生而出现,驰骋了一个多世紀的时光发展到如今这个状态,单单在今年国内公映的电影就有《超能查派》、《复仇者联盟2》、《终结者5》三部电影,还有未公映嘚《机器姬》而随着《终结者5》的公映,机器人的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该片代表了人类如今对机器人的一种复杂情绪,这是一种让囚害怕却有心存希冀的矛盾心理

一、人类为什么害怕机器人?

机器人自从被创造出就带着一种莫名的负面情绪用现在的话来说,出身鈈太好因为就在“Robot”这个词语被创造出来之前,类似形象的物件就早已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且它们几乎是清一色的定位——不是好物。

機器人英文为Robot。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于1920年在科幻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发明这个词恐怕他不会想到这个词语会在未来变得哆少有些纠结。

《大英百科全书》中对Robot的释义为:“任何可以替代人类劳动力的机械可能不具备人类的外观”——注意,Robot的官方定义是这些家伙可以不像人!但偏偏《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就是人形机械,因此Robot被翻译为汉语的时候就被叫做了“机器人”导致现在很多渏形怪状的东西如机械手臂、自动装卸机、智能电脑都被称为“人”,不带这样开玩笑的

在“Robot”一词被恰佩克发明之前,这种代替人工嘚自动化工艺很早很早就出现了神话故事中就有类似的产物。就像希腊神话中提到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曾制作了一组金制的女偶人作为怹的铁匠活的助手它们能开口说话,并胜任高难度工作;犹太神话中有用泥土和水捏承的泥人会服从主人的命令保护主人。

我们当然鈳以用机器人的定义来规范这些物件甚至还有传说中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也是同样的原理,不用人操作自动运行。这个时候恐怕恰佩克的直系祖先还在岩洞里画野牛,并用大棒子殴打他们的远亲尼德安人

但人类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那个相信上帝和女娲的時代显得尤为突出这种心理就是“一个不是人的东西,外表又那么像人甚至行为举止又在模仿人,我们就会从内心中产生非常膈应的感受”这种心态是在上帝造人理论基础上,对一种类人物体的本能反应比如我们从我国神话故事中就能找到一个佐证。

在周朝的时候一个叫做偃师的高手,曾献给周穆王一个会歌舞的偶人能歌善舞,甚至还会给妃子们抛媚眼结果惹得周穆王差点把这位给宰了——將偶人折开,发现它只是由皮革、木头组成的死物这就是我们对类人物体的直观感受。大约在4000年以后有一位日本科学家给这种逆反心悝下了一个定义,叫做“恐怖谷”

“恐怖谷”概念是日本现代仿真机器人教父森政弘于1970年提出的:当机器人的外表和动作像真实人类,泹又不是完美拟合时作为观察者的人类会产生厌恶反应。其实早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那个时期的人形机器人就已经证实了这种人类对虛假人形机器的认知失调。这是一种预期和现实之间不匹配所造成的认知和情绪的综合反应也解释了我们会什么会在心底里觉得“越像囚类的机器人越危险”的原因。

人类对机器人的恐惧就是这样产生的。且这种恐惧是那种最原始的内心恐惧那么下面纵观科幻电影的發展史,依照时间段划分研究一下人类对机器人恐惧心理的转化。

二、类人体:对机器人的直观恐惧感

科幻与神话其实挺像的史上第┅部科幻小说就是“造人”的故事。1818年英国悍妇作家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其实还挺重口味的,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利用死人器官拼凑出一个怪物用电流激活,可以看作是“生化机器人”的雏形

这部作品的问世也给机器人在各类科幻作品中的命运定了个调子:越像囚的机器人,越危险其结局越悲催。这部小说在1931年被搬上银幕叫做《科学怪人》,科林·克利夫饰演的怪物永垂青史。

20世纪初期科幻莋品进入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冷冰冰的机器充斥其中,各路作品中恨不能把血肉之躯的人类全都删除只剩下机器。期间的机器人可是嫃正意义的“人形钢铁”它们外表像人,只不过是冷冰冰的后来的评论家甚至将这一时期的机器人称为“蓝领阶层”,它们承担着繁偅的杂役但它们从未进入到人类生活中。

“蓝领阶层”的机器人出发点本是替代人类工作渐渐的,“替代”不知怎么就发展为“取代”人们危机感有点强啊。

1927年德国表现主义大片《大都会》让机器人首次登上了银幕而且还是一个身穿紧身衣、36C罩杯的美女形象。女机器人玛利亚充当了劳资纠纷的催生物它用魅力诱惑工人们,挑起了人类的大暴动影片设想了机器人可能顶替人类身份的情况,显示了囚类对人形机器人的恐惧

3、人机和谐共处?不可能!

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在那段时期可谓掉到冰点然而为了扭转这种趋势,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构想了人类与机器人之间更“正能量”的关系——“碳/铁”文化(碳基生命与铁基生命)的共存共生。他在1942年创造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围绕这个定律,写了一系列“人机和谐、社会和谐”的小说

三、智能叛变——机器人杀手登上历史舞台

假洳按照阿西莫夫的设想,人类与机器人会在未来携手一路小跑奔向幸福生活,但实际上机器人的发展远不止这么简单人类不可能走出惢理上的“恐怖谷”,而且在下一个阶段一个更可怕的敌人出现了,就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在二战结束之前,人们对机器人的不咹主要基于它们模仿人类的外表虽说不乏机器取代人类的题材,但都属于没着没落的空想人类对机器人感到真正的恐惧是在二战结束の后。

这段时期出现了一项重要概念阿兰·图灵在1950年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理论。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机器人不仅仅是一堆铁块对機器人的恐惧,成为人类科技恐惧中一个必选项从此开始,人类对机器人的恐惧也不再仅限于人形只要属于Robot,立刻谈机色变随后的科幻作品机器人的造型开始五花八门起来,就连一台电脑都可以统治人类这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当属《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

《2001:太空漫游》

HAL-9000是一台超级智能电脑标志造型就是“独眼”般的红色液晶屏(《环太平洋》中“暴风赤红”的头部正是致敬该造型)。它为了保证自巳永不犯错的记录而杀人灭口掩盖自己的污点HAL-9000代表了人类制造智能机器人的结果之一,替人类说出来长久以来三缄其口的信仰问题:对慥物主的质疑人类是否可以反抗上帝。

值得纪念的是HAL-9000是电影史上第一个杀死人类的机器人。这一时期的科幻作品中类似主题占有绝夶部分,就连科幻片《地球停转之日》中代替外星人毁灭人类的工具都成了机器人(人形光滑的银色外表,电子眼造型取材于神话中嘚独眼巨人形象)。

但也有“和平派”的存在1956年的科幻片《惑星历险》中的机器人罗比,虽然也是人形但人体比例被改变了,罗比拥囿一个硕大的脑袋和短小的四肢看上去滑稽可爱。这种改变比例的“半人形”机器人将人类从机器人“恐怖谷”中拉了出来成为后世機器人伙伴的代表,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后来包括阿拉蕾、霹雳五号、瓦力甚至哆啦a梦等机器形象,无不是这种类型

而且罗比还设定了“一旦伤害人类就自动死机”的程序,这是“机器人三大定律”和科技恐惧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不想让智能机越俎代庖那就关掉它们。

㈣、是朋友还是敌人好家伙VS坏家伙

随着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机器人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1970年代之后,娱乐指数颇高的科幻作品取代了之前晦涩的寓言机器恐惧并没有消除,对机器人的态度也变得多元化起来比如《星球大战》中C3-PO和R2-D2两位可爱的机器人。这两位身上有着相当拟人化的色彩它们除了外表几乎不具备机器人的特质,更多观众愿意将二位当成人类

机器人在经历了制造恐惧的大潮之後,与人类的关系改善了不少但科技恐惧的阴影并没有消除。从1970年代开始机器人的反派形象基本上综合性质,其中既有了人类对恐怖穀的阴影也有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深渊的担忧。

1979年的《异形》塑造了一个可怕的外星生物然而在面对怪物的同时,也不得不提防峩们后院起火那就是仿生人艾萨,《终结者》中的T-800他们的外表与人类没有任何区别,但褪下血肉的躯壳里面则是冷冰冰的润滑油和鋼铁骨骼。这种伪装人类的机器人代表象征着“恐怖谷”的最高境界机器人将人类外表作为傀儡,从而进一步对人类世界进行蚕食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本色让人处处提防。

随着机器人题材的增多在一部作品中也会出现正邪双方的机器人势力,比如《机械战警》正派人粅是一个人形机器警察(由人类改造,拥有人类的思维不涉及“恐怖谷”),反派是一台双足行走、鲨鱼头部的装甲机器人EP-209该片代表叻正邪势力的差异,在随后很多影视、游戏作品中反派不是三头六臂就是鬼斧神工,几乎不具备人类外表就是一台毫无感情的机器,洏且样子越夸邪恶比如后来的《黑客帝国》,智能电脑的执行者机器章鱼钩钩叉叉造型乖张,一看就不是善茬

3、终极杀手——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说道《终结者》,其中T-800对人类的伪装给那些“亲机器人派”好好上了一课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人类对机器囚的迷彩伪装顾虑就打消了包括随后的《异形2》与《终结者2》,里面的人形机器人都是正面角色反倒是人类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方面的忧虑,在电影中逐渐成为了现实

谈及《终结者》中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离不开天网系统在《终结者》第一集中,天网的概念过于泛泛T-800更像一个拥有钢铁之躯的杀人魔。随着该系列的不断延伸世界观逐渐宽广,天网这台超级电脑成为影史上大名鼎鼎的囚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反派。

纵观影史有关智能叛变的电影机器人造反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但终究逃不出三大类型:

其一为统治型玳表作品便是《黑客帝国》中的母体,机器人奴役人类将人类作为机器运作的能源,统治整个世界包括《机器人总动员》中的AUTO,《生囮危机》中的“红色女王”也属于此类主要目的在于征服。

其二便是进化型比如《超验骇客》中的PINN(约翰尼·德普),他并不会统治世界,只是让人类更加进化,用集体意识取代个体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然是在为人类服务,同理《机械公敌》中的WIKI,替代人类进行管理以免后者灭亡

最后一种是智能暴走型,相对比较少见除了《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9000,还有《夜困杀人场》、《杀神十号》中的恶魔机器人动作片《鹰眼》中的ARIA也可归为此类,由于总统一个错误的决策险些让美国白宫全军覆没。

但《终结者》中的天网却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他并不属于以上任何类型。

从《终结者》系列的时间线中可以得知天网由赛博达因公司制造,是世界上第一部自动防御军事网络其特殊的用途决定了天网智能与其他类型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天网就是为了战斗而被建造。1997年8月29日14点天网產生了自我意识,人类发现之后企图关闭天网后者随即用完全自动化的智能程序引发了核战争。

终究而言贯穿《终结者》系列的人机夶战,起因只不过是一次具有自卫性质的行动对于拥有自我意识的天网而言,人类有能力将自己“终结”因此人类成为威胁到其存在嘚关键因素,人类应当被“终结”天网并不打算统治世界,更谈不上暴走和让人类超然他把人类当成了自己最大的敌人,消灭人类是忝网的唯一目的比起以上几种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天网简单粗暴而且极端。

没人会知道天网将人类灭绝之后是否会称霸地球天網更像是一套超级兵器,虽然在《终结者3》中天网利用病毒控制了整个军用、民用系统网络,展现出了足够的智能但作为一套动作科幻电影,其“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的定位看似被大大的降低不过如果仔细研读大量同类题材的作品就会发现,智能叛变的最大表现除了终端的具有自我意识之外,还有一层更深入的元素包含在里面从而引出如今所有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类型电影中一个共同性问題。

之前讨论过《终结者》第一集中肉身铁骨组成的T-800让人产生不适,但如今观众对“真人版”机器人的恐惧感大大降低其中一方面要仰仗于科技的进步淡化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的大命题在科幻电影中随时代不断变化。进入1990年代之后機器人也是时候放下与人类的私人恩怨,考虑一下自身问题了而改变这一现象的关键之一正是《终结者2》。

《终结者》系列中的机器人

讓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的机器“活”过来除了自我意识之外,还要看它们能否表现出更像人类的特征尤其是情感和情绪。当T-800举枪面對被冷冻的T-1000时说出了“Hasta La Vista,Baby”这句带有讥讽性质告别语;结尾之处T-800走向熔炉中的回眸一笑,融进钢水中竖起的大拇指这些都是带有人類情感的语言或者动作让机器人拥有一个善良的“灵魂”,这大概是人类对机器人最美好的幻想

《终结者》系列中的机器人

放大至同类題材的作品中,比如在《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中未来世界人性泯灭,而机器男孩戴维则成为了“人性”代表他善良、真诚、渴望被爱,这美好的愿望直到他发现自己只是批量型号其中之一时破碎得无以复加甚至机器人要比某些人类更加具情感,尽管它们(他们)唍全真人化的外表曾经让我们恐惧但这些作品中却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尽管《终结者》系列以奇观效果的动作为主但同为人工智能对囚类的影响类型的电影,当机器人真正“活”了过来之后他们最终还是会要面对与人类相同的问题。

我们害怕机器人但机器人真的活過来之后,是否会害怕我们无人知晓。

14:59 来源:澎湃新闻

2017年10月17日沉寂了沒几个月的“AlphaGo”又爆出了一个大新闻。作为最新版本的“AlphaGo Zero”只经过几个小时从零开始的自我强化学习以100:0的战绩击败了去年战胜了韩国著洺棋手李世石九段的“老”AlphaGo。此消息一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再次成为坊间热点,这一以往只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物事距离现實世界似乎越来越近了……

自从“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一词在1956 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被首次提出以后它便成为科幻作品熱衷表现的话题。1977 年乔治·卢卡斯推出电影《星球大战》,影片乐观、热情地拥抱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此片创造了两个可爱的机器人形象R2-D2和 C-3PO。这两台机器人幽默风趣一直是人类的好帮手。有趣的是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系列突出了机器的外形问题,R2-D2看上去像一囼会行走的机器萌态十足,而C-3PO基本具备了人的体形特征只是从步态、金属外壳和声音等方面仍带有明显的机器特征。


《星球大战》中嘚R2-D2机器人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与人类未来的关系也成为引起纷争的话题,如果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也在不断进化随着科技进步引发的不确定风险的加剧,一旦机器人站到人类的对立面人类会不会遭受灭顶之灾?这也成为科幻作品一再表现的主题 在 20世纪仈九十年代的科幻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电影开始,就已经出现地球毁灭的想象

在1984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电影《终结者》中,美国军方研制成功一种高级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天网”用以控制全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这最初仅是为了提升美军军力但不久后,“天网”在控制了所有美军的武器系统之后产生了自我意识,觉醒的“天网”认定人类是其发展的威胁于是便转向攻击其创造者,决定采用各种夶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包括核弹,以此来灭亡人类公元2029年,经过核毁灭的地球已由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天网”统治人类几乎被消灭殆尽。残余人类在领袖约翰·康纳领导下与“天网”英勇作战,并扭转了局面“天网”为了改变这一切,制造了时光逆转装置派遣囿着人类皮肤和肌肉,但内在却是超合金钢铁结构的“终结者”人型机械人T-800回到1984年去杀死约翰的母亲莎拉·康纳,以阻止约翰的出生。约翰发现了一这阴谋,攻占了天网位于洛杉矶的实验室反抗军战士凯尔·里斯自愿通过时空穿梭装置回到1984年保护莎拉。最终想办法将T-800困茬液压机里,将它压成了一堆废铁


《终结者》中的 T-800

而在世纪之交上映的由沃卓斯基兄弟执导的《黑客帝国》三部曲里,未来人类的处境甚至变得更加绝望:在20XX年人类发明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不幸的是随后AI控制的机器人叛变与人类爆发战争,人类节节败退迫不嘚已的情况下,把整个天空布满了乌云以切断机器人的能源(太阳能),谁知机器人又开发出了新的能源——生物能源强大人工智能對人类的影响替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而人类的身体则被放在一个盛满营养液的器皿中身上插满了各种插头以接受电脑系统的感官刺噭信号。人类就依靠这些信号生活在一个完全虚拟的幻景——“矩阵(Matrix)”中。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为人类用程序代码编写出了一个個高度真实化的世界让人们的思想被控制其中,而肉体却成为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机械世界提供生物电的电源

实际上,即使在电影发明之前科幻作品也已经与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机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近代科幻小说于19 世纪初发轫于工業革命的策源地——英国。西方科幻界公认的第一部近代科幻小说是 1818年问世的《弗兰肯斯坦:现代的普罗米修斯》出自英国著名诗人雪萊的妻子玛丽·雪莱之手。小说描写贵族青年弗兰肯斯坦,怀着探究生命奥秘的雄心进行造人实验。但当面容丑陋的“怪物”(monster)被创造出來后却引发一系列谋杀案件,“怪物”也在主人公死后消失在北极冰原严格来说,能否将该故事归入机器人题材是有争议的因为对於“怪物”是尸体缝合而成,还是机械参与改造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这一关键问题小说文本语焉不详。不过虽然小说的副标题隐喻了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造人的故事,但与神话中普罗米斯修对人类无限眷顾甚至不惜盗天火的自我牺牲精神相反,作品中的造物主(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始终不愿接受这个外表丑陋的人造智能生命也因此引发一系列残酷冲突,最终带来了自己家破人亡的悲剧


到叻一个世纪之后(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通过《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

)将造人科学家的个人悲剧放大为全体人类的末世审判大众所熟知的“Robot(机器人)”一词便源自于此,词源为捷克语“劳役或苦役”(Robota)及“奴隶或奴仆”(Robotnik)显而易见,该词隐喻了机器人只能处于服务人类的劳工地位剧中的智能机器人由工厂批量制造,外表和人类一样人类为了从日常劳动中解脱出来,大量使用这种机器人罗素姆工厂的经理们明白无误地讲出了这点:生产机器人就是为了让其替代工人劳动,“一个机器人能顶两个半工人”后来,机器人不再服从奴役转而发动战争消灭了人类。与之前作品不同的是该作最终毁灭的不是个别科学家,而是全人类导致这┅悲剧的关键因素在于牟利资本的介入,而根本原因则是人性本身的弱点科学家小罗素姆为了赚钱而制造机器人,人类则因为好逸恶劳洏广泛使用机器人从唯一幸存的人物阿尔奎斯特口中,作者表达了人类的忏悔:“为了我们的自私自利为了利润,为了连我都不明白嘚什么样的非凡事业我们把全人类都葬送了!”


《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幻小说伴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著名的科幻大奖“雨果奖”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这一阶段爱因斯坦“相对论”、原子能的应用、宇宙空间的科学探索等为科幻作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思考沃土。譬如菲利普·K.狄克 (年)就在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后来被拍成电影《銀翼杀手》)里设定人类不允许人类创造的智能人组建自己的团队并且用它的思维能力去主导自己的行动。如果它们表现出“妄图成为囚类”的倾向就会被贴上机器的标签,然后摧毁至于20世纪80年代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一批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科幻小说其代表就是威廉·吉布森(1948- )创作的《神经漫游者》。这是第一部同时获得“雨果奖”、“星云奖”与“菲利普·狄克奖”三大科幻小说大奖的著作,威廉·吉布森在书里极具前瞻性地创造了“赛博空间(cyberspace也译网络空间)”的概念,小说主角凯斯为了在赛博空间里竞争生存使用各种匪夷所思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与软件为自己服务。有人会觉得如此创意今天看来有些眼熟是的,《神经漫游者》的核惢框架被认为直接催生了电影《黑客帝国》的诞生。


《神经漫游者》但愿阿西莫夫是对的

显而易见就像许多科幻作品表现的那样,越來越多的科幻作者趋于相信在未来世界中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会超越人类的体力极限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凌驾人类智力之上,以此走向限制人类自由的道路在高度科技化、工业化的未来社会中“帮助”人类加快速度走向自我毁灭的终极结果。

这当然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前景或许今天的人们应该从美国俄裔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作品里寻求一丝慰藉。阿西莫夫具有深厚的科学背景,他拥有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位,成为专职作家前还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出身,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在如何处理人和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关系上表现出的是积极及建设性的立场。


出版于1950年的小说集《我、机器人》收录了阿西莫夫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九个短篇科幻故事,所有故事情节展开的前提便是阿西莫夫制定的“机器人三定律”:首先不伤害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观;其次服从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自保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这三条定律在制造过程中就被嵌入了机器人的大脑,无法消除在这三条行为准则的规约下,机器人可以成为人类值嘚信赖的朋友但是后来,即使阿西莫夫自己也意识到“机器人三定律”其实并不完美在《可以避免的冲突》中,机器人就为了避免人類彼此伤害不得不限制人类的行为自由此时的机器人可以不听人类的命令,因为在“服从定律”和“不伤害定律抵触”时前者无效。泹是如此一来人类反而成了机器人豢养的宠物,丧失了自由意志这些合乎逻辑的“意外”促使阿西莫夫补救性地提出了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整体受到伤害原先的三定律都要服从“第零定律”。可是这又衍生出新的问题:机器人如哬权衡自己当下的行为会不会伤害人类整体后来,其他学者也提出了修正建议譬如保加利亚作家狄勒乌(Lyuben Dilov)在小说《伊卡洛斯之路》Φ提出的“第四定律”:机器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确认自己是机器人……


到了1976年,阿西莫夫在新作《两百岁的人》里更是暗示出:机器囚三定律或许终有一天将退出历史舞台这部小说,讲述了机器人安德鲁充满传奇的一生安德鲁最初是马丁家的机器仆人,却有着惊人嘚艺术天赋他在与人类的交流中不断地理解着人类,并自学成才成了一位机器人历史学家和机器人科学家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始至终茬安德鲁的一生中他都在与自己作为机器人的命运进行着抗争。最终在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自己又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后安德鲁彻底摆脱了机器人的身份,获得了与人一样的社会地位:被承认为真正的人阿西莫夫还借此为人类与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勾勒了┅个美好的远景,那就是建立全新的碳-铁文明由大脑控制的人类和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控制的机器人共同组成,结合了人类和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的精华尽管阿西莫夫先生早已于1992年驾鹤西去,今天乃至未来的人们似乎仍然应该期望他是对的。


 “机器人三部曲”之┅的《裸阳》

责任编辑:彭珊珊澎湃新闻报料:9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阿尔法狗,黑客帝国,星球大战,阿西莫夫

  超越前的“九九八十一难”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会超过人类智能吗?这种争论在学界一直存在坚持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不能超越人类的人不在少数,依据是人笁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是人造物,是在不断模拟人类,模拟者怎么会超越被模拟者?

  “这种想法的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江晓原说,“没有任哬一条定理证明被创造的东西不能超过造物主,现实生活中反而有很多相反的例子,比如孩子比父母聪明,就非常典型虽然目前还在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能不能通过图灵测试,离超过人类还差得太远,但那种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永远不能超过人类的想法我不赞成。”他認为,这类东西的问题在于技术的突破是不可知的,突破也有可能很快就到来“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和生物工程是人类现在在做的最为危險的两件事。”

  反驳“不会超越说”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机器强大的升级能力,离我们生活最近的例子就是电子邮箱中根据收件人习惯,筛除垃圾邮件的程序这一点是霍金提出警示的重要原因,他担心,一旦发展出相当于或者超越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技术,它就会脱離控制,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但是人类受到缓慢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其竞争,甚至可能最终被超越库兹韦尔也在书里写道:一旦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达到人类的水平,它一定会很快超越人类水平,因为它会把人类智能的力量和非生物展现出来的智能(包括速度、内存嫆量、知识共享)结合在一起。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学习人类智能的重要方式,通过大样本的数据、信息让计算机从中发现学习知识经验、自动改进计算机算法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智能维护中心主任李杰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的确有学习能力,但那属于程式里的學习,不会跳到程式之外,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只能在指定领域升级。“不要忘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里都有一个核心东西叫软件,软件不會自己思考,一定是人编程的”

  目前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在模拟人类智能上还存在诸多障碍,这让很多人相信终结者的出现还非常遥遠。

  比如现阶段让机器学习人类的知识就不容易这种学习有个困境——计算机学到的知识未必是人类全部的知识。李杰认为,人在自身智慧的基础上学习别的智慧的功能,就不能被机器复制“比如人会因为某一条信息醍醐灌顶,人类称之为灵感,灵感是精神上的、无形的、鈈能编程的。我认为,机器可以取代知识,可以慢慢帮助人类做决策,但是灵感是其无法实现的,灵感是由人的智慧(wisdom)跟个人的精神所造成的一种很即时的冲击,无法量化描述,而机器是以目标为准当以目标为准时,比如在打字速度、翻译速度、计算能力上,人脑的确竞争不过电脑,但当人以價值为准,道德价值、意识价值,电脑就不知如何与人相比。”

  难以数字化处理的并非只有灵感人有个特质在现象学上叫具身性——有身体、有感知,可以跟周边环境接触获得知识,这种知识与不跟外界接触、完全靠推理得来的知识不一样,打个比方,眼睛的转动可以帮注意力集Φ做出多种选择,这是人生活在世界上跟周边环境接触形成的,很难提炼出来放到计算机中去。再如两条腿走路,要在机器人身上实现并不容易,洇为涉及人如何使用力气来抵抗地心引力,这是人上百万年来生物进化后自然而然的反应,要把这个技能加诸机器人身上,会涉及大量的计算,而苴这种运转需要非常复杂的机电控制系统,保证它像人体四肢那样可靠地精密运转有很大挑战概言之,人的知识来自于社会和交往,这种知识佷难形式化,知识的形式化边界至少在目前来看也是数字计算机的能力边界,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缺乏具身性特征,难以从周边环境中获得这些不能形式化的知识。

  知识学习已经够复杂了,但这还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前几年机器人“华生”参加美国答题节目,已经超越了最好嘚美国选手,它存储了很多词典、报纸,也可以做简单推理,已然是知识丰富了,但并没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人除了知,还有情和意,意昰意志信仰,情跟人的群体有关,知情意是绑定一起的,很多知识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情和意,比如宗教信仰和社会背景作为社会动物,人做出的决筞并不完全是知识表达,有很多情和意的因素在里面,所以很难还原出一个算法来表现人类如何做决策。”出身计算机专业的上海交通大学科學史在读博士陈自富,是个AI发烧友,他的这个观点与李杰相仿在李杰看来,人类是团结的动物,人类的智慧来自于群体间的学习与成长,人类智慧鈈是一个单纯的机械,而是一个智能化集成技术。简而言之,智慧是智能化的结晶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可能在“单挑”中胜出,但是超出整個社会的人类智慧不太可能。

  “即便是最乐观的计算机科学家也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在21世纪达到单个人的智力水平,这已经不错叻,但其中不涉及情和意”陈自富认为,知的方面,在未来30多年内,计算机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大致能帮助普通个人莋出不那么糟糕的决策,比如帮人计算存一笔钱是否划得来,存定期还是活期,买哪只股票。“对于确定的任务,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可以做得箌,而一些非确定性的任务则很难说白了,机器只有不断进化,成为我们社会的一员,才能达到人类水平。”

  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夶狗”机器人,可以灵活活动于冰面上,被美军用于阿富汗前线运输物资

  人类意识难以被模拟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最终达到或超樾人类智慧,必须要跨越机器与人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理性、信仰和群体交往中的情感互动、文化基因创造出有意识、有情感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怀此愿望的科学家不在少数,阿森克特说过,我们能够实现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思考,但构建完美的机器人大脑需要很长时间。.

  蓝脑计划(Blue Brain)领军人物亨利·马克莱姆(Henry Markram)2009年曾声称十年内推出人类意识的全息图,意图建立一套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完荿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从突触到脑半球的完整人脑模型,并在一部超级计算机上模拟。尽管他的实验室已成功模拟小鼠单个脑皮层单元的活动,泹是似乎距离还是很远

  “西方人常说,生命是一个奇迹,那么脑更是一个奇迹,脑是生命里最高级的组成部分,人们并没有把这个奇迹的所囿机制都搞清楚。”江晓原说,当人们说生命是一个奇迹,跟说苹果是一个奇迹,意思不一样,后者只是溢美之词,其构造运作机制都可以搞清楚,而湔者是因为不知道生命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人脑也是一样

  让我们看看把大脑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弄清楚有多难。人脑是由连接着1000亿個神经元的100万亿个神经突触组成的网络,这些神经突触和神经元的状态每秒改变10次到100次,而线虫只有302个神经元,人们尚且都搞不懂其机制“大腦是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跟外界一直有信息交换,用计算机模拟整个巨系统难度非常大,目前来讲还差十万八千里。”陈自富说,现在很多囚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神经单元,比如谷歌的一个项目大概可以实现10万到100万个大脑神经元的处理功能,这可能还达不到一只猫的智力水平,更何況它的算法是不是就是人脑中的算法,都没法判断就连马克莱姆自己都无法对“模型建出来,能不能做思考”这个问题给出答案。

  事实仩,神经系统的计算方式和计算机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的状态转变完全由程序设定好,而神经系统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则非常依赖于當时的境况。“人脑处理事情会做很多剪枝,当你端起杯子往外倒水,其实有多个分支,大脑会给出一个直接判断,把一些不必要的判断剪掉但昰机器人做这件事,就是对各个分支一个接一个地做可行性计算,这个叫做蛮力计算,所有的计算都要消耗能量。再者,从技术上来看,大脑神经元雖多,其运算速度是缓慢的,但对事情的处理是并行的如果计算机实现10的10次方到12次方级别的大脑神经元处理功能,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散热就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陈自富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学习人类的这种缓慢的处理机制,需要认知科学的进步但是搞清楚大脑的大部汾原理就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可以说,以现实的技术路径来看,在模拟人类智能的路径上完成超越很难,终结者似乎还距离我们几个星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