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题库:亲密关心中,为什么大多数人都选择沉默

领导为什么选择沉默——自我效能与心理安全机制的研究--《学术研究》2015年09期
领导为什么选择沉默——自我效能与心理安全机制的研究
【摘要】:利用采集自多地的"员工—领导"配对数据实证检验表明,员工对领导的上向信任能抑制领导沉默,而员工犬儒主义诱致领导沉默;领导者自我效能在员工上向信任与领导沉默的关系中起中介传导作用,而领导者心理安全感在员工犬儒主义与领导沉默的关系中起中介传导作用。此外,上述两方面影响过程因领导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女性领导而言,员工的上向信任对领导者自我效能感的正向影响相对更强,员工犬儒主义对领导者心理安全感知的负向影响相对更强。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F243;C933.4【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组织沉默(Organizational Silence)由Morrison和Milliken(2000)[1]首次提出,因其往往不利于组织内部信息的传递,给组织的发展带来危害,组织中的沉默现象逐渐成为了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现有的组织沉默研究多从员工视角出发,探讨员工为什么选择沉默,以及员工沉默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维库;王未;刘军;吴隆增;;[J];管理学报;2012年01期
何铨;马剑虹;Hora H.T;[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沈选伟;孙立志;;[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时勘;高利苹;黄旭;沙跃家;;[J];管理评论;2012年10期
黄桂;付春光;谈梦洁;;[J];学术研究;2013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晓斌;[D];浙江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行金玲;;[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王进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任亮宝;苟艳;张晓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武海英;阴国恩;;[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4期
王麒凯;曹姬娜;黄邵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5期
江文;张敏强;祝慧;陈传祥;;[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陈厚莹;;[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年01期
王宇航;;[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杨丰瑞;谢芸潞;;[J];改革与战略;2010年01期
丁刚;;[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晓燕;戴万稳;;[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李振振;;[A];2013’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健康年会论文集[C];2013年
陈晓燕;戴万稳;;[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唐贵瑶;胡冬青;吴隆增;陈扬;;[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王海珍;邱林丹;;[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苏晓艳;范兆斌;;[A];第九届(2014)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雅琴;[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胡兵;[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韩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董青卿;[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刘芳;[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刘妮娜;[D];暨南大学;2011年
汪文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杜军丽;[D];兰州大学;2011年
黄宇梅;[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彭熙;[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麟斌;;[J];东南学术;2009年05期
冯乃祥;;[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李中海,廖建桥;[J];工业工程;2001年01期
舒晓兵,廖建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3年02期
朱月龙;段锦云;凌斌;;[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年12期
严进;[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年05期
张东宁;[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孙健敏,焦长泉;[J];人类工效学;2002年03期
段锦云,钟建安;[J];人类工效学;2004年04期
段锦云;陈红;孙维维;赵立;;[J];人类工效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钧;张德;;[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建梅;[J];教学与管理;2002年17期
,李卫兵;[J];中小学管理;2004年04期
王福显;[J];教学与管理;2005年17期
张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36期
励业;徐竞;;[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林文权;;[J];江西教育;2014年Z1期
卢瑞雪;;[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张迪慧;;[J];办公室业务;2014年11期
罗平;崔建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年06期
田海红;;[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建华;周成平;;[A];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王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杨青;刘英学;;[A];改革创新不停步,攻坚克难促发展——2013年“苏浙闽粤桂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引德 通讯员
刘涛;[N];中国化工报;2010年
李树宏;[N];中国国防报;2006年
山东财政学院教科所
王敏勤;[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特约记者 姚洪华;[N];人民武警报;2012年
刘涛 通讯员
宋文博;[N];石油管道报;2010年
卢春祥 蒋建华
周成平;[N];解放军报;2009年
通讯员 刘涛 高云青 陈玉成;[N];中国石油报;2010年
李宝刚 张瑞霞;[N];现代物流报;2010年
本报评论员;[N];中国教育报;2013年
本报见习记者 杨增梅;[N];甘肃经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广水;[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桑青松;[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卢瑞雪;[D];江南大学;2011年
虞涛;[D];西南大学;2012年
杨晓琳;[D];山东大学;2014年
曾凡社;[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张瑶;[D];河南大学;2013年
白永利;[D];重庆大学;2014年
王欣;[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亓玉新;[D];南京工业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img src=&/50/v2-12adeffb530c3e0fc911a3c217b73a0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12adeffb530c3e0fc911a3c217b73a06_r.jpg&&&p&你是否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一段关系?&/p&&ul&&li&你喜欢Ta,但你们不是情侣。对方总是会回应你,也会和你出去玩,却从不推进关系,回避一切可能意味着承诺的行为;&/li&&li&你在这段暧昧不清的关系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远远超出你的想象。&/li&&li&当你试图拉开与对方的距离、让关系退回到让自己感觉舒服的位置时,对方又会主动来联络你,给你一些希望,把你拉回Ta身边。&/li&&li&但之后,对方却又会回到一开始那种“暧昧聊天,绝不向前”的阶段。&/li&&/ul&&p&如果你曾经或是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鬼打墙的阶段而感到心塞不已的话,那你可能遇到了一个喜欢&b&主动暧昧&/b&的人。&/p&&img src=&/v2-8bf4bbf8a6d9abd7d0984cfa4ce34382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v2-8bf4bbf8a6d9abd7d0984cfa4ce34382_r.jpg&&&h2&&b&什么是主动暧昧?&/b&&/h2&&p&&b&暧昧关系(ambiguous relationship)指的是两个人之间态度含糊、不明朗的关系,暧昧双方通常介于朋友之上却又缺乏情侣间的承诺。&/b&&/p&&p&&br&&/p&&p&比起人们经常谈到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式的暧昧,主动暧昧要更加隐蔽,也更加具有杀伤力。&/p&&p&&br&&/p&&p&一般情况下,一方积极回应和主动示好,通常会被理解为有好感、想要发展亲密关系的信号。&/p&&p&&br&&/p&&p&但被暧昧者可能只有在经历了几次关系亲疏的循环之后,才会真正意识到发生了什么:&/p&&p&&b&Ta不喜欢你,但Ta喜欢被你喜欢。&/b&&/p&&img src=&/v2-0ba8d28b40741a2ecd7aca2ef719bfa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0ba8d28b40741a2ecd7aca2ef719bfa9_r.jpg&&&h2&&b&为什么要选择主动暧昧?&/b&&/h2&&p&&b&1.对不确定性的恐惧(fear of uncertainty)&/b&&/p&&p&&br&&/p&&p&他们对自我抱持着不确定与不安。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掌控感,然而人生本就充满不确定性,亲密关系也并不总是安全可控的。&/p&&p&&br&&/p&&p&为了克服这样的不可控性,避免受到伤害,主动暧昧的人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控制亲密关系的走向。&/p&&p&&br&&/p&&p&也有一类人因为对自己人生的其他方面难以掌控,所以通过主动暧昧,从亲密关系中获得掌控感。&/p&&img src=&/v2-d11bf01d97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d11bf01d97a_r.jpg&&&p&&b&2.对依恋感的需求(need of attachment)&/b&&/p&&p&&br&&/p&&p&主动暧昧者对于被爱与陪伴有着大量的需求,于是,他们做出了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像是“套路”的行为:&/p&&p&&br&&/p&&p&“只愿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多的亲密感,却不愿意作出切实的努力,拒绝承担真实亲密关系中的风险。”&/p&&p&而在这段关系中,被暧昧一方的诉求也是得到了部分满足的,也许是得到垂青的优势感,也许是在暧昧关系中感到暂时的安全感。&/p&&p&&br&&/p&&p&然而不安一直都在,对于推进关系的焦虑,会让被暧昧的一方不断在关系中作出让步甚至牺牲,逐渐对对方痴迷,失去对自己的掌控力。&/p&&p&陈奕迅《红玫瑰》中的一句歌词完美的形容了这种主动暧昧的关系:&/p&&img src=&/v2-b0fbb6e906dcb0a7869454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b0fbb6e906dcb0a7869454_r.jpg&&&p&&b&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b&&/p&&p&主动暧昧者就像是一场游戏中,更懂得规则的那一方,选择了最可能带给自己满足的对手。&/p&&p&&b&也许在某些时刻,主动暧昧者也会希望真的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希望享受被喜欢和掌控感带来的内心满足。&/b&&/p&&p&&br&&/p&&p&但亲密关系永远不是一个人的游戏,没有谁会永远掌控全局。何况,人生不仅仅有这一场游戏。&/p&&p&&br&&/p&&p&暧昧双方都仍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最终不得不直面那个可能会受伤的“真实自我”,去完成自我成长。&/p&&img src=&/v2-c92c431334cfbff506d79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c92c431334cfbff506d79b_r.jpg&&&h2&&b&如何跳出主动暧昧的闭环?&/b&&/h2&&p&给主动暧昧者:&/p&&ul&&li&也许现阶段你对自己有极大的不确定,对感情持有许多不安全感,这都是可以的。&/li&&/ul&&p&给自己一些关注,多在亲密关系方面做一些自我探索,或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明白当初的游戏方式对其他玩家有些残忍,也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关系。&/p&&ul&&li&在关系中控制他人的行事,并不能消除你的不安,最终可能会陷入“越怕失控,越要掌控”的恶性循环;&/li&&/ul&&p&&b&主动暧昧也并不能够帮助你掌控自己的人生,只有你自己才能。&/b&&/p&&p&给被暧昧者:&/p&&ul&&li&如果你清楚地意识到,对方现阶段不愿意推进这段关系(无论ta给了你多少希望),而你已投入过多的感情,难以自拔,那么&b&将对方移出自己的生活也许是必要的选择。&/b&&/li&&li&做决断往往是很困难的,试着允许自己在情绪上有反复的低落、抑郁和愤怒。手握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做决断都不晚。 &/li&&/ul&&p&&br&&/p&&p&《在意义丛林旅行的向导》中有一句话:&/p&&p&&br&&/p&&p&&b&什么是玫瑰?
&/b&&/p&&p&&b&为了被斩首而长出的头颅。&/b&&/p&&img src=&/v2-5e3645cfc20d4ce2ecaa7db2b16d9055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5e3645cfc20d4ce2ecaa7db2b16d9055_r.jpg&&&p&参考资料:&/p&&p&Stanley, S. M., Rhoades, G. K., & Fincham, F. D. (2011). Understand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mong emerging adults: The significant roles of cohabitation and ambiguity. In F. D. Fincham & M. Cui (Ed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emerging adulthood (pp. 234-25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br&&/p&&img src=&/v2-3fed267b9ab8cc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1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3fed267b9ab8ccc_r.jpg&&&p&&br&&/p&&p&&b&原文发布于:&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jM5MzA0Mzcz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e633ee0b5963cfb83c855%26chksm%3Dbd95b7d30bb9fd2ece28dceb9800%26mpshare%3D1%26scene%3D1%26srcid%3D0331M2LHUQm5iNJ1CaNJmRzl%26key%3Dcbbcda8ba0febe941a8d09e494b9e38fea9be4bd5a4a71ec33d37c5c210f8bddce5395bd52afa3ea77fcac0c9d1f5f7ff735%26ascene%3D0%26uin%3DMTAxMDEwODcwMQ%253D%253D%26devicetype%3DiMac%2BMacBookAir7%252C2%2BOSX%2BOSX%2B10.12.3%2Bbuild%%26version%3Dnettype%3DWIFI%26fontScale%3D100%26pass_ticket%3DtjtAYbBiEgSFW8Bule9lmwboEd%252FhgJDOn8myNIPOkzT9p8AXHJgFU7BjxV4xPRYr&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a不喜欢你,但Ta喜欢被你喜欢」&i class=&icon-external&&&/i&&/a&&/b&&/p&&p&&br&&/p&&p&&b&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请戳:&a href=&/?target=https%3A///%3Futm_source%3Dpr%26utm_medium%3Dzhihu%26utm_campaign%3Dkoubei%26utm_content%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简单心理&i class=&icon-external&&&/i&&/a&&/b&&/p&
你是否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一段关系?你喜欢Ta,但你们不是情侣。对方总是会回应你,也会和你出去玩,却从不推进关系,回避一切可能意味着承诺的行为;你在这段暧昧不清的关系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感情,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当你试图拉开与对方的距离、让…
&img src=&/50/v2-251f9b993f9a387e215b3bde6ae50c0e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251f9b993f9a387e215b3bde6ae50c0e_r.jpg&&&p&一个朋友告诉我,她觉得男朋友好像从来没有爱过自己。&/p&&p&她对男朋友非常好,但男朋友却从来没有过任何表示。不仅从来没有给她送过礼物,甚至从来没有主动做出任何表达爱意的举动。除了女朋友这个头衔,她完全感受不到自己是在和他交往。&/p&&p&这些只接受爱,却不愿意付出爱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p&&br&&img src=&/50/v2-a4efd857de92dd241f9360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4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a4efd857de92dd241f9360_r.jpg&&&br&&h2&&strong&什么是囤积型伴侣?&/strong&&/h2&&p&囤积型伴侣(hoarding-orientation)是指在亲密关系中&strong&非常吝啬自己情感的人&/strong&。他们不是不爱,而是&strong&把爱当作自己的一种资源,认为付出爱会消耗自己的资源,所以不愿意付出。&/strong&&/p&&p&他们似乎处在一堵保护墙的包围中,主要目标是在这个坚固的阵地中,&strong&尽可能多的吸纳爱,尽可能少的付出爱。&/strong&&/p&&p&有一个囤积型的伴侣是很痛苦的,“互相表达爱意”这种在普通情侣看来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囤积型伴侣都很难做到。&/p&&p&那种感觉就像是我说:“我好爱你!”&/p&&p&你说:“好的。”&/p&&img src=&/50/v2-8bf80ad79a22c67c7c1d0e16b055c3c1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8bf80ad79a22c67c7c1d0e16b055c3c1_r.jpg&&&br&&h2&&strong&你/你的伴侣是不是囤积型的人?&/strong&&/h2&&p&&strong&囤积型人在亲密关系中通常具有以下特点&/strong&:&/p&&ul&&li&&p&&strong&把爱等同于有限的消耗品,用一次少一些,常常冷静地计算得失&/strong&。不仅仅是情感,他们对一切事物或一切思想,就像对待钱财一样,有条不紊。&/p&&/li&&li&&p&认为爱本质上是一种&strong&占有&/strong&。试图通过占有另一半而获得爱,并且从不给予爱。&/p&&/li&&li&&p&如果&strong&被另一半要求给予爱,会立刻变得疏远或者干脆破坏这段关系&/strong&。对他们而言,与他人亲密本身就是一种威胁。&/p&&/li&&li&&p&他们其实并不指望从别人那里获得爱。&strong&不付出爱是自己的底线,疏远或者占有才意味着安全。&/strong&&/p&&/li&&/ul&&img src=&/50/v2-e64f57b3da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e64f57b3da_r.jpg&&&h2&&strong&囤积爱的倾向从何而来?&/strong&&/h2&&p&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将性格分为两大类型:生产型(productive-orientation)与非生产型(nonproductive-orientation)。而&strong&&strong&囤积型就隶属于非生产型性格。&/strong&&/strong&&/p&&p&&strong&囤积取向的人,&/strong&&strong&安全感建立在囤积和节约的基础上&/strong&,他们将付出当作是一种威胁。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strong&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照料者无条件的关注与爱&/strong&。&/p&&p&儿童在&strong&第一次想给予爸爸妈妈一点东西(例如,写一张贺卡、画一幅画)来表达爱时,受到了拒绝或忽略&/strong&。导致他们认为就算自己付出爱,也不一定会有回应,久而久之也就不再愿意付出了。&/p&&p&&img src=&/50/v2-9cd09c1be6ef83f0e952b9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9cd09c1be6ef83f0e952b9_r.jpg&&&strong&囤积型取向的个体没有办法真正的爱自己或者爱他人,因为他们不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深入的投入自己。&/strong&&/p&&p&事实上,被人喜欢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你些许的优点、性格、长相、穿了一件特别的衣服等等,也许都会获得别人的赞赏。&/p&&p&&strong&但&/strong&&strong&被别人持续的爱着,才是最不容易的事情&/strong&。与囤积型伴侣交往,是很没有安全感的。这段关系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对方手中。&/p&&p&&strong&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主动表达和付出过爱,没有投入,也就没那么在乎。&/strong&&/p&&img src=&/50/v2-a92f8c0af9f0e2e78a9b0e7a25e50dd8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a92f8c0af9f0e2e78a9b0e7a25e50dd8_r.jpg&&&p&囤积型人从没有想过创造双赢的局面,只想玩一个“&b&零和游戏&/b&”的游戏:&strong&爱的总量是一定的,&/strong&&strong&别人必须输掉,别人必须一直在付出爱,自己必须是赢家,自己必须一直在获得爱&/strong&。&/p&&p&他们只能以&strong&一种暂时而脆弱的方式与他人交换感情或者性&/strong&。但爱是相互的,一直得不到回应的对方,很可能不再付出爱。&/p&&p&而囤积型的人对回忆都有一种特殊的忠诚,他们常常抓住过去的一切不放,并沉溺于以往的情感中。&/p&&p&&strong&丢失了对方的爱,对他们来说,是对自己想法的验证,“果然爱是会被消耗掉的,果然我不应该付出爱”&/strong&。&/p&&p&囤积型的人就这样陷入了自己的负性循环中。&/p&&img src=&/50/v2-300f8d588ffc10c0074a43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300f8d588ffc10c0074a43_r.jpg&&&br&&h2&&strong&囤积取向的人如何获得持久的爱?&/strong&&/h2&&p&弗洛姆认为,一段成熟健康的亲密关系在给予爱之外,还包含四大要素。&/p&&ul&&li&&p&&strong&关心&/strong&。主动关心我们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p&&/li&&li&&p&&strong&责任感&/strong&。人们常常认为责任感是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责任感本质意义上,是一种&strong&完全自愿&/strong&的行动。在成人之间的爱中,责任感主要是指&strong&关心对方心理方面的需求。&/strong&&/p&&/li&&li&&p&&strong&尊敬&/strong&。尊敬不是畏惧,是我希望我所爱的人从其所好,健全地成长和发展起来。&strong&“爱一个人,是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strong&&/p&&/li&&li&&p&&strong&了解&/strong&。必须客观深入地去认识对方,而不是一知半解,&strong&看到对方真实的现实状态,克服自己想像中被歪曲了的他的形象&/strong&。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p&&/li&&/ul&&p&&img src=&/50/v2-ffddf332ea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50/v2-ffddf332ea_r.jpg&&这四个部分听起来容易,但对于从未付出过爱的囤积型伴侣来说,并非那么容易做到。&strong&可以先从以下两点做起:&/strong&&/p&&p&&strong&1. 尝试爱自己&/strong&&/p&&p&如果一个人能够爱自己,就可以&strong&源源不断地产生爱和创造爱,来满足自己对于爱的需求。自然不会时刻担心自己的爱消耗掉、分享后就会减少消失&/strong&。爱人前先让自己试着成为独立而成熟的个体。&/p&&p&&strong&2. 意识到给予不是放弃&/strong&&/p&&p&试着告诉自己,&strong&给予不是被别人夺走或是牺牲&/strong&。恰恰是通过给予,才能体验自己的力量、充裕和活力。&/p&&p&&strong&给予让个体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因而会欣喜万分&/strong&。试着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把给予等同于一种牺牲或者让步。&/p&&br&&p&最后,送上小编非常喜欢的弗洛姆的一句话:&/p&&p&&strong&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strong&&/p&&p&&strong&成熟的爱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strong&&/p&&br&&br&&p&参考资料&/p&&p&Fromm, E. (1947). Man forHimself: An Inquiry Into the Psychology of Ethics.
New York, NY: Rinehart.&/p&&p&Fromm, E. (1956). The art of loving. New York, NY: Harper & Brothers.&/p&&p&Fromm, E. (2014).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A Sociopsychoanalytic Study. Open Road Media.&/p&&p&Real Love & Conscience.(2011).&a href=&/?target=https%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hat Is Real True Love?&i class=&icon-external&&&/i&&/a&&/p&&p&————————&/p&&p&原文发布于:&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jM5MzA0Mzcz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1de0ce967cbf5ca416b79d0chksm%3Dbdf8e5eff1aca20c171ead087be17600c36cdbc8ed135f6c7%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把爱像松果一样囤起来”|不愿意付出爱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i class=&icon-external&&&/i&&/a&&/p&&p&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请戳:&a href=&/?target=https%3A///%3Futm_source%3Dpr%26utm_medium%3Dzhihu%26utm_campaign%3Dkoubei%26utm_content%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简单心理&i class=&icon-external&&&/i&&/a&&/p&
一个朋友告诉我,她觉得男朋友好像从来没有爱过自己。她对男朋友非常好,但男朋友却从来没有过任何表示。不仅从来没有给她送过礼物,甚至从来没有主动做出任何表达爱意的举动。除了女朋友这个头衔,她完全感受不到自己是在和他交往。这些只接受爱,却不愿意…
&p&我们曾经汉化过这样一幅漫画,在某些方面特别有代表性:&br&&/p&&img src=&/50/v2-17ced7c49c0da8b619f4cb_b.jpg&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7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50/v2-17ced7c49c0da8b619f4cb_r.jpg&&&p&很多读者看完漫画之后都留言说“这就是我!我就是不停地想确认男票到底爱不爱我,超没安全感。”&/p&&p&其实并不是想要无情无耻无理取闹,但这些翻来覆去的问题有时的确会让人有一种被淹没感,让他人有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p&&p&所以我们也在思考,如此&strong&强迫性地反复求证,到底想要表达什么?&/strong&这种求证行为的背后到底又隐藏了怎样的诉求?这可能不是一句“没安全感呗”就能解释的。&br&&/p&&p&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亲密关系中的强迫问题(行为)。&/p&&img src=&/50/v2-08c12c8da832c5e0204aca4df426b46b_b.jpg& data-rawwidth=&565& data-rawheight=&2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5& data-original=&/50/v2-08c12c8da832c5e0204aca4df426b46b_r.jpg&&&br&&p&&strong&什么是亲密关系中的强迫行为?&/strong&&br&&/p&&p&&strong&关系强迫行为&/strong&(Relationship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指在亲密关系中(不限于情侣关系)的一些强迫性思想(执念)或者行为。&/p&&p&它并不是真正的心理障碍,只是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一般分为两种类型:&br&&/p&&p&&strong&1 围绕关系本身的 &/strong&&/p&&p&&strong& Relationship-Centered Symptoms&/strong&&/p&&p&持续地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对方,或怀疑对方是否真正爱自己,以及这段关系的正确性。&br&&/p&&p&当他们想要放弃这段关系时,会因为害怕失去对方,而感到强烈的焦虑;但只要还和对方保持亲密关系,这种怀疑的念头就会一直萦绕在心。&br&&/p&&img src=&/50/v2-c96587acfdd499fbca89845_b.jpg&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50/v2-c96587acfdd499fbca89845_r.jpg&&&br&&p&&strong&2 以伴侣为焦点的 &/strong&&/p&&p&&strong&
Partner-Focused Symptoms&/strong&&/p&&p&选择性地只关注伴侣的错误,或者做的不合心意的地方,而忽略伴侣的优点。&br&&/p&&p&“Ta不爱我”的念头变成了先入为主的成见,于是通过挑剔对方在关系中表现出的“失误”来反复地确认自己的想法,例如:”Ta没有记住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Ta忘了我的生日,Ta没有及时回复微信,这一切都代表了,Ta不爱我”。&br&&/p&&p&因此,&strong&“Ta不爱我”就像一个自证预言一样&/strong&,一个人反复地怀疑对方对感情的重视程度,负面、极端化地解释对方所有行为,最终关系就会真的如预期的那样,越来越远,最终破裂。&br&&/p&&img src=&/50/v2-6e0be9a82c875a08fd7e_b.jp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0&&&p&&strong&&br&“你到底爱不爱我?”的背后,是什么?&/strong&&/p&&p&&strong&1 “我怕你离开”的焦虑&/strong&&/p&&p&儿童在与母亲分离时,会引发大量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被称为「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是一种对于丧失安全感、抚养、物质和爱的恐惧。&strong&焦虑型依恋的人们在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中可能更加惧怕分离。&/strong&&/p&&p&因此,当伴侣露出一点点对于关系没那么投入的表现时,例如,把注意力放在游戏而非爱人身上,或者因为心情不好而一言不发,不想交流时,焦虑型依恋的人就会开始担忧:“Ta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要离开我?”&br&&/p&&p&&strong&所以他们会不断地在口头上寻求对方的确认,使自己安心,因为这是最直观的保证。而在这种求证的背后,是对于关系的焦虑和不安,以及对于与亲密的人分离的恐惧。&/strong&&/p&&img src=&/50/v2-3a38cd738c8ba8ed9501df4_b.png& data-rawwidth=&634& data-rawheight=&2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4& data-original=&/50/v2-3a38cd738c8ba8ed9501df4_r.png&&&p&&strong&2 想要“稳稳的幸福”&/strong&&/p&&p&人们天生对于不确定的事物有恐惧,因此我们需要掌控感。&strong&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strong&(intolerance for uncertainty,IU)&strong&就是指一个人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容忍关系中不确定部分。&/strong&&/p&&p&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对于关系的稳定性有很高的需求,容不得丝毫的动摇或者模糊,否则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感。他们需要反复确认对方是否还爱自己来减少自己的不确定感,让自己安心。&br&&/p&&p&&strong&3 缺少成熟独立的自尊&/strong&&/p&&p&自尊较低的人,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有更多的强迫性求证行为。毕竟,面对喜欢的人,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不自信。&/p&&p&因为对自己的评价整体偏低,所以更加需要外界的肯定,并且把自我价值和对方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一旦对方表现出对自己失去兴趣,就会自我怀疑,面临自尊的崩溃。&br&&/p&&img src=&/50/v2-76d810c46be1d757ca57c8eed58eb932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0/v2-76d810c46be1d757ca57c8eed58eb932_r.jpg&&&br&&p&&strong&面对伴侣的求证,我们要如何回应?&/strong&&/p&&p&&strong&1 亲密关系并不是一次性付清交易行为&/strong&&/p&&p&如果你对一台电脑输入“我爱你”,那么它会将这三个字编码牢记在程序中,永远不会再问。但我们终究是人,是那么感性的生物,而亲密关系中又包含如此复杂的情感,怎能用一手交钱(你给承诺)一手交货(我放心)的交易来类比。&/p&&p&&strong&其实它更像是一种订阅式的投&/strong&&strong&入&/strong&,当你持续付出时,关系才能维持。当伴侣向你寻求保证时,给予正性的回应是很有必要的。&br&&/p&&p&&strong&2 停止误解&/strong&&/p&&p&当面对伴侣反复的质问时,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我到底怎么了?让你这么不信任我?”&/p&&p&很多时候伴侣拒绝给予正面回应(比如直接回答:“我当然爱你啊。”),是因为他们也存有疑惑,把对方的求证误认为是你对他们不满的抱怨。&/p&&img src=&/50/v2-6d779ffdae24faa1c52d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6d779ffdae24faa1c52d_r.jpg&&&p&&strong&3 尝试用对方的语言来表达爱&/strong&&/p&&p&Gary Chapman认为爱有5种语言,以下这5种都是表达爱方式:&/p&&ul&&li&&p&&strong&肯定的话语&/strong& words of affirmation:一句温暖的话语、卡片或者书信&/p&&/li&&li&&p&&strong&肢体接触 &/strong&physical touch:拥抱、亲吻、摸头杀&/p&&/li&&li&&p&&strong&支持行为&/strong& acts of service:帮忙分担家务、为对方做些事情&/p&&/li&&li&&p&&strong&交换礼物&/strong& receiving gifts:包括特殊节日的礼物,或者一个小的信物&/p&&/li&&li&&p&&strong&共处时间&/strong& quality time:不仅是空间上在一起,并且双方共同进行一项活动,有真正的互动&/p&&/li&&/ul&&p& 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人喜欢话语上的肯定,有人认为说不说无所谓,落实到礼物上比较实在。&/p&&p&理解对方的需要,并尝试用对方更青睐的方式来表达你对于你们之间的关系是认真的。我们常说如果焦虑型依恋个体想要不再焦虑,那就去和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谈恋爱吧。&br&&/p&&p&同理,如果你有一个需要反复确认你爱Ta的伴侣,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一直让Ta在这段关系中感到安全。&br&&/p&&img src=&/50/v2-b3a9362354efcee22fe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0/v2-b3a9362354efcee22fe1_r.jpg&&&p&&strong&爱质问伴侣的人该怎么办?&/strong&&br&&/p&&p&不只是被质问的一方觉得疲惫和厌倦,总是追着问的一方其实也很心累,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只能一遍遍地无助地问。以下的一些建议可能会帮助到他们认清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动机。&br&&/p&&p&&strong&1 学会自己找寻证据&/strong&&/p&&p&当你一再地向别人确认一个问题的答案来使自己放心时,就把自我价值和他人评价绑到了一起,也将主动权交到了别人手上。&/p&&p&不妨尝试从与伴侣相处中,寻找除了口头言语之外的其他证据。例如,在5种爱的语言中,也许你的伴侣选择用支持性的行为来表达。&strong&Ta也许经常分担家务,主动去超市买菜,就算吵架出门,也会顺手把垃圾倒了。这些生活中的行为其实和“我当然爱你”这句话一样有力量。&/strong&&br&&/p&&p&&strong&2 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strong&&/p&&p&关注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对方的话语。当你问出“你到底爱不爱我?”时,可以试着察觉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p&&p&你是真的想要对方说出肯定的答案;还是你其实并不希望这段关系继续下去,需要找个借口来证明;亦或只是对于自己感受的投射?&/p&&p&其实,无论对方给予怎样的回应,在你心中早已有答案了不是么?&/p&&img src=&/50/v2-1afde0a03fcc20d39fe37b_b.jp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50/v2-1afde0a03fcc20d39fe37b_r.jpg&&&br&&p&都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其实并不是他们真的变傻了,而是对于自己思想感受、情绪的体验都被一种执念所蒙蔽,即把自我价值依附于对方身上,又偏执地怀疑这份关系的真实性。&/p&&p&&strong&也许,当我们接受了“不存在绝对稳定、完美的亲密关系”这个事实后,反而会变得更安心、更自由。&/strong&&br&&/p&&p&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扰,也许你可以从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密关系与女性成长”咨询专题中得到帮助。&br&&/p&&p&&strong&这些有关于亲密关系的困扰,咨询师都愿意与你探讨,与你一起探索亲密关系中的恐惧、迷茫和困惑。&/strong&&br&&/p&&br&&p&参考资料&/p&&p&Boelen, P. A., & Reijntjes, A. (2009).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social anxiety.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3(1), 130-135.&/p&&p&Boelen, P. A., Reijntjes, A., & Carleton, R. N. (2014).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43(2), 133-144.&/p&&p&Cannon, K. T. (2012). Do you really love m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assurance seeking and interpersonal rejection.&/p&&p&Doron, G; Derby, D.; Szepsenwol, O. (2014). &Relationship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ROC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3 (2): 169–180.&/p&&p&Doron, G Derby, D., Szepsenwol. O., Nahaloni, E., & Moulding. M. (2016). &Relationship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ROCD): Interference, symptoms and maladaptive belief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7 (7): 58.&/p&&p&Doron, G Szepsenwol. O. (2016). &Partner-focused obsessions and self-esteem: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49 (49): 173–179.&/p&&p&Gary Chapman (1995).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How to Express Heartfelt Commitment to Your Mate. Northfield Publishing. ISBN .&/p&&p&Stewart, J. G., & Harkness, K. L. (2015). The interpersonal toxicity of excessive reassurance-seeking: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4(5), 392-410.&/p&&br&&p&图片来源:&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原文发布于:&/p&&p&&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jM5MzA0Mzcz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c2bff10ca67%26chksm%3Dbdfa242c143bec9e0f4cbfd214d05ff3fd884e1c4bddae46b1eac042%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爱就一个字,我要答八百次|为什么有人会没完没了地问“你爱不爱我”?&i class=&icon-external&&&/i&&/a&&/p&&p&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请戳:&a href=&/?target=https%3A//%3Futm_source%3Dpr%26utm_medium%3Dzhihu%26utm_campaign%3Dkoubei%26utm_content%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简单心理&i class=&icon-external&&&/i&&/a&&/p&
我们曾经汉化过这样一幅漫画,在某些方面特别有代表性: 很多读者看完漫画之后都留言说“这就是我!我就是不停地想确认男票到底爱不爱我,超没安全感。”其实并不是想要无情无耻无理取闹,但这些翻来覆去的问题有时的确会让人有一种被淹没感,让他人有一种…
&img src=&/50/v2-adab3aa0ab3287fd3eed105_b.jp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50/v2-adab3aa0ab3287fd3eed105_r.jpg&&&p&在别人对自己表达好感时,有些人会既开心又惶恐,因为他们觉得对方只是被自己表现出来的假象骗到了,其实自己根本没有Ta想象的那么好,所以不敢进入一段关系,害怕对方发现真相后就不喜欢自己了。&/p&&p&&br&&/p&&p&“Ta喜欢的只是我演出来的人,并不是真实的我。”&/p&&p&“我没有Ta想的那么好。”&/p&&p&&br&&/p&&p&就算处于亲密关系中,他们也会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的维护着感情,觉得自己是个骗子。认为伴侣之所以还没有离开,只是因为对方还没有发现我真实的样子。&/p&&p&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你有没有曾感觉自己是个“骗子”?&/p&&p&&br&&/p&&img src=&/50/v2-3b0c356b78dd9db91c639da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3b0c356b78dd9db91c639da_r.jpg&&&p&&br&&/p&&h2&&b&冒充者:那些优秀而卑微的人们&/b&&/h2&&p&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认为自己不配拥有所达到一切成就、自己所处的状态、所得到的关爱,认为自己是个冒牌货。&/p&&p&&br&&/p&&p&很多世俗眼中的人赢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被高估了,我其实没有真才实学,甚至感觉自己像个骗子。” &/p&&p&&br&&/p&&p&&b&他们往往无法把取得的成就内化为自己的能力&/b&。&/p&&p&&br&&/p&&p&而冒充者们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的感受,他们的脑海里总是循环着这样一句话:“I don't deserve this.” &b&我不值得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包括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b&。他们总是感到:&/p&&ul&&li&Ta喜欢的我只是我装出来的,是假的我;&/li&&li&当Ta看到真实的我之后,一定会很失望并离开我的;&/li&&li&当Ta对我表示好感时,我无法坦然接受;&/li&&li&我觉得我不值得Ta为我付出这么多;&/li&&/ul&&p&正因如此,&b&当喜欢的人向自己表白时,他们总是心虚地退缩、拒绝,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unlovable)&/b&。&/p&&p&&br&&/p&&p&&br&&/p&&p&而正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冒充者们,则呈现“跪着”的姿态,总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伴侣,面对伴侣的关怀、爱意,他们却在心底呐喊:我是赝品呐……我其实没你想的那么好。&/p&&p&&b&冒充者们通常在意识层面是很自卑的,总是负面地看待自己,认为自己配不上别人&/b&。因此,面对别人抛来的爱,他们会限制自己去接受,以此避免和自己的负性认知产生冲突。&/p&&img src=&/50/v2-bd9a71a8bfc0f5cae5af2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bd9a71a8bfc0f5cae5af26_r.jpg&&&p&&br&&/p&&h2&&b&为什么冒充者们无法接受他人的爱?&/b&&/h2&&p&其实比起给予爱来说,&b&接受爱对于冒充者们更加困难&/b&。接受这个动作本身使他们处于了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了对于关系的掌控感。因此他们宁愿和其他人保持距离,也不愿因为接受了别人的爱,而使自己处于劣势。&/p&&p&另外,导致他们无法接受爱的可能是幼年形成的回避型依恋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p&&p&与伴侣的亲密感可能会让回避型依恋的人感到不舒服,他们也无法完全相信或者依靠伴侣。因为在早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母亲对于索求依恋的态度可能是冷漠的,无法得到情感回应使得他们感到非常痛苦。&/p&&p&&br&&/p&&p&这种痛苦的经验让他们形成了主动躲避来自他人的爱意的习惯。&/p&&p&&br&&/p&&img src=&/50/v2-429d483b697ef0b154ebaebb9a7b3f19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429d483b697ef0b154ebaebb9a7b3f19_r.jpg&&&h2&&b&如何摆脱「冒充者」的标签?&/b&&/h2&&p&首先,如果你看完后觉得,是我都是我。莫方,你绝对不是一个人,心理学研究者们发现,&b&有近70%的人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b&,这是相当大的比例,但冒充者综合征并不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只是一个我们限制自己的标签。&/p&&p&如果你想要摆脱「冒充者」的标签,让自己更好地发展并享受亲密关系,那么不妨试试以下几个建议:&/p&&ul&&li&&b&建立自己的边界&/b&&/li&&/ul&&p&由于认为自己“不美好”、“配不上对方”,而拼命地想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来配上对方,正因如此,一个被冒充者综合征困扰的人往往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牺牲掉自己的边界,逼自己在各个方面做出妥协、让步。&/p&&p&但其实保护好自己的边界,是让别人尊重并爱护我们的前提。你不必刻意看轻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过度谦虚并不是美德,反而让自己失去自我。&/p&&img src=&/50/v2-0e62ae9cf5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50/v2-0e62ae9cf5_r.jpg&&&p&&br&&/p&&p&&br&&/p&&ul&&li&&b&行为改变信念&/b&&/li&&/ul&&p&思想和态度的确可以指引我们的行为,但行为具有的强大力量往往被人忽视,你完全可以通过“做到”来“想通”,通过去行动,来改变自己的负性信念。&/p&&p&当伴侣向你表达爱意、赞美、鼓励时,先尝试着让自己不要反驳,继而从不反驳到接受,再到大方地接受。&/p&&p&例如,当伴侣夸你真漂亮时,一开始可能会害羞地说“没有没有我素颜很一般的”,之后便是“谢谢”。&/p&&p&当你不再因为这种示好而感到羞愧时,也许就可以自信地说:“废话,老娘还不知道自己漂亮~”(如果你遇到给予这种回应女孩儿,一定要珍惜这个健康的姑娘啊!)&/p&&img src=&/50/v2-efa9b76b3d755ec6ba3f946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efa9b76b3d755ec6ba3f946_r.jpg&&&p&&br&&/p&&p&其实妨碍冒充者们发展一段稳定亲密关系的,不是他们本身不够好,而是他们相信自己不够好。扎根于冒充者内心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想要停止对自己的质疑,需要一份支持性的关系,和时间与耐心。&/p&&p&在安全的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可以无条件地陪伴你一起分析心里的纠结,帮助你发现内心那个值得被爱的、充满力量的自己。&/p&&p&&br&&/p&&p&在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中,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不用看低对方,也不用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对方感到很卑微,是因为:&/p&&p&&br&&/p&&p&&b&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有多美好。&/b&&/p&&p&&br&&/p&&p&参考资料:&/p&&p&Amodeo. J. (2014). 5 Reasons Why Receiving Is Harder Than Giving. Psychology today.
&/p&&p&Alvarado, C. (2015). I'm not all that: a look at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p&&p&Imposter syndrome. Wikipedia.&/p&&p&White. M. (2015). Does the Impostor Syndrome Apply to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p&&p&&br&&/p&&p&图片来源:pinterest&/p&&p&————————————————&/p&&p&原文发布于:&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jM5MzA0Mzcz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af377e4d4c8f8%26chksm%3Dbdf30a884e6bbbacc1ea015e3ede30fe2c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 沉浸于自我怀疑的冒充者们&i class=&icon-external&&&/i&&/a&&/p&&p&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请戳:&a href=&/?target=https%3A///%3Futm_source%3Dpr%26utm_medium%3Dzhihu%26utm_campaign%3Dkoubei%26utm_content%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简单心理&i class=&icon-external&&&/i&&/a&&/p&
在别人对自己表达好感时,有些人会既开心又惶恐,因为他们觉得对方只是被自己表现出来的假象骗到了,其实自己根本没有Ta想象的那么好,所以不敢进入一段关系,害怕对方发现真相后就不喜欢自己了。 “Ta喜欢的只是我演出来的人,并不是真实的我。”“我没有T…
&img src=&/50/v2-f23aefbfe190ae3fcc5cbbd_b.jp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50/v2-f23aefbfe190ae3fcc5cbbd_r.jpg&&&p&昨天和小伙伴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口红聊到升值的护照,在旁边的我&b&明明大脑也在飞速运转着,梗都备好了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插话契机,只能不停地点头微笑。&/b&&/p&&p&最后放弃挣扎,索性认真地和面前的食物做斗争。场面一度非常尴尬,估计大家都觉得我是不善言辞的小透明吧。一顿饭下来,简直是要了我这社恐患者的小命。&/p&&p&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明明对谈话很感兴趣却常常插不上话,明明很想融入却总是&b&被动地成为局外人。又或者,你是不是这样的人?&/b& &/p&&img src=&/50/v2-fb457baeb72b727e6b3eb4b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3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50/v2-fb457baeb72b727e6b3eb4b_r.jpg&&&p&&br&&/p&&h2&&b&被动的局外人什么样?&/b&&/h2&&ul&&li&自认为&b&并非不会聊天,尤其是面谈&/b&,但有表情包护体时也是活泼的很。&/li&&li&&b&很想加入谈话,但害怕自己想说的话一点儿也不“有趣”,担心别人不喜欢。&/b&&/li&&li&在心里&b&默默的把要说的话删删减减修改了N遍&/b&,甚至连标点符号都点好了,等着轮到自己发言的时刻。却因为思考太久,话题却早就变了。在谈话中,以上过程可能会重复N次。&/li&&li&最终插话无力,自动放弃转而倾听,并安慰自己倾听也是美德之一。&/li&&li&在被冷落的聊天结束后会&b&特别沮丧&/b&,尽管别人对TA的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li&&/ul&&p&Party、小组讨论、会议报告……被动的局外人可能会出现于&b&任何一个两人以上的场合中&/b&。两个人聊天时谈话相对是有规则的,你一句我一句,话题受控制。但一旦出现第三个人,小透明就会自动上线。&/p&&img src=&/50/v2-626b3dca81b3a6fa66fe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50/v2-626b3dca81b3a6fa66fe_r.jpg&&&p&&br&&/p&&h2&&b&无法加入别人谈话的背后是什么?&/b&&/h2&&p&比起插不上话,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害怕被评价而不敢开始一段对话。&b&被动局外人的认知模式中,往往充斥着根深蒂固的自我否定&/b&。比如:
&/p&&ul&&li&我的内容必须非常有趣才可以开口发言&/li&&li&我现在发言一定会打断别人的思路,还是再等等吧&/li&&li&我这么说的话一定会被大家否定的,还是再想想吧&/li&&/ul&&p&被动局外人&b&亲自为自己的每一个想法打叉,亲自将自己束缚。发言的机会就在一幕又一幕自我批判的内心戏前错失过去了&/b&。&/p&&img src=&/50/v2-f4be6bd27cc5ec2dc2f694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f4be6bd27cc5ec2dc2f694_r.jpg&&&p&&br&&/p&&h2&&b&为什么我会变成一个被动的局外人?&/b&&/h2&&p&&b&1. 创伤性经验&/b&&/p&&p&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曾经主动与只见过几次面的人打招呼,对方要愣一下才反应过来,更差劲的情况是,只有自己记得对方。慢慢地,这被动的局外人也就再也不愿意在没有把握的时候就开口说话了。&/p&&p&&b&人类往往对负性记忆很难忘怀。&/b&可能是提出的建议被粗暴地否定,或者抛出的梗完全没有人接,被动局外人很可能之前有过失败的谈话经验,所以不敢再做出尝试。&/p&&img src=&/50/v2-16d552bace8a423fb3fbc496be0e4d18_b.jpg& data-rawwidth=&494& data-rawheight=&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4& data-original=&/50/v2-16d552bace8a423fb3fbc496be0e4d18_r.jpg&&&p&&b&2. 不安全依恋&/b&&/p&&p&&b&成年期的人际和亲密关系问题大多与幼时的依恋有关,被动的局外人往往具有不安全的依恋模式。&/b&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将依恋模式分为四类:&/p&&ul&&li&安全型依恋模式(Secured Attachment Style)&/li&&li&焦虑型依恋模式(Anxious Attachment Style)&/li&&li&回避型依恋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li&&li&混乱型依恋模式(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Style)&/li&&/ul&&p&后三类全部属于不安全依恋模式。&b&被动局外人的需求在幼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或者父母回应质量不够好,不够及时。&/b&日积月累,他们&b&对于外界的回应要求会越来越低,也越来越不倾向于向外界表达自己&/b&,导致成年期出现糟糕的人际关系。&/p&&p&&br&&/p&&p&&b&聚会时被忽略的情景仿佛幼时和父母互动场景的再现,&/b&被动局外人的应对方式还是一如幼时,默默地隐藏自己的需求,整场都紧闭着嘴不敢说话。&/p&&img src=&/50/v2-cb6a9ebbe54a4a5a4239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0/v2-cb6a9ebbe54a4a5a4239_r.jpg&&&p&&b&3. 社交焦虑症患者的日常&/b&&/p&&p&害怕被评价而不敢发言也是社交焦虑的表现形式之一。有新近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的部分原因是&b&个体发展停滞于自主-害羞阶段。&/b&&/p&&p&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b&人的心理社会发展要经历八个阶段&/b&,每一个阶段都有应该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于前一阶段之上。儿童在1.5到3岁之间,会经历自主与害羞的冲突。&/p&&p&他们开始有意志地学着“做什么”和“不做什么”,&b&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就会使儿童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b&儿童期的核心任务没有成功完成,就会影响到成年时期的正常发展。&/p&&p&除了上述原因,我们也不能忽视生理因素,&b&可能是你的5-羟色胺又调皮了哦!&/b&&/p&&p&&br&&/p&&img src=&/50/v2-a763aa8f9b1c03ad5ba688daecea92e1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h2&&b&如何踏出改变的第一步?&/b&&/h2&&p&&b&1. 熟悉谈话规则&/b&&/p&&p&其实多人对话就像大家在一个十字路口会车,每个人都要等绿灯亮(轮到自己说话的信号)时才能通行(发表看法)。问题在于,大家心中的交通规则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发言之间的间隔预期也是长短不一,那些对间隔预期较短的人往往发言较多,很多时候插不进话是因为我们不熟悉对方的规则。所以当多于三人一起谈话时,每个人都不妨去考虑、适应一下对方的规则,大家逐渐凝聚共识。&/p&&p&&b&2. 关注自身的需求&/b&&/p&&p&&b&我想要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我想要融入集体,我想要和朋友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结……你的感受永远比其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更重要。&/b&改变从来不易,试着从最简单的自我表达做起:“我觉得你说的很对,我认为……”&/p&&p&&b&3. 尝试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b&&/p&&p&加入谈话很痛苦的话,也不用非去强迫自己,&b&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是话题的中心&/b&。如果一直否定自己,不接纳自己,才会陷入可怕的循环:我不想受到评价,我的想法会被否定,我还是不说话为好,果然大家都不在乎我,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p&&p&&b&这个世界说话的人太多,听的人太少。&/b&&/p&&p&&b&做一个聆听者没什么不好。&/b&&/p&&p&&br&&/p&&p&&b&参考资料:&/b&&/p&&p&Holmes, J (1993). John Bowlby & Attachment Theory. Makers of modern psychotherapy. London: Routledge. p. 69. &/p&&p&Bretherton I, Munholland KA (1999).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in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 Construct Revisited. In Cassidy J, Shaver PR.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pp. 89–114. &/p&&p&Pilling, S; Mayo-Wilson, E; Mavranezouli, I; Kew, K; Taylor, C; Clark, DM; Guideline Development, Group (2013). Recognitio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ummary of NICE guidance.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46: f2541. &/p&&p&Turner, Samuel M.; Stanley, Melinda A.; Beidel, Deborah C.; Bond, Lloyd. The social phobia and anxiety inventory: Construct validity.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11 (3): 221–234.&/p&&p&David R. Shaffer.(2009).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p&&br&&/p&&p&原文发布于:&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jM5MzA0Mzcz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3af1cc9bdeaedf6a5caede03d78fbb3b%26chksm%3Dbdf2e6ac04aea46fc83752c%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语言组织了很久,却依然不敢开口|为什么你总是存在感为零的局外人?&i class=&icon-external&&&/i&&/a&&/p&&p&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请戳:&a href=&/?target=https%3A///%3Futm_source%3Dpr%26utm_medium%3Dzhihu%26utm_campaign%3Dkoubei%26utm_content%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简单心理&i class=&icon-external&&&/i&&/a&&/p&
昨天和小伙伴聚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从口红聊到升值的护照,在旁边的我明明大脑也在飞速运转着,梗都备好了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插话契机,只能不停地点头微笑。最后放弃挣扎,索性认真地和面前的食物做斗争。场面一度非常尴尬,估计大家都觉得我是不善言辞…
&img src=&/50/v2-10ec327ae0a17aab44986_b.jp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50/v2-10ec327ae0a17aab44986_r.jpg&&&p&每年放假回家的前三天妈妈对我都是百般呵护,散发着慈母的光芒,但三天之后就会开始嫌弃我整天躺在沙发上啥也不干了,但瘫在沙发和床上当一条幸福的咸鱼不是对假期最起码的尊重吗?&/p&&p&&br&&/p&&img src=&/50/v2-b92e3eb7c72eff8d2c625b5bb1c5523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b92e3eb7c72eff8d2c625b5bb1c55238_r.jpg&&&p&不过初四也该到了开始去见老朋友的时候啦。&/p&&p&总有几个朋友,和他们见面似乎成了我们对于没什么年味儿的春节最大的期待,&b&不论距离有多远,多久没见面,只要再见面,就都好像从来没有分开过一样。&/b& &/p&&p&然而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友谊有时候却很容易被忽视。我们不会几个月不搭理另一半,却可能很久不联系朋友。时间匆匆忙忙的溜走,有些朋友还维持着有一搭没一搭的联系,大多数朋友已经成为了朋友圈的点赞之交,甚至有些人早已经不知不觉在记忆中消失。
&/p&&p&&b&可是总有几个人,在我们的生命里一直“阴魂不散”,我们友谊也不曾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b&&/p&&img src=&/50/v2-436bdcb7e8b1a07cc228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0/v2-436bdcb7e8b1a07cc2287_r.jpg&&&h2&&b&为什么有些友谊不会褪色?&/b&&/h2&&p&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友谊的定义越来越复杂,要求也不尽相同。&/p&&ul&&li&&b&嗨,去你家玩好吗?&/b&&/li&&/ul&&p&&b&童年时期的友谊是基于分享玩具,以及从游戏中获得的相同的快乐体验&/b&,对“&b&空间上的接近性&/b&”有很大程度的要求。&/p&&p&回顾一下,我们童年的好朋友大多数是隔壁邻居、幼儿园小朋友或者课外班的同学,我们会共享零食,一起做手工,一起上下学,&b&好朋友就是天天见面的人&/b&。&/p&&p&&br&&/p&&img src=&/50/v2-bedcfcd570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0/v2-bedcfcd570_r.jpg&&&ul&&li&&b&分享,忠诚与承诺&/b&&/li&&/ul&&p&到了青春期,我们自己选择和谁成为朋友,选择向谁分享兴趣与快乐,向谁倾吐秘密。&b&分享秘密和困扰,是青春期一份真正而深入的友谊的开端。&/b& &/p&&p&自我暴露是一个小小的探测,探测这份友谊中的另一方是否愿意有所反馈。对方是否愿意回馈,并转而暴露自己,决定着这段关系能不能继续下去,&b&好朋友就是共享秘密的人。&/b& &/p&&p&“从熟人变成朋友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p&&img src=&/50/v2-ec08babaeba01bc914991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ec08babaeba01bc914991b_r.jpg&&&p&&b&我们常常会缅怀学生时代的欢乐过往,而学生时代也是我们失去朋友最多的一个时期。&/b&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友谊的褪色,会遗憾,会反思,明明有那么多共同的回忆,为什么最后会尴尬到无话可说。
&/p&&p&事实上,&b&了解一个人并不代表什么,人是会变的&/b&,今天TA喜欢凤梨,明天TA可以喜欢别的。&b&这个时期的一些普通朋友,他们是恰巧在同一时间,与你出现在同一空间,做着同样事情的人。像是同学、大学室友、同事,任何人都可以代替他们的位置。&/b& &/p&&img src=&/50/v2-cc207dcdae1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cc207dcdae1_r.jpg&&&h2&&b&大多数成年人只有两个好朋友&/b&&/h2&&p&康奈尔大学的Matthew Brashears调查了2000位成年人,让他们列出在过去六个月内曾经一起讨论过关于自身重大事件的朋友名字。
&/p&&p&29%的人列出了两个以上的名字,18%的人列出了两个名字,而48%的人仅仅列出了一个名字,还有4%的人没有和任何人分享过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所以平均数是2.03。
&/p&&p&在这个社交网络盛行时代,这项研究结果似乎很让人惊讶。我们在朋友圈、微博等等各种社交账户上有成百上千的“朋友”或者“粉丝”,真正能够谈心的人却不到两人。
&/p&&p&&b&虽然你和这些社交联系着的朋友们可能会分享共同的兴趣或活动,但是只有这些相似性,并不足以建立深厚而持久的友谊。&/b& &/p&&img src=&/50/v2-bcb1b322f6d0f4e5a0888b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0/v2-bcb1b322f6d0f4e5a0888b_r.jpg&&&h2&&b&那这些真正的朋友究竟是什么样子的?&/b&&/h2&&p&咳咳咳,是时候拉着周围的朋友对号入座了~&/p&&ul&&li&&b&平等与尊重&/b&&/li&&/ul&&p&社会心理学家 Carolyn Weisz 和 Lisa F. Wood 认为,&b&在友谊中,比亲密性更重要的,是对好友的“社会角色”的支持。&/b&你可能不欣赏、不赞同他们的选择,但是会支持并尊重TA,尊重Ta的宗教信仰、爱好、性取向等等。
&/p&&p&“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如我所想,而是因为他本来的样子。”&/p&&ul&&li&&b&很少逾越界限
&/b&&/li&&/ul&&p&真正的好朋友会清楚的知道你的界限是什么,不会主动越界。知道如何表达接纳、爱与陪伴,知道什么时候该静静地陪着你,什么时候该抱抱你。
&/p&&p&&b&而那些开玩笑没分寸,总对我们的衣着、品味有着太多的意见,对我们的生活过分好奇的人,很难成为长久的朋友。&/b&&/p&&p&“一段理想的关系,是你可以不含敌意的说“不”,而且彼此都能够坦然接受。”&/p&&img src=&/50/v2-36f4dddfe7_b.png& data-rawwidth=&365& data-rawheight=&13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5&&&ul&&li&&b&三观相合才能更好的做朋友&/b& &/li&&/ul&&p&心理学家凯利认为,对这个世界有相同知觉的人会比较容易相处在一起。&b&人们也会因为以相同的角度看世界而最终成为好朋友&/b&,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似性,对友谊的定义也不再是时时刻刻呆在一起。&/p&&blockquote&&朋友是另一个自己。&——西塞罗
&/blockquote&&p&&b&每个人都在成长,在不断地改变。价值观、世界观、社会角色、身份认同都在不断地转换,必然会和一些人失去共同语言。&/b& &/p&&p&也一定会遇到那些与自己更相似、更接近的人,建立起更稳固的关系。而&b&关系一直很好的老朋友,很大程度上是三观一直相合的人。&/b& &/p&&p&&b&这样尊重彼此不逾矩而且三观相合的老朋友,就是我们需要珍惜的“真正的朋友”了吧。&/b&&/p&&img src=&/50/v2-2eafbc38ffe2ae2adcbe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2eafbc38ffe2ae2adcbe3_r.jpg&&&p&&b&&你没办法交到一个老朋友,&/b&&/p&&p&&b&老朋友你只能有、或者没有。&&/b& &/p&&p&&br&&/p&&p&看完这篇文章想到了谁就快去见Ta吧!&/p&&p&&br&&/p&&p&参考资料:&/p&&p&Matthew E Brashears, Laura Aufderheide Brashears.(2015). Close Friendships among Contemporary People. Emerging Trends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An Interdisciplinary, Searchable, and Linkable Resource.DOI: 10.900772.etrds0085&/p&&p&Marla Paul.(2004).The Friendship Crisis: Finding, Making, and Keeping Friends When You're Not a Kid Anymore. Rodale Books&/p&&p&David R. Shaffer.(2009).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p&&p&Julie Beck.(2015). How Friendships Change in Adulthood, The Atlantic&/p&&p&&br&&/p&&img src=&/50/v2-abbfc9af51e45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50/v2-abbfc9af51e45_r.jpg&&&p&&br&&/p&&p&原文发布于:&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jM5MzA0Mzcz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4ae484a17e%26chksm%3Dbdd4fcefbfffae2f105a0529dd%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也许一年也见不到几面,但每次见面都一如从前|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的?&i class=&icon-external&&&/i&&/a&&/p&&p&&br&&/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span&&/span&转载务经授权,投稿或版权合作:?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
&/code&&/pre&&/div&&p&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请戳:&a href=&/?target=https%3A///%3Futm_source%3Dpr%26utm_medium%3Dzhihu%26utm_campaign%3Dkoubei%26utm_content%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在线心理咨询_心理测试_心理学知识 - 简单心理&i class=&icon-external&&&/i&&/a&&/p&
每年放假回家的前三天妈妈对我都是百般呵护,散发着慈母的光芒,但三天之后就会开始嫌弃我整天躺在沙发上啥也不干了,但瘫在沙发和床上当一条幸福的咸鱼不是对假期最起码的尊重吗? 不过初四也该到了开始去见老朋友的时候啦。总有几个朋友,和他们见面似乎…
&img src=&/50/v2-8de8cbadf462fa072a08d6d_b.jp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50/v2-8de8cbadf462fa072a08d6d_r.jpg&&&p&&/p&&img src=&/50/v2-c9ee3db0c64a8b5fed24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0/v2-c9ee3db0c64a8b5fed24_r.jpg&&&p&“双鱼座真的很矛盾”,一位朋友这样告诉我。&/p&&p&她自诩自己是外向的人,和熟人在一起时会滔滔不绝,机灵抖个不停。但在有一些场合,却总是闭口不言。&/p&&p&朋友们也都觉得很困惑,也只能把她&b&时而热情,时而冷漠,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归于她的“双鱼座”。&/b& &/p&&p&但其实她可能只是&b&选择性沉默。&/b& &/p&&img src=&/50/v2-83ff248fcc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83ff248fcce_r.jpg&&&h2&&b&什么是选择性沉默?&/b&&/h2&&p&选择性沉默本身甚至算不上一个“问题”,它主要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b&在人际互动中,个体和熟悉的人无话不谈,和不熟悉的人无话可谈,呈现出相对矛盾的表现。&/b&&/p&&p&&b&选择性沉默的人通常有以下特征:&/b&&/p&&ul&&li&与熟悉的人一起时话很多,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和不熟的人一起时则很容易冷场,不知道要说什么。&/li&&li&时而热火朝天,时而冷若冰霜&/li&&li&时而是千言万语的话唠,时而是少言寡语的沉默者&/li&&/ul&&p&&b&熟悉你的人认为你很开朗外向,不熟悉的人认为你不善言谈和交际&/b&,不同人口中的你大相径庭,宛若人格分裂。&/p&&img src=&/50/v2-cb7bf8b0d826f4c82807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cb7bf8b0d826f4c828079_r.jpg&&&h2&&b&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性沉默?&/b&&/h2&&p&&b&1. “我和你们聊不来”&/b&&/p&&p&人类生来就会进行分类,所谓&b&“你们”“他们”“我们”就是人们下意识给自己贴上的标签。&/b&“我们”就是内群体,是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工作、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p&&p&&b&内群体偏好&/b&(in-group favoritism)是指&b&人们会感到自己与所属群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对群体有强烈的热爱、亲切感、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交流起来也就更顺畅和舒服。&/b&&/p&&p&&b&对于不熟悉的外群体的“他们”,个体在心中默默进行了敌意归因和贬损&/b&。&b&这也是自我防御和保护的一种方式,选择性沉默者到了一个新环境,最常体会到的感觉就是“我好像和他们聊不来啊,还是我以前的那帮朋友好。”&/b&&/p&&p&&br&&/p&&img src=&/50/v2-1981dbcf26fdc0267aecf3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1981dbcf26fdc0267aecf3_r.jpg&&&p&&b&2. 没有评价就没有伤害&/b& &/p&&p&&b&朋友之间,不一定什么都聊得来&/b&。就像你喜欢榴莲,而我喜欢菠萝,意见不一原本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很多人会有下意识的担忧:&b&害怕别人不接受自己&/b&。 &/p&&ul&&li&我这样插话是不是不太礼貌?&/li&&li&我和他们想的都不一样会不会很奇怪?&/li&&li&大家肯定不会理解、不会采纳我的意见……&/li&&li&我的看法一点都不重要……&/li&&/ul&&p&不同意也不反对,就不会有人不喜欢我。&b&只有当自己确定发言会受到关注和认同时才会参与谈话&/b&,否则沉默就是最佳选择。&/p&&p&慢热也是一样的道理。&b&熟悉的人彼此了解,被评价的可能性大大减小&/b&,相对可以自由的分享自己的看法观点。&/p&&p&而不熟悉的人是完全未知的,在自己的心理安全范围外,与其冒着被反对的风险,不如索性选择沉默。
&/p&&p&&b&“我只是有点慢热而已”,很大程度上还是害怕被评价而回避社交。&/b&&/p&&img src=&/50/v2-88f192b80f53acf78f5d5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88f192b80f53acf78f5d59_r.jpg&&&p&&b&3. 选择性沉默是病,得治?!&/b& &/p&&p&&b&很多人会错把选择性沉默当做选择性缄默症。&/b&&/p&&p&选择性缄默症是焦虑症的一个分支,是指&b&患者有正常说话和理解语言的能力,但在特定情境下就是说不出口。&/b&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显得非常退缩。
&/p&&p&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或者陌生人在场时会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能够自由说话。事实上选择性缄默症是儿童和青少年的罕见心理疾病,&b&成年人的表现形式是社交焦虑。&/b& &/p&&p&所以,&b&常常选择性沉默的你,可能只是有些社交焦虑而已&/b&。关于社交焦虑,相信你已经有了很多了解~
&/p&&img src=&/50/v2-c13c6bc5a50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50/v2-c13c6bc5a503_r.jpg&&&h2&&b&如果常常选择性沉默怎么办?&/b&&/h2&&p&选择性沉默就像我们以前写过的电话恐惧一样,都不是真的心理问题。人们习惯于给别人贴上一个标签,要么是开朗外向的,要么是沉默内向的,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有时特别能说,有时又很沉默的。&/p&&p&我们不必一直开朗,不需要面对所有人的时候都很健谈。想说话的时候就放飞自我,不想说话时就抱紧胖胖可爱的自己。
&/p&&p&开朗的是你,偶尔沉默的也是你,每时每刻的你其实都是你自己。
&/p&&p&&b&做矛盾的自己,爱咋咋地。&/b&&/p&&img src=&/50/v2-abbfc9af51e45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50/v2-abbfc9af51e45_r.jpg&&&p&&br&&/p&&p&原文发布于:&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jM5MzA0Mzcz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305c09fabad3%26chksm%3Dbd423b888a35b29ea259ffb35e71553facf14d477d8c%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我记得你挺能说的呀”|沉默的话唠患者有何不可?&i class=&icon-external&&&/i&&/a&&/p&&p&&br&&/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span&&/span&转载务经授权,投稿或版权合作:?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
&/code&&/pre&&/div&&p&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请戳:&a href=&/?target=https%3A///%3Futm_source%3Dpr%26utm_medium%3Dzhihu%26utm_campaign%3Dkoubei%26utm_content%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在线心理咨询_心理测试_心理学知识 - 简单心理&i class=&icon-external&&&/i&&/a&&/p&
“双鱼座真的很矛盾”,一位朋友这样告诉我。她自诩自己是外向的人,和熟人在一起时会滔滔不绝,机灵抖个不停。但在有一些场合,却总是闭口不言。朋友们也都觉得很困惑,也只能把她时而热情,时而冷漠,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归于她的“双鱼座”。 但其实…
&img src=&/50/v2-0e084a48ca0b8f085c96_b.jp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50/v2-0e084a48ca0b8f085c96_r.jpg&&&p&在春节这个欢庆的日子里,当人们走亲戚、访好友,觥筹交错间,茶余饭后时,都会进行一项有益身心健康(蛤?),促进家庭和谐(误!)的娱乐活动:比孩子。&/p&&p&有人说春节就是各位家长把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宠物小精灵拿出来battle一下的时候,比考试成绩,比大学,比工作,比谁挣得多,比谁对象优秀,比房子比车……比完了孩子比孙子,无穷无尽。&/p&&img src=&/v2-e8d1ac316e5d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e8d1ac316e5d_r.jpg&&&p&我们总感叹:每年都这样比来比去的,有意思吗?&/p&&p&其实还挺有意思的啊。可能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在感到沮丧、挫败时,会想想那些比自己更差、更惨、更失败的人吗,想到“还有人不如我呢,至少我不是最差的那个啊。”就会多少感到些安慰。&/p&&p&我们通过社会比较,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自我评价。换句话说,你可以控制对于自己的感觉。以下,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社会比较,以及为什么人们一定要比来比去的?&/p&&img src=&/v2-acdcb76b7ddc_b.jp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3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v2-acdcb76b7ddc_r.jpg&&&h2&什么是社会比较?&/h2&&p&只要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就一定会进行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在缺乏客观尺度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信念、态度、能力与其他人作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p&&p&Festinger作为社会比较理论的创始人,提出了「相似性假说」:人们倾向于与那些和自己能力、信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因为这种「相似度」可以为个体提供更真实、有效的信息。&/p&&p&这也是我们常常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的原因。&/p&&img src=&/v2-89a2b964c6f63b80aa2fdd_b.jp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3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v2-89a2b964c6f63b80aa2fdd_r.jpg&&&h2&向上比,还是向下比?&/h2&&p&社会比较是具有方向性的,我们可以向上和比自己牛的人比,也可以向下和比自己差的人比。问题是:向上比好,还是向下比好?&/p&&p&&br&&/p&&p&还是先向下比吧。 &/p&&p&之前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向下社会比较被认为是一种保护自尊心的防御手段。所谓「知足常乐」,我们通过和比自己差的人去比较,来获得主观幸福感,让自己「感觉好点」。&/p&&p&但也有研究证明,总是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较,会使我们失去奋斗的动力,沉迷于优秀的假象和自满中。&/p&&img src=&/v2-a63ae16e2ec2472eedfd7ef_b.jp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v2-a63ae16e2ec2472eedfd7ef_r.jpg&&&p&那么向上比怎么样呢?&/p&&p&向上社会比较可以增强自我概念(self-enhancing)。当我们把优秀的人当做目标时,就好像能够看到未来的自己,由此坚定了“如果我努力,就能够像Ta一样”的信念。&/p&&p&然而研究者们最喜欢自相矛盾,接着提出:向上社会比较会降低人们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原因显而易见,当你取得好成绩时,一句“我这算什么啊,还有比我更牛的人呢”就能够把我们刚刚升起来的一点自信打回原形。 &/p&&p&总的来说,怎么比都有好有坏。这岂不是等于什么都没说。但幸好我们的大脑是机智的,大多数时候,每个人都会依据具体情况,遵循「自利原则」,选择最恰当的社会比较方式。&/p&&img src=&/v2-41dd9f9742ada15c7f35d1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41dd9f9742ada15c7f35d1_r.jpg&&&h2&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比?&/h2&&p&我们用尺子衡量长度,用称衡量重量,那用什么衡量人?&/p&&p&每个人都一直被两个哲学问题困扰着:“我是谁?我在哪?”我们想在世间找到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不断精确自己的身份和评价,这可以说是一种刚需。&/p&&p&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比较。学生时有班级排名、工作后有销售排名,之所以创造出名次、奖项,就是因为人们太需要一种普适的、客观的尺度来衡量每一个人。&/p&&p&人们有一种寻求尺度的本能。一个心理学研究者曾经说过:&/p&&blockquote&“如果一个东西(概念)无法测量,它就不存在。”&/blockquote&&p&这只是一句安慰小孩子的话,美无法衡量,但体重可以衡量,所以我们疯狂减肥;知识无法衡量,但书本可以计算,所以我们需要「人生必看的500本书清单」。如果一个事物无法被衡量,我们就想尽办法去把它转化为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然后去比较。&/p&&img src=&/v2-b66bfd7f3fbdf8ad085ca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b66bfd7f3fbdf8ad085caa_r.jpg&&&h2&比较的背后,真正需要的是什么?&/h2&&p&和人家比多了,就越来越看不清自己。所以现在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话:“你别跟人家比,你就跟自己比就好了。”于是我们开始强迫自己不看别人,只跟自己比。&/p&&p&但又有大量的鸡汤被熬制出来:「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质其实是一样的,我们还是想要变得更好,只不过这个“更好的形象”从别人换成了自己。&/p&&p&而且问题在于,当我们进行社会比较时,这个行为本身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好,只是一种大脑诚实地“欺骗”自己的手段。&/p&&p&卡伦·霍妮认为:&/p&&blockquote&“人生而就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如果移除了成长中的障碍,人自然地会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棵橡树籽成长为一棵橡树。”&/blockquote&&img src=&/v2-b6ec00bdf_b.jpg& data-rawwidth=&1152&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52& data-original=&/v2-b6ec00bdf_r.jpg&&&p&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就如橡树籽成长为橡树,这是多么简单自然的过程,简单得甚至让我们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我们觉得成长艰难的原因往往是:自己是一颗橡树籽,但却总想长成一只鸡。&/p&&p&&br&&/p&&p&新的一年,成为你自己。&/p&&p&这碗鸡汤,一起干了吧。&/p&&p&&br&&/p&&img src=&/v2-fbd81fdc01cec0ae1d5c140_b.jpg& data-rawwidth=&684& data-rawheight=&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4& data-original=&/v2-fbd81fdc01cec0ae1d5c140_r.jpg&&&p&&br&&/p&&p&原文发布于:&a href=&/?target=https%3A//mp./s%3F__biz%3DMjM5MzA0MzczMg%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b70fe71975e38eabd6ec064afcchksm%3Dbdd4db96a226ff9ac59d39dca4c8d7a49ef22adc3df138d%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总是这样比来比去的,有意思吗?&i class=&icon-external&&&/i&&/a&&/p&&p&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请戳:&a href=&/?target=https%3A///%3Futm_source%3Dpr%26utm_medium%3Dzhihu%26utm_campaign%3Dkoubei%26utm_content%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在线心理咨询_心理测试_心理学知识 - 简单心理&i class=&icon-external&&&/i&&/a&&/p&&p&有公众号喔~简单心理(janelee1231)&/p&
在春节这个欢庆的日子里,当人们走亲戚、访好友,觥筹交错间,茶余饭后时,都会进行一项有益身心健康(蛤?),促进家庭和谐(误!)的娱乐活动:比孩子。有人说春节就是各位家长把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宠物小精灵拿出来battle一下的时候,比考试成绩,比大学…
&img src=&/50/v2-77d1d9ddcdf2c82a10e1c3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0/v2-77d1d9ddcdf2c82a10e1c3_r.jpg&&&p&&img src=&/v2-805ae5effb14aed190617f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v2-805ae5effb14aed190617f_r.jpg&&有一天我们一群朋友一起吃饭,我注意到一个女生就安安静静的听着我们聊天,听到认同的观点还会一直点头,但从来没有真的加入谈话之中。后来更熟悉之后,我悄悄跟她说,哎呀你挺安静的啊。&/p&&p&她后来很认真的跟我说:“&b&我很害怕我会招人烦&/b&,以前别人聊天的时候气氛都很好,突然我加入之后气氛就变了,我总觉得我会毁了别人的好心情,会招别人烦。&br&&/p&&p&&b&所以我也从来不主动联系别人&/b&,我不知道对方想不想和我聊天,也害怕我发了之后对方根本就不回复,这就更让我觉得自己招人烦了。所以现在大家聊天的时候我都是安静的听着,自己私下也不敢主动联系别人。”&/p&&p&&b&“我的整个人生,都很安静啊。”&/b&&/p&&p&&img src=&/v2-ebec79fceb69311b95cda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ebec79fceb69311b95cda_r.jpg&&后来我们发现有同感的人很多,我们询问了大家,在犹豫着不敢开始/加入谈话的时候,大家都有哪些顾虑:&br&&/p&&ul&&li&&p&总觉得自己说的话会破坏气氛,觉得没人希望我站在这儿。&/p&&/li&&li&&p&想要加入谈话时,但觉得自己想说的话一点儿也不“有趣”,别人应该不爱听吧。&/p&&/li&&li&&p&&b&大家聊天的时候我就像在等一个“谈话红绿灯”,总想等到我可以说话的绿灯时间,但绿灯太短,我抓不住……&/b&&/p&&/li&&li&&p&如果我先发微信给别人,别人可能会觉得有义务要和我聊天,但我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想理我。&/p&&/li&&li&&p&&b&如果对方想理我的话,Ta应该会主动联系我的吧。&/b&&/p&&/li&&/ul&&p&偶尔也在社交软件上看到有人在简介上写着:“也许你主动点儿,我们就有故事了。”&/p&&p&&b&然而这些人从不主动say hi,而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选择题及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