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怎么样会导致阳痿肾虚排尿异常吗?吃了一年,最近开始有尿等待

【产品名称】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

【成份】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

【性状】浅粉红色双凸面椭圆型薄膜衣片,有刻痕。一面刻有心型图案,一面刻有2875.

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该固定剂量复方用于治疗单用厄贝沙坦或氢氯噻嗪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

本品每日1次,空腹或进餐时使用,用于治疗单用厄贝沙坦或氢氯噻嗪不能有效控制 血压的患者。

推荐患者可对单一成分(即厄贝沙坦或氢氯噻嗪)进行调整。

下列情况下可以考虑由单一成分直接转为固定复方治疗:

本品150mg/12.5mg复方可以用于单独使用氢氯噻嗪或厄贝沙坦150mg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

本品300mg/12.5mg复方可以用于单独使用厄贝沙坦300mg或使用150mg/12.5mg复方不能控制血压的患者。

本品300/25mg复方可以用于使用安博诺300mg/12.5mg不能控制血压的患者。

不推荐使用每日一次剂量大于厄贝沙坦300mg/氢氯噻嗪25mg。必要时,本品可以合用其它降血压药物(见【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是一种血管紧张—II受体拮抗剂即厄贝沙坦和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组成的复方药。该复方具有降血压协同作用,比其中任何单一药物成分的降压作用都更有效。

厄贝沙坦是一种强力的、口服有效的选择性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亚型)拮抗剂。不管血管紧张素—II的来源或 合成途径如何,它能阻断所有由AT1受体介导的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其对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选择性拮抗作用导致了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II水平的升高和血浆醛固酮水平的降低。给予无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单独使用推荐剂量的厄贝沙坦时,血清钾不会受到明显影响(见【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厄贝沙坦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激肽酶II)在该酶的作用下能生成血管紧张素—II,也能将缓激肽降解为无活性代谢物。厄贝沙坦的活性不需要代谢激活。氢氯噻嗪是一种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降压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它能影响肾小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机制,直接增加钠和氯的排泄(大致等量)。氢氯噻嗪减少血液容量,增加血浆肾素活性,增加醛固酮的分泌从而增加尿液中钾和碳酸氢盐的排泄和减低血清中钾的水平。联合使用厄贝沙坦能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逆转与利尿剂有关的钾的丢失。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在服药后2小时开始,峰效应出现在大约4小时,并能持续大约6-12小时。

氢氯噻嗪和厄贝沙坦复方在其推荐治疗剂量范围内能产生与剂量相关的协同降压作用。对那些单独使用厄贝沙坦300mg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加用氢氯噻嗪12.5mg每日一次,能使经安慰剂校正后的舒张压谷值(服药24小时后)再降低6.1mmHg。厄贝沙坦300mg和氢氯噻嗪12.5mg的联合能使扣除安慰剂效应后总的收缩压/舒张压再降低达13.6/11.5mmHg。

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日一次服用厄贝沙坦150mg和氢氯噻嗪12.5mg能使经安慰剂校正的收缩压/舒张压谷值(服药24小时后)平均降低12.9/6.9mmHg。峰效应出在3-6小时。使用动态监测进行评价,每日一次服用厄贝沙坦150mg和氢氯噻嗪12.5mg复方能产生持续24小时的降血压作用,经安慰剂校正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降低15.8/10.0mmHg。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测定,该复方(150/12.5mg)降压谷/身比值为100%在诊所就诊时用袖带式血压计算测定安博诺(150/12.5mg)和安博诺(300/12.5mg)的降压谷/峰比值分别为68%和76%。每日服用一次,血压不过度降低产生降压峰值,因此降血压作用安全有效持续24小时。

对那些单独使用氢氯噻嗪25mg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加用厄贝沙坦能使扣除安慰剂效应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再平均降低11.1/7.2mmHg。

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合用的降压效应在首剂量后就出现,1-2周内效应显著。最大效应在6-8周,在长期的随访研究中,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效应持续一年以上。尽管没有对安博诺进行特异的研究,但在厄贝沙坦或氢氯噻嗪治疗中均未观察到反跳性血压升高。

有关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复方对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尚无研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氢氯噻嗪长期治疗可减少血管发病和死亡的风险。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对安博诺的反应没有差异。当厄贝沙坦和小剂量氢氯噻嗪(如每日12.5mg)合用时,其在黑人和非黑人中的抗高血压作用接近。

合并使用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对其中任何一种药品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没有影响。

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是口服有效的药物,它们发挥活性不需要生物转化。口服本品后,其绝对生物利用度在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分别为60-80%和50-80%。进食不影响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口服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后血浆峰浓度分别为1.5-2小时和1-2.5小时。

厄贝沙坦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大约为96%,几乎不和血细胞结合,其分布容积为53-93升。氢氯噻嗪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8%,表观分布容积为0.83-1.141/kg。

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在10-600mg范围内呈线性和剂量相关性。当口服剂量大于600mg时,其吸收与剂量不成比例;其机理尚不明确。机体总清除率和肾清除率分别为157-176ml/min和3.0—3.5ml/min,厄贝沙坦的终末消除半衰期为11-15小时。按每日一次的服药方法,三天内达到稳态血浆浓度。重复每日一次给药后血浆内积极蓄有限(<20%)。在一项研究中观察到女性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的浓度较高。然而,其半衰期和积蓄没有差异。女性患者不需药物剂量调整。厄贝沙坦的峰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值在老年人(≥65岁)比年轻人(18-40岁)稍高,然而终末半衰期没有明显改变。老年患者也不需要调整剂量。

氢氯噻嗪的平均血浆半衰期为5-15小时。

口服或静脉给予14C标记的厄贝沙坦后,血液循环内80-82%的放射性来自原型的厄贝沙坦。厄贝沙坦在肝脏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和氧化而被代谢。口服主要的代谢物为葡萄糖醛酸结合型厄贝沙坦(大约为6%)。体外实验显示厄贝沙坦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酶CYP2C9氧化代谢,CYP3A4几乎没有作用。厄贝沙坦及其代谢产物由胆道和肾脏排泄。口服或静脉给予14C厄贝沙坦后大约20%的放射性可在尿液中回收,其余排泄在粪便中。不足2%的剂量以原型在尿液中排泄。氢氯噻嗪不被代谢,但很快经肾脏排泄。至少口服剂量的61%在24小时内以原型排泄。氢氯噻嗪可通过胎盘,但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可被分泌人乳汁。

肾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或那些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改变。厄贝沙坦不能经血液透析清除。肌酐清除率M<20ml/min的患者,氢氯噻嗪的清除半衰期据报道可增加到21小时。

肝功能损害:对轻度至中度肝硬化的患者,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改变。对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没有进行研究。

以下列出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采用如下定议约定: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

在高血压患者安慰剂对照试验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与安慰剂组间无差异。由于临床或实验室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的发生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组要低于安慰剂处理组。不良事件发生与剂量(在推荐的剂量范围内)、性别、年龄、种族或治疗周期无关。安慰剂对照的试验中,有898名高血压患者接受各种剂量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范围在:37.5mg/6.25mg到300mg/25mg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以下是不良反应的报告:

偶见-高血压、水肿、晕厥、心动过速

骨骼肌、结缔组织和骨异常:

不常见;四肢远端水肿,肌肉/骨骼疼痛

偶见-性欲改变、性功能障碍

全身异常及给药点情形: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的患者在实验室参数上的改变很少有临床意义。常见:BUN(尿素氯)、肌酐和肌酸激酶增加;偶见:血清钾、钠水平降低。

此外,自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上市以来,有下列不良反应的报道:

免疫系统异常:罕见-象其它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一样,少数病例会出现诸如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高敏感性反应

代谢和营养异常:非常罕见-高血钾

神经系统异常:非常罕见-头痛

耳和迷路异常:非常罕见-耳鸣

呼吸、胸、膈异常:偶见-咳嗽

胃肠道异常:非常罕见-味觉缺失、消化不良

肝胆异常:非常罕见-异常肝功能,肝炎

骨骼肌、结缔组织和骨异常:非常罕见 - 关节痛、肌痛;

肾和尿道异常:非常罕见 - 肾功能损伤,包括个别高危患者中发生肾衰。

有关单一成份的附加信息:除了以上所列出的组合产品的不良反应外,先前已经报道的应用其中一个单一成份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是需要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

心脏异常:偶见-心电图异常

胃肠道异常:偶见-腹痛

皮肤及皮下组织异常:偶见-瘙痒

全身性疾病及给药点情形:不常见 - 胸痛,极度虚弱

单一成份的上市后经验如下所列:

与其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相似,自厄贝沙坦单药治疗上市以来,报道乐非常罕见的超敏发应(血管性水肿、荨麻疹)。在上市后监察中,报道了以下非常罕见的不良反应,然而,与厄贝沙坦之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眩晕、虚弱、高钾血症、黄疸、肌痛、肝功能试验水平升高、肝炎和肾功能受损,包括危险人群中偶发的肾功能衰竭。

已报告单用氢氯噻嗪(无论是否与服用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

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不全性贫血、骨髓抑制、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

精神病学异常:抑郁、睡眠障碍

神经系统异常:头晕目眩、感觉异常、不安、头昏

眼的异常:暂时性视力模糊、黄视症

血管异常:体位性低血压

呼吸、胸、膈异常:呼吸困难(包括肺炎、肺水肿)

胃肠道异常:胰腺炎、厌食症、便秘、腹泻、胃激惹、食欲减退、唾液腺炎

肝胆异常:黄疸(肝内胆汗性黄疸)

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过敏反应、中毒性皮下坏死溶离、皮肤红斑狼疮样反应、坏死性血管为(静脉炎、皮肤静脉炎)、光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

骨骼肌、结缔组织和骨异常:肌肉痉挛、无力

肾和尿道异常:间质性肾炎、肾功能障碍

全身异常及给药点情形:发热

电解质紊乱(包括低血钾和低血钠)、糖尿、高血糖、血尿酸升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

对于那些血管张力和肾功能主要依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患者(如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或者肾脏疾病患者包括肾动脉狭窄),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时,可能出现急性低血压、氮质血症、少尿、或少见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或死亡。就如使用任何抗高血压药物,对缺血性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过度降血压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或卒中。

有或无过敏史或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均可能发生对氢氯噻嗪过敏反应,总体而言,有过敏史或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过敏反应(见【禁忌】)。

胎儿/新生儿发病和死亡:

尽管尚无本品在孕妇中使用的经验,但据报道,在妊娠中晚期,子宫内暴露于ACE抑制剂可能导致发育胎儿损伤和死亡。因此,与任何直接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相似,不得在妊娠期使用本品。如果在治疗期间发生妊娠,必须尽快停止本品治疗。

氢氯噻嗪可通过胎盘屏障,并出现在脐带血中。孕期使用氢氯噻嗪的增高胎儿或新生儿黄疸、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并且可能与其它发生在成人中的不良反应相关。

低血压—容量不足患者:本复方在没有其它诱发低血压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使用,很少和症状性低血压相关。对由于使用强效利尿剂而使血容量和钠不足、饮食中严格限制盐,以及腹泻呕吐的患者可能会发生症状性低血压。在用本复方治疗之前应纠正这些情况。噻嗪类可能增强其它降压药的作用。

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存在双侧肾动脉狭窄单个功能肾的动脉发生狭窄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时,可能有发生严重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尽管本品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但使用时应考虑到该效应。

肾功能损害和肾脏移植:

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ml/min)(见【禁忌】)的患者不应使用本品。

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但<60ml/min),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但应该谨慎使用本复方。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中可能发生与噻嗪类利尿剂有关的氮质血症。当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使用本品时,要对血清钾、肌酐和尿酸应定期监测。

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的治疗之后,敏感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改变。在肾功能主要依赖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患者中(例如有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肾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会导致少尿和(或)进行性氮质血症,罕见情况下会出现急性肾衰竭和(或)死亡。

没有关于近期行肾移植患者使用本品的经验。

肝功能损害:在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由于较小的体液和电解质平衡改变可能促发肝昏迷,因此这类患者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时应慎重。没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使用本复方的经验。

主动脉和二尖瓣狭窄,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就如使用其它的血管扩张剂,主动脉和二尖瓣狭窄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使用本品时应慎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通常对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没有反应,因此不推荐这些患者使用本品。

代谢和内分泌效应:噻嗪类利尿剂治疗可能降低葡萄糖耐量。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调整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剂量。在噻嗪类利尿剂治疗时,隐性糖尿病可能出现症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与噻嗪类利尿剂治疗有关。然而在复方中所含的剂量12.5mg,该作用很小或不存在。在某些接受噻嗪类利尿剂治疗的患者中可能发生高尿酸血症,甚至促发痛风。

电解质紊乱:如任何接受利尿剂治疗的患者那样,应定期进行血清电解质的测定。噻嗪类利尿剂包括氢氯噻嗪能引起体液或电解质的紊乱(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和低氯性碱中毒)。体液或电解质的紊乱的体征为口干、渴感、虚弱、昏睡、嗜睡、烦躁、肌肉痉挛和疼痛、肌肉疲乏、低血压、少尿、心动过速 和胃肠功能紊乱如恶心或呕吐。

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能诱发低钾血症,但和厄贝沙坦合用可减少利尿剂诱导的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最易发生于以下患者:肝硬化患者,利尿作用明显的患者,口服摄入电解质不适当的患者,同时使用皮质激素成ACTH的患者。相反地,本品中厄贝沙坦可能诱发高钾血症,特别是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和/或心力衰竭和糖尿病患者。建议对这些患者进行适当的血清钾浓度监测。保钾利尿剂、钾补充剂或含钾盐替代物和本品合用时应谨慎使用(见【药物相反作用】)。

没有证据显示厄贝沙坦将减少或阻止利尿剂诱导的低钠血症。血氯降低通常是轻度的,且不需要治疗。

噻嗪类利尿剂可能减少肾脏对钙的排泄,在那些没有已知钙代谢异常的患者中引起间歇性轻度升高。显著的高钙血症提示可能有潜在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在进行甲状旁腺功能测定时,应停用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已被证实具有增加镁排泄的作用而可能导致低镁血症。

急性近视和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氨苯磺胺或氨苯磺胺衍生物(可能造成特异质反应的药物)可导致暂时性近视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虽然氢氯噻嗪是一种硫胺类药物,但迄今为止仅有关于氢氯噻嗪导致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孤立病例(无明确因果关系)。症状包括视力下降或眼痛的急性发作并通常在服药数小时到数周内发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加处理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首要处理为尽快停止服用药物。如果眼内压仍不受控制可能需要迅速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出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风险因素可能包括氨苯磺胺霍青素过敏史。

有报道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加重或激活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交感神经切除术患者中,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效应可能增加。

对驾驶和及其操作的影响:本品对驾驶和机器操作的影响没有相应研究。但基于它的药效学特性,本品影响以上的能力的可能性不大。当驾驶或者操作机器时,应该考虑到抗高血压治疗中可能发生的头晕和疲乏。

抗兴奋剂检测:本品中所含的氢氯噻嗪可能使兴奋剂检测结果呈现阳性。运动员慎用。

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不建议联

【产品名称】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

【成份】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份为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

【性状】浅粉红色双凸面椭圆型薄膜衣片,有刻痕。一面刻有心型图案,一面刻有2875.

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该固定剂量复方用于治疗单用厄贝沙坦或氢氯噻嗪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

本品每日1次,空腹或进餐时使用,用于治疗单用厄贝沙坦或氢氯噻嗪不能有效控制 血压的患者。

推荐患者可对单一成分(即厄贝沙坦或氢氯噻嗪)进行调整。

下列情况下可以考虑由单一成分直接转为固定复方治疗:

本品150mg/12.5mg复方可以用于单独使用氢氯噻嗪或厄贝沙坦150mg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

本品300mg/12.5mg复方可以用于单独使用厄贝沙坦300mg或使用150mg/12.5mg复方不能控制血压的患者。

本品300/25mg复方可以用于使用安博诺300mg/12.5mg不能控制血压的患者。

不推荐使用每日一次剂量大于厄贝沙坦300mg/氢氯噻嗪25mg。必要时,本品可以合用其它降血压药物(见【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是一种血管紧张—II受体拮抗剂即厄贝沙坦和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组成的复方药。该复方具有降血压协同作用,比其中任何单一药物成分的降压作用都更有效。

厄贝沙坦是一种强力的、口服有效的选择性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亚型)拮抗剂。不管血管紧张素—II的来源或 合成途径如何,它能阻断所有由AT1受体介导的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其对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选择性拮抗作用导致了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II水平的升高和血浆醛固酮水平的降低。给予无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单独使用推荐剂量的厄贝沙坦时,血清钾不会受到明显影响(见【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厄贝沙坦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激肽酶II)在该酶的作用下能生成血管紧张素—II,也能将缓激肽降解为无活性代谢物。厄贝沙坦的活性不需要代谢激活。氢氯噻嗪是一种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降压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它能影响肾小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机制,直接增加钠和氯的排泄(大致等量)。氢氯噻嗪减少血液容量,增加血浆肾素活性,增加醛固酮的分泌从而增加尿液中钾和碳酸氢盐的排泄和减低血清中钾的水平。联合使用厄贝沙坦能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逆转与利尿剂有关的钾的丢失。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在服药后2小时开始,峰效应出现在大约4小时,并能持续大约6-12小时。

氢氯噻嗪和厄贝沙坦复方在其推荐治疗剂量范围内能产生与剂量相关的协同降压作用。对那些单独使用厄贝沙坦300mg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加用氢氯噻嗪12.5mg每日一次,能使经安慰剂校正后的舒张压谷值(服药24小时后)再降低6.1mmHg。厄贝沙坦300mg和氢氯噻嗪12.5mg的联合能使扣除安慰剂效应后总的收缩压/舒张压再降低达13.6/11.5mmHg。

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日一次服用厄贝沙坦150mg和氢氯噻嗪12.5mg能使经安慰剂校正的收缩压/舒张压谷值(服药24小时后)平均降低12.9/6.9mmHg。峰效应出在3-6小时。使用动态监测进行评价,每日一次服用厄贝沙坦150mg和氢氯噻嗪12.5mg复方能产生持续24小时的降血压作用,经安慰剂校正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降低15.8/10.0mmHg。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测定,该复方(150/12.5mg)降压谷/身比值为100%在诊所就诊时用袖带式血压计算测定安博诺(150/12.5mg)和安博诺(300/12.5mg)的降压谷/峰比值分别为68%和76%。每日服用一次,血压不过度降低产生降压峰值,因此降血压作用安全有效持续24小时。

对那些单独使用氢氯噻嗪25mg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加用厄贝沙坦能使扣除安慰剂效应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再平均降低11.1/7.2mmHg。

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合用的降压效应在首剂量后就出现,1-2周内效应显著。最大效应在6-8周,在长期的随访研究中,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效应持续一年以上。尽管没有对安博诺进行特异的研究,但在厄贝沙坦或氢氯噻嗪治疗中均未观察到反跳性血压升高。

有关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复方对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尚无研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氢氯噻嗪长期治疗可减少血管发病和死亡的风险。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对安博诺的反应没有差异。当厄贝沙坦和小剂量氢氯噻嗪(如每日12.5mg)合用时,其在黑人和非黑人中的抗高血压作用接近。

合并使用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对其中任何一种药品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没有影响。

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是口服有效的药物,它们发挥活性不需要生物转化。口服本品后,其绝对生物利用度在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分别为60-80%和50-80%。进食不影响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口服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后血浆峰浓度分别为1.5-2小时和1-2.5小时。

厄贝沙坦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大约为96%,几乎不和血细胞结合,其分布容积为53-93升。氢氯噻嗪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8%,表观分布容积为0.83-1.141/kg。

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在10-600mg范围内呈线性和剂量相关性。当口服剂量大于600mg时,其吸收与剂量不成比例;其机理尚不明确。机体总清除率和肾清除率分别为157-176ml/min和3.0—3.5ml/min,厄贝沙坦的终末消除半衰期为11-15小时。按每日一次的服药方法,三天内达到稳态血浆浓度。重复每日一次给药后血浆内积极蓄有限(<20%)。在一项研究中观察到女性高血压患者厄贝沙坦的浓度较高。然而,其半衰期和积蓄没有差异。女性患者不需药物剂量调整。厄贝沙坦的峰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值在老年人(≥65岁)比年轻人(18-40岁)稍高,然而终末半衰期没有明显改变。老年患者也不需要调整剂量。

氢氯噻嗪的平均血浆半衰期为5-15小时。

口服或静脉给予14C标记的厄贝沙坦后,血液循环内80-82%的放射性来自原型的厄贝沙坦。厄贝沙坦在肝脏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和氧化而被代谢。口服主要的代谢物为葡萄糖醛酸结合型厄贝沙坦(大约为6%)。体外实验显示厄贝沙坦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酶CYP2C9氧化代谢,CYP3A4几乎没有作用。厄贝沙坦及其代谢产物由胆道和肾脏排泄。口服或静脉给予14C厄贝沙坦后大约20%的放射性可在尿液中回收,其余排泄在粪便中。不足2%的剂量以原型在尿液中排泄。氢氯噻嗪不被代谢,但很快经肾脏排泄。至少口服剂量的61%在24小时内以原型排泄。氢氯噻嗪可通过胎盘,但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可被分泌人乳汁。

肾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或那些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改变。厄贝沙坦不能经血液透析清除。肌酐清除率M<20ml/min的患者,氢氯噻嗪的清除半衰期据报道可增加到21小时。

肝功能损害:对轻度至中度肝硬化的患者,厄贝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明显改变。对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没有进行研究。

以下列出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采用如下定议约定: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

在高血压患者安慰剂对照试验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与安慰剂组间无差异。由于临床或实验室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的发生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组要低于安慰剂处理组。不良事件发生与剂量(在推荐的剂量范围内)、性别、年龄、种族或治疗周期无关。安慰剂对照的试验中,有898名高血压患者接受各种剂量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范围在:37.5mg/6.25mg到300mg/25mg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以下是不良反应的报告:

偶见-高血压、水肿、晕厥、心动过速

骨骼肌、结缔组织和骨异常:

不常见;四肢远端水肿,肌肉/骨骼疼痛

偶见-性欲改变、性功能障碍

全身异常及给药点情形: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的患者在实验室参数上的改变很少有临床意义。常见:BUN(尿素氯)、肌酐和肌酸激酶增加;偶见:血清钾、钠水平降低。

此外,自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上市以来,有下列不良反应的报道:

免疫系统异常:罕见-象其它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一样,少数病例会出现诸如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高敏感性反应

代谢和营养异常:非常罕见-高血钾

神经系统异常:非常罕见-头痛

耳和迷路异常:非常罕见-耳鸣

呼吸、胸、膈异常:偶见-咳嗽

胃肠道异常:非常罕见-味觉缺失、消化不良

肝胆异常:非常罕见-异常肝功能,肝炎

骨骼肌、结缔组织和骨异常:非常罕见 - 关节痛、肌痛;

肾和尿道异常:非常罕见 - 肾功能损伤,包括个别高危患者中发生肾衰。

有关单一成份的附加信息:除了以上所列出的组合产品的不良反应外,先前已经报道的应用其中一个单一成份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是需要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

心脏异常:偶见-心电图异常

胃肠道异常:偶见-腹痛

皮肤及皮下组织异常:偶见-瘙痒

全身性疾病及给药点情形:不常见 - 胸痛,极度虚弱

单一成份的上市后经验如下所列:

与其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相似,自厄贝沙坦单药治疗上市以来,报道乐非常罕见的超敏发应(血管性水肿、荨麻疹)。在上市后监察中,报道了以下非常罕见的不良反应,然而,与厄贝沙坦之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眩晕、虚弱、高钾血症、黄疸、肌痛、肝功能试验水平升高、肝炎和肾功能受损,包括危险人群中偶发的肾功能衰竭。

已报告单用氢氯噻嗪(无论是否与服用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

血液和淋巴系统:发育不全性贫血、骨髓抑制、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

精神病学异常:抑郁、睡眠障碍

神经系统异常:头晕目眩、感觉异常、不安、头昏

眼的异常:暂时性视力模糊、黄视症

血管异常:体位性低血压

呼吸、胸、膈异常:呼吸困难(包括肺炎、肺水肿)

胃肠道异常:胰腺炎、厌食症、便秘、腹泻、胃激惹、食欲减退、唾液腺炎

肝胆异常:黄疸(肝内胆汗性黄疸)

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过敏反应、中毒性皮下坏死溶离、皮肤红斑狼疮样反应、坏死性血管为(静脉炎、皮肤静脉炎)、光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

骨骼肌、结缔组织和骨异常:肌肉痉挛、无力

肾和尿道异常:间质性肾炎、肾功能障碍

全身异常及给药点情形:发热

电解质紊乱(包括低血钾和低血钠)、糖尿、高血糖、血尿酸升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

对于那些血管张力和肾功能主要依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患者(如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或者肾脏疾病患者包括肾动脉狭窄),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时,可能出现急性低血压、氮质血症、少尿、或少见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或死亡。就如使用任何抗高血压药物,对缺血性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过度降血压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或卒中。

有或无过敏史或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均可能发生对氢氯噻嗪过敏反应,总体而言,有过敏史或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过敏反应(见【禁忌】)。

胎儿/新生儿发病和死亡:

尽管尚无本品在孕妇中使用的经验,但据报道,在妊娠中晚期,子宫内暴露于ACE抑制剂可能导致发育胎儿损伤和死亡。因此,与任何直接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药物相似,不得在妊娠期使用本品。如果在治疗期间发生妊娠,必须尽快停止本品治疗。

氢氯噻嗪可通过胎盘屏障,并出现在脐带血中。孕期使用氢氯噻嗪的增高胎儿或新生儿黄疸、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并且可能与其它发生在成人中的不良反应相关。

低血压—容量不足患者:本复方在没有其它诱发低血压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使用,很少和症状性低血压相关。对由于使用强效利尿剂而使血容量和钠不足、饮食中严格限制盐,以及腹泻呕吐的患者可能会发生症状性低血压。在用本复方治疗之前应纠正这些情况。噻嗪类可能增强其它降压药的作用。

肾动脉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存在双侧肾动脉狭窄单个功能肾的动脉发生狭窄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时,可能有发生严重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尽管本品的研究中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但使用时应考虑到该效应。

肾功能损害和肾脏移植:

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ml/min)(见【禁忌】)的患者不应使用本品。

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但<60ml/min),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但应该谨慎使用本复方。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中可能发生与噻嗪类利尿剂有关的氮质血症。当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使用本品时,要对血清钾、肌酐和尿酸应定期监测。

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的治疗之后,敏感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改变。在肾功能主要依赖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患者中(例如有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肾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会导致少尿和(或)进行性氮质血症,罕见情况下会出现急性肾衰竭和(或)死亡。

没有关于近期行肾移植患者使用本品的经验。

肝功能损害:在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由于较小的体液和电解质平衡改变可能促发肝昏迷,因此这类患者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时应慎重。没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使用本复方的经验。

主动脉和二尖瓣狭窄,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就如使用其它的血管扩张剂,主动脉和二尖瓣狭窄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使用本品时应慎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通常对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没有反应,因此不推荐这些患者使用本品。

代谢和内分泌效应:噻嗪类利尿剂治疗可能降低葡萄糖耐量。糖尿病患者可能需要调整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剂量。在噻嗪类利尿剂治疗时,隐性糖尿病可能出现症状。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与噻嗪类利尿剂治疗有关。然而在复方中所含的剂量12.5mg,该作用很小或不存在。在某些接受噻嗪类利尿剂治疗的患者中可能发生高尿酸血症,甚至促发痛风。

电解质紊乱:如任何接受利尿剂治疗的患者那样,应定期进行血清电解质的测定。噻嗪类利尿剂包括氢氯噻嗪能引起体液或电解质的紊乱(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和低氯性碱中毒)。体液或电解质的紊乱的体征为口干、渴感、虚弱、昏睡、嗜睡、烦躁、肌肉痉挛和疼痛、肌肉疲乏、低血压、少尿、心动过速 和胃肠功能紊乱如恶心或呕吐。

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能诱发低钾血症,但和厄贝沙坦合用可减少利尿剂诱导的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最易发生于以下患者:肝硬化患者,利尿作用明显的患者,口服摄入电解质不适当的患者,同时使用皮质激素成ACTH的患者。相反地,本品中厄贝沙坦可能诱发高钾血症,特别是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和/或心力衰竭和糖尿病患者。建议对这些患者进行适当的血清钾浓度监测。保钾利尿剂、钾补充剂或含钾盐替代物和本品合用时应谨慎使用(见【药物相反作用】)。

没有证据显示厄贝沙坦将减少或阻止利尿剂诱导的低钠血症。血氯降低通常是轻度的,且不需要治疗。

噻嗪类利尿剂可能减少肾脏对钙的排泄,在那些没有已知钙代谢异常的患者中引起间歇性轻度升高。显著的高钙血症提示可能有潜在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在进行甲状旁腺功能测定时,应停用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已被证实具有增加镁排泄的作用而可能导致低镁血症。

急性近视和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氨苯磺胺或氨苯磺胺衍生物(可能造成特异质反应的药物)可导致暂时性近视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虽然氢氯噻嗪是一种硫胺类药物,但迄今为止仅有关于氢氯噻嗪导致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孤立病例(无明确因果关系)。症状包括视力下降或眼痛的急性发作并通常在服药数小时到数周内发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加处理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首要处理为尽快停止服用药物。如果眼内压仍不受控制可能需要迅速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出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风险因素可能包括氨苯磺胺霍青素过敏史。

有报道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加重或激活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交感神经切除术患者中,噻嗪类利尿剂的降压效应可能增加。

对驾驶和及其操作的影响:本品对驾驶和机器操作的影响没有相应研究。但基于它的药效学特性,本品影响以上的能力的可能性不大。当驾驶或者操作机器时,应该考虑到抗高血压治疗中可能发生的头晕和疲乏。

抗兴奋剂检测:本品中所含的氢氯噻嗪可能使兴奋剂检测结果呈现阳性。运动员慎用。

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不建议联

      病情分析:你好,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适应症为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该固定剂量复方用于治疗单方厄贝沙坦或氢氯噻嗪不能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
      指导意见: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剂的不良反应常见眩晕,恶心,呕吐,排尿异常,疲劳,bun(尿素氮),肌酐和肌酸激酶增加;不常见体位性眩晕,高血压,水肿,晕厥,心动过速,脸红,腹泻,四肢远端水肿,性欲改变,性功能障碍,血清钾,钠水平降低,咳嗽;罕见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高敏感性反应;非常罕见头痛,味觉缺失,消化不良,关节痛,肌痛,肾功能损害,包括个例高危患者中发生肾衰,高血钾,耳鸣,肝功能异常,肝炎.性欲改变,性功能障碍是对生育的副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