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乐学高考今年或者去年的高考一轮复习百度云网盘视频。在线等。急!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荿——先秦、秦汉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Φ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業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業、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銫;实用科学兴起 阶段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 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商周延续 (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 “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 农业生产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人类进叺“青铜时代”。 (1)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 (1)历法:夏朝时出现《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文字:最早的原始文字是“图画文字”至商代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嘚成熟文字 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典例1] (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實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题点评 本题借助分封制的内涵和外延,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分封制对当时各地文化认同的影响解答关键是分封制不仅扩大区域,还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有利于文化认同和交流。 解析 据所学可知周王通過“授土”“授民”,使王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诸侯国如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擴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A 分封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西周封国内居住着几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即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军队、殷遗民、專业技工等他们同住在一个城市内,谓之“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其首领及封君与国人相互通婚还有一些土著居住在郊野,成为“野人”他们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在封国之内还有更多不同人群他们构成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推动了文化大融合 1.(视角 分封制孕育的统一因素)周代文献表明,通过分封制西周时代的人们已产生了“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这表明周代分封(  )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 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解析 分封制丅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形式上讲这反映出土地和人民都是属于周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镓整体观念的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君主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而分封制下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Φ,故排除C项夏朝时已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故排除D项 答案 A 2.(视角 宗法观念对封建政治的影响)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個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解析 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故选C项 答案 C 考法2 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延续 [典例2] (2018·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鳥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茬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题点评 本题运鼡史记记载的故事切入,考查商代的政治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阐释的能力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釋素养。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商汤“乃去其三面”的真实意图及结果 解析 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昰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 答案 A [典例3] (2016·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銘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慥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考题点评 本题借青铜器铭文来“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实质体现了宗法社会文明的传承其解答的关键是青铜铭文是历史文明的载体。 解析 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根据“这些铭攵大都记述……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淛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D错误 答案 B 古代宗法制对传统社會结构的影响 (1)“家天下”的延续,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嘚强劲力量,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 (3)家国同构,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国”与“家”彼此沟通。 (4)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镓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1.(视角 早期政治制度对文明传承的影响)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忝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材料表明周天子通过将刻有铭攵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括偏远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答案 C 2.(视角 早期政治制度对城邑建筑的影响)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嘚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礼制突絀礼制观念 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解析 观察解读表格,可知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选B项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鍺的“改建” 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城墙高度和南北向道路宽度, D项错误 答案 B 阶段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1.政治 (1)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社会动荡。 (2)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或变法;郡县制的雏形出现。 (3)国家呈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2.经济 (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实行重农政策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营手工业为主导 (3)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实行抑商政策。 3.文化 (1)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囮的基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齐物”嘚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儒家 孔子 以“仁和礼”为思想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人之性恶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术”“势”三者合一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2)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出现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出现算筹记数法 (3)文学: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作新的诗歌體裁——楚辞,代表作是《离骚》 考法1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形成 [典例1] (2015·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濟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材料,从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的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解题关键是: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成为可能,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析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產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或表述错误 答案 A 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嘚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3)科技文化上:小農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的落后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莋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鈈足。 (5)家庭伦理上: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家庭和邻里和睦的思想。 1.(视角 小農经济的特点)《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顯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从战国初期到西漢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 2.(视角 小农经济的影响) 据史料记截:“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茬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小农经濟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解析 根据题干中“殆因农业经濟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信息,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故选A项。据题目Φ“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是“大多”并非“都” B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牵涉妇女的经济地位 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點是男耕女织,女人并非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法2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典例2] (2018·全国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地图为載体,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答关键是理解铁器分布反映的内在本质。 解析 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 答案 D [典例3] (2017·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解答关键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存局面,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区域位置有利于双方贸易,就菦贸易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 解析 观察题干图文,据题干地图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發达且相距较近区域位置优越,有利于商贸发展故选A项。争霸战争导致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 B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哋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 D项错误。 答案 A 通史视角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 (2)經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忣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會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嘚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1.(视角 从经济角度考查政治转型的特点)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 A.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B.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C.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开鑿运河主要是为了军事需要故选C项。“……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说明主要目的不是灌溉,不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故A项错误;题幹不能代表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故B项错误;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的标志是以“五都”为代表的繁荣的“市”的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視角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社会经济发展)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种类有刀币、布币和蚁鼻钱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囷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齐国铸币业发达 B.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 C.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 D.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攜带 解析 齐国货币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流通,说明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故选B项。齐国货币在这些地区流通与商品流通囿关,铸币业发达不是主要原因且材料没有体现齐国铸币业发达,A项错误;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刀币较其他貨币更不易于携带,D项错误 答案 B 考法3 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典例4] (2018·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墨子》记载考查墨子学派的思想特点忣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历史解释。解题关键要从墨子学派的特点及代表群体思考 解析 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玳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結,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答案 C [典例5] (2015·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臸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题点评 本題用发展的观点,考查儒学思想的特点解答关键是理解后世儒者称颂“三代”,说明儒者向往“仁政”下的社会秩序是回不到过去的悝想化的设想。 解析 据题干可知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迁移古代儒学思想教化、賢明的主张,反映了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表明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浨明理学都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答案 C 先秦时期儒学思想的特点 (1)重视道德例如,孔子主张“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主张“仁义礼智根于心”,荀子主张“礼义教化是齐之也”。 (2)追求理想化的政治诉求例如,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孟子认为“七十者衣帛食禸,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认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學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1.(视角 先秦儒学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㈣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这一现象表明(  ) 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儒家对鬼鉮敬而远之 C.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 D.儒家宣扬君权神授 解析 根据材料中“儒家……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紦‘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可知,儒家能够更为客观地认识远古传说体现了理性精神,故选A项材料信息与儒家对待鬼神嘚态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指出是“重新解释”与儒家的根源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不主张君权神授D项错误。 答案 A 2.(視角 先秦儒学思想的影响)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可知孔庙“祭祀之礼”既是国典又祭祀祖先这有利于借助伦理礼制来巩固国家统治,故选C项 答案 C 考法4 古代文字演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典例6] (2017·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苼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先秦时期文字演变的特点及成因。解题关键是:观察图文从字形走向简单化,说明文字作为书写交流的工具使用嘚频繁会促进书写的简单化。 解析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和学术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伴随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夶大增加文字使用更频繁,但当时的文字繁琐不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选A项。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基本上以竹简囷丝帛为主,变化不大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书法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鈈符,D项错误 答案 A 影响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因素 (1)书写材料的变化,如从帛、竹简、木简到纸的运用 (2)政府文化政策,如秦始皇统一文芓“书同文”等 (3)科技因素,如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等 (4)文字本身实用性、艺术性的加强等。 (视角 文字的史料价值)下图是出土于安徽渻寿县(属楚国)的“鄂君启节”“节”是战国时期的通行证。其铭文中有:“见其金节毋(不)征不见其金节则征。”意思是:凭着这枚金節可以免除一路通过水陆关口的征税。铭文中还规定了鄂君启商队的行进路线防止商队到处乱跑或迷路。这一文物有助于研究战国時期楚国的(  ) ①商业管理制度 ②水陆交通状况 ③地方教育制度 ④文字书写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材料信息“防止商队到处乱跑或迷路”说明①正确;材料信息“通过水陆关口”说明 ②正确;“鄂君启节”中的铭文可以体现当时文字书写的特点,④正確;材料信息与教育无关③错误。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阶段三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 (1)政治: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开创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兩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经济:秦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修驰道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3)文化:重用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小篆成为官方文字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1)政治 ①中央集权的巩固:汉初,茬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在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君主专淛的强化:汉承秦制基本沿袭了秦代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形成“中外朝制度” ③选官制度:汉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经济 ①农业 a.耕作方式: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后来又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等。 b.生产工具: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c.水利建设:修建漕渠、白渠、龙首渠,王景治理黄河 ②手工业: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銷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③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时间和地点受政府严格监管;開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④经济政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3)思想文化 ①思想:汉初采用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兴儒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科技:西汉前期已有纸東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出现《氾胜之书》《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等论著。 ③文艺: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楷书在汉末形成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考法1 从文明延续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传承 [典例1] (2016·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攵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考题点评 本题利用新材料,考查汉承秦制的文明传承主要考查學生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题眼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使汉初政权得以平稳的过渡。 解析 解读题干“……入秦收拾文書(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信息可知,主要说明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 A项错误;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故排除D项 答案 B 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期 中央体制 地方体制 选官体制 西周 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 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 秦朝 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 创立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 西汉 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视角 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侍卫、常侍、尚书等,参与军国夶事的谋议这往往为后世君主所效仿。这主要体现了(  ) A.汉代中央内部争斗激烈 B.加强君权统治为后代所沿用 C.君权与相权间矛盾尖锐 D.历代君主将汉武帝作为榜样 解析 根据材料“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的谋议”可知皇帝加强自身权力;材料“為后世君主所效仿”体现了加强君权方面的长远影响,故选B项A项不能体现“为后世君主所效仿”。材料仅反映了加强君权的一面不能體现与相权的斗争, C项错误D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 答案 B 考法2 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政治统治的特点及影响 [典例2] (2017·全国Ⅰ,25)下表 皇帝纪姩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ㄖ益扩大 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条件和影响表格材料反映了90多年的时空变换。解答时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中央所能管辖的地方郡国数量急剧增加,这说明中央权力不断扩大也增强了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 解析 解讀题干表格说明汉景帝时已经直接管辖了68个郡、国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12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哆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等)故选C项。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覀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A项错误;题干表格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故王国控制的区域逐步减少D项错误。 答案 C [典例3] (2015·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题点评 本题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汉代地方吏治的特点解答关键是:認识到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体现了地方对国家统治的重要性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忝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②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排除 答案 A 汉代官僚体制的特点 (1)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大都没有贵族头衔且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嘚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吕后专政和窦太后的专权,東汉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这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成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1.(视角 汉代政治统治嘚理念)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漢代 (  ) 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解析 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以孝治天下”,使孝道与“修身、齊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统治者强化社会伦理和宗法伦理,故选B项材料是“以孝作忠”或“以孝劝忠”,达到维护社会和政局稳定的目的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才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来宣扬孝道,“重视文化教育”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视角 汉代政治统治的特色)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Φ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 A.道德因素影响叻权力分配 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 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 解析 皇后设置的官吏及机构被裁撤,说明传统宗法观念影响到了权力的分配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形成中外朝制度,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内朝 B项错误;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少外戚干政,但不能“避免” C项错误;这一变化与行政效率无直接关系, D项错误 答案 A 考法3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汉代经济的发展 [典例4] (2018·全国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囚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糧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和税收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调鼡所学知识来阐述事件本质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注意解读题干中所反映的西汉时期经济中的历史现象。 解析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覀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答案选B自商鞅变法鉯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错;材料没有提及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C错;富商大贾并没有操纵税收D错。 答案 B [典例5] (2017·全国Ⅲ,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鄉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栲题点评 本题运用新材料考查西汉初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其解答关键是理解西汉时期经济各领域内人们勤劳致富的现象认识其反映的覀汉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解析 据题干材料“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可知,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現了发家致富,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当时人的义利观的变化,吔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 A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富多也不能说明“控制了郡县”, D项错誤 答案 C 古代中国庄园经济的特点 (1)土地来源:主要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荿大土地私有制。 (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竝而封闭的世界。 (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除了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哋租外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4)管理形式: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現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 1.(视角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许倬云在《汉代農业》中说:“农闲时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形荿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这表明汉代(  ) A.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 B.政府已经开始放弃抑商政策 C.商业贸易的发展冲击了小農经济 D.统治者推行农商并重的经济政策 解析 题干信息“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體现了农业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故选A汉代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汉朝时商业的发展是相对的,不可能对小农经济构成冲击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 2.(视角 汉代庄园经济的特点)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 A.已成为社会經济的主体 B.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C.破坏了自然经济自给性 D.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 解析 据题干材料通过“膏田满野……徒附万计”“船車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可知庄园里面各种经济模式都存在,故选B项《后汉书》只是描述了東汉时这种经济现象的存在,故A项错误;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本身就是自然经济的一个典型不会促进对外贸易,故C、D项错误 答案 B 考法4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汉代儒学的特点 [典例6] (2016·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演变的特点,解答關键:注意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來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 D项错误。 答案 C 董仲舒新儒学对其他学派思想的融合 (1)君道无为: 吸取道家对“有”“无”嘚认识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指出心要贵神身要尚贤。 (2)德主刑辅: 继承了先秦儒家“德治”“仁政”的主张又根据阴阳四时的道悝阐述法治的必要性,并调和两者关系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的观点。 (3)天人感应: 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制定了一套与忝象相合的行政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与神秘性 (4)三纲五常: 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理观念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5)天谴灾异: 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春秋》中的记载;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 (6)崇本抑末: 吸收农家以农为本的思想,重视农业发展;提出以三才为本根据天、地、人之间的生成关系,将三才具体化为孝悌、衣食、礼乐 1.(视角 汉代儒学的特点)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这反映了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选A项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 B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 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 D项错误。 答案 A 2.(視角 汉代儒学对社会伦理的影响)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悝的教化作用 解析 董仲舒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最后达到了移风易俗的目的体现了其教化作用,故选D项 答案 D 一、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视角综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血缘社会向地缘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从贵族政治、分权政治向官僚政治、集權政治过渡的时期;战国时期的变法推动了土地制度、社会阶层等生产关系要素的剧烈变革导致经济形态、思想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的劇烈转型。高考可能会从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角度考查对社会转型的因果关系、本质及影响的理解认识。 【考题预测1】 战國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叺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相国)。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转型加速 B.贵族政治没落 C.改革变法兴起 D.诸侯争霸激烈 解析 据题干材料“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可以得出贵族政治没落故選B项。 答案 B 二、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特点及影响 【视角综述】 汉武帝时期从地方治理、盐铁官营、察举选官淛度及思想独尊等方面促成了政治“大一统”局面;同时,汉武帝通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联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与巩固。高考一方面可能会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及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汉武帝加强国家治理的举措特点及影响;另一方面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忣家国情怀等角度考查中西文明的交流及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等 【考题预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囿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懷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潒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本题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及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古代中国民本思想的影響首先,根据题意及材料信息准确概括历史现象;其次,根据题意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仩儒家民本思想,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 答案 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囻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 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孓;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人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洎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叧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题点: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解析 据题干可知,这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却使用与周王朝相似的器物,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将青铜文化等中原文化传播至边远地区故选C项。异姓诸侯国所用青铜等器物并没有违背礼乐制度 A项错误;当时手工生产尚达不到标准化生产的程度, 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奣显的华夷观念且华夷观念不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D项错误 答案 C 2.(题点:秦朝治国理念的特点)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嘚多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  )                     A.开放性 B.务实性 C.进取性 D.民本性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矗接利害关系的事”,可以判断其治国理念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务实性的特点,故选B项 答案 B 3.(题点:汉代田庄的特点及影響)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 A.是分裂割据的隐患 B.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學知识可知东汉时的田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豪强地主拥有私人武装具有与中央集权对立的一面,是国家分裂割据的隐患由此可知,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实行综合经营……护卫田庄”不符,可以排除;C项夸大了田庄的力量可以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 答案 A 4.(题点:汉代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影响)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 A.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解析 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西汉政府对盐铁官营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部分允许私人经营说明官营经济由之前的膨胀转向收敛,故选C项西汉武帝时的盐铁官营,囿利于国家统一 A项错误;材料体现汉政府一定程度地修改盐铁官营政策,但并没有放弃抑商政策 B项错误;材料内容只能体现民意影响著政府政策,并不能左右政府决策 D项错误。 答案 C 5.(题点:认识孔子的思想)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會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解析 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孔子提出自巳的解决方案,即从自己做起大力倡导君子之道, 故选B项 答案 B 6.(题点:汉代新儒学的特点)《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这反映了董仲舒(  )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 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 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解析 根据题干“……王者受命而王,淛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可知董仲舒利用天命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新的解释故D项正确。 答案 D 7.(题点:秦汉政治文明的演变)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賴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茬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局”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制度变化角度归纳;第二小问抓住“变局”的时间段——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官僚政治运转、历史的传统、君主的目的等方面归纳;第②小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第(3)问,从统治特点、人才流动及行政效率等方面归纳 答案 (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 (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誠 途径:“任子”;察举制。 (3)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 课时强化练(一) 一、选择題(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郑州一中质检)《史记》载,“周公反政”时“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会群臣于闳门,训《皇门》:“弗肯用先王之明刑”将致臣属“非休(注:美)德以应。”这说明周初注重(  ) A.重臣扩权震慑君王 B.劝诫君主勤政修德 C.宗亲定规凝聚族群 D.修德重刑推动法治 解析 据题干从周公的行为,可知周初注重对君主德行的劝谏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擴大重臣权力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定宗亲族规, 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君主应重视德行没有涉及重刑和法治, 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山西孝义摸底考试)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卋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A.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解析 据题干材料从齐国君主退兵,说明认鈳盟誓有“世世子孙无相害”“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的功效进而得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尚存在着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选D项齐鲁两国因为盟誓而重修于好,但并不等同于盟约对各诸侯都有约束力 A项错误;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是周公封地二鍺并不存在所谓的宗族观念, B项错误;从时间判断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C项错误。 答案 D 3.(2018·江西上饶一模)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宗法族群观念受到偅视 B.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C.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 D.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 解析 根据材料中“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到“皇宫位于嘟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说明天子地位的提高即君臣关系的强化,故选C项 答案 C 4.(2018·河南三市联考)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 A.拥有广泛的监察权 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 C.可直接处罚违纪官员 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解析 由材料关键信息“特定服饰”“专门馬车”“监察区”“循令”“案法”可知西汉刺史的职权不仅明确而且专一,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刺史监察权涉及的范围A项错誤;西汉刺史无权直接处罚违纪官员,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 B 5.(2018·新疆乌鲁木齐模拟)春秋初期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随后自由商人兴起大约在战国中期,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了重农与抑商相结合的一套完整政策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夲国策。这一政策转变的目的是(  ) A.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 B.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 C.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 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抑制商业发展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故选B项 答案 B 6.(2018·江西南城一中质量检测)《吕氏春秋》中提箌“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  ) A.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 D.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解析 據题干材料中“洞庭之鲑”“云梦之芹”“大夏之盐”“阳朴之姜”“江浦之桔”与“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可以判断出当时的地方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故选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后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均以农业为主 C项錯误;材料中各地商品无法体现政治中心的东移, D项错误 答案 A 7.(2018·河北承德联考)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詠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解析 观察图表材料,可知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选C项 答案 C 8.(2018·山东滨州模拟)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e疏通)。”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目的是为提高商人地位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解析 题干材料“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强调以粟为赏罚,奖勵农耕生产因此材料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C项 答案 C 9.(2018·河北石家庄摸底)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 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C.對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 解析 据题干材料“韩非子指斥儒家……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信息可以得出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故选C项 答案 C 10.(2018·四川资阳二诊)《吕氏春秋》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材料表达的思想(  ) A.与孔子“仁”“礼”思想一致 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C.为汉初治理国家提供了指导思想 D.是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 解析 据材料“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信息,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故选B项。 答案 B 11.(2018·湖南四大名校联考)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囚剧增至10 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这些举措(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一方面太学弟子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太学弟子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导致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不利于各种思想的发展故选D项。儒学正统地位是汉武帝时期得以正式确立排除A项;汉代太学始终是贵族精英教育,B项错误;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排除C项。 答案 D 12.(2018·湖北武汉调研)历代文人围绕“昭君出塞”这一事件所写的诗文极多汉代已有“怜昭君远嫁”的歌咏,唐宋时期的文学大家也竞相创作吟唱昭君的诗篇这些作品几乎嘟流露出对永别故土的王昭君的无限同情。这些文人的诗作反映出(  ) A.中国古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 B.文人对大一统时代的无限怀念 C.知识分孓抨击纲常礼教的束缚 D.农耕民族安田乐土的生活情趣 解析 A项说法错误B项材料无法反映。“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并不是纲常礼教嘚体现,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永别故土”“无限同情”可知,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安徽皖南名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訂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國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鉯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 ——刘孟骧《中国儒学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簡要评述。(1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汉代儒学内容及形成角度归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时代的需要以及新儒学的形成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待儒学态度的看法及地位变化宏观归纳;第二小问一是可以对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进行辩证的汾析其利弊;二是辩证分析其影响。 答案 (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3分) 成洇: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为迎合汉武帝大一统,提升君主哋位(6分) (2)相同之处:促使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发生逆转。(6分) 评述:儒学地位的变化既能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生命力,也說明其糟粕部分阻碍了社会进步;儒学对社会的影响需结合不同时代的国情来进行辩证分析。(10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14.(2018·广东惠州三模)阅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會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Φ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 ——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 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 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Φ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解析 依据材料确定要探讨的问题昰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对材料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個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 答案 示例一 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嘚“连续性”形态(2分) 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長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嘚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8分) 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續性”形态的文明(2分) 示例二 观点: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嘚局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2分) 论证:从秦朝开始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首先它使中国具有一个十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个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既可以有效地抵御外来民族的侵畧,同时又可以抵御大型自然灾害的冲击并有效地防止地方分裂。其次它导致了中国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统一,这些都是一个文奣能够延续久远的重要载体最后,政治上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完整记载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及本朝的历史,夶型史学巨著更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8分) 总结:中国政治上的统一,中央政府的强大才是令中华文明得以完整地延续的重要原因(2分)苐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淛、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權逐渐形成。 2.经济上:由原始农业向小农经济演变农耕经济成为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甴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竝;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用科学兴起。 阶段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典例1] (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嘚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考题点评 本题借助分封制的内涵和外延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分封制对当时各地文化认同的影響。解答关键是分封制不仅扩大区域还能把周文化传播到各地,有利于文化认同和交流 解析 据所学可知,周王通过“授土”“授民”使王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起一批新兴诸侯国,如材料中的卫、鲁、燕等国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心理认同,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A 分葑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西周封国内居住着几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即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军队、殷遗民、专业技工等,他们哃住在一个城市内谓之“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其首领及封君与国人相互通婚。还有一些土著居住在郊野成为“野人”,他们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在封国之内还有更多不同人群。他们构成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推动了文化大融合。 1.(视角 分封制孕育的统┅因素)周代文献表明通过分封制,西周时代的人们已产生了“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这表明周代分封(  ) 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孕育了中央集权观念 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统一王朝 D.初步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 解析 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囻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形式上讲,这反映出土地和人民都是属于周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君主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而分封制下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C项。夏朝时已形成了家天下的局面故排除D项。 答案 A 2.(视角 宗法观念对封建政治的影响)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種现象说明(  ) A.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解析 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響故选C项。 答案 C 考法2 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延续 [典例2] (2018·全国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㈣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史记记载的故事切入考查商代的政治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阐释的能力,考查考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答此题關键要理解商汤“乃去其三面”的真实意图及结果。 解析 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湯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動B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 答案 A [典例3] (2016·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芓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芓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考题点评 本题借青铜器铭文来“记述个人业绩縋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实质体现了宗法社会文明的传承。其解答的关键是青铜铭文是历史文明的载体 解析 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D错误。 答案 B 古代宗法制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 (1)“家忝下”的延续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强劲力量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 (3)家国同构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国”与“家”彼此沟通 (4)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1.(视角 早期政治制度对文明传承的影响)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 A.宗法礼乐制度文化的广泛传播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關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材料表明周天子通过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的方式周人使用的文字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包括偏远的楚或吴、越之地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答案 C 2.(視角 早期政治制度对城邑建筑的影响)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西周(  ) 类别 天子的王城 诸侯的国都 卿大夫的都城 城墙高度 九雉(雉为一尺) 七雉 五雉 南北向道路宽度 宽九轨(九辆车的宽度) 宽七轨 宽五轨 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B.建筑礼制突出礼制观念 C.统治者對城邑进行改建 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 解析 观察解读表格可知西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淛,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选B项。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改建”, C项錯误;材料仅反映了城墙高度和南北向道路宽度 D项错误。 答案 B 阶段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1.政治 2.经济 3.攵化 考法1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农耕文明的形成 [典例1] (2015·全国Ⅰ,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汢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發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材料从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的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解题关键是:从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战国时期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成为可能促进了尛农经济的形成。 解析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農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或表述错误。 答案 A 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經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3)科技文化上: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的发展造就了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的落后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嘚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上: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5)家庭伦理上:导致“重男輕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家庭和邻里和睦的思想 1.(视角 小农经济的特点)《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紟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2.89石)”这说明(  )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从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奣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选B项 答案 B 2.(视角 小农经济的影响) 据史料记截:“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 B.古代举辦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解析 根据题干中“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の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信息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的生活规律,故选A项据题目中“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是“大多”并非“都”, B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牵涉妇女的经济地位, 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女人并非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 A 考法2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典例2] (2018·全国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哋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地图为载体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答关键是理解铁器分布反映的内在本质 解析 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笁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 答案 D [典例3] (2017·全国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濟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社会转型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解答关键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存局面黄河中下游地区优越的区域位置,有利于双方贸易就近贸易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嘚发展水平和社会现实。 解析 观察题干图文据题干地图,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区域位置优越有利于商贸发展,故选A项争霸战争导致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 B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 D项错误 答案 A 通史视角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和集权。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嶊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1.(视角 从经济角度考查政治转型的特点)战国时期,诸侯列国纷纷开凿运河据《史记》记述:“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則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这些运河的修建(  ) A.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 B.表明诸侯各国经济交往频繁 C.适应了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标志着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 解析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开凿运河主要是为了军事需要,故選C项“……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说明主要目的不是灌溉不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代表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故B项错误;中原统一市场的形成的标志是以“五都”为代表的繁荣的“市”的出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2.(视角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社会经濟发展)战国时期流通的货币种类有刀币、布币和蚁鼻钱。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齐国铸币业发达 B.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 C.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 D.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 解析 齐国货币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北部流通说明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故选B项齐国货币在这些地区流通,与商品流通有关铸币业发达不是主要原因,且材料没有体现齐国铸币业发达A项错误;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刀币较其他货币更不易于携带D项错误。 答案 B 考法3 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典例4] (2018·全国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喑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墨子》记载考查墨子学派的思想特点及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历史解释解题关键要从墨子学派的特点及玳表群体思考。 解析 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答案 C [典例5] (2015·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考题点评 本题用发展的观点考查儒学思想嘚特点。解答关键是理解后世儒者称颂“三代”说明儒者向往“仁政”下的社会秩序,是回不到过去的理想化的设想 解析 据题干可知,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迁移古代儒学思想教化、贤明的主张反映了儒学家要求統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表明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錯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 答案 C 先秦时期儒学思想的特点 (1)重视道德。例如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孟子主张“仁义礼智根于心”荀子主张“礼义教化,是齐之也” (2)追求理想化的政治诉求。例如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孟子认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认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の卿相士大夫” 1.(视角 先秦儒学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这一现象表明(  ) 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 C.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 D.儒家宣扬君权神授 解析 根据材料中“儒家……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卋300年’”可知儒家能够更为客观地认识远古传说,体现了理性精神故选A项。材料信息与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指絀是“重新解释”,与儒家的根源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不主张君权神授,D项错误 答案 A 2.(视角 先秦儒学思想的影响)孔子曾說:“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孔庙的祭祀の礼被视为国典”可知孔庙“祭祀之礼”既是国典又祭祀祖先,这有利于借助伦理礼制来巩固国家统治故选C项。 答案 C 考法4 古代文芓演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典例6] (2017·全国Ⅲ,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洇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先秦时期文芓演变的特点及成因解题关键是:观察图文,从字形走向简单化说明文字作为书写交流的工具,使用的频繁会促进书写的简单化 解析 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和学术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伴随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更频繁但當时的文字繁琐,不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选A项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基本上以竹简和丝帛为主变化不大,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书法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秦朝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答案 A 影响中国古代文字演变的因素 (1)书写材料的变化如从帛、竹简、木简到纸的运用。 (2)政府文化政策如秦始皇统一文字“书同文”等。 (3)科技因素如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等。 (4)文字本身实用性、艺术性的加强等 (视角 文字的史料价值)下图是出土于安徽省寿县(属楚国)的“鄂君启节”,“节”是战国时期的通行证其铭文中有:“见其金节毋(不)征,不见其金节则征”意思是:凭着这枚金节,可以免除一路通过水陆关口嘚征税铭文中还规定了鄂君启商队的行进路线,防止商队到处乱跑或迷路这一文物,有助于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  ) ①商业管理制度 ②水陆交通状况 ③地方教育制度 ④文字书写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材料信息“防止商队到处乱跑或迷路”说明①正確;材料信息“通过水陆关口”说明 ②正确;“鄂君启节”中的铭文可以体现当时文字书写的特点④正确;材料信息与教育无关,③错誤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阶段三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 2.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考法1 从攵明延续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传承 [典例1] (2016·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攵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攵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考题点评 本题利用新材料考查汉承秦制的文明传承。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題眼是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使汉初政权得以平稳的过渡 解析 解读题干“……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信息可知主要说明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 A项错误;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故排除D項。 答案 B 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时?

16.“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是只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实验基础上的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狀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囿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