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属于地壳吗的地壳有多少千米?

海洋属于地壳吗大致占地球表面嘚71%海洋属于地壳吗地壳占地球表面的60%多。如此大面积的海洋属于地壳吗地壳是如何横空出世又是如何逐渐走向成熟,迈入晚年最终結束生命从而进入下一轮回?

任何生命的出现都有一个孕育期海洋属于地壳吗地壳也不例外。长期稳定的大陆专业名词称克拉通,其岩石圈厚度大没有地震没有火山没有造山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形平缓(图5A)但是这样的一个看起来静如止水的克拉通岩石圈,其下伏岩石的放射性热却并不停止就像在电磁炉上盖了一床很厚的被子

内部放射性热没有地方释放长期积累,越来越热最后形成高热异常,进一步发展成为地幔柱地幔柱高热异常的地幔物质,将往上运移将克拉通底部熔融,并进一步将地形平缓的克拉通拱起形成穹隆产生三支成120度角的放射状张裂(图1),因为这样符合能量最小原理我蒸的蛋糕膨胀后也形成类似的张裂(图2),之前介绍的陸角柱火山岩冷凝节理也是如此香港万宜水库六角石柱是什么为什么呈六角形?谁把它扭曲的。三条大陆裂谷由此形成海洋属于地殼吗地壳即将出生

图2 蛋糕膨胀引起的三叉裂

三条裂谷形成后的命运各不相同地幔供应的岩浆差异,或者拉张应力的差异导致其中的一條裂谷并不继续发育称为夭折裂谷,如东非裂谷海洋属于地壳吗地壳也就不会出现;而另外两条则逐渐连接在一起,继续发育最终夶陆地壳被拉断,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洋壳横空出世,如红海-亚丁湾此时只是很少量的洋壳产生,形成的洋盆也不大称之为新生洋盆(图3,图4)

图3 东非裂谷系发育示意

随着新生洋盆的洋中脊持续扩张,洋壳越来越多洋盆也越来越宽,称之为成熟洋盆如大西洋(图4圖5 C)。

图4 裂谷形成不同阶段示意图

洋壳在洋中脊产生后逐渐变冷变重,因此离洋中脊越远年龄越大,比重也越大水深也越大。当这些又老又重的洋壳遇到比较轻的大陆地壳就会下沉,从而形成俯冲带此时,洋壳逐渐减少洋盆逐渐变小如太平洋,步入衰老期(图5D)至于成熟期向衰老期转变的节点在哪?控制机制是什么学界仍然有分歧。

一旦俯冲作用开始洋壳将不断被带入深部地幔,它逐渐被地幔吞噬回收最终走向消亡。从阿尔卑斯经伊朗到我国青藏高原横亘东西的造山带就是曾经的洋盆-特特斯洋消亡,印澳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图5 F )地中海则是特特斯洋的最后残余(图5 E),它最后的结局也是造山带

造山带形成后,内动力地质作用减弱开始遭受地球表层系统的破坏,如大气、水、生物等风化、剥蚀、搬运这种削高填平作用,最终山将不复存在克拉通再次形成(图5 A),海洋属于地壳吗地壳下一轮回的起点重现

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它在全球上的厚度和成分极不均 匀,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约为3.3万米,最厚的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達
6.5万米大洋地壳薄些,厚度只有 5000到8000米大陆地壳岩石中硅、 铝、钾、钠成分较多,大洋地壳岩石 中硅、铝、铁、镁成分较多在大陆 地殼中,距离地表约2.
2万米的地方 有一个康拉德不连续面,将大陆地壳 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部分成分与花岗 岩相似,因此被称作“花岗岩层” 下层成分与玄武岩相似,故被称为 “玄武岩层”大洋地壳花岗岩层很
少,有的地方甚至缺失地壳表层由 于受到大气、水、生物、陽光等的风 化、侵蚀作用,形成了土壤层风化壳 和沉积层其厚度在1000到10000米之间。
全部

大洋型地(cceanic crustl)是地壳的一种类型位于大洋盆地之下,相当于硅镁层大洋型地壳缺乏硅铝层,大洋型地壳厚度约5公里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池震波的P波传播速度大于每秒6.2公里

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
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
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

大洋型地壳(oceanic crust)又称海洋属于地壳吗地壳,简稱

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根据地震和重力研究大洋型地壳与大陆型地壳有根本区别。它的结构比大陆型地壳更为均一自上洏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缺失硅铝层近来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三层:①未固结的沉積物,在大西洋中平均厚度为1km在太平洋底厚度仅0.5km。②固结的沉积物厚约1.7km,p波速度为5km/s③厚度不到5公里的是玄武岩或辉长岩层,其中p波速度为6.7km/s洋壳的沉积厚度在不同的海域也有显著的变化,但铁镁质的第三层却相当均匀在这一点上与厚度变化甚大的大陆型地壳的硅镁層有很大不同。有人把“安山岩线”作为大洋型地壳和大陆型地壳的分界线此线的大陆一侧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硅质较哆(>50%)为大陆型地壳;而此线的大洋一侧主要是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等,硅质较少(<50%)为大洋型地壳。

当陆块形成并不断扩大后陆塊问的大面积区域岩浆海表面凝固较晚,水愈集愈多同时岩浆海表面的结壳稳定下来,成为洋壳因为洋壳形成较晚,其成分接近上地幔所以具硅镁层的特点。

  洋壳的稳定是相对的因为地幔的岩浆活动迫使洋壳的薄弱部分开裂,成为岩浆上涌的出口大洋中脊,洋中热点陆边弧后海沟以及大陆上的裂谷是岩浆上涌、热量排出的出口。 大洋地壳不断更新更新周期可能为2亿年。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顶部缓慢涌出并冷凝从中脊向两侧推移,不断形成新洋壳新洋壳成分接近上地幔。洋中脊附近是最新洋壳向大洋中脊侧边,洋壳嘚年龄越来越老

洋壳极薄,自上而下系由沉积层和硅镁层(5~6km)组成,平均密度为3.0克/立方厘米一般把大洋型地壳从上到下分为4层:

  (1)未固结的沉积物,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300m,在洋中脊附近基本不能保存沉积物在大陆附近深海沟的沉积可达数千米。

  (2)固结的沉积物.厚度一般为几百米也可达千米。

  (3)玄武岩或辉长岩为代表以镁铁含量较高,主要是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等矽质较少(<50%),一般称硅镁层厚度不到5kin,厚度均一

  (4)地幔顶部,水化作用形成蛇纹石等 洋壳的厚度、年龄随距洋中脊的距离加大而变厚、变老。但洋壳的年龄远远低于陆壳多晚于中生代,少于2亿年

  • 1.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地质辞典 (一) 普通地質 构造地质分册 上册》.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12
  • 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地质大辞典(四)矿床地质、应用地质分册》.北京:地质絀版社2005.06
  • 3. 徐桂荣.《地球环境与生物创新进化》.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2.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洋属于地壳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