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抗原ca19-9_9值739是癌症吗,同时患有肝炎,转氨酶谷草500多,谷丙1200多,直接胆红素

  糖类抗原ca199

是迄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

在血清中它以唾液粘蛋白形式存在,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和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的胃肠道

胰腺癌、肝胆系癌、胃癌、结直肠癌的CA 19-9水平分别是正常均值的683、535、279、115倍。而阳性率以胰腺癌为最高,故CA19-9是胰腺

大部分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明显增高。如果以正常参考范围上限(37 U / mL)为诊断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90%以上;

CA19-9水平与肿瘤的阶段有关,血清中含量的高低提示手术的难易程度;

术前CA19-9水平对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低者预后较好;

术后CA19-9水平降至正常者生存期长于未下降者;

肿瘤复发时,CA19-9可再度升高,并且发生于影像学诊断之前。因此可用作监测肿瘤的复发。

卵巢癌、淋巴瘤、胃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的阳性率较低。应用如下:

胃癌的阳性率约为25%-60%,且与肿瘤分期有关。对于胃癌患者,同时检测CEA可提高阳性率;

直肠、结肠癌患者,阳性率为18%-58%,与肿瘤分期有关。同时测定CEA可提高敏感度,如果治疗有效,CA19-9下降速度较CEA快;

胆囊癌、胆管癌、胆道癌的CA19-9阳性率较高,可用于区别胰腺癌、胆管癌合并的黄疸与阻塞性黄疸。后者的CA19-9水平较低。

使用原则:CA19-9与AFP、CEA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胃肠道肿瘤的诊断效率

低浓度增高、一过性增高可见于慢性胰腺炎、胆石症、肝硬化、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肿瘤细胞对癌胚胎抗原有强阳性细胞浆染色

,作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此种抗原称为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

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 癌胚抗原是一个广谱性

反映出多种肿瘤的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

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

癌胚抗原结果是H7.4 糖类抗原CA199 H406.0 这两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啊,我不怎么看得懂。麻烦告诉我可以吗

H 是high 其实是代表较参考值高。(也可以替换成向上的箭头:↑)相反 L是low 就是相比较参考值较低。癌胚抗原CEA正常值是0-5ng/ml。7.4 就是较之高了点。CEA增高的临床意义:可见于恶性肿瘤如直肠癌,肺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癌等.治疗后再次出现缓升提示癌复发,良性疾病如肝硬化,肺气肿,直肠息肉,肠胃道炎症等也可轻度增高.糖类抗原CA199根据拟采用的仪器和方法,正常上限是不同的,一般是37.你的也较参考值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和病情结合来分析。胰腺炎、胆囊炎都会轻度的升高。可以定期检测它的变化。因为这些指标特异性不是很高,所以得结合你的临床症状和其他的相关检查。建议你可以去医院作个全身检查 如果你是女性,妇科的检查不能遗漏。

一种肿瘤标志物。正常时由卵黄囊及胚胎肝产生,出生一年后维持低水平,肝病时升高,明显增高见于肝细胞性肝癌和畸胎瘤,已作为

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指标之一。

(一级学科);免疫病理、临床免疫(二级学科);

在胎肝和羊水中发现的一种糖蛋白,在成人中水平极低,可以作为肝癌的指标,7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此种蛋白质的水平升高,但患者

和胎儿的此种蛋白质的糖链结构有所不同。

(一级学科);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二级学科)

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

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

蛋白总量的1/3。在妊娠30

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血浆中浓度为高峰期的1%左右,约40mg/L,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低于30μmg/L)。

或母体血浆中AFP可用于胎儿产前监测。如在

裂、无脑儿等时,AFP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其在羊水中含量显著升高。胎儿在宫腔内死亡、

等先天缺陷亦可有羊水中AFP增高。AFP可经羊水部分进入母体血循环。在85%脊柱裂及无脑儿的母体,血浆AFP在妊娠16-18周可见升高而有诊断价值,但必须与临床经验结合,以免出现假阳性的错误。

在成人,AFP可以在大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在生殖细胞肿瘤出现AFP阳性率为50%。在其它肠胃管肿瘤如

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

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

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近年大量的临床却发现,部分肝硬化病人会长期出现AFP达到上千,但多年都没有肝癌的迹象;同时发现约20%的晚期肝癌病人,直至病故前,AFP仍不超过10。

甲胎蛋白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但

癌。什么情况甲胎蛋白会出现阳性呢?

甲胎蛋白由新生的幼稚肝细胞分泌,胎儿的肝细胞没有发育(分化)完全,分泌的甲胎蛋白量很大,所以孕妇的甲胎蛋白会阳性。肝癌是尚未分化的肝细胞,当然能大量分泌甲胎蛋白。

孕妇在分娩1年后体内的甲胎蛋白就会恢复正常,正常值为每升血内甲胎蛋白含量不超过20微克,如果甲胎蛋白升高到每升血400微克以上,那么患肝癌的机率就很大了,这时还要进行

检查,因为有30%~40%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不会升高,所以需要进行综合检查。

双胎孕期甲胎蛋白值比单胎高一些,所测350ng/ml在正常范围,高于正常值三倍以上才有临床意义。单胎妊娠有参考值:孕21周均值82.3,3 倍值246.9,双胎应大于493以上才有意义。目前用测甲胎蛋白值来筛查神经管畸形,孕21周以后一般不做这项检查。可用B超监测神经管畸形的。

如果要想确定是否患有肝癌,还必须配合做以下检查:

肝癌患者应作肝功能检查,多数正常,伴有肝硬化时可出现肝功能损伤,部份患者血清

高,肝癌造成肝功能损害仅见于晚期病人。

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作用。目前常用化学发光法、酶标法、酶标电泳法、放射免疫法检测。一般认为:定性法阳性或定量>400毫微克/毫升、>200毫微克/毫升,持续8周,而谷丙转氨酶(SGPT)正常,并排除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确立。特别应用在早期

的诊断并及时手术可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对肝癌手术、化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放疗等疗效及预后判断、动态测定血清甲胎蛋白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3.血清铁蛋白(SF)

是原发性肝癌的第二血清学标志物。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

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

、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

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 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

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肝病患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甲胎蛋白升高:

①正确对待病情,保持乐观的心态。有的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肝病,就整天愁眉不展的,殊不知,情绪低落可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促使病情恶化。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对肝病患者至关重要。

②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阻止或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

③合理饮食。乙肝患者最好安排多样化的均衡饮食,尤其是应避免食用发霉的花生和豆制品,少食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和咸肉。

④禁烟酒。饮酒可以促使肝病患者较早发生肝硬化,增加肝癌的发生率。故肝病患者应无条件戒酒,白酒、啤酒都在禁忌范围之内。烟中含有多种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

⑤不可过度劳累。劳累过度可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从而削弱

的抗病力,使肝炎病毒迅速扩散,加重病情。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患者,应暂时避免性生活,此时放纵性生活,只能加重病情;

、轻度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静止期的肝硬化患者可以进行性生活,但应控制频度,如青年人应每周1~2次,中年人应每1~2周1次,

患者应每月1~2次。总之,肝病患者在进行性生活时,应以第二天不感到疲劳为标准。

⑦避免乱用药物。肝脏是人体重要的

,许多药物都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乱用药物必定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

甲胎蛋白AFP正常值:≤25μg/L 放射免疫分析AFP正常值:≤20μg/L

AFP正常值:≤25μg/L 最常用的定量试验为放射免疫法(正常值为0~25ug/L),若超过25ug/L为阳性,若再25~400 ug/L之间为低浓度阳性,超过400ug/L即为高浓度阳性。

甲胎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早在1944年已有人对甲胎蛋白的存在进行过研究。直到1965年才有人观察到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能与抗胎儿血清的单价抗血清起反应,说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与人类胎儿血清中有一共同的特殊成分,并将这种特殊的蛋白成分称为

一、AFP的来源及生化特性

AFP是啮齿类动物胚胎期和人胚胎期血清中的主要蛋

白成分。人类胚胎在宫内发育的第六周左右用双向扩散法即能测出AFP,到第13周左右可达到高峰,第16

AFP的浓度迅速下降而

浓度上升。在人类胚胎中AFP最高浓度可达3—4mg/ml,但新生儿期其血清浓度约为10-50ug/ml,出生后第1周末用双向扩散法即不再能测出,然而用敏感的方法测定,证明AFP可持续存在

常成人的血清中,用硫酸铵沉淀法RIA测献血员11例,8例AFP在10ng/ml以下。用放射火箭自显影测定学员206例的AFP,均在25ng/ml(4-25ng/ml),因此说明AFP的产生并无完全的基因控制。

AFP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在啮齿动物及人类胚胎的肝脏,但也可在卵黄囊及胃肠道等。有人观察到一个肝癌中,只有不到20%的肝细胞含有AFP,提示AFP的产生只是细胞群中的少数在活动。另一种解释是所有细胞都制造AFP,但只有少数细胞可贮存AFP。AFP可出现于正常人,表示某些细胞可继续合成AFP维持整个一生。

人类的AFP属于α球蛋白,电泳运动在白蛋白与球蛋白之间,分子量约为64,000—72,000,沉淀系数为4.5。此蛋白约有18种

组成,碳水化合物约占4%。来源于胎儿的AFP呈一致电泳运动,从肿瘤来者含有4种变异体或叫亚成分,其电泳运动有轻微差别,这种差别主要在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上而不在

于胎儿期AFP所起的作用仍不太清楚。从其浓度变化规律来看,AFP好像是成人血中白蛋白的相应物质,而白蛋白是AFP的替代物。白蛋白在控制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中起重要作用,而AFP可能主要在于维持正常妊娠,并保持胚胎不受母体排斥,已知AFP能结合求偶素。

AFP的诊断价值及其阳性率的高低,是随着检测方法的发展而改变的。1970年以前主要用

法,其阳性率虽不高,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却较大。1971年之后,敏感的检测方法不断发展,其阳性率显著提高,但同时也会发现大量非癌症肝病患者有AFP的升高,因此说明AFP的升高并非肝癌所特有。常用检测AFP的方法及其优缺点比较见表1。

表1 AFP的检测方法比较

AFP的检测对比 方法 灵敏变 需用时间 主要优缺点

双向琼脂扩散 3ug/ml 24-48小时 设备简便,定性可作稀释度

0.3ug/ml 1-2小时 设备简便,定性可作稀释度

间接反相血凝 50ng/ml 3-4小时 简易,但须有标准试剂

三、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升高可达250ng?6mg/ml,(甚至达到9mg/ml),相当于正

常人的数十倍乃至数万倍。早些年用双向扩散检测时,AFP阳性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

值(表2),在世界上肝癌高发区约50%的肝癌患者可被检测出来,但在白人肝癌患者其

阳性检出率却很低。在上述资料中,10?30岁的肝癌患者AFP阳性率可达100%,31?40岁和

40岁以上的肝癌患者分别为66%和22%。

AFP检测结果 部位 疾患 检测人数 AFP阳性数

其它 非肝脏性原发 .8

甲胎蛋白检查费用不等,医院等级不同,检查费用会有差别,医院所处地区消费水平不同,检查费用还会有差别,甲胎蛋白检查费用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30元一次、40元一次、60年一次的都有。不过价格都不会太贵,所以患者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AFP检测与病毒性肝炎

一般认为非癌症性肝病时AFP含量大多在500ng/ml以下,且为一过性。在一般病毒性

肝炎患者,AFP升高者约13%,在

。从暴发性肝炎恢复的患者AFP升高者可达85%,并提示

之后AFP升高的范围可能

有预后意义。有人对483例各型肝炎患者的AFP含量用火箭电泳及反相间接血凝法进行了

动态观察,发现非癌性肝病患者AFP升高多在<200ng/ml,同时伴有ALT的升高,并在ALT

升高之后始有AFP的上升,AFP持续升高1个月始下将者达71.4%,除1例持续升高达4个月

之久外,其余患者均在3个月内至正常(表3)。

表3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含量(火箭电泳及反相间接血凝)

疾病类型 例数 阳性增高者%

有人曾收集到各种原因之肝功能衰竭64例,其中病毒性23例,共死亡41例,其中AF

死亡的4例患者皆有严重的并发症,故认为AFP的升高可作为大片

血清甲胎蛋白(AFP)临床意义

诊断原发性肝癌。检测AFP的含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较目前较常用的诊断肝癌的B型超声波、同位素扫描和血液生化测定等方法敏感。用琼脂扩散法能检出1-3mg/L以上,阳性率可达75%左右。反向血凝法较琼脂扩散法灵敏度高100-200倍;放射免疫法能检出纳克水平的AFP,较琼脂扩散法灵敏1000倍,可使原发性肝癌阳性检出率达90%左右。其他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胰腺癌、结肠癌、胆管细胞癌等也可导致AFP升高,但肝转移癌却极少增高。

一、急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鉴别诊断

急性肝炎和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放射免疫法可在一些肝病患者血清中测得较高含量的AFP。上海瑞金医院报告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各60例,测得AFP含量在25-40μg/L者分别占13.3%、11.7%、3.5%和41.7%。因此对于低水平AFP的肝病患者,特别是50-400μg/L左右者,应进行多项动态检测才能与肝癌进行鉴别。一般急性肝病,可随病情好转AFP含量下降或正常,肝硬化可呈下降或持续低水平,肝癌则逐渐上升。

先天性疾病的诊断:检测羊水中AFP含量的意义已引起注意,Rendle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发现无脑儿羊水中含量显著升高。正常妊娠12~16周羊水AFP含量为21.1±1.2mg/L,以后逐月下降,足月时为0.5±0.2mg/L。无脑儿患者在妊娠26~31周为95.7±19.3mg/L,32-38周为25.7±5.9mg/L。先天性肾病及脊柱裂也有类似报道。因此用放免法检测羊水中AFP含量,有助于某些先天性疾病的出生前诊断。

血清AFP升高,还可出现于畸胎瘤、睾丸和卵巢肿瘤等。母体血中AFP升高还可见于异常妊娠,如:胎儿有脊柱裂、无脑儿、脑积水、十二脂肠和食道闭锁、肾变性、胎儿宫内窒息、先兆流产和双胎等。

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及危害

(1)肝癌是常见的造成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之一,一般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不到20μg/L,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据调查发现约有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会升高,通常以400μg/L为标准,高于此数值应该考虑肝癌的可能性,一般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甲胎蛋白就已经升高,所以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定期的检查。因此,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提醒一点的是:不能仅仅凭借甲胎蛋白偏高的指标来诊断或排除一种疾病是不可靠的,因为肝癌的发现不一定都需要甲胎蛋白偏高,有些肝癌可以是甲胎蛋白值正常的,故应同时结合其他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才可增加诊断可靠性。

(2)妊娠妇女和新生儿也会出现甲胎蛋白的一时性升高,因为甲胎蛋白是胎儿的正常血浆蛋白成分,是胚胎早期的主要蛋白质,

妇女甲胎蛋白是会明显升高,一般在妊娠后3个月,甲胎蛋白就明显升高,到7-8月孕妇母血中AFP量达到最高峰并相对稳定,但其仍旧低于400μg/L,约在产后3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3)甲胎蛋白偏高可能与非恶性疾病如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恢复期,肝硬化,先天性胆管闭塞,畸形胎儿等甲胎蛋白可出现升高,但是起升高的幅度比较小,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4)甲胎蛋白偏高可能与生殖细胞肿瘤有关,据资料显示大约50%患有生殖细胞肿瘤的病人其甲胎蛋白(AFP)呈阳性;一些其它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甲胎蛋白偏高;另外,若甲胎蛋白大于25μg/L的男性患者还要考虑睾丸癌的可能。

(5)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甲胎蛋白有轻度、中度升高,一般在50~300μg/L,与肝细胞癌不同点为升高幅度低,一般不持续增高,经治疗后降低以至恢复正常。

。30%新生儿肝炎可测出甲胎蛋白,发生率随病情的严重度而增加,大多明显增高。此可与先天性胆管闭锁鉴别,后者甲胎蛋白大多正常。

、充血性肝肿大、共济失调、

、先天性酪氨酸病、孕妇(3~6个月)、睾丸或卵巢胚胎性肿瘤(如精原细胞瘤、恶性畸胎瘤、卵巢癌等)也常有甲胎蛋白增高。

甲胎蛋白升高偏高的危害

第一,在成人,大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出现甲胎蛋白升高,在生殖细胞肿瘤出现甲胎蛋白阳性率为50%。因此,甲胎蛋白偏高一般意味着肝癌的发生。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一般不到每升20微克,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所以甲胎蛋白偏高应考虑肝癌的可能性。

第二,孕妇的甲胎蛋白偏高可能意味着胎儿有缺陷。甲胎蛋白在产妇羊水或母体血浆中,可用于胎儿产前监测。如在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等时,甲胎蛋白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羊水中甲胎蛋白偏高明显。胎儿在宫腔内死亡、畸胎瘤等先天缺陷亦可有羊水中甲胎蛋白偏高。甲胎蛋白可经羊水部分进入母体血循环,在85%脊柱裂及无脑儿的母体,在妊娠16-18周血浆甲胎蛋白偏高则有诊断价值,但必须与临床经验结合,以免出现假阳性的错误。

第三,甲胎蛋白偏高也可能是肝损伤、充血性肝肿大、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先天性酪氨酸病、孕妇(3~6个月)、睾丸或卵巢胚胎性肿瘤(如精原细胞瘤、恶性畸胎瘤、卵巢癌等)引起的。

因此,甲胎蛋白偏高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必须引起患者的注意,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等了解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及时治疗,减少甲胎蛋白带来的危害。

甲胎蛋白升高就是肝癌吗

甲胎蛋白的确是诊断肝癌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并非只要出现甲胎蛋白阳性,就可确诊为肝癌。确诊肝癌一定要动态观察甲胎蛋白含量的变化,如果连续1个月以上时间,甲胎蛋白含量检测结果一直大于400μg/L,则应高度怀疑肝癌可能,再结合影像学检查(B超、CT及磁共振成像等)便可确诊。如果甲胎蛋白一过性升高或轻度升高,不一定就是肝癌。

有研究报道,几乎所有肝炎病人血清甲胎蛋白都有升高,大多数病人在肝功能恢复正常时,甲胎蛋白却达高峰。这一发现提示,甲胎蛋白的产生为肝细胞修复新生所引起,急性肝炎病人如转氨酶开始下降,肝细胞转入修复期时,甲胎蛋白的浓度最高,于达到高峰后才逐渐下降乃至消失。一般肝炎患者甲胎蛋白的升高持续时间不长,但在转氨酶恢复正常后,不但不下降而明显升高时,应注意有癌变的可能。

综上所述,甲胎蛋白检测异常,并非都是肝癌。甲胎蛋白检测正常也不能绝对排除肝癌。需对甲胎蛋白动态分析,同时辅以B超等影像学检查。

甲胎蛋白具有抑制PTEN的生物学功能:

AFP)是肝癌细胞表达的高特异性蛋白质,很多肝癌病人(70-80%)在发病期间都有AFP基因高表达的特征,AFP是一种胚原蛋白,其基因在胎儿发育过程开放并表达,而在人出生两年后基本处于关闭状态,但是成人发生肝癌或肝脏良性再生时,AFP的基因重新被激活而大量表达,在临床上被认为是肝癌的经典肿瘤标记物,因而被当作诊断肝癌的金标准。北京大学博士李孟森课题组成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下,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逐步揭示了AFP所隐藏的生物学功能。该课题组研究发现AFP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长、转移和侵袭密切相关,并且认为AFP是肝癌细胞耐药的关键性细胞因子,研究结果显示AFP具有潜在的抗凋亡诱导作用的生物学性质。

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临床上是用于治疗白血病的一线药物,其主要通过与胞内受体结合诱导恶性细胞“改邪

归正”,由于ATRA与受体结合后改变后者的空间结构,导致受体进入细胞核内调节靶基因的转录,发挥其抑癌作用。尽管ATRA能诱导恶性细胞分化和抑制癌细胞生长,但是肝癌细胞对ATRA失去敏感性。ATRA能诱导PTEN (Phosp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的表达,而PTEN是水解3-磷酸肌醇(PIP3)为2-磷酸肌醇(PIP2)的磷酸酶,其能阻止3-磷酸肌醇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PKB/AKT),阻断PI3K/AKT的信号传递,因而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其表达下降或功能的丧失是引起生长信号错误传递的分子基础,后果是导致癌细胞的过度分裂。约有12.5%的肝癌病人的癌细胞里PTEN基因关闭,而70%的病人PTEN基因开放并高表达,PTEN蛋白合成量与正常组织没有显著性差别,因而PTEN在肝癌内丧失发挥抑癌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功能失活导致的。由于PTEN表达缺失或下降与AFP高表达密切相关,AFP是肝癌细胞高表达的特异性蛋白质,课题组基于AFP与PTEN在肝癌细胞内表达相关性的设想,深入研究肝癌细胞内高表达的AFP是否存在曾未发现的生物学功能。

北京大学博士李孟森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李刚教授实验室,采用RNA干扰、免疫共沉淀(Co-IP)、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和染色体免疫共沉淀(ChIP)等技术研究肝癌细胞内AFP新功能,发现在肝癌细胞内的AFP能与PTEN结合,并抑制PTEN 的生物学活性,促进PI3K/AKT信号的传递,而且发现AFP也能特异性与caspase-3结合,抑制caspase-3的活性,阻断 caspase信号的级联反应,导致肝癌细胞耐受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作用。传统的医学理论认为AFP基因的高表达是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伴随现象,是肝癌发生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李孟森博士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外的AFP能与其受体结合,介导生长信息的传递;细胞内的AFP不仅能抑制凋亡信号的转导,而且也能促进生长信号的传递,这是AFP具有抗凋亡和促进增殖功能的新发现,该研究结果赋予AFP新功能的认识和寻找到治疗肝癌的新靶点。研究结果在2009年6月15日出版的《International


检验报告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常规分析 项目 白细胞 计数 参考值 (WBC) 成人 ] 儿童 新生儿 [15-20×10^9/L] 淋巴细 (LYMPH%)[0.2-0. ●增多: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如风疹、腮腺炎等) 、某些细菌感染(如百日咳、结核 胞 4] 4×10^9/L] 等) 、白血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肾移植术后等。另外再生障碍性贫 数●减少: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严重化脓性感染、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 (MONO%)[0.03-0. ●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活动性 胞 08] .9×10^9/L] 中性粒 (NEUT%)[0.5-0.7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如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 、广泛组织 细胞 ] ^9/L] 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等)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如汞、 病反应、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等,也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及氯化锂等。● 减少: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布氏杆菌病、麻疹、抗癌药物治疗、化 学药物中毒、X 线及镭照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性白血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 重度感染、 脾功能亢进 (如门脉性肝硬化) , 过敏性休克、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嗜酸细 (EO%)[<0.07]嗜 ●增多:最常见于寄生虫病(如肠道钩虫感染、肠外血吸虫等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 胞 酸细胞计数 9/L] 病 (如支气管哮喘、 坏死性血管炎等) 、 皮肤病 (如湿疹、 剥脱性皮炎等) 、 血液病 (如 (如猩红热急性期) 、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减少:临床意义较小。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 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期等)等。 嗜碱细 (BASO%)[<0.05]B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等)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 胞 ASO# [<0.03×10^9/L] 红细胞 计数 (RBC) 男 /L] 女 ●增多:见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继发性红细胞增 多性疾病(如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 、肺疾病(如肺气肿等) 、异常血红蛋白病、 呕吐等)也可引起红细胞增多。●减少:最常见于各种贫血,如消化性溃疡、痔疮、 十二指肠钩虫病、血型不合输血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慢性肾 胞增多症等)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中毒等。 (EO#)[<0.5×1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直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等) 、某些传染病 (NEUT#)[2-7×10 铅等的外源性中毒以及尿毒症等内源性中毒) 、恶性肿瘤、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 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肺结核) 、某些白血病(如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 ( MONO#)[0.08-0 等)等。●减少:临床意义不大 ( LYMPH#)[0.08- 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淋巴细胞计 临床意义 ●增加: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尿毒症、严重组织损伤、传染病、严 重烧伤、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手术创伤后、急性出血或溶血、 副伤寒、自身免疫性疾病、黑热病、再生障碍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 、黑热病、再 生障碍性贫血、疟疾、极度严重感染、肿瘤化疗后、放射线及镭照射后、非白血病性

[3.9-10×10^9/L 白血病、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肾移植术后排斥等。●减少:常见于病毒感染、伤寒、

[5-12×10^9/L] 脾功能亢进、化学物质如铅、苯等中毒、长期服用氯霉素等。

[4.0-5.5×10^12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另外,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大量失水(如连续

[3.5-5.0×10^12 功能衰竭、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某些药物的使用(如异烟肼等) 、放射照射也 1

可抑制骨髓造血、脾功能亢进、大量失血、肝硬化腹水、严重营养不良、尿毒症、癌 症骨髓转移、慢性炎症、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病、还可继发于某些疾病(类风湿性关

●升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慢性肺心病、脱水等) ●降低:常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脾功能亢进、肝硬化 腹水、严重营养不良、尿毒症、癌症骨髓转移、慢性炎症、结缔组织症、内分泌疾病 等。

●增高: 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 (如

压积 男性[0.40-0.50] 大面积烧伤、失血等)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降低:见于各种贫血。也见于正 女性[0.35-0.45] 常孕妇,应用干扰素、青霉素、吲哚美辛、维生素 A 等药物时 红细胞 (MCV)[82-95 fl] ●增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降低:常见于单纯小细胞性 平均体 积 平均红 (MCH)[27-31pg] ●增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如恶性贫血等) 。●降低:常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细胞血 红蛋白 含量 平均红 (MCHC)[320-360g 细胞血 红蛋白 浓度 红细胞 (RDW_CV)[0-15%] ●降低:常见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等) 。●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 分布宽 度_CV β 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非轻型) 、HbH 病、混合型营养缺乏性贫血、部分早期铁 缺乏、血红蛋白病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某些 肝病性贫血等。 红细胞 (RDW_SD)[37-54f 分布宽 度_SD 血小板 l]临床意义同 RDW_CV (PLT) L] ]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 大手术后(2W 内)等。●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 抗生素药物过敏等。 血小板 (PCT) 女[0.114-0.282] 平均血 (MPV)[9.4-12.5f ●增高: 常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骨髓纤维化、 脾切除、 小板体 积 大血小 (P-LCR%) l] 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镰状细胞性贫血等;●减小:常见 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化疗后等。 ●反映大血小板所占血小板总数的比例。 2 ●增高: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骨髓纤维化、脾切除等;●减少:常见于再 /L]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等) 。 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等) 。

计数 [100-300×10^9/ 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 、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

比积 男[0.108-0.272] 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肿瘤化疗后等。

板比率 血小板 (PDW)[15.5-18.1 ●增大: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分布宽 度 网织红 (RET%)[0.008-0. ●增多: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 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 红系无效造血时、 细胞 019] 妇女月经后及妊娠期。●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时、阵发 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急慢性中毒、铅中毒、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及多次输血后 等。 网织红 (RET#)[24-84×1 同网织红细胞 细胞计 数 未成熟 网红比 例 幼稚网 织红细 胞百分 比 中等成 (MFR)[7.16-15.4 熟网织 红细胞 百分比 成熟网 (LFR)[81.33-90. 织红细 胞百分 比 C-反应 (CRP)[0-10mg/L] ●增高:常见于化脓性感染、菌血症、心肌梗死、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恶性肿 蛋白 瘤、重症肺结核、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溃疡性 结肠炎、急性白血病并发感染、肾移植等。 (同免疫室 C 反应蛋白) 红细胞 大小异 常 ●小红细胞: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大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巨红细胞:最常见 于叶酸及维生素 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严重的 增生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 红细胞 血红蛋 白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高:主要见于铅、汞、铋等金属中毒及硝基苯、苯胺等中毒, 以及各类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等) 、白血病、恶性肿瘤等。●豪焦小体:最常见于巨 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 些贫血等。●卡波环: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或脾切 除后。 红细胞 形态异 常 ●球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偶尔见于小儿。●椭圆形细 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性贫血、 镰形细胞性贫血。●靶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血红蛋白 C 症,也见于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状态。●口形细胞:常见于口 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也可见于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 血及肝病患者等。●镰形细胞;常见于镰状细胞贫血。●棘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或 3 87%] 4%] (HFR)[<1%] (IRF%) 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所占网织红细胞总数比例 0^9/L]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栓性疾病等。

获得性 β -脂蛋白缺乏症,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尿毒症。 疟原虫 丝虫 中性粒 细胞形 态异常 ●查到:疟原虫感染 ●查到:丝虫感染 ●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含有中毒颗粒或空泡、退行性变、甚至出现 D?hle 小体:常 见于严重传染病(如猩红热等) 、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巨 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棒状小体:只出 现于急性白血病(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Pelger-Huet 畸形:为常染色体遗传 性疾病。 ●Alder-Reilly 畸形: 为遗传性疾病。 ●May-Hegglin 畸形: 为遗传性疾病; 也可见于严重感染、中毒等。●增多: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等异常淋巴细胞%

二、血液生化 项目 总胆红素 参考值 (TBIL) 临床意义 ●增高: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肝外疾病(如溶血性黄 性贫血。 直接胆红素 (DBIL) ●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阻塞性黄疸(如原发性

[0-19μ mol/L] 疸、胆石症、输血错误等) 。●降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引起的继发

[0-6.8μ mol/L] 胆汁性肝硬化等) 、Dubin-Johnson 综合征、Rotor 综合征等) 。 间接胆红素 (IBIL) ] 谷丙转氨酶 (ALT) [2-50U/L]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肝细胞性黄疸(如肝 综合征等) 。 ●增高:常见急性肝炎、慢性肝病(如慢性迁延性肝炎等) 、胆道疾病(如胆道梗 阻等) 、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等) 、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溃疡病、结 缔组织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血吸虫病、 外伤、严重烧伤、休克、外科手术、麻醉、剧烈运动后、妊娠等。异烟肼、水杨 酸、氯霉素丙嗪、奎宁等也可引起 ALT 升高。 谷草转氨酶 (AST) [2-50U/L] ●增高:常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癌、肝硬化、药物性肝细胞坏死、 胆道梗阻、胆管炎、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炎、慢性心肌炎、 心脏手术后、骨髓肌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 性肌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胰腺炎、肺栓塞、 坏疽、溶血性疾病、心包炎、口服避孕药。 总蛋白 (TP) [64-83g/L] ●增高:常见于血液浓缩如腹泻、呕吐、持续高热、失水性休克及肾上腺皮质功 能减退、蛋白异常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降低:常见 于血液稀释(如大量输液等) 、营养不良(如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等) 、消耗增加 (如严重结核等) 、合成障碍(如慢性肝脏损害等) 、蛋白丢失(如严重烧伤等) 等。 白蛋白 (ALB) [35-55g/L] ●增高:常见于血液浓缩(如腹泻、呕吐等) 。●降低:常见于营养不良(如摄入 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消耗增加(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合成障碍 (如急、慢性肝脏疾病等) 、蛋白丢失(如慢性胃肠道疾病等) 、遗传性缺陷(如 无白蛋白血症)等。 球蛋白 (G) [20-30g/L] ●增高:常见于炎症或感染性疾病(如黑热病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 斑狼疮等) 、某些恶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 、慢性肝脏(如慢性活动性肝炎 等)等。●降低:多见于低 γ 球蛋白血症、使用免疫抑制剂、烧伤、肾上腺皮质 功能亢进等;也可见于出生后至3岁的正常幼儿。 4 [0-12.2μ mol/L 硬化、 病毒性肝炎等) 、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如 Gillbert 综合征、 Crigler-Najjar

●增高:常见于胆道梗阻、胆道结石、阻塞性黄疸、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 骨炎等) 、白血病等。●降低:见于服用氯贝丁酯(安妥明) 、硫唑嘌呤、摄入高 钙或高蛋白饮食等。

[50-172U/L] 癌、肝脓肿、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炎、肝结核、胰头癌、骨髓疾病(如变形性

(GGT) [<50U/L]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肝癌、阻塞性黄疸、胆道梗阻、急性胰腺炎、胰腺癌、胰 头癌、胆汁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急性肾炎、心肌梗死、前 列腺肿瘤等。

●增高:急常见于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等) 、溶血性疾病、肝脏疾病(如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肿瘤(如肝癌等) 、肺梗塞、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60-240U/L] 伴有黄疸的中毒性肝炎等) 、肾脏疾病(如肾小管坏死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急

●降低:常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肝脏的实质性损害(如急性肝炎等) 、恶病质、

[4.2-15KU/L] 烧伤、白血病等。 肌酸激酶 (CK) ●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严重的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骨髓肌疾 惊厥、心包炎、癫痫、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CK-MB (CK-MB) [1-25U/L] α -羟丁酸 脱氢酶 肌红蛋白 (HBDH) ●增高:主要见于心肌梗死、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 ●增高:见于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肌炎和充血性心衰竭。

[15-195U/L] 病(如各种类型的营养不良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性脑外伤等) 、全身性

[72-182U/L] 贫血、肌营养不良及叶酸维生素 B12缺乏等。 (Mb) ●增高:见于阵发性肌红蛋白尿、肌肉局部缺血(如心肌梗死等) 、创伤(如挤压 运动) 、中毒性肌红蛋白尿(如酒精、化学药物中毒等) 。

[0-85ng/ml] 综合征等) 、原发性肌肉疾病(如皮肌炎等) 、行军性肌红蛋白尿(非习惯性过度

●增高:见于肾前因素(如长期腹泻、严重灼伤等) 、肾性因素(如急性肾小球肾 疾病、蛋白质摄入不足、乳糜泻、严重营养不良等。

[2.9-7.5mol/L] 炎、慢性肾炎等) 、肾后因素(如前列腺肥大、膀胱肿瘤等) 。●降低:见于肝脏

●增高:常见于急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纤维化、多囊肾、肾移植排斥反应、严

[45-110μ mol/L 重的高血压、糖尿病肾损害等。●降低:主要见于严重肝病、肌营养不良。 尿酸 (URIC) L] ●增高:见于痛风,急或慢性肾小球肾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 性、严重的肝细胞病变、过度使用别嘌呤醇、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阿司匹林 等。 血糖 (GLU) ] ●增高:主要见于糖尿病。也可见于垂体前叶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疾病(如 枢性疾病(如颅内疾病等) 、脱水、缺氧窒息、情绪紧张、妊娠、运动后等。●降 低:见于胰腺 B 细胞瘤、功能性胰岛素分泌过多、倾倒综合征、胰岛素等降血糖 药物用量过多、皮质类固醇激素分泌不足(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 、甲状腺功能 减退症(如呆小症等) 、血糖来源减少(如严重肝炎等)等。 胆固醇 (CHOL) ] ●增高:见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肾病综合征、类脂 食、精神紧张等。●降低:见于原发性低胆固醇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 贫血、严重肝功能衰竭、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等) 。 甘油三酯 (TRIG) ●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家族性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

[150-430μ mol/ 增多症、恶性肿瘤、有机物中毒等。●降低:见于 Fanconi 综合征、肝豆状核变

[3.9-6.2mmol/L 肢端肥大症等) 、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如嗜铬细胞瘤)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

[3.0-6.0mmol/L 性肾病、胆石症、胆汁淤滞、绿色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长期高脂饮

[0.2-2.2mmol/L 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脂肪肝、胰腺炎等。●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重症肝病及吸收不良等。 ●增高:见于原发性高 HDL-C 血症、接受雌激素、胰岛素或某些药物(如烟酸等) 肝硬化、慢性贫血、严重营养不良、长期吸烟、肥胖等。 ●增高:主要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原发性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肾上腺 异球蛋白血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降低: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消化性 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1.0-1.8mmol/L 治疗者。●降低: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急慢性肝炎、

[1.50-3.12mmol 皮质激素治疗时,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肾病综合征、阻塞性黄疸、

●降低: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肝外胆道阻塞、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 Apo-A1缺乏症、糠尿病等。 ●增高: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胆汁淤滞、肾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 能亢进症、严重消耗性疾病、家族性低 β 脂蛋白血症等。

[0.6-1.1g/L] 能减退症、糖尿病、活动性肝炎等。●降低:见于急性肝炎、肝硬化、甲状腺功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恶性 嗜酒过度、烟酸与新霉素同时服用时。

[1-300mg/L] 肿瘤、肾病综合征、急性炎症、妇女妊娠或绝经后;降低:见于严重肝脏疾病、

●增高:见于急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胆石症、胆囊炎、溃疡病、 流行性腮腺炎、唾液腺化脓、肠梗阻、急性腹膜炎、阑尾炎等。●降低:见于肝 硬化、肝癌等。

●增高:见于急性胰腺炎、胰腺癌、胆总管结石、肠梗阻、十二脂肠穿孔等。

[0U/L-190U/L] 钾 (K+) ●增高:可见于重症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大

[3.5mmol/L~ 面积烧伤、急性溶血性疾病、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呼 5.5mmol/L] 吸障碍、休克或循环衰竭、重度溶血、缺氧、酸中毒、口服或大量输注钾或含钾 药物、使用保钾利尿剂时。●降低:见于严重腹泻、呕吐、肠瘘、肾上腺皮质功 亢进或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大量输入葡萄糖及胰岛素、代谢性碱中毒、长期使用 排钾利尿剂、棉子油中毒等。 钠 (Na+) 8mmol/L] ●增高:见于高渗性脱性脱水(如昏迷患者、食管癌不能下咽者等)和内分泌疾 造瘘、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后只补充水分等钠损失过多的情况、急性或慢性肾 功能衰竭、肾上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并发酸中毒等。 氯 (CL-) mmol/L] ●增高:多见于严重多尿、糖尿病、碱中毒、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 咖啡因、肝素、钾盐、大剂量孕酮及钠盐输入过多等。●降低:多见于严重呕吐、 腹泻、消化液大量丢失、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的呼吸性酸中毒、糖尿病、肺炎、 肠梗阻、肾小管严重损害、肾小腺皮质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表现为低 钾低氯性碱中毒时、应用呋塞米等利尿剂、长期低盐饮食等。 总二氧化碳 (TCO2) mol/L] 钙 (Ca) 6mmol/L] ●增多:主要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 D 过多症、肾癌、支气管腺 肿瘤广泛的骨转移等。●降低:主要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 D 缺乏症、 钙及维生素 D 吸收不良、佝偻病、软骨病、慢性肾炎、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 6 ●增高: 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如幽门梗阻等) 、 呼吸性酸中毒 (如呼吸中枢抑制等) 。

[136mmol/L-14 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降低:多见于腹泻、呕吐、肠及胆道

[98mmol/L-109 肾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囊肾、艾迪生病、尿崩症;使用利尿剂、

[22mmol/L-31m ●降低: 见于代谢性酸中毒 (如严重腹泻等) 、 呼吸性碱中毒 (如长期呼吸增速等) 。

[2.1mmol/L-2. 癌、多发性骨髓瘤、结节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炎并发尿毒症、艾迪生病、

急性胰腺炎、妊娠后期等。 磷 (P ) 5mmol/L] ●增高:多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前叶功能抗进、 合期、淋巴瘤、白血病等。●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 D 缺乏症、 佝偻病、软骨病、严重糖尿病、肾小管功能障碍、肾小管酸中毒、肺心病、肠道 吸收不良等。 镁 (Mg) mol/L] ●增高: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酮 于长期摄入不足(如长期禁食等) 、丢失过多(如严重腹泻等) 、肾小管酸中毒、 糖尿病酸中毒、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高钙血症等, 也可见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大量维生素 D、新生霉素、庆大霉素、 洋地黄等。 肌钙蛋白 T (TNT) ●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充血性心衰、病毒性心肌炎、

[0.7mmol/L-1. 维生素 D 过多症、慢性肾炎晚期、急性酸中毒、尿毒症、多发性骨髓瘤、骨折愈

[0.6mmol/L-1m 症酸中毒、艾迪生病、多发性骨髓瘤、严重脱水、痛风、铅中毒等。●降低:见

[<0.03ng/ml] 围手术期心肌损害及其他心肌损害等。 腺苷脱氨酸 (ADA) ●增高:见于急或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肝硬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 合免疫缺陷病(腺苷脱氨酶缺乏症) 。 纤维连接蛋 白 (Fn) g/L] ●增高:主要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患者。也 失代偿性肝硬化、脑血栓、肺心病急性期、急性小儿肺炎、肾移植发生急性排斥 反应时、骨髓纤维化、感染、败血症、烧伤、伤寒。 总铁结合力 (TIBC) 65.7μ mol/L] 转铁蛋白 (TF) L] 前白蛋白 (PA) g/L] 胆汁酸 (TBA) μ mol/L] 铁 (TRON) ●增高:见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癌、急性肝内胆汁 退、回肠切除、炎症等。 ●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 ●增高:主要见于缺铁性的低色素性贫血,也可见于急性肝炎、妊娠末期及口服 性肝脏疾病等。 ●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降低:常见于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活动 [2.2g/L-4.0g/ 避孕药等。●降低:主要见于炎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病变、营养不良、慢 ●增加: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和急性肝炎;降低:主要见于肝硬化、肾病、尿毒

[4U/L-24U/L] 湿热、溶血性贫血、网状细胞瘤、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等。●降低:见于严重联

[182mg/L-308m 可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妊娠者。●降低:见于暴发性肝衰竭、

[250mg/L-400m 性肝炎、恶性肿瘤、慢性感染、创伤、营养不良等。

[0μ mol/L-13 淤滞、肝外阻塞性黄疸、酒精性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降低:甲状腺功能减

[6.6μ mol/L-3 血、恶性贫血、铅中毒、维生素 B6缺乏症、急性病毒性肝炎、肝坏死、冠心病等。 2.0μ mol/L] ●降低:多见于缺铁性贫血、急性或慢性感染、尿毒症、恶病质、恶性肿瘤、妊 娠及婴儿生长发育期、营养不良、慢性腹泻、胃肠道疾病、铁丢失增加等。 铜 (Cu) ●增高:主要见于毛细胆管性肝炎、胆汁淤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核、风湿

[11.0μ mol/L- 热、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心病、阻塞性黄疸、白血病、贫血 24.4μ mol/L] 等。●降低:主要见于肝豆状核变性、门脉性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 婴儿营养不良、某些缺铁性贫血等。 锌 (Zn) ●增高:主要见于工业污染引起的急性中毒、儿童补锌不当。也可见于甲状腺功

[10.8μ mol/L- 能亢进症、垂体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嗜酸 19.5μ mol/L] 性粒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高血压等。●降低:多见于酒精性肝炎、病毒性肝炎、 7

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肝硬化等肝损伤疾病、白血病、恶性贫血、缺铁 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组织损伤、慢性 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尿素症、肺癌、糖尿病、慢性感染、严重烧伤、胃肠 道吸收障碍、发育迟缓、男性生殖功能低下、食欲减退、伤口愈合迟缓等。 糖化血红蛋 白 (HBAC) ●增高:主要见于糖尿病,可反映4-8周内血糖的控制情况。亦可见于珠蛋白生成 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低血糖症、酒精中毒等。 血氨 (NH3) μ mol/L] 蛋白电泳 [清蛋白: 60%-70%; ●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综合征时可出现典型异常的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清蛋白和 γ 球蛋白降低、α 2球蛋白和 β 球蛋白增高:主要见于肾病综合征、慢 ●增高:见于严重肝功能障碍、上消化道出血、肾病无尿期、尿毒症、儿科 Reye

[4.8%-6.0%] 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降低:见于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尿毒症、缺铁性

[9μ mol/L-33 综合征等;也可见于高蛋白饮食或运动后。

α 1球蛋白: 性肾小球肾炎。●清蛋白显著降低、γ 球蛋白增高2-3倍:主要见于慢性肝炎、 11.7%-5.0 %; 肝硬化。●α 1球蛋白和 α 2球蛋白增高:主要见于肝癌和其他恶性肿瘤。●β 球 α 2球蛋白: 蛋白增高、γ 球蛋白显著增高: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α 1球蛋白、α 2球蛋 26.7%-12.5%; β 白和 β 球蛋白均增高:主要见于高脂血症。●γ 球蛋白显著降低:主要见于无 球蛋白: 8.3%-6.3%; γ 球蛋白: 10.7%-20.0%] 丙种球蛋白血症。

三、尿液常规分析 项目 蛋白质 参考值 临床意义

(PRO)[正常 g/L] ●阳性:见于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继发性 肾小球疾病 (如糖尿病肾炎等) 、 肾小管间质性病变 (如间质性肾炎、 肾盂肾炎等) 、 中毒性肾间质损伤(如汞、镉中毒等)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浆细胞病(包括骨髓 瘤等) 、急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急性肌损伤(如子弹伤、 电灼伤等)以及急性白血病、严重胰腺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生殖系炎症以及泌尿 系邻近器官疾病和中草药影响(如马兜铃等) 。

(BLO)[正常 细胞 ●阳性:主要见于红细胞破坏(如大面积烧伤、剧烈运动、血管组织损伤等) 、生 /μ l] 物因素(如疟疾、梭状芽孢杆菌中毒等) 、红细胞膜缺陷(蚕豆病、服用伯氨喹啉 等) 、不稳定血红蛋白疾病(如接触氧化性药物后等) 、免疫因素(如溶血性尿毒 综合征等)等。

(LEU)[正常 细胞 ●增多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脓肿、肾 /μ l] 肿瘤、肾移植排斥反应、肾结核、前列腺炎、女性阴道炎、宫颈炎、附件炎等。

[阴性 mmol/L] ●阳性:常见于糖尿病;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前叶功能亢进、嗜铬 细胞癌、库欣(Cushing)综合征、Fanconi 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巨人症、胰腺癌、 胰腺炎、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伴有肾小管损伤者。

●阳性:见于泌尿系细菌感染,亚硝酸盐中毒等。

●降低: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性肾炎、发热时;糖尿病、痛风、低血钾性碱 中毒等代谢性疾病时;以及白血病、呼吸性酸中毒等。●增高:见于呼吸性碱中 毒、严重呕吐、膀胱炎、肾盂肾炎、变形杆菌性尿路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SG)[1.015-1.02 ●增高: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少尿期,也可见于肝病、心功能不全、外 8

周循环衰竭、高热、脱水、糖尿病、使用放射造影剂等。●降低:主要见于尿崩 症、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多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间质疾病等。

●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剧烈运动后、妊娠剧烈呕吐、饥饿、消化吸收 障碍、脱水等,新生儿出现尿酮体强阳性,应怀疑为遗传性疾病。 ●阳性:常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高胆红素 血症。 ●阳性:提示尿中含有大量维生素 C。

红细胞计 (URBC)[<12/μ l] ●增多:常见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肾或尿路结石、结核等) 、全身性疾病(包 数 括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 病等) 、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急性阑尾炎、宫外孕等) 、药物毒副作用(如 磺胺类、水杨酸类等)以及过敏性紫癜肾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后等。 白细胞计 (UWBC)[<12/μ l] ●增多常见于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等;非细菌性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 数 炎有时也可出现白细胞增多。 上皮细胞 (EC)[<10/μ l]● 提示上皮细胞增多,需人工镜检。 计数 >10/μ l ●>1/μ l 细菌 管型 结晶 小圆细胞 精子 真菌 红细胞信 息 (BACT)[阴性] ●阳性:提示有细菌感染的可能。 (PCAST)[阴性] ●阳性:提示管型增多,需人工镜检。 (XTAL)[阴性] ●阳性:提示结晶增多,需人工镜检。 (SRC)[阴性] ●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 管型计数 (CAST)[0-1/μ l] 提示管型增多,需人工镜检。

(SPERM)[阴性] ●阳性:提示尿中有精子。 (YLC)[阴性] (NRBC)[无] ●阳性:提示尿中有真菌。 ●多型:为肾性血尿,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等。●均一型:为非肾 性血尿,常见于肾结石、泌尿系统结石等。●混合型:均一型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 20%-80%。

正常红细 (NLYSED#)[/μ l] ●提示多形红细胞百分数。 胞计数

四、粪便常规 项目 参考值 临床意义

颜色 [黄褐色(正常成人) ;●深黄色:见于乳儿便、服用大黄、山道年等;●绿色:见于食用大量绿色蔬 黄绿色或金黄色(婴 菜、甘汞及乳儿肠炎等;白色或灰白色:见于胃肠检查服用硫酸钡后、胆道阻 儿) ] 塞、少数结核病或胰腺病、过量脂肪、服用大量金霉素者等;●红色:见于直 肠癌、肛裂、痔疮等,也可见于食用番茄、红辣椒、西瓜等食物后;●果酱色: 见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也可见于食用大量咖啡、可可、樱桃、桑椹、巧克 力等;●黑色或柏油色:见于上消化道出血;●若粪便虽呈黑色但无光泽,常 见于服用铁剂、活性炭等药物,或进食动物血及肝脏后。 性状 [黄软] ●粘液便:粘液混于粪便中,见于小肠病变;粘液非混匀于粪便且较集中,常 见于直肠炎;●透明胶胨样粘液附于粪便表面时,见于痉挛性便秘、粘液性肠

炎、情绪激动等;●脓血便:常见于消化道病变,如各类肠炎、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急性血吸虫病、结肠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也可见 于局部脓肿或乙状结肠、直肠或肛门相通的瘘管;●鲜血便:见于结肠癌、直 肠息肉、肛裂及痔疮等。痔疮时,常见排便之后有鲜血滴落,而其他疾病多见 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溏便:即粪便呈粥样且内含物粗糙,见于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胃窦潴留等;●胨状便:见于过敏性肠炎及慢性痢疾。患者常于腹 部绞痛后排出粘胨状、膜状或带状粪便;●稀糊状稀汁样便:见于伪膜性肠炎、 艾滋病伴发肠道隐孢子感染、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出血性小肠炎等;●米泔样 便:呈白色淘米样,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水样便:见于急性肠炎、食物 中毒;●乳凝状或蛋花样便:常见于痉挛性便秘。 白细胞 (脓细 胞) 红细胞 [无] ●较多红细胞: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痔疮、急性 血吸虫病等。●红细胞少于白细胞时,多为细菌性痢疾;●红细胞多于白细胞 时,多为阿米巴痢疾。 吞噬细 胞 上皮细 胞 脂肪小 滴 [极少见] ●增多:常见于慢性胰腺炎、消化不良。大量脂肪颗粒(脂肪泻)提示胰腺功 能不全和脂肪吸收障碍,可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吸收不良综合征, 儿童腹泻,阻塞性黄疸、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等。 淀粉颗 粒 肌肉纤 维 弹性纤 维 植物细 胞和植 物纤维 夏科莱登结 晶】 真菌 虫卵 [无] [无] ●常见于肠道菌群失调。 ●蛔虫卵:提示患者感染蛔虫。●钩虫卵:提示患者感染钩虫。●鞭虫卵:提 示患者感染鞭虫。●血吸虫卵:提示患者感染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卵:提示 患者感染华支睾吸虫卵。●带绦虫卵、短膜壳绦虫卵、长膜壳绦虫卵、阔节裂 绦虫卵:提示患者感染绦虫。 阿米巴 原虫 隐孢子 [无] ●检出:见于人隐孢子虫病。 [无] ●检出:提示阿米巴痢疾。 [无] ●出现:主要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常可同时见于嗜酸性粒 细胞。 [少见] ●增多:见于胃蛋白酶缺乏症、肠蠕动亢进、腹泻等。 [少见] ●增多:可见于胃蛋白酶缺乏症、腹泻等。 [少见] ●增多:常见于肠蠕动亢进、腹泻、蛋白质消化不良、胰腺功能不全等。 [偶见] ●增多:常见于消化不良、腹泻、蛋白质消化不良、胰腺功能不全等。 [极少见] [无] ●出现吞噬细胞:常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性肠炎、偶见于溃疡性肠 炎。 ●增多:见于结肠炎症、伪膜性肠炎。 [无或偶见] ●少量白细胞:多见于肠炎。●大量白细胞: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 炎、阿米巴痢疾、出血性肠炎等。

虫 隐血试 验 [阴性] ●阳性:见于消化道出血、药物致胃粘膜损伤、肠结核、克罗恩病、胃病、溃 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消化道恶性肿瘤等。

五、临床免疫检验 项目 免疫球蛋白测定 参考值 临床意义 年龄与血中 Ig 含量有一定关系,新生儿可由母体获得通过胎盘转移 来的 IgG,故血清含量近于成人水平。婴幼儿因体液免疫功能尚不成 熟,Ig 含量较成人低 免疫球蛋白 G (IgG) [7~16g/L] ●增高: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肝脏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 膜炎、IgG 类骨髓瘤、某些感染性疾病等。●降低:原发性无丙种球 蛋白血症、免疫缺陷综合征、非 IgG 类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 病、肾病综合征、某些白血病、烧伤、变应性湿疹、天疱疮、肌紧张 性营养不良等。 免疫球蛋白 A (IgA)[0.7~ 4.08g/L] ●增高: IgA 类多发性骨髓瘤、肝硬化、SLE、RA、慢性活动性肝炎 等。●降低:多见于呼吸道反复感染、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性 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 选择性 IgA 缺乏症、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瘤等。 免疫球蛋白 M (IgM)[0.4~ 3.01g/L] ●增高多见于巨球蛋白血症、RA、多发性骨髓瘤、肝脏疾病、支原体 肺炎等。 ●降低: 多见于原发性丙种球蛋白血症、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烧伤、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免疫球蛋白 E 测定 (IgE) [< 150IU/mL] ●增高:见于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外源性哮喘、变应性 皮炎、慢性荨麻疹等) 、寄生虫感染、肺支气管曲霉病、药物过敏、 IgE 型骨髓瘤、肝脏疾病、SLE 等病。 补体 C3测定 (C3)[0.79~ 1.8g/L] ●增高:见于各种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如风湿热急性期、结节 性动脉周围炎、 皮肌炎和多发性关节炎等, 某些肿瘤患者血清 C3也可 增高。●降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慢性活动性 肝炎、RA 等。 补体 C4测定 (C4) [0.1~0.4g/L] ●增高:见于风湿热的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 塞、痛风、Reiteris 综合征和各种类型的多关节炎等。●降低:见于 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SLE、多发性硬化性脑炎等。SLE 病人, C4的降低常早于其它补体成分,且较其它成分回升迟。狼疮性肾炎较 非狼疮性肾炎 C4值显著降低。 C 反应蛋白 (CRP)[<10.0mg/L] ●增高:各种细菌感染(急性化脓性炎症、肺炎、心内膜炎、尿路感 染等) ,风湿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心 肌梗塞、外伤、烧伤等) 、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活动期,肉芽肿, 何杰金氏病,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人体急性时相反应时 CRP 较其他 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增高更早、更显著,因而有助于早期诊断。CRP 测 定对鉴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性感染疾病有较好价值。CRP 升高标志病 情发展,由升高降低,标志病情趋于稳定。 超敏 C 反应蛋白 轻链 KAPPA (CMCRP)[<8mg/L] 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他同 CRP。 (κ -LC)[6.29~ 有助于对单克隆 γ 球蛋白增多症、单克隆轻链病、严重的肝脏和肾 13.5g/L] 脏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11

(λ -LC)[3.13~ 有助于对单克隆 γ 球蛋白增多症、单克隆轻链病、严重的肝脏和肾 7.23g/L] 脏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 (RF)[< 20IU/mL] 是一种以变性 IgG 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RA) 病人血清和/或关节液中可检出 RF。血清 RF 含量与病变严重程度相 关,可用于监测疗效。RF 阳性还可见于干燥综合征、SLE、进行性系 统性硬化症病人,偶见于结节性多动脉炎、冷球蛋白血症及亚急性感 染性心内膜炎病人。某些正常人、尤其是年龄较大者的血清也可检出 RF,阳性率在2-5%左右。

抗链球菌溶血素 “O”

(ASO) [< 150IU/mL] 链球菌溶血素“O”(SO)是 A、C、G 群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溶血 外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体。 测定 ASO,有助于诊断链球菌感染或感染后疾病。链球菌感染后1周, ASO 开始上升,4-6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在体内可持续存在数 月甚至数年。风湿热及肾小球肾炎病人,ASO 含量常见升高。某些多 发性骨髓瘤及巨球蛋白血症病人 ASO 含量也可见增高。

●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多发性硬化症、种痘后脑炎、麻疹脑炎、神经梅毒、急性病毒性脑膜 炎、脊髓腔梗阻。

●增高:见于脑血管病、变性疾患、Jacob―Greutzfeldt 病

尿免疫球蛋白轻链 (U-κ ) [<18.5mg/L] Ig 的轻链分为两型,即 κ 型和 λ 型。κ 型多于 λ 型,约为2:1。 κ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出现的异常 M 蛋白, 由于是单克隆恶性 增生,所以只为单一型轻链增多,即 κ 增多或 λ 增多,故测定血或 尿中的轻链对 MM 的诊断、分型及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MM 患者血或 尿中常出现单一型轻链异常增多,而另一型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感染性疾病、肿瘤、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病人血中轻链也可 增多,但一般表现为 κ 、λ 型同时增多;肾病、自身免疫病、糖尿 病等患者尿中也可出现 κ 、λ 同时增多。 尿免疫球蛋白轻链 (U-λ ) [<50.0mg/L] 临床意义同尿免疫球蛋白轻链 κ 。 λ 抗核抗体滴度 (ANA)[<1:100(阴 ANA 强阳性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性)] 抗 dsDNA 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 IgGAM 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老年人也可见低滴度的抗核抗体

(A-CCP)[阴性]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 (A-U1nRNP)[阴性] 阳性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A-Sm)[阴性] 阳性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A-SSA)[阴性] 阳性见于干燥综合症。 (A-SSB)[阴性] 阳性见于干燥综合症。 (A-Scl-70)[阴性] 阳性提示弥漫性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 (A-PM-Sc1)[阴性] 阳性见于多肌炎/皮肌炎。

抗 Jo-1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 抗 PCNA 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核糖体 P 蛋白抗体 抗 M2抗体 抗平滑肌抗体

(A-Jo-1)[阴性] 阳性见于多肌炎。 (CENP-B)[阴性] 阳性见于局限型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 (A-PCNA)[阴性] 阳性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ANuA)[阴性] 阳性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A-Histone) [阴性] 阳性见于药物性红斑狼疮。 (ARPA)[阴性] (A-M2)[阴性] (ASMA)[阴性] 阳性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阳性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阳性见于 I 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

抗肝细胞膜抗原抗体 (A-LMA)[阴性] 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肝炎。 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A-LKM-1)[阴性] 阳性提示 II 型自身免疫性肝炎。 抗肝溶质抗原1型抗 (A-LC-l)[阴性] 阳性提示 II 型自身免疫性肝炎。 体 抗线粒体抗体 抗核点抗体 抗胃壁细胞抗体 (AMA)[阴性] (A-ND)[阴性] (A-WB)[阴性] 阳性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阳性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阳性导致慢性胃炎和恶性贫血。

抗肝细胞特异性蛋白 (A-LSP)[阴性] 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肝炎。 抗体 抗肌动蛋白抗体 抗胆管抗体 抗核膜抗体 抗心肌抗体 胞浆型 ANCA (A-GA)[阴性] (A-BD)[阴性] (A-NM)[阴性] (A-HA)[阴性] 阳性提示 I 型自身免疫性肝炎。 阳性见于胆管炎。 阳性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阳性提示心肌炎。

(cANCA)[阴性] 阳性见于韦格纳肉芽肿等血管炎。

核周型 ANCA/甲醛敏 (pANCA/HCHO-S) [阴 阳性见于慢性炎症性肠病等疾病。 感 性]

核周型 ANCA/甲醛抗 (pANCA/HCHO-R) [阴 阳性见于显微型多动脉炎(MPA)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 ,坏 性 抗蛋白酶3抗体 性] 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NCGN)等血管炎。

(A-PR3)[阴性] PR3为 cANCA 的主要靶抗原,阳性主要见于韦格纳肉芽肿等血管炎。

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 (A-MPO)[阴性] MPO 为引起甲醛抗性的 pANCA 的主要靶抗原,阳性见于显微型多动脉 炎(MPA)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 ,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 炎(NCGN)等血管炎。 肺炎支原体抗体 (IgG) 肺炎支原体抗体 (IgM) 抗脂阿拉伯甘露聚糖 (A-LAM)[阴性] 阳性提示结核感染。 抗体 抗38kD 蛋白抗体 抗16kD 蛋白抗体 (A-38kD)[阴性] 与 LAM 同时阳性提示结核感染。 (A-16kD)[阴性] 与 LAM 同时阳性提示结核感染。 (MP-IgM)[阴性] 阳性见于近期感染 MP,尤其是儿童初次感染。但是抗体消失较快。 (MP-IgG)[阴性] 正常人感染过 MP 后均为阳性。

性] 抗 EBV-EA 抗体 (IgG)(EBV-EA-IgG)[阴 性] 抗 EBNA-1抗体 (IgG) (EBNA-1-Ab) [阴性] EBV 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与 咽炎和淋巴结病有关的发热性疾病,并且还经常伴有肝脾肿大,但很 少出疹。另外还发现 EBV 感染与伯基氏淋巴瘤和鼻咽癌也有关。不典 型的病例必须与巨细胞和弓形体病相区别。●如果存在 IgG 型抗 EBV-CA 抗体,则表明感染了 EB 病毒。感染早期的特征是 IgG 抗体的 滴度至少升高2倍, 同时抗 EBNA-1抗体阴性。 在感染初期还可出现 IgA、 IgM 型抗 EBV-CA 抗体和抗 EBV-EA 抗体,但是这种情况不是必然发生 的。在70-80%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患者中可暂时出现 IgG 型抗 EBV-EA 抗体。IgG 型抗 EBV-EA 抗体也提示 EBV 慢性感染或感染 后复发,同时该抗体与伯基氏淋巴瘤和鼻咽癌也有关。IgA 型 EBV-CA 抗体提示早期感染。 但高滴度的 IgA 型 EBV-CA 抗体则与鼻咽癌有关。 ●如果检出抗 EBNA 抗体,通常说明 EB 病毒感染已进入到晚期。尽管 EBV 感染后 EBNA-1至6的合成要早于其他 EB 病毒抗原(EBV-CA 和 EBV-EA) ,但是 EBNA 只有在 B 细胞被破坏后才可能与免疫系统接触, 因此 EBV 感染后, 抗 EBV-CA 和 EBV-EA 抗体要比抗 EBNA 抗体检出早。 抗军团菌抗体分型 [阴性] 嗜肺军团菌是军团病的病原体,一种经常合并其他器官疾病(如中枢 神经系统、肾、肝等)的多源性、坏死性肺炎。特别容易感染患有原 发性心肺疾病或其他抵抗力很弱的患者,死亡率可高达20%。嗜肺军 团菌性肺炎可在世界范围传播和流行。军团菌主要通过气溶胶传播, 已发现的感染源有公共场所及医院中的热的或冷的水域、 冷水塔和空 调设备中的加湿器以及桑拿浴室。 目前还不能解释这些可在易感染患 者的巨噬细胞中繁殖,在细胞内具有功能的杆菌的致病机理。嗜肺军 团菌还可引起的非肺炎性疾病庞蒂亚克热少见,多能自愈。已发现有 14种不同的嗜肺军团菌血清型。 细菌培养是检测嗜肺军团菌的标准方 法,但是这种方法的阳性率仅为5-30%。因此血清学检测非常重要, 而间接免疫荧光法是检测病原体抗体的标准方法。偶尔,嗜肺军团菌 可与其他军团菌,拟杆菌属,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和假单胞菌 发生交叉反应。在检测出阳性后2周,再次检测,阳性抗体滴度升高 更具有诊断价值。 糖类抗原19-9 (CA19-9)[< 35U/mL] 为消化道癌相关抗原,检测值明显升高主要见于胰腺癌、胆囊癌、胆 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良性消化道疾病、重症肝炎、肺炎、 糖尿病、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疾病,CA19-9也可不同程度增高,需 动态观察予以鉴别。 糖类抗原-125 (CA-125)[< 35U/mL] 卵巢浆液性腺癌阳性率高,部分子宫内膜癌、输卵管癌、肺癌、结肠 癌、直肠癌等肿瘤 CA125也升高/早孕、经期、子宫内膜异位、胸腹膜 心包感染也可轻度升高。 糖类抗原15-3 糖类抗原15-3 是监测进展期乳腺癌疗效的指标。肺癌、胃肠癌、卵巢癌等也有不同 程度阳性率。 糖类抗原242 甲胎蛋白 (CA242) [< 20U/mL] 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常与 CA199联合检测,意义类同于 CA199。 (AFP)[< 20ug/L] 是原发性肝癌的较好指标。其他恶性肿瘤如睾丸癌、胚胎细胞癌、胃 癌、胰腺癌可升高。肝炎和肝硬化也可升高。 14

(CEA)[< 5ug/L] 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乳腺、卵巢等肿瘤标志物。恶性肿瘤可明 显升高,手术切除后3-6周血清 CEA 恢复正常。尿液 CEA 升高见于膀 胱癌、尿道癌、前列腺癌等。良性肿瘤、炎症等血清含量增高一般 <20ug/L。部分吸烟者有假阳性。

(PSA)[< 4ng/ml] 是监测前列腺癌病变和疗效的指标。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泌尿系 统疾病等也可轻度升高。肛门指检后短期也可升高。

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 (f-PSA) [< 1ng/ml] 为非结合形式的 PSA。前列腺癌时血清中 f-PSA/tPSA 比值下降。 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NSE)[< 13ug/L] 小细胞肺癌、神经母细胞瘤和黑色素瘤的标志物。 铁蛋白 (SF)[男23.9~ 非器官特应性标志物,肝癌、肺癌、白血病等可明显升高。炎症、肝 336.2?g/L; 女11.0~ 炎、溶血性贫血、甲亢等疾病也可升高。 306.8?g/L]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50IU/L 为 恶性葡萄胎、子宫内膜癌、妊娠时会显著升高。 阴性; 50~200IU/L 为可疑; >200IU/L 为 阳性] 人促生长素(人生长 (HGH) [0~6.0?g/L] 升高见于脑垂体肿瘤、支气管癌、肢端肥大症、肾癌等。 激素) 细胞质胸苷激酶 (TK1) (TK1)[< 2pmol/L] 胸苷激酶1(TK1)是 DNA 合成的关键酶,与细胞增殖程度呈正相关。 体内存在细胞异常增殖者 TK1升高。严重病毒感染、恶性贫血、创伤 恢复、服用刺激细胞增殖的药物也可使 TK1升高。

六、尿沉渣镜检 项目 参考值 临床意义

管型 (CAST)[偶见 ●透明管型增多:可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盂肾炎、 透明管型] 肾淤血、恶性高血压、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也可见于发热、麻醉、心力衰竭、 肾受刺激后。●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 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肾充血、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 肾静脉血栓形成、恶性高血压等,亦可见于狼疮性肾炎、亚急性心内膜炎、IgA 肾病等。 ●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肾脓肿、间质性肾 炎、急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见于肾病综合征、红斑狼疮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肾小 管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小管病变(如急性肾小管坏死、重金属中毒等) 、毒性反应、 肝炎、阻塞性黄疸等。●颗粒管型: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 肾炎、肾病、肾小管硬化症、肾盂肾炎、病毒性疾病、慢性铅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 反应、药物中毒等;也可见于脱水、发热等。●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 后差,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长期无尿或少尿、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 全、肾淀粉样变性;也可见于肾小管炎症和变性、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重症肝病等。 ●脂肪管型:提示肾小管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可见于亚急性肾小球肾 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毒性肾病等,尤其多见于肾病综合征。●宽大管型:见于重症 肾病、肾功能衰竭。●细菌管型或真菌管型:提示肾脏有病原体感染,常见于肾脏脓毒 性疾病、原发性及播散性真菌感染。●结晶管型:多见于代谢性疾病、中毒或药物所致 的肾小管内结晶沉积伴急性肾衰、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混合管型:多见 于肾小球肾炎反复发作、出血和血管坏死、肾梗死、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也可见 于结节性脉管炎、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等。 结晶 (XTAL) [草酸 ●大量草酸钙结晶:常见于肾或膀胱结石,但尿液中常同时可见红细胞。●大量尿酸结 15

钙结晶:无或 晶:可见于急性痛风症、儿童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等。●胆红素结晶:见于各种 少量;尿酸结 黄疸患者,如黄疸性肝萎缩、溶血性黄疸、肝癌、肝硬化、有机磷中毒等。●大量胱氨 晶: 无或少量; 酸结晶:多见于肾或膀胱结石。●大量磷酸盐结晶:见于膀胱尿潴留、下肢麻痹、慢性 磷酸盐类结 膀胱炎、前列腺肥大、慢性肾盂肾炎等。●尿酸铵结晶:提示膀胱有细菌感染。●亮氨 晶: 无或少量; 酸与酪氨酸结晶:见于急性肝坏死、急性磷中毒、糖尿病性昏迷、白血病或伤寒等。● 偶尔还可见尿 胆固醇结晶:多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或有乳糜尿的患者,偶见于脓尿患者。 酸铵、 碳酸铵、 尿酸钙、马尿 酸等结晶,一 般无临床意 义] 上皮细 (EC)[肾小管 ●肾小管上皮细胞增多: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炎症、 胞 上皮细胞: 无; 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移行上皮细胞增多:常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柱 移行上皮细 状上皮增多:多见于慢性尿道炎、慢性腺性膀胱炎。 胞: 无或偶见; 鳞状上皮细 胞:少见;柱 状上皮细胞: 无] 黏液丝 [少量] ●大量黏液丝:提示尿道受刺激或有炎症反应。

七、其他尿液检验 项目 乳糜定性 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主要见于慢性丝虫病、也可见于腹内结核、肿瘤压迫、先天性淋巴管畸 形、肾盂肾炎、棘球蚴病、妊娠等。 三氯化铁试 验 含铁血黄素 试验 尿本周蛋白 (BJP)[阴性] [阴性] ●阳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慢性血管内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恶性贫血、严重肌肉疾病、输血反应、出血性胰腺炎等。 ●阳性: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淀粉样变性、μ 重链病、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偶见于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移癌、慢 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癌等。 尿妊娠试验 (hCG)[阴性] ●阳性:见于早期妊娠、异位妊娠、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等。 [阴性] ●淡绿色:迅速消退酪氨酸病。●棕色:代谢性酸中毒

尿糖定量 [0mmol/L-1.4mm ●>1.4mmol/L:常见于糖尿病;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前叶功能亢进、 ol/L] 嗜铬细胞癌、库欣(Cushing)综合征、Fanconi 综合征、肢端肥大症、巨人症、胰 腺癌、胰腺炎、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伴有肾小管损伤者。 尿淀粉酶 (AMY) [<200U/L] ●增高: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尿液淀粉酶活性一般于发病12-24小时开始增高,比 血清淀粉酶迟6-10小时,多数持续3-10天后恢复正常;也可见于慢性胰腺炎急性 发作、任何原因所致的胰腺管阻塞。 尿尿素 [330mmol/L ●增高: 主要见于体内组织分解代谢增加时 (如高热等) ; 降低: 见于肾功能障碍、

-500mmol/L] 严重肝脏疾病等。 尿肌酐 7000μ mol/L ●增高: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等。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 病等。 16

-16000μ mol/L 肾炎失代偿期、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重度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肌肉萎缩性疾

[1490μ mol/L ●参考血尿酸。 -4460μ mol/L] (K ) mol/L] ●升高: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使用排钾利尿剂时) 、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 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肝病以及在正常情况下,钾摄入过量或输液时钾补充过 量,尿钾排出增多。●降低:见于艾迪生病、严重肾小球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 减退、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硬化、使用保钾利尿剂、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摄入 麻醉剂、肾上腺素、丙氨酸等药物等。

[25mmol/L-100m 管酸中毒等) 、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心力衰竭、长期使用促肾上腺皮质

●增高:见于严重多尿、糖尿病、碱中毒、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 咖啡因、肝素、钾盐、大剂量孕酮及钠盐输入过多等。●降低:见于长期低盐饮 食、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腹泻、大面积烧伤、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症、肝硬化腹水、充血性心力力衰竭、吸收不良、摄取入皮质类固醇、肾上腺素 等药物等。

[130mol/L-218m 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多囊肾、艾迪生病、尿崩症、使用利尿剂、

●增高:见于肾小管功能障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使用利尿剂等。降低:见于

[95mmol/L-108m 大量出汗、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肠道造瘘、高氯性酸中毒、长期低盐饮食等。

●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高钙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疏松症、肾小管功能障碍、肾小管酸中毒、以及摄入氯化铵、降钙素、皮质类固 醇、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药物时。●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低钙 血症、维生素 D 缺乏症、肾病综合征、急性胰腺炎、软骨病、佝偻病、慢性腹泻、 钙摄入不足、黏液性水肿、尿毒症、妊娠晚期、以及摄入利尿剂、雌激素、口服 避孕药等时。

[2.5mmol/L-7.5 维生素 D 摄入过多、恶性肿瘤骨转移、结节病、肢端肥大症、溶解性骨癌、骨质

(P) [成人: ●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代谢性酸中毒、肾小管功能障碍、进食过多 22mmol/L-48mmol 含磷食物等。●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佝偻病、维生素 D 缺乏、乳糜 /L;儿童: 16mmol/L-48mmol /L] 泻、肾功能不全等。

八、内分泌实验室检验 项目 参考值 临床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类抗原ca19-9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