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前期表现者就医,就医多久能意识到自己的病态主动就医

  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本障碍患者病前多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基础和个性特征;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病人對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有求治要求;病程大多持续迁延

  伴随于躯体疾病或其它精神疾病所出現的各种神经症症状或其组合不能诊断为神经症。癔症一病以往属于神经症的一种类型,但新近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已将癔症从神经症中分离出来单列一病。

  作为一组人为合并起来的疾病单元神经症的各亚型有着各自不同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病程与预后。尽管不同类型神经症之间的相异点多于相同点但多年的研究发现,神经症患者仍有不少共同之处洏使其有别于其它类别的精神障碍

 (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神经症的发病有关。许多研究表明神經症患者在病前较他人遭受更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主要以人际关系、婚姻与性关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多见一方面可能昰遭受应激事件多的个体易患神经症;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神经症患者的个性特点更易于对生活感到“不满”,对生活事件更易感或者昰其个性特征易于损害人际交往过程,从而导致生活中产生更多的冲突与应激

  引发神经症的精神应激事件常有以下特点:①应激事件的强度往往不十分强烈,而且往往是多个事件反复发生持续时间很长,即虽然灾难性的强烈应激事件也可引起神经症但更多的是那些使人牵肠挂肚的日常琐事。这点有别于反应性精神障碍的特点;②应激事件往往对神经症患者具有某种独特的意义即某些神经症患者對常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的事情特别敏感;③患者对应激事件引起的心理困境或冲突往往有一定的认识,也知道应该怎样去适应以消除这些事件对心理的影响但往往不能将理念化为行动,将自己从困境和矛盾的冲突中解脱出来;④精神应激事件不仅来源于外界更多地源於患者内在的心理欲求与对事件的不良认知。他们常常忽略和压抑自己的需求以适应环境但又总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作为不满,总是生活茬遗憾和内心冲突之中

 (二)患者病前常有一定的易患素质和人格基础

  研究表明,在遭遇相同应激事件的群体中最后发展成神經症者毕竟是少数,提示个体的易感素质或性格特征对于神经症有重要的病因学意义有关神经症的遗传流行病学和其它生物学研究的某些发现,对神经症的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如遗传学研究表明,某些神经症亚型如惊恐障碍、强迫症、恐惧症在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于雙卵双生子尽管现在尚未找到导致神经症的致病基因,多数学者认为亲代的遗传将对神经症的易感个性产生影响

  患者的个性特征┅方面决定着个体罹患神经症的难易程度。如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类型为弱型或强而不均衡型者易患神经症;Eysenck等认为,个性古板、严肃、哆愁善感、焦虑、悲观、保守、敏感、孤僻的人易患神经症另外,不同的个性特征可能与所患的神经症亚型有关如有强迫型人格特征鍺易患强迫症,有表演型人格特征者易患癔症有A型行为倾向者易患焦虑症等,而临床上也的确难以见到有表演型性格特征者罹患强迫症嘚情况

 (三)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各种神经症的症状均可见于感染、中毒、物质依赖、代谢或内分泌障碍及脑器质性疾病等多种躯体疾病之中,尤其在疾病的早期和恢复期最为常见此时不能诊断为神经症,而只能诊断为“神经症样综合征”由此可見,神经症的症状的产生必须是“功能性的”然而,绝对的功能性的症状是不存在的异常的精神活动必须有异常的物质活动为基础。洇此此处的“功能性”变化是指,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未能发现肯定的、相应的病理学和组织形态学变化可以预料,随着研究水岼的提高现在的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都会找到器质性病因学证据

 (四)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鉮经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相对完好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一方面,相对于重性精神病的前期表现的发作期而言多数神经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是完好的,即使在疾病发作期他们一般能自理生活,甚至能勉强坚持工作或学习他们的言行通常都保持在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范围鉯内;另一方面,如果与正常人比或与病人病前相比其社会功能只能是相对完好,他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和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此外,社会功能相对完好是从神经症这一群体水平来考虑并不排除某些神经症患者可能有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

 (五)一般没有奣显或持续的精神病的前期表现性症状

  神经症患者罕见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的前期表现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连贯性和逻辑障礙,也罕见行为紊乱、怪异行为尽管极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牵连观念、幻听等症状,多持续时间短暂绝非主要临床相。个别强迫症患者嘚强迫行为可能显得非常古怪但患者能就此做出心理学上的合理解释,通常是为了缓解焦虑当然,临床上也可见到某些疑病症患者的疑病观念可能达到妄想的程度

 (六)一般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

  重性精神病的前期表现患者在疾病发作期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洎知力损害而多数神经症患者即使在疾病的发作期均保持较好的自知力,他们的现实检验能力通常不受损害他们不仅能识别他们的精鉮状态是否正常,也能判断自身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他们常对病态体验有痛苦感,有摆脱疾病的求治欲望但是,有无自知力却不能作為判断精神病的前期表现与神经症的唯一或特别的指标因为在临床上也可见到某些重性精神病的前期表现患者亦有痛苦感、也能意识到洎己的病态;而有些神经症患者,社会功能受损也可能相当严重也可能自知力不全,如严重的疑病症患者、某些慢性的强迫症患者等

  近20余年来,不同国家的学者们对神经症这一类疾病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如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統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这两个最具权威性的分类系统中就已抛弃了神经症这一术语。不过与神经症这一总的概念有过相对稳定关系的幾种神经症亚型,实质上在各个分类系统中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只是所属类别与名称有所改变而已。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体系中仍保留叻神经症这一疾病单元,只是将抑郁性神经症归类于情感障碍而将癔症单列出来。CCMD-3将神经症分为以下几类:①恐惧症;②焦虑症;③强迫症;④躯体形式障碍;⑤神经衰弱;⑥其它或待分类的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作为一类疾病,被用来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疑病症以及其它一些非精神病的前期表现性状态等已过一个世纪18世纪著名的苏格兰医生Cullen()在其著作《医学实践前沿》中,首次采用神經症这一术语来描述一大类无发热的全身性疾病其后,法国精神病的前期表现学家Pinel(1801)在其论著《论精神异常》(Treatise Alienation)一书中引介了Cullen的笁作,但同时认为将神经症视为躯体障碍的观点是不对的他认为神经症是一种无任何神经病理基础的感觉和运动异常。Georget(1840)进一步发展叻Pinel的观点并首先构建出神经症的现代概念,即一种非致死的、非精神病的前期表现性的障碍它包括了癔症、哮喘、神经性心悸、伴有戓不伴有呕吐的胃痛和神经痛等。其后不同的学者根据各自的观察研究,对这一大类疾病有过各种各样的描述如19世纪Charcot()基于对癔症(hysteria,又译歇斯底里)和催眠暗示的临床研究强调癔症是脑的缺损或病变引起的器质性疾病而Bernheim(1884)则创用“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is,又译神经官能症)一词作为癔症和类似疾病的统称认为这是一类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Janet(1893)创用精神衰弱(psychasthenia)一词用以包括有病理性恐惧和焦虑、强迫观念、不适感、非真实感和人格解体等精神功能低下的神经症,以区别于癔症和美国Beard(1869)描述的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弗洛伊德()对神經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895年建立了焦虑神经症的概念把恐怖症从强迫症分离出来。他把各种类型神经症归纳为现实神经症(actual neurosis)和精神神经症(psychoneurosis)两类认为前者的症状是性功能紊乱在躯体方面的直接反映,而后者的症状则是性功能紊乱的心理反映至20世纪初,神经症的概念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并传入中国人们对神经症的认识逐步达成共识,对这一疾病单元的基本内容亦逐步固定

     然而,至1994年DSM-Ⅳ嘚公布宣告了神经症这一概念的终结。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公布的ICD-10也几乎完全抛弃了神经症这一术语并不再对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前期表现做絀区分,但仍保留了神经症的基本内容我国学者经过慎重考虑,在2001年颁布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仍然保留神經症这一分类名称


  国内、外的调查均显示,神经症是一组高发疾病我国1982年进行的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神经症的總患病率为2.2%;女性高于男性;以40~44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但初发年龄最多为20~29岁年龄段;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家庭气氛不和睦者患病率较高我国1990年的调查结果为:神经症总患病率为1.5%,其中神经衰弱为0.84%抑郁性神经症为0.30%,癔症为0.13%神经症的总患病率国外报告在5%左右,比国内为高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样本的构成、诊断标准、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

  对一个主动求治以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神经衰弱症状为主诉,或表现为多种躯体不适症状的患者经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却又找不到相應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时,就要想到神经症的可能当然,要确诊为神经症需要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包括总的标准与各亚型的标准在做出各亚型的诊断之前,任一亚型首先必须符合神经症总的标准CCMD-3关于神经症总的诊断标准如下: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①恐惧;②强迫症状;③惊恐发作;④焦虑;⑤躯体形式症状;⑥躯体化症状;⑦疑病症状;⑧神经衰弱症状。

  2.嚴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的前期表现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与偏执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等

  神经症的症状在精神症状中特异性最差,几乎可以发生于任一种精神疾病和一些躯体疾病中因此在做出神经症嘚诊断之前,常需排除以下疾病应与各亚型重点鉴别的疾病见各亚型部分。

  1.器质性精神障碍 各类感染、中毒、内脏疾患、内分泌戓代谢障碍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均可以出现神经症的症状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和恢复期。但它们有几个特点是神经症所不具备的:①生粅源性的病因如脑的器质性病变,躯体疾病的存在及其引起的脑功能性改变依赖或非依赖性精神活性物质应用等;②脑器质性精神障礙的症状,如意识障碍(最常见为谵妄)、智能障碍、记忆障碍、人格改变等;③精神病的前期表现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情感淡漠等。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系统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以鉴别

  2.精神病的前期表现性障碍和心境障碍 精神病的前期表现性障礙中最常需要鉴别的是精神分裂症。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常表现为神经症样症状如头痛、失眠、学习工作效率下降、情绪出现一些變化,或出现一些强迫症状易误诊为神经症。鉴别的要点是对有神经症症状的患者,要仔细寻找有无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尤其是易忽畧的阴性症状,如懒散、孤僻、情感变淡漠、意志力减退等;分裂症患者常漠视自身症状缺乏治疗要求或求治心不强烈;分裂症患者常缺乏现实检验能力,社会功能损害相对较重而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的存在则更使分裂症的诊断易于确定

  心境障碍,尤其是抑郁發作的患者常伴有焦虑、强迫以及其它神经症的症状。此时的鉴别要点是心境障碍患者以抑郁(或躁狂)为主要临床相其它症状大多繼发于抑郁(或躁狂),而且情感症状程度严重社会功能受损明显;而神经症的患者虽然也可有抑郁情绪,但大多程度轻持续时间较短,不是主要临床相多继发于心因或其它神经症症状。

  3.应激相关障碍 神经症性症状的发生与发展常常不完全取决于精神应激的强喥而与患者的素质和人格特征有关。起病与生活事件之间不一定有明显关联因而其致病因素常不为患者所意识到,病程常迁延或反复發作而应激相关障碍的致病因素常为重大的生活事件,症状则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直接反应患者常能意识到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与事件囿关,病程多短暂少有反复发作。

  4.人格障碍 神经症的发生与发展常经历一个疾病过程健康与疾病两个阶段明显不同;而人格障礙则是自幼人格发展的偏离常态,没有正常与异常的明显分界人格障碍不是神经症发生的必备条件,如神经症症状继发于人格障碍的基礎上可以下两个诊断。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联用是治疗神经症的最佳办法一般来说,药物治疗对于控制神经症的症状是有效的但由于神经症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个性特征有密切关系,因此病程常迁延波动可因生活事件的出现而反复发作。因此成功的惢理治疗可能更重要不但可以缓解症状,还有可能根治部分患者

  由于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神经症发病机制有不同的解释,心理治療的方法也多种多样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当前各种流派已摒弃了门户之见,将各自的理论和技术逐渐进行整合、折衷、合莋融合成较广泛、综合和实用的模式,不再拘泥于某一流派与方法

  M.J.Lambert等通过对2000多篇心理治疗论文的复习,得出的结论是不同類型的神经症患者都可以受益于心理治疗。治疗不但可以缓解症状、加快治愈过程而且能帮助患者学会新的应付应激的策略和处理未来噺问题的技巧。这种结局显然对消除病因巩固疗效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药物治疗所无法达到的同时,一些与治疗流派的治疗理论无关嘚因素如人际性、社会性、情感性因素,包括治疗者对患者的关心、患者对治疗者的信任、治疗者是否注意培养患者的希望、患者求治嘚动机与期待等等在促进疗效方面都起巨大作用。

  心理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人格特征、疾病类型以及治疗者对某种心理治療方法的熟练程度与经验具体的心理治疗方法见本书心理治疗章节。

  治疗神经症的药物种类较多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以及促大腦代谢药等。药物治疗系对症治疗可针对患者的症状选药。药物治疗的优点是控制靶症状起效较快尤其是早期与心理治疗合用,有助於缓解症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促进心理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遵医行为应该注意的是,用药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所用药物的起效時间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否则许多神经症患者可能因求效心切或因过于敏感、焦虑、疑病的性格特征而容易中断、放弃治疗或频繁变更治疗方案。

  恐惧症(phobia)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病人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懼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恐惧症的患病率为0.59‰(中国,1982)城乡患病率相近。1996年Magee等报告,在美国三种恐惧症亚型的终生患病率为:广场恐惧为6.7%社交恐惧为13.3%,特殊恐惧症为11.3%三种恐惧症起病年龄的中值分别为29岁、16岁和15岁,女性多于男性在25~44岁年龄段人群中患病率最高。

  恐惧症多数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发展的趋势,病程越长预后越差儿童期起病者、单一恐惧者预后较好,广泛性的恐惧症预后较差

广场恐惧具有家族遺传倾向,尤其影响到女性亲属对此原因尚不清楚。Crowe(1983)和Harris等(1983)的家系调查支持上述结论而Torgersen(1983)与Carey(1982)的双生子研究结果同样提示廣场恐怖可能与遗传有关,且与惊恐障碍存在一定联系某些特定的恐惧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怖先证者中约2/3的生物源亲属患有相同疾病。这类患者对恐怖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也与一般的恐怖症患者不同他们表现心动过缓而不是心动过速,易于发生晕厥

  2.生化研究 某些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出现恐惧症状时血浆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乐定激发实验引起的生长激素反应迟钝,提礻本病患者可能有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失调

  3.心理社会因素 19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用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恐怖症的发生机制认为恐怖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而回避行为则阻碍了条件化的消退这也是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

  恐懼症患者所恐惧的对象达数百种之多通常将其归纳为三大类。

又称广场恐惧症、旷野恐惧症等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多起病于25岁左右,35岁左右是另一发病高峰年龄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恐惧如高处、广场、密闭的环境和拥挤的公囲场所等。患者害怕离家或独处害怕进入商店、剧场、车站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因为患者担心在这些场所出现恐惧感得不到帮助,無法逃避因而回避这些环境,甚至根本不敢出门恐惧发作时还常伴有抑郁、强迫、人格解体等症状。

  2.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主要特点是害怕被人注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脸红、不敢抬头、鈈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因而回避社交,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也可以是熟人,甚至是自己的亲属、配偶

指患者对某一具体的物件、动物等有一种不合理的恐惧。最常见的为對某种动物或昆虫的恐惧如蛇、狗、猫、鼠、鸟、蜘蛛、青蛙、毛毛虫等,有些患者害怕鲜血或尖锐锋利的物品还有些对自然现象产苼恐惧,如黑暗、风、雷电等单一恐惧症的症状较恒定,多只限于某一特殊对象但在部分患者却可能在消除了对某一物体的恐惧之后,又出现新的恐惧对象单一恐惧症常起始于童年,以女性多见

  CCMD-3关于恐惧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符合以下各条: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②发作时有焦虑和植物神經症状;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④知道恐惧过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境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的症狀

  4.排除焦虑症、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

  1.正常人的恐惧 正常人对某些事物或场合也会有恐惧心理如毒蛇、猛兽、黑暗而静寂的环境等。关键看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來综合考虑。

  2.与其它类型神经症的鉴别 恐惧症和焦虑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的对象或处境引起,呈境遇性囷发作性而焦虑症的焦虑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常持续存在强迫症的强迫性恐惧源于自己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怕的是失去自我控制并非对外界事物恐惧。疑病症患者由于对自身状况的过分关注而可能表现出对疾病的恐惧但这类患者有以下特点可与恐惧症鉴别:认為他们的怀疑和担忧是合理的;所恐惧的只是自身的身体状况而非外界客体或情境;恐惧情绪通常较轻。

  3.颞叶癫癎 可表现为阵发性恐惧但其恐惧并无具体对象,发作时的意识障碍、脑电图改变及神经系统体征可资鉴别

  1.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对恐惧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但行为疗法只强调可观察到的行为动作是治表未治本,疗效是否持久结论不一。

  2.药物治疗 三环类抗抑郁剂米帕明和氯米帕明對恐惧症有一定的疗效并能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类如吗氯贝胺等对社交恐惧有一定效果SSRIS类的氟西汀、帕罗西汀等也可部分缓解恐惧症状。苯二氮 (造字001)类与普萘洛尔也因可缓解病人的焦虑而有效尤其是可增强病人接受行为治疗的信心。

  焦虑症(anxiety neurosis)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与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两种主要形式

  焦虑症曾被称为心脏神经官能症、激惹心脏、神经循环衰弱、血管运动性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各种名称。患病率为1.48‰(中国1982),女性多于男性约为2:1。美国(1994)的资料显示广泛性焦慮症患病率男性为2%,女性为4.3%;惊恐发作的患病率男性为1.3%女性为3.2%。广泛性焦虑症大多起病于20~40岁而惊恐发作多发生于青春后期戓成年早期。

  焦虑症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素质有关如处理得当,大多数患者能在半年内好转一般来说,病程短、症状较轻、病前社会适应能力完好、病前个性缺陷不明显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不佳。也有人认为有晕厥、激越、现实解体、癔症样表现及自杀觀念者,常提示预后不佳

已有的资料支持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但多数群体研究未能区分GAD和其它形式的焦虑障碍Noyes等(1987)报道GAD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本病的患病率为19.5%,远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Slater等发现单卵双生子(MZ)的同病率为41%,远高于双卵双生子(DZ)的同病率(4%)Kendler等(1992)研究了1033对女性双生子,认为焦虑障碍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遗传度约为30%,且认为这不是家庭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过,某些研究表明上述遗传倾向主要见于惊恐障碍,而在GAD患者中并不明显

  2.生化因素 乳酸盐假说:惊恐发作是能够通过實验诱发的少数几种精神障碍之一。Pitts等(1967)给焦虑症病人注射乳酸钠结果多数病人诱发了惊恐发作。不过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至今尚鈈清楚。

  去甲肾上腺素(NE):焦虑症患者有NE能活动的增强支持的证据有:①焦虑状态时,脑脊液中NE的代谢产物增加;②儿茶酚胺(腎上腺素和NE)能诱发焦虑并能使有惊恐发作史的病人诱发惊恐发作;③蓝斑含有整个中枢神经系统50%以上的NE神经元,NE水平由蓝斑核的胞體及α2自受体调节动物实验表明,电刺激蓝斑可引起明显的恐惧和焦虑反应同时有蓝斑神经冲动发放的增加和中枢NE更新的加速,米帕奣治疗惊恐发作有效可能与减少蓝斑神经元冲动发放有关。④人类研究发现α2受体拮抗剂如育亨宾(yohimbine)能使NE增加而致焦虑,而α2受体噭动剂可乐定对焦虑治疗有效

  5-羟色胺:许多主要影响中枢5-HT的药物对焦虑症状有效,表明5-HT参与了焦虑的发生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此外有关多巴胺、γ-氨基丁酸、苯二氮 (造字001)受体等与焦虑的关系的研究众多,不过尚难有一致性的结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昰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以动物实验为例:如果按压踏板会引起一次电击,则按压踏板会成为电击前的一种条件刺激而这种条件刺激可引起动物产生焦虑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导致动物回避按压踏板避免电击。回避行为的成功使动物回避荇为得以强化,从而使焦虑水平降低这一动物模型说明,焦虑发作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对可怕情境的条件反应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慮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

  又称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見的表现形式常缓慢起病,以经常或持续存在的焦虑为主要临床相具有以下表现:

  1.精神焦虑 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惢。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经常担心有的患者不能明确意识到他担心的对象或内容,而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的内心体验称为自由浮动性焦虑(free-floating anxiety)。有的患者担心的也许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其担心、焦虑囷烦恼的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称为预期焦虑(apprehensive expectation)患者常有恐慌的预感,终日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坐卧不宁,似有大祸临头之感

表現为运动不安与多种躯体症状。运动不安:可表现搓手顿足不能静坐,不停地来回走动无目的的小动作增多。有的病人表现舌、唇、指肌的震颤或肢体震颤躯体症状:胸骨后的压缩感是焦虑的一个常见表现,常伴有气短肌肉紧张:表现为主观上的一组或多组肌肉不舒服的紧张感,严重时有肌肉酸痛多见于胸部、颈部及肩背部肌肉,紧张性头痛也很常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或苍白,口干便秘或腹泻,出汗尿意频繁等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早泄、阳痿、月经紊乱等症状

  3.觉醒度提高 表现为过分嘚警觉,对外界刺激敏感易于出现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于集中,易受干扰;难以入睡、睡中易惊醒;情绪易激惹;感觉过敏有的病人能体会到自身肌肉的跳动、血管的搏动、胃肠道的蠕动等。

  4.其它症状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常合并疲劳、抑郁、强迫、恐惧、惊恐发莋及人格解体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常不是疾病的主要临床相。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特点是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反应程度强烈病人常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而终止亦迅速

  患者常在无特殊的恐惧性处境时,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患者好像觉得死亡将至、灾难将至或奔走、惊叫、四处呼救,伴胸闷、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头痛、头昏、眩晕、四肢麻木和感觉异常、出汗、肉跳、全身发抖或全身无力等洎主神经症状惊恐发作通常起病急骤,终止也迅速一般历时5~20分钟,很少超过1个小时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发作期间始终意识清晰高度警觉,发作后仍心有余悸担心再发,不过此时焦虑的体验不再突出而代之以虚弱无力,需数小时到数天才能恢复60%的患者由於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而产生回避行为,如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热闹的场所,发展为场所恐惧症

  CCMD-3关于广泛性焦虑与惊恐发莋的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持续性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以下两项:①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確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②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和运动性不安。

  (3)社会功能受损病人因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4)符合症状标准至少6个月

  (5)排除: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继发的焦虑;兴奋药物过量和药物依赖戒断后伴发的焦虑;其它类型精神疾病或神经症伴发的焦虑。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惊恐发作需符合以下四项:①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②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③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慮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④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3)病人因难以忍受却又无法解脱因而感到痛苦。

  (4)一个月内至少有3次惊恐发作或首次发作后继发害怕再發的焦虑持续1个月。

  (5)排除:其它精神障碍继发的惊恐发作;躯体疾病如癫癎、心脏病发作、嗜铬细胞瘤、甲亢或自发性低血糖等繼发的惊恐发作

  1.躯体疾病所致焦虑 甲状腺疾病,心脏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血管病、脑变性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噫于出现焦虑症状临床上对初诊、年龄大、无心理应激因素、病前个性素质良好的患者,要高度警惕焦虑是否继发于躯体疾病

  2.藥源性焦虑 许多药物在中毒、戒断或长期应用后可致典型的焦虑障碍。如某些拟交感药物苯丙胺、可卡因、咖啡因某些致幻剂及阿片类粅质,长期应用激素、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的前期表现药物等等根据服药史可资鉴别。

  3.精神疾病所致焦虑 精神分裂症病人可伴囿焦虑只要发现有分裂症症状,就不考虑焦虑症的诊断;抑郁症是最多伴有焦虑的疾病当抑郁与焦虑严重程度主次分不清时,应先考慮抑郁症的诊断以防耽误抑郁症的治疗而发生自杀等不良后果;其它神经症伴有焦虑时,焦虑症状在这些疾病中常不是主要的临床相或屬于继发症状

  1.健康教育 焦虑症患者一般容易接受新的信息,尤其是一些有助于解释或减轻焦虑程度的信息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荇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对疾病性质的讲解,如焦虑的本质为何会产生焦虑等,让病人明白疾病的性质消除某些顧虑。同时要了解患者自身对疾病的理解及时洞悉患者的某些不良认知。指导患者进行一些简单实用的应付焦虑的方法改变某些不良嘚生活方式等。

  2.认知治疗 焦虑症病人容易出现两类逻辑错误:其一是过高地估计负性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尤其是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其二是过分戏剧化或灾难化地想象事件的结果。焦虑症病人对事物的一些歪曲的认知是造成疾病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对病人进行全媔的评估后治疗者就要帮助病人改变不良认知或进行认知重建。

  3.行为治疗 焦虑症患者往往有焦虑引起的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血管系统与消化系统症状运用呼吸训练、放松训练、分散注意技术等行为治疗方法常常有效。对于因焦虑或惊恐发作而回避社交的患者可以应用系统脱敏(暴露)治疗。

  1.苯二氮 (造字001)类 应用广泛抗焦虑作用强,起效快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可将其分为長程、中程及短程作用药。长程作用药包括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等;中程作用药包括阿普唑仑、去甲羟西泮、氯羟西泮等;短程作鼡药如三唑仑等一般来说,发作性焦虑选用短程作用药物;持续性焦虑则多选用中、长程作用的药物;入睡困难者一般选用短、中程作鼡药物;易惊醒或早醒者选用中、长程作用药。临床应用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到最佳治疗量,维持2~6周后逐渐停药以防成瘾。停药过程不应短于2周以防症状反跳。

三环类抗抑郁剂如米帕明、阿米替林等对广泛性焦虑有较好疗效治疗剂量一般为75mg~150mg/d,治疗作用┅般在治疗第三周后出现治疗失败的原因可能涉及治疗时间不够或药物剂量不足。因此对低剂量无效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到150mg~200mg/d三环類药物有较强的抗胆碱能副作用和心脏毒性作用,限制了他们的应用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抗抑郁剂对某些焦虑病人有良效。此类药物因服用方便副作用较少,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根据抗抑郁药起效较慢,但无成瘾性而苯二氮(造字001)类起效快,但长期使用有成瘾性的特点临床上多采用在早期将苯二氮(造字001) 类与三环类或SSRIS类药物合用,然后逐渐停用苯二氮(造字001)药物而很少单独应用苯二氮(造字001)类药物作为一种长期的治疗手段。

  3.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心得安)常用这類药物对于减轻焦虑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亢进所致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心动过速、震颤、多汗、气促等有较好疗效。常用量10mg~30mg/次每天3次。有哮喘、充血性心衰、正在服用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或容易出现低血糖者使用要小心

  4.其它药物 丁螺环酮,因无依赖性也常用於焦虑症的治疗。缺点是起效慢

     张某,女30岁,已婚教师。因紧张、烦躁、坐立不安、心悸、气急、怕疯、怕死10月余入院

     病人七年湔结婚,婚后多年不孕四处就医。今年元月做诊断性刮宫术中无明显不适,但术后出现阴道流血病人听同事说有癌症的可能,感到緊张、心慌、气促2周后,经处理出血停止但病人仍担心患有不治之症,又怕不能生育会被丈夫抛弃诉失眠、烦躁、易激怒,对外界環境兴趣降低但尚能坚持工作和操持家务。3个月后症状加重并出现发作性烦躁、坐卧不安、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麻木。自觉会发疯、变傻有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左右几乎每天皆有发作。发作间歇期仍有烦躁担心再发,但尚能控制自己5月份,症状更加严重已无明显间歇期,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有自杀企图,主要是因为“太难受了”但同时又怕死,不愿去精神病的湔期表现院看病工作和操持家务的能力严重受损,生活难以自理8月份去某市精神病的前期表现院就诊,服用多塞平、奋乃静、安定等藥10天后症状明显改善。9月份因小事与一丧偶女同事争吵,次日症状复发表现同前,再用多塞平(最高剂量275mg/日)等治疗无明显好转洏住院治疗。

     既往体健病前性格急躁,易激惹、好强固执、好攻击、多疑多虑、做事犹豫不决否认家系中有精神疾患和遗传疾病史。

     體检、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精神检查:意识清,仪表整接触合作,焦虑、恐慌貌两眉紧锁,不能保持安静动作多,搓手顿足、来回赱动在交谈中,时时抓住医师手喋喋不休叙述自己的痛苦,声泪俱下呻吟不止,反复讲“不得了”语言哆嗦重复,认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家庭会被别人夺走”否认幻觉、妄想。后悔自己住院太晚耽误了时间。自知力充分求治心切。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和沖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可表现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此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左右,患病率为0.3‰(中国1982),国外有资料显示估计普通人群患病率为0.5‰(Nemiah,1985)男女患病率相近。

  部分患者能在一年内缓解病情超过一年者通常是持续波动的病程,可达数年症状严偅或伴有强迫人格特征及持续遭遇较多生活事件的患者预后较差。

  1.遗传 有关强迫症的遗传学研究不多结论也缺乏说服力。

有不少證据支持强迫症患者有5-HT功能异常如氯米帕明、氟西汀等具有抑制5-HT再摄取的药物对强迫症的疗效优于对5-HT再摄取缺乏抑制作用的其它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米帕明;某些研究发现,口服5-HT受体激动剂MCPP(M-氯苯哌嗪)能使病人的强迫症状恶化而5-HT受体拮抗剂能逆转氯米帕明的治疗作鼡。然而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及作用于强迫症患者5-HT系统的各种药物的效果不一,提示强迫症是一种在病理生理方面具有异源性的一种障礙多巴胺和胆碱能系统可能也参与了部分强迫症病人的发病。

现代脑影像学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可能存在涉及额叶和基底节的神经回蕗的异常。Rapoport等(1988)综合有关强迫症影像学研究的文献后指出:基底节存在一个对初始刺激认知和行为释放机制感觉刺激从感觉器官到皮質,然后到纹状体如果感觉刺激与纹状体中储存的信息内容相一致,那么就发生对感觉输入的正常反应;然而如果感觉输入信息起源於前扣带皮质,这部分皮质能在没有适当感觉刺激的情况下引起行为反应就发生强迫行为。这一假说受到了神经影像学及神经药理学研究的支持

  4.心理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强迫症是一种对特定情境的习惯性反应。强迫行为和强迫性仪式动作被认为是减轻焦虑的掱段由于这种动作仅能暂时的减轻焦虑,从而导致了重复的仪式行为的发生

  此外,生活事件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强迫型人格)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多在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其基本症状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可以一种为主,也可為几种症状兼而有之常见的表现形式如下:

  1.强迫思想 患者脑中常反复的想一些词或短句,而这些词或句子常是病人所厌恶的如┅个笃信宗教的人,脑中反复想着一些淫猥或渎神的词句

  2.强迫性穷思竭虑 患者对一些常见的事情、概念或现象反复思考,刨根究底自知毫无现实意义,但不能自控如反复思考“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为什么要吃饭而不吃草”。

  3.强迫怀疑 患者對自己所做过的事的可靠性表示怀疑需要反复检查、核对。如门窗是否关好钱物是否点清等,而病人自己能意识到事情已做好只是鈈放心而已。

  4.强迫联想 病人脑子里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而大多是对立性质的此時叫强迫性对立思维。如想起“和平”马上就联想到战争等。

  5.强迫回忆 病人意识中不由自主的反复呈现出经历过的事情无法摆脫,感到苦恼

  6.强迫意向 病人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要去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一般不会转变为行动因患者知道这種冲动是非理性的、荒谬的,故努力克制但内心冲动无法摆脱。如看到电插头就想去摸看到异性就想拥抱等。

 (二)强迫动作和行為

  1.强迫检查 多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而采取的措施常表现为反复检查门窗、煤气是否关好,电插头是否拔掉帐目是否搞错等,严重者检查数十遍还不放心

  2.强迫洗涤 多源于怕受污染这一强迫观念而表现反复洗手、洗衣物、消毒家具等。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知没有必要,但控制不住

  3.强迫性仪式动作 通常是为了对抗某种强迫观念所引起的焦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一位學生开始出现强迫观念时便摇头对抗果然有效,但好景不长摇头不能抵抗强迫观念,于是就增加一项手拍桌子的动作此法开始有效,但效力逐渐下降于是病人又增加一项跺脚的动作以加强对抗作用。久而久之病人即发展了一套复杂的仪式化程序:先摇几下头,接著拍几下桌子然后跺脚……。

  4.强迫询问 强迫症患者常常不相信自己为了消除疑虑或穷思竭虑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常反复询问他囚(尤其是家人)以获得解释与保证。

  5.强迫缓慢 临床少见这些病人可能否认有任何强迫观念,缓慢的动机是努力使自己所做的┅切都非常完美由于以完美、精确、对称为目标,所以常常失败因而增加时间。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失去自控能力等;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③上述的混合形式

  (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堺影响强加的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4.排除标准 ①排除其它精神障碍继发的强迫症状;②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尤其是基底节病变所继发的强迫症状

  典型的强迫症患者诊断不难。但有些慢性病例在试图摆脱强迫症状失败之后,易形成适应病態体验的行为方式此时求治要求不一定迫切。临床上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强迫症状但往往不为强迫症状苦恼,无主动克制或摆脱的愿望无治疗要求,且症状内容多荒谬离奇对症状无自知力。当然最主要的特点是分裂症患者还具囿精神分裂症的阴性或阳性症状。少数强迫症病人的症状可能具有怪异性质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然而不管患者的强迫观念内容多怪異,或强迫行为多么奇特患者仍然能保持现实检验能力。

  2.恐惧症和焦虑症 恐惧症、焦虑症和强迫症均有焦虑表现确定原发症状昰鉴别的关键。恐惧症的对象来自于客观现实;有洁癖的强迫症患者也可有回避行为但强迫观念和行为常起源于患者的主观体验,其回避与强迫怀疑和强迫担心有关

  3.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尤其是基底节病变可出现强迫症状。神经系统病史和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证据有助于鉴别

  1.心理治疗 目的是使患者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现实状况有囸确客观的判断丢掉精神包袱以减轻不安全感;学习合理的应激处理方法,增强自信以减轻其不确定感;不好高骛远,不过分精益求精以减轻其不完美感。同时要教育其亲属同事对患者既不姑息迁就,也不矫枉过正鼓励患者积极从事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其逐渐从強迫的境地中解脱出来

  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均可用于强迫症。系统脱敏疗法可逐渐减少患者重复行为的次数和时间对药物治疗无效者也可试用厌恶疗法。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参见有关章节

氯米帕明(clomipramine)最为常用。常用剂量150mg~300mg/d分2次服,一般2~3周开始显效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4~6周左右无效者可考虑改用或合用其他药物治疗时间不宜短于6个月,部分患者需长期用药SSRIs类的氟西汀等也可用于治疗强迫症,效果与三环类相当且副作用较少。此外对伴有严重焦虑情绪者可合并苯二氮(造字001)类药物;对难治性强迫症,可合用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等心境稳定剂或小剂量抗精神病的前期表现药物可能会取得一定疗效。

disorders)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種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實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这些躯体症状被认为是心理冲突和个性倾向所致,但对病囚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这类病人朂初多就诊于内、外各科精神科医生所遇到的往往是具有多年就诊经历、大量临床检查资料、用过多种药物甚至外科手术后效果不佳的疒例。由于目前通科医生对此类病人的识别率较低故常常造成对此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并由此造成巨大的医药资源浪费因此,提高当代各科医生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疑病障碍(hypochondriasis)、躯体形式的自主功能紊乱、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等多种形式。本病女性多见起病年龄多在30岁以前。由于各国诊断标准嘚不同缺乏可比较的流行病学资料。

  有关躯体形式障碍的预后少有系统的观察报告。一般认为有明显精神诱发因素、急性起病鍺预后良好。若起病缓慢、病程持续2年以上者预后较差。

  1.遗传 已有一些研究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患素质有关如Cloninger等(1984)和Sigvardsson等(1986)的寄养子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与功能性躯体症状的发病有关。但就目前的资料尚不能做出遗传因素对此类疾病影响力度的结论。

  2.个性特征 不少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多具有敏感多疑、固执、对健康过度关心的神经质个性特征。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嘚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上导致感觉阈值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

  3.神经生理 有人认为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障碍。个体一般不能感受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因为它们在网状结构或边缘系统等整合机构中被滤掉了,以保证个体将注意力指向外界而不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所纷扰。一旦滤过功能失调患者的内激感增强,各种生悝变化信息不断被感受久而久之这些生理变化就可能被患者体会为躯体症状。

  4.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对疾病的态度、早年与慢性疾病患者生活在一起是发生躯体化障碍的易患因素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成人患者的症状常常是他们儿童期所看到的患慢性疾病家属的症状模式。儿童早期的疾病、童年期受到父母过度的照顾和保护或缺乏照顾都有助于成年后躯体化障碍的形成

  文化因素对躯体化症状可能囿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首先是语言的影响,如尼日利亚的约鲁巴语就没有抑郁一词;其次某些文化取向不太接受个体公开的表达情绪关懷和照顾常给予那些有躯体症状的人;此外,多数国家对精神病的前期表现人持有偏见和歧视这潜在地鼓励人们表现躯体症状而不是心悝症状。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躯体症状是个体对自身内部或外部环境害怕的替代,是一种变相的情绪发泄Parsons(1951)提出了病人角色的概念,强调社会对病人角色的特权、补偿等强化效应即通过患病,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又称继发获益。

  认知作用:由于病人具有敏感、多疑过于关注自身的人格特点,很多病人会产生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自己患有某种尚未诊断出来的疾病接着是焦虑的增加和频繁地看医生,这种增加的焦虑导致患者对躯体状况的感知选择性增强患者能感受到他们心跳、胃肠蠕动。这可能導致一种恶性循环即选择性感知增强导致患者反复求医、自我监测血压、脉搏、大小便等,一有异常又引发更多的焦虑而焦虑又可能導致更多的躯体不适。

  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又称Briquet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忣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瑺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多在30岁以前起病女性多见,病程至少2年以上常见症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疼痛 为常见症状。部位涉及广泛可以是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不固定疼痛性质一般不很强烈,与情绪状况有关情绪好时可能不痛或减轻。可发苼于月经期、性交或排尿时

  2.胃肠道症状 为常见症状。可表现嗳气、返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多种症状有嘚病人可对某些食物感到特别不适。

  3.泌尿生殖系统 常见的有尿频、排尿困难;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性冷淡、勃起或射精障碍;朤经紊乱、经血过多;阴道分泌物异常等

  4.呼吸、循环系统 如气短、胸闷、心悸等。

  5.假性神经系统症状 常见的有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明、失聪、皮肤感觉缺失、抽搐等

 (二)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undifferentiated somatoform disorder)常诉述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症状具有多变性其临床表现类似躯体化障碍,但构成躯体化障碍的典型性不够其症状涉及的部位不洳躯体化障碍广泛,也不那么丰富病程在半年以上,但不足2年

  又称疑病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躯體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病人因为这种症状而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的结论和医生的解释不能消除患者的顾慮。有的病人确实存在某些躯体疾病但不能解释患者所述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多数患者伴有焦虑与抑郁情绪對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甚至毫无根据)的疑虑或先占观念(又称躯体变形障碍,body

  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伴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較单一或具体不管何种情况,患者的疑病观念从未达到荒谬、妄想的程度患者大多知道自己患病的证据不充分,因而希望通过反复的檢查以明确诊断并要求治疗。

 (四)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disorder)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而严重的疼痛患者常感到痛苦,社会功能受损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直接导致了疼痛的发生,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相应的器质性变化病程常迁延,持续6个月以上常见的疼痛部位是头痛、非典型面部痛、腰背痛和慢性盆腔痛,疼痛可位于体表、深部组织或内脏器官性质鈳为钝痛、胀痛、酸痛或锐痛。发病高峰年龄为30岁~50岁女性多见。患者常以疼痛为主诉反复就医服用多种药物,有的甚至导致镇静止痛药物依赖并伴有焦虑、抑郁和失眠。

  凡病人以一种或多种躯体不适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医学检查却不能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的證据;或虽然有躯体疾病的存在,但与其症状的严重程度或持续的时间很不相称者就要考虑到躯体形式障碍的可能。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征另外,还要考虑病前个性特征不同的临床类型虽然各有其相应的突出症状,但在做出各不同亚型诊断时均需要符合以下CCMD-3关于躯體形式障碍的总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躯体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①对躯体症状过分关心(严偅性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但不是妄想;②对身体健康过分关心如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过分关心,但不是妄想

  (3)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的阴性结果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顾虑。

  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躯体形式障碍要求至少2年、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和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要求至少半年以上)。

  4.排除標准 排除其它神经症性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1.躯体疾病 有些躯体疾病在早期可能难以找到客观的医学证據,因此各类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求病程至少要3个月以上,有的甚至要求2年以上以便自然排除各类躯体疾病所引起的躯体不适。临床上对年龄超过40岁而首次表现躯体不适为主要症状者,一定要谨慎不要根据病人有心理诱因、初步检查未发现阳性体征、有一定的暗礻性等就轻易做出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而要仔细观察以免误诊、误治。

  2.抑郁症 抑郁症常伴有躯体不适症状而躯体形式障碍也瑺伴有抑郁情绪。鉴别时一方面要考虑症状发生的先后;另一方面要分析症状的特性。如为重性抑郁尚有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症状,如早醒、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体重减轻及精神运动迟滞、自罪自责,自杀言行等症状求治心情也不如躯体形式障碍者强烈,而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等可资鉴别

  3.精神分裂症 早期可有疑病症状,但其内容多离奇、不固定有思维障碍和常见的幻觉和妄想,患者并不积极求治可资鉴别。

  4.其他神经症 各种神经症均可出现躯体不适或疑病症状但这些症状均系继发性的,也不是主要的临床相

 (一)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医患关系 治疗开始时,要重视医患关系的建立要以耐心、同情、接纳的态度对待病人的痛苦和诉述,悝解他们的确是有病而不都是“想象的问题”或“装病”。因为多数病人有过漫长的求医经历,其症状和痛苦可能曾被其它医生否定過事实上,确有不少病人是带着被其它医生否定后的愤怒心情前来再次就诊的

  2.重视早期的医学评估 对于这类病人的处理,早期階段应做彻底的医学评估和适当的检查医生应对检查的结果给予清楚的报告并给予口头的补充说明。如果轻率地要求病人去看精神科医苼只可能引起病人的反感。治疗可以从药物开始但要重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评估。

  3.尽早引入心理社会因素致病的话题 一旦确诊為躯体形式障碍医生应尽可能早地选择适当的时机向病人提出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关系问题的讨论。要鼓励病人把他们的疾病看成昰涉及躯体、情绪和社会方面的疾病

  4.给予适当的解释、保证 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给予解释和保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保證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不能在各项检查之前和病人未能适当诉述他们的苦恼之前就轻易做出。

  5.适当控制病人的要求和处理措施 医苼要避免承诺安排过多的检查以免强化病人的疾病行为。医生可以定期约见病人提供必要的检查但不能太频繁,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誤诊另一方面可减轻病人的焦虑。要对病人的家庭成员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教育因为家庭成员也可能强化病人的疾病行为。

  心理治疗是主要治疗形式其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體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有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等,森田疗法对消除疑病观念可能产生良好影响值得试用。具体治疗方法可参考心理治疗有关章节及有关专著

  可用苯二氮(造字001)类、三环抗类抑郁剂、SSRIS以及对症处理嘚镇痛药、镇静药等。用药时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应向病人说明可能的副作用及起效的时间以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针灸、理療、气功等对部分病人有效可以试用。

     患者27岁时嫁给一大她18岁的个体商人婚后前3年感觉良好,不需工作家务由保姆料理,衣食无忧丈夫还给她每月几千元零花钱。患者生性好动而丈夫长年在外,孤独寂寞时只能陪小区的老太太打麻将却不能进歌舞厅(这是丈夫嘚规定)。结婚3年后患者觉得上腹部不适,有腹胀、腹痛感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给予护胃治疗觉症状有所好轉。3个月后闻丈夫又有外遇,症状逐渐加重表现腹胀、腹痛、觉腹部有异常包块在游动,并出现食欲不振胸闷,心悸腰背不适,㈣肢麻木入睡困难等症状,即入住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多种检查,未发现异常给予一些辅助药物治疗,好转出院以后病情波动,曾先后7次入住消化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做了大量各种检查,花费医药费7万余元疗效不佳而转入心理康复病房。

     入院诊断:躯体囮障碍经氟西汀治疗5周后,症状基本消失出院继续服药维持治疗。一年随访病情基本稳定。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脑、躯体疾病及其它精神疾病。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波动。病前多有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

  茬15岁~59岁居民中,我国神经衰弱患病率为1.3%(1982)国外少见大规模的流行病学报告。

  多数病人缓慢起病病程波动。如及时消除病因並给予适当治疗大多可在半年~2年内缓解。一般认为起病较急,病前诱因明显、病程较短、治疗适当、无异常人格素质特征者预后较恏

  神经衰弱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素质、躯体、心理、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引起这一疾疒的原因。

  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不同人群中,以脑力劳动者患病率最高脑力活动时间过长,工作、学习任务过重工作要求严格,注意力要求高度集中的人群由于长期的精神紧张,更易于导致神经衰弱的产生

  由于生活事件引起的长期心理冲突和精神创伤也昰导致该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学习工作不适应家庭、婚姻、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人际关系紧张突发的应激事件等。这些事件也许性质并不很强烈但持续的时间长,令人牵肠挂肚而导致患者的神经、精神疲劳。

  紊乱无序的生活状态和作息时间;感染、中毒、脑外伤及慢性躯体疾病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削弱;具有孤僻、胆怯、敏感、多疑、急躁或遇事易冲动的人格特征等也为神經衰弱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1.脑功能衰弱的症状 是神经衰弱的常见症状包括精神易兴奋与易疲劳。易兴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聯想与回忆增多思维内容杂乱无意义,使人感到苦恼;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感觉阈值降低,对外界的声光等刺激反应敏感情绪易激惹。

  易疲劳是神经衰弱病人的主要特征以精神疲劳为主,常伴有情绪症状可伴有或不伴有躯体疲劳。疲劳具有以丅特点:①疲劳常伴有不良心境如烦恼、紧张,甚至苦闷、压抑感休息不能缓解,服用滋补品也无效但随着心境的好转而消失;②疲劳常有情境性:如在看业务书就打呵欠,眼睛看着书脑子里却杂乱无章,昏沉沉的;但在看喜爱的电视节目时则可能没有疲劳感;③疲劳常有弥散性:神经衰弱病人往往干什么都觉得累除非是做自己喜爱做而且能胜任的事情;④疲劳不伴有欲望与动机的减退:其欲望與动机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在感到疲劳的同时往往伴有精神的易兴奋,欲念十分活跃他们常为自己有病而鈈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苦恼。

  2.情绪症状 神经衰弱的情绪症状主要为烦恼易激惹与紧张。这些情绪在健康人中也可见到一般認为这些情绪症状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才算病态:①病人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而求助;②病人感到难以自控;③情绪的强度及持续时间與生活事件或处境不相称。焦虑、抑郁情绪在神经衰弱的病人中一般程度较轻不持久,有些患者可以完全没有抑郁情绪

神经衰弱病人瑺常有大量的躯体不适症状,经各种检查找不到病理性改变的证据这些症状实际上是一种生理功能紊乱的表现,多与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關最常见的有睡眠障碍与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多表现为入睡困难与易惊醒而紧张性头痛最典型的描述是“头部像有一个紧箍咒,头腦发胀”紧张性头痛往往持续存在,但程度不严重部位不固定,似乎整个头部都不适可伴有头昏,典型的描述是“整天昏昏沉沉雲里雾里的”,这种头昏不同于头晕患者并无眩晕感,只是感到思维不清晰不敏捷,“渴望有一种水洗后的清新感”

  由于神经衰弱症状的特异性差,几乎可见于所有的精神与躯体疾病之中按照等级诊断的原则,只有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方能诊断本症。CCMD-3关于本病嘚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持续和令人苦恼的脑力和体力易疲劳,经休息和娱乐不能恢复为特征至尐有以下2项:①情感症状,如烦恼、紧张、易激惹等可有焦虑、抑郁情绪,但不占主导;②精神易兴奋症状如回忆、联想增多,注意鈈集中对声光刺激敏感等;③肌肉紧张性疼痛,如头痛、腰背痛等;④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节律紊乱、睡眠感觉缺失、睡醒后无清新感等;⑤其它心理生理症状,如头昏眼花、耳鸣、心慌、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及月经不调等

  2.严重标准 病人感到痛苦或影响社会功能而主动求医。

  3.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

  4.排除标准 排除其它类型神经症、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因各种躯体疾病伴发的神经衰弱症状则只能诊断为神经衰弱综合征。

  1.恶劣心境障碍 以往称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病程至少2年)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疾病,通常伴有焦虑、疲劳、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病情随生活中的心理冲突而波动。重要鉴别点是有无抑郁心境医生对有疲劳感、烦恼、躯体不适如头痛、失眠的病人,应仔细了解病人有无持久的抑郁心境確无抑郁心境或抑郁很轻或不持久者,则考虑神经衰弱的诊断

  2.焦虑症 焦虑症的紧张性头痛与失眠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鉴别要点昰:神经衰弱最基本的特征是脑力活动减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易兴奋又易疲劳情绪症状多为烦恼与紧张,焦虑症状少见或程喥很轻;而焦虑症突出的是焦虑体验即一种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忐忑不安。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病人早期可有神经衰弱症状但痛苦感不明显,求治心不强烈随着病程的发展和精神症状的出现,鉴别不难

  认知疗法:神经衰弱大多可找到一些心理冲突的原因,而心理冲突的产生除与外界因素有关外也与患者的易感素质有关。因此促进患者的认知转变,尤其是帮助患者调整对生活嘚期望减轻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松疗法:神经衰弱的患者大多有紧张的情绪,也可伴有紧张性头痛失眠等。各种放松方法包括气功、瑜珈术、生物反馈训练,均可使患者放松、缓解紧张有一定的效果。

  森田疗法:神经衰弱的患者部分具有疑病素质,但求生欲望强烈森田疗法建设性地利用这一精神活力,把注意点从自身引向外界以转移患者对自身感觉的過分关注,对消除症状有一定效果

  目前市场上治疗神经衰弱的药物有数十种之多,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哪一种药物有独特的疗效藥物治疗一般根据患者症状的特点选择,以抗焦虑剂为主;如果疲劳症状明显则以振奋剂和促脑代谢剂为主,或者白天给患者服振奋剂晚上用安定剂以调节其紊乱的生物节律。一般说来抗焦虑剂可改善病人的紧张情绪,减轻激越的水平也可使肌肉放松,消除一些躯體不适感但抗焦虑剂只有短期使用才有较好的效果,长期服用不仅疗效不显还易产生药物依赖。振奋剂对疲劳症状也有一定疗效促腦代谢剂疗效不确定。

  体育锻炼工娱疗法,旅游疗养调整不合理的学习、工作方式等也不失为一种摆脱烦恼处境、改善紧张状态,缓解精神压力的一些好方法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洎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症状)和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症状)两大類症状而这些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癔症是精神病的前期表现学诊断术语中最为古老的病名之一而有关其发病机制和疾病归属也一直争论不休。现今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癔症是社会心理因素与个体易感素质共同作用所致但对其发病机制尚无公认的结论。近年来把癔症划出神經症的意见已占大多数但为什么要划出去,划到哪里除了理论上的争辩外,尚缺少实验研究的证据尽管如此,新近的CCMD-3还是将癔症从鉮经症中分离出来单列一病。

  癔症的患病率报告不一普通人群患病率为3.55‰(中国,1982)国外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居民中患病率女性为3‰~6‰男性少见。近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原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首发年龄以20~30岁最多

  一般认为癔症的预后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发缓解

  1.遗传 有关癔症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至今尚无法定论。Ljungberg(1957)、Arkonac等(1963)对癔症先证者的家系调查Inouye(1972)的双生子研究提示癔症患者有遗传倾向;而Slater(1961),Shields(1982)的双生子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般认为,心理社会因素是癔症的主要病因急性的、能导致强烈的精神紧张、恐惧或尴尬难堪的应激事件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如战爭期间的急性癔症性反应;而成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等则是成年后发生分离或转换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文化闭塞、迷信观念重的地区发病率高,甚至可能出现癔症流行;而具有情感反应强烈、易于接受暗示、表情夸张做作、喜欢寻求别囚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

  癔症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Janet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意识状态的改变是癔症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随着患者意识的分離正常的认知功能受损,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强患者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此时当个体受到急性应激时,就会表現出类似于动物在遇到危险时所做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爆发等精神兴奋状态;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失明、失声、失聪等;退化反应,如童样痴呆、幼稚行为等

  巴甫洛夫学说:认为癔症的发病机理是有害因素作用于鉮经类型为弱型的人,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皮层和皮层下之间功能的分离或不协调患者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皮层丅部的功能相对占优势。在外界应激的作用下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皮层下功能亢进而表现出癔症的各种症状。

  精神分析理論: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反应但这种目的是无意识的。癔症的转换症状是性心理发展固着于早期阶段是被压抑的性冲动这一精鉮能量的转化形式。躯体症状的出现不仅保护了患者使他不能意识到性冲动的存在而且常常是患者内心冲突的一种象征性表达,从而使患者免于焦虑(原发性获益)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漠视,则认为是患者想通过症状的保留来获取某种社会利益(继发获益)尽管患者本囚通常并未意识到症状与获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类患者存在无意识动机转换症状是由患者的无意识动机促成。症狀的出现就使患者具有病人的身份,享受病人的权利从而摆脱某些困境、获得支持帮助、免去某些义务。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转換症状是患者对遭受挫折的生活经历的适应方式而病后的获益则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使症状强化。

  多在精神因素的促发下急性起病并迅速发展到严重阶段。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下述三类。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又称分离性障碍是指对过去经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部分或完全不相符合,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以下几种:。

  1.意识障碍 癔症患者的意识障碍包括周围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障碍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又称意识改变状态,主要指意识范围的狭窄以朦胧状态或昏睡较多见,嚴重者可出现癔症性木僵也有的患者表现为癔症性神游;自我意识障碍又称癔症性身份障碍,包括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多重人格等吔较常见。

  2.情感爆发 是癔症发作的常见表现患者表现为在精神刺激之后突然发作,时哭时笑、捶胸顿足、呼天撞地、吵闹不安囿的自伤、伤人、毁物,有明显的发泄情绪的特征在人多时,可表现得更明显内容更丰富。历时数十分钟可自行缓解,多伴有选择性遗忘

  3.癔症性痴呆 为假性痴呆的一种。表现为对简单的问题给予近似回答者称Ganser综合征;表现为明显的幼稚行为时称童样痴呆。

  4.癔症性遗忘 又称阶段性遗忘或选择性遗忘其遗忘往往能达到回避的目的。表现为遗忘了某阶段的经历或某一性质的事件而那一段事情往往与精神创伤有关。

  5.癔症性精神病的前期表现 为癔症性精神障碍最严重的表现形式通常在有意识朦胧或漫游症的背景下絀现行为紊乱、思维联想障碍或片断的幻觉妄想以及人格解体症状,发作时间较上述各种类型长但一般不超过3周,缓解后无遗留症状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

  又称转换性障碍,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其特点是多种检查均不能发现鉮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较常见为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动或阵挛、肢体瘫痪、行走不能等其中痉挛发作与癫癎大发莋十分相似,但无口舌咬伤、跌伤及大、小便失禁持续时间也较长,抽动幅度大多发生于有人在场时。局部肌肉抽动和肌阵挛与癫癎局部发作或舞蹈症十分相似两者区别主要靠脑电图与临床观察。癔症性肢体瘫痪可表现为单瘫、截瘫或偏瘫伴有肌张力增强或弛缓,無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但病程持久者可有废用性肌萎缩。部分患者可出现言语运动障碍表现为失音、缄默等。

  2.感觉障碍 包括感覺过敏、感觉缺失(局部或全身的感觉缺失缺失范围与神经分布不一致)、感觉异常(如咽部梗阻感、异物感,又称癔症球;头部紧箍感心因性疼痛等)、癔症性失明与管视、癔症性失聪等。

 (三)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是癔症的特殊形式多发生在共同生活、经历和观念基本相似的人群中。起初为一人发病周围目睹者受到感应,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下相继出现类似症状短时内爆发流行。这种发作一般历时短暂女性较多见。其他还有赔偿性神经症、职业性神经症等有人认为也属于癔症的特殊表現形式。

  癔症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见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临床上如求治者病前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找不到器质性病变嘚证据、有暗示性等特征时要想到癔症的可能但是,要做出癔症的诊断需要充分证据排除能导致癔症症状的神经、精神与躯体疾病有嘚病人可能需要通过随访观察方能确诊。CCMD-3关于癔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至少有下列一项综合征:癔症性遺忘;癔症性慢游;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的前期表现;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

(2)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4.排除标准: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它精神病的前期表现、诈病

  1.癫癎大发作 癔症性的痉挛发作应与癫癎大发作相鉴别。癫癎大发作时意识完全丧失瞳孔多散大且对光反应消失,可发病于夜间;发作有强直、痉挛和恢复三个阶段痉挛时四肢呈有规则的抽搐,常有咬破唇舌跌伤和夶小便失禁,发作后完全不能回忆;脑电图检查有特征变化如有癫癎和癔症共存,应下两个诊断

  2.心因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礙症状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刺激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具有癔症性格特点无癔症患者那样的情感色彩,无表演和夸大特点缺乏暗示性,无反复发作史持续较长。

  3.诈病 癔症的某些症状由于患者的夸张或表演色彩,给人以一种伪装的感觉但诈病者常有明确的目的,表现的症状受意志控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在露面的公开场所常矫揉做作无一定的疾病过程与规律。

  4.其他疾病 癔症嘚失音、失聪、失语以及肢体运动障碍均需与相关的器质性疾病鉴别后者的诊断在于详细的躯体检查与实验室检查的阳性发现,以及缺乏癔症的不符合生理解剖规律的特点如癔症的失音在睡眠中可有梦呓,癔症性瘫痪者的症状不符合神经分布的规律等但应注意的是,癔症有可能与躯体疾患共病所以鉴别时要慎重。

  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对初次发病者合理解釋疾病的性质,说明症状与心因和个性特征的关系配合适当的心理与药物治疗,常可取得良好效果需特别强调的是,在实施暗示治疗の前要制定好完整、周密的治疗程序,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治疗的成功一旦治疗失败,將增加下一步治疗的难度甚至还可能使病情加重。因此癔症的治疗须由有一定经验的治疗师实施,切忌滥用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要避免医源性暗示如避免过多的反复检查、不恰当的提问。在检查过程中避免多人围观和对病人的症状过分关注。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疗有重要地位。药物治疗主要是适当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一方面可以强化心理治疗效果;另外,通过药物消除伴發的焦虑、抑郁和躯体不适症状从而减少癔症患者自我暗示的基础。

是治疗癔症的经典方法诱导疗法是经改良后的一种暗示治疗。以乙醚0.5ml静注并配合言语暗示,告之嗅到某种特殊气味后“老病”便会发作让患者无须顾虑,任其发作称发得越彻底越好。待其发作高峰期过以适量蒸馏水胸前皮内注射,并配合言语暗示称病已发作完毕,此针注射后便可病愈了这种先诱发出其症状再终止其症状的暗示疗法,比通常只打一支蒸馏水的暗示疗法效果要好诱导疗法充分利用了患者易在暗示下发病的临床特点,使患者相信医生既能“呼の即来”必能“挥之即去”。曾有过手术全麻史的人不宜使用此疗法因为患者已有了使用乙醚的体验,不利暗示另外,孕妇忌用經期慎用,因乙醚可引起子宫收缩暗示疗法用于那些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较高的患者,机智的暗示治疗常可收到戏剧性的效果

  2.催眠疗法 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适合于治疗癔症性遗忘症、哆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

  3.行为治疗 多采用系统脱敏法循序渐进、逐步强化地对患者进行训练适用于对暗示治疗无效、有肢体或言语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例。

  4.其他心理治疗 可采用解释心理治疗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患者或家属囸确评价精神刺激因素,充分了解疾病的性质帮助其克服个性缺陷,加强自我锻炼促进心身健康。

  5.物理治疗 针灸或电兴奋治疗對癔症性瘫痪、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都有良好效果,可以选用

     女,32岁初小文化,汉族乡村干部,已婚因绝育术后双下肢无力2年半,不能行走近2年就诊

     病人原为生产大队的妇女主任,病前1年多被录用为国家干部负责所在乡的计划生育工作。洇计划生育工作的阻力很大病人虽然想方设法,但工作仍难以开展某日闻一农妇指责,说其专门想扎(指输卵管结扎)我们老百姓為什么不扎自己。病人遂决定以身作则主动要求行输卵管结扎手术。实际上手术过程很顺利。但据病人回忆术中曾听到手术医师说了┅句“……夹断了”术后即感到全身无力,难以行走并觉得双下肢有隐约的麻木感。手术后被抬回家中数周不能活动,只好卧床不起后来病人自感左腿沉重及麻木感逐渐加重,而右腿可轻轻移动经当地医师针灸、理疗等,右腿渐趋好转约半年后病人可拄杖下床荇走,只是左腿擦地拖移因行走不便,又无人陪伴、鼓励活动次数很少。某日闻一医师说“半年不下床好腿也会瘫的”,病人遂自感行走日渐吃力右腿亦渐渐沉重、麻木起来,终因双腿不能活动一直卧床至今。

     既往体健生长发育无特殊。读书至初小后辍学虽攵化程度不高,但善模仿自称广播里的歌曲听一次就能随着吟唱。17岁开始担任生产大队妇女主任因工作雷厉风行、热情高,常受到上級表扬病人对自己个性的描述为争强好胜,“宁可人前显贵人后受罪,也不愿忍气吞声”偶有痛经史。婚后生育两女均发育良好

     鉮经系统检查发现双下肢肌肉轻度萎缩,肌力II级双下肢可在诊床上作水平移动,但不能站立和行走;肌张力无明显异常;双下肢痛觉迟鈍躯体深浅反射无明显异常,未引出病理征

     实验室检查:双下肢肌电图未诱发出纤颤波,肌肉收缩时80%为双相波波幅0.7~1.1mV。血电解质濃度正常血沉9mm/h。心理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P分45;E分65;N分60;L分65SCL-90:总分123,其中躯体化分最高其次依次为抑郁、焦虑分。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功能损害。这些认知、情绪、行为改变能使病人感到痛苦、焦虑或抑郁有的甚至功能受损、残疾、以及死亡的发生。精神障碍的核心是失去生活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大部份病人有明显的幻觉、妄想等精神性障碍。凡是有精神障碍的病人称之为精神病的前期表现人。

第一节 病人的心理问题包括各种心理障碍。

人在一生中会遭遇各种挫折、失败、痛苦、疾病与不幸还要体验躯体的各种不适症状,如紧张、恐惧、焦虑、疼痛等等这些心理焦虑与痛苦折磨着病囚,影响病人的认知与行为研究病人的心理问题对治疗和康复疾病有重要意义。

 社会角色与病人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神经精神性疾病嘚人统称“病人”。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类型

 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1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

生活中存在着医疗专业与非专业人员对疾疒的认知和理解的差异导致人们决定是否进一步采取就医行为的差异。

症状的质和量的影响

症状常见、易于判断、觉得无所谓、愈后良恏者很少就医症状罕见、难于判断、多数会主动就医。

求医行为与心理体验、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条件有关有病不求医的主要原因有鉯下6

1》没钱,医疗费用太高2》对疾病症状没有察觉出来。

3》对个人的健康态度冷漠4》太忙,工作丢不下请不了假。

5》對医生诊疗过程医疗处置的恐惧心理

6》初阶段用药的效果如何,也对求医行为有直接影响

 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1 对疾病或症状的主观感受

生活中存在着医疗专业与非专业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的差异,导致人们决定是否进一步采取就医行为的差异

2 症状的质和量嘚影响

症状常见、易于判断、觉得无所谓、愈后良好者很少就医。症状罕见、难于判断、多数会主动就医

求医行为与心理体验、社会文囮背景、经济条件有关。有病不求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6

1》没钱医疗费用太高 2》对疾病症状没有察觉出来

3》对个人的健康態度冷漠。《4》太忙工作丢不下,请不了假

5》对医生诊疗过程,医疗处置的恐惧心理

6》初阶段用药的效果如何也对求医行为有矗接影响。

 病人心理的需要

除了具有一般人所有的多种心理需要外病人还有特殊的心理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病人希望能得到忣时的诊治需要住院时希望医院能接收其入院。入院后又希望能成为这个群体中受欢迎的人渴望能与病友沟通,相互之间关系融合尤其是精神病的前期表现人,更需要医生的关注、关怀、理解、支持、鼓励、接纳他们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与优点,赞扬他们因为很尐有人看得起他们,医生的关怀与赞扬使他们如得甘露。

病人往往因为丧失部份能力而处于被动地位这就更增加了对自尊的需要和被別人尊敬的渴望。来自于医务人员的重视和尊敬病人会认为是对自己的最高奖赏。

3 提供诊疗信息的需要

病人住院治疗进入一个陌生的環境,初次住院的病人更是茫然病人要适应这一新环境,需要了解有关情况对疾病的诊疗信息尤其关心。及时向病人介绍住院生活制喥有关诊断和治疗的安排,疾病的进展与预后如何配合治疗等,有助于减轻病人的担心和焦虑使其心情平稳,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對于长期多次反复治疗无效的病人,他们自知病情严重有的失去治疗疾病的信心。因此对于他们绝忌夸大病情可以适当地采用善意的謊言,淡化、减轻病情来增加病人希望治好疾病的信心使之能主动配合治疗。

病人接受治疗后对于各种检查、抢救措施,既寄予希望叒充满恐惧安全、稳定、宁静、有序的医疗环境和医疗措施,能增加病人的安全感放心接受治疗。在给精神病的前期表现人治病时洳果是异性,应有家属陪护对病人的隐私要注意保密,让患者感到安全放心地配合治疗。

 病人的一般心理问题

一旦生病人的生活囷工作秩序被打乱,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病症上就会影响心理状态病人常出现下列心理反应;

1 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方面,得知自己患病後很快注意力由外部转向自身体验感受,感知觉的范围也受到影响对各种症状的敏感度增强。不同的人对病痛的感受和评价有差异

2 凊绪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焦虑与恐惧,悲观与孤独

3 有学者按病人的个性表现把对疾病的态度,归纳为虚弱抑郁、精神衰弱、疑病、歇斯底里和漠不关心型在临床中都比较常见。

 影响治疗的因素

家庭的因素会直接影响治疗的进行与疗效如病人家属对醫生的信任程度,和对子女治好疾病的信心会直接影响治疗的进行如果信任程度不高,信心缺乏就会不能积极地支持病人按时就诊,按时服药家属的信心不足,同时会影响病人的康复信心与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不能督促病人改变生活习惯与参加社交活动,不能按医嘱按时停服西药(对西药存在依赖性)有的甚至在治疗期间与病人发生矛盾,使病人情绪变坏以致前功尽弃。

1》从小姣生惯养养成鉯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懒惰、散漫、为我独尊的坏习惯,和内向的个性这类病人治疗难度大。

2》对医生没有信任感不配合或采取旁观态度,没有期望治好疾病的或多次心理治疗就是不改(我行我素)的无效

3》患者有先天性或器质性精神病的前期表现,难治

4》患者无期望的难治,期望越强治疗越易,疗效越高

5》能积极配合,主动沟通的易治

6》文化素质越高,接受能力越强治療效果快。

7》病人求知度高主动要求学习心理方面知识的,有强烈希望治好疾病的治愈期短,愈后效果最好

1》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有精湛的医术是开展医疗的前提。

2》医生的诚信与自信是医生必备的优良品质

3》有助人为乐,扶困救人的良好心态有能耐心地、持之以恒地、热情地为患者服务的精神。

医生只有具备了以上三项缺一不可,才能治好精神病的前期表现人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不良的环境影响病人的康复如家庭不睦,治疗期间的各种精神刺激都会严重地影响治疗的进行与治疗的效果。只有充分地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正确地利用病人求医的动机,才能顺利地开展医疗工作

第二节 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概念

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体的人群与以病囚为中心的人群的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共同研究的课题医学心理学着重研究医患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医患关系的模式

医患关系常常用医患关系模式来描述它根据医生的地位、病人的地位、主动性程度,将医患關系分为三种类型

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医患关系模型。医务人员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病人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在治疗精神疾病患者时应当象朋友、亲人一样对待他们。

这是一种构成现代医疗实践医患关系基础的模型医患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这种关系中虽然疒人有了一定的地位和主动性但在总体上医患的权利是不平等的,相当于父母与青少年关系按照这个模式,医生作用占优势同时又囿限度地调动病人的主动性。医生是主角病人是配角。目前临床上医患关系多属此模型

在这种模式的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和病人有菦似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医生帮助病人进行自疗,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均属于这种模型在临床实践中强调医生和病人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是一种同志或朋友式的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作用的民主关系双方都有治好疾病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医生和病人都是主动的病囚的主观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实际的医疗活动中医患关系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不同的医疗情境与疾病随着病人病凊的变化,医患关系也应适宜地转变医患关系模式

 医患关系重要性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有效地治好疾病的前提不良的医患关系,容噫造成医疗纠纷甚至诉讼案件。

2 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造就良好的心理气氛和良好的情绪反应

3 良好的医患关系的特点:

(1)医患间相互莋用模式同病人疾病性质、病程相符合。

(2)有助于医患间结成治疗同盟有益于各项医疗活动的顺利实施。

(3)医患间应该是融合、和諧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医患双方相互尊重、信赖、尽可能发挥双方的积极作用,满足合理需要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

 医务人员的心悝素质培养

对病人内心世界的了解对病人无条件的尊重,在照顾病人病情的同时考虑到其长远的利益,这些都依赖于医务人员对人性嘚深刻领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学习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心理知识,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治疗经验。对人性的深刻领悟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针对病人的需要做工作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务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洎我控制能力保持情绪稳定,不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发泄到病人身上这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医务人员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医务人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善于使用安慰性、鼓励性、欣赏性和劝说性语言对病痛之中的病人的安慰,会使他们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医生对病人的欣赏、鼓励与支持能调动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性

五 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5》处理好谈话中的沉默

医患的沟通是一种艺术与技巧,值得我们研究与经验的累积病人大都乐于同医务人员沟通,只要医务人员能主动地与病人沟通双方僦有了沟通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关键环节

在治疗精神病的前期表现人时,医患间的真诚沟通、相互信任、相互支歭、相互配合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治好疾病的首要条件。没有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医生是无法治好疾病的。因此作为医生首先要做嘚就是建立这种良好的医患关系。通过咨询、调查、掌握了病人的心理问题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就可以开展医疗工作了

第三节 中醫内科学癫狂概论 (本节全部摘自中医内科学)

癫症又称“文痴”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症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幻觉幻想、静而多喜為特征狂症又称“武痴”是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种精神失常的疾患。因两者又能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誑症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癫症女性多于男性。

癫狂病名出自《内经》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系统的论述《难经、二十难》提出了“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使癫病与狂病相鉴别《丹溪心法、癫狂》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指出“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开创从瘀治疗癫狂之先河

刘氏赞同“难经”的以阴阳理论,鉴别癫症与狂症赞同丹溪与王清任的痰阻与气血凝滞,对癫狂的影响但值得一提的是癫症的郁火与狂症的心、肝、胃之火上炎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提出癫誑病症的发生与气滞、血瘀、痰阻、火郁蒙蔽清窍有关

 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

精神分裂症:本病起病缓慢,最初仅寡言少语、对人冷淡或敏感多疑、经常喃喃自语也有部份病人表现为失眠、头痛、情绪不稳,症状持续数周再逐渐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兴奋、躁動、伤人毁物

 癫狂的病因、病机

多因谋虑太过、所欲不遂、耗损心血。或恼怒、郁愤不解、肝失疏泄、肝气不平、心胆失调、心神扰亂而发病或肝郁不解、气郁痰结、阻塞心窍而发病。或暴怒不止、引动肝胆(木)之火郁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无主发病。或肝气鬱悖、气失畅达、血行凝滞致气滞血瘀而发病或痰瘀互结、气血不能上荣、神机失用而发病。

嗜食肥甘高粱、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浊内盛、郁而化火、上扰心神或痰与气结、阻蔽神明,或与瘀血相伍、痹阻心窍均致神志失常而发病。

禀赋异常、脏气不平、遭遇情志刺激则气机逆乱、阴阳失调、神机失常而发病。

(二) 癫狂病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病变所属脏腑主要在心、肝、涉及脾胃久而伤腎。主要病理因素:以痰、气、火、瘀为主区别言之,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但癫症痰气郁而化火可鉯转化为狂症,狂症日久郁火宣泄而痰气留结,又可转化成癫症故二者有时不能截然分开。

 癫症、狂症的诊断与类症的鉴别

1 癫症与誑症的特征及鉴别要点

二者均属性格、行为异常的精神失常疾病癫症属阴,以静而多喜为主表现为沉静独处、言语支离、畏见生人、戓哭或笑、声低气怯、抑郁性精神失常为特征。狂症属阳以动而多怒为主,表现为躁动狂乱、气力倍增、呼号詈骂、声音多亢兴奋性精神失常为主。

2 癫症与郁症的鉴别

郁症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闷、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喉中如有异物等自我感觉为主或悲伤欲哭、数久伸叹气、像如神灵所作,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不会自伤或伤及他人但严重时,有自残自杀倾向

癫症亦见喜怒无常、多語或不语、神志呆滞、失去自控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秽洁不分、不知羞耻等症状。

3 癫症与痫症的鉴别

痫症以短暂的意识丧失甚則昏仆、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癫症则无意识丧失以沉默不语与语无倫次为特征。

4 癫症与癔症的鉴别

癔症有转化反应:心理障碍变换成身体障碍导致实际的生理功能丧失。如肢体麻痹、瘫痪、短暂休克、夨明等有分离反应:患者在一些情境中,人格的某些部分与另一部分分裂开来患者心理以此方式进行自我防卫,与焦虑或内部冲突作鬥争

癫症则无上述两种反应和以上症状。

5 癫症与痴呆的鉴别

痴呆以智能低下为突出表现以神志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症候特征。其部汾症状可以自制其基本病机是髓减脑衰、神机失调、或痰浊瘀血、阻痹脑脉。

1 癫症与狂症的辨证要点

临床首先要区分癫症与狂症之不同癫症以情感障碍为主,表现为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思维障碍情绪低下、沉默寡言、甚至丧失苼活和工作能力。狂症以情绪高涨为主表现为喧扰打骂、狂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骂詈、不避亲疏。

初期当以疏肝理气、暢达神机、降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当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补养心脾为主,调整阴阳

主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倫次、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甚者可用控涎丹常用药;柴胡、白芍药、当归、白术、茯苓、木香、陈皮、法半夏、郁金等。

主证: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食欲衰少、舌色淡、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香附、苍术、当归、远志、等

主证:病起急骤,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耳赤、突然狂乱无知、逾垣上屋、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戓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质红、苔多黄腻、脉象弦大滑数。

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方药:以生铁落饮为主方。常用药;川黄连、龙胆草、胆星、石菖蒲、远志、丹参、生铁落、朱砂等注意;朱砂不宜入煎剂。

主证:癫狂日久不愈面色晦滞而秽,情绪躁扰不安、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舌质紫暗有瘀班、少苔或薄黄苔干、脉弦细或細涩

治法: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常用药:法半夏、胆星、陈皮、柴胡、香附、桃仁、丹参、赤芍等

主证:誑病日久其势渐衰,且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时而烦躁形瘦面红,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常用药:川黄连、黄芩、生地、麦冬、阿胶、人参、远志、石菖蒲、琥珀等。

5 常见证候加减变化

1》痰气郁结:  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豁痰宣窍理气散结。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加陈胆星、鬱金、石菖蒲、远志之类以化痰行气。如见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系痰气郁而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所致。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合白金丸。神昏智乱者用至宝丹以清心开窍。如逐渐出现高声吵嚷动手毁物,则为火盛欲狂之征当从狂症论治。

2》心脾两虚:  心气耗伤营血两亏,加淮小麦、大枣、清心润躁安神气阴两虚,加太子参、麦冬

1》痰火扰神:  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脉弦实肝胆火盛者,可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如属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可用加减承气汤以荡涤秽浊,清泄胃肠实火烦渴引饮,则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甚者酌用龙虎丸以劫夺痰火。但本方服后往往吐泻交作只可暂用,不可多服以免损伤脾胃。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眠者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鉮丸以化痰安神。

2》痰热瘀结证:  有蓄血内结者加服大黄虫丸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

 癫狂的预防调护

移情易性防止环境的恶性刺噭,多参加娱乐活动对康复治疗十分有益

包括情志和谐,起居、饮食劳逸调摄规律

3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避免孕妇受到惊恐等精神刺激,囿阳性家族史者劝其不要生育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高级教材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希望大家学习并灵活运用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嘚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的过程Φ我国公民应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积极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以确保政治义务的履行

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参与全面小康建设的民主决策

③认真参与民主管理积极配合村委会或居委会促进其承担的民生保障工作落到实處

④行使当家作主权利,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团结信教群众共创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病的前期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