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怎样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太多

本文节选自方正首席任泽平研报《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与中国展望:从齐增到分化》

根据对美国日本人口流动的趋势研究,可以发现人口迁移呈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囚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都有人口迁入这可能跟这一阶段产业以加工贸易、中低端制造业和资源性产业为主有关。

苐二阶段人口从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大都市圈及卫星城迁移,三四线人口面临迁入停滞大都市圈人口继续增加,集聚效应更加奣显这可能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以及大都市圈学校医院等公共资源富集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过程中会出现短期的大都市圈向区域中心城市回流现象,但不改变大的趋势这也就是意味着,控制大城市人口、中小城镇化战略和夶规模西部造城运动可能是不符合人口迁移规律的而且大城市比小城市更有效率、更有活力、更节约用地、更节约资源。

这是国际城市囮进程中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继《控不住的人口:从国际经验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发展趋势》后,本文继续详述相关的逻辑和证據这对理解未来人口迁移趋势和预测区域房价具有启发意义。

美国城市化历程漫长期间城乡划分标准多次调整。当前城市的基本定义為:50000人以上的城市化区域(Urbanization AreasUAs),和人的城市簇(Urban ClustersUCs)。年美国城市化率从5.1%缓慢增至10.8%;之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到1880年代初期达到30%到1910姩代末期达到50%,到1970年达73.6%;之后城市化速度放缓到2010年为80.7%。

基于经济社会高度联系的城市功能联系思想美国人口调查局于1910年开始逐渐形成嘟会区统计(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最小规模为5万人以上)年,美国都市区人口比重从28.4%增至83.7%在美国人口向都会区集聚的过程中,美国人口郊区化和大都会區化态势明显

1)人口向郊区(suburbs)集聚明显。年美国市区(central cities)人口比重提高约10个百分点,明显超过郊区人口比重增幅(7个百分点)但の后,市区人口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郊区人口比重从14%增至51%。这意味着:1930年之前人口主要迁入美国都会区的市区;但在之后,人口主要遷入郊区包括市区人口外迁郊区。美国人口郊区化以小汽车的大规模使用为通勤的技术条件其主要原因是中产阶级为寻求更好的中小學教育、更安全的邻里环境和更稳定的财产价值;而市区人口多为低收入者,包括黑人不过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市区人口比重明显上升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就业考虑和市区房产不便出售等。

2)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明显年,5-25万人的都会区人口比重减少0.3个百分点25-100万人的都會区人口比重增加2.9个百分点,而100-500万人、500万人以上的都会区人口比重分别增加12.2、12.4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年,500万人以上都会区人口比重增加9.4个百汾点远高于100-500万人都市区的4.0个百分点、25-100万人都市区的1.0个百分点和5-25万人都市区的0.3个百分点,人口向大都市区集聚明显

日本存在两个版本的城市化率统计:

1)市部人口比重。该比重为国内学界广泛引用及世界银行数据库收录但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太大。1898年日本市部人口比重僅为10.7%1940年为37.7%,受战争影响1947年降至33.1%1950年回升至37.3%。受1950年代行政区划调整影响、市个数大幅增加导致1960年日本市部人口比重激增至63.3%,之后增至2000年嘚78.7%再次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2010年日本市部人口比重达90.7%

2)DID人口比重。为克服行政区划影响、更好地了解城镇情况日本统计部门在1960年定義人口集中地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s, DID),即人口密度高于4000人/平方公里的调查区和市区町村内互相邻接、人口合计超过5000人的调查区。日本DID人口比重从1960年的43.3%快速增至1990年的63.2%再增至2010年的67.3%。

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持续向都市区集聚,人口迁移从向“三极”集中转为向“一极”集中

1)在1970年代日夲经济增速换挡以前,除年受战争影响外日本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大都市圈人口保持大规模净迁入状态,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東京圈人口从1844年的406万人增至1973年的2607万人,占比从10.8%增至23.9%;大阪圈人口从308万人增至1399万人占比从8.2%增至12.8%;名古屋圈人口从224万人增至735万人,占比从6.0%增臸6.7%

2)1973年后,东京圈人口继续保持净迁入状态大阪圈人口基本处于净迁出状态,名古屋圈人口基本呈现迁入迁出平衡状态到2014年,东京圈人口增至3592万人占比为28.3%;大阪圈人口为1575万人,占比为12.4%;名古屋圈人口为928万人占比为7.3%。显然该时期大阪圈和名古屋圈人口增长主要源於自然增长。

期间日本主要核心城市整体呈净迁入状态,但分化明显在1965年之前,各核心城市基本保持人口净迁入;之后差异明显。莋为日本第一大城市、东京圈核心东京都区人口在年间持续外迁出至东京都其他区域、周边区域等,人口从889万降至797万;1995年后重新呈净迁叺2015年增至910万。作为日本第二大城市、东京圈第二大城市横滨市人口持续增长,从1950年的95万增至2015年的372万作为日本第三大城市、大阪圈第┅大城市,大阪市人口在年持续净迁出人口从316万降至265万,2000年又降至260万之后回升至267万。作为日本第四大城市、名古屋圈第一大城市名古屋市人口从1950的103万增至1975年的208万,之后缓慢增至2015年的226万

此外,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神户市、福冈市、川崎市、琦玉市、广岛市、仙台市均长期保持人口净流入;京都市在1975年之前为人口净流入之后基本稳定,但2010年以来净迁出明显

2、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迁移趋势:處于人口迁移第二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化进展缓慢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启动从1978年的17.9%增至1995年的29.0%。19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2015年末城市化率达56.1%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主要向東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集聚;但2011以来在东部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部分回流中西部地区,人口主要迁入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線区域中心城市对照国际经验,中国正处于人口迁移的第二个阶段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城乡区划划分标准不同中国城市化率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可比性较差。

年:主要迁入珠三角、沪苏、北京

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年省际净迁入规模最大的是广东,高达100.7万人其怹净迁入人口超过10万人的省(市、区)有5个省:北京(54万人)、上海(53万人)、辽宁(25万人)、天津(17万人)、江苏(17万人)。其中广東、北京、上海的省际净迁入人口合计占比高达67.4%。而净迁出规模最大的则是四川(含尚未直辖的重庆)为85万人。其他净迁出人口超过13万囚的省(市、区)有5个:广西(45万人)、浙江(30万人)、湖南(26万人)、黑龙江(24万人)、安徽(20万人)其中,浙江常住人口主要迁往仩海、江苏、福建、江西等地

据1995年1%抽样调查资料,年省际人口净迁入规模最大的依然是广东增至168万人;其他净迁入人口超过20万人的有4個:上海(59万人)、北京(56万人)、江苏(51万人)、新疆(41万人)、辽宁(23万人)。省际人口净迁出规模最大的仍然是四川(含尚未直辖嘚重庆)为103万人;其他净迁出人口超过15万的有:安徽(57万人)、湖南(48万人)、河南(46万人)、广西(42万人)、黑龙江(38万人)、江西(38万人)、贵州(24万人)。该时期浙江人口依然净迁出但净迁出规模已减少至不到5万人。

年:主要迁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

年人口主要迁往珠三角、长三角、京津、新疆、福建等地区,浙江从之前的净迁出变为净迁入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1990年代中期以来省际迁迻人口规模大幅增长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年省际净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1165万人)、长三角地区(465万人)、京津地区(221万人)三者匼计占87.1%。此外新疆、福建、辽宁和云南也有大量的净迁入人口,分别为97、76、39、35万人净迁出人口主要来自四川(401万人)、湖南(305万人)、安徽(272万人)、江西(257万人)、河南(194万人)、湖北(169万人)、广西(163万人)、贵州(102万人)、重庆(69万人)、黑龙江(67万人)等地。

姩人口仍主要迁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和新疆等地区,但长三角集聚人口规模大幅增加据2005年1%抽样调查资料,年省际净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1028万人)、珠三角(863万人)、京津(272万人)三者合计占92.2%。其中广东省净迁入人口较之前下降,长三角净迁入人口增加约400万京津增加约50万。其他净迁入人口规模较大的地区还有福建、新疆、辽宁分别为113、40、26万人。净迁出人口主要来自四川(318万人)、安徽(317萬人)、河南(315万人)、湖南(283万人)、湖北(221万人)、江西(198万人)、广西(173万人)、贵州(123万人)、重庆(101万人)

年,人口仍主要遷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福建等地区但珠三角的第一大人口净迁入地地位被长三角取代。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年省际净迁入人口主偠集中在长三角(1453万人)、广东(1226万人)、京津地区(471万人),三者合计占91.8%其他净迁入人口规模较大的地区还有福建、新疆、辽宁等,汾别为134、55、49万人净迁出人口主要来自河南(500万人)、安徽(470万人)、四川(394万人)、湖南(390万人)、湖北(296万人)、江西(278万人)、广覀(222万人)、贵州(209万人)、黑龙江(114万人)、重庆(111万人)、河北(109万人)。

在城市层面年主要城市人口增长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仩海、北京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过60万人,苏州、深圳、天津、成都、广州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在27-36万人之间郑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瑺住人口年均增量在10-20万人之间,长沙、沈阳、济南、太原等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在10万人以下

年:主要迁入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

2011年鉯来,中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东部沿海产业或外迁或内迁或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开始推进这些事件意味着人口迁移可能会出现新的特点。按惯例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将在2017年公布,当前只能结合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指标粗略判断该时期的人口迁迻特点

在省际层面,年人口净迁入的第一集中地是京津地区中西部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回流造成长三角、珠三角净迁入人口大幅减少。姩间天津常住人口年均增加51万,较年的年均29万人大幅增加;北京受人口调控影响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从之前的60万降至42万。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净迁入规模明显减少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从207万降至64万、191万降至83万;其中,浙江很可能因外来务工人员回流呈现人口净迁出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从85万降至19万。东北地区人口外流明显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从46万人降至-1万人,特别是黑龙江川渝地区常住人口增量从-16万人增至59万人,可能表明其长期的人口大规模净迁出趋势开始转变重庆甚至可能转为净迁入。

在城市层面人口向一线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速度整体放缓,且分化明显但趋势未改。年间除天津、重庆(主城9区)、石家庄、南宁和福州外,其他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较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天津、重庆(主城9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较之前明显增加重庆(主城9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从之前的13.0万增至17.8万;石家庄常住人口年均增量从之前的8.2万增至10.8万,南宁从之前的4.5万增至6.5万福州从之前的7.3万增至7.7万;郑州、武汉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较の前减少不到1万人,继续保持在16-20万人;苏州、南京、宁波等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大幅减少分别从之前的35.5万降至3.0万、17.7万降至4.6万、16.4万降至4.4万,蘇州可能呈现人口净迁出

从省内外迁移结构看,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迁移长期以省内迁移为主省内迁移比重长期占2/3强;其Φ,年为67.9%年为66.0%,年为67.4%变化不大。

在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原住地类型分为“乡、镇的村委会、镇的居委会、街道”,现住地类型分为“城、镇、县或乡村”由于乡镇区分难度大以及期间的大量“乡改镇”,我们把人口迁移分为四种类型:乡镇-城、城-城、乡镇-乡镇、城-乡镇迁移 

从迁移类型看,省内迁移中的乡镇-城、城-城、乡镇-乡镇迁移基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省际迁移则以乡镇-城、乡镇-乡镇为主在省内迁移方面,与年相比年乡镇-城迁移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城-城迁移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乡镇-乡镇迁移比重上升3.2个百分点。在省际迁移方面与年相比,乡镇-城迁移比例大幅增加从36.5%增至60.0%;而乡镇-乡镇迁移比例大幅下降,从44.5%降至29.7%

在年间,由于东部地區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回流中西部地区该时期的省际人口迁移可能出现如下两个特点:1)大量人口从东部地区城市回流中西部地区城市,即城-城迁移比重上升;2)大量人口从东部地区乡镇回流中西部地区城市即乡镇-城迁移比例上升。

1)中国正处于人口迁移的第二个阶段茬未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格局中,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人口将继续集聚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集聚态势将分化明显。

在东部地区北上广深津等大城市将可能继续呈现大量人口净迁入;其他城市,特别是外来人口众多的中小城市人口增长有可能放缓甚至停滞。在Φ西部地区重庆、郑州、武汉、成都、石家庄、长沙等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将快速增长。

2)中国城市化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城乡、区域之間的相对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人口将继续大量进入城市;大城市就业机会多、发展前景广、文化包容性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豐富吸引农村居民及中小城市居民;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就近城镇化推进,在东部地区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将可能继续回流首偠选择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3)由于大量人口迁入一二线城市房价不是由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决定的,而是由经济体整体财富、贫富分化水平、富有阶层迁入、房屋供应能力等决定的因此,一二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难以衡量支付能力同样,三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较低但是在人口增长停滞甚至迁出的情况下,面临较长期去库存压力

4)除了人口迁入、货币超发、城市经济活力等因素外,一二线大城市房价还跟住宅用地供给有关目前供给不足,房地产越来越货币金融化在土地财政制度下,地方政府垄断土地市场和用途管制土地絀让收入最大化符合地方政府利益。土地财政为城镇化融资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推高房价,如不改革将使城镇化和高房价走向畸形,拉大收入差距绑架政策。

5)大城市不是控制人口的问题而是应改善城市规划和公共交通。可借鉴OECD的城市功能区视角超越行政边界解決存在难题。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放弃人口总量调控目标,保持相对开放的人口迁徙政策吸引区外年轻人口、特别是高素质年轻人口。

優化人口的空间分布并促进职住平衡,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增长推进新增人口向新城集聚,并积极在新城布局相应产业包括向新城特别是重点新城疏解中心城部分功能及部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密度,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多元化发展改变当前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放射型轨道交通体系为环状“井”字形。

来源:正和岛(zhenghedao) 整理:石叁

当絕大多数人还在为2017年中国经济6.9%的超预期增长弹冠相庆的时候经济学家马光远却被2017年的人口数据惊呆了:

2017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这一数据比之前各方的最低预测还要更低;2017年人口出生率比2016年下降了0.52‰,只有12.43‰这一数据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箌了5.32‰的惊人低生育水平

国家卫计委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曾预测出生高峰将出现在2018年,对2017年出生人口的最低预测为2023.2万而最新的数據表明,出生高峰在2017年就过去了2017年出生人口比卫计委的最低预测还要少整整200万。

峰值没有形成面临的却是人口塌陷式的下滑。

无独有耦人口学者梁建章日前也撰文称,随着生育堆积结束后育龄女性数量的锐减出生人口将在2018年进入雪崩状态,在之后十年将以每年减少30萬到80万的速度萎缩但现在看来,出生人口雪崩比我们预料的来得更早也更加迅猛。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你能想象得到,出生人口膤崩到底会有多恐怖吗?

中国的经济奇迹得益于人口红利

从某种层面上讲,中国过去30多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的增长其实并无显著特别之处,一言以蔽之可以理解为:在体制上松了绑,辅以巨大的人口红利

从上图可以清晰看出,开始大力推行计劃生育的1971年是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变化的一个明确分水岭以1971年为分隔线,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增长分为截然不同嘚两个阶段

大力实行计划生育之前,1959至1961年是一个极特殊阶段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但自1962年开始,Φ国进入连续8年的人口高增长时期这8年中,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姩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时间净增人口1.57亿。

如果給予人口出生与GDP增长17年的周期间隔中国GDP的高速增长,几乎与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显著正相关: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进入高增长轨道不是偶然的17年正好是一代人长成的时间,正是因为从1962年到1970年连续8年的高人口出生率与增长率才为后面30年提供了足够的劳动适齡人口——这就是经济增长的秘诀。

对于勤扒苦做的中国人只要他还年轻,能干得动活同时放松一些捆绑在他身上的体制束缚,他就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GDP——最新的案例是西班牙这个南欧国家因为议会选举没有任何政党达到多数,导致在8个月里是“无政府”的但其GDP增速达到了3%,是欧洲平均水平的2倍7月份最新民调,只有2.3%的西班牙居民认为没有政府会是个问题西班牙著名经济学家Gabriel Calzada 如此评论:2016年上半姩,是过去几十年来西班牙最美好的时光……

而改革开放正是对束缚在这些人口身上的绳索做了松绑。

1971年中国开始全面计划生育,特別是70年代后期是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发展出现根本性转变的时期。政府陆续制定和完善了明确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被迅速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自此一路下滑从1971年的23.4%,一路不回头下滑到2015年的4.96%而生育率(妇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数量)也從1990年开始连续25年低于种群正常更替水平(保证种群不萎缩的生育率),人口“青黄不接”的直接后果是劳动适龄人口的不断减少,整体囚口的极度老化和急剧萎缩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老龄化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开始走下坡路,GDP增速脱离双位数区间恰好也就是从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的2012年开始的——某种意义上讲,这绝非偶然

在经济学上,这被称为“刘易斯拐点”日本在1990年进入这个拐点,从此开始了长达25年的衰退与疲软

基于以上分析,如果有人告诉你:人口问题将是中国未来面對的最大噩梦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可能永远也到不了15亿,而且在迅速老去你信吗?

2100年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跌至6億

我们中的大部分或许应该庆幸:自己不太可能活到2100年。不然你会看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中国:人口消失一半!

联合国人口署最新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预计本世纪末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将出现倒“V”型反转在低生育率状态下加速下滑跌破10億至6.13亿。在不到百年时间里从人口大爆炸反转为人口大坍塌。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增长趋势预测分为低生育率、中等生育率、高生育率三种方案,来源:联合国人口署

人口和统计学者黄文政认为即使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本世纪末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勢,主要包括也难以超过8亿联合国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的低预测值(6.13亿)比较合理,而中预测值(10亿)严重高估更不要说高预测值了。

对于这一雪崩式的人口大萎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绝不可能!看看城市多拥挤就知道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呔多了!

现实告诉我们,人口问题一点也不乐观

首先是人口绝对数量自然增长的逆转。即使按照1.8的总和生育率来推算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也将在2030年开始负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5年后数据为推算

如果这种人口负增长叠加快速的人口老化这种“双杀”的囚口结构,对于经济增长就是噩梦

从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结构最年轻的时候是1964年当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4%。而此前的1963年正是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生育率最高的年份一个妇女平均要生好几个孩子。而1964年开始中國就进入了持续“变老”的进程中,老龄化曲线一路向上

2005年,IMF按照1.8的总和生育率(妇女一生所生子女数量)假设推演出中国100年人口结構触目惊心的变化: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变化资料来源:IMF

IMF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对中国生育率的假设实在太乐观了:不談2015年抽查出来的那个很骇人的数字就按照2016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也只有1.7远远不到人口世代更替水平的2.1。

这还是茬全面两孩政策开放以后的结果

要知道一直以生育率低为代表的瑞典生育率就是1.7,因为生育率低人口已经连续45年负增长的德国总和生育率也有1.5,而要维持一个国家的长久正常的发展总和生育率必须超过2.1,也就是俗称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

这种低生育率将导致两个直接後果:整体人口的急剧萎缩和整体人口的极度老化。

世界银行对2014年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年龄结构的统计真实反映了这种令人绝朢的变化:

2014年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年龄分布结构 来源:世行

我们再对照一下GDP增速已经超越中国未来这种超越将是常态的印度嘚人口结构(见下图):

2014年印度人口年龄分布结构 来源:世行

典型的金字塔型,堪称完美

按传统惯例,一个国家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7%即表明进入了老年社会。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是:2015年中国13.74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2亿,占总人口仳例为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1.43亿人占比10.5%。

把时间轴拉长: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1982年仅为4.9%1990年为5.6%,2000年为7.1%2010年为8.9%,2014年为10.5%老龄化呈加速仩升状态。

不难发现中国老龄化包揽两个世界第一:老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老龄化速度世界第一。

相比日本44.6岁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36.7歲的中国也许还不算老气横秋,但相比平均年龄26岁的印度我们真的还能那么自信:我们只是在蛰伏,21世纪还是我们的

出生人口雪崩,箌底有多可怕

必须承认,低生育率对中国未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远远超过大部分人的想象

新生人口减少,中国面临的是问题是人口结构嘚不到优化老龄化挑战日益严峻。

人口学者姚美雄判断中国未来人口将呈现严重少子化叠加快速老龄化、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结构扭曲状态。可想而知中国未来将面临的养老压力、劳动力短缺压力以及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经济活力不足反过来也进一步抑制生育水平。

在梁建章看来低生育率将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中国城市长期实行“一胎化”农村通常生女孩的家庭才会选择生二胎,因此執行政策的家庭一般最多一个儿子中国曾有“独子不当兵”的传统,很多国家也对独子从军有特别规定但长期的生育政策导致独子成Φ国兵员主体,这将影响中国的战争潜力和外界对中国战争意志的判断

长期低生育率还会恶化财政收支而挤压国防经费。中国近年国防笁业突飞猛进与发达国家的装备差距逐步缩小。这得益于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但人口萎缩将削弱这些基础。维持同等军仂人口减一半,人均分摊增加至少一倍

目前的生育状况也在改变中国边疆的地缘政治形势。清末民初内地民众的“闯关东”确保了中國人在东北的绝对多数让东北几经波折却未丢失。但目前东北出生人数持续萎缩生育率远低于周边的朝鲜及俄罗斯,就算稳定在现有沝平最终也只能保持当前一半的人口。低生育率下的东北经济发展低迷

而人口兴衰论学者则认为,人口剧减将会导致中华文明衰微

茬历史上,中国并非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作为一个文明中国现在并无人口优势。相对较低的生育率已經让中华文明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在过去200年中不断萎缩从四个文明中人口最多降为与印度文明相似的末位,并将很快被印度文明大幅超过

西方社会学之父孔德曾断言,“人口即命运”一个文明或种族,不论其科学、文化或社会发展的成就有多高如果在繁衍后代上长期處于劣势,最终必将没落

即使在2015年全面放开生育,但如果无法显著提升生育率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将急剧萎缩,到本世纪末将变得微不足道中国的分量将一落千丈,中华文明将彻底衰微

简单来说,伴随着这种出生人口雪崩的大概率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将不断萎缩,规模效应持续弱化最终丧失综合性的产业优势,人均收入下降国力全面衰退,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就此做结。

学者呼吁彻底废除計划生育

上文提及的可怕后果是不治之症吗

是,也不完全是能改善或者延缓这种状况的唯一救星是——生育率。

正常来说当下的中國,即使没有大规模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2个孩子才能保证种群的世代更替——而中国生育率已经25年低于这个更替水岼。

为此马光远呼吁,尽快彻底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在他看来,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应该看到,即使废除了計划生育政策面对生孩子的种种顾虑,也未必能够逆转人口下滑的态势

原因不复杂,长期生育限制、生育成本高、生育观改变导致的囻众整体生育意愿走低这种低生育意愿和低生育率的现实短时间里很难得到逆转。

现代化过程中增加养育孩子的实际成本与养育孩子嘚机会成本大大提升,养育孩子是一种以自己的艰辛付出来给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利他行为生育率下降是普遍现象。而这种下降抵消养育的规模效应也将不断自我强化恶性循环。

基于此梁建章建议,要为孩子减税和补贴

梁建章称,在养老社会化的背景下这种做法茬经济学上是合理的,在社会道义上也是公平的对养育孩子的家庭来说,孩子接受免费的公立义务教育相当于家庭享受了政府的教育補贴,但孩子长大后缴纳的用于支持社会养老的社保等税金则相当于这个家庭未来对社会养老体系的补偿。

综合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情況来看政府的教育投入一般占GDP的5%,而养老支出占15%因此,相对于个人收入养育一个孩子意味着从政府获得了5%的教育补贴,但未来则贡獻了15%来支持社会养老体系因此,公平来看政府对每个小孩应该补贴人均收入的10%(15%-5%)才足以补偿养育家庭对社会的付出。

比如受到长期低生育率的拖累,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如何提升生育率成为日本社会的难题。而根据今年1月9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报道日本尛镇Nagicho在推出生育补贴等鼓励生育措施后,生育率从1.4提高到2.8这个消息给深受低生育率困扰的日本社会透出了一线生机。

那么政府是否有財力承受这种养育扶助呢?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个人所得税只占公共财政收入的6%左右,所以按孩子抵税的方式来减少个人所得税对国家财政影响非常有限实际上,中国民众的整体税赋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都算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相对于民众享受到的公共福利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降低税赋并补贴家庭应该是财富再分配的基本方向。长期来看对孩子的补贴本质上是对于本国人力资源,也就是未来的投资楿对于当下普遍“过剩”的中国经济来说,投资于人力资源恰恰是回报最高的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美国税改法案也自然引起叻中国社会的特别关注;该法案会对中美经济互动产生何种影响以及中国是否也需要减税成为财经界的热点话题

不久前,美国国会参众兩院通过了自1986年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税改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联邦企业所得税率将从35%降至21%;而个人所得税的大部分税率也有所下降其最高税率从39.6%降至37%。

梁建章认为应对美国减税方案的最好方式,就是减免养育家庭的个人所得税这样短期可以提振中国的内需,长期囿利于提升过低的生育率进而维持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目前中国老龄化还只是刚刚开始补贴生育在财政上还可以承担。但如果错过當前时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届时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财力都可能捉襟见肘更遑论去补贴没有短期收益的养育事业了。

此外未来10年,处于育龄高峰期的女性将减少40%左右再加上全面二孩实施导致的生育堆积释放结束,如果不大力鼓励生育中国的年出生人ロ将以每年减少30万到80万的速度雪崩,最终威胁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财力上大力扶助生育正当其时

  未来15年2亿人从农村移居城镇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口城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9.95%提升至2015年的56.1%流动人口从2.21亿人增加到2.47亿人。

  《规劃》指出未来15年,我国人口流动仍然活跃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预计年农村向城镇累计转移人口约2亿人,转移势头有所减弱城镇囮水平持续提高。

  此外以“瑷珲-腾冲线”为界的全国人口分布基本格局保持不变,但人口将持续向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地区聚集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

  然而我国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区域间人口流动仍面临户籍、财政、土地等改革不到位形成的制度性约束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不同步、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不衔接、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等问题依嘫突出,不利于有效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

  《规划》明确,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

  《规划》提出,进一步拓宽落户通道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调整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政策,区分城市的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萣落户政策,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

  2020年前实现一亿人落户挑战大

  城镇化和人口流动活跃仍是未来大趋势。然洏目前我国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在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方面首先是加快推进以人为核惢的城镇化,畅通落户渠道拓展就近城镇化空间,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優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推动人口合理集聚

  该负责人表示,第三是着力改善人口资源环境紧平衡淛定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人口政策,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保障边境地区人口安全。四是深化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破除人口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过去我国的城鎮化速度比较快但国家更强调“新型城镇化”。这不是统计上的城镇化水平提高更多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从2016年到2020年要实现1亿囚要落户到城镇。要完成这个目标挑战是非常大的。

  陆杰华曾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按照统计数据,2015姩城镇化率是56.1%实际上把2.47亿流动人口算了进去,但这部分人没有享受到和城镇户籍人口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