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营好一个心理学科普视频平台?以KnowYourself为例

【KnowYourself】为什么人们有时总不愿意认错?|界面新闻 · 歪楼你在生活中碰到过这样的人吗?明明Ta的语言、行为、想法是存在错误的,并且你把证据摆在Ta的面前,对方却依然视而不见、不去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可能会反驳你(&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或者为自己狡辩(&我明明记得应该是&&&),或者索性保持沉默。
面对这样的人,人们往往感到愤怒又不解:为什么认个错就那么难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人们不认错,以及怎样好好地认错。
为什么人们不认错?
1. 为了避免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指的是,当自我认知和另一种认知/信念发生冲突时,人们会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不适感。比如一个人自诩是个从不撒谎的、高尚的人,但是Ta又撒了谎,于是&我是个高尚的、不撒谎的人&(自我认知)与&我撒谎了&(对行为的认知)发生了冲突,造成了认知失调。
人们倾向于去消除认知失调,这种冲动不受人们的控制。一个人可以选择改变自我认知、或者改变对行为的认知来消除认知失调。比如撒了谎的人可以将自我认知变为&我是个偶尔会撒谎的人&,或者选择否认撒谎的行为。许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意识到自己并不那么高尚完美是件让人痛苦的事。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比较完美化的、认为自己&不应该犯错&,那么一旦有人向Ta指出错误、威胁到了他们的自我认知,他们就会自动进入防御模式。而如果承认错误会付出的财务、感情、道德风险越高,自我遭受的威胁越大,人们的防御程度会越高、会更加激烈地拒绝认错(McKay &McKay, 2013; Tavris &Aronson, 2008)。
2. 虚假记忆成为帮凶
我们的态度和信念可能会扭曲我们的记忆。在过去,人们把大脑比作电脑,认为记忆就像储存在电脑里的信息一样,一直放在那里,只要我们需要回忆,就可以调取相应的细节。但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记住每一个细节,我们只能记住一些重要的事(Tavris &Aronson, 2008)。
而当事件过去,我们需要回想时,大脑会依照能提升自我(self-enhancing)的方式对记忆进行加工,将一些细节拼凑在一起,变成一段符合自己观念的、像模像样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中的片段,可能是当时真实发生的,也可能是道听途说、甚至凭空捏造的。比如,人们会坚持说自己目睹了一个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目睹的社会事件;而被问及性伴侣的数量时,人们给出的数字往往低于实际的数量(McKay &McKay, 2013; Tavris &Aronson, 2008)。
同样,当人们被指出错误时,他们的记忆也可能发生扭曲,会按照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编排这段记忆:可能会歪曲一些细节、或者重构事件的顺序、或者索性将一些不利于他们的部分忘却。这些都是无意识进行的,人们不会意识到是自己有倾向地合成了这段记忆,或者他们的记忆并不够准确(Tavris &Aronson, 2008)。
3. 我们只相信我们已经相信的
社会心理学家Carol Tavris与Elliot Aronson(2008)认为,人们往往存在一种假设:
(1)那些思想开明、公正的人一定会赞同理性的看法与信念;
(2)我所持有的信念一定是理性的,不然我就不会存在这些信念。
所以,当我们从其他人那里接受一个新的讯息时,我们会将它们和自己的信念进行比对,把符合自己信念的信息认为是理性的,而将不符合我们信念的信息认为是错误的,并且觉得那些持有不同观念的人之所以会反对我们,是因为他们存在偏见、不够理性,而不会意识到是自己的信念出现了错误。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争论中,人们很难放弃自己的立场(Tavris &Aronson, 2008)。
4. 沉没成本太高昂
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过去做出的决策造成的、无法被取回或者改变的成本。我们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越大,我们越倾向于去维护已经做出的决策。因为一旦承认自己之前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意味着之前所有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也都成为无效的浪费。比如一位男士已经和女友交往八年,觉得彼此并不合适,但是他却不想承认他们彼此不适合并且分手,因为他感到自己已经投入了近十年的时间,放弃太可惜(McKay &McKay,2013)。
哪些人不容易认错?
1. 不相信人格会改变的人
Schumann和Dweck(2014)发现,如果一个人倾向于相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那么他们更愿意承认错误、并负担起自己的责任;而如果一个人相信人格是固定的,他们会更倾向于不承认错误。
在一次实验中,79名参与者先回答一份问卷,问卷上同时有&人格不变&与&人格可变&的陈述,比如&人们无法真的改变自己的人格,有些人就是有好的人格,而有些人则没有&,或者&谁都可以改变他们的人格&,他们被要求回答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这些陈述,并以此来区分他们是相信&人格不变&还是&人格可变&的人。
接着,参与者们被要求想象两个场景。一个场景是,他们答应邻居在对方离开时,给对方的植物浇水,却因为遗忘而导致植物坏死;另一个场景是,他们的同事发来了邮件,表明有一件很紧急的、私人的事情需要他们帮忙,但是他们却故意置之不理。
之后,他们做了一份测试,来判断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会希望通过犯错来自我学习(&我可以从这件事中获得自我提升&)、或者学习更好地和受害者建立关系(&我会努力地处理这件事,以此来更好地理解我和邻居/同事的关系&)。同时,他们被询问是否愿意对受害者认错,诸如说出&我并没有提供你所需要的帮助,我这么对你很不好&。
研究结果显示,相信人格可以改变的人,越肯定犯错是学习的契机,也越倾向于对受害者认错。Schumann和Dweck(2014)得出结论,认为相信&人格可变&的人会相信自己的可塑性,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使自己变得更好,他们将认错看作是学习的机会,也更珍惜这些机会。
相反,认为&人格不变&的人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会显示出自己的一些本质,所以如果他们犯了错、并且对别人承认自己的错误,意味着他们会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
2. 智商高的人更不容易认错
心理学家Travis Bradberry博士指出,高智商的人更倾向于不去认错。因为他们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每个人在思考时都或多或少存在思维盲点,比如偏见、或者有想不到的地方,但是聪明的人对自己的智商过于自信和依赖,他们习惯于快速地思考、快速地给出答案,而忽略详细的思考的过程,也就很难看见其中存在的盲点。
另一方面,由于聪明的人在过去普遍受到赞誉,他们也习惯于自己是对的一方,所以一旦有人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会依照过去的经验、或者维护自己&我聪明、我是对的&的认知,来反驳对方或者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Bradberry, 2015)。
3. 回避型依恋的人更不容易认错
Bartholomew(1998)用&回避亲密&与&焦虑被弃&两个维度来区分依恋类型。研究发现,焦虑被弃程度较高的人倾向于过度认错,比如,如果他们的伴侣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心,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己犯了错,所以对方才不肯付出爱。这种自我责备符合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我不够好,而对方总有一天会离开我。&(Mikulincer &Shaver, 2016)
而回避亲密程度较高的人更少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形成依恋模式的过程中,他们学会的是依仗自己的能力来自给自足、不要向依恋的对象去寻求支持和安慰,并且习惯性地用防御性(defensive)态度去面对他人,不断地否认自己的脆弱和自己糟糕的一面。如果别人要求他们承认错误,他们会变得非常恼人(annoyed)。他们会觉得自己的防御遭到了威胁,因为一旦承认自己会犯错,就意味着承认自己并不完美、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而回避亲密的人会避免去依赖他人、也不希望他人依赖自己(Mikulincer &Shaver, 2016)。
4. 自恋型人格的人更难承认错误
自恋型人格的人很难承认错误。他们对自己有夸大的自我认知,在他们心中,自己是理想化的、全能的,是不应该犯错的。当被他人指责时,他们会采用撒谎或者否认的方式去掩盖自己的问题,用避免认错来满足自己虚幻的全能感(Heitler, 2012; McWilliams, 2011)。
但是,为什么要认错?
1. 承认错误能帮助你从错误中学习
如果你选择否认错误,并且将错误推给别的人或事,你会错过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因为你只是关注在把&推卸错误&这点上,而没有去尝试理解自己为什么会犯错,以及思考如何避免进一步犯错(Berkun, 2011)。
而且,通过向受害者承认错误,你获得了一个机会,能够与对方开诚布公地对这个错误进行讨论和对质。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对方、学习怎么和他人建立关系,对方也能帮助你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Schumann &Dweck, 2014)。
2. 认错有助于你获得他人的信任
如果你勇于认错,他人会意识到,如果他们把事情交给你,而你即使犯了错,也能识别出问题,并且会重视真相和与他们的关系,甚于自己&不会犯错&的完美形象。他们会因此对你更加信任。
另一方面,如果你坚持不承认错误,也意味着你可能会寻找其他人、事、物来做你的替罪羊。他人会因此不信任你、担心:&我是不是会成为你的替罪羊?&人们不会喜欢和一个犯了错,却总是把责任推给他们的人相处(Winfrey, 2014)。
3. 帮助他人学会承认错误
如果你承认错误,你也是以身作则地告诉他人,承认错误没有那么可怕。如果你是领导者,那么你的下属会更勇于去尝试,也会更敢于对你坦白,因为他们知道你是允许犯错、而他们也是可以对你承认错误的(Llopis, 2015; Winfrey, 2014)。
4. 认错可能会减少后续的损失
有时承认错误,可以平息受害者的愤怒,降低他们对你的伤害。比如调查发现,如果医生敢于对病人承认自己的错误,病人会更少地去起诉他们(Robbennolt, 2009)。
5. 如果你不认错,错误可能会产生更多错误
如果你坚持不认错,你就必须花费更多精力在为自己辩护、和寻找其他原因上,你可能会一直处于为自己战斗的、紧张的状态,充满压力。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及时承认错误、却选择去掩盖,可能你会在这个错误的基础上,做出更多错误的决定和行为,投入更多的成本,反而造成更大的损失(Rhoades, 2016)。
那么,如何承认错误?
1. 尝试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做错的事情。
从他人视角反思自己的错误,可以帮助你了解对方可能的需求。比如你可以想一下,如果你是对方,在被这样对待后,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犯错者的哪些行为可以让你舒服一些?你会希望犯错的人做出怎样的补偿?这样在后续的沟通中,你就知道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提出哪些补偿能平息事端甚至获得谅解(Wax, 2008)。
2. 做个详细的补偿计划。
承认错误、愿意负担责任意味着你需要做好准备,去收拾自己造成的不良局面。因此你需要在承认错误的同时,拟订一个详细的计划,清晰地认识到哪里出了错,目前的后果是什么,你可以做什么来尽可能降低负面的后果,以及你能采取什么措施,来使得自己在将来不会再犯同一个错误(Wax, 2008)。
3. 真诚地道歉
敷衍的道歉很难取得人们的认可。研究道歉的专家Lauren Bloom(2008)指出,一个有效的道歉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a. 完全地承担起责任
承认是你自己的错误,而不要把错误推卸到别人身上,尤其注意的是,不要去责怪你要去道歉的人,即使你确信确实Ta也有错。另外,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或者试图降低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比如不要说&这件事其实没那么严重&。如果你的行为确实给对方造成了很大伤害,而如果你试图轻描淡写地掩盖过去,对方会觉得你没有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者重视他们的痛苦。
b. 说明/做出赔偿
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做出赔偿,不要逃避,即使做出赔偿的行为可能会使你不得不放弃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为了帮对方修车而不得不推掉自己的约会)。除了考虑用金钱进行赔偿外,也可能需要承诺会付出时间和其他成本来对对方做出弥补。
c. 表示你的感谢/欣赏
当你道歉时,可能对方会认为你来道歉仅仅是为了消除你的罪恶感,而如果你在道歉的同时对对方表达欣赏,对方会认为你来道歉并不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而是因为你看重Ta,看重和Ta的关系,比如你可以说 &我真的很喜欢你,我很希望你可以继续地在我身边&。
因此,一个好的道歉的例子可能是:&这件事我做错了,我不应该那时候对你说那么刻薄的话,很抱歉让你感到那么难过(完全地承担责任)。我能做什么让你好受一些?(说明/做出赔偿)我真的很希望这件事过去后,我们还能是朋友,因为我真的很重视我们两人之间的友谊(表示你的感谢/欣赏)&。
最后,在说出道歉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去聆听对方,要给对方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这可能不是一个愉快舒服的过程,但是这非常重要。而且,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敷衍地回答或者点头,否则会让你的道歉显得很苍白,并且有可能会再次冒犯到对方。在必要的时候你可以问问题,比如&你的意思是&&&,这样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也能让对方觉得你希望能理解Ta。
最近大家对我们有点冷淡,我们也就这样冷淡的结尾了吧(一脸傲娇)
References:
Bartholomew, K., &Shaver, P. R.(1998). 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relationships, 25-45.
Berkun, S. (2011). How to identify andlearn from your mistakes. Lifehack.
Bloom, L. (2008). The Art of the Apology.Green Angle Media.
Bradberry, T. (2015). Why smart people actso stupid. Linkedin.
Llopis, G. (2015). 4 reasons great leadersadmit their mistakes. Forbes.
Mckay, B., &Mckay, K. (2013). Personalresponsibility 101: Why is it so hard to own up to our mistakes?.Artofmanliness.
McWilliams, N. (2011). Psychoanalytic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in the clinical process. GuilfordPress.
Mikulincer, M., &Shaver, P. R. (2016).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econd Edition: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Guilford Publications.
Robbennolt, J. K. (2009). Apologies andmedical error.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467(2), 376-382.
Rhoades,B. (2016). The power of admitting amistake. Skip Pichard.
Schumann, K., &Dweck, C. S. (2014).Who accep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transgress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Bulletin, Vol. 40(12), .
Tavris, C., &Aronson, E. (2008).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Why we justify foolish beliefs, baddecisions, and hurtful acts.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Wax, D. (2008). How to admit your mistakes.Lifehack.
Winfrey, S. (2014). Change your life bylearning how to admit you're wrong. WiseBread.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KnowYourself原标题:最新更新时间:11/09 16:53更多专业报道,请
0界面JMedia联盟成员人人都能看懂、只有一部分人会喜欢的严肃心理学科普。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多人创作。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热门搜索 :
错过了红利期,KY为啥还能做成百万大号?
心理学科普不景气,又错过了公众号发展红利期,还喜欢发布之乎者也的长篇大论,但这些都不影响KnowYourself成为大号。在短短一年里,它是如何从零发展到百万粉丝的?2016年北京的季夏,依旧还是热火朝天的景象。7月23日,在新榜主办的“内容创业·2016年中巡礼”活动中,泛心理学公号KnowYourself(以下简称KY)联合创始人陈竹登台分享。继2015年12月“中科院‘SELF格致论道’2015年度大会”后,KY创始人又一次亮相。▲ KY联合创始人陈竹。这个泛心理学公号,成立仅一年,就已坐拥100万粉丝、2200多万阅读,而其创始人鲜见诸媒体,看起来颇带点神秘色彩。1、成年早期的困惑2015年7月,陈竹和钱庄都陷入了“成年早期”。心理学认为,18岁-30岁/35岁是一个非常不容易,但困难程度又被严重低估的人生阶段,对处于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来说,生活的可能性最多但变动性也最大。“成年早期”就是心理学对这一阶段的概念界定。▲ KY联合创始人钱庄。钱庄和陈竹都是留学毕业不久,“当时就感觉到在生活中会有很多困惑,所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会很焦虑,晚上会睡不着,会接受到价值观的冲突,经历代际的创伤”。二人相信,同样处在成年早期的年轻人虽然面临着诸多困惑,却很少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由此,她们生出了“运营公号、与更多人相互扶持”的想法。但公众号运营怎么做好,陈竹表示当时二人都没有经验,为此还专门请教了一些移动互联网的从业者和社交媒体的运营者。一番探讨之后,她们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话“Know Yourself”定为公众号的名字,并且选择“背道而驰”——不做标题党、发布专业术语长篇大论以及超过一屏的参考文献。“我们经常和粉丝说,认识自己是改变的第一步,”陈竹坦诚,所谓标题党、多配图、少文字的“圣经”虽然有道理,但KY的创始团队并不擅长,“我们发现自己学不会,只能选择做自己认为是好看和有用的内容。”认识到了自己的KY,也迎来了改变,粉丝数量一开始就在高速增长。从日发布第一篇文章,至日一周年,KY的全网粉丝数已破100万,微信粉丝数达到80万,微信总阅读2200万,公号头条文章的平均阅读数达21万。▲ KY组织的线下活动。然而在国内,由于心理学科不细分、不具化的问题,心理学科普的大环境并不景气。截至2016年3月,公众号头条文章的打开率已降至10%以下。而对于绝大多数心理学科普公众号而言,它们面临的困境除了阅读量低的“科而不普”,还有“普而难养”。有知乎网友统计,截至2016年5月,绝大多数心理学科普公众号发布的头条文章平均阅读数仅为3000+,借助微信公众号对心理学进行普及的效果可谓有限。KY在情感与亲密关系选题上的聚焦,帮助它快速积累了粉丝,也使它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2、心理学科普与教育结合钱庄和陈竹并不愿意只将KY定位为一个公众号。“与其说我们是一个做内容的公号,不如说我们是在用公号的内容(把粉丝)导向社群。”KY的社群,既来自于在微信文章中与读者的互动,也来自于自身推出的读书会、游园会等线下活动。陈竹举了选题和调侃两个例子——在与粉丝在后台的互动中KY收获了“假性亲密关系”、“爱无能”、“孤独的人更擅长社交”、“我没有他们以为的那么优秀”等爆款选题,以及粉丝常常调侃“这么晚推送,肯定没有性生活”。她认为,这些就像是KY与粉丝之间的“暗语”,是粉丝社群中的情感连接。▲ KY在与粉丝的互动中收获的爆款选题。内容导向社群后,KY所做的不仅限于心理学,而是泛心理学的博雅教育。在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人际和亲密关系之外,KY从一开始就推出了“一言一图”栏目,每周分享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音乐作品。KY组织的“自由之路”线上读书会,为期7周,邀请了性别研究、文学、艺术、诗歌、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用说人话的方式带领参与者读经典作品。“当时很多人都说,你们是一个心理学的公号,第一次大型活动居然不是心理学主题的活动,而是博雅教育的活动。”陈竹说道。▲ KY微商城页面。在内容、社群与粉丝数量的基础上,KY上线了微商城尝试电商变现,售卖心理学书籍以及T恤、手机壳等KY周边产品;2015年12月,KY推出收费讲座试运营,迈出了走向社群经济的第一步。与教育的结合是当前除媒体和心理咨询服务之外,解决“普而难养”问题的一个相对有效途径。当前,果壳网运营的果壳MOOC,KY、友心人、壹心理等公众号推出的线上或线下、免费或收费的讲座、课程等,大都是对这一途径的尝试。在传统互联网的10年已经迷失的心理学科普,如今在移动互联网和在线教育的加持下,会有重大进展吗?作者:蓝战版权声明: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转载时,请注明:转载自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作者:蓝战。如有其它需求,请联系我们(微信号:EudoraTian)。
财经学习网,财经文章收集学习
Copyright (C) 2015北京飞途百纳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客服电话:(个人) 业务QQ: |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如何运营好一个心理学科普平台?以KnowYourself为例? - 知乎711被浏览38250分享邀请回答306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解读自己的自卑情节(摘自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 - 简书
解读自己的自卑情节(摘自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
& 解读“自卑情结” | 旧文回顾:不断否定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原创
KY KnowYourself?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后台有很多人提问的问题:自卑。  有一些人的自卑,在言行举止中很容易被看出来。也有另一些人的自卑就会更加隐秘许多:你发现他们自身符合大众眼里的优秀,却频频找一些“实在不怎么样”、对他们并不好的对象;或者明明有很好的工作offer却总是选择一些在别人看来会低于他们能力的工作;或者更微妙的,让你觉得ta有些遥远,似乎总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都有可能是自卑。什么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人又是如何形成一种自卑情结的?为什么我们说自负可能是自卑的一种伪装?#自卑感:一种“比不上”的感觉  自卑感,是指一种“比不上”的感觉(feelings of inferiority)。  自卑感来源于“比较”,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它可能是在与外界他人的比对时,所产生的一种“比不上”或者“比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与自己的理想中标准的对比中,所感受到的“无法实现”或者“能力不足”。这种比不上或能力不足,就可能威胁到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存在的价值。许多人还会将这种自卑感压抑到潜意识的层面(Moritz, et al., 2006; Warta,2008)。  同时这种“比不上”的感觉,也驱使着个体做出一系列行为,来补偿(compensate)它所带来的脆弱和羞耻感(Moritz, et al., 2006)。不同的人在面对自卑时的补偿行为有所不同。有些人会仍然通过加倍努力来证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获也是对这种脆弱和羞耻的抵御。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以回避他人的方式来逃避自卑感。他们认为只要不与他人往来、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够避免“比较”的场景,也就不会产生自卑了。  这就导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动力;而后者就有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让他们变得更自私、更自我为中心(Mitchell,2015)。同时,后者也更容易成为那些有自卑情结的人。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每个人都会体验过,也是正常且健康的。而自卑情结却往往会是不健康的。?#更负面的恶性循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源于人们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续,有自卑情结的人会在很多方面、很多时候、持续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个让人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  自卑情结,由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的创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认为自卑可以被分为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和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之间的纠葛就会使人陷入一种自卑的恶性循坏,人的自卑情结就产生了。#1. 什么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产生于儿童时期,是人们在面对外在环境时所体会到的不足感(insufficiency)(Sicher, 1991)。这种不足感可能因为个体生长发育的速度落后于同龄人、出生于贫困的家庭环境、或者不当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个体在童年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无助(helplessness)、始终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小/愚笨,或觉得自己只能依赖别人等等,而这些都是个体最初自卑感的来源(Wexberg, 2016)。  例如,父母不断强调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或恐吓孩子说“别人都能把书念的这么好,你为什么不行?念不好书将来长大有什么用?还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教养之中,会让孩子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人在面对原生自卑时的自我保护  Alfred Adler认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倾向(safeguarding tendency)(Ansbacher &Ansbacher, 1964),它有点类似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防御机制。不同的是,自我保护被个体用于抵御外在环境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我们在与他人比较时产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御机制则是用于解决来自个体内部超我(内在道德标准)和本我(内在冲动)之间的矛盾。  因此,Alfred Adler认为儿童在面对原生自卑时,会发展出一个虚构的目标(fictional goal)来帮助自己从自卑的感觉中解脱出来(Ansbacher & Ansbacher, 1964)。这种虚构的目标通常能够给人以努力的方向,带给人积极正面的感受,减轻自卑带来的负面感受(Mitchell, 2015)。  例如,儿童时期家庭环境十分贫困的人,认为自己“一无所有”而感到自卑,这种无助的感觉,会让他们虚构出一个拥有很多很多金钱财富的目标,帮助他们平衡此时此刻自卑的感受,从而获得继续生存和努力的动力。  儿童时期家庭、人际环境恶劣,遭遇了很多创伤的人,容易虚构出一个“长大要做孩子的拯救者”(包括老师、心理医生等)的目标,帮助他们平衡痛苦和无助感,找到活下去的勇气。?#2. 什么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则是指,产生于个体成年时期的自卑感,即当成年后的个体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实现自己虚构的目标或内心的标准时,所感到的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引发次生自卑的事件,可能是失败的求职经历、不理想的学习成绩等等。#· 次生自卑会迫使人们回到原生自卑找寻原因。  次生自卑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恐惧、羞耻、脆弱(这些与原生自卑紧密相连的感受),和对原生自卑的记忆。那些有着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对次生自卑时,会倾向于认为就是因为自己很无助,自己比别人弱小,或者自己总是需要依赖别人,才让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理想(Warta, 2008; Wexberg, 2016)。  成年后发生的事,仿佛是对幼年时自卑的佐证。他们很难相信失败是一时的,他们自身还可以做到更多。  这样,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的纠葛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原生自卑使得人们为了自我保护而发展出了一个虚构的目标,这个目标却又让人在成年后产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会把我们带回到自卑的原点。就是这个看似矛盾的循环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结里。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的打击并不会让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节里,而是从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挫折、失败不断消解个体的自我价值感的同时,个体又遭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同事的嘲讽和指责,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结里越陷越深。#自卑情结可能有哪些表现?  陷入自卑情结的人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以下是一些,不同的有着自卑情结的个体可能有着其中一种或多种表现(Warta, 2008; Mitchell, 2015):  1. 做事十分害羞、胆怯、犹豫不决,甚至无法承担任何个人或与工作有关的责任,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种自我怀疑也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  2. 从社交圈消失,拒绝与他人往来,因为他们会认为,就是因为有了与他人的比较才会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扰,如果脱离社交,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扰了。  3. 与前一种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需要通过持续地、过度地寻求他人的关注,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长期以来的自卑和低自尊,使得他们没有办法肯定自己的价值,只能依赖外界的关注/评价来对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  4. 异常的争强好胜,攻击性强。还有一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表现出很强的好胜心,他们希望通过表现得强大来弥补内心自卑的感觉,这也被看做是一种个体希望打破循环做所的补偿式的努力。#自卑和自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事实上,自负情结很可能只是自卑情结的一种伪装。  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一系列的人生目标与理想,获得名利、掌控感、成功或是幸福等等。不同的是,自卑情结的人内心充满了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一方面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做出很多努力来减轻自卑带来的不适。  例如,前文提到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比常人有更强的好胜心,这就是他们所做的一种补偿式的努力。  当这种补偿用力过猛的时候,就会发展出一种“自负情结”(superiority complex),也就是把自己伪装得比别人优秀,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感(Mitchell, 2015)。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很弱小,有一种方法可以让Ta感到自己很强大,那就是去使得别人都感到他们自己很弱小。  所以,那些以言语贬损他人、抬高自己的人,用暴力胁迫他人的人,或者认为世界上唯有自己最具魅力的人,看似表现得很自负,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内心自卑的伪装,也是他们为了逃离自卑情结所做的努力。真正的强大,不需要通过让别人感到弱小来获得。  另外,自卑和自负也都是自恋人格的可能表现。自恋人格的人始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就是最优秀的(自负)”或者“我才应该是最优秀的,即使现在看上去不是(自卑)”(Pappas, 2011; Kreger, 2014)。也就是说,有些自恋人格的人会表现出自负,而另一些自恋人格的人则会表现出自卑:  · 表现出自负的人,又被称为浮夸型自恋者(grandiose narcissists),他们相对较不敏感但十分自信。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比其他人优秀,并且当他人对自己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崇拜时,他们倾向于报复或对对方产生极度的愤怒(Kreger, 2014)。这类自恋者需要他人表达对自己的尊重和崇拜,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优秀的自己应得的(deserve)。  · 表现出自卑的人,又被称为脆弱型自恋者(vulnerable narcissists),他们通常在情感上十分敏感,时常感到无助、焦虑,害怕被拒绝或抛弃,他们的自恋主要是为了安抚内心的低自尊感(Kreger, 2014)。他们通常会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同时对于他们而言来,自他人的关注,无论是积极或是消极的都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assurance)。  然而这两种表现的人,本质中的自恋的部分是相通的。  那么,如果你感到自己可能是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又或者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伪装自负的自卑者,应该怎么办呢?(Warta, 2008)  1. 要知道,自卑对人的影响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能够给我们一些努力的动力。  2. 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开来看待和处理。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需要更好地理解到过去对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你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你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过低的。你也需要不断告诉自己,你现在遭遇的挫折并不是因为你小时候就体会到的那种,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而只是一个可以被处理的现实事件。  需要认识到你的环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你可以、也有机会重新获得一个对自己的评价,但必须从不断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小评价开始积累。把恶性循环变成正性循环。  3. 持久稳定的友谊(或好的更加亲密的关系)也是我们应对自卑的缓冲器(buffer)。朋友可以给我们一些积极正面的鼓励,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优点,这些对于有自卑情结的人而言,朋友的肯定都是对他们努力改变的一种肯定和正向强化。  精选留言:  释金秋  长大后一万个人说你十分优秀,你依旧能找到理由把头埋在沙子中。  好巧呀  记得以前,我想去哪里玩,或者想玩什么,都是被否定的。于是形成了一种习惯,我想做什么,或者去哪里,从来都不告知家长,因为长大了以后跟他们好生交待,依然是会被拒绝。这个习惯不好,但我打心底的不愿意告诉他们任何事情,也形成了我现在有什么事都是自己憋着的性格吧。(和自卑无关,但是还是想说一下,我很怕被拒绝  ShuYang  所以说 有正能量的父母是一种幸运的事情 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命  索南卓玛  啧啧啧,当你好不容易找回一点良好的自我感觉时,家人就适时的出现了,然后再次提醒你,你依然是那么无能软弱和废物,你其实什么也不是。  玫瑰  从小就被父母拿来跟各种人做比较,考试第二名也要被碎碎念一个假期,导致之前就是异常的争强好胜,谁都不能说我不好,一旦看到别人比我强,就恨得要命,现在才意识到,要想跟自己内心里的这种"我不如别人"的感觉作战是多么的困难。也因为这个原因,很久都不能原谅自己的父母。现在意识到不管再难也要告诉自己,你是最好的,当那种被比较的愤怒又升起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不要跟任何人去比。慢慢的还是有效果的,虽然说也经常会存在那种还是感觉到比不上别人,整个人跌在坑里爬不起来的无力感,但是慢慢也能够学会慢慢怕司机享受属于自己不如别人但独一无二的人生。 在这里奉劝所有的家长,千万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真的会毁了她的一生。  没错啊 我小时候的心愿就是做一个心理医生 可以帮助很多像我一样有心理问题的人 虽然长大后当了一名教师 也不从愿去打压任何一个孩子的自信心  真的是承担不起任何责任,一点小事都觉得很艰难,然后更觉得自己没用,恶性循环。原来是因为自卑啊  小时候妈妈经常说的是,我们家穷,你要好好读书,等你以后有钱了,谁敢看不起你,所以我从小就自卑,碰上好的机会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害怕而不是去争取  独处时喜欢自己
接受自身缺陷与不足 坦然看待自己的无能为力与软弱
永不绝望 永不停止成长
我觉得才是战胜自卑情结 接受真实自我的途径  小时候每次见朋友我就是不主动打招呼,我妈:“小孩子怕生,比较内向。” 然而我内心o.s.怕个大鬼头,我就是不想理人家;虽然也确实自卑过一段时间,不过后来书读的多了,转而去怀疑更多更深度的问题,也就慢慢不那么自卑了(?)  我有个跟我同一级的学霸表姐,每次考完试假期里的家庭聚会简直就是我的批斗大会,中学以后我就很反感我妈守着全家人谈成绩以及我的种种缺点,没有人的时候她不谈论这些话题,全家人都在的时候她才发挥!甚至我在大学拿了班里的一等奖学金都不好意思回家说,因为表姐除了年年班里的一等奖学金,还经常获得学校里数一数二的那种奖学金。现在我的女儿现在一年级了,我尽量在家人面前处处给她留颜面,小孩的自尊心也很强!今天的话题真是句句戳心  记得前些天被公号关于“敏感”这个话题戳中内点,今天又是这个。其实日常我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老师,性格外向活泼,学生家长们很喜欢我。自己也热爱艺术,拍了很多照受到圈内一次次的赞扬。爱情也非常罗曼蒂克。一切这么好的我因过年回到了家乡心理却异常复杂。出门很害怕见到过去的同学,虽然我知道按照我在工作城市的气傲,过去很多同学在心里已沦为Dios,但就是害怕遇到,觉察自己内心,我想肯定是个原生自卑有关吧。小学初中成绩都不好,经常被老师暗示自己不聪明,那时候也内向,不说但这些负面评价都往心里去了。但我相信这些结都一直绞在我灵魂深处,尽管如今它自由浪漫宁静美好,只有我才知道它的去向,可以是远方和契合的陌生人,但永远不是家乡。  一直以为不断努力,变得完美就可以消除自卑。设定一个目标,告诉自己,达成就会变得更好。可是实现之后发现自己还是那么糟,无论何时都觉得自己又丑又笨一无是处。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又不得不咬牙前行,真的好累。听了再多的道理,看了再多的书,都无法接纳自己。  我有原生也有次生自卑,在努力和逃避中,我属于后者,常有无力感,一点事情都会用来比较,方方面面,自卑情结让我陷入抑郁。我只能撑住,不能放弃人生,活着本就不易,既要与内心做斗争也要与外界做斗争,即使活得狼狈,无力改变,也要撑住,只有坚持下去,说服自己,改变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所处现实环境,也许会看到转机。  到后来就应该明白,本来自然界的法则就是竞争比较,不好的就该自卑,因为单就那方面来说的确就是要被淘汰掉的一批,并不会因为你爸妈在你小时候表扬鼓励你就会有所改变,况且本来爸妈怎么样也是人和人竞争的点。其实自卑了又怎么样……不找任何借口原因,就直接承认面对自己不如别人的事实咯,反正最后归宿都是一样。  从懂事开始知道了家庭条件并没有那么好,和身边的朋友差距太大,于是从那开始一直都很自卑,也因为比较胖,以至于不敢去喜欢别人,却又因为以前一直都是比较开朗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越来越远离朋友,也越来越不敢去爱,前段时间开始又很讨厌自己,花了很久才从那种心情中走出来,爸妈从不知道我这种心情,因为一直伪装的很开朗。  不知道从哪里说我的情况,不过,真的很感谢你们! 谢谢!  从我们相处的其他事情上,我可以确信她非常爱我,但只要她开启攻击模式的时候我都会感到非常恐惧。她也会称赞我,但只有我超额完成了她的期待,符合她的规则、习惯,按照她想要的样子做一切事情。  原生自卑,从小很少被父母表扬,因为他们的观念总是骄傲使人落后,长大到20多岁依然在被比较,做任何事都被否定。之所以还能快乐的生活源于身边有长久以来一直在的男票和闺蜜们,都是很会鼓励人表扬人的那种。真庆幸我知道了这些,让未来我的子女免于自卑情结。  我的自卑是因为我有口吃!因为口吃不敢跟人说话但是不说话一直都口吃所以我鼓励自己多说话可是每次犯口吃潜意识都会加深自己是个口吃这个想法,就这样恶性循环!但是我现在任然知道不口吃是一种什么感觉我也相信我能改掉口吃!这些年我一直想用优点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种自卑感给了我一定的动力,但是我必须对改掉口吃不能有半点松懈,不能麻木,不能败给自己承认自己是个口吃这才是最难的!道理是唯心主义最怕的也是唯心主义!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忘掉自己口吃的过去在心里给自己就是个正常人的印象?  很无奈,一直被妈妈嫌弃成绩不好,初中还用过“你们老师说了你成绩不好以后要转校”来恐吓我(当然我后面问老师了并没有说过)也没有让我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看见我只能上普通大学也放弃了,便天天说我太胖,各种暗示我以后这样没人喜欢,感觉永远也变不成能满足妈妈的孩子,有时候觉得妈妈都这样看我以后上社会能多差啊,明明知道不能这样想但忍不住去想,很无奈,也走不出去。  夏  从小我身边充满了各种“别人家的孩子”,母亲各种拿我跟别人比,不断的说我如何笨如何丑,在生活中对我的态度也比较极端和矛盾,要么暴力地揍一顿,要么溺爱地满足我所有不合理的要求。小时候又害怕她,又不得不在希望不合理要求得到满足时求助于她,性格也是既自卑又自负。父亲学过儿童心理学,虽然不赞成母亲的教育方式,但由于在外地工作,对教育孩子的事情也无能为力。我长大了,因机缘阅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和文章,了解了之前父母教育中的不足和缺失,也释然了。现在虽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在对待孩子方面似乎很有天赋,能有很多办法对待和教育亲戚朋友家的各种熊孩子,也很喜欢阅读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许因为我从小接受的“冰”与“火”的父母之爱让我深刻了解一个孩子真正的需要和需求,让我愿意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让我接触到的孩子体会到温暖而理性的爱,哪怕只是片刻,也会在他们的成长中留下轨迹。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愿天下父母都能科学育儿,愿天下孩子都能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  伊月君(ˉ﹃ˉ)  这篇推文,又戳到了我久违的痛点。 我正有以上的自卑情结表现。 心里活动也是那般。 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看完这篇文章,我才懂了原来是这样。 曾以为长大了,父母也不再将我和他人比较,我不害怕被比较了。 原来不是,是已经放入了内心深处,规避着被比较的各种可能性。 文中提到的办法,我觉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救性质。暂时。 心里有些难过。我竟是有了自卑情结—原来我这样就是自卑情结—怪不得。 都说看见就是疗愈。 我真的不想当一个心理上的残疾人。  逺先生&六便士  之前有段时间就有过次生自卑。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现周围很多同事比我年纪小好几岁,拿的工资却跟我一样。而跟我年纪差不多的,月薪都是我的好几倍。就开始产生自卑心理。之后也在慢慢调整自己,试图安慰自己。“刚进这一行,工资低是正常的,明年跳槽就好了,工资就会翻倍了”“年底可能房子拆迁,这样就能有自己的店铺,然后就可以做吃的,就有钱创业了,就能跟那些(月薪过万)人差不多薪资了”之类的,把注意点转移到其他地方。
对女士不分穷富美丑行君子之风,对弱者不分男女老幼行举手之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 科普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