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的例子有哪些形成途径有哪些

管理心理学第一次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管理心理学第一次作业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印象形成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impression formation)是指人们整合关于他人的各种来源信息以形成完整判断的过程,即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印象形成含义及来源
所谓印象是指认知主体对他人外部特征、内在性格的判断和认识。在社会认知活动当中,我们一旦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属性做出判断,印象就已经形成了。从本义上讲,印象组织了人们关于认知对象各方面特性的认知成果,他所反映的应该是认知对象的总体特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等到了解了他人的全部特征才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是根据有限甚至片段的信息,就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在这个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发现两种加工模式:平均模式、累加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于1946年在印象研究中最先使用。他认为,印象形成是所有性格词综合起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各种性格词简单的相加,但其中有一种性格词起中心作用。他用“精干、坚信、健谈、冷酷(或热情)、机智、进取、有说服力” 7种人物性格词,让A、B两组被试根据 7种词形成对人物性格的印象。提供给A组的是包括冷词在内的 7种词,B组是包括热词在内的7种词。结果发现:A组对此人的印象是冷型人,B组的印象是热型人。 阿施关于印象形成的研究,遵循格式塔原则,揭示了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的关系。这对后来关于第一印象的变化和态度变化的研究,乃至印象形成的模式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印象形成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特征
(一)目标与感受者
由于印象的形成是一种自动的过程,因此人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发生。人们依靠对他人的观察形成印象,社会心理学最终将观察到的内容体现为信息,在这一点上,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一样,采用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在当前的研究中,这一特点越来越明显。人们应用他们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也就是判断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这一过程叫做个体知觉。这时,进行判断的人一般叫做感受者(perceiver),被判断的人叫做目标(target)。
(二)模糊行为
在个体行为中,很多时候本身并没有对立两极的意义,比如积极或消极,但却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目标如果发生这种行为,就可以认为是感受者眼中的模糊行为。在印象形成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感受者对模糊行为的解释,从而影响形成的印象。
(三)启动
启动效应通常是指,一个先呈现的刺激(启动刺激)对接连着出现的第二个刺激(目标刺激)的加工产生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在阿希最初研究印象形成的实验中,也包含了启动的思想。阿希认为,印象形成的最佳理论模型是把每个性格特征想象成是和另一个或另几个性格特征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在他的研究中,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形容词学习任务,被试要记住积极(勇敢、自信、独立、坚持)或消极(鲁莽、自负、冷漠、固执)的词汇。第二个阶段是印象形成任务,被试读一段关于印象的描述,目标表现出一系列模糊行为(比如,用帆船横渡大西洋),既可以认为是勇敢,也可以视为鲁莽。然后被试报告他们对目标的印象。结果表明,与受到消极启动的被试相比,积极启动的被试把目标评定为勇敢的更多,评定为鲁莽的更少。[1]
印象形成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一)一致性规则
所谓一致规则,是指认知主体对客体的印象应该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认知主体收集到的关于客体的信息前后矛盾,认知主体会根据一致性规则把各种矛盾的信息整合起来。在对一个人进行社会认知时,认知主体倾向于将其作为协调一致的对象来观察,尤其是在评价该对象时更是如此。一个对象不会被看作既是好的又是坏的,既是诚实的又是虚伪的,既是热情的又是冷淡的,如果有关某个对象的信息是前后矛盾的,认知主体也会尽力消除或者减小这种冲突,把对方看作多种特性相融合的,一致的人。
(二)评价的中心性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古德等人通过实验发现:被试用于描述认知对象的全部形容词主要涉及三个范围,即评价、力量、活动。好与坏的“评价”维度是主要的,会影响有关“力量”和“活动”的描述。罗森伯格进一步区分了评价的内在结构。他们认为,认知主体是根据社会特性和智能特性来评价他人的。而后汉密尔顿等人通过实验证明:让被试看到较多的关于社会特性的判断,一般会影响被试对认知对象的喜欢程度;如果让他们看到较多关于智能特性的判断,则会影响他们对认知对象的尊重程度。
(三)中心特性的作用
中心特性即最有分量的特性。评价维度与中心特性分别处于不同的层次。所谓评价的中心性是指,评价这一维度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而中心特性则是指某种对于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特性,这种特性甚至可以改变整个印象。[2]
印象形成印象形成效应
印象形成社会刻板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人或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等。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比如很多人认为北方男人粗犷、豪爽,而南方男人细致、拘谨,其实真的走南闯北后会发现事实上不一定这样。但很多人的这种刻板观念并不因为新的经验而很快改变。
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们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们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印象形成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最重要的要素。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做出的判断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例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往往会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后面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印象形成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个体对后续信息的理解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印象形成投射效应
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是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往往是受投射作用的影响。
王韧.现代交际:吉林省社会科学院,2011
乐国安,管健.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副主任医师审核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我已经阅读了这个提醒
字体大小:小中大
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刻板印象通常只是我们简化世界的一种方式。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波特形容刻板印象为&最不费力的规则&,这也就是说,世界太复杂了,我们很难对每一件事都有很大的差异态度,为了扩大我们的认知时间与精力,我们对某些事表现出细微准确的态度,而对其他事情则采取简单概括的信念。&&&&&& 在看待人、事、物时,我们的刻板印象不时地会出现,因为我们总想把握住看的一致性。我们希望看到的世界是稳定的,可以控制的,但是偏偏我们总是选择不变的部分来看,选择印证我们看法的部分来确认。大多时候我们没有觉察是角色使然还是我们自己真正的感受,这通常不太容易区分清楚。人们错误的归纳帮助了刻板印象的维持,却没有助其成形。
太原心理咨询的人气博文
访问(0)评论(0)
本博文的最近访客
我来评两句
本周推荐博文简介/社会刻板印象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他的行为既可能影响他人,也可能被他人所影响,是对他人的行为作出的反应。要想让自己的行为发生好的效果,就必须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人及其行为的规律。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做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目的是根据对他人的认知决定自己的行为趋向。
定义/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如在地域方面,人们有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在职业方面,人们会自然想到教师的文质彬彬、医生的严谨或地质勘探队员的粗放等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但刻板印象也有非常不好的一面。由于它是固定化的,所以也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刻板印象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
途径/社会刻板印象
我们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社会刻板印象。一种是我们直接与某种人接触,然后将这些人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固定化。比如,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直接获得关于老干部、工人、教师、知识分子、商贩的印象。另一种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获得的,如他人的介绍、大众媒介的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刻板印象。我们从电视和其它媒介中,看到了我们不可能实际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并且当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社会时,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的描述。电视常常有强化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因为电视要利用“刻板印象”来取得大众对它的认同。如果美国西部牛仔不是一个硬汉形象,而是一个温柔且有很好知识艺术修养的男性,人们会觉得很别扭,很难接受。不仅如此,电视还要超越现实生活,塑造更为典型的某类群体的代表,以刺激大众的观赏兴趣。因此,电视中出现的某个群体中的人,绝大多数被赋予了其所属群体的特征。当我们需要依靠电视来了解社会和他人时,当电视表现的这类人群的特征恰恰与现实不符时,刻板印象就会影响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比如60年代的美国,参加工作的妇女已超过50%,但在当时出版的获奖小人书中,没有一个妇女有工作或职业,她们全都在家做家务和照料孩子。负责这项研究的伦诺·韦茨曼指出:“媒介所提供的角色模型为儿童提供了他们自己的将来的形象,因而会影响儿童的志向和目标。”伦诺·韦茨曼发现受其影响的女孩子的志向就是要生儿育女,而对自己的其他方面缺少考虑。
其他/社会刻板印象
电视及其他媒介中的刻板印象有许多方面,如:种族与国家(非洲人、阿拉伯人、犹太人、中国人、美国人等),性别(男人或女人),年龄(儿童、青年或老人),职业(政治家、教师、律师等),社会阶层(经济、社会地位高或低)。
种族与国家/社会刻板印象
电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认识种族、国家特征的感性材料,尤其是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1977年,英国、联邦德国、匈牙利和加拿大曾联合调查了四国青少年对外国人的印象,发现在电视的影响下,青少年们对外国人的印象大都是不准确的、片面的和过时的。青少年们接触外国人越少,看电视越多,则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越多。比如,当时欧洲的青少年很少接触前苏联人,对原苏联的文化、艺术、历史等所知甚少。谈起前苏联,英国青少年只会说:“苏联人爱好战争,他们对武器很感兴趣”,“苏联人想进攻美国”,“苏联人喜欢占领其他国家”……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对原苏联的印象主要是西方新闻兴趣的反映。谈到中国,匈牙利青少年说:“中国人要发动战争”,“中国人爱打仗”,“如果中国人来了,我们就逃跑”。许多英国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区别东德和西德,还认为德国就是纳粹。美国从50年代就研究过黑人在电视中的形象,曾提出过两个问题:其一,黑人出现比例极小,只占2%,但实际生活中的比例比这大得多;其二,黑人在电视中主要从事卑微低下的工作。经过民权运动,到70、80年代,黑人在电视(包括黄金时间段)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也可扮演教师或警察。但也有研究者指出,黑人很少与白人一起在电视中出现,这仍然是种族歧视的表现。目前,我国大量播放国外连续剧、电影,其中不乏陈旧的刻板印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26:58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刻板印象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