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休闲农业示范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是如何炼成的?

粤语:中国最强方言是如何炼成的_网易新闻
粤语:中国最强方言是如何炼成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郑子宁       比起全国其他方言,粤语不可谓不生猛。广东省电视台的不少频道堂而皇之地用粤语播报,节目从新闻到电视剧应有尽有。其次,广州的地铁用普通话、粤语、英语轮番报站。       与之相比,另外一座南方大城市上海的方言就可怜多了,电视上只有少数娱乐导向的节目如《老娘舅》使用沪语,而在地铁上加入上海话报站的提议更是多次以时间不够等理由遭拒。       中国方言众多,何以唯独粤语能兴旺发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和普通话分庭抗礼呢?      我手写我口       但凡一种语言想要上位,除了口耳相传之外,有书面形式至为重要。不过历史上中华文化圈长期把以上古汉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虽然唐朝以后,白话文开始发展,但它主要还是应用于非正式的文体,如小说、戏曲等,各类其他方言仍然处于可说不可写的窘境。       各类南方方言真正开始书写上的尝试得到清朝后期才开始大规模进行。而在诸多方言入文的尝试当中,粤语显出一项巨大的优势——书写容易。粤语分布于整个汉语区的最南端,远离中原。但是,除了吸收一些当地土著词汇以外,粤语在其他各方面都堪称规整。       语音上,广州话能分中古汉语的六个辅音韵尾,四声各分阴阳,也极少有吴闽方言保留的中古早期甚至上古的特征,可谓是很好继承了中古晚期汉语的特点。朱熹对此评论道:“因说四方声音多讹,曰: 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角矣,闽浙声音尤不正。 ”他认为粤语音正,是因为粤人多是从中原正音中心所在地洛阳附近南下的,故有洛音的特点。       朱熹认为东南汉语中广东的粤语为正,闽浙的闽语、吴语都不正。来源:《中国语言地图集》。       词汇上,粤语虽然在谚语俗话方面极其丰富,但绝大多数都是汉语来源,只是和北方的用法不一样罢了。如北方人说“挑剩下的”,粤人则用“箩底橙”比喻;北方人说“叫人讨厌”,粤人则说“乞人憎”,只要找出正字书写完全不成问题。       西方传教士卫三畏在《汉英韵府》里就认为,宁波话中无字可写的土词多过粤语十倍。因此,当西方传教士忙着创制各种方言罗马字用以传教——闽南白话字、闽东平话字乃至苏州话《圣经》大行其道时,很早就和西方接触的粤语区却没有流行粤语罗马字。就连教会的粤语教材仍旧老老实实地用汉字,避免了改用拉丁字母书写容易遭遇的种种社会阻力。粤语白话文如何书写?       粤语白话文就这样在晚清民国时期开始发展成熟,其中粤剧的功劳不可小觑。早期粤剧使用所谓“戏棚官话”演唱,其音略近桂林官话。剧本也以浅显的文言写成。但是随着20世纪早期粤剧改革,唱腔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粤语。与之相应,粤剧剧本也有了书写粤语的需求,很多早期粤语白话文正是粤剧的剧本。       传教士为了传教热衷于学习方言,卫三畏的《汉英韵府》算得上一本大方言读音字典。       话虽如此,和官话白话文里面有不少于古无据的字(如“这,什么”)一样,粤语中也存在一些难以书写的词语。粤人在碰上这些词的时候,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粤语白话文相对官话白话文来说,创制比较仓促,显得有些粗糙。很多粤语字都采取“口”旁加上同音/近音字的方法来充数。如“咗”、“呃”、“嚟”、“喺”、“咁”、“哋”等。       至于考本字?显然,当年的粤人对如此费时费工的行为没有多少兴趣。如粤语问“谁”的时候有种说法叫mat1 seoi2,本字其实是颇为雅致的“物谁”,但通行的写法则是“乜水”,借了这两个字的音而已。       《分韵撮要》是粤语最重要的韵书之一,后来更是被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注音,编成《英华分韵撮要》,作者仍是卫三畏。       饶有趣味的是,粤语白话字自身就能反映其历史不长的特点。例如,“嘢”在广州话里说je5,意思是“东西”,和“野”同音。但实际上这个词在18世纪以前的早期广州话和“野”并不同音,它在粤西和广西的不少粤语里至今仍读nje5,这足以说明粤语白话文之“野”。       作为一种主要出现于非正式场合的文体,粤语白话文在使用上也颇为自由。当下粤港年轻人的粤语白话文中,不但“cheap”之类的英语借词随处可见,就连早有约定俗成写法的“啲”都有不少人不写,而直接以“D”来代替,其懒惰程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粤语白话文始终有那么点野路子,也不常在正式场合使用,但到底让粤语有了相对成熟的书面语,提高了它的地位。而在正式场合,机智的粤人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用粤音读国语白话文,于是我们就听到在粤语歌曲《上海滩》中,“是”还是si6,不是“系”,“不”还是bat1,不是“唔”。这样一来虽然地道的粤语未必能上得厅堂,但是粤音则毫无问题。     “大杀器”香港       有了良好的基础,粤语只能说具备了成为强势方言的可能。但有这种可能性的方言也不只有粤语一家,成都话、上海话等或多或少也具备这样一些特质,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优势。       例如,距离广州没多远的东莞说的是土粤语,而东莞人和广州人沟通起来就很费力。但是对于上海话而言,北到常州南及台州都能用其较为流畅地“轧山河”,而成都话更是在川滇黔三省大部分地区交流无碍。其实,粤语之所以能发展到如今的地位,还是依靠香港这个“大杀器”源源不断地输出文化产品所致。       香港开埠不久,就以粤语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但是彼时一方面流行的文化产品如戏曲等很难大规模传播,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边陲小镇的香港并不具备文化产品的输出能力。一直到二战以后,随着广播、电影、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和香港自身地位的提高,香港才具备了对外输出文化的能力。       不过,当时香港吸纳了大量的内地移民,文化界尤甚,因此香港的传媒产业在一段时间内可谓五彩纷呈,并不只是以粤语为主。除了粤语,当年香港广播电台还用国语、上海话、潮州话等方言播音。电影方面,由于国民党时期推行国语,1937年后更是严令禁止拍摄以粤语片为代表的方言片。因此,那些从上海南下,并占据香港电影主流的各电影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只拍摄国语片。       雪上加霜的是,早期粤语电影多以粤语长片的形式出现,特别是粤剧长片相当受到观众的喜爱。因为对那些钟情粤剧又有些囊中羞涩的观众而言,看粤剧长片既可以饱览大佬官们的风采,又比进戏院捧场看戏便宜得多。但传统戏曲由于节奏冗长,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吸引力渐渐下滑。随着香港人对粤剧兴趣的减弱,作为粤语长片顶梁柱之一的粤剧长片也慢慢走向衰落。       1968年,由粤剧名伶任剑辉和白雪仙主演,投资一百五十万港币,历时四年拍摄而成的粤剧长片《李后主》上映,虽然创下了当时的票房纪录,但终因成本巨大而亏损严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的粤语电影一度近于销声匿迹,1972年全香港甚至没有拍一部粤语电影,粤语节目只是在电视上尚占有一席之地。       《李后主》制作精良,倾注了一代名伶白雪仙的大量心血,可惜终究生不逢时。       但1967年香港发生六七暴动,暴动后港英政府开始重视香港华人的文化生活,遂决定扶植以粤语为代表的市井娱乐文化,鼓励市民多赚钱少闹事,开开心心生活。在此期间,学校国语教育逐渐消亡,而上海话、潮州话等地方方言媒体也逐步关门大吉。       进入1970年代后,以粤语为母语的移民后代长大成人。粤语电影开始复兴,更被电视反哺,摆脱了之前粤语电影或是俚俗,或是粤剧片的套路。粤语也从一门地方方言彻底完成了雅化上位的过程,相比于制作精良的香港电视节目更是饱受欢迎。       其时,大陆电视节目多属宣传工具,在趣味性、娱乐性上难以和香港电视节目匹敌。于是,珠江三角洲的居民纷纷借助地理优势架起“鱼骨天线”接收香港电视台的信号。粤地“鱼骨”林立的状况起初令人颇为不安,1980年,《羊城晚报》甚至在《“香港电视”及其他》一文中声称香港电视乃是“心灵的癌症”。但从1992年开始,广东省电视网络正式转播香港电视节目,香港电视节目就这样名正言顺地在广东落地播出了。       家家架“鱼骨天线”曾是珠三角一景。       香港输出的电影、电视节目是如此强大,几十年间,澳门本地的香山粤语被洗成了广州粤语,广东省内粤语区的群众也普遍通过电视学会了广州腔,甚至于作为客家基地的惠阳等地不少年轻人也学会了粤语,粤语在岭南的通达范围大大扩张,最终形成了在中国影响力仅次于国语的语言。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国家推广普通话力度的不断加强,广州媒体已经惊呼“好多广州细路唔识讲白话”(很多广州小孩不会说粤语)。粤语的强势地位可能在历史上终究是昙花一现的盛景而已,但这朵奇葩的美丽毋庸置疑。       
(原标题:粤语:中国最强方言是如何炼成的)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游乐团QQ群:
微信公众平台
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是如何炼成的?
09:02:16  来源:南方日报
  珠海旅游再次斩获金字招牌。
  8月3日,在全国全域旅游推进会上,珠海被授予“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称号,以一个宜游、宜业的“旅游休闲城市”形象再次闪耀在全国舞台。这是继珠海获评“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以来,又一个“国家级”荣誉。
  按照国家标准,“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指的是旅游休闲功能突出、旅游休闲产业完善、旅游休闲环境和谐,能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旅游休闲需求,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城市。
  经过严格的考核,珠海最终在诸城竞争中脱颖而出,与杭州、成都等“休闲之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这不仅是对珠海休闲旅游发展的肯定,也是对珠海城市生活品质、文明城市和幸福指数提升的肯定。
  从过境游城市到目的地城市,从“景点旅游”迈向“全域旅游”,旅游产品经营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品牌化转变,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合作”,这一系列的转型升级,彰显了珠海旅游休闲发展之路独特的示范价值,其形成的合力,也推动珠海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之城”。
  新路径:从“景点”到“全域”发展空间豁然打开
  初来珠海,你可以沿着蜿蜒的情侣路漫步,享受海天一色的浪漫;如果对历史人文有兴趣,唐家湾的民国风情正等着你;接下来,还可前往斗门、金湾,沉浸在原生态的森林氧吧和村居民宿??????
  每处皆是景,每时有风光。这就是浪漫之都珠海,一个休闲惬意的所在。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加快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成为一种新趋势,也成为珠海旅游休闲业转型升级的新战略、新路径。
  事实上,珠海早已谋篇布局。围绕打造“海滨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珠海制定了一系列引导旅游休闲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规划纲要和行业标准,推进旅游休闲业融合发展,完善城市休闲环境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和质量。
  2015年底,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行业标准,珠海第一时间启动创建工作;2016年初完成自查自评和证明材料准备工作,于1月中旬接受国家旅游局的评定验收。国家旅游局专家组认为,珠海旅游休闲示范点基本涵盖了标准所列的相关指标,且建设水平较高,符合复评验收要求,而且业态多样,类型互补,休闲功能突出。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主要是珠海近年将城市发展和旅游休闲产业融合,打下了良好基础。”珠海市文化体育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珠海在创建工作中坚持模式引领,打好生态牌;坚持规划引领,以前瞻性的规划指导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为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产品服务创新,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旅游消费体系;坚持政策管理创新,建立起完整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与此同时,珠海响应国务院、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旅游全域化发展,逐步实现城市旅游向旅游城市的转变。日,珠海顺利成为国家旅游局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这也标志着珠海旅游业正式迈进全域旅游新时代。
  一年多来,珠海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配合澳门建设世界休闲旅游中心,着力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通过全市各区、各部门、各旅游企业共同努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产品:九大产品体系成型旅游合力迅速凝聚
  今年上半年,珠海全市共接待游客1549.27万人次,同比增长16.4%;实现旅游总收入147.8亿元,同比增长34.3%;全市共接待过夜游客840.39万人次,同比增长17%。各项旅游休闲产业指标普涨,折射出珠海旅游产品颇高的市场欢迎度。
  目前,珠海已基本形成主题公园、海洋海岛、温泉养生、品牌盛事、乡村生态、会议会展、工业科教、历史人文以及美食文化九大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多层次、立体化的旅游产业布局已初具雏形,成为集聚各种要素、各种消费、各种业态的平台型产业。
  具体而言,有以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游;以东澳岛玲玎海岸和大万山岛静云山庄为代表的海洋海岛游;以海泉湾度假区和御温泉度假村为代表的温泉养生游;以中国国际马戏节、WTA女子网球精英赛、全国帆船帆板锦标赛等为代表的品牌盛事游;以斗门“十里莲江农业观光体验园”和逸丰生态养生园为代表的乡村生态游;有以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为代表的会议会展游;以罗西尼钟表博物馆、麒麟啤酒(珠海)、汤臣倍健等为代表的工业科教游;以斗门猗堂、梅溪牌坊、南屏北山村、唐家湾古镇等一批历史人文古迹景点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游;以海鲜美食和传统手工制作的鸭扎包、大赤坎烧排骨等为代表的美食文化游。
  有专家认为,珠海之所以能同时拥有“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两个荣誉称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树立了全域旅游的产品观。珠海不仅立足于全域旅游资源,更有能力通过资源整合、转化、开发,形成了全域旅游产品,超越传统观光旅游模式,突破景区景点束缚,塑造出了能满足大众旅游观光休闲综合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不断得到扩大和创新。
  “珠海在丰富和完善‘吃住行游娱购’传统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同时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鼓励市场主体旅游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珠海市文化体育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珠海的旅游休闲产品已涵盖“吃、厕、住、行、游、娱、购”和“文、商、闲、养、情、学、奇”等十四要素。
  旅游休闲新业态也不断涌现。珠海主动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发展新领域,促进旅游休闲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了旅游平台,形成了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新格局:开放引领资源整合内外联动再造价值
  7月上旬,第五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澳门举办。珠海展团90多家本土企业精彩亮相,向海内外游客集中推荐了“浪漫之城?幸福珠海”的旅游品牌形象。
  这并非孤例,珠海旅游“走出去”如今已成为一种常态。近年来,珠海不断深化港澳台交流合作,全面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大力推广“一程多站”旅游线路,加快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构建起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仅今年以来,珠海就已组织旅游企业代表赴台北、香港及澳门参加旅游博览会,并参加“粤桂闽澳”印尼、马来西亚联合推介“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同时借助考察踩线活动,先后邀请台北、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境外旅行商代表团及广州、深圳、中山、江门、阳江等兄弟城市的媒体代表团到珠海考察最新的旅游产品,赴贵阳、苏州举办“昔日大香山,今日中珠澳”旅游推介会。
  加大对港澳台旅游开放合作一直是珠海旅游的重点。依托横琴自贸片区,珠海开展对港澳台旅游先行先试,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涉旅政策措施相互延伸,率先启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港澳台目前已成为珠海重要的客源地,也是珠海“走出去”的重要桥梁。
  通过深化区域合作,巩固国内旅游合作平台,珠海不断加强珠(海)中(山)江(门)阳(江)联盟、中(山)珠(海)澳(门)联盟以及广(州)、深(圳)、珠(海)联盟三大传统区域旅游联盟合作,通过统一举办旅游推介会,增强自身辐射力,构建城市旅游分工协同体系。
  借助于自身在旅游休闲产业上优势,珠海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协作。与云南怒江、茂名信宜等对口帮扶城市密切合作,组织旅游规划机构、旅行社与知名旅游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制定相关工作计划,为下一步旅游扶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珠海在提升自身旅游业国际影响力上也作出不少努力。今年3月,作为广东省的代表,珠海登上了央视四套国际频道的一档节目《城市1对1》,以友好交流城市、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法国尼斯作为对标城市,向海外观众立体地展示了珠海的景点、美食、文化活动,为广东构建国际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贡献了珠海力量。
  规划:努力建成港珠澳旅游集散中心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脚步正在加快,休闲旅游是湾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拥有港珠澳大桥的珠海,在休闲旅游方面也迎来全新的机遇。
  作为连接粤港澳三地的跨境大通道,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专家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将使珠海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一个与香港、澳门陆桥相连的城市,这不仅带来交通利好,同时也将促进珠海与湾区中其他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上的合作与对接,实现人员、资金、信息、商品、服务等流动和自由配置,这些都会给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珠海可以借助获得‘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以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紧抓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带来的历史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主动担当。”珠海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珠海将从深化珠港澳三地旅游合作、推动横琴创建“国际休闲旅游岛”、加强滨海旅游特色发展、全面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继续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珠海将积极联合港澳共建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包括与港澳共同开发旅游产品、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快旅游大项目开发建设。“我们计划着力在海洋生活、低空体验、乡村旅游、城市休闲等领域培育形成大湾区旅游特色,将珠海建设成港珠澳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上述负责人介绍。
  同时,珠海也将加强与港澳文化、体育的交流合作,开展“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多样化体育对外交流活动,把珠海打造成“一带一路”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去年5月,国家旅游局回函明确支持横琴新区创建“国际休闲旅游岛”,未来珠海将细化横琴新区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由广东省政府继续向国务院申报“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争取在通关、财税、投融资、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政策,切实把横琴自贸片区建成全国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区的标杆。
  而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智慧旅游大数据统计分析及监管综合服务平台”已正式列入珠海智慧城市第二批重点建设项目,拟参照国内外智慧旅游标杆城市,对珠海智慧旅游进行高标准的建设谋划。
责任编辑:周震【】 【】
门市价:2380元优惠价格:2380元
门市价:3680元优惠价格:3380元
门市价:358元优惠价格:350元
门市价:4480元优惠价格:4400元
门市价:3380元优惠价格:3280元
门市价:3080元优惠价格:2980元
17路游乐团
旅游新闻发布厅-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治国理政新实践·广东篇】“中国美丽乡村”是怎样炼成的?
  人们常常感慨于江南水乡的温婉恬静,但对于岭南水乡却往往没有深刻的印象。但在东莞麻涌镇的乡村建设中,经典的岭南水乡形象正逐渐从陈残云的文学著作《香飘四季》中搬到现实生活中来。
  4月11日,麻涌镇举行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动员大会,邀请专家为该镇制定未来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其中,乡村游成为了麻涌镇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不久,麻涌镇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麻涌也是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此外,麻涌新基村获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华阳、麻三村获评“珠三角最美生态乡村”,大步、东太、新基村获评“珠三角最美乡村”……近年来,麻涌重塑岭南水乡美景,发展乡村游,并让当地居民依托环境改善和旅游业发展实现就业创业和增收增长的做法,受到了各界关注和推崇。
  A.乡村旅游带动居民增收
  遍植水生美人蕉的河道、富有古典韵味的拱桥、静谧的古村……骑着自行车经过10公里的“走进香飘四季乡村游”岸上绿道,一路的美景不断变换,目不暇接。停车问路时,当地老人的笑容和热情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去年10月,麻涌“走进香飘四季乡村游”项目正式向游客开放,让不少游客颇为惊艳。除了可以骑乘自行车通过的路上景区之外,游客还可以在大步、新基等村乘坐小艇畅游村内的河涌景观。
  “走进香飘四季乡村游”包括陆上游和水上游两条旅游路线,连通大步、东太、新基三村的水陆通道,让游客体验包括龙舟风情、水上婚俗等文化项目。麻涌乡村旅游是按照陈残云名著《香飘四季》的内容提炼形成,让游客在体验乡村游的过程中犹如阅读一本名著。
  同样喜人的变化将出现在麻涌更多的村庄。去年初,该镇选取大步、东太、新基三村作为试点,通过保护和恢复岭南水乡特色元素,深挖《香飘四季》文化资源,建设美丽平安文明乡村,逐渐实现村民“居住在公园中”的愿景。麻涌镇委书记陈建枝透露,麻涌将在今年之内,对辖区内所有村都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改造。
  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村民人居环境,还将吸引周边城市居民走进农村消费,这为村民创业就业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新基村民曾庆饶也说,新基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环境变化提升,河涌变清。现在在村里散步,感觉好像是在花园之中。而且游客也越来越多,有时节假日里一天便有数百名游客前来观光。游客的增加,也给当地的村民带去了收入。
  大步村党工委书记李建生说,大步村有大量的农地,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但能够改善村内环境,更可以带动就业和脱贫,目前已经有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今年,麻涌还提出将以岭南水乡文化为依托打造“香飘四季”乡村旅游品牌,加快麻一等其余村“古梅乡韵”乡村游项目建设。“乡村旅游,是旅游内容丰富,旅游产业的纵深,避免了旅游点分散的问题。让麻涌处处是景区”。麻涌镇委委员杜学民说,通过重现陈残云的小说,麻涌新基、大步、东太村的乡村游已经取得了成果。接下来,伴随着其他村逐步完善,让麻涌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让游客能够住下来,把麻涌的农业特色旅游进一步丰富。
  据了解,麻涌的目标是在未来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让旅游业的直接和间接产值占到麻涌全镇生产总值的50%左右。
  B.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过去,我家门前不远有个很臭的水塘,里面有很多建筑垃圾,大家都绕道走。”东太村居民莫启太说,伴随着东太村的环境大改变,他经历了从逃离到回归的过程。
  过去村里环境不佳,莫启太不愿意在村里的宅基地上盖新房,一心想着去外面买商品房。但是,伴随着近两年东太村的乡村改造,村里的环境变美了,原来的臭水塘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公园,经过东太村的河涌也清澈了,河道两边还种满了鲜花。
  面对家乡如此巨大的变化,莫启太决定回归东太村,在宅基地上建新房。
  在麻涌的东太村、新基村等地,有着与莫启太类似变化的居民为数不少。
  近年来,麻涌坚持打造美丽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走进麻涌的东太、大步、新基等村,人们往往会被当地优美宜居的乡村环境所深深吸引。
  陈建枝也坦言,建设美丽乡村早期最大的困难是做好当地农民的思想工作。一些当地居民在务农时为了方便,搭建了窝棚等临时搭建物,但在进行乡村建设时不得不将其拆除。这就需要与农民做好沟通,要让农民意识到未来会带来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环境。
  陈建枝说,在乡村建设硬件基本完成之后,现在最大的困难则转变为如何提高效率,要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加快与农民的增收及就业结合起来,让农民更快地享受到成果,同时也带动麻涌镇的经济增长。
  据介绍,在麻涌进行乡村改造的过程中,许多村民都积极配合,尤其是离退休老干部、本地企业家在推动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在水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村党工委班子带头迁坟,生产队长积极带头支持农地统筹和征地拆迁工作。大步村退休老干部叶佑多、现任党工委委员黄炯卫主动拆迁自家房屋,带动其他村民自行拆迁房屋4间及违法建筑28处。
  ■纵深
  打造现代服务型旅游城镇
  麻涌旅游自开放以来,游客数量超过200万人次。麻涌镇在旅游领域的名气正不断提升。近两年,麻涌镇不但培育了生态游、乡村游、农业游、工业游、美食游等旅游产业,还开展了乡村旅游节、水乡美食节、“M·M”周末嘉年华等旅游活动。
  借力生态环境发展优势,打造现代服务型旅游城镇是该镇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麻涌镇将整合镇内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游、乡村游、农业游、工业游、美食游等多个旅游线路。
  目前,建设华阳湖景区的工作由云南城投集团负责。今年初,云南省城市建设投资集团还成立了广东云景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亿元。该公司致力于建设东莞市麻涌镇岭南水乡文化旅游景区项目,以华阳湖湿地公园为核心,向周边开发建设,通过加快湿地恢复,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将该项目打造成为体现岭南水乡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的景区。
  广东云景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建林透露,要将华阳湖湿地公园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需要对景区旅游交通、游览体验、旅游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
  按照计划,华阳湖景区将在今年底完成国家4A级景区评定标准的建设。
  麻涌旅游业进入全域发展阶段
  在东莞水乡旅游规划课题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系主任吴志才看来,目前麻涌旅游业已经逐渐呈现出了全域旅游的趋势,逐步实现麻涌农村变景区,农业变景观农业,农民变景区农民的“三农变三景”转型。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模式。
  “旅游业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吴志才提醒说,麻涌镇应该借助此次打造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机会,打通麻涌镇的“景点孤岛”、“旅游产业链孤岛”以及“旅游区域孤岛”。吴志才建议,麻涌应该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同时打造目的地消费,让游客在麻涌留下过夜。同时,麻涌旅游业应该与麻涌周边的东莞镇区以及广州进行联动和线路整合。另外,麻涌的旅游配套支撑还没有完善。旅游交通体系、旅游资讯中心、旅游互联网等等都亟需完善。
  吴志才认为,麻涌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企业造景、政府造势、民间造品牌,将麻涌经验打造成为全国镇域旅游发展的样板。
  ■访谈
  麻涌镇委书记陈建枝: 今年实现游客吃喝玩不离村
  麻涌镇打造乡村旅游的做法受到外界广泛关注。麻涌是如何将一个个村庄打造成旅游景区的?麻涌乡村旅游下一步将如何完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麻涌镇委书记陈建枝。
  南方日报:麻涌在大步、新基等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明显,麻涌具体是怎么做的?
  陈建枝:麻涌打造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平安乡村,是从点到面来展开。我们首先选择进行改造的3个村是大步村、新基村和东太村。这三个村有故事、有亮点、有特色,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在修复、利用现有河涌水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麻涌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休闲生态旅游项目。
  其中,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考虑到这3个村都属于华阳湖水系,相互之间水系贯通。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将村里的河道清淤,整治岸线,种植水草,迁走污染企业,同时将祠堂、凉棚等农村元素保留和优化,建设水上和陆上绿道。
  同时,我们还穿插农业特色公园。通过清淤、绿化建设和生态治理,通过新的农业特色公园的建设,凸显岭南水乡的美景。
  南方日报:村内环境的改善,是不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推动作用?
  陈建枝:过去,村里的河涌存在垃圾遍地和污染的问题,很多都是人为的。这次通过治理河涌,水更清了,农民的想法也升华了,不愿意再做破坏美丽家园环境的事。其实麻涌乡村最大的变化是人思想的变化。
  接下来,麻涌将借助的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设的机遇,依托毗邻广州的优势,打造农业旅游和农村特色旅游。
  南方日报:麻涌治理河涌的做法也被其他许多地方效仿,其中有哪些是麻涌的原创做法?
  陈建枝:其实麻涌的河涌整治方法也是借鉴了其他地方的经验,其中,“淤泥不离村”是麻涌的创新。
  具体做法是,将河涌底部的淤泥挖起来之后,将淤泥直接放在岸边,用松木桩拦住。然后在淤泥上种植水生开花植物。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得每吨淤泥的处理成本从80元左右降低到10元左右,同时还美化了环境,对未来发展旅游业大有帮助。
  麻涌乡村游正在不断成熟,从今年底开始,游客们可以实现吃住玩不离村。伴随着旅游资源的丰富,可以将游客留下来过夜,从而大大增加游客在麻涌的消费,带动麻涌的第三产业发展,让村民可以通过餐饮业、民宿等方式解决就业,还可以提供摆渡等服务增加收入。
  策划 蒋才虎 统筹 卢真伟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卢真伟 蒋才虎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