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卷舌音美式发音的卷舌音差一点,能不能是因为平时唱日语歌,读日语课文受影响了?而且,平时我说话有时候也特快,造

日语的发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日语的发音
&&学习日语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有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对汉语与英语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劣势做出详细的分析。我想或许能为你解答一二,我将贴上作者的原帖地址,虽然要看原帖需要注册,但我认为对一个写出科普性的精彩文章的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最起码的感谢是需要的!&br&&br&&a href=&///?target=http%3A//www.lkong.net/thread--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提示信息 - 龙的天空lkong.net&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lockquote&首先要承认标题只是个噱头。总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汉语是先进还是落后。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就用点通讯和存储上的概念来聊聊为什么汉语是一种非常先进的语言。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下的论证都是基于实际的实验数据,但是计算都很粗糙,而且实验的规模都不大。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在这里汉语占优,但是换一批实验参与者,可能就倒过来了。现在实在没有什么特别全面的测试。所以下面的数字大家看看就行,不必太过认真。世界主要语言的效率其实都已经达到当前人脑的一个瓶颈了,总体看差异不大。我的目的也主要是打击一下逆向民族主义者。&br&&br&一、语言水平高低的评判准则&br&口语,放在今天来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通讯协议。就是说,语言实际上是把人的思想通过发音器官变成一串频率不同、波形不同的声波,然后有另一个个体的听觉器官和相关的脑部组织重新转变回思想。通讯协议,就是一个规则,一个规定了应该如何把思想/信息转变为易于传输的信号的规则。计算机上,通讯协议基本上有这么两个评判标准:传输效率和抗噪能力。所谓传输效率,是说,在单位时间里,按照该通讯协议能够传输多少信息。所谓抗噪能力,是说这种通讯方式能够在多大的噪音下仍然保证绝大多数信息正确传输。&br&&br&传输效率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编码效率,一个是传输速度。编码效率是说,这个通讯协议能够把一个信息用多短的一串信号来表达。传输速度是说一段信号,能够以多快的速度传输。&br&评价一种语言的口语是否先进,就要分析上面这几个问题。&br&&br&文字,则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存储格式的要求与通讯协议不同。存储格式要求存空间小、读写速度快。相比于读取速度,书写速度是次要的。这是因为平均下来一次书写对应很多次阅读,而人在阅读文字上花的时间一般远远大于书写。尤其是现代社会,手写越来越少,计算机输入、打印、印刷都大大加快了记录文字的速度。而阅读速度却没有多少提升。因此在现代社会,阅读速度就在定义文字水平上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br&&br&需要注意的是,下面的讨论中“音节”均采用西方语言学定义。粗略地讲就是一组连续元音与其前后的辅音共同构成一个音节。比如To、Bliss、Strength是单音节,汉语Ba、Chuang也是单音节。虽然单音节词的发音长度并不完全相同,但至少是可比的。&br&&br&二、语言的分类&br&&br&这个世界上的语言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分析语(或称孤立语),一种叫做综合语(其下又划分为黏着语、屈折语等子类型)。简单地说,综合语可以通过改变词的形态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分析语则单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表达不同的意思。&br&&br&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br&&br&中文(分析语):我昨天告诉他了。&br&英文(综合语):I told him yesterday.&br&&br&英文你首先可以看到told和him两个变形。其中把tell变成told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把he变成him表示客体。而中文用昨天来直接指明时间,如果不指明时间则需要用“已经”、“过”之类来表示过去,而并不改变词的形态。中文还通过各自的位置来体现谁是主体谁是客体。&br&&br&实际上,英语已经是综合语中非常接近分析语的了。比方说英语的未来时态用的词形和一般时态没有区别。而很多其他语言中不同的时态都是用不同的词形来表达的。再比方说英文对于各个词的位置有明确的规定。而很多其他综合语,诸如拉丁语中,词的位置可以不固定。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说出这样的句子:Him yesterday told I。然后通过词形里的主格词形和宾格词形来判断究竟是谁告诉了谁。&br&这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在读取的时候,总是有先后的差别。我们希望的读取顺序是:先读取我们的大脑需要先处理的部分。分析语天然就有这种优势。很多综合语在逐步的发展中也确立了类似的规则,比如拉丁语的后裔之一——法语。&br&&br&上古古汉语也曾是一种综合语。但是由于汉字的限制,古汉语的词形变化仅存在于口头中。比方说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中的臣(使臣服),在上古时期,是需要在汉字发音前加“s-”音来标识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语的词形变化。&br&&br&有人认为现在的汉语仍然带有一定的综合语色彩,他们认为加入诸如“了”、“的”这种助词实际上就是词的变形。这种看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br&&br&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各地的口语都是从综合语向分析语发展。虽然不能说分析语就一定优于综合语。但是这个趋势说明分析语的某种特性符合历史的发展。这个优势就是数据的压缩。&br&&br&三、数据压缩:分析语的高超之处&br&&br&当年计算机发展到了新的时代,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上存储视频文件。一开始的方案极其简单,就是把一帧一帧图像全部都存储下来。但是这无疑是低效的。因为这里面的冗余信息太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夜晚的场景,画面上很多地方都是黑的。何必把每一个点的色彩反复记录呢?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思路就是,不再存储每一帧图像的完整信息,而存储下一帧图像与上一帧图像之间的差异之处。两幅图像中颜色一样的部分全部跳过。&br&&br&分析语恰恰就具有这样的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用汉语谈论昨天发生的事情时,只需要一开始提及“下面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昨天”,后面就再也不必提及时态了。而英文,则需要反复使用时态来表明这事情发生在过去。在交流时你需要时刻考虑时间、主格/宾格、数量、主动/被动。这对交流是有影响的。当然熟练使用这种语言之后会大大降低考虑这些的时间,但是即便熟练的综合语使用者还是会在这方面犯错。在上下文的帮助下,这些变化都可以省掉。时间变形,可以依靠在第一句中加入时间状语完成描述,其后描述相同时间段的句子就再也不用考虑描述时间了。这就是分析语的数据压缩能力。&br&&br&当然,这并不是说分析语就一定优于综合语。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一句综合语可以用比较简单的形式传递比较多的信息。但是随着人类社会交流量的上升,一次交流的上下文就变得丰富起来,很多在单词、单句的条件下很有效率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就显得越来越冗余了。因此世界上的各个主要语言纷纷向分析语靠拢。&br&&br&另外,有的人认为分析语劣于综合语,他们是这样说的“综合语只用几个字母组成一个词缀就能表示一个特定含义,而汉语做不到”。这就是没有看到,在当今世界上的实际交流中,上下文总是很丰富。这种变形的方式在单句下很有价值,但在实际交流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br&&br&关于各个语言的表意效率,也就是信息密度,2011年法国里昂大学做了一个实验。&a href=&///?target=http%3A///time/health/article/0%2C.htmlhttp%3A//ohll.rs.fr/fu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time/health/ar&/span&&span class=&invisible&&ticle/0,,00.htmlhttp://ohll.rs.fr/fu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 o_2011_Language.pdf&br&&br&这个实验里,研究者找了59位不同语言使用者,其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汉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为他们提供了20段文字,这些文字都翻译成各自的语言。然后请这些人分别用正常语速朗读。研究者全程录音。&br&&br&然后研究者计算所有音节数量,计算朗读中表现的义项(表意的基本单位)的数量,然后得出结论。当然,这个实验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表现各个语言的差异,但是还是可以用来定性的。&br&&br&其中,汉语信息密度为0.94,位居第一。英语信息密度为0.91,位居第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距离分析语更远的法语(0.74)、德语(0.79)、意大利语(0.72)、西班牙语(0.63)的信息密度,都比到英语低。而日语信息密度为0.49,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日语的表意方式与其他语言不同。&br&&br&此处信息密度是通过计算每个音节所包含的义项数量来获得的。由于义项的数量是从原始文本——英文版里统计的。而翻译之后有可能会增加或减少义项。为了防止翻译过程中的扭曲造成数据标准不统一。各个语言的文本都被单独翻译为越南语,然后与各自越南语文本中每个音节所包含的义项数量相除,最终得到比较公平的数据。&br&&br&这让我不由地想到,经过大规模注水的现代汉语信息密度还是这么高,那么文言文究竟已经高到了何种地步?很遗憾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不过,根据使用频率进行加权平均,现代汉语平均每个词中的字数差不多是1.5左右。在文言文中,其中很多都是用单音节词表达的。折中一下,我猜想文言文的信息密度达到现代汉语的1.25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这在古代更是个恐怖的数字。因为拉丁语可不是比现代欧洲各主要语言简单。受到古代文字记录空间的限制,汉语的显然在文字记录方面更加占优。这也许就是我国古代文字记录非常丰富的原因所在。&br&&br&有人质疑说,有时候一个很长的音节意思很简单,而一个很短的单词意思却很复杂。这种情况当然是存在的。我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复杂事物的优劣都是一个统计概念,“高”并不是绝对在任何条件下都高,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高。如果一种语言平实交流平均下来就是比另一种语言多用一个音节,那么很显然其表意效率都是很低的。&br&&br&还有人说,音节不能作为衡量信息密度的单位,因为不同的音节,发音长度很不一样。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事实上我下一节就要讲到英语与汉语发音长度的问题。英语单音节平均发音长度比汉语长。因此在口语的信息密度方面,汉语的优势更大。&br&&br&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汉字与读音是分离的,理解和朗读无法同步进行,所以用汉语朗读,就会比较慢。里昂大学的这个实验中,汉语朗读者每秒朗读5.18个音节。大大慢于其他语言(英6.19,法7.18,德5.97,意6.99,日7.84,西7.82)。因此在朗读中,汉语传递信息的效率比较低,换算出来的朗读信息传递效率为英1.08、法0.99、德0.90、意0.98、日0.74、中0.94、西0.98。&br&当然,以上里昂大学的研究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有人觉得做的太糙了,而且有些地方不能自圆其说。比如按文中数据明明日语表意效率明显低,但作者又说其实一分钟内各个语言表达的信息量是差不多的。&br&&br&四、传输的优势:声调&br&&br&口语信息的传输,是通过声音完成的。声音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音质、音高、音长、音强。对于语言的一个音节来说,音质指的是其中辅音与元音的组合。其他三个都很好理解。&br&&br&一般现代语言不太规定音强,因为这实在无法在各个人之间得到统一,而且受到说话人的距离、情绪、身体状态等影响。此处需注意,英语中的“重读”,实际上是音高变化。&br&&br&而剩余的三个元素,则都在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br&&br&我们拿汉语举例,音质很容易理解,就是发音除去声调。而声调本身则分为音高和音长两项。&br&&br&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是四种不同音高变化模式。一声是保持音高。二声是音高由低到高变化。三声是音高从高到低再到高。四声是音高由高到低。虽然我们当年语文课里说轻声是没有声调,但实质上轻声是缩短音长。轻声一般是缩短音长的四声或一声(有时音高很低)。不过轻声很短,比较难以听清,所以普通话中仅作为特定用途使用(语气助词、复数标志等)。&br&&br&英语的重读实际上是音高的差异。所以严格地说,英语是有声调的。只不过英语的音调只有两个:高和低。但是英语中音调仅用于部分音节。除了表示疑问、强调等情况,通常英语单词不变调。除少量英语单词(如Record)外,英语单词不借助音调来区分不同的词义。英语的确使用音长要素(如Sheep和Ship)。由于英语一般只用音质和音长来区分词义,所以一般也认为是一种没有声调的语言。&br&&br&首先从编码效率上,我们可以说汉语就是世界上编码效率最高的语言之一。汉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使用音高来区分不同单词的语言。因此从编码上说,汉语发音的表意能力就比一般语言高出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使用单个音节,汉语能够表达的不同信息的种类,理论上最高可以达到一般外语的4倍。&br&&br&为什么外国人学汉语学得这么辛苦,而中国人学英语则没有那么辛苦?就是中国人是已经掌握了在发音是音高变化,现在再去学低级的两个固定音高。而在学习汉语中,很多外国人最吃力的问题之一就是声调,因为只习惯于两个固定的音高,而没有听到过、练习过在发音时连续变化音高。&br&&br&有人提出,声调本身会影响发音速度。这当然是存在的。比方说二声,要求发音时音调逐渐上升,要表现出这个,发音时要表现出两个音调,自然是要比单一音调要费事。但是声调的好处在于,能够在同一组辅音和元音组合的基础上产生出多种不同的发音,所以就不必借助更多的辅音来区别两个具有类似发音的词(比如英文life和light)。英文音节中,辅音-元音组模式的音节,发音确实比汉语略快。但是其他模式,诸如辅音-辅音-元音组-辅音(Blight),或辅音-元音组-辅音,往往就比汉语发音慢了。而辅音-元音组模式的音节,由于英语缺乏音调,所以数量远小于汉语。整体平均下来,英语单个音节的发音应慢于汉语。&br&&br&对于“英语单个音节的发音应慢于汉语”这个结论,可能有的人觉得不是很信服。我们来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普通中国人的初等数学能力往往超过欧美。这并不简简单单是教育的问题。更关键地,这是中文对数字命名结果。&br&&br&汉语所有数字均为单音节,其中6和9有两个元音(或按照国际学术便准,三个元音),发音稍慢;0有后鼻音,发音可能稍慢。还有几个带卷舌音,可能会稍慢。&br&&br&英语所有数字,除7以外,全部都是单音节。其中覆盖了“辅音-元音”结构(如4)、“辅音-辅音-元音”结构(如3),“辅音-元音-辅音”结构(如5),“辅音-元音-辅音-辅音”结构(如6),元音-辅音结构(如8)、双元音结构(如0,注意一般数字里0读“ou”,不读zero,后者实在太费劲了),等等。可以说英语的这些数字大致包含了英语的各种单音节词的音节结构。当然这里还没有最神奇的辅-辅-元-辅-辅结构,但是那个和单元音结构一样比较少见。&br&&br&那么平均下来英语的数字比汉语慢多少呢?&br&&br&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人对数字的短期记忆,实际上是对数字发音的记忆。换句话说,你能记住的数字位数,是由数字发音的总长度决定的。研究表明(见&a href=&///?target=http%3A//deepblue.lib.umich.edu/bitstream/handle/40/0000216.pdf%3Fsequence%3D1&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deepblue.lib.umich.edu/&/span&&span class=&invisible&&bitstream/handle/40/0000216.pdf?sequence=1&/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中国人从小开始短期数字记忆能力就高过美国人。该文献说明美国大学生的数字记忆长度平均为7.2位,中国大学生为9.2位。美国大学生的短期数字记忆位数,是中国学生的78.26%。换句话说就是,英语数字的平均发音长度比汉语数字高27.78%。去掉英文数字7(双音节)对平均音长的影响(10%),那么平均下来,单音节英语发音长度大概比汉语高17.78%左右。&br&&br&更进一步,中国的数字都是彻彻底底的单音节,因此可以采用绝对逻辑的方式构建整个数字表。九十六,就是九个十加一个六。英语是“九十”(与九和十都不同的特殊词)加一个六。法语是四个二十加十六。汉语种最简洁而最富逻辑的结构,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九九乘法口诀表,就是构建在这个基础上的。其他国家的儿童如果想背下来这张表,可以说比中国儿童难了几倍。这种语言上的优势就提高了中国人的初等数学能力。&br&&br&顺便,还有人说,古汉语声调更多啊,难道汉语越发展越回去了么?这当然是错误的。有些音调受说话者情绪等条件的影响,在辨识的时候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抗噪能力一节中详细讲解。&br&&br&五、信息论上的优势&br&&br&从信息论角度来考虑,编码是很有学问的。举个例子。我们知道计算机传输信息,实际上传输的都是0和1。那么,如果我们传输的各种信息出现的频率不一样高怎么办?答案是,出现越频繁的,编码越短。这样就能提高总体效率。&br&&br&比方说,我们只有四种信息要传递。按一般的想法,自然是把这四种信息分别用00、01、10、11来表示。每个信息都需要用两位二进制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传播100条信息需要发送200个二进制数。但是如果其中有一种信息出现的概率是91%,而另外三种分别是3%。那么就可以使用另一种编码方式:1,01,001,000。平均下来这种传播方式传播100条信息需要发送91+2*3+3*3+3*3=115个二进制数。显然比前面那种效率要高。&br&&br&世界各主要语言经过了几千年的进化,其词汇的长度分布,都比较符合信息论的要求。你会发现各个语言中越常用的词,一般就越短。英语里,我、你、他、她、我们,都是单音节词。&br&&br&英文的单音节词非常丰富,实际上比中文的单音节发音要多,这是因为英文可以在一个辅音-元音组合的前后都添加辅音,来实现各种不同的单音节发音。这样排列组合下来,英文的单音节词就是一个比较庞大的词库了。但是这就有一个代价,就是抗噪性能低。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一节讲解。&br&按西方音节定义,英语的单音节词的使用比汉语要频繁。根据统计分析。汉语使用者平均词长约为1.5字上下。(见《ReadingChinese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而成年英语使用者平均每词音节数约为1.4(见&a href=&///?target=http%3A//www.waisman.wisc.edu/phonology/pubs/PUB30.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waisman.wisc.edu/phonol&/span&&span class=&invisible&&ogy/pubs/PUB30.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这也得到了另一个研究的支持:分析10小时的发听录音,平均没词音节长度为1.38)。&br&&br&所以,就音节数而言,汉语词平均比英语词长7.14%。然而,考虑到英语一个音节比汉语单音节实际上长得多(即便把上一节得到的17.78%折半,也有8.89%)。再加上汉语每音节信息含量大致比英语高3.30%(见第三节数据)。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基本上比英语高。(是的是的,我知道信息论的计算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只有平均值是不够。但是实在找不到啊,只能草草估计了。)&br&&br&这一点也得到了另一个实验的验证(见&a href=&///?target=http%3A//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11932/&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cbi.nlm.nih.gov/pmc/ar&/span&&span class=&invisible&&ticles/PMC3111932/&/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篇论文找了8个汉语使用者和8个英语使用者。然后让他们两人一组。一组之中,一个人描述图片(描述者),另一个人根据描述来绘制(绘画者)。最后对比图片的准确度。同时观察描述者的语言。&br&&br&最后结果是,汉语描述者明显比英语描述者先开始描述。描述者开始描述与绘画者开始绘画之间的时间差,汉语使用者低于英语使用者。绘画时间,汉语绘画者低于英语使用者。整体时间,汉语组显著低于英语使用者。所以汉语组所有都比英语组快。而且越复杂的绘画,汉语组就快得越多。&br&&br&绘画结果,144次绘画。汉语组平均每次犯8.1个错误,其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3.7个错误,绘画者犯4.4个错误。英语组平均每次犯13.25个错误,其中描述者平均每次犯8.5个错误,绘画者犯4.75个。两者的差距仍然在统计误差之内。所以并不算显著。(嗯?刚才谁说汉语没有英语精确来着?)&br&&br&之后,为了考虑绘画者的技巧差异。让每个绘画者直接对照原图绘画。结果汉语组反而慢于英语组。&br&绘画期间,汉语组使用音节数显著少于英语使用者。两组语速(每秒音节数)接近(这个结论与前面的播音速度分析结果一致)。&br&&br&这虽然是一个初步的实验,但是还是能看出汉语在交流上的优势的:用词更少,时间更短,描述精确水平差不多(如果不是更高的话)。这个实验还说明了……我国人民美术水平还有待提高……&br&至于欧洲主要其他语言,根据第三节提到的数据,它们发音频率比英语高,信息密度比英语低。要那些语言在这方面超过汉语,我觉得可能性不大。&br&&br&六、组词逻辑&br&&br&由于英语单音节词资源比较丰富,但平均发音长度较长。所以你会注意到英语里单音节词比例高于汉语,而多音节词的使用比例就小于汉语。很多逻辑上非常相关的词由于不得不全部挤入有限的单音节词库,其发音就失去了联系。这就导致英语的常用词往往缺乏组词的逻辑。&br&&br&比如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公鸡”、“母鸡”、“小鸡”、“鸡蛋”。而英语里就成了“Cock”、“Hen”、“Chick”、“Egg”,毫无联系。如果常用词要建立联系,那么英语就必须提高这些单词的音节数,那么平均词长就要上升,从信息论角度讲,信息传递效率就更低了。所以英语只能在组词的逻辑性上进行妥协。&br&&br&相比之下,汉语就从容的多了,即便在当前这种信息效率下,汉语仍然能保证绝大多数词语构造具有逻辑性。因此相比于英语词汇,汉语词汇就比较容易记忆。这就产生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汉语的常用词汇量远远多于英语。&br&&br&英文使用者的单词量和生词辨识能力可见1995年的以下论文:&a href=&///?target=http%3A///content/27/2/201.full.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content&/span&&span class=&invisible&&/27/2/201.full.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其中,大学生平均自称单词量为16141,经过多项选择测试发现,平均能够辨识其中71%的词汇。也就是说平均大学生词汇量估计为11460个单词。老年人平均自称单词量为21252,经过多项选择测试,发现平均能辨识其中80%。也就是说老年人的词汇量大致为17002。对于从未见过的词的正确理解概率,大学生为30%,老年人为39%。&br&没有找到中国的相关研究。不过这里是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a href=&///?target=http%3A///view/51636fecf5248676.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iew/51&/span&&span class=&invisible&&636fecf5248676.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大家可以进去看看自己的词汇量。我感觉大学生达到五万应该不成问题。而且这肯定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单词量。不过这里面有些词是英语里几个词合起来的。所以中国人词汇量未必比美国人高这么多。但我觉得定性的结论还是可以下的。&br&&br&另外里面可能有你没见过的词,可以看看有多少你猜不出正确含义……我觉得除了极少数,确实没什么难度……&br&&br&另外,汉语和英语都各自在组词上有一个弱点。汉语有大量的同音词,而英语有大量的多义词。汉语有“攻击”和“公鸡”,英语的Ball既可以是球也可以是舞会,当然还有相关的一些列动词含义。汉语中,曾经在文言文中大规模使用的单音节多义词现在大多变成了双音节单义词。汉语中真正的多义词(各个意思之间没有直观逻辑联系)是极少数。而英语里的同音词也是极少数。可以说这两种语言在各自的发展路径上都做了妥协。&br&&br&由于英语多义词比例比较大,所以尽管英语使用者词汇量比汉语使用者低,也不能说明英语的描述能力不如汉语。另外注意到,美国大学生的词汇量远低于老年人,这说明他们并不是已经记下了所有能见到的词汇,而是在那个年龄段,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记下。因此可以看出,英语一词多义很多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英语单词的记忆难度比汉语大。&br&&br&所以总的来说,由于汉语精简了发音,并且每音节信息密度较高,这就使得汉语可以有较长的平均词长,因此组词逻辑相比于英语就有了一定的优势。至于其他主要语言,信息传递效率与汉语相比差距更大。主要方面都无法相比,这种次要方面就不需要再比了。(不过话说回来法语之类组词逻辑比英语确实要好)&br&&br&七、强劲的抗噪能力&br&前面讲到,英语依靠大量的单音节词才能够接近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br&&br&构造大量的单音节词,就需要在词汇中使用大量的辅音。辅音分为两种。一种属于响音,就是能够持续发音的,诸如m、n、ng(除这类辅音外,所有的元音也都是响音),一类叫做阻碍音。阻碍音本身发音短促、强度低、音高也很低。只有当阻碍音与元音结合,才能发出强度比较大的音。&br&&br&汉语普通话中,所有阻碍音都是与元音结合的。而英语以及欧洲所有拼音语言,都大量使用了不与元音结合的阻碍音。事实上,古汉语中不与元音结合的阻碍音是极度常见的,音节结构比现代汉语的诸多方言都复杂。但是后来这种辅音用法就基本淘汰了。具体上古汉语的发音案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關雎》上古漢語朗讀”。虽然学界对上古汉语的具体发音还有很多争议,但古汉语音节的复杂度在那个朗读中体现得很好。&br&&br&消灭独立的阻碍音,首先加快了发音速度,第二保证所有音都具有很高的强度。但是其代价就是大大缩小了单音节词库。不过在上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代价是值得的。汉语的信息传递效率仍然非常高。&br&&br&那么我们继续一个前面提到的话题,是不是音调越多越好呢?&br&&br&有一个搞笑论调是这么说的,&我们的普通话叫“mandarin”,什么意思啊?满大人,满族人清朝入关之后,说不出我们的口语,他就把很多调去掉了,把入声去掉了,说的发音越来越简单了。然后逼着全国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们现在的口语比粤语要简单得多。&&br&&br&这是一个非常愚昧的论调。首先,Mandarin这个英语单词来自于葡萄牙语mandarim,葡萄牙语这个词又来源于马来语m?nt?ri,马来语这个词来源于梵语mantrin,而梵语这个词的意思是官员。换句话说,mandarin的愿意是“官话”。而且Mandarin这个词能查找到的最早的记录出现于1589年。大家可以查查那时候“满大人”在哪里呢。&br&&br&很多人以为粤语是正宗的汉语发音。这话对,也不对。粤语具备一些中古汉语的发音特征。但是它也是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语音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人认为北方官话/中原官话的形成,是因为蛮族入侵“污染”了汉语。这个说法同样,对,也不对。北方官话之所以在中古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因为战争与征服,北方汉民与语言不通的外族加深的了交流,多种族的融合,教育,逐渐把一些发音变得更加容易。&br&&br&举一个例子,粤语里白菜的白是Baak6,普通话是Bai2。粤语里尾部的这个k是一个不发音的舌头动作。这个动作略微改变了原来Baa的发音。但是这个音,如果不费力就很难造成Baa明显的变化。相比之下,Bai本身就容易发,双元音ai的发音是通过舌头跟随下颚动作完成的。我们知道咀嚼肌的力量比舌头大,运动也快。依靠下颚完成的ai音显然比依靠舌头完成的aak音要容易发。当然这不是一个公平的比较,相比之下普通话Liu、Lang的发音难度与粤语Baak相近,但是这两个音的尾部都是响音,不需要费力就能发得很清楚。&br&&br&与这个不发音的k类似的,还有粤语中p和t结尾。这种发音方式正式名称叫做不除阻的塞音尾。在亚洲很多国家和方言里都有。这应该是古汉语流传下来的特点。这种塞音尾既不抗噪也不省力。在交流更广泛、更频繁的北方方言里是很难见到的,应该是已经演化成其他发音了。&br&&br&粤语依具体方言不同,有6-10个声调。其音高变化模式并不超出普通话的四个音调。之所以多出来这么多音调,是因为粤语还引入了不同基准音高。比方说在一些方言里,粤语的第1、3、6声都是保持音高,但是这三个声调各自保持的音调高度不同。再比如粤语第2、5声,都是音高由低到高变化,但起始音高不同。粤语总共有四种不同的基准音高,分别是do、re、mi和sol。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南方方言里都存在。&br&&br&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南方方言听起来有些像唱歌。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吴侬软语听起来很好听。&br&&br&然而粤语音调最大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音调高低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说话音调高,有的人音调低。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甚至同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在低沉、平静、激动时,音调高低也是不同的。因此,与一个不熟悉的人说话,出现单独的一个音高或两个音高,都很难分辨出到底是哪一声。必须要三到四个基准音高都繁出现,才能判断准确对方的音高究竟属于哪一声。而这些基准音高是否会频繁出现,这就是比较看人品的了。当然,就汉语的冗余度而言,一部分音高判断不准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但这就让粤语发音多变的优势大大削弱了。&br&&br&此外,粤语的7、8、9声都是短促音,其音高和音高变化模式与1、3、6声没有区别。短促音抗噪能力不如普通音长的发音,但它们的发音速度更快。不过在现今人类口语交流中,瓶颈是大脑的思维速度,发音速度太快并没有明显的好处。&br&&br&有人问到底多少个声调最合适。我觉得这很不好说。现在没有客观的评估。但是无论如何有声调的汉语(及其方言)总是要比没有声调的外语强。。&br&&br&那么汉语的抗噪性能有没有什么证明呢?&br&&br&有的。出了国,尤其是到了欧美的人,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说英语,相比于当地人来说,总有点含混不清。外语老师总是要求中国人说英语的时候嘴巴要张大、舌头的运动要有力,甚至要求用牙齿咬住一根铅笔来训练唇舌运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唇舌微微运动的发音过程。&br&&br&首先汉语发音具有很高的信号强度。而且由于舍弃了所有单独发音的辅音,所以一个音节里的元音就能保持更长的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般觉得汉语说话比英语慢的缘故)。我们知道长时间保持一个信号,也有利于对抗随机噪声。发音强度大、元音维持时间长,这就导致,同等发音强度时,汉语的抗噪能力更加强大。换句话说就是,同等噪音条件下,汉语所需要的音量更小。因此汉语使用者发音不必费力,唇舌运动幅度比英语之类明显小。&br&&br&八、口语的速度&br&说到口语的速度,我们先来看这篇论文:&a href=&///?target=http%3A//ldc.upenn.edu/myl/llog/icslp06_final.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ldc.upenn.edu/myl/ll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icslp06_final.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其中图1显示,根据一些谈话样本,当去掉沉默与噪音占据的时间后,英语会话者每分钟一般能够说160-280个词。汉语会话者大致是250至400词(这里不是字)。这差不多是普通人不受思绪影响的最高语速。所以可以看出,汉语的理论最高信息传递能力是远远高于英语的。&br&&br&但实际上受限于思维速度,两者的速度差距并不大。以下这篇论文研究了在不同语速下听众正确听得每个字的概率。&a href=&///?target=http%3A///science/article/pii/S158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一般广播节目的语速在4.3字每秒左右。也就是每分钟260字上下。高于这个数字,就可能会听众接收语音时听错。从上文可以看出,年轻人在对方语速达到约650字每分钟时(即吐字时间缩短60%)仍然能保持90%以上的正确接收率。但是老年人就会降低到约70%。可以看出这个速度实际是受限于大脑的处理速度。中国好声音的华少,是47秒说350个字,也就是速度达到了446.8字每分钟。这个速度上能说得字字清晰,这是很厉害的。&br&&br&英文新闻播音一般在150-180词每分钟(当然,也取决于词的长度)。根据10个小时的法庭录音的数据结果(&a href=&///?target=http%3A//languagelog.ldc.upenn.edu/nll/%3Fp%3D125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anguage Log&i class=&icon-external&&&/i&&/a&),可以看出美国大众90%的情况下说话速度低于200词每分钟,99.75%的情况下低于250词每分钟。平均水平差不多是160-170词每分钟。(因为仅靠10小时庭审记录统计,所以不会特别准确,这里就是看个大概。)&br&&br&所以,按照平均每词1.4音节计算,基本上英文新闻播音一般每分钟210-252个音节左右。这与庭审记录中平均一分钟226个音节接近。&br&&br&英文播音平均每分钟210-252个音节与汉语播音平均每分钟240-260字没有显著区别。&br&&br&可以说,人类接受语音的速度,现在是受到了人脑处理能力的限制。上面的播音速度,都不是播音员最快的说话速度,而是为了保证观众正常收听才控制的速度。随着交流的日益深入,人类说话的速度实际上在加快。40年前美国一般语速是145词每分钟。如今是160-170词每分钟。中国60年代播音185字每分钟,如今是240-260字每分钟。这也许是信息的丰富让人脑的处理能力上升的缘故。&br&&br&九、汉字:伟大的基础&br&&br&汉语一开始也是一种综合语。大量使用词根、词缀。但是从文字角度,汉字为汉语成为分析语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基础结构。汉字导致词形变化无法记录在纸上。最后词形变化就只能用额外的汉字来标记了。而这个增加的汉字就变成了一个通用的逻辑规则,也就与修饰的特定词失去了必然关系。这样汉语就逐渐变成分析语了。&br&&br&而正是由于汉字将读音与书写割裂,使得汉语的语音能够相对自由地发展。因此在汉语语音在几千年中变化了如此之大,而我们的文化却没有多少割裂。&br&&br&更进一步地,由于汉字并不受限于读音,因此可以创造出大量同音异形字,帮助汉语降低平均音节长度、提高组词的逻辑性。而且,虽然在口语上,汉语的同音异形词和英语的多义词都属于“同一发音可能包含不同含义”的情况,但写到纸面上,同音异形词就比多义词更容易辨识,减少歧义的可能。&br&&br&有人可能会问,汉语口语交流,并没有多少歧义的问题。那为什么文字中会需要额外的消除歧义的能力呢?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口语交流是一种双向交流,如果发现有可能有歧义,可以向对方询问,主动消除歧义。而文字往往是一种单向交流(不包括网上文字聊天……),一旦出现歧义,就很难消除。因此文字里的歧义一般需要比口语更小。&br&&br&所以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音以及我们整个语言整体,都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推崇汉字的拼音化或拉丁语话,都是没有看清这种密切联系。因此盲目把文字拼音化的韩国就会出那种把防水材料搞成吸水材料的笑话(韩语里“防水”和“放水”读音一致,结果建筑公司错误理解了图纸)。&br&&br&另外,由于汉字不需要空格,所以相比于类似字号的英文单词,同一个词要高而窄。这在排版上有很大的优势(行距要占用额外的空间,高而窄可以减少行数)。加上汉语本身信息密度高。所以一般我们看到的中文版的书面文件都比外文版的页数少。&br&&br&十、阅读速度的比较&br&&br&和语音一样,阅读速度同样受到大脑处理速度的制约。所以各个主要语言区别不大。&br&&br&在《ReadingChineseScript: A Cognitive Analysis》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 andEnglish Text》专门讲阅读中英文时的眼球移动。这是中科院和悉尼大学的两位学者写的。这其中发现。熟练的中文阅读者能够每分钟阅读386个中文词汇(580个汉字),而熟练的英文阅读者可以每分钟阅读382个英文词汇。一般人可能会低100词左右。具体速度还取决于文章的复杂程度,文章简单的话阅读速度就更快。&br&&br&汉语使用者眼睛每次凝视可以阅读1.71个词(2.57个汉字),每次凝视平均257毫秒。英文阅读者每次凝视可以阅读1.75个词,每次凝视平均265毫秒。&br&&br&总体上说,两者阅读速度不相伯仲。&br&&br&在同一个章节中,作者提到,如果通过连续在同一位置显示不同的词(RSVP法),就能免去眼睛的运动。这样,最高可以提升中文阅读速度约33%(从640字每分钟提升至853)。英文最高提升也基本上是33%上下(见&a href=&///?target=http%3A//www.handwritten.net/mv/papers/oqvist01adaptive_rapid_serial_visual_presentation.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handwritten.net/mv/pape&/span&&span class=&invisible&&rs/oqvist01adaptive_rapid_serial_visual_presentation.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十一、双线并行读取能力:更稳定&br&&br&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不同语言使用者在阅读时使用的大脑区域是不同的。一下这篇文章提供了部分综述:&a href=&///?target=http%3A//www.pitt.edu/%7Eperfetti/PDF/Brain%2520activ%2520process%2520Chinese%2520char%2520and%2520words-%2520Tan%2520et%2520al..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pitt.edu/~perfetti/PDF/&/span&&span class=&invisible&&Brain%20activ%20process%20Chinese%20char%20and%20words-%20Tan%20et%20al..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阅读自己母语时,阅读汉语的人脑部激活范围比阅读英语的人大。英语阅读者在阅读时主要激活左脑的一些部分。而汉语阅读者同时激活左右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因为,时序信号(语音就是个时序信号)的处理区域一般在左脑,图像、空间信息的处理区域一般在右脑。所以,很多人认为,汉语阅读者的阅读实际上有两个处理通道。就是说在阅读汉语时,我们总是一边通过图像来直接识别文字含义,一边通过图像转换为读音然后来识别文字含义。而表音语言只有一条显著的处理通道。&br&为了确认这个结果。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一个夹杂表意和表音文字的语言——日语。在阅读日语时,左脑在阅读平假名/片假名有优势,而右脑在阅读汉字时有优势。&br&&br&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在读英语、日语时脑部活动与英美人士读英语是不一样的。显示出中国人长期阅读中文后,养成的图形、读音双路识别的习惯。不过快速阅读英文时右脑活跃度不高,可见此时主要依赖读音识别。具体内容可见下面这篇文章&a href=&///?target=http%3A//www.pitt.edu/%7Eperfetti/PDF/Brain%2520activ%2520process%2520Chinese%2520char%2520and%2520words-%2520Tan%2520et%2520al..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pitt.edu/~perfetti/PDF/&/span&&span class=&invisible&&Brain%20activ%20process%20Chinese%20char%20and%20words-%20Tan%20et%20al..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这些研究同时意味着,汉语的两大处理途径只有同时失效才会造成阅读能力低下。这个结论受到近年来的研究支持。如下面这两个报道:&a href=&///?target=http%3A///observations//its-all-chinese-to-me-dyslexia-has-big-differences-in-english-and-chinese/http%3A///releases/.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observations//its-all-chinese-to-me-dyslexia-has-big-differences-in-english-and-chinese//releases/.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学者研究了具有发展性阅读障碍(失读症)的中国儿童,他们大脑的处理语音的部分和处理图像的部分活跃度都比较差。而英文失读症的患儿,则不见得有图像处理问题。事实上,有一种疗法就是把英文发音用汉字表示,然后让患儿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可见1971年的这篇论文。&a href=&///?target=http%3A//www.eric.ed.gov/ERICWebPortal/search/detailmini.jsp%3F_nfpb%3Dtrue%26_%26ERICExtSearch_SearchValue_0%3DEJERICExtSearch_SearchType_0%3Dno%26accno%3DEJ0371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merican Children With Reading Problems Can Easily Learn To Read English Represented by Chinese Character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患阅读障碍的儿童比例也说明了中国儿童不易得阅读障碍。&a href=&///?target=http%3A//www.guardian.co.uk/education/2004/sep/23/research.highereducation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yslexia has a language barri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根据上面这篇报道,英语区阅读障碍者比例约为5-6%,而汉语区约为1.5%。百度的数据不知道哪里来的,居然说中国失读症患者和美国相当。我看到的英文文献没有一个说两者相当的。都是中国比英美低。可能由于标准不同,还有另一组数据:中国7%,美国17%。实在是没有见到哪里有说两者相当的。&br&&br&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汉语阅读与英语阅读使用不同的大脑区域,病变区域也不同。所以具体的致病机理仍然在研究中。目前只能通过患者的行为现象来论证。&br&&br&也有人怀疑,正是由于汉语造成更大的脑部活动,所以在教育水平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中国平均智商仍然高于欧美。关于全球各国平均智商,有两位作者写了很多本书。这些书的综述可见这里:&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ations_and_intelligen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ions and intelligence&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不过以上这个智商研究的准确性受到了诸多质疑。所以大家看看就是了,不必太认真。&br&&br&十二、不够严谨?&br&&br&有人说汉语的劣势就是不够严谨&br&。&br&这其实可以说是分析语和综合语的差异。分析语对于词的具体含义需要通过上下文确定。如果上下文给予信息不足,就有可能出现歧义。而很多时候,上下文只能表明这个词更可能是什么意思,而不能完全否定其他理解。&br&&br&这虽然在交流中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那些防止别人钻空子的文件里就可能造成问题。&br&&br&我们举个例子:“中国绝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br&&br&这句话有三种解释:1、在敌方没有使用核武器之前,中国不会使用核武器。2、中国在使用常规武器之前不会使用核武器。3、中国不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br&&br&很显然理解应该是1,但是并无法否定2和3的可能性。因此,很多人认为汉语的这种不严谨性会妨碍法律条文和合同。&br&&br&但是英文难道就很严谨么?He ran into a girl with an umbrella.带伞的是男的还是女的?I saw a car with a big flag, whichlooked really evil. 哪个看起来很邪恶,车还是旗子?China will not be the first to use anuclear weapon. 这应该是上面的解释1还是3?&br&&br&想要做到严谨,都需要考虑到其他人阅读时的想法,然后用其他语句来消除歧义。(顺便推荐搞笑英语书籍《Anguished English: AnAnthology of Accidental Assaults Upon OurLanguage》,里面收录了很多爆笑的歧义句,比如If you have not got any fresh vegetables, you may get canned.)&br&&br&所以,汉语要想说的严谨,也是没有问题,只不过要比一般多一些口舌而已。分析语本身的表意效率就很高。多花一些笔墨,达到严谨的效果,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这方面如果有差距的话,差距也不大。&br&&br&十三、劣势:难以学习&br&&br&毋庸置疑,虽然汉字承载着汉语的诸多优势,但是汉字本身最大的劣势却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不利于学习。&br&&br&我在背英语单词的时候,发现最好的记忆方法是把意思和读音结合起来,然后通过读音记忆拼写。(完美的表音文字,应该是读音与拼写的直接对应。英语由于受到其他语言影响太多所以这方面相对较差,不过这种规律还是相通的。)&br&&br&相对与文字,人对读音的记忆速度更快。而表音文字,一旦掌握了拼写和读音之间的规律,就很容易记住文字。&br&&br&而汉语在这方面是很差的。字和字之间缺乏联系,字和读音之间很少有联系,而且由于几千年语音的变化,经常看着是个形声字,读音却与想象的相差甚远。这是我们文字的劣势。当然,如前面所说,这也有使用上的优势。&br&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文字的发展历程。它总是首先于两个因素:表意的需要,学习和书写的难度。&br&&br&一开始我们的老祖宗试图用一个字代表一个特定含义。这是很自然的思路。但是后来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成几何级数增长。汉字逐渐就不够用了。或者说,这样的话,同音字实在太多,不利于传播了。于是多个字组成的词才出现。在此之后,一大批原来造出来的字都被抛弃了。&br&&br&比方说骓、骊、骒这种专门为表示特定种类的马的字。还有璇、玑等等一大堆带王字旁(斜玉旁)表示特定种类的玉器的字。后者毕竟意思还不错,还在名字里用一用。&br&&br&有一些人对汉字的简化持有非常大的非议。我觉得大可不必。汉字的简化是必要的。越复杂的字形,越难以学习。汉字几千年的发展,使得字形与含义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复杂的字形在表音、表意方面并无优势。进与進、从与從、后与後,都没看出来繁体字在表意方面有何优势,而简体在学习的简便性上优势倒是很明显。每次看到“憂鬱的烏龜”,我自己都快忧郁了。&br&&br&当然,汉字简化还将一些意思完全不同的字合成了一个字。有个著名的繁体字爱好者嘲笑简体字的段子是“我女朋友下面给我吃”有歧义。而繁体字版,因为能区分面和麵,是没有歧义的。当然现实生活里是没有人这样说话的。一般对于“下麵”,我们不是说“下面条”就是说“下点面”。&br&&br&而且,拜托,我们是分析语好吗?拜托有一点分析语的自觉好不好?你觉得专门找一段孤立的话,有什么价值么?如果找个综合语,能用词形变化把“(男性)我”和“(女性)我”分开,更可以轻易嘲笑汉语造成歧义。分析语本身就要求有上下文提供必要的信息,因为分析语借助逻辑关系省略了大量的信息才实现了更高效率的信息传递。这点小小的歧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你要问为什么,这很简单,因为汉字简化都不是几十年前那些人坐在那里拍脑袋写出来的,而是之前至少上百年就有人大规模使用的。如果频繁造成歧义,早就没有人那样用了。&br&&br&当语法发展完全,使用充分之后,维持庞大而复杂的常用文字库只能不利于学习。适当的简化是必要的。汉字本身的优越性并不高,但是它为汉语的优越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持。没有汉字就没有汉语,但是汉字本身也是需要时不时进行改革的。毕竟学习的难度在目前条件下还是显著高于其他语言。如果能在不伤害对汉语的支撑能力的情况下使得汉字更好学习,这无疑是一件好事。&br&&br&另外,有人认为汉语的检索非常困难。但是现在都是计算机和智能设备了。有几个人近年来还翻过字典呢?有几个人还跑到图书馆里去查索引呢?连英文都不这么做了。直接计算机一查,你要的东西在哪个位置就显示出来了。&br&&br&十四、汉语与拼音文字的起源对比&br&&br&最后讲个小问题。现在拼音文字大行其道。有的人认为这意味着拼音文字是更先进的文字,所以拼音文字战胜了表意/意音文字。事实上,单从两者的发展历史,是得不到这个结论的。&br&&br&文字,从一开始就是记录信息用的。所有文明的最原始的文字,如果是自然生成的话,都是象形文字。这个原因并不难理解。一开始大家可能只要记录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有几头牛之类。显然是画个东西上去最简单。中国、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玛雅,一开始使用的都是象形文字。&br&&br&从象形文字出发,一个文明可以发展出很多种不同的字形。但是随着需要表达的意思迅速增加,就需要不断添加新的字形。这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一个字型一部分表音一部分表意。中国汉字在扩展时主要采用形声字策略。用形旁和声旁组合成一个汉字。而埃及的圣书体也与此类似,圣书体的一个单词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用象形符号表音,一部分用象形符号表意。&br&&br&而欧洲现在主要语言都起源于拉丁文,拉丁文又起源于希腊语。希腊人的字母表是腓内基人教的。而腓内基人的字母又是从埃及人那里来的。与此同时,还发现了一种可能是拼音文字的“前西奈字母”文字。这种文字与腓内基文字类似,也与圣书体有相似之处。有学者认为,腓内基文字就起源于“前西奈字母”,而“前西奈字母”则是圣书文的一种拼音简化体。这类似于拼音文和汉字的区别。&br&&br&所以说白了,从腓内基开始,一直到现在欧洲诸国。其拼音文字的起源,大概都由埃及的圣书体中的表音部分演化而来。&br&&br&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口语先于文字出现,当一个民族还没有自己文字的时候,接触到外来文明,就容易用外来文明的字符体系来构建自己的文字。对于这些民族而言,最简单的就是用先进文明的字母体系来直接表达自己语言的发音。&br&&br&因此,自腓内基而后的欧洲的次生文明自然纷纷使用字母来记录自己的语言。&br&&br&再比如,日本尽管很早就引进了汉字,但是汉字与其原有的语言(当时还没有文字)并不兼容。而汉语里根本就没有简单的拼音符号。但是日本为了能够真实记录自己的语言,最终衍生出了平假名、片假名为汉字注音(这个音是日语里同义词的音,不是汉字本身的音)。后来这些就变成了日语的基本符号。&br&&br&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次生文明在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象形文字体系就被原生文明文化入侵时。无论他们先接触到的是什么样的原生文明语言,最终都会走上使用拼音文字的道路。这样的拼音文字,同时也很适合直接囫囵吞枣地引进外语的词汇,方便向先进文明学习。这种特点一直流传到今天。比如日文“计算机”就是Personal Computer的音译(实际上是PersoCom的音译)。而英文的各种疾病的名字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希腊语,比如肾炎Nephritis,就是从希腊语的肾炎经过拉丁文倒买倒卖而来的。&br&&br&顺便,看到有人质疑希腊是次生文明的这个说法,不得不解释一句。希腊是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次生文明,正是因为它同时受到了两大原生文明的哺育,才在古代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但这改变不了希腊是次生文明的现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各国论述古文明的书籍中,希腊文明总比古埃及、两河、中国等原生文明低一个等级。曾经看到有人用希腊来否定中国在古文明中的地位,这是很可笑的。&br&&br&那么为什么这世界上的表意文字这么少呢?很显然,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本来就那么几个,而次生文明却要多几个数量级。历史大潮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生文明也有可能被次生文明所征服。在征服之后,语言也就有可能会逐渐消亡了。&br&&br&所以,拼音文字广泛使用,这并不说明拼音文字就优秀。只能说这世界上的原生文明实在太少。&br&&br&后记&br&还是那句话,这文章里的数据不要太认真,因为采样的样本都很小。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汉语从来就不是一种落后的语言。&br&&br&备注:标题《 &a href=&///?target=http%3A//www.lkong.net/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extra%3D%2526page%25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第二版)&i class=&icon-external&&&/i&&/a&》&br&
不把标题放最前是担心先入为主的主观影响。&br&
作者还重写了一篇补充更多实验数据的分析文章,有兴趣的也可以看看!&br&&a href=&///?target=http%3A//www.lkong.net/thread--1.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提示信息 - 龙的天空lkong.net&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
有篇挺有意思的文章,对汉语与英语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劣势做出详细的分析。我想或许能为你解答一二,我将贴上作者的原帖地址,虽然要看原帖需要注册,但我认为对一个写出科普性的精彩文章的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最起码的感谢是需要的!
这是个倒为因果的问题。是只有高度文明的国家才会把Bullying如此重视,让它显得很严重和很普遍的样子。&br&&br&日本是个对儿童的安全保护到了极致的国家。每天早上上学的点儿,绝大多数小学附近的路口都会有几位由家长(基本上是家庭主妇们)自发担任的交通疏导员,配合着红绿灯挥舞手里的黄色旗子,掩护孩子们过马路,只是为了在司机们眼里比红绿灯更醒目一点。在其他发达国家都未必能看得到这种景象。婴幼儿死亡率的Child mortality的2011年的世界平均值是51(每1000个出生的孩子里有51个活不到5岁),中国是24,美国是8,日本仅有4,世界最低之一。如此高水准的健保(自然也会延伸到儿童心理健康领域)让一些在其他国家不一定会受重视的现象显现在了大众面前。&br&&br&这张表是文部省统计的平成19年度(2007年)日本全国的Bullying(日语叫いじめ)的发生状况:&br&&img src=&/bdd1df46b95_b.jpg& data-rawwidth=&878&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8& data-original=&/bdd1df46b95_r.jpg&&横向是按小学、初中、高中、残疾人学校划分的数量以及合计数量,纵向是按性质分类,从上到下分别为:&br&1,冷淡或者取笑,说坏话或者威胁,说让对方讨厌的话&br&2,不带对方一起玩&br&3,轻度的碰撞,开玩笑似的拍打或踢打&br&4,用力的碰撞,拍打或踢打&br&5,东西被拿/抢走&br&6,东西被藏起来,被偷,被弄坏,被扔掉&br&7,被迫去做讨厌的、羞耻的、危险的事情&br&8,用电脑或手机在网上写对方的坏话&br&9,其他&br&就像上面列出的这样,几乎任何同学之间的矛盾都会被归类为Bullying,我从小到大还算是个比较规矩的学生,但每一项我都被人这么弄过,也几乎每一项上都弄过别人。大家也可以回想下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人生。我觉得这个标准过于事儿逼,但文部省就是这么事儿逼。不久前还有个事情上过新闻,有个学校让学生填表调查いじめ,有个女生填有,说是有个男生拍了她一下,然后老师问是不是欺负你好多次,女生说没有,就这一次。然后老师说这只是吵架吧,不叫いじめ,后来事情传了出来,教委说这就是いじめ,处分了学校和老师(因为涂改学生的问卷,有影响调查真实性的嫌疑),给学生家长道歉,向辖区各学校重申以后这种程度同样要当成いじめ上报。&br&&br&在这么严格的标准下,一年统计出来的总计件数是10万件左右。从小学到高中的在校生总数逾千万,据统计有过いじめ经历的学生占总数的0.7%。换句话说即使以上面的标准去套,完全没事的学生也超过99%的。所以客观上来说,日本学校里的いじめ既算不上”普遍“,也说不上”严重“。如果要说显得普遍和严重的主要原因,我觉得也只能说是过于发达的儿童保护,包括媒体和学者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关心,将学龄期和青春期一些难以避免的不友好行为放大了。对于日本的儿童来说这并不是坏事,即使吹毛求疵,客观上仍会进一步提高他们成长环境。但是作为观察和思考他国状况的外国人,在看问题时最好把这些背景一块考虑进去,不然理解时可能会有偏差。&br&&br&其他类似的报道也还有一些。比如说,日本的贫困率为15.7%,看起来很高。原因也是收入低于国民平均收入的一半,四口之家低于254万日元(约2.5万美元)既为贫困。再比如日本老人死因里癌症和心脑疾病的比例相当高,医疗体系发达,小病死不了人,但人又总是会死,最后就在达到世界最长人均寿命以后死在这些现代医学还无法包治的大病上。这些也都是有着日本特色的社会问题。
这是个倒为因果的问题。是只有高度文明的国家才会把Bullying如此重视,让它显得很严重和很普遍的样子。 日本是个对儿童的安全保护到了极致的国家。每天早上上学的点儿,绝大多数小学附近的路口都会有几位由家长(基本上是家庭主妇们)自发担任的交通疏导员…
&p&赞同金洋的答案。&br&&br&也很喜欢题主的问题。虽然励志故事作为茶余饭后滴鸡汤小饮一下味道还是挺鲜美地但其注定上不了正餐更当不了主食。不管真相与否「他们」的成功都不可能会被复制。因为生物老师说过个体间总是会有差异地~~&/p&&p&以下纯搬运,转自@魏晓亮(手机不方便弄链接,对原作者说声抱歉〒_〒)&/p&&p&写俞敏洪的书和俞敏洪写的书,我仔仔细细看过十多本,俞敏洪广为人知的形象似乎是个屌丝逆袭的典型,一个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最没出息的人,现在却成了同学当中最成功的人,其实不尽然。&/p&&p&1 俞敏洪历经三次高考的惨痛?&br&&br&俞敏洪是1977年顶替一个退学的女生上的高中,直接从高一第二学期上学,到1978年高考时,一共才学了3个学期,也就是一年半,没考上大学,无可厚非。考完后干农活两三个月,后来去做代课教师,代课时把业余时间用来复习,复习了8个月,参加第二次高考,总分过了录取线,单科英语差5分。第三次是参加县政府办的高考补习班(是俞母极力推举,他才能进这个班),全职复习了一年,第二学期开始时已经能在班里稳拿第一。这个班当时40人,38人被录取,并且大多数上的都是复旦、外交学院等名校。绝不是前两年考不上任何大学,第三年“超常发挥”才上的北大。发挥甚至有点失常,他考的实际分数比他自己估的分数低十多分。&/p&&p&2 俞敏洪上大学时,家庭背景、课外知识、学习成绩、相貌、社团活动等全都不如周围的同学?&br&&br&家庭背景差是真,班里同学都是市里的孩子,还有两个虽是村里的,但是中学是在市里上的,他是唯一一个从农村过来的,所以普通话说不好,剩下的成绩确实较差,活动极少参加。但是俞敏洪除了酒量大外还有一点是周围所有同学万万比不了的:词汇量极大!巅峰时期达到了7万多,这是“红宝书”后来风靡的基础,并且这个事证明了俞敏洪身上具有做大事的必备素质之一:超强的韧性。&br&&/p&&p&3 俞敏洪成绩极差,虽然非常努力,大学成绩一直倒数?&br&&br&这是事实,但是还有另外的原因。真实的情况是前两年是非常想考好成绩,休学一年后,后两年是根本不在乎什么考分的高低。休学一年读了600本书后,心胸开阔,意识到考个高分数意义不大,不如多读几本名著收益大。大学毕业时,俞敏洪读书的数量、思想的深度、对某些事物的看法要超过班里大部分同学。&/p&&p&4 新东方内乱时,为何只有俞敏洪能驾驭新东方?王强、胡敏等都不行&br&&br&王强是1980年内蒙古文科状元,大学时是班长加团委书记,北大广播站站长,学生时代一直是领袖,为何俞敏洪这种大学时没当过任何班干部、没负责过任何社团组织的人能驾驭新东方,王强却驾驭不了,原因有三。一是俞敏洪从小就是领袖。小时候一群伙伴玩时就一直是两三个村的老大,中小学时一直是劳动委员,高中补习时还是班长,基本上是学习劳动都是领着大家一块做。只是大学时各种不懂不会、自卑造成领袖素质被压抑,毕业后办新东方十来年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包括政府、公安局、各种黑白道势力),虽然各种痛苦、压抑,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这是王强等所没有经历的。二是王强毕业去美国后并没有从事过管理工作。从事的是软件工程师的工作,而当新东方CEO需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不仅要平衡新东方的各种内部势力,还要经常与政府部门、公安局等打交道,王强跟胡敏都比较怵这个。三是因为俞敏洪软弱善良的个性,新东方形成一种强烈的批评CEO的文化。只要是出了什么问题,大家一起骂老俞,即使骂错了,老俞也绝不会报复。王强当上CEO后,大家也是习惯了各种骂,王强最大的兴趣是读书,根本就不愿意管这种烂摊子,胡敏倒是在商业上有巨大的抱负,但是确实受不了各种责骂、侮辱,胡敏15岁上大学,19岁当大学教师,28岁被破格晋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年轻的副教授,媒体封为“中国雅思之父”,一直被各种鲜花簇拥,哪受过这种委屈,况且胡敏是外人(非北大帮),关系闹僵后不如同学之间好修复。&/p&&p&5 俞敏洪95年底到国外成功的把在国外混的牛逼同学、老师忽悠了回来?&br&&br&回来了是真,但这些人在国外并不都混的很好。王强当时是贝尔实验室优秀软件工程师,混的算是非常好的了,但俞并没有想过能让王强回来跟着自己干,王强是受了刺激主动回来的;俞敏洪并没有去找过包凡一,包凡一在国外混的一般,是主动回北京跟着老俞干的;徐小平在国外就混的比较差了,没有工作,俞敏洪找到他后,拉着俞去吃饭,明明到地点了,转圈子不停车,原因是在到处找免费停车位。&/p&&br&&br&PS 楼上楼下好热闹啊~不管内因外音如何如何我想也许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吧 :)
赞同金洋的答案。 也很喜欢题主的问题。虽然励志故事作为茶余饭后滴鸡汤小饮一下味道还是挺鲜美地但其注定上不了正餐更当不了主食。不管真相与否「他们」的成功都不可能会被复制。因为生物老师说过个体间总是会有差异地~~以下纯搬运,转自@魏晓亮(手机不方…
原来认为可能是寄生虫的问题,但后来认为更有可能是猪流感。&br&&img src=&/26abef13ef81a7d08eb106c_b.jpg& data-rawwidth=&1798& data-rawheight=&21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98& data-original=&/26abef13ef81a7d08eb106c_r.jpg&&&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wine_influenz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S&/span&&span class=&invisible&&wine_influenza&/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7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最早出现城邦文明,因为猪的原因,城市里爆发了可怕的传染病&/b&&b&,为了不得病,闪米特人不得已制定了戒律,放弃食用猪肉。&/b&&br&&br&现有的答案都已经指出,穆斯林是因为伊斯兰戒律的约束,禁止吃猪肉。&br&&b&但为什么伊斯兰教特意定下这样的教义?并特别明确猪这种家畜?&/b&&br&而且不仅是伊斯兰教,中东地区的犹太教等闪米特宗教也禁止吃猪肉?&br&&br&&b&进一步的追问,既然禁止吃猪肉,那干嘛要驯养猪呢?&/b&&br&人类驯养家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b&稳定的&/b&蛋白质来源。中东是最早开始驯养家畜的地区,通过DNA分析和考古发现,牛、山羊、猫等都是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地区。约1万5000年前,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河谷地区,家猪被驯化,并迅速在新月沃土普及。&br&&img src=&/80fdb934ef094de0dc8e7c4c1eac196e_b.jpg& data-rawwidth=&1502& data-rawheight=&9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2& data-original=&/80fdb934ef094de0dc8e7c4c1eac196e_r.jpg&&猪的繁殖能力惊人,生长也非常迅速,生产蛋白质的速度远快于牛和羊,猪肉的成本也低于牛羊肉,那&b&为什么古代闪米特人放弃了食用猪肉?&/b&&br&&br&&b&因为&/b&&b&猪有两个弱点,使它成为很多疾病的宿主,&/b&&b&猪不仅带来了蛋白质,还带来疾病(寄生虫)和瘟疫(猪流感、脑炎)等&/b&&b&可怕的疾病&/b&&b&。&/b&&br&&br&&b&1、是猪的杂食的习性,很容易传染各种寄生虫,而这在牛羊等食草动物中很少会出现。&/b&&br&其他人给出的答案也指出这一点,推荐賴建誠的《&b&为什么你吃猪排不会问你几分熟》&/b&。&br&如果生吃猪肉或不熟的猪肉,就很容易传染寄生虫。至于什么样的寄生虫病?因为口味太重,就不张贴了,有兴趣请自行搜索“猪肉绦虫”。反正记住,以后吃猪肉一定要全熟,打死也不要吃不熟的猪肉!&br&在缺乏医学知识的古代,寄生虫病很容易被人联想到这是魔鬼附身,百姓求助于半医半巫的祭司。&br&这些神职人员长期以往就得出&b&猪是不洁的&/b&这个结论,并把它和神话中的魔鬼联系到一起。&br&&br&&b&但&/b&&b&猪肉&/b&&b&只要煮熟就可以杀死寄生虫,为什么还要放弃使用猪肉呢?&/b&&br&只要制定健康的饮食习惯戒律,就可以避免得寄生虫病了,其传染性是很有限的,为什么要禁食呢?&br&一定是发生了影响民族生存的事情,才让整个民族立下戒律。&br&&br&&b&2、更关键的因素是猪会引起流感大流行&/b&&br&这里的流感不是指我们平时的普通感冒(Cold),而是极具传染性的&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B5%%25A1%258C%25E6%%25E6%E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流行性感冒&i class=&icon-external&&&/i&&/a&(Influenza),就是新闻里经常提到的禽流感和猪流感。&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A5%25BF%25E7%258F%25AD%25E7%E6%25B5%%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918年流感大流行&i class=&icon-external&&&/i&&/a&,曾经造成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2500万到4000万人死亡,&b&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b&。&br&&img src=&/57e293a304e86d65f1d1f7be34d002fd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7e293a304e86d65f1d1f7be34d002fd_r.jpg&&&br&要知道这已经是20世纪,在卫生条件和医疗技术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人类仍然对此依然束手无策。还记得2002年非典时期人人自危的极度恐慌吗?即使到了21世纪,我们对不断变异的流行病毒,其实也只有隔离和控制并发症等极其有限的手段。&br&&br&但是对于数千年前的古人,特别是居住在人口密集城市中的古代闪米特人来说,流感就是灭顶之灾。&br&&br&&b&城市是人口和财富聚集的地方,但也是传染病的核裂变装置&/b&&br&伟大的苏美尔人早在7300年前就开始建造人类第一个城市——埃利都(Eridu),这个位于幼发拉底河河口的聚集点,因为得益于航海贸易,最多时曾达到人的人口数量。大量的商船带来了印度的矿石和非洲的珍宝,当然也带来了各地的传染病。&br&&img src=&/e4df5ca6687eae02b1f5847_b.jpg& data-rawwidth=&1279& data-rawheight=&8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9& data-original=&/e4df5ca6687eae02b1f5847_r.jpg&&图片来源&a href=&///?target=http%3A////the-first-cit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First City&i class=&icon-external&&&/i&&/a&(需翻墙)&br&这些传染病在文明落后的地区(比如700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因为人口分散,贸易交流不频繁,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并不会大规模传播。&br&但在人口聚集的贸易城市里,流感等传染病瘟疫,会像黑死病一样爆发和蔓延,人畜大量死亡,尸积如山。&br&&img src=&/05e57be6fb757bd442f045b2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05e57be6fb757bd442f045b2_r.jpg&&古人一开始也不知道病因,但从苏美尔人到闪米特人的数千年的时间里,人们可能发现了一些线索:&br&经常是养猪的人群,首先爆发瘟疫,&b&所以这事儿和猪有关!&/b&&br&&br&现在我们知道,猪是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在病毒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因为“猪具有禽类及人类流感的病毒接受器,因此猪群中的流感病毒有古典型猪流感,人类流感及禽类流感三种”(维基百科)。简单的讲就是&b&猪是禽流感、人流感的中介,很容易发生人畜传播,导致流感大流行。&/b&&br&&img src=&/c3ee17f6d5b6adfc5fdb9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3ee17f6d5b6adfc5fdb97_r.jpg&&&br&&br&&b&古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把这些养猪的人隔离了。&/b&&br&公元前400多年前,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载埃及、中东的所见所闻:&br&“在埃及人的眼里,豚是一种不洁净的畜类。首先,如果一个埃及人在走路时偶然触着了一只豚,他立刻就要赶到河边,穿看衣服跳到河里去。第二,即使牧豚人是土著的埃及人,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女儿嫁给牧豚人,或是从牧豚人中间讨一个老婆,因而牧豚人不得不在他们中间相互结婚。”&br&古埃及还有规定养猪的人禁止进入庙宇。&br&&br&现在来看,&b&这些的确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有效&/b&&b&措施,&/b&但这并不能阻止流感爆发。&br&公元前1322,一场瘟疫从埃及扩散到整个中东,杀死了赫梯新王国国王苏庇路里乌玛一世,这也许是世界上第一次有记录的流感大爆发。&br&&br&&b&立法禁止养猪是不是可以?&/b&&br&我相信这个办法一定是用过,但这只能短期有效。&br&因为在古代中东,王国和民族众多,贸易非常发达。一个王国禁止养猪,其他王国还可以养。而且猪肉便宜,在平民中的需求很大,必然有人铤而走险,走私猪进口。&br&估计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政府也反复颁布过很多禁令,但只要疫情一过,猪肉还会卷土重来。&br&&br&&b&所以禁止养猪做不到,闪米特人的做法是在宗教律法里禁止吃猪&/b&&br&闪米特人的做法最有效,借助于宗教,借助人们对神灵的恐惧,在教义里禁止吃猪肉,没有了吃猪肉的需求,养猪、贩猪就自然没有市场,这样才是釜底抽薪的做法。&br&&br&所以当游牧民族闪米特人征服了苏美人,成为了城市的主人,在宗教律法中里特别对猪肉做了禁食的规定,这些规定几千年延续下来就变成了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戒律。&br&&br&再重温一下伊斯兰教的戒律,现在看来,这真是&b&人类历史上关于食品安全的最早规定:&/b&&br&章:节&br&2 : 173&br&他只禁戒你们吃&b&自死物、血液、猪肉&/b&、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br&5 :
3&br&禁止你们吃&b&自死物、血液、猪肉&/b&,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b&跌死的、 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b&但宰後才死的,仍然可吃;……。&br&6 : 145&br&你说:「在我所受的启示里,我不能发现任何人所不得吃的食物;除非是自死物,或流出的血液,或&b&猪肉 因为它们确是不洁的&/b& 或是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犯罪物。」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你的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br&&br&&b&闪米特人的这一极端的戒律其实是很有效的卫生制度发明,不知道让多少&/b&&b&生命&/b&&b&免于疾病涂炭。&/b&即使在两三千年后,闪米特宗教分化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这一戒律仍继续保留,并影响了后来几亿人的饮食习惯。&br&&br&&b&结论&/b&&br&&b&禁止吃猪肉是古代闪米特人,为防止猪引发的传染病,而强制制定的卫生安全条例。&/b&&br&&br&谢谢评论中&a data-hash=&dd082161ebeb01bfce8b& href=&///people/dd082161ebeb01bfce8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dd082161ebeb01bfce8b&&@谭大毛&/a&的质疑,应该同时考虑他的专业观点。
原来认为可能是寄生虫的问题,但后来认为更有可能是猪流感。
7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最早出现城邦文明,因为猪的原因,城市里爆发了可怕的传染病,为了不得病,闪米特人不得已制定了戒律,放弃食用猪肉。 现有的答案都已经指出,穆斯…
&b&&u&有更新:&/u&&/b&&br&&br&基督教的原教旨主义&br&&br&如今,让人们谈论原教旨主义的时候,脑海里面浮现的多半是中东地区的连环爆炸,911的双塔倒塌,和巴勒斯坦街头举着AK47的穆斯林狂热分子。这些都没有错,他们可以被成为原教旨主义者,但是,原教旨主义者并不是他们最准确的标签,并且原教旨主义一开始和极端的暴力也是不沾边的。甚至原教旨主义一开始是伊斯兰教“死对头”---基督教的一个流派。&br&&br&19世纪末,在美国的基督教社会,出现了自由派基督教学着,他们开始相信科学,接受理性,他们相信,圣经----这本基督教的根本大书,是一本童话书,里面记载的是神话和童话,还有编撰出来的,半真半假的故事,是教人向善的一类童话和寓言故事,他们不相信耶稣是一个神。他们甚至能够容忍同性恋神父和牧师。&br&&img src=&/4f7d12f1d34f2aaccac64e1b7ed0433c_b.jpg& class=&content_image&&著名的布雷维克,可以说是一个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br&&br&当然这些人依然相信信仰,但是对他们来说,信仰的平安和喜乐更多的来自于内心。这对基督教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激荡,以美国长老会为主的基督教流派,开始推行“基本教义”,其根本用意就是回到圣经中去,即,回到基督教原本的样子中去。他们坚信圣经的每一句话是真理,是神的语言。总而言之,他们要回到一个原点,就是基督教早期的状态,没有科学,没有现代化。&br&&br&人们把这种思潮叫基要主义,英文是Fundamentalism,从这个词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汉语的翻译就是基要主义。这个翻译持续了接近一百年,不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在英文学者描述伊斯兰类似思潮的时候,也用了这个单词,但是汉语却为之一变,汉语翻译变成了原教旨主义。从这一天开始,原教旨主义就合伊斯兰沾了边,并且紧密的结合起来。说起来,这是一个偶然。并且,基要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在英文上虽然是一个词汇,但是在描述基督教事物和伊斯兰教事物上也有微妙的变化,现在,英语世界的人们面对Fundamentalism这个词汇的时候,也是复杂的。&br&&br&宗教的产生是一个过程,他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各个宗教都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教徒,学着都处于不断的崇敬,支持,思考,放弃,再思考??等过程。以基督教为例,在基督教创生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不太长的排斥过程就迎来了极度的辉煌,大约在1800年前,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宣布为国教,上帝和耶稣基督就成了欧洲广大民众内心深处的绝对权威。尽管经历了不少宗教改革,但是上帝和基督的神性是绝对不变的,尽管伽利略,牛顿和哥白尼开启了科学时代,但是他们也对上帝深信不疑。&br&&br&可是到了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民主制度的四面开花,基督教也面临了极大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直接击垮了上帝七天造世界和人的故事,圣经无法解释地下的恐龙化石。宇宙大爆炸的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发现,上帝,似乎不再需要了!因为从宇宙诞生的第一个毫毫毫毫毫秒一直到现在的物理过程,科学家已经解释了清清楚楚。上帝的绝对权威突然受到了挑战。于是基督教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自由派基督徒出现,他们开始相信,圣经是故事书,基督是人而不是神。&br&&br&面对挑战,一开始,传统基督徒是怎么做的呢?最开始,他们打不过科学,不断给圣经予以解释,让圣经和科学能对应并且互相包容,但是逐渐他们发现他们是徒劳的。&br&&br&于是,他们开始反抗,就用最极端的手段宣布,根本不需要科学,信仰就是信仰,圣经,无需解释,就是绝对正确的。颇有点耍横的感觉。其实这很正常,比较宗教学家埃里克o夏普在《理解宗教》一书里总结原教旨主义:&br&&br&在传统的最高权威受到挑战时(一般指宗教方面的权威),第一阶段出现的反映是拒绝旧方式和旧权威,具有适应和树立新权威的愿望;&br&&br&第二阶段是作出种种努力,使旧权威适应新权威;&br&&br&第三阶段是回复原状,回到起点。&br&&br&其实原教旨主义就是遵循了这个规律,很多宗教都走了这条路。人们一般把回归经典,回归经典的字面意思,尊重传统,拒绝改变的种种行为,称为原教旨主义。&br&&br&&br&基督教是这个样子,但是基督教普遍在富裕国家流行,基要主义是建立在民主体制和富裕中产阶级社会中的,不至于出现巨大的动荡。可是一旦原教旨主义出现在贫穷国家和地区,形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br&&br&答案是可怕的。如果说基督教的原教旨主义兴起,主要是因为维护基督教传统,维护信仰。那么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兴起,则基本是贫穷所造成的。&br&&br&&br&瓦哈比的回归伊斯兰&br&&br&&br&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则要上溯到18世纪生活在现在沙特地区的一个伊斯兰学者,他的名字叫瓦哈比,全名叫穆罕默德.依本.阿卜杜勒.瓦哈比。这个名字是这么解释的—他是瓦哈比家族的阿卜杜勒的儿子叫穆罕默德的家伙,穆罕默德是他自己的名,依本表示是“某人的儿子”,阿卜杜勒是他父亲的名,瓦哈比是他的家族的名字,你可以理解是姓,但是阿拉伯人自认为是没有姓的。这点和藏族是一样的。但是在阿拉伯,名就那么几个,不是穆罕默德,就是艾哈迈德,马哈茂德,所以重名的太多了,于是大家为了区分,一般称姓(家族名)比较多。&br&&br&瓦哈比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在他刚刚传教的时候就遇到了他家乡的酋长的支持,虽然中间遭遇地方长官的驱逐,他还是立刻就找到了更大的靠山----沙特王国的老祖宗:沙特家族族长依本.沙特(这个名字和他子孙的名字,实在重名的太厉害,几乎所有的人名字里面都有依本.沙特的部分)的支持,瓦哈比成了国师,依本死后,瓦哈比继续辅佐他的儿子阿齐兹,在瓦哈比去世之后,阿齐兹自己兼任国师,开启了沙特帝国的道路,他的儿子,阿齐兹二世,最终确立了沙特帝国的格局。&br&&img src=&/66fed850cb161afdc5ea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沙特老国王,开创者依本沙特&br&&br&归纳起来,瓦哈比的教义简单的说就是“回到《古兰经》去”。一切都回归传统,严格坚信真主安拉,反对一切有形的偶像,在他看来,所有有形的偶像都是对安拉无处不在,无影无踪的亵渎,甚至连圣徒的陵墓都不行。果然,他的好学生,沙特国家的第一任国王阿齐兹攻打麦加的时候连穆罕默德的陵墓都毁了。真是难以置信。瓦哈比还要求圣战,不过他圣战的对象是土耳其,一个同样的伊斯兰国家,瓦哈比看来,土耳其是个不纯洁的伊斯兰国家。瓦哈比派由于沙特国的迅速崛起,迅速影响了整个伊斯兰世界。&br&&br&其实瓦哈比的原教旨主义,和现在的原教旨主义相比,是相当温和的。在瓦哈比去世到现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兴起的二百年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一直是渐进的,温和,不明显的。但是几乎现在所有的原教旨主义都把瓦哈比当做开山祖师爷。说一句,奥萨马.本.拉登是瓦哈比派的信徒。&br&&br&为何这个阶段原教旨主义一直不温不火呢?这要从伊斯兰的历史说起来。&br&&br&在瓦哈比生活的年代,在世界范围内伊斯兰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虽然辉煌的顶峰已经过去,但是依然处于全面胜利的状态。自从默罕默德去世之后,三代哈里发就走上大规模入侵他国的历程,在第三代哈里发和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的战争结束的时候,阿拉伯帝国已经扩张到地中海地区,随后,又继续大规模攻城略地,很快就打到西班牙,地中海基本成了内海。虽然哈里发的权势日益衰落,但是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尽管13世纪,蒙古人崛起,阿拉伯帝国衰落了,但是另一个可怕的伊斯兰国家—奥斯曼土耳其兴起了。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他居然从1299年,一直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存在了六百年!!!并且是在和欧洲工业革命抗争的情况下,奥斯曼土耳其消灭了东罗马帝国,打败了东欧绝大多数国家,改变了他们的信仰,统治着从沙特沙漠到匈牙利,希腊,黑海的广袤国土。&br&&br&瓦哈比学说虽然是原教旨主义,但是伊斯兰依然是非常强盛的,尽管沙特家族和土耳其有矛盾,但是伊斯兰本身,没有受到威胁,所以原教旨主义是一种信仰的诉求,和政治,政权,等等问题还没有产生紧密的联系。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土耳其土崩瓦解,形势就开始逆转。&br&&br&&br&穆斯林兄弟会&br&&br&故事要从一个叫伊斯兰教兄弟会的组织开始说起。故事的地点在埃及。&br&&br&埃及是一个文明古国,文明历史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比中国的夏商周要早很多。度过了漫长的法老时期,最后一个法老王被波斯帝国消灭以后,埃基本算亡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不是有著名的埃及艳后吗?&br&&br&因为最后的一个法老被消灭以后,埃及人自己就没有主宰国自己的国家,长达两千多年。波斯帝国占领了埃及,实行总督统治,接下来是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占领了埃及,并且在这建立了著名 海港城市亚历山大,他老人家死后,他的部将,一个叫托勒密的建立了王国,而刚才提到的埃及艳后就是托勒密王朝的后裔,然后埃及迎来了罗马人,埃及艳后色诱了凯撒和安东尼,结果保住了国家,谁知道来了油盐不进的屋大维,据说屋大维爱着自己的姐姐,才没被埃及艳后迷倒,结果消灭了埃及。接下来被东罗马帝国统治着,随后阿拉伯崛起,占领了埃及,埃及的宗教变成了伊斯兰教,又过了几百年,占领军的将军们(马木鲁克)建立了政权,刚过上几天舒心日子,就被奥斯曼土耳其击败,埃及人又归了土耳其,不过宗教没有变化。随后,拿破仑短暂的统治过埃及,而一个军官叫阿里的在击退拿破仑之后,建立了一个短命王朝,他也不是埃及人,据说是个阿尔巴尼亚人,他的王朝运气不好,因为随后英国人就来了,埃及变成了英国殖民地。最后,纳赛尔接管了政权,这个王朝才覆灭,纳赛尔建立了现代埃及。&br&&br&按这么说, 英国人走之前,埃及人没有自己管理过国家接近两千二百年之久。&br&&br&当政治强人,现代埃及的缔造者纳赛尔接管埃及的时候,埃及是世界强国的日子已经过去几千年,纳赛尔接管的法鲁克王朝早就是一个烂摊子,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穷人。而在这群穷人中间,有一个强大的政治团体,叫穆斯林兄弟会。&br&&img src=&/6aed4a758b5c50e68a3e1b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52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哈桑班纳&br&&br&这个组织,是哈桑班纳在1928年创立的,哈桑班纳是一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语五十音图发音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