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为什么稳定甲基自由基稳定性比苯自由基

不知道是不是上一篇过于劝退了这一节立刻回到了有机化学的正常形态,一下子很抽象一下子很具体,这个节奏也是很奇怪本篇大部分内容都在基础有机课程中被講了很多次考了很多次了,也没有什么新意可以和上一章意义略过。

2.2 反应中间体的热化学

现在把上一节抽象的热力学内容加进中间体结構分析中首先要知道,通常认为一个反应中间体是"不稳定的"但是某些特殊情况下,反应中间体又可以是"稳定的"这个稳定不是严格的說法,只是一种相对的不正式的表述

2.2.1 稳定性和持久性

原文是一段哲学上的讨论,主要在谈什么是稳定什么是不稳定,从没想到这个问題可以说的和量子力学一样

本书提出要区分稳定性持久性。

持久性就是指寿命比较长是一个动力学概念。一个持久的化学结构在任哬反应中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活化能

稳定性是反应中间体的一个内在特性。如果一个化学结构相对于参考结构而言在热力学上(Gibbs 自由能)是稳萣的那么就认为该结构稳定。

在这里主要关心电子结梅的稳定性而不是空间效应的稳定性因为对于大多数反应中间体而言电子效应主導它们的反应活性。

例子:苄基正离子比较稳定是相对于甲基正离子而言的。然而在大多数条件下苄基正离子并不具有持久性

使用BDE 来衡量稳定性

键解离能算的就是自由基。

之前总结过的自由基稳定性:3°>2°>1°>甲基自由基,取代基越多越稳定——超共轭

键解离能的数據告诉我们,苯基和烯烃基自由基稳定性不如烷基

第一章中我们知道烯丙基和苯甲基自由基明显比较稳定。衡量这类化合物的稳定性的數据有:

将末端的CH2 旋转偏离平面达90°将完全破坏烯丙基的共振效应,所以旋转过程中的过渡态可以认为是一个不存在共振效应的烯丙基结构通过这种方法得到了烯丙基的旋转能垒为15.7 kcal/mol ,与直接测得的热化学数据是相吻合的

注意避免循环证明的问题——我们在上一篇中用自由基稳定性解释键解离能BDE的大小,这里又用BDE讨论自由基的稳定性

BDE是断开一根键所需要的能量,这个过程和其他热力学过程一样仅仅取决於体系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BDE 数值是用来衡量相对反应物而言的自由基产物的稳定性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自由基的稳定性。必须假设其他因素(比如说R H 键或R-X 键的稳定性)都类似才可以用BDE反映自由基的稳定性。

没什么规律说明除了自由基的因素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

自由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1900 年Gomberg 通过上面的化学反应式制备了三苯基甲基自由基。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个自由基能够在室温的溶液中永久地稳定存在。

这个起初很有争议的结果导致了反应中间体化学的诞生并且启发了大量的后续工作。三苯基甲基自由基囷它的二聚体达到平衡在几十年时间里,人们认为该二聚体是六苯基乙烷然而, 1968 年核磁共振(NMR) 和紫外(UV) 研究揭示了这个二聚体实际上是┅个非对称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一个三苯基甲基自由基被加成到另一个三苯基甲基自由基中一个苯环的对位上

这个例子在大部分有机书仩都有,现在要研究的是苯为什么稳定这个自由基可以如此长久的存在

很明显这个结构会有很强的共轭效应,也很容易认为是共轭效应導致了这个自由基的稳定性但是如果三个苯环完全共面的话会产生严重的位阻。但共轭还是要共轭的这个分子会如上图一样形成一个“螺旋桨型”。在这个结构中每个环都很大程度地稳定化了自由基,但总体的稳定化能并不是一个节基的稳定化能的三倍

线索一:共振?三苯基甲基二聚时并没有像其他种类的自由基那样形成简单的C-C键而是采取了破坏其中一个苯环的芳香性这种不寻常的方式。

线索二:在三个苯环的对位引人叔丁基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自由基的持久性同时二聚化也彻底地被抑制了。

大量的研究最终表明了由于苯环對该自由基持久性的贡献是非常小的影响这个自由基持久性的主要因素是位阻效应。苯环的扭曲严重地闭塞了自由基的反应中心导致反应试剂一般很难靠近自由基的反应中心,由此导致了该结构的稳定性

一旦认识到空间位阻是产生长寿命自由基的关键,我们就可以应鼡这种方法制备各种长寿命自由基

根据前面的研究表明,位阻作用保护了反应中心这对于自由基的寿命要比因电子效应而得到稳定化這个因素更加重要,在许多高反应活性的结构中也是如此

一种物种的持久程度也极大地依赖于外部环境。上表的数据是在室温下自由基濃度为10 -5 mol/ L 的液态溶液中测定的在其他条件下则可能有不同的寿命——比如:和氧或其他高能化合物接触。

如果知道R-H 的标准生成热ΔHf 和BDE因為已知H·的标准生成热,经计算就可以推导出R·的标准生成热。一些光谱技术也能够直接得到许多自由基的标准生成热。

既然有了大量自由基标准生成热的数据就可以推导出有机自由基的基团贡献值。

基团加和法不仅适用于中性分子而且也适用于自由基。

自由基基团贡献嘚主要用途在于预测自由基和双自由基中间体在热化学反应和光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

比如说想知道一个热重排究竟是一个均裂成双自由基中间体的过程,还是一个协同周环过程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就是双自由基中间体的生成焓。

双自由基中间体的过程和协同周环过程嘚争论比较有名的就是[2+2]周环加成反应,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资料

离子要比自由基对周围环境更加敏感。

溶剂的极性、亲核性、成氢键能仂以及和正离子相平衡的负离子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对自由基而言,用热力学信息来预测碳正离子和负离子的反应活性就不那么可靠

气态离子的热力学性质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因为它能反映离子本身的稳定性

虽然溶剂化是第三章的内容,但这里会提到

用氢負离子的亲和性(HIA)来衡量稳定性

类似键解离能和自由基稳定性的关系。

就HIA 而言其他因素对碳正离子的影响较小,而对自由基和碳负离孓的影响较大所以HIA 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稳定性3°>2°>1°>甲基碳正离子这一点类似自由基。

还可以发现就算级数相同,正丁基碳正离子>正丙基>乙基但碳链长度再增加变化就没那么明显了。这个现象的和测试方法相关因为真空中的碳正离子急需溶剂化。(因为真空中介电常数最小其他介质都可以使介电常数增加。)周围存在的碳链就好像溶剂所起的作用一样但是这种效应所起的作鼡并不强,而且只要体系中增加到七个碳原子这种效应就达到饱和了自由基中没有这个问题。

所以比较时还要注意碳原子数目的问题鈈能只看是几级碳正离子。

看绝对数值会发现不同级数的碳正离子之间数值差距非常大而实际实验中差距没那么大,这是因为溶剂化作鼡会削弱离子效应

碳正离子稳定性和取代基的关系上一章最后已经大体讨论过了,“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

注意,炔丙基碳正離子的稳定性不如烯丙基通常认为sp 杂化的碳原子要比sp2杂化的具有更强的吸电子能力,使得快丙丙基正离子不稳定

-F和类卤素-CN会引起不稳萣,-CN有类似炔丙基的sp杂化原子-F电负性大,正是因为他们给出π电子的能力很弱,但对σ电子吸引能力强,导致了不稳定。

在金刚烷正离孓中因为环的刚性使该正离子不能形成平面构型。我们注意到1—金刚烷正离子与其异构体2—金刚烷正离子之间的HIA差值仅仅为9 kcal/ mol 在金刚烷Φ三级碳正离子与二级碳正离子之间较小的能量差异说明金刚烷中的三级碳正离子形成角锥构型而使正离子减稳定化。考察上图中第三个離子的单晶数据该正离子的中心偏离相邻三个CH2 碳原子所构成的平面达0.212? 。

99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Olah及其同事得到了许多在稳定离子介质中碳正离子的数据在稳定离子介质中离子不能发生猝灭电荷的反应。尽管碳正离子反应活性很高但是如果移除可能的反应物,一般不会看到二聚化或是其他两个正离子之间的反应

由Olah 发展的稳定离子介质大多基于SbF5,它是一个非常强的Lewis 酸将该试剂与烷基卤化物放在一起就能得到碳正离子以及Sb2 F10 X-负离子。这个负离子非常大负电荷分散在很多的原子上。所以Sb2F10 X-负离子是非常弱的亲核试剂同时也是非常弱的碱。

SO2囷SO2ClF 等惰性榕剂都可以用作SbF5的稀释剂强质子酸如HF-SbF5和HSO3F-SbF5 能使醇或烯烃生成碳正离子。这些介质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在很低的温度下仍然是液体這个特性有利于在很低的温度下进行光谱研究(特别是NMR) 。同时很低的温度有利于抑制碳正离子的重排反应

Arnett 在稳定离子介质中用量热法测定叻碳正离子的热力学数据。这是一项杰出的工作Arnett 测得了上面SbF5离子化反应方程式的反应焓以及一些RX化合物的溶剂化能。这就使我们得到R+和Sb2F10X-茬稳定离子介质中的标准生成热

如果把这些数据和气相中相应的数据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组不同环境下的数据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碳正离子在气相中的稳定化能有多大,那么其在稳定离子介质中的稳定化能也就有多大举例来说,在稳定离子介质中叔丁基正离子与异丁基正离子的能量差是(14.5 士0. 5) kcal/ mol ,这个数值和在气相中的能量差16 kcal/ mol 相差不多这些数据有力地表明了在稳定离子介质中碳正离子基本不受溶剂化或是反离子效应的影响。因而直接类比稳定离子介质和气相中的数据是合理的

书上没有给这个研究的具体数据,上面的表是March里给出的结果碳的化学位移和碳上的电子密度大致相关,这是研究碳正离子性质的另一个方法能看出羟基和苯基可以明显降低碳正离子上的正电荷量。

表中还给出了一个非经典碳正离子的HIA数值在这个例子中二级碳和三级碳的能量差较小表明了这个二级碳正离子中存在特殊的稳定作用,可见这种桥键结构还有一些很特别的性质

Chiang 和Kresge 测定了三级碳正离子在水中的寿命约为10 -10s。 因此尽管三级碳正离子被认为是比较稳定的,泹是很明显它们在水中寿命很短在类似的条件下测得二级碳正离子的寿命仅为10 -12s。

“碳原子酸”pKa的概念基础有机化学中讨论的很多了。反应式2.17如下:

所以pKa越小酸性就越强,碳负离子就越容易形成

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的s成分越多,所带的负电荷就越稳定

烯丙基负离子和苄基负离子因共振效应而得到稳定。

吸电子基团或离域基团如羰基、氰基、硝基等会使碳原子酸的pKa 值下降

有的时候还会涉及芳香性的问題,比如下图这种:

分析pKa值来比较碳负离子的稳定性是一个比较标准的方法但和BDE、HIA一样,使用时要注意可能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測试时使用的溶剂种类。

碳负离子的稳定离子介质也是存在的碳负离子的反应活性一般来说要比碳正离子低,所以可能在常规条件下就鈳以直接观察到碳负离子

补充一句,比如常用的正丁基锂试剂和格氏试剂等使用时都要注意pKa的问题

均裂和异裂,简单反应的反应焓做標尺衡量中间体的稳定性。

2.3 结构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构象分析

本书很任性地到这里还在讲化合物性质没有涉及有机反应……还特意把这事说了出来。

作者列举了几个词并说不懂的话后面立体化学部分会解释的。

构象分析 conformational analysis:讨论稳定的构象以及稳定的构象之间的過渡态

构象一般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键长键角),仅改变单键周围的原子放置(以σ键为轴转动单键)所产生的空间排布。

2.3.1 非环体系:扭转角的势能面

考虑非环体系时区分两类张力

1.C—C 键旁边连有位阻较大的基团而导致基态结构的扭曲,这种扭曲导致键长和鍵角明显偏离标准值

2.和构象相关存在于键旋转过程中出现的过渡态或是不稳定的构象中

位阻、位阻关系位阻张力这些术语表示一些大嘚化学基团使得分子结构的稳定性下降的现象。

没有什么值得讲的注意几个概念:

Newman投影、二面角、扭转曲线、旋转能垒

乙烷旋转能垒仅3kcal/mol,用动力学里的Arrhenius 方程可以估计出298K下选择半周只要10ps

那么过渡态的势能储存在哪里呢?

答:它以扭转张力的形式存在在重叠式构象中氢原孓发生重叠时, C-H 键和C-C 键都发生了扭曲(尽管很小)在交叉式构象中这些键又都恢复到原来的键长和键角,扭转所需的能量被释放到体系中戓是分散到同一个分子的其他振动模式中。

之前讨论过键的伸缩和弯曲运动都是发生在特定能级上的(红外光谱)转动是量子化的吗?

答:能垒太低时不是量子化的

低能的扭转运动看起来是简谐的。但是随着能级的升高扭转运动很快就变成了非简谐的。

在室温下对常規有机化学而言量子效应对键的旋转影响不大

丁烷:邻交叉构象中的相互作用

这电存在两类交叉式构象(即邻交叉式和对交叉式)以及两类偅叠式的过渡态构象对交叉式构象要比邻交叉式构象稳定0. 9 kcal/ mol.所以可以说邻交叉式构象有0.9 kcal/ mol 的张力能

这个现象最常见的解释是在邻交叉式构潒中甲基之间存在位阻作用这种作用叫做邻近排斥,因为它是发生在两个相邻碳原子上的两个基团之间的作用

邻交叉式构象是有手性嘚(镜像不重合),在完整的扭转过程中存在两种对映异构体这就意味着在考虑热力学性质时邻交叉式构象的统计权重应该为2。如果想知道平衡时邻交叉式构象与对交叉式构象的比例时必须考虑到有两个邻交叉式构象,但是对交叉式构象只有一个这时需要利用统计力學的思路,结合著名的玻尔兹曼公式S=klnΩ,可以得出:

在298 K 下丁烷分子大致存在70%的对交叉式构象和30%的邻交叉式构象

受热、碰撞、微波激发等嘟可以便分子具有合适的能量来克服扭转能垒,从而实现构象之间的相互转化

邻交叉式构象和对交叉式构象的定义对于丁烷分子而言是佷清楚的。对于更加复杂的结构则经常需要用更加系统的Klyne - Prelog 命名法。丁烷分子的邻交叉式构象是顺错式(+或-取决于在哪一种对映异构体上) 對交叉式构象是反叠式,重叠式构象则是顺叠式

丁烷分子的邻交叉式构象要比对交叉式构象能量高0.9 kcal/ mol ,这通常不被认为是张力能但是根據我们的定义,它就是张力能

基团加和法忽略了构象的作用,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采取对交叉式构象的丁烷分子不适用于采取邻交叉式构象的丁烷分子,所以需要修正

在对大量这样的结构归纳总结之后,基团加和法采用0. 8 kcal/ mol 来校正邻交叉作用

当然这种校正是相当粗略的,也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结构取代基是叔丁基或类似基团时,这个增量就相当大

绕C—N 键和C—O键的旋转能垒要比类似的C—C键低,这表明孤對电子所带来的排斥作用要比C-H之间的排斥作用小

比较卤乙烷的能垒,可以发现原子序数大的卤素取代基并不一定导致较高的旋转能垒這似乎有些出乎意料。这是因为C-X键的键长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长键越长,卤素原子离甲基就越远排斥作用也就越弱。

乙烷分子和丁烷分子的扭转运动的势能曲线都是3重的也就是说,绕C-C 键旋转360°,体系将历经3 个能量最高点和3 个能量最低点

一般来说,如果键的旋转發生在一个n 重的基团和一个m 重的基团之间则旋转能垒的多重度F=m·n/q,q 是构象转化过渡态中发生重叠的键的数目

甲苯的旋转能垒比较低的解释是:如果甲苯的Erot 也和乙烷的一样为3 kcal/ mol ,但是仍然是6重旋转能垒那么该体系的能量将随着扭转角的微小变化而突变,这种情况明显是不匼理的

同位排斥作用:位于同一个碳原子上的两个甲基之间的立体排斥作用。

对于一个R 非常大的四烷基乙烷而言如1,1,2,2 一四叔丁基乙烷,這种效应使该分子只采取邻交叉式构象

(补充)2001年有一篇nature提出了乙烷构型的新解释——超共轭效应。

不过国内教材讲到的很少随便看看就好。

他们的理论是说是说交错式有更好的轨道重叠

下一节:复杂的体系的构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苯基碳负离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