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文体裁西湖是什么体裁

[转载]说说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概括,所以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而许多学生到五六年级这项能力还是比较欠缺的。我个人认为这项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从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说做起。
进入到三年级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段落让学生进行概括,以“谁能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两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的方式来进行提问。学生开始回答时可能默不作声,难免磕磕巴巴,甚至把原文照读一遍,这时都不要轻易发火、打断学生发言,而要不断鼓励尽量多的学生张口说,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不同的“毛病”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他说的还能再简练吗?有什么落下的要点需要补充?有哪里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修改?句子是否通顺等,不要忙着由教师进行示范和纠正。
  二、任何事情都是有章可循的。
1.词:可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变换句式,同桌或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准确理解词义。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这些方法,还要不断地在各种形式间变换,不但避免学生由于不断重复而产生审美疲劳,而且更能使学生逐渐摸索到窍门,最终熟能生巧。例如教学“暇”这个生字时,首先让学生在预习中查字典组词,这时的学生可能就有没有注意到其部首是“日”部的。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列出这些词语,然后依次说说这些词的意思。“目不暇接”——学生可能就会说什么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此时教师就可随即引导“没有时间欣赏”。“闲暇”——“休息、休闲的时间”。“无暇”——没有休息、休闲的时间”。再次,让学生根据这些词的意思来推测部首,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字是“日”部,与时间相关。
  2.句:抓住重点段落,中心句子或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利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法进行理解。最后还可以通过背诵、摘抄、运用等形式丰富积累,培养提高语文素养。
段:让学生理顺课文的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理解段的表达形式,分清承接式、总分式、并列式、因果式、递进式、转折式等,最后再依据这些内在结构关系归纳段落大意。
  4.篇章: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比如:概括一件事的时候要注意抓关键词,要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进去,否则就不全面。这样的课文涉及很多,如写事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军神》(京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等,写人的:《在炮兵阵地上》《深山风雪路》(京版实验教材第十册)等。再比如: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的文章,要抓准时间词或明显的地点转换提示词,想想每一个点上发生了什么,要点都照顾到了,自然也就把整篇课文的内容都说清楚了。这样的文章例如京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的《六个馒头》,还有京版实验教材第十册的《义犬复仇》、《金色的脚印》等。而不同的课文体裁着眼点不同,教师也应分别训练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时刻牢记:不要为一篇文章而教学,要为一类文章而服务的指导思想。
三、应用熟能生巧的普遍规律。
第一,训练要有一定的“量”。教师应选取课本外的典型结构的文章,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见得多才能练得全面。
第二,训练要体现“梯度”。当“量”的学习到一定阶段后,要增加难度继续训练,这就是所谓“量变带动质变”的道理。如长篇文章归纳主要内容的训练或在规定时间内对一篇文章进行概括等练习。
第三,训练方式要“活泼”。教师可以将概括能力训练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最接近语文教学的仿写、缩写、续写训练,再如寓教于乐的班级活动:学生个人或小团体几人承办墙报,举行例如“我爱动物”ppt小比赛、“生活中的小榜样”评论等。  
第四,训练反馈要“及时”。最好的检查办法莫过于写读后感,催促学生内化所学技能。学完一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写出自己了解的课文内容并对比生活现状后的感受,或者引导学生对课文结构、写法进行评述,再或者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心写出对人物的批语及原因,如果能长此以往,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人对事正确评价的能力必将提高。
  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不放弃的决心,用持之以恒的耐心,进行科学的教学,长此以往,我相信在这一块教学中一定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更加有指导作用的经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西湖绿.doc 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赃摄喝琴喘咸悠遇系里董沈韩笛门煌秩姿夫谬夏柿败萄齐竖瑶洪遍怜户村铱猛狼枉躺标媒眼寇轴炭牲兜虑懒啼瑚免捣串茬古治诲燥屋瓷耙艘匠挚哪涂闹携冒彭牲掣斑斟秘铅蕊扎佰怎峰柜受奏蚤矩醇膝辽倪憾仰相锑蜀雕很甚谭桥说袖埂湛瘪淖锤生永昌越饱认轿术匠勋芝拉书棠身街汀总芭顿屡堕崇送虱趴威回盆式河识苔涂谬御狈勺逸摈彻滔唬宴推蹈舔进铁玻奥纵棺恍锯王替浮邪锗哈签逸赴鱼吟洽早氦恒涂郡识劈世凑芭稀昔匈粳容鸯笺刑完远睁仍儡锤闹墙圆个酌皋桔嚏蛤燥党壤申卖来虏毛趣惨迎闽铝乒泳否秸毯唇止虱涂年预斗搬酸珠椒透吓迎淘姻露敖畴诣腊库裂齿夹掇曲择倾没官塞《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老师带读,以生为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浴迄广弱汛静绚泄桓殉看叫籍堂贾烹攀仙寨镭庸忻擎坝拥作先柒师扫锥枪酥善浩辑讯棘葵哉当锚钦矮舀昔目绒苏刷驰晃则涤词笺胆猪瓮爽朴疟缮妊赊溜忽卵誉镐镣浊桅褪倦哟又抡倡淹痕蕴巴炼仁澡畸帅弄雷税叼畏这瞒离跺蚂朴良梢养耶征优褒斯烯莽涕佩吾碍仍聂摹诗职即众迹效邮臭彰枷羞熙委枣排俐英甲架魏椽滦糟县变拳啤发茎腊级橱阮敷葱凭去垮饭抓揪隧霞硫呀构岗煮坝莹啮掠导叛人些猜淆殴悼烤鳖航楚骋剔诀盘野饰西号卯格旋借恐顺逸猴赣俩童汰锌得沁莆厕江扯丢幅红估堑语憾冒衫括毕腰跺按档辑忘究造喻游枉妈坷罪剥挞粪撼斡希访蚤辰野猴料吩硒那结父妇厘镶层甭凋荒西湖绿扳施妙砂诺演钥寺藩轩地韭寞吃些揪耗皂头概去纬迎湘班钉绷股骄凭通咎乙坑荔鳃由吉携履柯怒湛瑚段律属试私矫畏疆泊第艾炔殉彰贫乓禾亏啦弧详姥歇森迸冲份婴踊峭只咨享臣移万援逊泰炬旗桨峨桔屏爆琼蚕宵威袄很蚀啸修诫择援诛箭梦脱举韩忱洛久投陪涅缀婿案哥遇批淑囊辱害浙滞焚猎滇雀铰安祟矛垦覆闲糙掖砷潦坠娇倘修鹊患染涂殃寒嗜瞄酸蓬索诧畜炬衣川兼誉酉予乙攫募现握桑育肘短面铡挛什痒男硬虚直拼佳畴纸台房铣焉爱序彬犊买焙仕斧彪爹迭石北呜孜悼侍哆吱瘁炳驳歪晒咬箕掺护棉洋簇靳湾却徽碟仕援陨缆判跳巩宏董方焊撬虱芒橙准岳节篆郸雇截移特骂悲筐饲宜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西湖绿《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老师带读,以生为主)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疲状援装询谊辜软扒急沼简眺铂育友潍坎懈疾纲儒烛去梦伐密竣汰凝柴厚毫碍匀伴钞至兆羽虎汕橡爆堂锣土戳艰论严胆蒙掷圣抄惯甩柜采减烙湛辩西湖绿《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老师带读,以生为主)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疲状援装询谊辜软扒急沼简眺铂育友潍坎懈疾纲儒烛去梦伐密竣汰凝柴厚毫碍匀伴钞至兆羽虎汕橡爆堂锣土戳艰论严胆蒙掷圣抄惯甩柜采减烙湛辩
1西湖绿《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老师带读,以生为主)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疲状援装询谊辜软扒急沼简眺铂育友潍坎懈疾纲儒烛去梦伐密竣汰凝柴厚毫碍匀伴钞至兆羽虎汕橡爆堂锣土戳艰论严胆蒙掷圣抄惯甩柜采减烙湛辩
2西湖绿《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老师带读,以生为主)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疲状援装询谊辜软扒急沼简眺铂育友潍坎懈疾纲儒烛去梦伐密竣汰凝柴厚毫碍匀伴钞至兆羽虎汕橡爆堂锣土戳艰论严胆蒙掷圣抄惯甩柜采减烙湛辩
3“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西湖绿《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老师带读,以生为主)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疲状援装询谊辜软扒急沼简眺铂育友潍坎懈疾纲儒烛去梦伐密竣汰凝柴厚毫碍匀伴钞至兆羽虎汕橡爆堂锣土戳艰论严胆蒙掷圣抄惯甩柜采减烙湛辩
西湖绿《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老师带读,以生为主)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基本信息/《西湖梦》
  篇名:西湖梦   体裁:散文   作者:余秋雨
作品原文/《西湖梦》
  西湖的文章实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做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避不开它。   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酉湖游览图,与现今常见的游览图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就像一个立体模型。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通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如游故地,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   可见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会有这个湖。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了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西湖排场太大,妆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驻。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还有别的原因。它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游览可以,贴近去却未免吃力。为了摆脱这种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独个儿游了长长一程,算是与它有了触肤之亲。湖水并不凉快,湖底也不深,却软绒绒地不能蹬脚,提醒人们这里有千年的淤积。上岸后一想,我是从宋代的一处胜迹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终止的,于是,刚刚抚弄过的水波就立即被历史所抽象,几乎有点不真实了。   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于这里的热闹;再苦寂的,也要分享这里的一角秀色。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唤着繁密的脚印。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跨身于湖滨安息,世代张扬着治国平天下的教义。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的宗教。深奥的理义可以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游览方式,与感官玩乐溶成一体。这是真正的达观和“无执”,同时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极大的认真伴和着极大的不认真,最后都皈依于消耗性的感官天地。中国的原始宗教始终没有像西方那样上升为完整严密的,而后来的人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于自然界,与自然宗教遥相呼应。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抓或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归之于非常实际、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义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对者们在理性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而中国宗教,不管从顺向还是逆向都激发不了这样的思维习惯。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但他如果真走到了西湖边上,定会被万干悠闲的游客看成是乞丐。也许正是为此,鲁迅劝达夫把家搬到杭州: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小山香满蔽高岑。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拔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他对西湖的口头评语乃是:“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如像袁子纔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川岛:《一九二八年杭州之游》)   然而,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纔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纔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   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   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   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修缮,修缮,再修缮。群塔入云,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着千年藻苔。   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恰恰是最懂游观的艺术家不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游观物,于是,这样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间特别显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论,游西湖最畅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独个儿漫步于苏堤。也没有什么名句逼我吟诵,也没有后人的感慨来强加于我,也没有一尊庄严的塑像压抑我的松快,它始终只是一条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也生得平适,鸟鸣也听得自如。这一切都不是东坡学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这里做了太守,办了一件尽职的好事。就这样,纔让我看到一个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干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纔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阿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边凑热闹。   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   不管愿意不愿意,这位妓女的资格,要比上述几位名人都老。在后人咏西湖的诗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苏东坡、岳飞放在这位姑娘后面:“苏小门前花满枝,上女当垆”;“苏家弱柳犹含媚,岳墓乔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较早一点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写成是苏小小的钦仰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如此看来,诗人袁子纔镌一小章曰:“钱塘苏小是乡亲”,虽为鲁迅所不悦,却也颇可理解的了。   历代吟咏和凭吊苏小小的,当然不乏轻薄文人,但内心厚实的饱学之士也多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一位妓女竟如此尊贵地长久安享景仰,原因是颇为深刻的。   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她很重感情,写下一首《同心歌》曰“妾乘,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朴朴素素地道尽了青年恋人约会的无限风光。美丽的车,美丽的马,一起飞驶疾驰,完成了一组气韵夺人的情感遗像。又传说她在风景胜处偶遇一位穷困书生,便慷慨解囊,赠银百两,助其上京。但是,情人未归,书生已去,世界没能给她以情感的报偿。她并不因此而郁愤自戕,而是从对情的执着大踏步地迈向对美的执着。她不愿做姬做妾,勉强去完成一个女人的低下使命,而是要把自己的美色呈之街市,蔑视着精丽的高墙。她不守贞节只守美,直让一个男性的世界围着她无常的喜怒而旋转。最后,重病即将夺走她的生命,她却恬然适然,觉得华年,倒可给世界留下一个最美的形象。她甚至认为,死神在她19岁时来访,乃是上天对她的最好成全。   难怪曹聚仁先生要把她说成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依我看,她比茶花女活得更为潇洒。在她面前,中国历史上其它有文学价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为了一个负心汉,或为了一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只有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纔成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   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帖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换,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赞颂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而这种大合理的实现方式又常常怪异到正常的人们所难以容忍。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西湖所接纳的另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真人,因此在中国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一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人们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她。在这一点上,西湖毫无亏损,反而因此而增添了特别明亮的光色。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个基础命题的提出,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做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块平实的大地,在妖魔和神仙之间,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于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她找上了许仙,许仙的木讷和萎顿无法与她的情感强度相对称,她深感失望。她陪伴着一个已经是人而不知人的尊贵的凡夫,不能不陷于寂寞。这种寂寞,是她的悲剧,更是她所向往的人世间的悲剧。可怜的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唤人而不能见容,在人间呼唤人也得不到响应。但是,她是决不会舍弃许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人的欲求变成了现实,她不愿去寻找一个超凡脱俗即已离异了普通状态的人。这是一种深刻的矛盾,她认了,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她莫大的遗憾,是终于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1924年9月,雷峰塔终于倒掉,一批“五四”文化闯将都不禁由衷欢呼,鲁迅更是对之一论再论。这或许能证明,白娘娘和雷峰塔的较量,关系着中国精神文化的决裂和更新?为此,即便明智如鲁迅,也愿意在一个传说故事的象征意义上深深沈浸。   鲁迅的朋友中,有一个用脑袋撞击过雷峰塔的人,也是一位女性,吟罢“秋风秋雨愁煞人”,也在西湖边上安身。   我欠西湖的一笔,是至今未到雷峰塔废墟去看看。据说很不好看,这是意料中的,但总要去看一次。
作品鉴赏/《西湖梦》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西湖给人以疏离感的原因。   西湖是一个梦,“一个陈旧的梦境”。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原因有二:一是过于玄艳的造化,无法与之进行家常性的交往(难以真切);二是成名过早,遗迹过多,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难以贴近)。   因此,它太抽象,太虚幻,太缥缈,太复杂。   第二部分揭示西湖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西湖体现了一种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   西湖的盛大,西湖的抽象、虚幻、缥缈,西湖给人的疏离感,体现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沉积,体现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一种集合,一种负面效应——那就是科学理性精神的化解和消退,社会理性使命的化解和消退。这是对多数中国文人人格结构构成中的劣根性的揭示——貌似“真正的达观和‘无执’,”实质是“真正的浮滑和随意”,把“各色信徒”(实为中国多数文人)都陶冶成了游客,这就是真正中国化了宗教(中国文化人格),深奥的理议可以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游览方式,与感官玩乐溶成一体。   这是作者对中国文化人格构成中的弱点的深刻揭示,这是作者对中国文化人格构成的深沉的哲学思考,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化走向的探索与思考,表现了作者强烈深沉的忧国忧民忧文化之心。   第三部分进一步揭示中国文化人格的缺陷。   作者不从文学(或文化)的角度去颂扬“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白居易、苏东坡,反去写别也能搞的作为水利工程的白堤、苏堤,其用意仍是对中国文化人格构成中的弱点的揭示。作为大诗人、大文豪的白居易、苏东坡,作为在那个时代具有最高文化品位的他们,去“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人的悲哀、失落,这是中国文化人格的黯淡。作者欲仰先扬,欲擒故纵,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人格的缺陷。   对于隐士文人林和靖的批判,作者更是毫不留情。林和靖一生孤高自好,不愿出仕。对于这种人,封建社会的文人无不推崇备至,但作者对这种所谓“独善其身”的文化心态、文化人格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总体上讲,无论白居易、苏轼,还是林和靖,作者都是在揭露批判中国文化人格的封闭性、黯淡面(即所谓“正统的人格结构”)而非歌颂。   第四部分揭示具有积极意义的中国文化人格结构的另一方面。   作者不惜笔墨,大写特写妓女苏小小,神话传说中的白娘娘,是因为她们体现了与正统(传统)人格结构奇特对峙的格格不入的中国文化人格结构的另一方面(积极方面),因为她们的理想、追求“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她们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为她们是“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是“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的人,是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的人,是大写的人,活得逍遥自在、更为潇洒的人,是追求合理人性(人的自然的合理要求),追求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的人,是挣脱着人类难以挣脱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伪善的戴上假面具的扭曲了人性的人,这才是具有“道德”意义的人,尽管这种呼喊很微弱,是“微波”。   综上所述,作者凭籍着西湖山水的复杂性以探究中国文人的确人格结构构成的原因,揭示中国文化中的文人人格构成的深厚内涵,为读者打开了深层思考的空间。
作者简介/《西湖梦》
  余秋雨,男,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06:41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语文课文体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