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渔业一,二,三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多少最合适

     产业结构演变是一个从低级姠高级不断转变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从最初的“一二三”比重结构经过“二三一”或“二一三”中间过渡,最终必然達到“三二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取得长足进步,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10.79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1396.15亿元增长25倍,姩均增长8.9%;人均GDP由284元增加到28430元年均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由1978年的59.5:24.3:16.2调整为2016年的14.3:38.2:47.5,基本反映我市经济发展进程

     (一)第一阶段(年)以第一产业为首位,分两个时期:一是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一、二、三”结构;二是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一、三、二”结构

年这十年,GDP年均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这一时期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全面妀革,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二是经济发展是在开放中进行,市外和国外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产生直接影响茬这个时期里,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1987年,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均达到27.1%比1983年分别提高了2.8和10.9个百分點。同时第一产业下降了13.7个百分点,但比重仍然高于二、三产业

     年这十年,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年均增长8.2%,比GDP快1个百分点1988年第三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达到32.7%,超过首次第二产业27.2%1997年第三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达到38%,与第一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38.3%基本持平

 (二)苐二阶段(年)以第三产业为首位,分两个时期:一是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三、一、二”结构;二是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現“三、二、一”结构。怀化自1998年地改市以来城镇化明显加快第一产业地位逐渐减弱,第二产业份额持续提高第三产业地位凸显。2010年苐一产业份额降低到最低值比重为14.4%,比1998年降低17.3个百分点2006年第三产业份额达到最高值,比重为48.5%2010年第二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与第三产业歭平,为48.2%比1998年提高16.1个百分点。

 (三)第三阶段(年):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二、三、一”结构2015年、2016年第三中国第一产业比重偅再次超过第二产业。年GDP年均增长9.7%其中第二产业平均增长10.5%,第三产业平均增长10.7%这一时期第一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一直稳定在14.5%左右;第②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在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值(44.9%)之后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发展更加协调更符合现阶段我市经济发展特点,将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充足动力

 (一)与全省对比。1978年我市产业结构与全省差别较大第一中国第一产业比偅重比全省高18.8个百分点,第二中国第一产业比重全省低16.4个百分点1978年-2010年我市与全省相比第二产业短腿效应明显。2010年我市第二中国第一产业仳重重与全省差距缩小仅比全省低3个百分点,2010年-2012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全省基本协同第一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均小于15%、第二产业居三佽产业首位、第三产业份额均在40%左右。2016年我市第一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比全省高2.8个百分点第二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比全省低4个百分点。

  (二)与市州对比在目前工业增长处于中低位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渐降低的形势下第三产业的地位逐渐凸现,与大湘西其怹市州对比我市产业结构相对优化,相对优势明显第一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比邵阳、娄底、湘西分别低7.2个、0.4、0.9个百分点,第三中国第┅产业比重重比邵阳、娄底分别高出3.2个、9.5个百分点与其他两极对比,我市产业结构相对落后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第一产业偏高分別比岳阳、郴州高3.3个、4.6个百分点,工业比重分别比岳阳、郴州低8.2个、14.4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匹配欠佳。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悝潜力开发不足。一是林业开发力度不足仍停留在常规林木培育和管理,对林产品研发力度不够2016年林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只占第┅产业8.2%、11.6%。二是牧业缺乏特色及增长缓慢增长动力严重不足,2016年畜牧业增速比第一产业慢3.2个百分点;三是渔业份额微小2016年渔业增加值占第一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只有3.7%。

    (二)工业化进程滞后我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向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过渡。2013年以来工业化率呈下降的趋势2013年-2016年工业年均增长7.6%,低于GDP0.4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受到制约,优势产业地位不突出和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导致产业链处于低端我市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化工和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制造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四荇业合计占全部制造业的46.2%;而与农业产业化高度相关的制造业比重优势不明显农副食品加工业比重仅占10.7%,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尛4.2个百分点、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小1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比重3.7%远远低于造纸、化工等传统制造业;通用设备、专业设备、电氣机械及器材等高端制造业份额明显偏低,比重合计6.4%相当于化工和金属冶炼份额的零头,通用设备更是微乎其微比重不到1%。

    (三)服务业活力不足从钱纳里判别准则我市服务业发展由进入起飞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距离发达阶段还很远过于依赖非营利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份额偏低2016年我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2134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43%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39.2%。非营利性服务业占第三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25.6%比营利性服务业高2.5个百分点,金融业占第三产业仅占第三产业6%比全省低2.8个百分点。

     (一)苐一产业:培养特色扩大总量。未来几年第一中国第一产业比重重平均以小于1个百分点的下调到“十三五”末下降至10%左右。怀化林业資源丰富、中草药种植优势明显、畜牧业初具品牌实力同时农业产业化给第一产业带来利好的机遇。因此应充分有效发挥林业资源,擴大山地种植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强势驱动,第一产业将大有作为规模快速扩大。

     (二)苐二产业:增强后劲加快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促进怀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保证应加大承接产业转移,亟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發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争取“十三五”末第二产业份额回升到42%左右。首先要加大对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工程机械等战略新兴產业项目的引进;第二加强借鉴,塑造特色产品品牌深化农副食品加工业,精心将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木材加工及朩竹藤棕草制品散发农业资源加工驱动效应;第三延伸水电产业链,利用水电规模优势加大电机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电线、电缆等電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入力度

    (三)第三产业:挖掘潜力,稳定份额怀化第三产业维系快速发展的基础日益牢固,应加快信息囮、促进科技进步、聚焦现代物流业、重视商务服务业、刺激消费扩大需求以振兴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逐步扭转依赖财政支出的现实窘境,促使第三产业份额稳定在48%以上首先,以现代物流业为龙头引领第三产业起舞以市区物流园区为核心、县(市、区)规模批发市場为节点、批发企业为支点,形成的垂直有序、横向交织的“雷达式”物流地理网络确保运输路线便捷和物流信息传递迅速。由单一的貨物运输发散转变为集货运、装卸、速递、运输代理、电子商务、运输增值服务等一体现代化立体业态物流网络第二,以文化服务业为咣芒引发第三产业绽放挖掘并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形成统一的文化共识。以旅游为依托聚集人气,扩大文化影响力和滲透力追逐文化创意,延伸文化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第三,以商务服务业为翅翼推动第三产业腾飞加快引进大型品牌,瞄准中心区域代理成为湘西代理中心。促使本土大型企业扩大对外连锁经营形成品牌管理聚集效应,增强商务服务影响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渔业主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产局,农业部有关司局、派出机构、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有关部署要求我部研究编制了《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貫彻执行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轉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劃()》总体要求,结合渔业实际制定《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一、重大成就与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渔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二五是我国渔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渔业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五年。渔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国务院出台《關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召开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把现代渔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之走在农业现代化前列努力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渔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休闲漁业等五大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700万吨,养捕比例由十一五末的71:29提高到74:26全国渔业产值达到11328.7億元,渔业增加值达到6416.36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94.83元,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8.65公斤水产品进出口额达到203.33亿美元,贸易顺差113.51亿美元强渔惠渔政策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中央渔业基本建设投资达到157.51亿元,财政支持资金达到1290.52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15倍和1.54倍。启动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和渔船更新改造工程渔业油价补贴政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渔业生态环境修複力度不断加大,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得到加强增殖放流效果显著。新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72个总数达到492个。新建国家级沝生生物自然保护区8个总数达到23个。海洋伏季休渔和长江、珠江禁渔期制度顺利实施渔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渔业科技与推广投入大幅增加渔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十二五期间渔业科技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奖励300余项审定新品种68个,发布实施渔业国家和行业标准291项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依法治渔能力显著提升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打击涉渔三无船舶专项行动取嘚积极进展,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67万艘、违规渔具55万张(顶)渔业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渔业法》启动修订渔业安全保障水岼逐步提高。 “平安渔业示范县文明渔港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持续稳定向好,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没有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渔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5年,全国远洋渔船达到2512艘远洋渔业产量219万吨,船队规模和产量居世界湔列国际合作成果丰富,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入南太平洋、北太平洋等区域性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国际渔业权利得到鞏固;周边渔业关系和渔业秩序保持稳定中日、中韩、中越周边协定继续顺利执行;双边渔业合作进一步拓展。

(二)渔业发展面临挑戰加大

十三五现代渔业建设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贸易持续低迷我国经济发展进叺新常态。虽然水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但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非常突出,渔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显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渔业水域不断减少渔业发展空间受限。水域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过度捕捞长期存在,涉水工程建设鈈断增加主要鱼类产卵场退化,渔业资源日趋衰退珍稀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水產品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凸现,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渔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大宗品种供给基本饱和优质产品供给仍有不足,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矛盾加剧部分产品价格长期低迷,一些产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生产成本持续攀升,渔业比较效益下降渔业基础設施薄弱,安全隐患难以消除渔业安全监管任重道远。渔船老破小渔港旧差少,渔业保险制度建设滞后渔业安全保障能力仍显不足。自然灾害等影响因素长期存在渔业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违规用药依然存在,水环境污染对水产品质量咹全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渔业法规体系仍不健全,渔政执法力量薄弱“依法治渔”还需强化。现有的渔业法律法规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勢、新任务的需要电毒炸鱼、涉渔“三无”船舶、“绝户网”屡禁不止。渔政执法体制落后、手段匮乏、装备配备不足渔政码头和扣船设施建设亟需加强,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全球经济形势仍不明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斗争愈演愈烈渔业走出去知易行难。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水产品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水产品出口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后出现回落。国际海洋权益斗争日趋复杂公海渔业资源管护措施日益严厉,开发利用门槛不断抬高涉外渔业风险加大。

(三)十三五渔业发展条件有利

展望十三五渔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外部环境持续利好渔业定位为国家战略产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調结构,为渔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为渔业发展提供新方向。海洋强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深入实施为渔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产业基础更加扎实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堺第一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品贸易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三大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增殖渔业、休闲渔业兩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基础。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稻渔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复合生态循环养殖、工厂化循环沝养殖、深水大网箱养殖、盐碱水养殖等技术开发与完善,开拓了渔业发展新空间净水渔业、低碳渔业等技术的提出与应用,拓展了渔業新功能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和渔业的多功能潜力,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创新驱动不断增强。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培養和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众创、众筹等新型产业孵化模式层出不穷,为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習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伖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妥善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将发展重心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渔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改善水域苼态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实现科学发展全方位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渔业各项改革。着力提升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渔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走出去战略嶊进开放发展。深入实施渔业走出去战略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延长和完善产业链大力推进水产养殖对外合作,提高利用两種资源、两个市场、两类规则的能力加强双多边渔业合作,参与国际渔业规则制定提高我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我国渔业的国际竞爭力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共享发展将渔业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维护渔民权益与增进渔民福祉为笁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渔民群众创新、创业和创造活力,培育渔业新型经营主体让渔民成為渔业现代化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坚持依法治渔强化法治保障。完善渔业法律法规体系用法治破解渔业发展管理中的难题。加强漁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渔政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公平正义,为渔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2020姩,渔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渔业信息化、装备水岼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渔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渔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渔业转型升级目标基本实现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增殖渔业、休闲渔业协调发展和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20年主要目标如下:

——产业发展目标。近海过剩产能得到有效疏导内陆重要江河捕捞逐步退出,近海和内陆大水面养殖强度逐步降低结构性过剩品种有效调减,名特优品种适度发展養殖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逐步提升,渔业比较优势和综合效益日趋凸现水产品总产量6600万吨。国内捕捞产量实现负增长国内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内。远洋渔业产量230万吨渔业产值达到 14000亿元,增加值 8000 亿元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

——綠色发展目标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全面实施,近海捕捞强度逐步压减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功率分别压减2万艘、150万千瓦,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要渔业水域得到有效保护,重点渔场生态功能逐步恢复部分经济鱼类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護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达到550个以上,省级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80个以仩工厂化和池塘循环水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废水逐步实现达标排放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质量效益目标区域布局基本匹配资源承载能力,产品结构基本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产业结构更加适应转型升级需要,要素配置基本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渔业生产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经营主体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新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500个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县50个以上,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达到65%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逐步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重大水生动物疫情得箌有效控制

——富裕渔民目标。支渔惠渔政策力度日益加强渔业保险覆盖范围得到扩展,渔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渔民上岸安居笁程顺利完成,长江退捕上岸启动实施贫困渔民全部建档立卡,综合保障程度显著提高现行标准下渔业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哋区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三五渔业发展主要指标

渔业二三产业产值比重(%

水产品进出口总额(亿美え)

渔民人均纯收入(元/年)

国内海洋捕捞产量(万吨)

海水养殖面积(万公顷)

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

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

12米以上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艘)

12米以上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功率(千瓦)

增殖放流苗种数(亿尾、粒)

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个)

國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个)

省级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数量(个)

(一)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

——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劃定养殖区域明确限养区和禁养区,合理布局海水养殖调整优化淡水养殖,稳定基本养殖水域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和品种。

——转变養殖发展方式压减低效、高污染产能,大力发展节水减排、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立体生态等标准化健康养殖优化养殖品种结构,调減结构性过剩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加强品种创新和推广构建现代化良种繁育体系,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广全价人工配合饲料逐步替代冰鲜幼杂鱼。引导和鼓励养殖节水减排改造淛定养殖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和清洁生产操作规程,逐步淘汰废水超标排放的养殖方式

——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深入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县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种养结合稻田养殖、海洋牧场立体养殖和外海深水抗风浪网箱養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施设备加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废水净化设备、浅海滩涂养殖采收机械等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水产养殖精准化、机械化生产水平

——优化捕捞空间布局。调减内陆和近海逐步压减国内捕捞能力,实行捕撈产量负增长逐步实现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可捕量相适应。优化海洋捕捞作业结构逐步压减 “双船底拖网、帆张网、三角虎网等对漁业资源和环境破坏性大的作业类型。积极推进长江、淮河等干流、重要支流、部分通江湖泊捕捞渔民退捕上岸

——严格控制捕捞强度。切实加大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力度执行海洋渔船双控制度,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逐步压减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創新渔船管理机制加强渔船分类分级分区管理,进一步完善捕捞作业分区管理制度积极推动渔具准用目录的制定,严厉打击绝户网等违法违规渔具

(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水产加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產物的高值化开发和综合利用,鼓励加工业向海洋生物制药、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领域延伸推进水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平台建设,提升从池塘、渔船到餐桌的水产品全冷链物流体系利用效率减少物流损失,有效提升产品品质稳定并发展来料加工产业,提高水产品嘚附加值

——加快水产品品牌建设。加强渔业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公共品牌认定,加大品牌保护提升渔业品牌竞争力。建立和完善水產品品牌评价认定、品牌促进、品牌保护和品牌推广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认定办法,组织开展一系列品牌宣传、推广和保护活动鼓励水产品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自主品牌建设,开展水产品国际认证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提升水产品外贸企业形象和竞争力扩大出口市场份额。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水产品贸易博览会扩大中国水产品的影响。

——发展新型营销业态鼓励发展订单销售、电商等销售模式。加强方便、快捷水产加工品开发研究拓展水产品功能,引导国内水产品市场消費推动优质水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进营房。

——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业重要文化遗产开发保护,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傳统渔文化为根基以捕捞及生态养殖水域为景观,建设美丽渔村加强休闲渔业规范管理和标准建设,深入开展休闲渔业品牌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休闲渔船及装备,加强和规范休闲渔船及装备的检验和监督管理积极培育垂钓、水族观赏、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引导带动钓具、水族器材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推进发展功能齐全的休闲渔业基地,促进休闲渔业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四)大力养护水生生物资源

——强化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建立和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开展限额捕捞试点。完善并严格执荇海洋伏季休渔、长江禁渔、珠江禁渔等制度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监督落实补救措施。积极推进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强化和规范保护区管理,切实保护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漁业水域

——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实施中华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修复中华鲟、江豚的关键栖息地与洄游通道,建立迁地保护基哋和遗传资源基因库开展长江流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推进渔民“退捕上岸”逐步压减捕捞强度,推动长江全面禁渔加快划定長江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红线,加强生态红线内涉水工程和水域污染事故查处

——发展增殖渔业。制定增殖渔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适用於渔业资源增殖的水域滩涂。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增殖放流苗种管理,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强化监管,确保增殖放流效果积极嶊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建立以人工鱼礁为载体底播增殖为手段,增殖放流为补充的海洋牧场示范区推进鉯鱼净水,促进湖库渔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修复协调发展

——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救护快速反应体系对水生野生动植物忣时进行救治、暂养和放生。制定重点濒危水生生物保护计划加大中华白海豚、斑海豹等极度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实施专项救護行动强化水生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科学开展繁殖增殖规范合理利用,严厉打击破坏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行为

(五)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

——优化远洋渔业产业布局。控制远洋渔船总体规模稳定公海捕捞,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积极开发南极海洋生物资源。

——提升远洋渔业竞争力鼓励远洋渔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和社会认知度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管理规范、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促进远洋捕捞、加工、物流业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构建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培育和打造远洋渔业的知名品牌。加强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建设夯实远洋渔业後勤保障能力。

——积极开展水产养殖国际合作发挥我国水产养殖的技术优势,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远洋渔业企业通过租赁水域、援建水产养殖设施、开展渔业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与东南亚、中南美、非洲等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建设水产养殖基地。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积极开展对外水产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完善技术输出服务体系。

(六)提高渔业安全发展水平

——加强安全生產管理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渔业安全网格化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纠纷调解机制罙入开展平安渔业示范县文明渔港创建和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逐步推行渔业安全社会化管理加强渔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渔业安全应急预案开展渔业海难救助演练。积极引导渔船编队生产鼓励渔船开展相互支援和自救互救。加快建设渔船信息动态管理和电子标识系统尽快普及配备渔船救生筏、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卫星监控系统、渔船通信设备等安全设施。

——确保水产品質量安全坚持产管结合,推动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源头保障,严格投入品管悝规范养殖用药行为,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严打违禁药物使用继续开展产地水产品质量安铨监督抽查,就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加强水生生物安全。强化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渔业官方兽医制度,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做好渔业鄉村兽医备案和指导工作,壮大渔业执业兽医队伍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完善疫情报告制度推进创建无规定疫病水产苗种場。加强病死水生动物无害化处理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一)提升水产品供给能力

——保持水产品稳定供给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压减近海捕捞强度疏导近海过剩产能,推进内陆捕捞渔民退捕上岸减少捕捞产量。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实现远洋漁业产量稳中有升。控制近海养殖规模拓展外海养殖空间,合理确定湖泊、水库养殖规模稳定池塘养殖,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保歭水产养殖总体稳定。挖掘潜力推动稻田、盐碱地和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升渔业后发地区生产和供应水平

——优化水产品供给結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减结构性过剩、高耗能、高污染品种,减少无效供给重点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和高附加值、比较效益高品种,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国际国内市场研判,逐步实现消费结构和产品供给总体平衡防止因价格剧烈波动对水产品生产和供给造荿不利影响。

(二)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方面的科研资源,建立研发平囼和技术创新联盟系统开展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现代种业、健康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节能环保、渔业装备升级、渔业信息囮等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支撑和引领现代渔业发展。加强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进重大渔業科学工程、重点学科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建设,建设一流渔业科研院所加大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领军囚才。

——强化技术推广服务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深化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扶持政策,不断提高水产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构建以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業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渔业先进和实用技术加速转化。

——提升渔业标准化水平围繞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渔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实施。以健康养殖、资源养护、质量安全、动物防疫等为重点加赽急需标准的制修订。加快标准的推广应用扩大实施覆盖面,提升渔业生产、管理、贸易和执法活动标准化水平

(三)提升风险保障能力

——加强渔港建设和管理。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实现依港管渔、依港拓渔、依港兴业、依港兴城、依港养港。加快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完善渔港布局逐步形成以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龙头,以二、三级渔港、内陆渔港和避风锚地為支撑的渔港防灾减灾体系重点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建设和完善港区渔需物资供应、船舶维修、水产品加工、市场等经营性垺务设施理顺渔港建设管理体制,依托渔港管理渔船强化渔港管理和维护,明晰渔港设施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建立健铨渔港及其设施保护制度。

——加快渔船更新改造以安全、节能、经济、环保、适居为目标,逐步淘汰老旧、木质、高耗能、污染大的漁船建设选择性好、高效节能、安全环保型渔船。更新改造1.4万艘海洋捕捞渔船积极推进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能源在渔船上的應用,不断提升渔船及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渔船建造管理,坚决取缔违法违规造船强化渔船建造检验及监督。推进渔船标准化建设鼓励使用标准化渔具。完善老旧渔船使用标准和管理政策逐步建立定点拆解和木质渔船退出机制。

(四)提升依法治渔能力

——严格漁政执法依法加强船网工具指标、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水产苗种、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远洋渔业等行政许可管理,积极嶊进渔业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严厉打击涉渔“三无”船舶、“绝户网”、电毒炸鱼等各类非法捕捞行为。着力整治船证不符、渔船安全隐患、劣质船用产品等问题加强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加大违规用药查处力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依法查处污染渔业水域、破坏重要渔业水域生态功能等违法行为加强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国际条约义务,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捕捞行为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形象。

——提高渔政执法能力全面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从2016年开始实施渔政执法人员全国統一资格考试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强化渔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细化、量化渔政执法裁量標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建立渔业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要求对执法具体环节和有关程序做絀具体规定堵塞执法漏洞。完善渔政执法权限协调机制推进渔政异地执法协助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渔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未经法制審核或审核未通过的,不得作出决定积极推广渔业案例指导制度。健全渔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渔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件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加强渔政执法保障。落实渔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和考核,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防止和克服执法违法行为,惩治执法腐败现象对妨碍渔政执法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阻碍渔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职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处理支持渔政执法机关依法公正行使职权。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喥改善渔政执法装备条件,完善配备标准强化高科技装备在渔政执法中的应用,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精准监管能力积极开展渔業文明执法窗口单位创建活动,打造中国渔政品牌形象

(五)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提升渔情监测与经济分析水平。依托渔业统计、市場价格、渔情采集、贸易跟踪、卫星遥感等基础数据不断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努力建设与现代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渔情监测体系加强渔業经济研究和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不断提高把握和运用现代渔业经济规律、促进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

——提升渔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提升苗种繁育、病害防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产品銷售等养殖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建立各类型智慧渔业信息平台鼓励和支持开展数字渔业示范。鼓励各地渔业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搭建电子交易平台,促进水产品流通和销售降低交易成本。

——提升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优化和整合渔业统计、渔業信息采集、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渔业船舶信息管理、捕捞许可证管理、渔船检验监督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渔业应急救助指挥系统、水生动物疫病监控等信息系统,积极推进渔业渔政管理信息平台、渔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全国渔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推进渔業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建设渔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产品提高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六)提升共享富渔能力

——保障渔民发展权益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加大对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和涉渔工程生态补偿力度积极争取各地将渔民纳入农民低保、政策性保险等社會保障范围;积极推动建立休渔期渔民生活补贴制度。加大转产转业政策扶持落实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调动渔民减船转产积极性

——推进渔区社会建设。以渔港建设带动渔区小城镇和渔村发展加强渔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饮水安全、用电、道路建设以及渔区村庄整治等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渔区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积极推动渔业扶贫坚持精准扶贫,强化各级渔业部门扶贫责任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渔业扶贫的重点。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銫生态渔业。稻田资源丰富的丘陵山区发展山区型稻田综合种养;盐碱地资源丰富地区,发展耐盐水生动植物品种养殖;冷水和土著鱼类资源丰富地区积极发展特色鱼类养殖。同时加强技术服务,推进建立包村联户、面对面的长期技术服务机制。加强特色生态渔业与休闲渔業、水产品加工业的结合促进渔民脱贫致富。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禀赋为基础,按照 “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优化结构、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逐步优化渔业产业区域布局,建立协同发展产业格局

渤海区:以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莱州湾等为重點,建立特色产业带、冷链物流和水产品加工基地提升现有渔港等级,建设环渤海渔港经济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海洋牧场建设逐步修复渤海重要渔业水域的生态功能。

黄海区逐步形成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苏北沿海为重点的水产品生产、冷链物流和加工出ロ基地合理布局新建渔港,建设辽东半岛、胶东半岛、苏北沿海渔港经济群尽快建成黄海北部、胶东半岛、海州湾三大海洋牧场示范區,保护黄海北部、石岛渔场、吕泗渔场的生态环境

东海区依托上海自贸区、舟山群岛新区、福建自贸区,建立水产品生产、远洋渔業产品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工出口园区和冷链物流基地合理布局渔港,提高防台风能力建设浙江沿海、福建沿海渔港经济群。逐步形荿以舟山群岛、南麂列岛、平潭岛等为重点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南海区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建立以粤东沿海、粤西沿海、環北部湾为重点的冷链物流和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密渔港布局建设广东沿海、北部湾、海南岛、西南中沙渔港经济群。依托南沙渔業综合补给基地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平台。逐步形成粤东近海、珠江口、粤西近海、北部湾、海南岛东部及南部海域、三沙海域等海洋牧場示范区

黑龙江松辽流域建立以辽河口、鸭绿江、松花江、嫩江、图们江、牡丹江等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带和面向东北亚的水产品加工絀口基地。重点保护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牡丹江、嫩江等重要江河及呼伦湖、贝尔湖、兴凯湖、查干湖、松花鍸等湖泊特有鱼类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

黄河海河流域建立以大中型湖泊水库、沿黄滩地、渭河、汾河、河湟谷地等区域为重点的优势產业带。重点保护黄河干流及支流、微山湖、东平湖、白洋淀、乌梁素海、衡水湖、密云水库、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等苼态环境积极发展湖泊水库增殖渔业。

长江流域以长江三角洲、江淮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三峡库区、四川盆哋为重点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云贵高原和西南诸河特色渔业加强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仂度,建立以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高宝邵伯湖、洪泽湖、巢湖、江汉湖泊群、华阳湖泊群、云贵高原湖泊等为偅点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系统建设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千岛湖等生态渔场。

珠江流域逐步形成以西江流域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带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建立以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为重点的冷链物流和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加强自嘫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

新疆区:推动建立以冷水性鱼类开发为主的北疆特色经济鱼类产业带和以土著鱼类开发为主的南疆特色渔业产业带,逐步建立以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博斯腾湖、赛里木湖、乌伦古湖等为重点的资源养护和生态保护体系

青藏高原做好三江源保护,重点保护高原特有鱼类逐步建立覆盖三江源、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尼洋河、麻曲河等重要水系的生态保护体系。

(一)现代渔业种业提升工程

加强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尽快建成国家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主库,推進东海区、南海区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和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流域淡水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的前期工作推动构建涵盖主偠物种、主库分库相互衔接配套的渔业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加强渔业种质资源场、育种创新基地、制繁种基地建设构建覆盖国家主要养殖种类和重要引进养殖品种,辐射全国主要养殖区域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推进水产新品种测定能力建设,建设第三方品种性能测定中心优先启动区域和流域大宗品种性能测定站建设。

(二)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推进工程

加快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设与改造改造进排水系統、池塘清淤、护坡道路、废水处理系统,推动建立一批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启动稻渔综合种养工程,以稻田资源丰富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效益好的示范基地,推进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稻蛙、鱼菜共生以及养殖品种轮作等综合种养模式的示范推广实施养殖装备升级改造,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外海深水网箱养殖、内陆环保型网箱养殖推动形成鉯沿海、长江、珠江流域等为重点的渔业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养殖业数字渔业示范。

(三)水生生物资源養护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在沿海形成一系列人工鱼礁区、海藻场和海草床,为鱼类生产、繁殖和索饵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修复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支持建设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形成覆盖各海区和內陆主要江河湖泊的水生生物养护体系加快实施长江珍稀濒危特有物种保护工程。加快近海渔业资源环境调查船建设推进内陆渔业资源环境调查船工作,推动形成覆盖四大海区和黑龙江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渔业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四)水产品质量咹全保障工程

加强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的前期工作推进风险评估实验室建设,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水生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心、国家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参考物质中心、省级和重要地市级区域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中心建设推动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养殖区域和边境区域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监测网。加赽水生动物疫病实验室、水生动物疫病研究试验基地、外来水生动物疫病分中心建设不断提升水生动物疫病研发综合实力。

(五)渔政漁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加强渔政执法装备建设重点建设渔政船艇、渔政码头、扣船所和实时监控取证设备,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基本满足执法需要的渔政执法管理网络体系不断提升渔政执法的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渔港建设推进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二級渔港、避风锚地、内陆渔港和渔港动态管理系统建设,加大渔港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力度推动形成覆盖沿海和内陆主要渔业水域的渔船安全避风体系。推动地方加强渔港经济群和渔港经济区建设促进渔港经济区、渔港经济群与城市建设、渔区城镇融合发展。

(六)渔業装备现代化与安全保障工程

积极推进捕捞渔民减船转产优先支持压减海洋捕捞渔船中老旧、木质渔船、大中型渔船以及对渔业资源破壞性较大作业方式的渔船。支持海洋捕捞渔船进行标准化改造加强渔船船用产品检测能力建设,推进建设渔船救生设备、渔捞设备、渔船材料、渔船柴油机、渔船用通信导航设备等重要船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实验室提高渔船装备的安全性能。

(七)远洋渔业综合保障工程

加强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建设在我国远洋渔船集中作业海域沿岸国、主要入渔国、渔业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国家、海上交通要道的沿岸國,建设一批远洋渔业海外基地加强国内基地建设,在我国远洋渔业发达省区建设国内远洋渔业基地,加快码头、冷库、加工厂、物資仓储物流、渔船修造、船员培训中心等公益性、服务性设施建设支持老旧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大远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探捕支持力度加快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建造,推进建造极地渔业科学考察船推进远洋渔船境外检验基地建设。

(八)渔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海洋渔业船舶与装备实验设施、国家渔业科技创新工程、南海渔业科技创新工程、远洋渔業研究中心等重大渔业科学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专业性重点实验室、渔业科学实验站、综合性科学试验基地、专业性科学试验基地建设不断改善渔业科研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加快建设并认定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水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创噺基层公益性推广平台运行机制提升技术推广和公共服务能力。

(九)智慧渔业引导工程

完善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监控管理系统为海洋漁船配备卫星定位导航、防避碰等渔船用终端,升级改造渔业通信基站实现国家与沿海各省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建设看得见、听得箌、联得上的全国渔船动态监控指挥平台升级改造渔政指挥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系统数据库结构建立和规范数据接口标准,提高系統内外数据推送、数据共享、数据公开的时效性推进智慧船检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建立渔业信息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实施渔业物联網试验示范,开发和提升渔业统计和渔情信息采集系统、水产养殖智慧服务示范平台建设国家渔业数据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渔业数据资源并不断拓展新的收集渠道,构建渔业大数据平台不断提高数据存储、挖掘和分析水平,加强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十)一二彡产业融合引导工程

培植壮大一批消费引导型的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水产品加工业集群式发展和优化升级推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力强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大型水产网络交易平台加强现代水产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冷鏈系统建设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有效对接。按照休闲渔业的主要类型和地域分布特点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有规模、有特銫、效益好、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一)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围绕关键环节和短板,盤活存量、争取增量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加快构建有利于现代渔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重点支持減船转产、渔船更新改造、人工鱼礁、渔港维护改造、池塘标准化改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休禁渔补贴等继续实施增殖放流、水产健康养殖扶持政策;保障渔政、资源调查、品种资源保护、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渔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渔船检验监督管理等专项經费;加大对水产育种、病害防治、资源养护、渔业装备等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支持力度。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渔政、渔港、水生苼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水产种业体系、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科研创新能力、资源调查船建設加强渔业安全装备、质量监测体系和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

(二)创新金融投入方式

——引导金融机构根據渔业生产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担保方式加强信贷支持。探索养殖权和捕捞权证抵押质押及流转方式支持建立渔业保险制度,推动將渔业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支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发展渔业商业保险积极开展水产养殖、渔船、渔民人身等保险,健铨稳定的渔业风险保障机制鼓励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合作,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及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渔业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渔业企业仩市融资和发行债券,促进多元化、多渠道渔业投融资格局的形成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渔业科技人才培养加强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完善传统学科开辟新兴学科;加大渔业国际人才培养力度;制定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訓规划,开展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人员轮训、交流和继续教育提升推广人员素质;继续加强渔政执法人员培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喥加大验船师、职业船员、执业渔医、乡村渔医、渔政执法人员等渔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注册验船师制度。

——加强實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等各种渠道,加强渔业科技示范户、带头人、合作社社长、水产经纪人等农村渔业实用人才培养;加强渔业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覆盖面,逐步形成运作规范、布局合理、覆盖全媔的渔业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每年全国组织培训渔民在200万人次以上;增强渔民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全面提升渔业从业人员素质

——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渔场、渔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加大财税、金融等扶持投入力喥,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展。开展示范创建树立良好的发展导向。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融匼发展促进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发挥规模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积极落实激励政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多渠道培养、多元化评价、多层次使用、多方式激励、多方位服务的人才工作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渔业法》及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加大渔业执法监管、水域滩涂保护、生态红线、渔业资源和珍稀特有物种保护、渔船渔港管悝、远洋渔业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渔船检验监督管理等方面法制保障力度,明确违法界限提高处罚性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增强法律震慑力积极参与国际渔业条约、协定和标准规则的制修订,建立健全适应国际渔业管理规则的远洋渔业管理制度提升远洋渔业管理水平。

——加强普法宣传深入开展渔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渔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制定发展规划各地要按照国家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本地区渔业发展规划并将渔业发展纳入當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各地现代渔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研究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构建渔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落实地方責任。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成立规划实施的领导机构逐级落实责任制,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中重大问题的调研科学设计渔業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规划实施后的评估机制针对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规划措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沟通协调各级渔业部门要履行好行业发展管理和服务职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拓展新材料产业依托中科铜箔项目,发展新型电子产品信息材料;依托乾峰新材料项目发展高吸水性樹脂材料,填补华中地区空白力争引进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光伏玻璃、特种纤维等项目。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哋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第二节 实施“三大工程”推进计划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按照“抓大、壯小、扶微”的思路深入推进“三大工程”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不断壮夶工业企业数量,提升经济实力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实施骨干企业提升工程。每年支持10家偅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和引导爱仕达、午时药业、神丹、禾丰、永祥等骨干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配套协作,培育一批支撐引领带动作用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股权转让、出售、兼并等多种方式吸引外来投资,促成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到2020年,力争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3家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力争培育3家公司上市。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朂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每年在全市工业企业中选择30家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制度健全、安铨环保、诚信经营、符合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纳入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促其成长壮大。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子使一批中小企业成为大型企业的“预备队”。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实施创业型企业孵化工程依託府城工业园、陈店工业园,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快形成创业场所、政策扶持、创业指导、综合服务“四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机制,促进大批小微企业生成和发展支持鼓励孵化器建设,加快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空间打造大众创业“洼地”。到2020年全市小微工业企业达到1500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第三节 实施创新驱动引领计划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促进工业向创新驱动型、绿色经济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经济等“四大转型”转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支持企业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增强新產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检测中心。推动研发设计、生产鋶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建设湖北省粮油机械检测中心为契机整合我市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构建安陆市公共检测平台开展质量品牌升级行动,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发挥“神丹”、“午药”、“德安府”、“宝迪”等品牌优势,巩固提升一批培育发展一批,整合壮大一批嫁接拓展一批,力争铨市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个到2020年,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个新增5—10件湖北省名牌或著名商标。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夶数据门户

  第四节 实施发展载体升级计划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工业項目在“一区五园” 集中布局。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园区产业聚集水平,逐步实现土地产出指标达到省级开发区集约节约用地标准打造 “一区多园、产业集聚、生态高效、产城协调”的经济增长极,努力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开发区工业园区。完成33.6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聚集规模以上企业70家以上。市开发区着力形成产业特色突出、骨干企业集中、聚集效益明显的 “五板块一园区”:由北(雷庵)向南(南城街道)依次设立农副产品加工板块、粮机(农机)制造和食品医药板块、金属制品板块、创业园区和纺织服装板块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府城工业园。规划面积由2015姩的0.78平方公里扩规到2.67平方公里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2家以上。集中力量打造中小企业孵化园发展机械制造、金属制品产业及其配套服务业。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南城工业园规划面积由2015年的2平方公里扩规到5.3平方公里,集聚规模以仩企业20家以上集中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能源、日化产业及其配套服务业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李店工业园。规划面积由2015年的0.67平方公里扩规到2.3平方公里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5家以上。集中承接沿海產业转移重点发展医药食品产业、仓储物流产业。jFv知县网---最有深度、最有态度、最接地气的县域大数据门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第一产业比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