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旅游局官网和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区别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安徽省旅游局分析:冬季旅游市场现状分析与对策
订东北网彩信手机报,移动发KTDBW到,联通发DBWY到,电信发DBWY到。
东北网手机版
  中国网2月8日讯,安徽省旅游局市场处王云波发表了以《安徽省冬季旅游市场现状分析与对策》的文章,文章称,今年安徽省冬游市场呈现加速增长、日趋红火的喜人形势。
  据报道,综合该省各市冬游数据,日至2010年1月底,全省17个市基本上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其中亳州以40%的增速领先全省。预计到2月28日,全省17个市冬游旅游人次将持续以两位数增长。以下为王云波分析:
  一、安徽省冬季旅游市场基本特点
  1、旅游市场增势强劲。
  截至1月底,安徽省各市冬季旅游市场都实现了稳步增长,其中合肥、宣城、铜陵、六安、池州、亳州六市都实现了20%以上增长,芜湖、淮北、阜阳、巢湖四市实现了10%以上增长。池州市仅元旦小长假三天,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66万人次,同比增长20%,其中景区门票收入964.1万元,同比增长18%,实现旅游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20.5%。巢湖市从去年12月初到今年1月底,仅三大温泉旅游区共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同比增长10%。自“民俗皖北,虎年春节”启动以来,截止2010年元月25日,凤阳县狼巷迷谷、小岗村、韭山洞、明皇陵、鼓楼等五大景区共接待游客22018人,实现旅游收入446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2%和30.9%。六安市预计冬游市场客流增加20%。铜陵市组团人数有望达到1万人次,散客达3万人次。较往年有30%的增长。宣城预计冬季旅游接待人数达55万人次,同比增长35%以上,旅游收入预计达8500万元,同比增长30%以上。
  2、主要客源地面向周边。
  安徽省冬季旅游的最大客源市场是本省游客,约占总量的45%。省外客源方面,皖南主要是以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为主,皖北主要是以山东、河南为主,皖中是以江苏、湖北为主。同时,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是安徽省农家乐和乡村游景区的重要省外客源地。
  3、旅游天数以一、二日游为主。
  随着全省高速公路网的日益完善和省级公路网的健全,中心城市到周边郊县交通愈加便捷。城市周边“一、二日游”备受欢迎。芜湖的方特欢乐世界一日游,蚌埠的禾泉农庄、香雪度假村农家乐采摘游,马鞍山的采石矶一日游都备受欢迎。
  4、旅游产品趋向多元。
  民俗旅游炙手可热。我局发起的“走进新皖北,感受江淮情”、“民俗皖北,虎年春节”皖北风系列活动,池州的“九华山祈福游”,亳州的“中药养生游”等活动,以及各地市不同的民俗活动和民俗民风表演,将书法、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和旅游相结合,丰富冬季旅游产品内容,成为冬季旅游市场的新亮点。
  购物旅游异军突起。各地政府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向主要客源地游客宣传促销,游客纷纷前往旅游景区购置特色旅游商品;同时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日渐完善,辐射力逐步放大,吸引力、集聚效应日益扩大。合肥市旅游局积极在合肥经济圈推出了新年购物直通车,购物送旅游等活动,深受欢迎,收效明显,“合肥旅游购物节”期间,每天有数千游客从淮南、巢湖、六安、桐城等城市来到合肥购物旅游。旅游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色旅游温度不减。冬季严寒,很多游客不适应室外旅游,而全省各地的红色旅游纪念场馆大多设施较好,人文深厚,温度适中,吸引了大批游客。
  5.出游方式以散客为主
  冬季旅游游客主要是以散客为主,其中自驾游游客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私家车的逐步普及,自驾游成为重要的出游方式。如金孔雀温泉自驾游、皖北民俗自驾游深受游客喜爱。
  二、全省冬游市场增速明显的原因:
  1、省旅游局主导推动
  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局连续组织策划了“走进新皖北,感受江淮情”、“百团万人游皖北”、““全省冬游产品推介会”“民俗皖北,虎年春节”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推动了全省旅游的加速升温尤其是皖北旅游的启动,特别12月28日召开的安徽省冬季旅游产品推介会,将全省冬季旅游市场推向高潮。“皖北风”在主要组团市场打响了品牌,皖北六市和凤阳、寿县各地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做好旅游接待和市场推广工作。黄山、亳州、阜阳、淮南、淮北、宿州、蚌埠和寿县各地市还在合肥及南京等周边地区开展了市场推广,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11月中旬,黄山市旅委在央视投放黄山市冬季旅游宣传广告片,向海内外观众展示黄山市旅游目的地新形象,为冬游营销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在12月初开始,黄山旅委又在上海、南京、杭州精选了20个社区,投放了为期3个月的黄山冬游社区广告,有效的传递了黄山冬游最新的信息,推广了黄山冬游产品。同时组织黄山主要景区点,联合在合肥投放冬游产品户外广告,带动省内及周边地区冬游市场。为配合黄山―北京冬季航班,黄山旅委组织骨干旅游企业赴北京举行“黄山市冬游产品恳谈会”,加强和北京主要旅行商、主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一系列的活动,大大提升了黄山冬游的知名度。
  2、宏观经济向好
  2009年,我国GDP增速为8.7%,安徽省为12.9%,整体经济已渐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经济的复苏带动了冬季旅游市场。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第一次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各地非常重视,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刺激旅游消费。在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大背景下,2009年全省旅游经济整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4亿人次,同比增长23.38%;旅游总收入达到908.90亿元,同比增长23.30%。与之同步,全省冬游旅游市场也呈现加快增长的势头。
  3、各类活动拉动
  日,我局召开“旅游难忘安徽,冬景这边独好―2009年安徽省冬季旅游产品推介会”,将全省冬季旅游活动推向高潮。各地旅游局,认真按照省局部署,根据各市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冬游活动,皖北民俗游”“合肥经济圈购物游”、“皖南冰雪游”客流不断,客流总量呈现上升趋势。淮南市旅游局与苏果、华联等商家联合开展了“旅游欢乐购物周”活动和“旅游宣传周”活动。在中央四套《天气预报》栏目,开设了淮南旅游景区广告,与中国旅游报合作开展了“我说淮南山水”旅游征文活动,吸引《诗刊》主编叶延滨等知名记者作家来淮南参观考察。凤阳在合肥、南京举办了“走进凤阳办年货、畅游美景迎新春”宣传推广活动,市场强烈,每逢周末,凤阳各旅游景区来自南京、合肥的自驾游客源源不断。同时凤阳旅游局借助全国上下掀起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高潮之际,加强小岗村景区的管理力度,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接待了大量来小岗学习考察团的旅游团。巢湖市借助“中国温泉之乡”挂牌,和旅游企业共同打造“巢湖温泉旅游节”,从去年12月初到今年1月末,全市仅三大温泉旅游区共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亳州市在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放了8集《走进亳州》系列片,使亳州知名度得以大幅提升,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人,客源半径有所扩大,短线游客为主流,约占接待总人数的83.2%。
  4、区域合作深化
  “合淮同城化”按照统一旅游发展思路、统一旅游区域规划、统一整合旅游景点、统一开展宣传促销、统一打造旅游线路、统一建立旅游信息平台的“六统一”方略,合淮两市共同举办了合肥滨湖旅游文化节,共同赴武汉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组织了合淮两市市民互游启动仪式,发行了“合淮旅游同城化旅游优惠卡”,两市还共同编制了《合淮旅游地图》。淮南与六安签订了《六安市与淮南市加强旅游合作的框架协议》,明确了两市旅游合作目标、合作方法和合作机制。长丰县还在合肥和淮南两市举办了旅游购物节,最近,围绕打造“省会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市牵头,已启动多项旅游区域合作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区域旅游合作,做大旅游产品,壮大了全省冬游市场。
  5、特色产品引导
  冬季从传统思维认为是旅游淡季,但随着国内游客对旅游养生、旅游健身的意识增强,温泉游、体育游成为游客冬游重要活动项目。巢湖、黄山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合肥、黄山的高尔夫、以及各地的乡村休闲等特色产品丰富了冬游内涵,已成为出行游客的热选产品。2009年冬季,安徽环球国旅和巢湖市、庐江县政府合作,举行了首届环球温泉节,市场反应强烈。
  6、优惠政策刺激
  黄山市冬游期间推出门票5折优惠,九华山实行了“一票通”等一系列冬游政策,刺激了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淡季,各相关单位纷纷推出打折促销措施,让利于广大消费者。冬季又值师生群体进入寒假,各地市针对学生群体及省内市场出台的优惠政策掀起又一轮家庭游、亲子游、师生游、自驾游热潮。同时皖北六市两县也推出了皖北旅游的多种优惠政策,有效刺激了本省及周边客源省份游客的出行意愿。
  三、制约安徽省冬季旅游市场的不利因素
  1、区域发展不均
  作为安徽省冬季旅游接待主力军的黄山、合肥、池州,冬季旅游人次占全省总量的50%,皖北虽然增速明显,但是由于基数比较低,总量仍有限。全省要从根本上打破“南热、中温、北冷”的冬游市场格局还有较长的路走。
  2、旅游消费偏低
  全省冬季旅游主要还是以周边一日游和二日游为主,约占到总量的75%,游客停留天数短,旅游消费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每位游客出游费用仅在400到600元左右。
  3、产品相对单一
  安徽省冬季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尽管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观光游占有比例仍较高,体验游、休闲游的有待深度开发和更强有力的宣传营销。
  4、软件有待提高。
  全省冬季旅游特别是皖北冬季旅游受环境、基础设施和服务制约明显,如:皖北多数旅游区卫生状况不佳,游客大厅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全,景区工作人员服务不规范,甚至不能完全使用普通话,都是制约冬游产品打造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1、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开展后一阶段冬游工作,我们认为首要是持续做好全省冬游的宣传工作。合肥市组织“合肥经济圈旅游购物节”活动,从活动确定伊始,就在省内主流媒体连篇累牍的宣传报道,在广大市民中产生良好反响,经济圈内各个地市游客报名踊跃。旅游企业在政府组织活动下,积极参与“购物节”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我局要积极引导,加强指导各地持续举报主题活动,吸引旅游企业参与,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特别要组织有实力旅行社参与,旅游景区积极配合,做好接待服务,才能将安徽冬季旅游长效的发展下去。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针对全省冬季旅游市场发展的不平衡特性,我们有计划、有步骤的区别对待,实现分类指导。
  (1)通过“皖北风”活动,我们从旅行社反馈和游客回访情况得知,85%的游客对皖北旅游整体评价不错,90%游客对皖北厚重的历史文化表示赞叹,75%的游客是第一次到皖北旅游,约30%游客表达了再游皖北的愿望。皖北旅游首先打好“文化牌”,在全省主流媒体继续加大报道皖北文化旅游资源,推广自然与文化旅游产品。在合肥、芜湖、马鞍山及安庆、铜陵市场积极组织旅行社线路老总、线路设计人员考察皖北旅游资源。在旅行社熟知皖北旅游资源后,适度低价营销,促使更多本省游客走向皖北,通过本省游客的参观游览,也能考验皖北的旅游接待能力,通过一到两年的本省游客接待的考验,再适度向周边省份营销,特别是江苏、山东和河南等周边市场。同时积极改善皖北交通道路条件,树立景区道路沿线的各种宣传标牌。加快皖北宾馆和餐饮业的配套建设,减少产业链不足的影响。完善皖北重要景区内部设施的扩建、改建。
  (2)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旅游市场,重点打造冬季商务会展旅游和温泉旅游。在全国乃至海外市场积极营销合肥的一流的会务接待设施。做好国际会议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合肥打造国内知名会展旅游城市服务。同时通过合肥的会议,带动巢湖的温泉旅游、六安的红色旅游和山岳旅游、肥西的乡村旅游。
  (3)以黄山、九华山为代表的大皖南区域,要积极营造“冬韵黄山,祈福九华”的冬季旅游氛围。以大景区带动周边中小景区,积极在日韩、东南亚、和欧美、澳新市场促销大皖南冬季旅游。
  3、随势而变,主抓自驾游
  冬季旅游散客是主要客源,另外冬季旅游正值春运高峰,汽车费用成本高,火车、飞机运力紧张,使得冬季旅游最主要的交通成本很高,方便自由的自驾游将是冬季旅游游客的主要出游方式。
  4、充分利用网络营销
  随着网络化的普及,游客更加注重通过网络获取相关出游信息。众多新景区的游客是来源于网络。国内知名的“搜狐旅游”、“新浪旅游”、“驴妈妈”,省内知名的“中安在线”、“合肥论坛”等是很好的网络宣传平台。同时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平台加强加强网络营销。各地旅游局、景区要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营销。
  5、突出抓好春节黄金周
  春节黄金周是全省冬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要在春节旅游中多增加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如游客参与民俗活动,地方戏剧演员和游客互动,新年撞钟等,开展一系列的“新年祈福游”、“全家泡温泉,幸福暖融融”、“过年自驾到乡村,追忆快乐的童年”等特色活动。
  6、以世博游为契机为春季市场预热
  加强世博宣传推广,提前对接世博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利用世博官方、民间商业等平台,做好安徽整体旅游形象宣传推广;利用短信平台,对进入安徽省的客人进行“安徽旅游形象”宣传提示。提前谋划“看世博游安徽”宣传品制作、发放工作。
  7、建立冬季旅游长效工作机制
  建议每年12月到下年2月三个整月时间为全省冬游时段。在冬游来临之前数月即推出冬游方案和相应产品,并制定一揽子营销方案,对外统一发布,举行系列营销活动。同时建立全省各市每月统计数据报送制度和市场监控分析机制。以全面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应对市场,开拓市场。
  8、出台《安徽省冬季旅游奖励办法》
  为不断拓展全省冬季旅游市场,建议我局出台《安徽省冬季旅游奖励办法》,对于开展冬季旅游活动优秀的地方旅游局给适当的物质奖励;对设计、组织冬游活动能力强,在冬游活动中敢于创新的优秀旅行社,一次性给予奖励,针对各地景区开展的特色活动,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编辑:
东北网旅游频道 编辑QQ: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苹果手机版下载
下载到电脑
说明文字:
软件版本:1.5.4.6
软件大小:10M
支持系统:IOS 5 +
更新时间:日软件说明:合肥市旅游局官方app,全面介绍了合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集成了合肥旅游局官方微博,让游客能即时分享合肥旅游的最新讯息与活动。
手机扫描下载
安卓手机版下载
下载到电脑
说明文字:
软件版本:1.5.4.6
软件大小:10M
支持系统:Android 4.0 +
更新时间:日软件说明:合肥市旅游局官方app,全面介绍了合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集成了合肥旅游局官方微博,让游客能即时分享合肥旅游的最新讯息与活动,提供旅游足迹功能,游客能记录行程信息,分享旅途足迹。
手机扫描下载您的当前位置: >
安徽省旅游局被评为2015年度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
近日,安徽省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印发了2015年度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省旅游局被评为2015年度全省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从2012年起,省旅游局已连续四次获此殊荣。
近年来,省旅游局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工作部署,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应对新常态,以公开促落实、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服务,不断拓展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完善公开制度,强化公开监督,有效提高了旅游政务公开工作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冲刺万亿产业、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和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安徽省彭玲利)当前位置:& &&
安徽省旅游局
关于印发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报告的通知
作者:超级管理员
文章来源:省旅游局网
点击数:985
更新时间:
安徽省旅游局文件皖旅〔2015〕7号& 关于印发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报告的通知&各市、省直管县旅游局(委):  现将万以学局长在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适应新常态 迎接新挑战开创我省旅游业改革发展新局面——在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省旅游局局长& 万以学(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4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2015年工作,动员全省旅游行业统一思想,增强自信,积极作为,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下面,我代表省旅游局讲三点意见。  一、2014年全省旅游工作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旅游行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部署,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稳中求进,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实现了旅游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接待入境游客405万人次,增长5%;接待国内游客3.79亿人次,增长13%;实现旅游总收入3430亿元,增长14%;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774.8亿元,增长12.5%。  (一)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有效投入持续扩大。省旅指委重点调度8个项目,召开了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推进会。全年旅游项目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8.36%。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529个,完成投资1178.5亿元,同比增长10.9%;1亿元以上旅游项目1261个,完成投资1438.2亿元,占完成投资额的81%。淮北隋唐运河文化古镇、霍山华强旅游度假村等84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太平湖皇冠假日酒店、龙山奇瑞汽车露营地等项目竣工投产;新引进项目532个,到位资金304.1亿元。新建、改建停车场87个、停车位2.39万个。  品牌创建有新成果。启动A级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荣膺5A级景区,芜湖方特和三河古镇景区通过景观价值评审,新增4A级景区26家,四星以上饭店12家、四星以上农家乐151家。完成10个红色旅游小镇规划编制。4种旅游商品获评中国旅游“必购商品”。池州九华天池、岳西彩虹瀑布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初审。  皖南国际示范区建设有序展开。提出重点工作并作出分解。池州、铜陵等市出台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宣城市启动实施“八大工程”。黄山等市围绕重点线路、重点景区,策划储备了一批文化旅游大项目。  智慧旅游建设加快。18个单位启动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全省旅游综合信息数据库完成2153个单位的信息录入,获评“徽商杯”安徽省信息化优秀项目。安徽旅游手机APP、官方微信开通运行,官方微博评为2014年度影响力政务微博。  (二)依法治旅力度进一步加大。旅游法规和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大。《安徽省旅游条例》修订列入省人大立法调研论证项目,省政府废止了《安徽省旅游市场管理办法》。省局组织普法活动7场次,举办旅游执法资格培训,新增持证人员168人、总数达754人。启动5项旅游行业地方标准制订。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在合肥市和西递宏村展开。9家旅游企业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8家企业通过服务业安徽名牌初审,3家企业、2名个人分别通过安徽省卓越绩效奖和先进个人初审。  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开展了出境游、赴台游旅行社专项检查。全省累计出动4818人次,开展检查行动1340次,其中联合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检查189次,检查企业1875家、各类旅游广告600多条,发出旅游经营广告函询8份。全年无重大旅游投诉,受理一般旅游投诉156起、435人次,调解赔付30万元,结案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旅游安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了“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省局组织安全检查284场次。制作并推广《安全文明伴我行》动漫宣传片,大部分市开展了旅游应急预案演练。妥善处理了西藏尼木县特大旅游交通事故中涉皖游客伤亡善后事宜。文明旅游活动反响良好。与省文明办等联合开展了文明旅游“六进”宣传活动,“文明旅游,为美好安徽加分”公益宣传片在安徽卫视持续播放,人民日报头版专题报道,各大媒体给予广泛宣传。  (三)旅游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大力开发入境旅游市场。成功组织了皖台经贸交流和中俄“两江流域”合作系列旅游活动。参加9个国际重大旅展和7次境外专项推广活动。主办黄山国际旅游节、第三届国际旅行商大会,进一步扩大了安徽旅游影响。在境外建立10家“安徽旅游门店”。入境游客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来皖游客超10万人次的客源地达到7个,较上年增加1个。  创新开展国内旅游宣传营销。在央视、安徽卫视和各类新媒体等持续投放旅游广告3000余万元。支持并参与了《邓小平登黄山》影片制作。组织开展首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旅游板块)等系列活动。举办了自驾游联盟、高铁旅游产品、高尔夫之旅(台湾旅游界)等重点推介会。黄山市建立全市旅游营销月调度机制,六安、阜阳市建立全市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  积极推进旅游合作交流。皖苏浙沪共同召开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第四次会议。签署并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行动纲领。开展长三角城市群“心醉夜色”主题产品研发和推广项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三大名录遗产”联合召开了“黄山对话会”。  (四)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党委政府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受全国人大委托,省人大常委会组织《旅游法》执法检查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听取旅游旅游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旅游工作,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8号)。省人大、省政协组织了旅游专题会议和视察,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交涉旅建议提案35件。宣城、六安两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蚌埠、马鞍山等地建立健全重点旅游项目调度和督办等机制。  部门合作和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入。印发了《关于省旅游发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改列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的实施意见》。新增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3个。黄山旅游气象服务示范项目被中国气象局向全国推广。“徽姑娘”农家乐创建活动促进了妇女创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省级旅游商品“五进”活动示范点新增35个,淮南市建立全省第一家高速服务区旅游商品总汇店。省局会同有关部门和市县,实施了部分重点景区景点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旅游改革不断深化。省旅游协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机关兼职干部全部退出。宣城市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和敬亭山管委会、黄山市政府出台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办法、九华山管委会推行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安庆市创新推出“小企业旅游贷”、黄山风景区改革发展、省旅游集团改革进一步深入。各地破解了一批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五)旅游行业建设进一步加强。省局作风建设有效加强。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建立并运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机关“三公”经费下降23%、文电减少22%。省局政务窗口再获先进,政务公开、综治工作、档案保密等工作受到表彰。  行业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全年举办各类培训120余班次,培训规模达2.4万人次,其中旅游部门管理骨干培训5场次、 2600余人。组织开展了全省导游大赛、星级饭店技能大赛和最美导游评选活动。省旅游集团、黄山旅游集团连续5年跻身“中国旅游集团20强”。省中青旅、黄山中旅2家旅行社继续蝉联全国百强社。合肥泓瑞金陵大酒店楼层服务师柏大燕、黄山风景区玉屏楼宾馆餐厅主管方佩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在全国第五届红色导游员讲解员大赛中,合肥滨湖渡江战役纪念馆讲解员马韵获三等奖、黄山市屯溪区杨业功纪念馆讲解员王璐获优秀奖,省局获优秀组织奖。一批单位和职工获得国家和省级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省人大、政协监督支持和国家旅游局关心指导的结果,是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和省旅指委成员单位重视、支持和推动的结果,是全省旅游行业团结拼搏、积极作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旅游局,向关心、支持、推动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社会各界、向全省旅游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旅游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重点监测景区接待人次增幅下降7.66个百分点,入境游客增长12%的目标没有完成。有效投入仍显不足,旅游投资增幅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缺乏具有牵动性大项目。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要素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皖南示范区建设力度不够。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和旅游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游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旅游部门能力建设还落后产业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勇于承认,敢于面对、善于解决,不辜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待。 二、准确把握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  中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省委、省政府强调,我省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没有改变。要强化发展意识,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要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扭住发展关键,努力把发展的目标变成发展的现实,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过去35年,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中国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新常态下,旅游业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繁荣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坚持传统和惯性思维已经行不通。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趋势,基本都与旅游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新常态处处与旅游有关联,旅游与新常态深深融合在一起。大逻辑包容小逻辑,小逻辑支持大逻辑。对旅游人、旅游行业来说,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进而为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从发展基础看,1979年,小平同志发表“黄山谈话”,开启了我省、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征程,也使我省成为中国现代旅游业发源地。在“黄山谈话”指引下,我省旅游业发展从点状到线状、从局部到整体、从自觉走向更加自觉,取得35年的持续较快发展。旅游总收入由1979年不足800万元,增加到的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5.7%。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省也已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到旅游大省的历史性跨越。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全省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尤其是作为旅游业发展强大支撑,我省已形成“四纵八横”高速路网、米字型的高铁路网和比较发达的航线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旅游强省已具备实力基础。  从产业地位看,旅游业正在由过去相对从属地位加速走向中心。促使旅游业走向中心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新阶段,也到了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期。二是经济新常态传导。新常态下稳增长、调机构、促消费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更加关注和寄希望于旅游业,全省如此,各市也同样如此。三是各级党政领导推动。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旅游工作纳入工作要点,省政府专门出台了88号文件。16个市中,2个市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6个市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其他市也都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报告、综合性讲话材料中,旅游业的份量越来越重。这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和标志。四是行业产业融合互动。旅游产业越来越融合到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融合到工业、农业、文化、生态、体育、科技等各个产业和行业。这些情况表明,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有没有准备好,旅游产业已经并将继续从后台加速走向前台,由从属加速走向中心。  从阶段特征看,过去旅游消费呈模仿型排浪式,现在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旅游消费渐成主流;过去公务出游、团队旅行是主流,现在公务出游消失,团队游规模数量逐步下降,自驾游、自助游持续攀升;过去游客愿意承受高强度、“赶鸭式”旅游,现在已经越来越难以接受,提前谋划、提前预定,想停就停、深度体验渐成主流;过去市场竞争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过去旅游业发展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和特殊政策,现在则是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推动;过去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现在则更多依靠人才支持和管理创新驱动。旅游行为的普遍化、旅游市场的全球化、旅游消费的无限化、旅游产品的多样化、旅游产业的中心化,已成为业界新常态。  从行业建设看,旅游是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的行业,旅游部门是新组建的部门,过去没有抓手、没有标准,我们创造抓手、制订标准,开创了天地。旅游机构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职能也在由接待型事业向经济产业、社会事业转变中逐步完善。当前,各级都成立了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或旅游工作领导组,建立健全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一些市县还组建了旅游委员会并进入政府组成部门。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一靠党政领导的远见卓识;二靠旅游产业的发展贡献;三靠旅游人的奋发努力。在当前新常态下,旅游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日益蓬勃发展。行业管理的领域越来越广,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但正因为如此,行业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行业的地位作用也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凝聚力量、振奋精神,从一件件具体事情抓起,靠扎实有为的工作业绩来赢得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更多关注、更大支持。  从事业属性看,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事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求,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是旅游事业发展的新使命;城镇活力的彰显、美好乡村的建设、精准扶贫的实施,是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空间;缓解就业压力,培育新型农民、提升游客和居民文明素质,赋予了旅游事业发展更多的价值内涵。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是一个幸福的事业,也是一个前景光明的事业。 新形势新任务,新常态新挑战。我们要增强产业自信、行业自信,事业自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奋力把旅游强省建设推向前进。省政府88号文件对旅游强省建设任务已作出战略部署。旅游强省的核心标志是“三个全面”:  一是竞争力、影响力全面增强。到2020年,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企业基本单位实现翻番,形成一批年营收10亿元、50亿元乃至百亿元的骨干旅游企业;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三个定位基本确立,环巢湖、大别山和皖北等区域旅游业蓬勃发展,形成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旅游区;旅游经济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二是硬环境、软环境全面改善。到2020年,形成衔接顺畅、网络发达、便捷舒适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设施齐全、功能配套、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撑旅游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优良;安徽旅游的国内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三是贡献度、满意度全面提升。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对财政和税收收入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到600万人,惠及更多乡村和贫困人口;主要旅游城市、旅游区游客满意度进入全国前十,主要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显著提高,旅游业真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新形势下推进旅游强省建设,要求我们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尤其要始终注重把握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的重点问题。一要更加注重融合发展。自觉将旅游业发展融入到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特别是融入城镇化建设、美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对外开放之中,深入推进与建设、文化、工业、农业、林业、水利、体育等部门合作,协调整合部门人力、智力、财力和行政执行力,既促进旅游发展,又推动其他部门的工作,实现双赢多赢。二要更加注重项目建设。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旅游休闲消费需要,加强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不断谋划和建设一批具有牵动效应、辐射带动力的重大项目,梯次推出一批现实的支撑点。其他各项工作也要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把愿景化为可行,把可行化为操作,一件一件把事办实,做到工作任务可操作、责任可分解、过程可监控、成果可检验。三要更加注重依法治旅。旅游业是高度市场化、国际化的产业,也是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要树立法治思维、市场思维,严格依法促进发展、管理市场,努力形成政府依法监管、企业守法经营、游客文明旅游的生动局面。四要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坚持将改革思维、创新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不断推进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并衔接好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大处着眼,小处落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使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和支持。五要更加注重企业发展。产业壮大关键在企业发展。旅游强省建设要靠实体经济、靠旅游企业、靠发挥企业家才能。要把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发展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不断壮大旅游品牌企业,贯穿到旅游业改革发展始终。企业外部,我们要做好“解绳松绑”工作,简化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协调解决发展难题,为企业营造起点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发展环境和竞争环境。企业自身要“舒筋活血”,顺应现代市场经济规律,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经营活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履行好社会责任。  三、2015年全省旅游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国务院31号文件和省政府88号文件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全年工作基本思路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决策部署,围绕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围绕落实省政府88号文件,着力深化旅游改革,营造良好环境,推进产品开发,完善公共服务,提高旅游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贡献度,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预期目标是:接待入境游客425万人次,同比增长5%;接待国内游客4.28亿人次,同比增长13 %;实现旅游总收入3950亿元,同比增长15%;完成旅游项目投资2000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除入境旅游外,全面完成“十二五”预定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皖政〔2014〕88号文件宣贯为契机,营造旅游改革发展大环境  1.服务对口协商等活动。筹备和服务好省政协以进一步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为议题的对口协商活动。认真做好省人大、省政协有关涉旅会议、调研、视察等服务工作和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  2.推动各地各部门抓好细化落实。督促各地各部门按照88号文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各市要尽快出台贯彻88号文件的具体措施,年内未出台政策措施的不得评为先进。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88号文件情况开展督查。  3.制定出台若干具体措施。率先抓好省局分工事项落实,制定年度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并推进落实。制定出台旅游协会改革、加强文明旅游、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推进全省旅游景区标识标牌建设、全省智慧旅游建设、实施“1+N”旅游宣传营销、加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人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意见或操作办法。  4.组织若干培训研讨班。分处室和业务工作继续推出88号文件解读。分片分期开展88号文件宣讲报告会。会同有关部门,举办旅游强省建设高级研讨班。争取将旅游业改革发展培训列入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培训计划。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1.夯实旅游项目基础工作。规范省市县三级旅游项目库建设,抓好在建项目数据更新报送和重点旅游项目入库工作。改进旅游项目统计范围,加强重点旅游投资项目的统计监测。规范完善旅游项目统计通报制度。加强旅游项目建设绩效评估,其结果作为确定旅发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权重的主要依据。强化省旅指委联系的重大项目推进调度工作,鼓励各级旅指委建立联系重点项目制度。  2.抓好区域旅游统筹和规划编制。配合抓好长江经济带、大别山等区域旅游规划编制。修编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多规合一”,高质量编制全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统筹提出环巢湖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区、大别山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皖北历史文化旅游区建设行动计划。抓好全省自驾游产品专项规划。  3.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提出建立示范区建设领导机制、区域合作、要素资源配置、金融创新、生态补偿先行先试等方案。推动示范区内各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提出精品景区、优势景区、特色景区目录并谋划和实施一批项目。牵头制定示范区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专项工作方案。  4.推动重点旅游产品开发。确定各市拟建5A级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城市旅游休憩带、特色旅游商业街(美食街、文化演艺街)以及各5A级景区常态化的文化旅游演艺节目名录。认定5个左右省级研学旅行基地,各市至少认定1个研学旅行基地。  5.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和精准扶贫工程,开展旅游强县、旅游乡镇、旅游特色村和农家乐四级联创,力争评定旅游强县6个、优秀旅游乡镇50个、旅游示范村100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200家。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和特色景观名镇名村、体育旅游基地、徽姑娘农家乐创建。支持合肥、黄山等地加强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  6.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编制全省红色旅游三期规划。策划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经典线路提升项目。抓好10个红色旅游小镇提升。举办红色旅游讲解大赛。组织红色旅游进校园活动,举办全省大学生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配合摄制大型红色旅游系列纪录片《红色地标》。  7.推进旅游品牌创建。加快方特主题公园、三河古镇、万佛湖等景区创建5A进程。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休闲区。支持旅游企业创建服务业安徽名牌、著名商标等品牌。  8.加快旅游商品开发。评选和推广100个“安徽旅游必购商品”。继续推进旅游商品“五进”活动,拓展安徽旅游产品在线销售渠道。支持宣城等地建设安徽地产品直销中心。  (三)以促进便利化为追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开展厕所建设管理大行动。开展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街区等场所旅游厕所调查统计。以5A景区、五星级农家乐为重点,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500座。举办旅游厕所设计大赛。确定一批以商建厕、养厕、管厕典型。  2.推动旅游标牌标识建设。与交通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全省高速公路、国省道及城区通往4A以上景区(点)道路沿线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交通干线与重点旅游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调查。率先实施皖南示范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启动宣广高速广德服务区的旅游化改造,使之成为旅游形象展示窗口和自驾游集散中心。  3.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力度。出台智慧旅游建设规范,加快省级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建立安徽旅游服务门户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高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服务集成能力。年内试运行旅游投诉受理、旅游诚信记录、黑名单、曝光台等部分功能。支持300家旅游企业创建智慧旅游企业,先期推动4A级以上景区、四星级以上饭店、旅游集散中心等游客集中场所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  (四)以提高满意度为目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推动旅游法规和制度建设。推进安徽省旅游条例修订工作。建立旅游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制度。推动各地建立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高风险旅游保障和流量管理制度。大力开展旅游行业普法宣传和执法资格认证。建立严重违法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黑名单”、不良信息公告制度。  2.加大旅游市场整治力度。推进旅游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推进部门和区域间旅游违法信息共享。推动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运用,加大旅游团队电子行程单监管。调整充实全省旅游行风社会监督员队伍,开展百名社会监督员随机暗访行动。开展旅行社设立资格、导游劳动权益保障、旅游合同执行、出境游、赴台游委托代理招徕业务等专项检查,依法查处一批违规经营旅游活动,曝光一批“黑社、黑导、黑车、黑网站”等反面典型,摘掉一批不符合标准的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牌子。  3.加强旅游标准化工作。出台安徽省旅游服务标准化管理办法。围绕乡村旅游、研学旅行、老年旅游、旅游诚信、旅游安全等,制修订12项省级标准或规范。将长三角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图形标志设置规范、房车旅游服务区基本要求和省级旅游强县、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转为省级标准。加快合肥市、西递宏村开展的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万达环球国旅、天堂寨景区全国服务标准化试点进程。会同省质监局,继续推进省中旅、合肥旅游集散中心、八里河、大浦乡村旅游世界、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广德木子度假村6家企业开展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新增6家试点企业。开展“特色文化主题酒店”评定。  4.持续开展诚信建设和文明旅游工作。制定安徽省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完善经营者诚信等级认定标准,制定安徽省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管理实施细则。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联合有关部门发布出境旅游文明提示。制作文明旅游公益宣传片和宣传标语,继续组织文明旅游公益宣传。继续开展文明旅游进学校、进广场、进社区、进景区、进企业、进服务大厅活动。组织“文明旅游使者”和“文明游客”评选活动。开展旅游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号等创建。  5.强化旅游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继续实施旅游安全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开展旅游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和技能培训,建立旅游安全预警、风险提示和工作台账制度。围绕旅游交通、餐饮食品、特种设备和重大旅游活动等,加强督查检查和隐患排查。完善黄山救援基地救援能力,启动大别山旅游救援基地建设调研。  (五)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旅游业改革  1.推动旅游管理改革创新。建议修订省旅指委议事规则。推动各级旅指委完善联席会议、专题会议、现场督办等工作机制。支持九华股份上市。支持部分重点旅游区设立管委会,推进一体化改革。创新银旅合作方式,扩大旅游担保贷款规模。在旅游绩效考核中增设对各地旅游满意度、人均旅游消费等指标。加快省旅游培训中心改制步伐。  2.加快旅游协会改革。健全省市两级旅游行业协会组织,推动组建相关新业态协会组织。建立旅游部门和行业协会定期沟通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完善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年底前,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完成与本级旅游协会脱钩工作。将A级景区、星级饭店、乡村旅游等创建评定工作逐步转移到旅游行业协会。  3.推动旅游宣传营销改革创新。征集安徽旅游宣传口号,制作全省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宣传片。实施“1+N”营销模式,以央视为重点投放安徽旅游形象广告,强化新媒体推广,推进智慧旅游营销。举办第四届国际旅行商大会。组团参加伦敦、法国、莫斯科等9个重点国际旅展和若干国内旅展。赴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促销活动。加强对境外安徽旅游代理营销门店的管理考核。举办安徽旅游摄影大赛、自驾游推广、研学旅行推广等专题活动。抓住合福高铁开通机遇继续加大高铁旅游营销力度。完善组织包机、游轮、专列来皖旅游奖励办法。筹备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第五次会议。  4.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建立省旅游局领导班子联系重点旅游企业制度。支持省旅游集团和黄山、九华山等旅游集团加强资产重组和股权改革,实施旅游管理品牌输出。推动旅游饭店、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扶持电子商务、专业旅游经营机构和特色旅游企业发展,力争全年新增旅游企业400家。开展旅游企业享受惠旅强企政策调查。组织“十强旅行社”、“十强旅游饭店”评选,对扩大投资、吸纳就业、招徕游客贡献大和营收超亿元的旅游企业进行表彰。  (六)以提升效能为重点,加强旅游行业建设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建设安徽旅游人才库。实施旅游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遴选若干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组织旅游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乡村旅游带头人学习培训,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和技能培训。加强导游、领队管理和素质提升,促进导游考试、导游薪酬、职级评定、培训教育规范化。组织旅游企业劳动技能大赛。  2.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认真落实旅游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和政务公开,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实施OA平台向基层延伸,加快推进网上办公系统自动化进程,提高文电、信息传输速度。实行重点工作督办制。参照国家局做法,建立省局向市局(委)征求意见建议机制,试行对各市局(委)业务工作进行评估。  3.加强相关基础工作。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开发运行旅游统计网上填报系统。分类开展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要素调查统计。探索建立重点旅行社、旅游饭店、农家乐等经营情况监测制度。加强旅游统计分析和成果运用,完善季度通报制度。组织一批课题研究,破解一批难点问题。汇编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政策。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成果,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到旅游工作的始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三十条”要求,强化旅游部门作风建设,提高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机关建设水平。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大力推动学法、尊法、用法、守法,依法用权,依法办事,确保干成事、不出事。  同志们,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新的使命在召唤我们,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心,提振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脚踏实地、乘势而上,谋求新突破,形成新亮点,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夯实旅游强省建设基础,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级旅游网
省内旅游网
旅游相关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 版权所有
承办: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委员会 地址:马鞍山市印山东路2009号汇通大厦 电话:
备案号:皖ICP备号 &&&& 技术支持:
网站标识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