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的仿写跌倒课文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什么,二是指什么?

当前位置: >>
导学案初一语文2、3、4、5单元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2.本文是散文诗集 中的一篇,你还知道这部诗集中的哪些篇目? 3.风筝与线的关系你是怎样的认识的?你能从其他角度思考风筝的含义吗?哥哥的行为你又如何认识? 4.文中除了表达对弟弟的感情外,还发出了什么呼吁? 5.课后练习题 6.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试说一下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 (2)事情发生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 。 7. “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 8.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 9.“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 “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 10.第 3-4 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 11 文中.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 1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 13.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 14.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 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 1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 1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 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 17.学习这篇文章,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它们是: 。 四、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当然,我从课文内容上,也受到了为人处 事的启示: ;或人生感悟: 。 五、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第 3、4、5 三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8.“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 为什么? 19.“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 20.“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一句中的“果然”两字包含什么意思? 21.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摘录下来。导学案装订线《风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 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 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 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 代伟大的 家、 家、 家。原名 ,浙 江绍兴人。他的小说集有 、 、 。散文集有 ,散文诗集有 ,杂文集有 2.抄写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画线词解释:伶仃 丫叉 瑟缩 虐杀 造诣 不堪 荡漾 嫌恶 傲 然 肃杀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笑柄 3.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 )(2)我是向来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儿。( )(3)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里拾枯竹。( )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可怜模样。 ( )(2)而我的心也仿佛几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 (4)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 阅读第一部分(1、2 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第一部分大意。2.第一段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3.在肃杀的严冬,见到“远处有一二风筝 浮动”本应感到春的暖意,而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4.“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是指什么? 5. 选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6. 写记叙文景和情是不可缺少的, 选文就是由景入题, 即由北京的 引 出了对故乡的 的描写。7.“悲哀”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第二部分(3-11),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选文大意。2.“我”对“放风筝”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小兄弟又是怎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3.第三段中对小兄弟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4.概括第四自然段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5、 第四段对“我”运用了 、 描写, 表现了我 。 对小兄弟用了 、 描 写,写出他的性格特征是 。 6.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段的事件。7.第四段中表现小兄弟情态的两个词是 、 ;表现我的情态的 两个词是 、 。8.联系上下文回答,弟弟为什么要“偷着做”风筝?这说明了什么? 9、“我”损坏了弟弟的风筝,表现“我”什么特点?弟弟对于这一幕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心理? 10、“然而惩罚终于轮到我了”中“惩罚”指什么? 11.“我”知道对不起弟弟时,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弟弟的态度怎样?“我”的心情如何? 12、从选文看,“我”是怎样一个人?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1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 14.第 11 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第三部分(12),回答: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2.如何理解“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阅读全文后,思考并回答: 1.冰心读书的感受是快乐的,而“我”读完书和冰心有什么不同感受?是什么原因呢?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使用时间:答案;二、1.周树人,绍兴,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2. 散文 《野草》4.①不是②线索 3 文记叙了“我” 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④1925 年、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⑤顺序、倒序、插叙,倒叙。三、1.2.3.略 4①×②√③√④× 5.“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 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5~8 段 “我”想讨弟弟的宽恕,小弟已全然忘却,这更平添了“我”心头的沉重。 6.(1)“我”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故意弄坏了他偷做的风筝。但当自己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 小兄弟却全然忘却。表达了自己对摧残儿童天性的自责、后悔。 (2)由不赞成到支持。语句略 7. 是没出 息的孩子的玩艺。8.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 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9.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 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 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10.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 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 的自责。11.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 自我谴责之意。 12.暗示此时的“我”已经因为年少时的举动受到了心灵惩罚。 13.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并踩 坏了小兄弟快要完工的风筝。14.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 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15. 被 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 导。16.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 “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 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 所以说“无 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 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四、 17. 略。五、18.不能,“扔”“踩”这两个词语不足以表现“我”当时狂怒的心情。19.悟到了小兄弟拾枯竹一定是 在做风筝。20.不出所料,有真的被“我”猜中的意思。 21.我不幸偶而看到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 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2.有/没有,第二问回答倾向于从宽容的角度回答。 23.极度后悔、内疚、自责、感到万分沉重。比喻 说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六、 24.略 25. 1、 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2、 不爱放, 嫌恶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 (受 封建思想影响,误认为放风筝是玩物丧志,是可鄙的,受封建长幼有序礼教的毒害,误认为“我”不让小兄 弟放风筝是天经地义的)。 最喜欢风筝 儿童天真好玩的心理 3、神态、动作 突出了小兄弟对风 筝的入迷 4、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弟弟 事件:“我”发现弟弟偷偷制作 风筝,“我”毁坏风筝(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 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得到完全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 小屋里)。 5、动作 心理 粗暴 神态 动作 聪明、动手能力强 6、风筝事件 7、惊惶、绝 望 愤怒、傲然 8、弟弟知道“我”不会同音他做风筝,同时他自己也认为行为不当,所以只能偷着做。 这说明儿童有天真好玩的心理, 这是他们的天性。 9、 粗鲁、 蛮横; 苍白脸色 悲伤、 失望等。 10、 暗示此时我已为少年时的浍受到心灵的惩罚。 11、“我”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全然忘却,“我”心理更加悲 哀、沉重。12、作者是严于解剖自己,为人严肃认真,知错就改的人;对冷酷现实的憎恶。 13、写出 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对当年自己 毁掉弟弟未完成的风筝感到深深的懊悔。 14、 自己对弟弟的管束简直是精神虐杀, 而弟弟却全然忘却, “我”无从求得心情轻松,所以只得沉重,表达了悲哀的心情。22.童年的你有类似文中小兄弟的经历吗?如果你是小兄弟,面对这样的遭遇,你会怎么做呢?导学案装23.“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运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 六、能力挑战 24.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意象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孩子紧紧地牵着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那是孩子放飞的梦。 仿句: ,不, , 。 25. 阅读第二部分(3-11 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选文大意。 。 2.“我”对“放风筝”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小兄弟又是怎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 3.第三段中对小兄弟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 4.概括第四自然段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 5.第四段对“我”运用了 、 描写, 表现了我 。 对小兄弟用了 、 描 写,写出他的性格特征是 。 6.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段的事件。 。 7.第四段中表现小兄弟情态的两个词是 、 ;表现我的情态的两个词是 、 。 8.联系上下文回答,弟弟为什么要“偷着做”风筝?这说明了什么? 。 9.“我”损坏了弟弟的风筝,表现“我”什么特点?弟弟对于这一幕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心理? 。 10.“然而惩罚终于轮到我了”中“惩罚”指什么? 。 11.“我”知道对不起弟弟时,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弟弟的态度怎样?“我”的心情如何? 。 12.从选文看,“我”是怎样一个人?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 1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 。 14.第 11 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订线编号: 班级: 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四、合作研讨: (一)体味下面的句子,结合你童年的经验,说说你的感受或看法。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 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明确: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 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明确:“啸”是“呼啸”之意。表示发出声响。“冒烟”表示下雨时,密集的雨点打在大榆树树冠上飞溅 起来,加上大榆树上下雨水迷漫,风一吹形成水雾,远望犹如“冒烟”。 因为榆树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而沙滩上的蚌壳多而密,在太阳的照射下,也会闪闪发光,所以作者 由叶子想到了蚌壳。 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 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提问:上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句子使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一切都活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充满了生命,都有人情味。 这是合理的想象,也是基本的事实。 4、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 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提问:类似的经历你有过吗?和同学讨论一下。 (二)你还喜欢课文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你的感受。 (三)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 的自由和天性。请从文章中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 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赏析、体会作者的“天性”“自由”。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两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高声朗读,甚至像小萧红那样“喊”,把那种自由和天性淋漓 尽致的读出来,甚至喊出来。 (四)本文的重点人物是谁?为什么? 投影:祖父带我玩,教我锄地,给我讲狗尾巴草和谷穗的差别,祖父用草帽与孩子们捉迷藏、做游戏, 所以本文的重点人物是祖父。 (五)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因此,文中的“我”基本上是作者本人。 (六)、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会议童年时代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后园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 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向往,以及童年的“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五、小结: 其实,“我”与祖父的天地,就是整个世界。与其说文章是写祖父,不如说是通过写祖父这一形象,体现 无限的亲情,缓缓流动在心间的、暖暖的情感。平淡之中的叙述,就是最真实、最真切的感受。正如我的 祖父在我的脑海里的,更多的是离开家乡之后,我成长岁月中的祖父,与祖父自由快乐的时光,以及他愈 见苍老的容颜。这些在生活中悄悄溜走的岁月,平淡的时光,才是我经常温习的和祖父之间的拳拳亲情。 六、拓展延伸: 在你的亲人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用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说明) 七、课堂检测:注音、解词 八、作业: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中有过类似课文中这样的经历吗?请把它们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你童年的欢乐和那温馨美丽的亲情!导学案装订线《祖父、后园和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熟练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体会浓浓的亲情,领悟作者的自然美、人情美及自由和天性的向往。 学习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浓浓的亲情,领悟作者的自然美、人情美及自由和天性的向往。 资料链接: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 踏莎行(访萧红墓) 天涯流落,江湖笑傲,难得才情高格调。长留清辉在人间,寂寞空冢凭谁吊。 海着碧衣,山披翠袄,凄凄此处埋芳草。北魂南魄领风骚,文债情债均未了。 这是一首哀悼萧红的小词。从同学们搜集的和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寂寞的人;一个天涯流落之人。 她有着很高的才华,却因种种原因以悲剧结局。 萧红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比较富有的地主家庭。她的童年却是在可怜 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的挣扎过来。他的父亲张庭举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和帝 国主义的奴仆。他冷酷、贪婪,甚至因为萧红是个女孩而歧视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 爱,祖父和他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 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着欢乐的童年,童年趣事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本节课我们学习第 8 课,随着作者一起走 进欢乐的童年,走进美丽的后园。(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良莠不齐 玩腻了 地榇 谷穗 毛嘟嘟 2、解词: 玩腻了:玩厌烦了。 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明晃晃:形容花园里的红花绿叶,新鲜漂亮。 毛嘟嘟:形容狗尾巴草毛茸茸的样子。 蓝悠悠:形容天很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 学生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a、种小白菜:我用脚把那下了种的窝一个个溜平。 b、铲地:我把狗尾巴草留下,祖父教我如何识别。 c、“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开花,不结樱桃。 d、在祖父的陪同下,“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 e、插花事件。 2、后花园中哪些景色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3、祖父和“我”分别有怎样的性格? 明确:(1)祖父:勤劳慈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2)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有一颗自由的心。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冬夜的灯光》导学案审核人:签审人:使用时间:4、文章最后引用阿瑟?查普曼的诗,有什么作用?导学案学习目标 1、练习朗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3、学习课文的写法,能用笔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积累美好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偏僻( )提防( ) 穹窿( ) 引擎( ) 猝不及防( 辽阔( )启程( )无垠( )领悟( )婉言谢绝( ) 2、解释词语 (1)无垠: (2)穹窿: (3)征兆: (4)引擎: (5)猝不及防: 3、了解作者 《冬夜的灯光》作者是 , 国 家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 文章中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事件)四、质疑解难 1、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 说说这明亮的灯光都为医生送去了什么呢?同学们请用 “一盏盏亮着的灯如同什么为医生什么” 的格式 说说你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一盏盏亮着的灯如同一颗颗眨着眼的星星,为医生拂去心中的孤独 一盏盏亮着的灯如同一座座灯塔,为医生指引前行的路 ) 五、拓展迁移 课后练习三的文字也是写冬夜及灯火的,试与课文比较,说说他们有什么异同装2、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真实感受?六、随堂检测 练习册《冬夜的灯光》 七、挑战自己,能力提升(作业超市) 1、丛书基础知识部分 2、 语言的积累: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千百年来积累了许多爱心方面的格言警句, 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收录 在集锦本中 3、 俗话说: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自己、 关爱他人, 我们的世界将会更美好你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么? 以此为中心,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故事发生在加拿大西部的一个“荒凉小镇”,地方偏僻,天气寒冷,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感觉到“这里有 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订2、细读文章描写小镇和冬夜的语句,分组讨论:这些描写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外,还有怎样的 作用?线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标题“冬夜的灯光”是什么意思?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4、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请用一句话或词语概括一家四口的性格特点。 我: (孝顺 有责任心) 我的母亲 : (宽容 体谅) 我的妻子: (贤良 孝顺) 儿子 ; (活泼可爱) 四、 活动探究:下面请同学们思考问题,可分组讨论: (1) (多媒体展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 : 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 你将献给谁?说说你鲜花 给他(她)的理由。大家的回答都不错,理由也很充分,说明大家课文理解的很深刻。 (2)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新闻,你喜欢看 青春偶像剧,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大家刚才的回答都很好,希望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敬老爱幼的道德准则。 五、重点研读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合作,刚才同学们讨论很热烈,回答也不错)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 “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 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希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 递。 (最后一句话表现出作为中年人的重大责任感,他们既要好好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还要好好照顾孩子的 生活,抚养下一代,绝不能有什么闪失,这正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板书: 使命感 承前 启后 六、 亲情行动 下面请同学们仿写句子:格式是这样的: 仿写: “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 ” 老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为我们做的太多了,父母的深爱我们无以回报,怎样才能表达对他 们的感激,怎样才能承担起家的责任,让父母快乐轻松一些,是我们做儿女值得深思的问题。 七、课堂小结 最后,让我们随着《家和万事兴》的曲子,沿着心灵的轨迹完成一次愉悦的旅行。就让我们的小家永 远亲情洋溢,让我们的“大家”永远爱意无限,让我们的心灵之舟在“家”这片海域里有所归依,没有终 极----板书设计: 散 分 步 母 亲 歧 “我” 、妻 子 儿 子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承担责任。 承前 使命感 启后导学案装订线《散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师: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 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 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板书课题) 散 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熬( ) 分歧( ) shà( )时 水波 línlín( ) 2、解释词语 分歧: 各得其所: 粼粼 大家预习的很好 三、 整体感知 1、下面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 2、 你感受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让我们把自己融入这个和谐的家庭, 用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 想象一家散步的过程,然后抢答下面的问题。 a、 散步的时间?(初春) b、 散步的地点?(田野) c、 课文中共写了几个人? 主要人物是谁? (母亲 我 妻子 儿子; 我 ) d、 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散步 分歧产生 分歧解决 3、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内容 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散步中发生了分歧,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 消除了。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使用时间:4、赏析诗歌 (1)人们常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点拨:一个可爱的儿童在小河边投放着一只只纸船,他把他的梦想都装在纸船里。 (2) 同学们, 你们小时候折过纸船么?你能试着说说文中的小孩儿在折纸船、 投放纸船时, 心里在想些什 么? [生:作者想象天上的云和他的小船比赛,想象睡仙坐在他的船上。] [生:还会想到用这船载着秀丽花平安得到达岸上;“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 [生:“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3)诗人对此还进行了那些想象?【教师点拨】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还会 想到用这船载着秀丽花平安得到达岸上;“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 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4)诗人为什么要赞美这样的场景? 教师点拨:赞美童心童趣。本诗正是以奇特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 个孤寂的儿童渴望被外界所了解的情怀和梦幻般的希望。而纸船正是这美好、纯洁的心灵的象征,作者创 作这首时,正是表达对这种奇思妙想和童真童趣的向往和赞美。 “品” 5、品味语言。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喜欢那一句?并简述理由。 (1)“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每天”即天天如此,这样坚持不懈,可见孩子内心强烈的渴望, 他多么想让别人知道他呀。 (2)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用大黑字”,用语极为质朴,充分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稚气,仿佛让我们看见孩子写字时专注的神情,体 察到那盛满了希冀的小小心灵。 (3)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知道我是谁”,道出了孩子的心理,原来这么执着地放纸船,就为了这个呀! (4)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黎明开”的花“在夜里”到,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的人,就可以看到花儿开放了,就会给他带来惊喜。 多么美好的愿望!水晶一般的童心。 “伸” 7、能力拓展: 如果你也有一艘载梦的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下来。 三、结语: 儿时的我们曾编织过多少色彩斑斓的梦,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去实现昨日的理想和誓言?真诚祝愿同学们 以信念为舟,以奋斗为桨,在青春的长河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四、板书设计: 纸 船 泰戈尔 象征 纸船----------------童真童趣导学案装订线《纸 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 初步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2) 朗读全诗, 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体会作者丰富、 奇特的想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品味诗歌生动的语言,明快的格调。(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理解作品中的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热爱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注重朗读,体会本文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儿童奇思妙想;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儿童奇思妙想,表现童真稚趣。 学法指导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 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 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 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初一的学生特 别是农村学生对知道泰戈尔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 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 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 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 们进行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教学互动 一、导语: 迄今为止,只有两个亚洲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印度的泰戈尔是其中之一(《雪国》该书 1964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川端康成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人,也是第二位荣膺此奖的亚洲人。), 他和圣雄甘地被称为印度二十世纪的两大伟人,泰戈尔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也是世界文学史 上少有的大师。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充满奇思妙想的儿童世界。(板书标题作者) 二、学习过程:引―读―析―品―伸 “引” 1、简介泰戈尔及其代表作品。泰戈尔,印度的多产作家。他从 8 岁开始习诗,在漫长的 60 余年的创作生 涯中,共写了 50 多部诗集,计 1000 多首诗,2000 多首歌词。1913 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而获诺贝尔 文学奖,《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篇。 2、 《新月集》 这是一部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儿童诗集, 简介 。 共收入诗歌 40 首。 诗人依照儿童的逻辑, 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譬喻,描绘出儿童的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主题是歌颂儿童,表 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也深受我国数代读 者的钟爱。而《纸船》就是其中别致的一篇。 “读”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诗。 “析”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5. ?我?为什么要黄昏时候变回原形,而不是更早或更晚? 6.?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扩展交流 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主题进行扩展,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散文诗,还可以是歌曲。 知能训练 一、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⑴.我暗暗地在那里 nì( )笑,却一声儿不响。 ⑵.我要悄悄地开放花 bàn( )儿,看着你工作。 ⑶.走到做 dǎo( )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 )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⑷.我便突然地再落( )到地上来,有成了你的孩子。导学案装金色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吟诵诗歌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 能力。 课前预习 1. 走近作者 泰戈尔: () 印度著名诗人。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 、 、 。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1913 年,其作品《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在二十世纪 20-40 年代对 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冰心受其影响最大。 2.写作背景 泰戈尔的想像多么的新奇而美妙, 但没有人看了这首诗会想到 20 世纪初, 也就是泰戈尔写这首诗歌的时候, 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 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 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有多少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 有一切的爱,他是一个何其博爱的人啊!是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 一切。 3.了解散文诗: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 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 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 ?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 4.给下面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罗摩衍那( ): 匿笑( ): 祷告( ) 沐浴( ): 5.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合作探究 1.?我?为什么要想象自己是一朵金色花,而不变成别的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着什么? 2. ?我?变成金色花后,一天时间内与母亲进行了几次嬉戏? 3.?我?变成一朵金色花,仅仅是为了好玩吗? 4.?我?变成金色花后,为妈妈做了不少事,为什么不告诉妈妈?2.《金色花》作者 尔文学奖。代表诗集《(国名) ,印度著名 》《 、、 》 。、。1931 年获诺贝3.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项是( ) A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 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 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4.?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朗诵时应读出?妈妈?的 ?我不告诉你,妈妈。 朗诵时应读出?孩子?的 ? 语气。 语气。订5.《金色花》结尾&妈妈见了面说: ‘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这一句是如何体现母爱的?线二.仿写拓展,感恩母爱。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展开想象的翅 膀,请以?妈妈,假如我变成了-----------?来说一句话,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 。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使用时间:(12)则是无信 (13)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4)君与家君期日中 (15) 而:a. 相委而去 b.学而不思则罔 (16)之:a.下车引之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导学案《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课前预习学案 一、走近作者作品 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创作的一部主要 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体)小说。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 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史料,而且语言简炼、文字生动鲜活,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文学价值 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史文士阶层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刘义庆也 因为此书而名垂千古。 二、初读课文,完成三标一感 1. 标出不认识的词语并注音 2. 标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加以理解 3. 标出文中出现的人物,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4. 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 三、比一比,看一看,谁英雄,谁好汉: 1. 给黑体字注音 俄( )而雪骤( ) 欣( )然 差( )可拟( ) 柳絮( ) 无奕( )女 道韫( ) 期日中( ) 尊君在不( ) 相委( )而去 2. 解释黑体词语的意思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近义词:忽而、未几、既而、少顷、俄顷、须臾)四、理清人物关系 1.《咏雪》涉及到的人物有几个?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共有三个人物,通过他们言行,表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课内探究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 2.积累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背诵两篇短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背诵课文。 2.难点是对咏雪佳句的评价,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咏雪 (一)导语设计 ◆回顾描写雪的诗句,导入:同学们,雪花是冬天的宠物,是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 洁、轻盈,深受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雪的文章《咏雪》(板书文题) 附: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装(3)公欣然曰 (4)撒盐空中差可拟 (5)未若柳絮因风起订(6)即公大兄无奕女 (7)陈太丘与友期行 (8)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9)尊君在不 (11)相委而去线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三)研读《陈太丘与友期》 【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 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 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点评。 【合作探究】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精讲点拨】 各小组提交前面两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精讲点拨,教师归纳问题,升华提高。 【巩固检测】 (四)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 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 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期日中(5)尊君在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④未若柳絮因风起-----------------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默写描写雪的诗句(不少于五句) (1)――――――----(2)---------------(3)---------------------(4)----------------(5)---------------(6)---------------------6.填空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兄女曰:-------------------。 (2)君与家君期日中,----------- ,-------------。 对子骂父 ,-------- 。友人惭,---------, 元方入门不顾。导学案装订线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 卢梅坡《雪梅》) 12.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 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 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一篇文 章《咏雪》。(板书文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小测 由小组检查,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究解答。 (四)研读《咏雪》 【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 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 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合作探究】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精讲点拨】 各小组提交前面两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精讲点拨,教师归纳问题,升华提高。 【巩固检测】见【世说新语两则巩固检测】。 (五)小结:描写景物,要抓住其特征,绘其形,传其神。 陈太丘与友期 (一)导语设计 有一个成语叫“一诺千金”,是说人要说到做到,要讲信用。孔子有言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 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要讲信用。今天我们 学习一篇与信用有关的文章。(板书文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使用时间: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四、理清作者思路,分析课文结构围绕课后练习讨论。 明确: 结合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 2~7 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 8~10 段):赞春 2. 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 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五、研习课文 1. 学习第一部分。 (1) 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2) 讨论; ① 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 ②“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明确:“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指名朗读,注意指导读出两个“着”、两个“了”的感情。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 明确: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中又充满了喜悦 之情。 (4) 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有感情地齐背。 理清课文第二部分的写景层次。 再听第二部分的录音。 讨论: ① 第 2 段和第 3 至 7 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 2 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 3 段至第 7 段是分写, 微观描绘。 ② 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明确: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 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3. 学习课文第 2 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1) 讨论: ① 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 ② 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③ 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导学案装订线《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 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 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 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3. 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 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 点。 4. 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学习重点 分析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弄清全文的段落结构,精讲“春花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2. 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理清每幅图画内部描写景物 的层次,继续体会用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继续体会散文语言的特点,总结全文,讨论练习。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读顺文字,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检查预习引入新课 由学生领读生字拼音:润 嫩 眨 晕 酿 巢 脆 蓑 笠 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 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 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 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 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 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学习“春花图”。 (l)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 (2) 体会写“树上”部分的语言和描写角度。讨论: ① 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方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把“争”字表现得非 常形象,把树写活了,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②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③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 令人心醉。 体会写“花下”部分的语言及表现手法。讨论: ① “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 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② 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4) 体会写“遍地”部分的语言。讨论: ① “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② 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 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 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 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5)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自读这一段。教师指导学生按层次,抓住板书的重点词语背诵。 2. 学习“春风图”。 (1)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学生轻声跟读。 (2) 理清作者写春风的层次。讨论: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 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3) 体会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语言。 讨论: ① 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②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导学案装订明确: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 为润泽; “睡醒” 水 的情态用 “涨” 描绘, 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 太阳 “睡醒” 的情态用 “红” 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④ 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明确;照应“刚睡醒”“张开眼”。 ⑤ 本段的修辞方法及作用。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刚睡醒的样子” “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 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到春日的可爱。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根据板书有感情地背诵第 2 段。 4. 学生轻声自读第 3 段至第 7 段,给五幅图画各拟一个小标题。 5. 学习“春草图”。 (1) 指名朗读第 3 段,要求读出感情。 (2) 讨论: ① 本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 1 句是从“点”上描绘,第 2 句是从“面”上描绘,第 3 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 的欢乐,第 4 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② 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 知不觉的意思。 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去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③ 体会“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④ 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⑤ 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六、复习巩固 1.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2. 学生根据板书齐背第 1 段至第 3 段。 七、布置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三 2. 朗读课文第 4 段至第 7 段。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课文的 1、2、3 段。 讨论思考与练习三。 研习新课。线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使用时间:明确: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到末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 的“绿”“青” 正相接连。 ② “黄晕”和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里所见的灯光是隔着雨幕所见的光,没有写蒙蒙细 雨,但也隐含其中了。 ③ 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 不可言的意境。 (5) 指导背诵,方法同“春花图”“春雨图”。教师领背,学生轻声跟背。 4.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明确: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已学习“迎春图”。 (1) 学生轻声齐读这一段,体会感情。 (2) 体会语言。讨论; ①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 “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 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④ “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 积极向上的感情。 (3) 指导背诵,学生齐背本段。已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第 4 段至第 7 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 用抽背、小组背、齐背等方式让学生背诵第 4 段至第 7 段。 讨论“思考与练习” 二、研习新课 1.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部分。导明确:温暖和柔情。 研读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的部分。讨论: ① 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 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 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② 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明确:“青草味儿”照应了“春草图”,各种花的香照应了“春花图”。①②总的是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 有的芳香。 (5) 学生自己分析: ①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 声为有声的? 明确: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 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 的短笛声。 ② 体会“应和”和“也”的作用。 明确:使四种声音浑然一体。组成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 乐。①②总的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音响。 (6) 教师指导学生按层次、抓住板书的重点词语背诵这一段。 3. 学习“春雨图”。 (1) 指名朗读这一段。启发学生联系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 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春雨的情状。 (2) 研读直接状写春雨的部分,体会语言。讨论: ①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 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 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 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3) 研读写雨中自然景物的文字。讨论: ① 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通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② 体会两个“儿”读起来的感觉。 明确:使人感到亲切、柔和。 (4) 研读写雨中的人的文字。讨论: ① 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学案装订线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一)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二)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坐、躺、打、踢、赛、捉――人 春花图(花争春):态――桃、杏、梨,赶趟儿。 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味 (野花遍地是`??像眼睛,像星星) 春风图(风唱春):触:抚摸 味: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笛声嘹亮 春雨图(雨润春):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状:密密地斜织、屋顶上笼着层薄烟 景:树叶绿得发亮、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灯、人、房屋 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导学2. 体会这部分的语言,理解这一部分和前文的联系。讨论: ① 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 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 这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刚”照应“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中的“刚”;“花枝招展”使人想起“春花图”;“健壮” 使人想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③ 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 不能颠倒。 ④ 这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 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 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⑤ 体会“领着我们向前去”一句中“去”字的作用。 明确: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用“去”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 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末尾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 个完美的整体。 3. 指导背诵,齐背这一部分。 4. 研讨这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关系。 明确: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 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总结全文 1. 学生讨论,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明确: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 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 分析课文写作特点。 明确:(1)缜密精巧的构思。(可联系全文的思路和各部分写景的层次作适当分析。) (2)情景交融。(可联系在各幅图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适当分析。) (3)准确生动的语言。(可启发学生从词语、叠词叠句、比喻、拟人等方面适当举例体会。) 四、当堂讨论“思考与练习”一、四、五 五、学生自读,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 盼春:盼、来、近(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案装订线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使用时间:5.师小结:抓住景物特征,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六.学后记 找出阅读规律,总结学习方法 七.课堂练习 要求:独立自主完成,疑难问题讨论交流完成。 八、进行写作尝试 1.分小组讲述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象; 2.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试着描写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 ; 3.分小组互相评价,选择小组最优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四、扩大阅读视野 1. 课后在网上查阅老舍的生平及他的重点作品,摘抄下来。 2. 查阅描写冬景的文章,每人选择一篇下节课全班交流。导学案装订线《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尤其是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宜采用多种形式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感受作者精美的语言艺术。 教学模式 诱导式: 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一、导入一种境界 (利用多媒体投示出课题及学习目标,背景选择白雪覆盖的小山,白雪映着红日,营造一个温暖响 晴的冬天之景。) 老师导语: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 但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也是非常令人神往的!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 去感受那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那里充满了温情。带着那份温情,请 同学们听配乐朗诵,去感受那别样的情趣。 二、读出一份情感 1.朗读指导 2.学生朗读课文片断。 3.生分成两组比赛朗读 4.师生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三、自读作者简介 四、检测预习 要求: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共同提高。 1.互批 2.交流疑惑 五.明确目标,指导方法,研读赏析。, (一).读目标,明重点,指学法, 1.学生读目标,明确重点。 2.学法指导: 理思路(跳读,抓住重点语句,边读边勾画) 语言赏析(抓住文中具体化,形象化的语言。抓住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 3.讨论交流 4.成果展示 要求:a.声情并茂的朗读,赏析,作者感受。 b:力求全面,正确,深刻。《海滨仲夏夜》导学案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海滨仲夏夜》导学案 课型:新授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学习目标:审核人:签审人:1. 读准下列字音: 霍霍( ) 煞白( ) 闪烁() 绯红( ) 仲夏( ) 广漠( ) 酣畅( ) 苍穹( ) 休憩( ) 炙晒( ) 2. 解释下列词语: 霍霍: 苍穹: 皎洁: 广漠: 次第: 绯红: 3、走近作者: 峻青(1922-),原名孙俊卿,生于 1922 年,山东海阳县人,当代作家,画家。著有《黎明的河边》、 《海啸》、《血衣》等小说。 4、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几幅画面? 三、合作探究: 1.、精读第 1――3 段:作者在这部分中写了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变化和特征来写? 教师示例:第一自然段写霞光,先从静态看,写出霞光“橘红”的颜色,再以晚霞与大海相互辉映, 化静为动: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准确而 又形象地表现出霞光映在波浪上不停地晃动闪光这个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2、3 段的内容。 2、精读 4-12 段,文中写了哪些人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 人? 这是什么写法? 3.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这些比喻起了什么作用? 教师示例: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作用: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把晚霞比作火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 动态。 学生合作交流。 4.品析词语 教师示例: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燃烧”一词能换成“映照”吗? 用“燃烧” 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增加形象感。而“映照”在程度上要逊色些。 学生合 作交流。 五、迁移提高 仿照下面比喻句的句式,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注意内容的前后呼应。 我们用友谊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在书里,友谊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连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友谊如_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谊如______________,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学校秋天的景物, 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抓住景物特点,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我们 校园最有特点的秋天景物。导① 了解“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等词语的含义。 、 、 、 ②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 熏陶的目的。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征细腻描写景物变化的写法。 ③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学习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以“流动的画面”表现夜景及人物感受的写景的方法。 2、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过程:学预习篇案1、词语积累:给下列词语注音。利用好工具书,认读词语,扫出阅读障碍。 霍霍( ) 绯( )红 广漠 ) 苍穹( ) 煞( )皎( )洁 2、文学常识积累:峻青,原名孙俊卿 ,山东海阳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 、 、 后的报告》《胶东纪事》 、 ;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 、 。 3、名句积累:写出两句描写夏天的诗句(1) (2)装订4、重点词语:解释“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的含义。 、 、 、 5、整体感知课文: (1).仲夏是什么时候?课文都描写了海滨仲夏夜哪些景物? (2).本文主要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海滨仲夏夜”的景色?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提示:此练习目的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 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的词语。 第一组画面________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画面________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画面________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组画面________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组画面________段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篇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线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使用时间: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 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 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 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明确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讨论明确三 个问题。 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 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2、学生做语文配套练习册 3、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反思:导学案装订《秋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秋 天特征的景物。 2、 以自主合作、 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 描绘画面、 仿写歌词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感悟秋天,赞美秋天,热爱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板演字词 2、 知识链接: 刘禹锡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 。 晴空一鹤排云上, 。 另写两句秋天的诗句: (1) (2) 3、各组展示朗读的情况 4、把预习的疑难写在下面 二、师配乐范读诗歌,指导朗读,生扫清障碍。 [要求]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 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 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第二课时 1、精读诗歌,深入感悟,鉴赏创新。线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第三部分(16)阐述观赏后的感悟。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一个瀑布?分别从哪些角度写的?表现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马蹄瀑布 先写仰观、后写平视,再写拉近距离看,又写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看的各种形态和效果。 意在表现瀑布雄伟、流动急速等“形”方面的特点,以及勤劳清醒、气势磅礴、富有力量等“神”方面的 特点。 (2) 找出文中把瀑布比喻成雪的语句, 思考作者为什么把尼亚加拉大瀑布比喻成奔落的雪原呢?谈谈你认 为这样比喻的好处。 作者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比作“奔落的雪原” ,这种写法既生动形象,又给人“万里一泻,末势犹壮” 的激昂之感。同时,使人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精彩与壮丽,令人耳目一新。 (3)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每一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的独特感受,那么文中哪一句话表达 了作者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三)品读课文,赏析精彩语句 提示:在分析语句时,从修辞、写作技巧、动词、形容词等角度体会意义,分析句子的作用。 示例: (1)我却宁愿只要朴素的白,能帮助人们夜游便足够了。绮丽的颜色和伟大磅礴不大相称,何况还 使人想起霓虹灯来,莫非这气势庄严的大瀑布也在做着一场繁华梦吗? 分析:本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欣赏的是朴实无华的美,摒弃那摇曳繁华的美,我们 可以从中认识到作者的朴实正直。 (2) “就像在黄山上想跳入云海, 在太平洋岸边想踏上海波一样, 我真想跳下去!”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分析:奇妙的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冒险的冲动,作者对冒险家给予了相当的理解,对于种种任性的冒险, 作者只是想想而已,并不是同意这种举动。我们应该赞赏的是那些把勇气和智慧用在正经途径的人们。 (3) “奔跑而崩落了,崩落了还继续奔跑着的雪原!”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试分析它的好处。 分析:用人们熟知的雪原,比喻不熟知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眼前能够始终晃动着雪 原奔落的壮美图景。 你还喜欢那些语句,找出来说说理由。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闪亮创新 每一个人面对这样别具风格的瀑布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请你也来抒发一下吧。请用诗的语言来吟咏吧。 《我爱你尼亚加拉大瀑布》 我爱你尼亚加拉大瀑布 爱你的 爱你的 爱你的导学案装订线奔落的雪原 课题 《奔落的雪原》 课型:讲读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品味语言,感悟人生 4.欣赏美景,热爱自然 重点 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品味语言,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标清文段序号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咆哮(páo) 磅礴(páng ) 疲惫 ( b?i ) 黯淡( àn ) 栈桥(zhàn) 挟着( xi? ) 3.解释词语 绮丽 :鲜艳美丽。 解数:指武术的架势,也泛指手段、本事。颠簸:上下震荡。 急遽奔流:急速奔涌流动。秉烛夜游:拿着蜡烛夜里游玩。 4.了解课文内容,作者观了哪几个瀑布? 二、检查导入 1.导课:水是自然的灵魂,大自然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灵气,就像人没有了灵魂一样。古往今来,咏水的 诗句不计其数,同学们你知道哪些?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文章《奔落的雪原》 。 2.检查预习,听写生字 3.走进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老师适当补充。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 年出生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 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文雅格调,主要作品:小说: 《红豆》 《鲁鲁》 《三生 石》 ;童话: 《寻日记》 《花的话》 ;散文: 《西湖漫笔》 《奔落的雪原》等。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观瀑记,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吗? 瀑布旁――深谷中的船上 ――凭栏倚望――美国瀑布上游――山羊岛瀑布半中腰――风洞、栈桥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简要介绍瀑布概况,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4- 15)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详写观赏到的景致。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使用时间:导学案装订啊!瀑布, 你的伟大精神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2)水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表现形态,大到浩淼无际的大海,小到清澈见底的浅湾,云笼雾罩,冰霜雪雨, 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选择一处带水的景物,尝试变换多个角度,并运用比喻进行描摹。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秽( huì ) 急遽( jù ) 绮丽( qǐ ) 黯淡( àn )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①好像要在顷刻问使出全身解数――指武术的架势,也泛指手段,本事。 ②绮丽的颜色和伟大的磅礴不大相称――鲜艳美丽指那些穿雨衣雨靴的游客。 (二)课内阅读 这时在关国瀑布下面和对岸加拿大一侧的山谷中,都有三三两两的黄衣人在行走。什么虾兵蟹将?我们问。 原来可以通过隧道下去,到瀑布近身处看。在美国这一边的叫“风洞” 。我们兴致勃勃地去了。穿上雨衣雨 靴, 也都成了虾兵蟹将。 乘电梯从岩石中下去, 走过隧道, 到得洞口, 洞外有栈桥, 位置在关国瀑布和 “新 娘面纱”之间。水声轰鸣,比在船上时更强十倍!我们不管浪花飞舞,循栈桥向大瀑布走去,真走到它身旁 了!离水流只有 25 英尺!这时仰面上看,急流自天而降,仿佛就浇在自己头上! 却是奔跑着的活的浮雕。风挟着水蒙头盖脸而来,风和水都是硬的。这里不是水花水汽,简直是置身波涛 中了。这奇异的站立着的波涛啊!“我们算是到过瀑布里面了。 ”一个西班牙人说。 啊!崩落了还在奔跑的雪原!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 我伸出手,想和瀑布巨人握一握。他却置之不理。又是一阵水浪浇来。 “快走,请快走。 ”管理栈桥的人说, 他的声音在雷鸣般的轰响中又消失了。 我又伸出手来,抓住一捧水。水从指缝间漏出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雄姿却永不会从我的记忆里筛去。我 会永远记住你的伟大精神,你的磅礴气势,你的力量,你的速度??我会永远记住你那如同崩落的雪原般 的流水。 1 文段中加点的“虾兵蟹将”指什么? 明确:这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给人的压迫感。 2 文段的结尾,作者写道: “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雄姿却永不会从我的记忆中筛去。 ”除了文中所写,还有哪 些方面深深打动了作者? 明确: 紧扣课文,言之成理即可。 3“我又伸出手来,抓住一捧水。 ”试分析“抓”字的精妙之处。 明确: “抓”字突出表现了作者想留住瀑布的急切心情。线编号: 班级: 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 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 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 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 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 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 用“风正” ,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 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 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 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 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导学案装订线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 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 、 。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 群雄, 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 消除了后患, 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 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 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 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 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 “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使用时间: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 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 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 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 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 ,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 ,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 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 ,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 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 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 仅用 28 个字, 就生 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 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 水人家” ,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 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 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 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导学案装订线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初平”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 低”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 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 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 ,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 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 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 ,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 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 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 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编号:班级: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导学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 ;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 也正吹在他身上, 透着一种悲凉。 仅仅 28 个字, 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 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案装订线编号: 班级: 学生姓名: 主备:审核人:签审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仿写跌倒课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