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物都是柔软的小草像什么血肉构成的?有像铁和石头一样的生物吗?全身坚硬。

生物学上有什么凄美的故事? - 知乎11111被浏览6402638分享邀请回答5.0K17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6807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4 个回答被折叠()(ERROR:5) & 主题发布时间超过限制怎样去朝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我是沈阳的,准备去游览一下,不知道行车路线,请指点.谢谢
09-10-04 &匿名提问
化石的概念  化石(Fossil)存留在岩石中的动物或植物遗骸。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它们接着就被周遭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其上的岩石重量压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他们的生活遗迹。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词源  化石(英文:Fossil)一词来自拉丁语“fossilis”,意思是挖出来。大多数化石是史前生物的能保存下来的坚硬部分,而且这些生物是在化石采集地区生存的。[编辑本段]【古人说法】   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早期,某些希腊学者曾被在沙漠中及山区有鱼及海生贝壳的存在感到迷惑。公元前450 年希罗多德(Herodotus)注意到埃及沙漠,并正确地认为地中海曾淹没过那一地区。  公元前400 年亚里士多德就证明化石是由有机物形成的,但是化石之被嵌埋在岩石中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神秘的塑性力作用的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狄奥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约公元前350 年)也提出了化石代表某些生命形式,但是他认为化石是由埋植在岩石中的种子和卵发展而成的。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3 年到公元20 年)注意到海生化石在海平面之上的存在,正确地推断,含有该类化石的岩石曾受到很大的抬升。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人们对化石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人们或者解释为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或者解释为是魔鬼的特别的创造和设计以便来迷惑人。这些迷信以及宗教权威们的反对,妨碍了化石研究达数百年。大约在 15 世纪初,化石的真正起源被普遍接受了。人们懂得了化石是史前生物的残体,但仍然认为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记载的大洪水的遗迹。科学家与神学家的争论大约持续了 300 年。  文艺复兴时期,几个早期自然科学家,著名的达芬奇论及到化石的问题。他坚决主张,洪水不能对所有化石负责,也无法解释化石出现在高山上。们肯定地相信,化石是古代生物无可置疑的证据,并认为海洋曾覆盖过意大利。他认为,古代动物的遗体被深埋在海底,在后来的某个时候,海底隆起高出海面,形成了意大利半岛。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化石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并形成一门科学。从那时起,化石对于地质学家越来越重要了。化石主要发现于海相沉积岩中,当海水中沉积物如石灰质软泥、沙、贝壳层被压紧并胶结成岩时,就形成了海相沉积岩。只有极罕见的化石出现在火山岩和变质岩中。火山岩原来是熔融状态,它的里面是没有生命的。变质岩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而形成的,使得原始的岩石中的化石一般都化为乌有。然而,即使在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记录也只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考虑到形成化石这一过程所需要的苛刻条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也只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编辑本段]【形成条件】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编辑本段]【演变过程】   人们已知道,由附近火山落下的火山灰曾覆盖过整片森林,在森林化石中有时还可见到依然站立的树,以很好的姿态被保存下来。流沙和焦油沥青通常也能迅速把动物掩埋起来。焦油沥青的行为好像一个捕获野兽的陷阱,又象防腐剂能阻止动物坚硬部分的分解。洛杉矶的兰乔o拉o布雷(Rancho laBrea)沥青湖由于在其中发现许多骨化石而闻名了,在其中发现的骨化石包括长着锐利牙齿的野猪、巨大的陆地树懒以及其它已经绝灭的动物。在冰期生存的某些动物的遗体被冻结在冰或冻土之中。显然,被冰冻的动物有的可以保存下来。  虽然地球上曾有众多的人们并不知道的生物生存过,而只有少数生物留下了化石。然而,使生物变成化石的条件即使都满足了,仍然还有其它原因使得某些化石从未被人们发现过。例如,很多化石由于地面剥蚀而被破坏掉,或它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分解了。还有一些化石可能被保存在岩石中,但由于岩石经历了强烈的物理变化,如褶皱、断裂或熔化,这种变化可以使含化石的海相石灰岩变为大理岩,而原先存在于石灰岩中的生物的任何痕迹会完全或几乎完全消失。还有很多化石则存在于无法获得来进行研究的沉积岩层中,也还有很好出露于地表的含化石的岩石分布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却没有进行地质学研究。另外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可能由于生物的残体变成碎片或保存得很差,而不能充分显示出该生物的情况。  再者,当我们向过去回溯的时间越古老,化石记录缺失的时间间隔越长。岩石越老,受到破坏性力量的机会就越多,化石也就越加不可辨认。而且由于较古老的生物和今天的生物不同,因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就很困难,这一情况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然而,尽管如此,大量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仍为我们认识过去提供很好的记录。  动物和植物变成化石可以通过很多不同途径,但究竟通过哪种途径,通常取决于:  (1)生物的本来构成  (2)它所生存的地方  (3)生物死后,影响生物遗体的力。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生物残体的保存有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取决于生物遗体的构成或者生物遗体所经历的变化。  生物的本来的柔软部分只有当它被埋在能够阻止其柔软部分分解的介质中时,才能得以保存。这种介质有冻土或冰,饱含油的土壤和琥珀。当生物在非常干燥的条件下变成木乃伊,也能保存它的身体上本来的柔软部分。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于干旱地区或沙漠地区,并且在遗体不被野兽吃掉的情况下。  大概动物柔软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在这两个地区的冻原上发现的大量的冻结的多毛的猛犸遗体——一种绝灭的象。这些巨兽有的已被埋藏达25000 年。当冻土融解,猛犸的遗体就暴露出来。也有些尸体保存得很不好,当它们暴露出来时,其肉被狗吃了,其长牙被象牙商倒卖。猛犸象的毛皮现在在很多博物馆展览,有的把猛犸象的肉体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身体的柔软部分在东波兰的饱含油的土壤中也发现到,在这里有保存很好的一种绝灭的犀牛的鼻角、前腿和部分皮。在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洞穴中和火山口里发现了地树懒的天然形成的木乃伊。这里的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能够使动物的软组织在腐烂之前就全部脱水,并能保存部分的皮、毛、腱、爪等。  生物变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寻常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虫可被某些针叶树分泌出的粘树胶所捕获。当松脂硬结后并进一步变成琥珀,昆虫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虫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毛和肌肉组织。  虽然生物体的软组织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但这种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对罕见的。古生物学家更经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生物体上的硬组织也能被保存下来。差不多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拥有一些硬部分,例如蛤、蚝或蜗牛;脊椎动物的牙和骨头;蟹的外壳和能够变成化石的植物的木质组织。生物体的坚硬部分由于是以能抵抗风化作用和化学作用的物质构成的,所以这类化石分布的较普遍。无脊椎动物例如蛤、蜗牛和珊瑚等的壳是由方解石(碳酸钙)组成的,其中很多没有或几乎没有发生物理变化而被保存下来。脊椎动物的骨头和牙以及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外甲含有磷酸钙,因为这种化合物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非常强,所以许多由磷酸盐组成的物质也能保存下来,如曾发现一枚保存极好的鱼牙。由硅质(二氧化硅)组成的骨骼也具有这种性质。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硅质部分和某些海绵通过硅化而变成化石。另一些有机物具有几丁质(一种类似于指甲的物质)的外甲,节足动物和其它有机物的几丁质外甲可以成为化石,由于它的化学成分和埋葬的方式,使这种物质以碳的薄膜的形式而保存下来。碳化作用(或蒸馏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后在缓慢腐烂的过程中发生的,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失去所含有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仅留下碳质薄膜。这种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在许多煤层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碳化植物化石。  在许多地方,植物、鱼和无脊椎动物就是以这种方式保存下它们的化石。  有些碳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这些生物的最精细的结构。  化石还可以通过矿化作用和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当含矿化的地下水把矿物沉淀于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所在的空间时,使得生物的坚硬部分变得更坚硬、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更强。较普通的矿物有方解石、二氧化硅和各种铁的化合物。所谓置换作用或矿化作用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溶解,与此同时其它物质在所空出来的位置上沉淀下来的过程。有些置换形成的化石的原始结构被置换的矿物所破坏。  不仅动植物的遗体能形成化石,而且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或踪迹也都能形成化石。痕迹化石能提供有关该生物特点的相当多的情况。很多壳、骨、叶以及生物的其它部分,都能以阳模和阴模的形式保存下来。如果一个贝壳在沉积物硬化成岩之前就被压入海底,它的外表特征就会留下压印(阴模)。如果阴模后来又被另外一种物质充填,就形成阳模。阳模能显示出贝壳本来的外部特征。外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硬部分的外部特征,内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坚硬部分的内部特征。  一些动物以痕、印、足迹、孔、穴的形式留下了它们曾经存在的证据。  其中如足迹,不仅能表明动物的类型,而且提供了有关环境的资料。恐龙的足迹化石不仅揭示了它的足的大小和形状,还提供了有关它的长度和重量的线索,留有足迹的岩石还能帮助确定恐龙生存的环境条件。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发现于得克萨斯州索美维尔县罗斯镇附近的帕卢西河床中的晚白垩纪石灰岩中,年代大约在1.1 亿年前。留有恐龙足迹的大的石灰岩板被运到全世界的博物馆中,成为这种巨大爬行动物的哑证据。无脊椎动物也能留下踪痕。在许多砂岩和石灰岩沉积层的表面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无脊椎动物的踪痕既有简单的踪迹,也有蟹及其它爬虫的洞穴。  这些踪痕提供了有关这些生物的活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证据。洞穴是动物为着藏身觅食而在地上、木头上、石头上以及其它能打洞的物质上打出的管状或圆洞状的孔穴,后来若被细物质充填,就可能得以保存下来。打出该洞穴的动物的遗体偶尔也能在充满洞中的沉积物中找到。在松软的海底,蠕虫、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其它动物都可留洞穴。某些软体动物,如凿船虫——一种钻木的蛤、石蜊(Litho- domus)——一种钻石的蛤,它们的洞穴化石和钻孔化石也常常能被发现。在人们所知的最古老的化石之中,有管状构造,据认为这种管状构造是蠕虫的洞穴。在许多最古老的砂岩中,就有这种管状构造。  钻孔是某些动物为了觅食、附着和藏身而打的洞。钻孔经常出现在化石化的贝壳、木头和其它生物体的化石之上。钻孔也是一种化石。象钻孔蜗牛这种食内动物就能穿过其它动物的壳来钻孔以吃食其软体部分。许多古代软体动物的壳上可见到象是钻孔蜗牛打的整齐的洞。  化石对于追溯动植物的发展演化是有用的,因为在较老的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和较简单的,而在年代较新的岩石中的类似种属的化石就要复杂和高级。  某些化石作为环境的指示物是很有价值的。例如造礁珊瑚似乎总是生活在与今天相似的条件下。因此,如果地质学家找到了珊瑚礁化石——珊瑚最初被埋藏的地方,就可以有理由地认为,这些含有珊瑚的岩石形成于温暖的相当浅的海中。这就使得勾画出史前时期海的位置及范围成为可能。珊瑚礁化石的存在还可指示出古代水体的深度、温度、底部条件和含盐度。  化石的一个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进行对比——确定若干岩层间彼此相互关系的密切的程度。通过对比或比较各岩层所含的特征化石,地质学家可以确定一个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质建造的分布。有的化石在地质历史上生存的时间相当短,然而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当广泛。这种化石被称为指示化石。由于这种化石通常只是和某一特定时代的岩石共生,所以在对比中特别有用。  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微体古生物学家(研究微体古生物的学者)通过对从钻孔中取得的岩心进行冲洗、将微小的化石分离出来,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细小的古生物遗体的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对于判断地下岩层的年代和储油的可能性是非常有价值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于世界油田之重要可从某些储油地层用某些关键的有孔虫的属来命名这一点见其一斑。其它微体古生物化石,例如:介形虫、孢子和花粉,也被用来确定世界其它许多地区的地下岩层。  虽然植物化石对于指示气候十分有用,但用于地层对比就不很可靠。植物化石提供了许多有关整个地质时代的植物演化的资料。[编辑本段]【分类情况】  地层中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  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例如猛犸象(第四纪冰期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于1901年发现,25000年以前,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2、模铸化石  就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一类是印痕,即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所留下的印迹,遗体往往遭受破坏,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物体的主要特征。不具硬壳的生物,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也可保存其软体印痕,最常见的就是植物叶子的印痕。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包括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遗体坚硬部分(如贝壳)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能够反映原来生物外表形态及构造;内模指壳体的内面轮廓构造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例如贝壳埋于砂岩中,其内部空腔也被泥沙充填,当泥沙固结成岩而地下水把壳溶解之后,在围岩与壳外表的接触面上留下贝壳的外模,在围岩与壳的内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内模。第三类叫做核,上面提到的贝壳内的泥沙充填物称为内核,它的表面就是内模,内核的形状大小和壳内空间的性状大小相等,是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如果壳内没有泥沙填充,当贝壳溶解后久留下一个与壳同形等大的空间,此空间如再经充填,就形成与原壳外形一致、大小相等而成分均一的实体,即称外核。外核表面的形状和原壳表面一样,是由外模反印出来的,他的内部则是实心的,并不反映壳的内部特点。第四类是铸型,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质全被溶解,而又被另一种矿质填入,象工艺铸成的一样,使填入物保存贝壳的原形及大小,这样就形成了铸型。它的表面与原来贝壳的外饰一样,它们内部还包有一个内核,但壳本身的细微构造没有保存。  总的来说,外模和内模所表现的纹饰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外核与铸型在外部形状上和原物完全一致,但原物的内部构造被破坏消失,其物质成分与原物也不同。至于外核和铸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内部没有内核,而后者内部还含有内核。  3、遗迹化石  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迹,此外还有节肢动物的爬痕,掘穴,钻孔以及生活在滨海地带的舌形贝所构成的潜穴,均可形成遗迹化石。遗物化石方面,往往指动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种动物的粪团,粪粒均可形成粪化石。我国白垩纪地层中恐龙蛋世界闻名,过去在山东莱阳地区以及近年来在广东南雄均发现成窝垒叠起来的恐龙蛋化石。  4、化学化石  古代生物的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未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的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这种视之无形,但它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足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的化石称为化学化石。随着近代化学研究的进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古代生物的有机分子(指氨基酸等),可从岩层中分离出来,进行鉴定研究,同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化学。  5.特殊的化石  琥珀—古代植物分泌出的大量树脂,其粘性强、浓度大,昆虫或其他生物飞落其上就被沾粘。沾粘后,树脂继续外流,昆虫身体就可能被树脂完全包裹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空气无法透入,整个生物未经什么明显变化保存下来,就是琥珀。  中药店的龙骨—被人们用作中药的龙骨,其实主要是新生代后期尚未完全石化的多种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石,绝大部分是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哺乳动物,诸如犀类 (Rhinocerotidae)、三趾马(Hipparion spp.)、鹿类(Cervidae)、牛类(Bovidae)和象类(Proboscidae)等的骨骼和牙齿,甚至偶然还掺杂少量人类的材料。至于视为上品的五花龙骨或五花龙齿,颜色不像一般呈单调的白、灰白或黄白,而是在黄白之间尚夹杂有红棕或蓝灰的花纹.比较好看,则是象类的门齿。  1.标准化石   这是指特征显著、延续时间较短但分布较广、且数量多且比较容易发现的化石,人们通常用它们来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属于标志性化石之一。  2.指相化石  在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组合中,有些对生活环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这类生物形成的化石就是指相化石,人们通常以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来推断出当时各地的环境条件,而且数据相当准确。属于标志性化石之一。  3.带化石  这是指在地层学中可以用来作为划分最小地层单位的生物带的依据的化石。  4.持久化石  有些进化极缓慢的生物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其化石延续时间很长,人们将这类化石称为持久化石。  5.化石钟(古生物钟)  我国学者马廷英在研究现代珊瑚时于1933年首次提出古生代四射珊瑚外壁上有反映气候季节变化的生长线,三十年后美国古生物学家研究古珊瑚时计算出当时一年的月数数和每天的小时数。人们将这些能推算出古地球公转速度和自转速度的化石称为古生物钟或化石钟。  从化石的形态来看,可分为石质化石,煤化石, 冰冻化石,琥珀等.  石质化石有很多,恐龙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煤上的树叶痕迹是最常见的煤化石,包含有昆虫的琥珀化石则非常多,在保存较好的原始森林里非常容易看见.。而冰冻化石则比较少见,著名的猛犸象的尸体与保存完好的雪人尸体是其中最有吸引力的例子。[编辑本段]【研究情况】  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寒武纪是距今5.4亿至5.1亿年的时间段。比我们较熟悉的恐龙时代的“侏罗纪”早4亿年。1909年,在加拿大发现的寒武纪中期的布尔吉斯动物化石群轰动了世界,如今这个化石群已被联合国列为科学遗址。1947年,在澳大利亚又发现了前寒武纪末期的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这两个化石群的时间间隔有1.1亿年,两物种间发生的突发性变化难以在实物上得到证明。而澄江动物化石群正好处在以上两个化石群时间跨度上的中间,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最重要的环节。  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发现始末。  也许,世界上没有一处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过程,能如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这般传奇。  1984年6月中旬,刚刚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硕士毕业的侯先光,来到云南澄江县的帽天山,寻找曾经生存于寒武纪的高肌虫化石。他住在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工棚里,天天早出晚归,爬过崎岖的山路,到选点搜寻古生物化石,每日劈下的石头常常有两三吨重,然而,艰苦的工作并没有得来想要的收获,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却依然两手空空,侯先光不免有些失望。  7月1日下午3点左右,正在紧张发掘的侯先光一抬脚,鞋跟不慎剐落了一片松动的岩层,一块形状奇特却又保存完整的化石露了出来,欣喜若狂的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判断,这是一块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他再接再厉,当天就发现了三块重要化石,后来进一步鉴定发现,发现的分别是纳罗虫、腮虾虫和尖峰虫化石。  如同打开了一扇古生物宝藏的大门,此后的数天里,侯先光陆续发现了节肢动物、水母、蠕虫等许许多多同时期的古生物化石。返回南京后,他与导师张文堂教授,撰写了《纳罗虫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并在论文中将澄江的动物化石定名为“澄江动物群”。  此后,在帽天山,诸多科学家们从未见过的奇特古生物陆续重见天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陈均远教授、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等人陆续加入研究行列,一系列发表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的文章,向全世界描述了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曾在云南澄江集体爆发的壮观场景。  1992年,澄江动物化石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地址遗迹东亚优先甲等第四号”。2005年11月底,澄江化石群申报世界遗产的申请正式上报建设部。  记者探访澄江动物化石群博物馆。  2005年岁末,记者专程来到当年化石的发现地———云南澄江帽天山探访,云南省古生物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澄江动物化石群博物馆陈爱林馆长,和记者讲起当年化石发现的过程依旧不胜感慨。  据陈馆长介绍,经历22年的不懈研究,古生物学界在澄江共发现180多种动物,其中80%都是前所未知的新种,还有20多种痕迹化石和粪便化石。几乎现生动物的所有门类,都能在澄江化石群里找到它们的远祖代表,而人的“老祖宗”———云南虫,更是首次在澄江发现。  古生物学研究表明,从地球生命出现到今天已经38亿年,但在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之前,生命只是以藻类和菌类的简单形式存在于海洋里。寒武纪之后,大量后生动物突然在海洋里出现,从单细胞藻类、菌类到多细胞后生动物演化特别快,只用了1000多万年,澄江动物群记录了这段特殊时期生物群的全貌。“和 38亿年相比,1000万年相当于一昼夜中的一分钟,科学家把生命快速进化例子叫做生命大爆发。”陈馆长解释说。  曾经有专家认为,澄江动物群的发现挑战了进化论。生命的大爆发是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矛盾呢?  “达尔文在他的时代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对生物演化的历史了解并不是很全面,他认为进化应该是慢速进化。所以,当科学家发现在寒武纪突然出现的三叶虫时,便认为可能会动摇进化论的基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果谁提出快速进化,就被认为是神创论。”  “进入20世纪以来,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进化应该是个快速的过程,澄江动物群就很典型。不过,科学家对澄江动物群的研究成果,只是对达尔文的渐变论做了修正,并非是挑战,因为即使是1000万年也并不是很短的时间。”  来到澄江化石博物馆,陈馆长向记者集中展示了陈均远教授近年来对化石复原的最新成果,那些曾经仅仅停留在化石标本中的逝去个体,那片早已在地质变化中消散的5.3亿年前的海洋全景图,鲜活地出现在记者的面前,各种生物奇特的姿态、斑斓的色彩让人称奇。陈馆长介绍了这些神奇生物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捡了一块巴掌大一点的石头,不过重量却远远超过普通一样大的石头,里面含有像铁一样颗粒,表面还会生锈,总之像铁一样的石头,请问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吗?
或许一辈子242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就是普通的赤铁矿,可以炼铁用!手打不易,或点击右上角的满意,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从题主提问题的角度来看,似乎题主是一位中学生。事实上,在大学课堂上读了《大学物理》中的电磁场理论,这个问题就彻底地明白了。也罢,就此问题给中学生来一番解答吧。&br&&b&1)关于重力场&/b&&br&我们从高度为h处以初速度为零向下丢一块质量为m的石头,如下:&br&&img src=&/84442c0cfa49b8127b53c_b.jpg& data-rawwidth=&631& data-rawheight=&4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1& data-original=&/84442c0cfa49b8127b53c_r.jpg&&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这块石头落地瞬间的速度是:&img src=&///equation?tex=V_%7Bt%7D+%3Dgt& alt=&V_{t} =gt& eeimg=&1&&&br&那么时间是多少呢?由&img src=&///equation?tex=h%3D%5Cfrac%7B1%7D%7B2%7D+gt%5E%7B2%7D+& alt=&h=\frac{1}{2} gt^{2} & eeimg=&1&&解得:&img src=&///equation?tex=t%3D%5Csqrt%7B%5Cfrac%7B2h%7D%7Bg%7D+%7D+& alt=&t=\sqrt{\frac{2h}{g} } & eeimg=&1&&&br&我们把高度h处石头所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br&&img src=&///equation?tex=E_%7Bh%7D+%3Dmgh& alt=&E_{h} =mgh& eeimg=&1&&&br&落地瞬间,这块石头所具有的动能为:&br&&img src=&///equation?tex=E_%7Bv%7D+%3D%5Cfrac%7B1%7D%7B2%7D+mV_%7Bt%7D%5E%7B2%7D+& alt=&E_{v} =\frac{1}{2} mV_{t}^{2} & eeimg=&1&&&br&如果我们不考虑空气的摩檫阻力,则石头的重力势能等于动能,也即:&br&&img src=&///equation?tex=E_%7Bh%7D+%3DE_%7Bv%7D+& alt=&E_{h} =E_{v} & eeimg=&1&&,或者:&img src=&///equation?tex=%5Cfrac%7B1%7D%7B2%7D+mV_%7Bt%7D%5E%7B2%7D+%3Dmgh%5CRightarrow+%5Cfrac%7BV_%7Bt%7D%5E%7B2%7D+%7D%7B2%7D+%3Dgh%5CRightarrow+V_%7Bt%7D+%3D%5Csqrt%7B2gh%7D+& alt=&\frac{1}{2} mV_{t}^{2} =mgh\Rightarrow \frac{V_{t}^{2} }{2} =gh\Rightarrow V_{t} =\sqrt{2gh} & eeimg=&1&&&br&我们把石头提回到原处,且静止在那里,这时石头的动能等于零,而势能又恢复为原来的值。&br&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损耗,例如摩檫力的热能损耗,和撞击的损耗,则石头的动能与势能相等。&br&现在,我们把知识扩展一下:&br&&b&2)关于保守场&/b&&br&我们知道,石头所承受的力是重力。在重立场下,石头在空间中按某任意闭合路径走上一圈,所做的功恒等于零。这种场叫做保守场,重力场就是保守场,另外弹簧产生的弹性力场也是保守场。&br&&b&3)关于电场&/b&&br&在电场中,如果电荷也按某任意闭合路径走上一圈,它所作的功恒等于零。所以,电场和重力场类似,是保守场。&br&&img src=&/fcf8de1a4c3fc1f4e7c8b78b_b.jpg& data-rawwidth=&537&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7& data-original=&/fcf8de1a4c3fc1f4e7c8b78b_r.jpg&&在磁场中,让电荷按某任意闭合路径走上一圈,我们发现它所作的功不等于零。所以,磁场不是保守场。&br&&img src=&/ef90a89caeb1b6c6f6ae6f38_b.jpg& data-rawwidth=&456&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6& data-original=&/ef90a89caeb1b6c6f6ae6f38_r.jpg&&&b&题主问题的解答:&/b&&br&第一:我们已经知道,重力场是保守场。因此在重力场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br&那么电现象仅仅包括保守场也即电场吗?答案是否定的。电现象还有磁场存在,而磁场不是保守场。&br&&b&题主注意到了静电场下电现象与重力场的相似的一面,但却忽略了电磁感应下电现象与重力场截然不同的一面。&/b&由此知道:电是动能还是势能这个问题无解。&br&犹如看到了沙漠就以为这里类同于火星,却忽略了蓝色地球的大气和海洋。&br&第二:在电场下,电动势的势能确实和重力势能有点类似,这也是许多人讲解电现象时特别喜欢拿水来作比喻的主要原因。&br&然而两者只是形似而非神似。水作为流体,它的各种宏观特性可由流体力学来描述。而电现象,要用麦克斯韦方程来描述。我们不可能用流体力学来描述电现象,也不可能用麦克斯韦方程来描述水流体。&br&题主的看法显然就是用水来比喻电现象的变种而已。我们再次看出,题主的问题是无解的。&br&==============&br&声明一下,由于是给中学生讲解,受中学生知识水平所限,很多问题无法铺开来谈,本帖自然就无法深入讨论了,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br&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出问题的若干原则所在。&br&因此,请参与评论的知友们也和我一样,撇开微积分,撇开电磁场理论,从中学生的观点来解答这个问题。&br&最后,按题主的思路,也提个问题,如下:&br&&img src=&/2dbfced5d22fa3f2527b9_b.jpg& data-rawwidth=&737& data-rawheight=&5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7& data-original=&/2dbfced5d22fa3f2527b9_r.jpg&&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小球的材质有点关系。我们可按塑料球、铁球和铜球来考虑。&br&谢谢大家!
从题主提问题的角度来看,似乎题主是一位中学生。事实上,在大学课堂上读了《大学物理》中的电磁场理论,这个问题就彻底地明白了。也罢,就此问题给中学生来一番解答吧。 1)关于重力场 我们从高度为h处以初速度为零向下丢一块质量为m的石头,如下: 如果不…
会有机化学在平时生活中其实也没啥特殊的,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顶多就是常年搬砖的经验使得做菜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估量这勺盐是多少毫克,这勺油是多少毫升,有时候看看保健品和化妆品的广告心中淡淡一笑——这也拿出来装B等等。但是有一件事是经常干的,就是看影视作品的时候,看到本专业的东西往往抑制不住吐槽的愿望,虽然知道在虚拟世界中寻求真实不太现实,但是心中还是忍不住咆哮:这都是些什么鬼,编剧走点心好伐······&br&&br&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几年前去看电影,黄渤演的厨子戏子痞子,看到后面化学的部分我的吐槽之魂简直要爆炸了······&br&&br&&img src=&/9aceefc452be94dfead704_b.png& data-rawwidth=&978&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8& data-original=&/9aceefc452be94dfead704_r.png&&&br&你个燕京大学毕业的就用球形冷凝管当漏斗?颇有化学四煞的风范啊&br&&img src=&/82a61bbf3cf721f70f7ba682c2a8f3cc_b.png& data-rawwidth=&704& data-rawheight=&3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4& data-original=&/82a61bbf3cf721f70f7ba682c2a8f3cc_r.png&&&br&&br&不过这是小问题,然后是这一段&br&&img src=&/d765e892f595f4ca96d2a0e_b.png& data-rawwidth=&977&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7& data-original=&/d765e892f595f4ca96d2a0e_r.png&&&img src=&/12cdb8f603bb919ecf64dd8_b.png& data-rawwidth=&976& data-rawheight=&4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6& data-original=&/12cdb8f603bb919ecf64dd8_r.png&&&img src=&/cbd328f755b1c673806ffd_b.png& data-rawwidth=&974&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4& data-original=&/cbd328f755b1c673806ffd_r.png&&好吧,我们来看看这位生化学家的实验室全貌&br&&br&&img src=&/b8db9e2c194fb573ed1e09cdb5abff8a_b.png& data-rawwidth=&977&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7& data-original=&/b8db9e2c194fb573ed1e09cdb5abff8a_r.png&&最好你是没有质谱,液相,核磁,单晶就连绝对构型都特么定出来了哦,一天时间都没到,你是多牛逼啊!!!你是肉眼X-ray衍射吗?!!&br&&br&接着是实验桌全貌&br&&img src=&/8e1e7b387bd304ac389f34_b.png& data-rawwidth=&990&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8e1e7b387bd304ac389f34_r.png&&&br&你的桌上没有柱子啊!!!你是怎么在没有柱子的情况下分离得到一个纯的化合物的啊!!还是从天然产物河豚肝里面提取的啊!!还只花了半天不到啊!!!!你怎么知道哪个点是你要的化合物的啊!!难道你是人肉制备液相吗!!!&br&&br&而且答主是做全合成的啊,答主知道河豚毒素长啥样啊!Tetrodotoxin是长这样的啊!!&br&&img src=&/e468d1dd35ba_b.pn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11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和你画的一点都不像啊!!!!!而且Tetrodotoxin结构确定是在1964年,由著名美国化学家,现代有机化学之父R. B. Woodward发表的啊(R. B. Woodward,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Volume 9, Issue 1, Pages 49–74),你是穿越了还是隐瞒了这么重大的科研发现这么久啊!!!!&br&&br&最后这段用杨絮接种疫苗来治病的我也不想吐槽了,留给医学生来吐槽吧·····&br&&img src=&/d7a9a0b06fb75e074c454fa0d4b482cd_b.png& data-rawwidth=&975& data-rawheight=&4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5& data-original=&/d7a9a0b06fb75e074c454fa0d4b482cd_r.png&&&br&看看漫威的无敌浩克里面,编剧就走心多了&br&同样都是天然产物分离提取:样品前处理&br&&img src=&/11d8a1d73ff10a9b5662bb_b.pn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11d8a1d73ff10a9b5662bb_r.png&&醇提&br&&img src=&/7d26cca30d7ed2df1efd2_b.png& data-rawwidth=&969&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9& data-original=&/7d26cca30d7ed2df1efd2_r.png&&离心&br&&img src=&/ebc0e09ce5e7be70657a63_b.png& data-rawwidth=&971& data-rawheight=&3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71& data-original=&/ebc0e09ce5e7be70657a63_r.png&&过柱&br&&img src=&/f8c8eef48ef3cce774bdc20bdb83b339_b.png& data-rawwidth=&693&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3& data-original=&/f8c8eef48ef3cce774bdc20bdb83b339_r.png&&这才得到产物&br&&img src=&/fbc9f61fdbfbfd0_b.png& data-rawwidth=&659& data-rawheight=&4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9& data-original=&/fbc9f61fdbfbfd0_r.png&&我就能接受多了嘛。。。&br&&br&看动漫也会吐槽,比如说蝙蝠侠&br&&img src=&/b0b6e76a3b4eb18492f9_b.png& data-rawwidth=&969& data-rawheight=&3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9& data-original=&/b0b6e76a3b4eb18492f9_r.png&&夭寿啦,不配平没盖盖子就离心啦,!!机器坏了没事,反正老爷有的是钱,但是老爷你不嫌吵么!!!&br&&br&还有这个&br&&img src=&/1b3e3cc7f29e517bbd5dd520af8c61ed_b.png& data-rawwidth=&548& data-rawheight=&4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8& data-original=&/1b3e3cc7f29e517bbd5dd520af8c61ed_r.png&&Hydrochloric Acid······百度一下也知道是盐酸阿,硫酸你妹啊······&br&然后就是&br&&img src=&/7c229fc6631_b.png& data-rawwidth=&475& data-rawheight=&4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5& data-original=&/7c229fc6631_r.png&&你特么能秒溶解含铅防辐射服,你是用的什么容器装得啊!!!盐酸这么牛逼我怎么不知道啊!!!&br&&br&大概就是诸如此类的··平时在影视剧里面,看见化学方面的剧情大部分都是惨不忍睹,好像编剧对于化学家的印象都是拿烧瓶晃一晃就知道未知化学品的结构,随便两个液体一混合就会爆炸,三角烧瓶里面的东西都是花花绿绿,几个小时就能针对未知剧毒做出解药······&br&&br&拜托,那是巫婆好不好!!!!
会有机化学在平时生活中其实也没啥特殊的,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顶多就是常年搬砖的经验使得做菜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估量这勺盐是多少毫克,这勺油是多少毫升,有时候看看保健品和化妆品的广告心中淡淡一笑——这也拿出来装B等等。但是有一件事是经常干的…
#长文预警,3400余字&br&#中-多图预警,12张&br&#深夜发吃预警(!!!)&br&&br&&b&结论前置:&/b&&br&&b&1.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趋势造就运动能力的升级——技术升级&br&&/b&&b&2.脑的复杂化带来生存策略的全面优化——比你聪明&/b&&br&&b&3.五次大灭绝清空了各自时代的高生态位,舞台重置,优胜劣汰——屌丝逆袭&/b&&br&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当代史也是历史的重演(什么鬼,2333)&br&-----------------------------&br&&b&part 1 军备升级。&/b&&br&虽然总是有一种声音告诉大家,生物发生的是“演化”而不是“进化”、所有现存生物都具有同等的地位,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随着演化的不断进行,生物的功能和结构也在进行着越来越复杂、精密的方向变化。&b&此种功能、结构的复杂化,是为“进”&/b&。&br&&br&&b&哺乳动物较之爬行动物更为复杂,而爬行动物较之两栖更为复杂,两栖较之鱼类也更为复杂。&/b&这一点无需多言,比如氧气的获得方式,鱼鳃vs皮肤+鳃+简单肺vs复杂的肺;比如心脏的房室结构;比如脊椎的全向弯折能力:人可以前弯可以侧弯,盘子里的武昌鱼只能侧弯等。这些&b&解剖结构上的逐渐复杂化带来运动能力的全方位升级。&/b&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这就代表生与死的距离。&br&&br&虽然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下的生物往往发生趋同演化,但&b&体型和运动方式的趋同无法掩盖运动能力的全面升级,也无法掩饰身体内部各项能力的全面碾压&/b&——大白鲨和虎鲸都是现代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然而大白鲨必须依靠游动才可以呼吸,虎鲸上浮呼吸一次就可以潜水数小时。&br&---------------------&br&&b&part 2 比你聪明。&/b&&br&大脑是自然造物产生的最神秘事物,而大脑的演化也是生物演化史上最有趣的篇章之一。从鲫鱼黄豆般的大脑,到抹香鲸巨大无鹏的硕脑,有些时候不需要计算脑容量/体型比,也能知道&b&谁更聪明,谁具有更复杂的思维能力,谁的学习能力更强,谁能拥有更高效的生存策略。&/b&&br&---------------------&br&&b&#由于我不是生物学研习者,上述两点无力展开更多。还请见谅。#&/b&&br&&br&&b&part 3 屌丝逆袭。&/b&&br&&b&屌丝物种的逆袭,建立在大灭绝摧毁高级生态位的基础上&/b&。 &a data-hash=&140a506e05d4b1cac467b4d& href=&///people/140a506e05d4b1cac467b4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李雷& data-hovercard=&p$b$140a506e05d4b1cac467b4d&&@李雷&/a& 的回答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br&先建立一个五次大灭绝的概念,如图:&br&&img src=&/ad71c3a504afdb_b.jpg& data-rawwidth=&502& data-rawheight=&2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2& data-original=&/ad71c3a504afdb_r.jpg&&&br&所有的大灭绝都有一个类似的地方——食物链上层全灭,留下一群食物链低端的渣渣。哺乳动物被&b&高生态位的爬行动物&/b&,&b&大型肉食性爬行类&/b&,压制了几亿年。如果没有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这种来自高生态位的变态压制不知还将持续多久。鸟类脱胎于小型肉食性恐龙,白垩末的大灭绝清空了绝大部分不同生态位的恐龙,却开玩笑般的留下了位于中级生态位的鸟类。鸟类青出于蓝,在恐龙灭绝后很快占据了高生态位,一度出现了&b&大型肉食性恐鸟&/b&这种极端变态的存在——生存在6000万年前的Kelenken guillermoi,这一类大型恐鸟生存到200万年前。&br&&img src=&/ddfbaaa359bfbe17_b.jpg& data-rawwidth=&738& data-rawheight=&5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8& data-original=&/ddfbaaa359bfbe17_r.jpg&&&br&-----------------------------------------wait a sec--------------------------&br&【&b&想起祖先曾被巨型的“鸡”追杀,心中顿时充满来自远古的怒火——我决定明天去吃点它们的不肖子孙,以表达食物链顶端物种的优越感&/b&】&br&&img src=&/ccfcb1d51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ccfcb1d51_r.jpg&&-----------------------------------------好的继续-----------------------------&br&&br&有多少人知道,海洋其实还有一个被&b&巨型的螺和大型的虫豸&/b&统治的年代呢?&br&早在鱼类占据统治地位前,海洋里的霸主是&u&巨型房角石Cameroceras&/u&和&u&巨型广翅鲎Jaekelopterus&/u&&br&&img src=&/d7fe48b2b35fa6b9027fae3cc02aab53_b.jpg& data-rawwidth=&605& data-rawheight=&2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5& data-original=&/d7fe48b2b35fa6b9027fae3cc02aab53_r.jpg&&在距今4.8-4.4亿年前的奥陶纪海洋里,这种巨大的头足类动物曾经占据食物链顶层。彼时,原始的早期鱼类只是如同渣渣般的存在,搞不好这种海中霸主都懒得吃它们。然而,&b&奥陶-志留大灭绝(第一次大灭绝)之后&/b&,它们雄伟的身姿却只能在海相沉积岩中才能找到了。&br&&br&奥陶纪种晚期开始,逐渐演化出了另一大类中-高生态位猎食者,&u&广翅鲎&/u&。有人推测,它们可能是房角石的捕食对象之一。&b&广翅鲎发达的年代,恰恰是房角石灭绝后的志留纪&/b&。&br&&img src=&/be91a8f411d794e6fcda60_b.jpg& data-rawwidth=&592&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be91a8f411d794e6fcda60_r.jpg&&&br&虽然我们不好评价早已分道扬镳、平行演化的头足类动物和节肢类动物孰优孰略,但有一点却是明确的:&b&房角石的消失,为广翅鲎&u&一度&/u&走上食物链上层铺平了道路。&/b&在志留纪(4.4-4.2亿年)之后的泥盆纪(4.2-3.6亿年),长达2.5-3米的&u&莱茵耶克尔鲎&/u&走上了这个物种的巅峰。&br&&img src=&/d2827ded44d5bab054daa0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d2827ded44d5bab054daa0_r.jpg&&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房角石消失的同时,也为另一类怪兽铺平了演化的道路:&b&脊椎动物,有颌类,鱼(盾皮鱼、软骨鱼、硬骨鱼)。&/b&&br&&br&作为奥陶纪早期原始无颌类脊椎动物的后裔,&b&有颌鱼类在许多方面比无脊椎动物&/b&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脊椎提供了优秀的运动能力,比起头足动物的喷水式运动更敏捷,比起节肢动物的划水更高效;鱼鳔提供了优秀的浮动能力,比起节肢动物只能依靠游动调节深度的方式更为高效;颌骨提供了可上下开合的血盆大口,可以高效破坏头足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外壳等。在经过奥陶纪和志留纪漫长的被压制岁月后,终于在泥盆纪迎来了爆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b&邓氏鱼&/b&Dunkleosteus。&br&&br&【前面都是根据化石做的复原图,这次看看真的化石】&br&&img src=&/9f6eeb71af4fec02ba3181_b.jpg& data-rawwidth=&1054& data-rawheight=&6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4& data-original=&/9f6eeb71af4fec02ba3181_r.jpg&&相信我,长这么大个头的家伙,一定可以做成好吃的剁椒鱼头……这货生活的年代,海洋里没有生态位比他更高的物种。它所代表的这类生物,&b&就是鱼类的第一个巅峰,泥盆纪海洋的食物链顶端&/b&,吃个当时的鲨鱼轻松随意。顺便说一下,刚才不可一世的广翅鲎在泥盆纪,就是被这货吃的对象……&br&&img src=&/d3f25d86a6f228faf33750_b.jp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d3f25d86a6f228faf33750_r.jpg&&&br&然而随着泥盆纪末期(3.65亿年前)全球气候变冷,海洋生物遭受重大的灭绝事件,被认为是&b&第二次古生物大灭绝事件&/b&。&br&&br&这次大灭绝带走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b&盾皮鱼&/b&类,其中就包括不可一世的邓氏鱼。如同房角石及更早的巨型奇虾和巨型三叶虫一样,&b&生态链的高层再一次在大灭绝中遭受血洗&/b&。&br&&br&-------------强行岔开话题------&br&&b&为什么每次大灭绝都会导致高生态位物种的大量死亡?&/b&&br&这也许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br&&b&高生态位物种,也被称作顶级捕食者。它们永远是数量稀少的&/b&。如同一个金字塔,生产者拥有数量无穷的低层,中级消费者占据数量庞大的中层,而顶层的数量只会比中层更少。只有这样,生态结构才是平衡的。&br&&img src=&/7b5bdf70ffe5cb636e62c96_b.jpg& data-rawwidth=&2250& data-rawheight=&1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50& data-original=&/7b5bdf70ffe5cb636e62c96_r.jpg&&&br&大灭绝到来之际,由于能量级别高,任何低能级环节的崩溃都容易导致全局垮掉;数量稀少则意味着无力在物种遭受重创后重新恢复种群;而&b&顶级捕食者往往具有极端化、特化的倾向&/b&,如巨大的体积(历史上所有的巨兽)、变差的繁殖力(我猜的)等,&b&高度特化的物种在环境突变面前往往都是无力的。&/b&&br&-------------岔开话题结束----------------&br&&b&所以,在泥盆纪末期大灭绝导致巨型掠食性盾甲鱼类消亡后,海洋生态系统空出了大量了生态位,一场各物种之间的赛跑就此拉开帷幕。&/b&而鱼类却未能在中生代找回古生代的辉煌,他们被更加复杂、更加聪明的物种碾压了。&br&&b&---------------------------&/b&&br&&b&part 4 历史总是相似的。&/b&&br&就如同所有的灭绝后时代一样,具有&b&更强军备、更智慧大脑的复杂生物往往在演化中快速脱颖而出,牢牢掌控高级生态位。&/b&对于鱼类而言,它们中的一部分走上陆地,另一部分留在水中继续演化。水里的分支,软骨鱼和真骨鱼演化至今,依然占据了海洋生态系统的中高部位(鲨鱼、魟鱼、大型鲟鱼、旗鱼、箭鱼等);陆上的分支,经历了向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的演化后,一部分又以高级复杂生物的面貌重返海洋。&b&它们带来了全新演化出的军备和生存策略,在海洋残酷的肉搏森林里杀出属于自己的生态位置。&/b&&br&&br&&b&然而曾经有那么一个回合,鱼类又稍微占据了上风——&/b&如果那会有知乎,也许会有“人”问“为什么新生代以来海洋高生态位都由鱼类把持”。&br&&img src=&/ccafe2c4aa12_b.jpg& data-rawwidth=&742& data-rawheight=&8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2& data-original=&/ccafe2c4aa12_r.jpg&&&br&&img src=&/bbbbe8131cf5fed436da8_b.pn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bbbe8131cf5fed436da8_r.png&&绿色为大白鲨,灰色为&b&巨齿鲨&/b&,&b&Megalodon,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掠食性鱼类&/b&&b&。&/b&虽然从体型来说,生活在侏罗纪中期的(约1.6亿年前)利兹鱼可能要更长一些(有研究认为可达27m,但也有研究认为最大10m),但这货是个温柔的滤食性鱼类,无视掉。&br&&br&鲨鱼这个物种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早,目前发现的最古老鲨鱼化石,是&b&生活在泥盆纪(约4.2-3.6亿年前)的裂齿鲨&/b&,也许和邓氏鱼同台竞技过。漫长的恐龙时代,鲨鱼惨遭海生爬行动物蹂躏;新生代以后,鲨鱼终于在巨型爬行动物灭绝后的海洋里迎来了第二春。经过漫长的演化后,终于在约1600万年前出现了巨齿鲨,并且,这货的食性被证实包括鲸类和大型海龟。&br&&br&作为最有实力竞争新生代头号海洋掠食者位置的另一群种子选手是鲸。它们也没有令人失望,龙王鲸(Basilosaurus,3900万-3400万年)、利维坦鲸(Livyatan melvillei,1300万-1200万年前)都是可能拥有20m左右体长的超级掠食者,其中利维坦鲸是鲸类演化史上已知的最可怕杀手——牙齿超过30cm,以其他体型小些的鲸类为食。&br&&img src=&/1b7fb0cae370f5f4dfe176a5c657947e_b.jpg& data-rawwidth=&740& data-rawheight=&9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1b7fb0cae370f5f4dfe176a5c657947e_r.jpg&&(图片引自中国国家地理,比例可能有夸张)&br&然而,虽然利维坦鲸曾与巨齿鲨同台竞技过,但终究没有人家存在时间长——&b&1600万-260万年&/b&。也许,正是因为包括龙王鲸、利维坦鲸的相继灭绝(可能与环境波动有关),才最终将巨齿鲨推向海生顶级掠食者的位置吧——&b&也许你活着的时候我干不过你,但我活的比你久就是胜利。&/b&小道消息,现在已经发现40cm长的鲸类牙齿,也许巨齿鲨要王位不保了……&b&巨齿鲨是鱼类最后的辉煌&/b&,而它成为第一也许和龙王鲸类、巨型齿鲸的相继灭绝有关——&b&更能打的死绝了,食物链顶端的位置又留了出来,巨齿鲨及其祖先们暂时取得先手。&/b&&br&&br&&b&可是蛮力终究还是输给了更高的“军事技术”和智慧&/b&。在巨齿鲨灭绝后的现代海洋里,大白鲨在虎鲸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其他小型齿鲸、小型海洋哺乳动物都在虎鲸的食谱上。研究者们在抹香鲸尸体上常常发现虎鲸的咬痕,也曾在虎鲸体内发现抹香鲸的尸骸。2013年,斯里兰卡海域,人们目击了5条虎鲸组团强杀6条抹香鲸。在可预见的未来,&b&具有声呐系统、更优越的呼吸方式、更大脑容量/体重比、更高智慧和学习能力的虎鲸必将彻底击败鱼雷一般的鲨鱼,成为未来海洋生态链的顶点。&/b&&br&&br&但鲨鱼这种极具韧性的古老生物,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趁“鲸”落平阳时反咬一口。&br&&b&生物演化的事情,谁说的好呢~&/b&&br&&b&-------------------------&/b&&br&&b&well,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怎样的人生体会呢?&/b&&br&A.爬得越高,摔得越惨;&br&B.越是膨胀,越是死得惨;&br&C.无敌令人自满,自满令人骄狂,骄狂导致毁灭。&br&&br&一点人生经验,微不足道。23333
#长文预警,3400余字 #中-多图预警,12张 #深夜发吃预警(!!!) 结论前置: 1.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趋势造就运动能力的升级——技术升级 2.脑的复杂化带来生存策略的全面优化——比你聪明 3.五次大灭绝清空了各自时代的高生态位,舞台重置,优胜劣汰—…
若排除临场心态问题,“学得好却考不好”基本上是个伪命题,认知心理学完美地解释了这一悖论:低效的学习和努力容易给人一种充实、成长、掌握的感觉,我们自以为的“学得好”可能只是一种学习错觉,一旦到考试等关键时候就露馅了!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学得好”?&br&&br&另外,要拿高分,临场心态也非常关键,直接加成或削弱个人能力,那一刻的心态抵得上几个礼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苦功!本文深入探讨这两个影响成绩的核心问题:&br&1)什么才是真正“学得好”?&br&2) 如何保证临场心态?&br&&br&&b&No.1 &/b&&b&什么才是真正的“学得好”?&/b&&br&1、打破“学得好”错觉:熟悉不等于理解掌握&br&&br&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学得好,是错将熟悉当做知道。比如我们学习一个章节内容,读的时候还画了重点,然后再看一遍,这次甚至做了笔记,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学得很好,对知识点也了如指掌,但如果合上书做个简单的自我检测,瞬间就会忘掉三四成。在考试时,这种熟悉感并不能让我们准确提取所学知识,甚至在做多项选择题时,熟悉感往往还会帮倒忙!&br&&br&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表明:重读学习材料是主要的学习方法,它能够造成正在学习的错觉,因为复读提高了流利度,但研究表明,流利度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对材料有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此外,复读还会导致熟悉性效应,即当我们看完两三遍材料之后,不由自地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已经理解、掌握材料,不用再深入钻研了,不幸的是,这仅仅是一种错觉。&br&&br&&p&2、学习效率取决于信息加工深度&/p&&p&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深层次”的加工比“浅层次”的加工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换句话说,记忆和理解取决于如何加工信息使之进入我们的大脑。加工深度很难衡量、定义,因时而异,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记忆内容和已知信息间建立联系。&/p&&br&&p&自我检测(问题思维)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深加工模式,最近研究表明,对要记住的信息进行自我检测要比复读有助于长期记忆和理解!&/p&&blockquote&&p&心理学家设计了个试验,分为测试组和复读组,两组各用10分钟记一篇文章,然后做2分钟的数学题,之后,复读组再复读背诵文章10分钟,而测试组进行10分钟的自我测试。最后分别隔5分钟、2天、1周进行3次考核,测试结果发现,5分钟延迟后的测试,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2天、1周后测试,两组的成绩都下降了,但测试组的下降程度要远小于复读组。&/p&&/blockquote&&p&自我检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书本的“测一测”进行自我提问;另一种是自己编问题,比如将书本的大纲和子标题按照层级编成问题,然后自我提问。&br&&/p&&br&&p&其实,向同学、朋友讲解知识点,帮助他们答疑,这也是一个自我检测的过程,能让自己主动思考、组织信息,这对学习和记忆非常有用!所以,不要吝啬于同学的请教,这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长机会!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很多灵感都是在给别人讲题中产生!&/p&&br&&p&3、高效学习的关键:搭建知识框架&/p&&p&问题思维能启发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但高效学习并不是知识数量的简单堆积和记忆,知识孤岛再多也没有用,关键在于知识之间的串联和组织,要建立一个能帮助我们把不同信息联系起来的框架:构建出知识的树状图!&br&&/p&&br&&p&以高中学习为例,在我眼中,书本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我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完善这课知识树,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棵知识树,高三复习时,完全以节点中的问题进行回顾、复习,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思考过程,而不用低效的翻书、复习、遗忘。&/p&&br&&p&知识树一旦被搭建出来,每一个节点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与周边知识节点的一次连接,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知识树也就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有生命力,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团浆糊,毫无头绪!&/p&&br&&p&让知识融会贯通,这才是真正的“学得好”!&/p&&br&&p&&b&No.2 如何保证临场心态?&/b&&/p&&p&先来了解下压力管理悖论:典型压力管理强调减压、放松的重要性,这其实进一步肯定了担心的事实,即压力、焦虑是表现不好的信号,告诉紧张的人要平静下来,这强化了他们觉得自己不行的信念,提高对未来焦虑的担心!此外,现实中,很多事情其实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压力避无可避,压力及压力带来的焦虑就会形成叠加效应,陷入恶性循环。&/p&&br&&p&不禁想起中考、高考,越是试图放松下来,越是期望云淡风轻,内心深处越是紧张的要死,那时候特意学过不少的放松减压技巧,听别人讲的头头是道,但怎么到我这就没卵用,尤其高考两天晚上都失眠,一直以为自己学艺不精,原来都是坑!&/p&&br&&p&来看一下压力新科学的最新研究,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压力干预实验:&/p&&blockquote&&p&实验:“我很冷静”VS“我很兴奋”,把压力、焦虑转化成帮助其更好表现的能量!&/p&&p&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贾米森对学生考前干预,鼓励一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压力管理策略,即通过放松、呼吸、鼓励等方式缓解紧张;干预组中,鼓励学生拥抱焦虑,对自己说“我很兴奋”,压力反应是身体帮助你更好地表现;控制组什么也不做。&/p&&br&&p&通过收集学生考试前后的唾液样本分析压力荷尔蒙发现,思维干预并没有减轻压力反应,但在接受过思维干预的学生,更强的压力反应伴随着更高的考试分数,压力提升了表现,而传统压力管理组及控制组,压力荷尔蒙与成绩没有关系!&/p&&/blockquote&&p&实验表明:选择视焦虑、压力为兴奋、能量或者动力,并不会降低压力反应,与直觉相反,压力越大,成绩提高却越显著,这是因为压力反应本身就是进化出来帮助我们整合身心资源的!当感觉紧张时,告诉自己这是兴奋,是身体帮助我更好表现,这确实简单、管用!重大事件之前,焦虑和兴奋之间,仅仅一线之隔!&/p&&br&&p&还有一个关于压力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被简单告知“你是那种在压力下表现更好的人”,他们实际表现会提高33%,即使这种只是随便说说也无妨,重要的是信息改变了焦虑信号的意义,不再是“你会搞砸的”,而是你会更好发挥的证据。&/p&&br&&p&压力新思维把视为障碍的身体压力反应看成资源,使天平从“我无能为力”向“我搞的定”倾斜,这个思维转变会随着时间叠加,它意味着在生活中,面对压力时,你感觉透支还是被赋予能量!科学的压力管理,不是试图减轻它、逃避它,而是在压力下成长的勇气,转变压力思维的能力:视压力为资源。&/p&&br&&p&打破传统错误的压力观,临场压力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如果能够视压力为资源,临场考试就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焦躁不安了,相反压力越大,超常发挥的概率就越大!&/p&&br&&p&呕心沥血之作,希望你会因认同而点赞!&/p&&br&&p&——————————&/p&&p&曾翻译过一篇长达44页的学习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译文为《刻意练习:成就天才表现》,畅销书《异类》及“一万小时理论”均出自此论文,公众号搜「高太爷」,回复“刻意练习”自动获取原文及译文。&p&&a href=&///?target=http%3A///r/LzmJkRrEr0fQrV7y92w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LzmJkRr&/span&&span class=&invisible&&Er0fQrV7y92w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p&
若排除临场心态问题,“学得好却考不好”基本上是个伪命题,认知心理学完美地解释了这一悖论:低效的学习和努力容易给人一种充实、成长、掌握的感觉,我们自以为的“学得好”可能只是一种学习错觉,一旦到考试等关键时候就露馅了!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学…
谢邀。要了解这个问题,涉及到两方面知识,一是化学元素的起源是什么?二是光速如何影响元素内部相互作用?&br&&br&&ul&&li&&i&&b&&u&化学元素的起源是什么?&/u&&/b&&/i&&/li&&/ul&&p&宇宙的时间和空间都来源于137亿年前的大爆炸。最初,宇宙中充满了光和夸克,随后,夸克组成了质子和中子。&/p&&p&大约3分钟之后,这些质子中子冷却之后组成了原子核。这个过程称为核合成。氢、氦、锂、铍等元素被大量合成了。而直到今天,宇宙中90%的物质仍然是氢核。但这时宇宙仍然太热,这些原子核无法吸引电子而形成原子。要形成原子,还要等待30万年之后。&/p&&p&到那时候,宇宙冷却到可以形成原子。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我们仍能看到这些早期原子的信号。&/p&&p&前面四种元素是最早期形成的,而其他元素的形成涉及到核聚变过程。&/p&&br&&p&所有质子都是带正电的,因此相互排斥。要让它们紧密地形成原子核,需要另外一种力来让它们相互吸引。这种力叫做强力。质子相互碰撞,最终强力大于电磁斥力而使它们束缚在一起形成原子核。这个过程就叫做核聚变。&/p&&br&&p&大爆炸之后的原子通过引力相互吸引,并聚集成大的云状物。云内部的压力把它自身加热到几百万度的温度,从而导致氢聚变为氦,从而形成了&u&&b&恒星&/b&&/u&。核聚变先从内部开始,然后发展到外部。这个过程使恒星膨胀,进而冷却,最终把它变为&u&&b&红巨星&/b&&/u&。&/p&&p&一旦内核的氢在聚变过程消耗完,氦开始聚变为碳、氮、氧。&/p&&p&这个聚变过程,小质量(小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演化成&b&白矮星&/b&。白矮星主要由碳、氧组成,并且密度极大。&/p&&br&&p&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称为&u&&b&超巨星&/b&&/u&),它的引力足够强,聚变得到碳原子,随后再聚变得到氖、氧、镁原子。然后,氧聚变为硫、硅、磷和镁。硅继续聚变出重元素,一直到铁元素。&/p&&p&但是,这个过程不能产生比铁元素更重的元素,因为前面的聚变过程都是释放能量,可以促使聚变继续发生,而产生更重的元素需要吸收能量,使得强力释放的能量不足以克服电磁斥力。&/p&&br&&p&超巨星的终点是&u&&b&超新星&/b&&/u&,最重的元素是在超新星中产生的。超新星的内核被铁元素充满,它的压力和温度不断升高。内核释放出大量伽马射线,促使电子质子融合为中子,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和中微子。这个过程会导致大量包含中微子的冲击波,比铁重的元素一直到铀元素,都是这个过程产生的。&/p&&br&&p&总结一下,最轻的四种元素在大爆炸之后就产生,镁以及之前的元素在红巨星中产生,铁以及之前的元素在超巨星中产生,从铁到铀元素在超新星中产生。&/p&&p&&br&星云、尘埃、星球中的原子相互碰撞,大量化学反应不断发生。这些反应最终产生了生命,从而产生了我们人类。&/p&&br&&ul&&li&&b&&u&光速如何影响元素内部相互作用?&/u&&/b&&/li&&/ul&&p&这里实际上假设了,光速在物理中不是一个基本常数。如果它可以改变,影响的是电磁相互作用,物理学中描述电磁相互作用的是精细结构常数 α 。&/p&前面我们看到,要合成元素,需要强力克服电磁力,从而使质子束缚在原子核内,描述强力的是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 &img src=&///equation?tex=%5Calpha_%7Bs%7D& alt=&\alpha_{s}& eeimg=&1&&。&br&α和&img src=&///equation?tex=%5Calpha_%7Bs%7D& alt=&\alpha_{s}& eeimg=&1&&需要满足一定的关系,像碳这一系列元素才是稳定的,电磁力如果变化,实际上就影响了元素的合成。&br&&br&具体精细结构常数改变多少,会影响元素的合成。我可以给你一篇文献,其中有具体的数学计算。文中讲到的是&img src=&///equation?tex=%5Calpha_%7Bs%7D& alt=&\alpha_{s}& eeimg=&1&&的影响。类似的,仅改变α 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br&我把结论描述如下:&br&&blockquote&如果 &img src=&///equation?tex=%5Calpha_%7Bs%7D& alt=&\alpha_{s}& eeimg=&1&& 增加 4%, 星球的聚变就无法产生碳,基于碳元素的生命就更无法出现了。如果&img src=&///equation?tex=%5Calpha_%7Bs%7D& alt=&\alpha_{s}& eeimg=&1&&减小10%,核聚变都无法发生,基于核聚变的一系列天体物理过程也无法发生了。&/blockquote&文献参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doi/10.1111/j.01.tb02133.x/ful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smology, Life, and the Anthropic Principle&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p&不过,在物理学中光速一般被看做基本常数。任何一个基本常数的改变,都会改变一系列其他物理常数。那些现实世界肯定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完全不一样。&/p&&br&&br&&p&补充:评论中有人问我,铀之后的元素为什么产生不了?&/p&&p&它们实际上是在超新星中产生了,但是因为比铀重的元素都是不稳定的,都会衰变为更轻的元素。所以自然界发现的元素都是铀以及比铀轻的元素。铀虽然也是不稳定的,但是它的半衰期几乎和地球寿命一样,所以地球上还是有铀元素存在的。&/p&&p&其他所有比铀更重的元素,都是人类在实验室合成的。早期合成一个新的元素,就可以得到一个诺贝尔奖。后来发现重元素越来越多,大家就觉得不稀奇了。&/p&&br&&p&还有同学提醒,镎和钚在自然界也发现了。确实是这样,人工合作这些元素之后,人们在铀岩中也发现了有这两种元素存在。除了这两个元素,目前其他比铀重的元素都要在实验室合成。&/p&
谢邀。要了解这个问题,涉及到两方面知识,一是化学元素的起源是什么?二是光速如何影响元素内部相互作用? 化学元素的起源是什么?宇宙的时间和空间都来源于137亿年前的大爆炸。最初,宇宙中充满了光和夸克,随后,夸克组成了质子和中子。大约3分钟之后,…
&p&假设某市流行一种病,发病率是0.1% 。在某地的医院中有一个神医,特别擅长诊断该病。神医做出正确判断的概率是99%。(神医并不清楚发病率,做出正确判断的概率实在实验室得出来的。对于检查是否患病的人,他的正确率不变。)有一次你去看病,神医诊断说你有这个病。请问你真正有这个病的概率是多少?&/p&(下面是答案。)&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p&你有病的概率为80% 。&/p&(反直觉么?)&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p&上面的答案错了!&/p&&p&你有病的概率是9%!&/p&&p&你有病的概率是9%!&/p&&p&你有病的概率是9%!&/p&&br&&p&你没有看错,即使神医说你有病,你发病的概率也不到10%!,再多做几次检查,如果没病就放心睡大觉去吧~&/p&&p&这是贝叶斯公式的典型题目,概率论中有专门的讲述,当时学(kao)的(qian)时(yu)候(xi)也没觉得反直觉。(有认识我的人关注我了,作为一个学渣不敢装逼,逃)&/p&&br&&br&&img src=&/9c916867aac951a0348ce5_b.pn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9c916867aac951a0348ce5_r.png&&被说有病有两种可能,然后去算你“没病,说你有病”的概率。结果大概是9%!&br&鉴于好多人私信我,我把计算方法写一下吧。我确认计算方法没问题,如果看不懂,请不要交流了,唉。如下:&br&&img src=&/dc03d08e1530bc0fdd38ee_b.pn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7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dc03d08e1530bc0fdd38ee_r.png&&&br&&p&虽然神医正确率高,但是发病率低,这样把正常人看成有病的人比真正检查出有病的人多的多,所以你有病的概率不足10%也可以理解嘛。&/p&&p&评论中的有的人提出的建议确实很不错,但是那不代表这个结果是错的啊。这题的设计可能在现实中遇不到。请不要质疑9%这个结果。&br&&/p&&p&评论区中邓同学得了5个赞。你能指出他哪里有思维盲区么?&/p&&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src=&/36cc46d072c6fe5adba87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36cc46d072c6fe5adba87c_r.jpg&&&p&对理性思考感兴趣的知友可以看看《思考,快与慢》。&/p&&p&鉴于上面这个例子是我为了突出反直觉而自己编的。可能涉及医疗实际的问题。所以大家看看下面这个。&/p&&p&这是某大神的微信。大部分人都觉得反直觉了。&/p&&img data-rawwidth=&636& data-rawheight=&1182& src=&/0a809dc608ebd2e099c8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6& data-original=&/0a809dc608ebd2e099c8a_r.jpg&&这是想说下贝叶斯公式反直觉,这两个例子确实有些不符合现实,不过结果都是正确的。如果有问题,欢迎私信探讨。&br&评论区被我关闭了,并删除了几个,因为有的人会误导大家,反而让不少人坚信直觉了,这没有什么用。&br&如果质疑结果又确认我错了,请先为你的自信背书。&br&&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src=&/40ee9e8a827c1f82cbf8c9d722a883c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0ee9e8a827c1f82cbf8c9d722a883c6_r.jpg&&&br&如果你能说服我,让我意识到我结果是错的,我双倍返还。
假设某市流行一种病,发病率是0.1% 。在某地的医院中有一个神医,特别擅长诊断该病。神医做出正确判断的概率是99%。(神医并不清楚发病率,做出正确判断的概率实在实验室得出来的。对于检查是否患病的人,他的正确率不变。)有一次你去看病,神医诊断说你有…
禁忌这玩意得分两说。有些是迷信,有些是规章。但迷信也不是全无道理,比如说站在船头撒尿,且不论敬不敬鬼神,万一迎上风,前列腺又不够强劲,湿了一鞋半身,从船头骚到船尾,也不甚好。&br&&br&海员在舷边小解,是历史悠久的陋习。清风明月的海面上,尽泻满腹人中白入水,叮咚悦耳,此乐何足与外人道。航海时代多层甲板的船出现后,上甲板的经常把尿浇到下甲板的人头上,总不免要被人满面狼藉怒气冲冲来问罪。于是下次大伙就留了心眼,开裆放鸟之际一声高呼引起注意:head!于是现在船上的厕所还有被这么称呼的。至于大号,在舷边解决的难度比较大,不过兄弟我是见的多了,小渔船上的老渔民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会直接扒了裤子坐在舷边,两瓣猕猴桃色的屁股在海风中悠然抖动,简直一种喜感莫名的禅意。&br&&img src=&/397c25a30fa19f892bd9bd2b29d43645_b.jpg& data-rawwidth=&1032& data-rawheight=&6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2& data-original=&/397c25a30fa19f892bd9bd2b29d43645_r.jpg&&语言上的禁忌,其实现在也没什么。过年吃了顿饺子,饺子里放了硬币,一伙人七嘴八舌叫道,捞下面的吃,倒也没人说“捞沉底的”。平常最注意的时候是吃鱼,吃完一半绝不说“翻过来”,那叫“正”。把鱼正过来,或者把鱼刺连根卸了。&br&&br&与动物相处的禁忌,主要就是别打鸟。鸟是哥们儿,寂寞了还能飞来撩你一下。鱼随便钓,钓得了交厨师烧给大家吃,别开小灶。这些年船上卫生条件好,老鼠蟑螂少,以前泛滥的时候,你不惹我,我也不惹你。老鼠就特么烦,闲不住,天天在管道内一路哐哐哐跑过来跑过去,搞火了也得办丫的。&br&&br&舟山这里的渔民有个王八蛋规矩,小船插大船的船首,就如同鲤鱼跳龙门是好彩头。滚他娘的蛋。你在路上开一甲壳虫怎么不别人家油罐车重卡去?纯傻逼规矩。说到底只有点经济上的由头,海上避个船不如陆上会车那样扭一下就过去了,得晃一大弧线或Z字,小船喜欢照直走不让行,就是因为省油钱。小渔船插大船,大船雷达和视线都有盲区,一瞅哎那孙子怼哪里去了?完了几块木板飘出来,这哥们折进去了,你说何苦?海军也恨小渔船乱窜,以前他们驾驶室舷边会备点啤酒瓶,见到不听话的突突过来,抡手榴弹一样砸过去,拿扩音器就骂,现在没有了。&br&&br&船上空间狭窄,所以行动上也有点说法,楼梯要先下后上,通道里遇上了,资历浅职务低的靠边站好让人先过。要特别注意低头抬脚,没事别瞎蹦哒,一磕上疼好久,脚一滑再摔两下,搞不好就得躺几个月。船舱底部特别水线下的无人舱室,别随便一个人跑进去,得先通风。有的是二氧化碳积多了,有的是油气、油漆味重,有的还死过人呢。&br&&img src=&/51dda7450fef6d7d248fc_b.jpg& data-rawwidth=&374& data-rawheight=&5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4&&不要站在正吃力绷紧的缆绳、钢索、锚链边上,有活干时确保身体前有设备装置替你挡着,这是正经的禁忌。这些东西经常运作,如果没有及时更换老化磨损了,谁能知道它什么时候骤然受力,一个没绷住就断了?书呆子还知道不立于危墙之下呢。都是机器给力,断缆一扫过来,别说人,大象腿都能给你齐齐的截了。&br&&img src=&/39eeb1ae54cebb39cdb8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39eeb1ae54cebb39cdb8_r.jpg&&&br&&img src=&/0ab4f2defdeaeef7abd491f_b.jpg& data-rawwidth=&690& data-rawheight=&4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0ab4f2defdeaeef7abd491f_r.jpg&&同样道理,带了缆绳的缆桩不要去坐,不要在栏杆边上浪,教训太多了。有小伙子坐栏杆,船还在码头上啊,一波浪荡过来,船摇了一下,“噗通”掉下去,捞上来没气儿了。&br&&img src=&/a541c2a9b271c85a6dbaffd7cfb6c498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说你呢小鲜肉,别在船上拗这造型)&br&还有就是没事别去机舱,去了也别瞎摆弄阀门开关,别乱开水密门,特别是平面上的舱口盖,指不定把海底门开了咱船就成潜艇了,只会潜不会浮的。&br&&img src=&/eacad3d4041ace_b.jpg& data-rawwidth=&1032& data-rawheight=&7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2& data-original=&/eacad3d4041ace_r.jpg&&我这些话不是说给老杆子听的,生瓜蛋子也不用讲多,刚上船几天他们什么都不懂,有敬畏心不敢妄动。最怕那些来船上有些日子又做事不上路的,开始嘚瑟了:船上也没什么特别的嘛!然后各种花样作死。喝了酒满船乱晃;夜里爬到桅顶看星星;大风浪时端个相机在甲板上拍风景。没事就没事了,一旦出点什么差错,多半还不是小事。人掉进海里,会游泳也撑不过几分钟去。&br&&br&跟安全扯上了,那才是真正的禁忌。&br&&br&安利一个关于大海的专栏- &a href=&/seawaver& class=&internal&&反派的孤舟 - 知乎专栏&/a&
禁忌这玩意得分两说。有些是迷信,有些是规章。但迷信也不是全无道理,比如说站在船头撒尿,且不论敬不敬鬼神,万一迎上风,前列腺又不够强劲,湿了一鞋半身,从船头骚到船尾,也不甚好。 海员在舷边小解,是历史悠久的陋习。清风明月的海面上,尽泻满腹人…
谢邀&br&&br&我又想放我自己画的图了,虽然不是太准确。&br&&br&我想问的是,如果你现在发热了,你觉得最可能是什么病?&br&&br&我先不猜你想的答案,免得有的人不好意思承认被我猜到了。&br&&img src=&/8ebdb561f00a308d134e7_b.jpg& data-rawwidth=&575& data-rawheight=&4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5& data-original=&/8ebdb561f00a308d134e7_r.jpg&&&br&我这里没有画完,事实上,临床上总说“内科怕发热、外科怕腹痛”,有些发热,到最后患者好转出院了,或者恶化死亡了,医生都不知道发热原因是啥。&br&&br&发热是症状,就像“流涕、鼻塞、咳嗽、咳痰”等等这些症状一样,人们只能感知症状,将症状对应到疾病,那是一项属于医生的工作,叫&b&诊断&/b&。&br&&br&仅就发热而言,可能对应上百条诊断,所以医生在接诊病人时,需要挖掘更多的信息,比如“20岁男性,无肝炎结核伤寒病史,无手术史、输血史、无冶游史,既往体健,本次发病前4天与上感患者有接触。本次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自服某某药治疗,未见明显缓解,查外周静脉血白细胞不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淋巴细胞比例稍高,PCT正常……”&br&以上种种种种,最后对应到一个诊断:上呼吸道感染。&br&&br&所以为什么要做检查,为什么有的人“只是感个冒”,也要做检查。拜托,感冒是感觉不到的,你感觉到的只是症状。&br&=================================&br&上面好像偏题了,所以我们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br&(1)发热;&br&(2)头痛;&br&(3)鼻塞、流涕、打喷嚏;&br&(4)咳嗽、咳痰、咽痛;&br&(5)乏力、嗜睡;&br&(6)周身酸痛;&br&(7)外周静脉血白细胞总数不高或略低,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淋巴细胞比例正常或稍高;&br&(8)PCT正常;&br&(9)发病前3-7天可与上感患者有接触(因为该病原空气接触即可传播,比如在公交车上、教室里等等接触过都有可能,有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有么有接触过);&br&(10)…………&br&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今天有点打喷嚏,是不是感冒了?&br&当然有可能。&br&不过也有可能,我只是嗅到了胡椒粉而已、&br&&br&所以,一种疾病,往往都有若干组症状或特征,我们符合其中的一种特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那可能代表着几百种疾病,也或者只是我们接触了一个洋葱或者一根狗毛而产生的现象。&br&&br&================================&br&其实医生才不是你想的那样,不会把症状往自己身上套,很多医生都有点疑病的,而且他们还会往最严重的那个方向去疑,你之所以不认为他们疑病,只是因为:&br&&br&&b&疑多了,就成老油条了,觉得反正人随时都可能得各种怪病一命呜呼,与其担心明天,还不如把今天过好。&/b&
谢邀 我又想放我自己画的图了,虽然不是太准确。 我想问的是,如果你现在发热了,你觉得最可能是什么病? 我先不猜你想的答案,免得有的人不好意思承认被我猜到了。 我这里没有画完,事实上,临床上总说“内科怕发热、外科怕腹痛”,有些发热,到最后患者好…
走路、游泳、骑自行车、手眼协调、打字、用鼠标、听觉语言等,属于perceptual-motor skill. &br&做数学题、决策、写文章等,属于cognitive skill, 或曰intellectual skill.&br&&br&传统上认为perceptual-motor task难以用过程描述,靠模仿、重复学习,学好后不易忘记;cognitive task容易用语言描述,但学好后容易忘记。比如很难描述骑自行车的步骤或者游泳的步骤,但解方程的步骤可以一步一步写出来。基本上perceptual-motor task有即时的、现实的反馈,而cognitive task的反馈则较远、较符号化。比如骑自行车、游泳,每一项动作之后都能感受到具体的结果,但做数学题则不能,所有的过程都是抽象的。&br&&br&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至少有纹状体、小脑和前额叶皮层等参与。小脑有记忆功能,但俺比较怀疑小脑“是存贮运动性学习记忆的主要功能脑区”这种说法,觉着这个结论跟他小鼠实验的任务密切相关;更怀疑“大脑记住的东西是会忘记,小脑存储几乎是不会忘的”这句,包括快捷键的比喻。觉着很大程度上是脑补。&br&有观点认为两类任务(或者技能)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有程度上的差异。cognitive task比perceptual-motor task离即时反馈更“远”,更抽象,更复杂。cognitive skill容易忘记,更可能是与其复杂程度有关,而不是“大脑记忆”和“小脑记忆”的本质差异。乐器演奏是一种比较复杂的perceptual-motor skill,长时间不练会手生。就是比较简单的任务,比如走路、说话,长时间不练习的话也会生疏甚至遗忘。而数学加减计算,虽然被划分为cognitive task, 但……有人长时间不用就忘了整数加减法法则么?稍微复杂一点的乘法计算(都牵扯到长时记忆了啊!),有人忘了么?三七得几来着?&br&&br&参见:&br&What Are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a href=&///?target=http%3A///facts_5900878_perceptual-motor-skills_.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facts_5900878_&/span&&span class=&invisible&&perceptual-motor-skills_.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David A. Rosenbaum, Richard A. Carlson, and Rick O. Gilmore (2001). Acquisition of intellectual and perceptual-motor skills.&br&Cohen NJ J, Webb A, Colcombe SJ J, Kramer AF F, Kirk I Erickson, Scalf P, Naftali Raz, Korol DL L, McAuley E, Kristen M Kennedy and Kristen M Kennedy (2005). Age, sex and regional brain volumes predict perceptual-motor skill acquisition. &br&Avi Karnia (1998).The acquisition of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a memory system in the adult human cortex&br&
走路、游泳、骑自行车、手眼协调、打字、用鼠标、听觉语言等,属于perceptual-motor skill. 做数学题、决策、写文章等,属于cognitive skill, 或曰intellectual skill. 传统上认为perceptual-motor task难以用过程描述,靠模仿、重复学习,学好后不易忘记;…
&p&冷兵器和枪弹两者对头部的损伤机理是不一致的。&/p&&p&&b&刀具等锐器(即冷兵器)的致伤机理主要是侵彻作用(即直接损伤作用),其损伤性远小于子弹。&/b&&/p&&p&&b&子弹杀伤力的真正体现,则是子弹对重要器官造成的空腔效应。&/b&&/p&&br&&br&&p&一、子弹的致伤机理:&/p&&p&&b&子&/b&&b&弹的致伤效果是侵彻作用与空腔效应的有机结合。&/b&&/p&&p&上世纪40年代初,现代创伤弹道学开始出现,它专门研究枪弹等投射物在人体内的致伤效应和作用规律。目前大量的实验证明,子弹对人体的致伤机理有:&/p&&p&1、&b&侵彻作用&/b&&b&:&/b&&/p&&p&即直接损伤作用,是投射物穿过组织时造成的组织断离、撕裂,伴随撕裂和挤压,致伤机理与冷兵器相同。子弹的穿透力愈强,侵彻作用越大。如果弹头最终穿过人体飞出,即造成贯通伤道,如果弹头留在体内,即形成盲管伤道。除非击中重要的器官或大血管,否则单纯的侵彻作用带来的致伤效果并不明显,当然对于头骨这种坚硬组织,侵彻作用是有可能造成其碎裂的。对于低速(速度不超过340m/s)、钝头、大口径和全被甲弹头而言,造成侵彻杀伤的可能性更大。而在高速子弹对组织的损伤作用中,撕裂效应居于次要地位。&/p&&p&2、&b&空腔效应:&/b&作为弹道创伤中破坏力最强的一种致伤作用,它是由弹头高速穿过人体组织时的压力波而产生的,相对侵彻作用它造成的伤害要严重得多。可分为永久空腔效应和瞬时空腔效应。能够造成该效应的枪弹,必须具备一定的速度和动能,而且通常高速步枪弹的空腔效应要明显高于低速手枪弹。&/p&&p&&b&A、瞬时空腔效应。&/b&&/p&&p&人体密度远高于空气,子弹在身体内高速运动时会挤压组织和器官,形成压力波,使初始伤道急剧扩张,形成瞬时空腔。当瞬时空腔强度达到一定程度,空腔内压力的迅速变化使伤道周围的组织、器官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压迫和牵拉,发生广泛的撕裂和挫伤。这种力量如同用手挤压弹簧后来回反弹一样的促使空腔剧烈反复收缩膨胀,严重损伤肌肉、血管和神经,还可折断未直接命中的骨骼,使中弹者迅速丧失作战能力乃至死亡。子弹速度越快,空腔效应越明显,空腔直径最高可达弹径的30倍以上。&/p&&p&&b&B、永久&/b&&b&空腔效应。&/b&&/p&&p&当持续的时间只有1到数毫秒的消失压力波后,受到严重损伤的瞬时空腔再也不能恢复到初始伤道的状态,依靠撞击摧毁掉的人体组织,最后会形成大小介于两者之间的通道,这便是永久空腔。&b&永久空腔效应是子弹杀伤人体最重要的方式。&/b&&/p&&img src=&/dc7b09ae1f08fa9ab95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