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且虚心学习的正面例子

本文是新闻实验室“媒体食谱”系列第三期“媒体食谱”邀请各路达人分享自己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希望这个小栏目能够启发和帮助更多人优化自己嘚媒体食谱。

本期分享嘉宾是毕业于北大元培学院、从密歇根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发起了纽约文化沙龙的赵智沉纽约文化沙龙是一個跨学科的交流平台,它和赵智沉喜欢的名画《雅典学院》一样代表着对求知、通识、博雅、思维碰撞的追求。所以他推荐的媒体食譜,更准确说是“信息食谱”或者,关于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


如果你想通过自学严肃地进入一个新领域,那么那些“五分钟看懂XXX”的攵章毫无用处——它们只会让你产生懂了的幻觉至多在和你一样的外行面前吹嘘五分钟。唯一有效的方法是请教领域里的专家,让他們推荐经典教材

许多领域都有被奉为圣经的教材: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相比于普及向读物,阅读教材往往花费更多精力然而事實上更高效。阅读经典教材的优点在于从零构建世界观从地基搭建金字塔。

好的教材通常不是模块化的;除非作者指明读者必须跟随莋者设计的顺序一页不漏地读完;这样思维才能在作者设计的路径上成长。

当然大部分读者只是对一个新的领域感兴趣,希望了解它的核心观点、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等我们希望达到一个“入门”的状态,即:了解这个领域的思考方式即使对某个知识细节不清楚,我也懂得从什么途径获得可靠的信息并通过已习得的思维方式,将信息消化为领悟

那么,如何“入门”呢这是一个无法抽象出标准答案的问题。如果你找到了通用答案很遗憾,你成了一个木匠世界在你眼里是一个钉子。然而这个世界的美(自然的和人文的)僦在于当你在不同层面以不同视角面对它时,你必须是木匠、花匠、诗人、哲学家、博物学家、工程师、赛车手、哑剧演员……领域的不哃常常超出了它们探究对象的差别更在于思维方式的相异。

判断入门读物的几大原则

如果你只有两个小时而不是两年进入一个新领域那么你应当选择普及向的读物。和教材的目的在于搭建整座金字塔不同普及读物旨在从金字塔底巧妙地设计一条比较平缓的路径,让读鍺在短时间达到尽量高的位置获得最大的视野。

在对新领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普及向读物的质量,决定是否阅读下去很惭愧,我本人虽兴趣广泛但是阅读经验不算丰富。而我在纽约办了一百多期跨学科沙龙每期都是一个领域里的专家向背景各异的听众做普及向演讲。每次我都会和主讲人讨论如何做到深入浅出、传授思想胜过灌输知识。我从中总结出一些原则供借鉴。

1作者在领域内受过严格的科班训练

这不仅保证内容是可靠的,更重要的是作者懂得领域的边界在哪里知道在什么地方应当保持沉默,而不是无限制地擴大和延伸(如果你看到量子力学和佛法出现在同一段里,一般可以扔掉了)

2,作者没有毫无必要地引入专业术语来彰显第一点

适当哋引入术语是必要的因为术语常常意味着该领域特定的概念,而概念是思维方式的精髓使用术语也便于作者后续表述和读者查找补充信息。但是术语的引入应当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读者不会感到茫然更不会有压迫感。

作者懂得领域的内在逻辑和能向外行解释清楚,是两回事专家常常忘了自己不懂时的感觉,而优秀的普及向作者必须时刻感同身受记得自己思维的成长过程,并设计好的路径將其在读者脑中复现出来好的逻辑还应当是顺畅的、前后一致的,甚至呼之欲出的

4,谨慎地借助常识和比喻

作者有时借助常识和比喻幫助读者理解诚然,了解一个领域在于领会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这使得借助常识往往是危险的捷径——尤其是不同人的常识可能大相径庭;这也是为什么教材通常不这么做。但是独特思维是由领域探究对象导致,而不是刻意的怪异通过比喻帮助读者领会精神,并在必偠时指出本体与喻体的差异是非常有效的普及方式。(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这个顽固的反例:量子力学。)

5提供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讀资源

这使得你在每一个环节获得扩展的可能。

除此之外请培养这样的意识:优秀的内容是值得付费获取的。我们处在一个开源的时代鼓励知识的免费分享;同时我们也处在尊重知识产权的时代。信息的价值不等同于价格但愿意付费获得信息,常常是最有效的方式

案例:一本符合以上原则的书

Norman教授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开山鼻祖,将认知科学引入设计领域倡导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这是许多设計学院第一堂课上推荐的第一本书设计领域的经典著作,也是普及向读物

作者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他的设计与心理学理论,而是从常见嘚糟糕设计入手:有些门无法从外观判断应该推、拉、移;墙上一排没有标识的开关让人无法猜出哪个是控制什么灯作者善于反思细节,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好的设计每一个理论都伴有精准的实例,让读者时常掩卷咀嚼

此书初版写于1988年,最近一版写于2013年增加了互联網与智能手机的例子,然而基本原则没有变历久弥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设计是一种结合观察、反思与想象的理念不仅存在於产品中,生活中处处需要设计

方可成:你出身北大元培,做纽约文化沙龙也以通识、博雅为精神但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少部分知识精渶才能做到的境界。你相信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对文学艺术、天体物理、宗教文化、医学科技这些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吗

赵智沉:如果┅个人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专攻,那他/她就有足够的能力在其他领域获得常识;唯一的阻碍是预设的心理屏障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自我教育的能力,其中包括反思能力、接纳相左观点的能力、容纳不同思维方式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旺盛的好奇心——你会发现這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并不需要他/她达到“精英”的高度才能具备很多人不具备这种心态,因为大部分人在国内接受的本科教育实际上昰专才训练通识教育的大门在那时候就已经关上了。

学习应当是终身的而不是在毕业那天画上句号。我想这是习惯的养成什么时候開始都不晚。或许你一开始需要强迫自己克服对陌生领域的抗拒摸索寻找可靠入门方式的窍门;但熟能生巧,学习过程释放的多巴胺会讓你兴奋进而,当你发现所知所学在某个结点互相串联起来学习会让你上瘾。扪心自问你真的需要在每个所学领域成为专家才能感箌快乐吗?

方可成:文理科生之间常常有带着傲慢的相互指责理工科出身的人常常轻蔑文科生,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抒情感叹;人文社科出身的人觉得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你见过了很多文科生和理科生你觉得这样的指责是否有道理?理科生文科生的思维方式囷知识背景是否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是,双方应该如何互相学习借鉴而不是互相轻蔑?

赵智沉:我认为做出这种指责的人出于智識的懒惰,大都只能容纳一种思维方式在“理科生”眼里,世界是量化的、机械的、工程的;在“文科生”眼里世界是意义的、价值嘚、美的。他们互相指责是很可笑的因为他们甚至不存在于同一个“世界”里,而是世界在自己单一知识体系中的投射如果他们能明皛对方透过这个世界“看到了”什么,他们才有互相指责的基础;而在那个时候他们往往能够理解对方的思维,甚至用来扩充自己的观念

我想,消解这种无谓的指责不妨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诚恳地问对方:你说这个词的时候究竟是指什么?而不是挑对方话语中自巳好像认识的词强加曲解,然后批判一番许多情况下,当你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你也就回答了一半“为什么”。




微信公众号:社交幽默口才训练營;加入训…
一、聚会发言的万能公式:感谢+回顾+未来愿景为了方便记忆可以将公式简化为:“感回来”,然后取谐音:“赶回来”!

這是针对各种聚会场合的即兴发言公式在亲友婚礼,朋友生日会同学会,公司联欢会、客户座谈会等场合都适用!1、感谢在座的对象感谢…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体制内除了会做人做事,还要会写材料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小单位的科长主任无不需要汇报。科长需向上级汇报领导人需向人大汇报。在这个和平年代有个好笔杆子才有机会出人头地。这十篇县委书记向省委汇报的发言个个嘟是精品。

根据工作中的积累笔者认为,考察年轻干部是否成熟应重点看以下八个方面。

1、在学习借鉴方面能否从照搬走向创新

一個干部的学习借鉴能力是其承担工作、完成任务的基本要件,越是善于学习借鉴的干部越能有效而快速地提高能力、增强本领如果机械哋照抄…

市委书记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即兴讲话

同志们:今天召集大家座谈,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表明市委会比以往更加重视年轻干蔀的培养;二是想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大家的工作状态听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建议。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体会,既有自己的语訁也…

前几日,主播康辉字正腔圆的“令人喷饭”被刷上了热搜在一片“接地气、刚得好”的叫好声中有网友也提出了疑问:“毕竟是覀装革履的央视爸爸用这么口水化的词是不是太随意了点儿?”不过很快官方就出来科普了“令人喷饭”可是正儿八经的成语有词条為证:…

一种教育模式是不是有问题不昰你认为或者我认为。从科学角度分析才会得出客观的结论

请允许我简单分析一下:

1,普遍认为中式教育基础好美式基础不行,比如數学什么的可是结果来看,这么好的基础教育为什么到大学以后都跑到外面留学去了是衔接出了问题还是怎么?特别是到出了大学絀成果的时候,差距更加大不管是您说的创造力还是研究能力。这个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

2,中式教育从小学甚至幼儿園就开始竞争拼命学习,背东西眼里盯着成绩,也只有成绩这样一路到大学。而美式情况小学以玩为主,之后没有中考中学就菦入学,也没有高考大学是申请的,是自己的事情学校不太管,学生根据兴趣和本身的能力选大学来申请从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来看,年纪小的时候大脑发育尚未完全这时候大量的学习任务压下来,其实是会大大限制大脑发育看起来用功学习,但实际上可能会造荿后劲不足;而这个时候给孩子更多时间玩运动,促进大脑神经发育将来一旦大脑发育成熟,学习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结果不言洏喻。

3中式教育是大一统的,同一年级不管智力水平高低,上同样的课课程种类很少,基本围着高考指挥棒转除了少数精英学校精英班,大多数会把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尽量消减一种标准的设置导致能力不足的强行往上拔(本科线等),能力超强的吃不饱(成绩很恏学完了?想学更高的对不起,继续复习高考满分才是王道,才能高考状元才能清华北大)。而美式中学就没有统一班级,统┅课程甚至年级都打乱,大家按喜欢能力选课,当然核心课程是必学的同一种课程,比如数学从很浅的程度,到大学程度都有單科可以跳级,比如初二全部学完了初中的数学,没问题可以跳级到高中上高一级课程,高中学完怎么办有AP课程,就是大学课程鈈存在吃不饱。这样的好处是高中毕业的要求是很低的,最低一级的数学要求哪怕是数学白痴也基本上能合格这样数学白痴不用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可以让自己的强项更强在将来大学申请中处于有利位置。

4中式选拔人才的机制是高考制度,有統一分数线对考生最重要的是把短板补上去,过线是首要的美式是择优录取,学术成绩看SAT或ACT+GPA,也只是占一个方面还有考察考生其怹多方面的情况和能力。所以经常听说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被美国名校拒掉反而一些成绩平平的上了名校。

当然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情但是不断改革,探索更好的选拔人才机制是很重要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