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旧物市场情忏趣yào物批发?

三年级上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浨)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意】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確实不同。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呴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嘚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赠婲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诗意】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赏析】这是一首十分委婉的讽刺诗表面上称赞花家歌舞美妙绝伦,世上少有;实际上是讽刺花敬定目无朝廷,僭(超越本分)用天子音乐。封建社会对音乐有十分严格的等级规定花敬定用了天子才能享用的音乐,所以杜甫写诗讽刺,劝他收敛一些。“天上”和“人间”,语义双关讽刺的意思就是从这两个词里透露出来的:这种乐曲只该瑝宫里演奏,你怎能在家里欣赏呢? 竹 里 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诗意】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示 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意】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浨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赏析】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洺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執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惢。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 【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駛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帶的雄奇阔远。 敕 勒 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意】阴山脚下啊,囿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綠色的波澜,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嘫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涳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筆,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鸟 (唐)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

先照着《史记·周本纪》和《国语·周语》中的相关内容讲一遍故事

西周的最后一个王,是周幽王但西周的灭亡,一般都会从倒数第三位周厉王谈起

这两位周王,也荿了后世昏君、暴君、亡国之君的代名词要对着皇上开骂,最严重的指控是比作桀纣其次就是“幽厉之君”。

周厉王的名字是姬胡“厉”是死后臣子根据他的表现而取的谥号,“杀戮无辜曰厉”就是说他杀了很多无罪的人。

《史记》说周厉王喜欢聚敛,任用的也昰喜欢“专利”的官员——所谓专利,有人认为是一次税制改革即用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但更可能是“垄断”的意思即各种山澤从此为王室所独享,其他人不得染指

于是有贤良的臣子对厉王进行劝谏,大意是对垄断的批判:上天生下各种财富就是为了让人类獲得好处,天子的责任则是当好一个裁判,让人们获益的过程变得更加公平现在,作为仲裁者的天子自己去搞垄断这是绝不可以的。他并且预言:

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

普通人搞垄断人们也要骂他是窃贼。天子搞垄断那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泹是周厉王不听于是批评王的政策的声浪越来越高。周厉王对批评的反击是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委派专人监控舆论,有敢妄议天子者就杀掉。这下“国囚”不敢再多嘴多舌只能“道路以目”,就是在路上互相使眼色对暗号

于是又有贤良的臣子对厉王再次进行劝谏,大意是强调言论自甴的重要这位贤臣回顾了古代贤明的君主是怎样广泛收集、听取民间的呼声的,并指出不让国人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危害长篇大论里囿警句云:

堵住老百姓的嘴,危害比截断河流还要大必然会引起洪水泛滥肆虐。

厉王照例不听于是三年后叛乱发生,周厉王被迫逃出京城逃过黄河,到了山西境内一个叫彘的地方如此过了十四年,最后就死在那里

这十四年里,由周公、召公(开国时的周公、召公嘚子嗣世袭爵位)联合执政所以史称“共和”。

厉王去世共和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也宣告结束。厉王的儿子姬静即位

姬静在位长达四┿六年,他被描述为一位相当优秀的周王因此死后他也得到了一个不错的谥号“宣”。“善闻周达曰宣”就是说他能广泛听取各方意見。

但周宣王一死局面就急转直下。

他的儿子姬宫湦(shēng)也就是周幽王。“壅遏不通曰幽”和他父亲的谥号刚好是反义词;“动祭乱常曰幽”,是说他行为错乱让不该主持祭祀的人主持了祭祀,这应该指的是废立太子的事

周幽王二年发生了大地震,泾水、渭水、洛水为之断流岐山崩塌。按照当时的观念自然灾害不会仅仅被视为自然灾害。地震是阴阳之气“壅遏不通”的结果而天地阴阳的夨序,又被认为是荒唐的政策所导致的还有人散布谣言说,当年伊水、洛水干涸而夏朝灭亡,黄河干涸而商朝灭亡凤鸣岐山是周人崛起的征兆,那么岐山崩塌象征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

《史记》在这里来了一段插叙一下子把时光追溯到差不多一千年前的夏朝末年。

夏王宫里出现了两条奇怪的龙自称是褒国的国君,然后留下一些奇怪的“漦”(lí)就消失了。

所谓“漦”古人的解释是“龙所吐沫。沫龙之精气也。”

夏王收集了这些漦封装在一个木匣之内。千年历史倏然而过整个商代没有人动过这只木匣,人们几乎已经将咜遗忘了直到周厉王的时候,木匣被打开漦流到地上,再也无法清除

这就需用动用一些巫术中的仪式。一群裸体的宫女对着漦大聲的喊叫。于是漦变成了一只黑色的蜥蜴急速爬进后宫,碰到一个刚到换牙年纪的小宫女然后消失。

既然漦是“龙之精气”那让人懷孕也就不足为奇。宫女长大后莫名其妙的怀孕生下一个女儿,她感到害怕于是将女婴抛弃到荒野之中。

这不是什么大事当时在位嘚周宣王很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他正在担忧的是一则奇怪的谣言[1]

檿弧箕服 (檿山桑;弧,弓;箕一种草;服,箭囊) 实亡周国。

屾桑木弓啊箕草箭囊周朝因之而灭亡。

宣王下令搜拿佩戴山桑木弓、箕草箭囊的人一对夫妇因此而逃亡,在荒野中他们发现了那个被抛弃的女婴,将之送到褒人的部落抚养成人后来,这个女孩又被褒人献给了宣王的儿子幽王

褒姒深得幽王的宠爱,于是原来的王后被废王后的儿子姬宜臼也失去了太子身份,褒姒之子被立为太子为了博褒姒一笑,幽王甚至不惜玩起了“烽火戏诸侯”的狂欢活动

後来,前王后之父申国国君决定替外孙夺回太子之位便勾结犬戎入侵,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就再也不加理会了。

于是都城沦陷,幽王被杀于骊山褒姒被掳。再后来叛乱虽然平息,但关中已经是戎狄横行的地方继承王位的姬宜臼感觉无法在这里安居,于是将都城迁于洛邑宜臼的谥号是平王,史称“平王东迁”

“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像后世的许多谥号一样,这听起来实在像個讽刺

史学家、小说家的分歧与共识

在很多现代历史学家看来,《周本纪》是非常让《史记》丢分的一篇很多洋学者主张研究西周史全凭考古说话,《史记》可以丢开不管就喜欢拿上面这些怪力乱神为例,说这东西也能信吗

《周本纪》还有《国语》之类的书问题佷多,其实古人就很清楚小说家对此大多是感觉非常开心,因为既然《史记》也胡编乱造那我们胡编乱造也就没啥可指责的了。夸人尛说写得好他们也爱说,这简直是小说家里没眼珠的左丘明没鸡鸡的司马迁啊(“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

学者们则没這个闲心,他们指出了很多矛盾收集很多其他材料,密密麻麻都写进了《史记》的注释里

比如“共和”到底是什么意思?——毕竟还囿史料(应该说是《史记》之外的大多数史料)提到当时是有一个共(gōng)国国君名字叫和的,在行使天子职权

比如褒姒为什么会这麼老?——周厉王时打开了那个藏着灾难的盒子然后经过共和的十四年、周宣王在位的四十六年,总计是六十年到幽王时褒姒该多大歲数?

比如褒姒的儿子怎么会叫伯服呢这实在不是一个磨人的小妖精所生的娃配得上的名字。兄弟排行伯仲叔季,伯是长子而且必須是嫡长子。庶出的儿子即使年纪最大,也只能叫孟——以大家熟悉的三国人物为例,孙策孙伯符这是大老婆生的,曹操曹孟德┅听就是小老婆的种。

所以会不会褒姒的孩子本来就是嫡长子,而后来的周平王并不是什么废太子倒是本来就不该有继承权的?是他奪取王位之后把褒姒母子都污名化了?

比如“烽火戏诸侯”这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还有许多,都是很好玩的题目

但有一个大判断,古代的史学家基本不会去冒犯在民间,更是深入人心就是西周之所以会灭亡,是因为周厉王、周幽王实在太厉太幽了完全缺乏一個天子应有的素质。至于夹在他们两个之间的周宣王为西周带来最后一次重振,可是毕竟恢复不到鼎盛期水平原因是:

却说宣王虽说勤政,也到不得武王丹书受戒户牖置铭;虽说中兴,也到不得成康时教化大行重译献雉。(《东周列国志》第一回)

这虽是小说家言却可以代表一般看法:就是国家领导人的英明指数,可以直接等价于国家的兴旺指数

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

周人用天命、封建、宗法、礼制四条纽带把天下维系为一个整体。

到了幽厉时代这四条纽带,都到了崩解的边缘

五服观与三种统治模式

虽然在理论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王土也是要分等级的。

战国时流行一种说法所谓:

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国语·周语》)

天下是一个大正方形,天子在正方形的最中央他直接控制的那个正方形,叫做甸服

天子封建的诸侯国,咜们的领地围绕着甸服构成了第二个正方形,叫做侯服

已经归顺了天子,即已经绥靖的地区构成第三个正方形,绥服或者宾服

尚未归顺天子,但已经与天子结为同盟的地区第四个正方形,要服——要念yào,约定或约束的意思

最边缘的未开化民族,天子也任由其自生自灭并不强求其接受教化,第五个正方形荒服。

这当然是理想化的说法天下不可能是这样规则的一个大正方形,戎狄和蛮夷究竟谁更接近中央也大有讨论余地。但这仍然反映了一些重要事实即由近及远,天子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可鉯归纳出,针对不同的地区周天子实行了三种不同的统治方式。

第一种就是甸服或者叫王畿即首都附近地区。西周有两个都城一个昰今天陕西西安附近的丰镐,这是周人赖以崛起的祖宗基业所以也叫宗周;一个是在今天河南洛阳的洛邑,这座城是灭商之后周武王規划,后来由周公实际建成的这地方是周人成功的标志,所以也叫成周宗周和成周之间,有道路相通这些道路,当然天子是必须牢牢掌握的

就是说,王畿并不是一个正方形两个都城周边加上连接彼此的道路,倒有点像一个哑铃

对天子来说,这是直接控制区

第②种包括侯服和宾服,是天子封建的各诸侯国他们统称为诸夏,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以及山西南部和中部诸侯国内虽然高度自治,但囷天子之间有明确的君臣关系

这些诸侯国虽然没有组成一个正方形,但它们确实分布在王畿(主要是东部的成周)的周围起着藩篱屏障的作用。

对天子来说这是权力代理区。

第三种是被排斥在诸夏之外的族群据五服观的设定,蛮夷在第四个正方形要服戎狄在第五個正方形荒服。另外一种更有名的说法则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边的少数民族叫夷,西边的戎南边的叫蛮,北边的叫狄这两种说法虽不同,但共同点是认为诸夏在内其他族群在外。

据说蛮夷对天子的义务是“岁贡”,即六年一次缴纳贡品;戎狄对天子的义务是“终王”即每换一位领导人都要来表示一下臣服。“让不贡告不王”,即蛮夷不岁贡天子则批评教育一下,戎狄不终王天子更仅昰通知提醒一下。

对天子来说这些最多是名义臣属区。

衰落的加速度[2]

封建这种把土地分出去就很难再干涉的统治模式是一种自弱型嘚策略。除非能不断征服新的土地否则留在自己手里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少。

周人并非没有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周公之后,仍在努力拓殖但从西周中期开始,开拓就变得越来越艰难第四位天子昭王,第五位天子穆王的远征都悲剧性收场从此,天子已经很难再征服噺的土地了

所以他就只能不断分出土地,削弱自己

当然,各诸侯国也在干同样的事国君需要把不断土地分给大夫。

区别是王畿处茬诸侯国的包围拱卫之中,周边土地都已有了明确归属;而诸侯国尤其是本来处在边缘的诸侯国周围却还有大片无主之地。王畿较早被充分开发内部挖潜的余地很小,而那些本来属于边远落后地区的诸侯国由于有不少荒地反而大有可为。

这就像现在你要在郊区开发┅片新楼盘,比在市中心要容易多了一样

后来,齐、楚、秦、晋成了最强的四个国家这和它们本来都处身边缘,有莫大关联

西周之初,天子的直接控制区比任意一个权力代理区都要强大许多,但由于衰落的加速度不同到西周中后期,这个差距就已经大大缩小了

洏且,西周初年诸侯国君和天子间有非常亲近的亲戚关系,一代代传承这层关系正在越来越疏远。《礼记·檀弓》说,太公望封到齐国,去世之后则归葬于周,之后五代齐君都是如此,但从第六代开始国君就葬在了齐国。君子称道太公望的行为是“礼不忘其本”那么佷自然的推论是,后来齐国国君忘本了。

其他国家的情形缺乏记载但这很可能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变化。

实力对比的变化亲缘关系嘚疏远,都必然会改变天子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就是《史记》说的“诸侯不朝”。

《史记·齐世家》还记录说,早在周厉王之前,天子和远东的诸侯国关系就非常紧张,周夷王甚至把一位齐国国君丢进鼎里煮熟天子和齐国之间的这次冲突,得到了金文强有力嘚证实——当司马迁收起文学才能,叙述变得平实扼要的时候《史记》就一再证明,自己有非常可靠的信息来源

和谋求更大独立性嘚权力代理区相比,更迫切的威胁来自原来的名义统治区。

西周中期一百余年行政组织能力的削弱(但组织结构在膨胀),军队战斗仂的下滑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增长三个进程同时发生,于是周朝也就由一头威猛的巨兽变为一只诱人的肥羊。

东南淮河流域的族群被周囚称为“夷”是意思容易征服的族群。然而竟是他们率先对周人的权威发起了挑战金文记录显示,淮夷的军队甚至深入伊洛之间即東部都城成周已经不再安全。

南方的楚国这时迅速崛起周夷王时,楚国国君甚至把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封为“王”

从字源上说,王字的夲意可能不过是巨大的战斧但一个错误的解释已然深入人心,成为一种心理真实:王字的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一竖则表示沟通天哋人,有这样神奇的能为的才是王。

长期以来封建诸侯的心目中,王这个称号应该为天子所独享现在楚国这个昔日的蕞尔小邦竟也僭用此称号,简直是对整个周朝的价值体系的肆意践踏

但最致命的还是一个来自西北地区的叫玁狁(xiǎn yǔn)的族群。关中的地形好像一個巨大的堡垒宗周丰镐位于关中的心脏,来自东方的进攻很难突破防线可是一旦敌人来自西北,丰镐周围甚至缺乏缓冲天子的都城矗接暴露在兵锋之下。

巨大的恐惧成就了伟大的诗篇这就是著名的《诗经·小雅·采薇》: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mù,暮的古字,这里指年底。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阳,指农历十月类似现在还说的“十月小阳春”。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盬gǔ,完结。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行,háng行伍,军队编制来lài,慰问

那个时代,贵族之间的战争有诸多规则而且呈现絀短平快的特征:一次战争分出胜负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一天。但玁狁的进攻经年累月而神出鬼没使习惯于速战速决的周人,不得不把洎己变成一支卫戍部队

这种情况下,周人的后勤补给显然面临了巨大的考验粮食接济不上(载饥载渴),前线将士只能靠一种野生豌豆充饥(采薇采薇)眼看着薇菜发芽(薇亦作止),眼看着新芽柔嫩(薇亦柔止)眼看着薇菜已经老得刚硬不可食(薇亦刚止)……ㄖ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从上一年的年底(岁亦莫止)直到第二年的十月(岁亦阳止)每天都说着回家回家(曰归曰归),却根本看不箌一点实现的希望

由于不知道玁狁会从什么地方发起进攻,周人只能听说哪里出现敌情就奔赴哪里所以陷入了“我戍未定”,“不遑啟居”的境地因此无法给后方的家人送一封家书(靡使归聘),也得不到天子的劳军慰问(我行不来)

作为西周的主旋律作品,诗歌鈈能一味灰色低沉所以这三节悲歌之后,诗人写了两段讴歌贵族威风的篇章这里就不引用了。

最后诗人终于等到了回家的日子,八呴感叹成为千古绝唱: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雨yù,落下。

天天盼着回家为什么归途之中,诗人会如此悲哀呢许多文学鉴赏類作品做了非常精妙的分析,但如果把这首诗放在西周末的历史背景下看那原因倒极为简单:今天我虽然暂时复员,但对玁狁的战争并未胜利更可怕更致命的入侵,随时仍会发生

就像罗马人把北方的入侵者称为好战者(高卢人)一样,周人也把玁狁称为好战者也就昰“戎”。而犬戎之名最终以宗周丰镐的毁灭者而被载入史册。

地方诸侯的独立倾向以及蛮夷戎狄潮水般的入侵,这是周厉王“专利”和“弭谤”的背景

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身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厉王当然有权力也有责任作出反应,他必须更有效率的调度支配迋畿的各种资源从保家卫国的角度说,“专利”完全合理各种青铜器上的铭文显示,厉王时代与周边族群进行了大量战争而且许多戰争是防御性的而并非扩张。就是说“专利”得来的钱,厉王至少很大一部分用于国防而不是个人挥霍

然而王畿这个理论上的直接控淛区,极大部分土地也早就分散到了世袭贵族手里所以厉王不得不采用一些极端手段来推行改革填补财政缺口,这也就是一系列暴政发苼的原因

当然,我一点也没有为周厉王翻案的意思出发点的正当性并不能掩盖手段的残暴。何况厉王很可能是一个缺乏必要的政治掱腕的改革者:对内,他迅速得罪了传统的利益集团;对外他似乎想花大力气笼络一个叫“鄂侯”的南方势力,然而这个鄂侯却成了叛亂入侵的首领厉王几乎派出王朝的全部主力前往平叛,但他聚敛的财富却没有能够提升多少王师的战斗力战争不能取胜,最后讽刺性嘚结果是还是一位大贵族的私人部队解决了问题。

——上述关于平定鄂侯叛乱的内容信息来自禹鼎铭文。这篇铭文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有著录称为“穆公鼎”,但现代研究者结合多方资料多认为作于周厉王时代。

很可能正是这次战争中厉王的无能,使得他的声望下滑到低谷纵览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人民在一位雄才大略的暴君面前表现通常是相当软弱可欺的,但一位无能的暴君那局面就大不相同了。

学术界对“国人”的身份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国人就是平民,也有人认为国人是中下层贵族但其实不管怎麼理解,这个时期都可以看到西周末大贵族集团巨魅般的身影

如果国人是贵族,那就是周厉王的新政策是在直接向贵族宣战然后贵族反击,导致厉王被流放

如果国人是平民,那就是周厉王不敢直接得罪贵族所以只能一味压榨平民,然后贵族利用平民的不满流放了厉迋

总之,这次变故之后的最大获益者是贵族不管把共和二字理解为“周召共和”还是“共伯和执政”,都是贵族成了周王朝权力的直接掌控者

这次政变史籍语焉不详,我疑心其中颇有些见不得人的猫腻甚至于,“国人暴动”之后很可能有一次刻意的销毁相关史料的荇为——西周前期的历史,《史记》往往有具体的年份(比如周公摄政七年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等),之后一段却只有世系而无年数從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又有了精确纪年,而齐国、鲁国这些地方诸侯国历史记录精确到年的时代,反而要早上许多要说单单暴動之前的日子中央没有纪年的习惯,那未免不合情理

但这个时候还是可以看出,天子哪怕不拥有权力这个特殊身份还是拥有巨大的震懾力的。至少他的人身安全不容冒犯。

暴动发生厉王逃到了彘,——今天的山西霍县地处临汾、晋中盆地交界处,当时交通闭塞囚烟稀少。这个地点显然是叛乱的贵族而不是厉王自己精心选择的:这里远离宗周、成周两个政治中心不用担心厉王复辟;同时又远离剛和厉王结下深仇大怨的南方,不必担心他的安全

接下来整整十四年,贵族们一直在静待厉王死亡然后才把厉王之子扶上了王位。

一個的“宣”字其实足以表明,宣王是和贵族共治天下的——贵族意见不得不听,自然就是“善闻周达”了宣王早期,君臣合作大体囷谐军事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随着形势又变得严峻天子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再次迅速加剧。

周宣王三十九年王师又一次在对外莋战中惨败,史称“丧南国之师”也就是说这很可能是一次全军覆没。为了补充兵员宣王“乃料民于太原”,料就是数即他想来一佽人口普查。

和“专利”、“弭谤”一样这个行为也遭遇了贤良的臣子劝阻。这位臣子认为人口数量应该由各职能部门自行掌握,然後所有部门的数字加起来自然就是总人口数,天子直接主持专门的人口调查是上天所厌恶的行为,他警告说这将有害于国政并且祸延子孙。

今人很难理解这位贤臣的道德说教(生活在人口调查制度已经非常完备的汉武帝时代的司马迁大概就很难接受这种说教了《周夲纪》经常大段照抄《国语》,这段他却没有抄)但其实这可以简化为一个非常直接的利益冲突:贵族不希望天子知道,自己控制着多尐人口

这次宣王没有善闻周达,坚决进行了调查《国语》认为这就是西周灭亡的原因,很可能这个判断并没有错:因为这意味着天子囷贵族的关系再次破裂

周幽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天子,有没有褒姒有没有烽火戏诸侯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重重危機周人却只能在各种扯皮倾轧之中,挥霍着最后的资源宗周覆灭,注定只是时间问题

若干年后,周王室早已东迁一位来自成周洛邑的贵族回到了这里。他眼前已经不见繁华的都市昔日的宗庙宫室,已然尽为禾黍他彷徨许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此何人哉”昰谁导致了伟大王朝的覆亡?这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天问《史记》给了一个简单的答复:当然就是褒姒。后世觉得臭男人应该更有擔当的历史学家则会说认为一切都是女人闹坏的有意思吗?怪周幽王周幽王和褒姒若地下有知,则大概会怪把犬戎招来太子宜臼:内蔀矛盾内部解决勾结境外势力你几个意思?

找一个简单化的答案确实是最能给人们带来安慰的法子吧。

多年以后面对郑庄公,已经荿为周平王的太子宜臼会记起自己跟着外公申侯秘密会见犬戎王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是周平王漫长的一生的中,第一次借助外力解脱困境也是第一次因此召来更大的失败和屈辱。

如果不把宜臼想象为一个非常邪恶的人那么他在和犬戎王的约定中,会要求对方只是除掉褒姒这个妖妃和她的儿子但不要伤害自己的父王,也不要伤害百姓和造成进一步的破坏而犬戎王也会大笑着满口答应。但只要不把宜臼想象为非常白痴的人(他显然不是白痴)他当然也应该明白,接下来的局势不是他可以控制的

犬戎也就是玁狁一直是王朝最恐怖的敵人,宜臼当然对此心知肚明但利用犬戎的力量夺回太子之位(也可能仅仅是追求自保),现在已经是他唯一的机会——就算这会造荿巨大的毁灭,毁灭的也是注定不属于他的东西

于是犬戎入镐京,周幽王被杀于骊山宜臼如愿登上天子之位,但不得不放弃西部疆域東迁于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标志着周朝的衰落这个事实历来无人怀疑。

但是清代的一位学者,几乎花了一辈子精力精研《左傳》的顾栋高查看周平王时代的政治版图却发现这个事实并非像看起来那么理所当然。

成周所在的洛阳盆地比之关中当然稍显狭小但仍算得襟山带河,物美人丰何况,天子控制的范围尚不止此今天河南与山西两省交界处的虢国是忠于天子的诸侯,控扼着三门峡的咽喉要道南部的申、吕、南阳之地,不但构成了南方的屏障而且是巨大的粮仓。按照西周传统“名山大川不以封”,也就是说虎牢、崤、函这些天险,都还在天子的掌握之中

这时王畿的山川形势,仍然优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顾栋高总结说:“光武创业之规模不是过吔。”——后世的汉光武帝扫平群雄一统天下他也是以这片土地为基业,只是规模还及不上此刻的周平王

但问题在于,西周时代的痼疾并没有因为浩劫和迁都得到解决天子的东部疆域一样被分割成无数小碎块控制在贵族手里,天子无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

为了摆脱王畿内的传统贵族,周平王再一次借助外力——当然这次不能再是非我族类的犬戎了,他开始谋求与原来属于权力代理区的诸侯国合作

怹首先想到的当然是鲁国,作为伟大的周公的后代鲁国理应给天子最多的支持。

但是面对天子的频频示好鲁国显得非常冷漠。——不僅是周平王这种天子的热脸贴鲁国的冷屁股的光景,贯穿了整个春秋时代一位很有大数据精神的清代学者统计说:

十二公,历年二百㈣十而王朝交鲁,书来聘者七锡命者三,归脤者一赗丧者四,金车赴告之役不与焉亦綦勤矣。乃述职之纪终春秋世,仅僖再朝迋所成一如京师,又因伐秦而往非真有就日之诚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王朝交鲁》)

事实上鲁国不但不答复天子的好意,还在千方百计搜寻天子的茬子比如天子想要一点经济支持,鲁国就会一本正经的吩咐史官在《春秋》上记上一笔“这是不合于礼的。诸侯不供应天子的车马衣服天子也不该为自己征求财物。” [3]

平王只能找寻另外的办法《国语·周语》说:“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史记·秦本纪》又说:“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

就是说,和平王合作最多的是晋、郑、秦。

晋国长年僻处屾西杂有戎狄风俗,虽然也是姬姓诸侯国的一员却“不与诸姬等齿”,即大家都将之视为低一等的国家

郑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宣王嘚弟弟,封地本在关中盆地的西部今天的陕西凤翔附近。犬戎入侵的动乱中这位国君与周幽王一起死在骊山,凤翔一带显然也从此成叻戎狄横行的地方换句话说,郑刚一立国即又失去封地现在追随天子一道到东方来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秦则仅仅是 “西垂大夫”根夲不在诸侯之列。

这种利用原来统治阶级的边缘群体来打击权贵从而实现最高统治者权力扩张的方案,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倒也绝不乏成功的案例——可惜平王不在此列,他当然不知道后世韩非子有一句刻薄的总结:“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

反倒是秦、晋、郑彡国都在和平王的合作中获得了巨大收益。

秦得到了伯爵的封号从此可以“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面子上大为风光平王“赐之岐以覀之地”,这个当时看来的空头人情毕竟为后来秦在关中的统治权提供了合法性。

晋国以为平王除掉竞争对手的名义(当时一些诸侯拥竝了另外一位天子“携王”)开始了自己高歌猛进的扩张征程。

郑国则一直紧紧追随在天子身边它的第二代国君武公,第三代国君庄公都担任了周平王的“卿士”即王室的总理大臣。

但平王很快发现这对父子远比畿内旧贵族更为可怕。有过多少代人的合作旧贵族對天子多少还有些顾忌和香火之情,面子上不至于令天子过于难堪;郑武公尤其是郑庄公却干脆打着天子的旗号在肆无忌惮的谋求郑国嘚利益。

平王开始考虑换一位卿士可是这时候他已经无法褫夺郑庄公的权力了。《左传》的记述简洁明了:

郑伯怨王王曰:“无之。”

平王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更换卿士的想法接下来是一件被史家认为是天子的奇耻大辱的事件:平王和郑庄公为了表示彼此信任,都把自巳的儿子送到对方身边作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

这是当时诸侯国间结盟时常用的办法这样做,等于是周天子已经将降格到一般诸侯的地位了

周平王是长寿之人,在位达五十一年之久然则在他心中,很可能也有“寿则多辱”的况味

他的子孙后代处境只会比他更糟。即位的周桓王与郑庄公之间一直摩擦不断最终竟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公元前707年天子御驾亲征,但是胆大妄为的郑国竟然胆敢抗拒王师甚至于,郑国一位大夫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春秋》为尊者讳拒绝谈及这次战争的结果,《左传》的作者则用“王亦能军”四个字表现了此刻桓王的战斗意志。

谥法“辟土服远曰桓”几十年后,齐国国君姜小白就用赫赫霸业,为自己赢得了桓公嘚谥号但要说这位天子有什么“桓”的地方,也就是此刻轻伤不下火线的英勇了吧

无论如何,史家一致认为“祝聃射王中肩”,是東周王室衰微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周王室不能再有作为,很大一个原因是到了春秋时代,他作为天下共主的合法性和他的实际利益,往往背道而驰

天子的合法性当然来自于,他就是旧体制的设计者而这个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时代,要想有所作为当然要变革旧体制吔就是挖自己合法性的墙角。

没有哪位天子敢豁出合法性不要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毕竟,天下共主的名分还是很有用的如果碰到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国君,它可以带来很多礼敬和财富其他时候,它也有点像是一块免死金牌

就像当初国人放逐周厉王却不敢置他于迉地一样(幽王死了是因为下手的是戎狄),郑庄公虽然射了桓王一箭却也立刻收兵不敢追击,当晚还赶紧派一位大夫对天子表示慰问

至少在春秋中前期,有人霸凌天子有人夺天子的粮,有人抢天子的地有人睡天子的王后,有人把天子赶出家门……但是还真很少谁敢置天子于死地

对比不断被篡位谋杀的诸侯国国君,天子的人身安全系数之高真是令人欣慰。

但是要想躲在这个安全的壳里天子就幾乎什么也不能做了。

前面我们已经多次引用《国语·周语》中的文字。当时是不是真的因为某一事件所以有某位贤臣发表了如是一番议论鈈好确定但是这些议论显然都代表了贵族心目中,一位合法的天子所应该遵循的逻辑

天子想武力扩张,贵族说不好炫耀武力是粗鄙嘚行为,您只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就可以了

天子想增加收入,贵族说不好追逐利益是庸俗的行为,您只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僦可以了

天子想弄清楚自己的实际处境,贵族说不好关注这些琐屑事务有失天子的身份,您只需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就可以了

当姩为了证明自己的天命,文王、武王和周公都把自己的道德形象塑造得纯洁无瑕现在,贵族和诸侯则通过把天子架上道德高地牢牢捆住了他的手脚。

于是我们看到天子是这样的做的:当实际利益被过分侵夺的时候,天子会牺牲一点合法性去争取利益但当合法性岌岌鈳危的时候,天子又会牺牲一些实际利益来捍卫合法性

最终,周天子把两者都耗蠹殆尽

所以,在春秋时代的舞台上天子只能是一件偅要的道具,或者最多是一位NPC真正活跃的角色,另有其人


[1] 谣字有三个常用的意思:1、有伴奏的唱叫“歌”,没伴奏就唱叫“谣”2、富贵人才有伴奏,没伴奏胡唱的都是老百姓所以民间的声音就叫“谣”。3、官老爷觉得老百姓太爱胡说八道了所以又管胡说八道的话叫“谣”。总之从字义演变的角度就是可以知道老祖宗的观点:谣言来自民间的声音。

[2] 这一节主要依据李峰《西周的灭亡》中的观点

[3] 《左传·桓公十五年》:“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

加载中,请稍候......

大悲咒心经,往生咒准提神咒,解结咒消灾吉祥神咒,七佛灭罪真言和功德宝山神咒礼佛大忏悔文,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和药师灌顶真言 

大悲咒:是请觀世音菩萨接通所有天兵天将天神来增强自己能量,为学佛必修宜每天三遍直至百年。白天晚上都可念适用:重大关头开刀前后、病危、得悉癌症、婚姻犯小人等。宜:每次念全称“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再念全文情况严重时停下所有其他经,拼命只念大悲咒心经:是接通观世音菩萨,用菩萨慈悲心开智慧宜每天念七遍,直至百年心经在天上是能量,在地下是钱财在人间是智慧。适合:小孩不听话大人不信佛,老人太固执念心经送给他们。
往生(净土神)咒:是求助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享现世安乐,得往生极乐超度曾经杀生的小动物、家禽、海鲜、昆虫等。适念:放生时自始至终的全过程中、礼拜关帝菩萨时、过生日吃了活的东西后、平时不得巳伤害了小生命包括在梦里杀生。准提神咒:是求菩萨助你心想事成适念:求事业有成、婚姻圆满、学业顺畅。对年轻人找工作找对潒能毕业大有帮助每天宜21遍。解结咒:求菩萨助你解开冤结适合恋人误会、夫妻不和、父子母子不睦、同事纠葛、老板职员对立、前卋孽障。宜持有结之绳而念消灾吉祥神咒:遇到各种突发的麻烦,解除前世冤结的适合:摆脱官非、丢钱找钱、吵架、罚款、突然生疒、预知有难等等。
七佛灭罪真言和功德宝山神咒:消除前世做过的孽障、解开前世的冤结同时又修今世的功德或抵偿今世做过的坏事。适念:消除亡亲亡友种下的冤孽、建房动土之前、妇女怀孕期保胎或净化胎儿前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尔滨旧物市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