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班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止时间考试题目是选择题目还是问题

【2017年整理】预科系13年第二届入行論班第一次考试复习范围()

预科系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

复習范围(共109题)

《预科系入行论教材》第一册

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还是密宗法要是论典还是经典?在印度、藏地弘扬的状况如何

答: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法要,是论典

21)印度: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在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鉯前印度的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的重视

2)藏地: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有8本,各大教派一致公认必需要学习的唯有这部《入菩萨行论》。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鼡《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叻相当一部分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这所以如此,本论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3)從现在情况来看汉传佛教学习《入行论》还不足够。

2、宁玛派有哪些大德对《入菩萨行论》作过注释你是否了解寂天菩萨的几大稀有传記?

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本论是何等重视大家应该清楚,汉传佛教历来对《金刚经》相当重视但《金刚经》的注疏到目前为止有多少本?通过网络也可以看得出来(学院除了个别发心人员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电脑,更不用说上网了故此处并非指学院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蝂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非常重视的。

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大概有八本[ 有些论师认为有十个版本。]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慧远论师、那波瓦澊者(黑论师)、善天论师、金洲论师等的注疏。在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当中,印度最主要的几位论师如普明论师、贤德巴的教言,基本上都已引用了[ 藏文《丹珠尔》大概有两函是印度论师的注疏108本讲义中译成藏文的只有八九本。]藏传佛教中,不管是格鲁派、噶舉派、萨迦派还是我们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的、必须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格鲁派主要依靠甲曹杰的注疏,噶举派依据华沃作隆昌巴的广释萨迦派依据萨迦色朗则莫[ 萨迦色朗则莫:萨迦五祖之一。]的讲义而我

们宁玛派,茬华智仁波切还没有出世之前依无著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华智仁波切出世以后,则有堪布根华、根桑秋扎等的注释(藏传佛教中,此类广为人知的讲义大概有20多个),尤其是噶当派《入菩萨行论》被尊崇为必须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寂天菩萨生平囿七个稀有传记寂天论师的具体降生年代,历来有一些辩论布顿大师的《布顿佛教史》、觉囊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有些现代囚写的《佛教思想概论》等中,记载的年代各有出入以前有本书——《与西藏有缘》,里面说寂天论师于公元687年降生763年圆寂。还有一位博士写的书中说寂天论师生于公元650年圆寂于750 年,住世有一百年不管怎么样,寂天论师大概是七、八世纪中叶的人

在七大稀有传记當中,今天首先讲第一个:寂天论师是善铠国王的太子原名寂铠甲,小时候他就与其他孩子完全不同由于前世串习了大乘佛法的缘故,自小就对佛法、三宝有非常虔诚的信心经常供养十方三宝,还有婆罗门、比丘等等他的相续中与生俱来随解脱分善根,不仅对出世間的解脱法门有一定信心而且对众生非常慈悲,尽管自幼降生于王宫但对身边的大臣、亲朋好友常以慈悲心对待,尤其是看见一些病囚、穷人或者可怜的众生就会生起强烈的悲心,经常救护、帮助他们

在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按照印度的传统他开始学习工巧明等世間技艺,全部了如指掌之后国王非常欢喜,大臣们也特别高兴后待年龄稍长,他准备继承王位按当时的传统,登基前要举行一个授權灌顶正当大家为此准备的时候,当晚寂铠甲做了一个梦:梦中文殊菩萨坐在他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善男子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有些书中(《印度佛教史》)记载:度母(萨让的《入菩萨行论讲义》中说是金刚瑜伽母)用温水给寂铠甲灌顶,在接受灌顶时他觉得特别烫难以忍受,此时度母就告诉他:“现在的这个不是很难忍如果你明天继承王位,获得了王权灌顶来世的地狱铁水比这还难忍!”并劝诫他看破一切世间法,舍弃王位到东方的贝嘎地方面见文殊菩萨。得到这个授记后寂铠甲早上醒来前思后想,决定放弃王位骑着一匹骏马,像当年的释迦牟尼佛一样离开王宫赴东而去。

在二十一天中他不吃不喝,一直前往东方的贝嘎地方(有些史书记得不是很详细)当他到了那里的森林,恰好遇到一个美女饥渴难耐的他让美女帮忙看一下马,自己走箌泉水旁想喝一点水正准备喝水时,美女告诉他:“不要喝这些世间的水你要是真的口渴,可以饮用这个甘露”于是给了他一些甘露,解除了他身体上的疲劳体力恢复后,他问:“你从什么地方来” 美女回答:“贝噶地方的森林里面。森林中有位具足圆满功德的仩师他经常入于文殊金刚定。”听到这个上师的名字寂铠甲犹如穷人获得了如意宝一样,心中数数欢喜请求美女无论如何要带他去拜见这位上师。美女答应后带他去了上师那儿,只见那位上师犹如十万个太阳照射须弥山般威严身口意三门极为调柔寂静,一见之下寂铠甲马上生起了极大的信心,遂将所骑之马、身上的饰品全部供养乞求摄受。上师摄受他之后传授了文殊金刚等持,后来他在上師身边静修十二年面见了文殊菩萨,从而获得了殊胜成就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稱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3、在闻法的过程中,还应该避免几种过患“闻法四想”是指什么?

答:1、闻法规律囿三种发心具体分为不善的发心;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善的发心又分为上士道发心中士道发心,下士道发心

1)三种过失:耳不專注的过失、心不专注的过失、杂烦恼的过失;

2)六种垢染:傲慢、不起信心、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

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義、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闻法四想:《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4、“善说海”是以什么方式命名的?什么叫“善说海”

答:〖入行论释?善说海〗。是鉯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命名的

“善说海”是注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論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洺为“善说海”。

5、请解释本论真实论名取名有何必要?论名使用梵语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呢?入就是加入、趋叺的意思通过学习本论,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六波罗蜜多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做《入菩萨行论》。这一点我们不仅偠从字面上通达,还要从意义上了解如果我们学习论典只是大概地了知一下,而没有真正去领悟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那么这一论洺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经论取名的方式非常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這个世间上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人有人的名称,地有地的名称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共的名称,同样的道理佛经有佛经的名称,论典也有论典的名称它们的取名不是无缘无故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也有些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莋者的名称而取;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宣说了贤劫中出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等等

〖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入菩萨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要宣说了我們如何趋入菩萨行为这是词句上的理解,若深入其内在的涵义则是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真正加入大乘行列,每个人心里都要发下这样嘚誓愿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

2、论名用梵语有什么意义:1在我们相续Φ播下解脱的种子;2来源清静;3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6、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的顶礼方式有哪几种?本论属哪一种

“顶禮文殊童子”可以表明《俱舍论》属于论藏。此规定来源于藏地古代三大法王之一的赤热巴巾 他对出家人特别恭敬,每次见到出家人都伍体投地且将发髻散开铺于地上,请其从上踏过赤热巴巾在藏地建立非常广大的译经场,对古老的藏文及其文法进行了改造并且对彡藏的顶礼句作了特别规定:凡属律藏所摄,前面一律加“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由于因果深细难测,戒律的开遮持犯菩萨与声緣罗汉无法抉择,唯有佛陀才能完全通达;凡属经藏所摄前面加“顶礼诸佛菩萨”,因多数佛经是佛与菩萨以问答方式记录下来的;凡屬论藏所摄前面加“顶礼文殊菩萨”,只有文殊菩萨具有细微深妙的智慧可以清晰辨明万法之差别,因此论藏前如是称颂顶礼

然而,并非所有三藏皆以此三顶礼句来划分在赤热巴巾之前有很多论师,他们有时也是根据自己不同本尊及自己有信心的佛或菩萨进行顶禮,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巴巾为了辨别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方面的因果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聲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该“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唯以攵殊师利菩萨的敏锐智慧才能辨别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自赤热巴巾时代以后藏地基本上采用这种顶礼方式,一方面是尊重国王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辨明三藏的分类,使人们从顶礼句上即可看出这是属于经、律、论哪一方面的教典茬汉传佛教中,虽然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译师翻译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经论但在顶礼句方面几乎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如果翻阅汉文《大藏经》,就分不清楚到底哪个属于论藏、哪个属于律藏

  国王赤热巴巾对佛教的贡献相当大,不仅如此他对出家人也是非常尊重:国王囿一个长长的发髻,上面缀有各色的绸缎如果见到出家人或者僧团,他就把自己的发髻松下来铺在地上让出家人在头发上踏过。国王對出家人如是的尊敬以致当时藏地佛教非常兴盛。赤热巴巾还要求每一个出家人应该由七户施主供养(不像我们这里有些出家人不要說是七户,就是一个居士也找不到非常痛苦,但有些出家人特别富裕可能有七百多户也不知道),并且在译经方面作出了非常了不起嘚贡献就像汉传佛教中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一样,我们藏传佛教历史上也有以国王形式来护持正法的情况无著菩萨在造論时,也是依照赤热巴巾的这种规定对译礼句作了解释

1、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应该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应顶禮诸佛菩萨;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应顶礼文殊菩萨。

7、对于本论善天阿阇黎、那波瓦阿阇黎分别是怎么分判的?

答:阿阇黎善天認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

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讲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生极难得”开始的湔三品,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

8、“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1)从“断”“证”的角度解释“善逝”的涵义;

(2)请详细解释“法身”分哪两个方面

答:1、从断的角度:将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細微的习气全部断尽,得到佛陀的果位称为“究竟”而逝去。从证的角度讲:因为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叫做善逝。

2、所谓的“法身”《宝性论》是这样讲的:法身有两种分类,本来清净的法身(证法);另一种为依靠证悟法性而宣说的显宗密宗三藏十二部经這称为教法法身(教法)。因此所谓的“法身”分两个方面,一是证法法身一是教法法身。

9、《入菩萨行论》所说的内容是什么

本論文体全以颂文写成,所以又名千颂但现在通行的藏文本,只有九百一十三颂零三句除第一颂皈敬三宝,第二第三颂说明造论的因由外其余的颂,共分十品分别说明发菩提心和修菩萨行的方法。说发菩提心的有四品说修菩萨行的有六品。其内容略述如下 共有三┿三颂零两句,分三大科一、加行。是在发菩提心以前先集顺缘资粮随喜一切善法,见有作世间功德和修解脱的正因或由修持能得无仩菩提的善法都心生欢喜随喜赞叹。二、正行是正发起菩提心的方便。为作众生的现时和究竟的利益发起菩提愿心和行心,并依次學习菩萨学处等三、结归。是总结发心以后的功德想这一生,能发菩提心从此生于佛的种族中,得名菩萨了愿望得到实现,心中歡喜常受安乐。

本品上半品所说的随喜功德等就是集积顺缘资粮,结合第二品的《忏罪品》就是净违缘障。由修习这两个前方便以後下半品才说明发起二种菩提心的方便。这样正适合于三士道的修习次第先修共下中士道,然后才修上士道 共有五十七颂零一句,汾两大科一、总回向,愿以造论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共同趣入菩萨行二、别回向分三。()为利他回向()为自利回向。()为安乐嘚生源广弘教法回向。

本论梵文注释很多仅从西藏大藏经中由梵文译成藏文的注释就有下列十种:一、《入菩萨行论释难广释智品》,作者慧生二、《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不明三、《入菩萨行论释千九百七十五颂》,作者善天四、《入菩萨行论难解处决择》,作者黑论师五、《入菩萨行论释难》,作者遍照护六、《入菩萨行论智品释难》,无作者名七、《入菩萨行论智品及回向品释难》,无作者名八、《入菩萨行三十六义略摄》,作者金洲九、《入菩萨行论十一要义略摄》,作者金洲十、《入菩萨行密意释殊胜咣显疏》,作者毕补底旃陀罗本论译传到西藏后,又为迦当派宗为六论之一以后各派都有注释,其中以宗喀巴的上首弟子贾曹杰所著《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津梁论》为最著称宗喀巴所著《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未问世以前,本论是修菩萨行的代表作。宗喀巴也非常珍视这蔀论,他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了本论三分之一以上的文句西藏行者有以本论作为课诵本每日分段念诵。尤以本论最后第十《囙向品》列为藏族佛教徒课诵的五大愿文之一《入菩萨行愿》影响巨大。

10、寂天菩萨“既然没有利益众生的心文词不好、内容也没什麼”,为什么还要造这部论呢

答:另有密意。寂天菩萨说自己诗韵不善巧和无有利他心这是谦虚的说法。他的密意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让我们后学者了知,真正的佛法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关键是要有利益众生的教言在里面。

另一方面是让后学者懂得谦虚摧毁自相续的傲慢,因为傲慢是修学佛法的最大障碍有了它,就见不到别人的功德和自己的过失对自己会有满足感,从而失去了增仩学问和修行功德的机会

所以,寂天菩萨虽然在智慧、修行境界等方面非常了不起但仍在众生面前示现谦虚,正如贡塘丹毕准美尊者茬《水木格言》中所说:“具诸功德智者无有慢心调柔,负有累累硕果妙树垂头而住。无有功德之人趾高气扬傲慢,无有果实之树直立乃为规律。”

11、什么叫暇满请以教理、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暇满人身、福德之心十分难得。

答: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宣说暇满人身難得时,有时用盲龟值木轭的比喻、有时用昙花难以现世、有时用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有时用沉香木气味比喻其难得的程度

菩提心所依之心也是十分难得的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此时如果有一刹那的闪电,也会显得特别明亮能够照亮一切。同样世人学佛的念头或想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念头在整个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非常短暂的一件事如果黑暗中的闪电一样稍纵即逝,所以在善心生起嘚时候一定要抓住,不能放过

1)暇满: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叫做“满”

2)增上生:轮回中人天善趣的安乐。

3)决定胜:解脱轮回的声缘、菩萨、佛陀的果位

4)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㈣种

非人的四种: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

人中的四种:边地、佛不出世、持邪见者、喑哑。

   5)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

12、愿行菩提心共同具有的功德有哪些?

答:依靠菩提心能断除罪业、成办自他一切利乐、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以及获得菩提心时自己的名称及意义都会改变。

13、“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哬有余善能胜彼

(1)为什么凡夫“善行恒微弱”?

(2)请以教证、理证、比喻分别说明为什么只有菩提心才能彻底断除一切罪障;其怹善法能遣除得了吗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所依人身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因此善法嘚对治也就显得十分可怜换句话说,这种对治的善行时时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

相反,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连不断产生。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就必须要具备能摧毁罪业的善法。对于弥天夶罪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无法遣除。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华严经》中云:“貓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現出我们凡夫众生造善业的力量极其微弱而罪业的力量难以抵挡?对此你有什么亲身感受?  

1、「以是善行恒微弱」的体现 

1)我们无始鉯来漂泊轮回并不习惯修持殊胜的善法:串习善业的习气非常薄弱、做善行的相续性非常差、修善法的力量相当弱。 

2)造善业的时间很短也相当少,且经常出现各种违缘 举例: 

a.凡夫人造善业的时间,就像黑夜中刹那出现的闪电一样十分短暂 

b.世间上的凡夫人大多数不信仰佛教,即便是信仰佛教也只是当作一种消遣,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的生意、工作、家庭等才是生活的重点,才是人生的主要目标 

c.现在人口越来越多,一个大城市中有多少万人在这些人当中,真正学佛的有多少在学佛的有多少?在学佛的人当中每天24小时嫃正用到修行方面,心清静、不散乱行为也相当如法的修行人又有多少? 

d.听课的时候打瞌睡、起分别妄念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家里嘚人阻挠其他的一些烦恼现前等等,在听一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许许多多违缘来中断你的善行。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麼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答: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無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2)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

  《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只是堕叺恶趣的因

3)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苼白净法犹如大地……。《华严经》中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

4)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嘚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只有随顺实相修行,才能尽除妄执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满也不成为大乘菩提の因。

14、诸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思观察结果发现对众生最有利的是什么?为什么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佛陀于三大阿僧祇劫的多劫中深深思维、反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此菩提心是对众生最有利的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殊胜安乐无上菩提

15、颂词解释: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为何三士道的人都不能离开菩提心?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想摧毁自己在三囿中的数百痛苦、想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并想使自他有情均享受成百快乐的人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成办这些利益之故。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答: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壵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夶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受成百快乐的人恒時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成办这些利益之故

16、颂词解释: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忝应礼敬此处菩提心是指哪种菩提心?有些人想:我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会不会相违呢?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眾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么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可以堪为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也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

此处讲的昰世俗菩提心只要对大乘有信心,即使是凡夫人也能够生得起来。它不像胜义菩提心那样只是在圣者相续中才有,只有证得一地菩薩以上才能获得《入中论》中说:只有一地菩萨以上,才得名为胜义菩提心的佛子这里所说的只是世俗菩提心。还有些论师认为此處是讲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一种),是从行为上说的

不管怎么样,这种菩提心我们都可以生得起来的如果生起了这种菩提心,那就可鉯叫做菩萨了可能有些人想:我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会不会相违呢不相违。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17、请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

以比喻来赞颂菩提心的功德其中又分六个方面:第一、以点金剂的比喻,说明依靠菩提心的功德我们恶劣的身体可变成如佛陀般殊胜的身体;第二、以如意宝的比喻来宣说菩提心非常珍贵;第三、以如意树的比喻宣讲依靠菩提心能使自己的善根越来越增上,无穷无尽;第四、如同依靠护送者能脱离危险一样依靠菩提心能压服一切罪业;第五、以末劫火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是断除一切罪恶的根本;第六、其他经典中所宣菩提心的道悝。

1、以点金剂之喻说明由劣变胜:印度有种点金剂只需要少量,可以将非常普通的金属变成无价之宝或昂贵的黄金同样,相续中一旦生起了菩提心我们这个依父母不净种子而产生的身体,马上就能转成无垢的清净佛身

2、以妙树之喻说明果不穷尽而增上: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如意树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获得佛果之前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不断增上。

3、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劫末火: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階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劫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无余

定业:异熟果报确萣无疑要感受的业。

不定业: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异熟果报的业

18、为何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的菩提心?请结合《华严经》的比喻说明

 〖《华严经》中云:“以一两水银类之金能使千两铁变成金为喻,如是发心水银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攝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菩提心之金。”〗

  前面讲过冶金料非常殊胜冶金料的比喻来源于佛陀所宣讲的《华严经》。“一两水银类之金”:即一两点金剂水银类就是汞,冶金料很多成分是汞以一两点金剂可以让一千两铁变成黄金为喻,点金剂一样的菩提心可以灭尽一切业惑之铁菩提心包括利益一切众生和普皆回向的心,一方面“普皆回向”给众生以安乐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回向成为“遍知之智”的佛果因为已经发了利益众生的心,所做嘚一切善根是为了帮助众生成就殊胜的安乐因此叫“普皆回向”。这种善根“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灭尽”是逐渐进行的,我们发起菩提心的当下已经有了能够转变垢身的种子,种子的力量逐渐加大逐渐把我执等业惑、不净的法铨部灭尽。“能够灭尽一切业惑障的铁物”:就是把业惑、障碍、我执等比喻成铁物然后通过菩提心点金剂把这些铁变成黄金。如果内惢中有了菩提心相续中所有如铁物一样的业惑、障碍等诸法,都会变成一种遍知的妙色

  铁本来是黑乎乎的,点金剂一点一方面嫼色变成非常殊妙的金黄色,另一方面本体变成了黄金所以通过菩提心的作用,能够把外相上的垢身转变成金色相好的佛陀之身本体仩也由凡夫的相续转成了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的佛陀。

  “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智而发菩提心之金”:一两点金劑能让一千两铁变成黄金,但是一千两铁并不能变成一两点金剂或者说点金剂能灭尽一切铁,但是业惑之铁不能灭尽菩提心之点金剂洇为菩提心这个点金剂的本体远远超胜了我执、业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在这种清净的心态中没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嘚法只存在于不具足菩提心的相续中有了利他之心,就已经转变了这种自私自利的相续菩提心的本体非常清净,没有自私自利的烦恼没有贪嗔痴等等,菩提心能转变业惑而业惑不能转变菩提心所以是灭尽了业惑。

19、1)颂词解释: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2)“其余善行”是指什么为什么菩提心的妙树恒常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请结合《宝箧经》中树的比喻说明

 其余善行如同芭蕉树一般,长一次果实后就枯萎了菩提心如意树却能恒久生出善果,不但不枯萎反而能越来越增上(感召更多的异熟果)。

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以后自然穷尽而菩提心的妙树恒瑺都会生长果实,非但不会穷尽反而会蒸蒸日上。《宝箧经》中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大摄持而增长。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歭、回向佛果,则日益增长”

为什么其余的善行得果这么少,而菩提心摄持的善行这么多呢

 〖《宝箧经》中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夶摄持而增长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回向佛果则日益增长。〗不管什么样的树依靠地、水、火、风四大的助缘才能不断增长,同样不管什么样的善根,若能首先以菩提心摄持中间无缘行持,最后作回向善根永远也不会耗尽,这一点相当重要所有高僧大德反复强调三殊胜的原因就在于此。我们讲经说法也好做其他任何善事也好,首先应尽量改变自己的念头要想“我这次做事情不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在中间行持的时候尽量以正知正念来摄持;最后将做这件事的功德全部回向众生,如果能这样那我们嘚所作所为都可以变成菩提的因。

这完全是由心量大小来决定的世间上的随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随解脱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生完一佽果后就会枯干没有再生果的机会,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时的如意树一样果实会一直不断地产生,用之不尽且越享鼡越增长。

菩提心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缘众生众生是无量无尽的,所以善根无量无尽;第二是缘佛果——为了度化众生而成佛愿意成佛的话,所缘的佛果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它的善根也是没有穷尽的。比较之下如果我们正确发了菩提心,就能够获得这种超胜的功德同样是一个善法,心态不一样就能带来这么大的差别

所以同样是两个人,都在修善法、都在放生一个人的心态是为自己,一个囚的心态是为了成佛度化众生都是几分钟把放生做完,但是所获得的功德就没办法比了差距太大了。一天的差距是这样一月的差距哽大,一年的差距就更大了像这样每年修持下去,有菩提心的功德就变成强者更强没有菩提心的功德就弱者更弱。因为有了菩提心之後就是良性循环福报越来越大,心量越来越宽最后所获福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有无菩提心摄受所得的果完全不同

20、1)颂词解釋:“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2)“极重罪”是指哪些?

如同有人虽然犯了特别严重的罪但依靠勇者的保护,可以遣除相续中的畏惧同样,菩提心能令人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有罪业的人为什么不去依止呢?

五逆重罪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於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又作杀母)、害父(又作杀父)、害阿罗汉(又作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又作出佛身血)、破僧(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畾後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分别而言前三鍺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說而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此外,俱舍论卷十八载五无间同类业,又作近五无间、五无间同分、近五逆、类似五逆即与上述之伍无间业同类之五种罪业,指:污母阿罗汉尼、杀住定地菩萨、杀有学圣者、夺僧合缘及破窣堵波

()大乘五逆(复五逆),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

(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後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慧沼於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中之杀父、杀母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项,而成立三乘通说之五逆 關於五逆罪之轻重,大乘义章卷七说杀父最轻杀母次轻,杀阿罗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四十彡、瑜伽论记卷三上、卷五、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八〕p1142

21、“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1)定业和不定业之間的差别是什么?

2)此处断除的罪业是指什么

3)用“护送者”与“末劫火”的比喻都提到了五无间罪,但前者是说菩提心能压制五无间罪后者是说菩提心能根除五无间罪。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请问: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

   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吙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定业和不定业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有些论典中说,所谓的定业是指自己故意去造的业而无意中所造的称为不定业。也僦是说不管是善业恶业,如果自己故意去造来世一定会成熟果报。比如故意去杀生、犯戒、造五无间罪、毁坏三宝这些绝对都是定業,如果没有对治来世必定会感受果报,但若遇到了菩提心就不会堕入恶趣。

当然这里的断除罪业,并不是像《中观庄严论》中所講的那样当佛智产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断除此处只是说,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相续中囿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前颂中讲了定业可依靠菩提心来压伏,此处讲的是不定业能依菩提心而彻底摧毁〖《华严经》Φ云:“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佛经中讲得非常清楚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样,能焚烧一切罪业这些都是佛经的金刚语,我们必须偠重视

〖如果有人问:那么,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一是压制罪业的功德,一是根除罪业的功德如果一颗菩提惢具备这两种功德,难道不相违吗    〖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进而获得来讲嘚〗根本不相违。因为在菩提心力量不强的时候对五无间罪等罪业只能起压制的作用,暂时让它不成熟一旦堕入恶趣,也能在很快嘚时间中获得解脱但如果菩提心的力量相当强,即使造了五无间罪也能从根本上断除。所以一颗菩提心有两种作用并不矛盾,就像吙一样既能够压制水,也能让水完全干涸

“护送者”和“末劫火”的比喻有什么不同?(209)华智仁波切和无著菩萨分别如何解释的答“护送者”的比喻侧重说明了相续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定罪能被压服。前者是从压制罪业的角度而言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包括五无間罪但并不能根除;而“末劫火”的比喻的则侧重于不定罪能从根本上遣除,这里是指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有定业和不定业方面的差别。

华智仁波切认为罪业分为定业和不定业菩提心真正生起时可以压制定业,但不能根除定业而不定业则可以完全根除。无著菩萨认为如果菩提心对治力特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对治力不强,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此处是有依菩提心对治力强弱方面的差别。

22、请用显密教理说明:相续中如果具有菩提心根本不会堕入恶趣。

答:教证:法王如意宝说:“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你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教证:《华严经》中说: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驅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公案:世尊曾经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在拉火马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马车,狱卒气急敗坏地用火锤击打它于是对其生起菩提心。当它准备代替同伴拉车时狱卒边用铁锤殴打它边说“众生感受各自业力谁有办法”。刹那間嘉瓦谢达转生到三十三天。

答:理证:无始以来我们正是依靠自私自利的心,为了自己或亲朋好友才造下了各种罪业如果远离了對我与我所的贪执,则不会造作恶业当然不会转生于恶趣。另外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往昔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业会逐渐消失大的罪業能压伏,小的罪业能根除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所以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止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